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矿物岩石的风化和土壤形成

矿物岩石的风化和土壤形成

矿物岩石的风化和土壤形成
矿物岩石的风化和土壤形成

第二章矿物岩石的风化和土壤形成

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由岩石经过风化形成母质,再由母质发育成土壤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什么是母质,母质与土壤有什么区别以及土壤层次的发育顺序。

第一节风化作用

一、风化作用

任何事物只是处于它生存的环境时才能稳定。而地表的矿物岩石处于和它形成时的不相同的外界条件时,这种稳定性被破坏,从而发生变化,这就是矿物岩石的风化。

二、风化作用的类型

1、物理风化:由物理作用引起的矿物岩石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又叫机械崩解作用。

影响因素:温度变化,水分冻结,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

风化的结果使大岩石变成碎块,增大接触面,更利于化学风化进行。

2、化学风化:岩石的矿物成分发生化学成分和性质的变化。

主要因素:水、二氧化碳、氧气等

主要化学风化作用的类型有4个:

溶解作用:矿物在水中溶解的过程。造岩矿物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方解石>白云石>橄榄石>辉石>角闪石>斜长石>正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

水化作用:矿物与水相结合。如赤铁矿变成褐铁矿。

水解作用:矿物与水相遇,引起矿物分解并形成新矿物。如正长石水解后释放出钾离子,变成了高岭石。

氧化作用: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使许多矿物和岩石表面染成红褐色。

3、生物风化:生物作用使岩石就地引起的破坏。

主要因素:

根系的压力和根系分泌物 10-15磅/cm2

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产生酸,

三、岩石风化的产物

包括三部分:

1、可溶性盐 :硫酸盐、磷酸盐、碳酸盐、氯化物等

2、合成次生矿物:如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等粘土矿物,以及铁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3、残余的碎屑:难风化的矿物和各种岩屑。

四、矿物风化的难易

1、影响因素:外界环境条件和矿物本身的成分和结构。

2、外界条件相同时,矿物风化的相对稳定性,由易到难顺序为:

石膏,方解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正长石<白云母<石英<粘土矿物

五、影响岩石风化难易的因素:

1、矿物的组成、结构和构造

2、形成时的热力条件与目前所处环境的差异

3、岩石的节理和裂隙发育状况。在有棱和角的地方,岩石的自由表面积最大,首先遭受风化,棱角首先消失变成球形,这种现象称为球状风化。

第二节风化产物的类型

一、风化产物的生态类型有五种:

1、硅质风化物: 硅质组成或硅质胶结的岩石。石英岩,硅质砾岩,石英砂岩

风化物的厚度极薄,砂质,多石砾,各种营养元素也十分贫乏,分散的石英颗粒及岩石碎屑保水能力很低。

酸性土壤。

2、长石质风化物: 花岗岩,正长岩,正长斑岩,流纹岩,粗面岩,长石砂岩

厚层砂壤质或壤质风化物。

发育的土壤通透性能良好,植物需要的磷、钾、钙、镁等营养元素比较丰富,土壤常呈微酸性反应。

3、铁镁质风化物: 安山岩,闪长岩,闪长玢岩,玄武岩,辉长玢岩

风化层较厚,质地为壤质或稍粘重,含有大量的钙、镁、磷扽元素,惟钾的含量较少。

土壤养分状况良好,保水性能强,但通气状况较花岗岩风化物稍差,较湿润地区(中性),干旱地区(微碱性)。

4、钙质风化物: 大理岩,石灰岩,白云岩

风化物是由岩石中的少量粘土矿物等残留堆积而成,在干旱或水土流失地区所形成的风化层很薄,质地黏重。

多具石灰物质,呈中性质微碱性反应,土质黏实,土壤易干旱。

5、未成岩类物质: 黄土,次生黄土,软页岩,板岩,页岩,粉砂岩,泥炭物质。

这类物质不是某一类岩石的风化物,而是包括多种来源的矿物质或有机物的堆积物。这类堆积物未经成岩硬结作用,一般均具有疏松多孔的特性。

二、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

1、碎屑类型:在干旱的荒漠,寒冷的高山地带,主要是碎屑、岩块。

2、钙化类型:降水量多,半干旱,半湿润,有一部分盐类流失,残留了很多碳酸盐类和粘土矿物

3、硅铝化类型:温带和暖温带,化学物理风化强烈,形成了伊利石、蒙脱石等粘土矿物,土壤呈中性或微酸性

4、富铝化类型:热带、亚热带的潮湿地区,剩下大量Fe,Al,形成高岭石,三水铝石,赤铁矿

三、风化产物的母质类型

岩石风化形成的成土母质,有的堆积在原处,但大多数风化产物在外力用下(重力、水流、风力、冰川等)搬运到其他地方,形成各种沉积物。

根据搬运方式和沉积特点将母质分为定积母质和运积母质。

1、定积母质:

又叫残积母质,就地风化而未经搬运的岩石风化物,多分布在山区较平缓的高地。母质特点为:颗粒粗,厚度薄,母质疏松,通透性好。

2、运积母质,又细分为:

(1)坡积母质:

山坡上部的风化物,在雨水的冲刷下,其中一些较细小的碎屑发生搬运,并在山坡的中下部发生堆积,形成坡积母质。母质特点:颗粒粗细不匀,其中石砾含量较高,矿物成分不稳定。

(2)洪积母质:

又叫洪积物或洪积扇,主要是由于洪水搬运沉积。母质特点:粗细混杂,分选性差,在山口处以砾石、粗砂为主,向外逐渐为细砂和粘土,土层薄,易透水。

(3)冲积母质或冲积物,这种母质是由于风化物在河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下形成的。母质特点:有明显的层理,而且各层中的颗粒粗细均匀。

此外还有风积母质、海水沉积母质、湖积母质等

(4)海水沉积物海积物

形成:河流携带泥沙,在海岸边沉积的物质。母质特点:颗粒粗细不一,往往硅质含量较高。(5)重积母质(塌积物)

形成:山地陡崖上的风化岩石,受重力作用而坍塌坠落——山麓及谷地局部地段上母质的类型。母质特点:组成以碎石砾为主,无分选性,也无层次,在山麓形成倒石堆地形。

3、第四纪沉积物:

第四纪距今一百万年左右。在第四纪有多次的冰川活动。

沉积物包括黄土、次生黄土、红土和冰碛物

(1)黄土:

形成条件: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季节变化极明显。由风力搬运、堆积形成

性质:淡黄或暗黄色,土层厚度可达数十米,粉砂质地,粗细适宜,通体颗粒均匀一致,疏松多孔,通透性好,具有发达的直立形状,含有10-15%的碳酸钙,常形成石灰质结核。

黄色风积沉积物,,以粉砂为主,质地均一,垂直节理显著,是没有被固结的黄色堆积物。分布:太行山以西,大别山、秦岭以北,遍及陕西,甘肃,宁夏, 山西,河南等省。

(2)次生黄土

形成:湿润地区,黄土经流水搬运后的沉积物

性质:土层深厚,无明显层次,颗粒细小均匀,为棕黄色,粉砂质粘土,具棱柱状结构,并含有大量铁锰结核及胶膜。

分布:江苏西部,南京至镇江一线。

红土:

