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导论

第一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导论

第一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导论
第一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导论

第一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导论

复习题

1、何为人力资源?其特点是什么?

答: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即处在劳动年龄的已直接投入建设和尚未投入建设的人口的能力。特点:①生物性②能动性③动态性④智力性⑤再生性⑥社会性

2、何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其特点是什么?

答: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与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特点:①综合性②实践性③发展性④民族性⑤社会性

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目标任务是什么?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①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

②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影响因素:⑴基本因素:①社会价值观②群体价值观③个人价值观

⑵实际因素:①任用情况②信任情况③晋升制度④工资制度⑤奖励制度⑥处

罚制度⑦参与程度⑧福利状况

⑶偶发因素

4、试说明管理的软化趋势。

答:企业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三个阶段,其特点是从人治、法治到文治,组织模式从直线式、职能式到学习型组织,人性假设从经验管理的经济人到文化管理的自动人、观念人,管理重点从行为到思想,管理性质从非理性、纯理性到非理性与理性相结合,总的趋势是管理的软化。

5、为什么说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第一次飞跃?

答: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问世,标志着企业管理由漫长的经验管理阶段迈进了划时代的科学管理新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⑴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代替了个人经验;

⑵“时间和动作研究”提供了精确地计算定额的方法;

⑶生产工具、操作工艺、作业环境、原材料的标准化,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⑷“工作挑选工人”的原则和系统地培训,为各个生产岗位提供了一流的工人;

⑸“计划(即管理)与执行相分离”的原则,大大加强了企业的管理职能,使依法治厂成为可能。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使企业管理由经验上升为科学,很快在欧美推广,科学管理极大地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所以说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第一次飞跃。

6、为会么说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第二次飞跃?

答:科学管理使企业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极大地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在实践中暴露出其本质的弱点—对职工的忽视,为纠正和补充科学管理的不足,80年代兴起了企业文化理论,它完整地提出了与科学管理不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框架。解决了科学管理中存在的如下问题:

⑴温饱问题的解决与“经济人假设”的困境;

⑵脑力劳动比重的增加与“外部控制”方式的局限;

⑶服务致胜时代的到来与“理性管理”传统的没落;

⑷战略管理的崛起与企业哲学的导航作用;

⑸分权管理的发展与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

这种依靠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企业目标、共同的企业制度、共同的企业传统、共同的仪式、共同的建筑式样等等,即共同的企业文化来维持企业的统一,使职工队伍凝聚是理想的管理模式,所以说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第二次飞跃。

7、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答:⑴改革开放使中国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应地,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经受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

⑵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以后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使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战略地位上升;

⑶全球范围高级技术人才、高级经营人才、高级公务员人才争夺愈演愈烈;

⑷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相当落后,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企业家精神缺乏。

8、中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如何?

答:⑴普遍地实行了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和干部制度的改革,逐渐破除铁饭碗、大锅饭、铁交椅等弊端,开始结束人浮于事、低效率和缺乏活力的状态;

⑵普遍树立了平等竟争观念,开始推行“岗位靠竟争”,“收入靠贡献”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⑶开始试行年薪制,解决企业经营者激励不足问题,并逐步完善企业内的监督机制;

⑷逐步培育劳动力和人才市场,企业随之树立了人才和劳动市场观念,社会招聘和人才库、人才测评逐步引起中国企业的关注;

⑸逐步加强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观念,一部分企业开始制定特殊政策,有效地吸引、任用和留住一流技术人才和一流管理人才;⑹开始改革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逐步树立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新观念,采用一些新的技术、方法和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9、中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当前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答:①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

②中国企业缺乏合格的经营者

③中国企业缺乏拔尖的技术人才

④中国企业缺乏熟练的骨干技术工人

⑤作为企业外部利益的相关者,合格的政府公务员也十分缺乏

⑥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难点之一,是员工缺乏劳动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⑦中国企业缺乏精神支柱

⑧中国企业缺乏强有力的主要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

思考题

1、人力资源与土地、设备、资金相比,有哪些特点?在具体管理活动中如何考虑其特点?应采取哪些针对性措施?

答:1)特点:①生物性②能动性③动态性④智力性⑤再生性⑥社会性

如何考虑及针对措施:

①生物性即人力资源是有生命的活的资源在管理活动中考虑其创造能力。

②能动性指人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活动,能动地改造客观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自我强化、选择职业和积极劳动,在管理中应考虑设法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③动态性指人的劳动能力随时间而变化,管理活动中充份利用时效性特点。

④智力性表明人力资源的劳动能力随着时间推移而得以积累、延续和增强,在管理中应加强培养。

⑤再生性人力资源因其生物规律而具有再生性,同时还受人类意识的支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⑥社会性即人力资源是一种社会资源,应当归整个社会所有。

2、对人力资源量和质两方面的管理如何统筹兼顾?

答:①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与调配,使人力、物力即“量“经常保持最佳比例。

②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3、结合实例说明:怎样取得人力资源最大的使用价值?

