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美国高校法律诊所式教育的国外文献综述

关于美国高校法律诊所式教育的国外文献综述

关于美国高校法律诊所式教育的国外文献综述
关于美国高校法律诊所式教育的国外文献综述

2.5 国外文献综述

为实现法学教育和社会公正的目标,诊所式法律教育起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历经三大阶段发展至如今成熟的模式。Frank S. Bloch(2011)在A Global Perspective on Clinical Education一文中提到,大部分诊所律师将法律诊所教育定义为是为律师提供公共责任

和职业责任指导的实际性职业技术训练。1目前,美国律师协会认可的法律院校均开设了此类课程。追根溯源,美国的法律诊所教育模

式是借鉴了医学院的诊所教育模式。正如英国加的夫大学的Richard Lewis教授所说,“诊所一词来源于实习医生在其诊所内诊断真实

的病人”。2医学院的医科学生除学习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在医院的诊所内实习,为不同的病人诊断和治疗,以此接受成为一名职业医

生的全部训练。鉴于此,美国法律界、法学教育界将医学院的实习

方法移植到法学教育中,建立了法律界的诊所教育模式,以解决

“学校没能提供他们在毕业后所需要的实践经验”的问题(Alex J. Hurder)。3

若从1893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们成立“法律诊疗室”开始计算,美国的诊所式法律教育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美国各大高校法律诊所教育发展至今,逐渐接受福特基金会、开放

社会基金等国际基金和国际组织的支持。诊所式法律教育与法律援

助制度有密切关系,案源主要是法律援助的案件,且诊所学员总是以法律援助律师(或原告代理人)的身份出现(陈忠泽,2002)。4陈忠

1Frank S. Bloch,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Clin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and Law Review, 2011

2Richard Lewis, Professor of Law, Cardiff University, Wales, United Kingdom, Clinical Legal Education Revisited

3Alex J. Hurder, CLINICAL ANTHOLOGY: READINGS FOR LIVE- CLIENT CLINICS,Anderson Publishing Co., 2nd Edition

4陈忠泽,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特点与借鉴,交通高教研究,2002年

泽(2002)认为5,诊所学生不再局限于像传统教育的高校学生一样

站在法官的角度或者只是做“案例分析题”,而是可以站在律师的

角度,以维护当事人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法律诊所的学生每周都花一定的时间为当地的贫民和有需要援助的

市民服务。

美国的诊所式法律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向世界推广,中国于2000年开始引入该制度并在部分高校进行实践。目前,中国部分高

校纷纷建立高校法律援助中心,如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

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等,其

中中国政法大学对其法律诊所做出了详细分类,包括行政法律诊所、环境法律诊所等。针对法律诊所式教育的发展和推广,中国现在也

有专门的组织,即中国诊所法律教育委员会(Committee of Chinese Clinical Legal Educators, CCCLE),该委员会由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赞助,成立于2000年。高校法律援助可借鉴和借助高

校法律诊所教育更好地实现,国内高校的法律诊所以及法律援助实

践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可以通过借鉴美国的诊所式法律教育得

以解决。

首先,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参与高校法援建设中学生的能力问题。高校法援的参与人员中,大部分是自发参与的高校学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有限。尤其是在公益诉讼这类针对大多数群体的诉讼中,学生解决案件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在美国,从其诊所式法律教育建立以来,都是在专业律师的指导和监督下代理当事人并处理案件。

5陈忠泽,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特点与借鉴,交通高教研究,2002年

此外,参看美国部分高校官方网站对该校法律诊所的具体建设规划,在美国绝大多数高校都设有法律诊所的现况下,各高校对其法律诊所中的部门均进行细化,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办案能力和水准。例如,在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法律诊所中,学院为学生们提供优秀律师进行指导监督,帮助学生在询问当事人、为当事人提供建议、代理案件、撰写文书、进行法律检索等方面进行提高。美国法律诊所的指导老师不仅具备教学经验,也必须具备实践经验,相对于国内高校教室来说,他们不需要面临科研压力。因此若逐渐让我国高校也具备以上条件,学生处理案件的能力问题也可得以逐步解决。再者,在美国的弗罗里达海岸法学院,学生可以得到弗罗里达律协成员的指导和监督。该学院提供相应法律诊所课程,也为学生提供场所研究案例、法律检索以及会见当事人等。该学院分设了6类法律诊所,包括家庭法法律诊所、移民和人权法律诊所、刑事辩护法律诊所、残疾人和公共利益法律诊所、商业和企业法法律诊所、加勒比法法律诊所等。

其次,解决高校学生在代理公益诉讼案件中的资格问题。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公益诉讼制度规定诉讼主体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并未对诉讼主体做出特别的限制。

在美国,每个州都有其“学生执业规则”,允许学生在诊所老师的监督下从事法律实务。法律诊所学生若出庭需得到委托人的书面授权和指导律师的书面同意,指导律师对案件也要承担所有责任。另外,在解决诊所学生出庭辩护的资格问题方面,美国有一种“无执照特许出庭者”制度,由法院制定相关的法庭规则,确立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来限制学生的出庭资格。例如,在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法院规则第9.42条对“经授权法学学生”进行代理活动做了具体规定,规定