形成:在第四纪间冰期形成,海洋性气候,炎热潮湿。

性质:矿物岩石强烈风化,富含铁、铝的氧化物和高岭石等。质地粘重,通气透水性差,常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

分布:华中、华南及西南广大地区。

冰碛物:冰川携带的物质沉积形成。

性质:层次薄,地势平坦。

分布:第四季期间没有大陆冰盖,冰川堆积,多为零星式小片分布。

第三节土壤的形成

土壤形成过程: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母岩或母质与生物、气候因素以及土体内部所进行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和转化过程的总体。

(1)地质大循环

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物理、化学风化,形成细小的颗粒,同时有一部分元素溶于水,这些岩石矿物的风化物随流水进人海洋,在海洋中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重新形成各种沉积岩,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地质大循环。

(2)生物小循环

土壤中的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选择吸收各种矿质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当生物体死去之后,生物残体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各种养分又重新释放出来,供给土壤生物循环利用,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之为生物小循环。——土壤养分得到固持富积。

(3)土壤形成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矛盾统一。地质大循环是营养元素不断向下淋失,而生物小循环却从地质大循环中不断地积累生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一.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1、自然因素

(1)母质—血缘关系

1.土壤矿物质源于土壤母质,并在土壤发育过程中进一步风化;

2.土壤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了土壤的机械组成

3.母质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

岩浆岩:花岗岩形成的土壤—富钾而缺磷;玄武岩形成的土壤—缺钾而富磷

沉积岩:砂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贫乏;页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丰富

(2)气候(水热条件)

1、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质积累和淋失;

2、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积累和分解,决定养料物质循环的速度。

Ⅰ湿度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emigration )

淋溶型水分状况在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土壤表层每年水分的收入大于支出,有多余的水补给地下水。这种土壤常具有盐基饱和度低、酸性强等特点。

非淋溶型水分状况蒸发量略大于降水量,降水只能到达一定的深度,蒸发较强,土壤淋溶作用弱。这类土壤常具有中性至微碱性反应、盐基饱和度高的特点,剖面中常有钙积层。

上升水型水分状况:其特点是蒸发、蒸腾总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其差额由地下水补充,如果地下水矿化度高,则会导致盐渍化;如果地下水达不到地表,而只能达到剖面中部,则称为“半上升水型”水分状况。

停滞型水分状况:其特点是地表经常积水,沼泽化土壤即属此类型。

?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表土有机质含量常随大气湿度的增加而增加。

湿润地区的土壤风化度较高,而在干旱地区则较弱。

Ⅱ温度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影响矿物和有机物质的风化与合成。一般来说,每增加10℃温度,反应速率可成倍增加。温度从0℃增长到50℃时,化合物的解离度可增加7倍。

温度、水分起主要作用。花岗岩风化壳在广东可厚达30~40米,浙江一般在5~6米,而青海高原常不足1米。

Ⅲ温度和湿度的共同影响

实际上水热两因子是共同作用着的,只有两者互相配合,才能促进土壤的形成发展。在热带地区(tropic region),只有在充足的水分条件下,高温才能促进原生矿物的深度风化,形成砖红壤,而在缺少水分的条件下,风化强度较弱,土壤向燥红土方向发展。

Ⅳ气候变化与土壤形成

由于气候带、植被和土壤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许多土壤学家非常重视气候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土壤地带性(soil zonality)的概念。

在中国温带,自西向东大气湿度递增,依次出现:

棕漠土、灰棕漠土、灰漠土、棕钙土(灰钙土)、栗钙土、黑钙土和黑土。

在中国温带东部湿润区,由北而南热量递增,土壤分布依次为:

暗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壤、红壤和砖红壤。

(3)生物因素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

(一)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能量转化(conversion of energy)及有机质形成

利用太阳辐射能,合成有机质据科夫达估计,在陆地上植物每年形成的生物量约为3.5×1010吨,相当于2.13×1017千卡的能量

促进土壤形成及结构体的发展

植物根系可分泌有机酸,通过溶解和根系的挤压作用破坏矿物晶格,改变矿物的性质,促进土壤的形成;并通过根系活动,促进土壤结构的发展。

自然植被和水热条件(natural vegetation and hydrothermal condition)的演变,引起土壤类型的演变

由东北往华南的森林植被和土壤的分布依次为:针叶林(棕色针叶林土)→针阔混交林(暗棕壤)→落叶阔叶林(棕壤)→落叶常绿阔叶林(黄棕壤)→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赤红壤)→

雨林、季雨林(砖红壤)。

富集作用(enrichment)及有效化(effectuation)

气候:

植被(生物):主要是高等绿色植物。

地形:对热量、水分以及母质进行再分配。

母岩(母质):影响土壤的性状。

时间:陆地土壤的形成大约于4亿年左右的古生代中期,为原始幼年土。

2、人为因素:通过改变地形、人工排水、人工灌溉等各种活动影响土壤的发育。

二.土壤形成的实质

苏联道库恰耶夫指出了五大成土因素。

苏联威廉士提出:在五大因素中生物起主要作用,认为生物产生以前,地球上仅存在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即岩石风化——搬运——沉积——岩石——风化——搬运。生物出现后,改变了物质的去向,形成了物质的生物小循环,即营养元素——有机体——营养元素。

土壤形成的实质就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物质的生物小循环矛盾统一。

第四节土壤的形态特征

土壤形态特征是土壤的外部特征,这种外部特征通过人们的感官(视觉,触觉,嗅觉)来实现。

一、概念

1、土壤剖面:从地表凋落物向下直到土壤母质的垂直切面。

2、土壤发生层:由于成土作用形成的土层。

二、典型的森林土壤的发生层

O层:枯枝落叶层由覆盖在矿质土壤中的有机物构成。

A层:腐殖质层(淋溶层)颜色较暗,根系多,动物活动明显。

B层:淀积层由上层淋溶来的物质淀积而成。

C层:母质层由岩石风化物的残积物或运积母质形成。

坚实岩层用D表示,过渡层用相邻层的符号表示。

在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水土流失,土壤受到侵蚀作用而失去A层,保留B,C层的剖面构型。

三、耕作土壤的层次

耕作层:受耕作影响,疏松,暗质,根系多集中于这层。

犁底层:颜色较浅, 较紧实。

心土层:犁底层之下,颜色浅,根系少。

底土层:不受耕作影响,人们把这层土称为生土或死土。

四、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1、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是划分土壤层次的重要依据,也是一些土壤命名的依据之一。土壤颜色主要决定于土壤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

2、质地

3、结构

4、坚实度

5、孔隙状况

6、新生体: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的迁移、淋洗和聚积所产生的物质。

7、侵入体:由人类活动影响产生的。

1、根量

10、石砾含量

11、碳酸钙含量

12、pH值:用混合指示剂测定。

13、层次过渡状况

本章重点:岩石的风化产物、及岩石的风化产物的母质类型,土壤的发生层次和形态特征描述术语。

本章难点:土壤的发生层次。自然土壤的发育先从A层开始,然后再发育B层。母质层一般没有生物活动。另外各层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这需配合土壤教学实习来学习。

第二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物理风化;

2、化学风化;

3、生物风化;

4、成土母质;

5、土壤剖面;

一、简答题

1、化学风化包括哪几种作用?

