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以不明原因发热为表现的细菌性肝脓肿96例临床病例分析

_以不明原因发热为表现的细菌性肝脓肿96例临床病例分析

_以不明原因发热为表现的细菌性肝脓肿96例临床病例分析
_以不明原因发热为表现的细菌性肝脓肿96例临床病例分析

临床研究以不明原因发热为表现的细菌性肝脓肿96例临床病例分析

肖红菊,申晓东,翟永志,张志强,缪媛媛,赵春洪,陈 歆,刘 刚

解放军总医院 发热门诊,北京 100853

摘要:目的 总结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 对2008年10月- 2013年11月就诊我科的不明原因发热病例中96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96例中,年龄17 ~ 85(35.53±8.92)岁,男49例,女47例。来诊后确诊时间1 ~ 7 d,平均2.3 d。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寒战91例(94.29%),间歇热59例(61.46%)。既往有糖尿病病史39例(40.62%),糖尿病合并肺炎15例,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6例均进行脓液培养和微创治疗,引流液培养阳性84例(87.50%),其中肺炎克雷伯菌53例(55.21%)。结论 间歇热是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热特点,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能及早确诊细菌性肝脓肿;引流液的性状为经验性的治疗提供了依据。糖尿病患者患肝脓肿时易合并肺部感染。关键词:不明原因发热;细菌性肝脓肿;间歇热

中图分类号:R 4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227(2014)12-1185-04 DOI:10.3969/j.issn.2095-5227.2014.12.002网络出版时间:2014-08-25 09:15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2717033.html,/kcms/detail/11.3275.R.20140825.0915.002.html

Pyogenic hepatic abscess in patients with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A clinical analysis of 96 cases XIAO Hong-ju, SHEN Xiao-dong, ZHAI Yong-zhi, ZHANG Zhi-qiang, MIAO Yuan-yuan, ZHAO Chun-hong, CHEN Xin, LIU Gang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853,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Gang. Email: liug301@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2717033.html,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pyogenic hepatic abscess. Methods Clinical data about 96 patients with pyogenic hepatic absces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08 to November 2013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 age of these 96 patients (49 male and 47 female) was 35.53±8.92 years on average, ranged from 17 to 85 years. Patients needed generally 1-7 d to get the clear diagnosis with an average of 2.3 d. 91 cases (94.29%) had shiver as the main symptoms. Intermittent fever was found in 59 cases (61.46%). There were 39 cases who had history of diabetes, among them 15 cases were complicated with pneumonia,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non-diabetes cases. All 96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pus culture and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84 cases (87.50%) had positive culture of the drainage liquid, including 53 cases of K. peneumoniae (55.21%). Conclusion Intermittent fever is the he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bacterial liver abscess which can be diagnosed timely when combining with the examinations of laboratory and imaging. Properties of drainage liquid can provide basis for empirical therap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who suffer from pyogenic hepatic abscess are vulnerable to lung infection. Key words: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bacterial liver abscess; intermittent fever

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 hepatic abscess,PHA)是由于细菌经各种途径进入肝,在肝实质内滞留引起局部、全身炎症反应和肝实质病灶坏死液化形成脓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目前亚洲国家中肺炎克雷伯菌已经取代了大肠埃希菌成为肝脓肿致病菌中的第一位[1-2]。20世纪70年代以前,肝脓肿的死亡率高达70%。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患者的病死率已下降至4% ~ 16%[3]。但仍有一些肝脓肿除了发热无其他特征性症状被误诊。我科以发热疾病诊治为特长,在长期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发热症状学诊断经验,在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中起到了较好效果[4-5]。现将我科因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 origin,FUO)首诊的96例肝脓肿病例总结如下。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0月- 2013年11月就诊于我科的FUO患者中的96例肝脓肿,均经影像学及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肝穿刺引流出脓液,确诊肝脓肿。纳入标准:1)年龄≥12岁;2)符合FUO

收稿日期:2014-07-03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3ZX1004805-003);解放军总医院临床科研扶持基金(2012FC-TSYS-3033)

Supported by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 (2013ZX10 04805-003)

作者简介:肖红菊,女,本科,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感染性疾病。Email: ananhaobaobao@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2717033.html,;共同第一作者:申晓东,男,在读硕士,医师。研究方向:急诊医学。Email: shenxiaodong301j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2717033.html,

通信作者:刘刚,男,硕士,副主任医师。Email: liug301@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2717033.html,

诊断标准:发热≥21 d、至少3次体温≥38.3℃、3次门诊就诊或住院3 d仍未诊断者;3)患者经超声或影像学提示肝脓肿,且经皮肝穿刺引流出脓液确诊肝脓肿;4)糖尿病组以空腹血糖≥7.0 mml/L,和(或)餐后2 h血糖≥11.1 mml/L为诊断标准[6]。排除标准:1)患有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等考虑肝脓肿为继发改变的病例;2)考虑肝脓肿,未经皮穿刺确诊的病例;3)HIV感染;4)基础资料不全的病例。

2 方法 1)观察并记录发热时的伴随症状、发热持续时间、发热间歇时间、降温方法、间歇期体温、发热频次、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2)根据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将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合并肺炎比例进行比较。

3统计学方法 病例数据采取双人录入核对,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一般资料 共纳入96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年龄17 ~ 85(35.53±8.92)岁,男49例,女47例。临床表现多数为寒战、纳差、厌油、恶心、呕吐、腹痛、黄疸,既往存在原发基础疾病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风湿病、乙型肝炎、结核、胆道结石、胆囊息肉等,合并症主要有肺炎、胸腔积液、急性腹膜炎、扁桃体炎。见表1。

2热型表现 肝脓肿热型间歇热59例(61.46%);弛张热23例(23.96%),稽留热10例(10.42%),不规则热4例(4.17%)。与教科书所描述以弛张热为主不同。

3糖尿病与否对合并肺炎的影响 糖尿病39例(40.63%),合并肺炎15例(30.61%);非糖尿病57例(59.38%),合并肺炎6例(10.53%),糖尿病组合并肺炎更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影像学诊断 B超+ CT确诊88例,单独B超确诊8例。单腔脓肿91例,2个以上脓腔5例,脓腔最大142 mm×103 mm,最小13 mm×10 mm;左肝脓肿8例,右肝脓肿82例,混合型肝脓肿6例。5实验室检查 89例(52.6%)外周血白细胞升高(>10×109/L),其中最高达31.35×109/L,最低3.82×109/L,93例中性粒细升高(>0.7);C反应蛋白均升高(3.1 ~ 19.7 mg/dl);IL-6均升高(23.9 ~ 212.9 pg/ml);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89例;黄疸指数升高7例。

表1 肝脓肿患者基本临床资料

Tab. 1 Clinical data about pyogenic hepatic abscess

patients (n, %)

Characteristics Data

Sex

 Male49(51.04)

 Female47(48.96)

Age (yrs, -x±s)35.53±8.92

Background disease

 Diabetes39(40.62)

 Biliary calculi20(20.83)

 Hypertension13(13.54)

 Coronary heart disease5(5.21)

 Rheumatic disease7(7.29)

 Hepatitis B3(3.13)

 Tuberculosis3(3.13)

 Cholecystic polypus3(3.13)

Complication

 Pneumomia21(21.86)

 Pleural effusion hydtothorax26(27.08)

 Acute peritonitis2(2.08)

 Tonsilitis9(9.38)

Clinical date

 Chill91(94.79)

 Poor appetite65(67.71)

 Sickness10(10.42)

 Vomit9(9.38)

 Abdominal pain3(3.13)

 Jaundice8(8.33)

6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 96例引流液培养阳性84例,阳性率87.50%;其中肺炎克雷伯菌53例,大肠埃希菌8例,屎肠球菌7例,6例未培养出结果。所检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对其余抗生素如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头孢噻肟钠、环丙沙星、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等均敏感。

