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乐记

乐记

乐记
乐记

礼记·乐记

一、《礼记》与《乐记》

1.《礼记》

本篇课文有三则短文,皆选自《礼记》中的《乐记》。

《礼记》是一部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有两种版本,一种是西汉梁人戴德所编,有八十五篇,今存四十篇,称《大戴礼记》;一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礼记》,是戴德侄戴圣所编,有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

2.《乐记》

《乐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一部中国儒家的音乐理论专著。《乐记》旧传有二十三篇,现在十一篇。

《乐记》的内容涉及音乐的许多方面:指出音乐的形成是物动心感,认为?唯乐不可以为伪?;竭力提倡雅颂之声(雅乐),反对郑卫之音(俗乐);提倡礼乐相辅相成以维护统治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提倡用音乐表现情感并通过情感熏陶来发挥其教化作用。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先秦儒家?为人生而艺术?的功利文艺思想和?将人生艺术化?的政治理想,至今对中国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本文所选前两则出自《乐本篇》,后一则出自《乐化篇》。

二、课文分析

1.?乐?的本质是人内心情感的表现,是内在情感表现于外的

结果,同时也能反映出社会状况、时政和民情。

2.?声??音??乐?的区别。

?声?:是音乐的最小单位,一般指宫、商、角、徵、羽五音中之一者。(汉郑玄说:“,杂比曰音,单出曰声。”)

?音?:?声?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才能成为?文?;?文?通?纹?;?纹?宫、商、角、徵、羽?杂比?为音。(后汉书·桓谭传》注:“宫、商、角、徵、羽,谓之五声。声成文,谓之音。”)

乐:?声?组成了?音?却未必是?乐?。五音按一定的规律进一步进行组合,就形成?乐?。?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乐??礼?都服务于政,?乐?具有情感性、社会性。

3.魏文子夏问答。主过?古乐之发?与?新乐之发?阐述了?德音?与?溺音?的特点、产生的原因、社会作用。

《乐记·乐本篇》翻译

原文: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正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

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惉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臣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

译文:凡是音,都是在人心中生成的。感情在心里冲动,所以表现为声,片片断断的声符组合变化为有一定结构的整体称为音。所以世道太平时,音中就充满安适与欢乐,其政治必定太平和谐;乱世的时候,音里充满了怨恨与愤怒,其政治必定是倒行逆施;灭亡及濒于灭亡的国家,其音充满悲哀和忧思,百姓困苦无望。声音的道理,是与政治相通的。(我国的五步音阶与政治既然相通,它们各自相互对应)?宫调?对应君主,?商调?对应大臣,?角调?对应百姓,?徵调?对应事件,?羽调?对应物体。这五大方面有序排列各居其位而不产生紊乱,就不会发出破败不和谐的声音。?宫调?如果产生混乱,就表示国事荒废,那是国君骄奢淫逸;?商调?产生混乱,就表示国事倾斜不正,那是大臣政德败坏;?角调?产生混乱,就表示忧思不定,那是百姓怨愤;?徵调?产生混乱,就表示低沉哀

婉,那是事务繁多;?羽调?产生混乱,就表示紧张危殆,那是财源枯竭。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调全都产生混乱,君臣上下长幼尊卑互相错位,那是互相轻侮怠慢。如果产生这种情况,那么国家的灭亡也就不会太远了。郑卫两国的音乐,是乱世的音乐,接近轻慢了。桑林与濮水之上的音乐,是亡国的音乐,它政局涣散,它百姓流离,臣下欺侮君王,废公法,徇私情的现象,就无法制止。

原文: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极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译文:凡音,是在人心中产生的;乐,是与伦理

