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一、古典诗词鉴赏二(教师用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一、古典诗词鉴赏二(教师用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一、古典诗词鉴赏二(教师用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一、古典诗词鉴赏二(教师用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卷(十一)

古典诗词鉴赏(二)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元好问①

今古北邙山②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怀?远目送归鸿。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①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②北邙山,在河南洛阳县北。古代王侯公卿多葬此山。

(1)“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是借用李煜的名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但又翻出了新意,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句诗的含意。

答:

(2)作者说“从前错怨天公”?作者为什么要怨“天公”?又为什么说是“错怨”?

答:

答案:(1)元好问借用此句,感叹昔日那些曾咤叱风云,盛极一时的英雄人物,如今却都默默地长眠地下,烟消云散,无数功勋也都化作汩汩东流水。

(2)以前怨“天公”是因为作者感到怀才不遇,埋怨命运太不公平,没有给自己创造机会去建功立业,创就盖世功名。如今作者看到那些默默长眠于北邙山下的孤魂,当年也曾有过辉煌的业绩,到头来还不是一样归于黄土一抔,因而发出“错怨”的感叹。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人月圆·春晚次韵

张可久

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1)“短亭”“画舫”“垂柳”等意象在曲中有什么作用?

答:

(2)“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这三句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答:

答案:(1)“短亭”“画舫”“垂柳”等意象是对过去送别情景的回忆。那时举杯送行,依依惜别,水陆分途,各奔前程,而亭、船、柳历历在目,以此表明思念之深。

(2)这三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同时使用反复的手法,把作者的感情推向高潮;这三句还使诗歌意境深化,啼鸟声打断了作者的沉思,使他从迷惘中回到现实,而春晚的风雨,也是分别以后所经历的人生波折的写照。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崖门谒三忠祠

陈恭尹

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来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①崖门:即崖门山,在广东新会县南海中,南宋末年为抗元的最后据点。三忠祠是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所建的祠堂。②望帝:又名杜宇,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后国亡身死,化为杜鹃鸟,每逢暮春便作哀啼,其声令人痛楚酸恻。

(1)请简析诗中“望帝”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

(2)“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是全诗的警句,请结合全诗,赏析这联诗。

答:

答案:(1)诗中的“望帝”指杜鹃,作者借这一意象一方面抒写了亡国之痛,诗人在杜鹃的啼叫声中,听出

亡国哀思,因而悲不自胜。另一方面借大殿中只有杜鹃声,而无人声,说明人们已久不来祭拜了,抒发了作者对英雄身后寂寞的悲不自胜。

(2)此联上句为景物描写,下句为主观抒情。上句是说波涛汹涌、横无际涯的大海,在海港入口处尚有上、下海门之别;下句说大好的锦绣河山被异族占领,以至于无法分别华、夷的界限。这两句即景成对,表现了对清朝统治者的极大义愤。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独秀峰

袁枚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形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火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1)结合诗歌内容,概括诗人笔下独秀峰的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

(2)作者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出了独秀峰的特点?试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诗人笔下的独秀峰具有突兀、奇特、高耸、陡峭笔直的特点。首联作者用“突然”二字写出了山的突兀,颔联用“冠其首”写出独秀峰的奇特,颈联先用“三百六级”正面写,后又侧面写其高耸,尾联用“直如弦”比喻其陡峭笔直的形态。

(2)①铺垫,首联中上句写看不到山的一点迹象,为写山的突然出现作了铺垫。②对比,颔联上句写桂林的群山形象奇特,下句用“冠其首”突出独秀峰的奇特。③比喻,尾联用“弦”来比喻独秀峰,突出其陡峭、笔直。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倪庄中秋

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强饭:亦作“彊饭”。努力加餐;勉强进食。

(1)结合诗歌内容,概括诗中人物的形象。

答:

(2)有人评价说颈联中的“喧”字用得好,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

答案:(1)这首诗刻画了一位生活困苦、内心愁苦、瘦弱、孤寂的人物形象,你看他在寒冷的秋日仍然穿着单薄不合身的衣服,住在寒气侵袭的茅屋中,虽然勉强吃一点饭,却日益消瘦,山中的月亮虽然那么美丽,他却

没有一点心情去观赏。

(2)“喧”字写出了溪水发出的声音之大,以声衬静,突出了山中的寂静;同时溪水的声音在诗人听来有如喧哗,使人烦躁,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愁苦。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登雨花台

魏禧①

生平四十老柴荆②,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③!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①魏禧:生于明末,明亡后,隐居翠微山,一生未入仕。②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

③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

(1)诗歌的颈联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诗的最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悲风”中的“悲”字有哪些含义?

答:

答案:(1)诗歌的颈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新草”与“旧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山河破碎,田地荒芜,一方面是那些曾在明朝为官为宦的权贵们前呼后拥,招摇过市。表达了作者对那些毫无民族气节,不顾民族生死危亡,只知追求个人安乐的民族败类的辛辣嘲讽与愤慨。

(2)最后一联描绘了一幅凄风悲号,江水痛哭,日夜不息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极度的悲愤。“悲”字既有对明代丧亡的伤心,也有对前明统治者祸国殃民的谴责,更有对异族侵略者的控诉,还有对那些丧失民族气

节卖身投靠的达官贵人的痛恨。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寄赠吴门故人①

汪琬

遥羡风流顾恺之②,爱翻新曲复残棋。

家临绿水长洲苑③,人在青山短簿祠。

芳草渐逢归燕后,落花已过浴蚕时。

一春不得陪游赏,苦恨蹉跎满鬓丝。

①吴门故人:是指作者的挚友顾苓。他在明亡之后隐居不仕,吟赏山水,棋曲自娱,颇得人生乐趣。②顾恺之(约345-406),东晋画家,博学多才。③长洲苑:在苏州西南,春秋时吴王阖闾游猎处。

(1)作者在描述自己感情的同时,还塑造了“故人”的形象,联系首联和颔联内容,说说“故人”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答:

(2)尾联直抒胸臆,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答:

答案:(1)作者笔下的“故人”是一个徜徉于名胜古迹、绿水青山之中的自得的隐者的象形。他以谱制新曲、复录棋局为乐趣,仿佛人与爱物完全融化在了一起,彼此毫无阻隔。

(2)作者用“不得”一词,表达对友人生活的羡慕,用“苦恨”“蹉跎”两词表达出内心的苦恼烦闷、仿徨、矛盾,明知这是生命的浪费,却不得不继续敷衍周旋;明知这与自己的志趣相违背,却不能与之彻底决裂。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登岱

陆次云

得过三观古,因上岱宗颠。

海吸长河远,天包大地圆。

五更先见日,九点半升烟。

孰谓方域广?回环睥睨前。

三观:指登泰山必须经过的三座古时宫观:王母池、斗母宫、碧霞观。

(1)诗歌颔联中的“吸”“包”二字历来受到诗家的好评,请简要赏析这二字。

答:

(2)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一个“吸”字,赋予景物以动感,把黄河奔流入海说成被大海吸纳而去;“包”字写出了站在泰山之巅所见到的天宇的寥廓,大有囊括天地之势,笔力千钧,气势磅礴。

(2)尾联使用了反问与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的高大。诗人不直接说泰山之高,而是说大地景物尽在眼前,就比前面的直接描绘更进一层,而且更富于变化。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朝天峡

费密

一过朝天峡,巴山断入秦。

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

暮色愁过客,风光惑榜人。

明年在何处?杯酒慰艰辛。

朝天峡,又称朝天岭,在今四川广元县北,位于嘉陵江上游,是四川与陕西两省的分界处。

(1)首联两句交代了朝天峡的地理位置特点,但在诗意上又不仅限于此,仔细体会,它还有何作用?

