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病害流行

病害流行

病害流行
病害流行

1、植物病害流行(plant disease epidemic)指植物病原物群体在寄主群体中大量传播,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且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2、植物病害系统定义和结构:植物病害是病原物和寄主植物通过寄生作用构成的复合体,鲁宾逊(Robinson,1976)把这个复合体成为“植物病害系统”。植物病害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子系统。

3、病害三角和病害锥体:1933年,林克(Link)提出著名的病害三角:感病的寄主植物、具有致病性的病原物和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构成病害三角形的三个边,三角形的高度或面积代表病害严重度,各边的长度也会影响三角形的面积。

4、病害四面体:在一定空间内,随着时间的改变,感病寄主与具有致病性的病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在各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下而发生的一系列持续一定时间的变化,称之为四面体。

5、病害锥体:鲁宾逊(Robinson, 1976)把自然植被中的病害系统,称为自然病害系统;把作物群体中的病害系统,称为作物病害系统。对于后者,除寄主、病原物和环境外,还须加上“人类干预”这个重要因素,形成病害四面体。

6、病害流行要素和状态:流行因素分析就是对病害系统结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

病害流行系统的结构分为病原物、寄主、病害、环境和人类干预等五个子系统,每一子系统按性质、功能分解成不同要素,依据各要素又可将生物体和环境区分为不同状态。

7、病害循环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开始发病的过程。(侵染链)

8、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过程。(侵染环)

9、侵染连:在病害循环中,有些病原物只产生一种孢子,再由它的多代或多次侵染而形成多个侵染过程,称为同质的侵染连。有些病害的循环中有不同类型孢子的侵染,形成不同的侵染过程,称为异质的侵染连。

10、多循环病害:指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该类病害多是局部侵染病害,病害的潜育期短,病原物的增值率高,寿命较短,对环境敏感。

单循环病害: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危害作用很小的病害。该类病害多为土传、种传的系统性病害。11、侵染过程的组分分析:将侵染过程分解为若干相互连接可作定量测定的阶段或组分,进而研究各组分与环境间的量变关系的称之为侵染过程组分分析。

12、赫斯特按病理学的过程,将侵染过程进行了划分以下三个阶段:

①侵染阶段,包括孢子萌发、穿透、定殖3个亚阶段。

②孢子形成阶段,包括孢子梗产生、孢子产生、孢子成熟3个亚阶段。

③传播阶段,包括孢子释放、孢子散布、孢子降落3个亚阶段。

三个阶段在时间、空间上相互连接不可分割。

13、侵染循环图解

14、传播体:病原物可以独立存活和,起到传病作用的最小单位。

15、侵染概率又称之为侵染几率,指接触寄主感病部位的一个病原物传播体,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侵染成功、引发致病的概率。

16、发病点:能够被视觉识别、计数或测量的病害最小单位。如局部侵染病害的病斑或发病叶片,系统性侵染病害常以病株为单位。

17、侵染概率被分解为寄主体表附着孢子的萌发率、侵入率和显症率:孢子萌发率=萌发孢子数/接种于叶面的孢子数

侵入率=侵入点数/叶面萌发孢子数

显症率=产孢病斑数/侵入点数

侵染概率=萌发率×侵入率×显症率

存活

孢子着落

孢子梗、

子座等

存活

病斑扩散

病斑

存活

致病过程

定殖

侵入

牙管、

附着胞

萌发

孢子形成

孢子散布

孢子释放

孢子成熟

18、水稻不同品种叶瘟侵染概率测定

水稻品种

孢子 孢子萌发 侵入 显症 侵染

附着量 个数 / % 点数 / % 病斑数

/ % 概率(%)

岩 农 梗 304 210 69.1 47 22.3 0.3

0.64 0.098

4249 275 176 64.0 22 12.5 0.7

3.18

0.25

广陆矮4号 286 193 67.5 29 15.02 1.6

5.52 0.56

安庆晚2号 250 176 70.4 55 31.25 2.8

5.09 1.12

丽江新团黑谷 238 163 68.5 88 53.98 7.2

8.18

3.03

说明:1、接种保湿24小时后,取样固定、透明、染色镜检而得;定殖率系调查30cm2叶片上形成的产孢病斑。

2、附着量、侵入点数、显症病斑数的单位均为:个/3cm2。

21、侵染位点:所谓侵染位点(infection site),就局部性病害而言,是指单个接种体的侵染要占据寄主体表的最小面积。系统性病害寄主植物的一株,即一个侵染位点。

22、潜育期(incubation period )通常定义为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寄主开始表现症状(显症)所经过的时间。一般是指从接种到病害出现症状之间的时间。

潜伏期(latent period )是指从接种到病斑产生孢子(产孢)的时间。 23、病害流行类型

单年流行病害: 指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菌量能不断积累、流行成灾的病害。度量病害流行的时间尺度一般以“天”为单位。与病理学上的多循环病害通用。

积年流行病害:指病原物需要经过连续几年的菌量积累才能流行成灾的病害。度量病害流行的时间尺度一般以“年”为单位。与病理学上的单循环病害同义。

中间型病害:许多病害可能兼有两类病害中的某些特点,介于两类病害之间,可列为中间型病害。

19、ID-DI 曲线:以接种密度(inoculum density )为横坐标,发病数量(disease incidence )为纵坐标作图,就可绘出发病数量随接种密度的增大而变化的曲线,简称ID-DI 曲线。 20、ID —DI 曲线的几种形式

曲线A 是在接种体密度较低的情况下,接种体数量与发病数数量成正比,其对应关系呈直线,直线通过原点,直线的斜率即侵染概率。

曲线B 表示在接种体密度增大时,重叠侵染增多,侵染概率下降,直至水平,属于较普遍现象。 曲线C 表示随接种体数量增大,曲线上升到一个最高点后,再增加接种体数量曲线反而下降,表

明接种体间存在自我抑制的拮抗作用。

曲线D 表示接种体数量在高密度下,侵染概率增大,可能是接种体间存在自我促进的协生作用。

曲线E 不从原点开始,只有接种体数量达到某一最低限时,病害才开始发生,即所谓有“侵染数限”。 24、季节流行曲线

对一种病害,在作物的单一生长季节内,定期连续调查病害发生数量,获得若干组病情和时间的数据资料,以病情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即绘出病害季节流行曲线。

季节流行曲线是病害在单一生长季节内病害流行动态的形象表示方式,因病原物致病性、品种抗病性和环境因素而变。发病始期、最高病情和流行速率是其主要特征量。 25、季节流行曲线的形式

1)S 型曲线:是一种最常见的形式。初始病情很低,其后病情随着时间不断上升,直至饱和点,且寄主群体不再增长。

2)单峰曲线:多是作物生长前中期发病并达到高峰,后因寄主抗性增强或气候条件变为不利,病情不再发展,但寄主群体仍继续生长,故病情从高峰处下降。3)多峰曲线:一个季节中病害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高峰。

26、始发期:也称指数增长期。此阶段从田间初见微量病害开始,至病情普遍率达5%的一段时期。此阶段是菌量积累的关键时期,对于作好病害测报和防治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价值。

盛发期:也称逻辑斯蒂增长期。是病情从0.05发展到0.95的一段时期。衰退期:也称流行末期。病情增长趋于停止,流行曲线也渐趋水平。27、病害防控的3个基本策略

基数(X0)控制

病害浸染速率(r )控制

病害发生时间(t )控制

28、传播体特点:

①数量大;

②体积小,比重轻;

③某些病原物传播体有主动。

④某些病原物传播体对不良环境

因素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⑤少数病原物传播体具有引诱昆虫,鸟类的能力。

29、传播动力来源

病原物传播的外界动力有两个方面:A、自然动力,如风、雨、昆虫或其它生物介体的活动;B、人类的活动,包括人体携带、运输和各种农事操作。少数病原物也可以依靠自身的能力进行主动传播。