相通的。所以单知声而不知音的,是禽兽;知音而不知乐的,是普通百姓。唯有君子才懂得乐。所以详细审察声以了解音,审察音以了解乐,审察乐以了解政治情况,治理天下的方法也就完备了。因此不懂得声的不足以与他谈论音,不懂得音的不足以与他谈论乐,懂得乐就近于明礼了。礼乐的精义都能得之于心,称为有德,德就是得的意思。所以说大乐的隆盛,不在于极尽音声的规模;宴享礼的隆盛,不在于肴馔的丰盛。周庙太乐中用的瑟,外表是朱红色弦,下有稀疏的气孔(故毫不起眼),演奏时一人唱三人和,(虽然形式单调简易),然而于乐声之外寓意无穷。宗庙里祭祀祖先的大飨礼仪中崇尚玄酒并有盛以生鱼的俎盘,大羹不用盐菜佐料而烹成味道单一的肉汤,(虽然不具五味)却在实际的滋味之外别有一番余味深长的滋味。所以说先王制定礼乐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口腹耳目的嗜欲,而是要以此教训百姓,使有正确的好恶之心,从而复归到为人之道的正路上来。

《乐记·乐化篇》翻译

原文: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

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子夏对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合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獶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今君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与音相近而不同。”

译文:魏文侯向子夏问道:?每当我正襟危坐、恭敬严肃地倾听古代音乐,就担心疲惫而睡。可是每当我倾听郑国卫国的音乐,就倦意全无。请冒昧地问你,倾听古代音乐是那种情态,为什么啊?倾听现代的音乐,却是这样一种情态,又是为什么啊??子夏回答说:?流传到现在的那些古代音乐,节奏整齐划一,平和端正而又宽广;各种管弦乐器,都要等待拊鼓敲起鼓点指挥时才开始奏响;鼓等皮革类乐器最先发声,接着是钟铙等金属打击乐器跟着演奏。(伴随着音乐)跳舞的人就迅捷而文雅地舞起。君子之人于是从中得到教育熏陶,于是践行古道而做到修身齐家,使天下太平而又公道。这就是古代音乐传达、表现出来的主

旨、效果。而现在的那些流行音乐,节奏曲折婉转,发出的声音奸邪妖冶而又不符礼数,并且淫靡不断。那些俳优弄人则随着音乐如同狝猴相戏,男女混杂,不知父子尊卑。一曲终了,不能受到教育训诫,当然也不可能遵循古风。这就是流行音乐产生传达出来的作用。现在你所问的是乐,可你喜欢的却是音,而乐与音仅仅相近却不相同啊。?魏文侯说:?请允许我冒昧地问你,音与乐之间有什么不同呢??子夏回答说:?古时候,天地的运行顺畅而一年四季风雨调和,百姓有很高尚的道德修养而五谷丰收;疾疫不会产生,也不出现怪异不吉的征象;这就叫万物有序,不失其所。然后圣人规范父子君臣之间的关系并依此拟定国家的法令制度。法令与人伦反走上了正道以后,天下就非常安定而平稳。天下安定平稳之后,圣人就使六律端正,使五声和谐,用音乐配合诗歌吟唱,这就叫做有德之音。只有有德之音才能称作音乐。《诗〃大雅〃皇矣》上说:‘不去宣传其美誉,他的德行自分明。明辨是非与善恶,教诲不倦赏罚清。治理大周称人君,万民顺从皆一心。等到文王继了位,保持美德常相继。承受上帝赐福祉,世世代代传子孙。’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现在你喜爱的,大概是郑、卫、宋、齐的淫靡之音吧??魏文侯又说:?冒昧地问你,这些淫靡之音

是从哪里产生的啊??子夏回答道:?郑音喜好越礼而腐蚀人心;宋国音乐宜于抚慰女人,使人意志消沉;卫音节奏短促快速,使人意志烦劳;齐音桀骜不驯而偏邪怪诞,使人行为怪僻而得意忘形。这四国的音乐让人沉迷美色而对品德有害,所以在祭祀时一概不用。?

