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垓下之战》课后练习

《垓下之战》课后练习

《垓下之战》课后练习
《垓下之战》课后练习

《垓下之战》课后练习

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垓()下阳夏()名骓()

刈()旗舣()船毂()城

2.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兵罢食尽结束

B.其不至固宜应该

C.乃引兵解而东归松弛

D.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回头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期山东为三处

B.地方千里

C.吾知公长者

D.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宁许以负秦曲

B.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不如因而厚遇之C.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由此与错有卻

D.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徒慕君之高义也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项伯杀人,臣活之

A.乃引兵解而东归

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C.马童面之

D.令诸君知天亡我

6.下面句子中补出的省略内容错误的一项是()A.君王能与(韩信、彭越)共天下

B.使(士兵)各自为战

C.今释(项羽)弗击

D.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汉王)止军

7.翻译下列句子。

⑴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

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8.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修筑营垒

B.期山东为三处约定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遭受

D.吾为若德感激

9.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何楚人之多也大王来何操

B.吾为公取彼一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C.汉军不知项王所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若非吾故人乎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10.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勇猛无畏”的一组是()

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②项王嗔目而叱之

③汉军不知项王所在

④复斩汉一都尉

⑤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

11.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大敌当前,四面楚歌,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他认为自己有超世的气概,只是时运不济,对宠幸的虞姬不知如何是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沉溺声色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B.项王率领部下壮士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围,因受到农夫的欺骗,陷入

大泽中。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灭亡自己,决不是作战的过错。这深刻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C.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杀掉了一名汉将和都尉,共杀死数十百人,以证明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论断。

D.项羽是有机会逃生的,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乌江。但他想到自己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去,愧见江东父老,于是赠马亭长,宁死不辱。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参考答案

1.略

2.A

3.D

4.B

5.D

6.B

7.略

8.D

9.C

10.B

11.A

(新)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市级一等奖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沧州渤海新区第二小学时秀艳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设计理念】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发现者、研究者和探寻者。”结合新课程“自主、探究、合作”的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同时,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获得探索成功、积极发现的情感体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达到“享受学习”的境界!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角和直角"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从观察实物中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教材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

的作用。 【学情分析】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喜欢做小动作,感觉数学枯燥无味,因此我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题 班级姓名成绩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学完了一单元的知识,通过学习,你一定有很多收获吧?接下来,可是你大显身手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哦!祝你成功! 一、填空 1.一个角有()个顶点,()条边。 2.比直角大的角叫()角,比直角小的角叫()角。 3.拿一张长方形纸,先上下对折,再()对折可以得到直角。 4.角的大小与()无关,与()有关。 5.在钟面上,3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角;7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 ()角;8时半时针和分针组成()角。 二、选择 1.一条红领巾有()个角,其中有()个锐角,有()个钝角。A.1B.2 C.3 2.三角尺上最大的那个角是()角。 A.钝 B.直 C.锐 3.左图中有()个角。 A.8B.7 C.6 4.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个锐角。 A.1B.2 C.3 5.黑板上的直角比三角尺上的直角()。

A.大B.小C.相等 三、解答 1. 上面图形中,是直角的有:是锐角的有:是钝角的有: 2.画1个直角、1个锐角和1个钝角,并标出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3.从钝角的顶点出发画一条笔直的线,这个钝角可能被分成两个什么角? 4.观察七巧板。 (1)说一说七巧板中的每块板是什么形状,上面各有哪些角。

