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闺怨诗整理

闺怨诗整理

闺怨诗整理
闺怨诗整理

香闺幽怨谁识得

——诗歌分类鉴赏之闺怨诗

学习目标:

1了解该类诗的主题范围 2识记该类诗的意象

3把握该类诗的语言特色 4掌握该类诗的表达技巧

一、主题思想:

⒈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孤独、冷清;

⒉表现对游子(丈夫)的苦苦相思、团聚的渴望;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⒊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⒋表达宫女在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昔日承恩,今日冷落,美人迟暮伤情而生幽怨悲愤。

⒌抒发王朝盛衰之感(通过宫女的变化来反映),抒发宫女寂寞无聊情怀。

⒍诗人每以失意的宫女自况,感叹个人身世。借此暗指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二、常见意象

1、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声等言愁意象;

2、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行为类意象;

3、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幕、帏、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

4、高楼、宫殿、玉阶、窗等庭院建筑类意象。

三、常见技巧 :乐景写哀愁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烘托渲染衬托对比抑扬直抒胸臆虚实结合

四、闺中人的身份

1.宦妇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

1、凝妆:盛妆。2、悔教:悔使。

译文: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赏析:

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2.商妇

《罗贡曲》刘彩春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赏析:诗中描写一位商妇对聚少离多的怨恨,丈夫外出经商久久不归,这位商妇发出“朝朝误妾期”的怨辞,与“朝朝江口望”一样,朝思暮想、一往情深的结果却是行踪无定、杳无音信。后两句则更是突发奇想,将重心落在“早知”上,写她的悔恨之意。早知潮水有信,还不如嫁个弄潮儿,强如嫁给失信的商人,落到今天独守空房的境地,如此落笔,奇思异想,可见思之深,怨之切。

3.宫妇

《后宫词》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赏析

诗是代宫人所作的怨词。首句写夜来不寐,梦想君王临幸;二句写忽闻前殿歌声,君王来幸无望;三句写红颜犹在,君恩已断之苦;四句写再幻想君王可能来幸,于是斜倚熏笼,坐待至天明,终成泡影。

语言明快自然,感情真挚而多层次,细腻地刻画了失宠宫女千回百转的心理状态。

4.征人妇

《子夜吴歌·秋歌》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砧声任凭秋风吹,怎么也吹不尽,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什么时候才能平定敌人(胡人),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五、闺怨诗的情感

闺怨诗思想感情之一: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闺怨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江南曲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闺怨诗思想感情之二:表现对游子的思念、牵挂

春怨(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撷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寄希望在梦中与丈夫相会,却被不知趣的黄莺惊扰了她的美梦。表现了女子寂寞惆怅而又无可奈何和对丈夫的思念、想往。

梦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整首词短短的两句二十七个字,字字精炼,句句精彩;把一个独守闺房盼郎归的女子的那种期盼的心情刻画的淋漓尽致,女子的形象逼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闺怨诗思想感情之三: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闺中女子不知征人已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还在梦境中盼望他早日回来团聚,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征妇可以说是边塞战争的附属产物,她们不仅要饱尝一般思妇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恨, 而且还得时刻牵挂边关丈夫的冷暖安危。一边是对久戍边疆的丈夫朝思夜想,一边对边关的那些无能将领颇有怨恨之情。

寄征衣(元)姚遂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诗用一个女子的口吻写出了一个闺中少妇为丈夫寄寒衣时的矛盾心情。同时,那种对丈夫的关切、体贴之情也溢出纸外。

闺怨诗思想感情之四: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宫怨诗)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诗中描写了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何满子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首句写宫女离家遥远;二句写入宫多年;三句写悲愤到达极点;四句写君前落泪以示抗议。一般宫怨诗多写宫女失宠或不得幸之苦,而此诗却一反其俗,写在君前挥泪怨恨,还一个被夺去幸福与自由的女性的本来面目。这是独到之所在。

闺怨诗思想感情之五:表现闺中人的伤春、惜春

蝶恋花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词以含蕴的笔法描写了幽居深院的少妇伤春及怀人的复杂思绪和怨情。

闺怨诗思想感情之六: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最为常见的写宫女“恩已断”或“未承恩”或“君恩无常、见异思迁”之怨恨的诗作。)

行宫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首句点明地点:古行宫;二句暗示时间:红花盛开之季;三句介绍人物;白头宫女;四句描绘动作:闲坐说玄宗。构筑了一幅完整动人的图画。当年花容月貌,娇姿艳质,辗转落入宫中,寂寞幽怨;如今青春消逝,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往。此情此景,好不凄绝!

闺怨诗思想感情之七: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

“托志帷房” 以宫怨、闺怨寄托“士不遇”的情怀。因为“放臣弃妇,自古同情。守志贞居,君子所托”(陈沆《诗比兴笺》卷三)。男性诗人“借女人说话”,表现的却是非女人的主题,有人说:他们的目的是借思妇“托志帷房”。一般说来,“男性作家笔下的闺怨题材

与君臣遇合的主题常常是一一对应的:以相思寓渴望抱效;以美人迟暮寓功业不就;以空闺寂寞寓怀才不遇;以冷落薄情寓遭排挤打击等等。所以这种手法为“不遇”的士人在诗歌创作中所乐于采用。而这些作品较一般宫怨诗和闺怨诗显然又多一层曲折。如白居易元和初年在皇帝身边作了几年谏官,由于犯颜直谏,被皇帝逐渐疏远,于是作《太行路》,诗中以“妾颜未改君心改”自比,痛陈“人生莫做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另有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逐句赏析: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晚春时节,百花凋零,风雨常至,难免令人伤春。词人对这一切更是敏感。他牵挂着那美丽的春花,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他心绪不宁,为春的匆匆离去惋惜,却又无可奈何。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花是春天的象征。花开得早,自然落得早,春就去得早。词人对春天是这般珍惜,连花儿开早了都会感到遗憾,又怎能忍受落花无数呢。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花儿既然无法迟开晚放,那么就留住春天离去的脚步吧。“春天啊,听说海角天涯并没有你的归处,你就留在这里吧!”情至深处,词人仿佛一个天真任性的孩子。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春天没有理会词人的挽留,她依旧悄然离去。词人只能轻轻埋怨春的无言自去,只能四处寻找一些春的痕迹,给自己一丝慰藉。