初中文言文翻译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列子》

初中文言文翻译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

浅谈《乐记》的乐教思想

浅谈《乐记》的乐教思想 O范小烨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摘要l乐记》讨论了音乐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的乐教思想是本文论述的内容,包括乐教的作用及其起作用的原理.关麓词l乐记》乐教 ‘乐记>是中国美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献,其丰富的美学思想莫定了中国古典音乐美学的基础。‘乐记)认为音乐的产生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人心,二是外物。在心、物二者之中,‘乐记>更重视心的作用:“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意为情感发于外,便成为音乐.音乐有怎样的作用呢?烁记)首先通过性、情、欲三个范畴来说明了心性的问题.‘乐记?乐本'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乐言’云:“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可见,‘乐记)对人性的看法和苟子相近,苟子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苟子?正名))、“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苟子?性恶>),即认为性乃人的基本属性.以此为基础,‘乐记)展开了它对心性的论述。性虽然是一种纯然之物.但它有一种向外“欲求”的本能,因此才有“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乐本')虽然欲和情不可分割,但它又不是情,而是性的一种向外感物的“欲求”本能,“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乐言').由此,导致了“心术”的形成.“情”是‘乐记》中的一个核心范畴,‘乐记》中的美学思想多围绕着“情”而展开。情在‘乐记'中有多种表述,如哀、乐、喜、怒、敬、爱等等.‘乐本>云:“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如好恶之情。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从而,‘乐记》对性的论述转到了对情的论述,情的产生有其必然性。虽然人本性“无哀乐喜怒之常”.但是又必然会产生“哀乐喜怒之常”.情受到物和欲两方面的推动.一方面,情受到欲的推动;另一方面.情受到物的推动而不断变化.所以.情必然会处于不断变动和难以控制之中,随着“物至知知”,就会导致“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j失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乐本>)所以.情的不断变动和难以控制又潜藏着一种。乱”的危险.为了避免这种状况.人就必须对情有所节制,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乐教来节制情.那么如何通过音乐来节制情?‘乐记'通过对乐与情的关系的论述,进一步说明了音乐是如何对情起作用的.首先,‘乐记)通过区分声、音、乐三个概念说明了什么是乐.。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本》)可以看出,声是一种生理现象,构成了音和乐的基础。音和乐虽然也属于声,但它们是属于一种特殊的声:音是按照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特殊的声,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乐则是诗、歌、舞结合在一起的特殊的音,是一种社会的艺术形式.音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是受情驱使的,它的流动是随意的.由于受不同的情的驱使,音就会表现出溺音和德音两种类型.“德音之谓乐”(‘魏文侯’),。乐者,通伦理者也”(‘乐本>),乐作为一种社会艺术形式,在满足情的需要的同时,还要兼顾到社会的需要,避免。乱”的危险.可见,乐与音的差别既体现在外在形式上.又体现在内容上.从另一方面来看,乐又是“感于物而动”的情的产物,和一定的主体情态对应.即“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乐言’)的情态,因此。乐者,乐也.”(‘乐象》) 由此可见,声、音、乐和主体的情有着不同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展现出了乐与情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情必然诉诸于声、音、乐;另一方面。声、音、乐对情也具有一种必然性的作用.民有血气之性,气流动不居,有逆气顺气、“成象”的逆气顺气、生气之和等多种,它们必然发而为声、音、乐。逆气发为奸声.顺气发为正声;。成象”逆气发为溺音、淫乐:“成象”顺气、“生气之和”发为德音、和乐.而作为诗、歌、舞合一的乐就正是人情的表达方式之一,所以‘乐情>云:“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师乙)云:“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通过这种区分,‘乐记>强调出音乐的教化作用:。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张有同听之,则莫不和顺.”。礼、乐、邢、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是故先王之政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展示了音乐在端正社会风气,伦理教育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考文蕾: 【l】札记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2】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杜。1999. 【3】叶朗冲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一一’ 2009年第j期安徽文学 ●-,’’万方数据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学记原文及译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 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 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 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 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 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 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 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 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 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 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英3课后翻译

