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育种学名词解释

育种学名词解释

育种学名词解释
育种学名词解释

】、.杂交育种亲本选择的一般原则

(1)亲本优点多,主要性状突出,缺点少又较易克服,双亲的优缺点能互补

(2)选择当地推广的优良品种作杂交亲本之一

(3)双亲亲缘关系远,遗传差异大

(4)目标性状遗传力高,注意性状间的相关性

(5)亲本的一般配合力要高

从品种选到的自交系称为第一环系,从杂交后代中选到的自交系称为第二环系。

1、综合品种:由两个以上具有高配合力的自然系、无性系或改良系按一定方式相互杂交、混合育成,并通过自然随机授粉来维持的品种,又称合成品种、复合杂种品种等。

2、单性结实:一种无融合生殖。是在卵细胞没有受精,但在花粉的刺激下,果实也能正常发育的现象。

3、纯系:通过单株选择或连续自交所产生的后代,在表现型和基因型上都表现一致,一般称为纯系。

4、引种:指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或作物的新品种,以及各种种质资源,在本地区通过试种鉴定,从中选出适应于本地栽培的品种,直接用于生产;或者利用它们的某些优良性状,作为育种原始材料,加以间接的利用。

5、一般配合力:指一个被测系(自交系、纯系等)在一系列的杂交组合中平均产量(或其他经济性状)的表现,由基因的加性效应决定。

6、远源杂交:亲缘关系比较远的亲本之间的杂交,一般指植物分类学上不同种、属、甚至科之间的杂交。

7、杂种优势: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后,所产生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抗逆性、适应性、产量等方面比亲本能优越的现象。

8、生理小种:病原菌的种或变种杂内在形态上相似,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或其他特性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称为生理小种。

9、植物组织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利用人工培养基对植物组织进行培养的过程。

10、基因工程:指在体外将核酸插入病毒、质粒或其他载体分子,构成遗传物质的新组合,

并使之渗入到原先没有这类分子的寄主细胞内,而能持续稳定地繁殖。

1、综合品种: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具有高配合力的自交系、无性系或改良群体按一定方式相

互杂交、混合育成,并通过随机授粉来维持的品种。

2、双列法:所有测验的亲本进行相互轮回杂交,形成n*(n-1)个组合

3、回交:两个亲本杂交后,子一代在和双亲之一反复杂交

4、一般配合力:一个品系与所有其他品系杂交的子一代的平均数与所有杂交组合的子

一代的总平均数的离差。

5、杂种优势: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后,所产生的杂种一代的生长势、生活力、抗

逆性、适应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比起亲本优越的现象。

6、抗性:植物抵挡逆境胁迫的特性

7、生理小种:病原菌的种或者变种在内在形态上相似,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

或其他形状上的差异的生物性和生物群型

8、引种:从外地或者国外引进新植物、新草种以及各种种植资源,在本地区试种鉴

定,从中选出优良的性状,直接或者间接使用。

9、种质资源:用于培养新品种的各种原材料

10、多父本杂交: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父本品种花粉混合起来,授给一个母本品种的方

1、种质资源:具有不同种质,可供研究和利用的各种植物品种和类型。

2、引种: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新植物,新草种,新品种,以及各种种质资源。在

本地试种鉴定,从中选出适应本地栽培的品种,直接应用于生产;或者利用它们的某些优良性状,作为育种原始材料,间接加以利用。

3、综合品种:由两个以上具有高配合力的自交系,无性系或改良群体,按一定

方式相互杂交混合而成,并通过自然随机授粉来维持的品种。

4、歧化选择:选择群体中两极端类型互交后再选择的方法。

5、杂种优势: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在生长势,生活力,

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

6、诱变育种:利用物理或化学等诱变因素诱变植物发生变异并从中进行新品种

的选育。

7、倍性育种:人工诱变植物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异,以其所产生的遗传效应为根

据的育种技术。

8、生理小种:病原菌的种或变种,在内在形态上相似,但在培养性状,生理,

生化,病理或其他特性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9、水平抗病性:寄主对不同生理小种没有“专化”和特异反应,对各种小种反

应大体上接近一个水平。

10、分子标记:通过对与目标性状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的选择来间接选择

目标性状的方法,是一种对基因刑的间接选择。

1草坪草育种学:研究草坪草品种选育、繁殖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2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经选择和培育而创造的

某种植物的一种群体。

3品种的三个性质:稳定性(稳定的遗传性状)一致性(在生物学、形态学与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特异性()

4育种目标:就是对所要培育品种的要求,在一定的地区自然、耕作栽培及经济条件下所要培育的新品种应具备的一系列优良性状的指标

5植物引种驯化:就是引入野生植物或栽培植物,通过培育和选择,使野生植物成为栽培植物,外地植物成为本地植物的措施和过程。

6杂交育种:遗传性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在杂种后代中进行选择以育成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的方法。

7远缘杂交:是亲缘关系比较远的亲本之间的杂交,一般是指植物分类学上不同种、属、甚至科之间的杂交。

8诱变育种:利用物理或化学等诱变因素诱发植物发生变异,并从中进行新品种的选育称为诱变育种。

9杂种优势: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后,所产生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适应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比其亲本优越的现象。

10综合品种:是指由两个以上具有高配合力的自交系、无性系或改良群体按一定方式相互杂交、混合育成,,并通过自然随机授粉来维持的品种,又称合成品种,复合杂种品种等。

1、品种:是经人工选择培育,在遗传上相对纯合稳定,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上相对—致,开作为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作物类型。

2、回交育种:一个亲本品种在与其他品种杂交以后对杂种后代杂种优势平均表现的能力。

3、种质资源:凡可供利用和研究的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的植物类型,统称为作物种质资源。它包括品种、类型、近缘种和野生种的植株、种子、无性繁殖器官、花粉甚至单个细胞。