答:

(2)颔联中的“孤艇接残春”这一句看似白描,但包含了作者深沉的感慨,请赏析这句诗。答:

答案:(1)首联两句是说船一过了朝天峡,就进入了陕西境内,巴山似乎在此中断,不仅交代了朝天峡的位置特点,更写出了作者一种从此离乡背井、漂泊异乡之感。

(2)作者将大江与孤艇对比,大江浩瀚奔流,更显出孤艇的渺小,表现出诗人情感上的迷茫与失落;而孤艇所接之“残春”,则将很快逝去,让人想到流水无限,而青春有尽,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感慨。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惜花

姜宸英

一年强半是春愁,浅白深红付乱流。

剩有垂杨吹不断,丝丝绾恨上高楼。

(1)“浅白深红付乱流”一句中的“浅白深红”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整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2)作者说“一年强半是春愁”,你是如何理解这里的“春愁”的?

答:

答案:(1)“浅白深红”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在这里指春天的各种鲜艳的花朵。整句诗写的是随着春天的逝去,各种花朵也飘零在流水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春逝的感伤,突出了“惜春”这一主题。

(2)“一年强半是春愁”意为一年中有一大半时间在感伤春天的逝去,可见,诗人笔下的春愁就不仅仅是对春天逝去的感伤,更包含了作者对生命、时光、青春流逝的感慨。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像春光那样灿烂,又都像春光那样短暂,怎不给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无奈与忧伤之感。

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柳

王士祯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①。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②,梦远江南乌夜村③。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①白下门:指今江苏南京市,明朝灭亡后,其宗室朱由崧即皇帝位于南京,但到第二年南京就被清兵占领,并遭到严重破坏。②黄骢曲:黄骢是唐太宗的爱马;此马死后,太宗命乐人作黄骢叠曲,以示悲悼。③乌夜村:乌夜村是晋代何准隐居之地,其女儿即诞生于此,后来成为晋穆帝的皇后。

(1)诗题为“秋柳”,但首联中却只说“残照西风白下门”,联系全诗内容,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

(2)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巨大的哀痛。作者在表现这一感情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曲婉有致。联系诗句,分析这联诗抒情上的“曲折”之处。

答:

答案:(1)作者在诗中强调“白下”一是和这首诗的主题有关,作者借咏柳表现一种巨大的历史与社会的幻灭感;二是和“白下”自身的历史有关,它作为南明的中心,遭到的破坏是空前的,而且更象征着明朝的彻底败亡。

(2)诗人本已哀痛至极,却在尾联劝自己,“莫听临风三弄笛”,也就是说,不要再听那悲衰的音乐,想那些悲哀的事情了。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哀痛无以宣泄,只能用这种自欺的手段来逃避,这是一处“曲折”;然而,“玉关哀怨总难论”,幻灭的哀愁是深深潜藏在心底,又逃避不了,作者只能永远沉浸于幻灭的悲哀之中,这是第二处曲折。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柳

高启

欲挽长条已不堪,都门无复旧毵毵①。

此时愁杀桓司马②,暮雨秋风满汉南。

①毵毵:毛发、枝条等细长的样子。②桓司马:桓温,东晋杰出的军事家、权臣。桓温第二次北伐时,途经金城,见到自己早年担任琅琊内史时栽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壮,感

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并且扶着枝干,拿着枝条,不禁泫然泪下。

(1)诗歌的一、二句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写出了什么样的情景?

答:

(2)“暮雨秋风满汉南”一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1)一、二句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眼前之柳与人们印象中的春日“毵毵”的柳树进行对比。整句描写的是深秋时节的柳条,它已失去往日的青翠柔软,变得干枯易断、毫无生机了。

(2)这句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年华易逝的感慨;同时,诗歌以写景结尾,增加了诗歌的意蕴,而且作者描绘的一幅秋风秋雨的萧飒之景,让人仿佛感觉到漫天满地的秋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北固山看大江

孔尚任

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

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①北固山:在江苏镇江市北,北临长江。②铁瓮:镇江城的别名。

(1)全诗围绕一个“看”字展开,结合全诗,说说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

(2)诗歌的第二句有什么作用?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作者看到了像一座铁瓮似的孤城镇江以及飞奔入海的长江。滚滚东流的长江和孤立不动的镇江城,一动一静,一远一近,共同构成了一幅壮阔雄浑的大地山河图。

(2)第二句“绝顶高秋坐落晖”是写作者坐在夕阳西下的北固山顶高处,远看长江与镇江,不但照应了题目,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更用“高秋”“落晖”等意象,烘托出一种磅礴壮丽的氛围,渲染了全诗的壮阔的气势。

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朝中措

完颜璹

襄阳古道灞陵桥,诗兴与秋高。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雄豪。

霜清玉塞,云飞陇首,风落江皋。梦到凤凰台上,山围故国周遭。

玉塞,即玉门关,又称玉关。

(1)面对“襄阳古道灞陵桥”,词人为何“诗兴与秋高”?

答:

(2)“霜清玉塞,云飞陇首,风落江皋”这三句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答:

答案:(1)因为在历史上,这一带涌现出了众多威名赫赫的英雄人物,作者由古迹“灞陵桥”,想到了这些英雄人物,又不禁联想到金朝国势衰落,却无人能像这些英雄那样,担当起挽救国家于危亡中的大业,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

(2)此三句不同地域的秋景描写,皆对应了上片“秋高”二字。同时借景抒情,婉转地表露了作者的生活窘况。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凄、愤懑之情。

1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聚骨扇①

金章宗

几股湘江龙骨②瘦,巧样翻腾,叠作湘波皱。金缕小钿花草斗,翠条更结同心扣。金殿珠帘闲永昼,一握清风,暂喜怀中透。忽听传宣颁急奏,轻轻褪入香罗袖。

①聚骨扇:折叠扇。②湘江龙骨:湘妃竹,这里指扇子骨架。

(1)这是一首咏物词,根据词的上片内容分析,词中所咏之物为何物?