30、气传病菌孢子的释放

孢子释放的动力:自身动力、借助外力

孢子释放后的去向:逸散,主要指发散至冠层以上空气中;冠层内漂浮最终着落到附近植株感病部位;降落土壤表面或寄主的非感病部位31、传播体传播是病害传播的前提,但不等于病害的传播。

传播体的传播距离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物理因素:(1)传播体的大小、形状、比重、表面光滑或粗糙程度,以及沉降速度;(2)传播体受到上升气流、水平风速、持续时间以及阵风乱流等随机因素的影响。

生物因素:(1)病原物传播体的数量、密度,以及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和传播后的致病力;(2)寄主植物的数量、分布、密度、品种的抗病性等;

(3)对发病有显著影响的环境条件。32、侵染梯度:又称病害梯度或传播梯度,是传播发病后,子代病害数量随着与菌源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递减的现象。

33、传播距离:指病害从菌源中心向四周扩散蔓延的距离,病害传播距离是病原物传播体的有效传播距离,不仅包括传播体的物理传播,还要考虑传播后,受各种生物,非生物因素影响,引致侵染发病的概率。在实际病害流行过程中,传播可能连日发生,同一日侵入的位点也会在连续数日内发病。

34、传播速度:指单位时间内病害传播距离的增长量。

时间单位可以是日、周或月,也可以是一个潜育期的天数(p)。

如时间单位采用日,则传播速度等于逐日一次传播距离增量的日平均值。RDd为日平均传播速度,Ddi为第i天的一次传播距离。

()()

1

1

1

1

11

1

1-n

1

d Dd

Dd

n

Dd

Dd

RD

n

n

i

i

i

-

-

=

-

=∑-

=

-

+

36、近程、中程和远程传播

划分目前暂无定论,但一般常按一次传播距离来分。

(1)近程传播:一般指一次传播距离在百米以下的传播。

其传播动力主要是地面2 m以下的气流或水平风力。

传播造成的病害分布在空间上是连续的或基本可追踪出其连续关系的,田间条件均一时,可看出一定程度的发病梯度。

(2)中程传播:指一次传播距离达几百米乃至几千米的类型。

孢子量较大,且被湍流或上升气流从冠层中抬升到冠层以上数米高度,形成微型孢子云,继由近地面的风力运送到一定距离以后,再遇某种气流条件或静风而着落于地面冠层中。

这种传播造成的病情分布往往是中断的,即原中心附近有一定数量病情,距中心稍远处又有一定数量的弥散式病情,两者或中断或藕断丝连,或无明显梯度现象。

(3)远程传播:指一次传播距离达数十、数百千米以上的传播。

当巨量孢子被上升气流和旋风等抬升到上千乃至3000 m高空,形成孢子云,继而又被该高度的水平风力吹向远处,最终靠下沉气流或降雨携落地面,着落于感病寄主上侵入发病。

真菌孢子随气流传至很远地方的现象较为普遍,但迄今为止,远程传播已得确切证明病害种类不多。

35、病害田间传播图式

指病害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空间格局。

病害田间传播图式分为中心式传播和弥散式传播两大类。

造成中心式传播的病害,多为单年流行病害;弥散式传播的病害,多为积年流行病害。

37、远程传播必须具备的条件

(1)菌源区菌量巨大。

(2)孢子释放后遇有适合的气流条件和天气过程。

(3)孢子对远程传播的适应性,如壁厚、有色、耐干、耐紫外线等。

(4)沉降区有感病寄主和适宜病菌侵染的条件。

38、模型定义:

模型是指将系统信息,用与系统相似的物理属性或数学关系集合起来,进行描述的实体。

模型是将系统分析对象和研究目的有关的主要因素、主要关系,通过一定表现方式重新组织的系统。

40、建模的基本步骤

39、模型的分类

物理模型,也称之为实物模型,指现

实系统的放大或缩小,材料的替代

等,它与原系统之间具有某些相似的

物理属性。

抽象模型:

图解模型,用图形、图表及各种符

号来表示系统各组分间关系的模型

统称图解模型,也称逻辑模型。

数学模型,用数学符合和各种关系

式来表达系统各组成成分的相互作

用和运动过程的数学描述。

计算机模型,借助电子计算机进行

模拟的模型统称为计算机模型。41、病害预测:

预测是指对研究对象的未来状态进行预计和推测。

广义的讲,是预测者根据历史资料和新的信息情报,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对研究对象的未来状态进行科学的分析、估算和推断。

42、惯性原理:

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常表现出它的延续性,如果我们对事物的过去到现在的惯性或延续性有所了解,那么就为预测提供了依据,也就可预测其向未来的延续状态或趋势。

43、类推原则:

利用事物之间状态表现上的某些相似之处的特征,就可把发生事物的状态表现过程或形式类推到未来发生的事物的状态表现。

44、相关原则: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与其他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或多或少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或相互依赖的关系。事物之间的这种相互相关的关系常表现出因果关系。所以,在深入分析事物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就能预测其未来的变动状况。

45、预测研究的一般步骤

(1)明确预测主(2)收集背景资料(3)选择预测方法,建立预测模型(4)预测和检验(5)应用

46、预测的类别

1、按预测内容分

1)发生期预测预测某种病害的侵染过程时期,或流行阶段。

2)发生量预测预测病害发生程度的普遍率或严重度等,主要是估测病害流行程度是否有大发生趋势,是否会达到防治指标。

3)危害程度预测及产量损失估计在发生期、发生量预测的基础上,根据病菌的致病力和作物产量的损失率,从而推断病害程度的轻重或所造成损失的大小。

2、按预测时间长短分

1)短期预测预测期限一般为1周之内。

2)中期预测预测期限一般为20天到一个季度,常在一个月以上。

3)长期预测预测期限常在一个季度或一年以上。

3、按预测因素分单因子预测&复合因子预测

4、按测报形式分0~1预测&分级预测&数值预测&概率预测

47、类推法

1)物候预测法

物候是指自然界中反应气候季节变化的生物和非生物现象。

物候预测就是利用预测对象和预测指标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或者是利用二者感受环境的某些变化而发生同步变化的现象进行预测。

2)指标法

病害预测的指标可以是气候指标、菌量指标或寄主抗病性指标等。

3)发育进度法

利用作物易感病的生育阶段和病菌侵入期相结合进行预测。

4)预测圃法在容易发病的地区,种植感病品种,同时创造利于发病的条件,诱导作物发病。当预测圃的作物发病后,即对大田进行调查。48、统计模型法根据已发生的事例用统计的方法加以整理来推未知的,其中典型的是回归模型预测。

49、监测:是对实际情况进行观测、表述和记录的活动,是人类直接从真实系统提取信息,认识客观世界的起点,也是进行病害预测的前题。

50、病害流行系统的监测是对病害流行系统的实际状态和变化进行全面、持续、定性和定量的观察、表述和记录。

51、病害监测的一般问题

(1)表示方法:测量值、估计值、代表值和调查精度

(2)取样方法:

顺序取样、典型取样、随机取样、分层取样、二级或多级取样

(3)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

(4)标准化和数据积累

52、常用的取样方法

(1)对角线取样法:适合于密集的或成行的植物和随机分布的病虫害。如水稻纹枯病的调查,有单对角线和双对角线两种

(2)棋盘式取样和五点式取样法:适合于密集的或成行的植物和随机分布的病虫害。

(3)分行取样和平行线式取样法:适宜于成行的作物和核心分布的病虫害

(4)Z字形取样法:适宜于嵌纹式分布的病虫害

53、普遍率(incidence,简写I)代表植物群体中病害发生的普遍程度,是将观测单元分为病、健两类,计算发病的植物单元数D占调查单元总数T的百分比。I=D/T×100% 54、发病率:根据调查对象的特点,调查它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或一定寄主单位上出现的数量。发病率是指发病田块、植株和器官等发病的普遍程度,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

100

?