7发热特点 96例中发热频率≥4次/d的有86例(89.58%),体温上升期伴畏寒91例(94.79%)。药物降温体温下降时间20 ~ 60 min,药物降温和自行降温均能降至正常,体温间歇时间4 ~ 5 h 59例(61.46%)。96例均通过观察发热伴随症状,发热持续时间、发热间歇时间、降温方法、间歇期体温、发热的频次初步诊断为细菌性肝脓肿,经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全部确诊。8治疗措施 抗生素+ B超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抽脓96例。一般经验性治疗:β-内酰胺类抗生素、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联用,血培养或脓液培养阳性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用药。合并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血糖,加强营养支持,补充优质蛋白、多

种维生素及维持电解质平衡。脓腔局部治疗,以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为主,根据引流情况适当进行冲洗,注意避免冲洗力量过大,造成感染扩散。96例均在发热门诊及发热门诊病房治疗痊愈。平均住院天数6.9 d,平均治疗费用18 704元。

讨 论

PHA常见症状为发热、寒战、黄疸、腹胀等消化道症状,患者既往常合并有肝胆疾病或糖尿病,随着诊疗设备的进步,肝脓肿的诊断手段越来越多,误诊率在逐年下降。可是对于一些隐匿性肝脓肿的患者,如果抓不住临床特征,很难想到肝脓肿的可能,进而造成误诊。本组96例均以FUO就诊,来诊后确诊时间1 ~ 7 d,平均2.3 d。糖尿病患者和肝胆疾病患者为细菌性肝脓肿发病主要因素[3,7-9]。实验室检查中,89例外周血白细胞升高,96例CRP、IL-6均升高,符合感染规律,但仍有7例外周血白细胞不高,其中5例白细胞正常,2例白细胞偏低,提示我们不能仅依据外周血白细胞的高低来判断感染情况,还要综合寻找感染证据。间歇热的发热特点区别于其他感染性疾病。

本组病例中有肝胆相关疾病23例,占23.96%,糖尿病39例,占40.62%,与文献报道相符,提示糖尿病已成为PHA的重要因素[3]。糖尿病患者易发生PHA的原因,可能与糖尿病患者蛋白质合成能力减弱而分解代谢加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有关;另外,长期高血糖可抑制白细胞趋化和吞噬能力、高血糖利于细菌生长繁殖、糖尿病患者易合并胆管系统疾病,细菌易经血液循环或胆管进入肝而发生感染。

近年来隐源性肝脓肿发病率有所上升[10-12]。本组病例中无任何基础病的青年患者3例,大多除了发热而无其他症状,常常误诊。

间歇热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热型,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或正常水平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教科书上描述化脓性疾病常见于弛张热,也有文献报道细菌性肝脓肿热型属弛张热。但本组肝脓肿病例中61.46%为间歇热,可能与细菌入血形成脓毒症有关。急性肾盂肾炎热型和细菌性肝脓肿相似也表现为间歇热,但寒战发热的次数通常<4次/d,而细菌性肝脓肿5 ~ 6次/d很常见。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热特点为:寒战发热,体温达39℃以上,通过药物干预后患者大汗,体温降至36℃以下(或自行降温也可降至36℃以下)。但体温达39 ~ 40℃时不予处理,患者和家属难以接受,因此即便患者能自行退热,大多患者高热后仍给予药物干预。患者正常体温维持数小时后再次出现体温迅速达高峰和降至波谷的1次循环,发热退热循环可达4 ~ 6次/d,区别于一般感染性疾病。

本组病例引流液病原菌培养结果肺炎克雷伯杆菌53例,占全部病例的55.21%,引流液以灰白色、淡粉色为主,药敏结果基本一致,细菌培养及药敏至少需要3 d,而临床中不能等待药敏结果出来后再进行治疗。因此,可将本组病例中的药敏结果用于细菌性肝脓肿的经验性治疗,3种药物联合应用效果较好,即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和硝基咪唑类。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引流术后,应及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性状即可判断细菌的种类而进行针对性治疗,为临床用药节约大量时间。

本组病例中,以糖尿病为原发基础病的肝脓肿患者39例,其中合并肺炎15例(30.61%),非糖尿病组中肺炎病例6例(1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糖尿病患者肝脓肿易并发肺炎,也与文献报道相符[12-14]。

综上所述,间歇热是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热特点,在大量的急性发热和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患者中,发热伴随症状、发热持续时间、发热间歇时间、发热频次、降温特点的观察以及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是细菌性肝脓肿诊断的关键;引流液的性状为经验性治疗提供了依据。另外,糖尿病患者患肝脓肿时易合并肺部感染。本研究中肝脓肿和肺炎同时被发现,先患肝脓肿还是肺炎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婧,符颖,王吉耀,等.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的临床及影像

学特征[J].中华消化杂志,2010,30(4):230-235.

2 Pastagia M, Arumugam V. Klebsiella pneumoniae liver abscesses in

a public hospital in Queens, New York[J]. Travel Med Infect Dis,

2008, 6(4):228-233.

3 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8:1685.

4 刘刚.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诊断[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3,34(11):1103-1105.

5 张志强,翟永志,陈歆,等.发热特征在不明原因发热诊断中

的作用[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3,34(11):1124-1127.6 Durack DT, Street AC. Fever of unknown origin--reexamined and

redefined[J]. Curr Clin Top Infect Dis, 1991, 11:35-51.

7 张海峰,陈海琴,丁晓凌,等.肝脓肿临床分析183例[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19(28):2979-2982.

(下转1274页)

升高[28]。骨质疏松多数由于破骨细胞功能过度活跃,体内骨自稳态失衡,导致骨吸收大于骨生成。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双磷酸盐类药物主要作用为抑制破骨细胞功能,从而减少骨吸收,达到治疗目的[29]。然而,由于缺乏促成骨作用,该药尚无法恢复原有的骨骼质量及微结构,因此存在诸多不足[30-31]。而Sema3A具有抑制骨破坏、促进骨形成的双重作用,若能将Sema3A作为药物应用于临床,则有可能抑制骨破坏的同时,实现骨质量及微结构的恢复,改善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Kolodkin AL, Matthes DJ, Goodman CS. The semaphorin genes

encode a family of transmembrane and secreted growth cone guidance molecules[J]. Cell, 1993, 75(7):1389-1399.

2 Hayashi M, Nakashima T, Takayanagi H.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of bone metabolism by semaphorin[J]. Clin Calcium, 2012, 22(11):1693-1699.

3 Goshima Y, Sasaki Y, Yamashita N, et al. Class 3 semaphorins as a

therapeutic target[J]. Expert Opin Ther Targets, 2012, 16(9):933-944.

4 Gherardi E, Youles ME, Miguel RN, et al. Functional map and

domain structure of MET, the product of the c-met protooncogene and receptor for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scatter factor[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3, 100(21):12039-12044.

5 Kolodkin AL, Levengood DV, Rowe EG, et al. Neuropilin is a

semaphorin III receptor[J]. Cell, 1997, 90(4):753-762.

6 Rohm B, Ottemeyer A, Lohrum M, et al. Plexin/neuropilin complexes

mediate repulsion by the axonal guidance signal semaphorin 3A[J].

Mech Dev, 2000, 93(1-2):95-104.

7 Negishi-Koga T, Takayanagi H. Bone cell communication factors and

Semaphorins[J]. Bonekey Rep, 2012, 1:183.

8 Sims NA, Martin TJ. Coupling the activities of bone formation and

resorption: a multitude of signals within the basic multicellular unit [J]. Bonekey Rep, 2014, 3:481.

