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地调查与制图 3

土地调查与制图 3

土地调查与制图 3
土地调查与制图 3

第五章卫星遥感调查

Landsat

前1~3颗卫星传感器为多光谱扫描仪(MSS)

第4~5颗卫星传感器主要是专题制图仪(TM)

第6~7颗卫星传感器主要是专题制图仪(?,没有查清)和推帚式扫描仪

SPOT卫星

推帚式扫描仪,采用电荷耦合器件(CCD),空间分辨率全色片为10m,彩色片为20m。

第一节陆地卫星及其影像特征

一、主要陆地卫星及其成像方式:参看第一章

二、主要陆地卫星成像方式: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3169676.html,ndsat卫星成像方式(MSS,TM,ETM+)采用摆帚式扫描和多光谱与高光谱方式成像。

2.SPOT卫星成像方式(HRV,HRVIR,HRG,HRS)采用CCD线阵列推帚式扫描与多光谱成像。

3.IKONOS和QuickBird采用推帚式扫描和多光谱方式获取几何成像,采用同轨方式获取立体像对。

4.多光谱成像:将扫描镜收集到的地物辐射信息,按照波谱(波长)进行分离,分别进行探测、成像的过程。

二、卫星遥感影像特征

(一)遥感卫星的影像特征

1 、地物光谱特征:参看航空摄影遥感

2、亮度\色调\色彩

1)亮度和色调:是地物反射太阳能状况在卫片上的直接反映。一般是浅色的、光滑的、致密的、干燥的地物反射值高,亮度大,色调浅;深色的、粗糙的、疏松的、潮湿的地物反射值低,亮度低,色调深。

2)色彩:是地物光谱特性通过彩色合成所表现出来的彩色种类及其鲜艳程度。

3、图像反差:反差是图像中相邻部位的亮度比值或色彩的差别。显然,反差越大,该相邻地物越容易被识别,反之则不容易识别。

4、影像分辨力:影像分辨力的含义影像分辨力有3种含义:

1)空间分辨力:指影像上两个紧邻的地物被人眼区分开的能力。

2)辐射分辨力:指影像记录的辐射能等级,记录的等级越多,表示对地物的分辨力越强。

3)光谱分辨力:指传感器所能接收的波段数,即光谱范围。光谱范围越宽,表示该影像记录的地物信息越多。5、影像的多光谱性质:资源卫星获取地面信息是分波段接收的,其范围包括可见光和红外线两大部分,而普通航片只有可见光部分,这就是卫片的多光谱性质。

二、卫片的数学特征

1.像幅和像元:是指一幅完整的卫星图像,对于MSS和TM图像,它代表地面185×185Km2的面积。对于MSS 图像,象元大小79m×79m。TM图像象元30m×30m的面积。ETM图像象元15m×15m的面积。

2.卫片的投影性质:卫片仍属于中心投影,但与航片的中心投影不同,被称为扫描多中心投影。它是由扫描器不断移动在各扫描线上扫描而成。与航片相比,卫星轨道高,视场角小,可视为近垂直投影,图像几何畸变比航片小得多。

3.卫片的比例尺:卫片分辨力低,MSS图像为中比例尺到小比例尺,SPOT为大比例尺到中比例尺,IKNOS和Quickbird为大比例尺。

三、卫星图像的地学特征:6个方面的地理信息:

1、地貌和水系特征:通过地面起伏产生的阴影和纹理,可判断山地、丘陵、平原、扇形地等地貌类型。各种水系特征可根据其形状直接判读。

2、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通过阴影的走向、水系特征、地表的亮度、色彩的组合可以判读断裂、语皱、旋卷等构造和石灰岩、砂页岩、第四纪沉积物等主要的母岩类型。

3、植被类型:通过色调和彩度可以判出森林、草地、农作物、荒漠等不同植被类型。

4、土地利用现状类型:通过色调、纹理等要素可以判出土地利用现状的8个一级类型和大部分二级类型。

5、土壤类型:一部分土壤类型可以通过色调、亮度等要素直接判出,如水稻土、泥炭土、砂质新成土、盐碱土等。而另一些土壤类型可通过相关因素间接判读出来。

6、土壤侵蚀及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侵蚀严重的劣地、大型滑坡、泥石流、裸岩、水体中的淤积、森林火灾、城市烟尘污染等可在卫片上直接判出。

四、卫片的“时相”特性:时相是某一区域内的植物群落外观、水体的丰缺、土壤含水量、农作物节令等因素随季

节变化状况的综合表现,在不同时间卫片上反映出来的影像特点。

第二节陆地卫星影像应用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卫星影像目视解译原理

1、一般来说,遥感影像解译的基本原理就是根据影像本身的影像特征和它所反映的地学规律,参照各种地物的光谱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建立解译标志。

2、由于卫星影像所记录的信息的综合性、相关性,时空变异性比航空像片更复杂,因此它的解译更依赖于专业人员的地学知识。

(一)影像信息的综合性:卫星影像提供的信息是地理景观的综合信息,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土地各个构成要素包括植被、土壤、地貌、地质等等的空间数据及其属性数据。

(二)影像信息的地理相关分析:各景观因素,如地貌、植被、气候、地质构造及土壤等,都受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的控制,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地理景观。地理相关分析又叫景观综合分析,是卫片解译的基本方法。(三)影像信息的空间变异特性:影像信息的空间变异反映了各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气候、植被、土壤的地带性较强,其分布是地带性规律所决定的,而地貌与地质构造的地带性弱,属于非地带性因素。

(四)影像信息的时相变化规律:植被、水体、土壤含水量、农作物节律等有季节性的变化,反映在不同时间的卫星影像上有不同的影像特点,称为“时相”变化。

二、卫星影像目视解译标志:解译标志主要有:色调和图型特征。

(一)色调标志:

1)卫星影像上的色调是地物电磁辐射特性的反映。黑白卫星影像的色调是地物波谱特性的直接记录,彩色合成卫星影像上的色彩是地物在几个不同波段上的波谱特性的综合反映。

2)当然在专业判读中,并不需要使用过多的不同波段的影像(因为这样既不经济又很费时间),而主要是选择一两个最佳和较佳的波段影像来进行对照判读。

3)假彩色合成的方法大大改善了多波段卫星影像分析判读的速度和精度。

(二) 图型标志:卫星影像的图型标志是地物形态特征和波谱特征的综合反映。

1)影像的图型结构通常表现为由不同形状、色调及纹理特征组合而成的图案,即包括点状、斑状、条状、块状、格状、栅状、环状等纹形组成的各种花纹图案。

2)为更好地细分不同地物的图型特征,还可冠以粗的、细的、疏的、密的.明显的、模糊的等形容词,并与其色调特征结合起来加以描述。

三、卫星影像目视解译方法:是卫星影像专业解译中应用最广的方法。

卫星影像解译有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辅助解译(又称机助解译)两种方法。

卫星影像的目视解译分为两类:直接解译和间接解译.

