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普通心理学毛利华概念by张赋杰拮抗加工理论功能固着工作记忆

普通心理学毛利华概念by张赋杰拮抗加工理论功能固着工作记忆

普通心理学毛利华概念by张赋杰拮抗加工理论功能固着工作记忆
普通心理学毛利华概念by张赋杰拮抗加工理论功能固着工作记忆

拮抗加工理论;功能固着;工作记忆;群体盲思;操作性条件作用;费希纳定律;辨别性刺激;刺激泛化;移情;满灌疗法;乔姆斯基对语言获得的看法;去习惯化;启动;接触性安慰;自我实现的预言;暗适应;认知失调;系列位置效应(首因、近因);来访者中心疗法;广泛性焦虑障碍;Wernicke失语症;双相障碍;差别阈限;自利性偏差;性别认同;清醒梦境;元分析;大脑的可塑性;图式;相关系数;效度;自下而上的加工;心理定势;安慰剂疗法;可变-比率程序表;信念偏见效应;神经递质;无条件积极关注;行为复现;信号检测论;知觉恒常性(大小、形状、方向、亮度……);视崖实验;惊恐障碍;内化;说服;客体关系理论;儿童指向语言;一般适应症候群;Door-in-the-face策略;强迫症;亲社会行为;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需要层次;广场、社交、特殊恐怖症;知觉组织原则(接近律、相似律、共同命运原则……);习惯化;归因;投射测验;Broca失语症;依从;似动(Φ现象);印刻;交互决定;出声思维报告;诱导运动;自动过程;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固定-间隔程序表;期望效应;客体恒常性;Sapir-Whorf 假设;心理依赖;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味觉-厌恶学习;自我实现;一致性矛盾;自我知觉理论;认知地图;编码特异性;元记忆;依恋;大五人格(五因素模型);强化相倚;基本归因错误;韦伯定律;幻觉;自我防御机制;固着;集体无意识;固定-比率程序表;加工水平理论;重构性记忆;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陈述性记忆;安慰剂效应;从众;责任分散;群体内偏见;可变-间隔程序表;程序性记忆;信度;教养方式;期望理论;深度知觉(视差、视轴辐合、相对运动视差……);刻板印象;态度;Foot-in-the-door策略;公平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组块;应激预应付;感受野;观察者偏见;控制过程;小猴假母实验;传输适宜性加工;坎农——巴德情绪理论;归因理论;独立型自我(对于自我作独立的解释)与互倚型自我(对于自我作互相依赖的解释);本能漂移;守恒;心理动力学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突触后电位;双耳分听;社会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创伤后应激障碍;刺激辨别;情节记忆;自我效能;厌恶疗法混淆变量;主题统觉测验;自尊;标准化;习得性无助;门控理论;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潜性梦境;启发式(启发法)、代表性启发法、锚定启发法、可用性启发法;成就需要;大脑功能的分区化与整合化;过度泛化;自上而下的加工;自我觉知;观察学习;同化;绝对阈限;显性梦境;错觉(帽顶、普根多尔夫、艾宾浩斯、Müller-Lyer、Z?llner……);连续接近塑造法;烙印;妄想;框架;反移情;快速眼动睡眠;三原色理论;操作性定义;双盲控制;镜像测验;提取线索

Wernicke失语症:Wernicke脑区受损。表现为话很多,句子完整,但不能理解别人的话,自己说话毫无内容。

Broca失语症:Broca脑区受损。表现为话少,简洁,有意义但无语法。

费希纳定律:认为刺激主观感觉量与物理客观量的对数函数成正比

第2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者偏见(20):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的错误。通常,人们看见的、听到的只是他们所预期的,而不是事实的本来面目。

标准化(21):意味着在数据的收集阶段使用统一的、一致的程序。测验或实验条件的所有特征应该充分标准化以便所有研究的参与者经历完全一样的实验情境。

操作性定义(21):是以测量它(概念)或决定它存在的特定的操作或程序来界定一个概念,

在一个实验内使含义标准化。一个实验中的所有变量必须给予操作性定义。

混淆变量(22):当一些并不是实验者有意引入到实验情境中的因素确实影响了被试的行为,并对数据的解释增加混乱的时候,我们称这些因素为混淆变量。当一些被研究的行为效果真正原因被混淆的时候,实验者对数据的解释就会冒风险。

期望效应(22):当研究者或观察者向被试暗示他所预期发现的行为,并因此引导出期望的反应时,非有意的期望效应便发生了。在这种情况下,真正诱发所观察到反应的是实验者的预期,而不是自变量。

安慰剂效应(22):当没有任何一种实验操作时,参加实验的被试也改变了他们的行为,这时,安慰剂效应就发生了。这一概念的来源是医学中的一种现象:当病人接受了化学上无效的药物或无针对性的治疗后,他或她的身体康复了。安慰剂效应之的是由于个体对于治疗会产生良好效果的信念所导致的健康的增强。在心理学研究情境中,当行为反应受到个人对做什么和如何感受的预期的影响,而不受特定的介入或产生某种反应程序的影响时,安慰剂效应就发生了。

双盲控制(23):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保证实验助手和被试都不知道哪一名被试进行了那项处理来消除偏见。这一技术被称为双盲控制。

相关系数(24):为了确定存在于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的精确程度,需要计算相关系数。这个值在+1.0到-1.0之间变化,+1.0表示完全的正相关,-1.0表示完全的负相关。0表示没有相关。(再具体解释)

信度(27):指心里测验或实验研究得到的行为数据具有一致性或可靠性。结果具有可信性指在相似的测验条件下该结果有可重复性。

又见261页:信度是指某一测量工具能够得出一致分数的程度。

效度(27):指研究或测验得到的信息精确的测量了研究者想要测量的心理变量或品质。

第3章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神经递质(67):位于突出囊泡内。是能引起其他神经元兴奋的化学物质。

第4章感觉

绝对阈限(74):产生感觉体验需要的最小的物理刺激量。

信号检测论SDT(75):是针对反应偏差问题的一种系统研究方法。信号检测论并不严格的关注感觉过程,而是强调刺激事件出现与否的决策判断过程。区分出感觉觉察的两个独立过程:(1)最初的感觉过程,反映观察者对此及强度的感受性;(2)最后独立的决策过程,反映观察者的反应偏差。

差别阈限(76):能够识别出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物理差异。

韦伯定律(77):刺激之间的最小可觉差(JND)与标准刺激强度的比值是恒定的.