他找了又找,最终发现,只有屋檐上的蛛网,沾满了飘飞的柳絮,还留有少许春色。

五彩缤纷的春过后,是绿意盎然的夏。按说生性豪放的词人应该看到这一点。然而,他深深地陷在春逝的伤感中,难以自拔。这是因为触景伤情,落红无数的暗淡让情绪低落的他更加黯然伤神。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蛾眉”,形容女子眉如飞蛾触须,代指美人。

据《文选·长门赋序》,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先得宠幸,后来失宠被废,贬居长门宫。陈氏听说司马相如的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百斤黄金,求得一篇《长门赋》。后来汉武帝看到此赋,有所感悟,陈皇后再度承宠。事实上,《长门赋》并非司马相如所作,史书上也没有陈皇后被废后复得宠幸的记载。

正如《长门赋序》的作者敢于不拘泥故事真伪一样,辛弃疾此处也来了个大胆生发。他说,被冷落的陈皇后本已有了与汉武帝重聚的希望,但是由于遭到武帝身边其他女子的妒恨,致使佳期无望。这时候,纵使陈皇后千金买得相如的生花妙笔,脉脉真情又能向谁倾诉呢?

词人似为陈皇后而伤感,其实是为自己伤感。

南宋国势日衰,政权腐朽,收复中原的希望渺茫。辛弃疾热爱自己的祖国,却又不免对它痛惜、失望。在词的上片,春的离去,实际上喻指国家的败落。他期望春天长驻久留,但国势却如残春,风雨飘摇。他不愿面对这个现实,然而他又怎能回避得了?他的济世之志、救国理想都寄托在南宋王朝的复兴上,可是事与愿违,眼见这些都落了空,他的心中异常苦痛、矛盾。

爱而不成,则生恨心。他痛恨权奸当道,蒙蔽君主、陷害忠良,痛恨朝廷不思恢复失地,反而排挤抗金志士。所以,他以长门陈皇后自比,哀叹自己遭受小人妒忌,无法大展宏图的悲惨命运。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杨玉环、赵飞燕都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一个是唐玄宗的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后来安史乱中被缢死马嵬坡下;一个是汉成帝宠极一时的皇后,结局是被废为庶人后自杀。

词人对妒恨陈皇后的女子说,你们不要高兴得跳起舞来,须知玉环、飞燕也难免归于尘土,一切成空。实际上,他是在申饬、诅咒那些打击陷害忠良的权贵奸小:你们休要得意忘形,你们难道不知道,玉环、飞燕那样的命运,最终也会降临到你们头上吗?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人此刻正与同事一道饮酒话别。在这闲暇之时,他的愁,依然是家国之愁、命运之愁。惟其如此,才令他感到“闲愁最苦”,才说道,不要去倚靠高楼,否则会看见斜阳坠落烟柳中,令人伤心断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唐温庭筠《望江南》);“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北宋柳永《蝶恋花》)……从这些词中,读者可以想见:靠着高楼,会看见一点点下坠的残阳、苍茫迷蒙的江水、轻烟笼罩的垂柳。这些都会令人伤悲。所以,辛弃疾说“休去倚危楼”,他害怕看到那落日残阳的光景,害怕由此想到江河日下的国家。他的哀愁,本就已经太多太多了。

羁旅行役诗专练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宫春怨(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初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注:云和:是出产琴瑟的地方,这里借指瑟。

昭阳——汉宫名,汉成帝宠妃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居处。

问题:请结合全诗,评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高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⑴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⑵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高考试题】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

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闺思张仲素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望夫词施肩吾

手燃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尘生。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注】回文机:前秦符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惠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图诗,读法宛转循环,词意凄婉。

(1)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消息”和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第二首诗中,思妇为什么要“恨”卖卜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点绛唇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首句“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中的“愁”字贯穿全词,请具体赏析。(4分)

(2)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此词是“泪尽箇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请从“情、词(炼字、字词等)”两个角度分析说明。(4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闺思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1)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分别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分析。

(2)这首诗中抓取了哪一细节?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4分)