有资格获得授权参与诉讼的学生必须在美国律协或加州律协承认的法学院学习满一年(最少270小时),经接受且登记为二年级以上学生或者为毕业生,满足州律协理事会规则所规定的时间周期限制,并且,已修完或正在学习证据学和民事诉讼法学等等(California Rules of Court, Rule 9.42)。6再如,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学生执业守则3:03规定,代理民事案件,法学院二、三年级的学生均可,且必须以修满证据与审判实务课程为前提;代理刑事案件,只有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才可以,同样必须以修满证据学与审判实务课程为前提(Massachusetts Rules and Orders of the Supreme Judicial Court,3:03)。7

最后,在高校法援进行公益诉讼过程中的资金问题的解决。高校法

援中心在公益诉讼中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是我

国各大高校在法律援助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美国各大高校法律

诊所教育发展至今,逐渐受到福特基金会、开放社会基金等国际基

金和国际组织的支持,各州政府法律援助基金和各大高校对该项目

也支持有加。例如,在布鲁克林法学院的法律诊所中,学生可参与

到联邦和州法院审理的案子中,代理审判和上诉过程以及行政法庭

中的一些工作。该学院与政府机构、非盈利组织以及法律公司等合

作以扩大诊所工作所涉及的范围。因此,国内高校法援中心在公益

诉讼中,也可积极求助于学校支持、政府支持,与当地律所进行合作、吸引社会支持等。

如上所述,美国的诊所式法律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向世

界推广,除中国外,很多其他国家也在不断建设和发展法律诊所教

6California Rules of Court, Rule 9.42, Certified law students

7Massachusetts Rules and Orders of the Supreme Judicial Court,3:03, Legal Assistance to the Commonwealth and to Indigent Criminal Defendants, and to Indigent Parties in Civil Proceedings.

育,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印度、非洲国家等。在Frank S.Bloch的The Global Clinical Movement: Educating Lawyers for Social Justice(2010)一书中,Frank提及法律援助是法律诊所教育的起点所在,法律诊所是“社会改变之工具(p209)”,8正在教育公益律师为社会公正和为贫穷人群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英国、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法律诊所中的律师为现代法律诊所运动及其在全球范围的传播起着基础作用(p3)。9此外,在Frank S.Bloch的文章-A Global Perspective on Clinical Legal Education中,他谈及了法律诊所教育在全球范围的发展,“法律诊所教育在15至20年的时间里从只在少数国家有所应用发展至世界范围内所有地区都有所涉及”,“毫无疑问法律诊所正在向全球范围发展”。10

其他参考文献:

1、Roy Stuckey and Others, Best practices for legal education, Pu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the Clinical Leg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P139-146]

2、斯瑶,浅议法律诊所学生身份和定位,法制与社会,2014年5月

8Frank S. Bloch, The Global Clinical Movement: Educating Lawyers for Social Justice, 2010

9Frank S. Bloch, The Global Clinical Movement: Educating Lawyers for Social Justice, 2010

10Frank S. Bloch,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Clin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and Law Review, 2011

关于早期教育的文献综述

关于早期教育的文献综述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关于中国早期教育研究述评 文献综述提纲 一、绪言 二、早期教育研究的发展 (一)早期教育研究的兴起 (二)相关代表作品 三、早期教育研究现状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类型 (二)研究方法 (三)当前早期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早期教育的适当年龄进行研究 2.对早期教育的主要功能进行研究 3.对早期教育正确实施的方法的研究 4.对早期教育的环境的影响的研究 四、早期教育研究的评析与建议 (一)前期研究存在问题评析 1、研究方法单一 2、研究的对象范围狭窄 3、研究在广度上发展的同时,对研究的深度还不够 4、征对特殊群体的研究或特别地区的研究较少 5、研究目的单一没有与实际完全联系起来 (二)对我国早期教育研究的展望 1.扩展研究对象的地理范围,真正做到全国性的全面研究。 2.增加研究深度,真正掌握早期教育的正确年龄阶段以及该阶段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3.能校正错误的早期教育的观念,使孩子能真正得到发展,

达到优生优育的目标。 4.编制科学的测量工具,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5.注重文化,环境各种因素对早期教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彩红.早期教育对幼儿体格和智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0年34期:5029-5030. [2]杨宁.儿童游戏:行为种系发生与个体发生之间的桥梁——三论进化、发展和儿童早期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11期:3-11. [3]程沿彤.走出早教误区学会读懂孩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36期:227. [4]吴小姝.121例婴幼儿智能发育测试结果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40-41. [5]刘颖.医院内对弃婴进行早期教育初探[J].山西护理杂志,1993年04期:29-30. [6]郭映红.家长参与对早期教育的影响——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J].市场论坛,2010年11期:103-104. [7]王建春.浅谈婴幼儿语言发展与智力开发的关系[J].黑河学刊,2010年12期:172-175. [8]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构建[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博),2001. [9]裴小倩.全球化背景下有关中国学前教育的地域文化研究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2010. [10]傅敏敏.关于培养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2005. [11]卜维勤.绘画·成才:早期艺术教育对话[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0年01月第1版. [12]陈汉生.教子成才的奥秘[M].郑州:中原农民主板社,1992年03月第1版.