(2)比一比5块三角形板的各个角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 5.用剪刀将一张正方形纸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你有哪些不同的剪法?把你的剪法画出来,再填空。 还剩()个角还剩()个角还剩()个角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一两 2.钝锐 3.左右 4.两条边的长短两条边张开的大小 5.直钝锐 二、选择 1.C B A 2.B 3.A 4.B 5.C 三、解答 1、答案:直角有③⑥锐角有②④钝角有①⑤ 2、答案: 3、答案: (1)两个锐角(2)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3)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4、答案: (1)有1个正方形,5个三角形,1个平行四边形。正方形中有4个直角,三角形中有1个直角和2个锐角,平行四边形中有2个钝角和2个锐角。 (2)5块三角形板中每个直角都一样大,每个锐角也是一样大。 5、答案: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还剩(5)个角还剩(4)个角还剩(3)个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理解》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理解》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内容。对角的理解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不过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水平。”同时把“会用尺子画角”作为本课的难点来实行突破。作为低段数学的第一堂课,多少感觉有些压力。上完课之后,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首先是开门见山到情景图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理解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而且自我感觉流畅。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自体验,注重对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水平,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实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持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的画角和相对应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在指角的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习之后通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2)在学生指角时,有些孩子仅仅指出了点没有指到边,此时我发现了问题并很好地

《垓下之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垓下之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熟读文本,把握文意。 2. 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3、把握文中项羽悲情英雄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文言知识梳理: 项王已约.(实:),乃引兵解.(实:)而.(虚:)东归。 汉欲西.(活用:)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 ..(),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通假:)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虚:)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句式:)汉王听之。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活:)军,与淮阴侯韩信、 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 ..(实:)。楚击汉军,大破.(活:)之。汉王复入壁.(实:),深.(活:)堑而自守。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译:)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虚:)宜.(虚:)。君王能与共分天下(句式:),今可立致.(实:)也。即.(虚:)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通:)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穀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句式:),则楚易败也。”汉王曰:“善。”于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虚:)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穀城与彭相国。”使者至,韩信、彭越皆报曰:“请.()今进兵。”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虚:)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虚:)舒屠六,举.(实:)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实:)项王。 项王军壁 ..(活:)垓下(句式:),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活:)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译:)!”项王则夜起,饮帐中(句式:)。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音:),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 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实:)。骓不逝兮可奈何 ..(固 定短语:),虞兮虞兮奈若.(实:)何(译:)!”歌数阕 ..(实:),美人和.(音:义:)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二、翻译句子: 1、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

青岛版《角的初步认识》测试卷

青岛版(六三制)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班级姓名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21分) 1、一个角是由()个顶点和()条边组成的。 2、一把三角板有()个角,其中直角有()个。 3、数一数下面图形分别有几个角。 ( )个角()个角()个角()个角()个角 4、拿一张纸,先上下对折,再 ( ) 对折可以得到直角。 5、写出下面角的各部分名称。 6、钟面上三时整,时针和分针成()角。 7、手帕有()个角,红领巾有()个角。 8、比直角大的角叫()角,比直角小的角叫()角。 二、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20分。) 1、直角是角中最大的角。() 2、三角板上的直角和黑板上的直角一样大,所有的直角() 3、角有3个顶点和3条边。() 4、直角没有顶点。() 5、扇子有3个角。() () ()

6、直角不是角。() 7、一个角的两条边越长,这个角就越大。() 8、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9、角的两条边张开得大,角就大,角的两得边张开得小,角就小。() 10、三角板上的三个角中,最大的一个角是直角。() 三、操作题。(每个答案1分共17分) 1、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在下面的()里画“√” ()()()()() 2、下面哪几个图形是直角?在下面的()里画“√” ()()()()() 3、找出比直角小的角,在它下面的()里画“√”

()()()()() 4、找出比直角大的角,在它下面的()里画“√” ()()()()() 5、数一数。 四、选一选(把序号填在蘑菇瓶中)(每个2分共14分)

五、连一连(下面的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钝角,用线连一连。10分) 六、画一画(每题3分,共9分) 1、过点O画一个锐角。 2、过点O画一个钝角。 3、过点O画一个直角。 七、数一数,算一算(每题3分,共6分。) 1、一个有()个角,4个有()个角。 2、一个有()个角,7个有()个角。

