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些认识

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些认识

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些认识
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些认识

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些认识

在实现经济软着陆之后,中国开始出现需求不足的矛盾。在此背景之下,尽管中央银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实际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开始逐渐趋松。从1996年5月到1999年6月,人民银行曾经7次下调利率,1年期存款利率从1996年4月的10.98%下降到1999年的2.25%,同期1年期贷款利率从12.06%下降到5.85%。同时,国务院决定从1999年11月1日开始,恢复对储蓄存款利息征收个人所得税,这对于存款者来说,相当于第八次降息,按照利息税税率20%计算,居民从1年期存款中获得的利率就只有1.8%。

一、我们的利率政策究竟能走多远

真正意义上的第八次降息出现在2002年2月:1年期存款利率从2.25%降为1.98%,1年期贷款利率从5.85%降为5.3l%,准备金存款利率从2.07%下调到1.89%,20天、3个月、6个月和1年期再贷款利率分别从3.24%下调到2.7%、从3.5l%下调到2.97%、从3.69%下调到3.15%、从3.78%下调到3.24%。由此,我们可以把始于1996年5月以来的货币政策视为降息周期。

第八次降息是在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的背景下做出的。按照中央银

行的意图,此次降息是针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消费物价连续数月下降而采取的一项措施,目的在于减轻企业借贷的利息支出,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进而促进生产经营发展。同时,存款利率下调幅度小于贷款利率,使得银行存贷款利率差异缩小,以鼓励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代写论文

但是,中央银行的第八次降息政策对分流储蓄,刺激投资的作用仍然有限。中央银行从2002年2月21日开始下调存贷款利率及其利差以后,3月份金融机构存款同比增长率下降到只有14.2%,贷款同比增长率则上升为13.5%,同比增长率差突然从2月份的4.4%下降到3月份的0.7%。然而自此之后,金融机构存贷款同比增长率差很快回升,在大约4%的水平波动,而不是维持在一个大大低于2002年2月同比增长率差的水平。这充分显示,第八次利率下调已经很难促使商业银行资金更多地实现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事实上,始于1996年5月的降息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宏观经济对利率下降的反应迟缓而微弱。可以断言,如果我国利率在现有水平之上继续降息,结果迟早会出现流动性陷阱。因此,进一步下调存贷款利率的空间非常有限,利率政策实际已经基本走到尽头。

就目前的利率水平而言,我们不能不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已经很

松。尽管我国的货币当局始终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实际上中央银行8次降息以来推行的是一种趋于扩张的货币政策。然而,困扰我国的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占到全部企业数的90%以上,在工业产值中占60%左右,在实际利税上占40%左右,在就业人数中占75%左右,在新增业机会中占90%以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此外,我国从2001年9月开始,通货紧缩现象又断断续续出现,特别是在2002年3月以后,物价水平始终处于下降状态。既然所有这些现象不是因为利率过高造成,那么是否是因为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量不足造成的呢﹖简历大全/html/jianli/

二、对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适度性的考察

关于货币供给究竟是内生性的还是外生性的,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论。所谓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当代世界各国无不建立起独享货币发行权的中央银行体制中,央银行既是信用货币的发行者,又是货币供应量的调节者。同时,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也不完全受制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还受制于客观经济过程,即受经济社会中其他经济主体的货币收付行为的影响,所以货币供给同时又是一个内生变量。

首先,就货币供给数量看,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仿佛并不存在问题。从2002年8月份的统计数字看,广义货币M2余额为17.3万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增幅比上年末提高1.1个百分点,是自2001年8月份以来增幅最高的年份,狭义货币M1余额为6.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增幅比上年末高1.9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余额1.57万元,同比增长9.3%,增幅比上年末高2.2个百分点。显然,广义货币增长被稳定在13—15%这一平稳区间,说明我国货币供给量指标具有外生性。

