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火山岩相划分方案(最新整理)

火山岩相划分方案(最新整理)

火山岩相划分方案(最新整理)
火山岩相划分方案(最新整理)

火山岩相划分方案

“相”是地质体中能够反映成因的地质特征的总和。火山岩相一词由前苏联学者较早引入地质文献。早期主要指火山熔岩,即溢流相火山岩。火山岩相能够揭示火山岩空间展布规律和不同岩性组合之间的成因联系。不同岩相带的孔隙和裂隙及其组合不同。因此,岩相是火山岩成因和物性研究的重要内容。科普切弗- 德沃尔尼科夫把火山岩分为原始喷发相、次火山岩相和火山管道相。Lajoie 按成因将火山碎屑岩分为自碎屑岩相和火成碎屑岩相。李石和王彤划分3 相8 亚相,包括喷发相、次火山岩相和火山管道相。Fisher 和Schmincke 将火山碎屑岩分为火山碎屑流相、火山碎屑岩相、喷发冲积相和火山灰流相。Cas 和Wright 按物源特征和搬运方式将火山岩相划分为熔岩流相、火山碎屑岩相、火山碎屑降落沉积相、陆上碎屑流和涌浪相、凝灰岩相和水下碎屑流和深海火山灰相。陶奎元、邱家骧划分11 种火山岩相,分别为喷溢相、空落相、火山碎屑流相、涌流相、火山泥流相、崩塌相、侵出相、火山口- 火山颈相、次火山岩相、隐爆角砾岩相和火山喷发沉积相。金伯禄按火山物质搬运方式分为4 相11 亚相,包括爆发相、喷崩及喷溢相、侵出相及潜火山相和喷发- 沉积相。谢家莹等划分出13种岩相,包括喷溢相、爆发空落相、火山碎屑流相、爆溢相、基底涌流相、火山泥石流相、喷发沉积相、火山颈相、侵出相、潜火山相、隐爆角砾岩相、侵入相、火山湖相。刘祥将火山碎屑岩分为4 种岩相,包括火山喷发空中降落堆积物、火山碎屑流状堆积物、火山泥流堆积物、火山基浪堆积物。刘文灿把大别山火山岩划分为爆发相、喷溢相、喷发- 沉积相、潜火山岩相。谢家莹等对东南地区竹田头J 3 - K1火山岩- 沉积岩序列进行剖析,划分出5 组岩相,包括喷溢相、火山碎屑流相、爆发空落相、喷发沉积相和火山沉积岩相。

近年来火山岩已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火山岩相识别和储层预测是油气勘探成败的关键。松辽盆地火山岩被分为爆发空落相、溢流相、火山碎屑流相、基底涌流相和喷发沉积相。溢流相再分为上中下3 个亚相。渤海湾盆地火山岩相分为熔岩相、角砾岩相和凝灰岩相及爆发相、溢流相和火山沉积相。

目前盆地火山岩相主要是沿用基于现代火山和剖面火山岩的岩相研究结果。这样的分类体系主要是依据火山作用方式或喷发/ 搬运方式,对于研究现代火山

机构是适合的。在现有分类方案中对成岩方式论述较少,也未涉及到岩相与储层物性的关系。这对于以储层建模、评价和预测为主要目的的盆地火山岩相研究,已经不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王璞珺(2003)将火山岩相分为5 种相、15 种亚相(表1,图1).

一、火山通道相

火山通道指从岩浆房到火山口顶部的整个岩浆导运系统。火山通道相位于整个火山机构的下部,是岩浆向上运移到达地表过程中滞流和回填在火山管道中的火山岩类组合。火山通道相可以划分为火山颈亚相、次火山岩亚相和隐爆角砾岩亚相(图1 -Ⅰ) 。它们可形成于火山旋回的整个过程中,但保留下来的主要是后期活动产物。

1.火山颈亚相:大规模的岩浆喷发、地壳内部能量的释放造成岩浆内压力下降,后期的熔浆由于内压力减小不能喷出地表,在火山通道中冷凝固结。同时,由于热沉陷作用,火山口附近的岩层下陷坍塌,破碎的坍塌物被持续溢出冷凝的熔浆胶结,形成火山颈亚相。火山颈亚相直径为100~1 000 余m ,产状近于直立,通常穿切其它岩层,多发育在深断裂带附近。其代表岩性为熔岩、角砾熔岩和/ 或凝灰熔岩,熔结角砾岩和/ 或熔结凝灰岩。岩石具斑状结构、熔结结构、角砾结构或凝灰结构,具环状或放射状节理。火山颈亚相的鉴定特征是不同岩性、不同结构、不同颜色的火山岩与火山角砾岩相混杂,其间的界限往往是清楚的。图1 - Ⅰ1为营城组三段由中基性火山角砾岩构成的火山颈亚相(松辽盆地东南八棵树村剖面) 。

2.次火山岩亚相

可形成于火山旋回的同期和后期,以后期为主。它是同期或后期的熔浆侵入到围岩中、缓慢冷凝结晶形成的,多位于火山机构下部几百米到1 500 余m ,与其它岩相和围岩呈指状交切或呈岩株、岩墙及岩脉形式嵌入。次火山岩亚相的代表岩性为次火山岩(玢岩和斑岩等) ,具斑状结构至全晶质不等粒结构,冷凝边构造,流面、流线构造,柱状、板状节理。常见的柱状节理火山岩即为次火山岩亚相的代表。这类岩体的直径可从几百米到10 余km 以上。次火山岩亚相中常见围岩捕虏体。该亚相的代表性特征为岩石结晶程度高于所有其它火山岩亚相,以及由于岩浆活动后期的流体活动使得其斑晶常具有熔蚀现象(图1 - Ⅰ2 ,朝深2井营城组显微照片) 。

3.隐爆角砾岩亚相

形成于岩浆地下隐伏爆发条件下,是由富含挥发分的岩浆入侵到岩石破碎带时由于压力得到一定释放又释放不完全而产生地下爆发作用形成的。根据松辽盆地火山岩剖面和井下观测结果,该亚相可形成于岩浆旋回的同期和后期,以中、后期为主。隐爆角砾岩亚相位于火山口附近或次火山岩体顶部,经常穿入其它岩相或围岩。其代表岩性为隐爆角砾岩,具隐爆角砾结构、自碎斑结构和碎裂结构,呈筒状、层状、脉状、枝叉状和裂缝充填状。角砾间的胶结物质是与角砾成分及颜色相同或不同的岩汁(热液矿物) 或细碎屑物质。隐爆角砾岩亚相的代表性特征是岩石由“原地角砾岩”组成,即不规则裂缝将岩石切割成“角砾状”,裂缝中充

填有岩汁或细角砾岩浆,充填物岩性和颜色往往与主体岩性相似但颜色不同(如图

1 - Ⅰ3所示,照片摄于松辽盆地东南八棵树村采石场剖面) 。

二、爆发相

爆发相形成于火山作用的早期和后期,是分布最广的火山岩相,也是构造类型繁多、易于与正常沉积岩混淆的火山岩类。可分为3 个亚相:空落亚相、热基浪亚相、热碎屑流亚相(图1 - Ⅱ) 。