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践、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的贯穿于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再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的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纵观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节课我注意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认识角;在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尽量做到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和答案。 3、给每个学生机会,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 在这节课上我尽量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我先让学习较差的学生回答,给多数学生以发言的机会。所以,这节课上平时不举手的孩子也能积极地表现自己。 虽然,这节课有以上成功之处,但也有很多不足,现就自己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1、在教学设计上还存在问题,这一节课虽在我预设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由于学生在找角、摸角、折角、做角和画角这一动手操作过程中用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在验评教学效果时,时间仓促,还拖堂了。今后,我必须在设计教学环节上好好下功夫,深钻课本,认真学习,整理重难点,再根据主次备课,安排好时间。 2、在教学时,教师讲解稍多,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能做到完全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

高中音乐 欣赏《十面埋伏》教案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高中音乐欣赏《十面埋伏》教案 一、教学要求 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活动设计为一周,课堂教学一课时。 1 教学目的: ①通过学生自主性的网络艺术欣赏,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历史背景及艺术价值,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鉴赏能力,拓宽学生视野。 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分析问题能力和利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③探索网络教学模式,变单纯的课件制作与使用为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的教学设计。 2 教学重点:感受《十面埋伏》的艺术魅力,了解琵琶演奏技巧。 3 教学难点:如何开展自主探究的网络学习 4 教学方法:实践法、自主讨论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任务 提前一周布置学习任务: 1 琵琶发展史:秦代-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明清-现代琵琶的改革。 2 琵琶的演奏技巧 3古诗词中对琵琶的描写:①唐白居易的《琵琶行》②唐李峤《琵琶》 4《十面埋伏》描述的历史事件 5通读《史记》中的《项羽本记》 6了解故事《霸王别姬》、成语“四面楚歌” 7了解琵琶曲《霸王卸甲》 8初步欣赏《十面埋伏》,了解《十面埋伏》各部分的内容 将学生分成三组,利用网络资源,分别完成任务,并将整理后的信息上传到校园网,学生进行交流。 一组:完成琵琶发展史、演奏技巧。 二组:古诗中对琵琶的描述、史实资料的查找。 三组:完成曲目《十面埋伏》的分段整理并配上文字说明。 (二)课前准备 课前在校园网上发布学生整理的资料。 教学设备:网络教室、投影、相关软件。 教师:启动服务器、教师机,电子课件、话筒、电子投影、媒体播放器,登陆校园网、互联网。 学生:启动学生机、耳脉,登陆校园网、互联网。 (三)课堂教学 1、情景导入(5分钟) 许多同学都非常喜欢《霸王别姬》这首歌曲,它与今天欣赏的琵琶曲《十面埋伏》,描述的是相同的历史事件——公元前202年的“垓下之战”。 课前,我们通过查询资料对琵琶这一乐器有了初步认识,尤其读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关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测试试卷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测试试卷 一、填空(24分) 1、一个角有( )个顶点,有( )条边。 2、三角形有( )个角。 3、画角时,先画的这个点,叫做角的( ),两条射线叫做角的( )。 4、一个长方形有( )角,有( )个角就是直角。 5、语文课本的封面有( )个角。 6、一块三角板中,有( )个角,其中有( )个直角。 7、要知道一个角就是不就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 )来量一量。 8、拿一张纸,先上下对折,再( )对折可以得到直角。 二、判断(10分) ( )1、角的边越长,角就越大。 ( )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武官。 ( )3、角的两边开口越大,角就越大。 ( )4、三角板上的直角比黑板上的直角小。 ( )5、三点钟的时候,钟面上的分针与时针成直角。 三、数一数(20分)1、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有几个直角。 (用三角板上的角比比瞧:下面各题左右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在○里填上“>”“<”或“=” )(10分) ①② 五、画一画(9分) 1、画一个直角。 2、画一个比直角小的角。 3、画一个比直角大的角。 六、解决问题(27) 1、张萍打算三天写100个字,第一天写了29个,第二天写了52个,张萍前两天写了多少个字?还要再写多少个字,才能完成任务?(5分) 2、小兰有48张彩画,小梅比她多15张,小强比小梅少9张,小强有多少张彩画?(5分) 3、同学们要搬36盆花,已经搬了19朵,还要搬多少盆?如果派6个人搬,需要搬几趟?(5分)