暗适应(80):从光亮处到光暗处眼睛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

三原色理论(85):颜色视觉的第一个科学理论由扬爵士(Sir Thomas Young)提出。他认为正常人的眼睛具有三种类型的颜色感受器,产生心理上的基本感觉:红、绿和蓝。同时他还认为,所有其它颜色都是由这三种颜色相加或者相减混合得到的。扬的理论后来得到赫尔姆霍兹的修正和扩展,最终形成了三原色理论。这个理论对人们的颜色感觉和色盲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但是不能解释视觉后效和为什么色盲不能辨别成对的颜色。

拮抗加工理论(85):由海林(Hering)在18世纪晚期提出。认为所有的视觉体验产生于三个基本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拮抗的成分:红对绿,蓝对黄,或者黑(没有颜色)对白(所有颜色)。海林推测颜色产生互补色的视觉后效是因为系统中有一个成分疲劳了(由于过度刺激),因此增加了他的拮抗成分的相对作用。在海林的理论中,色盲的类型成对的出现,是因为颜色系统实际上是由相对立的成对颜色构成的,而不是由单一的基本颜色构成的。

感受野(86):一个细胞的感受野是指接受刺激的视觉区域。

门控理论(99):由梅尔扎克提出。该理论认为脊髓中的细胞向门一样切断和阻止一些痛觉信号进入大脑,而允许其他信号进入。大脑和皮肤中的感受器向脊髓发送开还是闭门的信息。来自大脑的信息提供了所经历疼痛情景的背景。

第5章知觉

错觉(106):(帽顶、普根多尔夫、艾宾浩斯、Müller-Lyer、Z?llner……)见第107页

知觉组织原则(116):

接近律: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最近(最接近的)的元素会被组织到一起。即,整体知觉与仅仅是部分的集合不同。

相似律: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最相似的元素组织到一起。

共同命运原则: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朝同一方向运动和具有相同速度的元素会被组织到一起。

诱导运动(118):对于运动的知觉就好像形状和方向的知觉一样,通常依赖于一个参照框架。如果你坐在一间黑屋子里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在光点外面有一个缓慢来回运动的矩形时,你会感知到光点是在一个静止的矩形中来回运动。即使当你的眼睛绝对静止的注视着那个光点时也会有这种错觉,即诱导运动。

似动(Φ现象)(119):是一种运动错觉,揭示了更高层次的对运动知觉的组织过程。似动的最简单的形式就是Φ现象。当视野不同位置的两个光点以大约每秒4到5次的频率交替出现就会发生这种现象。当这种交替的速率相对较慢的时候,就好像是单个光点在两个位置之间来回移动。

深度知觉(119):(三维知觉)

视差:一个物体在两眼中对应的图像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

视轴辐合:当两只眼睛注视一个物体时,它们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向内侧转动。

相对运动视差:提供关于深度的信息。

知觉恒常性(122):一般来说,尽管你的感受器接受的刺激在改变,但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变的、恒定的、稳定的。这种现象称作知觉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指在视网膜成像大小变化的情况下感知物体真实大小的能力。

形状恒常性:能够正确感知物体的形状,即便当物体处于倾斜的位置,使得视网膜成像的形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存在实质不同时。

方向恒常性:指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发生改变的条件下,识别环境中真实图形方向的能力。亮度恒常性:人们在不同照明条件下,将物体的白度、灰度和黑度等知觉为恒定的倾向。

自下而上的加工(127):在识别一个物体时,你要把所看到的东西与存储的知识进行匹配。从周围的环境获取感觉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发送给大脑以抽取并加工相关的信息,这就是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它与经验事实密切相关,它处理一定的信息,并将外界刺激的具体物理特征转化为抽象表征。也称为“数据驱动的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127):期望影响知觉,这种现象就是自上而下的加工。它包括过去知觉环境的经验、知识、动机和文化背景等。也被称作“概念驱动(或假设驱动)的加工”

心理定势(131):指准备好根据规则、说明、期望或者是习惯倾向等来处理某些问题,比如问题解决人物或游戏。当原来的规则在新的情境中不适用时,心理定势实际上会妨碍问题解决。

另见250页:指先前存在的心理状态、习惯或态度,在某些条件下,它能加强感知和问题解决的质量和速度。

第6章心理、意识和其他状态

自我觉知(136):意识的高级水平是自我觉知。自我觉知赋予你一种个人历史感和认同感。

快速眼动睡眠REM(142):睡眠期间以周期性的间隔出现(具体看142-143页)

显性梦境(147)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可接受的版本,潜性梦境代表社会和个人不能接受的但是是真实的“未剪辑”的版本。

清醒梦境(149):这种理论认为有意识的觉知一个人正在作梦是一种习得的技能——可由常规的练习所完善——使做梦者控制它们梦的方向。

心理依赖(154):当个体发现如此渴望使用药物,或使用药物令人欣快以致出现渴求,那么不管成瘾与否,这种情况都被称为心理依赖。

第7章学习与行为分析

经典条件作用(162):当一个环境事件与另一个事件联系在一起时就会发生这种类型的学习称为经典条件作用,一种由一个刺激或事件预示另一个刺激或事件之到来的基本学习方式。

刺激泛化(166):反应自动扩展到从未与最初的无条件刺激UCS匹配过的刺激上的现象。

刺激辨别(166):就是生物体学会在某些维度上(例如色调或音高)对与条件刺激CS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

操作性条件作用(173):斯金纳发展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程序,在这种程序中,他操纵有机体行为的结果,以考察他们对有机体后来的行为有何影响。

强化相倚(174):指某一反应和它产生的环境变化之间的一致性关系。

辨别性刺激(175):通过强化或惩罚相联合,某些先于特定反应的刺激——辨别性刺激——便可以设定行为发生的背景。

强化程序表(180-181):

固定-比率(FR)程序表:在这个程序表中,强化物在有机体做出一数目的反应后才出现。每次反应后都伴有强化时,称作FR-1程序表(最初的连续强化程序表)。每经过25次反应后才给予强化时,这种程序表称作FR-25程序表。

可变-比率(VR)程序表:强化物之间的平均反映次数是预先确定了的。VR-10程序表指:平均每10次反应后即伴随有一次强化。可变-比率程序表产生的反应速率最高,抗消退能力最强,尤其是当VR值较大的时候。

固定-间隔(FI)程序表:强化物是在经过一个固定的时间间隔后,有机体第一次作出某反应时出现。

可变-间隔(VI)程序表:平均时间间隔是预先确定了的。

连续接近塑造法(181):对任何连续接近并最终与预期反应相匹配的行为进行强化。

本能漂移(183):即使动物学会了进行完美的操作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习得的行为也会向着本能行为漂移。这种倾向称作本能漂移。(由布里兰夫妇发现)

味觉-厌恶学习(183):我们提供的食物有一种新的味道,而它确实让老鼠生病了——它们将再也不会食用有这种味道的食物。这种现象被称作“味觉-厌恶学习”。它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学习机制,味觉厌恶仅仅通过CS与其后果的一次匹配即可形成。在一次经历后会永久保持。

认知地图(185):迷津整体布局的表征

观察学习(187):个体,仅仅是在观察到他人的行为被强化或被惩罚后,才在后来或者做出类似行为,或者抑制该行为。这就是观察学习。

第8章记忆

陈述性记忆(195):涉及事实和事件的回忆

程序性记忆(195):关于怎样去做某些事的记忆

工作记忆(199):为思想和行为每时每刻的变动奠定了基础。它是用于完成诸如推理和语言理解等任务的记忆资源。

组块(200):是一个重新组织项目的过程,基于相似性或其他组织原则进行组织,或者基于存储在长时记忆的信息将他们组成一些更大的模块。

编码特异性原则(203):当提取的背景与编码的背景相匹配时,记忆最为有效。

系列位置效应(首因、近因)(204):(用背景的变化来解释)假设要求学习一系列无关联的单词。如果要求你按照顺序回忆这些单词,……(看书)。你对头几个单词的回忆将非常好(首因效应),最后几个单词的回忆也非常好(近因效应),但序列中间的部分回忆相当差。

