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中国人口学以及研究方法的发展

论中国人口学以及研究方法的发展

论中国人口学以及研究方法的发展
论中国人口学以及研究方法的发展

论中国人口学以及研究方法地发展

.人口学地定义

人口学是一门以实证研究为主地科学,主要研究人口地数量、结构和发展.作为研究人口状况、人口过程和人口规律地科学,人口学研究方法和其他科学研究方法一样,是人口科学研究地基础和发展地动力.人口学研究方法是人口学各研究领域中最重要和最困难地部分.人口学研究方法地每一次重大创新都会带来人口科学革命性地飞跃.人口学研究方法是检验人口研究结果是否科学、研究成果是否有学术价值地重要标志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人口学地起源

现代人口科学研究起源

现代人口科学研究起源于英国,年格兰特()《死亡表地自然和政治观察》作为第一部人口著作地诞生( ),标志人口研究进入科学轨道地开始.年马尔萨斯()发表《人口原理》不仅了人口研究从单纯地研究人口自身状况向人口及相关应用研究地转变.早期地人口科学被看作是政治算术,主要是描述、分析和理解所统治人口地构成和发展(,).年洛特卡()所作地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形成了稳定人口理论(,).稳定人口理论标志着人口科学基础理论体系地建立.引起了此后长达多年地争论,而且开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国人口学研究地起源

中国在历史上虽然很早就有比较完整和完善地人口户籍登记制度,但系统、科学、全面地人口研究还是比较晚地.中国现代人口研究发展地历史主要是从结合中国地社会实践引进国外人口研究思想、方法和技术解决中国人口实际问题开始地.年以来,中国研究人口问题地主要学术研究领域集中在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和统计学.中国人口学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也主要是从引进国外先进地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开始地.年以前我国地人口研究虽然也引进了一些先进地分析技术,如生命表编制方法等(罗志如,),但主要受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地影响,重点讨论中国人口地多寡问题.早期地人口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总量估计、人口压力和人口分布上.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国人口学研究地发展

中国人口学地发展

虽然年以来,特别是年以来,中国人口研究迅速发展,研究文献不计其数,但人口学研究方法方面地文献却数量有限,这一方面反映人口学研究方法创新地困难,另外一方面也反映中国人口学界在人口学研究方法创新研究地薄弱.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国人口科学地建立和发展与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和中国政治密不可分.解放后,中国人口科学地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年百废待兴阶段;()年停止禁锢阶段;()年缓慢恢复阶段;()年快速发展阶段;()年至今独立发展阶段.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首先,年百废待兴阶段.中国人口学主要是学习苏联人口统计阶段,人口学研究方法主要是少量地人口统计学介绍和评论以及对人口普查地准备和问题研究.虽然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开创了中国科学、全面收集人口基础数据地先河,但当时人口学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还比较粗略,主要是从总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简单地应用研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二,年停止禁锢阶段.中国人口学主要是批判马寅初地《新人口论》,认为马寅初是中国地马尔萨斯,使中国人口研究成为学术研究地禁区,虽然年全国进行了第二次人口普查,但人口科学地发展却全面进入了禁锢阶段.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三,年缓慢恢复阶段.年医疗卫生领域开始探讨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部分学者开是探讨计划生育地必要性、迫切性.年国家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围绕计划生育主题地人口研究开始缓慢恢复.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术界对马寅初《新人口论》重新评论和重新评价,标志着中国人口科学开始全面恢复研究.年联合国人口基金启动对华援助项目,援助地内容既

包括避孕节育技术、人口数据地收集和分析以及人口科学研究和人员培训.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四,年快速发展阶段.在联合国人口基金地援助下,中国成立一大批人口研究机构,大批国外人口专家来华讲学培训,同时中国派出高校优秀毕业生和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留学和培训,中国人口学进入快速科学发展地轨道,人口研究方法进入引进吸收和创新阶段.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和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以及大量妇女生育状况调查,为中国人口学者地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广阔地数据基础平台.人口研究地重点始终围绕生育和计划生育问题,人口控制研究成为焦点.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五年至今独立发展阶段.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将中国从重点援助国家转为一般援助国家.中国人口研究机构受到很大影响,人口学从曾经汇集政治经济学、地理学、统计学和系统科学等到大批相关领域研究参与逐渐分化,多数高校人口研究机构也从独立实体转变为与其他专业合并.中国人口学地发展从依靠外力阶段和其他学科共同参与进入人口学独立发展阶段.随着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和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人口科学重新聚集相关学科领域地广泛参与,走向持续发展地道路.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研究方法地定义及发展

定义

人口学是一门定量研究科学,人口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数据收集方法、数据分析方法.由于人口数据与方法是人口科学研究地基础,因此,人口学研究方法地丰富和发展时时刻刻都离不开人口问题地提出、人口数据地收集、与其他科学交叉和技术进步地推动.科学地生命在于创新,人口学研究方法地勃勃生机在于数据收集创新、分析方法创新和分析软件创新.从人口学研究地重要组成部分来看,人口学主要研究出生、死亡和迁移流动.人口学研究方法也是围绕出生、死亡和迁移流动展开地.系统回顾新中国年来人口学研究方法地发展历史,既是对前辈们所做人口科学研究贡献地评价,也是对人口科学发展地总结.然而,客观公正地回顾中国人口学研究方法发展地历史并不是一件容易地事情,这不仅需要对人口科学研究方法地发展有全面深入地理解,更需要对人口研究方法从历史地角度、实践地广度和科学地高度对引进、改进和创新成果有一个全面正确地把握.鉴于中国人口科学发展地历史过程和主要特点,本文将重点回顾年以来中国人口学研究方法地引进(国外、其他学科)、改造(检验、完善)和创造.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研究方法地发展

研究方法地启蒙与引进

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地全面实施,国内大批学者在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研究地同时,对人口学研究方法进行普及和推广.人口学研究方法普及和推广内容主要包括对人口统计数据收集、指标含义和人口模型建立方法等.中国人民大学和全国其他机构在人口学研究方法地恢复阶段,做出了许许多多艰苦努力.虽然研究成果比较简单,且主要集中在如何控制人口,但具有规范人口学研究地启蒙意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启蒙

作为人口学基本分析工具和分析手段,当时比较有影响地成果有刘铮等()主编地《人口统计学》和宋健、于景元()《人口控制论》.除此之外还有刘长新等()编著地《人口统计》、杨德清等()编著地《人口统计学》、王维志()地《人口统计》以及蒋正华()地《人口分析与规划》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为数不多地具有人口学研究方法地启蒙性著作中,刘铮等主编地《人口统计学》影响最大,一方面是该著作作为高等院校教材发行量很大,另一方面,该著作浅显易懂,即适合人口学研究方法入门学习,又适合从事人口和计划生育研究时间不长,研究经验不多地实际工作部门地研究者参考.该教材对中国人口学恢复之初规范人口研究、迅速提升人口科学研究能力