(一)直接解译:地物通过影像解译标志能在影象上直接辨认出来。如水体、山体、砂地、城市、机场、泥炭沼泽等等。土地利用现状的一级类型均可直接解译。

(二)间接解译:有的地物被植被覆盖,或范围过小,或形态及光谱特征不鲜明,而不能从影象上直接判读出来,只能根据相关性或综合的解译标志间接地解译出来。间接解译要求解译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要占有有关地理资料作为解译的补充信息,要有实际经验。

(三)必须强调的是:没有实地调查和基本的地学资料,仅仅依靠卫星影像,是不能完成专业调查任务的。

(四)在解译时,要遵循由大图斑到小图斑,由高级分类单元到低级分类单元,由容易解译到不容易解译的原则。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的卫星遥感调查制图

一、土地利用的遥感分类:遥感影像特征及其可解译程度,一般可以考虑以下三点:

1.分类系统应以影像为依据,由遥感数据解译正确的最低水平应至少为85%,并能达到不同的解译者和不同的成像时间能获得可重复的结果;

2.分类系统应适合于季节的时相变异和地区的特点;

3.分类等级应考虑与遥感平台和解像力之间的对应关系。

4.概括来说,遥感土地利用分类要求具有易辨性和稳定性。

二、土地利用现状卫星遥感制图:包括遥感图像处理、几何纠正、室内分析与预判、转绘、野外抽样验证

1.准备与所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一致的地理基础底图

2.基本信息源

3.确立土地利用现状遥感分类系统

4.建立基本信息源遥感影像的解译标志

5.根据分类系统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确定类型线的范围、形状、大小和相对位置,制成土地利用轮廓线草图,完成作者原图;

6.在遥感系列制图中,应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协调有关专题图共有类型线

三、卫星遥感调查方法

1、制作地理底图:是在于调查要求相同比例尺的地形图上覆盖一张毛面聚酯薄膜,把地形图上的主要地理要素准确地透绘下来,形成一张透明的素图。其作用是控制卫片的几何精度和增加卫片上没有的信息。

2、资料分析与读片:对收集的各种资料进行阅读和分析,了解调查区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及了解相关信息,如卫片的地理位置、时相、合成方式等。

3、野外路线调查与建立解译标志:

1)根据地貌-植被-土壤-土地利用现状类型的解译顺序,划分调查区的“地理景观-土地利用类型”的大区和亚区,选择的调查路线要求穿过所有划分的大区和亚区。

2)在路线调查中,实际调查各种土地类型,建立卫片解译标志,

3)进行实际地物的补测。

4)建立解译标志的方法是携带卫片、地理底图、地形图和各种参考图件沿调查路线进行。

4、其他野外调查项目:境界和权属界、现状地物要量测其宽度,标注在底图;零星地物应在野外实际量测面积,在图上标注位置,编号并在调查手簿上记录;田坎系数调查必须选取代表性样地进行综合测量法,以实地测量田埂面积计算田坎系数。

5、卫片预判草图:为了控制卫片几何精度,采用局部重合法。如果误差较大,可将卫片按方格网的范围使其与地理底图上的地理要素,主要是线状地物和明显地物点完全重合,其对点误差达到规定要求。然后进行卫片的目视解译。

6、野外检验:

7、室内修订成图:

8、成果验收归档

一、卫星遥感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中的优缺点

(一)宏观性强:一幅陆地卫星图像覆盖三万多km2,覆盖面积小的SPOT卫星图像也有三干多km2

(二)多时相重复、资料更新快:卫星十几天或二十几天即可重复覆盖同一地区获得新的卫星图像,有利于土地资源调查分析和动态监测、作物估产等。

(三)多波段性(即多光谱性):一方面扩大了资料来源,光谱信息远比航片丰富;另一方面,分波段的光谱资料对不同的地物有不同的反映,便于用光学处理或计算机处理的方法合成彩色片,能增强对地物的识别能力,便于各种专业调查应用。

(四)多资料性:卫星遥感产品除图像以外,更重要的是计算机兼容磁带(CCT磁带),能用计算机进行各种处理(如几何校正、比值增强、密度分割、合成、自动分类识别等等),大大增强了专业解译能力和工作效率。

(五)近于垂直投影:卫星图像由于高度大,视场角小,属扫描多中心投影方式,几何误差很小,近于垂直投影。

(六)商业性强,价格低廉:卫星影像价格低廉,一幅最新的MSS卫片,以1:20万图幅计算,包括底片和像片,费用不超过400元,覆盖面积达3万多km2。

(七)资料调查速度快、费用省:一般情况,卫星遥感土地资源调查比航空遥感调查加快速度30~50%,节省经费1/3—1/2左右。

(八)缺点:第一是分辨力较低;第二个缺点是缺少立体像对,不能进行立体观察和测绘地形图。

二、关于卫星遥感专业制图精度的讨论

(一)地图精度与专业精度的差异:成图精度要求为2mm,而一般地形图的成图精度要求是0.5mm,后者为前者的4倍,因此,不能将这种不同的成图精度要求相混同。

(二)陆地卫星影像的几何精度:通过“快看审查”(quicklooking)只要其云体覆盖面积<10%者,一般都要经过粗加工,投入生产和研究使用。

(三)影像纠正与制图精度:在影像纠正时,一般是用1:5万的地形图,在每一个像幅找9至36个同名地物点,由地形图上量测每个点的平面坐标,用计算机软件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投影转换,以得到纠正。