既然货币供给量是充分的,而货币又是通过金融中介输送到企业去的,那么为什么中小企业的资金普遍感到紧张呢﹖难道是大中型企业掌握了过多的资金吗﹖实际上,中央银行在货币发行保持M2适度平稳增长的过程中是遇到困难的,但是因为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上升,借助于中央银行维持汇率水平的冲销操作,以外汇占款逐渐增多的形式,货币供给的预期目标才得以实现。据此,一些学者认为,中小企业之所以资金偏紧,是因为尽管我国货币供给连年增长,但是中央银行货币供给中用于海外增值的外汇储备资产在持续增长,国内信用中用于支持政府支出的部分又迅速增长,以及由于银行贷款存量中一部分已被不良资产所抵消等原因。观察从1998年到2001年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发现用于国外的资产总共增长了93.4%,而用于国内的资产仅仅增长了59.6%,并且从绝对额来看,2001年158302亿元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中竟有26425亿元未用于国内经济,而是以海外资产的形式流离在国外。转贴于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研究论文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研究论文 一、我国目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发展历程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供给机制的典型特点是以年度综合信贷计划制约货币供给规模,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是统存统贷,主要控制方式是进行信贷指标的分配。当时,金融是附属于计划和财政的,其市场机制性质被排除,货币是“消极货币”,人民银行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它只是作为计划和财政的“出纳”或“口袋”,其资金来源主要靠汁划分配,资金运用主要是向企业发放短期贷款。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和国有银行对信贷的计划和分配,实际上是一个同一体。在这种体制下,货币政策实际上是综合信贷政策,央行的政策意图不经过任何独立于政策制定者之外的中介机构而完全直接展开。1953年,我国银行体系建立起“统存统贷”的信贷计划管理体制,从组织结构看,整个银行机构的结构特征表现为“三级管理、一级经营”。信用货币的供给总是通过贷款的发放这个渠道进入流通领域,具体表现为“贷款——现金与存款——贷款——现金与存款”的一个循环。从货币控制上讲,货币供给的扩张和收缩基本上由银行贷款规模的扩张和收缩来决定,并且由于各级地方银行机构没有派生存款的能力,而只是在上级银行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发放贷款,所以,总行层层分解下达的贷款计划指标实际上制约着货币供给的贷款扩张和收缩。人民银行只要是控制了贷款数量,也就控制了现金与存款总量。1978年以后,随着我国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渐进式的经济改革,国有企业的“投资饥渴症”和“软预算约束”,使企业对资金需求的贷款效率缺乏弹性。这一阶段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主要是贷款额度的控制。1980年引入了差额控制的货币调控中间目标。1993年由于我国货币当局对货币供给的直接控制受到极大削弱,导致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上,由直接控制逐步转向间接控制。1993年在《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第一次把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信用总量一起确定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199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则宣布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划分标准,并将其作为检测指标,按季向社会公布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的情况,以此来分析金融货币形势。1996年正式明确地将货币供应量M1和M2作为中介目标。1998年随着人民银行正式放弃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得以最终确立。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

要求:请就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短文。 写作思路: 1、首先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背景; 2、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走向进行预测分析,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近两年来的情况; 3、最好简要分析货币政策转向后的利弊得失。 4、题目自拟(参考题目:试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试论国内外货币政策的协调等; 5、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字数控制在800字左右。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取向 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由持续升温转为步人下行通道,物价涨幅由逐步升高转为持续下降。面对这种金融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由“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货币政策则经历由“从紧”到“灵活审慎”、再到“适度宽松”的转变过程。从总体情况看,年初“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奠定了基础。2008年7月以后国家实施逐步放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和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产生了积极效果。目前国家经济下滑趋势有所抑制,但全球金融危机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也将更为严峻。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发挥调节作用,促进同内需求扩大和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2009年货币政策运行环境分析

1.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存在继续恶化的可能。尽管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中央银行纷纷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主要出台了大规模的救市政策,采取央行降息。注入流动性。但到日前为止,还未看到这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有出现根本性转机的迹象,世界经济仍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主要原因,首先由于金融危机的起因是次贷危机,次贷衍生产品的风险高,影响面广泛,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尚未恢复,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紧缩。其次,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以及金融系统的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短期内也很难恢复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的正常功能。再次,金融危机已向实体经济发展,全球普遍有企业和居民财富缩水、消费者信心不足、生产萎缩、就业减少等情况。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走低,经济形势的恶化反过来会进一步加重金融危机。 2.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一是外需可能进一步下降。由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国际市场需求会进一步减少,与此同时,外需下降的影响会带来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更大的影响:二是投资较快增长的困难较大。尽管国家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各地政府进一步加大刺激规模。但由于企业利润增幅大幅度下降,银行信贷总量增长存在一定的“虚增”成分,加上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看淡,这些都会对投资增长带来影响:三是消费需求可能减缓,虽然国家采取家电下乡、农民增收等刺激消费的政策,但从当前企业效益下降、就业困难、财政收入减少等情况看,居民收入增长逐渐趋缓,居民的消费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这几年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和汽车消费迅速增长是带来消费加快增长的重要原因。但近期居民住房和汽车消费增长放缓,消费结构升级放缓,消费增长缺乏强有力的带动因素。因此消费需求形势不容乐观。 3.金融风险将会增大。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金融机构在国外投资受损;二是引起在华投资机构的连锁反映;三是引起国际资本流动的急剧变化。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对外投资相对较少,在华外资机构出现问题的也不多,至今尚未出现大规模资本流出现象。目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的深入,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将进一

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些认识

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些认识 在实现经济软着陆之后,中国开始出现需求不足的矛盾。 在此背景之下,尽管中央银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实际中央银行 的货币政策开始逐渐趋松。 从 1996 年 5 月到 1999 年 6 月,人民银行曾经 7 次下调利率,1 年期 存款利率从 1996 年 4 月的 1098 下降到 1999 年的 225, 同期 1 年期贷款利 率从 1206 下降到 585。 同时,国务院决定从 1999 年 11 月 1 日开始,恢复对储蓄存款利息征 收个人所得税,这对于存款者来说,相当于第八次降息,按照利息税税率 20 计算,居民从 1 年期存款中获得的利率就只有 18。 一、我们的利率政策究竟能走多远 真正意义上的第八次降息出现在 2002 年 2 月 1 年期存款利率从 225 降为 198, 1 年期贷款利率从 585 降为 531, 准备金存款利率从 207 下调到 189,20 天、3 个月、6 个月和 1 年期再贷款利率分别从 324 下调到 27、 从 351 下调到 297、从 369 下调到 315、从 378 下调到 324。 由此,我们可以把始于 1996 年 5 月以来的货币政策视为降息周期。 第八次降息是在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的背景下做出的。 按照中央银行的意图,此次降息是针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消费物价