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 汉译英英译汉 1. Students differ about whether they should have their future mapped out when they are still at university. Some think they should have a definite goal and detailed plan, so as to brace themselves for any challenges, whereas some others think they don't have to think much about the future, because future is full of uncertainties. 2. 经过仔细检查,这位科学家得知自己患了绝症。虽然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并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 而是准备好好利用剩下的日子,争取加速推进由他和同事们共同发起的那个研究项目,以提前结项。(tick away; make the best of; have a shot at) After a very careful check-up, the scientist was told he had got a fatal disease. Although he knew that his life was ticking away, instead of complaining about the fate, the scientist decided to make the best of the remaining days, and speed up the research project he and his colleagues initiated, and have a shot at completing it ahead of schedule. 1. We all sensed we were coming to the end of our stay here, that we would never get a chance like this again, and we became determined not to waste it. Most important of course were the final exams in April and May in the following year. No one wanted the humiliation of finishing last in class, so the peer group pressure to work hard was strong. Libraries which were once empty after five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were standing room only until the early hours of the morning, and guys wore the bags under their eyes and their pale, sleepy faces with pride, like medals proving their diligence. 我们都觉得在校时间不多了,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学习机会了,所以都下定决心不再虚度光阴。当然,下一年四五月份的期末考试最为重要。我们谁都不想考全班倒数第一,那也太丢人了,因此同学们之间的竞争压力特别大。以前每天下午五点以后,图书馆就空无一人了,现在却要等到天快亮时才会有空座,小伙子们熬夜熬出了眼袋,他们脸色苍白,睡眼惺忪,却很自豪,好像这些都是表彰他们勤奋好学的奖章。 2. Tomorrow? It's all a lie; there isn't a tomorrow. There's only a promissory note that we are often not in a position to cash. It doesn't even exist. When you wake up in the morning it'll be today again and all the same rules will apply. Tomorrow is just another version of now, an empty field that will remain so unless we start planting some seeds. Your time, which is ticking away as we speak (at about 60 seconds a minute chronologically; a bit faster if you don't invest your time wisely), will be gone and you'll have nothing to show for it but regret and a rear-view mirror full of "could haves", "should haves" and "would haves". 明天行吗?明天只是个谎言;根本就没有什么明天,只有一张我们常常无法兑现的期票。明天甚至压根儿就不存在。你早上醒来时又是另一个今天了,同样的规则又可以全部套用。明天只是现在的另一种说法,是一块空地,除非我们开始在那里播种,否则它永远都是空地。你的时间会流逝(时间就在我们说话的当下嘀嗒嘀塔地走着,每分钟顺时针走60秒,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利用它,它会走得更快些),而你没有取得任何成就来证明它的存在,唯独留下遗憾,留下一面后视镜,上面写满了“本可以做”、“本应该做”、“本来会做”的事情。 1.

从先秦古籍通例谈《乐记》的作者(一)

从先秦古籍通例谈《乐记》的作者(一) 《乐记》作者究竟是谁,此乃千年悬案,向来没有定论。《汉书·艺文志》载:“周衰俱坏,乐尤微眇,以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在乐宫,颇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孝文时得其乐人窦公,献其书,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也。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远。”《汉书》这段记载说明刘德与毛生等是《乐记》的作者。沈约《宋书·乐志》本此立说:“武帝时,河间献王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着《乐记》,献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殊。”《隋书·音乐志》载沉约的奏答、《旧唐书·音乐志》也有类似看法。问题是,既然刘德、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那么《乐记》显然不是纯粹的独创,而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的广采博取,是一种学术上的集大成。至于“诸子言乐事者”究竟是谁,班固没有言明。 值得注意的是,《隋书》不仅有“河间献王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的记载,而且还有“《乐记》取《公孙尼子》”的说明,这成为不少学者认为《乐记》的作者是公孙尼子的重要依据。以笔者愚见,《隋书》所载的沈约同一次的奏答中,沈约既肯定了《汉书·艺文志》的观点,从集大成的视域承认刘德、毛生等作《乐记》,又从发生学的视角认为“《乐记》取《公孙尼子》”,说明《乐记》吸收和采纳了《公孙尼子》的思想营养。当然,“《乐记》取《公孙尼