(四)光谱解译精度:

三、卫星遥感在土地资源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1、土地资源是一个动态的自然地理综合体,特别是一些人为经营不善的地区,往往引起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等,即所谓的土地退化问题。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除进行实地定点定位观测外,可通过不同时期的

遥感信息进行叠加、综合、对比分析,准确地获得区域土地资源的变化动态。

2、随着资源卫星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许多国家已相继建立了或着手建立资源遥感的动态监测和管理信息系统,并在资源开发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通过遥感监测网,泰国、巴西等国家发现了他们原来以为用之不竭的热带森林资源已破坏得如此严重;美国则利用遥感监测和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对农业用地的土壤侵蚀动态监测和有效控制取得了卓越成效。

3、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遥感数据的应用已不再是简单的图像图形处理和目视解译判读,而向着资源专题信息的机助分类和系列制图上发展,其优越性则越来越体现在资源的动态监测和管理上,已不再是简单地识别一些地物。因此,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应用将是现代土地资源研究的必然趋势。

规划计算公式

规划计算公式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容积率=地上总建筑面积÷规划用地面积 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与的比率。对于发展商来说,容积率决定地价成本在房屋中占的比例,而对于住户来说,容积率直接涉及到居住的舒适度。一个良好的居住小区,高层住宅容积率应不超过5,多层住宅应不超过2,应不低于30%。但由于受土地成本的限制,并不是所有项目都能做得到。 容积率(Plot Ratio/Volume Fraction):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项目用地范围内地上总建筑面积(但必须是正负0标高以上的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容积率是衡量建设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容积率的值是无量纲的比值,通常以地块面积为1,地块内地上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对地块面积的倍数。 当建筑物超过8米,在计算容积率时该层建筑面积加倍计算( 各个地区或城市有各自相关规定)。 容积率越高,居民的舒适度越低,反之则舒适度越高。 绿地率也是如此。绿地率较高,容积率较低,一般也就较低,发展商可用于回收资金的面积就越少,而住户就越舒服。容积率和绿地率这两个比率决定了这个项目是从人的居住需求角度,还是从纯粹赚钱的角度来设计一个社区。 容积率一般是由政府规定的。

现行城市规划法规体系下编制的各类居住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般而言,容积率分为 独立别墅为~, 联排别墅为~, 6层以下多层住宅为~, 11层小高层住宅为~, 18层高层住宅为~, 19层以上住宅为~, 住宅小区容积率小于的,为非普通住宅。 并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有所差别。 (一)容积率表达的是具体“宗地”内单位上允许的建筑容量。宗地是地籍 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地球表面一块有确定边界、有确定权属的土地,其面积不 包括公用的道路、公共绿地、大型市政及公共设施用地等。容积率只有在指 “宗地”容积率的情况下,才能反映土地的具体利用强度,宗地间才具有可比性。 (二)容积率(R)、建筑密度(C)与层数(H)之间有一定关系。建筑密度是指在具体“宗地”内建筑物基底面积与宗地面积之比。当宗地内各房屋的层数相 同,且对单个房屋来说各层建筑面积相等时,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R=C·H,此种情况下,建筑层数与容积率成正比例关系。 (三)容积率可以更加准确地衡量地价水平。人们购买土地使用权的目的是 为了对土地进行开发,建设房屋。

土壤调查与制图实习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土壤调查与制图实习报告 一、实习区概况城郊区刘李庄村位于昌黎县城郊区东侧,与县城接壤,临近外环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同时辐射周边西沙河村、太平庄村、东高庄村、中卓庄村、西钱庄村、东钱庄村。城郊区刘李庄村是秦皇岛市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基地,每年种植大棚甘蓝、菜花XX多亩,油桃400亩,草莓100多亩,年生产各类蔬菜XX多万斤,年产油桃160万斤,年产草莓100万斤。二、实习目的 为培养学生野外研究土壤和环境的工作能力,使学生正确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一般程序、原则、原理和主要内容。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体质,逐步适应野外工作环境,特进行本次教学实习。通过本教学实习要求学生能正确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树立为资源环境事业献身的思想奠定基础。 三、实习计划 实习时间共安排5天,分野外调查和室内制图两个阶段。 1.野外调查阶段 1)上午进行基本路线调查的原理和技术的讲解,领取实习工具。下午,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到达刘李庄,同时进行路线勘察,了解刘李庄的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第一天) 1 / 7

2)开始对刘李庄进行详查,并绘制成图。(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上午) 2.室内制图阶段 1) 室内拼图。 各小组进行边界区域的拼接,对差异较大的地区需在进行野外定点调查。(第四天下午,第五天上午) 2)写实习报告。(第五天下午) 四、实习内容与过程 1、准备工作 周一,我们于上午8:00在资源与环境实验室开始实习准备工作。吴老师首先把我们分成了六个工作小组,并在每个组选出两个小组长,负责统筹本组的工作。然后,就实习内容、步骤、出图精度、验收标准及安全等相关事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指出在实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接着,每个小组分到一套实习工具:底图(航片)一张,地形图一张,三角板一套,圆规一套,铅笔一支,小刀一把,gps定位仪一台,标杆一个,卷尺一个,橡皮一块,木板一块,书包一个,地质罗盘仪一个。最后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区域制定了勘察路线和工作计划。 下午,在吴老师、张老师和常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向目的地出发,进行路线勘察工作。每到一个小组的目的地,老师们都进行了认真的讲解如何辨认自己在地图上的位置和如何确定工作区域的边界。然后,带领其他小组继续前进。我们小组被分在最远的区域刘李庄周围

ARC+map土地利用与规划评估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情境教学设计 的课程资料 土地利用与规划评估 项目一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及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统计

