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谈美》读后感2篇

《谈美》读后感2篇

本章之前的章节,重点在讨论美感的经验和对美的正确欣赏。从这一章开始,作者将引入一个新的讨论方向:美的创造。在本章,作者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欣赏和创造的关系以及游戏与艺术的不同。

本章开篇作者将读者的思考由欣赏转到创造,从欣赏到创造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当你欣赏了足够多美的事物,也明白了这种欣赏的原道理,你会自然地产生创造的欲望。欣赏和创造的距离并不像一般人以为的那么远。二者都要从想象和情感出发,都是要见出一种意境,造出一种形象。就如诗人创作诗歌的过程与读者读诗的过程都含有欣赏与创造。欣赏与创造就像一对双生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每读者拥有的想象和情感不同,读同一首诗看到的意境深浅也不同。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人所能维持的,每一个读者也需要参与进来,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

创造之中包含欣赏,但创造并不全是欣赏。创造需要把欣赏所见的意境外射成具体的作品。因外射并非易事,作者在此只就艺术的雏形(游戏)来讨论欣赏与创造的关系。

艺术的雏形是游戏,游戏中蕴含了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作者通过研究儿童骑马的游戏探究到游戏和艺术的相似点:艺术和游戏都需把所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其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它们都带有移情作用,能把死板的事物看成活跃的生灵;像艺术一样,游戏是是一

种“想当然”的勾当,是在现实世界之外生造一个想象世界来安慰情感。

儿童的想象力还没有被成人的经验和理智束缚死,你给他们一个世界,他们能变幻出一百个离奇的世界还给你,他们是天生的艺术家。艺术家“不失其赤子之心”。但艺术家终究是“大人”,大人有赤子所没有的严肃与老练。游戏也终究是艺术的雏形而不是艺术本身,它和艺术的重要的区别在于:艺术都有社会性,艺术家在借助作品“传达”自己的情思时,还要研究传达所必须的技巧。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要做到恰到好处的融合,这种融合就是美。而游戏只顾把所欣赏的意象“表现”出来,不具有社会性。

总之,艺术虽根植于游戏本能,但因其社会性,发展到现在,艺术已经将游戏远远的抛在身后,令游戏望尘莫及了。

试想,人类之始,最先学会的不也是“玩”?整天与山洞为屋,野兽为伴。为了生存,开始打猎,在打猎或觅食过程中,他们开始学会了怎样去造物,在打制石器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原有的形状、产生新形态,从各种粗糙的石凿器具到磨制较为精细的骨刀、矛头等,甚至出现了作为装饰品的骨质头饰、项圈等器物类型。装饰品的出现,不正是人类追求美的开始。而《兰亭集序》的艺术之源不也是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次饶有兴致的集会,“流觞曲水”的游戏更激发了集会者对赋诗吟咏的兴致。艺术源于游戏,而又超越游戏。艺术滋润着人的灵魂,是

人类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

篇二

初读《谈美》,有一句话印象很深,“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当时趴在床上的我翻腾着坐起来,用笔歪歪扭扭地做上了标记。大概是因为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我很久以前的疑惑:为什么我不能做一名艺术生。

当然不是因为不够热爱。连续几个小时面对着炭笔、4K纸仍然能乐此不疲,一心只有眼前黑白灰的深深浅浅,手里捏着断了又断的炭铅就仿佛拥有了全世界。那时的投入只是为了情趣,就是今天我才从《谈美》里了解到的“无所为而为”。

但在面对是否要将爱好发展成职业的时候,我竟产生了担心害怕的心理。将画画发展成今后的职业,是否意味着给自己纯粹的爱好套上现实的枷锁。如果用金钱来衡量我的每一个作品,那画画岂不是成了我赖以生存的工具。每每想到将画画作为职业后会逐渐偏离最初的方向,每一次拿起笔都觉着沉重万分,没有了以往轻松快乐的心情。

现在算是有了答案——“未能免俗”。没有一份不计较于得失的心境如何能从事美学工作。毕竟——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在我对着这短短几句话发呆时,思绪又飘到了另一处。朋友在听完一次演讲后,告诉我她最大的收获是下定了决心:将自己最喜欢的专业保留成喜好,将第二喜欢的专业发展成工作。现在我才对这句话有了切实的领悟,我最喜欢的美术对我来说是最珍贵的初心,犹如一件惜世的艺术品在收藏家心中的地位,不希望它染尘,不希望它破损。

于我,我只希望今后每一次拿起画笔,仍保留着最初我所喜爱的模样,仍有手中握着一切的自信。我仍能抛除一切地用心面对作画这件事,仍能摒除一切地认真坚持欣赏美这种态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