提取线索(206):当你搜索一个特定记忆的时候可以利用的刺激。这些线索可以使外部提供的,或者是内部产生的。

情节记忆(206):单独保存你亲自体验过的特定事件。

加工水平理论(208):信息的加工水平越深,它存入记忆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加工涉及越多的分析、理解、比较和精细处理,那么记忆的效果就越好。

传输适宜性加工(208):当内隐编码过程与内隐提取过程间有很强匹配时,内隐记忆通常是最稳固的。

启动(208):对于(回忆单词)的任务,以前看过的某个单词会带来优势,这种优势被称作启动。因为被试对这个单词的第一次经历启动了对其后来经历的记忆。

元记忆(211):关于你的记忆如何工作的或你如何知道你拥有什么信息的问题是元记忆问题。元记忆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什么时候和为什么知道感——你确实把信息储存在记忆中的主观感觉——是准确的。

图式(216):是关于物体、人、和情境的概念框架或知识群。

重构性记忆(217):当你要记一条信息时,你往往不是直接记住这条信息,而是基于更概括类的存储知识来重构信息。

第9章认知过程

控制过程和自动过程(228):(看书)我们可以定义一个从被控制的过程到自动的过程这样的维度。控制过程要求注意,而自动过程一般不需要。一次执行一个以上的控制过程通常是困难的,因为它们需要更多的资源。自动过程常常能够无干扰的与其他任务并兼执行。

Sapir-Whorf 假设(236):由两个假设组成。1,语言相关性。再说各自母语的两种语言背景中的人中,语言中的结构差异一般平行于非语言的认知差异。2,语言决定论。语言的结构强烈的影响或完全决定说本族语的人感知和推理世界的方式。后者是一个更强的假设,因为他断言了语言对思维的很强的因果影响。

启发法(244):是一些策略或“经验法则”。启发法对于判断和决策来说也是至关重要。出声思维报告(244):这种程序要求被试描述他们正在进行的思维。

功能固着(246):是一种心理上的阻塞,它可以通过抑制以前同其他一些用途相联系的物体的新功能的知觉,对问题解决产生不利影响。

信念偏见效应(247):人们倾向于把那些他们能为之构建一个合理的现实世界模型的结论判断为是正确的,而把那些他们不能为之构建合理现实世界模型的结论,判断为是错误的。

几种启发法:

可用性启发法(252):你让你的判断基于记忆中易于使用的信息。

代表性启发法(253):你假设如果一个东西具有一个范畴成员的典型特点,那么,它事实上是那个范畴的成员。

锚定启发法(254):当你对某个事件或结果的可能的值做出判断时,一个基于锚定启发法的偏向是,从一个起始值开始做不充分的调整——或者向上,或者向下。

框架(255):对收益和损失的知觉,经常依赖于形成决策框架的方式。所谓的框架是指对一个选择的一个特定的描述。

第10章智力与智力测验

第11章人的毕生发展

视崖实验(291):看书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294-297):看书

同化(294):对新的环境信息加以修改,使之更为适应已有的知识结构。

客体恒常性(295):指儿童理解了物体可以独立与他们的行为和知觉而存在或运动。

守恒(296):即使物体的外表发生了变化,但如果不增加或者拿去什么,物体的物理性质不会改变。

习惯化(297):指对一个重复多次的刺激降低了反应。

去习惯化(297):婴儿注视“不可能事件”的时间多长一些,说明他们感到惊讶(去习惯化)

内化(298):儿童吸收来自社会环境的知识,这个环境对人质如何随时间展现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儿童指向语言(302):在许多文化中,当成人与婴儿和儿童讲话时,他们使用一种不同于与成人讲话的语言方式,即用一种被称为“儿童指向语言”的夸张、高语调的语言形式。

乔姆斯基对语言获得的看法(303):乔姆斯基认为,儿童一出生就具有帮助他们理解和产生语言的心理结构。某些支持语法生物学基础的最佳证据来自于,儿童在缺乏很好的输入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获得完整的语法结构。

过度泛化(304):儿童利用诸如“扩充”之类的操作原则来形成此类词素如何工作的假设。然而,因为这个原则需要儿童用同样的方式来标记所有的情况,儿童也就会产生过度泛化的错误。如动词过去时的特殊变化

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305-306):看书

依恋(306):社会性发展始于婴儿与父母或其他主要看护人之间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这种强烈的、持久的社会-情感关系称为依恋。

印刻(306):某些动物的幼雏对第一次看到或者听到的移动物体自动的产生印刻。在发展的一个关键时刻,印刻迅速发生,而且很难被修改。

教养方式(308):最优的教养方式:出于控制和反应两个维度的交界处:控制是指父母愿意充当儿童社会化的负责人,而反应是指父母认识到儿童的特体特点。(权威型,放任型)看书

接触性安慰,小猴假母实验(309):看书

性别认同(317):是个体对男性化和女性化认识的程度,它包括对自己性别的意识和接受的程度。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318):看书

第12章动机

社会学习理论(328):由罗特提出。他认为,个体从事某一特定行为的可能性是由他达到目标的期望以及该目标的个人价值所决定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能够驱使人去做正确的行为。

主题统觉测验(342):要求参加实验者就一系列模棱两可的画面编造故事。这些参加者要编造关于他们自己的故事来说明图画中发生了什么事并且描述其可能结果。正如预见的那样,他们把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动机投射到这些情境中。

成就需要(342):它反映了在实现个人目标的计划和工作重要性方面的个人差异。

归因(343):就是关于结果产生的原因的评价。

组织心理学的两个理论:(345)

公平理论假定工人被激励去维持与其他相关人员之间的公平或公正的关系。

期望理论假定当工人期待他们工作上的努力和成绩会产生理想的结果时,他们就会受到激励。

需要层次(346-347):看书

第13章情绪、压力和健康

几种关于情绪的理论(356-357):

躯体反应的詹姆斯-兰格理论:情绪来源于躯体反馈。这种理论被看作是外周主义理论,因为它将情绪链中最重要的角色赋给了内脏反应,而控制它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外周。

坎农-巴德的中枢神经过程理论:反对外周主义而支持中枢主义,将行动集中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情绪的体验是一种生理缓刑和认知评价相结合的状态,两者对于情绪的发生同等重要。

一般适应症候群(364):许多种应激源都会引发相同的反应或一般性的躯体反应。所有这些应激源都需要适应:一个有机体必须寻回他的平衡或稳定,从而维持或恢复其完整和安宁。应激源带来的反应被Selye称为一般适应症候群。包括三个阶段:报警反应、抵抗阶段和疲惫阶段。报警反应是一个短暂的生理唤醒期,它使得躯体能够有力行动而做好准备。如果应激源保持下去,躯体则会进入抵抗期——一个适度的唤醒状态。在抵抗期内,机体可以忍耐并抵抗长时间的应激源带来的衰弱效应。然而,如果应激源持续的时间足够长或强度足够大,躯体的资源将会耗尽,机体将会进入疲惫期。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367):是一种应激反应,个体不断的以某种形式重复体验到伤性事件,比如闪回或噩梦。患者对日常的生活事件感情麻木,并且感觉和他人疏远了起来。最后,这些反应带来的情绪上的伤痛将导致各种症状的出现,比如睡眠问题,对于幸存的内疚感,注意力集中困难,以及极端的惊恐反应。