答:

(2)根据词的下片内容,分析作者写作此词时的感情心态。

答:

答案:(1)词中所咏之物为折扇。首句写制扇材料独取湖南湘江湘妃竹,接着写扇子的式样,张开叠拢时有如水波起伏,“金缕”句形容金缕扇面上所绣的花草争妍斗艳,“翠条”句写扇骨聚头处如同心扣结在一起。

(2)词的下片由扇及人,因物抒情。“金殿珠帘闲永昼”一句中的“闲”字,写出了人物的轻松自在;“一握清风,暂喜怀中透”中的“喜”字,写出了人物的怡然自乐;“轻轻褪入香罗袖”中“轻轻”二字,把词人对折扇的珍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总之,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的轻松、惬意之情,表达了对折扇的喜爱珍惜之感。

1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沉醉东风·渔夫

白朴

黄芦①岸白苹渡口,绿柳堤红蓼②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③,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④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①黄芦:与白苹、绿柳、红蓼均为水边生长的植物。②红蓼:一种水边生的草本植物,开白色或浅红色的小花。③忘机友:即相互不设机心、无所顾忌、毫无机巧算计之心的朋友。④傲杀:鄙视。

(1)一、二两句,对仗工丽,写景如画,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

(2)这首曲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

答案:(1)作者选取“黄”“白”“绿”“红”四种“颜料”渲染他精心选择的那四种景物,不仅获得了色彩明艳的效果,而且展现了特定的地域和节令。“黄芦”“白苹”“绿杨”“红蓼”相映成趣,就会想到江南水乡的大好秋光。而秋天,正是垂钓的黄金季节。让“黄芦”“白苹”“绿杨”“红蓼”摇曳于“岸

边”“渡口”“堤上”“滩头”,活画出“渔夫”活动的场所。

(2)这首曲刻画了一位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江边的老者形象,他仿佛忘却了人世间的一切机巧之心,傲对一切的位高权重者,只希望做一个出没烟波中的钓叟。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因为不得志而有些孤冷、落寞。1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纳兰性德①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②。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③,春丛认取双栖蝶。

①纳兰性德:字容若,满人,二十一岁中进士,官至一等侍卫。这是一首悼念其亡妻的词。

②不辞冰雪为卿热:引用一则典故。荀粲之妻冬天高烧病重,全身发热难受。荀粲为了给妻子降温,脱光衣服站在大雪中,等身体冰冷时回屋给妻子降温。③唱罢秋坟愁未歇:唐李贺《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这里借用此典表示总是哀悼过了亡灵,但是满怀愁情仍不能消解。

(1)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却为什么从月亮写起?

答:

(2)“春丛认取双栖蝶”一句使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答案:(1)①月亮有一种朦胧的美感,易惹人冥思遐想,作者看到月亮,想到逝去的妻子,情感上非常自然。

②月亮的难圆而易缺的特点让词人联想到自己那欢乐转瞬即逝、恨多乐少的爱情,包蕴了作者对亡妻的无限的哀伤与怀念。

(2)这一句用典抒情(或间接抒情),化用“双栖蝶”的典故,表达了他与亡妻的爱情生死不渝,抒发了无穷尽的哀悼,把永恒的爱寄托在化蝶的理想中。

1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诗

高启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

何郎:南朝诗人何逊,性喜梅花,以擅写梅花著称。

(1)诗歌的首联写出了梅花的什么特点?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慨?

答:

(2)尾联使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答案:(1)诗歌首联说梅花这样瑰丽的风姿,本来应该充任瑶台上的琼玉,却不知被哪位仙人栽到了江南的山林。第一句写出了梅花的高洁,表达了作者的由衷赞叹,第二句感叹梅花由天庭到人间的沦落,表达了作者的失落与惆怅。

(2)尾联使用了借典抒情和托物言志的抒情手法,表达了作者知音难觅、无人欣赏的寂寞愁苦。作者先用何逊的典故,写出了梅花找不到知音,只能在东风中独自开放的寂寞,同时,梅花的寂寞又是作者内心的写照,作者借梅花写出了自己虽才高于世,却无人赏识的寂寞愁苦。

1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无聊

陈维崧

无聊笑捻花枝说,处处鹃啼血。好花须映好楼台,休傍秦关蜀栈①战场开。

倚楼极目深愁绪,更对东风语。好风休簸②战旗红,早送鲥鱼③如雪过江东。

①秦关蜀栈:指川陕战场。陕西,古为秦地,多关隘,所以说秦关。蜀栈:为我国古代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的空中通道。②簸:这里指摇荡。③鲥鱼:属于海产鱼类,春季到我国珠江、长江、钱塘江等河流中产卵。

(1)词中“愁绪”具体指词人的哪些忧愁?

答:

(2)“好风休簸战旗红,早送鲥鱼如雪过江东”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

答:

答案:(1)“愁绪”指作者因为战争经久不息,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而引发的深切忧虑和痛苦,还指作者这种感情无人领略、不能直接表达而引起的内心的哀婉、凄切。

(2)这句词是说,温暖和煦的春风,不该为战旗而飘摇,应该是为人们送来雪白而鲜美的鲥鱼。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争风云的和平美好的生活的盼望与向往。

2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剪梅·咏柳

夏完淳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夏完淳(1631-1647),明末爱国文学家。明亡后,十四岁随父起兵抗清。后被捕,慷慨斥敌,从容就义。

(1)请从表达方式和内容的角度,简要鉴赏“无限伤心夕阳中”。

答:

(2)作者借咏柳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这首词的首句“无限伤心夕照中”在表达上和大多数咏物词的以描写为主不同,以抒情为主,抒发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在内容方面,既写“柳”因为春的即将逝去而“伤心”,又写自己因“故国”灭亡而伤心,二者合二为一。

(2)作者一方面借“柳”的经历和遭遇,书写了自己的人生遭际,表达了自己的悲伤之情,同时又以“柳”的无情,反衬出自己的多情,表达自己对明灭亡以及反清复明大业难以完成的悲哀。

2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初春

徐灿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金衣:指黄莺。

(1)词的前两句写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

(2)词的上片与下片在写景抒情上有何不同?请联系全词说明。

答:

答案:(1)前两句写的是初春景象,芳草才冒出小芽,梨花也开得正茂盛,一片生机盎然。这两句使用反衬的手法,写出了词人在这样美好的春日,内心却充满了故国覆亡的哀伤。

(2)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景中寓情,用美丽的春光反衬词人的哀伤;而下片以抒情为主,情中带景,用夕阳、月痕等意象,烘托出词人的亡国之恨。

2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观夜潮

吴锡麒

高楼极目大江宽,为待潮生夜倚阑。

隔岸忽沉灯数点,如山涌到雪千盘。

鱼龙卷地秋风壮,星斗摇天海气寒。

明月渐低声已歇,一枝塔影卧微澜。

(1)诗歌的前三句写的是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

(2)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法来写钱塘江潮水?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前三句写登楼待潮,极目远望,大江雄阔,灯火沉沉。既点明了题目中的“夜”字,又为下文写潮水铺垫蓄势。