闺怨诗阅读

7 闺怨诗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这种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 一、闺怨诗分类 1、闺怨诗 闺怨诗主要集中在唐代,因此唐代的闺怨诗比较发达。比如,张仲素的《春闺思》: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这首诗实际上是一首很平常的诗,就是说春天桑叶泛青,一个女人去城外采桑叶,提着篮子心神恍惚,忘记了自己是来做什么的。这是怎么啦,只因为昨夜做梦,梦见了渔阳。唐代安史之乱的时候,很多战士去了渔阳。这位女子的丈夫,想来也是其中的一个,梦见了远赴戎机的丈夫,心里当然是分外的惆怅,也就没心思采桑叶了。在闺怨诗中,这样的事儿,这样的意境,应当说是很平常的。 唐代闺怨诗里,最值得一提的的还是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本诗采用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名为“闺怨”,却偏偏先铺排出一个不解世事无忧无虑的青春女儿形象。“凝妆”者,可以看出她在衣容修饰上花了是很花了一番工夫的,“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翠楼”者,古代富贵人家的居所外墙多以青色砖瓦装饰,既然有闲情逸致于大好春光里盛妆上翠楼,可见这个女子年纪尚轻,不曾经过生活的波折,更无须耽温饱之虞。那么作者是不是看走了眼,用错了主角呢?非也!原来是这女子一番登楼远眺惹出了事儿:游目瞩望,柳色萋萋。前年今日,我为君妻。去年今日,折柳雁离。今夕何夕,相隔千里。妾为蒲柳,茕茕何倚?君为我故,缰系功利。久不得归,痛悔无极!游蝶荡莺,君休轻取。妆楼绿窗,妾意依依。从“不知愁”到“悔封侯”,变化如此微妙而突然,却又合情合理。诗人妙用比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感伤的一笔,浅而不白,怨而不怒。读者通过诗作女主人公的一个小小的生活截面,不自禁的受到了感染,同样的黯然忧愁起来。

闺怨诗

闺情诗鉴赏学案 一、何为闺怨诗? 闺怨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很独特的门类,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 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以女性为主体描写女性心理情感) 其中又有特别的一类称为宫怨诗,它一般是描写古代帝王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的妃子所生成的 怨情。 二、类别 1.宫妇怨诗 宫怨诗—-反映皇宫内妇女生活的怨诗---写皇帝喜新厌旧和封建社会红颜衰老而被遗弃的可 悲结局。表达诗人对宫中广大嫔妃不能自主命运的深切同情。 (唐代抒写宫中女子幽怨的宫妇怨诗可以说是唐代很特殊的一类闺怨诗,它的产生源于后宫制度。 众多女子一入深宫,便失去了人身自由,除非皇帝恩准,否则她们只能老死于寂寞冷清的皇宫而别 无选择。与世隔绝,使她们对家乡亲人极度怀念:“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 泪落君前”(张祜《何满子》),写宫女离乡之遥远和隔绝之久长,失去了人身的自由、家庭的欢乐; 纵有锦衣玉食的生活,君王偶尔的顾幸,也难以压抑二十年来日日夜夜在胸中翻腾的思亲情绪和故 土情结,其悲惨境地一览无遗。) 宫女们并非都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实际上大多数只是后宫的奴婢,即便是凭借美貌或才艺得 到皇帝的恩宠,这种恩宠也是非常靠不住的。因为喜新厌旧,见异思迁,凭借权势,为所欲为是历 代帝王的本性,这就注定了那些深宫女子必然被冷落的命运,饱受深宫的寂寞与心灵的煎熬,因而 也在“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李商隐《宫词》)、“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白居易《后宫词》)的情况下同样度过了痛苦忧伤的一生。 综上可见,宫妇怨诗的特殊之处在于:对象是君主,君恩无常;环境是后宫,与世隔绝;既 不敢宣泄对君王的怨恨,也无法改变被幽禁的处境,较之普通怨妇,更为凄惨悲切。“后宫佳丽三 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一人欢笑的 背后是千人哀愁,因此她们的生活自然是更加痛苦、更加无望,有更多不敢宣之于口的怨情。 2.商妇怨诗 商妇怨---商人重利轻别离,留下妻子独守空房,商人妇因爱而生怨。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加之商业发达,所以出现了很多经商之人。这些商人们南来北往, 四处奔波,在久去不归、音讯难通的情况下,商妇们的怨情愁思便不可抑制地爆发出来,甚至呼喊 出“莫做商人妇”的怨语,唐代闺怨诗中有不少诗歌便是专门为这些商妇们写作的。比如刘采春的 《罗贡曲》: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与《罗贡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李益的《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综上可见,“商妇怨诗”的特殊之处在于:丈夫并未战死沙场,亦未抛弃自己,并且是在为生活 操劳,为赚钱奔波,这样的女子很难像弃妇、征妇那样令人同情,但看重利益,轻视感情的丈夫使 得她们的实际处境与弃妇、征妇并无多大区别,与弃妇一样独守空闺、与征妇一样担忧丈夫的安危。 “商人重利轻别离”商妇怨诗真实地反映出唐代妇女既不满情感屈居功名之后,同时也不甘情感屈 居金钱之后的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3.征妇怨诗 征妇怨---妇人独守空闺,对远在边关的良人(丈夫)的思念。诗歌既有对战争早日结束、良人 早归的期盼,也有对战争的厌恶和诅咒。 唐代闺怨诗中描写征妇的闺怨诗占了绝大多数,正如明人唐汝洵所言:“唐人闺怨,大抵皆征 妇之辞”。唐代边疆辽阔,边境不宁,长年累月的战争使大批青年男子服役边疆,或久戊不归,或战 死沙场,其时间之长、生活之苦、牺牲之多对广大士卒来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对闺中思妇来说, 更是一种痛苦的折磨。她们不仅要饱尝一般怨妇所共有的相思之苦、别离之恨,而且还要时时牵挂 边关丈夫的冷暖安危,承受的感情压力格外沉重,是其他类型的闺妇们无法相比的。 比如“三月时将尽,空房妾独居”(张说《三月闺怨》)描写年华的虚度;“何日平胡虏,良人 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表现热切的期盼;“欲知别后相思意,回看罗衣积泪痕”(戴叔伦《春 怨》)是一种无处可诉的委屈;“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陈玉兰《寄夫》)是一种无法抑 制的担忧;征妇们不愿“李陵一战无归日,望断胡天哭塞云”(裴羽仙《哭夫》),更不愿“夫死战场 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张籍《征妇怨》),她们的相思不是对丈夫的怨恨,而是一种侥幸的期盼 与浓重的担忧。 例如: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一二句写守边将士英勇报国,战争场面慷慨悲壮,极其残酷;三四句诗人以“无定河边骨” 与“春闺梦里人”两相比照,一边叙现实,一边写梦境,虚实相对,生死相对,凝聚了诗人对征夫 思妇的无限同情,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综上可见,“征妇怨诗”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像一般的闺怨诗那样主要是怨恨远别的丈夫或 薄情的丈夫,而是怨恨造成夫妻分离的社会,怨妇连同丈夫都是饱尝分离相思的受害者与牺牲品, 他们无力以回天;并且征夫之怨与思妇之怨,如出一辙,互相辉映,更加大了怨情的力度,越是描 写夫妻之间的深情,就越能体现出兵役徭役的无情,从而加大了闺怨诗的批判力度,增强了闺怨诗 的现实意义。 4.情人怨诗 情人怨-----担心自己的命运,或抱怨自己被抛弃,也有的写对爱情的向往。 三、闺怨诗主题总结 ⒈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孤独、冷清; ⒉表现对游子(丈夫)的苦苦相思、团聚的渴望;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⒊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⒋表达宫女在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昔日承恩,今日冷落,美人迟暮伤情而生幽怨 悲愤。 ⒌抒发王朝盛衰之感(通过宫女的变化来反映),抒发宫女寂寞无聊情怀。 ⒍诗人每以失意的宫女自况,感叹个人身世。借此暗指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常见意象】 1、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声等言愁意象; 2、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行为类意象; 3、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幕、镜、画屏等室内用具类意象; 4,高楼、宫殿、玉阶、窗,栏杆等庭院建筑类意象。 其他如花红、杨柳、衰草、落叶落花、泉水、宫女、鹦鹉、黄莺、飞蛾等 四、风格特色(手法) (一)浓重的感伤色调。唐代的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这 由古代女性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社会地位和心理状态所决定,也为两类诗的主题(即“怨”)所决定, 周汉魏晋南北朝以来民歌中的宫怨诗和闺怨诗已然构成一种感伤的传统色调;文人所作,则无论是 宫怨诗的悲叹“君恩无常”和“妾身薄命”,还是闺怨诗的抱憾色衰爱弛或夫妻分离,其感伤色调亦 极为明显。 (二)细腻的心理描写。一首诗,既是一幕人生命运的悲剧,也是一曲痛苦心理的哀歌。除了心理 独白还往往通过情态、动作的细节描写来形象地刻画抒情女主人公的心理。 (三)恰切的比兴衬托(乐景衬哀情)。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诗经?氓》),比喻爱情的兴衰; -1--2-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诗歌专题复习--闺怨诗鉴赏(共3课时)

