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越南年号

越南年号

越南年号
越南年号

越南年号列表(以朝代排列) 前李朝

天德544年—548年

梅朝

冯朝

曲朝

杨朝

吴朝

丁朝

太平970年—980年

前黎朝

天福981年—990年

兴统990年—1005年应天1005年—1008年景瑞1008年—1010年后李朝

顺天1010年—1028年天成1028年—1034年

通瑞1034年—1039年

干符有道1039年—1042年明道1042年—1049年

天感圣武1049年

崇兴大宝1049年—1054年龙瑞太平1054年—1059年彰圣嘉庆1059年—1066年龙彰天嗣1066年—1068年天祝宝象1069年

神武1069年—1072年

泰宁1072年—1076年

英武昭圣1076年—1085年广佑1085年—1092年

会丰(符) 1092年—1101年龙符1101年—1110年

会祥大庆1110年—1120年天符睿武1120年—1127年天符庆寿1127年

大顺1127年—1133年

天彰宝嗣1133年—1138年绍明1138年—1140年

大定1140年—1163年

政隆宝应1163年—1174年天感至宝1174年—1176年宝符1176年—1186年

天资嘉瑞1186年—1202年天嘉宝佑1202年—1205年治平龙应1205年—1211年建嘉1211年—1224年

天彰有道1224年

陈朝

建中1225年—1232年

天应政平1232年—1251年

元丰1251年—1258年宝符1258年—1279年绍宝1279年—1293年兴隆1293年—1314年开泰1324年—1329年开佑1329年—1341年绍丰1341年—1358年大治1358年—1369年大定1369年

绍庆1370年—1373年隆庆1373年—1377年

昌符1377年—1388年光泰1388年—1398年建新1398年—1400年胡朝

圣元1400年

绍圣1401年—1403年开大1404年—1407年后陈朝

兴庆1407年—1409年重光1409年—1413年后黎朝前期

顺天1428年—1434年绍平1434年—1440年大宝1440年—1443年大和1443年—1454年延宁1454年—1459年天兴1459年—1460年光顺1460年—1470年洪德1470年—1498年景统1498年—1504年泰贞1504年—1505年端庆1505年—1509年

洪顺1509年—1516年光绍1516年—1522年统元1522年—1527年南北朝

莫朝

明德1527年—1530年大正1530年—1541年广和1541年—1547年永定1547年—1548年景历1548年—1554年光宝1554年—1562年

淳福1562年—1566年崇康1566年—1572年延成1572年—1579年端泰1579年—1581年兴治1581年—1584年洪宁1584年—1592年武安1592年

康佑1592年

干统1592年—1617年隆泰1617年—1666年顺德1666年—1667年

后黎朝后期

元和1532年—1549年顺平1549年—1557年天佑1557年—1572年正治1572年

洪福1572年

嘉泰1573年—1578年光兴1578年—1600年慎德1600年

弘定1600年—1618年永祚1618年—1629年

德隆1629年—1635年阳和1635年—1643年福泰1643年—1649年庆德1649年—1653年盛德1653年—1658年永寿1658年—1662年万庆1662年—1663年景治1663年—1672年阳德1672年—1676年永治1676年—1680年正和1680年—1705年

永盛1705年—1720年保泰1720年—1729年永庆1729年—1731年龙德1732年—1735年永佑1735年—1740年景兴1740年—1787年昭统1787年—1789年郑朝

阮朝前期

西山朝

泰德1778年—1788年光中1788年—1793年景盛1793年—1801年宝兴1801年—1802年阮朝后期

嘉隆1802年—1820年明命1820年—1841年绍治1841年—1848年嗣德1848年—1883年育德1883年

协和1883年

建福1883年

咸宜1884年

同庆1885年—1889年成泰1889年—1907年维新1907年—1916年启定1916年—1925年保大1926年—1955年

中国历史上的几种纪年法

中国历史上的几种纪年法 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时序性,没有时间作维度就无法对历史作准确记载,因此记时间的方法对历史的记录至关重要。中学七年年级岳麓版历史教材第五课介绍了今天世界大多数国家使用的源自于西方的“公元纪年法”(又叫西元纪年法)。作为有四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中国,历史上曾经使用过多种纪年方法,本文就五种常见纪年法向大家作简介。 一、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我国现在仍然使用的一种古老的纪年方法。 干即天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汉字符号。 支即地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汉字符号,在民俗中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一一相对应。 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就得到六十个新的符号,称六十干支。 干支据说出自黄帝时期的大挠氏,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引古书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大挠作甲子虽是传说,但从商朝的王名字叫天乙(即商汤),盘庚,武丁,受辛(即纣王)等来看,干支的来历必早于商朝,即在三千六百年之前便已出现了。 商周时期,干支仅是用来纪日的,如《左传·肴之战》就有“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的记载。干支用来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后来,又发展到用来纪月、纪时。民间所谓生辰八字即是指人出生的时间,即年、月、日、时,用干支分别来表示。如公元2011年10月16日(农历九月二十)中午12时,用干支来表示就是辛卯年、戊戌月、甲辰日、庚午时。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用来纪年。中国近代史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 干支纪年的不足之处在于只用六十个符号,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这样,就有重复。如2011年是辛卯年,1951年也是辛卯年,二千年来就有三十多个辛卯年,容易造成混淆,后来干支纪年常与年号纪年并用。 二、帝王谥号纪年 谥号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王公贵族、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综合评价,或褒或贬或同情。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如周“厉”王、齐“桓”公、晋“愍”帝、欧阳“文忠”公、曾“文正”公等。 帝王的谥号制度形成于西周,在西周、东周时期与西汉初年,我国是以君主谥号纪年,即以君主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史记·周本纪》:“(周)桓王三年,郑庄公朝,桓王不礼。”《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左传·骰之战》:“(鲁僖公)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后来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曾经一度把谥号废除。西汉建立之后才又恢复。但由于正在在位的帝王没有谥号(如《史记》记载汉武帝刘彻的事迹,是用“今上”代替),加上后来帝王谥号日趋复杂(如唐太宗谥号有七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康熙谥号更多达二十一字:“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以及有了新的纪年方法,谥号就不再用来纪年。 三、年号纪年 年号是指古代帝王颁布的专门用于纪年的名号。