又见428:一种焦虑障碍,特征是通过痛苦的回忆、梦境、幻觉,或闪回持续的重新体验到创伤事件。

应激预应付(370):应对行为先于潜在的压力事件出现。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375):三个成分:生物指现实的生物学疾患。心理和社会指健康的心理和社会成分。

第14章理解人类人格

大五人格(五因素模型)(389):看书

一致性矛盾(392):在不同时间和不同观察者之间进行的人格评定被发现有一致性,然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评定却没有一致性,这一现象被称作一致性矛盾。

固着(385):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地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

心理动力学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395-396):看书

自我防御机制(396):是自我在寻求表现的本我冲动与否定它们的超我要求之间的日常冲突中用来保护自己的心理策略。

集体无意识(398):卡尔·荣格认为,无疑是并不限于个体独特的生活经验,而是包括整个民族共同具有的基本心里事实,即集体无意识。

自我实现(398):指个体不断努力开发自身才智与能力,实现个人潜能的倾向。

无条件积极关注(399):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通过无条件积极关注,儿童感到尽管他们可能有错误和过失,但总是处于被爱与认可的气氛之中,而这种爱与认可纯粹发于自然,不是他们必须努力才可能争取来的。

交互决定(402):是班杜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意味着如果要完整理解人格和社会生态学就必须全面的考察所有的这些因素。(个体因素、行为和环境刺激)

自我效能(402):是一种相信自己在某种情景下能够充分表现的信念。

自尊(406):一个人的自尊是对自我的概括性评价。自尊对思维、情绪和行为都有强烈影响。

个人主义文化鼓励对自我做独立的解释(407),——“要达到独立这个文化目标,需要把自我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根据其自己内部的全部技能,包括想法、感受和行动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组织和赋予意义,而不是依靠他人。

集体主义文化鼓励对自我做互相依赖的解释,——“体验互相依赖使得个体需要把自我看作周围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并且要认识到一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感受到的社会关系中其他人的想法、感受和行动的影响的。

投射测验(412):在投射试验中,给受测者一系列的模糊刺激,如抽象模式,可以做多种解释的未完成图片、绘画。分别要求受测者叙述模式、完成图片或讲述画中的故事。投射测验首先由精神分析学家使用,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测验解释病人人格的无意识动力。因为刺激是模糊的,反映部分取决于被试带入情境的内在情感、个人动机和先前生活经验的冲突。这些个人的、特异的方面会被投射到刺激中去,从而使得人格评估者可以做出各种解释。

第15章心理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426):当一个人至少在6个月以上的日子里感到焦虑或担心,但却不是由于受到特定的危险所威胁,临床专家们就将其诊断为广泛性焦虑症。焦虑通常集中于特定的生活环境。另外还应当至少出现三项其他症状,例如肌肉紧张、容易疲倦、坐立不安、思想难以集中、易激怒或睡眠障碍。

惊恐障碍(426):病人一眼到一种无预期的严重的惊恐发作,可能只持续几分钟。这种发作一开始的感觉是强烈的焦虑、恐惧或惊慌,伴随着这些感觉的是一些焦虑的躯体症状,包括自主神经系统的高兴奋性、眩晕、头昏或窒息感。这种发作是无从预期的,因为它不是由情境中的某些具体事情导致的。

几种恐怖症(427)

广场恐怖症:是一种对在公众场所或者开阔地方停留的极端恐惧,因为要逃离这种地方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会令人感到尴尬的。

社交恐怖症:是个人对可被他人观察到的公众场合,预先感到的一种持久地、非理性的恐惧。特殊恐怖症:发生于对几种特殊类型的物体或情景做出反应时。

强迫症(428):强迫观念是思维、意象或冲动反复出现或持续作用,尽管个人要努力一直这些观念。强迫行为是指重复的、目的性的动作,根据特定的原则或仪式化方式对于某些强迫观念进行反应。

双相障碍(431):是以严重抑郁与狂躁阶段交替出现为特征的。

习得性无助(433-434):标志是三个类型的缺陷:动机缺陷——很慢的开始产生已知的行为;情绪缺陷——显得僵化、无精打采、惊恐和痛苦;认知缺陷——在新的情景下表现出不良的

学习成绩。即使被放回实际上能够回避特定伤害的情境中,他们也不会学习怎样做。

幻觉(440):精神分裂症病人经常出现。也就是病人认为其想象出来的感知觉,包括视觉、嗅觉或者最常发生的听觉(经常是语音)是真实的。一个人可能听到一个声音一直对他的行为进行现场评述或者听到几个声音在对话。

妄想(440):也是常见的,他们是尽管有清楚的相反证据存在却仍然坚持的错误的或者非理性的信念。

烙印(445):是一种不体面的记号或标志。用心理学术语来说,它是针对个人的一整套负性态度,用以将他或她作为不可接受者隔离。

第16章心理治疗

移情(454):在深入的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病人常常会对治疗师产生一种情绪反应。治疗师通常可以断定,这种情绪反应表明个体处于过去某种情绪冲突的中心,而最为常见的是针对其父母一方或所爱的人的情绪冲突。这种情绪反应称为移情。

反移情(454):相似的情感也会同样出现在治疗师对病人的反应中。反移情指当治疗师感到喜欢或不喜欢一个病人时,它是把病人感知为类似于自己过去生活经历中的某个重要的人了。

客体关系理论(456):克莱恩认为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来自于与爱和仇恨有关的客体,客体是指我们的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任务。客体目前已经成为新心里动力学治疗的聚焦点,并由此形成了在心理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中的一种重要的理论体系——客体关系理论。

满灌疗法(458):在得到来访者许可的情况下,使其真正置身于令其恐怖的情境之中。(暴露)

厌恶疗法(459):运用反条件作用的程序,将诱发性刺激与一种强烈的、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电击或让人呕吐的药物等同时呈现给来访者。

行为复现(462):向个体清楚地呈现在特定情境下一个人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并可能得到什么样的积极的结果。

来访者中心疗法(466):卡尔·罗杰斯提出。基本目标就是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成长。这种方法基于一种假设,认为所有人都有基本的自我实现的倾向——即实现他们的自我潜能。

安慰剂疗法(473):一种中性的治疗,仅仅会产生治愈的预期

元分析(473):用来评估治疗效用的统计方法。元分析提供了一种正规的方法来检验从不同的实验数据中得到的结论。把实验本身看作是参与者。

第17章社会过程与关系

从众(483):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

群体盲思(486):指决策群体具有过滤掉不中意的观点使其保持一致,尤其是让它与领导的见解一致的倾向。

归因理论(489):是描述社会知觉者如何利用信息去生成因果解释的一种总体方式。

基本归因错误FAE(490):描绘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高估倾向性因素(谴责或赞誉人),低估情境性因素(谴责或赞誉环境)的双重倾向。