学习目标:⒈初步读懂闺怨题材的诗歌 ⒉鉴赏闺怨诗中的人物形象 ⒊试分析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分析形象、把握情感 一、闺怨诗定义 闺怨,就是抒写思妇独守空闺的愁怨之情。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 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二、闺怨诗的内容 1、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闺怨 【唐朝】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简析】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哭夫 【唐朝】裴羽仙 良人平昔逐蕃浑,力战轻生出塞门。 从此不归成万古,空留贱妾怨黄昏。 【注】①唐裴羽仙者,裴悦之妻也;悦征匈奴不归,妻思慕悲切,为诗寄征衣云。 ②良人:古代女子称丈夫。③蕃浑:吐谷浑与吐蕃。泛指我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 【简析】前半写夫婿的勇敢,后半写不复相见独守空闺的悲怆与哀怨。 2、表现对游子的思念、想望 春怨 【唐朝】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简析】以小见大。四句诗是典型的起承转合式结构。写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表现女主人公思夫之情的深切与缠绵,思夫而不得的种种懊恼与惆怅。这首诗间接借闺怨来反映征戍之苦。 闺人赠远 【唐朝】令孤楚 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 一剪梅 【南宋】李清照

高中语文_闺怨诗鉴赏专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把握闺怨诗的人物形象。 2.体会闺怨诗的复杂情感。 3.总结闺怨诗的常用手法。 课堂设计主要分为四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 从一首风靡大江南北的《卷珠帘》导入,营造闺怨诗哀怨的意境。 环节二温故知新: 回顾学过的一首经典闺怨诗——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通过背诵、解读,启发学生思考闺怨诗。 环节三品读鉴赏: 这一环节,学案上提供了10首闺怨诗,通过品读鉴赏、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带领学生解决字词障碍,并完成如下问题:找出和分析主人公形象相关的具体词语;总结归纳闺怨诗传达的复杂情感和艺术手法。 学情分析: 这是一节高三复习课,我所教授的学生为高三学生,此时距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间。 一直以来,诗歌鉴赏在学生眼里都是一个难点。尽管高三学生头脑里已经积累了无数的答题模板,但是在面对诗歌题目时,依旧是毫无头

绪,因为很多时候,学生根本读不懂诗歌。 在一些涉及到闺怨诗的考试中,经常会出现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考试过后学生总是叫苦不迭,埋怨自己怎么就看不出诗歌塑造的是一位思妇形象呢。因为在学生的逻辑思维里,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诗中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针对这一现象,我设计了这一堂闺怨诗的复习专题,第一个环节就是带领学生通过诵读,寻找和女子相关的依据,把握闺怨诗的主人公形象,然后在此基础知识,体会闺怨诗的复杂情感和艺术手法。 效果分析: 音乐《卷珠帘》的导入,营造了学习闺怨诗应有的哀怨缠绵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闺怨诗的境界;诗歌的学习离不开诵读,整个课堂贯穿了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闺怨诗传达的复杂情感;小组合作探究并展示成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负责处理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并调控课堂;整个课堂学练结合,教授知识,小试牛刀,通过习题检测课堂效果。 教材分析: 闺怨诗作为诗歌里面一个特殊的类别,主要抒写思妇独守空闺的愁怨之情,其中包括特殊的分类——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常考的题型比较集中,一般有分析人物形象、解读诗歌复杂情感、赏析语言等。