(2)作者使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比如把潮水比作“雪千盘”“鱼龙卷地”突出了潮水的色彩与动态;同时用“星斗摇天”这样夸张的语句,写出了潮水的气势。

2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康有为

记得珠帘初卷处,人倚阑干,被酒刚微醉。翠叶飘零秋自语,晓风吹堕横塘路。词客看花心意苦,坠粉零香,果是谁相误。三十六陂飞细雨,明朝颜色难如故。

(1)这首词所咏之花是哪种花?请简要分析。

答:

(2)作者主要使用了怎样的描写方式来表现这些花?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这首词描写的是秋天凋零的荷花。“翠叶飘零秋自语”一句说明这花是在秋季凋落的,其他的“横塘”“三十六陂”等说明这种花的生长环境为水塘之类,由此可推知作者所咏之花为秋天的残荷。

(2)作者主要使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残荷的,“翠叶飘零”“坠粉零香”等正面写出了荷花的凋零之景,而“词客看花心意苦”一句又从词人的感觉写出了残荷的凄楚;“明朝颜色难如故”则从想象的角度写出了残荷更加不堪的景象。

2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亭怨慢·雁

朱彝尊①

结多少悲秋俦②侣,特地年年,北风吹度。紫塞③门孤,金河④月冷,恨谁诉?回汀枉渚,也只恋江南住。随意落平沙,巧排作、参差筝柱。

别浦,惯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一绳云杪⑤,看字字悬针垂露。渐欹斜、无力低飘,正目送、碧罗天暮。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

①朱彝尊,明末清初诗人、学者。明亡后从事反清复明斗争,失败后生活陷入困顿,后以布衣应博学鸿词考试,授官翰林院检讨,不久就被罢免。②俦侣:伴侣。③紫塞:指长城。此处泛指北方塞外。④金河:指秋空。古代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演变,秋属金,所以称秋空为金河。⑤一绳云杪:形容大雁排成一字形飞向天边。杪:梢。

(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秋雁的?试结合诗词内容简要分析。

答:

(2)作者借秋雁这一形象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1)①从静态的角度写,群雁憩息时,“随意落平沙,巧排作、参差筝柱”,②从动态的角度写,雁阵飞行时,如“一绳云杪,看字字悬针垂露”,③从心理角度写,如“惯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

(2)作者借秋雁这一形象,托物言志,以雁喻人,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悲,感叹他的人生之苦。秋雁的迁徙,正是词人人生漂泊的写照;秋雁的惊疑,正寄寓了词人生活的不安定。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梦想着能够回到自己江南的家乡,过上安定的日子的愿望。

2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晓行

张问陶

人语梦频惊,辕铃①动晓征②。

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③。

客路逾千里,归心折五更。

回怜江上宅,星汉近平明。

①辕铃:挂在车辕上的铃。②晓征:早行出发。③“飞沙”二句:倒装句法,即“露气沉飞沙,鸡声带残月”之意。

(1)作者使用了哪些意象来写出自己的“晓行”之早的?请结合诗的颔联加以分析。

答:

(2)作者十分注意炼字炼句,结合颈联,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答:

答案:(1)作者使用了“飞沙”“露气”“残月”“鸡声”等意象,来表现诗人的“晓行”之早,诗人来到野外,觉得空气清新,原来露水把空气中的灰尘都凝住,一轮残月还高挂天空,远处传来断续的鸡鸣声。

(2)这首诗十分注意炼字炼句,如颈联中的“逾”“折”二字,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因越行越远而内心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越来越强烈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伤;在句法上,这两句对仗工整,而且上下文之间构成了因果关系,形成了“流水对”。

2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折桂令·村庵即事

张可久

掩柴门啸傲烟霞,隐隐林峦,小小仙家。楼外白云,窗前翠竹,井底朱砂。五亩宅无人种瓜,一村庵有客分茶。春色无多,开到蔷薇,落尽梨花。

(1)曲的第一句中的“啸傲烟霞”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答:

(2)这首曲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啸傲烟霞”一方面说的是屋舍主人的潇洒,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屋舍主人与一般村夫的不同。“啸傲烟霞”给人的感觉是气质高雅、飘逸,像这类词句用在一般村夫身上显然是不适合的,所以这一词点明了居住者的隐士身份。

(2)这首曲刻画了一位生活潇洒、性情高雅、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隐士形象。他生活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小山村里,整天与山水、云竹相息相伴,同客人一起煮茶品茗。既不需要关心农田耕作,也不愿意关心时光的流逝,超凡脱俗,无忧无虑。

2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阴山

耶律楚材

八月阴山雪满沙,清光凝目眩生花。

插天绝壁喷晴月,擎海层峦吸翠霞。

松桧丛中疏畎亩,藤萝深处有人家。

横空千里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夸。

(1)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阴山”的形象特征。

答:

(2)作者使用哪些手法来描绘阴山?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它寒冷非常,八月就铺满了雪花,让人一望就感到炫目;它高耸险峻,同时又不乏俊俏,明月照临,云霞缭绕;它充满生机,这里同样可以看到“畎亩”“人家”,有着人类活动的踪迹;它气势非凡,横空出世,江南的群山根本不能跟它相比。

(2)作者使用了夸张、对比、化静为动、烘托等艺术手法来描绘阴山。“插天”“擎海”“横空”等词语都是适度的夸张,很好地展现了阴山的磅礴气势;尾联又把它和江南群山相比,突出了它的不平常;颔联中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写出了阴山的俏丽;颈联则用“松桧”“畎亩”“藤萝”“人家”烘托出阴山的勃勃生机。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2014—2014学年度高三语文复习备考建议(转)(完美整理版)