4、王兰妈妈带了70元去超市买生活用品:买锅花了45元,买洗衣粉花了13元,买一个高级花瓶用了37元,王兰带的钱够不?(6分) 5、周海有一些钱,她买书用去钱的一半,买文具用去剩下钱的一半,最后还剩3元钱,她原来有多少元钱?(6分)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检测题 一、填一填。(每空1分,共23分)、 1、一个角就是由( )个顶点与( )条边组成的。 2、一块三角板中,有( )个角,其中有( )个直角。 3、手帕有( )个角,红领巾有( )个角。 4、拿一张纸,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可以得到( )。 5、写出下面角的各部分名称。 6 、钟面上三时整时,时针与分针成( )角 7、数一数下面图形分别有几个角。 ( )个角 ( )个角 ( )个角 ( )个角 ( )个角 8、画角时,先画的这个点,叫做角的( ),两条射线叫做角的( )。 9、下图中,有( )个角,有( )个直角。 二.瞧一瞧,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至少写出三个。(每个2分共6 分) —————————————————————————————————————————— 三.下面的说法对不?对的画“√”,错的画“×”。(每题2分,共20分) 1、直角就是角中最大的角。( ) 2、三角板上的直角与黑板上的直角一样大,所有的直角一样大。( ) 3、角有3个顶点与3条边。( ) 4、直角没有顶点。( ) 5、两个三角尺上的直角同样大。( ) 6、直角不就是角。( ) ( ) ( ) ( )

垓下之战教学设计

垓下之战》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文本,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语法现象,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学会鉴赏细节的运用在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3.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联系人物所处的时代,对人物作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学习重点 1.文言知识的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 2.细节的运用在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蒲松龄有一副励志名联: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那么上联说的是谁的事情呢?讲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 ,带领义军灭亡暴秦的故事。当项羽实现大志,登上功业的巅峰,获得人生的极度辉煌时,鸿门宴之后政治军事形势急转而下,他很快就由一颗耀眼的巨星转化为急速消逝的流星,被他的对手刘邦取而代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垓下之战》,来一探究竟。 二.相关资料 1.人物简介 项籍(前232-前202),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着名军事家、战略家,中华史上的战神。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人称西楚霸王。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崛起,举兵反秦。三年,征伐九州,一统天下。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 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 ,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 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神话。 2.作品简介《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楚汉纷争、垓下之战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经历,情节生动,形象鲜明。 3.时代背景鸿门之宴拉开了项、刘楚汉相争的序幕,项、刘由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政权争夺战。 项羽在鸿门宴后进入咸阳,烧杀抢掠后又东归,分封天下诸侯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 ,不久又派人击 杀楚怀王。刘邦被项羽分封到蜀地为汉王,仅三个月就率先引发了楚汉战争,并于公元前205 年春率50 万军队东伐项羽。虽屡遭败困,但均得逃脱,并用反间计除去项羽身边的范增。公元前203 年,刘、项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议和罢兵后,刘邦又违约击楚。几经反复,项羽不断被削弱,终于在公元前202 年,被刘邦主力和诸侯联军合力包围于垓下。项羽在悲歌别姬后,率仅28骑残部,与数千汉军展开了生平最后一次“快战”,终于自刎于乌江边。 三、疏通文本(自主预习内容)1.结合课下注释并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大意。2.标出重要的文 言词汇,结合注释理解意义。 3.同桌互相交流合作,解决疑难。 4.文言知识整理。四、自主预习检测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0篇汇总)word版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第1篇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资料是学生今后进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资料之。《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资料,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角的初步认识虽然资料简单,可是学生的年龄较小,生活中有关角的概念有很模糊,要想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并不容易。所以在备课的时候尽可能从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出发,并经过确定角、找出生活中的角、做活动角、画角等活动使学生加深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开始从美丽的学校情境图入手,给学生介绍园丁手中拿着的剪刀,张开的图形和做操小朋友伸开的两臂构成的图形就是角。让学生在这幅情境图中找出剩余的角,学生汇报时,并用闪烁角展示出来,采用直观法,生动形象,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许许多多物体表面都存在角。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 二、探究新知 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仍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如何从生活中的物体抽象出角,我是这样做的。首先,经过张开的剪刀,钟表上时针与分针的夹角,