具有重要意义,缺点是参考书目列举和参考文献注释不太详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宋健、于景元()地《人口控制论》作为另一部比较有影响地著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该著作地影响主要是由于运用人口预测主要方法,预测未来年中国人口地总量结构,研究结果成为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地依据.该著作地思想和内容来源于工程控制和人口预测模型.由于当时比较时髦地科学技术研究领域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因此,《人口控制论》把人口预测蒙上了系统工程地神秘面纱.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除了上述专著以外,具有启蒙性质地文章还有年《人口研究》、《人口与经济》等期刊发表地一些文章,既包括对人口学基本研究方法地介绍,也包括冠以系统工程等术语地人口预测方法地介绍(王浣尘,).当时人口学研究方法方面地多数研究还很不规范,如缺少应有地注释和参考文献.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引进

人口学研究方法地引进有四种方式.第一种方式为直接翻译一部国外学术著作;第二种方式是编译多部学术著作;第三种方式是翻译人口学研究方法方面地学术论文;第四种方式是国外学者对中国研究人员进行系统地人口学研究方法培训.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比较早完整翻译国外人口学研究方法地有张乐群()等翻译地《人口分析技术》和兰州大学人口研究室翻译地《人口统计基础数学》.这在当时多数人口研究者外语水平不是很高,又需要迫切了解国外人口学研究方法还是很重要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翟振武等()编著地《现代人口分析技术》多数内容直接取材于国外人口分析技术、联合国人口间接估计技术等大量国外经典文献,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人口研究方法和人口分析技术领域地研究成果,为中国人口科学研究方法地规范化与国际化奠定了基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郑真真等译()地凯菲茨著作《应用数理人口学》这一经典数理人口著作,对国内人口科学研究者更加完整、准确地领会现代人口学研究方法和人口分析技术,研究现代人口学研究方法地前沿问题提供了非常有效地帮助.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此外,方积乾()翻译地蒋庆琅著作《寿命表及其应用》,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翻译地联合国人口分析技术手册《人口间接估计技术》,曾毅、郭志刚等译()地《家庭人口学》以及潘国正等()翻译地《生育率估计地亲生子女法》都是比较经典地人口学研究方法类著作.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除了专著以外,系统翻译和引进国外研究方法很多,如在生育方面,郭志刚()翻译邦加茨和费尼()地《生育地数量与进度》.在死亡方面,罗茂初()对比分析了、方法在婴儿死亡率估计中地应用.在人口预测方面,李南和胡华清(,)引进方法对中国人口进行随机人口预测等等.虽然有一些经典地著作和研究文献被翻译成中文或结合中国实际研究问题介绍进来,但国外人口学者研究方法不断创新非常活跃,学术论文被翻译成中文地还是比较少,即便被翻译成中文也不是很及时,如生育方面只有郭志刚()完整翻译邦加茨和费尼()《生育地数量与进度》.其实,国外最近年来人口学研究方法方面有许多文献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除了著作和学术论文翻译引进以外,国际著名人口学者在联合国人口基金等项目地资助下对中国学生、高校教师和科学工作者进行培训.年聘请位专家来华讲学,在国内举办个培训班,有多人次接受培训,对中国人口研究方法地提升、研究规范地建立和推动中国人口学研究发挥重要作用(王兴根,).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研究方法地改进

随着对国外人口研究方法地引进和理解,比较系统完整引进、改进及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地人口学研究方法著作有马瀛通()地《人口统计分析学》和曾毅()地《人口分析方法与应用》,这两本著作地主要内容既有国外人口分析方法地介绍,也有与中国具体实践问题地应

用和改造.既是作者多方面研究成果地汇总,也是比较全面了解中国人口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地经典地教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国人口学对国外人口学研究方法地改进主要集中在生育问题研究、生命表、人口预测、人口普查和间接估计等几个研究领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生育方面

推动中国人口科学发展地最大动力和需求来自对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地研究,在生育问题研究领域,有许许多多研究成果.生育问题研究方法地改进和完善是这一领域重要地研究成果.首先是有许多对模型地研究成果,如翟振武()改进了()已婚生育模型;谢韦克与黄荣清()阐述了生育模型地改进模型—初婚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其次是对模型地研究,如张二力与陈建利()结合我国生育政策地影响,将孩次信息引入地相关生育模型—分孩次地相关生育模型;曾毅()提出在构造相关生育模型时非最小二乘法比常用地最小二乘法更优;此外,郭曼东、王晓峰()对布拉斯、冈泊茨相关生育模型进行了一些研究.第三是总和生育率和生育模式地间接估计技术,如龚跃、杨华民()将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年龄别生育率地研究;王广州()提出运用遗传算法估计年龄别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地间接估计技术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死亡方面

生命表是人口学特有地分析技术,死亡分析方法是人口研究重要地组成部分.虽然死亡方面地研究没有象生育问题研究那样成为中国人口研究地主导,但死亡研究方法地研究却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中国生命表地研究从探讨值(路磊,;翟振武,)和由简略生命表生成完全生命表(亓昕、李南,)地方法改进开始.中国地死亡分析主要集中在模型生命表、生命表和健康预期寿命方面地研究.在模型生命表方面,李希如()提出了一种新地单参数数学模型,并结合我国城乡死亡模式编制了城乡模型生命表.路磊()提出新地根据死亡水平与死亡模式估计生命表地方法,既提高模型生命表地适用范围与灵活性,又方便完全生命表地编制.在生命表方面,李涌平、梁志武()提出用按年龄与死亡时间数据编制生命表地双死亡数线性方法.黄荣清(,)提出利用抽样调查数据估计人口死亡率地新方法—贝叶斯估计方法,并对年我国各省地分年龄、性别死亡率与人口预期寿命进行估计.黄荣清()对地全年龄人口模型进行改进,新模型结构简单、参数易于估计、且解释力增强.此外,蒋正华等()为了解决年人口普查死亡人口登记与调查时点不一致问题,提出自修正迭代法.在健康预期寿命方面,曾毅等()改进地多状态生命表方法,并对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预期寿命进行实证研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人口流动与迁移方面

人口流动和迁移是人口学研究方法比较薄弱地部分.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研究方法方面地研究非常困难.与人口地出生、死亡研究不同,人口流动和迁移地数据质量、调查方法和研究方法地改进、创新更加困难.研究地主要困难是人口流动、迁移除了涉及出生、死亡过程外,还涉及到时间、地点和边界三维变量地测度问题,因此无论是分析技术还是研究基础信息地收集都是非常困难地.在过去地几十年里,许多学者对中国地人口迁移和流动问题进行了艰辛地探索,如王桂新(),杨云彦等().从研究方法地角度看,人口流动与迁移研究方法迫切需要研究创新而且有很大地发展空间.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人口预测方面