自利性偏差(491):引导人们将他们的成功归结于自己,否认或者推托自己失误的责任。

自我实现的预言(492):指关于某些未来行为或事件的预测对行为互动改变很大,以至于产生预期的结果。

态度(494):是指对人、个体或观念的积极或消极评价。

说服(496):刻意努力来改变别人的态度。

认知失调(498):指某人在做出决定、采取行动或者接触到一些有违原先信念、情感或价值的信息之后所体验到的冲突状态。

自我知觉理论(499):根据自我知觉理论,要推测你内在的状态(信念、态度、动机和感情)如何或者应该如何,你要感知你现在正在怎么做,要回忆过去在给定情境中你是如何做的。你利用那些自我知识反过来推测你行为最为可能的原因或者决定因素。

依从(500):行为变化与直接要求一致。

Door-in-the-face策略(500):当人们对于一个较大的请求说“不行”之后,他们往往会对一个比较适度的请求说“行”。

Foot-in-the-door策略(500):一旦人们有一只脚跨入了门槛,他们就能利用你的承诺感增加你随后的依从性。

第18章社会心理学、社会和文化

亲社会行为(509):这种行为的目的就是帮助别人。

责任分散(513):当不止有一个人能够在紧急事件中帮忙的时候,人们经常会假设其他人会或应该帮忙——于是他们自己就会退缩或不帮忙。

群体内偏见(522):一种认为自己群体比别的群体好的评价。

刻板印象(523):是对一群被赋予同样特征的人的分类。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A)能力 (B)需要 (C)动机 (D)信念 2、人的听觉主要受()的控制。 (A)额叶 (B)顶叶 (C)枕叶 (D)颞叶 3、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A)兴奋 (B)抑制 (C)兴奋与抑制 (D)反射 4、“谈虎色变”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表现,它属于()。(A)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B)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C)两种信号系统相结合 (D)以上答案都不对

5、感受性是()。 (A)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C)感觉阈限的大小 (D)最小可觉差的大小 6、听觉的适宜刺激是()。 (A)空气振动 (B)物体振动 (C)空气 (D)声源 7、下列关于听觉特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B)声波的频率越低,音调就越高 (C)声波的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 (D)日常生活的声音大多是声波混合的结果 8、下列关于平衡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平衡觉也叫做静觉 (B)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前庭器官 (C)人平躺的时候,平衡觉较弱 (D)平衡觉是人对自己身体位置与地心引力关系的反映9、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的()。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10、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这属于()。 (A)形象记忆 (B)情景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11、下面可以体现思维的概括性的有()。 (A)把事物的各部分和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B)把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C)从一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属性,形成抽象地认识 (D)在头脑中把两个事物联系起来,求同存异 12、根据()可以把思维分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类。 (A)思维的形态 (B)思维的结构 (C)思维的方向 (D)思维的创造水平 13、下面哪一种对梦的态度是正确的()。 (A)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B)梦是焦虑和紧张状态的产物 (C)我们不能对梦做科学的研究 (D)做梦时人感觉不到外界刺激

最新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最新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记忆: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 2.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内部联系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3.需要: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及渴望达到平衡的内部状态 4.成就动机: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力图做出成就以赢得人们的尊 重. 5.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二、填空题 6.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7.根据情绪的状态把情绪分为三种:(激情、应激、心境). 8.研究表明,左侧前额皮层与(积极)情感有关,右侧前额皮层与(消极)情感有关. 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平衡,先快后慢). 10.思维的基本过程指(分析)和(综合). 11.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2.巴甫洛夫根据神经活动特点将高级神经类型分为四种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郁型). 13.一般能力又称为智力,包括(感知能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其核心. 14.表情有三种形式(面部表情、肢体表情、语调表情). 15.加德纳在多重智力理论中提出了七种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运动智力) . 16.韦克斯勒革新了智商的计算方法,将比率智商改为(离差)智商. 17.科学工作者根据气候、动物、磁场等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对地震灾害做出预测,这反映了思维的(概括性)特征. 18.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力,(需要)是它产生的内部条件,(诱因) 是它产生的外部条件. 三、单项选择 19. 下列心理学家中,属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是( D ). A. 马斯洛 B. 罗杰斯 C. 弗洛伊德 D. 斯金纳 20.古语云“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说的是(A).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21.毕业生择业时面临多种选择,是(D)的表现.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22. 体现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给每个人的整体心理活动蒙上一层独特色彩的心理特征是( B ). A. 能力 B. 气质 C. 性格 D. 动机 23.人格是指一个人的(B). A.心理过程 B.整个心理面貌 C.气质 D.性格 24. 信念、价值观与世界观属于(B)的范畴. A.个性心理特征 B.个性倾向性 C.自我意识 D.认识过程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五.名词解释 1.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出多样性的答案的思维。 2.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3.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4.感觉后象: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1、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5、道德感:个体根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 的一种情感体验。 6、能力: 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六.简答题 1.为什么说注意不是心理过程? 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 2.简述情绪、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区别. 情绪情感具有喜怒哀乐等主观体验形式,又有千姿百态的表情行为,并且伴随着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显著变化,此外,情绪情感还在多维度层面上表现出两极性。情绪情感虽然也是脑的机能,但它并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它是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反映。 3.简答色光混合的三条定律. 1854年,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和代替律。补色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色光同它相混合而产生非彩色,即白色或灰色。中间色律:两个非补色的光混合,可产生一个新的混合色,介乎两色之间的中间色。代替律: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彼此可以相互代替。 4.什么是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二者的关系如何? 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二者关系成反比,阈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 1、心理学研究的几个基本原则是什么?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及其应用。遗忘先快后慢,不均衡,所以要经常复习,先密后疏。 3、简述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情绪刺激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引起一定的情绪;强调大脑皮层兴奋对情绪产生的重要作用 4、感觉和知觉的有什么异同? 同:感觉是对个别属性反映,知觉是对整体属性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异:感觉介于心理生理之间,知觉是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 5、能力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 能力知识技能分别属于不同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不断积累,能力会产生发展停滞和衰退的阶段能力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能力,离开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不可能发展;掌握知识又是以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史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彼此互促进相互系。 七.论述题 1.试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及联系.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的名称,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 (2、从所包含的成分看,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既有由一种主要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 (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公有差别。

《普通心理学》试卷四及答案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卷) 专业:课程名称: 考试时间: 一、名词解释24% 1、无意注意 2、感觉 3、再造想象 4、创造性思维 5、理智感 二、填空题18% 1、心理过程研究的是------------------------、 ---------------------和--------------------。 2、人的心理发展实质是-----------------------------------------------------------------。 3、注意有存在对活动的--------------和---------------功能。 4、-----------年,心理学家---------------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 ----------------的诞生。 5、人的内部感觉有------------、----------------和---------------。 6、--------------------定律提出心理能量随着刺激物的乘方函数而变化。 7、似动知觉包括------------------运动、-------------运动、-----------------运动。 8、在心理研究中揭示的错觉多数是------------------,例如-------------。 9、形象记忆是-----------------------------------------------------------------------。 10、过度学习达到-------------时保持效果最佳。 11、画家擅长-------------思维。 12、概念的形成过程要经历---------------、---------------和---------------。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二)