9 Hoffman-Sommer M,Supady A,Klipp E. Cell-to-Cell

Communication Circuit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ynthetic Logic Gates[J]. Front Physiol, 2012, 3:287.

10 Nakashima T. Stress and cell communication between bone cells[J].

Clin Calcium, 2013, 23(11):1595-1603.

11 Nakashima T. Regulation of bone homeostasis by bone cells[J].

Clin Calcium, 2013, 23(2):218-228.

12 Teti A. Bone development: overview of bone cells and signaling[J].

Curr Osteoporos Rep, 2011, 9(4):264-273.

13 Hayashi M, Nakashima T, Taniguchi M, et al. Osteoprotection by

semaphorin 3A[J]. Nature, 2012, 485(7396):69-74.

14 Fukuda T, Takeda S, Xu R, et al. Sema3A regulates bone-mass

accrual through sensory innervations[J]. Nature, 2013, 497(7450):490-493.

15 Yasuda H. RANKL, a necessary chanc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to

osteoporosis and cancer-related bone diseases[J]. World J Orthop,2013, 4(4):207-217.

16 Takayanagi H. Osteoimmunology: shared mechanisms and crosstalk

between the immune and bone systems[J]. Nat Rev Immunol,2007, 7(4):292-304.

17 Takayanagi H, Kim S, Koga T, et al. Induction and activation of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NFATc1 (NFAT2) integrate RANKL signaling in terminal differentiation of osteoclasts[J]. Dev Cell, 2002, 3(6):889-901.

18 Koga T, Inui M, Inoue K, et al. Costimulatory signals mediated by

the ITAM motif cooperate with RANKL for bone homeostasis[J].

Nature, 2004, 428(6984):758-763.

19 Tran TS, Kolodkin AL, Bharadwaj R. Semaphorin regulation of

cellular morphology[J]. Annu Rev Cell Dev Biol, 2007, 23:263-292.

20 Gimble JM, Zvonic S, Floyd ZE, et al. Playing with bone and fat[J].

J Cell Biochem, 2006, 98(2):251-266.

21 Krishnan V, Bryant HU, Macdougald OA. Regulation of bone mass

by Wnt signaling[J]. J Clin Invest, 2006, 116(5):1202-1209.

22 Takada I, Kouzmenko AP, Kato S. Wnt and PPARgamma signaling

in osteoblastogenesis and adipogenesis[J]. Nat Rev Rheumatol,2009, 5(8):442-447.

23 Wu X, Tu X, Joeng KS, et al. Rac1 activation controls nuclear

localization of beta-catenin during canonical Wnt signaling[J].

Cell, 2008, 133(2):340-353.

24 Takeda S. Central control of bone remodelling[J]. J

Neuroendocrinol, 2008, 20(6):802-807.

25 Taniguchi M, Yuasa S, Fujisawa H, et al. Disruption of semaphorin

III/D gene causes severe abnormality in peripheral nerve projection[J].

Neuron, 1997, 19(3):519-530.

26 Behar O, Golden JA, Mashimo H, et al. Semaphorin III is needed

for normal patterning and growth of nerves, bones and heart[J].

Nature, 1996, 383(6600):525-528.

27 Nakamura F, Ugajin K, Yamashita N, et al. Increased proximal

bifurcation of CA1 pyramidal apical dendrites in sema3A mutant mice [J]. J Comp Neurol, 2009, 516(5):360-375.

28 Leboime A, Confavreux CB, Mehsen N, et al. Osteoporosis and

mortality[J]. Joint Bone Spine, 2010, 77(Suppl 2):S107-S112.

29 Pazianas M, Van der Geest S, Miller P. Bisphosphonates and bone

quality[J]. Bonekey Rep, 2014, 3:529.

30 Favus MJ. Bisphosphonates for osteoporosis[J]. N Engl J Med,

2010, 363(21):2027-2035.

31 Rochefort GY. The osteocyte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J]. Ther Adv Musculoskelet Dis, 2014, 6(3):79-

91.

8 蒋辉,陈思瑞,吴泓,等.多房性细菌性肝脓肿手术和经皮穿

刺引流的评价[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8,23(12):953-955.

9 Singh O, Gupta S, Moses S,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catheter

drainage and needle aspiration in management of large liver abscesses [J]. Indian J Gastroenterol, 2009, 28(3):88-92.

10 刘坤,林斌,汪启乐,等.细菌性肝脓肿影响因素分析[J].

肝胆外科杂志,2012,20(1):40-42.

11 Krige JE, Beckingham IJ. ABC of diseases of liver, pancreas, and

biliary system[J]. BMJ, 2001, 322(7285):537-540.

12 夏丽芳, 荀光, 房泽慧, 等. 细菌性肝脓肿合并糖尿病与非合并

糖尿病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性[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 30(10): 13-15.

13 尹大龙,刘连新.细菌性肝脓肿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

杂志,2013,33(9):793-795.

14 林斌, 刘坤. 糖尿病并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征研究[J]. 临床误

诊误治, 2011, 24(11): 59-62.

(上接1187页)

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思维

·综述·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思维 李刚 李儒贵 谭华炳 发热是临床各科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常见于感染性疾病,特别是传染病常常伴有发热,许多传染病以“热”命名。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是临床各科,特别是感染性疾病科医师经常面临的问题,患者临床表现特异性差,病因诊断是临床常见的难题,而且引起发热的病因繁多,考验临床医师的知识面和耐心和综合分析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FUO的病因学也在发生变化。近年来,国内外对FUO诊治研究取得一定进展,现作一综述。 一、定义 自Petersdorf和Beeson[1]提出FUO的诊断标准,1992年Kanzanjian和Petersdorf对其诊断标准进行修改,至1999年,我国将FUO 定义为: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数次高于38.3 ℃,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2]。FUO虽然复杂,但诊治仍有规律可循,从发病原因上分析可以分为外源侵入和内源产生两种,外源产生的感染性疾病在FUO 的病因中占30%~75.4%[3-6],引起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达200多种[7];感染性疾病中约50%为传染病,提示熟练掌握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的诊治技能对诊治FUO是非常必要的,针对感染性疾病寻找病原体、筛选敏感药物、选用抗感染药物及剂量、疗程、合并用药、对耐药病原体处理、特殊部位感染处理、某些特殊感染(如艾滋病患者合并机会感染、深部真菌感染和耐药结核菌感染)处理、抗感染药物的毒副反应的观察和处理、患者基本情况,尤其是免疫功能状态判定等并不容易,FUO诊治水平反映了感染性疾病科医师的综合能力。除外源侵入的感染性疾病外,内源产生的恶性肿瘤在FUO中所占比例达20%,因此,感染性疾病科医生还需掌握各种肿瘤的定性、定位诊断方法,尤其要认识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发展过程、特殊规律等;结缔组织病(风湿病)占FUO的10%左右,是感染性疾病科医师还应该掌握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二、病因分类 根据前述FUO的病因分布,临床上将FUO分为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和炎性血管疾病及其他疾病4类;或根据潜在病因分为4种亚型:经典型、院内型、免疫缺陷型和HIV相关型[8];两种分类各有优缺点,对临床诊治FUO均有指导意义。应根据病史特点、 DOI:10.3877/cma.j.issn.1674-1358. 2014. 01. 032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青年人才项目(No. Q20132101);湖北医药学院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No. 2011CXX01) 作者单位:442000 十堰市,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病研究室 通讯作者:谭华炳,Email:renmthb@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2717033.html, 发病情况有重点的进行筛查。 1. 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FUO的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结核分枝杆菌、病毒感染位居FUO病因排列的前两位。上世纪90年代后,结核发病率呈现回升,各年龄段的发病率明显升高[5],并发症的存在导致结核中毒症状缺乏,特别是肺外结核,很难获得病原学依据。PPD 试验、血沉影响因素多,特异性不强,阴性不能除外结核,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存在医疗纠纷隐患。一组528例FUO病例的回顾性分析,发现感染性疾病占FUO病因的54.9%,其中结核病为13.3%~28.6%,取代普通菌成为主要感染原因[9]。结核肺外感染中,以脑膜、淋巴、骨等感染更多见[10-11],临床应注意对这些部位的重点检查。因此,临床不要轻易排除结核感染。Aylin等[12]也有类似报道。病毒感染是FUO另一原因,以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多见,有报道FUO病毒感染占33.05%[13],但可能是个例。但近年来新发传染病以病毒感染最常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 恶性肿瘤:虽然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上升明显,但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对恶性肿瘤引起的发热警惕性提高,恶性肿瘤占FUO病因比例有所下降。但肿瘤的高发病率以及肿瘤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决定了肿瘤性发热始终是FUO的重要原因,特别是血液系统肿瘤,如淋巴瘤多见且诊断困难。以FUO为首发表现的淋巴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热型无规律,病情进展迅速,短时间内尚未明确诊断就已经死亡[14]。在医疗安全形势日益严重的今天提高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十分必要。 3. 结缔组织和炎性血管疾病:结缔组织和炎性血管疾病病(含风湿病)一直在FUO的病因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Bleeker等[15]报道该病是FUO首要原因,这与大多数国内外报道不同。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代表的结缔组织和炎性血管疾病位居FUO病因的第三位[16],需要通过相关检查加以排除,有时需要重复检查。 4. 药物热和功能性发热:抗菌药物引起的发热仍是药物热主要原因,注意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二重感染”和“药物热”,注意抗结核药物的“类赫氏反应”和结核控制不佳的鉴别有时颇为困难。但成分不明中药导致FUO并不少见。功能性发热以年轻女性多见,一般体温很少超过38.3 ℃,应该属于慢性低热,不属于FUO 的范畴。 三、诊断策略 FUO的病因诊断应重视常见病的非常规临床表现[17],注重“重复与动态”和“完整与重点”的结合是关键。从发热的发病机制上去分析发热的原因,将FUO