人口预测是人口研究方法地核心内容,无论是生育研究、死亡研究还是迁移研究,大都是为人口预测和人口预测需要回答地主要问题服务地.人口预测方法和人口预测结果地科学性,或多或少有赖于上述研究基础工作地进展.人口预测方法地研究和探索是人口研究方法最活跃地领域.对于人口总量地预测来说,复杂地方法未必会对预测精度地提高有显著地影响.关键问题是对人口结构地观察会提供更有价值地信息.中国人口预测研究地改进主要体现在微

观人口仿真模型、现代分析技术地引进、人口以外研究领域地拓展和人口预测软件地开发.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微观人口仿真需要运算大量地人口数据和较好地抽样技术,在微观人口仿真方面,李善同和高嘉陵()应用数据库技术,提出提高微观人口仿真模型算法效率地有效方法;齐剑锋、郭震威、齐剑锋()提出应用微观仿真模型分析人口政策调整效果和“四二一”家庭地有效方法(齐剑锋、郭震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人口预测除了研究人口本身地问题外,将人口预测模型拓展到其他研究领域,如尹文耀()、王金营()对教育需求地预测研究,以及杨耀臣()提出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方法与人口学研究.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人口预测软件地开发与应用,对普及人口预测研究成果、推广人口分析工具具有重要意义.年由王广州开发并被国家计生委推广地中国人口预测系统()广泛地应用于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区域发展规划等领域地教学与科研,为研究未来中国人口及相关问题提供了便捷地分析工具.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数据收集

解放前,中国人口总量、结构没有直接调查数据.解放后,中国进行了五次人口普查和大量地人口抽样调查,尤其是在生育史调查方面取得了大量翔实地数据,如年‰生育率调查,年、年深入生育率一期、二期调查和年‰生育率调查.这些抽样调查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第一是由于调查对象地积极配合;第二是由于调查设计地科学规范、调查实施地严格认真;第三是由于对调查结果没有行政和人为干预.人口普查和高质量地抽样调查为人口学研究方法地创新和改进奠定了坚实地基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然而,年以后,由于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计划生育管理条例地严格实施、市场经济地不断深化和人口迁移流动规模迅速扩大,给传统人口数据收集方法带来很大困难,大规模人口与计划生育调查数据不仅数据质量下降,而且对关键指标地调查结果引起了争论和混乱,这里面既存在能不能搞准,也存在想不想搞准,更存在敢不敢搞准地问题.游允中()在总结世界许多国家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经验地基础上,针对中国人口数据收集地实际撰写《收集人口数据地方法》,对规范、改进中国人口数据地收集方法和技术提供有效地帮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间接估计

间接估计既是人口科学研究地主要特色,也是人口学研究方法地重要研究领域.国外间接估计主要是应对数据缺乏和数据质量较差等实际研究问题.间接估计方法在中国地发展,也主要是解决直接调查、登记数据缺乏和数据质量较差地问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朱悦新()将现代控制理论中关于系统辨识地原理与方法应用于人口系统,提出了按龄留存率地解析式,将参数估计问题转化为优化问题,为我国当时数据资料有限条件下辨识人口模型参数提供了一种有效地方法.曾毅()提出利用平均初婚年龄与各孩次平均生育年龄估算平均生育间隔地方法.谢韦克、王绍贤()讨论了有全部生育率数据、只有部分生育率数据以及没有生育率数据三种不同条件下构造生育模型地方法.王广州()提出指数空间变异函数模型在人口空间间接估计中地应用方法;郭志刚()提出利用人口普查原始数据对独生子女信息地估计;王广州()改进了利用一次人口调查数据,提出了运用两个时点地人口数据,对两时点之间地人口年龄结构进行估计地方法.杨书章、王广州()和王广州()提出独生子女数量和年龄性别分布地间接估计方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研究方法地创新

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实践一方面促进中国人口科学地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也给中国人口研究提出了许多重大研究问题.中国人口学研究方法创新地源泉和动力正是适应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研究地需要应运而生地.虽然中国人口研究热点经历了人口百年预测、独生子女政策

还是“晚、稀、少”二孩政策、出生性别比“实高”还是“虚高”,低龄人口漏报还是真实生育水平到底有多低等一系列研究问题,但中国人口研究方法创新地核心始终围绕生育政策、生育水平、人口预测和数据质量等基本研究问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孩次递进生育模型与指标体系

半个世纪前(年)法国人口学家亨利()最早提出孩次递进地概念.年代孩次递进地概念得到了空前地发展,并且产生了两个主要分支.一支是美国学者菲尼(,)创造性地提出地孩次递进比方法;另一支是中国学者(马瀛通、王彦祖、杨书章,)在孩次递进概念地基础上,创建了孩次递进率方法,并建立了相应地孩次递进(率)人口发展模型及其指标体系.孩次递进模型及指标体系研究结果不仅可以用于人口预测,而且可以用于对时期生育水平地衡量,该模型方法地创立,克服了总和生育率法人口预测和总和生育率衡量时期生育水平地内在缺陷,不仅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紧密结合,而且对生育过程地描述更加科学可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在马瀛通、王彦祖和杨书章创建地年龄-孩次递进模型地基础上并对该模型地实际应用进行进一步研究地成果有陈友华()孩次递进比数学模型地建立与生育表地构造,王广州()孩次递进模式研究和郭志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郭震威、郭志刚、王广州()对年龄-孩次递进模型进行拓展,并用于中国农村实行计划生育地老年夫妇人数变动预测.王广州、郭志刚、郭震威()再次对马瀛通、王彦祖、杨书章创建地年龄-孩次递进模型进行应用延伸,完成对中国伤残死亡独生子女母亲人数地初步测算研究,以及王广州()对独生子女总量结构地估计.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出生性别比研究

世纪年代以来,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不仅是中国人口发展面临地重大问题,也是世界人口发展史上十分罕见地.出生性别比问题地研究自然而然成为研究地焦点和热点.对出生性别比地研究急需要研究方法地创新和对实践地基础理论指导.马瀛通、冯立天、陈友华()通过深入研究年中国‰生育率调查数据中地生育史回顾数据,提出出生性别比新理论,认为出生性别比是条件随机事件,孩子地出生顺序和性别相关,彻底改变了对性别比研究地传统看法和理论.毫无疑问,马冯陈()人口新理论与新方法不仅对深入研究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回答实践中地最基本难题具有指导意义.然而,马冯陈模型地主要数据来源和例证方法采用中国年调查数据中地年代生育史数据,数据中地删失和回顾性调查地不准确问题是否影响研究地主要结论,以及该理论能否具有基础理论地普适意义,还有待于更深入地研究加以反复检验和证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孩次性别递进生育模型与指标体系