2、简述矿物抵抗风化的相对稳定性顺序。

3、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有哪些?

4、风化产物的生态类型有哪些类型?并详细说明。

5、土壤成土母质有哪些类型?并详细说明。

6、土壤颜色能反映哪些物质组成?

7、土壤的剖面形态特征包括哪些?

8、自然土壤剖面包括哪些层次?

9、耕作土壤剖面包括哪些层次?

10、土壤新生体和侵入体有什么区别?

二、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他们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

风化程度判断

岩石风化程度的判断 岩石受风化作用,改变了物理化学性质,其变化情况随风化程度轻重而不同。如岩石的裂隙度、孔隙度、透水性、亲水性、胀缩性等都随风化程度加深而增加,抗压、抗剪强度随风化程度加深而降低。所以岩石风化程度愈深的地区,工程建筑地基承载力愈低,岩石边坡愈不稳定,所以,为达到对其防治的作用,要对岩石的风化程度有所判断,以下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岩石风化程度的判断方法。(一)颜色的改变 岩石的风化程度不同,则其颜色也表现出差异。从整体来性来看,有的原岩新鲜时为灰绿色,经风化后,其剖面上颜色由上往下为:黄绿、黄褐、棕红、红。从局部来看,颜色的变化程度也有所不同,有的仅沿岩石裂隙面发生变化,有的仅部分岩体发生变化,有的则全部岩体发生变化。总的来说,随风化程度加深,岩石的颜色光泽与新鲜原岩相比会变得暗淡。 (二)岩石物理力学和水理性质的变化 岩石的物理力学和水理性质的变化,是原岩矿物成分和结构变化的综合反映。在风化壳剖面上,有上到下的趋势是:①孔隙性和压缩性由大到小②吸水性有强到弱③声波速度由小到大④强度由低到高 (三)次生矿物的产生 由于不同矿物抗风化能力不同,岩石中中那些不稳定的矿物总是首先风化变异,当风化进一步发生时,那些稍稳定的矿物才会依次发生风化。此外,化学风化在不同时期主要作用的化学反应是不同的,因此,在风化壳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矿物共生组合。一般而言,同一种岩石,越疏松,次生矿物越多,风化程度越深。 (四)节理裂隙的情况 当岩石中节理裂隙不发育时,表明岩石较为新鲜。节理裂隙不太发育时,岩石微风化。节理裂隙发育时,岩石弱风化。简而言之,随风化程度加深,节理裂

隙越发育,(某些岩石风化后表现为粘土或次生矿物较多,则节理裂隙表现不明显)。 (五)机械破碎程度 岩石越破碎,机械风化作用越严重,但构造作用也会造成岩石破碎,但是构造作用与机械分风化作用区别在于:构造成因的,岩石破碎有规律,或附近有地质构造特别是断层,还有构造作用与气候的关系不大,而机械作用恰恰相反。(六)风化深度 随风化程度加深,风化深度也随之加深,其判别方法可用钻探、物探等,物探即就是通过测量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来确定风化深度,相比之下,钻探更为准确。

风化程度划分教学内容

风化程度划分

岩石风化程度 学科:工程地质学 词目:岩石风化程度 英文:degree of rock weathering 释文:岩石风化程度是风化作用对岩体的破坏程度,它包括岩体的解体和变化程度及风化深度。 岩石的解体和变化程度一般划分成: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微风化等四级。 确定岩石风化程度主要依据的是矿物颜色变化、矿物成分改变、岩石破碎程度和岩石强度变化四个方面的特征变化情况;根据对上述4个方面的判断,可以将岩石风化程度划分为未风化、微风化、弱风化、强风化和全风化。 四个方面的特征变化情况;根据对上述4个方面的判断,可以将岩石风化程度划分为未风化、微风化、弱风化、强风化和全风化。 如何确定基岩的风化程度 请大家来谈谈基岩风化程度的划分依据 1 沿海花岗岩地区分带明显且厚度大,具备定量划分的条件,其他岩性不好说 2 用标贯可确定。

n<30残积土,30<=n=<50全风化,n>50强风化 楼上给出的老岩土规范的划分标准,而且不修正的,实践中看,n>50不修正作为强风化上限多数是土状的东西 用标贯是不准确的,有两个方面:1、标贯操作有误差,工作人员一般不热心打标贯。2, 是标贯超过20米(有的说是25米),标贯数据误差比较大,通过修正也不能完全反应地层情况。 3根据钻孔用肉眼判定岩层的风化程度,各个行业应该是一致的。 如果岩芯呈土状或土柱状,或者大部分呈土状或土柱状,手可搓碎,即可判定是全风化。 如果岩芯大部分呈块状、碎块状,手不可掰开,或者用力才能掰开,锤击声闷,即可判定为强风化。 若岩芯颜色新鲜,很少矿物质,多呈柱状,锤击声脆,即可判定是弱风化或微风化。 4我想各个地质区域的岩性其划分条件是不一样的,比如花岗岩就可以用力学指标去判定,其它的大多数还是以经验判定。主要还是根据各类岩石岩性,其风化后所表现出的各种特征来判定。我在江西南昌,以泥质粉砂岩为主,其强风化就表现出泥土状及碎片状,强度很低,手可折断;中风化,裂隙较发育,层面多见Fe、Me质,而且泥质成分肉眼就可感觉偏多;余下划分的基本就需靠岩石强度去调整了。 5岩体风化程度划分分级 颜色光泽 岩体组织结构的变化及破碎情况

王-普通土壤学复习题(中农大)

普通土壤学复习题 期中复习题 一、概念题 1、土壤: 简明定义: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综合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可供植物生长的一种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物质;与形成它的岩石和沉积物相比具有独特的疏松多孔结构、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它是一个动态生态系统,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机械支撑、水分、养分和空气条件; 支持大部分微生物群体活动,来完成生物物质的循环;维持着所有的陆地生态系统,其中通过供给粮食、纤维、水、建筑材料、建设和废物处理用地,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发展;通过滤掉有毒的化学物质和病原生物体,来保护地下水的水质,并提供了废弃物的循环场所和途径或使其无害化。 2、土壤圈: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 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3、土壤生态系统: 4、土壤肥力 5、自然肥力 6、原生矿物 7、次生矿物 8、粘土矿物 9、硅氧四面体 10、铝氧八面体 11、同晶替代 12、铝片 13、硅片 14、2:1型粘土矿物 15、有机质 16、腐殖质 17、胡敏酸 18、矿物化作用 19、腐殖化作用 20、腐殖化系数 21、激发效应 22、土壤微生物 23、土壤酶 24、菌根 25、根圈微生物 26、R/S比值 27、土粒 28、土壤粒级 29、质地 30、土壤容重 31、土壤孔度 32、当量孔径 33、粘粒 34、质地剖面 35、土壤结构 36、团粒结构 37、毛管持水量