1.空落亚相

其主要构成岩性类型为含火山弹和浮岩块的集块岩、角砾岩、晶屑凝灰岩,集块结构、角砾结构和凝灰结构,颗粒支撑,常见粒序层理。空落亚相是固态火山碎屑和塑性喷出物在火山气射作用下在空中作自由落体运动降落到地表,经压实作用而形成的。多形成于火山岩序列的下部,或呈夹层出现,向上粒度变细。空落亚相的鉴定特征是,具有层理的凝灰岩层被弹道状坠石扰动而形成的“撞击构造”(图1 - Ⅱ1 ,照片摄于松辽盆地东南营城采石场) 。

2.热基浪亚相

其主要构成岩性为含晶屑、玻屑、浆屑的凝灰岩,火山碎屑结构,以晶屑凝灰结构为主,具平行层理、交错层理,特征构造是逆行沙波层理。它们是火山气射作用的气- 固- 液态多相体系在重力作用下于近地表呈悬移质搬运,重力沉积,压实成岩作用的产物,因此也称之为载灰蒸汽流沉积。该亚相多形成于爆发相的中、下部,构成向上变细变薄序列,或与空落相互层。热基浪亚相的代表性特征是发育层理构造,尤其是逆行砂波层理(反丘) 构造。图1 - Ⅱ2为含角砾凝灰岩,序列下部为反丘向上变为平行层理(摄于松辽盆地东南营城采石场) 。

3.热碎屑流亚相

其主要构成岩性为含晶屑、玻屑、浆屑、岩屑的熔结凝灰岩,熔结凝灰结构、火山碎屑结构,块状,基质支撑。它们是含挥发分的灼热碎屑- 浆屑混合物,在后续喷出物推动和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地表流动,受熔浆冷凝胶结与压实共同作用固结而成,以熔浆冷凝胶结成岩为主。多见于爆发相上部。原生气孔发育的浆屑凝灰熔岩是热碎屑流亚相的代表性岩石类型,浆屑塑性拉长/ 撕裂状,顺层分布,气孔和浆屑以及晶屑的长轴方向平行于流动方向(图1 - Ⅱ3 ,松辽盆地东南营城采石

场) 。

三、喷溢相

喷溢相形成于火山喷发旋回的中期,是含晶出物和同生角砾的熔浆在后续喷出物推动和自身重力的共同作用下,在沿着地表流动过程中,熔浆逐渐冷凝、固结而形成。喷溢相在酸性、中性、基性火山岩中均可见到,一般可分为下部亚相、中部亚相、上部亚相。

1.下部亚相

代表岩性为细晶流纹岩及含同生角砾的流纹岩,玻璃质结构、细晶结构、斑状结构、同生角砾结构,具块状或断续的流纹构造,位于流动单元的下部。喷溢相下部亚相岩石的原生孔隙不发育,但岩石脆性强,裂隙容易形成和保存,所以是各

种火山岩亚相中构造裂缝最发育的(图1 -Ⅲ1 ,松辽盆地东南斜尾巴沟营城组剖面) 。

2.中部亚相

代表岩性为流纹构造流纹岩,细晶结构、斑状结构,流纹构造,位于流动单元的中部。喷溢相中部亚相是唯一的原生孔隙、流纹理层间缝隙和构造裂缝都发育的亚相,也是孔隙分布较均 的岩相带。中部亚相往往与原生气孔极发育的喷溢相上部亚相互层,构成孔- 缝“双孔介质”极发育的有利储集体(图1 - Ⅲ2 ,松辽盆地东南斜尾巴沟营城组剖面) 。

3.上部亚相

代表岩性为气孔流纹岩和球粒流纹岩,气孔呈条带状分布,沿流动方向定向和拉长,球粒结构、细晶结构,气孔构造、杏仁构造、石泡构造,位于流动单元的上部。上部亚相是原生气孔最发育的相带,原生气孔占岩石体积百分比可高达25 %~30 % ,原生气孔直径从微米级到10 余cm ,气孔之间通过构造裂缝连通。由于气孔的影响,构造裂缝在上部亚相中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的孔间裂缝,而规则的、成组出现的裂缝较少。喷溢相上部亚相一般是储层物性最好的岩相带之一(图1 - Ⅲ3 ,朝深1 井营城组岩心照片) 。

四、侵出相

侵出相主要见于酸性岩中,形成于火山喷发旋回的晚期。当破火山口- 火山湖

体系已经形成、高粘度岩浆受内力挤压流出地表时,遇水淬火或在大气中快速冷却便在火山口附近形成侵出相(玻璃质)火山岩体。我国东部中生代酸性岩发育区的珍珠岩、黑 岩和松脂岩类都属于侵出相火山岩。侵出相岩体外形以穹隆状为主,岩穹高几十米至数百米,直径几百米到数千米,可划分为内带亚相、中带亚相和外带亚相。

1.内带亚相

位于侵出相岩穹的内部,代表岩性为枕状和球状珍珠岩,玻璃质结构,岩球、岩枕构造,总体产状呈穹隆形。该亚相的原生裂缝最为发育,在微观和宏观尺度上原生裂缝均呈环带状。在宏观尺度上玻璃质珍珠岩沿着环带状裂隙破碎成几厘米至几十厘米甚至10 余m 的火山玻璃球体,这些球状堆积物之间充填着较细的玻璃质碎屑、使得大的珍珠岩球体松散地胶结或堆砌在一起。由于这种堆积物的骨架坚硬,同时有侵出相中带珍珠岩和外带角砾熔岩作为坚硬的外壳披覆其上、起到保护作用,所以,在一个大的侵出相火山岩穹隆的内部往往发育有大规模的“岩穹内松散体”。这种松散体的物性通常是非常好的。图1 - Ⅳ1是侵出相内带亚相珍珠岩体,球体直径近10 m ,内部由直径依次递减的小球体组成,岩石薄片下呈玻璃质环带状(珍珠结构) 。照片摄于松辽盆地东南三台乡村珍珠岩矿。

2.中带亚相

位于侵出相岩穹的中部,内带亚相和中带亚相均是由于高粘度熔浆在内力挤压作用下流动,遇水淬火、逐渐冷凝固结在火山口附近堆砌而成。常见结构有玻璃质结构、珍珠结构、少斑结构和碎斑结构。代表岩性为致密块状珍珠岩和细晶流纹岩,块状构造,岩体呈层状、透镜状和披覆状。该亚相的岩石脆性极强,构造裂缝极易形成同时也易于再改造,最终能够保留下来的构造裂缝不如喷溢相下部亚相发育。图1 - Ⅳ2为侵出相中带亚相层状珍珠岩,照片摄于松辽盆地东南三台乡村珍珠岩矿。

3.外带亚相

位于侵出相岩穹的外部,其代表岩性为具变形流纹构造的角砾熔岩。它们是(高粘度) 熔浆舌在流动过程中,其前缘冷凝、变形并铲刮和包裹新生和先期岩块,在自身重力和后喷熔浆作用下流动,最终固结成岩而成。岩石具熔结角砾结构、

熔结凝灰结构,常见变形流纹构造。其鉴定特征是具变形流纹构造的角砾/ 集块熔岩,其中的角砾和集块也具有变形流纹构造(图1 - Ⅳ3 ,肇深8 井营城组岩心照片) 。

