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7.1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学教案

7.1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学教案

7.1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学教案
7.1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学教案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学教案

学校:杜阮初中年级:七年级学科:生物课型:新授课

时间:2014.5.15 执笔:黄永强审核:肖乐倩

一、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

1.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多方面的影响。2.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3.进一步掌握调查和收集资料等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掌握调查和收集资料等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习难点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二、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你知道人类有哪些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吗?请试着总结一下:如滥砍滥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例题分析:近年来,我国出台了“退耕还林,还草”等许多鼓励性政策,以近一步扩大绿地面积。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植物如此备受重视的原因是()

A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防风固沙,调节气候C 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

D 降低噪声,美化环境

E 供给人类各种生活原料

【探究合作】

1、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结合课本112页图片和四个问题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野生动植物种类的减少,沙尘暴,洪涝等自然灾害,小组讨论分析举出一些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2、人类对生物圈的主要影响:

(1)结合生活中的常识和前面学过的知识(转基因技术,自然保护区),小组探讨:人类对生物圈好的影响,列举实例。

(2)交流讨论:人类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意识到人类活动与技术发展的两面性)。

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3、沙尘暴——大风挟带大量尘沙和干土,使空气混浊、天色昏黄。近些年沙尘暴多发的原因是。

4、近年来,太湖频繁出现“水华”现象。水华是湖泊、池塘等淡水水体中某些蓝藻过度生长的水污染现象。蓝藻大量发生时,水面形成一层厚厚的绿色藻层,并释放出毒素──湖淀,湖淀能杀死鱼虾等水生动物。蓝藻和水生动物死亡、腐败、分解后,消耗大量的水中溶解氧,会使水体产生恶臭。大量的工业、生活污水和农田含化肥的水流入河流、湖泊,导致水体中氧、磷等植物营养元素过多,这是引起水华发生的主要原因。

(1)出现“水华”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水华是一种水污染现象,它有什么危害?

(3)针对水华发生的原因,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还太湖以清澈秀美的原貌?

5、阅读<<生物入侵及其危害>>,了解我国对待生物入侵问题的政策和措施。

近年来,我国南方某些沿海地区,一种原产南美洲的叫做薇甘菊的“植物杀手”悄悄地登陆了,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的条件下迅速蔓延开来。没过多久,荔枝树、香蕉园,以及花木扶疏的美丽丘陵和原野,很快就长满了薇甘菊。这些入侵者茂密的藤蔓缠绕或覆盖当地植物,夺取本应属于当地植物的阳光和养料,使当地植被受到严重破坏。

(1)原产南美洲的薇甘菊使引进该物种的地区植被受到严重破坏,这在生物学中称为什么现象?

导致森林面积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存,使其数量逐年下降。使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生活生产乱排污水废水,污染环境,影响动植物的生存。

对原有的生态环境和物种的生存造成威胁。

(2)结合上述资料,谈谈国家对入境旅客所携带的生物进行严格检疫必要性。

6、人类在保护环境方面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应该做到:

(1)

(2)

(3)

(4)

【达标练习】

1.据报道,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发生的次数呈增多的趋势,90年代至今发生过20次特大沙尘暴。引起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环境过渡开发

B.北方寒流长期侵袭

C.常年旱灾,赤地千里

D.地壳运动过于频繁

2.当“赤潮”发生时,水质会严重恶化,鱼虾及其它水生生物会大量死亡,给捕鱼业和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形成赤潮的原因是()

A.海水受化学物质的污染

B.动植物病毒的大量繁殖

C.海洋浮游生物突发性繁殖

D.大量红色土壤流入海洋

3.下列关于使用农药化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造成水质污染

B.可造成土壤污染

C.可造成大气污染

D.有利于保护生物圈

4.1997年11月26日下午,四川省都江堰市聚源镇一村庄,突然从西北方飞来一大群(约500只左右)乌鸦,他们在附近的树林、竹丛、河滩里,飞翔、觅食、栖息。第二天,大群乌鸦突然从天空中雨点般的坠落下来,顿时,山林大地成了乌鸦的坟场。造成乌鸦死亡的原因可能是()

A.干旱少雨、饮水缺乏

B. 遭到大型天敌的捕杀

C. 乌鸦太多,食物不足

D. 当地的生态环境污染

【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想知道什么?