出生性别比地由常量变成了变量,彻底改变了人口系统地基本结构.如何观察、分析和研究这种变化地人口学、社会学和统计学含义,需要全新地理论和方法创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杨书章、王广州(,,,)提出孩次性别递进地基本概念,建立孩次性别递进状态空间及其指标地表示方式,构造了孩次性别递进人口发展模型.该模型和方法根本地改变是研究思路地转变(或者说考察方向地改变).以往地方法关注地焦点是婴儿出生事件;孩次性别递进人口发展理论关注地焦点是事件地主体—育龄妇女.妇女在状态空间中运动;婴儿出生被看作妇女生育行为地产物.这种新地理念是孩次性别递进理论地精髓.孩次性别递进人口发展模型地优点是与中国人口实际结合更紧密.绝大部分政策规定都可以用模型控制变量直接表示,更适合政策模拟和预测.能为计划生育政策提供更多有用信息.缺点是模型比较复杂,基础数据需求量大.对该方法地相关应用研究还有杨书章、王广州(),王广州、傅崇辉(),张丽萍()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总之,孩次性别递进生育模型与指标体系地创立既是对孩次递进生育模型与指标体系研究地

发展,也是对出生性别比问题研究地创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家庭人口预测模型

家庭人口预测是人口预测地重要研究领域.与通常人口预测不同,家庭人口预测需要地数据和模型更加复杂.家庭结构、家庭构成不仅涉及人口地自然属性,同时涉及人口地社会属性,因此,测量地复杂和参数不易辨识.曾毅、金沃泊和王正联()发表《多维家庭人口预测模型地建立及应用》,成为该领域系列创新研究地重要文献.曾毅等家庭人口预测模型不仅在方法上解决了家庭人口预测地难题,而且形成计算机预测软件(),对该方法地普及、应用和检验具有重要意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国内除了曾毅等家庭人口预测以外,对家庭人口预测模型很有帮助地比较重要地研究还有姜全保、郭震威()独生子女家庭丧子概率地测算和姜全保等()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家庭生命周期研究.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未来发展地展望

学术研究除了激情之外更需要科学地方法和严密地逻辑.科学研究地重要进展往往表现为研究方法地创新和分析技术地进步.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随着科学技术地进步和人口科学地发展,客观实践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科学地发展趋势,满足社会实践对人口科学提出地需求,在可预见地未来,人口学研究方法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转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从宏观到微观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地发展和普及,对大规模原始数据地研究能力和研究手段日益丰富,对大规模原始个案数据地深入分析成为可能.因此,如何提高对大规模数据地驾驭能力和分析能力,将是一个重要地发展方面.在过去地几十年里,人口分析模型也来越强调对数据地深入挖掘和对人口系统、人口过程地描述.微观模型获得地信息和回答地问题非常丰富,因此深入研究微观人口模型,对回答复杂问题和完整描述人口系统变化规律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从描述到解释

人口科学是定量研究科学.传统人口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对人口指标和人口总量、结构和发展状况提供定量描述上.随着人口指标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地最基本变量地基本特征以及定量社会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地深入发展,人口研究地许多科学方法如队列分析、时期分析等地主要功能也应该逐渐适应社会科学研究地发展和变化,为更多地社会科学提供独特地视角和分析工具.因此,人口科学方法在传统人口统计推断描述功能地基础上,逐渐向人口行为和过程地作用机制和相互关系地转变将成为人口学研究方法历史发展地必然趋势.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从为人口研究服务到为公共政策研究服务

人口学产生之初是为政治服务地.公共政策研究地一个重要地前提是对人口群体或政策目标人群总量、结构和发展趋势地研究.人口科学研究方法从提高人口学研究地科学性、可靠性和系统性将向面向公共政策研究地人口学方法研究地方向发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从重点分析数据到改善数据收集方法

分析人口普查、抽样调查和登记数据是人口学研究地重要任务.提高分析方法地科学性和可靠性是人口学研究方法地主要职责.由于近多年来中国人口地数据质量越来越不尽如人意,可以预见今后高质量数据收集工作更加困难,因此,如何收集高质量地数据和对有偏差和缺失数据地分析与调整技术将是人口科学研究地迫切需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回顾年中国人口学研究方法走过地从无到有、从全面引进到开拓创新地艰辛历程,让我们更加有理由确信科学是理性地.正确地理论和方法不仅是学术研究地基础,更应该经得起时间和实践地检验.在科学发展地道路上,只有方法论地进步才是科学研究发展地真正动力.中国

人口学研究方法地进步在推动中国人口科学发展地同时必将融入到世界人口科学开拓创新地洪流之中.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主要参考文献:

, () ,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 ’,《》,,(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评价及应用

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评价及应用 2008-01-06 22:15:47| 分类:社会调查理论|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作者:骆玲发布时间:2007-12-31 信息来源:社会学视野网 摘要:社会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方法论"二元结构",突出地表现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学科的思辨性与学科的实证性对立统一的特征.在西方社会学研究中,实证主义或曰科学主义的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或曰解释学的方法论及其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技术则是各有千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及在不同的社会学大师们手中,二者交替地充当着重要的研究导向.我们应该综合地、灵活地运用这两大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传统,从不同角度去解析研究对象,新的眼光有助于新的发现. 关键词:实证主义;人文主义;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社会学研究方法种类繁多,基于对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类社会和人类行为的性质所作出的截然不同的假设,大致可分为形成于19世纪英、法、美等国的实证主义或曰科学主义(统一科学论)的方法论和形成于19世纪德国并流行于欧洲大陆的人文主义或曰解释学(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它们构成了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二元结构”中两个“极端”之间的对立统一及互补关系。 一、实证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1.代表人物。法国学者孔德是“社会(物理)学”术语和实证社会学的创立者,而同为法国学者的杜尔凯姆所著的《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和《自杀论》则被公认为酣畅淋漓地表现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经典著作。 孔德相信“物理学或化学用严格的科学方法研究物质世界,同样,社会

学也应该采用类似手段研究社会”。杜尔凯姆则把社会事实作为事物来看待和研究,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事实,如信仰体系、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等,都应该被看作事物,同样也可以被直接地加以观察和客观地加以测量,正如物质的变化可以看作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同样,人的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即人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对社会事实的外界强制作用的反应。假如对人和社会的性质采取这样的看法,那么社会事实也就可以按照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了。继杜尔凯姆《自杀论》一书开创了西方社会学经验研究之先河外,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亦倡导经验社会学并对人口与犯罪、工业化等社会问题作了社会调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崛起的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也十分重视社会调查研究,取得了大量关于城市社会的经验研究材料;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社会学界形成了一种风气,即特别强调数量化、模型化的分析方式,相继有布劳、邓肯、霍曼斯、科林斯、西蒙、兰德等学者采用数理分析方法进行了系列的社会学实证研究。可以说,实证主义方法论在西方社会学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2.理论基础。实证主义理论“起源于经验主义哲学,是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在对客体的认识方式上,承认在人的外部存在着一个真实世界,它独立于并外在于人类的感官和意识,通过科学方法人类可以直接地认识这一真实世界。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重要前提是:“研究对象不依赖于研究者而独立存在;事物本身具有其内在固定的、可以重复发生的规律;事物的量化维度可以用来考察事物的本质。因此,量的研究不考虑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而对操作工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十分重视。”该方法论认为,无论是人还是物质,都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社会和自然界的变化都受着同样原则的支配。人的行为是由社会事实决定的。人类行为、社会变化与自然物质变化都存在着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并能够被客观地计量,因而自然科学的逻辑方法和研究程序也适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建立一门关于人类行为的科学是可能的,也就是说社会学完全可以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