=

调查总叶(杆)数

病叶(杆)数

发病率

55、严重度(severity,简写S)是指已发病单元发生病变的程度。通常用发病面积或体积占该单元总面积或总体积的百分比表示。

56、病害严重度:表示植株或器官的罹病面积占的比率。

%

100

?

=

调查叶(杆)总面积

叶(杆)孢子堆面积

严重度

57、病情指数(DI)是将普遍率和严重度结合起来,用一个数值全面反映植物发病程度,通常用0~1的小数表示。DI=I ×S /10000

58、一般将作物对损失的反应分为:

1、敏感型损失与病情呈现为

近似的直线关系(曲线甲)。

符合这种关系的病害往往为害

部位就是收获部分,而且主要

在后期受害。

2、耐病型曲线乙,收获物为

果实和种子的叶部病害中,往

往出现这种情况。

3、超补偿型当病害较轻时,

不但不会引起减产,反而略有

增产作用(曲线丙)。

59、经验预测模型

(1)关键期病情模型

关键期病情模型仅根据某一时期的病情预测损失,认为此时的病情在决定产量损失上作用最大,称为关键期。其模型为:y=b0+b1x (y为产量或损失,x为关键期病情)

(2)多期病情模型

利用作物生长季节中两个时期或更多时期的病情来预测损失。其模型式为多元回归式:

y=b0+b1x1+b2x2+…+b n x n (y为产量或产量损失;x为不同时期调查的病情;b为不同因素的参数。)

(3)流行曲线下面积模型

是多期病情模型的扩展,以流行曲线下的面积X为自变量导出的模型:y=b0+b1x

式中,y为产量或损失,x为流行曲线下面积,b为斜率参数。

(4)多因子模型

该模型的自变量除病情外,还有品种特性(耐病性、相对抗性等)、栽培条件、气候条件、播种密度等。其模型通式为:y=b0+b1x1+b2x2+…+b n x n (y为损失;x分别为病情、品种、栽培、气候等)

60、预测的概率性:

由于预测因素变化的不确定性,构成了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即预测结果的概率性。

预测准确度:历史符合度、预测符合度

预测精确度

61、预测误差;预测值与病害实际发生值的差异叫做预测误差。

误差的来源

误差的来源与预测方法、预测模型的形式、原始数据的可靠程度和数据处理的方法等因素有关。

数据采集误差模型误差数据处理误差(计算误差)气象资料的准确度(大气候与小气候)

误差的类型

系统误差(重复性、单向性、可校正性)

随机误差

过失误差62、减少误差的方法

⑴明确预测目的依据不同的目的去收集所需要的数据资料。

⑵预测研究在试验之前充分查阅资料,考虑各种可能影响试验的因素,尽量设法排除。

⑶培训工作人员包括仪器的使用技术和调查的分级标准。

⑷细心的观测和记载

⑸严格审查历史资料

⑹注意大气环境与小气候的关系使预测需要的气象因素尽量接近病害发生的实况。

63、强调健身栽培

对于多数弱寄生物或死体寄生物而言,只有当寄主生长势减弱时,才有可能侵染致病,多数植物病原细菌也只有在植物出现伤口时才能乘虚而入。

因此,为农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进行健身栽培提高植物的健康水平,充分调动、发挥它们的抗害、耐害、补偿能力是控制疾病和减轻损害的重要手段。

64、病害流行模型和病害管理策略

从流行学的角度,将植物病害区分为积年流行病害和单年流行病害,它们分属于病理学中的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

生态对策是生物在种群繁殖和竞争等方面,向不同方向进化以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结果。

66、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是一种农田有害生物种群管理策略和管理系统。它从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出发,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生物种群动态和相联系的环境,采用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并充分发挥自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并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内外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67、植保系统工程(PPSE)

曾士迈(1985)提出植保系统工程(plant protection system engineering,PPSE)一个完整的PPSE概念应该是把植保工作视为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对植保科学中的事物进行分析研究、规划设计、运筹决策和管理评估的科学方法和工作程序。简而言之,就是应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植物保护问题。

68、可持续农业与可持续植保

1991年,FAO在荷兰的丹波斯(Denbosch)召开了围绕农业与环境的国际会议,会上发表了题为“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的《丹波斯宣言》。

宣言要求做到以下三点:

1农业系统要能满足人类对食品的需求,维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2农业系统要服务于子孙万代以及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存和长远发展;3农业系统要保证社会公平,使土地、财富和权利得到均衡分配。

69、经济损害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 EIL)是指造成经济损失的最低病虫害种群密度。所谓经济损失是指防治费用和防治挽回损失金额的差值。

70、经济阈值(economic threshold, ET)由经济损害水平派生出来的。当人们预测到一场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将要超过EIL时,应该根据病虫害发生动态规律推算出在防治适期内的某一病虫害密度值。

“在此密度必须采取某种防治措施,以防止害虫种群密度增加而达到经济损害水平”,此即为经济阈值。“它是开始控制时的种群密度”。它直接指导防治行动,所以也称之为防治阈值。

71、经济损害水平和经济阈值的关系

经济损害水平和经济阈值是不同的概念。前者往往是以病害发生高峰或影响产量的关键期病情为准,后者则是处于防治适期内的某一密度值。推算这两个值时,首先确定的是EIL,其次才能根据病虫害动态规律(预测模式)和防治效率推算ET。

以药剂防治为例,应用高效触杀剂防治害虫时,由于可以完全停止其为害,ET可以等于EIL。如果使用药效迟缓的胃毒剂或采用生物防治,ET往往小于EIL。由于存在着自然抑制因素,一部分病虫将会自然死亡,ET也可能大于EIL。植物病害由于具有潜育期、再侵染等环节,防治往往难以做到药到病止,一般情况下,ET总是小于EIL。

72、EIL的推算方法(动态的EIL)

在植病防治中将投入转化为收益,主要是推算以下4项的关系:

(1)防治费用与防治强度;(2)防治强度与防治效果;(3)病情与减产量(病情变化与挽回损失量);(4)挽回损失量与防治收益。

根据实验或实地观测中获得的数据资料,可分别建立相应的函数式,将他们组成联立方程并推算防治费用等于防治收益的病情,即EIL。

名词解释植物病害流行

植物病害流行学名词解释 1, 植物病害流行:指植物病原物大量传播,在一定的环境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且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2 稳态流行:指在某地区早已存在,年年或经常发生而波动不大的流行状态。 3 突发流行:是指在某地区以前没有,出现不久就迅速蔓延成灾的流行状态。 4 大区流行:指流行过程中自然传播很广的状态。也称泛洲流行或泛域流行。 5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6 系统理论定义:指相互依赖的若干事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7 生态系统: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与非生物的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生态学单元。 8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地区内,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按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生态系统。 9 植物病害系统定义:指由病原物和寄主植物两个种群通过寄生作用构成的开放的和动态的生态系统。 10 主导因素:在诸多病害流行因素中,往往有一种或几种起主要作用,被称为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11 垂直体系和水平体系。即系统中存在着特异性的互作或分化性互作,即为垂直体系,另一类无此互作,呈现出抗病性和致病表现的恒定等级,即为水平体系。 侵染链和侵染环 12 侵染链:侵染物体在寄主一个生长季节中,从一个寄主到另一个寄主的一系列传播。 13 已被侵染的寄主称为散布体,将被侵染的植物称为接受体,而侵染链中的各个环节称为侵染环。 14 侵染环,即指由一次侵染到下一次侵染之间各个阶段所组成的一个周期,为侵染链中的一个环节。 15 单年流行病:指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菌量能不断积累、流行成灾的病害。又称多循环病害、复利病害。 16 积年流行病害:指病原物需要经过连续几年的菌量积累,才能流行成灾的病害。又称单循环病害、单利病害。 17 中间型”病害:有许多病害介于上述两类病害之间,或兼有上述两类病害的特点,故称之为中间型号病害,如油菜菌核病、土传丝核菌引起的水稻纹枯、小麦纹枯、玉米纹枯病等。 18 季节流行曲线:是病害在单一生长季节内病害流行动态的形象表示方式,因病原物致病性、品种抗性和环境因素而变。 19 这种先后出现的不同形态结构,流行学上称为状态。 20 速率:在侵染过程中,病原物从一个状态至下一个状态所需的时间的倒数称为发展速率。 21 传播单位:指病原物能被视觉识别和计数的传播和存活的结构。 22侵染单位:当传播单位与适宜的寄主植物部位接触,并给以适当的环境条件,传播单位就变成侵染单位。 23 侵入概率(侵入率):指病原物传播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侵入寄主的概率。 24 侵染概率(侵染几率):指病原物的一个传播体着落于寄主体表后,在一定条件下得以侵染成功,引致发病的概率。 25 一定数量的亲代病情在一日内传播侵染引致子代病情的概率,称为相对侵染概率或病害日传染率。 26 重叠侵染定义:在一个位点上就可以发生多次侵染。