风寒转风热临床表现

风寒转风热临床表现 身体常见疾病比较多,在对身体疾病治疗上,要先对疾病进行了解,这样治疗的时候才能够选择到正确方法,感冒是很常见疾病,这类疾病引发原因比较多,在治疗感冒的时候,要根据自身疾病情况进行,这样对缓解疾病才会有帮助,那风寒转风热临床表现都有什么呢,下面就详细介绍下。 风寒转风热: 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1)喉咙痛,通常在感冒症状之前就痛,痰通常黄色或带黑色。 (2)流浓涕,通常黄色。 (3)舌苔带点黄色,也有可能是白色的,舌体通常比较红。 (4)便秘。

(5)身热、口渴、心烦。 (6)脉像通常为数脉或洪脉,就是脉搏比正常为快。 2.小儿风热感冒症状 小儿主要表现为发烧重,但怕冷怕风不明显,鼻子堵塞流浊涕,咳嗽声重,或有黏稠黄痰,头痛、口渴喜饮、咽红、咽干或痛痒。大便干,小便黄,检查可见扁桃体红肿,咽部充血,舌苔薄黄或黄厚,舌质红、脉浮而快。 诊断 风热外感,多发生于春季、夏季。春季多风,气候转温,故风与温热之邪多相兼致病;夏季室外闷热,室内又较为凉爽,室内室外温度不定,也易患病。风热感冒系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致卫表不和,肺失清肃而出现的证候。 1.主症 (1)发热,微恶风寒,有汗或少汗,头痛身楚;

(2)鼻塞,流黄浊涕,咳嗽,咽红干痛。 2.次症 微汗,口干渴,咳痰黄稠。 3.舌脉象 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具备主症(1)及次证,或主症(2)及次症,并见典型舌脉象者,即可诊断为风热感冒。 在对风寒转风热临床表现认识后,治疗风寒转风热的时候,都是要根据表现进行,而且对这样疾病治疗过程中,对一些凉性食物不要吃,这样对缓解疾病没有任何帮助的,这点在治疗风寒转风热时候要注意的。

不明原因的发热诊断思路

不明原因发热的当代诊断思路 作者:刘正印来源:医师报 2013-02-22 11:26点击次数:1694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刘正印 发热是机体对致热因子作用的一种调节性体温升高反应,基本机制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水 平升高,导致机体散热减少而产热增加。晨起静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 以上时,称为发热。1961年,Petersdorf和Beeson提出了不明原因发热(FUO)的概念,定义为肛温 >38.3℃至少3周,并且经过>3 d住院或至少3次门诊就诊的详细检查评估均未找到发热原因。针对这 类患者的诊治,如何找线索明确病因需要探讨和交流。 与多疾病相关依病因和时程归类 概念并不是所有发热都称之为FUO。1999年,“全国发热性疾病学术研讨会”将FUO定义为:发热持续 3周以上,体温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这样定义初步排除以下几种发热:(1)可确诊的某些病毒感染;(2)病因较明确,诊断较容易的短期发热,如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3)短期内可自愈的原因不明发热,多为病毒性感染;(4)表现为低热的功能性发热。 疾病相关性发热与许多疾病相关,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FUO的主要原因,几乎占 临床发热病因的一半以上。200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报道入选了1854例FUO患者,其中感染性疾病所占 比例为62.73%。 感染性疾病根据感染病原体可分为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特殊病原体感染等,根据感染病灶可分为局灶感染和全身多系统感染。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根据发热时程分为短期发热(< 4周)、中长期发热(>4周)。欧洲近期报道,FUO患者中感染性疾病仅占15%~30%,包括肿瘤在内 的非感染性疾病占10%~30%,结缔组织病占33%~40%,其他疾病(如药物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人 工热)占5%~14%,最终仍诊断不明者占20%~30%。 抓住非典型症状寻求诊断关键要素 坚持特征定位原则 临床医生鉴别发热时,总体上要把握两个要点: 1.注意发现“定位”线索,对可疑诊断作初步分类。无论是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往往有常见受累部位,即 一定特征性的“定位”表现。如肺部感染时胸部听诊往往有干湿啰音,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阴影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往往有颅内压增高征及脑膜刺激征。

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工作要求全新

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工作要求 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是疟疾诊断、确定虫种和发现传染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就诊的不明原因发热病人采制血涂片镜检疟原虫或采用RDT进行检测。为了规范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管理,保质保量完成血检任务,特提出以下要求。 一、任务和指标 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按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工作要求,于每年年初制定出年度血检工作计划,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工作任务指标和职责,并以本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文件形式下发到各相关单位。 二类县(市、区):以乡为单位,每年血检人数不低于辖区总人口数的1‰,传播季节(5-10月份)血检人数不低于血检总数的80%。 三类县(市、区):以县(市、区)为单位,每年血检人数不低于辖区总人口数的0.5‰,传播季节(5-10月份)血检人数不低于血检总数的80%。 二、血检 1、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或既往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后应填写门诊日志和/或不明原因发病人就诊登记表(表1),同时开具检验单,送交实验室血检查找疟原虫。

临床医生在填写门诊日志和/或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就诊登记表时,其“主要症状”栏应填写发冷、发热、出汗等主要临床表现;“初步诊断”栏应填写疟疾或疑似疟疾或不明原因发热。 2、实验室检验人员对“查找疟原虫”的病人应填写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登记表(表2),采血镜检疟原虫或采用RDT 检测。 实验室检验人员在采血镜检时应按照相关操作要求,认真做好疟原虫血片(厚、薄血膜)的制作、染色、镜检和检验结果登记工作,应全项填写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登记表格,不得遗漏或空缺。 同一病例血片编号应与其在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登记表中的编号一致,编号原则为:srx-年份-血检机构代码-血片顺序号(如srx20160101)。血检机构代码就是2016年不明原因血检任务数前面的序号。 如医疗机构的检验人员采用非吉氏染色,则应按照该染色方法的说明书进行操作。 三、血片复核 县(市、区)疾控中心每年度应对辖区内开展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工作的单位进行血片复核工作。 流行病学人员负责核查血检登记表、血检任务完成及报告情况等。 实验室检测人员负责镜检复核所有阳性血片和不少于10%的阴性血片,并对血片制作、染色等质量按照不明原因发热病