一、项目综述 本项目以某地区的扫描土地利用现状图数据为载体,培养学生利用学过的GIS技术在ArcGIS平台下独立完成地图的数字化工作,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图专题图的制作能力,在MapInfo软件平台下利用SQL 查询功能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统计能力。 二、项目教学内容 该项目按照知识准备、配准、矢量化、拓扑处理、属性数据输入、图面布局与整饰等工作过程,分解为6个学习型工作任务 任务一土地利用现状图的配准 任务二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分层矢量化 任务三拓扑处理 任务四属性数据的输入与连接 任务五图面布局与整饰 任务六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统计 知识准备 土地利用现状图是用空间方式表达一定区域内的当前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面积及土地利用结构的专题地图。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成果之一,能够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区域规划、农业区划和国土整治提供参考数据。 (一)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流程 ?图件扫描 ?图像配准 ?分层矢量化 ?拓扑处理 ?属性数据的录入 ?地图布局与整饰 1、图件扫描 根据聚脂薄膜图相对于普通纸图变形小、不易伸特点,所以数字化工作的底图采用聚脂薄膜底图。对于已经预处理好的底图,在综合考虑软硬件的承受能力及图件质量之后,选择300dpi?的分辨率、采用灰度扫描方式或黑白二值方式来进行分幅扫描。扫描格式选用的是通用的TIFF格式,在扫描时由于图纸放置的原因会使扫描的图形有些倾斜,所有的图件扫描后都必须经过角度纠正,在Photoshop中把每幅图的底边内图廓线旋为水平。 2、栅格图像配准和坐标系转换 扫描成栅格图像没有空间参考信息,为了能够将栅格数据与其他数据集成,进行分析,就必需对其进行处理:用户需要事先将栅格数据校准(配准)到一个指定的地图坐标系。因此在矢量化前,需要对栅格图进行配准,配准栅格图需要准确的空间坐标信息,这些信息有时可以从底图上读取。当基础图件与要求的坐标系统不一致时,需要进行坐标系统转换(投影变换)。 3、分层矢量化 土地利用图中记录了土地利用的各类数据信息,在将这些数据信息输入计算机后,为了便于管理及使用方便,应将相同属性的数据放在同一个数据层中。主要数据层:行政辖区、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类、

各种新模型新方法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各种新模型新方法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摘要:土地利用规划是协调各业用地需求、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合理配置土地、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促进城乡建设合理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诸多模型与方法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线性回归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灰色预测法系统动力学的模型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法元胞自动机AHP一GA模型1前言 我国相对薄弱的土地资源在新世纪初期正承受来自三方面的巨大压力。一是人口增长对食物的需求形成了对耕地保护的压力。二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总量需求的压力。三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对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改变所形成的压力。土地利用规划是协调各业用地需求、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合理配置土地、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促进城乡建设合理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在新世纪初期,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加大,各业用地矛盾加剧,耕地、林地、湿地等一些重要土地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任务更加繁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其核心就是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在保证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前提下,解决土地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有效、合理配置的过程,该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多目标决策的问题。通过多目标决策,确定了土地利用结构,也就实现了一个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中,结构优化一般采用传统的土宜法、综合平衡法、线性规划法、灰色线性规划法、模糊线性规划法等。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专家决策系统思想的引入,人工神经网络(ANN)和遗传算法(GneectiAlgorithnts,GA)等智能算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2016.12 一、填空题 1、水资源的三要素为水量、水质和水的保证率。 2、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规划强调自上而下、因地制宜,逐级控制,分为国家、省级、地(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3、耕地利用单元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耕地利用单元自身要素、田间工程设施的规划设计;二是耕地利用单元内的规划设计。 4、山区土地治理的生物措施是植树造林,工程措施有修梯田、修地坝水坝。 5、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说明,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目标的多维性,规划的方案具有一定的折衷性 ;由于各项因素都是在变化的,规划就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 5、农田总蒸发量,又称植物的需水量,是指植物蒸腾和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 7、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的供需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需求预测、土地供给分析和土地供需平衡分析几方面。 8、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草地上能够饲养的家畜头数,称为载畜量。要 使其合理,必须将放牧强度控制在草地可承受的范围内。 9、盐土改良的生物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及种稻改良。 10、土地资源的功能包括:植物生产功能、土地的建设承载功能、土地的生态功能。 11、气温的日变化对植物有机质的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12、按照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土壤质地类别分为砂土类、壤土类和黏土类。 13、土地类型的形成,不但受大区域的水热条件的影响,还受地方性 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 14、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15、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应优先安排农用地。 16、土壤是指能够支持植物生长的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 17、地表面或其他植被表面,不时地有辐射能收入,也有辐射能支出,这些表面上的辐射能的收支差值,叫做辐射差额或辐射平衡。 18、我国植被、土壤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遵循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根据社会所有生产部门的用地需求和土地自身的特性,经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合理统筹协调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 20、耕地的规划要考虑“山、水、田、林、路”综合协调,最大限度地开发土地生产力。 21、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包括:政策性、整体性、兼容性、折中性、动态性。 22、植物的需水量,系指植物蒸腾和植被下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即农田总蒸发量。 23、土壤肥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土壤中养分的丰缺程度,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结构性的好坏。 24、规划经由批准后,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该级土地管理部门为规划实施主管部门。 25、山地与丘陵的区别在于相对高度的大小,一般相对高差大于500米者为山