连续数月下降而采取的一项措施,目的在于减轻企业借贷的利息支出,降 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进而促进生产经营发展。 同时,存款利率下调幅度小于贷款利率,使得银行存贷款利率差异缩 小,以鼓励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 但是,中央银行的第八次降息政策对分流储蓄,刺激投资的作用仍然 有限。 中央银行从 2002 年 2 月 21 日开始下调存贷款利率及其利差以后,3 月份金融机构存款同比增长率下降到只有 142,而贷款同比增长率则上升 为 135,同比增长率差突然从 2 月份的 44 下降到 3 月份的 07。 然而自此之后,金融机构存贷款同比增长率差很快回升,在大约 4 的 水平波动, 而不是维持在一个大大低于 2002 年 2 月同比增长率差的水平。 这充分显示,第八次利率下调已经很难促使商业银行资金更多地实现 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事实上,始于 1996 年 5 月的降息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宏观经济对 利率下降的反应迟缓而微弱。 可以断言,如果我国利率在现有水平之上继续降息,结果迟早会出现 流动性陷阱。 因此,进一步下调存贷款利率的空间非常有限,利率政策实际已经基 本走到尽头。 图1 金融机构存贷款同比增长率差数据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数据中心。 就目前的利率水平而言,我们不能不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已经很松。

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原因

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原因当前,我国所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失为眼下的“最优”政策组合。目前情况下,政府需要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信贷投放、货币发行,特别是热钱流入,适当地进行控制。或许也意味着整个应对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正式开始逐步退出。 实行上述政策的原因: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 1、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大量劳动者长不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这就要求就业者提高自己的就业素质(文化素质和劳动素质)。而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了教育上的支出,也扩大了社会福利保障支出,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2、经过金融危机后,我国国民经济虽然得到较好的恢复,但是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国内的物价还是呈增长趋势,此时可以说是经济过冷,国家财政盈余。人们不愿意花钱消费,都选择了储蓄。所以国家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国内需求,刺激消费,加快经济的恢复。 二、稳健的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改为稳健表明,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国家已逐步采取退出政策。随着近来通胀压力明显增加,及国外经济环境明显变化,近一步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条件已经逐步发生了变化,各方普遍认 为,政策转向已势在必行。 2、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复苏的前景并不明确。尤其是海外因素,美国经济复苏是否反复,欧洲债务危机是否蔓延恶化,重重疑问都尚未完全解决。2011年中国很可能面临“增量滞涨”的局面,即经济增长趋势放缓,伴随着通胀加速攀升,