4、远缘杂交:是亲缘关系比较远的亲本(不同种、属、科)之间的杂交。在育种上把亚种间的杂交也归为远缘杂交

5、无性系——无性繁殖作物的一个个体通过无性繁殖而产生的后代,称为无性繁殖系,简称为无性系

6、引种驯化引入外地或国外的优良作物品种,通过培育和选择,使之成为适应于本地的栽培品种。

7、一般配合力:指一个被测系(自交系、纯系等)在一系列的杂交组合中的平均产量(或

其他经济性状)的表现。由基因的加性效应决定。

8、特殊配合力:被测系与一特定的(自交系或基因型纯合的品种)杂交F1的产量(或其他经济性状)的表现。由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决定。

9、综合品种:由两个以上具有高配合力的自交系、无性系或改良群体按一定方式相互杂交、混合而成,并通过自然随机授粉来维持的品种。又称作混合、合成、复合品种。

10、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

1、品种:是在一定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下,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一定植物群体,它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性状,在生物学上、经济上和形态上具有相对一致性,在一定的

地区和栽培条件下,产量、品质和适应性符合生产的需要。

2、目标性状:所要育成的新品种在一定的自然、生产及经济条件下,某一地区栽培时应具备的一系列优良性状指标。

3、种质资源:用以培育新品种的各种原始材料。

4、驯化:是野生植物成为栽培作物的重要步骤,是人类利用和改造植物,获得新作物的重

要方法。

5、选择育种:对人工和自然产生的变异群体,根据育种目标要求和表现型,通过个体选择和后代鉴定试验而选育新品种的方法。

6、单株选择法:是将当选的优良个体分别留种、保存,竖年分别各种一区(行),根据小区(行)植株的性状表现来鉴定上年当选个体的优劣,清除淘汰不良个体的后代。

7、轮回选择: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单株鉴定选择和相互杂交重组,产生更优的遗传组合,使

优良基因型更集中,最终达到改良群体的目的。

8、远缘杂交:是亲缘关系比较远的亲本(不同种、属、科)之间的杂交。在育种上把亚种间

的杂交也归为远缘杂交。

9、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

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

10、倍性育种:人工诱发植物染色体数发生变异,以其所产生的遗传效应为根据的育种技术。1.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经选择和培育而创造的某种植物的一种群体。

2.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是指具有不同种质,可供研究和利用的各种植物品种和类型。3.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称为无融合生殖。

4.植物引种驯化就是引入野生植物或栽培植物,通过培育和选择,使野生植物成为栽培植物,外地植物成为本地植物的措施和过程。

5.一般配合力:指一个被测系(自交系、纯系等)在一系列的杂交组合中的平均产量(或其他经济性状)的表现。由基因的加性效应决定。

6.杂交育种是指利用植物具有不同遗传特性的品种或类型相互杂交,创造遗传变异,然后再通过选择和系统的试验鉴定,培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7.回交是指两个亲本杂交后,子一代再和双亲之一反复杂交。

8.远缘杂交是亲缘关系比较远的亲本(不同种、属、科)之间的杂交。

9.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同时也是指近交系间杂交时,因近交导致的适合度和生活力的丧失可因杂交而得到恢复的现象。

10.植物组织培训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利用人工培养基对植物组织进行培养的过程

1、种质资源germplasm resources:用以培育新品种的各种原始材料。

2、品种:指遗传上相对一致,具有相似或一致的外部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某一种栽培植物个体的总称。

3、育种目标:指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选育具有什么样优良性状的品种。

4、作物的外部环境条件:指作物生存空间周围的一切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耕作栽培条件。

5、作物生态类型:指同一作物在不同生态区形成与该地区生态环境及生产要求最相适应的不同品种类型。

6、繁殖系数:指一个单位数量的种子,其繁殖的种子数量相当于原来种子的倍数。

7、驯化是野生植物成为栽培作物的重要步骤,是人类利用和改造植物,获得新作物的重要方法。

8、杂交育种(Hybridization)通常是指利用植物具有不同遗传特性的品种或类型相互杂交,创造遗传变异,然后再通过选择和系统的试验鉴定,培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9、复合杂交—多个可育亲本与雄性不育亲本杂交,形成复合杂交群体。

10、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及化学等诱变因素诱发的植物变异,并从中进行新品种的选育称为诱变育种

1.种质资源:用以培育新品种的各种原始资料。

2.无性系:无性繁殖作物的一个个体通过无性繁殖而产生的后代,称为无性繁殖系,简

称无性系。

3.一般配合力:指一个被测系(自交系、纯系等)在一系列的杂交组合中的平均产量(

或其他经济性状)的表现。

4.轮回选择: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单株鉴定选择和相互杂交重组,产生更优的遗传组合,

使优良基因型更加集中,最终达到改良群体的目的。

5.杂交育种:通常是指利用植物具有不同遗传特性的品种或类型相互杂交,创造遗传变

异,然后通过选择和系统的试验鉴定,培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6.倍性育种:人工诱发植物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异,以其所产生的遗传效应为根据的育

种技术。

7.体细胞杂交:把植物原生质体分离出来,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使不同亲本的原生

质体互相融合,继而把融合的杂种细胞培养成植株。

8.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

9.回交:两个亲本杂交后,子一代再和双亲之一反复杂交。

10.杂种优势: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后,所产生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

抗逆性、适应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比其亲本优越的现象。

杂交种:指选用性状优良、遗传基础差异大,配合力强的亲本组合进行杂交产生杂交种。

种质资源:可用于育种或栽培的栽培作物类型,品种,近缘野生植物及人工创造的各种植物遗传材料的总称。

品种:指某一栽培作物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生态和生产经济条件,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性和充分一致的生物学特性和形态特征,并以此与同一作物的其它类似群体相区别的生态类型

广义引种:指从外地区或外国引进新的植物,新作物,新品种以及为育种和有关理论研究所需要的各种品种资源材料

配合力:指一个亲本与另外的亲本杂交后杂种一代的生产力的大小

1、种质资源:指具有不同种质,可供研究和利用的各种植物品种和类型。

2、引种: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新植物、新草种、新品种以及各种种质资源,在本地区试种鉴定,从中选出适应本地栽培的品种,直接应用于生产;或者利用它们的某些优良性状,作为育种原始材料,间接地加以利用,这种方法称为引种。