闺怨诗鉴赏

闺怨诗鉴赏 学习目标: 1、了解该类诗的意象 2、掌握该类诗的表达技巧 3、总结该类诗的语言特色 4、总结该类诗的主题范围 闺怨诗分类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 ?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一、产生原因 皇权无上恩无常男尊女卑夫为纲别离迟暮源征商 二、闺中人的身份 ?宦妇(官太太) ?商妇 ?征人妇 ?宫妇 ?游子妇 ?弃妇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表达了什么感情? 宦妇悔、怨、思念 《罗贡曲》刘彩春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表达了什么感情? 商妇埋怨、后悔、盼归、思念 后宫词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表达了什么感情? 宫妇怨、思念、寂寞 《子夜吴歌·秋歌》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表达了什么感情? 征人妇思念、担忧、怨战、盼团圆 明确人物形象=“怨”由+“怨”情+“身份” 三、闺怨诗所抒写的内容情感 1、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孤独、冷清; ⒉表现对游子(丈夫)的苦苦相思、团聚的渴望;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⒊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⒋表达宫女在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昔日承恩,今日冷落,美人迟暮伤情而生幽怨悲愤。 ⒌抒发王朝盛衰之感(通过宫女的变化来反映),抒发宫女寂寞无聊情怀。 ⒍诗人每以失意的宫女自况,感叹个人身世。 A、以相思寓渴望报效国家朝廷 B、以美人迟暮寓壮志未酬功业未就 C、以空闺寂寞寓怀才不遇 D、以冷落薄情寓遭排挤打击 四、【常见意象】 ?1、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声等言愁意象; ?2、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行为类意象; ?3、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幕、帏、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 ?4、高楼、宫殿、玉阶、窗等庭院建筑类意象。 五、常用技巧 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直抒胸臆 细节描写烘托渲染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

闺怨诗: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闺怨诗: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 唐代: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 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注释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 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吹不尽:吹不散。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 见此良人。”罢:结束。 创作背景

六朝乐府的《清商曲·吴声歌曲》里有《子夜四时歌》,李白这 组诗是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新词,其创作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 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 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 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来说,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 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 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 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 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 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 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不过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 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 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 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 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 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 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

古代诗歌类型之闺怨诗 教学实录

同学们,我们从小到大学了哪些诗歌? 那么这些诗歌从内容层面来划分,都分为哪些类型呢?今天小芳老师就跟大家来梳理下。首先请同学们想一下,中国古代的这些诗歌啊,都是谁写的? 诗人,我们也称作文人,文人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矫情,文人墨客,饱读诗书,多愁善感,有时候就爱吟诗一首,对不对? 那举个例子,他们早上起来,到公园散散步,看到湖边的柳树了,就咏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那夏天去公园看到荷花了,他会咏什么呢?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看到了菊花就咏菊,看到雪就咏雪,看到鹅就咏鹅,看到竹子就咏竹子,他看到了什么,就咏什么,这一类诗,我们叫它咏物诗。咏物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他抓住某一个事物的某一个特点来进行书写,从中来表达诗人的一种情感,或者一种品格,或者一种气节,在写作上我们叫它托物言志。 除了写物之外他们也写人,比如在座的两位同学,同窗好友,其中一个学习不错,考上公务员了,要去京城做官,那你得送他吧,摆上一桌欢送席,用现在怎么说啊“朋友你今天要远走,干了这杯酒”,古代就不这么说了,古代会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诗叫送别诗。 实际上送别诗产生的根源啊,很大程度上因为古代交通的不便利,这样物理距离拉远了之后呢,需要有一个情感的寄托,现在就不需要了,手机、QQ啥的通讯非常方便,你要送人,你要写诗,就写成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只要处处有wifi”。所以说我们看到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了,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但在某种程度上,他实际是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所以小芳老师经常说,离现代科技越远,离自己的内心越近。 那回来说,这哥们到了京城以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为他看到的,他经历的,跟他在书本上学到的不一样,他很努力地工作,但是他的大BOSS皇帝也不重用他,他又想起他学过的《史记》、《汉书》里的前朝明君有多好多好,突然发现自己怀才不遇了,这时候该吟一句什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哥们就开始怀古了,这叫怀古诗。 那你不能总怀古吧,你晚上回去怀古,你第二天干嘛啊?有三种选择,第一种就是晚上继续怀古,第二天照旧五点起来挤地铁上早朝;第二种就是我不干了行吗?爷不伺候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代表人物李白,但是李白做这种抉择他有两个前提,第一,李白是富二代,据说人家家里是做外贸生意的,很有钱,第二个就是个性,个性到什么程度,我可以让杨贵妃给我倒酒,让高力士给我脱靴,我喝醉了,连天子呼来都不上船,说白了就是爷不屌你。那他为什么能这样做呢?原因很简单,有钱,任性。那你们有这任性的资本吗?既然没有,那就只能选择第三种了,回乡下,找个“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小地去归隐田居吧,这一种叫山水田园诗。写得很漂亮,但是有个问题,你在古代写山水田园诗,写得很漂亮很美丽,但你放到现代就不一定行了,现在这个环境污染简直太严重了,空气、水简直没法说,前两天我下班去桂花公园溜溜,我就看见那池子里的小鱼啊都受不了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即事抒怀、哲理诗、闺怨诗知识点及训练