子》”,旨在说明《乐记》最直接的理论源头是《公孙尼子》,而并非说明二者等同。这里的“取”,是指“吸取”之意。《隋书》中不仅有“《乐记》取《公孙尼子》”的说法,而且还有“《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之说。其中,《中庸》有这样一句话:“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有人认为这是后人所加(钱玄等注释《礼记》下卷,岳麓书社2001年版),笔者同意该书的这一注释。这一事实说明《中庸》虽然是取《子思子》,但绝非等同于《子思子》,因为《中庸》显然经过了后世的加工和润色。由此而论,“《乐记》取《公孙尼子》”亦理应如此阐释,即《乐记》是来源于《公孙尼子》,而又经过后世包括刘德、毛生等人的编撰而成。此外,作者虽然没有说明《乐记》是如何取《公孙尼子》的,但后人也没有证据证明《乐记》不是取《公孙尼子》的。 从《乐记》的理论渊源来看,我们今天虽然无法读到公孙尼子的原着,因而也不可能对“《乐记》取《公孙尼子》”的说法加以证实,但战国时期公孙尼子确有其人,这似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汉书·艺文志》载“《公孙尼子》二十八篇”,并注:“七十子之弟子。”王充《论衡·本性》:“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宓子贱、漆雕开均为孔子弟子,公孙尼子应与他们同时或稍后。按《隋书·经籍志》所载“《公孙尼子》一卷”,并注:“尼,似孔子弟子。”可见,战国时期确有公孙尼子其人。值得注意的是,唐代的徐坚《初学记·乐部上》在“事对”注释中解释【饰节成文】时,引用了公孙尼子

大学礼记原文及翻译

大学礼记原文及翻译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本文就来分享一篇大学礼记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大学礼记》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 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 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 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喧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

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论_乐记_的_和乐_美学思想

·42·一 《墨子·公孟》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以音乐、舞蹈配合诗歌诵读来实施礼乐教化是中国古代的一大传统。而“和乐”则是中国古代诗歌音乐艺术最重要的美学思想之一。本文似对《乐记》中的“和乐”进行研究,以加深对《乐记》整个美学思想的了解。 “和乐”首先在《国语·周语》中提出来。《周语》记伶州鸠“以乐喻政”答周景王问曰:“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金石以动之,丝以竹行之,诗以道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瓦以赞之,革木以节之。”《周语》这里讲的“和乐”,有声音相应、曲调相谐之意。应该说,它已经把文学艺术的形式美感的基本元素概括出来,即诗歌音乐必须借助优美的旋律才能感染人。这个意义的“和乐”,在后来的《周礼·春官·典同》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周礼·春官·典同》云:“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度数,以十有二声为之齐量,凡和乐亦如之。”郑玄将此“和乐”解释为“和,为调其故器也。”也就是说,这里的“和乐”,当是对已演奏过的乐器进行调试,以便协调乐队有利新的演出。 《乐记》的“和乐”则是与“淫乐”相对应提出来的。《乐记·乐象》篇(以下引《乐记》只出篇名)云:“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孔颖达对此“和乐”的解释是:“正声感动于人,而顺气来应,既闻顺声,又感顺气,二者相合而成象,则和乐兴,若周室太平颂声作也。”“颂声洋洋”的周室太平之声,历来为中国古代统治者所推崇,代表着中国古典音乐审美价值的极致。孔颖达以之喻“和乐”, 则表明至迟在汉代,“和乐”已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最高典范。那末,怎样才能达到“和乐”这种最高典范呢?《乐记》对此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二 《乐记》中的“和乐”美学思想,首先表现在“和”以成“乐”上。我们先来看“和”的两种不同的含义。 甲骨文、金文中的“和”,都从口,禾声。但金文中的“和”有两种形状。一是作“ 和”,从口,禾声。从形状上看,既象形声字又象会意字。另一种作“龢”,容庚先生说,这个“龢”,在经典中通作“和”。甲骨文、金文没有讲字义,《说文》讲得很清楚。 《说文》中的“和”,一种是指“调和众声”之“和”,其本义为乐器。《尔雅·释乐》云:“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龢。”《说文》将这一意义的“和”收入,解释为“调也。从龠,禾声。”段玉裁《注》云:“此与‘口’部‘和’音同意别。”他的意思是说,这个意义的“和”是由“侖”和“品”字构成,其所指为“和众声,谓奏乐时也,万舞时只用龠以节舞,无它声。惟以和众声,故从‘品’。”《一切经音义》引《说文》作“音乐和调”。《尚书·虞书》上讲的“八音克谐(龤)”的“谐(龤)”,其本义也是从“和众声”而来。《说文》云:“龤,乐龢也。”段玉裁注云:“龤训龢,龢训调,调训龢,三字为转注。龤、龢作谐和者,皆古今字变。”而《说 论《乐记》的“和乐”美学思想 钟仕伦 内容提要 《乐记》的“和乐”相对于“淫乐”而提出,其基础在“和”。“和”既包括“调 和众声”之“和”,又包括“同声相应”之“和”。前者体现在诗歌音乐艺术的形式美感上, 后者体现在诗歌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上。《乐记》认为,诗歌音乐须和同于天地万物,而 人心与天地相通,诗歌音乐的“和”于天地之美,自然也就“和”于人心之美。而“和” 于人心之美的诗歌音乐,则“安以乐,其政和”。从“声和”、“音和”到“乐和”,再从“乐 和”、“心和”到“人和”,直至“政和”,《乐记》完成了自先秦诸子以来关于“和乐”的 美学理论的构成,并通过这种构成与“和以成乐”、“乐,乐其所自生”和“唯乐不可以 为伪”,以及“大乐与天地同和”等经典命题,把诗歌音乐的形式美感、本质特征与艺术 的审美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沾溉后世的“和乐”美学思想。