2020疫情大流行期间的癌症治疗与管理(完整版)

2020疫情大流行期间的癌症治疗与管理 2020年1月30日,WHO宣布COVID-19暴发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0年3月,WHO开始将COVID-19定性为大流行病,以强调形势的严峻,并敦促各国采取行动来检测感染和防止传播。 在这场危机中,癌症患更面临着不小的治疗压力,因为癌症与病毒感染均存在致死风险,且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COVID-19的死亡率较高。如何权衡延迟癌症治疗的风险与接触COVID-19的风险,以及癌症治疗期间或治疗后COVID-19导致患者更易发生不良结局的可能性等问题,都是临床比较关注的方面。 癌症患者COVID-19的临床表现和风险:尽管COVID-19老年患者的病情通常更严重且死亡率更高,但对于有基础医学问题的任何年龄段患者,感染SARS-CoV-2后相应风险都增加。目前的数据极其有限,意大利的一份报告显示,全国20%的COVID-19相关死亡发生于进展性癌症患者中;一份纳入中国武汉市3家医院28例COVID-19患者的报告中,提供了有关合并COVID-19的癌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数据: 人口统计学特征:17%是男性,中位年龄65岁,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为肺癌(7/28,占25%),其中8例患者为疑似院感。

临床特征:包括发热(82%)、干咳(81%)和呼吸困难(50%)。82%的患者存在淋巴细胞减少,75%存在贫血。 临床病程:超过一半的患者为重症(15/28,占54%),6例需要收住ICU(21%)。相比过去14日内未接受治疗的患者,7例在过去14日内接受过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患者中,严重事件的发生率更高(HR 4.079,95%CI 1.086-15.322)。入院时CT示片状实变也与重症风险较高有关(HR 5.438,95%CI 1.498-19.748)。 随访进展:8例患者死亡(29%);10例已出院,10例仍在住院治疗。 有新发呼吸道症状或已知COVID-19暴露的癌症患者管理:1)SARS-CoV-2呈阳性者–对于在发生COVID-19后何时可以安全地恢复癌症治疗,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指南,对于这类患者,癌症免疫抑制治疗应在COVID-19症状消退至少72小时再进行,这是美国CDC 推荐的隔离时长。 同时,在症状消退后对患者需重新进行检测,只有在结果阴性的情况下才给予计划的癌症治疗。不过,第一代检测试剂盒的假阴性率较高,可以考虑采用48小时内连续2次阴性检测结果。有条件,可结合SARS-CoV-2抗体的血清学分析,以用于识别先前接触过、已有相关免疫力的患者 2)SARS-CoV-2呈阴性者–这类患者的处理方法取决于呼吸道症状

流行性感冒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湖南省澧县流行性感冒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1.概述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在我市常在冬春季流行,常可引起暴发及较大规模流行,尤其易在人群密集的小学及幼儿园等处引起暴发。流行性感冒潜伏期一般为l~3天,主要临床表现为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 为及时发现我县的流行性感冒疫情,迅速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 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澧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结合我 县实际,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2.本方案适用范围和术语界定 本方案适用于在流行性感冒病例暴发时的预防控制工作。澧县卫计局、澧县各医疗卫生机构及疫情可能涉及到的其他有关部门或机 构,尤其是澧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开展疫情应急处置时必须遵循本 方案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2.1流行性感冒诊断依据 参照卫生部和《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ws285—2008)和《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及调查处理指南》执行。

2.1.1流行病学史 在流行季节,一个单位或地区集中出现大量上呼吸道感染患者, 或医院门诊、急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明显增加。 2.1.2临床表现 2.1.2.1通常表现为急起高热(腋下体温≥38℃)、畏寒、头痛、头晕、浑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及咽痛、干咳等呼吸道症状,但卡他 性症状比较明显。 2.1.2.2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 消化道症状。 2.1.2.3少数病例也可并发鼻窦炎、中耳炎、喉炎、支气管炎、 肺炎等,甚至会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2.1.2.4在两岁以下的幼儿,或原有慢性基础疾病者,两肺可有 呼吸音减低、湿罗音或哮鸣音,但无肺实变体征。 2.1.2.5重症患者胸部X射线检查可显示单侧或双侧肺实质性病变,少数可伴有胸腔积液等。 2.1.2.6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加, 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下降。 2.1.3实验室检查 2.1. 3.1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和鉴定到流感病毒。 2.1. 3.2患者恢复期血清中抗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比急性期高4倍或以上。

全球历史上的重大疫情

全球历史上的重大疫情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d18872557.html,/list_content_wx.asp?ArticleID=8516 鼠疫改变了历史进程 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瘟疫之一是鼠疫。鼠疫对于亚洲、非洲和欧洲来说,就是一种恐怖的灾难,甚至改变了历史进程,例如它间接促使了东罗马帝国的崩溃。 历史上的首次鼠疫发生于公元6世纪,起源于中东,流行中心在地中海沿岸,几乎波及到当时所有著名国家。疫情持续了约50年至60年,肆虐巅峰时期每天有万人丧命,死亡总数约近一亿人。 第二次鼠疫,即历史上称为黑死病的那一次。此次鼠疫发生于公元14世纪,断断续续持续了近300年,疫区遍及整个欧亚大陆和北非北海岸。直到史称的“伦敦大火灾”烧毁了伦敦的大部分建筑,老鼠也销声匿迹,鼠疫流行才随之平息。此次鼠疫中,欧洲共死亡2500万人,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4,意大利和英国的死亡人数则为其总人口的一半。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总共波及亚、欧、美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千万人以上。此次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 闻之色变的流感 看似“小病”的流行性感冒却能给人类造成最致命的威胁。流感变异种类多,传播速度快,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严重威胁。据统计,从上世纪开始,人类历史上经历过至少5次堪称恐怖的大流感袭击。 ★灭人5000万的西班牙流感为禽流感变异。第一次世界大战,人类陷入自相残杀之中,死亡者数十万,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然而,就在这场浩劫快要结束的时候,一场流感的暴发夺去了近5000万人的性命,这就是上世纪人们闻之色变的西班牙流感,或称1918年流感。科学家研究发现,西班牙流感实际上就是禽流感的变异。 这次流感是1918年2月首发于美国堪萨斯州,很快传播至底特律等3个城市,3月美国远征军乘船带至欧洲前线,4月传播至法国军队,然后至英国和其他国家军队,5月达意大利、西班牙、德国、非洲及印度孟买,6月由英国远征军传播至英国本土,然后至俄罗斯、中国、菲律宾、大洋洲至新西兰,1919年1月达澳大利亚,不到一年时间席卷了全球。 此次流感所造成的灾难是流感流行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也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瘟疫之一,估计全世界患病人数在5亿以上,发病率约20%~40%,死亡人数4000多万,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亡总人数还多。 ★亚洲流感源于我国贵州西部。人类第二次威胁性大的流感是“亚洲流感”。这次流感因首发地为亚洲而得名。此类病毒于1957年2月首发于我国贵州省西部,3—4月引起全国大流行,5—6月波及日本和东南亚各国,7—8月袭击中东、欧洲和非洲,10月蔓延至美洲,在8个月内席卷全球,发病率在15%一30%左右,病死率并不高。 ★香港流感幸而杀伤力不大。香港流感因首发于我国香港而得名,应称甲H3N2亚型流感。此类病毒于1968年7月中旬首发于我国香港。 ★美国甲型H1N1流感令人谈猪色变。1975—1976年美国冬天格外寒冷,公路沿线处处可见积雪冻结而成的灰色冰丘。1976年也是美国总统大选年。同年2月美国新泽西州迪克斯堡新兵营中发生了一起甲型H1N1亚型毒株引起的流感暴发事件,约200余人被感染,其中10余人病情严重,一人死亡。为此WHO于1976年春在日内瓦总部召开国际流感会议,美国一些人认为流感病毒大流行株出现具有时间的周期性,即每隔11年出现一次。 ★禽流感再次袭击亚洲。禽流感于2005年2月再次袭来。禽流感病毒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蔓延,东南亚、欧洲相继发现病例,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公共医疗的专家曾发出警告,禽流感病毒一旦变异为能在人际间传播的病毒,全球将有500万至15亿人被夺去性命。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各国纷纷推出防范新举措,加强信息的交流。 永久威胁地球的霍乱 1817年,霍乱起于印度,传到阿拉伯地区,然后到了非洲和地中海沿岸。