美国教育体系概况

美国教育体系概况 美国的教育制度,整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那就是: (1)学前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2)初等教育(elementary education); (3)中等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 (4)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 。 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都是属于大学前(pre-college)的教育,包括保育学校 (nursery school)及幼儿园(kindergarden)、小学、初中 (junior high school)及高中(high school)。美国各级各类教育在结构上相互衔接,上下沟通。按照法律规定,美国公民不分男女、宗教信仰、民族、阶级,也不论居住地点和年龄,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一生都可以选修正式课程或参加非正式课程。这是美国区别于其他欧洲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称为单轨制。 一、学前教育 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种类繁多,不管公立还是私立,大致可以分为保育学校(招收3-5岁的儿童)与幼儿园(招收4-6岁儿童)两类。学前教育的宗旨在于:辅助家庭;并且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儿童在饮食起居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儿童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身体,发展体育技能,了解社会生活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学会一些读写算的基本常识,具有一定的表达情意、观察、尝试、思考和概括的能力,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身心准备。 二、初等教育

美国把5岁以后幼儿学前教育纳入公立小学系统,孩子凡到5岁一律强迫入学,5岁可进小学的预科班,6岁上小学1年级。美国初等教育的机构为公立和私立小学。美国全国教育协会的“视导和课程编制学会”曾把小学教育宗旨概括为六条,具有广泛影响。这六条是:(1)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 (2)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 (3)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 (4)发展儿童有效地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 (5)发展儿童的民主生活价值观。 (6)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能力。 小学开设的课程一般有:语文(阅读、说话、拼写、书法),算术,社会(把历史、政治、社会学、心理学等科目综合在一起),科学(主要是自然常识),美术和应用艺术,音乐,体育,卫生和劳作等。美国小学德育工作,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行为规范教育。 (2)道德教育。 (3)公民教育。 (4)纪律教育。当儿童入学时,校方就将学校的纪律和校规向儿童和家长交代清楚,以便保证课堂纪律和校园秩序。 三、中等教育 按照美国学制,中学主要有四年制、六年一贯制和三三制三种。美国的中学以综合中学为主体,兼施普通和职业技术教育、也有单独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文献综述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是21世纪以来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国际社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已经从号召转变为一种具体的行动。近 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主要对有关企业社会 责任的理论观点、内容及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美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 Sheldon,1924)在其著作《管理的哲学》中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企业社会责任是基于当时出现的一系列 社会矛盾与西方经济活动的问题, 诸如贫富分化、社会穷困,尤其是劳工问题 和劳资冲突等而提起的。随着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 依然存在,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为研究焦点之一。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 关于社会责任的内涵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一)国外主要观点 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于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都达成了初步的共识,但是 不同的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具体包括什么,具体责任之间是否有层级关 系等持有不同的观点。而在此只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国外观点。 1、同级观。在这种观点下,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应履行的具体社会责任没有主 次之分,是并列关系。Eells & Walton(196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当企 业在与社会领域发生互动而产生的问题以及治理企业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麦克奎尔(Mc Guire,1963)认为,“社会责任的观点假定企业不仅有经济和 法律责任,同时有超越这些义务的社会责任”。阿齐?卡罗尔(Carroll,1979)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包括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还包括道德责任和慈善 责任。而J.J.Brummer(1991)又进一步把企业责任划分为经济、法律、道德 和社会四种责任,其中经济责任是指企业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责任;法律责任是指为法律规定的企业义务;道德责任则包括企业就其性质和可能的后果具有 充分的理解能力,对人类福利具有重大影响力及有能力对行为及其后果加以控制;社会责任是企业行为低于社会要求的标准,及引起的后果,应受到惩罚。斯 蒂芬?P?罗宾斯则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 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 2、层级观。在此观点下,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履行具体的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 层级观念,以著名的金字塔模型为代表。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阿基.B.卡罗尔(197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 德和慈善期望,并形成金字塔形状。底层为企业的经济责任,也是企业最基本 的社会责任,指企业首先负有生产、盈利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责任。第二层为 企业的法律责任,即企业需要在法律要求下履行其经济使命。第三层为企业的 道德责任,包括道德标准、规范,反映了股东、员工、消费者和社区关心公平 公正的期望,以及对利益相关者道德权利的尊重和保护等。顶层为企业的慈善 责任,即企业自愿开展行动或者项目来促进人类福利的发展,体现了社会要求 企业成为优秀企业公民的愿望。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只有学会了感恩,人的内心才会充满温馨,人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我校是沈阳市的一个农村学校,其中有许多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困难。为了这些学生学习无忧,家长能供得起其子女读书,学校多方面开辟渠道,为他们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近年来,国家实行两免一补,解决了很多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同时,资助我校学生的单位、个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单位、个人与我校的贫困学生结成了对子。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社会、个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帮助我们的人呢?那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厚爱。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广大同学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所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同时要让我们的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我们把“感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要让我们前进小学的所有学生都明白“感恩”,学会怎样去“感恩”。 小学生正值儿童时期,属于未成年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建立时期,需要对他们进行保护和正确的引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精神要求,鉴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机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地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因此,我们想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促进我校德育工作的全面进步。 经过深刻的反思与研讨,我们认为,感恩不仅仅是道一声“谢谢”,