中国历史年表及皇帝年号

中国历史年表 夏(前2070-前1600) 商[前期(迁殷前)(前1600-前1300)后期(迁殷后)(前1300-前1046) 周1.西周(前1046-前771) 2.东周(前770-前221)包括春秋(前770-前476)和战国(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6)楚汉争霸(前206-前202) 汉(前202-公元220):1.西汉(前202-公元8) 2.新(8-23)和更始帝(23-25) 3.东汉(25-220)三国(220-280)1.魏(220-265)2.蜀汉(221-263)3.吴(222-280) 晋(265-420)1. 西晋(265-316)2.东晋(317-420) 南北朝(420-509) 1.南朝:1)宋(420-479)2)齐(479-502)3)梁(502-557)4)陈(557-589) 2.北朝:1)北魏(386-534)2)东魏(534-550)3)北齐(550-577) 隋(581-618)隋建国于581年,589年灭陈,完成统一。 唐(618-907) 五代十国(907-979)1.五代1)后梁(907-923)2)后唐(923-936)3)后晋(936-946)4)后汉(947-950)5)后周(951-960) 2.十国1)吴(902-937)2)南唐(937-975)3)吴越(907-978)4)楚(907-951)5)闽(909-943)6)南汉(991-971)7)前蜀(903-925)8)后蜀(934-980)9)南平(924-963)10)北汉(951-979)宋(968-1279)1.北宋(960-1127)2.南宋(1127-1279) 辽(907-1125)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夏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金(1115-1234) 元(1206-1368)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于1206年称帝,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明(1368-1644) 清(1616-1911)努尔哈赤于1616年,定国号为金(历史上称后金)1636年改为清,1644年入关。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

中国年号干支公元纪年对照表

中国历史年号·干支与公元纪年对照表(从公元元年起) 汉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二十二年丙午46 二十三年丁未47 二十四年戊申48 二十五年己酉49 二十六年庚戌50 二十七年辛亥51 二十八年壬子52 二十九年癸丑53 三十年甲寅54 三十一年乙卯55 三十二年丙辰56 中元元年丙辰56 二年丁巳57 永平元年戊午58 二年己未59 三年庚申60 四年辛酉61 五年壬戌62 六年癸亥63 七年甲子64 八年乙丑65 九年丙寅66 十年丁卯67 十一年戊辰68 十二年己巳69 十三年庚午70 十四年辛未71 十五年壬申72 十六年癸酉73 十七年甲戌74 十八年乙亥75 建初元年丙子76 二年丁丑77 三年戊寅78 四年己卯79 五年庚辰80 六年辛巳81 七年壬午82 八年癸未83 九年甲申84 元和元年甲申84 二年乙酉85 三年丙戌86 四年丁亥87 章和元年丁亥87 二年戊子88 永元元年己丑89 二年庚寅90 三年辛卯91 四年壬辰92 五年癸巳93 六年甲午94 七年乙未95 八年丙申96 九年丁酉97 十年戊戌98 十一年己亥99 十二年庚子100 十三年辛丑101 十四年壬寅102 十五年癸卯103 十六年甲辰104 十七年乙巳105 元兴元年乙巳105 延平元年丙午106 永初元年丁未107 二年戊申108 三年己酉109 四年庚戌110 五年辛亥111 六年壬子112 七年癸丑113 元初元年甲寅114 二年乙卯115 三年丙辰116 四年丁巳117 五年戊午118 六年己未119 七年庚申120 永宁元年庚申120 二年辛酉121 建光元年辛酉121 二年壬戌122 延光元年壬戌122 二年癸亥123 三年甲子124 四年乙丑125 永建元年丙寅126 二年丁卯127 三年戊辰128 四年己巳129 五年庚午130 六年辛未131 七年壬申132 阳嘉元年壬申132 二年癸酉133 三年甲戌134 四年乙亥135 永和元年丙子136 二年丁丑137 三年戊寅138 四年己卯139 五年庚辰140 六年辛巳141 汉安元年壬午142 二年癸未143 三年甲申144 建康元年甲申144 永嘉元年乙酉145 本初元年丙戌146 建和元年丁亥147 二年戊子148 三年己丑149 和平元年庚寅150 元嘉元年辛卯151 二年壬辰152 三年癸巳153 永兴元年癸巳153 二年甲午154 永寿元年乙未155 二年丙申156 三年丁酉157 四年戊戌158 延熹元年戊戌158 二年己亥159 三年庚子160 四年辛丑161 五年壬寅162 六年癸卯163 七年甲辰164 八年乙巳165 九年丙午166 十年丁未167 永康元年丁未167 建宁元年戊申168 二年己酉169 三年庚戌170 四年辛亥171 五年壬子172 熹平元年壬子172 二年癸丑173 三年甲寅174 四年乙卯175 五年丙辰176 六年丁巳177 七年戊午178 光和元年戊午178 二年己未179 三年庚申180 四年辛酉181 元始元年辛酉 1 二年壬戌 2 三年癸亥 3 四年甲子 4 五年乙丑 5 居摄元年丙寅 6 二年丁卯7 三年戊辰8 初始元年戊辰8 新始建国元年己巳9 二年庚午10 三年辛未11 四年壬申12 五年癸酉13 天凤元年甲戌14 二年乙亥15 三年丙子16 四年丁丑17 五年戊寅18 六年己卯19 地皇元年庚辰20 二年辛巳21 三年壬午22 四年癸未23 更始元年癸未23 二年甲申24 三年乙酉25 东汉建武元年乙酉25 二年丙戌26 三年丁亥27 四年戊子28 五年己丑29 六年庚寅30 七年辛卯31 八年壬辰32 九年癸巳33 十年甲午34 十一年乙未35 十二年丙申36 十三年丁酉37 十四年戊戌38 十五年己亥39 十六年庚子40 十七年辛丑41 十八年壬寅42 十九年癸卯43 二十年甲辰44 二十一年乙巳45