五、火山- 沉积岩相

火山- 沉积岩相是经常与火山岩共生的一种沉积岩相,可出现在火山活动的各个时期,与其它火山岩相侧向相变或互层,分布范围广、远大于其它火山岩相。在火山喷发过程中、尤其在火山活动的间歇期,于火山岩隆起之间的凹陷带主要形成火山- 沉积相组合。其岩性主要是含火山碎屑的沉积岩。碎屑成分主要为火山岩岩屑和凝灰质碎屑以及晶屑、玻屑。火山- 沉积相主要形成于冲积扇和山

间河流沉积环境。松辽盆地火山- 沉积相可细分为3 个亚相:含外碎屑火山碎屑沉积岩、再搬运火山碎屑沉积岩和凝灰岩夹煤沉积。

1.含外碎屑火山碎屑沉积岩

其代表岩性是具有层理的、以火山碎屑为主( > 50 %) 的沉积岩和/ 或火山凝灰岩中包裹有泥质岩等外来岩块(如图1 - Ⅴ1 ,松辽盆地东缘剖面照片) 。

2.再搬运火山碎屑沉积岩

岩石由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组成,层理构造发育,岩石序列中有明显的反映再搬运的沉积构造或相关特征。如图1 -Ⅴ2所示,照片中部为一具有粒序层理和平行层理的浊积岩透镜体、其上下均为波状层理凝灰岩,向上过渡为含煤的含火山角砾的凝灰岩。浊积岩成分为砂级火山碎屑,是经过再搬运后在湖相环境中沉积的。照片摄于松辽盆地东南部营城煤矿井下800 深处巷道剖面(沙河子组- 营城组过渡段) 。

3.凝灰岩夹煤沉积

是松辽盆地最常见的岩相之一,由凝灰岩与煤互层序列组成,形成于间湾沼泽沉积环境。如图1 - Ⅴ3所示,照片下部为灰白色凝灰岩,向上过渡为黑色煤层。照片摄于松辽盆地东南部营城煤矿井下800 m 深处巷道剖面(沙河子组- 营城组过渡段) 。

总之,有关火山岩相的术语很杂,且多数情况下只提及名词概念没有给出定

义和识别标志,难以运用。笔者根据成因和可识别性,将相近岩相进行归类后提出上述划分方案。本文用“热碎屑流”一词以示区别于沉积岩中的碎屑流相。本文的热碎屑流亚相包括或相当于其它文献中的火山碎屑流相、火山泥流相和火山灰流相等术语。用“热基浪”一词以强调火山气射物沿地表呈载屑蒸汽流搬运的特点,该亚相包括或相对于其它文献的涌浪相和底潮沉积等术语。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看,火山颈亚相的最大特点就是各种成分和结构的熔岩和角砾(熔) 岩堆砌在破火山口及其下延部位,它包括或相当于其它文献中的火山口- 火山颈相、火山爆发崩塌相、喷崩相等术语。

浅谈火山喷发类型与火山岩相分类

浅谈火山喷发类型与火山岩相分类 xbs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前人工作简要分析、整理并总结了火山的喷发类型,火山岩相及其分类,以及中国东南火山的火山-侵入岩相的分类三分方案。全文分为两个部分,即火山与火山喷发类型、火山岩相及分类方案。旨在共同学习和激发兴趣。 关键词:火山;火山喷发;火山岩相 火山岩是岩石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此项工作对寻找和开发相关矿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火山岩的产生自然离不开火山与火山作用。现在讨论的问题是火山岩的喷发类型,火山岩相的含义、类型与识别。重点为后者。火山岩相研究方面,前苏联学者提出相、亚相分类(或成因类型),普遍的应用于古火山岩地区。美国学者对于近代火山喷发产物的研究提出了火山碎屑流相模式。但由于划分标准的不统一,不论是火山喷发类型,还是火山岩相的分类,都还众说纷纭。为了方便非专业人士的了解和参考,笔者就世界主流观点做了一些分析和总结,并以中国东部火山来进行分类。 一、火山与火山喷发类型 火山,炽热地心的窗口,是地球上最具爆发性的力量。早在东汉时的《神异经》中就有“荒外有火山,风吹不强,猛雨不灭”的相关描述。“火山”(volcano)这一名词来源于拉丁语vulcanus或volcanus,与希腊神话密切相关,意指地壳上的一个开口,炽热的物质通过它被抛出形成的“山”。而火山和火山喷发的现代定义为:高温的地下熔体流体经地下通道喷出地表,谓之火山喷发;由这些喷发出的喷出物形成的地貌景观,称之为火山,为火山作用产物。 一般说来,只有活火山(包括休眠火山)才会喷发。火山喷发(volcanic eruption)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因岩浆性质、地下岩浆库内压力、火山通道形状、火山喷发环境(陆上或水下)等诸因素的影响,使火山喷发的形式有很大差别。按岩浆的通道分为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两大类。 裂隙式喷发又称冰岛型火山喷发。岩浆沿地壳中的断裂带溢出地表。喷发温

火山岩的产状及相

火山岩的产状及相 一、火山岩的产状 火山岩以喷出岩常见,喷出岩的产状与喷发类型有关。常见的喷发类型有两种划分方法:一种按火山通道的形状分为:熔透式、裂隙式、中心式;另一种按近代典型的火山名称分为:夏威夷式、斯通博利式、乌尔加诺式、布里尼式、卡特曼式等。 1、熔透式(面式)喷发:是喷自直径很大,形状不太规则的火山通道。喷发的特点是:火山分布范围很大,火山岩与侵入岩过渡相连,喷出通道大而且不规则。 2、裂隙式(线式)喷发:岩浆沿一个方向的大断裂(裂隙)或断裂群上升,喷出地表。有的从窄而长的通道全面上喷;有的火山呈一字形排列分别喷发,但向下则相连成为岩墙。以玄武岩为主,流动方向近于平行,厚度及成分较为稳定,产状平缓,以熔岩被为多,常形成熔岩台地、熔岩高原。因为玄武岩流动性大,熔岩喷出量常较大,很少爆发相,在地形平坦处似洪水滥,到处溢流,分布性大,所以又称泛流玄武岩。 裂隙式喷发不全是玄武岩的熔岩组成,也有酸性的熔结火山碎屑岩组成的火山碎屑高原。它常由浮岩块及火山灰覆盖所形成,高原内部均有破火山口及火山陷落地堑。 熔岩流:是指线形流动、分布的熔岩,其形态决定于地形。 熔渣:是暗色多孔的炉渣状碎块,以玻璃质为主,常为多孔熔岩、熔岩饼、火山弹等爆发炸裂产物。落地时为固态。 3、中心式(点式)喷发:是指岩浆沿颈状管道的一种喷发。喷发通电道在平面上为点状,又称点状喷发。其最大特点是常在地表形成下缓上陡火山堆。 火山锥根据组成物质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1、碎屑锥:主要以爆破发产物的浮岩块或熔渣组成,火山碎屑物质常大于95%。其火山锥的原始坡度为300左右,火山口呈碗状或漏斗状,其底部亦由火山碎屑组成。火山碎屑物如为多次喷发,则呈层状产出。 2、熔岩锥:主要以溢流产物的熔岩所组成,火山碎屑物常小于10%,尤以玄武岩常见。 3、混合堆:由火山碎屑物与熔岩互层组成的火山堆,为爆发与溢流交替喷出的火山产物,又名复合锥。火山锥成层明显,又称层火山。由于熔岩组成骨架,可形成高的山峰。 二、火山岩的相 目前国内外对火山岩相的划分很不统一,有的以火山岩形成时代新老所产生的岩石特点,分为古相火山和新相火山岩;有的以火山喷出物距火山口的远近,分为远火山口相和近火山口相;有的以火山喷发产物-熔岩的不同部位,分为顶板相、底板相、内部相、前额相等等。 一般认为,比较好的方案,是以火山岩所处的环境,先分为海相与陆相火山岩。它们的区别如下: 1)陆相火山岩与下伏地层常呈喷发不整合接触,风化壳发育;而海相者常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风化壳不发育。 2)陆相火山岩与陆相动物及淡水植物共生,碎屑岩较多,碎屑分选差、相变大、层理发育;而海相者与海相咸水生物共生,泥质、硅质及碳酸盐岩较多,碎屑分选好,相变小、层理发育。 3)陆相熔岩成分变化大(基-酸性皆有),常见红色氧化顶,柱状节理发育,球粒的直径大;而海相熔岩成分变化小(基性为主),常见枕状构造,球粒的直径小,长形中空骸晶岩育。 4)陆相火山碎屑物在水平方向上粒度变化明显,常见火山弹、火山泥球、熔结凝灰岩、