2014—2014学年度高三语文复习备考建议(转) 基础知识 1105 1058 2014—2014学年度高三语文复习备考建议 2014年高考是施行新课程教学后的第三年高考。从语文高考试卷的结构、考查的内容、题型、题量以及考查难易度上看,与2014年高考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显示了较强的平稳性。 第一大题,现代文论说类文本阅读。选文仍是社科类短文——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年代问题的理解与分析(摘编自李学勤的《<老子>的年代》)。该大题设有三个小题,主要考查筛选选文信息的能力以及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难易度与2014年同类题相当。 第二大题,古代诗文的阅读。包括三个板块: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和名篇名句的默写。文言文阅读仍是传记类文本,选自《明史》中的《马文升传》,设有4个小题,分别考查了重点实词的理解、重要信息的筛选与归纳、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评价、重点语句的翻译。与2014年高考文言文试题的考查内容、形式以及试题的难易度基本相同。古代诗歌阅读,选了宋代陆游的《鹊桥仙》一词,考查了对相关语句的理解、对情感的把握以及对运用典故作用的分析等知识点。名篇名句的默写均选自教材和读本。 第三、四大题——选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仍然选择小说这种体裁,考查了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对作品结构的分析能力、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实用类文本阅读所选文本还是人物传记,考查了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问题定向分析与理解能力以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这两道选考题难易度基本相当,从考生反馈的情况看,选作传记类阅读比例较大,得分也较高。 第五大题,语言文字的运用。仍为5个小题,分别考查了成语的运用、语病的辨识、语句的衔接、表达的连贯与得体、图文转换。与2014年同类题相比,难度略高。 第六大题,作文。仍为新材料作文——关于切割钻石的故事。与2014年给船补漏洞的故事相比,审题难度有所增加。从高考阅卷现场反馈的信息看,不切题或者跑题现象较多。 2014年高考,从目前获得的信息看,语文学科仍以“稳定”为主,试卷的结构及赋分情况不会有太大变化,考查的知识点及能力点也不会有太多变化,个别试题变一下面孔应该是正常的。 鉴于此,针对2014——2014学年度语文科复习备考工作,我们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1.重视对课本(教材)、《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研究。 以课本为根本,以考试大纲为指导来组织安排复习。这是本年度语文复习备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改变以往“重考纲而轻教材”的策略,代之以课本为根本,以考纲要求为重点来组织安排复习要点。《考试大纲》可以说是高考的指挥棒,它反映的是命题人的指导思想,对高考命题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其考试范围及要求的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考的方向。——凡是考纲上规定的考点都有可能考查。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主要源泉,也是训练过程中最具有“权威”性的阅读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以课本为“本”,针对考纲中的考点全面拉网,不能遗漏,但可以常考点为重点,兼顾选考点,由此较合理地分配复习备考的时间与力量。 2.研做高考试题,探寻做题的规律与方法,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检测一字形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检测一字形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检测一字形 每小题4分,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肇事擀面杖旁证博引弃之如敝履 B.诡秘吊书袋煞有介事吃一堑,长一智 C.玷污杀风景并行不悖口惠而实不至 D.辐射忘年交棉里藏针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精练卓尔不群参予雷厉风行 B.贸然食不果腹龟裂协从不问 C.寥廓兵荒马乱耗费秘而不宣 D.缘份黯然失色通谍戴罪立功 3.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精萃白内瘴要言不繁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B.欠收爆冷门渊远流长言必信,行必果 C.通牒绵里针盘根错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D.炫丽殊不知见风驶舵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4.(2014·济宁检测)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受益惟谦,有容乃大”。与人相处,懂得谦虚礼让,我们才会有所裨益;人之相交,学会宽容善待,德行才会显得伟大。因此,即使是冥玩不化的人,我们也切忌对他忿然忌恨。 B.谈到反腐问题时,总书记表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反腐不能讳疾忌医,如果任其滋生蔓延,必会祸国殃民;他还称必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C.文物造假者虽有百密必有一疏,假文物定会露出模仿的蛛丝马迹,我们将通过文化符号的历史演变与真品比较,揭穿“造假帮”的鬼域伎俩,使赝品原形毕露。 D.春天,莺歌燕舞,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它们摇曳在屋顶上方,尤如刚刚出茧的蝴蝶娇弱的翅膀。姹紫嫣红的樱花,宛如旭日东升时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祥云。 5.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截流开源节流成功计日程功 B.委屈委曲求全惹事惹事生非 C.勾通沟通思想义气意气用事 D.宣泄水泄不通勉励再接再厉 6.(2014·兰州高三质检)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临近高考了,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要合理地安排好学习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一张一驰。 B.“网上阅卷”改革了传统的阅卷模式,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扫描技术,实现了全程监控,提高了阅卷质量。 C.1月14日晚,青岛海啸球迷协会200多名英超铁竿球迷欢聚一堂,一起观看了英超曼城德比大战,协会的10多名足球宝贝还到现场热舞助兴。 D.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历来讲究礼义廉耻忠孝仁爱,现代的中学生应当牢记“八荣八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7.(2014荆州调考)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萌孽桀骜废解双刃剑黯然失色 B.遗憾暮蔼国萃雄赳赳兴高彩烈 C.螫针跋涉伶仃胰岛素头荤目眩

论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论文

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骨髓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运,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吕刑》“罔非在中”、《诏诰》、《洛诰》的“时中”、《酒诰》的“作稽中德”等。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其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

极致也。”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两种解释,在“中”的含义为中道上没有差别,只是在“庸”的含义上有一点分歧,而这一点分歧实际并不是本质性的。如果一定要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无适(di)也,无莫也,义与之比。”(《论语·里仁》)、“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 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子曰:吾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1现代文阅读Ⅰ1

专题提升练1 现代文阅读Ⅰ(一) (时间:40分钟分值: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与“表现现实”的传统文学路径不同的是,在网络文学中,现实世界退居幕后,已经不再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玄幻穿越类网文要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与之相对应,网络文学对世界的再创造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沉浸式地进入网络文学文本当中。 更为重要的是,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作者创造文本后交由读者解读与评判,作者和读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读者可以对作品实时评价,作者也可以即时接纳读者的设想与建议,改变自己原本构思的走向,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成为作者与读者群想象的狂欢,成为不同主体合作完成的作品。 网络文学的作者对于“流量”与“变现”的需求,使得当下网络文学“粉丝向”严重,大行其道的“爽文”正是“粉丝向”发展的产物。这类“爽文”直白地表达人类的欲望,建立起一个没有根基的乌托邦。“金手指”泛滥、“套路化”严重,而这类“爽文”永远可以戳中人们的“爽点”,从而拥有永恒的读者。 不过,无论何种文学类别,其“流量”大小永远不能成为评价它的唯一标准。对于网络文学而言,流量既是商业的助力,也是资本的镣铐。因此,网络文学要想在商业性与文学性的拉锯之下寻找相对的平衡,在网络文学中表现现实问题、呈现人类普遍的情感价值与取向,则不能唯流量是从,要建立其自身的主体性。令人欣慰的是,网络文学中也确实产生了挣脱镣铐的文学佳作。 邵燕君等人在《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典文集》中,从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遴选了五位经典作家的作品,以其判断标准来看,是否“传达了本时代最核心的精神焦虑和价值指向”、是否“成为某种更具恒长普遍意义的‘人类共性’的文学表征”等,仍然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的影响。 然而,网络文学不同话语主体的交锋对文学圈内的评审标准发起了挑战。参与者的普泛化必然导致更多元、更健康的话语语境的形成,对于网络文学的评价,必须兼顾文学内部与大众传媒等多个向度。邵燕君等人的这套评价标准,可以说是目前为止较为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但是,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浅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 一场文学之间的角力》,新华网) 材料二: 一些文学研究者对大众文艺的基础功能与核心竞争力认识不清。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情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 导读:词类的活用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及数词等类;虚词可以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及助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词性)。例如《狼》:“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句中的“洞”本是个名词,表示“洞穴”,这里却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为动词,作谓语,表示“打洞”。再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句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分别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这种情况就是词类的活用。现代汉语里也有这种活用现象,如“铁了心”、“密切关系”、“巩固国防”等,但却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 总的说来,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