我国历朝帝王年号干支、纪年简表

文/刘世高编辑/刘业挥2006-5-28 [返回主页] 我国历朝帝王年号、干支、纪年简表 盘古氏——三皇五帝代简介 盘古氏按纲鉴,盘古氏首出御世,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变化,而庶类繁矣。盘古生於其中,能知天地造化之理,而首出御世者,故曰盘古氏。天皇氏,继盘古氏以治,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地皇氏,爰定三辰,是分昼夜,以三十日为一月。人皇氏,相厥山川,分为九区,人居一方,故又为居方氏,由是政教君臣所自起,饮食男女所自始,亦号九皇氏。有巢氏,继人皇氏以治,上古穴居野处,教民巢居,故曰有巢氏。燧人氏,因民未有火化,钻木取火,教民烹饪,故号燧人氏。自燧人氏而上,即三皇之世。自伏羲、神农、黄帝、尧、舜而言,即五帝之世。 太吴伏羲氏,姓风,曰太昊,曰庖牺、包牺,号伏(宓)羲氏。公元前2953一前2839 在位115年 炎帝神农氏,姓姜,代伏羲治天下,曰炎帝,号神农氏。传八世。公元前2838一前2699 在位140年 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后改姓姬,名轩辕,号有熊氏。公元前2698一前2599 在位100年 少昊金天氏,姓己,名挚,字青阳,号金天氏。公元前2598一前2515 在位84年 颛顼(旭)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号高阳氏。公元前2514一前2437 在位78年 帝喾高辛氏,姓姬,名俊,黄帝之曾孙,尧帝之父,号高辛氏。公元前2436一前2367 在位70年 帝挚,帝喾长子,帝尧之兄,帝喾崩,挚嗣位。公元前2366一前2358 在位9年 帝尧陶唐氏,姓伊祁,名放勋,帝喾之子,号陶唐氏。公元前2357…前2258 在位100年唐尧癸未(前2258载)崩,至乙酉(前2256载)丧毕,丙戌(前2255载)虞舜登位。 帝舜有虞氏。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公元前2255一前2208 在位48年帝舜癸酉(前2208载)崩,至乙亥(前2206载)丧毕,丙子(前2205载)夏禹登位。 关于年之称谓:唐、虞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自周至现皆称年。 我国历朝帝王在位纪年简表 朝代名称帝号或谥号姓(别名)名年号干支起一止在位纪年(公元)帝位 夏朝。姒氏约公元前2205年——公元前1767年共十八个帝王,4 3 9年。 夏(姒)朝夏禹帝姒文命夏禹(8)。丙子一癸未前2205一前2198 8年 夏(姒)朝夏后启帝姒启后启(9)。甲申一壬辰前2197一前2189 9年 夏(姒)朝夏太康帝姒太康太康(29)。癸巳一辛酉前2188一前2160 29年 夏(姒)朝夏仲康帝姒仲康仲康(13)。壬戌一甲戌前2159一前2147 13年 夏(姒)朝夏相帝姒相相帝(27)。乙亥一辛酉前2146一前2120 27年 夏(姒)朝夏后羿姒羿寒浞(40)。壬寅一辛巳前2119一前2080 40年 夏(姒)朝夏少康帝姒少康少康(22)。壬午一癸卯前2179一前2058 22年 夏(姒)朝夏杼帝姒杼杼帝(17)。甲辰一庚申前2057一前2041 17年 夏(姒)朝夏槐帝姒槐槐帝(26)。辛酉一丙戌前2040一前2015 26年 夏(姒)朝夏芒帝姒芒芒帝(18)。丁亥一甲辰前2014一前1997 18年 夏(姒)朝夏泄帝姒泄泄帝(16)。乙巳一庚申前1996一前1981 16年 夏(姒)朝夏不降帝姒不降不降(59)。辛酉一己未前1980一前1922 59年 夏(姒)朝夏扃帝姒扃扃帝(21)。庚申一庚辰前1921一前1901 21年 夏(姒)朝夏廑帝姒廑廑帝(21)。辛巳一辛丑前1900一前1880 21年 夏(姒)朝夏孔甲帝姒孔甲孔甲(31)。壬寅一壬申前1879一前1849 31年 夏(姒)朝夏皋帝姒皋皋帝(11)。癸酉一癸未前1848一前1838 11年 夏(姒)朝夏发帝姒发发帝(19)。甲申一壬寅前1837一前1819 19年 夏(姒)朝夏桀帝姒履癸夏桀(52)。癸卯一甲午前1818一前1767 52年 朝代名称帝号或谥号姓(别名)名年号干支起一止在位纪年(公元)帝位 商朝。子氏约公元前1766年—一公元前1123年共三十个帝王, 6 4 4年。 商(子)朝商成汤帝子履商汤(6)。乙未一庚子前1766一前1761 6年 商(子)朝商外丙帝子外丙外丙(3)。辛丑一癸卯前1760一前1758 3年 商(子)朝商仲壬帝子仲壬仲壬(4)。甲辰一丁未前1757一前1754 4年 商(子)朝商太甲帝子太甲太甲(33)。戊申—庚辰前1753一前1721 33年 商(子)朝商沃丁帝子沃丁沃丁(29)。辛巳—己酉前1720一前1692 29年 商(子)朝商太庚帝子太庚太庚(25)。庚戌—甲戌前1691一前1667 25年 商(子)朝商小甲帝子小甲小甲(17)。乙亥一辛卯前1666一前1650 17年 商(子)朝商雍已帝子雍己雍己(12)。壬辰一癸卯前1649 —前1638 12年 商(子)朝商太戊帝子太戊太戊(75)。甲辰一戊午前1637 —前1563 75年 商(子)朝商仲丁帝子仲丁仲丁(13)。己未一辛未前1562一前1550 13年 商(子)朝商外壬帝子外壬外壬(15)。壬申一丙戌前1549一前1535 15年 商(子)朝商河亶甲子河亶甲河甲(9)。丁亥一乙未前1534一前1526 9年