38、毛管悬着水 39、毛管作用 40、土壤水势 41、基质 42、压力势 43、饱和导水势 44、土壤水吸力 45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46、SPAC 47、土壤水入渗 48、土面蒸发 49、土壤通气性 50、土壤导热率 二、问答题 1、土壤的本质是什么?其基本特征有哪些? 2、土壤有那些主要功能?如何看待土壤的重要性? 3、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4、为什么说土壤是农业基础? 5、为什么说土壤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和独立的自然实体? 土壤同自然界其他物质一样,不仅是具有一定的物质组成,形态特征、结构和功能的物质实体,而且有着自己发生发展和长期演变的历史,因此,土壤使自然界中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实体。 6、土壤和土地有何联系和区别? 7、土壤在生态系统的地位如何? 8、试比较高岭石、蒙托石和伊利石晶架构造上有何不同? 9、试比较高岭石组矿物和蒙托石组矿物在性质上的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10、人们常把砂性土和粘性土看成不良的土壤质地,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11、改良砂性土和粘性土一般常用的有效措施是什么?为什么? 12、旱地的土壤质地剖面构型,一般认为以“砂盖垆”较为理想?为什么? 13、为什么砂性土是热性土?而粘性土是冷性土? 14、增施有机肥可以逐渐改变土壤的质地,你认为对吗? 15、什么叫土壤有机质?包括哪些形态?其中哪种最重要? 16、如何将腐殖酸分离出来?17、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和作用?18、水田的腐殖质含量一般比旱地高?为什么? 19、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是什么? 20、什么叫土壤结构体?常见的土壤结构体类型有哪些?它们对土壤的是生产性状的影响是什么? 21、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22、用重量百分数表示土壤含水量时,为什么以烘干土为基数,而不采用湿土为准? 23、什么是土水势?它包括哪几个分势?土水势定量表示单位是什么?用土水势研究土壤水分的优点是什么? 24、什么是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有什么用途? 25、什么是土壤水的饱和流和非饱和流?其异同点有哪些? 26、为什么粘质土不饱和导水率高于壤土和砂土?而饱和导水率又低于壤土和砂土? 27、由土壤(面)蒸发所消耗的墒情有哪几个阶段?保墒措施应放在何时才能收效?为什么? 28、京郊农民有“锄头底下有火,锄头底下有水”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29、生产上为什么提倡一次灌足,比分次灌好? 30、“冻后聚墒”和土壤的“夜潮”的机制是什么? 31、粘土保水性大于壤土,抗旱力是否也大于壤土? 32、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组成有何不同? 33、土壤空气与大气交换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岩石级别 分类

岩石级别坚固程度代表性岩石 Ⅰ 最坚固最坚固、致密、有韧性的石英岩、玄武岩和其他各种特别坚固的岩石。(f=20) Ⅱ 很坚固很坚固的花岗岩、石英斑岩、硅质片岩,较坚固的石英岩,最坚固的砂岩和石灰岩.(f=15) Ⅲ坚固致密的花岗岩,很坚固的砂岩和石灰岩,石英矿脉,坚固的砾岩,很坚固的铁矿石.(f=10) Ⅲa 坚固坚固的砂岩、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黄铁矿,不坚固的花岗岩。(f=8) Ⅳ比较坚固一般的砂岩、铁矿石(f=6) Ⅳa 比较坚固砂质页岩,页岩质砂岩。(f=5) Ⅴ中等坚固坚固的泥质页岩,不坚固的砂岩和石灰岩,软砾石。(f=4) Ⅴa 中等坚固各种不坚固的页岩,致密的泥灰岩.(f=3) Ⅵ比较软软弱页岩,很软的石灰岩,白垩,盐岩,石膏,无烟煤,破碎的砂岩和石质土壤.(f=2)

Ⅵa 比较软碎石质土壤,破碎的页岩,粘结成块的砾石、碎石,坚固的煤,硬化的粘土。(f=1.5) Ⅶ软软致密粘土,较软的烟煤,坚固的冲击土层,粘土质土壤。(f=1) Ⅶa 软软砂质粘土、砾石,黄土。(f=0.8) Ⅷ土状腐殖土,泥煤,软砂质土壤,湿砂。(f=0.6) Ⅸ松散状砂,山砾堆积,细砾石,松土,开采下来的煤(f=0.5) Ⅹ流沙状流沙,沼泽土壤,含水黄土及其他含水土壤. (f=0.3) A表示矿岩的坚固性的量化指标.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有些岩石不容易破坏,有一些则难于破碎。难于破碎的岩石一般也难于凿岩,难于爆破,则它们的硬度也比较大,概括的说就是比较坚固。因此,人们就用岩石的坚固性这个概念来表示岩石在破碎时的难易程度。 坚固性的大小用坚固性系数来表示又叫硬度系数,也叫普氏硬度系数f 值)。 坚固性系数f=R/100 (R单位kg/cm2) 式中R——为岩石标准试样的单向极限抗压强度值。 通常用

第一章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第一章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教学重点 了解主要成土矿物、岩石及其基本特性。掌握风化作用的几种类型,影响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的因素。了解不同土壤母质类型的成因和特点。 正确理解岩石与母质的关系。了解土壤的成土因素;熟悉主要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各成土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自然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实质,并区别与农业土壤形成的不同之处。 第一节形成土壤母质的矿物岩石 一、主要的成土矿物 (一)矿物(mineral) 的概念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 有的矿物是由单一元素所组成的。有的是由几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它们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内部构造和物理特性,并以各种形态, (固、液、气)存在于自然界中 (二)成土的主要矿物 1、原生矿物(primary mineral) 由地壳深处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原来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只遭到物理性的破坏,而留存于土壤中。 在土壤中常见的原生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磷灰石等。 2、次生矿物(secondary mineral) 由原生矿物经过化学变化, (如变质作用和风化作用)形成的新矿物。它的性质、成分、形态都发生了变化。 土壤中颗粒最细的粘粒大都是次生矿物,由于这些次生矿物颗粒很细,又称粘土矿物。 它们有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伊利石) ,含水氧化物和二、三氧化物,铝土矿AI2O3?3H2O、褐铁矿2Fe2O3?3H2O、针铁矿等。 不同地理环境中次生矿物形成的一般模式 二、成土的主要岩石 (一)岩石(rock ) 的概念岩石是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由多种矿物集合而成的岩石称为复成岩,如花岗石就是一种复成岩,它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以及少量的其它矿物组成的。 由一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称为单成岩,如烧石灰用的石灰岩,就是一种单成岩,是由方解石一种矿物组成的。 (二)成土的岩石 1 、岩浆岩(magmatic rock ) 火成岩岩浆岩是由地下的岩浆,经熔融作用以后上升到地表或地壳内,经过冷凝以后形成的岩石。在地壳深处冷凝的叫侵入岩,岩浆流出地表形成的叫喷出岩。 (1)酸性岩含SiO2> 65%,有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流纹岩,主要含石英、长石等难以风化的矿物。 ( 2)中性岩含SiO252%~65% ,有正长石、粗面岩,所含矿物以石英、长石为主,闪长岩、安山岩主要含斜长石,角闪石。 (3)基性岩含SiO245%~52% ,常见的有辉长岩、玄武岩等,含盐基丰富,无游离SiO2。 (4)超基性岩含SiO2 V 45%,常见的有橄榄岩、辉岩。 岩浆岩的共同特点是不具层理、不含化石,侵入岩多具大形的矿物结晶,喷出岩则具玻璃质结晶与气孔构造。 2、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沉积岩是由地壳上早期形成的各种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胶结作用形成的岩石。其特点是有明显的层理,常含有化石、所含矿物成分极其复杂常见的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3、变质岩(metamorphic rock)变质岩是由岩浆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其矿物组成、结构和化学成分较岩浆岩、沉积岩有显著改变。 一般特点是片状(或片麻状)组织,变质后的岩石较变质前致密、坚硬、比较不容易风化。常见的有片麻岩、板岩、石英岩、大理岩。 主要成土岩石的风化和风化产物

