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学写读后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学写读后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学写读后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学写读后感

《学写读后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写法。

2.运用所学知识写读后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对读物的评价能力。

3. 培养并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读后感的一般写法,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闻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作。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重在写作指导,第二课时完成学生写作,集体评议)

教学步骤:

一、精彩导入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人生漫漫长河中,书籍就像永不熄灭的圣火,照亮了我们蒙昧的心灵,指引着人生的航程。现代社会中,我们几乎每天都离不开阅读。当我们获取知识,增长信息时,当我们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一段语录,当我们看完一幅画后,我们的心灵会产生一些共鸣和震荡。当我们把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想记下来的时候,便成了一篇读后感。

二、例文引路

(一)例文评析:陪伴,是最明亮的温情一一读《傅雷家书》有感

(二)读《我的叔叔于勒》有感

(三)佳作欣赏:叹为观止《红楼梦》

三、写作指导

(一)认知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

读后感作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一般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感”是重点。“读”,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指读后有何感受。“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

(二)写好读后感的三点要求(课文摘要):

1、适当引述。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自己感触较深的部分直接引述,也可以对原文加以概括,间接引述。

2、感受力求深入。读完原文后,或许你会产生很丰富的感触,但比较平常、浅显,直接写下来,可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这就要反复思考、提炼,把自己的感受明晰化、条理化。写作时,还可以从多个角度或层次来思考与表述。

3、联系阅读积累及生活经验。写作中,应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来印证或深化当前的阅读感受,还可结合生活经历中的类似体会来写。这样才能使读后感内容丰富,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

(三)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根据以上要求,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可概括为四个字:

1、引,概括地引述原文观点或具体文字的内容。

2、议,以所引内容为基点生发展开,发表议论。

3、联,在所引原文的基础上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现象或问题。

4、结,提出看法,小结全文。

当然,任何文章的写法都不应该受某种框框的局限,以上所讲的写法只是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参考的内容和思路。具体写起来应灵活掌握。

(四)确定阅读材料,拟好题目。

某篇课文、某部名著或指定的某材料,是阅读材料;阅读材料确定后,要根据阅读的材料和感悟来拟

题。题目可以直接写“《××》读后感”,也可以采用主副标题的形式:主标题是概括自己的感受或评价,副标题是“——读《××》有感”;分两行,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读后感》《金钱重于亲情——读〈我的叔叔于勒〉有感》等。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个人拥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样。注意标题一定要结合感点,否则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五)克服常犯的毛病

根据以往经验,最常见的毛病有四点:

1、大量引述原文。读后感,顾名思义,主要是写“感”,引述是为写“感”服务的,但有些同学偏偏忘记了这一条,本末倒置,大量抄录或复述原文,结果犯了以“引”代“感”、代“联”的毛病。

2、脱离原文空写“感”。任何事物都非凭空而生,都有个由来。“读”是“感”的基础,“感”由“读”而生发。只写感想而不交代其来由,不知“感”从何来,使“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就里。因此,写“感”应当与原文自然结合起来。

3、内容杂乱无中心。写出的读后感无中心,是犯了作文之大忌,也不符合写读后感应“抓要领”“突出重点”的要求。因此,一定要确定好中心,不可漫无边际地想到什么写什么。

4、感受认识太肤浅。读后感要求写个人在感情上最受触动,在认识上最受启发的内容。因此,一定要联系和对照生活现实和个人实际,写与个人真情实感相结合的内容。但是,在不少同学的读后感中,看不到作者读后的动情点和深刻的启示点,内容浮浅杂乱。

读后感是一种重要的作文形式,只要同学们多读、多想、多练,不断总结写作经验,就一定会把读后感写好的。

四、真题练兵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白天处理国事,晚上还经常阅读经史,和大臣谈论治国的道理,很晚才睡。太子觉得父亲太辛苦,就对刘秀说:“您做这么多事情,不劳累吗?”刘秀回答道:“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当然就不觉得疲劳。我虽然做了皇帝,却要更加小心谨慎,虚心求教,还要以史为鉴,不断反思,才能治理好天下啊。”这就是“乐此不疲”这个典故的由来。由于刘秀夜以继日的努力,终于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光武中兴”。