2、小组内合作任务完成情况

3、达标练习完成情况

【实践活动】

我为环保献一策: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1.假如你是江门市市长,你将采取什麽措施治理江门?

2.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们应该对自己提出怎样的要求呢?

3.拓展反思: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实例,你认为应当怎样改变这些现状?

【自我测评】

1.下列人类活动对环境有积极影响的是()

A.植树造林 B.废水排放 C.木材加工 D.填海造田

2.很多树木对大气粉尘有很好的阻滞、过滤作用,其原因是()

①森林枝叶茂密,能减缓风速②有些树木叶面上有茸毛或能分泌油性、黏性的物质③能

吸收各种有毒气体④能分泌抗生素⑤蒙尘的树叶经过雨水冲刷后,能很快恢复以阻滞尘埃

A. ①③⑤

B. ①②④

C.②④⑤

D. ①②⑤

3、太湖的部分地区蓝藻滋生,鱼虾死亡,原本清澈的湖水边的又臭又脏,这种现象叫做()

A.水体荒漠化

B.水体富集化

C.水体富营养化

D.水土流失

4、下列活动中,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A.生物入侵B.退耕还林还草

C.乱扔废电池D.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

5、如图,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引入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没想到泛滥成灾,主要的原因是()

A.没有天敌

B.气候适宜

C.繁殖力强

D.以上原因都存在

6、据报载,进入本世纪后,几乎每年都有至少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干旱少雨,饮水缺乏

B.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

C.天敌过多,被大量捕食

D.食物不足,饥饿而死

【学以致用】

1、在学校出一版有关环境保护的墙报

2、借阅或上网查阅有关污染与防治的书,写一篇与此有关的小论文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P28思考题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P16) 答: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5、举例说明你所熟悉的某个环境问题,并从生态学的视野阐述其危害作用过程、基本特征及你所思考的解决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 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生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解决对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考虑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维持平衡 4、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①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照强度与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关系密切;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②光照强度和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③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谱照射下进行的,同时,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 可见光对动植物生殖、体色变化、迁移、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①植物分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②日照长短和变化是许多动物进行迁移、生殖、换毛等生命活动最可靠的信号系统。 7、盐土和碱土有何区别?耐盐植物有哪几种适应盐土壤的方式? 盐土和碱土是所含可溶性盐的种类、pH以及土壤结构均不相同的两类土壤。 方式:①聚盐性植物细胞液浓度特别高,能吸收高浓度土壤中的水分

高中地理 专题13 人类活动与气候教案

专题12.人类活动与气候教案 大家下午好: 下面我将从课标解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五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实践与应用要求:搜集有关资料,讨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学基本要求》学习水平】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程度:实践与应用程度,为较高层次的综合应用地理所学内容的层次 课堂开展形式:课前搜集资料,可以由教师课前完成,也可以由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在课前搜集完成;课上讨论分析,针对搜集到的资料讨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具体影响和体现。 具体课堂内容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具体气候尺度可以是区域性的城市热岛效应,也可以是全球性的全球变暖。 课堂上课形式分析:之所以采用讨论的形式,原因之一是本专题的许多内容目前在学术界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性,不同的人对气候与环境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就需要根据搜集到对的资料展开讨论,最终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讨论的内容主要是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关键在于“影响”上,影响有利也有弊,所以就要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分析看待,这也是以讨论形式进行本节课的一个原因。 针对上海制定出的教学基本要求,具体要求学生学完本专题后应该达到的目标: 识记:主要的温室气体,这就要求学生了解温室效应的过程和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全球变暖形成过程; 简单应用:根据前边学过的热力环流的知识阐明城市热岛效应; 综合应用:以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为案例进行分析,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有关资料寻找环境问题的证据,并分析原因,提出合理建议。这里要指明的一点是气候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可以引起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又通过环境改变来体现,而现代环境污染主要又是由人类工业活动引起,从而间接体现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深度解读: 不管是课标要求还是地理学习水平的要求,都只是将气候变化、环境问题局限于人类活动影响的分析上,而忽略了自然作用的影响。为使学生从更加全面科学的角度看待气候变化,不仅要从不从的空间尺度来理解,也应该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和不同的作用角度来全面理解气候变化的形成、发展。所以课堂上在全球变暖这部分内容学习过程当中,可以适当补充教材 内容要点 学习水平列举 识记 理解 简单应用 综合应用 6.人类活动对气 候的影响 ◆主要温室气体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阐明城市热岛效应 ◆运用各类图表资料列举全球变暖、酸雨、臭氧洞等环境问题的 证据,分析原因, 提出合理建议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资料