土壤学与农作学

土壤学及农作物 第一章 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2、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空气)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本身的属性,土壤生产力是是指突然生产植物产品的能力。 3、农业土壤剖面构型: (1)耕作层。代号A,厚度一般20cm左右。(2)犁底层。代号P,位于耕层以下,厚度约10cm。(3)心土层。代号B,位于犁底层或耕作层一下,厚度20~30cm。 (4)底土层。代号C,位于心土层一下,一般在土表50-60cm以下的深度。 4、土壤矿物质包括原声矿物和次生矿物以及一些分解彻底的简单无机化合物。。 5、自然肥力:指土壤在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 6、土壤形成因素:五大自然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7、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无生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同时进行 8、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条件:(1)植物有机质的碳氮比。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残体均有一定的碳氮比,一般为25:1,土壤环境条件:土壤通气状况影响有机质的转化速度和方向。 9、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土壤空气主要是由大气进入土壤中的气体和土壤内生物化学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组成。特点:土壤空气是不连续的;土壤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于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则比大气中含量高十几至几十倍;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于大气。 第二章 1、活性酸度:是与土壤固相出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H+所引起的酸度。潜在酸度:吸附在突然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平常不表现酸性,只有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被其他阳离子交换到土壤溶液中,酸性才显现(交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

岩石强度分类

第二章天然石料 天然石料:天然岩石经机械或人工开采、加工(或不经加工)获得的各种块料或散粒状石材。 第一节岩石的形成与分类 岩石由于形成条件不同可分为: 岩浆岩(火成岩) 沉积岩(水成岩) 变质岩 一、岩浆岩 (一)岩浆岩的形成与分类 岩浆岩是由地壳深处熔融岩浆上升冷却而成的。 (1)深成岩:岩浆在地壳深处,在上部覆盖层的巨大压力下,缓慢且比较均匀地冷却而形成的岩石。 特点:矿物全部结晶,多呈等粒结构和块状构造,质地密实,表观密度大、强度高、吸水性小、抗冻性高。 建筑上常用的深成岩主要有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等。 (2)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时,在压力急剧降低和迅速冷却的条件下形成的。 特点:岩浆不能全部结晶,或结晶成细小颗粒,常呈非结晶的玻璃质结构、细小结晶的隐晶质结构及个别较大晶体嵌在上述结构中的斑状结构。 建筑上常用的喷出岩主要有玄武岩、辉绿岩、安山岩等。 (3)火山岩:火山岩也称火山碎屑岩,是火山爆发时喷到空中的岩浆经急速冷却后形成的。 常见的有火山灰、火山砂、浮石及火山凝灰岩等。 (二)岩浆岩的主要矿物成分 (1)石英:结晶状态的SiO2 强度高、硬度大、耐久性好。 常温下基本不与酸、碱作用。 温度达575℃以上时,石英体积急剧膨胀,使含石英的岩石,在高温下易产生裂缝岩浆岩分为:

酸性岩石(SiO2>65%) 中性岩石(65%≥SiO2≥55%) 碱性岩石(SiO2<55%) (2)长石:强度、硬度及耐久性均较低(与石英相比) 正长石(K2O·Al2O3·6SiO2) 斜长石钠长石(Na2O·Al2O3·6SiO2) 钙长石(CaO·Al2O3·2SiO2) 干燥条件下耐久性高, 温暖潮湿的条件下较易风化,特别遇CO2,更易于被破坏。风化后主要生成物是高岭石(Al2O3·2SiO2·2H2O)。 (3)云母:含水的铝硅酸盐,柔软而有弹性的成层薄片。 白云母 黑云母 云母含量较多时,易于劈开,降低岩石的强度和耐久性,且使表面不易磨光。 (4)暗色矿物: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着色深暗的铁镁硅酸盐类矿物,统称为暗色矿物。 特点:密度特别大(3~4)g/cm3。 与长石相比,强度高,冲击韧性好,耐久性也较高。 在岩石中含量多时,能形成坚固的骨架。 其它:黄铁矿(FeS2), 特征:岩石表面具有锈斑。 黄铁矿遇水,易氧化成硫酸,腐蚀其它矿物,加速岩石风化。 二、沉积岩 (一)沉积岩的形成与分类 位于地壳表面的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风化作用,逐渐被破坏成大小不同的碎屑颗粒和一些可溶解物质。这些风化产物经水流、风力的搬运,并按不同质量、不同粒径或不同成分沉积而成的岩石,称为沉积岩。 特点:有明显的层理,较多的孔隙,不如深成岩密实。 (1)化学沉积岩:原岩石中的矿物溶于水,经聚集沉积而成的岩石。 常见:石膏、白云岩、菱镁矿及某些石灰岩。 (2)机械沉积岩:原岩石在自然风化作用下破碎,经流水、冰川或风力的搬运,逐渐沉积而成。

岩体风化程度的判断

岩体风化程度的判别 1.岩体风化的基本特征 在各种风化营力作用下,岩石所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称为岩石风化。其中影响岩石风化的风化营力主要是太阳热能、水溶液(地表、地下及空气中的水)、空气(氧气及二氧化碳等)及生物有机体等。同时按照风化营力的类型及引起岩石变化的方式,风化作用可以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 与原岩相比,风化使岩石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工程地质的角度出发,这些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岩体结构构造发生变化,即其完整性遭到削弱和破坏;岩石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岩石工程地质性质恶化。 风化后的岩石在工程建筑上的优良性质削弱了,不良性质则增加了,使工程地质条件大为恶化。 2.岩石风化的判别 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及工程特性研究,对于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高层建筑、道路桥梁等工程建基面的选择以及地基基础设计施工方案的确定起着关键性作用,对评价围岩的稳定和边坡工程亦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气候、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一些其他的因素。岩石的风化往往不是单因子作用的结果,而是由多种因素所共同控制的。 目前,岩石风化程度划分多采用工程地质定性评价方法,从岩石颜色、次生矿物的发生、节理裂隙发育情况、机械破碎程度、风化深度、以及岩石的物理、力学和水理性质变化等方面综合分析确定。关于岩石风化程度的定量评价,目前常采用的是对岩体工程地质性质比较敏感的一些物理力学性质指标,通过室内或现场测试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单项或综合指标进行风化程度分带。由于岩石类型的千差万别,影响岩石风化因素复杂,各种岩石风化速度和风化后形态的变化也各异。因此,很难建立岩石风化程度划分的统一、定量的标准。岩石风化程度划分应当采用定性描述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两者互为印证以积累利用定量指标划分岩石风化程度的经验。