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只有喜欢一件事,从中找到乐趣,才能把它做好;成功之后,更要戒骄戒躁;借鉴、反思有助于把事情做得更好。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5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真题解说: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力求用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有关光武帝刘秀的历史记载,文字不多,内容却包含不少。如“经常阅读经史,和大臣谈论治国的道理”“虽然做了皇帝,却要更加小心谨慎,虚心求教”“还要以史为鉴,不断反思,才能治理好天下”……都是动笔之前“读”的好材料。而下文道出的故事启示“只有喜欢一件事,从中找到乐趣,才能把它做好”“成功之后,更要戒骄戒躁”“借鉴、反思有助于把事情做得更好”,则明确地提出了几个方面很好的“感点”。基于此,阅读这则材料以后的作文就有了十足的“底气”了。当然,“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也“不要套作”,只要对上述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从中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就行了。值得指出的是,联系实际时现实针对性要强,议论和抒情要言出心声,力避空喊口号。总之,写好这篇读后感,首先要进行独具匠心的构思,剪辑材料,选准感点,其次要注意有先声夺人的开头,有理有据的主体和意犹未尽的结尾。

五、写作实践

一就本学期学过的某篇课文,写一则随感。200字左右。

提示:

1.选定课文后,可以再仔细读一遍,然后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来写。

2.尽量少引述,重点写出自己的感受。

3.可以写得自由灵动些,尽可能富有新意。

二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可以针对这部名著的整体或其中某一个章节、片段来写。选定之后,重读一遍,然后从多方面的阅读感受中选择一点来写。

2.引用名著原文时,要仔细核对,以保证引文与原文一致。

3.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力求新颖,并联系个人生活经验来谈,但不能脱离原著任意发挥。

三你看过不少电影和电视剧吧,其中哪一部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就此写一篇观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回忆你看过的电影或电视剧,选出印象最深的一部,想一想,剧中的哪个人物、哪个情节(或细节)打动了你?

2.分析剧中人物或情节打动你的原因,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

教学反思:

部编本八年级下册作文指导:学写读后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学写读后感 临川二中邝胜孙 (2019年3月6日) 【教学目标】 1.研读作品,能获得丰富而深刻的感悟,并能明晰而有条理地表述出来。 2.写读后感,做到感从读出,有深度,有新意,并能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印证。 3.培养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培养读思结合、经常写读后感的习惯。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语段阅读,理解“读后感” 1.小练习:阅读下面一段话,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背影》) (学生回答) 师:刚才同学们所谈的感受,就是读后感。不过是比较简短的,口头表达的而已,如果形成书面文字,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就是比较规范的读后感了。 2.归纳:读后感,就是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在深入领会原文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对作品的主题、人物、表现手法或某一感兴趣的问题等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见解的一类文章。 二、细读作品,寻找“感”点 1.“读”是“感”的基础 “读后感”,顾名思义,先“读”后“感”,“读”是“感”的基础,精心研读,反复揣摩,把原文或原著读懂读通,读深读透,准确理解内容,赏析特色,获得深刻而丰富的感悟,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 2.“感想”的角度 感想的角度可以是多方面的: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对某部分内容的理解,对作品中某个话题引发的联想,对某个细节和某些语言的感悟,对文章写作特色的领会等都可以。 3. 如何选择写作角度 ①“感”点很多,但写读后感只能选一点,只能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某一点去写。 例如读朱自清的《背影》后的感想: 母爱般细腻的父爱不懂事的儿子 善于反思的儿子父亲说的话不漂亮吗 “我”的三次流泪迟到的“懂事”等。 问题:你认为哪个“感”点最能打动人呢? ②选择有新意的“感”点 有时,我们对作品某一点有了很深的感受,准备动笔时,才发现已经有很多读者早就对此发表过诸多看法,这也是写读后感经常面临的尴尬。因此,选择“感”点,除了考虑自己的感受要深外,还要考虑其是否有新意。

写作 学写读后感 导学案

写作学写读后感 【目标导航】 1.明确读后感的写作思路、基本要求和习作方法; 2.学会提炼和表述感点,能围绕感点展开较为充分的论证,做到“引”有针对性,“联”有侧重点; 3.养成读书、观影后常写读后感的习惯,积累将感受写具体的经验,并运用这些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激发写作读后感的兴趣,培育高尚的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 一、就本学期学过的某篇课文,写一则随感。200字左右。 二、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三、你看过不少电影和电视剧吧,其中哪一部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就此写一篇观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新课导入】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言下之意,多读书对写作大有好处。书读得越多,写起文章来就越得心应手。其实,读书还能拓展视野,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读书的好处不胜枚举,但如果你只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地读书,读完后没有任何印象,那书就白读了。所以每读完一本书,我们都要写下自己读书的感悟,才能让每一本书真正发挥作用,成为我们成长旅途中的路灯。