礼记祭统文言文原文及翻译_0

礼记祭统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祭统是礼记中的内容,以下是小编准备的礼记祭统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快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言: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唯贤者能备,能备然后能祭。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明荐之而已矣。不求其为。此孝子之心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既内自尽,又外求助,昏礼是也。故国君取夫人之辞曰:「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此求助之本也。夫祭也者,必夫妇亲之,所以备外内之官也;官备则具备。水草之菹,陆产之醢,小物备矣;

三牲之俎,八簋之实,美物备矣;昆虫之异,草木之实,阴阳之物备矣。凡天之所生,地之所长,可荐者,莫不咸在,示尽物也。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是故,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天子诸侯非莫耕也,王后夫人非莫蚕也,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及时将祭,君子乃齐。齐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齐。不齐则于物无防也,嗜欲无止也。及其将齐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故记曰:「齐者不乐」,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虑,必依于道;手足不动,必依于礼。是故君子之齐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齐七日以定之,致齐三日以齐之。定之之谓齐。齐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是故,先期旬有一日,宫宰宿夫人,夫人亦散齐七日,致齐三日。君致齐于外,夫人致齐于内,然后会于大庙。君纯冕立于阼,夫人副立于东房。君执圭瓒裸尸,大宗执璋瓒亚裸。及迎牲,君执,卿大夫从士执刍。宗妇执盎从夫人荐缢。君执鸾刀羞哜,夫人荐豆,此之谓夫妇亲之。 及入舞,君执干戚就舞位,君为东上,冕而k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是故天子之祭也,与天下乐之;诸侯之祭也,与竟内乐之。冕而k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此与竟内乐

17走遍美国语句和翻译

-- ☆ SitMan 助您征服外语☆ -- [生词摘录] [要点摘录] ----难点句子记录于此 [我的听写] ----可在此处逐句听写 [原文] Cinnamon! 肉桂 I love parades. 我爱看行。 The Thanksgiving Day parade is always such great fun. 感恩节的行总是是如此有趣Look at that Superman balloon! 你看那个超人气球 Wowee! Just floating along high above Central Park West. 啊哈高高飘浮在在中央公园西路上空前 Don't you just love it? 你能不喜欢吗 Oh, and the bands and the music. 还有那乐队和音乐乐 John Philip Sousa. John Philip Soussa的曲子。 I love his music. 我喜欢他的作品。 Da dada da da dada da da da da da da dada. 哒哒哒哒哒哌者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Oh, look at that float, Robbie. 噢你看那花车 Robbie。 Look at those funny-looking clowns. 你看那些滑稽的小小丑 It's for kids. 这是给小孩看的。 Maybe so, but parades always make me feel like a kid. 也许是但这些行总是让我觉得像小孩子。 Remember when you and your dad and I 还记得你你爸爸爸和 went to the Thanksgiving Day parade? 去参加感恩节行行 You were four or five years old, I think. 当时你才四五岁岁我想 Hello, hello.... Oh, hi, Susan. 喂喂……啊嗨嗨 Susa How are you?... Here's Mom. 好吗……妈侣就来了。 Hello, Susan. 喂 Susan。 Yes, he missed a phone call from Alexandra. 对他没接到Alexxandra打来的电话。Yes, I know, but he'll get over it. 是的我知道过过一下就会好的 Good. Then you'll be here about five? 很好。那麽大约约在五点左右来 Oh, fine. 嗯很好。 I look forward to seeing you and Harry and Michelle. 我等著见 Harrry和Michelle。Drive carefully. 开车时小心。 Good-bye. 再见。 Taste Ellen's turkey dressing. 一 Ellen的火填料。 It's delicious. 味道好极了。 I'm not surprised. 我一点也不觉得奇奇怪