实属“两难”局面。而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可以为此“留一手”。譬如针对经济中需求不足的问题,就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振兴消费;此外,还可以通过财政支出的办法来进行部分项目的投资。其实,实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期间开工的大量项目,尚在建设中,需要后续建设资金。从这个层面看,财政政策在2011年将被动扩张。此外,政府为加大在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资,也有进一步扩张的动力。积极财政政策在保持总量扩张的同时,支出结构应该进一步优化,更加侧重民生和公共服务项目。 3、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能够保证各方面的税率没有太大的波动,人民投资不会有较大的变动,有利于国家的财政预算和结算,有利于国家收支平衡。 总结: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防范实体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和乏力,以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棘手的物价上涨和通胀压力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0-01-06T13:38:43.873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11期下供稿作者:朱晶晶,肖存泉[导读] 针对通货膨胀高企的现象,2006年至今,央行多次上调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是作用效果并不明显。 朱晶晶,肖存泉(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南昌 330013;中国银行福清支行,福建福清 350300) 摘要:针对通货膨胀高企的现象,2006年至今,央行多次上调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是作用效果并不明显。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建议。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有效性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 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五年超过10%。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一直持续急升,继2007年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4.8%后,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CPI同比增长8%。中国政府已经将治理通货膨胀视为宏观经济第一要务。这次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⑴构成CPI的八大商品类别看,上涨幅度较大的主要是食品类价格。2006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全线上涨,大部分农作物的价格、涨幅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⑵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的不断扩散,美元持续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石油、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基础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使中国企业背负了越来越重的成本压力,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对下游产品的成本推动效应,将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扬。⑶动力市场的紧张推动了劳动力价格的上升、特别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提高,而且就业刚性增强。 针对CPI高企的现象,2007年提出适度从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的货币政策,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一年内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六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今年以来又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一季度央行累计发行约1.7万亿元央票,正回购额超过1.8万亿元。银行为回收流动性采用了这么多政策,但必须看到,由于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增大,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流动性过剩依然严重。仅到11月末,外汇占款已经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比年初增加31 639.4亿元人民币,扣除央行净回笼的2.63万亿元,仅外汇占款一项,基础货币新增约5 000亿元。由于外汇占款的持续增加,2006年和2007年基础货币余额只是增速放缓,但是绝对量还是以很快的速度增长。可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到挑战。 一、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中国人民银行调节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利率政策等。这些工具都因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而存在着制度缺陷,致使货币政策不能很好地通过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制约了货币政策效率的发挥。 (一)公开市场业务。中国人民银行灵活运用对冲工具,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搭配使用中央银行票据和以特别国债为工具的正回购操作,收回银行体系流动性。但是,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和持有结构不合理使得国债缺乏足够的操作规模,且多为中长期国债,而适用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短期国债却很少。2007年,通过在公开市场发行央行票据和正回购所回笼资金5.14万亿,但净回笼仅为8 200亿元,比去年增加不到一成。原因在于今年有高达3.6万亿元的央行票据到期,如果再加上正回购量,则到期资金量高达4.4万亿元。因此,虽然通过央行票据等收回了部分流动性,但这些央票以后还会到期,只是把更猛烈的流动性问题给推迟了,因此,很难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压下去。 (二)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信贷资金供求情况,制定和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我国再贴现操作实行总量比例控制、期限比例控制和投向比例控制,再贴现所占基础货币的比重偏低。这一操作规则在中国人民银行对再贴现限额实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的管制下,显得缺少灵活性,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再贴现政策的活力。 (三)利率政策。⑴虽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加息虽然可以回笼流动性,但还不能真正反映资金供求状况,难以灵活有效地带动经济主体行为进行调整,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非常之小。作为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所经历的所有调整时间点上的名义利率和扣除同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幅度后的实际利率,从2007年,实际利率一直呈负值,并且负值水平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意味着信贷成本、资金成本偏低,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增长,与从紧的货币政策不符。 ⑵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与扩大,人们存钱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单是储蓄,资金还会向其他金融市场分流。同时,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和财富的积累,消费需求逐步升级以及提前消费的观念,带动了对房地产和汽车的消费,使居民更愿意采取银行消费贷款的行为。因此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得不敏感且利率弹性较小,从而货币政策失效。⑶央行今年连续五次调高准备金率而未采取加息,也是对当前经济“把脉”的结果。因为,人民币在不断升值的同时美元连续降息,中美利差进一步加大,国际热钱大举进入中国,因此缩窄了人民币加息的空间,制约了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空间。 (四)准备金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此项政策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3月末仅为2%,比上年年末低1.3个百分点。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需要。从历史经验看,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都在2%以上。因此,目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已相对不足。而目前17.5%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二十年来最高,商业银行的头寸显得不足,未来提高法定存款准金率的空间已经很小。 二、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政策的独立性和透明度 研究表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越大,其实施货币政策的效率就越高。而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够,在行使货币政策时受到多方干扰。在我国现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安排下,在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同时还要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尽量公开中央银行采取的措施和操作的相关信息,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增强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公众形成合理的预期。 (二)发展完善货币市场

金融学复习

1.格雷欣法则 2.直接融资 3.资产证券化 4.货币政策时滞 5.垃圾债券 6.基础货币 7直接标价法8 特里芬难题9市盈率10 实值期权11利率互换12本票 13.HOT MONEY 14.HEDGE FUND 简述 1.利率互换合约。 2. 如果中国人民银行向工商银行出售100万元的国债,对基础货币有什么影响。 (1)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2)中国人民银行向中国工商银行出售100万元国债,则工商银行在人民银行的存款相应减少100万元,也就是工商银行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减少了100万元。这将直接减少基础货币的数量,即基础货币减少100万元。 3. 试画出看跌、看涨期权多、空头方的损益图,并分析其操作原理。 左边是看涨多头方,纵轴交点是(0,-1),拐点是(10,-1),与横轴的交点是(11,0) 右边是看涨空头方,纵轴交点是(0,1),拐点是(10,1),与横轴的交点是(11,0) 左边是看跌多头方,纵轴交点是(0,9),拐点是(10,-1),与横轴的交点是(9,0)

右边是看跌空头方,纵轴交点是(0,-9),拐点是(10,1),与横轴的交点是(9,0) 4. 某银行体系的初始存款为10万元,在法定存款准备金为10%的情况下,最大派生存款是多少?若现金漏损率为10%,则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总额为多少? 10万存款,法定存款10%,也就是说要给1万给央行。现金亏损为10%也就是(10-1)*10%=9000元那么银行现有存款总额为100000-10000-9000=81000元 5.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分为哪几类?现金资产是收益率最低的资产, 那么,现金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越少越好吗?为什么? 现金资产是商业银行维持正常经营所必需的,为了避免发生流动性危机,银行总资产中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资产,现金资产占总资产比率不是越少越好。 6. 什么叫债券回购?回购价格如何计算? 7.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 利率敏感性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如距分析日一个月或3个月)以内将要到期或重新确定利率的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如果资产大于负债,为正缺口,反之,如果资产小于负债,则为负缺口。 从利率敏感性资产中获取更多的收益。由于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当所有利 债,利率敏感性缺口为负,那么当利率上升时,利息收入的增长慢于利息支出的增长,银行的净利差收入会下降;反之若利率下降,银行的净利差收入就会增加。 8.利用存续期分析讨论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净值的影响。 9.附息债券价值评估 10.套期保值的原则 11.货币乘数的推导 12.中国货币迷失的可能原因 13. 简述期货交易的风险 14. 假定一家银行拥有8000万元平均存续期为5年的资产和7000万元平均存续期为四年的负债,当利率从3%上升到4%(资产负债利率相同)时,对该银行的净值有何影响? 论述题: 比较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特点,金融体系如何为企业融资提供服务?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对中国企业的意义。 直接融资:是指货币资金供给者和货币资金需求者之间直接发生的信用关系。双方可以直接协商或在公开市场上由货币资金供给者直接购入债券或股票。通常情况下,由经纪人或证券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写一篇短文

