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考核课程论文

题目曾国藩识人用人

姓名杜丽华

专业生物技术

班级本一

学号201007110104

曾国藩识人用人

杜丽华

(枣庄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10级山东枣庄277160)

摘要:如果没有独具慧眼的识人能力,就是一个才华超群的人主动投靠你,也不会得到你的重用。选人、用人首要的是凭借自己的眼力。选准人、用准人,是每一个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选准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又是一件必须要做好的事。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能够为一支军队挑选一个各方面都出色的将领,就会使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如果有几个很有才能的人在身边为自己出谋划策,那我们办起事来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但是,用“他人之力,成己之事”,首要的是识才,它要求识人者必须具备慧眼识珠的眼光。关键词:曾国藩;识人;用人

1知人善用

1.1慧眼识珠

曾国藩就是一个具慧眼的人,很善于在乱世中发现人才,刘蓉就是其中一个。

刘蓉是曾国藩的老乡,也是湖南人,他是清末桐城派的古文大家。少年刘蓉孤傲自负,三十多岁了还未中秀才,但刘蓉绝对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谈经论典样样精通。县令朱孙诏惊叹他的才华,认为埋没了可惜,就私下让他的父亲督促刘蓉参加考试。刘蓉就参加了县里举行的一次考试,考了第一名。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在岳麓书院学习的时候,初次结识刘蓉,交谈了一阵,曾国藩也为他的学识所折服。随即与郭嵩焘、刘蓉二人结拜为兄弟。道光十九年(1839),刘蓉闲居在家,曾国藩到北京参加了一次考试,没有考中,就回到了家乡。曾国藩一到家就专程到刘蓉所住的乐善里去看望他,勉励他攻读史书,勤奋写作。这个时候曾国藩还只是一个落第的书生,但他坚信自己以后要成事,刘蓉一定能为自己所用。几年后,曾国藩收到刘蓉的一封信,见其学业增进不少,非常高兴。他在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三的日记中写道:“最近接到了刘蓉的书言恳切,文笔流畅,也很有见地,可见学问增进了不少。我和他一别四年,没有想到他的进步如此之快,再想想我自己,再不努力,就真无颜面去见他了!”道光三十年,刘蓉隐居于深山,将自己的居室取名“养晦堂”,过起了隐居生活。曾国藩知道这件事后,欣然为他作《养晦堂记》:“我友刘蓉,勤奋好学,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从不把荣华富贵放在心里,我深受感动,特为他作《养晦堂记》,以表达我对他的仰慕之情。”[1]后来曾国藩还作《怀刘蓉》诗,诗中云:我思竟

何蜀?四海一刘蓉。具眼规皇古,低头拜老农。乾坤皆在壁,霜雪必蟠胸。他日余能访,千山捉卧龙。[3]

诗中表明了曾国藩对才华横溢的刘蓉一片思念之情,同时也有希望刘蓉能出山走仕途之意。

咸丰元年(1851),刘蓉果然出山参加乡试,考得良好的成绩,这一年曾国藩刚好在家为母亲服丧。这一年也是曾国藩一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他奉旨在老家办团练。办团练需要人啊,他首先想到了刘蓉。为此他专门又一次拜访刘蓉。两人见面后百感交集,相拥而泣。两个人的感情又拉近了一步。曾国藩服丧期满回京做官后,与刘蓉诗文往来不断,并称赞刘蓉为“卧龙”。曾国藩在《寄怀刘孟蓉》一诗中表达了他对刘蓉深切的眷念之情:清晨采黄菊,宁知弟昆好。四年亦云已,昔者初结交。垂头对灯火,炯然急难情。涟滨一挥手,君卧湘水涓。薄暮不盈春,忍此四年别。万事安可说,与世固殊辙。一心相媚悦,荧荧光不灭。南北音尘绝,辟人苦局阔。[2]

后来,刘蓉为了报答曾国藩的知遇之恩,就主动投到了曾国藩的幕府中,为曾国藩出谋划策。现在我们可以来做一个设想,如果当初曾国藩没有识人的眼力,他发现不了刘蓉的才华,他会不会处心积虑地一步步拉拢刘蓉?显然不会。正是曾国藩认准了刘蓉能在日后为自己所用,能够帮自己,他才会费尽心机笼络刘蓉。识人才需要眼力,考察人才也需要眼力。