岩石风化程度判断

岩石风化程度判断 1.岩石风化 岩石在各种风化营力作用下,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称为岩石风化。岩石风化是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作用下出现破碎、疏松及矿物成分次生变化的现象。 常用分带标志主要有:颜色、岩体破碎程度、矿物成分的变化、水理性质及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钻探掘进及开挖中的技术特性。 具体原则包括: (1)要充分反映各风化带岩石变化的客观规律,反映各带岩石因风化程度不同所具有的不同特性; (2)分带标志视具体条件选择,应既有代表性,又明确,便于掌握,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3)将定性与定量研究、宏观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综合各种标志进行分带; (4)分带数目要考虑工程建筑的实际需要,既不要过于繁琐,分级过多;也不要过于简略,致使同一带内的岩石特性差异过大。 2.岩石风化程度和各种性质变化 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及工程特性研究,对于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高层建筑、道路桥梁等工程建基面的选择以及地基基础设计施工方案的确定起着关键性作用,对评价围岩的稳定和边坡工程亦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气候、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一些其他的因素。岩石的风化往往不是单因子作用的结果,而是由多种因素所共同控制的。 目前,岩石风化程度划分多采用工程地质定性评价方法,从岩石颜色、次生矿物的发生、节理裂隙发育情况、机械破碎程度、风化深度、以及岩石的物理、力学和水理性质变化等方面综合分析确定。关于岩石风化程度的定量评价,目前常采用的是对岩体工程地质性质比较敏感的一些物理力学性质指标,通过室内或现场测试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单项或综合指标进行风化程度分带。由于岩石类型的千差万别,影响岩石风化因素复杂,各种岩石风化速度和风化后形态的变化也各异。因此,很难建立岩石风化程度划分的统一、定量的标准。岩石风化程度划分应当采用定性描述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两者互为印证以积累利用定量指标划分岩石风化程度的经验。 2.1颜色的改变 风化前岩石断面颜色鲜艳,有光泽。而经过风化后的岩石。微风化,仅沿裂隙面颜色略

浅谈自然辩证法在土壤学中的应用

浅谈自然辩证法在土壤学中的应用 摘要:土壤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其研究作为一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自然辩证法,本文通过对自然辩证法在土壤学研究中的应用,阐述土壤学中所蕴含的自然辨证哲学思想。揭示自然辩证法在土壤学研究中的指导性。 关键词:土壤学自然辩证法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物质是构成一切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在土壤学中,土壤是其研究的物质对象,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中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通过对土壤的物质形态,结构,属性以及在农业,生态等方面的研究,人们能更正确的认识土壤,认识自然。生态学家认为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生物地球化学的能量交换,物质循环最活跃的生命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中阐述了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的,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

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土壤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土壤圈与其他圈层有着频繁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连接各个圈层的纽带。土壤与大气之间也存在气体交换,也会对大气产生影响。基于土壤最基本的物质性质,人类对土壤在整个生态中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阐述了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在土壤学中充分体现了这个观点。土壤学建立了生命体与非生命体,非生命物体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土壤中微生物与作物生长有着重要的关系,对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方面的研究,人们对物理、化学从土壤学的角度又有了新的认识,这无疑对物理、化学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土壤对植物生长细胞等方面的研究对于生物细胞学又有着重要的作用等,这些都存在彼此联系之中。自然辩证法在土壤学中的应用对土壤学的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方法在土壤学中的应用 土壤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在长期以来的发展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研究方法,不仅运用各种逻辑思维方法进行研究,而且常常使用各种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当在对土壤进行地带性分布分析时,就常常应用到观察法。在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等的测试分析时,就经常应用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方法,以此来探索和发现新现象或新规律,以及检验已有知识或理论的正确性。野外调查与实验室研究结合是土壤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基于自然土壤具有时空变化特点,是一个时间上处

风化程度划分

岩石风化程度 学科:工程地质学 词目:岩石风化程度 英文:degree of rock weathering 释文:岩石风化程度是风化作用对岩体的破坏程度,它包括岩体的解体和变化程度及风化深度。 岩石的解体和变化程度一般划分成: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微风化等四级。 四个方面的特征变化情况;根据对上述4个方面的判断,可以 如何确定基岩的风化程度 请大家来谈谈基岩风化程度的划分依据 1 沿海花岗岩地区分带明显且厚度大,具备定量划分的条件,其他岩性不好说 2 用标贯可确定。 n<30残积土,30<=n=<50全风化,n>50强风化 楼上给出的老岩土规范的划分标准,而且不修正的,实践中看,n>50不修正作为强风化上限多数是土状的东西

用标贯是不准确的,有两个方面:1、标贯操作有误差,工作人员一般不热心打标贯。2, 是标贯超过20米(有的说是25米),标贯数据误差比较大,通过修正也不能完全反应地层情况。 3根据钻孔用肉眼判定岩层的风化程度,各个行业应该是一致的。 如果岩芯呈土状或土柱状,或者大部分呈土状或土柱状,手可搓碎,即可判定是全风化。 如果岩芯大部分呈块状、碎块状,手不可掰开,或者用力才能掰开,锤击声闷,即可判定为强风化。 若岩芯颜色新鲜,很少矿物质,多呈柱状,锤击声脆,即可判定是弱风化或微风化。 4我想各个地质区域的岩性其划分条件是不一样的,比如花岗岩就可以用力学指标去判定,其它的大多数还是以经验判定。主要还是根据各类岩石岩性,其风化后所表现出的各种特征来判定。我在江西南昌,以泥质粉砂岩为主,其强风化就表现出泥土状及碎片状,强度很低,手可折断;中风化,裂隙较发育,层面多见Fe、Me质,而且泥质成分肉眼就可感觉偏多;余下划分的基本就需靠岩石强度去调整了。 5岩体风化程度划分分级 颜色光泽 岩体组织结构的变化及破碎情况 矿物成分的变化情况 物理力学特征的变化 锤击声 全风化 颜色已全改变光泽消失 组织结构己完全破坏,呈松散状或仅外观保持原岩状态,用手可折断,捏碎 除石英晶粒外,其余矿物大部分风化变质,形成次生矿物 浸水崩解,与松软土体的特性近似 哑声 强风化 颜色改变,唯岩块的断口中心尚保持原有颜色 外观具原岩组织结构,但裂隙发育,岩体呈干砌块石状,岩块上裂纹密布,疏松易碎 易风化矿物均已风化变质形成风化次生矿物,其他矿物仍部分保持原矿物特征物理力学性质显著减弱,具有莱些半坚硬岩石的特性,变形模量小,承载强度低哑声 弱风化 表面和沿节理面大部变色,但断口仍保持新鲜岩石特点 组织结构大部完好,但风化裂隙发育,裂隙面风化剧烈 沿节理裂隙面出现次生风化矿物 物理力学性质减弱,岩体的软化系数与承载强度变小