三角尺上这三幅图,在学生找出后,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观察抽象出来的三个角,比较观察找到角的共同点,讲解顶点和边。然后经过确定角来加深对角概念的理解。其次,经过折角、做活动角让学生发现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与它边的长短无关,与角两边分开的程度有关,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大,角越大,两边岔开得越小,角就越小。利用这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尊重了学生认知的特点。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最终,讲解画角的方法加深对角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 课堂的结尾,结合本节课的知识,让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从而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回顾。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第2篇 “教学不仅仅是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经过自我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角”在低年级学生的画笔下早已出现,但它叫什么?是怎样组成的?角的

9 垓下之战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文本,体悟人物的情感思想。 2:通过研读文本,学会全面深入的分析人物形象,探讨项羽的悲剧原因,获得人生启迪。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讨论评价项羽的人物性格,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项羽一直是个让人爱恨交织的人物,有人称他为失败的英雄,有人认为它是自取灭亡,大家的看法又是什么呢?(借助传统的看法,激发学生对项羽人物的兴趣,使学生对追寻项羽真实性格产生疑问,设置悬念。) 二、本文通过那几个场面描写来再现项羽的? (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情节要点) 1、霸王别姬 2、东城快战 3、乌江自刎 三、文本分析 1、先看第一个场面:霸王别姬,?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

(提示学生逐句解读垓下歌,并让学生注意本段对项羽动作的描写) 力拔山兮气盖世:回忆往昔辉煌,自信,孔武有力。 时不利兮骓不逝:英雄末路的惆怅,不知自省。 骓不利兮可奈何:面对人生的惋惜无奈。 虞兮虞兮奈若何:无法保护心爱之人的无奈。 闻四面楚歌,项王夜起身,饮帐中: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2、再来赏析第二个场面:东城快战。表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突围失道—轻信农夫陷于大泽之中,表现其有勇无谋,只顾眼前。(此处引导学生联系文章第一段:项王已约,遂引兵解而东归。让学生联系此事分析项羽身上是否存在只顾眼前,遇事不仔细思考的特点。) 兵败被围:自认为“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其恃勇自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天亡我"入手,再联系当时处境分析出项羽身上还有面对困难轻言放弃的特点。) “余起兵至今八岁矣,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而今困于此” (学身在分析此句时,将其切开,只看到了项羽的能征善战,自负,我提示他们将两句联系起来,立马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发现了他身上的又一特点:从未面临过挫折,一旦面对生命承受不起。从中让学生谈谈他们对挫折的新认识:挫折是人生的财富。) 东城快战:连斩敌将,说到做到,展现其英勇无敌,所向披靡的英姿。 “何如”(此二字非常传神,可学生只看到自负二字,我提示学生推敲下潜台词,再联系当时处境,学生会发现身为主帅在军队遇到危难的时候应以大局为重,可项羽考虑的还是自己的名声,太个人英雄主义,这样的人注定会输掉集体,输掉国家。) 教师补充提示: “快战”的快字是什么意思,快战是场什么仗(学生会说是漂亮仗)

角的初步认识测试卷试题.doc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填空。( 24 分) 1.一个角有()个顶点,有()条边。 2.我们的红领巾上有()个角。 3.数学课本的封面有()个角,它们都是()角。 4.三角板上有()个直角,余下的角比直角()。 5.下面的图形是角的画“√”,不是角的画“×”。 ()()()() 6.下面哪些角是直角?在括号里画“√”。 ()()()()() 7.下面图形各有多少个角。 ()()()() 8.下面的图形有多少个直角? ()()()()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2 分) 1.任何一个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2.改变角的边的长短,不能改变角的大小。() 3.角的两边的张口越大,角越大。() 4.桌面上的直角比书面上的直角要大一些。() 5.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 4 个角,而且都是直角。() 6.用放大镜看到的角比原来的大。()