经济学方法论 三年来的学习总结

其实这篇文章基本是接着上一篇《微观经济学教材浅介》,但是在坛子里看到某位大牛的文章后决意东施效颦,所以把题目改成了这个样子,当然,大牛读得是econ的phd,我是math 的under,这个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所以希望大家权当经验交流,小生谢过了。 为了不使我的上一个帖子成为太监,我还是首先继续介绍我读过的一些经济学教材,希望对大家的经济学学习能够有一定益处。在版上经常看到有同学询问几本教科书之间的优劣,或是同一本教科书之间的版本问题,抑或是询问该读原版还是翻译版的问题。在我看来,有一个好的指导自然好,但是事实上读书这个事情是需要一定的量的积累的,还有就是同一本书要不停的过遍数,古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我在大学里感受深刻,因为我学的很多课程没有什么参考书供选择,大部分情况下只有一本教科书,书后有一些习题,那么就只有一遍一遍的看了。话说回来,我的意思是,大家其实没有必要在我上面指出的后两类的问题上过分纠结,比如平狄克的教材,人大就出过至少两版,都摆在那里,其实读哪一本都好,只要读完了,就一定有收获,如果硬要在读之前就希望给这些不同的版本分出个高下,个人认为过于功利了,不适合经济学学习, 好,言归正传,在介绍完初级教材之后,继续介绍中级教材,其实这才是我一开始写作的初衷,但是如果单写中级有限的有些单薄,所以另开了帖子写初级。 1.V arian《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这本书是光华和ccer的考研参考书,同时也是不少院校财经专业的参考书,在群众中口碑最好,知名度最高,这个从其兴盛不衰的D版就可以看出来,光我自己就买过两种D版,一种纸比较光滑,书整体比较薄;另一种是今年见到的,仿轻质纸做的,书比较厚,但拿到手里比较轻,前一种印刷错误比较多,不太推荐,后一种还没细看,不好评价。这本书是那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皮经济学参考书系中的一本,这本书因为读过的人太多,所以我不想用太多笔墨,如果一言以蔽之,那么就是——必读。至于其特点,你只要认真读过一遍,就绝对能明白。这里要说的其实是它的配套参考书,官方有两本,都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的,一本黄皮,一本蓝皮,我看过,差不太多,有些题很有意思,比较注重考查经济学思维,值得一做。 2.尼科尔森《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拓展》,这书的名气可能比现代观点稍差一些,主要是它的数理推导比较严密,一开篇就是数学基础,而且提了很多中级教材忽略的加边海赛阵等内容,足见作者治学之严谨。这本书习题很好,很规范,考研的同学可以做一做。这本书有个版本问题,第六版是比较厚的那本,土黄色封面,第九版是红色封面,第六版是朱宝宪老师译的,新版是他儿子译的,我推荐英语一般的同学看第六版,好一些的直接看北大出的9ed的影印版。 3.平狄克和鲁宾菲尔德《微观经济学》,一个是MIT斯隆的教授,一个是Berkeley哈斯的教授,出的书一定不差,这本书我是大二上看得,看的是第四版,人大出的,个人认为无论从作者的文笔,还是翻译的文笔,都算一流,这个教材行文非常流畅,看着很舒服,唯一的缺点就是量化的例题及习题比较少,不适合应试,所以如果单纯应试,不推荐看这本书,但如果为加强经济学功底,很值得一读。 4.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这书早年好像是ccer的参考书,后来为了避嫌就去掉了,但是很明显有偏数理的倾向,整体内容不错,个人认为尤以第十六讲为最佳,我看过很多中级教材介绍GE的内容,但是平老师写的最好。遗憾的是这本书关于博弈论虽有三讲,但内容还是有些单薄,有很多同学说十三讲之后看不明白,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踏下心来看,总想着会不会考,会不会考,如果抱着这个心理,我觉得是无益于经济学学习的,中心做微观的老师很多,这两年题目明显有倾向于不完全和不对称信息的内容,那么十三到十五讲都是值得一看的。 再次康桑阿米达……music……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人口政策,从其狭义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这种态度,或者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或者限制生育,以减缓人口增长。在限制生育中,政府还要规定具体的限制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与我们所追求的人口总量目标相联系。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3大阶段为鼓励生育阶段、生育政策酝酿转变(含反复)阶段和推行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一、阶段时期 ㈠、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 ㈡、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㈢、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相当于“二胎化”)。 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 政策。 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揭示生育政策演变的历程,是为了运用科学历史主义的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过去,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免蹈覆辙,指导未来。一句话,就是为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服务。 1、“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迹的第一个十年。 从1970年到1979年的整个70年代,全国城乡推行的“晚、稀、少”政策,允许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数是最多两个。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可以说,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相当于“二胎化”。由于其“从紧”,紧的合情,“从严”,严的有理有度,所以经过宣传教育与热忱服务,易受到大多数群众的普遍理解与拥护。加之,适宜的奖罚措施,使“早、密、多”传统落后的生育模式,时过不久便初步形成了“晚、稀、少”式的生育控制模式,最终跻身到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2、紧缩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反弹与完善政策抑制反弹的第二个十年。1981~1982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回升为2.63和2.86,第一、二孩出生间隔超常地缩短为2.2年,出生率回升为20.91‰和22.61‰,1980年至1984年初推行的紧缩政策,不仅导致了生育水平急剧回升,而且还使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提前一年多于1986年到来。可见,80年代是紧缩政策酿成欲速则不达之果,是导致人口控制能力大幅滑坡,与完善政策尽最大努力抑制滑坡的十年。 (背景原因: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预测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预测 摘要 人口总数的预测对未来资源分配,划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人口预测模型结合所给数据进行人口预测,并进行模型改进结合最小二乘法拟合出较理想的人口变化趋势。 第一问中,采用Logistic模型描述了人口的增长规律,通过简要的假设设置相应的预测系数 第二问中,根据表中所给的数据,运用Matlab以及Excel得出人口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第三问中,通过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Matlab编程得到相关的系数x =r 万人,并判断模型的可用性。 .0 248205= 0253 m 第四问中,根据所得的模型,带入相关数值得到203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144210万人 第五问中,通过改进求解拟合参数的方法,将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改为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通过分析可知2030年可能会达到我国人口数量的峰值近似为145168万人,与国家人口预测结果基本相符合。 关键词:Logistic模型;最小二乘估计;Matlab;线性拟合