学前教育论文(优秀范文推荐6篇)

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学前教育是利用各种方法、实物,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孩童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而学前教育论文就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所发表的,下面我们就为大家推荐几篇学前教育论文,大家可以参考阅读一下, 学前教育论文优秀 8篇之第一篇:农村儿童学前教育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实施,农村学前教育逐渐成为研究关注热点。笔者以"农村儿童学前教育"为主题词在中国知搜索到了67篇中文文献,本文将从农村儿童学前教育需求、现状与对策三个角度对所搜集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农村;儿童;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但长期以来,学前教育未受到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相较城市面临更严峻的挑战。经过文献分析,笔者发现,国内有关"学前教育"的研究不是很多,而"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的研究则较之更少,在中国知所查阅到的67篇文献皆是在 8年以后相继发表,其中与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相关的文献有24篇。可见,学者们的研究对象偏重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而缺乏对学前教育儿童的足够关注。迄今,学界关于农村学前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儿童学前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0-6岁这个阶段,儿童的行为习惯、情感等逐渐开始形成,而且其发展状况对于儿童日后人格品质的养成也将产生持续性影响。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体系的初端,基本任务是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利长远发展。1研究表明,接受至少2年早期教育的儿童在15岁时的平均学业水平比其他儿童更好,有利于改善代际间的社会流动;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农村儿童在小学成绩、社会交往等表现均优于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儿童。2 普及和发展优质学前教育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3农村学前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最为基础和薄弱的领域,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正的重要一环。4 当前,国际社会极大关注儿童的早期发展。科学研究和国际实验表明:儿童早期发展至关重要,普惠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是消除贫困、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社会干预手段。各国政府都为此做出积极的努力,如美国的"开端计划"、英国的"确保开端计划"、澳大利亚的"学前教育普及计划"和古巴的"教育你的孩子计划",等等。 二、农村儿童学前教育需求研究 根据近几年有关文献的研究和报刊的报道,可以发现我国公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有五个特点;一是总量需求大,二是质量要求高,三是要求合理布局,四是要求均衡发展,五是希望加大对困难家庭儿童和特殊儿童的帮扶。5 杨莉君,胡洁琼在《农村儿童家庭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及对策研究》中,将

美国的教育制度

美国的教育制度 在美国,人们普遍认识是,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受教育,人们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教育有助于塑造社会,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修养及减少犯罪率。同时,通过实施优质的高等教育,提高科研及创新能力,有助于增强国家实力。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美国,他的富强、文明、开放、创新科研能力及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那先进的教育制度。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美国教育制度的先进性。 首先,从教育行政体制来看;美国实施和管理教育事业的责任,以州为主体承担主要责任,地方承担具体责任,联邦政府具有广泛的影响。 联邦教育行政:美国联邦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是内阁级的联邦教育部,部下设14个职能机构。教育部还设有若干顾问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向教育部提供制定、实施、检评、修改有关教育计划决策的建议,并且每年要向部长和国会提交年度报告、总结和建议汇编。这种体制的好处是在给各州充分权力、保证有差别教育的同时,联邦教育局又对教育进行统筹规划,有力的保障了教育的持续发展。 州教育行政:州政府的教育责权来自于州宪法,也是来自于州立法机关和法院。它与联邦教育部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州教育委员会是州教育决策机关。它的职责是:对全州公立学校系统进行监督;依据有关法令确定州教育政策;在某些州还指派州教育专员,根据专员的推荐确定人员任免;批准由专员制定的预算;提供教育咨询服务和教育资料;就本州的教育问题向州长和立法机关提出建议等。 高等教育行政:原则上各州拥有领导和管理高等教育的职权。但由于各州高等学校的类型、性质和传统不同,决定了各州高等教育立法和州介入高等教育的程度也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决定了管理体制的多样化,从本州高校的实际出发,确立本州高校管理体制,不拘泥于某一种模式。二、从州立大学系