三、画一画。( 12 分) 1.以下面的线为角的一边画一个直角。 · 2.以下面的线为角的一边画一个比直角小的角。 · 3.在下面的线上画出 2 个直角。 4.从给定的点出发,画一个比直角大的角。 · 四、数一数。( 12 分) ()条线段()条线段()条线段()个角()个角()个角五、把角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6 分) ①②③ ()>()>() 六、先用三角板比一比大小,再填空。(10 分)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八、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直角?( 6 分) ()()() ( ) ()() 九、按要求在下图画线段。(10 分)

1.画两条线段,使图形有 4 个直角。 2.画一条线段,使图形增加 3 个直角。 十、奖励题。 1. ()个面()个直角 2.数一数。 ()个角()个角()个角()个直角()个直角()个直角

小学数学_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8页。 【设计理念】 在本课的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同时,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获得探索成功、积极发现的情感体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达到“享受学习”的境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概念。

【教学方法】 一堂好的数学课需要正确的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以启发式谈话、探索式教学法为主,辅以创设情境、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中获得新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长方形,剪刀,角的模型,磁力扣等。 【学具准备】直尺,信封中三个角(锐角、直角、钝角),角操作材料等 【教学思路】 在本堂课,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设置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认角 二、小组合作,折角 三、动手操作,做角 四、体验感悟,画角 五、巩固练习。 六、总结升华。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认角 1、课件出示:(只露出3个角的三角形,露出5个角的五角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个老朋友,这几个老朋友今天和我们

垓下之围教案

垓下之围 三十垓下之围 《史记》 [教学目标] 1.掌握“壁、逝、莫、骑、绐、东、卒、独、面”等 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熟悉“何……之”、“奈……何”、“无以”等句式。熟记有关《史记》的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本文选材、组材方面的特色。 3.熟悉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形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 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重点、难点] 1.本文是从那些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悲剧英雄个性的。 2.本文虽是历史传记,其中却多有细节描写,试分析 这样描写的作用。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作者、背景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86?),宇子长,阳夏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作太史令。司马迁10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古文,曾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 学习。青年时代曾两次漫游祖国,走遍大江南北、黄河

上下,足迹几遍全国。他饱览名山大川,收集传说史迹,考察风土人情,接触下层人民,积累了珍贵的史料。父 死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史记》的.写作。五年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遭受腐刑。三年后被赦,担任中书令,他发愤著书,经十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完 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著作。 《史记》记述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有12 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绩),30世家(是先秦 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70列传(为历代有 影响人物的传记,另外还有少数列传为国史和少数民族史),10表(是多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8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计52 万多字,不论在文学还是史学方面,司马迁都给我们留 下了巨大的财富。宋人郑樵评曰:“使百代而下,史官 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唯有此作。”鲁迅评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美的一篇。全文主要描写了三大战役,巨鹿之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注目的 英雄;鸿门宴上,坐失良机,埋了悲剧的种子;垓下之围,慷慨悲歌,留下末路英雄之悲怆。课本节选了第三 战役的部分文字。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试卷_角的初步认识练习题

( (( 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练习题 一、我会填。 1、一个角是由()个顶点和()条边组成的。 2、一把三角板有()个角,其中直角有()个。 3、一个长方形有()个角,有()个角是直角。 4、拿一张纸,先上下对折,再()对折可以得到直角。 5、写出下面角的各部分名称。 ()() 6、数一数下面图形分别有几个角。 ()个角()个角()个角()个角()个角 7、二年级同学去电影院看电影,二(1)班去了39人,二(2)班去了32人,二(3)班去了28人,三个班大约一共去了()人。 二、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直角是角中最大的角。() 2、三角板上的直角和黑板上的直角一样大,所有的直角一样大。) 3、角有3个顶点和3条边。() 4、直角没有顶点。() 5、扇子有3个角。() 6、直角不是角。() 7、一个角的两条边越长,这个角就越大。() 8、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9、角的两条边张开得大,角就大,角的两得边张开得小,角就小。) 10、小刚身高125厘米。()11、三角板上的三个角中,最大的一个角是直角。() 三、我会找。 1、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在下面的()里画“√” ()()()()() 2、下面哪几个图形是直角?在下面的()里画“√” ()()()()() 3、找出比直角小的角,在它下面的()里画“√” ()()()()() 4、找出比直角大的角,在它下面的()里画“√” ()()()()() 三、选一选(把序号填在蘑菇瓶中)