构造地质学重点归纳(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30分) 1、穹隆构造:穹隆构造—长宽比小于2:1的背斜构造。 2、倾向节理:倾向节理—节理走向与岩层倾向大致平行(即与岩层走向大致垂直)。 3、分期:分期—区分不同时期形成的节理的先后关系。 4、节理组:节理组—由同一时期,相同应力作用下产生的方向相互平行或大致平行,力学性质相同的节理组合成为一个节理组。 5、滑距:滑距—断层相当点之间的距离。 6、构造窗:构造窗—推覆构造中由于局部剥蚀由上盘岩块环绕、四周以断层线为界的下盘露头。 7、构造岩:构造岩—断层带上的岩石在断层作用中被搓碎、研磨,甚至重结晶、再定向又固结的岩石。 8、花状构造:花状构造—剪切断裂带在浅部常表现为向上分叉、撒开的断层组合,在剖面上形似花朵,称为花状构造。 9、逆牵引构造:逆牵引构造—弯曲凸出方向与本盘位移方向相反。 10、断层效应:断层效应—断层的活动造成的岩层视错觉。 11、增长指数:增长指数—生长断层下降盘地层厚度与上升盘地层厚度的比值。 12、转换断层:转换断层—垂直于大洋中脊并将大洋中脊切割错断的走滑断层。 13、岩石圈板块:岩石圈板块—岩石圈被首尾相接的活动带(洋中脊、海沟和转换断层)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块体,叫做岩石圈板块。 14、双变质带:双变质带—指变质时代接近、在空间上平行分布的高压低温变质带和低压高温变质带。 15、蛇绿岩套:蛇绿岩套—指产于地槽序列中的超镁铁岩、粗粒辉绿岩、火山岩和放射虫燧石岩的组合。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水平面的赤平投影是圆。 2、褶皱的基本要素包括核部、翼部、转折端、轴面、枢纽、轴迹、脊、槽。 3、按照节理与岩石形成的先后关系节理分为原生节理、次生节理。 4、节理按力学成因分为张节理、剪节理两类。 5、通过切断错开、限制中止、相互切断错开可判断节理形成的先后关系。 6、按照断层两盘的相对方向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枢纽断层四种类型。 7、断层在剖面上的组合类型有阶梯状、地堑、地垒、Y字形、叠瓦状、花状。 8、正断层倾向与岩层倾向相同且断层倾角小于岩层倾角时,剖面上两盘地层重复。 9、板块的边界类型包括离散型边界、汇聚型边界和转换型边界三种。 三、简答题(共30分) 1、简述剪节理的基本特征。(8分) 答:1)产状稳定,延伸较远,穿越岩性显著不同的岩层时,其产状可能发生改变。2)剪裂面平直光滑,可切过砾石等,可有少量位移。3)剪裂面上常有擦痕、磨擦镜面。4)剪节理一般发育较密,常密集成带。硬而厚的岩石中的剪节理间距大于软而薄的岩石,剪节理发育的疏密还与应力作用情况有关。5)剪节理常呈现羽列现象,往往一条节理由若干条方向相同,首尾相近的小节理呈羽状排列而成。扭动实验形成的两组剪节理,其中一组呈羽列现象,与扭动面的夹角不超过24°,指向本盘扭动方向,两组之间的夹角约为62°-64°。6)剪节理两壁之间的距离较小,常呈闭合状。7)剪节理的尾端变化有:折尾、菱形结环和节理叉。8)剪节理的发育具稀密的等距性。 2、哪些现象可用于确定断层两盘的位移性质?(8分) 答:1)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2)根据褶皱核部的宽窄变化;3)根据地层的重复和缺失;4)根据牵引构造和逆牵引构造;5)根据擦痕、阶步和反阶步;6)根据构造透镜体和断层角砾岩;7)根据派生构造;8)根据生长正断层两盘的厚度; 9)根据平移断层收敛、分散作用和升降活动。 3、简述大洋演化的威尔逊旋回。(7分) 答:威尔逊总结了大洋开合的不同发展趋势,将大洋盆地的演化归纳为六个发展阶段,这六个阶段称为威尔逊旋回。(1分) 1)胚胎期,以东非裂谷带为代表;2)幼年期,以红海、亚丁湾为代表;3)成年期,以大西洋为代表; 4)衰退期,以太平洋为代表;5)终了期,以死海为代表;6)遗痕(地缝合线),以喜马拉雅山缝合线为代表。 4、简述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要点。(7分) 答:1)固体地球表层垂向上可分为坚刚岩石圈及塑性软流圈两部分;(1分) 2)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可分数量不多的几个刚性板块,板块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相对运动,地壳变形与板块相对运动有关,变形性质取决于板块边界类型;(3分)

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的结构特征及照片图版

附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的结构特征及照片图版 一、超基性侵入岩(P.39) 二、基性侵入岩(P.40) 三、中性侵入岩(P.40) 四、酸性侵入岩(P.41) 照片说明及图版(P.43~P.47)