3、选择育种:指在自然和人工创造的变异群体中,根据个体和群体的表现型选优去劣,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相应性状的基因型,使优良或有益基因不断积累及所选择的性状稳定地遗传下去的过程。

4、杂交育种:遗传性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在杂种后代中进行选择以育成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的方法。

5、生殖隔离:在生物学上不同物种之间不亲和的现象。

6、杂种优势: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后,所产生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适应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比其亲本优越的现象。

7、诱变育种:利用物理或化学等诱变因素诱发植物发生变异,并从中进行新品种的选育。

8、植物组织培养:指在无菌条件下利用人工培养基对植物组织进行培养的过程。

9、回交:两个亲本杂交后,子一代再和双亲之一反复杂交,称为回交。

10、雄性不育系:具有雄性不育特性的品种和自交系称作雄性不育系。

1.育种学:

是研究改良植物遗传性状、特别是改良经济性状使之更符合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2. 品种:

品种是在一定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下,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创

造的一定植物群体,它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性状,在生物学上、经济

上和形态上具有相对一致性,在一定的地区和栽培条件下,产量、品

质和适应性符合生产的需要。

3. 一般配合力:

指一个被测系(自交系、纯系等)在一系列的杂交组合中的平均产量

(或其他经济性状)的表现。由基因的加性效应决定。

4. 特殊配合力:

被测系与一特定的(自交系或基因型纯合的品种)杂交F1的产量(或

其他经济性状)的表现。由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决定。

5. 远缘杂交:

是亲缘关系比较远的亲本(不同种、属、科)之间的杂交。在育种上把

亚种间的杂交也归为远缘杂交

6. 歧化选择:

选择群体中两极端类型互交后再选择的方法。

7. 驯化:

驯化是野生植物成为栽培作物的重要步骤,是人类利用和改造植物,获得新作物的重要方法。8.良种繁育:

在种子繁殖过程中,保持其原有的优良种性,不断生产出数量多,质

量好、成本低的种子,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9. 生理小种:

病原菌形态相似,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性

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10. 轮回选择:

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单株鉴定选择和相互杂交重组,产生更优的遗传

组合,使优良基因型更集中,最终达到改良群体的目的。

11、种质资源:指具有不同种质,可供研究和利用的各种植物品种和类型。

12、杂种优势: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后,所产生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适应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比其亲本优越的现象。

13、植物组织培养:指在无菌条件下利用人工培养基对植物组织进行培养的过程。

14、回交:两个亲本杂交后,子一代再和双亲之一反复杂交,称为回交。

15、雄性不育系:具有雄性不育特性的品种和自交系称作雄性不育系。

1、目标性状:所要育成的新品种在一定的自然、生产及经济条件下,某一地区栽培时应具备的一系列优良性状指标。

2、一般配合力:指一个被测系(自交系、纯系等)在一系列的杂交组合中的平均产量(或

其他经济性状)的表现。由基因的加性效应决定。

3无性系:无性繁殖作物的一个个体通过无性繁殖而产生的后代,称为无性繁殖系,简称为无性系。

4、杂交育种:通常是指利用植物具有不同遗传特性的品种或类型相互杂交,创造遗传变异,然后再通过选择和系统的试验鉴定,培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5、生态因素:是指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的和直接为作物所同化的各种因素,包括气候、土壤、生物等因素。

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

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 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身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群体。该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稳定性,Stability ),同时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具有相对的一致性(一致性,Uniformity),并在这些性状上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有所区别(特异性, Distinctness) 种(species):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生理化、形态特征的生物群,是分类的基本单位。种内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可以彼此交配产生后代,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亚种(subspecies):不同分布区的同一种植物,由于生境不同导致两地植物在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上存在差异。 变种(variety):具有相同分布区的同一种植物,由于微生境不同导致植物间具有可遗传的差异。 作物品质:指作物经济器官满足人类需求的程度。 株型:指作物的茎、枝、叶等主要光和器官在植株上的着生态势。 合理的株型可使作物充分利用光能资源,提高有机物的合成,为高产打好基础。 有性繁殖(Sexually propagating):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自花授粉(self-pollination )异花授粉(cross-pollination )常异花授粉(often-cross pollination ) 无性繁殖(Asexually propagating ):不经过两性配子的受精过程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 自花授粉同一花朵内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或同一株的花粉传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的授粉方式。 异花授粉雌蕊柱头接受异株花粉受精的授粉方式 常异花授粉: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衍后代的授粉方式。 自交不亲和性:具有两性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的某些植物,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自交不亲和性是一种受遗传控制的、提高植物自然异交率的特殊适应性。雄性不育性:植物花粉败育,不能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 营养体繁殖:利用植物营养器官的再生能力,使其长成新的植物体的繁殖方式。 无性系(clone):由营养体繁殖的后代。 无融合生殖:不经过受精,即不经过雌、雄配子融合而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方式。 无孢子生殖:无大孢子形成,有胚珠中不同位置的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直接形成二倍体胚囊,最后形成种子的生殖方式。 二倍性孢子生殖:大孢子母细胞不经减数分裂而进行有丝分裂形成二倍体胚囊,最后形成种子。 不定胚生殖:由珠心或子房壁的二倍体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形成胚,由正常胚囊中的极核发育形成胚乳,从而形成种子。 孤雌生殖:胚囊中的卵细胞未与精核结合直接发育成单倍体胚,育正常胚乳形成单倍体种子。孤雄生殖:进入胚囊中的精核未与卵细胞结合而直接发育成单倍体胚,育正常胚乳形成单倍体种子。 自交衰退:杂合基因型的作物,自交后代的生活力减退,称为自交衰退。表现为生长力下降,繁殖力、抗逆性减弱,产量降低等。 近等基因系:一组遗传背景相同,只在个别性状上存在差异的自交系品种。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一、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鱼的光线感受器。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柱:海鞘、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柱。沟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10. 无头类:头索动物身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脊索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头部不明显,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故称为无头类。 11.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后被脊柱所取代。脑和各种器官在身体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12. 无颌类:圆口纲属于较低等的脊椎动物,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13. 有颌类:包括脊椎动物中除了圆口纲物种外的所有类群。这些生物都具备了上、下颌,用于支持口部、加强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能力。 14. 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合称为原索