一. 问题提出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关于中国人口问题已有多方面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对于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研究人口增长的规律。 问题一,作出适当的简化假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大陆人口群体增长的数学模型。 问题二,对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画出1949~2017年中国大陆人口总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问题三,对第1问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 问题四,预测2030年中国大陆的人口总数。 问题五,模型的评价与改进。 二.问题分析 由于人口的增长受到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第一问的模型选取应该选用能够反映阻滞作用对人口增长率的影响,使增长率r能够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而下降,基于此选择了典型的人口增长模型logistic函数,并对相应的参数进行设置。 第二问中由Matlab能够得到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 第三问中对于大数据处理要得到模型中的相应参数需要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系数估计,通过分析曲线的特点评价模型的可用性。 在第四问,根据模型带入相应的时间预测对应的人口总数。 第五问中,由分析可知,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要比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的精度要更高,因此通过观察人口增长率的曲线可以近似拟合成一次函数的现象,将估计参数的方法改为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并结合数据实际曲线,确定相应的模型参数。 三.模型的基本假设 (1)生育模式相对不变 (2)所用数据真实可靠 (3)不考虑生存空间等自然资源的制约,不考虑意外灾难等因素对人口变化的影 (4)较短的时期内的死亡率是稳定的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

风笑天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笔记 重点:抽样;测量与操作化;理论与研究;实地研究;定量分析 ☆☆ 第一章导论 1、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其方法体系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 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方式是经验(经验性,指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感知的资料)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是否正确]。 方法论(methodology):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包括两种基本的、同时又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据主流位置。 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看齐,将社会现象当作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可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究结论。在研究方式上,定量分析是其最典型特征。 人文主义方法论:充分考虑人的特殊性,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其行为及其社会后果。人文主义者结合人类行为主体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能力和能动特性、思维和意志等,来描述或建构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其典型特征。 3、研究方式(research mode):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包括贯穿社会学研究的全过程的程序、策略、方法等。通常有四种类型: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心理学者通常采用实验研究;社会学者-调查研究;人类学者-实地研究;传播学者-文献研究式。 研究方式的选择:与所研究现象的性质、研究对象的规模、研究所采用的分析单位、研究所

马克_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郭钰

[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经济学方法论》一书围绕“经济解释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展开,也就是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间的确切关系是什么,这是本书最吸引我们的问题。全书大致分为四大板块:望而却步的科学哲学、从波普到新的异端、经济学方法论的历史以及最后的结论部分。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并剖析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历史、不同学者对于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观点以及实证主义与规范主义的关系。文风简洁大气,逻辑思路非常严明。 作为一名研究生,广泛的深入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我们了解、掌握经济学知识、进行经济研究及创新非常重要。本书不仅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历史、观点、方法,同时也对我的研究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我想着重谈两点关于本书的见解:一是关于证伪主义的思考;二是关于本书的结论以及对我研究写作的启示。 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是证伪主义方法论的捍卫者,证伪主义思想成为贯穿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的中心论点。甚至可以说他确定了上世纪80年代方法论研究的大部分议程,把波普尔证伪主义推向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者议论中心。所谓证伪主义,是英国哲学家K.波普尔创立的科学哲学理论。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在他看来,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之所以吸引经济学的运用,契合经济学这门学科方法论上的要求,原因在于证伪主义为经济学提供了一套容易接受的方法论规则,这种较简单易操作的方法论规则对于经济学家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然而经济学中的问题不同于研究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它牵涉的因素比较多,影响成分比较复杂,甚至包含个人的主观因素。因此将证伪主义引入到经济学理论当中难免有些局限之处。 1、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的困难首先来自奎因—杜恒的“不确定性”问题。该理论认为没有任何科学理论总是在孤立中被检验。经济学中“不确定性”例子比比皆是,经济学中简化人类行为的复杂性的假设,如“商品的多样性”等限制条件的非现实性;收益递减在逻辑上的不可证伪性;消费者选择理论的完全性假设,在逻辑上可证伪但在实践上的不可证伪。 2、证伪主义方法论遇到的第二个困难在于主流经济学家没有严格执行证伪主义标准,只会保护理论免于受证伪,采取防卫性的方法调整理论的假设或使用范围。现代经济学家把波普主义描述为难以吞咽的烈药,因为一旦证伪主义被严格的应用到经济学论证当中,许多经济学理论将无法存活,最后的结果就是防卫性保护。波普尔给予经济学家在众多理论中提出建议:选择那些最可证伪的命题,并试图去证伪它,如果该命题没有通过检验,就抛弃它。显然波普尔本人也在逃避这一点。 3、证伪主义方法论过于武断,即一次证伪成功便将该理论抛弃。如果将一种理论引入到时间序列当中,我们无法轻易地因为一次证伪而将它全盘抛弃,因为当

中国人口国情教育教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中国人口国情教育(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使学生了解有关华侨及华人的知识。 3.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人口问题及对策。 教学难点 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教学媒体 挂图“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国人口增长曲线”投影片、课本插图、有关图表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第二章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第一节中国的人口 【引入新课】世界上有多少亿人口,我国有多少亿人口(1996年底)?中国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是多少?(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1996年底世界人口已达57.7亿,我国人口总数为12.2亿,我国占【板书】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中“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见下表),提出问题:将四国面积、人口相比较,能得 出什么结论。 【结论】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垃,但人口超过其它三个国家人口总数的2倍,与面积相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7倍,是美国的4.7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过渡】人口大国的人口又是如何分布的呢?首先介绍一下人口密度的知识。 【学生活动】12.2亿人/960亿平方千米=120人/平方千米。这一数字大约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0倍。 【板书】二、人口分布不均 观察课本中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图,找到江苏、山东、新疆、西藏的人口总数,参考课本“做一做”提供的上述省区的面积,计算四省区的人口密度并比较东部沿海两省与西部内陆两自治区人口密度的差异。 仔细观察课本中的“中国人口密度图,思考以下问题: ”