第六章记忆 1.记忆的分类: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指如何作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机能和运动机能的记忆;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2.记忆是一个过程 记忆是一个过程,包括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基本过程。信息编码:是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得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得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 3.记忆的脑学说理论: (1)整合论: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提出。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他用实验的方法破坏动物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发现大脑皮层破坏的区域越大,记忆的丧失就越严重。 (2)定位论:法国医生布洛卡提出脑机能定位论。认为: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 (3)SPI理论:功能模块。SPI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独立(Independent)的缩写。这种理论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信息以串行的加工方式进入记忆系统,在一个记忆模块中的编码依赖于某些其他功能模块中信息加工是否成功。也就是说,一个记忆模块的输出提供给另外模块的输入。信息以并行的方式存储在各个特定的记忆模块中,提取一个子系统的信息不会牵连其他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2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24%) 1、有意注意 2、知觉 3、创造想象 4、思维 5、道德感 6、能力 二、填空题(18%) 1、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有其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 2、注意有复杂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_功能和_____________功能。 3、人的外部感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定律提出心理感觉量与物理刺激量的对数值成正比。 5人的心理发展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似动知觉包括_____________运动、_____________运动、_____________运动。 7在心理研究中揭示的错觉多数是_____________错觉,例如_____________。 8情绪记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达到150%时保持效果最佳 10数学家擅长_____________思维。 11概念的形成过程要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2情绪在激动水平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二者相权取其一属于_____________冲突。 14与_____________相反的是人意志的冲动性。 15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会出现练习过程中的_____________ 称为高原期。 16一般研究者把智商130成为划分_____________的最低临界线。 17_____________年,心理学家_____________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 _____________的诞生。 三、判断并在错的题目改错(14%) 1、社会环境对人的心里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附答案)

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附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在心理学史上,一般把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把冯特誉为心理学独立的旗手。 2.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为代表的心理学流派是人本主义学派。 3.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4.工具性条件反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 5.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6.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7.感受性用感觉阈限来量度。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 8.知觉的基本特性有_选择性__、_理解性__、_整体性_、_恒常性_。9.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选择性特性 10.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11.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12.想象具有预见、补充、代替等功能。13.思维的特点是___间接性 ___、__ 概括性 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 A )的代表人物华生指出:“人和动物的全部行为都可以分析刺激和反应”。 A.行为主义学派 B.人本主义学派 C.认知学派 D.格式塔学派 2.( C )是用心理测量的工具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A.试验法 B.实验法 C.测验法 D.调查法 3.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以保证人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性是( A )A.注意 B.认识过程 C.意志过程 D.思维4.有明确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C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持续性注意5.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引起大家注意的是( A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6.“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 C ) A.感知 B.记忆 C.注意 D.思维 7.感觉阈限和感受性之间的关系是( B )。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对数关系 D.常数值 8.下面不属于内部感觉的是( B )。 A.动觉 B.痛觉 C.平衡觉 D.内脏感觉 9.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就是( B )。 A.差别感受性 B.最小可觉差 C.绝对感觉阀限 D.绝对感受性10.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 A )有关。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稳定性 C.背景的绝对强度 D.对象的绝对强度 11.在知觉世界时,人们总是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这是( A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2.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的( B )。

普通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6%) 1、能力: 2、思维: 3、动机: 4、感觉: 二、填空题:(16%) 5、人的心理现象形式多样,为便于研究分成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即和 . 6、知觉的基本特性是、、、。 7、根据思维的抽象水平,将思维分为、、。 8、注意的品质有、、、。 9、似动知觉包括运动、运动、运动。 三、选择题:(20%) 10、心理学是研究。 ①人的行为科学②人的思维科学 ③人的意识科学④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11、一天,某班新转来了一个同学,大家都很自然地把目光集中到他身上,这种注意属于。 ①有意后注意②无意注意③有意注意 12、在人的感觉中,对人的认识作用最大。 ①听觉②嗅觉③视觉④肤觉 13、“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 ①思维的概括性②思维的灵活性③思维的间接性④思维的直觉性 14、“人逢喜事精神爽”属于。 ①心境②美感③激情④应激 15、“前怕虎,后怕狼”,顾虑重重,这是意志品质差的表现。 ①自觉性②果断性③自制性④坚持性 16、智力的核心是能力。 ①想象②注意③记忆④抽象思维

17、是评价个人品德的最终依据。 ①道德认识②道德情感③道德意志④道德行为 18、提出需要层次论的心理学家是。 ①弗洛伊德②韦克斯勒③马斯洛④吉尔福特 19、打字员对文稿的记忆是记忆。 ①瞬时②短时③长时 四、简答题:(24%) 20、怎样运用记忆规律组织复习或练习 21、感觉和知觉的有什么异同 22、为什么说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23、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五、论述题:(24%) 24、论述思维的本质。 25、试述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专业课程名称心理学出卷人 一、名词解释:(16%) 1、能力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2、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3、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填空题:(16%,每个空格1分) 5、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6、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语词逻辑思维 8、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9、动景、自主、诱导 三、选择题:(20%,每题各2分) 10、④ 11、② 12、③ 13、③ 14、① 15、② 16、④ 17、 ④ 18、③ 19、②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得成分有(A)能力 2、人得听觉主要受(D)得控制。(D)颞叶 3、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得基本过程就是(C)兴奋与抑制 4、“谈虎色变”就是一种条件反射得表现,它属于(B)第二信号系统得活动 5、感受性就是(B)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得感觉能力 6、听觉得适宜刺激就是(A)空气振动 7、下列关于听觉特性得描述不正确得就是(B)声波得频率越低,音调就越高 8、下列关于平衡觉得说法不正确得就是(C)人平躺得时候,平衡觉较弱 9、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得(B)选择性 10、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得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得一幕这属于B)情景记忆 11、下面可以体现思维得概括性得有(C)从一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属性,形成抽象地认识 12、根据(A)可以把思维分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类。(A)思维得形态 13、下面哪一种对梦得态度就是正确得A)梦就是一种正常得生理与心理现象。 14、需要就是指(A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得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得欲求。 15、获得性需要就就是(B社会需要 16、根据马斯洛得需要层次理论,(D)在最高层。D)自我实现 17、动机就就是D激发个体朝着一定得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得一种内在得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18、定势得作用其实就就是(D)无意识动机 19、内驱力其实就就是(A)生理性动机 20、身段表情可以分成(B)手势与身体得姿势 21、情绪有(A)几种功能A)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22、“人就是因为哭了才发愁,因为动手打了才生气,因为发抖才害怕”这就是情绪得(A)理论得观点。 A)情绪得外周理论 23、根据伊扎德得观点敌意就是(D)三种基本情绪组合成得复合情绪。(D)愤怒、厌恶、轻蔑 24、(C)就是一种心理特征,就是有效完成某种活动得心理条件。(C)能力 25、一个人胆大好胜,自信、意志坚强,情绪易激动,这就是在描述她得(C)气质 26、以下说法只有一个就是错误得,请指出就是哪一个(D)华生就是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得代表。 27、脑神经有(C)对。(C)12 28、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得(C)方向、速度、巩固程度、能达到得水平 29、以下哪一概念不就是由巴甫洛夫提出得?(A)操作性条件性反射 30、以下对知觉特征理解正确得就是A)知觉就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得整体在人脑中得反映 1、对于以往感知过而当前又不在眼前得事物得心理浮现称为( C表象 2、人得心理活动能够在时间上接续下去,这主要就是(A记忆得作用 3、主体对一定活动有了某种预先得准备状态,它决定着后续同类心理活动得趋势,这种现象称为B定势 4、对裂脑人进行精细实验研究从而成功地揭示了大脑两半球功能得不对称性,为此获得诺贝尔奖得学者就是( B罗杰、斯佩里 5、反射活动效应器活动得结果又作为一种新刺激传入中枢,并进一步影响中枢得活动,使之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得活动,这一过程称为( B反馈 6、多血质得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得基本特征就是 C强、平衡、灵活 7.编制世界上最早得一个智力测量表得就是 C比奈-西蒙 8、衡量感受性高低可用( D感觉阈限 9、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得需要理论叫 B需要层次理论 10、对延续与发展有机体生命所必需得客观条件得反应叫(A需要 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得就是(A)能力 2、“谈虎色变”就是一种条件反射得表现,它属于(A)第一信号系统得活动 3、以下说法只有一个就是错误得,请指出就是哪一个( D)华生就是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得代表。 4、脑神经有( C)对。(C)12 5、(D)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得科学 D、1879 6、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于1879年创建于( B.德国