医学统计学 名词解释+问答题-1

医学统计学 1、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计算相对数时分母不能太小; ②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 ③当各分组的观察单位数不等时,总率(平均率)的计算不能直接将各分组的率相加求其平均; ④对比时应注意资料的可比性:两个率要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即要求研究方法相同、研究对象同质、观察时间相等以及地区、民族、年龄、性别等客观条件一致,其他影响因素在各组的内部构成应相近; ⑤进行假设检验时,要遵循随机抽样原则,以进行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2、正态分布的特点及其应用 性质:①两头低中间高,略呈钟形; ②只有一个高峰,在X=μ,总体中位数亦为μ; ③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 ④μ为位置参数,当σ恒定时,μ越大,曲线沿横轴越向右移动; σ为变异度参数,当μ恒定时,σ越大,表示数据越分散,曲线越矮胖,反之,曲线越瘦高; ⑤对于任何服从正态分布N(μ,σ2)的随机变量X作的线性变换,都会变换成u 服从于均数为0,方差为1的正态分布,即标准正态分布。 应用:①概括估计变量值的频数分布; ②制定参考值范围; ③质量控制; ④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3、确定参考值范围的一般原则和步骤、方法 一般原则和步骤:①抽取足够例数的正常人样本作为观察对象; ②对选定的正常人进行准确而统一的测定,以控制系统误差; ③判断是否需要分组测定; ④决定取单侧范围值还是双侧范围值; ⑤选定适当的百分范围; ⑥选用适当的计算方法来确定或估计界值。 方法:①正态分布法:②百分位数法(偏态分布) 4、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区别 概念:可信区间是按预先给定的概率来确定的未知参数μ的可能范围。 参考值范围是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指标范围。所谓正常人,是指排除了影响所研究指标的疾病和有关因素的人;所谓绝大多数,是指范围,习惯上指正常人的95%。 计算公式:可信区间① ② ③ 参考值范围①正态分布 ②偏态分布 用途:可信区间用于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 参考值范围用于表示绝大多数观察对象某项指标的分布范围

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作物育种学名词解释 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身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群体。该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稳定性,Stability ),同时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具有相对的一致性(一致性,Uniformity),并在这些性状上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有所区别(特异性, Distinctness)种(species):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生理化、形态特征的生物群,是分类的基本单位。种内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可以彼此交配产生后代,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亚种(subspecies):不同分布区的同一种植物,由于生境不同导致两地植物在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上存在差异。 变种(variety):具有相同分布区的同一种植物,由于微生境不同导致植物间具有可遗传的差异。 作物品质:指作物经济器官满足人类需求的程度。 株型:指作物的茎、枝、叶等主要光和器官在植株上的着生态势。 合理的株型可使作物充分利用光能资源,提高有机物的合成,为高产打好基础。 有性繁殖(Sexually propagating):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自花授粉(self-pollination )异花授粉(cross-pollination )常异花授粉(often-cross pollination ) 无性繁殖(Asexually propagating ):不经过两性配子的受精过程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 自花授粉同一花朵内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或同一株的花粉传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的授粉方式。 异花授粉雌蕊柱头接受异株花粉受精的授粉方式 常异花授粉: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衍后代的授粉方式。 自交不亲和性:具有两性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的某些植物,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自交不亲和性是一种受遗传控制的、提高植物自然异交率的特殊适应性。 雄性不育性:植物花粉败育,不能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 营养体繁殖:利用植物营养器官的再生能力,使其长成新的植物体的繁殖方式。 无性系(clone):由营养体繁殖的后代。 无融合生殖:不经过受精,即不经过雌、雄配子融合而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方式。 无孢子生殖:无大孢子形成,有胚珠中不同位置的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直接形成二倍体胚囊,最后形成种子的生殖方式。 二倍性孢子生殖:大孢子母细胞不经减数分裂而进行有丝分裂形成二倍体胚囊,最后形成种子。不定胚生殖:由珠心或子房壁的二倍体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形成胚,由正常胚囊中的极核发育形成胚乳,从而形成种子。 孤雌生殖:胚囊中的卵细胞未与精核结合直接发育成单倍体胚,育正常胚乳形成单倍体种子。 孤雄生殖:进入胚囊中的精核未与卵细胞结合而直接发育成单倍体胚,育正常胚乳形成单倍体种子。 自交衰退:杂合基因型的作物,自交后代的生活力减退,称为自交衰退。表现为生长力下降,繁殖力、抗逆性减弱,产量降低等。 一组遗传背景相同,只在个别性状上存在差异的自交系品种。近等基因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strain RI):指由两个近交系杂交后,经连续20代以上兄妹交配培育成的近交系,称重组近交系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0、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般多细胞动物相反。 24、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5、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6、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27、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围绕的中央腔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循环功能。 28、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突起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神经系统类型。网状神经系统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不定向,神经传导速度慢。 29、皮肌囊:扁形动物等的体壁,由皮肤和肌肉组成。起保护等作用。 30、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型。 31、实质组织:在涡虫等动物的表皮、肌肉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由中胚层来的实质,疏松地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状,可贮存养分。 32、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等低等动物的消化管只有口,没有肛门,消化效率不高,称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33、原肾管:扁形动物等的排泄系统类型。在虫体两侧有一对弯曲、多次分支的纵行排泄管,每一小分支细管的末端连着焰细胞。通过焰细胞收集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背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34、梯式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类型。身体前端有“脑”的雏形,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发出神经分支彼此连接并分布到身体各部。