附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的结构特征及照片图版为便于与火山岩相比较,这里特将各类侵入岩代表性岩类的主要结构特征介绍如下:侵入岩属显晶质结构,根据矿物颗粒绝对大小又分为: (1)粗粒结构晶粒直径>5mm; (2)中粒结构晶粒直径5-2mm(或5-1mm); (3)细粒结构晶粒直径<2mm(或<1mm)。 颗粒更细小,<0.2mm(或<0.1mm)者称微粒结构;而颗粒很大,粒径>1cm者则称巨晶或伟晶。 实际上,岩石中矿物颗粒都一样大小者比较少见,这里指的粒径是指岩石中最主要矿物的一般大小。 一、超基性侵入岩 超基性岩以SiO2含量<45%及不含石英为特征。 超基性侵入岩具代表性的岩石为橄榄岩和辉石岩等。 1、矿物成分 主要矿物:橄榄石和辉石。橄榄石为镁橄榄石(FO 100-90)和贵橄榄石(FO 90-70);辉石为富镁斜方辉石(顽火辉石、古铜辉石及紫辉石)和富钙单斜辉石(透辉石、普通辉石、异剥石)。 次要矿物:角闪石、黑云母,偶见斜长石。 副矿物:尖晶石类、铬铁矿、钛铁矿、磷灰石和磁铁矿。 2、主要结构 (1)半自形粒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按结晶习性发育一部分规则的晶面,其他的晶面发育不好而呈不规则形态。若岩石主要由这些半自形晶构成,则称半自形粒状结构(照片1)。 (2)粒状镶嵌结构是超基性岩中常见的结构,粒状矿物近等轴形,被此呈直线镶嵌接触(照片2、3)。 (3)网状结构这是橄榄石遭受蛇纹石化的次生结构。特征在于开始是蛇纹石呈网格状贯穿整个切面,网眼中仍保留有未蚀变的橄榄石,这就是网状结构(或网状构造)(见照片2、3)。变化剧烈时,整个橄榄石切面会被蛇纹石和磁铁矿混合物所取代,但橄榄石原有的轮廓仍可察见。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练习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根据火山岩、蛇绿岩发育程度及构造活动性的大小,地槽的类型可分为冒地槽 和优地槽两类。 2.大洋活动带包括大洋裂谷活动带和大洋边缘活动带,大陆活动带 包括大陆裂谷活动带和大陆边缘活动带 3.中国的现代岩石圈厚度变化总趋势:东部岩石圈薄50-100km ,西部岩石圈厚 130-200km ,中部岩石圈厚度处于过渡。 4.在时间上,地槽一般是指古生代以来地壳上曾有过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形地 带。 5. 地台内部的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地轴、台隆、台拗 和台褶带四种类型。 6、地槽内部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优质向斜、冒地向斜、地背斜 -褶皱带 和边缘拗陷四种类型。 7. 按动力学条件不同,板块边界类型可分为离散型边界、聚敛型边界和 剪切型边界三类。 8.完整的大陆裂谷的演化过程一般可分为穹窿型起、断裂下陷 和陆间裂谷三个阶段。 9. 地槽的发展过程程一般可分为下降阶段、上升阶段和褶皱系发展 期三个阶段。 10. 地台沉积盖层发育时期的大地构造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地台内部、 地台和活化阶段三个阶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1.华北地台的基底是吕梁运动后最终固结的,中晚元古代为沉积盖层发育 时期。 12.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中国的地台有华北、扬子、 塔里木、南海和喜马拉雅辗掩构造 13.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中国的地槽褶皱区包括北部地槽褶皱、西 南地槽褶皱和环太平洋地槽褶皱。

14. 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三条NNE向深断裂带是剡庐断裂、大兴安岭- 太行山-武陵山断裂和台湾纵谷。 15.典型的地槽型沉积建造有硬矽岩建造、复理石、磨拉 石、硅质火山岩;典型的地台型沉积建造有石英砂岩、碳酸盐岩、含煤- 铝土-铁质岩、红色碎屑岩。 16.随地壳演化,地台的范围因褶皱带的形成而下降,地台的数量则上升。 17.大陆裂谷常见的火山岩组合有超基性岩和碳酸盐岩。 18.据大陆壳速度结构,正常情况下上地壳Vp为 5.7-6.3km/SVp为 6.4-6.7KM/S 19.中国的三大深断裂体系分别是古亚洲断裂体系、特提斯-喜马拉雅和环太平 洋。 20.高压低温变质带的特征矿物为兰闪石,高温低压变质带的特征矿物为 红柱石、矽线石、蓝晶石的特征矿物为柯石英。 21.富集地幔指大离子元素富集的地幔。 22. 增生型板块边界主要有拉张型板块和洋脊洋隆。 23.汇聚型板块边界可分为碰撞和挤压…俯冲两类。 24.中国的深断裂体系可分为古亚洲断裂体系、特提斯—喜马拉雅断裂体系和 环太平洋断裂体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5. 岛弧-海沟系大陆边缘由大陆架海沟岛弧组成。 二、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历史分析法中沉积建造分析是重要内容。O 2、中国岩石圈速度结构具明显的不均匀性。 O 3、壳内低速层是指地壳内存在的地震波速度低于正常梯度的高导低速层。 O 4、在化学组成或结构上,大陆型地壳的与大洋型地壳相似。 X 5、大洋盆地的地壳化学结构与大陆区相似X 6、磨拉石建造以海相沉积为主。X 7、复理石建造以陆相沉积为主。 X 8、陆相火山岩建造常出现在地台活化阶段。O 9、红色碎屑岩建造常出现在地台活化阶段。 O 10、红柱石、十字石是高压低温变质带的典型矿物。 X 11、华南地区主要为加里东地槽褶皱系的组成部分。 O

火山岩相构造学

火山岩相构造学 一、定义与分类 火山岩相是在一定的环境下火山活动产物特征的总称。“环境”一词在火山学中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复杂,它既有火山喷发环境,也有火山产物堆积的环境。首先是陆上与水下环境。其次是地表、近地表到地下一定深度的环境,再次是在火山或火山机构的特定位置,如近源的火口,火山颈和远源的环境。各种环境直接决定火山活动产物特征的差异。而火山岩相构造学总任务之一,就是从火山产物特征入手恢复它的喷发或堆积的环境。 通过岩相或相模式的研究可以正确判别火山喷发类型、火山构造、划分火山旋回和再造古火山活动史;在研究火山成因矿床时岩相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据中国东部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地区工作的实践,提出以下相分类的基本方案。 (1)喷溢相effusion facies(EFF) 1 (2)降落(空落)相fall out (air fall)facies (FOF) (3)火山碎屑流相Pyrodastic flow facies(PLF) (4)溢流相Surge facies{地面涌流(干涌流)ground surges(GSF),基底涌流(湿涌流)base surges(BSF)} (5)火山泥流相lahar facies (LHF) (6)火山爆发崩塌相V olcanic explosion-collapse facies(VECF) (7)侵出相extrusion facies(ETF) (8)火口。火山颈相volcanic neck facies(VNF) (9)次火山岩相subvolcanic rock(intrusion)facies(SIF) (10)隐爆发角砾岩相subexplosive breccia facies (SBF) (11)火山喷发沉积相eruption—sedimentary facies (ESF) (一)、喷溢相 1、底面、分界面 在火山岩区野外地质调查中,为了建立地层层序,划分岩流单元、测