1.2察言观色

曾国藩“相人”的功夫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素负盛名。曾国藩选人喜欢在交谈中察言观色,对朋友推荐的文人他都亲自交谈。

一次,曾国藩收到学生李鸿章的一封书信。李鸿章推荐了3个年轻人,希望他们能在老师的帐前效力。曾国藩微笑着放下学生的信,照例背着双手出去散步。黄昏的时候,曾国藩刚刚回到府邸,家人立刻迎上来,低声告诉曾国藩,李大人推荐来的人已经在庭院里等待很长时间了。曾国藩示意家人退下,自己则悄悄走了过去。大厅前的庭院里站着3个年轻人,显然已等待了很长时间。曾国藩悄悄地在离他们不远处停了下来,暗暗观察着这几个人。只见其中一个人不停地用睛观察着四周及房屋内的摆设,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另外一个年轻人则低着头规规矩矩地站在庭院里;剩下的那个年轻人虽相貌平庸,却气宇轩昂,背负双手,仰头看着天上的浮云。曾国藩又观察了一会儿,看云的年轻人仍旧气定神闲,而另外两个人则已经颇有微词。回房后,曾国藩立即召见了这3个年轻人,和他们攀谈起来。渐渐地,曾国藩发现,不停打量自己房屋摆设的那个年轻人和自己谈话最投机,自己的喜好习惯他似乎都早已熟悉一样。相形之下,另外两个人的口才则不是那么出众。不过,那个抬头看云的年轻人虽然口才一般,却常常有惊人之

谈,对事对人都很有自己的看法,只是说话过直,让曾国藩有些尴尬。曾国藩待3人离开之后,立刻吩咐手下对3个人安排职位。

出人意料是,曾国藩并没有把和自己谈得最投机的年轻人委以重任,而是让他做了个有名无权的虚职;而很少说话的那个年轻人则被派去管理钱粮马草。最让人惊奇的是,那个仰头看云,偶尔顶撞曾国藩的年轻人却被派去军前效力,并且他再三叮嘱下属,这个年轻人要重点培养。正当大家都奇怪曾国藩为何会如此安排时,他说出了用人的秘诀:“第一个年轻人在庭院里等待时,便用心打量大厅的摆设,刚才与我说话的时候,明显看出他对很多东西不甚精通,而只是投我所好罢了,而且他在背后发牢骚发得最厉害,见了我之后却最恭敬,由此可见,此人表里不一,不足以托付大事。第二个年轻人遇事唯唯诺诺,谨小慎微,只能做一个刀笔吏而已。最后一个年轻人,在庭院里等待了那么长时间,却不焦不躁,竟然还有心情仰观浮云,就这一份从容淡定便是少有的大将风度。更难能可贵的是,面对显贵他能不卑不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很有见地,这是少有的人才啊!”[9]这最后一个叫刘铭传的年轻人,后来成为台湾的首任巡抚。

1.3不拘一格

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对于武将,则不问品德,不管此人是海盗、罪犯,只要武艺高强,能打仗,心地踏实,为人忠勇,曾国藩不怕得罪地方官,排除压力,为其所用。兵痞鲍超,酒醉卖妻,醒后又翻脸不认账。提刑按察使司的差役押着去府中,不料,路上被曾国藩拦下,鲍超大叫:“曾大人,你老不是在搞团练吗?我愿投在你的帐下,我好比当年落难的薛仁贵,日后我会辅助你老征东扫北。”曾国藩一听,忙叫停下,改押鲍超到审案局自己府中,立即审问并验看他的武艺,发现他武艺出众,曾国藩脱口赞“好神力”,当即把鲍超留下,委以大官。并给50两银子,让其还20两给店老板,30两安顿老婆,另写信给提刑按察使司陶恩培大人,说鲍超是人才,自己要留用,不必再究之等。陶恩培对此非常生气,并上告曾国藩,而曾国藩不予理睬。对此,鲍超万分感谢,在以后的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的战斗中,打仗勇猛,几次把曾国藩从困境中救出,为之立下了汗马功劳。