概念: 1.环境生态学: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谓吃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生态系统服务一般是指生命支持功能(如净化、循环、再生等),而不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 4.生态足迹:指对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的占用。 5.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以生物资源提供给人类的直接产品的形式出现,非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体现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所提供的服务。 6.绿色国民经济账户:将资源和环境损失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在GDP中扣除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晚会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初步形成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被称为绿色“国民经济账户” 7..景观生态学: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 8.结构:即指空间单元的特殊配置,通常与空间结构或斑块结构同义。 9.连接度:一个景观内一种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空间连续性。 10.廊道:指与其两侧相邻区域有差异的相对呈狭长形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 11..边缘:一般指一个生态系统或覆盖类型的周边部分,其内部的环境条件可能与该生态系统的内部区域有一定的差异;有时也用于表示在一个景观中不同覆盖类型间邻接宽度的计量。 12.破碎化:一个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破碎为更小的,不相连的小块。 13.异质性:包含不同景观要素的性质或状态。 14.基质:在景观中的本底覆盖类型,通常具有高覆盖率和高连接度;并不是所有的景观中都可以划分出确定的基质。 15.斑块:在性质或外貌上不同于周围单元的块状区域。斑块在本底中即所谓的孔隙度。 16.尺度:对象或过程的时空维度,具有粒度和幅度的特征。 17.边缘效应: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8.复合种群: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 1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0.临界阈现象:当介质密度达到某一临界密度时,渗透物突然能够从介质的一端到达另一端,这种因为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达到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被称为临界阈现象。 21.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2.退化生态系统:在一定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因素、认为因素或二者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要求的量变和质变,系统

环境工程学实验讲义-2012

高等学校教材 环境工程学 实验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学实验室

目录 实验室实验 实验一沉淀实验 (2) 实验二混凝实验 (6) 实验三静态活性炭吸附实验 (8) 实验四动态活性炭吸附实验.......................................................... ..11 实验五气浮实验.............................................. (12) 实验六逆流气浮实验................................................. . (14) 实验七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 (16) 实验八污泥脱水实验 (20)

实验一沉淀实验 一、目的 通过沉淀实验,熟悉沉淀类型及各自特点,掌握沉淀曲线测试与绘制方法。 二、原理 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沉,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Stokes(斯笃克斯)公式。悬浮物浓度不太高,一般在600~700mg/L以下的絮状颗粒的沉淀属于絮凝沉淀,沉淀过程中由于颗粒相互碰撞,凝聚变大,沉速不断加大,因此颗粒沉速实际上是一变速。浓度大于某值的高浓度水,颗粒的下沉均表现为浑浊液面的整体下沉。这与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完全不同,后两者研究的都是一个颗粒沉淀时的运动变化特点,(考虑的是悬浮物个体),而对成层沉淀的研究却是针对悬浮物整体,即整个浑液面的沉淀变化过程。成层沉淀时颗粒间相互位置保持不变,颗粒下沉速度即为浑液面等速下沉速度。该速度与原水浓度、悬浮物性质等有关而与沉淀深度无关。但沉淀有效水深影响变浓区沉速和压缩区压实程度。为了研究浓缩,提供从浓缩角度设计澄清浓缩池所必需的参数,应考虑沉降柱的有效水深。此外,高浓度水沉淀过程中,器壁效应更为突出,为了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状态,沉淀柱直径一般要≥200mm,而且柱内还应装有慢速搅拌装置,以消除器壁效应和模拟沉淀池内刮泥机的作用。 三试验设备材料 1. 沉淀用有机玻璃柱,内径d=150mm,高H=1600mm,内设搅拌装置转速1rpm,上设溢流管、取样口、进水管及放空管; 2. 配水系统一套(每套系统为两套沉淀装置供水),包括小车、污泥泵、水箱等; 3. 计量水深用标尺、计时用秒表; 4. 悬浮物定量分析用电子天平、定量滤纸、称量瓶、烘箱、抽滤装置、干燥器等装置; 5. 取样用100ml比色管、100ml量筒、瓷盘等。 四试验方法和步骤 1. 检查沉淀装置连接情况、保证各个阀门完全闭合;各种用具是否齐全。