解读美国教育体系

解读美国教育体系 美国教育制度和大多数其它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不同点,是美国的教育为社会上每一个人而办,不是专为少数人而设。用税款兴办的免费教育,除了设立一般学校的科目如数学、历史、语文外,还有缝纫、打字、无线电与汽车修理等科目。学生可依自己的兴趣、个人未来的计划和才能,从许多科目中自行选修。美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每个孩子的才能,不管它高或低到什么程度,同时给每个孩子灌输公民意识。 美国的教育制度,整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那就是:(i)学前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ii)初等教育(elementaryeducation);(iii)中等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iv)高等教育(highereducation) 。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都是属于大学前(pre-college)的教育,包括保育学校(nursery school)及幼儿园(kindergarden)、小学、初中(junior high school)及高中(high school)。 美国法律规定,任何学龄儿童均应进入学校就读,并提供义务(免费)的中小学教育,当然进入私立学校就读的话,便要缴付相当昂贵的学费。有些公立中学,也录取外国学生就读,并会发给留学生签证,但这些外国留学生,却要缴交学费,情况与其它进入私立中学的学生大致相同。至于小学与中学的学制,在配合上也有几个不同的形式,因每州、每个城市或乡镇的不同情况而有异(例如有些是六年小学及六年中学制,亦有些是学分为二或三年制的初中及四年制的高中等等形式),但无论如何,原则上在学童十八岁时,应该念完中等教育。由于美国的养务教育普及,大约有93%的适龄儿童接受中等教育,而70% 可完成学业,其中大部分再进入大学或专上学院继续升学,开始他们的高等(专上)教育。 美国高等教育对’专才’的培训,主要是在研究院与高等专科学院的教育及训练上。而也是在这个层次上每年吸引了千万以上的留学生到美国接受高深的训练,其中不乏从中国大陆、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2395999.html,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作者:高晓方 来源:《北方经济》2011年第12期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从提出到得到广泛认可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更是引发了关于企业 社会责任必要性的两次学术论战。然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未对企业社会责任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着重回顾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之辩、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之辩以及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希望能对我国企业管理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必要性内涵承担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源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使人们开始思考企业与社会的关系。1924年,欧利文·谢尔顿在《管理的哲学》中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概念,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自谢尔顿正式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各国学者都在争论企业是否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其中最著名的讨论莫过于贝利-多德、贝利-曼恩之间的两次学术论战。 (一)CSR两次学术论战 第一次论战:20世纪30年代,贝利-多德之间关于企业是否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论战始于对企业经营者职能的讨论。贝利认为,股东是企业的唯一委托人,企业管理者应该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而多德教授则认为,企业既有社会服务功能又有营利功能,企业管理者作为多方受托人,应该树立对职工、消费者和社会大众的社会责任感。之后,贝利和多德争论发生了一些戏剧性的变化,多德放弃了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而贝利反而认为多德原来的观点是对的。 第二次论战:20世纪60年代初,贝利-曼恩之争使得贝利-多德之争得以延续。曼恩批评贝利没有讲清楚为何企业管理者的职责是执行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企业财富的问题,贝利则认为企业经营者适合担当企业利益相关者受托人和财富分配者角色。之后,曼恩的思想逐渐转变,有条件地接受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 (二)CSR反对派和支持派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坊庄完小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现状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

人。”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塑造儿童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有的学生景仰科学家,有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出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有三:一时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备受溺爱,长辈们只知道默默付出,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只是孩子们以为向长辈们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养成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习惯。二是由于分数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已又多年,感恩教育缺失就可想而知。三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门打开了,空气更新鲜了,但是拜金主义等一些不健康的思潮也进来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感恩情愫缺失。 基于以上思考,从我校德育工作实际出发,结合本学期我们提前作的感恩教育的相关工作以及取得的效果,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创造感恩教育的新模式,对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案,我们设计开展以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为前提,以学校、家庭、

关于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幼儿园游戏教学是将游戏的机制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不是游戏和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游戏与学习的连结点上,将游戏与教育统一起来。幼儿园游戏被纳入教学活动的范畴,以幼儿的主动学习和主体性发挥为主要特征,体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兴趣与能力并重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式教学活动范式。 一、游戏的概念 在我们国家很多的教育学书里。大家都比较认同《教育大辞典》第2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对于游戏的解释:“儿童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这个定义强调了两个方面:⑴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存在,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连;⑵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这是前苏联和我国学前教育理论观点的一个反映。 二、游戏与教学 一开始游戏没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仅作为教学活动后的一种放松手段,类似于拉察斯的松弛说。 随着认识的深人游戏和教学的内在联系得以揭示“习之以”的观念渐人人但游戏仅被视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用来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不久,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游戏和教学混为一谈认为游戏就是教学教学就是游戏幼儿园教育不用提教学把所有教学变成游戏且把游戏简单化、程序化随着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者试图从理论上将游戏与教学作出区分,目的之一是为了纯化游戏使游戏显示出自身的价值和特点目的之二是教学在幼儿发 展中的地位。特别是朱家雄老师提出了“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最优化结合”,从形式上分类,两者的结合大致可以分为,分离式。 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能解决哪些问题,能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围上进行和以什么方式进行,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游戏与教育 游戏和教学同属于教育关注的范围, 都是教育可利用的促进发展的手段。教学目标是外在的,教师可以通过控制、干预、引导等行为影响儿童的活动, 将活动内容活动规则纳入教学的框架, 并适当利用奖励、惩罚进行效果的反馈, 使儿童意识到学习的严肃认真性, 对生活进行积极主动的适应。由于教学不仅促进发展, 也依赖发展, 所以, 针对幼小儿童身心特点, 适当采取游戏的形式, 将发生更积积有效的学习。但这并不是要将教学变为游戏, 游戏的形式必须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衡量这种活动的标准不是看它带有多大的游戏性, 而是看它是否使儿童在外部规范之下积极主动学习并有着良好的把握, 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的目标服务的,随儿童年龄增长, 应适当降低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成份, 增加理智成份, 促进工作和游戏的分化。而幼儿园中的游戏却有着双重目标。对于作为游戏主体的儿童来说, 游戏的目标是内在的, 为游戏而游戏, 而对于教育者来说, 游戏是儿童发手 段, 在他们将游戏纳入教育活动之时, 便为游戏设立了外在的目标? ?? 发展目标。游戏既是目的, 又成为手段。游戏能在多大程度上与教育和谐相融, 依赖于目的和手段的这种协调一致。要使游戏最大程度发挥它独特的教育性, 发挥其别的活动无可替代的功能, 那便要: 让游戏成为游戏。只有这样, 它才