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所以也附在这里加以介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例如: ①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②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③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满井游记》) 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 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例如: ①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厖攻铚、酂、苦、跖、樵,皆下之。(《陈涉世家》) ②秦师道东。(《左传氛辍罚? 二、名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政治-传统文化专题

传统文化专题 一,运用《文化生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知识,分析科学对待文化传统 ①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留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或剔除。 ③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不能全盘照抄或断章取义),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二,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如何看待年味变淡这一现象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人们感到有年味存在,说明春节文化还保留着基本特征;年味变淡说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春节的表现形式也会随之变化。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的精神纽带。我们应该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传统春节文化只有适应时代的变迁,才能不断推陈出新,促进文化繁荣。 三

四, 五, 六,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诗词在传播中华文化中所具有的文化力量 ①,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在诗词大会的传播形式中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③,中华诗词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成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④中国诗词本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的使用和媒体的传播使诗词这种文化艺术形式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⑤,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传播中华诗词,对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都有积极的意义 七,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 ①正确的处理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集中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②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创新,突出人民群众在文化创作的主体地位,引起民众广泛参与 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了文化发展 ④坚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引导人们向往真善美 ⑤运用大众传媒等现代文化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了吸引力和凝聚力 八,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让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 ①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古诗文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古诗文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②立足社会实践,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③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九,运用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知识,分析让中华优秀传

17级高三语文高考复习备考方案

语文高考复习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透彻把握《高考考试大纲》的精神,深入研究和领会新课程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做好与新课程的衔接,最后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保高考有新的突破。 二、教学措施及方法 (1)强化积累,夯实基础 语文贵在积累。诵读和练习是语文积累的不二法门。诵读是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的基本方法,语文高考必须重视诵读这个环节。各班除早自习外,每天语文课之前安排5分钟诵读时间,制订好诵读计划。诵读的内容。 ①诵读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必修5的文言文。达到会背诵,会翻译,会解词。 ②诵读名句名篇。重点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初中50篇古诗文和高中14篇古诗。达到会背诵,会默写,在此基础上向教材其他背诵篇目和新课程标准推荐的篇目延伸。 ③诵读字、词(包括熟语)。一是教材上容易读错的字、词;二是教材中的几个“附录”的内容。 ④时文美文。自选和由教师推荐一些报刊上的最新时文,通过诵读,汲取思想精华,领悟写作技巧,积累语言材料。 ⑤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特别留意与自己喜欢的文体相同的文章,积累语言素材,掌握考场作文的一般写作规律。 练习一般安排两个内容:一是练字,要力求把字写规范,写工整;二是练阅读,包括一篇文言文阅读和一篇现代文阅读。选材宜以近几年的高考题和各地的模拟题为宜。 ⑵考点训练,实现突破

考点训练是语文备考的核心,考点的训练必须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掌握方法,逐步推进,巩固知识,扩大视野,提升能力。 1、词语(包括熟语)——突出实际运用能力。 2、语言运用——依照规范操作。 3、古文阅读——突出四个重点: ①实词——重视积累(重点是“大纲”上规定的120个实词),巧妙推断具体语境中的词义。 ②虚词——突出重点(18个虚词),辨明用法。 ③句式翻译——直译为主,避开误区。 ④分析综合——重视人、事、理。 对文言句式的复习,要注意五个联系:①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对词类活用的分析联系起来; ②把对实词意义的理解与辨析特殊句式联系起来;③把理解文句与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联系起来;④把课外材料与课本联系起来;⑤把文言中的辨词析句与现代汉语最基本的句法分析联系起来。 4、古诗阅读——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5、现代文阅读——审清要求,依文作答。 6、作文——打造文体强势,突出文章亮点。 突出两种文体(记叙文,议论文),强化三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在标题、开头、段首、结尾等处画龙点睛,设计亮点。 ⑶自由阅读,开阔视野 继续每周1节的自由阅读课。“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阅读是解决“下锅之米”的关键环节,要利用好。“自由阅读”不能搞“放羊式” ,教师要加以指导,经常给学生推荐优秀文章,对优秀文章,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指导,如讨论,评议,写读书笔记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习题课1

习题课1“实词、虚词、熟语”题分类训练 题组一实词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从某种意义上讲,控制了财权,管好了政府的“钱包”,诸如约束三公消费、________行政开支、遏制奢侈浪费之类的难题,将随之迎刃而解。 ②在青岛市中心血站,小记者们参观了血液的采集、检测、保存整个过程,像好奇宝宝一样不时提出各种问题,详细________了采访的每个细节。 ③非法侵入是国际民航保安的常用语之一,未经________进入停机坪、候机室等限制区域,都是非法侵入,各国均将非法侵入行为定为违法犯罪。 A.节减记录授权B.节减记载受权 C.节俭记载受权D.节俭记录授权 答案 A 解析“节减”指节省减少,动词;“节俭”指节约俭省,用钱用物有节制、不浪费,形容词。“记录”指如实写下来,常指边听边记;“记载”一般用于事后把事情记在文章或书里。“授权”指把权力委托给他人或机构代为执行,“受权”指接受国家或上级委托有权力做某事。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2013年4月,澳新银行发布研究报告称,人民币正在________取代日元在亚洲的主导地位,人民币跻身世界三大主要货币只是时间问题。 ②中国小说总是不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侧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行使读者________到人物的内心活动。 ③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4日从上海送检的鸽子样品中________到H7N9禽流感病毒后,上海市紧急进行处置,于5日凌晨关闭了沪淮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活禽交易区。 A.逐步体会检测B.逐步领略检验 C.逐渐体会检验D.逐渐领略检测 答案 A 解析自然而然的变化多用“逐渐”,有意识有步骤地转变多用“逐步”。人民币“取代日元在亚洲的主导地位”是有步骤、可操控的行为,故①句应用“逐步”。“体会”指体验领会,含有理解感受的成分;“领略”指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根据语境,②句应用“体会”。“检验”指检查验看,检查验证。用一定的标准衡量是否合格或合乎规定;“检测”指检验测定,通过一定的手段查验、发现有关信息。根据语境,③句应用“检测”。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全套教案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全套教案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辨析并修改病句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辨析并修改病句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辨析并修改病句三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低分作文的弱点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修辞手法的正确运用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压缩语段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三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学会分析议论文事实论据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新闻访谈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实用类文本阅读之调查报告科普作品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小说阅读答题指导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小说阅读答题指导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开好凤头扣人心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扩展语句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三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四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五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答题指导六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正确使用词语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正确使用词语三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正确使用词语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考场作文文采训练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观点型命题的审题立意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论述类文本阅读三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三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二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四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炼字型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综合运用之漫画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