宋朝历代皇帝年号一览表

宋朝历代皇帝年号一览表 两宋王朝:(公元960~1279年)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宋太祖: 公元960年:庚申,建隆元年,辽穆宗耶律璟应历十年,后周恭帝柴宗训显德七年公元963年:癸亥,建隆四年,乾德元年,北宋灭荆南 公元965年:乙丑,乾德三年,北宋灭后蜀 公元968年:戊辰,乾德六年,开宝元年 公元969年:己巳,开宝二年,辽穆宗耶律璟应历十九年,辽景宗耶律贤保宁元年公元971年:辛未,开宝四年,北宋灭南汉 公元975年:乙亥,开宝八年,北宋灭南唐

公元976年:丙子,开宝九年,宋太宗赵炅改为太平兴国元年 宋太宗(赵匡义): 公元976年:丙子,太平兴国元年,开宝九年 公元978年:戊寅,太平兴国三年,北宋灭吴越 公元979年:己卯,太平兴国四年,北宋灭北汉,五代十国片面完毕。 公元983年:癸未,太平兴国八年,辽景宗耶律贤乾亨五年,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元年公元984年:甲申,太平兴国九年,雍熙元年 公元988年:戊子,端拱元年 公元990年:庚寅,淳化元年 公元995年:乙未,至道元年

宋真宗: 公元998年:戊戌,咸平元年 公元1004年:甲辰,景德元年 公元1008年:戊申,大中祥符元年 公元1017年:丁巳,天禧元年 公元1022年:壬戌,乾兴元年 宋仁宗: 公元1023年:癸亥,天圣元年 公元1031年:辛未,天圣九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太平十一年,辽兴宗耶律宗真景福元年公元1032年:壬申,天圣十年,明道元年 公元1038年:戊寅,景佑五年,宝元元年

公元1040年:庚辰,宝元三年,康定元年 公元1041年:辛巳,康定二年,庆历元年 公元1049年:己丑,皇佑元年 公元1054年:甲午,皇佑六年,至和元年 公元1055年:乙未,至和二年,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二十四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清宁元年公元1056年:丙申,至和三年,嘉佑元年 宋英宗: 公元1064年:甲辰,治平元年 宋神宗: 公元1068年:戊申,熙宁元年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奇数月i=0,偶数月i=6,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 ]表示取整。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0的余数是地支。 清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清溥仪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己酉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乙亥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壬戌年 清文宗奕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辛亥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辛巳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丙辰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丙辰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癸卯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壬寅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甲申年 明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年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辛酉年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庚申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癸酉年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丁卯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壬午年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丙寅年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戊申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公元1466年丙戌年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丁丑年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庚午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丙辰年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丙午年 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乙巳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癸未年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己卯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戊申年 元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元惠宗妥懽帖睦尔至正元年公元1340年庚辰年

中国历史上各朝年号一览表

实用文档 中国历史上各朝年号一览表 年,汉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正式创立年号,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公元前113汉武帝此次创举深刻的影响了以后近两千余年的中国历史纪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 元方式。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纪年,并同时改变年号。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新君即位一般都会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明朝以前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2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皇帝年号也有多个。到了明清两朝,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的做法,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洪宪”的年号,但是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而改用民国纪年。虽然在袁世凯称帝时使用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所承认,而认为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公元纪年。 、刘恒为太宗(孝西汉【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刘邦太祖高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光武、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景帝刘启上庙号)帝刘秀上庙号)】武帝刘彻 年年—前建元:前140135 年134年—前129 元光:前年128年—前123 元朔:前年122年—前117 元狩:前年116年—前111 元鼎:前年年—前105 元封:前110 年年—前101 太初:前104 年年—前97 天汉:前100 93年年—前太始:前96 89年征和:前92年—前 87年后元:前88年—前 昭帝刘弗陵 80年七月始元:前86年—前 年80元凤:前年八月—前75 年74年—前74 元平:前废帝刘贺: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刘贺被拥立为帝,天。在位仅27 年年—前74 前74 ,汉武帝和卫子夫之长子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汉武帝曾孙宣帝刘询: 70年73 本始:前年—前 66年地节:前69年—前 年65元康:前年—前62 年年—前5861 神爵:前 54年57 五凤:前年—前年53甘露:前年—前50 49年49 黄龙:前年—前元帝刘奭年年—前初元:前 4844 实用文档 永光:前43年—前39年 建昭:前38年—前34年 竟宁:前33年—前33年 成帝刘骜 建始:前32年—前29年 河平:前28年—前25年 阳朔:前24年—前21年 鸿嘉:前20年—前17年 永始:前16年—前13年 元延:前12年—前9年 绥和:前8年—前7年 哀帝刘欣 建平:前6年—前3年