【写作要求】 1.选定课文或名著后,再仔细读一读相应的片段,能从多方面的阅读感受中选择一点来写。 2.能概括叙述材料内容,写出自己独特、新颖的感受,要联系个人的生活经验来谈,避免脱离原文和生活实际任意发挥。 3.回忆你看过的电影或电视剧,分析剧中人物或情节打动你的原因,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技法点拨】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2.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安排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写读后感最忌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尾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天窗》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天窗》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就黑得像的地洞里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顶上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呀!”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的慰藉。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滴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划;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活跃起来。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被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的慰藉!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

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啊唷唷!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件!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当被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实在! 我会写: 慰:慰藉安慰欣慰慰问聊以自慰 藉:慰藉枕藉蕴藉 锐:锐利敏锐尖锐养精蓄锐 滩:河滩滩地浅滩滩头 帐:帐子蚊帐帐篷营帐 烁:闪烁烁烁震古烁今 蝙:蝙蝠蝙蝠衫蝙蝠怪 蝠:蝙蝠蝙蝠侠燕蝠相争 霸:霸气霸占霸权霸王横行霸道 鹰:雄鹰苍鹰老鹰猫头鹰鹰击长空 形近字: 藉(慰藉)籍(书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写作学写读后感教案

写作学写读后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读后感的一般写作思路和方法。 2.运用所学写一篇合格的读后感。过程与方法 1.仔细阅读原作,把原作的内容、主旨理解透彻。 2.紧扣原作内容,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3.联系实际,印证和深化自己的阅读感受,增强读后感的说服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阅读的兴趣,喜欢写读后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读后感的一般写作思路和方法。教学难点 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漫漫人生长河中,书籍如永不熄灭的圣火,照亮了我们蒙昧的心灵,指引着人生的航程。现代社会中,我们几乎每天都离不开阅读。当我们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时,当我们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一段语录,当我们看完一幅画后,我们的心灵会产生一些共鸣和震荡。我们把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想记录下来,便成了一篇读后感。二、文题展示 1.就本学期学过的某篇课文,写一则随感。200字左右。 2.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3.你看过不少电影和电视剧吧,其中哪一部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就此写一篇观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三、写作指导 1.随笔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可叙事、抒情或评论。随笔应抒发真情实感,有独到的见解,语言流畅、优美,主题积极向上、引人深思。 2.(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表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练习

3 记金华的双龙洞 [学习目标] 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有“黄龙吐水”“天马行空”等四十多处奇特的景观。叶圣陶笔下的双龙洞是如此神奇,让我们在感受溶洞的奇观时,进一步体会游记的表达特点,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法。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尝试运用] 一、填上“jiàn”的同音字。 水花四()亲密无()()步如飞眼()为实 开弓放()()设祖国身体()康刻舟求() 二、比一比组词。 铜()簇()蜿()稍()据() 桐()族()碗()梢()锯() 三、给“进”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只写序号。 进: A.向前移动; B.从外面到里面; C.收购; D.平房,院落的前后次序。 (1)十来进.房子()(2)走进.大会堂() (3)艰难推进.()(4)进.一批蔬菜() [巩固运用] 一、读了课文,我会填。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作者游览的地点是,时间是,游览的顺序依次是→→→。 二、品读句子,做习题。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1)“或浓或淡”中的“或”的意思是() A.或者 B.有的 C.有时 (2)这句话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A.形状 B.声音 C.颜色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 ..急,溪声也时时变换 ..缓,时而 ..窄,时而 ..宽,时而 调子。 (1)一个“”字,点明作者是逆流而上。 (2)找出句子中的两组反义词。 ()----()()----() (3)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 (4)第二句话从声音的角度描写景物,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5)用带点的词语仿写排比句。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天窗》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天窗》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导语】《天窗》是我国现代作家茅盾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描写的是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夏日里下雨,夜晚孩子们被逼着去睡觉时,所有的木板窗都关闭起来,屋子里黑洞洞的,这时候,屋顶上小小的天窗便成了孩子们的慰藉,透过小小的天窗看到的点点画面,听到的点点声音,都能使孩子们的想象丰富起来,这小小的天窗便成了心灵飞翔的窗户。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下面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天窗》课文原文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就黑得像的地洞里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顶上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呀!”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的慰藉。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滴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划;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活跃起来。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