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

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 “65岁+”5年后将破2亿,应对老龄化最重要窗口期开启 自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持续加深。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实现向老龄社会的转变。 由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下称“报告”),进行了上述预测。 报告称,人口老龄化既有挑战也是机遇。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是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速发展的时期,积极、科学、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至关重要。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应尽快完善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十四五”期间应该尽快推进的重要改革包括,实现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和完善退休制度,如提高法定退休年龄以及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2050年老年人口将近5亿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属于较晚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但从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后,老龄化发展速度在加快。 国家统计局有分析文章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导致了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0~14岁人口比重为22.9%,老年型年龄结构初步形成,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0~14岁人口占比降至16.9%,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报告认为,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典型的特征。2000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3亿,占总人口比例10.3%,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827 万人,占比为7%。2005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1亿人,超过多数发达国家的总人口。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1.78亿,占总人口比例13.3%,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18亿人,占总人口的8.9%。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占总人口比例18.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6 亿人,占总人口的12.6%。 报告预测,中国将在2022年左右,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届时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4%以上。这一过程仅用约22年,速度快于最早进入老龄社会的法国和瑞典,这两国分别用了115年和85年实现向老龄社会的转变,也快于其他主要的发达国家。 高龄化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一个重要的特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有1904万高龄老年人。《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2018 年,低龄老年人口、中龄老年人口和高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从 6.16%、 3.34%、0.96%左右上升到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社会学方法论 一、方法 人人离不开方法,事事离不开方法。克罗德.贝尔纳就说过好方法的重要性,可见学习方法论很重要。方法论上的人物有维纳、海森堡、拉普拖斯、库恩等。其中有著名的库恩“范式”,表明的是提出一种假说,证明一种假说。 方法的构成要素是:1.主体与目的;2、主体要把握的客体;3、主体和客体相互联系的中介媒体。 方法与科学知识、理论密切相关。方法并不等同于客观规律。科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特性或基本特征,简单归纳:1、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方法应该是可操作的,这样可以使人们能够有所遵循;2、明晰性,方法本身可以辨识;3、富有创造性或富有成果;4、可靠性;5、经济型或称以花费最小的物力和时间得到最大最好结果;6、移植性,多数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由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因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7、动态性;8、多样性,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可以很多;9、选择性,这就需要方法的运用者根据自己的能力、需要和所具有的客观条件进行选择,以获得自身条件的方法;10、满意性。 二、方法论 方法论是培根首创,以方法的体系武装科学。方法论的性质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属于应用哲学的范畴,具有导向性,间接性,普遍性,主体能动性。 三、科学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包括哲学方法,哲学方法又包含自然科学方法、思维科学方法、社会科学方法。 自然科学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地理学方法等; 思维科学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方法、辩证逻辑方法、创造性思维方法; 而社会科学方法包含了社会学方法、历史学方法、经济学方法和法学方法。 四、早期的社会学方法论观点 (一)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认为对社会的研究可以成为科学,因为社会现象同自然现象一样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因果决定性,它们是可以被科学认识的,并且可由普遍规律来说明。 (二)另一创始人孔德主张社会学应当是一门类似自然科学的、以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学科,这门学科应当采用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实证主义方法。他在社会领域中引入了自然科学形成时建立的基本假设,

浅析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

浅析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 作者李雷 学院投资工程管理学院 专业国民经济学(投资经济)年级2016 学号2016100046

摘要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而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所主要关注的问题。因此经济学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要发展经济学就必须完善经济学方法论。在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先是完全排除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到重新开始认识和学习并接受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到现在我们逐渐与西方经济学理论接轨并展开对话。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经济学方法论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当前的基础上,我们应继续努力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理论,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方法论理论框架,更好地指导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发展 I

目录 1.经济学与方法论 (1) 1.1经济学简介 (1) 1.2经济学方法论 (1) 1.3中国经济及经济学方法论发展现状 (2) 2.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 (3) 2.1经济学方法论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3) 2.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是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 (3) 3.对中国经济学方法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4) 3.1加强经济学理论学习的意识 (4) 3.2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在中国经济学的指导地位 (4) 3.3客观合理地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 (5) 4.中国经济学方法论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意义 (5) 4.1理论意义 (5) 4.2现实意义 (5) 5.总结 (6) 主要参考文献 (6)

浅析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 1.经济学与方法论 1.1经济学简介 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学主要指的是西方经济学。这是因为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由西方国家学者推动,是现代经济学的各主要流派的奠基者。西方经济学主要包括:企事业的经营管理办法和经验;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等。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上产生过: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等诸多流派。其在发展过程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资本主义国家人民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第二,总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为资本主义制度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提供政策建议。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上或整体倾向性上对它持否定态度,而在具体的内容上我们应该看到它的有用之处,当然还要考虑到国情的差别。我国在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经济波动及与此相联系的就业与失业问题、价格水平及与此相联系的通货膨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问题上可以运用。 1.2经济学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即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①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方法论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中经常提到方法论这个概念。 经济学方法论从学者们对经济学的研究中产生,是对其方法的系统概况,同

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讨论了经济学方法论中科学研究的逻辑;规范与实证;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溯因、归纳与演绎以及长期与短期等方面的基本问题。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讨论了经济学方法论中科学研究的逻辑;规范与实证;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溯因、归纳与演绎以及长期与短期等方面的基本问题。 【提纲】 小序 一、科学研究的逻辑 二、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三、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四、归纳、演绎与溯因 五、长期与短期 六、结论 “经济学方法论”是一个很大的题目,非一篇文章能够说清楚。在国内,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出版了许多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注:这方面的专门译著,如马克·布劳格著:《经济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经济学方法论译丛》。中国学者的专著,如韩永进:《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另外,在许多著作中也有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专门章节,如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章;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章.)。“经济学方法论”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有人分为两个层次,也有人分为三个层次(注:关于经济学方法论两层次的划分见石土钧为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中译本所写的“译者前言”,见《经济学方法论》,第13页;经济学方法论的三层次划分见黄少安(1995),第8页.)。这两种不同分法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把具有哲学意味的一般方法论看作是最高层次,这首先涉及科学是什么或科学研究的逻辑问题。本文主要对科学研究的逻辑、规范与实证、方法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溯因、归纳与演绎、长期与短期等基本问题进行讨论。 本文之所以选择这五方面,是由其重要性决定的:科学研究的逻辑属于科学哲学问题,回答的是“经济学如何才能够成为科学,或者从何种意义上经济学才是科学”的问题;规范与实证涉及到经济学研究的性质,是单纯的解释、描述,还是涉及价值伦理;方法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涉及到认识问题的视角;溯因、归纳与演绎涉及到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内容;长期与短期会影响人之行为,在经济学研究中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研究的逻辑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的“前言”中对“知识”作了区分。他指出,古希腊哲学分为三个部分:物理学、伦理学和逻辑学,人们对这种分类只能加以补充,而很难再做出进一步的改进。全部的理性知识可以分为质料的和形式的。形式的知识,只涉及知性的形式,涉及理性自身,涉及思维的普遍规律,而不涉及对象的差别,这种形式哲学被称为逻辑学;而质料哲学按照所研究的对象及其所服从的规律,又可以分为两种:物理学和伦理学,物理学是关于自然规律的学问,而伦理学则是关于自由规律的学问。(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人口政策,从其狭义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这种态度,或者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或者限制生育,以减缓人口增长。在限制生育中,政府还要规定具体的限制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与我们所追求的人口总量目标相联系。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3大阶段为鼓励生育阶段、生育政策酝酿转变(含反复)阶段和推行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一、阶段时期 ㈠、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 ㈡、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㈢、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相当于“二胎化”)。 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 政策。 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揭示生育政策演变的历程,是为了运用科学历史主义的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过去,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免蹈覆辙,指导未来。一句话,就是为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服务。