病例分析,常见病多发病

1.肺炎 常见于冬春季节,发病前常有受凉、淋雨、劳累、或病毒感染史。起病急骤,寒战后有高热,多呈稽留热。伴有咳嗽、咳痰以及全身症状。体检可以有湿罗音,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X线可见局部有斑片、浸润影。 2. 肺脓肿 起病急,伴有畏寒、高热、咳大量脓臭痰。体检可以有干湿罗音,白细胞可达20-30×109/L,中性粒细胞90%。X线可见局部浓密炎症阴影,中有空洞液平。患者有吸入性肺炎、支气管扩张、结核、支气管囊肿、肺癌等病史。 3. 脓胸 高热、呼吸急促、胸闷胸痛、咳嗽、咳痰、乏力等症状,白细胞升高。体检患侧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X线示有胸腔积液,大量时有纵隔向健侧移位,有时可见有外上向内下的斜行弧线阴影。胸腔穿刺抽得脓液是最确切的诊断方法。 4. 感染性心内膜炎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起病隐匿,全身不适等非特异症状。常呈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1周以上,呈弛张性低热,一般不超过39℃,午后和晚上较高。患者呈败血症过程。体检可及心脏杂音,可见有特异性的Roth斑、Osler结节、Janeway损害。血培养、超声心动图有助于诊断。 5. 风湿热 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常见于5-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病人多为低热、中等程度发热,亦可呈现高热,病变累及心脏、关节、中枢神经系统和皮下组织,典型表现有游走性关节痛,结节性红斑,皮下结节,心脏炎以及小舞蹈症。 6. 尿路感染

急起病,高热伴有畏寒、寒战,可有腰痛、腹痛、尿频、尿急、尿痛,以及全身症状。血、尿的检查有利于诊断。 7. 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 急性起病,高热及明显中毒症状。伴随患肢活动障碍和深部疼痛,局部有红肿热痛。 8. 腹膜炎 高热、脉速、呼吸浅快、大汗,伴随持续性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进一步发展可以出现休克、代谢性酸中毒乃至昏迷。 9. 肝脓肿 阿米巴肝脓肿表现为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可继发于阿米巴痢疾后。起病缓慢,病程长,可有高热或不规则发热。细菌性肝脓肿继发于胆道或其它部位感染,急起高热,伴畏寒、寒战。局部症状包括右侧季肋部疼痛,体检发现有肝大,局部压痛。B超,腹部CT有助于诊断。 10. 急性乳腺炎 急性起病,发热伴有乳房胀痛以及局部红、肿、热、痛,并可扪及痛性肿块,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中毒表现。B超对乳房炎性肿块及脓肿形成的诊断有价值,有波动的炎性肿块,可行针刺抽得脓性液体而确诊。 11. 皮肤及软组织化脓性感染 早期局部有红、肿、热、痛,浅表脓肿形成后有波动感,一般无全身症状。深部脓肿红、肿不明显,但有局部疼痛及压痛,且常伴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可借助B超或穿刺协助诊断。 12. 产褥感染

金属烟热的基本常识及临床表现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金属烟热的基本常识及临床表现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页共5 页

金属烟热的基本常识及临床表现 金属烟热-疾病简介 金属烟热高发人群 金属烟热是一种因吸入新生的金属氧化物烟尘而引起的一种金身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是体温骤起、白血细胞增高等。这种疾病是焊工在工作中焊接铜、锌等有色金属产生的氧化铁、氧化锰微粒和氟化物等。这种烟尘颗粒直径大约在0.05-0.05微米,通过呼吸道进入未梢支气管和肺泡,并穿透肺泡壁进入体内,剌激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产生发热效应。 金属烟热呈急性发作,无慢性进展过程和后遗症。常在接触高浓度金属氧化物烟后6-12h内骤起头晕、疲倦、乏力、多汗、发热、畏寒、寒颤等症,体温升至37.5℃以上,血白细胞增多。症状、体征一般在4-24h内消退,白细胞增多除20x109/L(20000/mm3)以上者往往要持续24h外,一般于4-12h恢复正常,如症状、发热及白细胞增多持续不恢复,应作进一步检查,与有关疾病相鉴别。 金属烟热-病理分析 多为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作业,吸入过多的金属氧化物烟尘所致,以氧化锌烟雾引起者最多见,锡、银、铁、镉、铅、砷、锑、铍、镁、铊或锰等氧化物烟雾亦可引起本病。 以锌吸入量为例,40mg/kg即可发病,80mg/kg可引起严重发作。国内外报道中,以冶炼钢时吸入氧化锌而发病者最多;焊接工人则以锌焊作业者发病较多,如某船厂工人在通风不良的船舱中锌焊作业,曾引起群体发病。发病机制是吸入的新生金属氧化物颗粒被中性粒细胞吞噬后,释放内生性致热原的免疫反应。一次发作后,可获得暂短的免疫, 第 2 页共 5 页

不明原因发热太多了

不明原因发热太多了,该类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原因太多、复杂,所以,不明原因发热的咨询每天都有一大篮子没有医生回答,我总觉着咨询者很无助、很无奈、所以,今天我给大家从专业角度简单介绍以下,仅供参考了解。 一、概述 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是指发热持续两周以上,体温在38C以上的中、高热者,且于患者入院一周内经病情观察、多次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的发热(fever of known origin , FUO。热 型以弛张热及不规则热等为多见,其他包括稽留热、间歇热、波状热等,因疾病不同而异。 二、发生机制 正常人体温受大脑皮层及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和散 热过程,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当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时,产热和散热点水平提高,但其外周温度调节机制,包括皮肤血管收缩或扩张、催汗、肌肉紧张度等,仍保持正常而出现的发热称为内源性发热。当外源性致热原,包括细菌及其内毒素、病毒、真菌等微生物,肿瘤,坏死物质,免疫反应等活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产生IL-1、TNF等致热原作用 于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神经细胞,释放出花生四烯酸,促使前列腺素合成,导致外源性发 热。 三、常见病因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性疾病的临床分类方法有多种,依病因类别大致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 大类。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急、慢性全身和局灶性感染均可出现发热,而细 菌、真菌感染是长期发热中最多见的原因之一,而结核菌感染肺内外脏器是感染性长期发热 的常见病因。其他如螺旋体、蠕虫、原虫等感染,感染部位及程度不一,发热特点各异。 2.非感染性发热包括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无菌性组织坏死、内分泌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物理因素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均可引起长期发热。 四、伴随症状 1.长期发热伴寒战:见于败血症、感染性胆管炎、溶血性疾病、疟疾等。 2.长期发热伴关节痛: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风湿热、血管炎等结缔组织疾病。 3.长期发热伴皮疹:可见于伤寒、莱姆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风湿热、成人Still 病、血清病等。 4.长期发热伴头痛、昏迷或惊厥: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及狼疮脑、脑白塞病等。 5.长期发热伴咳嗽、胸痛或气急:多见于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肺部感染性疾病,但 也要考虑狼疮肺,系统性血管炎等风湿性疾病。 6.长期发热伴肝脾、淋巴结肿大:可见于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 上海华山医院翁心华 中心躯体温度高于体温正常的日波动范围,通常认为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时即称为发热。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病理生理反应。 热程在2周以内的发热称为急性发热, 急性发热病人热程短,多伴有明显的伴随症状,病因诊断一般不困难。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8.3℃,经过至少1周深入细致的检查仍不能确诊的一组疾病称为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是一组重要疾病,由于其病因庞杂、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发现已成为医学实践中极富挑战性的问题。体温(口温)37.5~38.4℃持续4周以上者称长期低热,临床上也具有其特殊性。 一、发热的病理生理 (一)体温的调节正常健康人的体温比较恒定,一般保持在37℃上下的窄范围内(36.2~37.2℃)。安静时产热的主要场所是肝脏和骨骼肌,在运动或疾病伴有发热时,骨骼肌更是产热的重要场所。机体的散热主要以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等方式进行,据估计约90%的热量通过上述方式散失,人体主要的散热部位为皮肤。 机体具有两种控制体温的系统,一是所谓行为调节,一是自身调节(即反馈调节系统)。前者是有意识的活动;后者是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而实现,其调节机构包括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温度感受器分为温觉感受器(兴奋时散热增加)和冷觉感受器(兴奋时产热增加);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目前生理学上多采用调定点(set point)的学说来解释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调节的功能活动。该学说认为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存在着与恒温箱温度调节器相类似的调定点,此调定点的高低决定体温的水平。体温中枢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低于调定点时,调定点的冲动发放,调温指令抵达产热和散热器官,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的张力增加或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经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最终导致发热。 (二)致热原与发热的机制据现有的资料表明,除由甲状腺功能亢进(包括甲状腺危象)、剧烈运动、惊厥或癫痫持续状态等情况导致的产热过多,或因广泛皮肤病变、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所致的散热障碍造成的发热以及功能性低热外,其余原因所致的发热皆可能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致热原(pyrogens)是一类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微量物质即可引起发热。目前已知的致热原可概括为两类: 1、外源性致热原如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热类固醇(如原胆脘醇酮,又名尿睾酮),炎症的某些内源性因子、尿酸结晶、博来霉素