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的最重要特征是其未来导向性。 规划就是对未来行动结果的预测,也是对实现这种结果行动的预先安排,并且是针对目标达成的行动过程这种不断趋近目标的所有努力。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特定区域内,根据当地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条件和土地的自然条件等,合理调整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布局,实行五级控制体系,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目标。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区别:城市规划主要是城镇建设用地规划,是局部的,土地利用规划是总体规划,是整体的。先有土地利用规划再有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城市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任务:1、土地利用宏观调控;2、土地利用合理组织;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土地利用规划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供给量分析;3、土地需求量分析;4、土地利用战略;5、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6、土地利用分区(相当于土地用途管制);7、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按区域性质分为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甚至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按规划深度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 在我国一般按照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程序:1、准备工作;2、编制规划;3、报批实施。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1、土地利用数量分析;2、土地利用结构分析;3、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公式:()()/100%a b b k v v v T =-?? 区位熵:是指某一区域某地区某土地利用类型与该区域该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比例,与该地区总土地面积与该区域土地面积之比。 i i d s Q D S = Q 值高,地区优势明显,反之,则是劣势。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农业利用率=农业土地(耕地、园地、林地、目的、养殖水面)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100%(播种面积往往大于耕地面积)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水库、养殖水面属于已利用水面) 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不包括果园面积)/土地面积*100% 林地覆盖率针对所有林地,森林覆盖率指有林地 单位播种面积产量=作物总产量/作物总播种面积(播种面积单产一定小于耕地单产) 粮食耕地年单产=粮食总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复种指数)

《土壤调查与制图》复习提纲(-12-20-2)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提纲 1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土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学、地学、遥感与制图学、资源评价等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利用遥感技术和制图学原理,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并对土壤资源作出评价来研究土壤的一门科学。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明显地具有四方面特点: ①对象宏观性②实践应用性③技术技能性④专业综合性。 2名词 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自然湿地> 沿海型:滨海盐土、潮滩潮土、酸性硫酸盐土(红树林)内陆型:沼泽土、泥炭土、表潜土、沼泽盐土、潜育草甸土 人工湿地水稻土 土类:是高级分类单元,它是一定的综合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强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的统一和综合。 山地:地面起伏大,海拔高度在500m以上,相对高度在100m以上。主要形态要素有山顶、山坡和山谷。 … 自然剖面:是因修路、开矿、兴修水利等工程建设,在施工挖方地段裸露的土壤垂直断面,并被长期保留下来,成为土壤调查中可以利用的现存剖面。 人工剖面:是根据土壤调查的要求,临时开挖出来的土壤垂直切面,一般挖成阶梯状的斜坑,故又称土坑。按其用途和特点可细分为主要剖面、检查剖面和定界剖面三种。 古土壤:是指在过去环境条下形成的土壤,它们可以是因为环境条件的改变而终止了原来的土壤形成过程,成为现在土壤发育的一种母质;它们也可以是因为地壳新构造运动的升降或地面的变迁,使原来的土壤发育受到埋藏而终止。 类型有:埋藏土、残余土、化石土和裸露土等 径流系数:是指某时段的径流深度与形成该时段径流的降水深度比值。一般以百分数表示,其数值取决于自然地理条件,有一定的地区分布规律。 3 路线调查: 技术要点: : 1)、在调查区选择一条或数条典型路线(以路线最短及所能观察到的内容最全面为原则)2)在可能出现土壤类型变异的地方挖掘土壤剖面,确定类型并取回比样标本。 3)、通过对比样标本比土评土,确定整个调查区的工作分类 方法:平行法辐射法 4 划分土属的依据: 红壤:(地带性土壤):依母质类型。 潮土:依表层质地类型为依据 水稻土:母质+水型 ( 5 连续命名法:(如发育的黄土性粘壤土上的重壤质中等厚度的中量腐殖质的碱化普

土地利用规划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土地(Land):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空间的某些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一般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国土是指一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领陆、领空、领海等的总称。 4、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5、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土地进行充分的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合理利用的标志: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 6、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失控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第三章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各类用地的规模、各类用地的布局。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性质: (1)整体性:规划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 (2)长期性: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期限一般在10年或10年以上。 (3)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 (4)控制性:纵向: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指导和控制(上下级规划)横向: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各部门用地)。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规划基础 (2)土地供给量预测,明确土地利用潜力 (3)土地需求量的预测,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 (4)明确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的方向 (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的核心内容 (6)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7)确定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实施的保障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规划层次:全国——省级——地(市)级——县(市)级。 编制工作: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电子版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1 1.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性?并简要说明 2.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 3.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特性? 4.土地利用规划的包括哪些内容。 5.影响土地特性的气象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6 7.影响土地特性的水资源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8.影响土地特性的土壤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2 1.什么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3.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要收集、整理和分析哪些数据? 4.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哪些实施措施? 6.简要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关系 7.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8.什么是农用地分等定级?为什么要进行分等定级?分等定级的原则是什么?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3 1.耕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2.防护林带建设中要注意哪些 3.果园规划些包括哪些内容?果园用地田间工程规划包括哪些内容?4.牧草地规划管理的策略是什么? 5.简要说明山地丘陵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山地的水土保持措施有哪些?6.简要说明滩涂的特点及开发利用。 7.盐碱土的特性是什么?综合改良措施有哪些? 8.废弃地垦规划的原则和内容有哪些?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4 1、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以侧重某一方面)。 2、实习1:请有关人员介绍本县(或本乡镇或本村)土地利用规划情况,做好记录。 3、实习2:与乡镇有关人员座谈土地规划情况,草拟座谈提纲,写座谈纪要。

土地利用规划名词解释

土地利用规划名词解释 一土地利用: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二规划:是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的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其重要特性是未来导向性。 三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四契约地租:主佃双方通过契约形式规定佃户按期交给物主的租金 五经济地租:又称纯地租,指利用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料或因素所得报酬扣除所费成本的余额即超过成本的纯收入。 六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地租的实体是剩余劳动的产物。 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核心是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具有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和控制性 八社会经济发展计划:是对一定区域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安排,土地利用规划应根据这种计划来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针、目标,土地资源的开发整治,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调整等,以保证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并与土地的供给协调一致。 九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最基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它作为一个规划层次,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下单独进行编制,但最好能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任务是落实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十预测:是指预先或事先的推测或估计。是人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手段、预先推知和判断事物未知状况。 十一城市化:最通俗的概念是农村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的现象。 十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指在一个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下,从总体上对全区域的土地利用历史变化和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程度和效益等方面所作的分析。 十三土地质量:土地相对某种特定用途表现出效果的优良程度。 十四土地质量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用途,对土地的适宜性能或价值作出评估或判断,包括适应性评价,经济评价,生产潜力评价和人口承载力评价。 十五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十六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综合分析法,土地评价法,高产地块推算法,农业生态区域法)