医学统计学简答题

医学统计学简答题 1.简述标准差、标准误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含义不同:标准差S表示观察值的变异程度,描述个体变量值(x)之间的变异度大小,S越大,变量值(x)越分散;反之变量值越集中,均数的代表性越强。标准误..估计均数的抽样误差的大小,是描述样本均数之间的变异度大小,标准误越大,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间差异越大,抽样误差越大;反之,样本均数越接近总体均数,抽样误差越小。 (2)与n的关系不同: n增大时,S趋于σ(恒定),标准误减少并趋于0(不存在抽样误差)。 (3)用途不同:标准差表示x的变异度大小、计算变异系数、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计算标准误等,标准误用于估计总体均数可信区间和假设检验。 联系:二者均为变异度指标,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即为标准误,标准差与标准误成正比。 2.简述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1.建立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2.选择适当的假设检验方法,计算相应的检验统计量。 3.确定P值,下结论 3.正态分布的特点和应用:? 特点:?1、集中性:正态曲线的高峰位于正中央,即均数所在的位置;? 2、对称性:正态分布曲线位于直角坐标系上方,以x=u为中心,左右对称,曲线两端永远不与横轴相交; 3、均匀变动性:正态曲线由均数所在处开始,分别向左右两侧逐渐均匀下降;?

4、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均数μ和标准差σ,可记作N(μ,σ):均数μ决定正态曲线的中心位置;标准差σ决定正态曲线的陡峭或扁平程度。σ越小,曲线越陡峭;σ越大,曲线越扁平; ?5、u变换:为了便于描述和应用,常将正态变量作数据转换;?? 应用:?1.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2.质量控制?3.正态分布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4.简述参考值范围与均数的可信区间的区别和联系 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意义、计算公式和用途均不同。 ?1.从意义来看?95%参考值范围是指同质总体内包括95%个体值的估计范围,而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是指?95%可信度估计的总体均数的所在范围? 2.从计算公式看?若指标服从正态分布,95%参考值范围的公式是:±1.96s。?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的公式是:??前者用标准差,后者用标准误。前者用1.96,后者用α为0.05,自由度为v的t界值。 5.频数表的用途和基本步骤。 用途:(1)揭示资料的分布特征和分布类型;(2)便于进一步计算指标和分析处理;(3)便于发现某些特大或特小可疑值。 基本步骤:(1)求出极差;(2)确定组段,一般设8~15个组段;(3)确定组距;组距=R/组段数,但一般取一方便计算的数字;(4)列出各个组段并确定每一组段频数。 6.非参数统计检验的适用条件。 (1)资料不符合参数统计法的应用条件(总体为正态分布、且方差相等)或总体分布类型未知;(2)等级资料;(3)分布呈明显偏态又无适当的变量转换方法使之满足参数统计条件;(4)在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要求时,应首选参数法,以免降低检验效能 7.线性回归的主要用途。

育种考试名词解释

1. 近交衰退与杂种优势:近交衰退指近交使繁殖性能、生理活动及与适应性相关的性状降低的现象; 杂种优势指不同种群个体杂交的后代往往在生活力、生长和生产性能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其亲本纯繁群平均值的现象。近交衰退与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主要在于基因的非加性效应。 2. 个体育种值与EBV:个体育种值的简称育种值,指的是种用个体某一性状上能稳定遗传给下一代的基因的加性效应值。虽然育种值可以稳定遗传,但不能直接度量的,只能利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通过表型值和个体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估计,由此得到的估计值称为估计育种值,即EBV。 3. 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一般配合力指一个种群和其它各种群杂交能获得的平均效果,遗传基础是基因的加性效应,主要依靠纯繁选育提高。特殊配合力指两个特定种群间杂交所能获得超过一般配合力的杂种优势,遗传基础是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其提高主要依靠杂交组合的选择。 4. 育种与保种:育种指利用现有畜禽资源,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改进家畜的遗传素质,以期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数量多、质量高的畜产品。保种指人类管理和利用家畜资源以获得最大的持续利益,并保持满足未来需求的潜力。育种是不断打破群体遗传平衡的过程,而保种需要尽量维持群体遗传结构的稳定。 5. 专门化品系与配套系:专门化品系指生产性能“专门化”的品系,按育种目标分化选择育成,每个品系有某方面的突出优点,不同的品系配置在完整繁育体系内不同层次指定位置,承担专门任务。配套系指利用若干个品系,通过杂交组合试验,所筛选出的具有最佳特殊配合力的杂交组合。 四、简答题(共25分) 1.与常规选择方法相比,MAS具有哪些优越性?(5分) 增加遗传评定的准确性;进行早期遗传评定;降低遗传评定的成本;获得更大的遗传进展和育种效益。 2.生产性能测定中,测定站测定和场内测定各自有什么优点和缺点?(6分)测定站测定(station test):指将所有待测个体集中在一个专门的性能测定站或某一特定牧场来统一测定。优点:1)控制了环境条件的变异;2)客观性强;3)便于特殊设备的配备和管理(如自动计料器)。缺点:1)成本较高;2)测定规模有限;3)易传播疾病;4)由于“遗传-环境互作”,使测定结果与实际情况产生偏差,代表性不强。场内测定(on-farm test):指直接在各个生产场内进行性能测定,不要求时间的一致。通常强调建立场间遗传联系,以便于进行跨场际间的遗传评估。 3.畜禽育种过程中,影响选择成效的因素有哪些?(7分) 可利用的遗传变异、选择强度、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世代间隔等,此外遗传力、性状间的相关性、选择方案中的性状数目、近交、环境等也会影响到选择的效果。

动物学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5.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 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1.侧线系统:为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及体侧皮肤下 面,侧线管以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 3.罗伦氏壶腹: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由皮肤衍生的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由罗伦瓮、罗伦管和管孔三部分组成。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也能感知电压。