【试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在我国,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渐深入,货币政策受关注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目前,货币政策已成为最受社会关注的宏观政策,其每一次变化及未来可能的走势,都会牵动市场的神经,产生广泛的影响。不过,在货币政策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同时,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息过。对于货币政策调控而言,其是否具有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货币政策的调控边界,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的基调。货币政策的效果决定于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深度、金融制度安排与变迁乃至经济制度安排与变迁。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政策工具、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的选择都有其特殊性,这势必对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处于金融深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因而需要从多方面对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才能得出一国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如何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003年以来,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保持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强货币政策在总量平衡中的作用。综合来看,近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以上,CPI年均增长控制在3.2%以内,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长控制在17%左右,可见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比较有效,对实际产出和物价变动都具有重大影响。但是与1998年以前货币政策效果相比较,近年货币政策效果有不断减弱趋势,印证了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效果是非均衡的观点。主要体现为: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减弱;宽松的货币政策未能避免物价走低;货币政策促进投资乏力;连续降息刺激消费微效。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2)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增强是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3)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存在较长时期的外部时滞问题。(4)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障碍。(5)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有限。 综上所述,央行货币政策主张、实际操作与现实经济互动效应的实效性,不仅受到政策体系外部相关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决定于货币政策自身决策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传导效果。因此,在确定今后央行货币政策主张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首先,在充分考虑货币政策与其他相关经济政策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的同时,必须坚持货币政策自身高度统一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其次,要通过合理选择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通过疏通和提高传导机制的实效性,强化金融货币变量与实体经济变量间的相关度,进一步建立健全货币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现实经济增长的互动效应。为此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1)加大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2)中央银行要加强对货币供应量的预测研究。(3)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4)要注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

当前经济形势下的货币政策措施

当前经济形势下的货币政策措施 一、经济年来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呈现一个强劲的势头,物价水平中的通货缩紧问题也基本得到缓解,然而又陷入了通货膨胀之中。为此,央行为确保物价稳定,预防经济过热,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而针对此社会各界的看法却各有不同,本文也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势对央行采取的措施提出几点自己的意见。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在2003年以来出现增长过快的现象。部分行业的投资缺乏明确的方向,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并且在建设过程中存在水平低以及重复等问题。此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拉大了投资增长速度和消费增长速度之间的差距,进而导致由于市场不同的供求状况,初级价格增长迅速,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供大于求的问题仍然无法得到缓解。过快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导致煤电油运供求矛盾得以加剧,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以及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增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以2004年为例,中央项目投资增长与地方项目投资增长相差甚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央行发现,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势头旺盛,尤其是在“市政工程”和各类名为外资与民营企业的经济集体,实际上在投资方面却与地方政

府的联系非常密切。 该年央行也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建议,为抑制投资过度必须采取相关措施。这些都表明了经济运行中部分地区与行业的建设水平低且重复现象以及投资的盲目性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导致经济运行结构发展不均衡。此外,国际商品价格上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特别是石油、钢材这两类原材料在我国进口量的不断增加,并且其价格暴涨,进而导致国内原材料价格随之上涨,使企业生产成本正价,造成通货膨胀压力。同时农副产品价格剧增也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直接的影响,使人们对未来价格预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继而推动了通胀预期的形成。时刻注意各行业特别是房地产市场过高的增长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自1998年抵押贷款被引入到房地产行业中后,大量商业用地被政府部门出售,房地产建量总市值达到了政府出手商业用地价值的近3倍,如果土地价格被低估,土地价值以房地产销售价值的15%为基准,那么政府部门将会有近9900亿的资产转移到私人部门。这些财富都直接导致中国原材料价格剧增。土地和信贷市场错误的价格信号导致了我国房地产价格的飞速增长,而房地产商过快实施项目导致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行业,进而出现泡沫经济并且该问题还在不断扩大,土地价格也进入到了一个被低估到被高估的过程。然而我国缺乏完善的融资体制,银行贷款为房地产行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如果不对这种