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被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的慰藉!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啊唷唷!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件!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当被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实在!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天窗》知识点我会写: 慰:慰藉安慰欣慰慰问聊以自慰 藉:慰藉枕藉蕴藉 锐:锐利敏锐尖锐养精蓄锐 滩:河滩滩地浅滩滩头 帐:帐子蚊帐帐篷营帐 烁:闪烁烁烁震古烁今 蝙:蝙蝠蝙蝠衫蝙蝠怪 蝠:蝙蝠蝙蝠侠燕蝠相争

学写读后感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学写读后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真理解原文,把握要领,写出自己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获取感受,在写作中具体、深化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从有益的书籍中获得启迪。 【教学重难点】 1.难点学习读后感的一般写法,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篇诗文或一本著作(也包括一部影视作品),我们读过(或看过)之后,总会有些触动,或得到一些启发,把这些写下来,就是读(观)后感。如果我们能坚持写读后感,既可以加深对原作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二、认知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 读后感作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一般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感”是重点。“读”,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指读后有何感受。“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 三、学写读后感 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来: 1.写好读后感的三点要求 (1)理解原文抓要领。要想“读”后生“感”,不仅要读懂原文,而且要能够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抓准文章的要领。这样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从而引发出自己的感想。 (2)突出重点谈感受。读的内容往往是丰富的,涉及的问题较多,读后的感受和启示也是多方面的。而读后感则应当围绕某一中心有重点地来写,要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感受最深、最有启发教育意义、确有独到见解的内容来写。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中心模糊或内容空泛。 (3)联系实际深开掘。写读后感受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要把所读的内容与自

《学写读后感》教案设计

《学写读后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写法。 2.运用所学知识写读后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对读物的评价能力。 3. 培养并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读后感的一般写法,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闻新颖独到,最 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作。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重在写作指导,第二课时完成学生写作,集体评议) 教学步骤: 一、精彩导入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人生漫漫长河中,书籍就像永不熄灭的圣火,照亮了我们蒙昧的心灵,指引着人生的航程。现代社会中,我们几乎每天都离不开阅读。当我们获取知识,增长信息时,当我们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一段语录,当我们看完一幅画后,我们的心灵会产生一些共鸣和震荡。当我们把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想记下来的时候,便成了一篇读后感。 二、例文引路 (一)例文评析:陪伴,是最明亮的温情一一读《傅雷家书》有感 (二)读《我的叔叔于勒》有感 (三)佳作欣赏:叹为观止《红楼梦》 三、写作指导 (一)认知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如果是 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 读后感作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一般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感”是重点。“读”,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指读后有何感受。“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革命理想”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四篇课文。《古诗三首》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了诗人们的抱负和志向;《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作者的回忆,描写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牺牲的经过;《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同志所写的一篇演讲稿;《金色的鱼钩》讲述了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 2 1.会写并掌握26个生字,正确读写6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3.学习并背诵《古诗三首》,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学习 《十六年前的回忆》,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关注人物神态、 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高贵品质;学 习《为人民服务》,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树立为人民 服务的精神;学习《金色的鱼钩》,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无 私奉献的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 2 为人民服务 2 金色的鱼钩 1 口语交际 1 1.选择生活中的某一场合,进行即兴发言。 2.理清思路,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10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读准“燕、劲”等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字,默写《竹石》。 2.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策略 1.指导朗读 古诗大多讲究押韵,这一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表现为朗朗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且韵味十足。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有了前面的朗读、感悟的铺垫,后面的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2.借助注释 为了体现“诗意的古诗”,在设计中,我力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必要的理解。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弄清字词意思,再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体验中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马诗》 ?课时目标 1.学习《马诗》,读准“燕”字的读音,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写作 学写读后感