即事抒怀诗 一、考点解读 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谢。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抒怀诗”。 二、技巧点睛 1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 正因为“即事感怀诗”常常是因一点小事而生发出来的感慨成诗的,在鉴赏这一类诗首先就必须对引发诗人灵感的事要有相对充分的了解,才可能比较准确把握准诗词的内涵。比如唐诗人张继写过流传极广的《枫桥夜泊》一诗而为人们所熟知,他曾写了一道《闾门即事》诗:“耕夫占慕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看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这首诗中所即之事在首句:因为“占慕”句含义又是指农民估量自己要被征兵而逃亡。从诗中可知,诗人是“试上吴门”,就是由登上城楼眺望而生出感慨来的。他见到田园荒芜,“春草青青”,百姓流散,特别感叹“募农为兵”的政策给农民带来了不尽的苦难。明其事即明其感了。 再如苏轼的词《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词前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全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可知词人作词是因“路上遇雨又无雨具”这么一件小事引发而生的,并致使词人生发出“既不为忧患而动摇”(“一蓑烟雨任平生”),也不“为喜乐而忘形”(“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悟。词中的“风雨”含双关之意。 鉴赏即事感怀诗,在切实了解了引发诗人感慨的事由的时候,万万不可以粗疏,要仔细分辨出其中的细微差别。因为即使是极为相似的事件,在不同的情况下和不同的诗人的笔下会产生出不同的感怀的。怀亲思乡的主题的诗不计其数,其感慨不同者甚多。如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清冷的情景中思念妻子儿女的。但是,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其中的思乡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后痛悼故园的情感流露。而朱弁在抒发怀亲思乡的《春阴》一诗中,透露的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的。由此可知,因为引发感怀诗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所抒发出来的感叹就不一样,而所采用的笔法也是不一样的。鉴赏即事感怀诗时,要注意“其事”。 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在注重了“即事”,即所写的是什么事之后,更重要应把握诗人通过此事抒发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情怀。赏诗大多为赏情。之所以采用“即事感怀诗”的说法,而不说“叙事诗”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高考指挥决定的。那些由于一点小事而生发出来感慨的诗,也有些是偏重于叙事的。比如杜甫《三绝句》中有一首:“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肘,回头却向秦云哭。”诗中记叙了一位逃难者的哭诉情形,就是诉说有二十一户人家为了躲避战乱而逃往四川,到现在只剩下一个人了。这样一首短小精悍的叙事诗,的确堪称精品。但是,像这一类倾向于客观叙述而作者自己没有进入诗中的叙事诗,在古代诗坛中并不多见,尤其那短小的律诗、绝句更为绝少。因其少之又少,被选入高考作为鉴赏的对象的可能性则小。 3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之所以称之为“即事抒怀”的诗作,就是要特别重视诗中“抒怀”的特征,就是要特别留意诗人在诗中直接抒发出来的自己的情怀。 在鉴赏“即事抒怀”诗应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要辨析诗中的“事”与“情怀”的结合。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先写笛声满城飞扬之事,再写深思故园之浓情,诗人的“故园之情怀”,是由于一曲《折扬柳》“一事”引发出来的,“事”与“情怀”结合紧密,自然贴切。再来看看辛弃疾的词《玉楼春·戏赋云山》:“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上片写事——浓云遮山,寻山不见,待云散山现,心中欣喜的情怀直露无遗。“事”与“情怀”的结合中又含有跌宕起伏,摇曵变化的情姿,堪称为典范的“即事抒怀”之词。 其次,鉴赏要准确体味出诗人所抒的“情怀”的深情厚意,特别是对那些思乡、念亲、怀友、离别、羁旅、漂泊的诗歌,深入诗中,方能得其要领。一般说来,能够流传千古而至今,都有真挚情感,应细加赏析。李白的《赠汪伦》一诗即是。“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浅白的语言,抒发真挚诚恳的情怀。古人评说道:“言汪伦相送之情甚深耳,直说便无味,借桃花潭水以衬之,便有不尽曲折之意。”又说:“深情赖有妙语达之。”“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来。”等等,都是说诗真情深,不可不细加体味品尝。像陈亮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一词(略),词人蔑视金人,于是借友人出使一事,宣泄自己反对议和的观点,抒发收复失地信念,表现大义凛然浩气的浓重之情。全词立意高远,开掘深切,情怀厚重,词中之“情怀”远远超越了“事件”本身。 再次,应辨析此类诗中“感怀”的艺术技巧。古代这类即事感怀诗常常是偶有灵感便冲口而出,亦或是在宴饮时的觥筹交错之中,仓促地一挥而就,不会像一些精雕细刻的诗作那么讲究。但因为诗人艺术功底深厚,凭其长期作诗的经验,同样地显现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和高超的个性风格。艺术技巧主要表现在立意、构思、语言和修辞方面,必须多加注意。

闺怨诗

古代的闺怨诗,主要集中在唐代这一时期,其中又有特别的一类称为宫怨诗。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简介 闺怨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很独特的门类,大致说来,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这种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女人本身就具有诗人的气质,感情细腻,容易入诗,加上些幽怨,就更让有哀怜了。一个欢乐的女人,她身上诗的意味可能要少一点,一个感情细腻,而处境又不佳的女人,她身上诗的意味就要多一些。当她在思念自己的丈夫或者情人的时候,诗的意味就更多,更加缠绵,更加动人心弦。 分类 闺怨诗 闺怨诗主要集中在唐代,因此唐代的闺怨诗比较发达。 比如张仲素的《春闺思》: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这首诗实际上是一首很平常的诗,就是说春天桑叶泛青,一个女人去城外采桑叶,提着篮子心神恍惚,忘记了自己是来做什么的。这是怎么啦,只因为昨夜做梦,梦见了渔阳。唐代安史之乱的时候,很多战士去了渔阳。这位女子的丈夫,想来也是其中的一个,梦见了远赴戎机的丈夫,心里当然是分外的惆怅,也就没心思采桑叶了。在闺怨诗中,这样的事儿,这样的意境,应当说是很平常的。 唐代闺怨诗里,最值得一提的的还是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而这首诗除了它本身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故事之外,主要的是,感情大胆,直言不讳,平地陡起,无所顾忌,直接挑战世代相袭的传统观念。它没有写对丈夫怎样思念,也没有什么梦或信呀