美国教育体制

美国是世界上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教育体系早在其建国时就初具规模,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和逐步完美,美国的教育是先有教会和私立学校后有公立学校,故传统的教育体制是地方分权制和公私并举制。 美国立国时的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无权干涉各州的教育。1865年南北内战结束后美国开始感到设立中央教育领导机构的必要性。 1868年才在内政部中设教育总署,也只是管理很少的联邦教育经费,为各州的学校提供帮助和咨询,直到1979年才正式建立了联邦教育部。各州的教育委员会和下属的地方学区委员会,与基层学区委员会仍然分别掌握各地的教育大政,发展计划,经费分拨等实权。但联邦政府由于教育经费的不断增加和1958年以来几部教育大法(如<国防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法天才教育法;成人教育法;等)的颁布实施,使中央政府的教育政策逐步渗透到州和地方,对全国施加有力的影响。 美国教育制度和大多数其它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不同点,是美国的教育为社会上每一个人而办,不是专为少数人而设。教育既以全民为对象,并涉及到每个家庭和个人的未来,故教育既是国家的大事,又是各州和地方政府及社会团体的大事,大家都把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投到教育上,使形成教育多轨制,调动起多方面办教育的积极性,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办" 三全"(全民,全面,全程)教育,这是美国教育体制的最大特色。这比单纯靠政府出资(单轨制)办学,按计划经济规律去办教育有更高的效率和良好的效果。美国众多的社会团体(宗教,工会,企业)和教育团体(教育基金会,协会,研究会)对推动美国的教育改革起了巨大的作用,如天主教,卡内基,福特,洛克菲勒等基金会,以其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舆论来推动教育的各项实验,教改,科研及设立新专业,传播先进经验,提出教育宗旨与政策建议等,其影响力和潜能往往超过政府部门。 美国教育的多元文化主义是美国教育的国策,多元文化教育是使多民族移民融入美国主体文化的最大途径。" 归化主义" 是用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去压迫,消灭或混合别的文化。而" 多元文化主义" 则是把一国中的多种民族文化接受为特色的,独立的成份,在平等的基础上认同与互补。 美国文化教育的高水平也决定了美国在世界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在美国人看来,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美国的法律规定儿童6-16岁必须入学。美国的公立学校由政府税收支持,用税款兴办的免费教育,学生免费入学,除了设立一般学校的科目如数学、历史、语文外,还有缝纫、打字、无线电与汽车修理等科目。学生可依自己的兴趣、个人未来的计划和才能,从许多科目中自行选修;私立学校多由教会支持。美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每个孩子的才能,不管它高或低到什么程度,同时给每个孩子灌输公民意识。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坊庄完小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现状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理解帮助他人,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的心, .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人。在学生内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一生。对塑造儿童完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抽查数据摸底抽查”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显示:有的学生景仰科学家,有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少数学生表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示景仰自己的父母,“更何况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最多的,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严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出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在家中备受溺一时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有三:只是孩子们以为向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爱,长辈们只知道默默付出,二是由于分数长辈们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养成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习惯。年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已又多年,感恩教育缺失

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的文献综述

学前教育201207 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 小组成员:许义翠杨玲王静宜宋力萌 薛川王怡杨梦 2014/5/6