写作 学写读后感 1.了解读后感,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写法。 2.运用所学知识写读后感,培养对读物的评价能力。 3.培养并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人生漫漫长河中,书籍就像永不熄灭的圣火,照亮了我们蒙昧的心灵,指引着人生的航程。现代社会中,我们几乎每天都离不开阅读。当我们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时,当我们读完一篇文章、一首诗、一段语录时,当我们看完一幅画后,我们的心灵都会产生一些共鸣和震荡。当我们把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想记录下来,便成了一篇读后感。 二、认知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 读后感作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一般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感”是重点。“读”,指读了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指读后有何感受。“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 三、读后感写作指导 (一)写作注意点 1.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小说,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人物的精神品质,反映的社会现象,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让人印象深刻,为什么有这么深刻的印象等等。 2.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3.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最顺畅的一个感点来写。 4.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 (二)具体方法 1.题目格式。 一般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主标题,下一行是“读《×××》有感”,为副标题。也可直接写“读《×××》有感”或“《×××》读后感”。 2.基本思路。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2)概——概括文本主要内容,做到简练、重点突出。

《学写读后感》教学设计苏英敏

《学写读后感》教学设计 东良中学苏英敏 课标、教材分析 新课标要求: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学写读后感》是部编本《语文》初中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读后感是对阅读感受的表达,是阅读价值产生的标志。读后感写作是对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将引导学生认识读后感,并掌握写读后感的一般方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阅读种类和阅读量增多,阅读面扩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部分都比较爱看书,求知欲逐步增强,对所看到的东西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会初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同时,也应该看到,有部分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在喜欢阅读的同学中,“囫囵吞枣”“蜻蜓点水”的现象还是不少的,或者就算读懂也只是在心里,并不善于表达出来。告诉学生读写的重要性,提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认识,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乃是本次习作训练的终点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力和感受力。 2、过程与方法:阅读例文,感悟语言,归纳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独到的见解,丰富自己的情感,并从中受到启迪,引领自己的人生方向。 教学重点学习读后感的一般写法,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感悟、分析和归纳例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精彩导入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几乎每天都离不开阅读。当我们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看完一幅画后,我们的心灵会产生共鸣和震荡。我们把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想记录下来,便成了一篇读后感。今天,我们进行写作训练《学写读后感》。 二、写作指导 (一)自主探究 1、认知读后感 我们阅读的时候常常会有所触动,或得到一些启发,把这些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读后感的含义,为下面分析、归纳和总结写法做准备。 2、读后感的写法技巧 (1)读好原文,引述得当 ①“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创新教案

创新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 2.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 简介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

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二、学习古诗《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宫、侯”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相机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相机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斜) 提示: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三课天窗(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三课天窗 【教学设想】 1.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近百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课文1—3自然段。 (1)读读这三段话,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天窗?人们在屋顶上开天窗的目的是什么? (2)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进些许光亮的天窗却是著名作家茅盾(板书:茅盾)儿时最美好的回忆,于是,他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散文——天窗。 (3)板书课题:天窗 (4)齐读课题 2.简介茅盾 3.天窗为何让茅盾魂牵梦萦?它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 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哪几个内容? 2.完成填空: 《天窗》首先交代了(天窗的由来或为什么有了天窗),接着写了当(夏天阵雨来了)时或(晚上被逼上床“休息”)时,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在地洞似的屋里的(唯一的慰藉),想到应该(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3.依据这样的条理给文章分为三段。 (四)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2、摘抄文中描写屋子、闪电、云彩、星、蝙蝠、夜莺、猫头鹰的短语。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领略了天窗的神奇。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茅盾先生,去感受童年时代天窗带给他的快乐和慰藉。 二、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1.默读课文,说说天窗在哪儿,为什么要开天窗? 预设: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了一块玻璃,叫作天窗。 预设:因为乡下的房子里只有一排木板窗,碰到大风大雨的天气或者冬天,木板窗一关,屋子里就黑得像地洞一样,开天窗,显得屋里亮堂一些。 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慰藉)“慰藉”什么意思?(抚慰)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慰藉?(当自己失落时,无奈时,需要安慰。) 2.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的“唯一的慰藉”?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体会。 (1)夏天阵雨来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你是怎么理解“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预设:当小朋友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天窗成了唯一的心灵寄托,唯一的自我抚慰。 指导朗读: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了。”体会小朋友当时的无奈。 (2)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你又是怎么理解“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预设:晚上,被逼着上床去“休息”,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唯一的心灵寄托,唯一的自我抚慰。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0课 古诗三首 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0课古诗三首 1.会写本课“络、锤”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托物言志。 1.理解诗歌所表达诗人的志向。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以及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分组准备)搜集边塞诗歌、郑板桥字画、于谦事迹。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亲爱的同学们,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那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自古以来,多少和他一样的爱国将士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怕牺牲、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让我们肃然起敬。李贺、于谦、郑燮就是其中的几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诗歌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古诗三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诗歌,扫清生字障碍。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三首诗歌,注意平翘舌“锤”“凿”的读音;注意多音字“燕”“劲”的读音。 2.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马诗》