《土壤学》参考复习题

《土壤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3.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表土层)、(淀积层)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4.土壤圈处于(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中心部位,是它们相互间进行物质, 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5.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6.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按有效性可分为(有效肥力)、(潜在肥力)。 二、判断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三相物质组成,以固相的矿物质最重要。 3.(×)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4.(×)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5.(×)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土壤。 6.(√)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自然肥力,哪是人工 能力。 三、名词解释 1. 土壤:是具有肥力特性因而能生产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疏松表层。 2. 土壤肥力:土壤能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固着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3. 土壤剖面:在野外观察和研究土壤时,从地面垂直向下直到母质挖一断面。 四、简答题 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2)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3)土壤是农业生产中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 (4)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是什么?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体。 五、论述题 1. 论述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1)概念:土壤:是具有肥力特性因而能生产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疏松表层。 (2)土壤在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要点) ①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a.营养库的作用; b.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 c.雨水涵养作用; d.起机械支撑作用; e.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②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③土壤是农业生产中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 ④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 一、填空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试题13

河南科技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代码:339 考试科目名称:农业知识综合一 (如无特殊注明,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以“0”分计算)农业综合知识(一)的试卷包括六部分内容,考生可任选三部分作答。 第一部分植物学试题(5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无融合生殖 2. 凯氏带 3. 四强雄蕊 4. 世代交替 5. 核型胚乳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简述水绵“梯形接合”的有性生殖过程。 2. 从解剖学的角度看,通常说的树皮包括了哪几部分? 3. 描述蕨类植物原叶体的结构。 4. 简述蝶形花冠的结构特点。 三、论述题(15分) 论述双子叶木本植物茎的次生生长过程。 第二部分遗传学试题(5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共显性 2. 从性遗传 3. 基因突变 4. 易位 5. 细胞质遗传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是什么? 2.什么叫交换值?影响交换值的因素有哪些? 3. 杂种优势的表现特点有哪些? 4. 简述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三、论述题(15分) 试述经典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对基因概念的认识。 第三部分植物育种学试题(5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种质资源 2、无性繁殖 3、复交 4、超标优势 5、供体亲本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作物品种的三个基本特性。 2、简述品种产生自然变异的原因。 3、简述杂交育种的工作程序。

4、简述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利用价值。 三、论述题(15分) 试述目前作物利用杂种优势的可能途径。 第四部分植物生理学试题(5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易化扩散 2.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3. P/O 4. 光周期诱导 5. 渗透调节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可分为哪三个步骤?具体能量转变如何? 2. 简述蒸腾作用的部位及其生理意义? 3. 长时间无氧呼吸,植物为什么会死亡? 4. 种子萌发时吸水可分为哪三个阶段?第一、三阶段细胞靠什么方式吸水? 三、论述题(15分) 试述在逆境条件下植物发生哪些生理生化变化? 第五部分农业生态学试题(5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食物链 2. 生态金字塔 3. 生态效益 4. 人工调控 5. 次级生产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包含哪些内容? 2. 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应用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3. 土壤作为一个自然体有哪些重要生态作用? 4. 简述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平衡的途径。 三、论述题(15分) 论述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 第六部分土壤学试题(5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土壤热容量 2. 养分的被动吸收 3.土壤缓效钾 4. 土壤结构体 5.土壤孔隙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植物氮素营养失调症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简述土壤胶体的种类及其性质。 3.试述秸秆还田技术。 4.普通过磷酸钙有何特性?怎样合理施用? 三、论述题(15分) 论述我国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整理)工程地质岩石分类及鉴定

工程地质岩石分类及鉴定 中国?宜昌 2016年5月4日

目录 1.工民建工程 (3) 2.公路工程 (5) 3.港口工程 (10) 4.铁路工程 (13) 5.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18)

1 工民建工程 1.1、岩石坚硬程度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注:1 当无法取得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数据时,科用点荷载试验强度换算,换算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执行; 2 当岩体完整程度极为破碎时,可不进行坚硬程度分类。 1.2、岩石坚硬程度等级定性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1.3、岩体完整程度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注: 完整性指数为岩体压缩波速与岩块压缩波速之比的平方。 1.4-1、岩石完整程度的定性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1.4-2、岩体完整程度划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5、岩石按风化程度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注:1 波速比Kv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压缩波速度之比; 2 风化系数K f为岩石与新鲜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之比; 3 花岗岩类岩石,可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划分,N≥50为强风化;50>N≥30为全风化;N<30为残积土。 4 泥岩和半成岩,可不进行风化程度划分。 1.6、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1.7、岩石按质量指标RQD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1.8、岩层厚度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1.9、岩石按在水中软化系数分类《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注:软化系数(K R)等于饱和状态与风干状态的岩石单轴极限抗压强度之比。

普通土壤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土壤剖面:土壤向下挖掘而暴露出地面的垂直剖面。 4、有效肥力:能直接表现出来的肥力。 潜在肥力:不能直接表现出来的肥力。 5、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6、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7、矿化作用: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8、腐殖化作用: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9、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10、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3。 11、土壤比重:单位容积内干土重量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 12、土壤粒级: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13、钙化过程:钙化作用半干旱区土壤中发生的碳酸盐淋溶淀积的过程。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土壤淋溶作用较弱,为季节性淋溶,易溶性盐类大部分淋失,而硅铝铁等基本上不发生移动,而钙则成为化学迁移中标志元素。土壤表层残存的钙和植物体分解释放的钙,在雨季以重碳酸钙的形态向下移动,随着条件的改变,在剖面中下部以碳酸钙的形式淀积,形成钙积层。由于自然条件(主要是气候条件)的差异,钙积层出现的深度和厚度随土类而异。钙化作用是草原土壤形成过程的一个共同特点 14、粘化过程:是指粘土矿物在土壤剖面内形成和积累的过程。在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中,一方面原生矿物遭受破坏,另一方面次生粘土矿物不断生成。而生成的粘土矿物又可能被破坏或淋失。当粘土矿物的形成和积累超过其破坏和淋失,致使土体或某层的粘粒含量明显增加时,方称为粘化作用。其结果,形成粘化层。粘化有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之分。土壤粘化作用的强弱同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过湿地区,由于终年强烈淋洗作用,粘粒常被淋移出土体或下迁至底层,难以在土体内形成粘化层。在干旱地区,虽有一定的残积粘化作用,但因降水量少,粘粒迁移量小,土壤淋淀粘化作用十分微弱。在温暖湿润、干湿交替的条件下,有利于粘土矿物的形成和淀积,粘化过程表现得最为强烈,如棕壤等 15、盐化过程:壤上层易溶性盐的聚积过程。除滨海地区外,盐化过程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的大陆内地。盐化过程发生的基本条件是气候干旱,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且水流滞缓,并且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在这些条件的综合作用下,一方面,易溶盐随地表水和地下水从高处往地势低平处汇集,在蒸发作用下,易溶盐析出而累积于土壤表层;另一方面,较高的地下水位,使地下水通过毛管上升作用携带易溶盐升至土壤表层,强烈的蒸发作用使易溶盐浓缩析出,富集于土壤表层。此外,干旱地区的农业土壤,由于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可能提高灌区地下水位,从而引起盐化过程发生,这种过程称为次生盐渍化。滨海低地,则会因海水浸渍与溯河倒灌,