各朝代年号

朝代年号索引 请使用浏览器编辑选项中的查找功能,任意输入朝代名称、谥号、庙号、年号查询前2070年夏禹 前----年夏启 前----年夏太康 前----年夏仲康 前----年夏相 前----年夏少康 前----年夏杼 前----年夏槐 前----年夏芒 前----年夏泄 前----年夏不降 前----年夏扃 前----年夏廑 前----年夏孔甲 前----年夏皋 前----年夏发 前----年夏履癸(又名桀) 前1600年商汤(又名成汤) 前----年商大丁(早夭,未继承王位) 前----年商外丙 前----年商中壬 前----年商大甲 前----年商沃丁 前----年商大庚 前----年商小甲 前----年商雍己 前----年商大戊 前----年商中丁 前----年商外壬 前----年商河亶甲 前----年商祖乙 前----年商祖辛 前----年商沃甲 前----年商祖丁 前----年商南庚 前----年商阳甲 前----年商盘庚 前1300年殷盘庚(是年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市,史称殷商) 前----年殷小辛 前1251年殷小乙 前1250年殷武丁 前1191年殷祖庚 前----年殷祖甲 前----年殷廪辛

前1101年殷帝乙 前1075年殷帝辛(又名纣王) 前1046年周武王(武王克商之年,史称西周时期) 前1042年周成王 前1020年周康王 前0995年周昭王 前0976年周穆王 前0922年周恭王 前0899年周懿王 前0892年周孝王 前0885年周夷王 前0877年周厉王 前0841年周共和元年(厉王出奔,诸侯共伯和干位。中国历史确切纪年始于是年)前0827年周宣王(厉王死,子宣王即位) 前0781年周幽王 前0770年周平王(史称东周时期) 前0719年周桓王 前0696年周庄王 前0681年周釐王 前0676年周惠王 前0651年周襄王 前0618年周顷王 前0612年周匡王 前0606年周定王 前0585年周简王 前0571年周灵王 前0544年周景王 前0519年周敬王 前0475年周元王 前0468年周贞定王 前0440年周考王 前0425年周威烈王 前0401年周安王 前0375年周烈王 前0368年周显王 前0320年周慎靓王 前0314年周赧王 前0255年秦昭襄王52年(周赧王死,天下无共主,史家以秦王纪年) 前0250年秦孝文王 前0249年秦庄襄王 前0246年秦嬴政 前0221年秦始皇帝26年(秦灭六国,秦王政自称始皇帝) 前0209年秦二世皇帝 前0206年汉高祖(初为汉王,前202年称帝,史称西汉时期) 前0194年汉惠帝 前0187年汉高后(高祖吕皇后执政) 前0179年汉文帝

按照顺序列出中国古代所有的年号铜钱 六

按照顺序列出中国古代所有的年号铜钱六 秦朝:(前221~206) 秦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 西汉:(前221~23) 帝王:高祖(刘邦)年号:无发行钱币及备注:三铢半两·榆荚半两 帝王:少帝恭(刘恭)年号:无发行钱币及备注:八铢半两 帝王:少帝弘(刘弘)年号:无发行钱币及备注:五分钱 帝王:文帝(刘恒)年号:无发行钱币及备注:四铢半两 帝王:武帝(刘彻)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发行钱币及备注:三铢钱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 帝王:昭帝(刘弗陵)年号:始元、元凤、元平发行钱币及备注:昭帝五铢 帝王:宣帝(刘询)年号: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发行钱币及备注:宣帝五铢、小五铢 帝王:元帝年号:初元、永光、建昭、竟宁发行钱币及备注:四出五

铢 新(8~23) 帝王:王莽(莽巨君)年号:始建国、天凤、地皇发行钱币及备注:契刀五百·货布·布泉·货泉·国宝金匮直万一刀平五千六泉·十布 帝王:更始帝(刘玄)年号:更始发行钱币及备注:更始五铢、铁半两五铢(公孙述) 东汉:(25~220) 帝王:光武帝(刘秀)年号:建武、建武中元发行钱币及备注:建武五铢 帝王:灵帝(刘宏)年号:建宁、熹平、光和、中平发行钱币及备注:四出五铢 帝王:废帝(刘弁)年号:发行钱币及备注:减边五铢、延环五铢帝王:献帝(刘协)年号:初平、兴平、建安、延康发行钱币及备注:董卓五铢(无文小钱) 三国 魏(220~265)

帝王:文帝(曹丕)年号:黄初发行钱币及备注:沿用汉五铢 帝王:明帝(曹睿)年号:太和、青龙、景初发行钱币及备注:压五压金五铢 吴(222~280) 帝王:大帝(孙权)年号: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发行钱币及备注: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蜀(汉)(221~363) 帝王:昭烈帝(刘备)年号:发行钱币及备注:蜀五铢直百五铢直百直一·太平百钱·世平百钱·太平百金·定平一百 西晋、东晋、十六国 西晋(265~316) 帝王:武帝(司马炎)年号:泰始、咸宁、太康、太熙、发行钱币及备注:沿用旧钱 帝王:惠帝(司马衷)年号: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兴、光熙发行钱币及备注:一类小型私铸泉泉、