四、我会画。 1、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4、画一个直角。 2、画一条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5、画一个比直角大的角。 3、画一条比5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6、画一个比直角小的角。 二、计算。 1.(1)比47多28的数是多少?(2)比73少56的数是多少? 2、在方格纸里画一个有直角的三角形。 3、笔算下面各题。 45+36=82—45=12+79—36=76—35+28= 2、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直角 有()个直角有()个直角有()个直角 有()个直角有()个直角有()个直角3、给下面的图形添上一条线段,使它符合要求。 增加2个直角增加3个直角增加4个直角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内容。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作为低段数学教研组的第一堂教研课,多少感觉有些压力。上完课之后,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由“角”字带给你的想法到情景图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猜、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认识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而且自我感觉流畅。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的画角和相应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习之后通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垓下之战》教案

《垓下之战》教案 文本解读 一. 《项羽本纪》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

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二. 内容梗概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题 班级成绩姓名,通过学习!我们已经学完了一单元的知识同学们不知不觉,,时间过得真快,祝你!,一定要认真仔细哦?接下来,可是你大显身手的时候你一定有很多收获吧! 成功一、填空)条边。1.一个角有()个顶点,( )角。2.比直角大的角叫()角,比直角小的角叫()对折可以得到直角。3.拿一张长方形纸,先上下对折,再( )有关。)无关,与(4.角的大小与( )角;7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5.在钟面上,3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 ()角;8时半时针和分针组成()角。 二、选择 1.一条红领巾有()个角,其中有()个锐角,有()个钝角。 A.1B.2C.3 2.三角尺上最大的那个角是()角。 A.钝B.直C.锐 3.左图中有()个角。 A.8B.7C.6

4.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个锐角。 A.1B.2C.3 )。.黑板上的直角比三角尺上的直角(5. A.大B.小C.相等三、解答 1. 上面图形中,是直角的有:是锐角的有: 是钝角的有: 2.画1个直角、1个锐角和1个钝角,并标出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3.从钝角的顶点出发画一条笔直的线,这个钝角可能被分成两个什么角? 4.观察七巧板。

(1)说一说七巧板中的每块板是什么形状,上面各有哪些角。 (2)比一比5块三角形板的各个角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 5.用剪刀将一张正方形纸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你有哪些不同的剪法?把你的剪法画出来,再填空。 还剩()个角还剩()个角还剩()个角

参考答案一、填空 1.一两 2.钝锐 3.左右 4.两条边的长短两条边张开的大小 5.直钝锐 二、选择 1.C B A 2.B 3.A 4.B 5.C 三、解答 1、答案:直角有③⑥锐角有②④钝角有①⑤ 2、答案: 3、答案: (1)两个锐角(2)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3)一个锐角和一个

角的初步认识总结与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践、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的贯穿于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再通过发现角,问一问,找一找,说一说,想一想,测一测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的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纵观这节课,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节课我注意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认识角; 在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2.尽量做到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和答案。 3、给每个学生机会,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在这节课上我尽量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我先让学习较差的学生回答,给多数学生以发言的机会。所以,这节课上平时不举手的孩子也能积极地表现自己。 这节课也存在不足,现就自己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1、在教学设计上还存在问题,这一节课虽在我预设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由于学生在找角、摸角、这一动手操作过程中用了大量的时间,今后,我必须在设计教学环节上好好下功夫,深钻课本,认真学习,整理重难点,再根据主次备课安排好时间。 2、在教学时,教师讲解稍多,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能做到完全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学任务,害怕学生弄不懂,理解不了,导致我在课堂上学生在动手操作,而我在旁边不停地讲。今后,我尽量做到放手去锻炼学生,相信学生,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评价语言相对单调、机械。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或操作练习,我的评价相对而言比较单调,缺乏教学艺术,有些评价语言调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