生态学 推荐书籍

生态学推荐书籍

本文由别处我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推荐书籍书名:环境生态学基础作者:柳劲松/王丽华/宋秀娟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日期:2003-07 全书共分三篇,第一篇介绍了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第二篇介绍了人类活动与全球环境的变化;第三篇重点介绍了环境保护的对策,生态系统的恢复,人口,资源,城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书可供从事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书名:环境生态学/高等学校教材作者:程胜高罗泽娇曾克峰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日期:2003-07 全书分为 10 章.前 4 章主要介绍了环境生态学研究对象,内容,基本原理,组成及功能,阐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化学循环及生态平衡,以及自然资源保护与各类生态系统的保护的内容;第 5 章主要介绍生态监测的特点和意义,尺度类型和方法分类;第 6 章主?樯苌こ痰睦砺酆湍P停坏?7 章主要介绍生态环境建设及水体,生态经济规划及西部脆弱生态环境问题.本书还安排了六个环境生态学

野外观察和实验,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映环境生态学的全貌和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本书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生物系等有关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书名:环境生态学导论电子教案作者:盛连喜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09 书名:环境生态学作者:卢升高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02 书名:环境生态学作者:张合平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01 本书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观察,认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并阐明环境治理的生态学途径.重点阐述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各种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的成因,特点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生态监测,生态规划,生态工程和生态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全书试图用简明的语言,明晰的结构,系统地介绍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其应用,围绕学科的核心内容和前沿动态,在理论框架,知识集成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本书可供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学者,相关专业的师生及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气候与人类活动教案

气候与人类活动教案Teaching plan of climate and human activities

气候与人类活动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天 气与气候内容学习的一个入门和基础,对学生认识气温和降水等基本要素具有重要意义。我选择安排了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三个问题:天气与气候、天气预报、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用多媒体强大的信息展示功能为学生创立积极思考的课堂情景,并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发表见解、展开联想、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快乐,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②学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

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③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④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2)能力目标: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组织游戏、角色扮演,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从环保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②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学难点:学会看天气预报和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二)学情分析 天气和气候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本堂课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一年级学生,从年龄特点来看,他们好动、好奇、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作者:gzdili5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06-8-15 文章属性:★★★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一、全球气候变化 引入:影片片断《后天》感受气 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问题: 楼兰在哪?自然条件如何? (出示楼兰位置图,地形图,推 导楼兰的气候特点) 极盛期的楼兰是什么样的?什么 时候消失的?(简述史料,出示 想象中昔日楼兰的景象,定格楼 兰消失的年代) 问题: 楼兰文明是如何失落的?这是一 个争论了一个世纪的问题,至今 没有一个明晰的答案。有人说楼 兰的消失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 为什么? (展示楼兰现状图片,满目荒凉, 与昔日形成鲜明对比,显示文字 “全球气候变化!楼兰消失!两者 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91页第一段 观看影片 学生继续阅读有关 材料,并回答问题, 对消失的原因进行 讨论,总结 学生阅读,利用表格 提高学生学习该节 课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学,独 立思考总结的能 力,了解科学研究 的方法,尝试做一 次探究。

文字,思考如下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有哪几种尺度?各种尺度上的气候是如何变化的?能否设计一个表格来表达上述问题? 阅读91页阅读材料,了解科学家研究古代气候的常用方法。 提问:尝试用树木年轮分析法分析图4-2-2,推测该树生长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 二、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化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引入:唐代的兴衰史:唐代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8世纪中叶气候有一个由暖转冷过程的观点,气候转寒造成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压力增大,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主中国北方建立区域性王朝,安史之乱是这个南下进程开始的标志性事件。经过南宋12世纪的再一次寒冷突变后,北方游牧民族则开始了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历史。(见背景资料十七) 也就说气候得便华会制约古代文概括气候变化规律。指导学生使用表 格,比较记忆,加 深印象 理论运用于实践 由例子引入,增加 学生兴趣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三)环境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环境课件环境工程学教案——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部分