初中语文 文言文《愚公移山》原文与译文

《愚公移山》原文与译文 原文: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数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的北面。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

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上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礼记·乐记

乐记 --------------------------------------------------------------------------------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焦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怙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刑

大学生经典英语作文带翻译-超人的象征

大学生经典英语作文带翻译-超人的象征 Superman is famous around the world, it is a cartoon character. Since Superman was created, it got popular by the teenagers soon. Many movies about this man have been brought to the screen, his courage and love story attract so many audience. Actually, Superman is the ideal character that stands for American imagine. 超人在全世界都很有名,那是一个卡通人物。自从超人被创造出来,就很快受到了青少年的欢迎。很多关于这个男人的电影被搬到了 荧幕上,他的勇气和爱情故事吸引着很多观众。实际上,超人是代表 美国形象的理想人物。 Superman is the symbol of courage. In the cartoon series, superman carries out all kinds of hard tasks, and he never gives up. Though he has doubted himself for some time, he finds himself back and continues to do his duties. He dares to do the most dangerous job, just to protect people. 超人是勇气的象征。在卡通系列里,超人执行着各种各样的艰难 任务,从来不放弃。虽然他有过自我怀疑的时候,但是他找回了自己,继续他的任务。他勇于去做最危险的事,为了保护人们。 Superman is also the symbol of justice. In the books, there are a lot of bad guys who are trying to destroy the world. In order to keep the world’s order, Superman fights against the bad guys and keeps the world in peace. Thanks to Superman, the bad guys are brought to justice and stay away from people.

愚公移山 古文翻译、加点字参考资料

《愚公移山》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1)方: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 阳: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山之北水之南谓之“阴” (2)且:将近。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面:面对着。惩:苦于,为……所苦。塞:阻塞。迂:曲折,绕远。居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谋:谋划,商量。汝:你,这里指复数“你们”毕:竭尽,用尽。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险,险阻,阻塞,这里指险峻的大山。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汉阴:汉水南岸。杂然相许:纷纷赞成他。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献疑:提出疑问。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座小山也平不了。曾: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连……也……,连……都……”。损:削减。丘:土山。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且:况且。焉:哪里。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边上。子孙:儿子和孙子。荷:挑。三夫:三个人。夫:成年男子。叩:敲、凿。箕畚:两种装土石的工具,这里是“用箕畚”的意思。京城:复姓。孀妻:寡妇。遗男:遗孤,孤儿。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跳:蹦蹦跳跳。易节:冬夏换季。易:交换。节,季节。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 (3)叟:老头。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句。甚:太过分。惠:聪明,现在写作“慧”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毛:地面所生的草木。其:放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长息:长叹。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彻:通。 若:像,比得过。穷匮:穷尽。加增:增加(高度) 何苦而不平:担心什么铲不平?苦,愁。 (3)操:持,拿。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被动句)。负:背。厝:放置。陇断:高大的山。 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

《礼记》:乐记的全文

《礼记》:乐记的全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对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 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 故其哀心感者,其声阋陨薄F淅中母姓撸其声噍以缓。其喜心感者, 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 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 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 则无怗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 止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 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 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 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 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 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 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 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