一例肝脓肿患者致白细胞减少的病例分析

一例肝脓肿患者致白细胞减少的病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5-05-19T14:05:59.74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下)2015年第1卷总第2期作者:佟春香1孔祥军1戴林峰 [导读] 不良反应减轻或者消失;再次接触可疑药品再次出现同样的反应.根据我国卫生部ADR中心推荐的评分法,评定为肯定级. 佟春香1孔祥军1戴林峰21.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2.黑龙江省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 DOI:10.1016/j.issn.2095-8578.2015.01.0401. 病史摘要患者,女,35岁,2013-2-15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右季肋部疼痛,呈阵发性针刺样疼痛,无放射性疼痛,伴畏寒、发热,体温最高39.1℃,就诊于我院急诊,查血常规示WBC12.27×109/L↑,GR85.2%↑;腹部超声示右肝可见低回声团块,约5.6×3.3cm 大小,考虑为肝脓肿;腹部CT 示肝脏右叶低密度灶.收入感染科后行脓肿穿刺术,抽出10ml黄色脓液,培养示木糖氧化产碱杆菌,对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敏感,对三代头孢耐药,予哌拉西林抗感染治疗20余天,病情好转后出院.后上述症状间断发作,反复住院治疗.2013-6-26前再次复发,于感染科超声引导下抽取脓液,并予脓腔内局部注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1.125g抗感染治疗,脓液培养示铜绿假单胞菌;给予美罗培南、硫酸依替米星、甲硝唑静点抗感染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出院后长期口服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及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2013-12-2前患者自觉右侧腹部可触及包块,因疼痛不能右侧卧位,身体向右侧活动受限.我院复查腹部B超示:肝右叶见不规则混合回声区(以液性为主),范围约9.0×6??3cm,考虑脓肿伴液化,遂收入感染科,入院后先后予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2013-12-27、2014-1-3留取脓腔引流液,未见细菌生长,患者无发热、腹痛等不适,病情好转.患者目前为慢性迁延病程,应继续抗感染治疗,于2014年1月9日再入感染科. 既往史:15年前曾行胆囊切除术.否认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病史.否认慢性支气管炎、脑血管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及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查体:患者无腹痛、发热,血压120/70mmHg,神清状可,双肺呼吸音清,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氏征(-),右侧腹部接一引流管,未触及明显包块,局部皮温不高.肝区叩击痛(+-),双肾区无叩痛,输尿管压痛点(-).肠鸣音4次/分.双下肢无水肿.结合影像学检查,考虑为“肝脓肿”诊断明确.本次患者入院无发热、腹痛等症状,但患者目前为慢性迁延病程,应继续抗感染治疗,入院给予患者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抗感染治疗,观察患者引流液情况,患者白细胞低,给予利可君口服升白治疗,2013年1月15日患者病情好转,带药出院. 2.病例分析及讨论2.1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引起白细胞降低的相关性分析.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为哌拉西林钠和舒巴坦钠按4∶1的比例组成的复方制剂,作为半合成青霉素,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具有一般青霉素所具有的低毒特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主要引起皮肤、胃肠道、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但引起高热、白细胞减少的药物热报道较少[1].我国卫生部ADR中心推荐的评分法,根据对以下5个问题的回答:1)开始用药的时间和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有无合理的先后关系? 2)所怀疑的不良反应是否符合该药品已知不良反应的类型? 3)所怀疑的不良反应是否可用并用药的作用、病人的临床状态或其他疗法的影响来解释? 4)停药或减量后,反应是否减轻或消失? 5)再次接触可疑药品是否再次出现同样的反应? 说明:+表示肯定;-表示否定;±表示难以肯定或否定;? 表示情况不明本例患者既往无血液病史,既往入院时血常规检查结果正常,根据患者入院用药及出现白细胞降低基本情况表,患者应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两次分别在6d、8d后出现白细胞减少,同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提示白细胞减少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存在因果关系,立即停药,改为其他抗菌药物治疗,同时口服利可君时,白细胞又都有所升高;本次入院为第3次应用该药6d,再次出现白细胞减少,但是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口服利可君片,但未停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白细胞未升高.由此可知开始用药的时间和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有合理的先后关系;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引起白细胞减少为说明书中已知的不良反应中;停药后,不良反应减轻或者消失;再次接触可疑药品再次出现同样的反应.根据我国卫生部ADR中心推荐的评分法,评定为肯定级. 2.2临床常见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有文献[2]报道,外周血白细胞低于4.0×10°L称为白细胞减少.临床治疗用药导致自细胞减少是其原因之一.不同药物可通过不同机制致病,一般可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个方面.前者与用药剂量无关,后者与长期或大剂量用药有关.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有如下几种:①抗生素:氯霉素、大剂量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新生霉素、两性霉素B、头孢菌素类和磺胺类药物等.②抗结核药:链霉素、异烟肼等.③抗疟药:阿的平、奎宁、扑疟喹啉等.④抗甲亢药:他巴唑、甲亢平、硫氧嘧啶类等.⑤降血糖药:甲苯磺丁腺(D860)、氯磺丙脲.⑥抗高血压药:利血平、硫甲丙脯酸等.⑦抗心律失常药:心得安、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等.⑧抗癌药:氮芥、环磷酰胺、白消安、甲氨蝶呤等.⑨解热镇痛药:消炎痛、布洛芬、氨基比林、安乃近等.⑩抗精神病药:氯丙嗪、苯妥英钠、巴比妥类等.??????利尿药:双氢克尿塞、利尿酸、速尿等.抗抑郁和安定类药:安定、利眠宁、眠尔通等.??????抗组织胺类药:苯海拉明、异丙嗪等.本例患者为青年女性,既往无其他基础疾病无用药史,只是因肝脓肿反复入院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不存在其他类药物引起白细胞减少因素.但是本