1.了解作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中的第5首(共23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智、远大抱负以及生不逢时的感慨与愤懑。 下面我们就来理解一下诗歌的意思。 2.理解诗意。 (1)出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思考。 “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所以这行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 (4)指导朗读。 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节奏缓慢,体现出清冷而且悲凉的情感。 (5)生试说后总结。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6)出示“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同学们细细品读这两句诗,采用你喜欢感悟古诗的方法和同桌之间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 (7)总结诗意。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8)指导朗读。 ①这是一匹怎样的马?通过哪个词看出来的? (骏马。) (“快走”暗示出骏马轻快矫健的风姿。) ②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没有,“何当”,这是作者的希望。) 表达了诗人什么志向? (期盼这样的骏马早日驰骋沙场,同时想到自己,希望施展自身的才华,不仅只当九品小官,建功立业。) 因此在朗读这两句要充满忧虑、感慨之情。 (9)总结结构。 让我们再次回顾全诗,上下两部分,两两相对,前两句是在写什么?后两句又是在写什么呢? (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板书) (10)诵读全诗。 最后让我们再次怀着对李贺才华的钦佩,对其命运的哀叹,齐读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解题。 昨天,我们在李贺的《马诗》中读出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诗人于谦在12岁时写下的一首诗。齐读课题。“吟”是古代持歌的一种体裁,是吟诵、赞美的意思,“石灰吟”的意思就是“吟诵、赞美石灰”,如《游子吟》《暮江吟》。这首诗还有一个题目叫《咏石灰》,“咏”也是古代持歌的一种体裁,如《咏柳》《咏鹅》。古代诗歌的体裁还有很多,如“行”“引”“歌行”等,感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了解一下。 二、学习古诗。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看看于谦为什么要赞美平凡的石灰,让我们从文章中找答案。 1.理解诗句意思。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万”不是实指,而是虚指。你能举出类似的词语吗?(千言万语、千头万绪、千丝万缕、千呼万唤、千变万化、千军万马、千辛万苦、千差万别、千真万确、千山万水) (2)“等闲”的意思。 (出示)选一选:“等闲”在字典中也有几种解释:①平常;②随随便便,轻易;③无端,平白地。 A“烈火焚烧若等闲 ..”中的“等闲”应取第()种解释。 B.“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中的“等闲”应取第()种解释。 C.“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中的“等闲”应取第()种解释。 D.“等闲 ..之辈”中的“等闲”应取第()种解释。 E.“等闲 ..视之”中的“等闲”应取第()种解释。 2.体会石灰精神。 (1)石灰石经过千万次的敲击锤打,历经千辛万苦运出了深山,被放入土窑中去经受烈火的焚烧。如果石灰石有表情会是怎样的表情?如果石灰石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 经过烈火的焚烧,石灰石已经变成浑身雪白的石灰,人们把它浸到水里,为了把洁白无瑕的颜色奉献给人类,石灰承受住一次又一次的痛苦折磨,你觉得这是怎样的石灰?