土地调查与制图实习报告(新订版)

土地调查与制图实习报告(新订 版) Practice report on land survey and mapping ( 实习报告 ) 汇报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适用于工作总结/工作汇报/年终总结/全文可改

土地调查与制图实习报告(新订版) 一、实习区概况 昌黎县东临渤海,北枕碣石,西南挟滦河,是连结华北与东北两大经济区的"经济走廊",区位优势明显。全县辖10镇、6乡、1个城郊区,446个行政村,人口54.8万人,总面积121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万亩。昌黎县由山丘、平原、浅海和滩涂构成了多相性资源结构,自然资源丰富。昌黎镇素有花果之乡之美誉。近年来,花卉栽培长足发展,大量中高档花卉,远销京、津、唐、东北等中城市,走进家庭,美化环境。昌黎碣石山路水果品种丰富,久负盛名,葡萄、苹果、桃、梨等干鲜果品不断得到品种改良优化,大大丰富了果品市场。 城郊区刘李庄村位于昌黎县城郊区东侧,与县城接壤,临近外环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同时辐射周边西沙河村、太平庄村、东高庄村、中卓庄村、西钱庄村、东钱庄村。城郊区刘李

庄村是秦皇岛市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基地,每年种植大棚甘蓝、菜花XX多亩,油桃400亩,草莓100多亩,年生产各类蔬菜XX多万斤,年产油桃160万斤,年产草莓100万斤。 二、实习目的 为培养学生野外研究土壤和环境的工作能力,使学生正确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一般程序、原则、原理和主要内容。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体质,逐步适应野外工作环境,特进行本次教学实习。通过本教学实习要求学生能正确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树立为资源环境事业献身的思想奠定基础。 三、实习计划 实习时间共安排5天,分野外调查和室内制图两个阶段。 1.野外调查阶段 1)上午进行基本路线调查的原理和技术的讲解,领取实习工具。下午,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到达刘李庄,同时进行路线勘察,了解刘李庄的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第一天)

土地利用规划学 综合复习讲义

土地利用规划学综合复习讲义 1、国家领土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的底层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上面的空气空间。 2、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3、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 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④土地利用的课持续性 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4、土地利用就是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5、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6、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⑴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量小⑵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⑶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⑷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①根底质量下降②水土流失严重③土地沙漠化严重⑸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根底面积逐渐减少 7、土地利用规划程序(了解):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思——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 8、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 土地价格是土地资本化的比率,是用年地租除以利息率之商来加以确定。 极差地租就是利用教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利润。 9、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0、土地利用规划原则:⑴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⑵因地制宜原则⑶综合效益原则⑷逐级控制原则⑸动态平衡原则 11、土地区位理论P36⑴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杜能从农业土地利用角度阐述了对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杜能为了阐述农产品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对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模式,证明市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方式)都是以一个距离带一个距离带地发生变化,围绕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称作“杜能圈”,距城市最近的郊区为高度集约经营区。随着刀消费地距离的增加,土地经营愈益粗放,即精细城郊农业——林业——集约种植业——栅栏农业——粗放的三年轮作——牧业与粗放种植业。 ⑵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年韦伯的“论工业的区位”的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韦伯首次引用了“区位因素”,即指一个地理点上能对工业生产起积极作用和吸引作用的因素。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排除了社会文化方面区位因素,只考虑原材料、劳动力和运费,甚至把原材料费用及其地区差异纳入运费之中,因此,“孤立的工业生产”的趣味就取决于运输费用和劳动费用,并从两项因素的相互作用分析中,推导出工业区位分布的基础网,继而把集聚因素,对基础网作进一步的位置变换。韦伯认为,当劳动力费用(表现为工资)在特定的区位对配置企业有利时,这样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者放弃运费最小的地点,而移向有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条件是原材料和成品的追加费小于节省下来的劳动力费用,从而使韦伯的区位图形产生“第一次变形”。当一个工厂如果集聚所节省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定向。韦伯在以上分析中首次运用等费线(费用等值线)方法进行分析。 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论:克里斯塔勒吸取杜能、韦伯区位理论的基本特点,于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深刻地揭示了城市、中心居民点发展的区域基础及等级与规模的空间关系,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克里斯塔勒认为,空间中的事物从中心向外扩散,区域的中心地点即区域核心,就是城镇,大多数情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从大到小对城市进行分级,各种等级城市均有,规模最小的那一级城镇的数量最大,等级越高,数量越少。 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师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1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 14、土地利用的总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率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15、土地利用的具体目标:⑴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⑵在保障重

土地利用规划

歙县深渡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08土地资源管理(1)班 组员:路才、王旭、徐朦朦、张雅琼、吴海霞、盛书薇 材料收集:盛书薇、徐朦朦、张雅琼、吴海霞 编制图表:王旭、路才 文本编辑:徐朦朦、盛书薇 文本修改:吴海霞、张雅琼 一、地理概况: 深渡镇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南部,深渡镇的纬度是:30°43 ′,经度是119°02′。山丘屏列,邻谷交错,波流清澈,到处清荣俊茂,山灵水秀。其中新安江最

具特色,它是全镇的主要河流,属于钱塘水系。它源出休宁冯村五股尖(海拔1618米)北侧,上源流经祁门县,复入休宁以后称率水,它在屯溪纳横江后,称为渐江,江面展宽,流至歙县城南朱家村又有练江来汇,始称新安江。深渡镇的丘陵地带多为红壤和紫色土,质地粘重,酸性,肥力很差,但光热条件好,适宜栎松、油茶等生长,山麓盆地与平原谷地多砂壤土、溪河两岸多冲积土,适用于农业耕作。深渡镇自然条件优越,地处北亚热带,属于湿润性季风气候,具有温和多雨,四季分明的特征。根据2008年的调查资料显示,深渡镇的年平均气温15°C―16°C,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无霜期236天。平均年降水量1670mm,最高达2708mm。降水多集中于5-8月,水热资源十分丰富,适宜多种林木、茶叶、果树及农作物生长。深渡镇植被资源丰富,林木种类多,生产贡菊。森林覆盖率80%,境内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生长,林、果、茶、桑、鱼资源丰富,特别是“三潭枇杷”闻名遐迩,深渡镇因此有“中国枇杷之乡”之誉。境内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 二、社会经济条件及土地利用历史变化趋势: 深渡镇始于唐,兴建于宋,历史悠久,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为历朝郡县之重镇,是“新安江山水画廊”的主景区、“三潭枇杷”源产地。地处于黄山至千岛湖黄金旅游线的交通枢纽,拥有黄山市最大的水陆码头,距千岛湖景区60公里,黄山风景区80公里,水路距浙江淳安千岛湖镇65公里,黄山机场50公里,徽杭高速公路10公里。深渡镇是全国发