植物病害流行的病害流行的因素

植物病害的流行受到寄主植物群体、病原物群体、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诸方面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流行的强度和广度。 在诸多流行因素中最重要的有: 1、感病寄主植物存在感病寄主植物是流行的基本前提。感病的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都是广泛存在的。虽然人类已能通过抗病育种选育高度抗病的品种,但是现在所利用的主要是小种专化性抗病性,在长期的育种实践中因不加选择而逐渐失去了植物原有的非小种专化性抗病性,致使抗病品种的遗传基础狭窄,易因病原物群体致病性变化而丧失抗病性,沦为感病品种。 2、寄主植物大面积集中栽培农业规模经营和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往往在特定的地区大面积种植单一农作物甚至单一品种,从而特别有利于病害的传播和病原物增殖,常导致病害大流行。 3、具有强致病性的病原物许多病原物群体内部有明显的致病性分化现象,具有强致病性的小种或菌株、毒株占据优势就有利于病害大流行。在种植寄主植物抗病品种时,病原物群体中具有匹配致病性(毒性)的类型将逐渐占据优势,使品种抗病性丧失,导致病害重新流行。 4、病原物数量巨大有些病原物能够大旦繁殖和有效传播,短期内能积累巨大菌量,有的抗逆性强,越冬或越夏存活率高,初浸染菌源数量较多,这些都是重要的流行因素。对于生物介体传播的病害,传毒介休数量也是重要的流行因素。 5、有利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气象条件、土壤条件、栽培条件等。有利于流行的条件应能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且出现在病原物繁殖和侵染的关键时期。 气象因素能够影响病害在广大地区的流行,其中以温度、水分(包括湿度、雨量、雨日、雾和露)和日照最为重要。气象条件既影响病原物的繁殖、传播和侵入,又影响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不同类群的病原物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不同。例如,霜霉菌的孢子在水滴中才能萌发,而水滴对白粉菌的分生孢子的萌发不利。多雨的天气容易引起霜霉病的流行,而对白粉病却有抑制作用。 寄主植物在不适宜的条件下生长不良,抗病能力降低,可以加重病害流行。水稻抽穗前后遇低温阴雨天气,稻株组织柔嫩衰弱,易感染穗颈稻瘟病。同一环境因素常常既影响寄主,又影响病原物。例如,高湿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有利,这是因为一方面对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有利,另一方面又因增大马铃薯叶片细胞的膨压而使之趋于感病。 土壤因素包括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等,往往只影响病害在局部地区的流行。 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所采用的各种栽培管理措施,在不同情况下对病害发生有不同的作用,需要具体分析。栽培管理措施还可以通过改变上述各项流行因素而影响病害流行。 在诸多流行因素中,往往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起主要作用,被称为流行的主导因素。正确地确定主导因素,对于流行分析、病害预测和设计防治方案都有重要意义。 地区之间和年份之间主要流行因素和各因素间相互作用的变动造成了病害流行的地区差异和年际波动。对于前者,按照病害流行程度和流行频率的差异可划分为病害常发区、易发区和偶发区。常发区是流行的最适宜区,易发区是病害流行的次适宜区,而偶发区为不适宜区,仅个别年份有一定程度的流行。病害流行的年际波动以气传和生物介体传播的病害最大,根据各年的流行程度和损失情况可划分为大流行、中度流行、轻度流行和不流行等类型。

2018最新三甲医院流感防治培训试题答案-(公共卫生科)

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 流行性感冒防治知识培训测试试题 姓名:分数: 一、多选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关于流感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 A.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B.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 C.某一时期的流行多由单一血清型引起 D.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 E.咳嗽明显,食欲减退,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 2.下列哪些是典型流感的主要临床表现() A.突起畏寒、寒战和高热 B.全身酸痛明显,尤以背部和腿部最为明显 C.部分以呕吐、腹痛、腹泻为特点,常见于感染乙型流感的儿童 D.可有咽喉刺痛、胸骨下烧灼感、干咳 E.头疼及中毒症状明显 3.关于流感患者的肺炎,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流感病毒本身可引起病毒性肺炎 B.病程中若持续或反复发热,呼吸道症状加重,提示可能并发细菌性肺炎 C.并存慢性心、肺疾病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迅速致死 D.必须尽早应用抗生素 E.护理上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 4.流感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A.伤寒、麻疹 B.肺炎支原体肺炎 C.钩端螺旋体病 D.急性细菌性扁桃体炎 E.肺炎球菌性肺炎和流脑的早期 5.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危重病例() A.呼吸衰竭 B.急性坏死性脑病 C.脓毒性休克 D.多脏器功能不全 E.出现其他需进行监护治疗的严重临床情况 二、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关于流行性感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甲型流感易发生变异B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 C临床表现以上呼吸道症状较重D全身中毒症状较重 2.关于流行性感冒病毒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流行性感冒病毒属副粘液病毒B甲、乙、丙、丁四型 C甲型不变异 D乙型及丙型可感染人类及多种动物 3.流行性感冒的确诊的主要依据是() A发病季节B呼吸道症状轻微而全身中毒症状重 C病毒分离D血凝抑制试验 4.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表现,下列不符合的是() A全身症状重 B上呼吸道其他症状较轻或不明显 C年老患者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感染流感,病情可持续发展D肺外合并症多见 5.流感的预防措施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对流感患者进行隔离及治疗 B流感流行前接种流感疫苗 C流感流行前,给所有易感人群使用金刚烷胺进行药物预防 D减少公众集会活动 6.流行性感冒的确诊办法错误的是() A病毒分离培养阳性 B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C发病季节 D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流感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7.关于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病学特征,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B动物亦可能为主要的贮存宿主和中间宿主 C呼吸道经空气飞沫传播 D乙型流感均为散发 E肺外并发症多见

动物疫病流行状态调查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动物疫病流行状态调查报告

编号:FS-DY-20473 动物疫病流行状态调查报告 为尽快掌握当前动物疫病流行状态,进一步强化防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泌阳县畜牧局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等对全县畜禽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调查情况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为搞好这次动物疫病流行状态调查工作,县畜牧局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全县进行了大范围地人员培训,共培训乡、村两级动物防疫人员289人,充分发挥了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的作用,为顺利开展这次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调查结果 (一)基础情况调查 目前,全县牛、羊、猪、禽存栏分别为:71万头、70.3万只、48.2万头、470万只,规模养殖比例分别为45%、62%、75%、80%。

