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电影史脉络梳理

中国电影史脉络梳理

(1)、尝试时期(1905――1923)
1905 《定军山》 1923 《孤儿救祖记》
最初只是对戏曲片断的记录,后来和叙事相结合,产生大量叙事短片和少数长故事片。这一时期,中国人对电影这个新鲜事物既喜爱又陌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始电影拍摄活动,没有明确的艺术目的,也没有清晰的经营方针,唯一的想法就是把电影拍摄出来。
1923年,《孤儿救祖记》,在叙事、表演、镜头语言上更电影化了,票房轰动,作为一个标志,结束了中国电影初期的尝试阶段。
“中国第一部在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整的故事片”
(2)探索时期(1924――1927)
增强了自觉性,既包括电影作为艺术的自觉,又包括电影作为企业的自觉。
这一时期影片公司纷纷成立,发表宣言,并认真付诸实施。很多电影公司拍电影,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且重视影片的艺术追求。这一时期电影公司的经营者也往往是电影创作者。
(3)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1)
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成为最流行的电影类型
其中还有交叉结合的小类型,比如古装武侠片、神怪武侠片、稗史片。

政治、经济、社会的动荡不安:
1927年 “4.12”反革命政变 国共两党分裂
1928年 北洋政府垮台,国民党建立南京政府。
社会动荡

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除了充满英雄人物和革命斗争的宏大事件的“大历史”之外,人们尤其是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安身立命?电影的消遣、解闷、调侃、找乐的娱乐功能被强调出来。
电影内在的商业属性
电影是充满机油味和铜臭味的玩意儿。
电影的高成本和高额回报的可能性
(4)变革时期(1932――1937)
从无声到有声电影的变革
电影的形式与内容发生很大变化。
左翼电影运动
(5)非常时期(1937――1945)
国统区电影
延安地区电影
租界区电影
沦陷区电影
(6)丰收时期(1945――1949)
以战后进步电影为代表
产生《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乌鸦与麻雀》、《万家灯火》等电影经典
电影经验的延续与发展,整体上进入成熟时期
(7)新中国电影创建时期(1949――1966)
在电影的题材内容、意识形态、电影语言、生产管理等方面都产生巨大变化
红色电影
(8)禁锢时期(1966――1976)
文革时期
样板戏电影、三突出原则
(9)再探索时期(1977――1992)
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几代电影人的创作热情
第三代导演:人道主义追求
第四代导演:诗化与感伤气质
第五代导演:中国电影“新浪潮”
商业电影与主旋律电影:
商业电影在80年代末的一次小浪潮;
主旋律电影作为

国家意志象征系统在90年代初被强化
(10)市场化时期(1992――)
市场化时期的主旋律电影,“新主流电影”
商业电影:张艺谋、陈凯歌的市场化转型;冯小刚贺岁片;
另外一条道路:黄建新电影
新生代导演:个人化、自叙性、青春冲动、纪实还原
二、中国电影导演代际划分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郑正秋: 伦理情节剧电影
电影教化观念
张石川:商业娱乐观念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20世纪30、40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50、60年,甚至8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贯穿中国第二代导演的活跃期 。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蔡楚生、沈西苓、史东山、费穆、孙瑜、桑弧等。
从单纯的娱乐走向社会现实。
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化。
电影语言的丰富。??

第三代导演:谢晋、水华、王苹等。
红色电影的创立。
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构成的创作全体,他们一毕业就遇到文化大革命,以至于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才开始的。??

代表人物: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滕文骥、黄建中等
第五代: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第六代(新生代)
张元、娄烨、王小帅、路学长、贾樟柯等
后六代
代群的消失?
三、类型与风格流变
影戏电影(1896年-20世纪30年代初)
革命现实主义电影(20世纪30-40年代)
作者电影(20世纪30-40年代)

英雄主义电影(1949-1966年)
“文革”电影(1966-1976)
新时期电影(1976-80年代)

中国“新浪潮”电影(1984-90年代)
娱乐电影与主旋律电影(1987-90年代)
新生代电影(20世纪90年代以来)

影戏电影
(1896年-20世纪30年代初)
中国早期电影的情节剧特征
注重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表演、对白等元素
注重戏剧技巧
代表:郑正秋的家庭伦理情节剧
对电影本身的特征如时空变化、运动、构图、影像不够重视。
二、革命现实主义电影
(20世纪30-40年代)
革命现实主义电影3阶段:
左翼电影 抗战电影 战后进步电影
左翼电影
背景:中国“左翼”文化运动
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电影流派
1932-1937
风格写实,题材上表现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与社会人生。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狂流》、《春蚕》
(编剧:夏衍,导演:程步高)
《上海24小时》
(编剧:夏衍,导演:沈西苓)
《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