高中语文 闺怨诗鉴赏学案 《诗歌》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闺怨诗鉴赏学案新人教版选 修《诗歌》 学习目标:⒈初步读懂闺怨题材的诗歌 ⒉鉴赏闺怨诗中的人物形象 ⒊试分析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分析形象、把握情感 一、闺怨诗定义 闺怨,就是抒写思妇独守空闺的愁怨之情。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 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二、闺怨诗的内容 1、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闺怨 【唐朝】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简析】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哭夫 【唐朝】裴羽仙 良人平昔逐蕃浑,力战轻生出塞门。 从此不归成万古,空留贱妾怨黄昏。 【注】①唐裴羽仙者,裴悦之妻也;悦征匈奴不归,妻思慕悲切,为诗寄征衣云。 ②良人:古代女子称丈夫。③蕃浑:吐谷浑与吐蕃。泛指我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 【简析】前半写夫婿的勇敢,后半写不复相见独守空闺的悲怆与哀怨。 2、表现对游子的思念、想望 春怨 【唐朝】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简析】以小见大。四句诗是典型的起承转合式结构。写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表现女主人公思夫之情的深切与缠绵,思夫而不得的种种懊恼与惆怅。这首诗间接借闺怨来反映征戍之苦。 闺人赠远 【唐朝】令孤楚 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 一剪梅 【南宋】李清照

闺怨诗:王昌龄《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

闺怨诗:王昌龄《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 闺怨 唐代:王昌龄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一 闺中*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 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注释 闺怨:*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 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 创作背景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很多人的生活理想。

赏析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 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形象跃然纸上。闺中*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 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 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 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 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但仅是“春色” 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 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 内在的相似。 故*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 *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 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 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个瞬间的联想之后,*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 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 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仅仅触发*情感变化的一 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 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 曰*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出自男性之手的闺怨诗

出自男性之手的闺怨诗 《蝶恋花》是北宋仁宗朝丞相晏殊的一首名词,主题是写女子在与其情人离别以及离别后的伤痛。属于闺怨诗的范畴。只是是出自男性之手。这一现象很是有趣。 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两类诗又都起源于周代:《诗经〃小雅》有一篇《白华》,据朱熹《诗集传》,周幽王得褒姒,黜申后,“申后作此诗”以自伤。究其根源而言,是男尊女卑的现实使许多夫游在外的妇女和尚未婚嫁的姑娘对自己的丈夫和情人也往往忧心忡忡。倘遇离别,女子的心情就更为痛苦。《王西厢》里临别之际莺莺告诫张生“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都唯恐其夫另觅新欢。特别是东汉以来,随着游宦、干谒风气的盛行、文士地位的提高和科举制度的实施,士人“官本位”的意识与日俱增,往往“去其邑里”,多方游处而经久不归,遂使“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徐干《中论〃谴交》)。一旦博得一官半职,身份、地位有了改变,抛妻弃子、另觅新欢的事就将在所难免,古语所谓“荡子成名,必弃糟糠之妇”。上述一类以游子妇为叙写对象的闺怨诗便真切地表现了女性对此的忧怨心情。 这种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女人本身就具有诗人的气质,感情细腻,容易入诗,加上些幽怨,就更让有哀怜了。一个欢乐

的女人,她身上诗的意味可能要少一点,一个感情细腻,而处境又不佳的女人,她身上诗的意味就要多一些。当她在思念自己的丈夫或者情人的时候,诗的意味就更多,更加缠绵,更加动人心弦。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且大多数闺怨诗都是男诗人写的。为什么?有人说是过去女子大多不识字,不会写诗。(一旦会写,就比男子强,比如李清照。)又有人说是女子其实写了更多,只是埋没于闺阁之中,没有流传于世而已。还有人说是中国传统女性都比较含蓄,羞于将这样的情感告人,所以只好让男诗人代言。(从历史看,李清照等才女确实因此蒙受了道学先生许多的指责。)更有人说是写闺怨诗的诗人正是那久游不归的游子。他们写出女子的幽怨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如老杜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中还是有愧疚和思念的。但我认为男人们很多怀才不遇,他们一生等待一个机会,等待君王的看重就像闺阁女子绝望地等着不归的游子。男人们写闺怨,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而已。 如朱庆馀的《闺意》: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说昨天晚上这个红烛一直在亮着,红烛一直亮着干什么呢?等待天亮了去拜见公婆。过去的公婆就叫“舅姑”。新娘打扮好了,

爱情闺怨诗学习资料

爱情闺怨诗

爱情闺怨诗 一、爱情闺怨诗的定义 爱情闺怨诗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 “闺”的本意是小门。古人建房其内室居住的往往是女眷,所以“闺”也常指代女性。“怨”,埋怨,抱怨也。 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 二、学习目标 1、了解爱情闺怨诗歌的特点。 2、了解此类诗中所写意象和寄托的感情类别。 3、掌握鉴赏此类诗的手法。 三、温故知新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忆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四、爱情闺怨诗的常见意象