16.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由基板和棘两部分组成,基板埋藏于真皮中,大多呈菱形,基板底部有一孔,是神经和血管通入的地方;棘着生在基板上,露于皮肤外面,尖端朝向体后,外层覆以釉质,内层为齿质中央为髓腔。 18. 骨鳞:骨鳞为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由真皮形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弹性 的半透明薄骨板,骨鳞呈覆瓦状排列,前端插入真皮形成的鳞袋内,后端游离于表皮之下, 侧缘为相邻的鳞片所覆盖。骨鳞的结构为上下2层,上层为骨质层,下层柔软为纤维层。 32. 卵生:把成熟的卵直接产在体外,在体外进行发育的繁殖方式。如多数鱼类、鸟类。 33. 卵胎生:受精卵在雌性生殖管道内进行发育,但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依靠卵黄供给,与母体没有营养物质的联系,仅呼吸靠母体进行或母体提供部分水分和矿物质。如多数软骨鱼类。 44. 动脉球与动脉圆锥:腹大动脉基部扩大而成的球状结构,称为动脉球,与心脏的心 室相通,不能搏动,硬骨鱼类具有。动脉圆锥是软骨鱼类心脏的组成部分, 位于心室的前方,内有瓣膜,能有节律的搏动。 47. 单循环:血液在体内只有一条循环路线。血液从心脏压出经鳃完成气体交换后,不返回心脏,进入背大动脉,送至身体各处,离开器官组织的乏氧血沿静脉回流到心脏。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Statistics):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数据的搜集;分析;解释;表达的科学。 总体(population):大同小异的研究对象全体。更确切的说,总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全部研究单位的观测值。 样本(sample):来自总体的部分个体,更确切的说,应该是部分个体的观察值。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总体的特征。利用样本信息可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在抽样过程中由于抽样的偶然性而出现的误差。表现为总体参数与样本统计量的差异,以及多个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可用标准误描述其大小。 标准误(Standard Error) 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反映样本统计量的离散程度,也间接反映了抽样误差的大小。样本均数的标准差称为均数的标准误。均数标准误大小与标准差呈正比,与样本例数的平方根呈反比,故欲降低抽样误差,可增加样本例数 区间估计(interval estimation):将样本统计量与标准误结合起来,确定一个具有较大置信度的包含总体参数的范围,该范围称为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又称可信区间。 参考值范围描述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项指标所在范围;正态分布法(标准差)、百分位数法,参考值范围用于判断某项指标是否正常 置信区间揭示的是按一定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t分布法、正态分布法(标准误)、二项分布法。置信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 参数统计(parametric statistics) 非参数统计(nonparametric statistics)是指在统计检验中不需要假定总体分布形式和计算参数估计量,直接对比较数据(x)的分布进行统计检验的方法。 变异(variation):对于同质的各观察单位,其某变量值之间的差异 同质(homogeneity):研究对象具有的相同的状况或属性等共性。 回归系数有单位,而相关系数无单位 β为回归直线的斜率(slope)参数,又称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 线性相关系数(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又称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efficient),是定量描述两个变量间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统计指标。 参数(parameter):描述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 统计量(statistic):描述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名词解释作物育种

1、名词解释:种质资源基因资源起源中心初生中心次生中心基因库三级基因库遗传多样性核心种质 自交不亲和性、雄性不育性、杂种品种、纯系品种、综合品种、多系品种芽变 名词解释:育种目标生物产量经济产量收获指数株型育种高光效育种穿梭育种 1、名词解释:引种引种栽培引种驯化引种改良作物生态型 1、名词解释:杂交育种单交双交复交聚合杂交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 回交、回交育种、轮回亲本、非轮回亲本、近等基因系 远缘杂交育种异附加系异置换系易位系双重杂种优势歧化选择 测交种测验种一环系二环系 配子体自交不亲和孢子体自交不亲和核质杂种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 诱变育种、照射强度、剂量强度、半致死剂量、临界剂量 单倍体、染色体组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倍半二倍体一倍体多元单倍体 外植体细胞工程体细胞克隆变异变异体突变体 LWC RWC WSD 盐害 边际效应品种适应性品种稳定性区域试验 DUS,选择育种,,体细胞杂交 品种,体细胞杂交,,侵袭力,组织培养,缺体 1.作物育种学; 2.品种;5.毒性;;9、半同胞轮回选择;10、次生作物 1.作物育种; 2.多系品种; 3.理想株型育种;;5.物理诱变;7.竞争优势;8.侵袭力;10.轮回选择。 2. 高不育系 3. 基因资源 4. 纯系育种 5. 垂直抗性)和水平抗病性(e) 1.基因资源4.超标优势 5.远缘杂交 6.孤雌生殖9.分子标记10.种子生产 1.作物育种;2.作物育种学;3.品种。1.自交系品种(纯系品种);2.杂交种品种;3.有性繁殖;4.无性繁殖;5. 多系品种;6. 综合品种; 7. 无性系品种; 8.自花授粉 9.异花授粉10.自花授粉作物11.异花授粉作物12.常异花授粉作物13.群体品种14.自由授粉品种15.杂交合成群体 1.种质资源: 1.育种目标: 2.高光效育种: 3.理想株型育种: .系统育种;2.选择;3.选择育种;4.混合选择法;5.引种;6.作物环境;7.生态因素;8.生态环境;9.作物生态类型;10.混合选择育种;11.集团混合选择育种;12.改良混合选择育种 1.杂交育种; 2.回交育种; 3.复交; 4.系谱法; 5.混合法; 6.轮回亲本;7.一粒传法;8.集团混合选择法;9.派生系统法;10.非轮回亲本。 1.杂种优势; 2.自交不亲和系; 3.不育系; 4.保持系; 5.恢复系; 6.雄性不育系;7.测验种、测交种;8. 杂种优势;9. 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10. 自交系 11.近等基因系