《环境工程学》课程教案——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部分 2007年4月20日

第一章水质与水体自净 一、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状况,水的循环种类及其过程,掌握水污染的定义、种类及各自起因; 2.了解水质指标定义、作用和种类,掌握固体、COD、OC、BOD等重要指标,了解水质标准的定义和作用; 3.掌握水体自净过程、氧垂曲线的作用和水环境容量的定义; 4.了解解决废水问题的基本原则,给水处理和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水污染的定义;COD、OC和BOD的定义及相互比较;水体自净过程、水环境容量。 2、难点:水体自净过程, 氧垂曲线的作用。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学时 1、教学方法:采取互动式课堂教学,以水污染的产生与水质控制作为切入点进行讲解,通过设疑、提问、讨论等形式开展启发式教学。 2、教学手段:运用Powerpoint课件上课。 3、教学学时:4学时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水的循环与污染(1学时) 一、地球上水的分布 二、水循环 三、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 第二节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1学时) 一、水质指标 二、水质标准 第三节水体自净作用与水环境容量(1学时) 一、废水在水体中的稀释和扩散 二、水体的生化自净 三、水环境容量

第四节水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学时) 一、给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二、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五、思考题和习题 1、说明水污染、水环境容量、水体自净的含义。 2、什么是废水的一级、二级和三级处理系统?各有什么特点? 3、说明废水处理中物理法、化学法及生物法各包括有哪些具体的方法?主要去 除哪类污染物质? 4、举例说明废水处理与利用的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者之间的主要区别。 5、高锰酸钾耗氧量、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有何区别?除了它们之外,还有 哪些水质指标可以判别水中有机物质含量的多少? 6、解决废水问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7、有机物好氧生物氧化两个阶段是什么?为什么通常所说的生化需氧量不包括 硝化阶段对氧的消耗? 8、通常所说的水质标准和水质要求有什么区别? 六、主要参考书目 1、教材:蒋展鹏主编,环境工程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参考书目:郑正主编. 环境工程学,科学出版社。 张自杰主编,排水工程(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高大文,梁红编. 环境工程学,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张振家主编,环境工程学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 张希衡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冶金工业出版社。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汇编

学习-----好资料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监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 非师范类专业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 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 一、课程说明 总学时:78 学时分配:讲课60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 适用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监测专业主干课程,是环境监测与 治理技术专业的专业模块课程。要求学生能系统地学习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 与方法。本课程系统地讲授水质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 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等内容。为 后续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学习打下 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1、绪论 4学时 概述,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环境标准。 2、水和废水监测 20学时 水质污染与监测,水质监测方案制定,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样的预处理,物理指标检测,金属化合物的测定,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底质监测 3、空气和废气监测 13学时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 采样仪器,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测定,颗粒物的测定,降水监测,标准气 体的配制 4、固体废物监测4学时 固体废物概述,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监测 5、土壤质量监测 3学时 土壤基本知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污染物的测定 6、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4学时 水环境生物监测,空气污染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 7、噪声监测 5学时 声音和噪声,声音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噪声测量仪器,噪声标准,噪声监测 8、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 3学时 基础知识;环境中的放射性,放射性辐射防护标准,放射性测量实验室 和检测仪器,放射性监测 9、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2学时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概述,监测实 验室基础 10、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 2学时 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遥感监测技术

初中地理知识点:气候与人类活动

初中地理知识点:气候与人类活动 一、选择题 1.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日本人喜欢吃鱼B.新疆人爱吃羊肉抓饭 C.南方地区房屋屋顶坡度大D.海南省普及冰上运动 2.下图漫画中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人口增长过快B.资源浪费 C.环境破坏D.全球变暖 3.下列做法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不相符的是 A.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B.买菜提起菜篮子,少用或不用塑料袋 C.推广使用节能灯具,人走灯灭 D.买了好多张纸质贺卡,节日时给朋友们送去祝福 小实验:在两只烧瓶里分别充满二氧化碳和空气,塞紧带有温度计和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再把两只烧瓶放在红外线下照射,观察温度升高的情况(如图所示)。结论:两瓶在相同光线照射下,装二氧化碳的温度高。据此完成4~5题。 4.该实验模拟的是 A.全球变暖B.空气质量变化C.大气污染D.臭氧层破坏5.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①火山喷发②煤、石油的大量燃烧③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④过度砍伐森林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②③ 6.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最好措施是 A.不使用煤、石油、天然气B.多种粮食作物