言愁意象:秋风、夜雨、寒夜、寒衣、白发、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声、“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又飞”“临笺泪长”等。 行为类意象:眉锁、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 室内用具: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幕、帏、镜、绮席、碧纱、鸳被、相思枕、等。 建筑意象:翠楼、高楼、宫殿、玉阶、窗等。 五、爱情闺怨诗产生原因 皇权无上恩无常 男尊女卑夫为纲 别离迟暮源征商 六、爱情闺怨诗的内容 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 从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 未能终成眷属的男女恋情诗。 七、爱情闺怨诗的常见情感 1、相濡以沫的浓厚感情 2、表现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 3、空兰独守的思亲之怨 4、情梦难圆的遗憾之怅。 5、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 八、常用的技巧手法

皇甫冉《春思》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皇甫冉《春思》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①路几千。 家住秦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②,何时反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龙堆,泛指边境征戍之地。②窦车骑:即窦宪,车骑将军,大破匈奴,登燕然刻石而还。 1、马邑:秦所筑城名,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龙堆:白龙堆得简称,指沙漠。 2、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 3、苑:这里指行宫。 4、机中句,窦滔为苻坚秦州刺史,后谪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论:表露,倾吐。 5、为问两句: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元戎:犹主将。返旆:犹班师。勒:刻。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 * 杭爱山。 (1)简析诗歌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3分) (2)诗歌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3)颈联有两个字用得精妙传神,请指出来并简析其妙处。

(4)这首诗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首句“莺啼燕语”,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与第二句形成对比,更显“马邑龙堆”的沉郁悲壮,(1分)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诗歌用眼前的乐景与下文的哀情形成对比(1分),点明题旨“春思”。(1分) [3分。答对一个可得1分,答对三个得满分。] (2)首联借新春的美景抒写闺妇对几千里外的征夫的思念,颔联借“心随明月到胡天”强化思念之情,颈联借“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表达离恨与孤独之苦;尾联问征夫何时功成返乡,表达对战争早日结束的盼望,也隐含着对战争的不满与反对之情。 [4分。每点1分。] (3)“论”和“笑”。两个字都是拟人化的写法。锦字回文诗的内容,无非离情别恨,锦字诗有多长,恨便有多长,锦字诗无穷,恨也无穷。楼上花枝本无情,然而在诗人眼中,那花团锦簇的样子,像是在嘲笑独眠之人。形象地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离情别恨和孤寂之感。 (4)诗中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渲染,烘托出少妇对丈夫的深情及内心痛切的呼声。全诗流露非战情绪,借汉咏唐,讽刺 * 穷兵黩武。 解析:这首诗写一个少妇新春时节触景伤情,流露对出征边塞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诗的首联点明题意,首句点“春”,次句点路遥“相思”。颔联写少妇和征人所在之地,一在汉,一在胡,相隔千里。颈联写离恨,写春情。末联故作问语,问征夫何时功成返乡。

《闺怨》诗词鉴赏

【《闺怨》诗词鉴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 全 《闺怨》诗词鉴赏1 古诗原文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一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注释解释 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 创作背景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诗文赏析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闺怨》诗词鉴赏2

闺怨诗鉴赏方法及代表作品分析

闺怨诗鉴赏方法及代表作品分析 闺怨诗闺怨诗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这种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这些诗歌思想内容不是很高,但在艺术技巧上却很值得我们去探讨。 第一、常见的闺怨诗种类: 1、抒发别离苦情如,五代词人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韵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 上片开篇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传达出了一种深微的感受。在词作的上片,词人表现了对如此珍贵芬芳的自然生命遭到摧伤而消逝的哀感。下片写得尤为哀切动人。其中的细雨梦回鸡塞远指思妇在梦中梦见征人,及至梦回之际,则落到长离久别的悲感之中,而征人则 远在鸡塞之外。其以小楼之高,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表现出了细雨梦回、玉笙吹彻之苦想与深情,一片处在孤寒寂寞之中。 2、描写美人迟暮美人迟暮出自屈原的《离骚》,诗句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迟暮比喻人的晚年、暮年。原意是有作为的人也将逐渐衰老。现在又来比喻人日趋衰落而感到悲伤怨恨。其实就是描写美人对人生美好青春的易逝的伤感。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春女善怀是一个常见的题材。因为,人的青春是短暂的,就如春天美丽景色是短暂的一样,因而就有伤春的情感。如,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月交 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的上片写闺中女子春眠懒起,意绪慵迟的情景。下片描写女主人公梳洗后照镜、着衣的情景。女为悦己者容。丈夫不在家,自己的青春年华就逐渐逝去,容颜衰老,所以,懒起、迟妆、意慵,真是美人迟暮。 3、描写思妇闺情描写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如,李商隐在《嫦娥》中 这样写道: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偷悔灵药式的情绪,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人生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世俗,追求高洁的世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 第二、常见的手法 1、借梦抒情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大诗人、大词人都有过杰出的记梦诗。记梦诗中的意象或者境界往往是超越常人的想象力和描述能力的。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诗人往往就借助梦境来实现。比如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这首诗歌从表层意义来看,就是描述了春天桑叶泛青,一个女人去城外采桑叶,提着篮子心神恍惚,忘记了自己是来做什么的。这是怎么啦,只因为昨夜做梦,梦见了渔阳。唐代安史之乱的时候,很多战士去了渔阳。这位女子的丈夫,想来也是其中的一个,梦见了远赴戎机的丈夫,心里当然是分外的惆怅,也就没心思采桑叶了。诗人以此表现了思妇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深厚与执着。 2、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就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相互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