高三语文语用题专题复习——传统文化专辑

高三语文语用题专题复习——传统文化 专辑 A.儿童却立避其锋,当街击地雷霆吼。 B.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屠。 D.明月皎皎千门秀,华灯盏盏万户春。 3.下面四首古诗都含有我国民间的传统节令,诗中所表示的节令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元宵七夕重阳春节 B.春节中秋端阳除夕 C.元宵中秋清明元旦 D.元旦七夕重阳元宵 4.下列为中国传统节日所编写的对联,对应恰当的一组是() ①入酒菊香由我醉,向秋山色带云看。 ②柳枝袅袅报春意,杏花团团念祖恩。 ③芳草美人屈子赋,冰心洁玉大夫诗。 ④高天冬去苏万物,大地春回放百花。 A.①七夕节②重阳节③寒食节④春节 B.①重阳节②清明节③寒食节④元宵节

C.①重阳节②清明节③端午节④春节 D.①中秋节②重阳节③端午节④元宵节 5.“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 A.60 岁 B.70 岁 C.100 岁 D.141 岁 6.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 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颂李白 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颂杜甫 C.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颂白居易 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颂王昭君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策略

对第一轮复习的总结回顾 第一轮复习重在全面复习,夯实基础。在认真研究近两年髙考语文考试大纲和高考语文试题的基础上,结合多种对高考试题的评价报告,我们发现语文高考试题的命制出现如下特点:1、重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考察。2、文化内涵日益增强。3、主观题所占分值比例逐年增加,客观题逐年减少。4、作文命题稳中有变。鉴于此,我们做到了如下几点。 课本复习和知识点专题复习相结合,以知识点专题复习为主线,以课本复习为辅线。课本复习主要利用早读时间,给学生制订具体可行的复习计划,由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点专题复习主要由老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样两线并进,有主有次,可以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 2.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运用相结合。鉴于高考语文命题重主观的趋向越来越明朗。我们在复习专题时,打破常规的复习顺序,把语言知识点的积累和语言运用结合起来,即把字音、字形、词语、病句的专题复习等专题复习穿插进行。这样既避免了单纯的语言知识积累专题复习的枯燥记忆,又保证了学生不间断的语言运用技巧的训练。有积有发,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语言基本知识点的复习和作文训练相结合。在第一轮的复习中,至少每两周进行一次作文训练。(作文训练也可以和模拟考试同时进行)比如,第一次作文专门训练基础等级的“符合题意”。第二次作文专门训练“符合文体要求”。这样第一轮复习结束,(一般应在3月份)学生应该能够对高考作文的各项能力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不管作文题目如何出,能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手里有粮,心中不慌4.专题知识点的复习和阅读相结合。高三年级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时间紧,任务重,各科老师都拼命的挤占时间,很多学生都主管地给各科复习排座次,语文成为众多学生眼中的弱势学科。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也忽视了阅读教学,更谈不上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这样做的结果会使语文课面目可僧,极大的扼杀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高三年级复习课尤其如此。所以高三语文复习恢复阅读课,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这样做不会降低学生的语文成绩,只会提高其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这是有很多成功先例的。 语文知识的专题复习和模拟考试相结合。语文应试素质和能力是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对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而言,这两点更加重要。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和近年高考语文试题特点,对初入高三的学生便开始周期性的高考模拟训练,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而且有益的 二、二轮复习的策略 经过高三上学期的学习,语文学科完成第一轮复习,在此基础上,从寒假到一模就进入了第二轮复习阶段。第二轮复习是语文科目各考点知识、能力、技巧熟练掌握、形成和运用的关键时期,在整理第一轮复习资料的同时,要做到“知识天天看,题型天天练,材料天天备”;知识错误要归类,题目题型要归类,答题步骤要规范,作文构思要常练;高效利用课堂,合理安排课下,做到课堂跟着老师走,课下自主查缺补策略一:老师的准备策略 查漏补缺,明确目标 轮复习侧重在梳理和建构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所以,它突出了一个“全”字,各考点全面铺开,无一遗漏。而二轮复习则要突出一个“专”字,不宜面面俱到,要根据自己的薄弜环节集中攻克。譬如,整理、翻看一轮复习时做过的卷子,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认真细致的全面检査,做到真正了解自己学生的薄弜项。根据木桶短板理论可知,这些薄弱环节也许就是影响下一步提升语文成绩最关键所在,所以,要对症下药,花大力气把它补起来。具体方法是:回忆所讲,回想所做,明白要求,清楚要诀,集中精力,及时归纳,找出良策,章法不乱地进行大量的实际训练,以期二次巩固提高。 提纲挈领,深入钻研 二轮要多做提纲挈领式的复习,善于瞻前顾后,完善知识系统,增强“一个题就是一个类型”的意识,做好知识的查漏补缺,切实弄清问题出在哪里,为何出错,是知识的漏洞,还是能力的欠缺。对于二轮复习,最忌讳的就是要求不严,对许多问题还停留在一知半解上,而不能做到准确深入细致的探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花费了大量时间而收效甚微,甚至是毫无收效,因此,必须要精做训练,形成快捷、准确的解题思路和技巧,防止以看代写,以想代写,要把“会做”、“做透”作为二轮复习的原则,力求在难度低的试题中少失分,在难度高的试题中多得分,以期全面提高得分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 Ⅲ核心突破一

突破一品象悟境,鉴赏形象 [导语]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可分为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三类,它既是鉴赏诗歌的基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要完成鉴赏形象任务,就要把握古诗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对于一轮复习来说,就是要重点把握三类形象,尤其是意象的特征及背后的思想感情,答好相关试题。 一、理解人物形象必备知识

(说明:每首诗都有自我形象,但不一定都有他人形象。)

结合课本知识填空。 《琵琶行》一诗中的客观人物形象是琵琶女,其形象特征是年老色衰、沦落江湖。主观人物形象是作者(白居易),其形象特征是怀才不遇、沦落江湖、忧愁痛苦。 古诗中八类人物形象及其特征 ①正直之士: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②爱国之士: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③隐士: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④失意之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⑤报国之士: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⑥游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⑦疆场将士:献身边疆、反对征伐。 ⑧痴情儿女:缠绵悱恻、爱恨情长。 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鉴赏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尽管兄弟情谊颇深,乐观旷达的苏轼却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颔联劝勉,上句勉励子由要不辞辛苦,“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子由要不辱使命,要让契丹国王认识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不要失大国风范。颈联嘱咐,上句要身居沙漠的子由,时时回望故国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之景。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代指子由,这不仅因为

高考语文专题小说阅读试题(带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小说阅读试题(带答案) 专题十四小说阅读[学法――把握人事,洞察百态] [考题位置――第11题] (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

2020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专题:文学常识、优秀传统文化(二)