曾国藩对于海盗式人物申名标,却也收用。一次,申名标带领几十个人抢曾国藩船队的粮食,被杨载福发现,双方打了起来,最后,杨载福把申名标抓住,押到曾国藩面前,说:“这小子有些能耐,十几个弟兄被他打下船,水下功夫也很好。”曾国藩一听,知道是梁山阮氏三雄式的人物,这种人最无品行操守,心想:“给他当个小头目,他会坏了军风军纪,把一群人带坏;若只给他当个普通勇丁,谁又能管得了他?如不要,此人勇敢,有些功夫,目前用人之际,埋没了长技,又太可惜,尤其是当过关天培手下的把总,功夫是可以的。经过

左右权衡,决定使用,但又不能轻易收用他,要给他一点颜色看看,使他对我的收用感恩不尽,拼命打仗。”[6]曾国藩用一吓二抚的办法,使申名标这个海

盗乖乖心甘情愿地为其卖命。[7]申名标带上自己水上功夫好的30多人,把从关

天培军中所学的布阵操练等一套训练水师的方法全部献出,操练湘勇,使湘军威震四海,名扬八方。

2悉心考察

我们来看看曾国藩是怎么考察人才的。曾国藩本人非常注重对人才的考察,对于幕僚的才干、工作成绩、个人品质,曾国藩都悉心观察。曾国藩说:“所谓考察之法,何也?古者询事、考言,二者并重。”但曾国藩的考察之法,据《清史稿》记载,是“第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惊然,退而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曾国藩对历朝权术有深入研究,加之他的阅历,形成他的用人思想及比较系统的用人方法。曾国藩很善于观察人,他从相貌、言语、举止到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幕僚进行考察。当时,“考察九卿以及王公大臣的才能,主要是皇帝召见考察;考察地方官员的才干,主要是巡抚观察三年,然后评判政绩”。曾国藩在考察幕僚时还多了一条,就是人人建言。他说:“若使人人建言,参互质证,岂不更为核实乎?”[10]曾国藩于道光三十年所上的广开言路的奏折,提出了对人才的甄别选用。其实,甄别,也就是对官员进行考察。甄别的目的是“去其良莠”。使那些有才干的能得到重用,把那些口蜜腹剑、两面三刀的阴谋家和野心家从队伍中清理出去。正如曾国藩说:“榛棘不除,则兰蕙减色;害马不去,则骐骥短气。”

[11]在封建时代,人才的选拔、任用讲究出身、资质,而曾国藩主张“衡才”不拘一格。

曾国藩是晚清政治舞台上一名领尽风骚的汉人,他站在维护腐败无能的清朝政权的立场,对人才尽管是非常重视。他延长了没落、腐败、摇摇欲坠的清朝政权,但挽救不了清朝的灭亡,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是“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其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12]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身学习的楷模。

致谢: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李长虹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精心点拨,耐心教导,李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在此谨向李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同时向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关心和鼓舞我的同学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诗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5,16(6):7.

[2]曾国藩.衡阳彭氏谱序[G].长沙岳麓书社,1995,16(2):25.

[3]曾国藩.曾文正公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5,16(4):53.

[4]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32(12):96.

[5]李洪刚.试评曾国藩的处世原则[J].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1,10(3):134-135.

[6]曾国藩.曾国藩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5,55(20):906.

[7]蔡松坡.增补、重注曾胡治兵语录[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79,16(5):5.

[8]朱东安.曾国藩传[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68(22):46.

[9]曾一军.曾国藩慧眼识将才[J].廉政瞭望,2008,12(5):53-54.

[10]曾国藩.曾文正公书札[M].长沙岳麓书社,1995,59(34):1.

[11]曾琦云.再论曾国藩——中国近代新儒家的开创者[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12(4):36-48.

[12]胡忠伟.青年毛泽东为何推崇曾国藩[J].文史春秋,2011,10(2):63-6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