土壤调查与制图复习提纲

绪论 1、什么是土壤调查与制图 把某地区的土壤作为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其各种土壤类型发生、发育程度、演变规律、地理上的分布状况及规律和区域性特征特性、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测绘出土壤类型图和相关图件,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资源进行评价,编制评价等级图,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改良实施方案。 2、土壤调查与制图的程序 第一、准备工作 (1)确定调查对象、目的与范围 (2)制定技术规程 (3)收集、分析有关资料 (4)组织专业调查队伍 第二、外业调查 (1)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资料和基础图件的整理 (1)基础资料的整理 (2)基础成果图件的编制 第四、提交成果 (1)成果图件 (2)调查报告 第一章土壤调查制图的准备工作 1、底图的精度及要求 (1)详细比例尺:1:200-1:5000,土壤制图单位要求到变种或更细。多用于小型试验地、各种苗圃、土壤改良试验区、村(社区)和农场的分场等类型的土壤利用改良设计。

(2)大比例尺:1:1万-1:万,土壤制图单位要求到土种或变种。多用于乡(镇)和大型农场的农业生产规划,土壤利用改良区划和指导农业生产。 (3)中比例尺:1:5万-1:20万,土壤制图单位土属、土种。多用于县(市、区、旗)或中、小河流流域的农业区划和土壤利用改良区划,以及森林和草原的开发利用调查。(4)小比例尺:<1:20万,土壤制图单位要求到亚类、土属。多用于全国、大区或大的河流流域土壤资源开发,国际土壤图幅的测绘和编制。 (5)复合比例尺:在同一幅图中有两种比例尺。 2、概查与详查 概查概念:对大的河流流域或省以上范围内的农业区划或土壤改良区划所做的中比例尺的土壤调查。队伍:需要多专业,综合性的调查队伍。 详查概念:对某一小区域的土壤进行比较详细地了解,以便进行土壤改良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所做的土壤调查。队伍:需要专业骨干和有经验的农民。 第二章成土因素与区域景观研究 1、土壤与成土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 成土因素与土壤的关系: 道库恰耶夫公式:S=f(C,O,R,P)T S:土壤体R:地形C:气候P:母质O:生物 T:成土时间 含义:土壤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等因素长时间作用的产物。 2、分析各种成土因素的影响 第三章土壤分类 1、中国目前的土壤分类体系的情况 (一)从古迄今,中国土壤分类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

常用土地面积换算公式

常用土地面积换算公式 2008-03-0315:53 常用土地面积换算公式1亩=60平方丈=6000平方尺,1亩=666.6平方米其实在民间还有一个更实用的口决来计算: 平方米换为亩,计算口诀为“加半左移三”。1平方米=0.0015亩,1万平方米=15亩,如128平方米等于多少亩?计算方法是先用128加128的一半:128+64=192,再把小数点左移3位,即得出亩数为0.192。 亩换平方米,计算口诀为“除以三加倍右移三”。如要计算24.6亩等于多少平方米,24.6÷3=8.2,8.2加倍后为16.4,然后再将小数点右移3位,即得出平方米数为16400。 ??市亩和公亩以及公顷又有很大的差异,具体换算公式如下: ??1公顷=15亩=100公亩=10000平方米??1(市)亩等于666.66平方米 ??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 ??1公亩等于100平方米 ?? 1亩=666.6666666.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squaremeters) 1公顷=100公亩(ares) 1公顷=15亩 1公顷=2.4710538英亩(acres) 1公顷=0.01平方公里(平方千米)(squarekilometers) 1平方公里=100公顷 1亩=0.0666666公顷=666.6666平方米 1公亩=100平方米 容积率 独立别墅为0.2~0.5, 为0.4~0.7, 6层以下为0.8~1.2,

11层小为1.5~2.0, 18层高层住宅为1.8~2.5, 19层以上住宅为2.4~4.5, 容积率小于1.0的,为。 容积率定义 容积率:又称毛密度,项目用地范围内地上总建筑面积(但必须是正负0标高以上的建筑面积)与项目的比值。 容积率是衡量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容积率的值是无量纲的比值,通常以为1,地块内地上的总建筑面积对地块面积的倍数,即为容积率的值。 计算公式 容积率=地上总建筑面积÷ :项目用地范围内与项目总的比值。 计算公式: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当建筑物超过8米,在计算容积率时该层建筑面积加倍计算。 是指在具体“宗地”内建筑物与宗地面积之比。 容积率: 所谓“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容积率越大,建筑密度越大,容积率越小,建筑密度越小。 (你想看比较直接的数字,可是你未提供项目用地面积的数值) 建筑密度: 建筑覆盖率(建筑密度)是指建设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基底面积之和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 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绿地率: 绿地率描述的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容积率的计算公式是: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个项目如果总建筑面积为5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现状与问题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 引言:我国土地资源总面积为144亿亩,其中,除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和冰川以及永久积雪地等难以开发用地外,可真正用于人口用地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加上20世纪以来,人口的急剧增长,已使用土地资源的无统筹开发,土地利用问题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尤其是在中国基于“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之上,土地资源问题更为突出。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和城市占地面积日益扩大现象日渐明显,而在此背景之下,城乡土地利用交叉,矛盾不可避免。 一、我国土地资源当前的现状 我国疆域辽阔,但人均土地占有量很低,真正可开发利用、质量较高的土地 数量有限。并且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参与,部分地区耕地退化,土地利用率低,我国土地现状不容乐观。 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中国国土地面积144亿亩。其中,耕地约20亿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9%,林地18.7亿亩,占12.98%,草地43亿亩,占29.9%,城市、工矿、交通用地12亿亩,占8.3%, 宜农宜林荒地约19.3亿亩,占13.4%。