火山岩大地构造环境

火山岩大地构造环境 摘要:花岗岩与大地构造环境之间存在着成因联系,因为岩浆活动受到了构造环境的控制。在大地构造演化的各个阶段中,花岗岩的岩石化学成分表现出有序的演化趋势,这种趋势在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等方面都有反映。通过化学成分的变化,并利用典型的构造环境中花岗岩的数据及数学手段建立的一套判别方法,可以用来判别花岗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关键词:花岗岩;构造环境;成因分类;成分演化 花岗岩与大地构造的成因联系: 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为岩石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不同的构造环境由于物质组成、温压条件及构造变动的差异,岩浆在形成机制、混染程度、分异类型、运移过程和侵位方式及其以后的变质、变形等地质作用也必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形成一定的岩石类型和岩浆岩组合。BarkerD.5.关于岩浆作用的基本假设反映了岩浆活动与大地构造作用的内在关系:(1)岩浆是由地慢或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没有一个长久的世界性的岩浆房存在。(2)熔化是动力过程的反映,热量不能聚集在一个很小的高温空间中,且仅仅依靠放射热能不足以引起熔融。因此,岩浆的形成有三种方式:(a)通过下部岩浆的热传导或者断裂、剪切、俯冲等作用的运移使岩石达到高温状态;(b)断裂抬升或贯入作用的降压过程;(c)变质作用中固相线较低的物质成分变化。(3)即使岩浆在进入地壳中用地质的时间尺度看是瞬时的,不同期次的岩浆作用(甚至是被改造过的)也将保留其化学特征川。这些基本假设明确地阐述了岩浆作用与大地构造作用之间的成因联系,前两条假设说明了大地构造作用对岩浆作用的限制性,第三条假设则说明了探索二者之间关系的可能性。PeiveA.B等人把花岗岩的形成与地壳的演化直接联系起来,将地壳的发展演化划分为大洋、过渡和大陆三个有序阶段。洋壳在俯冲作用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中受到改造,向过渡壳演化。在这一过程中,玄武岩通过局部熔融或者交代作用,在不成熟的过渡壳(如岛弧)中可以形成局部新生的花岗岩层,构成未来陆壳的“萌芽体”,其明显的特点是Na 2 O的含量大于 K 2 O的含量,反映了花岗岩层的新生性质和不成熟特点。斜长花岗岩化是过渡壳成熟过程中的产物,反映了洋壳物质不断被改造,并向陆壳逐步演化的过程。由斜长花岗岩化发展为大规模的钾长花岗岩化是过渡壳向陆壳演化阶段的突出事 件,K 2O和Na 2 O的含量也发生了变化,使地壳走向最终的成熟阶段。这种新的认 识揭示了花岗岩在大地构造演化中的意义,并且明确了地壳演化中各个阶段的花岗岩种类及其性质,成为地壳演化不同阶段的直接标志。近年来Wiokham5.M.对东比利牛斯裂谷变质作用的研究认为,花岗岩可以形成于大陆裂谷这一高温低压的构造环境。由于裂谷作用使地壳拉伸减薄,引起上地慢热物质的上涌,并使地壳物质发生部分重熔,形成大量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和若干代表极高的地温梯度的凝缩变质岩系川。上地慢的热物质在裂谷环境中也可能直接参与了岩浆的混染改造作用,使地壳物质向过渡类型转化,形成拉张型过渡壳,由此何国琦等提出了地壳演化的五阶段模式闭。所有这些关于花岗岩与大地构造作用之间的关系的新认识,就是我们研究二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也是我们进行花岗岩的构造环境判别的理论依据。 花岗岩的构造成因分类: 近代一些花岗岩学说都包含了一种假说,即花岗岩的形成与造山运动和区域变质作用有关。从这一观点出发,传统的槽台学说认为,地槽褶皱回返或者造山运动的各个不同阶段可以形成一些不同特征的花岗岩,并将其分为同造山期花岗

火山岩区域地质调查

【火山岩区填图方法体系】从火山地质特点出发,采取在纵向上研究火山层状喷发物的层序,横向上研究火山岩岩相的变化与产出特征,通过古火山机体的调查与恢复,深入揭示火山岩地区的地质矿产特征及其发展、演化历史的岩性-岩相双重填图法。 【火山岩系列】几个火山岩建造的组合。范围很广,但具有一定的演化规律,主要表现在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的变化具明显的规律性。火山岩一般分为三个系列:拉斑系列、钙碱性些列及碱性系列(包含碱性系列,但国际上常用过碱性系列而包含碱性系列)。 【双峰式火山岩】由地幔和地壳两种岩浆源区喷发形成的火山岩组合中的两种端员之间,无论是元素地球化学或者是同位素特征均存在极大差别,表明它们的岩石成因和物质来源都是分离的,如新生代裂谷带中局部地段出现的碱性玄武质和流纹质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另外,双峰式火山岩是以玄武岩质和富硅质岩浆近于同时喷发,且很少有中性岩石为特征。它们可以是拉斑玄武岩-流纹岩组合,也可以是碱性玄武岩-粗面岩组合。双峰式火山岩的两端员体积除个别情况外差别一般不大。但也有两端员体积差相当大的双峰式火山岩,如在埃塞俄比亚双峰式火山岩中,富硅质岩石一般要比镁铁质岩少的多。 【细碧岩-石英角斑岩】主要出现在海相或海陆交互相的火山岩系中,由细碧岩、角斑岩和石英角斑岩形成的岩石组合,而且往往同沉积岩相伴生。细碧岩含SiO245%-52%,主要矿物为钠长石或钠更长石和绿泥石等,不含石英或含量很低,贫钙,Na2O数倍于K2O,富钾的变种较少。角斑岩的SiO252%-63%,主要矿物为钠长石或更钠长石,其次为绿泥石、绿帘石、石英、钾长石等矿物,以钾长石为主的变种较少。石英角斑岩的SiO2>63%,主要由石英和钠长石组成,偶含钾长石。如果在上述岩石的钠长石中有拉长石和辉石交代残余,或者铁镁矿物以假象纤闪石为主,则不宜使用细碧岩、角斑岩和石英角斑岩的术语。该岩系在中国分布相当普遍,一般使用此类岩石名称。如果由于成因观点不同而不愿使用以上术语时,可用变玄武岩、变安山岩(或粗面岩)和变流纹岩(或变英安岩)的术语取而代之。 【火山碎屑岩】通过一定方式胶结成岩的火山碎屑集合体。它包括三大类:正常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物含量100%-75%)、沉积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物含量75%-25%)、火山碎屑沉积岩(火山碎屑物含量小于25%)。此外,按碎屑粒度可粗分为三种粒级:即集块级(集块岩),碎屑粒度大于64毫米;角砾级(火山角砾岩),64-2毫米;凝灰级(凝灰岩),小于2毫米。不同的碎屑岩类前冠以不同的前缀,如角砾岩、火山角砾岩、溶结角砾岩、凝灰质角砾岩和角砾熔岩。集块岩和凝灰岩也可以以此类推。目前对于把碎屑熔岩类归于火山碎屑岩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火山韵律】由火山活动本身变化而引起的火山岩重复出现和周期变化现象。它有别于沉积岩层中以物质或补给方式而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沉积韵律。火山韵律的级别规模相当于沉积地层中的“段”,作为火山岩地区的最小单位。 【火山旋回】在划分火山韵律的基础上,即可进行火山旋回的划分,它大于火山韵律,由数个火山韵律组成,相当于沉积地层中“组”一级的填图单位。 【火山岩相调查】在火山岩分布地区,依据岩石特征正确划分火山岩相的类别,研究各种火山岩相形成的地质环境,恢复古火山机构,提供寻找火山矿产的信息等工作总称。 【火山岩相】火山物质的喷发类型、搬运方式和定位环境与状态,即其形成方式的总和。可分为爆发相、喷溢相、侵出相、喷发-沉积相、火山通道相和潜火山相六个基本类型。 【爆发相】火山爆发时产生的各种火山碎屑物(如火山弹、火山集块、火山砾、火山灰等)或原地堆积,或经大气、重力、气液搬运、分选,并以不同比例混合,形成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火山碎屑堆积物。这种特点的火山岩相为爆发相。可分为空落堆积、崩落堆积和碎屑流堆积三种。 【喷溢相】熔岩从地下深处经火山通道上升地表,自火山口向外溢流,形成各种类型的熔岩即为喷溢相。基性岩浆由于黏度小,流动速度块,流布面积大,主要形成岩被和岩流。它可