普通心理学答案形成性考核网上作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作业一: 单选题。(共20道试题,每题2分) 1、()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A.二元论 B.唯心论 C.唯理论 D.构造主义 2、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从尸体解剖中发现,严重的失语症与左侧额叶部分组织的病变有关,从而确定了语言运动区的位置。语言运动区也叫做()。 A.下丘脑 B.布洛卡区 C.大脑中枢 D.杏仁核 3、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有一句名言叫做“()”。 A.思维决定意识 B.存在决定意识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存在先于本质 4、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个实验室的建立,看成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A.巴甫洛夫 B.约翰?穆勒 C.亚里士多德 D.冯特 5、()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冯特 D.雷蒙德 6、()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 A.强刺激 B.弱刺激 C.远刺激 D.近刺激 7、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大脑直接加工的材料是外物引起的()。 A.反应 B.意识 C.脑电 D.神经冲动 8、色觉属于()的一种。 A.触觉 B.嗅觉 C.视觉 D.味觉 9、所谓(),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A.刺激 B.感觉 C.编码 D.心理

10、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等。 A.视觉、听觉、嗅觉、运动觉 B.视觉、听觉、嗅觉、平衡觉 C.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D.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11、在颜色一致的前提下,要求从一群图形“V”中搜寻图形“O”,发现“V”形数目的多少,不会影响检测出“O”形的速度。原因是两种符号的差别只是发生在原始特征的水平上。这个试验叫做()。 A.解剖实验 B.光照试验 C.视觉搜索试验 D.脑电监测实验 12、人类通常以直立的姿势感知外部世界。身体姿势和环境间的正常关系是维持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观察者的身体姿势发生变化时,大小知觉恒常性会受到影响。当观察着俯视或仰视时,他知觉到同一物体的大小要比直立正视时()。 A.大 B.小 C.相等 D.时大时小 13、在物体与眼睛的距离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我们知觉的物体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的大小有关系。 A.光线 B.色彩差异 C.投影 D.移动距离 14、在图形中,轮廓代表了图形及其()的一个分界面,它是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

《普通心理学》试题库

《普通心理学》网络课程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括号内,每题1分。) 第一章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认知 B.情绪和动机 C.能力和人格 D.心理现象 2.在整个科学大家庭中,心理学是一门()。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中间科学 D.人文科学 3.能够确定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 A. 观察法 B. 调查法 C. 实验法 D. 个案研究法 4.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A. 冯特 B.华生 C. 詹姆士 D.巴甫洛夫 5.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学派是()。 A.构造主义 B.机能主义 C.行为主义 D.精神分析 6.在心理学研究中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元素,强调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进行研究的学派是()。 A.机能主义 B.行为主义 C.格式塔心理学 D.精神分析 7.要研究“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心理发展的关系”,最适宜采用的研究类型是()。 A.因果研究 B.相关研究 C.个案研究 D.实验研究 第二章 8.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 A.脊髓B.躯体神经系统C.交感神经系统D.自主神经系统 9.实现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结构是()。 A.细胞体 B.细胞核 C.树突 D.突触 10.病人不能理解口语单词,导致听觉性失语症,可能受损的是大脑左半球的()。 A. 布洛卡区B.威尔尼克区C.运动皮层区D.感觉皮层区 11.有关大脑两半球功能单侧化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的言语活动中枢在()。

A.中脑B.小脑C.大脑左半球D.大脑右半球 12.人的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A.枕叶B.颞叶C.顶叶D.额叶 第三章 13.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称为()。 A.感觉B.知觉C.记忆D.思维 14.在注视电灯光几秒钟之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灯的光亮形象,这种现象是()。 A.视觉适应 B.联觉 C.幻觉 D.后像 15.电风扇高速转动时,人们看到的不再是一扇一扇的叶片,而是一个整体的圆盘在旋转,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A.视觉掩蔽 B.视觉适应 C.运动后效 D.闪光融合 1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感觉现象是()。 A.疲劳 B.适应 C.融合 D.对比 17.如果手上原有的重量是100克,至少必须增加2克,人们才能感受到两个重量的差别。 根据韦伯定律,如果原有重量是200克,要产生差别感觉需要增加的重量必须达到()。 A.2克 B. 4克 C.6克 D.8克 18.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 A.正比 B.反比 C.倒数 D.对数 19.味觉是人的一种重要感觉,基本的味觉有()。 A.酸、甜、苦、咸 B.酸、甜、苦、辣 C.酸、甜、苦、涩 D.酸、甜、苦、麻 第四章 20.下列“少女和老妇”的双关图,最能说明知觉的()。

普通心理学试题带答案

普通心理学试卷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该题型已取消)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B )P18 A.1864年B.1879年C.1903年D.1920年 2.人的习惯和自动化行为的生理机制是(B )P48 A.定势B.动力定型C.无条件反射D.反馈 3.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作(C )P59 A.尊重的需要B.归属和爱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D.成长的需要 4.色盲一般是隔代遗传,多为先天性,男性色盲是由(B )P100 A.祖父通过父亲传给孙子B.外祖父通过母亲传给外孙 C.外祖父和父亲均为色盲者,第三代男性必是色盲D.祖父和母亲均为色盲者,第三代男性必是色盲 5.看到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的现象叫(D )P121 A.感觉对比B.感觉后象C.感觉适应D.联觉 6.乔治·斯波林进行图象记忆的实验使用的方法是(C )P170 A.整体报告法B.重学法C.部分报告法D.节省法 7.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B )P196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正迁移D.负迁移 8.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 C )P229 A.最强B.较弱C.适中D.极强 9.王方5岁,IQ是110,李平10岁,IQ也是110,二人的智力相比(无法相比)P310 A.王方比李平高B.李平比王方高C.相等D.无法相比 10.阿尔波特认为,人格结构中,代表一个人主要行为倾向,决定一类行为,而不是所有行为的特质是( C )P340