2020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2020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货币政策的外部因素 从汇率情况来看,近期人民币汇率采取类似于一种参考双“锚”模式,即美元和一篮子货币:在美元走强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而美 元走弱时则参考美元。也就是说,在美元上涨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 相对走弱,但对一篮子货币仍然是上涨的。这有助于防止或减缓人 民币贬值预期的形成。 同时,我国货币政策的重心对内将是“去杠杆,抑制资产泡沫”,对外将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而主动挤压泡沫,防范金融风险, 也是货币政策势在必行的趋势。 货币政策的内部因素 从内部因素来看,当前的金融形势、经济基本面、四部门的债务状况等都是影响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而当前的金融形势以及过去 几年金融业的发展历程,是货币政策参考的重中之重。 1.当前的金融形势 当前政策已从放松金融管制阶段,逐步进入加强管制和引导规范阶段。次贷危机以来,特别是2011年以后,我国逐渐放松金融管制。2015年我国金融业产值增速15.9%,远远超过GDP增速。中国金融 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今年已经上升到10.2%,较2012年的6.3%,短 短四年时间提升了近4个百分点。 在这四年中,整个经济和金融系统的风险也逐渐聚集。为防范金融风险,2016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金融管制逐步加强。而市场对 资金的需求规模并没有减少,如险资举牌就对资金有巨大的需求, 但央行并没有放任市场资金供给,导致10月中下旬开始资金面趋向 紧张。市场从“资产荒”到“资金荒”的切换十分迅速,以至于近

期发生了一次类似于2013年的小规模利率风暴。随着市场流动性紧 张预期进一步加大,利率走高,债市也发生了大幅波动。 债市大幅波动,主动打压了资产泡沫,短期释放了风险。因此,从我国当前金融状况来看,货币政策势必将以抑制资产泡沫的进一 步加大为目标,以防止金融空转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风险。从这个 角度来看,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并 不大。 2.实体经济基本面 再看实体经济基本面,2016年下半年以来经济逐渐企稳。规模 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已经连续8个月超过6%,利润同比增长8.4%; 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67万,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1000 万的就业目标;投资也出现好转,特别是民间投资,10月份民间投 资增长5.9%,较6月的负增长高出约6个百分点。此外,PPI由负 转正,CPI温和上升,PMI连续3个月在临界点之上,市场预期明显 改善。因此,从实体经济角度来看,稳增长压力减小,也给货币政 策相对从紧创造了条件。 如果单考虑通胀因素,预计2017年通胀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也 会使得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变小。 3.债务负担 目前我国整体债务负担较为沉重,2015年底全社会杠杆率249%,四部门的负债情况各有不同。 政府方面,2015年中期至2016年中期有一波强劲的加杠杆过程,负债同比增速由不足10%上涨到超过30%。2016年中期以后政策开 始有所收敛,但11月增速仍然在25%以上。 对于居民部门来说,其负债大多用于购房。伴随着房价上涨,今年以来居民部门杠杆率迅速增加。在10月份楼市调控加码情况下, 增速依然高达22.1%。

谈谈对当前宏观经济的个人看法

谈谈对当前宏观经济的个人看法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称,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需处理好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 回顾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来鼓励投资、刺激消费。例如下调存贷款利率,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市场货币的流通量;减少税收,鼓励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企业转产内销;降低社会保险缴费比例或采取社保补助的形式,直接降低企业的成本支出等等。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财政收入6.85万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实际增长9.8%和8.5%。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对于经济增长,对于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地发展已经初显成效。 今年将是我国企业的复苏发展之年,当前的宏观经济调控在今年必将继续发挥其积极的影响。 根据温总理的政府报告,今年要继续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继续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的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应围绕形成经济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把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结构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

革破除内需扩张的体制障碍,为民间投资需求扩张和居民消费创造有利环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回升。 主要政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投资作用,优化资金投向。今年要适当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现模,在中央己经确定的新增1.18 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基础上,继续完成中央投资建设尚未完工项目。同时,基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宏观经济尚未形成民间投资稳定回升的内在机制,在宏观政策上必须保持连续险和必要的政府投资强度,才能确保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通道。今年新增中央公共投资要更多地用于“三农”、推动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以及民生工程。同时要适当扩大地方债发行规模,采取措施努力解决地方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实现信贷投放适度增长。在坚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基本导向不变的前提下,信贷投放应转入适度合理的增长范围,信贷规模既能满足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增加的需要,又可以防止信贷过度投放导致通货膨胀隐患。优先保证重点重大工程的信贷需求,加大对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作用强的战略企业的信贷支待力度。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实落实已出台的金融服务中小企业的各项措施.增加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要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能力强、产业前景好、有利于带动就业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 三.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在加大中央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要进一步深化体制创新。要尽可能缩减核准范围下放核准权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

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最终版.doc

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为什么? 答: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理由: (一)通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货币 政策。但当前物价上涨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光靠货币政策 手段是不够的,必须更加重视运用财政政策等手段,形成合力,共同管理好通胀预期 (二)当前物价上涨是流动性过剩、成本推动及输入型通胀等多种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食品价格上 涨较快;由水、电、燃料价格、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住房租 金价格等要素组成的居民居住类价格上涨较快。食品价格和房 价是这次物价上涨的两个大头,特别是食品价格成为物价上涨 的主要推手。在这种背景下,光靠货币政策手段是不够的,必 须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等手段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管理 好通胀预期。 (三)通货膨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 货币政策。但当前中国物价形势复杂,货币政策多是对流通中 的货币总量进行调节,对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胀作用有限, 对当前结构性通胀的治理效果不佳。再者,货币政策主要作用 于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故政策传导上 存在一定的时滞。此外,货币政策各项工具的使用和效果都有 一定的局限性: (四)现阶段物价水平上升,通货膨胀,为了抑通胀而紧缩流通中 的货币量,进而导致投资减少,来控制总需求。 措施:

在目前情况下,要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对于结构性通胀,长期来看,治理的关键在于: 1.调整产业结构, 2.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控制投资方向、赤字规模,能结构性地对需求予以调节; 4.通过鼓励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能结构性地改 善长期供给,促进经济增长; 5.通过直接的税收减免及价格补贴政策,也能增加短期供给。 6.对成本推动引发的通胀,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劳动生 产率,切断要素价格上升转化为大范围、持续物价上涨的 通道。因此,利用相关财税政策可直接促进技术进步和自 主创新,提高产能,增强企业消化要素成本上涨的能力, 促进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在源头上控制产品价格上 涨。 由于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很难解决结构性的问题,应对结构性通胀,财税政策因其针对性强和轻重可调节性而具有明显优势。对于因食品价格上涨过快而形成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可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来增加供给,改善供求关系,平抑价格上涨。关于我国经济财政政策的走势分析: (一)“控物价、稳需求、防风险”是经济工作的重点 1.控物价,就是要保证有效供给,特别是食品、煤、电、油、气、 运的供给,减缓输入型通胀压力,稳定通胀预期,防止出现全 面通胀。 1)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增加农业生产补贴,完善 和落实对生活困难群众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贴。

当前我国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分析

一、根据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渠道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金融政策)调控的重点。 答:多年来,西方经济学界一般认为现行的货币政策传导主要有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个途径,其中货币渠道主要包括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以及汇率渠道,而信贷渠道主要包括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 (一)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货币渠道传导有以下几个前提条件,首先金融市场是信息完全的,也就是说货币政策传导的各个参与方都将获得完全的信息;其次,金融资产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形式,银行贷款只是债券的一种,贷款和债券可以相互替代;再次,价格不需要做及时的调整来抵偿名义货币量的变化;最后,中央银行能够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直接影响名义货币量。 在这些前提条件下,货币渠道通过利率途径、汇率途径、非货币资产价格途径等进行传导。 1、利率途径 通过货币供给的变化来影响价格预期,从而影响通胀预期,再影响实际利率水平,进而影响总投资,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的变化。凯恩斯的货币政策利率渠道传导机制描述为:货币供应量↑→利率↓→投资↑→支出↑→产出↑,货币供应量增加代表一种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既定的流动性偏好(即货币需求函数)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市场利率的下降,在既定的资本边际效率下,更低的利率刺激投资支出的增加,投资通过投资乘数效应导致产出增加。在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利率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凯恩斯认为,利率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利率是人们放弃周转灵活性的报酬,而利率的高低则是由货币供给(货币数量)和货币需求两大因素共同决定的。凯恩斯模型中影响消费和投资的是真实利率而不是名义利率,因为真实利率比名义利率对开支影响更大,即使名义利率降低到零,货币扩张仍然可以通过提高预期价格水平,使通货膨胀预期上升,从而导致名义利率为零的条件下真实利率的下降来刺激开支,其传导过程可以描述为货币供应量↑→预期价格↑→预期通货膨胀率↑→利率↓→投资↑→产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渠道 2、汇率途径 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导致利率发生变化,进而改变汇率从而影响净出口,最终影响产出。当一国的货币供应量上升会导致国内利率下降,此时本币存款不如外币存款有吸引力,从而引起本币贬值,汇率(E)下跌,使得国内商品比国外商品在价格上更有竞争力,从而导致净出口(Nx)及经济产出的增加。汇率传导途径可以描述为: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净出口↑→产出↑。在汇率传导途径中由于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矛盾冲突、货币政策“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以及利率市场化程度过低,这些原因都大大的影响了汇率传导的有效性,使得汇率传导途径并未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非货币资产价格途径 以托宾q理论为代表的非货币资产价格途径是用于解释货币政策如何通过作用于股票价值来影响经济的理论。托宾定义的q是指企业的市场价值(一般是指它的股票价值)除以其资本的重置成本所得到的值,托宾q理论的传导途径可以描述为:货币供应量↑→利率↓→股票价格↑→托宾q↑→投资↑→产出↑,当货币供应量上升时,利率下降,股票价格上升,更高的股票价格导致更高的q,这样就会催生更高的投资支出,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托宾q将资本市场与实业经济联系起来,揭示了货币经由资本市场而作用于投资,该理论已成为政策研究与政策制定的重要工具。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摘要]现行货币政策在对付通货紧缩、刺激有效需求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效果相对弱化。究其原因有三: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有限;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障碍。2006年,我国仍将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将继续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 [关键词]货币政策稳健有效性 一.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回顾 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货币政策的重新定位,《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表明今后货币政策基本目标是“稳定”而不再是“增长”。 从早期的“发展经济、稳定货币”过渡到“保持货币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直到今天的“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鲜明地体现了货币政策日益“中性化”的轨迹。也就是说,货币政策不再承担“刺激”或“抑制”经济的任务,而只负责经济运行营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规则导向”的货币政策。 二.充分认识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必要性 近几年,在实施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过程中,货币政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具体提法在不同年份有所不同,但基本思想却始终是配合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防范金融风险,以金融的稳定来确保经济的稳定。可将其概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近年来为什么不比照积极的财政政策,明确提出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呢?这是因为:(1)单靠增加货币总量解决不了近年来出现的物价负增长问题。1997年后出现的物价负增长,根本原因是由于多年来严重重复建设,造成工业部门严重供过于求所酿成的;它是长期来经济结构失调的结果,而不是货币总量不足。(2)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解决总量问题,货币政策具有优势,而解决结构问题;单纯依靠货币政策总量扩张无济于事。(3)当前货币存量大量增加,而引起货币失控的一些潜在的因素还未完全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趋势精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趋势 货币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针政策的总称。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调控手段一般包括: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直接信用控制等。 近三年来, 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升值争论。最近, 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在不断升级。当前我国面临两大压力,一是通货膨胀的压力,二是信贷紧缩的压力。从外部来看,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使得外需逐步增加,通胀的压力需要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若时机把握不当,又将会导致热钱的流入,从而进一步给我国的物价及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从国内来看,低端市场上劳动力价格的走高,工资的增长,以及货币的过量发行,都进一步推动了通货膨胀。 信贷规模的急速扩充, 未找到投资出口的资金流向资产市场, 形成大量的购买力, 国内资产泡沫严重。然而,信贷扩张的短期性导致商业银行面临在信贷紧缩情况下企业无法偿还的风险,后果是,资产泡沫破灭后,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恶化,进而冲击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在考虑作为短期应对危机的信贷扩张策略的退出时,我们又面临与通胀相类似的两难的困境,即一方面,国内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升温需要紧缩信贷;另一方面,信贷的紧缩会抑制市场需求导致资产供给的大幅下跌,资产价格的控制会引发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问题,长期来看,将带来“多米诺效应”。因此,原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不再适用于我国。 当前为了更好的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我国提出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方法,取代了持续两年之久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中央相应部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后作所出的重要决策,使经济工作的“稳增长” 取代了之前我国经济工作的“保增长”。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比,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一种可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进行微调以保持经济平衡的货币政策,它是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金融学论文-我国近年货币政策