高考必背口袋书专题:文学常识、优秀传统文化(二) 清单二外国作家及作品简介 1.一大起源(古希腊)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古希腊最著名的两部史诗。 《伊索寓言》: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它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在欧洲文学史上奠定了寓言创作的基础。 2.五大支柱(英、法、德、苏俄和美国) (1)英国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悲剧有《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合称“四大悲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喜剧有《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历史剧有《亨利四世》等。马克思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拜伦: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讽刺诗体小说《唐·璜》。 雪莱: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另有抒情散文诗《西风颂》和《致云雀》。 狄更斯:19 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等。 笛福: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等,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 (2)法国 巴尔扎克: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著有《人间喜剧》(90多部小说之总称)。 雨果:19 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莫泊桑: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羊脂球》、《俊友》等。 莫里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创建者。作品有《伪君子》、《悭吝人》等。 都德:代表作《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等。 罗曼·罗兰:传记文学《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等,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司汤达: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红与黑》。 大仲马: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茶花女》是其子小仲马的作品。 (3)德国 歌德:德国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代表作是《浮士德》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席勒:与歌德同为近代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剧本《阴谋与爱情》。 海涅: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散文阅读

专题二散文阅读 ——散体文章自由笔,形散神聚格调新 散文文体近几年在课标全国卷中没有出现,但是在高考考纲规定的考查范围内。因散文不易读懂,因此本专题在熟悉考情的基础上,从读懂四类散文文本切入,然后分考点突破,在每一考点中,再分题型进行系统复习;对每一题型,先通过典题,揣摩解题思路,再学习相关技法。这样有理论,有技法,有训练,形成解题能力。

一、研究考情明命题点 下面以2015年湖北卷、2016年天津卷为例,列举高考散文阅读的考点:

1.从阅读材料的选取方面看高考散文类文本特点 (1)选材范围方面:选文是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特别注重那些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厚重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散文作品。 (2)选文内容丰富多彩,但有所侧重。多数作品涉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2.从命题方面看高考散文类文本命题规律 (1)稳中有变。“稳”是指阅读题的考查内容、基本套路、设题模式基本稳定,“变”是指探究方向每年都有所变化。纵观这些年的高考题,散文文本的考点主要有:理解和分析、概括文章中心和归纳内容要点、鉴赏文章表达技巧、分析和探究或者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中理解词句含意、概括文意、鉴赏技巧和探究评价为重中之重。这些考点涉及的能力层次高,虽然不是备考的盲点,却是考生的弱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2)坚持“主题辐射”原则。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就是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还是有关结构,还是有关表达技巧,都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因命题点需知文体特征 (一)散文的定义 现代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本专题所讲的就是狭义的散文。 (二)散文的特征

高三语文专项训练(附答案)

高三语文专项训练 一、基础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沉疴坎坷呵护苛捐杂税百舸争流 B.犊子渎职黩武买椟还珠连篇累牍 C.匍匐辐射佛戾扬汤止沸拂袖而去 D.沏茶蹊跷畦田体戚相关栖身之处 答案:B (A.疴kē 坷kě 呵hē 苛kē 舸gě;B.犊dú 渎dú 黩dú 椟dú 牍dú;C.匐fú 辐fú 佛fú 沸fèi 拂fú;D.沏qī 蹊qī 畦qí 戚qī 栖身qī) 2、下列词语加黑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干坼(chè) 短暂(zhàn) 中肯(zhòng) 审时度(duó)势 B、脂(zhǐ)肪跻(jī)身瘦削(xuē) 海市蜃(shèn)楼 C、梦魇(yǎn) 押解(jiě) 塑(sù)料暴戾恣(zì)睢 D、泄露(lòu) 酗(xù)酒剖(pōu)析有的放矢(shǐ) 答案:D(A项“短暂”的“暂”应读zàn,B项“脂肪”的“脂”当读zhī,C项“押解”的“解”当读jiè)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和蔼可亲捭官野史按部就班山青水秀 B.出类拔粹饱经沧桑遗笑大方出奇致胜 C.火中取粟含辛如苦修葺一新前仆后继 D.幅员辽阔步履维艰苦心孤诣风波迭起 答案:D (A:稗、清;B:萃、贻、制;C:栗、茹) 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屏幛乌烟瘴气通谍面黄饥瘦 B.摒弃孓然一身消弭市场扫瞄 C.伸张披沙捡金噩梦昭然若揭 D.缉捕食不裹腹炫耀碑帖临摹答案: B 5、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新技术研究计划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向高速宽带化进军提供了技术、产品、经验和人才的。 ②200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新生将使用重新的教材。 ③1月24日早晨,“神舟”五号轨道舱在航天测控人员的管理和控制下,已在太空正常运行了100天。 A.支持审订精心精确 B.支撑审定精心精确 C.支撑审订精确精心 D.支持审定精确精心 答案:A (支持:援助、帮助;支撑:抵抗住压力。审定:审查决定,常用于对法规、政策、计划等;审订:审阅修订,常用于对书籍或文章等。精心:特别用心、细心;精确:非常准确、正确,按标准对数据等进行处理,技术性很强)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市场法制不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滞后,经济活动中合法与不合法________不分明。 ②有些人利用税制改革的机会,故意把水搅浑,乘机哄抬物价________暴利。 ③描写差不多没有,偶然有,也只就那农村生活里取喻,________了当,可谓新鲜有味。 A.界限牟取简捷B.界线谋取简洁 C.界限谋取简洁D.界线牟取简捷 答案:A 7、下列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为应付入世带来的挑战,服务行业面向市场,不断改革,在服务的多样化上下功夫,吸引着消费者如过江之鲫般纷至沓来,从而使效益大增。 B.如果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用高标准要求自己,那么我们每天都会进步,生活也会因此而变得美好。 C.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的行径无异于饮鸩止渴,不仅伤害了消费者的权利,同时也砸了商家自己的牌子。

2019高考语文分类 传统文化经典

2019高考语文分类 考点21 传统文化经典 (一)(2019·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10分) 题自书杜拾遗诗后 徐渭 余读书卧龙山之巅,每于风雨晦暝时,辄呼杜甫。嗟乎,唐以诗赋取士,如李杜者不得举进士;元以曲取士,而迄今啧啧于人口如王实甫者,终不得进士之举。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为录其诗三首,见吾两人之遇,异世同轨。谁谓古今人不相及哉! 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答案: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 23.王实甫的杂剧代表作为《》,其中男女主人公是、。(3分) 答案:西厢记张珙崔莺莺 24.根据材料,概括文中古今人“相及”的内涵。(2分) 答: 答案:自己的命运与杜甫类似;自己的才华与杜甫相当。 (二)(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2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2分) 本题考查对文具内容的理解,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词语。“道”是说的意思,结合子贡的评价可知,“我无能”是孔子的自谦之词。 答案:先生在说自己自谦 2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4分) 本题考查对经典内涵的理解分析,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词语“忧”,再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孔子主张“仁者不忧”,意即有仁德的人乐天知命,所以“不忧”;尧舜的“忧”在于“不得舜”“不得禹、皋陶”,再联系尧舜禅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