中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林地居第8位,草地居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发达国家1公顷耕地负担1.8人,发展中国家负担4人,中国则需负担8人,其压力之大可 见一斑。 2.难以开发利用土地比重大。 在全国国土总面积中,沙漠占7.4%,戈壁占5.9%,石质裸岩占4.8%,冰川与永久积雪占0.5%,加上居民点、道路占用的8.3%,全国不能供农林牧业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 面积的26.9 %。 3.土地质量较差,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较低。 在现有耕地中,涝洼地占4.0%,盐碱地占6.7%,水土流失地占6.7%,红壤低产地占12%,次生潜育性水稻土为6.7%,各类低产地合计5.4亿亩。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 4.可利用土地“散、乱” 一方面从农村原本面貌和特点来说,村庄布局零乱,规模偏小,居民点布局分散,受地貌、交通影响较大。此外,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方式促使其在地理分布上,村落与耕地交错穿插。 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老城区建筑特点,同等占地面积,其可容纳人口比重低,且改造难度大。 5.土地大量闲置。 土地作为农用地,闲置率达12.3%。在有土地的农村户籍家庭中,未耕种的比例高达29%;在有土地的城镇户籍家庭中,这一比例更高达41.5%。从闲置农用地的面积上来看,

几种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介绍

几种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介绍 1马尔可夫链模型 马尔可夫理论是一种用于随机过程系统的预测和优化控制问题的理论,它研究的对象是事物的状态及状态的转移,通过对各种不同状态初始占有率及状态之间转移概率的研究,来确定系统发展的趋势,从而达到对未来系统状态的预测的目的[1]。马尔可夫链是一种 随机时间序列,它在将来取什么值只与它现在的取值有关,而与它过去取什么值无关。这种性质称为无后效性。 马尔可夫链模型的建立过程: ①确定系统状态:研究某一地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首先确定当地的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确定其土地利用状态。 ②建立状态概率向量:设马尔可夫链在tK 时取状态E1、E2、?、En 的概率分别为P1、P2 ?Pn而0≤Pi ≤,1则向量[P1、P2 ?Pn]称为t K时的状态概率向量。 ③建立系统转移概率矩阵: 一步转移概率:设系统可能出现N 个状态E1、E2 ?En,则系统由T K时刻从Ei 转移到T k+1 时刻Ej 状态的概率就称为从i 到j 的转移概率。p ij p(E i E j ) 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只能在可能出现的状态E1、E2 ?En 中转移, 系统在所有状态之间转移的可能性用矩阵P 表示,称P为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P p ij N N,其中p ij P{E i E j} P11 ?P1n ??= [ ? ??] P n1 ?P nn N p ij 1 i 1,2, N j1p ij0 i, j 1,2, N 为了运用马尔可夫模型对事件发展过程中的状态出现的概率进行预测,还需要再介绍一个状态概率 πj(k) :表示事件在初始( k=0)状态为已知的条件下,经过k 次状态转移后,在第k 个时刻处于状态E j的概率。∑j n=1πj(k) = 1 从初始状态开始,经过k 次状态转移后到达状态E j 这一状态转移过程,可以看作是首先经过( k-1)次状态转移后到达状态E i(i = 1,2 ? ,n),然后再由E i经过一次状态转移到达状态E j。则有:πj(k) = ∑i n=1 πi(k - 1)P ij (j=1,2, ?,n) 如果某一事件在第0 时刻的初始状态已知,则可以求得它经过k 次状态转移后,在第k 时刻处于各种可能的状态的概率,完成对这一事件未来发展的预测。 目前,一阶马尔柯夫模型多应用于较小空间尺度的植被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中,如预测 草原退化格局的变化、预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模拟土壤侵蚀变化信息等。在更大空间尺度的应用还很少。此外,由于土地利用主要是受社会经济的驱动,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固定不

2020土地调查与制图实习报告

( 实习报告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0土地调查与制图实习报告2020 land survey and Mapping Practice Report

2020土地调查与制图实习报告 一、实习区概况 昌黎县东临渤海,北枕碣石,西南挟滦河,是连结华北与东北两大经济区的"经济走廊",区位优势明显。全县辖10镇、6乡、1个城郊区,446个行政村,人口54.8万人,总面积121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万亩。昌黎县由山丘、平原、浅海和滩涂构成了多相性资源结构,自然资源丰富。昌黎镇素有花果之乡之美誉。近年来,花卉栽培长足发展,大量中高档花卉,远销京、津、唐、东北等中城市,走进家庭,美化环境。昌黎碣石山路水果品种丰富,久负盛名,葡萄、苹果、桃、梨等干鲜果品不断得到品种改良优化,大大丰富了果品市场。 城郊区刘李庄村位于昌黎县城郊区东侧,与县城接壤,临近外环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同时辐射周边西沙河村、太

平庄村、东高庄村、中卓庄村、西钱庄村、东钱庄村。城郊区刘李庄村是秦皇岛市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基地,每年种植大棚甘蓝、菜花XX多亩,油桃400亩,草莓100多亩,年生产各类蔬菜XX多万斤,年产油桃160万斤,年产草莓100万斤。 二、实习目的 为培养学生野外研究土壤和环境的工作能力,使学生正确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一般程序、原则、原理和主要内容。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体质,逐步适应野外工作环境,特进行本次教学实习。通过本教学实习要求学生能正确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树立为资源环境事业献身的思想奠定基础。 三、实习计划 实习时间共安排5天,分野外调查和室内制图两个阶段。 1.野外调查阶段 1)上午进行基本路线调查的原理和技术的讲解,领取实习工具。下午,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到达刘李庄,同时进行路线勘察,了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