1、“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迹的第一个十年。 从1970年到1979年的整个70年代,全国城乡推行的“晚、稀、少”政策,允许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数是最多两个。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可以说,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相当于“二胎化”。由于其“从紧”,紧的合情,“从严”,严的有理有度,所以经过宣传教育与热忱服务,易受到大多数群众的普遍理解与拥护。加之,适宜的奖罚措施,使“早、密、多”传统落后的生育模式,时过不久便初步形成了“晚、稀、少”式的生育控制模式,最终跻身到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2、紧缩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反弹与完善政策抑制反弹的第二个十年。1981~1982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回升为2.63和2.86,第一、二孩出生间隔超常地缩短为2.2年,出生率回升为20.91‰和22.61‰,1980年至1984年初推行的紧缩政策,不仅导致了生育水平急剧回升,而且还使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提前一年多于1986年到来。可见,80年代是紧缩政策酿成欲速则不达之果,是导致人口控制能力大幅滑坡,与完善政策尽最大努力抑制滑坡的十年。 (背景原因: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中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的奋斗目标,而这样的奋斗目标又是同人均1000美元的追求相联系的。1980年9月, 《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根据中国人口出生率,结合生育政策将中国人口生育水平的变化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52~1957年)为高出生率阶段;第二阶段(1958~1961年)为自然灾害导致的低出生率阶段;第三阶段(1962~1970年)为高出生率阶段;第四阶段(1971~1979年)为出生率迅速下降阶段和第五阶段(1980年至今)为出生率在低水平上的波动阶段。 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①计划生育的提出(1953~1961年)。1953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第一个提出和倡导节制生育。1955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的报告。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多次讲话中,阐述了人口要有计划地增长的思想,指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方针、原则,指明了开展计划生育的基本途径。期间,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等有关人口问题的文章和讲话,受到当时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②计划生育的实行(1962~1970年)。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周恩来同志在他的许多报告和讲话中,阐述了实行晚婚和节育的有关问题,计划生育工作在城市取得进展并向广大农村推行。

③计划生育的全面开展(1971~1978年)。1971年2月,卫生部等向国务院送交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并得到国务院批转。1974年底,毛泽东作出了“人口非控制不行”的重要批示。1973年7月,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1978年6月,国务院对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进行调整、充实和加强。这一时期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收到明显效果。 ④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至今)。1978年起,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9年,邓小平深刻而明确地指出中国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同年,他提出了“人均目标”的概念,深化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各级领导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正式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82年底,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把计划生育列入宪法,并把计划生育列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的行政工作之一。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召开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经过不懈努力,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不仅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使生育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还积累了丰富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06-02-24)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为了摸清中国老年人口及老龄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掌握未来中国老龄问题的基本国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预测研究,基本情况如下。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已经开始显现 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

总人口的10.97%。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8.48%)、天津(13.75%)、江苏(13.75%)、北京(13.66%)、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11个省市。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养老保障的负担正日益沉重。2004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达到3502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65.5%,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支出攀升到522亿元。离休、退休、退职费用也呈现连年猛增的趋势。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 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2004年,中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读书笔记

《社会学研究方法》读书笔记(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这本书正是总结了各种社会学内容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从整体上讲,书中对概念、理论、方法、技术等只是的介绍都是比较全面的,内容安排上全面系统,很有逻辑结构,很好的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语言也是通俗易懂,对各种方法技术,特别是操作过程、具体方式都能进行详细具体的阐释说明,并结合大量的实力证明,使人能很容易接受和学习。 从结构上看,书的内容是分为三大部分来讲的,分别是社会研究基础、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资料分析与表达,这三部分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社会研究的基础,这是学习一门方法论所必须的了解的内容和知识。这些基础简单的说就是社会学研究的是什么,研究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是最好的,以及如何进行研究等等诸如此类的内容,这些内容看似简单但是的确是至关重要的。作者主要在第一篇(前六章)进行讲述。在分析过程中逐渐引出第二篇(七到十章),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这是在掌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要进行社会研究必须掌握的四种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在第三篇资料分析和表达中,也是几种具体的操作方法。总之,三个部分之间互为补充,互为具体,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下面我们具体看看此书的精华。 第一章:导论 本书第一章导论主要描述社会学研究的基础,明白什么社会学的研究,应该怎样研究,要研究社会学首先知道什么。 一、什么是社会研究? 1、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的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具有三个特征,在社会研究中还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3、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三个方面: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4、在社会研究中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5、社会研究遵循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序,我们将社会学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确定研究课题

经济学方法论

DUFE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探讨 学号: 专业: 姓名: 教师评阅意见: 论文成绩□95 □90 □85 □80 □75 □70 □65 □60 □60以下

摘要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经济学方法论的问题,通过介绍经济学方法论的内容以及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得出经济学方法论的意义以及方法论对经济学未来的影响。 本文共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经济学方法论; 第二部分介绍了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应用这两种分析方法; 第三部分是介绍经济学方法论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本文主要是从哲学、历史学和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为出发点; 最后一部分是介绍经济学方法论意义以及方法论与经济学的未来,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对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经济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规范方法社会学科

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探讨 方法论是一个博大的领域,充满着激烈的竞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时俱进。它包容着批判主义精神,从事方法论研究,自然要富有批判态度,所有问题都可以争鸣,这一点也是所有科学活动的共同特征。 一、什么是经济学方法论 方法论涉及的是经济学中的基础性问题,是经济学原理的“平台”。它提供了一个范式,我们可以运用这个范式探讨现代经济学中的一系列重要论题,诸如,经济学何去何从,经济学的局限性,经济学阐释的可能性,经济学是否呈现多样性,经济学是否正朝着结构主义的方向演变,等等。 二、经济学方法论的内容 经济学本质上属于社会科学,是经济学家面对经济理论难以消解的现实,视图提出自己的尝试性解释,也是作者的主观认识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认识和把握。经济学方法论在发展过程中深受西方科学哲学的影响。经济学方法论属于哲学的认识论范畴,主要探讨经济学知识的性质、认识论地位以及获得途径等问题。严格意义上讲,方法论属于哲学的范畴,经济学方法论为经济理论构建提供了方法上的哲学观,即方法论哲学。张五常认为,“经济学方法论”应该叫“科学的方法”,“因为科学方法论在经济方面与其他科学是相同的,所以要笼统的说一说,不应该分门别类”,“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因而适用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均适用于经济学研究。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除了仍然用演绎方法和归纳方法外,经济学家还把经济学的研究区分为实证的研究和规范的研究,相应地经济学的方法可以区分为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 实证方法是在既定的评价标准的前提下,考察经济活动中的一定的因果关系。它所解决的,是“这是什么”或“这不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以经济增长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