C.开发新型能源,控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D.人口大增 7.为了提高空气的质量,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的是 ①减少工业废气的排放②出门尽量开私家车③多植树造林④尽量乘坐公交车外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8.雾霾的有害成分主要来自汽车、工厂、家庭燃烧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直径小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其危害非常大.下列哪些措施可有效减少雾霾天气的形成 ①禁止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③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④倡导低碳生活,增强全民的减排意识。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9.人类自身的行为对大气的影响较大,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的做法是()A.秋收后,大量焚烧秸秆肥田 B.购买大排量的汽车,加速性能较好 C.液化气价格节节攀升,改烧燃煤降低生活费用 D.热电厂将燃煤排放的气体加以回收利用 读漫画,完成10~11题。 10.该漫画揭示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城市热岛效应 C.土地荒漠化D.全球气候变暖 11.解决该环境问题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控制温室气体排放B.增加制冷设备使用 C.减少酸性气体排放D.增加化石燃料使用 二、解答题 12.北京动物园迎来了图示地区的四位新成员。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第6课 人类活动与气候教案

第6课人类活动与气候教案 按板中学杨松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认识到气候对我们生产和生活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3、了解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运用生活实例,说明气候与人类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重点探讨人类活动与气候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其内容简单,但专门用一节课讲述,目的在于强化人地关系这一主题,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提升。本节教材的突出特点是:从天气与生活人手,最后又回归到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可以看出教材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十分明显。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安排了两大内容:一是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二是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五课内容的学习,特别是通过世界气候类型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七年级的学生毕竟还小,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教师提示、指导。尤其是我们乡下学生,见识少,让其探讨会白白浪费时间,没有效果,还不如干脆告诉他们,让其知道是什么,有什么,为什么等等…… 【教学准备】 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幻灯放映片导入新课: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结合当地的实际,列举一年内的不同季节,人们在衣、食、住、行以及农业生产方面有什么不同。引出本节内

容。 板书:一、气候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幻灯片展示: * 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服饰和几款少数民族服饰 * 各种各地方饮食 * 各种各地方民居建筑风格 * 各种各地方交通运输工具 * 各种各地方少数民族节日 * 各种各地方农作物(粮食、水果等等) 指导学生欣赏幻灯片和阅读课本活动,分成学习小组,谈谈这是气候对人类活动哪方面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等?互相交流感想。并推选一个代表概括大家的发言,在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统计各小组的发言,说的好的给予掌声鼓励。引入竞争机制,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总结:气候对人类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生活受气候的限制越来越小。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居住环境的改变,不再是睡炕床;交通运输业的发达,不再是南船北马等等。 组织学生阅读P69页的气候灾害,然后把学生分成两组,并结合最近(我国或当地)发生过什么样的自然灾害,造成哪些损失或危害,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教师讲述:自然灾害是对人类危害而言的。否则只是自然现象,成不了灾害。沙漠地区,荒无人烟,长时间不下雨,对人类来说造不成危害,所以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就不同了,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经济发达,又是我国的主要农业区,一个月不下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就要受到影响,造成损失。同理,就是同样等级的灾害,在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区造成的损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经济落后的地区大得多。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幻灯片展示蔬菜大棚和人工降雨的图片,学生分组讨论,人类是怎样改变气候的,这种改变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教师总结:人类现在能够通过影响局部地区的气候条件来为人类服务。