(二)动物疫病发生情况 1、出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点1个,发病点为*乡*村委吴庄组*养猪场,发病数为76头。 2、出现猪瘟疫点6个,发病点分布在*乡*村委、*乡*村委、*乡*村委、*乡*村委,发病数共为114头。 3、链球菌病散发点6个,发病数为23头。 (三)调查结论 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目前我县疫情形势基本稳定,只是有几种疫病在相对短的时段散在发生。但我县畜禽养殖量大、流通范围广、交易频繁,春季集中免疫抗体水平已有所下降,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Foonshion图文设计有限公司 Fonshion Design Co., Ltd

流行性感冒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流行性感冒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1、概述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在我市常在冬春季流行,常可引起暴发及较大规模流行,尤其易在人群密集的小学及幼儿园等处引起暴发。流行性感冒潜伏期一般为l~3天,主要临床表现为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为及时发现我县的流行性感冒疫情,迅速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澧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2、本方案适用范围和术语界定本方案适用于在流行性感冒病例暴发时的预防控制工作。澧县卫计局、澧县各医疗卫生机构及疫情可能涉及到的其他有关部门或机构,尤其是澧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开展疫情应急处置时必须遵循本方案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2、1流行性感冒诊断依据参照卫生部和《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ws285般清洁状况、宿舍情况); (6)必要时收集其他影响传播的流行病学因素。(7)综合资料分析疫情特点、疫情的发展和疾病特征,对疫情的严重程度利发展变化趋势作山分析。 5、1、4疫情追踪调查疫情处理期间,疫情暴发单位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本单位每日新增病例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据此及时更新《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报告表》。必要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于新发病例进行调查核实,及时掌握和评估疫情趋势,为调整防控措施提供依据。疫情的追踪应至少持续到事件结束后一周。在暴发疫情结束后一周内,补充完成《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报告表》,并进行网络直报。 5、2样本采集。疫情发牛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暴发疫情病例样本的采集。 5、2、1采样种类采集流感样病例的咽、鼻拭子,必要时,可同时采集血清样本。 5、2、2采样对象(1)咽、鼻拭子:发病3天内,未服用抗病毒药物(金刚

病虫害题库

一、单选题 1.草履蚧属于()害虫。 A虹吸式 B刺吸式 C 咀嚼式 D锉吸式 参考答案:B 2.菟丝子的为害通常使植物表现为()。 A矮化和黄化 B丛枝 C 腐烂 D畸形 参考答案:A 3.蚜虫属于()害虫。 A虹吸式 B咀嚼式 C锉吸式 D刺吸式 参考答案:D 4.红蜘蛛属于()害虫。 A刺吸式 B虹吸式 C咀嚼式 D锉吸式 参考答案:A 5.红蜘蛛聚集于()吸取汁液。 A叶片 B叶背 C枝条 D花蕾 参考答案:B 6.尺蠖,人们常说的吊死鬼,属于()害虫。 A食根 B食茎 C食叶 D食花 参考答案:C 7.悬铃木方翅网蝽()害虫。 A刺吸式 B锉吸式 C虹吸式 D咀嚼式 参考答案:A 8.悬铃木方翅网蝽一般一年发生()代。 A 1 B 2 C 3 D 5 参考答案:D 9.国槐尺蠖一年一般发生()代。 A 1 B 2 C 3 D 4 参考答案:C 10.黄刺蛾(又名巴子,洋辣子)(鳞翅目)危害树木花卉达()余种。 A 100 B 120 C 130 D 150 11.黄刺蛾每年发生()代。

A 1 B 2 C 1~2 D 3 参考答案:C 12.黄刺蛾()龄后蚕食叶片,常将叶片吃光。 A 1 B 2 C 3 D 4 参考答案:D 13.以下不属于生物防治的是()。 A以虫治虫 B以真菌治虫 C以病毒治虫 D人工诱杀 参考答案:D 14.属于食叶害虫的是()。 A梨小食心虫 B介壳虫 C黄刺蛾 D星天牛 参考答案:C 15.()属于地下害虫。 A天牛 B叶蜂 C蝼蛄 D蚜虫 参考答案:C 16.对于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在进行化学防治时,可用()剂喷洒植物被害部位,或制成毒饵使用。 A触杀 B胃毒 C内吸 D引诱 参考答案:B 17.灌根法主要适用于防治()害虫。 A叶部 B地下 C蛀干 D球果种实 参考答案:B 18.注射法适用于防治()害虫。 A叶部 B地下 C蛀干 D球果种实 参考答案:C 19.为害植物地下部分的害虫是()。 A弄蝶 B蝗虫 C叶甲 D蛴螬 参考答案:D 20.草履蚧需要经历卵-若虫-蛹-成虫四个成长阶段,在()时期防治最佳. A卵 B若虫 C蛹 D成虫 参考答案:B 21.几乎所有的树种都易受到蚜虫的为害,植物受害后,易诱(),使枝叶变黑,影响观

流行性感冒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doc

xxx县流行性感冒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1.概述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在我市常在冬春季流行,常可引起暴发及较大规模流行,尤其易在人群密集的小学及幼儿园等处引起暴发。流行性感冒潜伏期一般为l~3天,主要临床表现为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 为及时发现我县的流行性感冒疫情,迅速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澧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2.本方案适用范围和术语界定 本方案适用于在流行性感冒病例暴发时的预防控制工作。澧县卫计局、澧县各医疗卫生机构及疫情可能涉及到的其他有关部门或机构,尤其是澧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开展疫情应急处置时必须遵循本方案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2.1流行性感冒诊断依据 参照卫生部和《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ws285—2008)和《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及调查处理指南》执行。

2.1.1流行病学史 在流行季节,一个单位或地区集中出现大量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或医院门诊、急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明显增加。 2.1.2临床表现 2.1.2.1通常表现为急起高热(腋下体温≥38℃)、畏寒、头痛、头晕、浑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及咽痛、干咳等呼吸道症状,但卡他性症状比较明显。 2.1.2.2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1.2.3少数病例也可并发鼻窦炎、中耳炎、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甚至会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2.1.2.4在两岁以下的幼儿,或原有慢性基础疾病者,两肺可有呼吸音减低、湿罗音或哮鸣音,但无肺实变体征。 2.1.2.5重症患者胸部X射线检查可显示单侧或双侧肺实质性病变,少数可伴有胸腔积液等。 2.1.2.6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加,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下降。 2.1.3实验室检查 2.1. 3.1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和鉴定到流感病毒。 2.1. 3.2患者恢复期血清中抗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比急性期高4倍或以上。

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摘要] 目的调查分析1起流感疫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流感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该起流感暴发流行共报告发病学生407例, 罹患率48.39%。没有明显的性别、年龄差异,具有明显的聚集性。所有患病学生均有发热,体温在37.5℃~39.9℃之间,咳嗽占84.03%,乏力占66.83%,咽痛占62.16%,头痛占58.72%。对8名症状典型的病例采集咽拭子,送省疾控中心进行流感快速诊断试剂检测,4份样品检出乙型流感病毒抗原阳性。结论此次流感暴发疫情是由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应加强学校流感的预防控制工作,加强村级疫情网建设。[关键词] 疫情;流感;暴发;流行病学调查 [中图分类号] R18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Epide miolo gical survey and analysis of the fluoutbreak in Luanping county Zhang Xin-yu 流感是由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流感病毒易变异、易引起仅有抗原的小变异不易引起流行,多见于局部暴发流行,症状较轻。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发出现,主要侵袭幼儿,一般不引起流感流行[1]。 2011-04-29T 11:00滦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大屯乡卫生院报告该乡部分中、小学生出现疑似流感样病例。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确认此次疫情是由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疫情。现将该起疫情的调查处理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现场调查采用统一《流行性感冒个案调查表》,由专业人员对几所学校的现患患者和所有发热病史学生逐一进行个案调查。 1.2 诊断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4-1995) 1.3 实验室检测采集发病3d内典型病例的咽拭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大屯乡共有14个行政村,有中、小学校15所,本次疫情涉及该乡4所学校,分别是兴洲中学、兴洲小学、路南营小学、小城子小学。4所学校所在的3个村庄相邻,3个村庄的中学生都在兴洲中学就读。4所学校共有在校学生841人,其中男生442人,女生399人;共有教职工61人,无校医和医务室,无住校学生。报告发病学生407人,罹患