中国历史上各朝年号一览表

。 中国历史上各朝年号一览表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正式创立年号,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汉武帝此次创举深刻的影响了以后近两千余年的中国历史纪元方式。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纪年,并同时改变年号。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新君即位一般都会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一个皇帝年号也有多个。到了明清两朝,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的做法,而改用民国纪年。虽然在袁世凯称帝时使用过“洪宪”的年号,但是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而认为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公元纪年。 西汉【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刘邦太祖高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光武帝刘秀上庙号)】 武帝刘彻 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元光:前134年—前129年 元朔:前128年—前123年 元狩:前122年—前117年 元鼎:前116年—前111年 元封:前110年—前105年 太初:前104年—前101年 天汉:前100年—前97年 太始:前96年—前93年 征和:前92年—前89年 后元:前88年—前87年 昭帝刘弗陵 始元:前86年—前80年七月 元凤:前80年八月—前75年 元平:前74年—前74年 废帝刘贺: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仅27天。 前74年—前74年 宣帝刘询:(汉武帝曾孙,汉武帝和卫子夫之长子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本始:前73年—前70年 地节:前69年—前66年 元康:前65年—前62年 神爵:前61年—前58年 五凤:前57年—前54年 甘露:前53年—前50年 黄龙:前49年—前49年 元帝刘奭 初元:前48年—前44年

古代文化常识 年号

古代文化常识---说年号 年号是中国历史记载上的一种特有纪年标识,从汉至清末使用了近两千年。年号一般是两个字,但也有长达三至六个字的,如梁武帝的“中大同”,武则天的“天册万岁”和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 年号更换除改朝换代必须更换外,—朝之内也时有改换。如汉武帝从建元到元封每六年—改,从太初到征和每四年改—次。后来常有一朝一年数改的。改换最繁的是武则天,所谓“凤凰之多莫过汉宣帝,灵芝之多莫过宋神宗,改元之多莫过武后,宰相之多莫过崇祯”。自明太祖以洪武一号终其世后,直到清末帝宣统基本上都是一帝一号,给纪年带来莫大便利。 年号由于改换频繁,不免有所重复,异代相重尚不足怪,甚至有同一朝代而相重的。如晋惠帝与晋元帝都以“建武”为年号,二者相隔不过14年,足见其朝臣之无知。 年号的定名除为“章述德美,昭著祥异”、“弭灾厌胜,计功称伐”而选用一些美好字眼外,有些衰微之世为取绍圣中兴之意,往往截取盛世年号里的字,合成新的年号,如唐德宗合唐太宗“贞观”与唐玄宗“开元”,定“贞元”新号。年号由于避各朝讳而有异辞,如唐中宗讳显、玄讳隆基,唐人凡追称高宗显庆年号多云明庆,永隆年号多云永崇,这对鉴定古物、版本均有借助。 年号拟定后感到有问题时亦可废弃不用,如唐高宗曾拟用“通乾”年号,后因“通乾”的反语是“天穷”而停用;宋神宗曾拟定“美成”、“丰亨”二年号备选,但因“美成”是“羊大带戈不可用”,而“亨”字是“为子不成”而废弃。也有以年号的谐音而影射政治的,如明海瑞曾在一疏中说:“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悬磬,十余年来,天下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也有以年号命名作政治宣传的,如三国蜀号“章武”、魏号“黄初”,吴就号“黄武”以示要吞并魏蜀之意。 有些人使用年号常割并,如明的庆历启祯(隆庆、万历、天启、崇祯)、清的康雍乾。年号不仅封建政权使用,农民起义军也使用。如黄巢的“金统”、方腊的“永乐”、韩林儿的“龙凤”和李自成的“永昌”等。宗教经典中也自用一套年号,如道经中有“延康”、“开元”等。其他国家也有用年号的,如日本有“文明”、“天元”,新罗有“建元”、“太和”,高丽有“天授”、“光德”等,这些都证明我国用年号纪年的方法影响之大。 年号除用来纪年外,还有铸在钱币上以表明政权的。钱载年号是从宋孝武帝孝建初铸四铢钱、文曰孝建开始。年号还有用来命名州县的,如江苏昆山县东乡是宋宁宗嘉定十五年置县的,于是即以年号“嘉定”命名,以后沿用下来。

中国历史上各朝年号一览表

中国历史上各朝年号一览表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正式创立年号,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汉武帝此次创举深刻的影响了以后近两千余年的中国历史纪元方式。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纪年,并同时改变年号。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新君即位一般都会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一个皇帝年号也有多个。到了明清两朝,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的做法,而改用民国纪年。虽然在袁世凯称帝时使用过“洪宪”的年号,但是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而认为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中华人民国成立后,使用公元纪年。 西汉【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邦太祖高皇帝(孝景帝启上庙号)、恒为太宗(孝景帝启上庙号)、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询上庙号)、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光武帝秀上庙号)】武帝彻 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元光:前134年—前129年 元朔:前128年—前123年 元狩:前122年—前117年 元鼎:前116年—前111年 元封:前110年—前105年 太初:前104年—前101年 天汉:前100年—前97年 太始:前96年—前93年 征和:前92年—前89年 后元:前88年—前87年 昭帝弗陵 始元:前86年—前80年七月 元凤:前80年八月—前75年 元平:前74年—前74年 废帝贺:汉武帝彻之,昌邑哀王髆之子,汉昭帝驾崩,因无子,贺被拥立为帝,在位仅27天。 前74年—前74年 宣帝询:(汉武帝曾,汉武帝和卫子夫之长子戾太子据之,史皇进之子) 本始:前73年—前70年 地节:前69年—前66年 元康:前65年—前62年 神爵:前61年—前58年 五凤:前57年—前54年 甘露:前53年—前50年 黄龙:前49年—前49年 元帝奭 初元:前48年—前44年 永光:前43年—前39年