《普通土壤学》考试大纲

723《植物营养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植物营养学是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的骨干课程,是报考林业院校土壤专业和植物营养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考试课目。为了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的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植物营养学(上册) 第一章绪论 1.植物营养、营养元素、有益元素及植物营养学的概念 2.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 3.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及其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大量营养元素 1.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三个标准,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及来源。 2.碳、氢、氧的营养功能 3.氮、磷和钾的营养功能及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同化和运输;缺乏与过量对植物的 影响。 第三章中量营养元素 钙、镁和硫的营养功能及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同化和运输;缺乏与过量对植物的影响。 第四章微量营养元素 铁、锰、铜、锌、硼、钼、氯和镍的营养功能及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同化和运输;缺乏与过量对植物的影响。 第五章有益元素 1.有益元素的概念和种类。 2.硅、钠、钴、硒和铝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分布和形态、营养功能及缺素症状。 第六章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 理解有效养分、化学有效养分及土壤养分的空间有效性;养分向根表迁移的方式,影响养分移动性的因素;根系生长与养分有效性,植物根际养分的有效性的概念第七章养分的吸收 养分进入根细胞的机理,影响养分吸收的因素,叶片和地上部分其它器官对养分的吸

收-根外营养的概念、特点、应用条件及影响因素。 第八章养分的运输和分配 养分的短距离运输和养分的长距离运输的运输途径、运输部位以及运输机理;植物体内养分的循环;养分的再利用过程及其对植物生长和农林生产的意义、缺素部位、症状及其原因。 第九章矿质营养与植物生长、产量和品质关系 养分效应曲线及其影响因素,源-库的转化;植物激素在源-库关系调节中的作用,源-库关系与产量形成;矿物营养对源-库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氮、磷、钾、钙、镁、硫以及微量元素与植物品质的关系。 第十章植物营养性状的遗传学特性 植物营养性状的表现型、基因型和基因型差异;植物养分效率的含义;植物营养遗传特性的改良途径。 第十一章植物对逆境土壤的适应性 酸性土壤的主要障碍因子,植物对酸性土壤的适应机理;盐渍土盐分危害的原因,盐渍土影响植物生长的原因,植物的典型耐盐机制;植物对石灰性土壤的适应机理及其在石灰性土壤上生长的养分缺乏症状;渍水和淹水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植物营养学(下册) 第一章肥料概论 肥料的含义,肥料与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世界化肥生产和施用概况;我国肥料生产、施用和研究工作的发展概况;肥料的来源、分类及其特性。 第二章氮肥 氮肥的种类形态、特点及其施用;缓释/控释肥料的含义及其特点;氮肥在土壤中的转化;氮肥对作物的影响;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意义和措施。 第三章磷肥 磷肥的种类品种、性质和施用;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包括土壤磷的吸持作用、土壤磷的沉淀作用)及其对磷肥有效性的影响,酸性与石灰性土壤中磷肥的转化特点;施用磷肥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磷肥的残效和积累利用率;磷肥的有效施用。 第四章钾肥 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可以用作钾肥的物质及其特点;钾肥在土壤中的转化,钾的

岩石分类及硬度级别

岩石分类及硬度级别 岩石级别坚固程度代表性岩石 Ⅰ最坚固最坚固、致密、有韧性的石英岩、玄武岩和其他 各种特别坚固的岩石。(f=20) Ⅱ很坚固很坚固的花岗岩、石英斑岩、硅质片岩,较坚固 的石英岩,最坚固的砂岩和石灰岩.(f=15) Ⅲ坚固致密的花岗岩,很坚固的砂岩和石灰岩,石英矿 脉,坚固的砾岩,很坚固的铁矿石.(f=10) Ⅲa 坚固坚固的砂岩、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黄铁 矿,不坚固的花岗岩。(f=8) Ⅳ比较坚固一般的砂岩、铁矿石(f=6) Ⅳa 比较坚固砂质页岩,页岩质砂岩。(f=5) Ⅴ中等坚固坚固的泥质页岩,不坚固的砂岩和石灰岩,软砾 石。(f=4) Ⅴa 中等坚固各种不坚固的页岩,致密的泥灰岩.(f=3) Ⅵ比较软软弱页岩,很软的石灰岩,白垩,盐岩,石膏, 无烟煤,破碎的砂岩和石质土壤.(f=2) Ⅵa 比较软碎石质土壤,破碎的页岩,粘结成块的砾石、碎 石,坚固的煤,硬化的粘土。(f=1.5) Ⅶ软软致密粘土,较软的烟煤,坚固的冲击土层,粘土质土壤。(f=1) Ⅶa 软软砂质粘土、砾石,黄土。(f=0.8) Ⅷ土状腐殖土,泥煤,软砂质土壤,湿砂。(f=0.6) Ⅸ松散状砂,山砾堆积,细砾石,松土,开采下来的煤. (f=0.5) Ⅹ流沙状流沙,沼泽土壤,含水黄土及其他含水土壤. (f=0.3) A

表示矿岩的坚固性的量化指标.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有些岩石不容易破坏,有一些则难于破碎。难于破碎的岩石一般也难于凿岩,难于爆破,则它们的硬度也比较大,概括的说就是比较坚固。因此,人们就用岩石的坚固性这个概念来表示岩石在破碎时的难易程度。坚固性的大小用坚固性系数来表示又叫硬度系数,也叫普氏硬度系数f值)。 坚固性系数f=R/100 (R单位kg/cm2) 式中R——为岩石标准试样的单向极限抗压强度值。 通常用的普氏岩石分及法就是根据坚固性系数来进行岩石分级的。 如: ①极坚固岩石f=15~20(坚固的花岗岩,石灰岩,石英岩等) ②坚硬岩石f=8 ~10(如不坚固的花岗岩,坚固的砂岩等) ③中等坚固岩石f=4 ~6 (如普通砂岩,铁矿等) ④不坚固岩石f=0.8~3 (如黄土、仅为0.3) 矿岩的坚固性也是一种抵抗外力的性质,但它与矿岩的强度却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强度是指矿岩抵抗压缩,拉伸,弯曲及剪切等单向作用的性能。而坚固性所抵抗的外力却是一种综合的外力。(如抵抗锹,稿,机械碎破,炸药的综合作用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