植物病害流行学复习资料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植物病害流行:是植物病原物大量传播,并在一定的环境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2.植物病害流行学:是研究植物群体发病规律、预测技术和防治理论的科学,又称植物流行病学 3.大区流行:则是指流行过程中自然传播很广的状态,也称为泛洲流行或泛域流行。 4.稳态流行:是指在某地区早已存在,年年或经常发生而波动不大的流行状态,也有“常发病”之称。 5.突发流行:是指在某地区以前没有,出现不久就迅速漫延成灾的流行状态。 6.病害流行主导因素:针对具体时间、地点的某一种或某一类病害,会有一些对病害流行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7.单年流行病害:指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菌量能不断积累、流行成灾的病害。 8.积年流行病害:指病原物需要经连续几年的菌量积累,才能引起不同程度流行为害的病害。 9.一次传播:一般以日为时间单位,即一日内所引致的病害传播距离。 10.一代传播距离:即菌源开始传播后,在一个潜育期间内多批传播所造成的传播距离。 11. 普遍率:代表植物群体中病害发生的普遍程度,是将观测的单元

分成病、健两类,计算发病的植物单元数占调查单元总数的百分比。 12. 严重度:是指已发病单元发生病变的程度,通常用发病面积或体积占该单元总面积或总体积的百分比表示。如:瓜类霜霉病的严重度划分 13. 病情指数:是将普遍率和严重度结合起来,用一个数值全面反映植物群体发病程度。 14. 病害流行的预测:是指依据病害的流行规律,利用经验或系统模拟的方法估计一定时限之后病害的流行状态。 15. 植物病害流行风险分析:是植物病害流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植物病害流行与否、流行强度和严重程度、产量损失及其对生态、社会产生影响的各种风险的分析。 16.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是指外来有害生物或受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通过贸易、旅游等途径传入并造成危害的风险分析。限定性有害生物和非限定性有害生物。 17. 基因对基因假说:病原物致病性和寄主抗病性之间存在基因对基因的遗传学关系。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菌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寄主—寄生物(病原物)体系中,任何一方的每个基因,都只有在另一方面相对应的基因的作用下才能被鉴定出来。 18. 水平抗病性:当一个寄主品种抗病性是普遍一致地对病原物的所有小种的,我们称它是水平的;由微效基因控制,即是数量性状。 19. 垂直抗病性:当一个品种是抵抗一种病原物的某些小种而不抵抗

疫情调查大全

案例:1997年1月15日-2月3日,某区卫生防疫站陆续接到本区数所学校报告,学生中陆续发现一种原因不明的发热、纳差、全身不适、乏力,部分人巩膜黄染的病例86例,该区自1997年1 月1日起供餐公司开始向学校供应午餐。派你去调查处理这起疫情。 一、请你在调查处理疫情前制定一个调查方案(包括几个大的方面,简单、扼要讲明)。答:调查方案:调查目的,调查方法(现况、病例对照),调查内容,调查表设计。 二、这起疫情调查的目的是什么? 答:调查目的:证实疫情诊断;确诊是否暴发;描述疾病分布、特征,找出爆发疫情特异病因或病原,查明病因来源、传播方式、途径;查明暴露的易感人群;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最终扑灭疫情。 三、本次疫情主要调查哪些内容(主要项目)。 答:调查内容:1、核实诊断(临床、化验、流行病学)2、对疫情作全面考察,对发病数量、流行特征、原因初步描述。3、证实爆发,了解疾病分布、计算疾病的罹患率。4、提出初步假设,并验证假设。5、提出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 四、设计该疫情的个案调查表(简明、扼要几个主要部分)。 答:个案调查表:包括:1、一般项目;2、临床特征(包括实验检查)3、流行病学资料(接触史,可能受感染日期,地点,方式,传播途径,预防接种史,接触者及接触程度)4、防治措施;5、结论;6、调查日期,调查者。 五、疫情调查开始前,要做哪些调查准备。 答:调查活动的实施;1、调查准备:人、财、物2、调查活动的组织3、调查资料的收集4、标本的采集与储运调查准备。 六、这次疫情调查活动如何实施(简单、扼要说明这次疫情调查的实施包括哪几个主要方面)。 答:1、组织有临床、流行病学、检验及卫生学医师参加的调查小组,并进行培训,统一调查方案,制定调查计划;2、经费预算:调查人员费用、必须购置的器材、设备、药品、试剂、交通费用等;3、物资准备:所用调查表格、计划采样的物品、检验用品、试剂、药物、疫苗、其它所用物品及交通、后勤等。 七、你准备收集哪些调查资料。 答:调查资料的收集:人口学资料、自然因素,社会经济情况,疾病资料,学生缺课统计,送餐公司有关情况,供水情况,预防接种情况等。 八、你准备采集哪些标本,如何采集与储运。 答:样本的采集:(1)血(血清学特异诊断指标抗-HAVIgM,及根据需要做部分生化指标ALT,TTT等)(2)外环境卫生学指标(水、食物、涂抹等)样本采集和储运:采集操作及容器应注意无菌,血样品需及时分离血清冷藏(短期保存)或冷冻(长期保存)。 九、你如何判定这次疫情采集的样本检测结果。 答:判定样本检测结果: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食品不得检出致病菌,ALT正常值。

疫情全球大流行对非极化发展的影响

疫情全球大流行对非极化发展的影响 与大国政治格局的多极化相伴随的,还有一个非极化进程。所谓非极化就是由中小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组成的“非极力量”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从而使大国的地位和影响力相应下降的过程。如果说,能成为未来多极格局中的“极”的行为体只限定于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国和国家集团的话,那么国际政治中的其他行为体就是非极力量。非极力量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极”之外的中小国家;二是非国家行为体,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宗教组织、恐怖组织、特殊人物等。 非极化进程实际上在冷战期间就已经开始了。第三世界就是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外的力量,但它不是一极,那时的大国政治格局还是两极格局。随着时代变迁,非极化不断演进。非极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小国家拥有世界上大多数人口和资源,而人口和资源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凸显。绝大多数中小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长期高于发达国家,如此,中小国家的总体实力肯定趋于增大。第二,一些中等强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趋于增大。这些中等强国中既有像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韩国这样的经济发达国家,也有像巴西、沙特阿拉伯、伊朗这样的资源大国,更有像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越南、墨西哥、菲律宾这样经济发展较快的新兴国家。二十国集团有一半的成员不属于“一超多强”范畴,都是中等强国,但它们同那些大国平起平坐,共商世界大事。第三,许多中小国家在政治和外交上

都趋向于更加独立自主。像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对美国态度和政策的转变,就反映了这些国家的独立自主倾向。第四,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活跃,影响着大国的政治议程和战略走向。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国际组织已经成为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都替代不了的全球治理机制。“9·11”后,反恐一度成为国际社会的头号安全问题,美国等国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恐怖组织视为头号敌人。此外,在一些特定时期,某些并非是国家领导人的特殊人物,如本·拉登、斯诺登、乔治·索罗斯等,对国际政治所造成的影响远超过许多国家。第五,非极力量已经成为影响大国战略竞争的重要因素。美国奥巴马政府面对多极化趋势,曾提出要建立“多伙伴世界”,意在拉近同中等强国的关系。中国、俄罗斯等也都越来越重视发展同中小国家的关系。 非极化的现实改变了国际政治的图景。如果说非极化出现之前的国际政治就是大国政治的话,那么现在,大国政治只是国际政治的一部分。就未来的发展态势来看,非极化的发展动力更为强劲。如此,大国政治在国际政治中的分量会越来越小,尽管大国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将依然存在且不可替代。 新冠肺炎疫情对非极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小国家实力地位的影响;二是对非国家行为体实力地位的影响。就目前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非极化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是从总体趋势上看,新冠肺炎疫情将大大增强非极化的发展动力,潜移默化地促进非极化。