年号

年号-年号寓意- 光汉光复华夏发扬汉族 华兴华夏得到复兴 历兴在历阳完成霸王大业 天平天下太平 天乐天下安乐 开明开创大康明天 正示以身示范以身作则 正安国家正义永存大康永远安宁 永泰国家永远国泰民安 治元治理天下放在第一位 庆武我大康是世界第一天天举国同庆 开仪开创国家以礼治国 洪越气势震耳欲茸走遍世界让世界知道我大康是尊贵的是不可侵犯的第一国弘定弘扬大康安定国家 启华开导华夏 咸熙品味人间百味创建国家的明天 开崇开创新文明 宏祯恢宏祥兆 祥元吉祥如意世界第一 仁雍仁慈的国法日后以仁治国 吉武吉祥如意国力第一 治平治理天下太平 应安国家应该得到安宁 建德建设国家以德为先 靖昭国家安宁明天更美好 平庆国家太平举国同庆 隆义国家盛大强盛正义永存 建兴建设国家兴盛不衰 永汉大康永存汉民族永存 天开天下太平盛世由我大康创造 祥命国家命运吉祥如意 崇乐天子与民同乐 靖弘天下安宁发扬广大 委焕皇帝代表天给了这个国家希望这个国家兴盛不衰 开华开创新华夏 宣安国家永远安宁 永熙国家永远繁荣昌盛下去 弘兴发扬大康中兴大康 成治做一名天下太平的明君 昌德国家永远繁荣昌盛仁义永存

秦(秦代帝王无谥号,以世代作为帝号) 始皇帝赢氏讳政 二世皇帝讳胡亥 汉 太祖高皇帝刘氏讳邦 孝惠皇帝讳盈 太宗孝文皇帝讳恒 孝景皇帝讳启 世宗孝武皇帝讳彻 孝昭皇帝讳拂陵 中宗孝宣皇帝讳询 高宗孝元皇帝讳奭 孝成皇帝讳骜 孝哀皇帝讳欣 孝平皇帝讳衡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 显宗孝明皇帝讳庄 肃宗孝章皇帝讳炟 孝和皇帝讳肇 孝殇皇帝讳隆 恭宗孝安皇帝讳祜 孝顺皇帝讳保 孝冲皇帝讳炳 孝质皇帝讳缵 孝桓皇帝讳志 孝灵皇帝讳宏 弘农王讳辩 孝愍皇帝讳协(又谥孝献皇帝) 三国 魏 太祖武皇帝曹氏讳操 世祖文皇帝讳丕 烈祖明皇帝讳睿 蜀 昭烈皇帝刘氏讳备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 清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清溥仪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己酉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乙亥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壬戌年清文宗奕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辛亥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辛巳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丙辰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丙辰年清世宗胤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癸卯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壬寅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甲申年明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年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辛酉年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庚申年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癸酉年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丁卯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壬午年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丙寅年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戊申年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公元1466年丙戌年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丁丑年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庚午年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丙辰年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丙午年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乙巳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癸未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戊申年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公元1340年庚辰年南宋、金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宋卫王赵昺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戊寅年宋端宗赵昰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丙子年宋恭宗赵显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乙亥年宋度宗赵禥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乙丑年宋理宗赵昀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庚申年宋理宗赵昀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己未年宋理宗赵昀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癸丑年宋理宗赵昀淳佑元年公元1241年辛丑年宋理宗赵昀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丁酉年宋理宗赵昀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甲午年

中国年号表

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元光:前134年—前129年 元朔:前128年—前123年 元狩:前122年—前117年 元鼎:前116年—前111年 元封:前110年—前105年 太初:前104年—前101年 天汉:前100年—前97年 太始:前96年—前93年 征和:前92年—前89年 后元:前88年—前87年 昭帝刘弗陵 始元:前86年—前80年七月 元凤:前80年八月—前75年 元平:前74年—前74年 废帝刘贺: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仅27天。 前74年—前74年 宣帝刘询:(汉武帝曾孙,汉武帝和卫子夫之长子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本始:前73年—前70年 地节:前69年—前66年 元康:前65年—前62年 神爵:前61年—前58年 五凤:前57年—前54年 甘露:前53年—前50年 黄龙:前49年—前49年 元帝刘奭 初元:前48年—前44年 永光:前43年—前39年 建昭:前38年—前34年 竟宁:前33年—前33年 成帝刘骜 建始:前32年—前29年 河平:前28年—前25年 阳朔:前24年—前21年 鸿嘉:前20年—前17年 永始:前16年—前13年 元延:前12年—前9年 绥和:前8年—前7年 哀帝刘欣 建平:前6年—前3年 太初元将:前5年 元寿:前2年—前1年

元始:1年—5年 孺子婴(王莽摄政) 居摄:6年—8年初始:8年—8年 新朝(王莽篡汉) 始建国:9年—13年 天凤:14年—19年 地皇:20年—23年 更始帝刘玄 更始:23年—25年 东汉 光武帝刘秀 建武:25年—56年 建武中元:56年—57年 明帝刘庄 永平:58年—75年 章帝刘炟 建初:76年—84年元和:84年—87年 章和:87年—88年 和帝刘肇 永元:89年—105年 元兴:105年—105年 殇帝刘隆 延平:106年—106年安帝刘祜 永初:107年—113年元初:114年—119年 永宁:120年—121年 建光:121年—122年 延光:122年—125年 顺帝刘保 永建:126年—132年阳嘉:132年—135年 永和:136年—141年 汉安:142年—144年 建康:144年—144年 冲帝刘炳 永憙:145年—145年质帝刘缵 本初:146年—146年 桓帝刘志 建和:147年—149年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 还要有时间,姓名,年号,按顺序等