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

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 一、概述: 1、发热的定义: 发热(fever,pyrexia):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使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当晨起休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以上时称为发热。正常人体温范围:口腔温度(舌下测量)36.3~37.21℃,直肠温度(肛门测量)36.5~37.71℃,腋下温度(腋窝测量)36.0~37.01℃。 2、发热待查的定义:发热待查又称未明热或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1).发热持续2~3周以上; (2).体温数次超过38.5℃; (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3、国外对特殊人群FUO的定义: (1)、HIV抗体阳性病人:体温大于38.3℃超过4周,其中住院病人热程超过3天仍不能明确病因者。 (2)、颗粒细胞缺乏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小于500×106 /L,体温大于38.3℃超过3天且培养阴性2天以上。 (3)、老年患者:除病者为老年人外,其他标准同经典FUO。 (4)、住院病人:因非感染性疾病入院的病人发热大于3天病因不能明确者。 儿童FUO的诊断标准仍不统一。目前,国内经典的FUO定义仍是最为适用的 二、发热的机制: 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 各种病源微生物及其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炎症或某些化学物质等外源性致热源,通过作用于体内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因子,间接或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水平升高,导致机体产热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三、发热的病因(原因): (一)、病因分类: 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1、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 2、非感染性疾病: (1)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如: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实体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肺癌、肾癌、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等。 (2)血管-结缔组织疾病:常见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ill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少见的有: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Wegener 肉芽肿等。 (3)其他疾病:如药物热、脱水热、各种坏死组织吸收热、中暑、功能热、伪热等。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处理

“不明原因发热”的鉴别诊断与处理 主讲人:单连旭 时间:2018-01-26 地点:内三医生办公室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近10%的FUO病例始终不能明确病因。发热本身可由多类疾病,如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和血液病等疾病引起,无法明确归类。过去这类患者通常由内科医师诊治,在大多数分科较细的医院则主要由呼吸内科医师接诊。目前很多医院开设了感染科,并把FUO归于感染科诊治,这种专科化管理是一种进步,可以提高诊治水平。 一、“不明原因发热”的准确定义 1.发热持续2——3周以上;体温数次超过38.5℃;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①发热史:包括发热起始时间、热程、热型和热度;②发热规律:是否伴有寒战,是否有节律性,是否总与其他特定症状(如皮疹、关节痛)相伴随,是否有季节性;③疾病史:如结核病和与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疾病的病史;④特殊地区(疫区、牧区)定居或旅游史;⑤其他病史:如手术史、用药史和冶游史等。这些病史对确诊大部分FUO病因非常有益,但某些医师经常会忽略病史的重要性,常泛泛地询问病史,或对患者提供的某些病史充耳不闻。如果能对某些病史线索追根溯源,往往能够很快发现病因。 (二)认真、过细、彻底的体格检查: 1.不放过任何可疑体征; 2.不放过任何部位; 3.需要引起重视一些重要的体征: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的心脏杂音,肺部罗音,局部叩痛等等 4.容易被忽视的体征:口、咽、甲状腺,等 2. 认真、详细、彻底的体格检查 体检时需注意:①不能放过身体的任何部位,包括一些易被忽视的部位,如口腔、咽喉、甲状腺和指(趾)端等;②不能放过任何可疑体征;③对一些特殊体征需要引起特别重视,如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的心脏杂音,肺部罗音,局部叩痛等,上述体征很可能为FUO的病因诊断提供线索。 (三)广范围的辅助检查,着重考虑与疑似疾病相关的“特异性”检查项目方法: 1.“通检”常规项目:血、尿、粪,生化;PPD试验、血沉、CRP;胸片,多部位影像查; 2.血培养反复多次; 3.各种自身免疫指标; 4.各种肿瘤标志物; 5.骨穿:多部位、多次; 6.肝穿刺活检? (四)掌握一定线索后进行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检查 FUO病因诊断的特殊处理方法 所谓“特殊”方法是指看似违背常规做法的诊断方式,事实上,下文将要阐述的所谓方法并非真的很特别,但如果患者的疾病经多次反复检查、会诊仍无法确诊时,需果断地采取下列措施:①停药观察。停药时要把握好时间、指征和患者情况,有两种情况比较重要:一是确曾有过感染表现,但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可视患者情况停药观察,以排除或确定患者的发热症状是否为抗生素引起的“药物热”;二是要敢于否定其他医院或医师的可疑诊断,当然,这必须建立在科学依据或丰富经验的基础上。 ②试用抗菌药物。当前对绝大多数FUO患者而言,抗生素使用适应证过宽,但仍应提倡对高度

热性惊厥临床表现

热性惊厥 【定义】惊厥是以强直或阵挛等骨骼肌运动性发作为主要表现,常伴意识障碍。惊厥为儿科临床常见急症,发生率高,易有频繁或严重发作,甚至惊厥持续状态,热性惊厥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 【临床表现】: 单纯性热性惊厥的临床表现为: 1.(1)多见于6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 (2)典型发作多在体温突然升高时,体温多在39~40℃以上; (3)发作形式多为强直阵挛发作,少数为强直、阵挛或失神发作,无先兆,一般在1次发热中仅发作1次,少数可发作多次,大多在数分钟清醒,不遗留任何神经系统体征; (4)脑电图检查,在发作1周内有20%~60%患儿脑电图可见非特异性慢活动增多,l周后恢复正常。 2.复杂性热性惊厥的临床表现与单纯性热性惊厥比较则有以下特点:低热(<38℃)也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一次发作持续15分钟以上;24小时内反复发作大于等于2次,局灶性或不对称,发作后可有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可反复发作,发作停止后7~10天脑电图仍明显异常。50%可转化为癫痫。 【辅助检查】 血尿便常规、血生化、C反应蛋白、抗链“O”、心电图、脑电图、头颅CT 【诊断】 1.好发于年龄6个月—6岁 2.发热24小时内、体温突然升高时出现惊厥,发作后不遗留任何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3.除外其他惊厥性疾病 4.有热性惊厥既往史更支持本病诊断。 【治疗】: 1.一般治疗:应置患儿于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止惊:立即静脉缓慢注入地西泮(安定),每次0.1~0.3mg/kg,或用0.5-1.0mg/kg 的地西泮(安定)灌肠,如20~30分钟仍不见效,可重复1次。 3、如有多次癫痫病发作或惊厥状态,应于地西泮(安定)控制发作后,立即1次负荷剂量的苯巴比妥钠10~12mg/kg,然后口服维持剂量苯巴比妥钠每曰3~6mg/kg。 4、病因治疗:积极寻找发热原因,治疗原发病。

-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辩证治疗

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辩证治疗 航天中心医院李红梅 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是一组重要疾病,由于其病因庞杂、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发现,已成为医学实践中极富挑战性的问题。体温(口温)37.5~38.4℃持续4周以上者称长期低热,临床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对这一类疾病的诊治中西医都感到很棘手。中医理论注重整体观念,对这类疾病从辨证论治,而不只是辨病论治,往往取得一定疗效。 根据FUO起病多较缓,病程长,临床多表现为低热,有时为高热的特点。符合中医诊断内伤发热。 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主要由劳倦、饮食、情志等因素而引起,少数始为外感,久则导致脏腑亏虚而引起。其共同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过度劳累、饮食失调致脾胃气虚,气虚而虚阳外越、或气虚而阴火上冲;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生血,或因失血过多致营血亏虚,血属阴,阴血不足以敛阳而发热;素体阴虚,热病日久伤阴,或误用、过用燥药致阴精亏虚,阳亢乘阴而发热;寒证日久或脾肾阳虚,火不归元,虚阳外越而发热;外感热病,正虚邪恋,邪留半表半里,正邪相争而发热;脾虚不运水湿内停,久则郁而化热;情志郁结,恼怒过度致气郁化火,肝火炽盛发热;情志、劳倦、外伤、出血致瘀血产生,阻滞经络而发热,亦有疮毒内炽,郁而发热,或湿热蕴而生毒,聚而不散,发为瘰疬、症瘕等。 以上病因病机中,气、血、阴、阳诸虚所致均属虚证,而邪留半表半里、气郁、血瘀、湿滞、疮毒等属实证。部分患者可由两种病机同时引起发病,或互相转化,治疗中不可拘泥。 1诊断与鉴别诊断 首先鉴别内伤、外感发热,以明确诊断。(见表1) 表1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的鉴别诊断