爆发疫情处理方案

戴庄镇爆发疫情处理方案 为及时发现并高效、快捷地处理我镇辖区内的急性传染病疫情,防止疫情的扩散和蔓延,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疫情的分级 根据急性传染病的病种、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及流行范围和趋势,将疫情划分为三级。 (三)三级疫情: 发生鼠疫、霍乱、脊髓灰质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的首发病例;以镇(区)为单位,5日内发生病毒性肝炎50例,伤寒副伤寒10例,痢疾100例,流行性出血热5例,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登革热、疟疾各20例以上的疫情; 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传染病疫情,以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临时规定的疫情。 (二)二级疫情: 登革热、白喉的首发病例,本土感染的狂犬病病例,集中出现2例以上的HIV 感染;以镇(区)为单位,5日内发生病毒性肝炎10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例,伤寒副伤寒3例,痢疾20例、疟疾10例,钩端螺旋体病5例、流行性出血热5例以上的疫情;21日内发生麻疹5例以上的疫情;所有5日内发生20例以上的其他乙类传染病(三级疫情规定的除外)或导致1例死亡的乙类传染病爆发疫情; 流感、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感染性腹泻等疾病的中等以上爆发疫情。 (一)一级疫情:

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HIV感染、流行性出血热、伤寒、副伤寒、痢疾、钩端螺旋体病、麻疹、百日咳、猩红热、疟疾、新生儿破伤风、输入性狂犬病的散发病例;各镇(区)登革热、霍乱首发病例后的续发病例;流感、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感染性腹泻等疾病的小范围爆发(罹患率<10%)及其他未达到二级标准的疫情。 二、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负责对急性传染病疫情应急调查处理的领导,统一指挥,做到组织落实,责任明确,决策快,指挥灵,反应迅速。各卫生室在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急性传染病疫情应急调查处理工作。 (一)成立“戴庄镇急性传染病疫情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指挥、组织、协调全镇急性传染病疫情的应急调查处理。 (二)成立“戴庄镇急性传染病疫情应急调查处理小组”成员由镇防保站的业务骨干组成。负责疫情应急调查处理的具体实施:疫情的监测、预警和报告,二级和三级疫情的调查处理。 (三)成立“戴庄镇急性传染病疫情监督管理小组”负责急情传染病疫情报告、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监督管理。 (四)成立“戴庄镇急性传染病医疗救护指导小组”负责急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护的技术指导。 (五)各村卫生室及成立相应的“急性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小组”。由室长任组长,负责本村内急性传染病的医疗救护、疫情报告及一级疫情的应急调查处理,并协助“调查小组”开展二级和三级疫情的应急调查处理工作。 三、疫情的报告 (一)报告程序

疫情处理

食物中毒: 1判定食物中毒主要根据是:(1)发病与进食有关(2)进食至发病时间(潜伏期)较短, 发病时间比较集中,病人之间没有传染性(3)病人的症状基本相同。 2调查方案:⑴调查目的⑵调查方法⑶调查内容⑷设计调查表 3调查哪些内容:(1)接报告后,做好记录及向有关领导汇报(2)调查前准备(3)现场调查(4)分析中毒原因和预防措施 4准备采取哪些样品(标本):(1)可疑剩余食品(2)工用具:刀、墩、案板、盆、桶等(3)患者呕吐物、大便(4)血 5撰写食物中毒调查报告: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1)食物中毒发生的经过(2)检验样品(标本)结果(3)中毒事故的原因分析(4)处理措施和建议 6采样(或标本)应注意事项和如何储运?(1)采样应做详细记录,填写采样单(2)样品应在4小时内送到实验室,夏、秋季送样应冷藏(3)细菌性食物中毒应无菌采样 艾滋病: 1核实诊断的方面: 1、患者的临床表现:长期发热、明显消瘦、慢性腹泻、全身淋巴肿大、霉菌感染等 2、实验室检查、艾滋病抗体检测阳性,CD4:CD8<1 3、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来源,感染的途径,性传播、经血及吸毒、母婴、医源性等 2调查方案包括:调查目的,调查方法(现况调查)、调查内容,调查表设计等 3个案调查表包括:一般项目;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流行病学特征(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和方式,本例调查重点为性、血、吸毒、医源性感染途径);防治措施;结论;调查日期及调查者 4预防措施: 1、流行病学调查,包括患者本人及当地人群、患者、家属、伙伴及检查,了解感染与流行情况,主要流行方式等。 2、患者的住院或就诊,定期随访与管理,咨询,疫情报告。 3、开展监测与管理:高危人群,性乱,药瘾,血液及血制品,特殊服务行业,劳务输出人员等的监测,哨点监测及监测网络;质量控制与评估; 4、健康教育,洁身自好,安全套等; 5、保密,同情与心理支持。 苯中毒: 1判定苯中毒的主要依据是: (1) 接触苯作业的职业史 (2) 主要症状 (3) 检测喷漆车间的苯浓度 (4) 工人做血象检查 2调查内容: (1) 接报告,做好记录,向有关领导汇报 (2) 调查前准备 (3) 现场调查 3撰写苯中毒的调查报告 1. 职业中毒发生的经过情况 2. 喷漆车间的生产环境及苯浓度的检测结果 3. 中毒事故的原因分析

《植物病害流行学》

协同进化(co-evolution):寄生物的进化是紧跟着它们寄主进化的。反之,寄主的进化也受它们寄生物进化的某些影响。两种生物互相施加选择压力,使一方的进化部分地依靠另一方进化,这种相互关系称为协同进化。 侵染概率infection probability:又称侵染几率。指接触寄主感病部位的一个病原物传播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侵染成功,引起发病的概率。 侵染梯度(infection gradient):又称病害梯度(disease gradient)或传播梯度(gradient of spread),是指传播发病后,子代病害数量(或密度)随着与菌源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递减)的现象或状况。 重叠侵染:当寄主植物有限的侵染位点遇上大量的病原物接种体时,在一个发病的位点上,同时或先后遭受接种体不止一次的侵染,但最终只形成一个发病点,在这个发病点上即发生了重叠侵染。 遗传稳态(genetic homeostasis):当寄主—病原物系统在协同进化中建立的病害平衡状态因受到遗传因素或外界条件的干扰和破坏时,寄主—病原物系统可进行自我调节,仍保持或恢复平衡状态,生物群体这种使本身遗传组成保持平衡并抵制突然变化的倾向称为遗传稳态。 水平的抗病性(horizontai resistance):当一个品种的抗性是普遍一致地对病菌的所有小种的,这种抗性是水平的,不属于基因对基因系统,其抗性是催化作用和催化产物决定的。 侵染单位:当一个传播单位与一个适当的植物感病部位接触,并有适当的环境条件,使其侵染成功,这样一个传播单位就变成一个侵染单位。一个侵染单位占据一个侵染位点并可识别和计量。 垂直抗病性(Vertical resistance):当一个品种是抵抗一种病原物的某些小种而不抵抗其它小种,这种抗性是垂直的,也称专化性抗性,存在基因对基因的关系,是由蛋白质的聚合作用决定的。 ES(expect system):是一个(或一组)能在特定领域内,以人类专家水平去解决该领域中困难问题的计算机程序。广泛的ES应包括专家知识、统计模型、模拟模型集合为一体。IPM:它从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出发,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采用尽可能相互协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