《环境工程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实验 课程代码: 学 分 / 学 时:2/68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环境工程原理、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需明确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 课程性质:此课程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工程类实践课程,是必修课程。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共事的能力。 本课程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见下表。 各教学环节的贡献度 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预习 实际操 作 实验报 告 综合设 计 考试 课堂整体 贡献度 知 识 知识体系 包括水处理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固体废 弃物处理实验;物理性污染控制实验。 √√√ B2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 √√√ B4合作共事的能力 √√√√√√ √√√ √√√B10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 √√√√√ √√√ √√√ B11动手操作能力 √√√√√√ √√√ 能 力 B12总结归纳能力 √√√ √√√ √√√ √√√ C2刻苦务实、精勤进取 √√√ √√√√√ √√√ √√ √√√ 素 质 C4思维敏捷、乐于创新 √√√ √√√√√√ √√√ √√ √√√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实践、自学、作业、讨论等的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学时 实验教 学 讨论 实验报告 要求 自学及要 求 团组大作业及要求 自由沉淀实验 4学时 4学时 混凝实验 4学时 4学时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 4学时 4学时 石英砂过滤实验 4学时 4学时 活性炭吸附实验 4学时 4学时 恒压膜过滤活性污泥的性能 4学时 4学时 实际烟气烟尘测定实验 4学时 4学时 吸收法净化SO2实验 2学时 2学时 静电除尘效率实验 2学时 2学时 旋风除尘器实验 2学时 2学时 催化氧化法处理甲苯废气 2学时 2学时 袋式除尘器性能测试 2学时 2学时 电子废弃物处理实验 2学时 2学时 自学电子废弃物方面的知识 用声级计测量噪声 4学时 4学时 道路交通噪声的测量 4学时 4学时 驻波管法吸声材料垂直入射 吸声系数的测量 4学时 4学时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12学 时 12学时 课堂 教学 中融 入小 组讨 论 每次实验 后根据实 验讲义要 求和老师 要求完成 实验报告 4-5人一组,结合 本课程基本知识以 及从事的研究项目 等,自主设计实验, 实验结束后进行 PPT讲解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4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4 一、教学目标1.了解根据不同时间尺度划分的三个气候阶段 2.了解探究气候变化的方法,拓展视野 3.学会结合历史知识,分析自然环境(气候)变化与古代文明兴衰之间的关系,学习历史分析和探究的方法 4.认识到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深刻影响 5.了解近代气候变化的证据,尤其是当今全球增温变暖的趋势,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和环境的变化,培养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人文精神 6.了解全球增温变暖对人类经济活动和生存环境带来的潜在的深刻影响 二、教学难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设计(阅读指导、自主学习) 五、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资料,课前展示。 六、讲解通常我们对气候这一概念是这样理解的:在某一定的地区,气温和降水多年的稳定平均状况,是稳定少变的。但是从大家所展示的资料说明,气候也是在变化的;而且目前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全球气候变暖”我们如何来看待气候的变化呢? 一、全球气候变化 阅读:全球气候变化一段课文概括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

可以看出气候变化是一个比较长时间尺度的变化规律,也是缓慢变化的地理现象,所以我们要对这种长的时间尺度有个认识。 地质时期——距今22亿年到1万年 历史时期——近1万年 近代——近一二百年有观测记录的变化 阅读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推测古代气候状况的?” 主要的手段是: 花粉分析、树木年轮分析、氧同位素分析和海洋沉积物分析。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图4-2-3展示了近一万年来气候的波动变化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关概念:雪线——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限 古代文明和经济的兴衰与气候的波动有关,阅读课文提供资料。这些资料都说明气候的波动对人类文明和经济活动以及生态环境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应该客观的分析,人类文明兴衰有其本身的客观历史规律,影响因素也是非常复杂和多方面的,应该综合的看问题,决不能把气候的波动看成是人类文明兴衰的直接原因,而应当在掌握更多的资料的同时加以分析和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能视而不见,这就是辨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全球气候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如果说在古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比较大是因为人类在古代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而现代在技术高度发达和生产力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气候的变化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仍然不能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 导书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混凝沉淀实验 实验名称:混凝沉淀实验 实验类型: 设计性实验 学时: 4学时 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混凝现象及过程,掌握混凝的净水机理及影响混凝效果 的主要因素。 2. 针对某一废水,由学生在给出的三种混凝剂中任选两种,实 验比较后确定自己认为合适的混凝剂。 3. 确定每种混凝剂的最佳投药量、pH值、搅拌速度及其它等三 种操作条件。 二、实验要求 1、学生学会测试不同废水的浊度水质指标; 2、根据废水水质选择所用的混凝剂类型; 3、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出所选混凝剂对废水的去除效率; 4、实验前先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实际提供的实验设备与试剂调整自己的方案并执行,得出自己的结论。锻炼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原理