编剧:田汉, 导演:卜万苍)
《民族生存》、《铁板红泪录》
(编剧:阳翰笙, 导演:洪深
剪辑片断\《春蚕》1.MPG 剪辑片断\《春蚕》2.MPG
抗战电影浪潮
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
继承了革命现实主义风格,“国防电影”口号
电影主题:宣传抗战
代表:
《保卫我们的土地》(1938)
《遥远的爱》 (1947)等
战后进步电影
战后革命现实主义风格的继承
题材内容更加丰富,情节更加复杂,表现手法更加多样 成熟
代表:
史东山的《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年)
蔡楚生、郑君里的《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年)
沈浮的《万家灯火》(1948年)
陈鲤庭的《丽人行》(1949)
阳翰生的《三毛流浪记》(1949)
郑君里的《乌鸦与麻雀》(1949)

三、作者电影
(20世纪30-40年代)
作者电影概念
“作者论”,作者电影,艺术电影
独特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气质

30-40年代作者电影
以普泛的、广义的人生为主题的电影创作倾向
强调电影形式的审美性
代表:《小城之春》《太太万岁》
剪辑片断\《小城之春》.MPG
四、英雄主义电影
(1949-1966)1949,新时代,中国电影在题材、美学特征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英雄主义电影成为主流样式 英雄主义电影

1、塑造英雄形象为主,讴歌新时代、新生
活。
2、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
风格。
3、银幕形象以工农兵为主。
4、服务对象以工农兵为主。教育功能
5、崇高美。
共同的艺术缺陷
1、影片极力突出政治性内容回避人性的内容,人物内心没有被深入挖掘。
2、封闭单一的镜语体系。
3、片面强调政治功能而忽视了娱乐、审美
特性。
重要影片:《钢铁战士》、《南征北战》《万水千山》《青春之歌 》《红色娘子军》等
经典影片片断赏析:
剪辑片断\红色娘子军指路.MPG

五、“文革”模式政治电影
(1966-1976)
中国电影创作最萧条的10年,生产影片不到100部。

样板戏电影成为主流
直到1972年,才恢复故事片生产

样板戏电影 学习的榜样,有6个京剧和2个芭蕾舞剧被封为学习的典范 ,被“不走样”搬上银幕。
“三突出”原则
“三突出”原则下的电影语言经验

样板戏影片 《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等。
剪辑片断\《杜鹃山》.MPG
新时期电影:多样化电影风格
(1979年-80年代)
社会语境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变迁
中国电影由单一形态变为多样风格。
重要电影现象
“反四人帮”政治电影。
“伤痕与反思电影”。
《泪痕》《苦难的心》《神圣的使

命》《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小街》《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小巷名流》《巴山夜雨》《芙蓉镇》。
谢晋政治伦理情节剧的黄金时代

第四代与电影美学观念的更新
纪实美学 作品:
《邻居》(郑洞天) 《沙鸥》(张暖忻)
《小街》(杨延晋) 《喜盈门》(赵焕章)
《我们的田野(谢飞)《城南旧事》(吴贻弓)
《都市里的村庄》(腾文骥)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李亚林)
《如意》(黄健中)
七、探索电影
(1984-90年代
第五代
中国新电影运动。
影像美学
基本脱离了戏剧的影响,更加重视造型、空间、构图、镜头运用等。

重要影片:《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红高梁》等。
..\剪辑片断\《黄土地》1.MPG
..\剪辑片断\《黄土地》2.MPG
八、娱乐电影与主旋律电影
(1987—)
商业片潮流
1、追求娱乐观赏价值
2、80年代末——1988年——90年代初
3、电影现象:
王塑电影现象:《顽主》(导演:米
家山)、《轮回》(导演:黄建新)
冯式贺岁片

主旋律电影 弘扬国家意识形态,。
内容与题材上有明确要求。比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周恩来》《开国大典》《重庆谈判》《国歌》《横空出世》等,历史教科书,用历史来证实现实的合理性。
..\剪辑片断\《周恩来》.MPG
“新主流电影”
主旋律电影商业化与商业电影主旋律化
《黄河绝恋》、《红色恋人》、《我的1919》等。
一方面吸收商业电影元素扩大市场,另一面主动寻求合法性保护。

新生代电影
新生代主要指第六代以及更年轻的导演
两个阶段:
1、前期:青春冲动
《巫山云雨》《扁担姑娘》《北京杂种》《头发乱了》等
2、后期:向主流回归
《回家过年》《美丽新世界》《西洋镜》《洗澡》
美学风格:
1、对生命状态的还原
纪实性写作:《冬春的日子》《巫山云雨》等。
2、对生命体验的还原
都市体验、成长体验:《北京杂种》《头发乱了》等。
强烈自叙色彩(主体性叙述)
跳动的结构
..\剪辑片断\《花眼》.MPG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