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的结构特征及照片图版

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的结构特征及照片图版

附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的结构特征及照片图版 一、超基性侵入岩(P.39) 二、基性侵入岩(P.40) 三、中性侵入岩(P.40) 四、酸性侵入岩(P.41) 照片说明及图版(P.43~P.47)

附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的结构特征及照片图版 为便于与火山岩相比较,这里特将各类侵入岩代表性岩类的主要结构特征介绍如下:侵入岩属显晶质结构,根据矿物颗粒绝对大小又分为: (1)粗粒结构晶粒直径>5mm; (2)中粒结构晶粒直径5-2mm(或5-1mm); (3)细粒结构晶粒直径<2mm(或<1mm)。 颗粒更细小,<0.2mm(或<0.1mm)者称微粒结构;而颗粒很大,粒径>1cm者则称巨晶或伟晶。 实际上,岩石中矿物颗粒都一样大小者比较少见,这里指的粒径是指岩石中最主要矿物的一般大小。 一、超基性侵入岩 超基性岩以SiO2含量<45%及不含石英为特征。 超基性侵入岩具代表性的岩石为橄榄岩和辉石岩等。 1、矿物成分

主要矿物:橄榄石和辉石。橄榄石为镁橄榄石(FO 100-90)和贵橄榄石(FO 90-70);辉石为富镁斜方辉石(顽火辉石、古铜辉石及紫苏辉石)和富钙单斜辉石(透辉石、普通辉石、异剥石)。 次要矿物:角闪石、黑云母,偶见斜长石。 副矿物:尖晶石类、铬铁矿、钛铁矿、磷灰石和磁铁矿。 2、主要结构 (1)半自形粒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按结晶习性发育一部分规则的晶面,其他的晶面发育不好而呈不规则形态。若岩石主要由这些半自形晶构成,则称半自形粒状结构(照片1)。 (2)粒状镶嵌结构是超基性岩中常见的结构,粒状矿物近等轴形,被此呈直线镶嵌接触(照片2、3)。 (3)网状结构这是橄榄石遭受蛇纹石化的次生结构。特征在于开始是蛇纹石呈网格状贯穿整个切面,网眼中仍保留有未蚀变的橄榄石,这就是网状结构(或网状构造)(见照片2、3)。变化剧烈时,整个橄榄石切面会被蛇纹石和磁铁矿混合物所取代,但橄榄石原有的轮廓仍可察

火山岩的结构与构造

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 火成岩的名称,固然与其所含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有密切的关系,但了解这些物质组分的形态面貌也十分重要,后者用专门术语来说就是岩石的结构和构造。火成岩命名时的另一基本原则,就要考虑它的结构和构造。这是因为同样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的岩浆,当其沿裂隙上升到某一部位时,冷凝后表现出来的结构和构造也是不同的,这样,岩石的名称也就自然有差别了。例如在酸性岩类中,正长石、斜长石、石英等基本矿物形成晶体时,呈粒状结构,就称为花岗岩;而当其喷溢出地面,虽然其物质组分相同,但颗粒结构不清楚,有时还出现流动的带状构造,这样,就不能称做花岗岩,而叫流纹岩了。 由此可见,火成岩的野外定名,不可不注意其结构和构造。 什么是岩石的结构?简单地说,是指岩石物质组分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态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什么是火成岩的构造?是指组成岩石的各部分(集合体)在形成岩石时,在排列充填其空间方式上所构成的岩石特点;或者也可以说,是集合体的排列、配置与充填方式的关系。 具体地怎样认识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呢,现分别予以阐述,先谈结构,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①岩石的结晶程度。我们把岩石中的矿物形成晶体的,称为结晶物质,简称晶质;把另一种未能形成晶体的物质,称为玻璃质,简称非晶质。所谓岩石的结晶程度,即指晶质与非晶质之间的比例关系。 此种比例关系,大体分为三大类: 全晶质结构--岩石中的矿物,全部都形成晶体,例如花岗石。 玻璃质结构--岩石中的矿物全部都是非晶质的,跟玻璃十分相似,主要见于某些火山喷出岩,如黑耀岩。 半晶质结构--岩石中既有矿物晶体,又有玻璃物质,火山喷出岩类颇为常见,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等。 ②矿物颗粒的形状。这是由于矿物的习性和结晶空间约束的变化,使晶体形成不同

火山地层岩相构造思路

火山岩地区研究与填图方法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陶奎元 一、火山地层—岩相—构造一体化研究思路 鉴于火山作用的物性,火山岩地区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的模式思路途径,理应与火山岩地区特点适应。地质界对近代火山喷发的研究及在新生代、中生代乃至古生代火山岩区地质实践,已逐步形成了火山岩相构造学研究的趋势,即:火山地层—岩相—构造的综合的或系列的研究。这一研究方向的基本点为:以遥感地质为先导,以测制火山岩相构造图、恢复火山(古火山)面目与历史为主体,并与地球物理方法相结合,最终解决火山(火山构造)的模式、空间格局、演化及火山根部构造形成或火山深部构造。 这一方向的基本任务和思路是: 1.以火山构造单元为范围,建立火山岩系地层层序和相应的侵入活动时序 研究思路已突破传统地层学(生物和岩石地层)方法,而采用以地质—岩相地层法为主体,并与生物地层、同位素年代地层、古地磁等结合的“四统一”的综合方法。在解决火山岩系地层问题中,这些方法各具自身的功能。

(1)地质—岩相地层法:为了有别于以往虽于以往单纯以分层的岩性描述岩石而称之为地质—岩相地层法。其要求是查明火山岩系中的层、层次、标志性对比层(例如破火山口外流相);相类型、组合;冷却与侵位单元的岩石、矿物、化学特征的变异;层与层之间和侵出、侵入体之间相互接触关系,综合各方面特征以合理划分火山活动旋回,为研究火山构造、火山发展历史提供基础。 (2)生物地层法:其功能是查明火山岩系沉积夹层中生物群的组合面目,以确定时代和大区域地层对比的古生物准则,并提供判别沉积岩相的生物标志。 (3)同位素年代地层法:其功能是在地质研究所确定时序的基础上,测定可靠的年代数据,建立火山岩年代学地层剖面,包括火山活动时代、各旋回时限和时差、并为大区域地层对比提出年代依据。 (4)古地磁法:测定地层磁场的变化和热剩磁方向作为地层对的依据,同时可以助证侵位过程热状态和和冷却单元划分的合理性。 因此,对火山岩对层研究,特别是具有基准性剖面的研究应该采用综合方法。 2.对火山岩的研究与其他岩类一样,已经形成一个分支学科即火山岩相学