动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2.马氏管:由体壁昆虫的排泄气管,是着生于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的盲管,从周围血液中摄取离子、尿酸盐和毒素到管内,形成原始的尿液送入后肠。 3.书肺:为蛛形纲的呼吸器官。藏于腹部体表内陷所生的囊内,由许多叶状物重叠组成,各叶的内腔为血体腔,连接于腹窦。 4.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类鲎的呼吸器官。 5.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像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 6.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7.多态现象:同种动物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两类或多类个体的现象。 8.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形式;种内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行为特征等方面基本相似;有性生物的种内异性个体可相互配育,种间有生殖隔离;并占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 9.世代交替现象:在生活史中无性与有性两个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的现象。 10.开管式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里流动,而是要流出血管到器官与器官之间。例如:节肢动物,不因节肢折断而引起流血过多而死亡,是一种生活的适应。 11.闭管式循环:血液自始至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血管之间由毛细血管连接,而不直接流到组织间隙之间去。 12.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地中央轴,

森林培育学重点

绪论 1、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是一种生产过程: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 的植物性有机物、工业原料和生物能源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通过树木和森林的存在,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是一项建设事业:用科学手段营造或更新森林并加以抚育保护的一项建设性事业。 ●森林培育学是研讨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英语silviculture源于拉丁语,silva意为森林,culture为栽培和培育的意思。 ●造林简史:新中国成立后(4个发展阶段) ①恢复及发展阶段(1949~1957)→开展森林资源清查,实行封山育林,只在重点地区开展人工造林,以群众造林为主。技术措施机械地采用前苏联的办法(如大密度造林,机械的林带走向等),强调造林质量少,造林成效低。 ②打基础并调整巩固阶段(1958~1966)→群众造林和国营造林同时发展,开展沙漠绿化、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造林工作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同时森林的破坏十分严重(以粮为纲,大炼钢铁),造林成效虚报、浮夸严重。造林技术上,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的基础上,许多措施更切合国情,同时着手于造林基础工件的研究,如立地条件类型划分、树种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等。 ③停滞阶段(1966~1978)→文化大革命,全国形势不稳,造林工作进展缓慢,毁林现象日益严重,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学校停止招生,科研单位停止研究工作,所有技术工作基本停顿。 ④稳步提高阶段(1978年以后)→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体系) →1979年2月23日第五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决议,决定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 →1981年12月13日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1984年9月20日第六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植树节3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提出,1998修正) 6、1998年长江洪灾后提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①天然林保护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③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④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⑤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⑥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6月25日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9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该赋予林业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首要的地位。” 7、中国林业发展战略:三生态 生态建设——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安全——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 1.医学统计学: 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医学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体以及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各种因素) 2.同质: 性质相同的事物成为同质的,否则成为异质的或间杂的。 (观察单位间的同质性的进行研究的前提,也是统计分析的必备条件,缺乏同质性的观察单位的不能笼统地混在一起进行分析的) 3.变异: 是指在同质的基础上各观察单位(或个体)之间的差异。 4.总体: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5.样本: 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个体。(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含量) 6.随机: 即机会均等,是为了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可靠性,使各对比组间在大量不可控制的非处理因素的分布方面尽量保持均衡一致,而采取的一种统计学措施。(包括抽样随机、分组随机、实验顺序随机) 7.统计量: 由样本所算出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称为统计量。(反映样本特性的有关指标) 8.参数: 总体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称为参数。 (总体参数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变的,为常数) 9.抽样误差: 从某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来进行研究,而所得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常不一致,这种由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这种在抽样研究中不可避免。(抽样误差有两种表现形式:①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②样本统计量间的差异)10.概率: 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度量,常用P表示,取值为0≤P≤1。 11.频率: 用随机事件A发生表示观察到某个可能的结果,则在n次观察中,其中有m次随机事件A发生了,则称A发生的比例0≤f≤1为频率。显然有 f = m / n 12.小概率事件: 当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小于或等于0.05时,统计学上称该事件为小概率事件,其涵义为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进而认为其在一次抽样中不可能发生。(为进行统计推断的依据) 13.定量资料: 以定量值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血脂,心率等。 14.定性资料: 以定性方式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如血型、性别等。 15.等级资料: 以等级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疗效分级、血粘度、心功能分级等。

育种名词解释

1.种质资源:把具有种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同成为种质资源。 2.引种:引种驯化简称为引种,就是将一种植物从现有的分布区域(野生植物)或栽培区 域(栽培植物)人为的迁移到其他地区种植的过程;也就是从外地引进本地尚未栽培的新的植物种类、类型和品种。 3.杂交育种:又称组合育种,它是通过人工杂交的手段,把分散在不同亲本上的优良性状 组合到杂种中,对其后代进行多代培育选择,比较鉴定,以获得遗传性相对稳定、有栽培利用价值的定型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4.单倍体:是指由未受精配子发育而成的含有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 5.综合品种:是由异花授粉植物的若干个经济性状配合力良好、彼此相似的家系或自交系 在隔离条件下随机交配组成的复杂群体。 6.单株选择法:按照选择标准从原始群体中选出一些优良单株,分别编号,分别留种,下 一代单独种植一个小区形成株系(一个单株的后代),然后根据各株系的表现,鉴定各入选单株基因型好坏的方法。 7.诱变育种:利用人工诱发的遗传物质变异以育成新品种的途径称为诱变育种。 8.杂种优势: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植株,在生活力、生 长势、适应性、抗逆性和丰产性等方面超过双亲的现象。 9.一般配合力:又称普通配合力,指一个亲本品种或品系与其他品种(系)杂交所得的一 系列杂交组合后代某一性状的平均表现。 10.特殊配合力:特殊配合力是指某特定杂交组合的某形状实测值与根据双亲一般配合力算 得的理论值的离差。 11.远缘杂交:指分类学上不同种、属以上类间的杂交,所以又叫分类学杂交。 12.轮回选择:即利用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生物体杂交后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抗 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优于亲本的表现,达到生产的要求。 13.自交不亲和性:是指两性花植物,雌雄性器官正常,在不同基因型的株间授粉能正常结 子,但是花期自交不能结子或结子率极低的特性。 14.雄性不育性:指两性花植物,雄性器官发生退化或丧失功能的现象。 15.内照射:是把某种放射性同位素引入被处理的植物体内进行内部照射。 16.临界剂量:被照射的种子或芽成活率为40%的照射剂量。 17.气候相似论:将植物从一个地区移植到另一个地区,需严格按照地区的气候条件相似性 来进行的原理。