肝胆外科分析案例题

肝胆外科 1 肝破裂 案例分析:男性,35岁,右下胸及上腹部挫伤6小时。患者骑摩托车撞车,右下胸及上腹部受车把直接撞击后,上腹部持续剧痛,向右肩放射,并觉腹痛范围增大,以右侧为著。2小时来有口渴,心悸和轻度烦燥不安。既往体健,嗜酒,无肝炎或结核病史,无高血压史。查体:T38℃,P102次/分,BP100/70mmHg。神清,轻度不安,颜面结膜稍苍白,心肺 (-),腹稍胀,右下胸及上腹部可见挫伤痕迹,明显压痛,全腹均有压痛和肌紧张,以右上腹最著,全腹均有反跳痛,以右侧腹更明显,腹部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肠鸣音甚弱。 化验:Hb 92g/L,WBC 12×109/L。腹部平片未见膈下游离气体,可见小肠液平面。 评分要点:(总分20分)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闭合性腹部损伤:肝破裂 4分 (二)诊断依据 1.右上腹暴力撞击史 1分 2.右上腹持续腹痛,向右肩放射 1分 3.有腹膜刺激体征和移动性浊音 1分 4.血红蛋白偏低 1分 二、鉴别诊断(5分) 1.单纯腹壁和胸壁挫伤 2分 2.空腔脏器损伤(胃十二指肠或胆囊) 2分 3.肋骨骨折 1分 三、进一步检查(4分) 1.B 超探测肝膈面及小肠间隙 1分 2.腹腔穿刺或灌洗,有无血液或含有胆汁 2分 3.胸片 1分 四、治疗原则(3分) 1.注意病情发展,必要时输血 1分 2.开腹探查、止血、缝合裂口、清洗腹腔 2分 备注: B超示肝右叶部膈面有液性团块,肠间隙增宽。 肝胆外科 3 肝癌 案例分析:男性,44岁,工人,右上腹疼半年,加重伴上腹部包块一月。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钝痛,为持续性,有时向右肩背部放射,无恶心呕吐,自服去痛片缓解。一月来,右上腹痛加重,服止痛药效果不好,自觉右上腹饱满,有包块,伴腹胀、纳差、恶心,在当地医院就诊,B超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为进一步明确诊治,转我院。患者发病来,无呕吐、腹泻,偶有发热(体温最高37.8℃)大小便正常,体重下降约5公斤。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多年,否认疫区接触史,无烟酒嗜好,无药物过敏史,家族史中无遗传性疾病及类似疾病史。查体:T36.7℃、P78次/分,R18次/分,Bp110/7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一般,神清合作,全身皮肤无黄染,巩膜轻度黄染,双锁骨上窝未及肿大淋巴结,心肺(-)。腹平软,右上腹饱满,无腹壁静脉曲张,右上腹压痛,无肌紧张,肝脏肿大肋下5cm,边缘钝,质韧,有触痛,脾未及Mruphys sign(-),腹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肝上界叩诊在第五肋间,肝区叩痛,听诊肠鸣音8次/分,肛门指诊未及异常。 辅助检查:Hb 89g/L, WBC 5.6×109/L,ALT 84IU/L,AST 78IU/L,TBIL 30umol/L,DBIL10umol/L,ALP 188IU/L,GGT 64IU/L,A-FP 880ng/ml,CEA 24mg/ml。B超:肝右叶

发热查因的病因分析及诊断思路

发热待查病因分析及诊断思路 作者:黄珍(广西医科大学本硕07级实习生)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发热待查是临床上常见的疑难杂症,由于病因错综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往往在短期内难以明确诊断,甚至部分病例始终诊断不明,以致延误治疗。鉴于此, 1961年, Petersdorf和Beeson首次提出了原因不明发热(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这一临床概念,并做了相关研究,提出发热待查的诊断标准是: 发热热程> 3周, 体温高于38.3 C。, 在住院1周后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与常规实验室检查而病因不明者【1】。鉴于时间和空间的差异性,国内有学者提出当体温超过37.5C。,发热时间超过2-3周,经过一定检查后病因仍未明确者,称为发热原因待查(FUO)【2】。为提高对发热待查的病因分析及诊断水平,本文对近期发热待查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FUO总体概况 自1961年起,人类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FUO有一定的认识,FUO发病多呈非典型表现,首先考虑感染、肿瘤、风湿性疾病三大类。有资料表明三大类疾病共约占F O U 病因中72 %一96 % 左右,其中由于感染引起在国内占48 % 一69% 左右, 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 传染病逐渐减少, 肿瘤性发热的比例有增高趋势, 约占10-18 % 左右,同时人们逐渐对风湿性疾病的认识的提高也使该类疾病所占的比例也增至15-28 % 左右【3】-[10]。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FUO的确诊率也逐渐提高,但是依然存在小部分FUO无法明确诊断。在明确病因方面依然棘手,这还需要我们临床医师们更多的努力。 2、体温变化机制和FUO原因分析 2.1 发热机制发热是由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EP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引起POAH发热反应。发热激活物包括外致热原(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病原微生物)和某些体内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尿酸结晶等),EP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星状细胞及肿瘤细胞等,当其为发热激活物激活时启动EP的合成,如IL-1、TNF、IFN、IL-6、MIP-1、IL-8等,研究表明,EP可经血脑屏障、终板血管器、迷走神经等途径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中枢介质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正调节介质使体温升高,相反,负调节介质是体温降低【11】-【12】。 2.2 FUO原因分析【2】FUO 的病因超过200种, 以感染、肿瘤、风湿性疾病为主,本文仅对部分疾病进行讨论。 一、败血症:寻找原发灶、可有寒战、高热、感染中毒症状,确诊靠病原学检查。真菌败血症发生于爱之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者。故凡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者,病情一度改善,但不久加重,血培养细菌反复阴性,未能找出解释原因。特别存在身体真菌感染灶等应高度怀疑真菌败血症,血培养真菌阳性可确诊。 二、结核病:临床不典型病例较多,包括肺内结核与肺外结核,病人可有结核中毒症状,午后潮热、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复查胸片、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血沉增快,若培养抗酸分枝杆菌阳性可以诊断。必要时可以取组织活检,如淋巴结等。 三、伤寒、副伤寒:典型熱型为病程第一周温度阶梯上升,第2-3周为稽留热,第4周为驰张热,之后阶梯下降。可有玫瑰疹,肥达试验阳性具有辅助诊断意义。血液和骨髓培养阳性可确诊。 四、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有原因未明发热1周以上者,应考虑此病。临床出发热外,尚可有乏力、皮肤粘膜瘀点、肝脾大、贫血、杵状指、心脏杂音变化、外周WBC升高等,超声心动图可发现赘生物,血液与骨髓培养阳性有助于诊断。 五、SLE:长期不规则发热,伴有多器官损害的临床表体阳现,育龄期女性多见,有面部蝶形红斑、关节疼痛、心肌炎、肾功损害、抗双链DNA抗体阳性、抗Sm抗性、抗核抗体滴度升高。 六、白血病:有贫血、感染及出血倾向。血象可见为成熟的白细胞比例增高,骨髓涂片可确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