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针对我国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查阅、研究、分析近年来我国有关幼小衔接的研究文献,主要从幼小衔接的现状,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等几大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分析。 关键字:幼小衔接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现状 前言: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突出,自2009年以来,对该方面的研究逐年增多。此外,幼小衔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因为它不仅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问题,而且会影响他们今后的教育进程。同时,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中必须考虑和面对的问题,也应该是学前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1]因此,本文在回顾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对幼小衔接研究现状的看法,希望能对幼小衔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所帮助。 一、概念界定 1.衔接:衔接是指两个邻近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工作上的相互衔接,它们应该 在教育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互相衔接。 2.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是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协助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 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幼小衔接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由儿童身心 发展规律决定的,它主要包括外在学习环境的衔接和儿童内部精神的衔接。 幼儿园和小学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和不同的文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2] 二、幼小衔接的现状 钱玲玲在《宏观视角下的幼小衔接工作浅述》中提出幼小衔接一般并不作为幼儿教育的显性内容存在于幼儿园的工作中,而且,一部分幼儿园仅是为了应付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因此幼小衔接工作有一定的被动性,不顾教学规律忽视幼儿成长特点,认为幼小衔接仅仅是幼儿园单方行为。[3]除此之外,王芳在《基于有效双向互动谈幼小衔接教育》中谈到,幼小衔接思想有共识,行动有偏差;知识内容衔接上缺乏系统性;衔接策略上不够务实;缺少系统的衔接操作方案。 三、幼小衔接存在问题 1)幼小衔接小学化现象严重 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存在小学化倾向,这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栾萍萍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指出,幼小衔接工作存在小学化问题,过度强调智育。赵旭曼认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内容上,片面强调科学性知识的学习;教学组织形式上,严重出现去游戏的现象;教育评测上,偏重技能和知识。[4]刘东在《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再思考》中指出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表现存在盲目超前化,追求形式。张宏在《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中提到幼小衔接中小学化现象严重。 2)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栾萍萍、黄俏乐、刘东、钱玲玲等都认为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单向性问题,即在不少地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2)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陈世荣<越南留学生》行研09级 一、关于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企业战略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指导各行各业企业发展发挥了作用。国际学术界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可将国外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1)早期的企业—环境综合分析范式阶段。进入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企业出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变化,国际市场逐步开放,大多数大企业以并购方式采取多元化经营。企业不满足于年度预算,开始采用运筹学和预测技术进行规划,形成了战略规划学派。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应当使企业自身条件与所遇机会相适应,实质上是认为企业战略应当放到如何使公司能力与竞争环境相匹配的框架上,寻求发展商机。 (2)以环境适应范式为中心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环境变化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环境是不确定、不连续的,从根本上动摇了战略规划关于未来可以计划、可以预测的思想。以环境变化分析为中心的战略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仅从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出发制定战略具有局限性,因此开始出现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如价值链理论)的战略理论及基于企业社会关系分析的战略理论(如网络优势理论)。环境适应范式认为战略决策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强调战略的动态变化,认为最适合的战略制定与决策过程依赖于环境波动的程度。这个学派包括: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思想,伊丹敬之的战略适应性观点,奎因的逻辑改良主义等。产业组织分析也可以视为一种环境适应理论,只是更重视环境中的产业结构分析。1980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分析竞争战略思想,既可以视为早期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也可以视为环境适应理论的深化。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从企业内部价值创造过程寻求竞争优势来源,弥补对企业内部因素不够重视的缺陷。 (3)多种范式并存阶段。进入9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化步伐加快,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及产品设计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客观要求企业通过提高自身 能力,全面考虑企业内部要素和企业外部环境要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这种背 景下,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和企业内外部综合分析的战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 包括:①资源论。1984年沃纳菲尔特的发表“企业的资源基础论”,意味着资源论的诞生。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学校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子课题《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开题报告 黑龙江省海伦市东方红小学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黑龙江省海伦市东方红小学 一、课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从此养成的,并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少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某学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40%的学生敬仰科学家,35%的学生敬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1.5%的学生表示敬仰自己的父母,而敬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竟然达到2.9%,几乎是崇拜父母的两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 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现状之一:家长溺爱严重 如今的少年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的掌上明珠。在众多长辈的呵护下,他们已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是“有求必应”,对孩子的学业要求期望甚高。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导致孩子人格发展不平衡。很多孩子面对父母的养

育之恩表现冷漠;孝敬之情在心目中淡化,只知受宠,不知感恩。 现状之二:社会影响深远 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里,一些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道德观发生了扭曲。他们自私、骄横、冷漠、不善于合作。使得未成年人,也受到了他们的负面影响,缺乏“感恩”的意识。 现状之三:学校教育缺乏 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得学校教育始终未能摆脱考试的圈子。教育看分数、教师压力大,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感恩的教育。2009年“六.一”学校组织庆祝会,学生带上凳子到操场观看。班主任为了调查学生的感恩现状,有意不拿凳子到操场。从开始到结束,两个多小时一直站在学生旁边,结果没有任何班的学生主动为老师让座。 孩子们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和谐、亲切,学生才会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才会懂得珍惜时间和机会,才会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来报答周围的人和社会。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这也是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主体人格的构建。 思想是人的灵魂,如何拯救这“将要垮掉的一代”?良方在哪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