构造地质学复习要点

东华理工大学构造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13-11-09 11:33:14 岩浆岩部分。。。。科玄安流,橄辉闪花 岩石类型 SiO2含量(%) 火山岩 浅层侵入岩 深层侵入岩超基性岩 <45 科马提岩苦橄玢岩橄榄岩基性岩 45~52 玄武岩辉绿岩辉长岩中性岩 52~66 安山岩闪长玢岩闪长岩酸性岩 >66 流纹岩花岗斑岩花岗岩 A造岩矿物;组成岩浆岩的矿物一般统称为造岩矿物。岩浆岩除了少数由玻璃质组成外,都是有矿物组成。矿物成分即可反映阎世铎化学成分。有课反映岩石的特征和成因。并长常作为岩浆岩分类。定名的主要依据。 根据矿物的颜色可将矿物分为浅色矿物和暗色矿物。 B浅色矿物;石英。长石英。似长石类。他们的化学成分中含SIO2和AL2O3较高,不含 MG,FE 成分故称硅铝矿物。 暗色矿物:橄榄石类。辉石类。角闪石类和黑云母类,他们化学成分中富含MG,FE成分SIO2含量较低,故称铁镁矿物。 C色率;颜色指数。暗色矿物在岩石中的百分含量,色率越高。岩石越基性 D岩浆岩的结构: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态特征以及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的岩石特征。 E结晶程度:是指岩石中结晶物质和结晶玻璃物质的含量比例 F岩浆岩的结构;1.全晶质结构。全部由结晶矿物所组成的岩石结构。2.玻璃质结构全部由玻璃物质组成的岩石结构3.半晶质结构既有结晶矿物又有非晶质玻璃所组成的岩石结构 G按照矿物颗粒度绝对大小和肉眼不可辨别的成都可将岩浆岩结构分为显晶质结构 和隐晶质结构:颗粒非常小肉眼或放大镜下不可分辨。但在显微镜下可以分辨 H按照矿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等粒结构,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大致相等不等粒结构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不等粒度大小依次降低构成连续变化斑状结构:起基质由微晶质或隐晶质和玻璃质组成,起斑晶和基质形成于不同的物化条件和不同的世代似斑状结构:起基质有显晶质组成,斑晶和基质形成在相同的或几乎相同的物化条件和同一世代 I

火山岩相划分方案

火山岩相划分方案 “相”是地质体中能够反映成因的地质特征的总和。火山岩相一词由前苏联学者较早引入地质文献。早期主要指火山熔岩,即溢流相火山岩。火山岩相能够揭示火山岩空间展布规律和不同岩性组合之间的成因联系。不同岩相带的孔隙和裂隙及其组合不同。因此,岩相是火山岩成因和物性研究的重要内容。科普切弗- 德沃尔尼科夫把火山岩分为原始喷发相、次火山岩相和火山管道相。Lajoie 按成因将火山碎屑岩分为自碎屑岩相和火成碎屑岩相。李石和王彤划分3 相8 亚相,包括喷发相、次火山岩相和火山管道相。Fisher 和Schmincke 将火山碎屑岩分为火山碎屑流相、火山碎屑岩相、喷发冲积相和火山灰流相。Cas 和Wright 按物源特征和搬运方式将火山岩相划分为熔岩流相、火山碎屑岩相、火山碎屑降落沉积相、陆上碎屑流和涌浪相、凝灰岩相和水下碎屑流和深海火山灰相。陶奎元、邱家骧划分11 种火山岩相,分别为喷溢相、空落相、火山碎屑流相、涌流相、火山泥流相、崩塌相、侵出相、火山口- 火山颈相、次火山岩相、隐爆角砾岩相和火山喷发沉积相。金伯禄按火山物质搬运方式分为4 相11 亚相,包括爆发相、喷崩及喷溢相、侵出相及潜火山相和喷发- 沉积相。谢家莹等划分出13种岩相,包括喷溢相、爆发空落相、火山碎屑流相、爆溢相、基底涌流相、火山泥石流相、喷发沉积相、火山颈相、侵出相、潜火山相、隐爆角砾岩相、侵入相、火山湖相。刘祥将火山碎屑岩分为4 种岩相,包括火山喷发空中降落堆积物、火山碎屑流状堆积物、火山泥流堆积物、火山基浪堆积物。刘文灿把大别山火山岩划分为爆发相、喷溢相、喷发- 沉积相、潜火山岩相。谢家莹等对东南地区竹田头J 3 - K1 火山岩- 沉积岩序列进行剖析,划分出5 组岩相,包括喷溢相、火山碎屑流相、爆发空落相、喷发沉积相和火山沉积岩相。 近年来火山岩已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火山岩相识别和储层预测是油气勘探成败的关键。松辽盆地火山岩被分为爆发空落相、溢流相、火山碎屑流相、基底涌流相和喷发沉积相。溢流相再分为上中下3 个亚相。渤海湾盆地火山岩相分为熔岩相、角砾岩相和凝灰岩相及爆发相、溢流相和火山沉积相。 目前盆地火山岩相主要是沿用基于现代火山和剖面火山岩的岩相研究结果。这样的分类体系主要是依据火山作用方式或喷发/ 搬运方式,对于研究现代火山

构造地质学的基本认识

构造地质学的基本认识 一、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1、地质构造分为原生构造和次生的构造。原生构造,是指沉积物或岩浆在成岩过程形成的构造,如沉积岩中的斜层理、波痕、泥裂等和岩浆岩中的流动构造、原生节理等。而次生构造,是指岩层或岩体形成之后,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节理和断层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研究岩层或岩体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次生构造。但是对原生构造也必须涉及,因为原生构造通常可以反映出次生构造形成时的地质背景,某些原生构造又是识别次生构造的形态、产状及其变形特征的重要标志。 2、地质构造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至岩石圈内部的结构和巨大构造单元,如造山带和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小至岩石内部的组构特征,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中小型的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和显微构造学将在后续课程中介绍。 3、构造地质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岩石圈内各种变形的几何形态、组合特征分布规律;(2)分析构造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力学条件和运动学、动力学机制;(3)研究构造的形成序列及叠复演化的历史。 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1、岩石圈内的各种地质构造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由构造运动形成的。目前,在野外见到的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作用的结果,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它们形成的过程,也很难在实验室中再造。因此,人们只能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岩石变形,分析构造力作用的方式,探讨变形过程特点及其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构造地质学的这种研究方法称为“反序法”。 2、野外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手段之一。地质构造是三维空间的地质实体,将野外观测到的各种地质现象用一定比例尺反映在平面图和剖面图上,这对于分析构造的几何形态是十分重要的。在地质制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航片、卫片及地球物理资料,不仅弥补了地表观察的局限,而且获取了深部构造的信息。 3、变形模拟实验是构造研究重要手段,也是构造研究中进展比较显著的一个领域。透射电镜、电子计算机及高温、高压设备的引入,构造模拟以从定性的物理模似到定量的数学模拟;从宏观的岩石矿物的实验到微观的模拟矿物变形实验;从常温、常压条件下的实验到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实验。这些模拟手段的更新不但使构造研究深入到超微观的晶体变形中,而且对不同层次构造的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4、在对野外观测、收集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和变形模拟实验的基础上,要对地质构造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以便取得对地质构造的几何学特征、变形史和变形机制方面的理论认识。把取得的理性认识,再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不断地修正、补充,进一步完善,从而达到对地质构造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 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可以归纳为理论意义和生产实践意义。 1 理论意义,主要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收集地质构造资料,阐明地质构造空间分布特征的 时间发展规律,探讨构造运动的动力起源问题。 1、实际意义在于运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及地震地质等方面的有关问题。(1)实践证明,地壳中的矿产分布是受一定地质构造控制的,如内生金属矿床的形成与构造有密切关系。地质构造的存在,为矿液的运移和充填创造了有利条件。地质构造也是沉积矿产形成的重要条件,如石油和天然气矿田,除具备生油气地层外,还须一定的储油气的构造。一般有利储油气构造是背斜顶部,或是封闭良好的断层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