普通心理学试卷概论

华中师范大学2007–2008 学年第一学期普通心理学试卷 华中师范大学2007–2008 学年第一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A卷) 课程名称心理学课程编号上课时间/教室/教师 ( B)1、 B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被誉为“科学心理学之父”。 A. 詹姆斯 B. 冯特 C. 弗洛伊德 D. 马斯洛 (D )2、大脑左半球的 D 受损会导致听觉性失语症,即病人不能理解口语单词。 A. 布洛卡区B.感觉皮层区C.运动皮层区 D.威尔尼克区 ( B )3、研究已证实,___________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 A. 情绪 B. 动机 C. 需要 D. 思维 ( A)4、面部表情中最难以识别的表情是。 A.怀疑B.快乐C.悲哀D.恐惧 ( C )5、通常,心理学中指的四种基本情绪包括___________。 A.快乐、期待、恐惧、同情B.厌恶、接受、愤怒、惊讶 C.愤怒、快乐、恐惧、悲哀D.悲哀、自豪、惊讶、同情 ( D )6、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电影、动画等都是利用了的原理制作的。

A.自主运动 B.动景运动 C.相对运动 D.诱导运动 (D)7、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将智力划分为___________。 A. 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B. 成分智力、背景智力、经验智力 C. 语言智力、数学逻辑智力、空间智力等 D. 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 (C)8、当过度学习程度为___________时,记忆的效果最好。 A.50% B.100% C.150% D.200% (C)9、“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体现了人格的_____C______。 A.独特性 B.复杂性C.稳定性 D.综合性 (B )10、采用了离差智商,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个体的智力状况的智力量表是___________。 A.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 B.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C.比纳-西蒙量表 D.瑞文推理测验 ( A)11、既不想学习又怕考试不及格反映了___________冲突。 A.双避 B.双趋 C.趋避 D.多重趋避 (D )12、心理学家把如活泼好动、灵活善变、善于交往的气质类型叫做。 A.胆汁质 B.抑郁质 C.粘液质 D.多血质 ( B)13、对事实类的信息,如字词、地名、人名、观点、概念等的记忆是。 A.内隐记忆 B. 陈述性记忆 C. 程序性记忆 D. 技能记忆 (C)14、斯坦福—比奈量表智力测验中测得某实际年龄为10岁儿童的智力年龄为11岁,他的智商为__ _________。 A. 90 B. 100 C. 110 D. 120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一)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普通心理学试卷图文稿

普通心理学试卷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普通心理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单选)(每小题1分,共10分) ( A )1.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 A、个性心理 B、群体心理 C、动物心理 D、民族心理 ( D)2. 以下哪个不属于心理过程的内容。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行为过程 ( A )3. 个性倾向性包括、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A.需要 B、能力 C、知觉 D、情绪 ( A )4.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等方面的差异。 A、性格 B、知觉 C、感觉 D、意志 ( D )5. 德国着名的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只有一段短促的历史。 A.华生 B、斯金纳 C、冯特 D、艾宾浩斯 ( B )6.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在莱比锡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A、巴甫洛夫 B、冯特 C、詹姆斯 D、托尔曼 ( C )7. 心理作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观念性、主观性和等特征。 A、生物性 B、物理性 C、能动性 D、机械性 ( B )8. 心理的器官是 A、心脏 B、人脑 C、骨骼 D、手脚

( C )9. 以下哪个不是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主观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 D )1. 以下哪个不是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方法。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验法 D、演绎法 二、选择题(多选)(每小题2分,共10分) 1、心理现象分为(A、C) A、心理过程 B、认知过程 C、个性心理 D、情感过程 E、意志过 程 2、心理过程包括(C,E,G) A、感知过程 B、知觉过程 C、认识过程 D、注意过程 E、情感过 程 F、行为过程 G、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B,C,E) A、认知 B、能力 C、气质 D、情感 E、性格 4、心理学可分为(A,D) A、理论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普通心理学 D、应用心理学 E、社会心理学 5、下列属于理论心理学的是(A,B,D,E) A、普通心理学 B、社会心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E、 实验心理学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方面。

《普通心理学》之记忆干货

《普通心理学》之记忆干货 很喜欢普心里面对记忆的非正式定义:记忆就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大脑这块特殊物质上留下的痕迹。这篇文章不泛泛其谈,尽是干货,主要教会大家在记忆这一章节该如何复习、复习什么和详细的复习内容。对于心理学考研的同学,如果想考上,必须耐下性子地学,本章的重点在第三、第四、第五节。博仁考研为大家做了精细的总结。 记忆思维导图 详细复习内容如下(以《普通心理学》书中的顺序做笔记的框架),五角星越多表示越重要: 一.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注意这三个加红的词,这对于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个概念特点的记忆,起着主线的作用。) (二)记忆的作用 这一块看一遍书就行,这个不重要。 (三)记忆的分类(除了第1点和第3点外,其它只考选择题) 1.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这块是记忆一章的重点,我在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会全面介绍。

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选择题常考点,长时记忆的分类) 情景记忆:是指人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去过的地方。 语义记忆:是指人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它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如记住化学公式、乘法规则、一年有四季等。 3.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这块在第五节会详细介绍。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例如,在学习游泳之前,我们可能读过一些有关的书籍,记住了某些动作要领,这种记忆就是陈述性记忆;以后我们经过不断练习,把知识变成了游泳技能,真正学会了游泳,这时的记忆就是程序性记忆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都属于这类记忆。 (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这一块,只考选择题,记住一些常考点,博仁老师总结如下: 1.白鼠跳台实验证明,反响回路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2.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 3.海马可能是长时记忆暂时性储存场所。 二.感觉记忆(常考简答题“感觉记忆的含义及主要特点”,以下四点就是答案。)★★★ (一)短时记忆的含义: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完全按输入的原样,首先被登记在感觉记忆中。 (二)短时记忆的编码:有两种,第一种是视觉的感觉记忆编码形式叫图像记忆,第二种是听觉的感觉记忆编码形式叫声像记忆。(这里面涉及到整体报告法和局部报告法,其实就常考一个选择题:局部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 (三)短时记忆的存储:各种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存储量都大于可被利用的信息量,几乎进入感官的所有信息都能被登记。 (四)短时记忆的转换:感觉记忆中的信息都是未经心理加工的信息,是尚未受到意义分析的信息,

普通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代表作业中出现过的题 数字为红色的代表多次出现的题 简答题(请每题 5 分,共20 分) 1. 简述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其特征是: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2. 简述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指个体在一瞬间内能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 二、注意稳定性是指人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注意分配又称“时间共享”,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即通常所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四、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一种活动转移另一种活动上去的 过程。 3.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知觉以感觉信息为基础,但又不同于感觉,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感觉和知觉反映的内容不同; (2)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性质不同; (3)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 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人对某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越丰富、越精确,由此形成的知觉就越完 整、越正确,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4.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个体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基本的生理需要位于下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 (1)生理的需要。( 2 )安全的需要。( 3 )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种需要是以一种渐进的层次表达出来,即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外一些需要,也就是个体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较高层次的需要。 5. 简述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