我国近年货币政策分析 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告别过去两位数高增长模式,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同时,宏观经济面临着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收入结构的多重结构失衡的局面。经济增速下调和经济结构调整业已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需长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新常态”的宏观环境下,经济环境的变化暴露出原有货币政策调控带来的产能过剩、地方债务以及房地产泡沫等多重经济风险,如若继续保持传统的数量扩张刺激经济的调控方式,不仅不会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还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和隐患。不仅如此,在“新常态”条件下,随着国内金融创新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原有货币政策的操作手段和实施工具效力受到削弱,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分化也削弱了传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长期以来,通过外汇占款实现基础货币的投放已成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手段,为了控制外汇占款发行基础货币的规模,央行需要对外汇占款数量有着准确地预测。但近年来,我国外汇占款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不稳定趋势,甚至多次出现外汇占款结余为负的情况。 进入2015年,全球经济形势呈现出较强的分化局面,美国经济持续复苏,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增长乏力;未来美联储降息或削减其自身资产负债表必将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收缩,加速国际资本回流。受此影响,未来我国外汇占款的趋势性下降必然影响基础货币的投放,传统的通过结售汇和发行央票来发行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面临巨大挑战。在此情况下,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的货币政策亟需转型。 在我国金融创新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传统的以总量调控为特征的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面临宏观经济“新常态”条件下的多重结构失衡,传统货币政策亦无助于解决产能过剩和化解宏观经济金融风险。在此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亟需转型。总体而言,“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面临双重转型任务:一是需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形成完善的货币政策框架,以及进一步明确货币政策目标、操作规则和政策工具;二是货币政策需承担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任,在较长时间内需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 明确货币政策目标,形成完善的货币政策框架完善现有的货币政策框架是“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转型的首要任务,这包括明确货币政策目标 首先,就最终目标而言,在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转型过程中,其货币政策经历了由多目标向突出物价稳定目标的过程;相比之下,我国货币政策调控较多地强调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目标,而对于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目标重视程度较弱。在经济“新常态”格局下,由于潜在增长率下滑,宏观调控的政策权衡空间缩小,高速的经济增长不宜再成为货币政策追求的主要目标;相反,“新常态”经济下的货币政策调控则应强调稳定和均衡目标,尤其应致力于稳定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结构均衡。相应地,在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方面,也应下调货币供应量增速目标;同时,考虑到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自由化削弱了货币供应量目标与最终目标的相关程度,应将汇率、利率、国际收支情况以及资本市场变化等指标纳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范畴。 其次,在操作目标方面,一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有两类,一类是价格型操作目标,如货币市场利率;另一类是数量型操作目标,如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等。从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来看,一般采用价格型操作目标,比如:美联储选择联邦基金利率,欧洲央行选择主要再融资利率,英格兰银行选择14天期限的国债回购利率。 值得指出的是,从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转型经验来看,其对操作目标的确定几经反复,将近三十年才最终走向成熟。以美国为例,其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经历了从联邦基金利率到货币供应量再到贴现窗口最终回到联邦基金利率的一个曲折的过程。美联储确定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如此曲折,其背后的逻辑在于:战后的利率管制刺激了金融创新使得利率管制趋于无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