中国二十五史历代皇帝名字年号 秦朝历代皇帝年号 始皇帝赢政 (前259-前210年) 秦二世胡亥 (前230-前207) 6 汉历代皇帝年号 6.1 西汉历代皇帝年号 汉高帝刘邦 汉惠帝刘盈 汉高后吕稚(太后称制) 汉少帝刘恭 汉少帝刘弘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汉武帝刘彻 汉昭帝刘弗陵 昌邑王刘贺 汉宣帝刘询 汉元帝刘奭 汉成帝刘骜 汉哀帝刘欣 汉平帝刘衍 孺子刘婴 更始帝刘玄 6.2 新朝 新朝王莽 6.3 东汉历代皇帝年号 汉光武帝刘秀 汉明帝刘庄 汉章帝刘炟 汉和帝刘肇 汉殇帝刘隆 汉安帝刘祜 汉少帝刘懿 汉顺帝刘保 汉冲帝刘炳 汉质帝刘缵 汉桓帝刘志 汉灵帝刘宏

汉后少帝刘辩 汉献帝刘协 7 三国历代帝王 7.1 魏 魏武帝曹操 (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曹丕 魏明帝曹睿 魏少帝曹芳(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曹髦 魏元帝曹奂 7.2 蜀汉 汉昭烈帝刘备 汉后主刘禅 7.3 吴 长沙桓王孙策 吴大帝孙权 吴废帝孙亮 吴景帝孙休 吴末帝孙皓 8 晋朝 8.1 西晋历代皇帝名字 宣帝司马懿 景帝司马师 文帝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谥,生前未即位)武帝司马炎 惠帝司马衷 怀帝司马炽 愍帝司马邺 8.2 东晋历代皇帝年号 元帝司马睿 明帝司马绍 成帝司马衍 康帝司马岳 穆帝司马聃 哀帝司马丕 海西公司马奕 简文帝司马昱 孝武帝司马曜 安帝司马德宗

恭帝司马德文 8.2.1 十六国 8.2.1.1 成汉 (成)景帝李特(成)武帝李雄(成)哀帝李班(成)幽公李期(汉)昭文帝李寿(汉)末主李势 8.2.1.2 汉(前赵)(汉)光文帝刘渊(汉)昭武帝刘聪(汉)隐帝刘粲 (前赵)刘曜 8.2.1.3 后赵 明帝石勒 海阳王石弘 武帝石虎 义阳王石世 新兴王石尊 石鉴 石祗 8.2.1.4 前凉 武公(明王)张轨 元公张实 成王张茂 忠成公(文王)张骏敬烈公(桓王)张重华哀公张耀灵 威王张祚 敬悼公(冲王)张玄靓悼公张天锡 8.2.1.5 后凉 懿武帝吕光 隐王吕绍 灵帝吕纂 建康公吕隆 8.2.1.6 西凉 武昭王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 南凉 武王秃发乌孤

中国上下五千年朝代、年号、建都以及皇帝列表

中国上下五千年朝代、年号、建都以及皇帝列表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都城在毫,今河南商丘北。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东魏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北齐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汉、周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唐的都城在今河南洛阳。 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 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历史年号表

历史年号表 中国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 汉朝年号表 (西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始元、元凤、元平、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初元、永光、建昭、竟宁、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建平、元寿、元始、居摄、初始 (新)始建国、天凤、地皇 (西汉)更始 (东汉)建武、中元、永平、建初、元和、章和、永元、元兴、延平、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永嘉、本初、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建宁、熹平、光和、中平、光熹、昭宁、永汉、中平、初平、兴平、建安、 延康 三国年号表 三国 〔魏〕黄初、太和、青龙、景初、正始、嘉平、正元、甘露、景元、咸熙 〔蜀〕章武、建兴、延熙、景耀、炎兴 〔吴〕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建兴、五凤、太平、永安、元兴、甘露、宝 鼎、建衡、凤凰、天 、天玺、天纪 晋朝年号表 (西晋)泰始、咸宁、太康、太熙、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 永安、永兴、光熙、永嘉、建兴 (东晋)建武、太兴、永昌、太宁、咸和、咸康、建元、永和、升平、隆和、兴宁、太和、咸安、宁康、太元、隆安、元兴、义熙、元熙 南北朝年号表 〔宋〕永初、景平、元嘉、孝建、大明、永光、景和、泰始、泰豫、元徽、升明〔齐〕建元、永明、隆昌、延兴、建武、永泰、永元、中兴 〔梁〕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大宝、天正、承圣、天成、绍泰、 太平 〔陈〕永定、天嘉、天康、光大、太建、至德、祯明 〔北魏〕登国、皇始、天兴、天赐、永兴、神瑞、泰常、始光、神、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承平、兴安、兴光、太安、和平、天安、皇兴、延兴、承明、太和、景明、正始、永平、延昌、熙平、神龟、正光、孝昌、武泰、建义、永安、建明、普泰、中兴、太昌、永兴、 永熙 〔东魏〕天平、元象、兴和、武定 〔西魏〕大统 〔北周〕武成、保定、天和、建德、宣政、大成、大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