八年级下册“学写读后感”写作指导

八年级下册“学写读后感”写作指导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里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去阅读,都总有自己的独特感触,当种种情绪向我们袭来,似乎唯有以笔梳理与表达,体味与传递。读后感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读写结合写作任务,是学习者以语言为中介的对话过程。这个过程是对阅读文本的延伸和思考。那么,读后感写作有什么技巧呢? 1自然引入 我们写读后感时常常会看到例如“引—概—议—联—结”之类的框架建议。虽说创作不应当全然拘泥于此,失去自由的灵性,但是一个自然恰当、不落窠臼的开头,依然显得至关重要。在实际写作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作者会采用诸如“我在某时某地看了某书,颇有感触”的过于直白的写法,或者稍显做作地触景生情,回忆起某书。 其实,开门见山并非不可取,甚至反而会给人一种诚挚、真实的感触,但前提是我们能够以较为自然平和的方式说出这件事,并且鲜明地传递出自己的独特情感。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开头: “1926年的秋天,我第一次知道里尔克的名字,读到他早期的作品《旗手》。这篇现在已有两种中文译本的散文诗,在我那时是一种意外的、奇异的得获。色彩的绚烂、音调的铿锵,从头到尾被一种幽郁而神秘的情调支配着,像一阵深山中的骤雨,又像一片秋夜里的铁马风声:这是一部神助的作品,我当时想;但哪里知道,它是在一个风吹云涌的夜间,那青年诗人倚着窗,凝神望着夜的变化,一气呵成的呢?” 而触景生情的写法,其实如果写好,也同样能够带来更强的震撼力,传递出动人心魄的力量。但是这种做法也要求我们首先对于这部作品的精神内涵拥有较深刻的体味与精准的把握,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个恰当的、契合的切入点,而不是生硬地拼凑或是编造出虚假的情节,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我们再看一篇关于加里·斯奈德《禅定荒野》的读后感开头是如何引入的: “2013年的一个夏日午后,我站在佛罗里达某个州立公园的凉亭里,四周阒寂无人,没有鸟鸣,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四年级语文第三课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四年级语文第三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情景,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南国风光。 (一)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段落和语句体会“鸟的天堂”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风光的美丽,积累、运用语言。 (二)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段落和语句体会“鸟的天堂”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学习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 搜集鸟的天堂的图片资料,在百度中搜索《鸟的天堂》课件,并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鸟的天堂》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边读边想象鸟的天堂的画面,感受南国风光,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惊醒描写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方法 课文的语言优美。非常适合朗读,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开展拓展性活动,让学生真正融入文本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天堂应该是什么样子?交流,那鸟的天堂呢?你想象一下鸟在那里会怎样生活?今天,老师带带大家去鸟的天堂游览一番,好吗? 2. 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 3. (出示图片) 4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鸟多自由) 二、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 1. 小组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 小组检查生字词语认读 3. 读得正确流利的组长画星 4. 教师检查预习,看看这些生词你会读了吗?(出示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 (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板书:金络脑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 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

《学写读后感》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关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能够在诵读中感受《关雎》的旋律之美。 2.把握《关雎》一诗的基本情调,能够通过分析,感知诗歌内容以及写法。 3.理解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依据。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能够在诵读中感受《关雎》的旋律之美。 2.把握《关雎》一诗的基本情调,能够通过分析,感知诗歌内容以及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依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爱情”话题导入 屏显: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卓文君《白头吟》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晏殊《玉楼春·春恨》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 1.学生读。 2.学生谈感受。 3.学生读。 4.爱情,一直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第一篇就是讲爱情的。这一篇叫什么呢? 明确:《关雎》 二、诵读诗歌,理解文意 1.读准字音。 屏显: 关关雎鸠 .. jū jiū 窈窕 ..淑女 yǎo tiǎo 君子好逑. hǎo 寤寐 ..思服 wù mèi 钟鼓乐.之 lè 2.读准节奏 四言诗,往往是“二二”节拍,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3.读出诗味

语速慢一点,语调柔一点。 (具体分析:我们读诗,还要注意诗所表达的意思。读得太快,就没有时间细细体会了。比如“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就应该语速慢一些,调子低一些,读出似有叹息的心事来。因为他所爱的姑娘没有追到,想啊,想啊,晚上都睡不着觉了。再比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心情是欣喜的,因为看上了一位好姑娘。这时,语速也不宜太快,调子应该上扬一些。到后来“琴瑟友之”,他与心爱的姑娘弹着琴共同娱乐的时候,就更高兴了。这时,调子应该上扬一些,读出一种欢心愉悦的心情来。) 4.对照注释,疏通文意。(逐句翻译,教师点拨) 三、内容分析,感悟情美 1.诗歌讲什么? 明确:一个男子追求女子的过程。 2.这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怎样的男子?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屏显: 我从________看出,这是一个_______的女子(男子)。因为________。 3.看加粗字部分,说说你的发现。 屏显: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