幼儿园“入园难”—文献综述

关于幼儿园“入园难”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自2007年起,“入园难”问题愈演愈烈,国内学前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大幅激化,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幼儿园入园呈现公办园“稀缺化”、优质资源“特权化”、收费“贵族化”的局面,投入严重不足、资源特别短缺、城乡发展极度失衡、学前教育市场管理无序混乱等问题长期制约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学前教育已经成为整个教育发展的短板。我们经过阅读相关文献,分析整理出了各方专家的观点,我们将在下文中将其一一呈现。 一、“入园难”的原因 我们经过整理各方观点,大致将社会各界对“入园难”问题的归因分为五类。 (一)财政投入类 1.著名幼教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燕认为,幼儿园“入园难”体现出的社 会不公,和财政投入的不公平有关。大量“天价幼儿园”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在公办园方面投入不足。 2.资深教育专家周大平认为,整体投入不足,有限经费投入不公是限制我国学 前教育发展的两大根本问题。 3.著名作家盛大林认为,有限的教育经费只投给部分公办园,而大部分幼儿园 只能由民间资金来投入。完全不平等的竞争态势下,民办园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以低收费维持低水平的运转,要么以超高的收费提供高水平的服务。由此便催生了公办幼儿园“入园难”,部分条件好的民办幼儿园“入园贵”的景象。 (二)教育改革类 专家认为,财政总体投入不足,有限经费分配不公这一问题并未使中国的学前教育矛盾有多么突出,真正在近几年使愈演愈烈的供需矛盾激化是来源于一次非理性的

学前教育体制改革。 1.资深教育专家周大平认为,进入21世纪,随着国有企业的逐步改制,公益性和福利性明显的学前教育体制被打破,幼儿园作为包袱从原有单位剥离出来,随即学前教育又以“优先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消减政府的财政支出”的理由,被冠以“体制创新”之名而“推向市场”,并规定学前教育机构的收费实行成本核算制度,确立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此后,“平民”幼儿园遂被“高价”幼儿园取而代之,保育教育质量低劣,安全事故频发。 2.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刘焱说,将学前教育拱手让给市场,是政府放弃社会责任的表现,因此导致被来就投入不足的学前教育雪上加霜。 3.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政府过于强调学前教育是非义务教育,过于依赖社会力量办园,忽视了学前教育对人终身发展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性作用,没有真正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的范畴,是当前中低收入家庭幼儿未能“学有所教”的根本原因。 4.著名作家盛大林认为,入园难,入园贵等幼儿园入园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学前教育市场化,而在于市场化不彻底。 5.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晓霞认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企业剥离社会功能,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公办”性质的幼儿园,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迅速被关、转、改,导致我国幼儿园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先撑起我国幼儿教育大半壁江山的,以工人、普通公务员、服务行业职工等中低收入家庭子女为对象的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急速萎缩,取而代之的是完全靠家长付费且要从中盈利的民办园。这样的教育改革导致的办园结构已迫使幼儿教育事实上改变了公共服务的性质,偏离了公益性轨道。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概念界定、测评体系、并对国内外CSR维度进行比较,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描述,并提出企业在处理CSR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针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点见解。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CSR)研究现状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 (一)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渊源 在中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系统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以后,至今不过20余年。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我国第一篇以企业社会责任为题的文章——《企业社会责任——访南化公司催化剂厂》发表在《瞭望》杂志1985年第三期,而第一本以企业社会责任命名的著作是1990年袁家方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此后,法学家刘俊海将企业社会责任首次引入公司治理研究,认为“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存在的唯一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社会利益。”随后,我国学者相继从伦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学科视角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 2008年全球性金融爆发以来,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视角。盛斌、胡博(2009)阐述了由金融危机到来引发的政府与企业一系列问题。在经济繁荣之时,政府力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那么当经济危机到来时,政府是否应该任由企业倒闭?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是否意味着政府放弃了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追求?而且,这些问题在不同社会文化类型的国家势必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另外,做为金融危机导火索的商业银行,关于它的社会责任也是备受关注。有学者甚至认为正是因为作为企业的商业银行忽视自身的社会责

任的贪婪性,引爆了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大灾难,并且致使全球经济到目前为止仍发展缓慢。 2009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09)》,文中用了“四位一体”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模型并结合中国实践对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做了统计。其理论模型主要有四部分,分别设计以责任管理为中心,以市场责任为基础,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为两翼。整个模型围绕责任管理这一核心,以市场责任为基石、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为两翼,形成一个稳定的闭环三角形。 现阶段我国的学术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1.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数量上升较快。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SA8000标准认证的调查,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是否存在相关性,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等。2.对环境责任和慈善责任的研究在最近几年呈井喷之势。随着国内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再加上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随之而来的自然灾害也陡然增多,人们开始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环境污染的问题上来。自然而然,企业作为环境保护的关键一环,对其是否要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也引起了学者们更多的争议。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更是引发了学者们对自然灾害中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的大量探讨。此后中国相继出版了一引些慈善与企业绩效的相关专著,如《中国慈善蓝皮书》等,既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也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慈善与企业的相互影响机制。 (二)企业社会责任在外国的发展历程 早在19世纪企业社会责任还处在萌芽时期,关于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