根据研究,胶体微粒都带有电荷。天然水中的粘土类胶体微粒以及污水中的胶态蛋白质和淀粉微粒等都带有负电荷。微粒一般由胶核、固定层和扩散层组成。胶核和固定层一般称为胶粒,胶粒与扩散层之间有一个电位差,此电位称为ζ电位。胶粒在水中受几方面的影响:①带相同电荷的胶粒之间产生的静电斥力;②为例在水中作的不规则运动,即“布朗运动”;③胶粒之间的范德华引力;④水化作用,由于胶粒带电,将极性水分子吸引到它的周围形成一层水化膜,水化膜同样能阻止胶粒间相互接触。因此胶体微粒不能相互聚结而长期保持稳定的分散状态。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离子,能够压缩双电层,降低ζ电位,静电斥力减少,水化作用减弱;混凝剂水解后形成的高分子物质或直接加入水中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之间起吸附架桥作用,也有沉淀网捕作用。这样投加了混凝剂之后,胶体颗粒脱稳后相互聚结,逐渐变成大的絮凝体后沉淀。 四、实验所需仪器、设备、材料(试剂)(黑体,小4号字) 六联或磁力搅拌器1台 pH酸度计1台或pH 试纸 光电浊度计1台 温度计1支 250ml烧杯6个 ml烧杯1个,1000ml量筒1个 针管和移液管各1个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教案教案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以全球变暖对自然和人类的为例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鲁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三节内容第二课时。本课以全球气候变暖为案例,说明自然界外部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及生存的影响都已初露端倪,是当今世界各国及科学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课标要求: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的重点是要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客观规律,学会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特别是近一百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原因,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图标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回顾三个时间尺度的全球气候变化规律,使学生明白目前地球正处于一个温暖的间冰期内,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只是起到了加剧作 用。 2.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并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球气候变暖的事实。 2.利用事实材料,分析地球气候变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3.以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地球,关注人类的人文关怀精神。 2. 培养学生协作精神、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 1.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起到了加剧作用。 2.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并探讨这一问题的办法。 四、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 五、教学设计思路 全球变暖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大气环境问题,为了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探究性精神,可利用图片的直观效应,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读图表得出结论,而不是教师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的材料 七、教学方法 归纳法、分组讨论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感受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八、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图片展示:漫画流汗的企鹅;右图是加拿大环境学家在北极拍摄到的令人震撼的一幕:两只北极熊小心翼翼地站在浮冰之上,进退两难;两只北极熊的新年愿望。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程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程》 第一章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基础知识 第一节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教学目的 卞文娟P1 二、教学要求和考核方式 1. 教学要求 卞文娟P2 2. 考核方式 陈建荣P3 实验成绩单独按五级记分记录考试成绩。凡实验成绩不及格者,本课程必须重修。学生的实验成绩以平时考查为主,一般占总分的80%,其平时成绩又以实验实际操作的优劣作为主要考核依据。在学期末或课程结束时,进行一定的实验操作考试,占总分的20%。平时实验成绩的评价,由预习报告、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实验结果的误差与准确度、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等六个方面来评价,并对每个实验项目进行单独评价,最终评定成绩。 一、环境监测实验要求 (1)做好每一个实验报告的预习工作,每位学生在上实验课时,首先必须交预习报告。 (2)自觉遵守实验室规则,严格遵守实验操作程序,确保人身及财产安全。 (3)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及时、清楚地记录实验现象和原始数据,不允许私自拼凑或篡改数据。实验完成后要把实验数据和结果交给老师检查,使老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做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加以纠正。 (4)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项目,掌握检测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以提高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 (5)实验完成后,要清洗试验器皿,整理实验台,经老师同意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6)掌握对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处理,学会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 (7)按时交送实验报告。 二、成绩评定 1)优秀(很好) 能正确理解实验目的和要求,能独立、顺利而正确地完成各项实验操作,会分析和处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能掌握所学的各项实验技能,较好的完成实验报告及其他各项实验作业,具有创造精神和能力。有良好的实验习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