动物学名词解释

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提供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包囊:不良环境下,原生动物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对原生动物度过不良环境是一种很好的适应。 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卵裂:卵裂是指受精卵的早期分裂。卵裂期内一个细胞或细胞核不断的快速分裂,将体积大的卵子细胞质分割成许多小的有核细胞的过程叫做卵裂。分为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 囊胚:卵裂的结果,分裂球行程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 原肠胚:胚胎由囊胚继续发育,由原始的单胚层细胞发展成具有双胚层或三胚层结构的胚胎,称原肠胚。 1头索动物:脊索和神经管纵横于全身的背部并终身保留,又称无头类 2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 3脊索: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帮状结构介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 4逆行变态: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结构简单。这种个体发育又复杂变态到简单变态的现象 5无头类:脊索动物中脑和感觉器官没有分化出来,因而没有明显的头部的类群 6頜口类:有頜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7有頜类:鱼纲和其他高等四足类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 8咽腮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 体表或以一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腮裂。 9口索: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 10尾索: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11双循环:在陆生脊椎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的双循环是完全的双循环,即血流的全过程包括两条途 径。一条叫体循环—富氧血自左心室压出,流到身体各部,经气体交换后流回右心房;一条叫肺循环— 缺氧血由右心房入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将血液压入肺,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后的富氧血又流回左心房。 12单循环: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 13不完全双循环:除了体循环外,心脏与肺之间出现了一个小的循环途径,但仅仅心房有隔而心室一 个,心脏中多氧血与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 14闭鳔类:鳔与食管之间的鳔管退化消失,如鲈形目 15腮耙:着生在腮弓的内缘,为滤食器官。 16盾鳞:软骨鱼类特有,包括基板和鳞棘两部分有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共同形成与牙齿同源。 17硬鳞:只存在于少数硬骨鱼中即硬鳞鱼类,来源于真皮,鳞质坚硬,成行排列而不呈覆瓦状。 18骨鳞:是鱼鳞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真皮层的产物,仅见于硬骨鱼类。呈覆瓦状排列,顶区露出部分 的边缘呈现圆滑或带有齿突而被称为圆鳞和栉鳞。 19圆鳞:定区边缘呈圆形。 20栉鳞:顶区边缘有齿突 21韦伯氏器:鲤科鱼类的前三块脊椎的一部分变化成韦伯氏小骨,包括三角骨、间插骨、舟骨。三角 骨的后端和鳔壁相融,舟骨和內骨的围淋巴腔接触。 22侧线器官:是鱼类特有的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和体侧的皮肤下,侧线管以一系列侧 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存在于两栖纲的幼体。 23鳞式:被侧线管分支穿透的鳞片称为侧线鳞。侧线鳞数目、侧线上鳞和侧线下鳞通常以鳞式表示 24齿式:将哺乳动物单侧上下齿列的数目分别列于分数线上下方的表示方法。 25生殖洄游:从越冬或索饵场向产卵地的迁移,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的一定时期内,沿着一定的路线 寻找产卵场所。 26卵生;雌雄成体经交配后雌虫产出受精卵,卵在体外发育成幼虫。

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学 一、森林培育学概念及发展历史 (一)森林培育学的相关概念 森林培育是森林经营活动的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它涉及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 森林培育学/造林学(Silviculture)是关于森林营造和培育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其对象是人工林和天然林。森林培育学原名造林学,是中国引用的日本从德文翻译出的词语,后改为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学研究的主要范畴在两个方面:一是涉及培育全过程的理论问题,如森林立地和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等基本理论问题;二是全培育过程各个工序的技术问题,如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及改造、森林主伐更新等。由于不同林种的培育目标不同,技术体系也应与培育目标相适应。而关于一些特定林种的培育科技问题,由于事业发展需要和培育特点明显,已陆续独立为单独的课程,如经济林学、防护林学等,它们统属于森林培育学科群,成为其三级学科。 (二)我国森林培育学/造林学的发展历史 以林木培育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林业科学技术有着光辉的历史,在相当长一个时期走在世界的前列。从秦汉时期南方的古越人创造的“萌条杉”、插条杉等繁殖技术到西汉的《汜胜之书》和东汉的《四民月令》中提出一套完整的植树技术再到北魏的《齐民要术》,首次提出农林间作和林木轮伐法。我国古代有关林木培育的知识和经验尽管对推动林业生产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处于零散无系统的状态,没能形成一门学科。 近代森林经营思想和理论,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发源地始终在德国。我国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和社会生产事业发展的滞后,包括森林培育学在内的整个林学的形成发展都比较晚,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陆续由一批从欧、美、日归国的留学生对林学各个学科做了系统介绍。最后,在引进国外先进知识的基础上,许多先辈努力探索与国内实际结合,逐步形成了我国的森林培育理论和技术体系。 二、森林立地 (一)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 森林立地的立地环境条件是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其高低与具体树种相关联。一个既定的立地,对于不同的树种来说,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立地质量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是可以通用的。 (二)森林立地的分类 森林立地可以按一定原则对影响林木生长的自然综合体的划分与归并,狭义上讲,将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称为立地分类,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或称植物条件类型)。广义上说,立地类型划分包括对立地分类系统中各级单位进行的区划和划分。一般意义上的立地类型划分多指狭义分类。 我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主要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张万儒、蒋有绪等人建立。该系统把全国共划分成3个立地区域、16个立地带、65个立地区、162个立地亚区,由包括0级在内的5个级别和若干辅助级别组成。其中,1、2级为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区域分类单元,3、4级为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基层分类单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