答:取得人力资源最大的使用价值的最理想办法即高效能、低成本。努力方向是提高适用率、发挥率、有效率。如在建筑企业中严格执行企业定额,在有效的工作时间内尽可能地发挥员工的极积性,生产出优质高效的产品。

4、结合实例说明:如何使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答:世界著名的“电脑王国”——美国IBM公司,的有三条群体价值观:第一,尊重个人;第二,顾客至上;第三,追求卓越。由此可以看出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群体价值观对于发挥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是至关重要的。其次现实的激励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工作中适当采用下列方法可以激发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①适当任用②信任程度③晋升制度④工资制度⑤奖励制度⑥处罚制度⑦参与制度⑧福利制度。第三,注意偶发因素对员工的影响。如果一个企业能够作到这三点兼顾,那么就能够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5、结合实例说明:在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答:①领导者充当教练的角色,同舟共济,以部属为中心,由上级和下级共同决策。

②组织的目标有两个:第一,完成工作任务;第二,使部属不断进步,提高素质。

③实行“育才型领导”应具备三个要素:第一,建立起共同负责的团队;第二,持续培养每个人的才干(技术才干、合作精神、管理能力等);第三,确立共同的目标。

④以育才为导向,使培养人成为组织的出发点和归宿。

世界著名的松下公司就是这样培养人才的,他们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种造就人才的风气,竟成为公司发展的原动力。

6、试论证:为什么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

答:科学管理使企业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极大地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在实践中暴露出其本质的弱点——对员工的忽视。发生大20世纪30年代,流传在60至70年代的行为科学,力图纠正和补充科学管理的不足,80年代兴起的企业文化理论,是这种努力的最新成果,它完整地提出了与科学管理不同的管理框架。这种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龙头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世界管理的大趋势。且科学管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存在的诸多矛盾日益显现:

⑴温饱问题的解决与“经济人假设”的困境;

⑵脑力劳动比重的增加与“外部控制”方式的局限;

⑶服务致胜时代的到来与“理性管理”传统的没落;

⑷战略管理的崛起与企业哲学的导航作用;

⑸分权管理的发展与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这些问题依靠共同的企业文化解决,使职工队伍,所以说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

7、试举例说明劳动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区别?

答:①性质不同,人事管理把员工作为生产成本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员工不仅仅是生产的成本,还是投资的对象,开发的对象,是一种资源。是效益最高的投资领域。

②工作内容与职能不同,人事管理工作重点放在劳动效率的提高上,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重点是人才能的培养与培训。

③在企业地位不同,人事管理工作为企业的辅助部门,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成为企业的战略支持部门。

8、试举例说明中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列举出主要对策。

①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

②中国企业缺乏合格的经营者

③中国企业缺乏拔尖的技术人才

④中国企业缺乏熟练的骨干技术工人

⑤作为企业外部利益的相关者,合格的政府公务员也十分缺乏

⑥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难点之一,是员工缺乏劳动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⑦中国企业缺乏精神支柱

⑧中国企业缺乏强有力的主要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

主要对策:

①认清形式,培养国际化人才,创建学习型企业,进一步加强自我完善,重点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的知识和能力,面向全球化的高级人才。②在中国企业中建立团队组织,形成价值观和工作方式的共识,树立文化管理的价值观,使企业文化成为员工的精神支柱,充分发挥员工智慧和创造力。

③转换管理者角色,使企业管理者成为育才型领导。

④企业管理以人为本,世界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把握人才,才能在竞争中把握先机。

社会工作导论复习资料

社会工作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工作导论 一、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1)定义一: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2)定义二: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活动。 二、简答: 社会工作具有哪些功能? 提供物质帮助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 工作对象给予心理支持社会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促进能力发展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维护合法权益 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什么? 基本对象——最需要帮助的人。如流浪者、儿童、老人。 (原因:基本道德决定,社会福利的支付能力) 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所有遇到自己不能克服的困难而陷入危机状态的人。 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社会工作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公共救助、家庭服务、儿童服务、老人服务、康复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矫治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医疗社会工作、乡村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社会保险服务等。 三、论述: 联系实践,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的 要点: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助人 是利他主义指导下的助人活动 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综合多种科学方法的助人活动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本质的深层揭示。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演进 一、名词解释:

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的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 汤因比馆:英国牧师巴涅特为纪念汤因比的献身精神,并进一步号召更多的人到教区为贫民服务,于1884年在伦敦东区建立的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 慈善组织会社:于1869年诞生,19C末20C初盛行于英美的一个以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活动的组织。 二、简答: 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对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贡献是什么? 济贫法建立了英国往后三百年的济贫基本模式,助人自助的思想开始形成。这种亲属责任,教区救助原则,以及政府以税收支应的济贫原则,成为以后社会救助的主要参考架构,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社会救助仍以此为本。 睦邻组织运动在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作用。 以汤因比馆为开端的睦邻组织运动实际是一场社区改良运动,为后来的社会工作基本方法之一的社区工作积累了实践经验,它使人们在更大范围内来关注社会问题。睦邻组织运动,要求救助者要具有强烈的爱心,对受助人的处境进行亲身的感受,以提高他们的救助热情。使救助工作由简单的物质救济,又进一步扩展到对受助人精神的关怀和社区环境的改造。 三、简述 社会工作的发展阶段。 (一)起源 1、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the Poor Law of 1601)——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 P.S:内容(见书P29),意义见上题 2、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C.O.S) 产生:1868年,英牧师亨利索里建议,1869年正式诞生。 盛行:19C末20C初,英美, 工作方法:见书P31 意义:强调按个别情况处理案件——促使个案工作产生。 推动各慈善组织协调合作——促进社区工作产生。 3、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

公共政策导论

公共政策导论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政策导论》 满分100分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精英阶层是恒定不变的,只能来自与上层代表。( F ) 2.公众议程往往出现在政府议程之前,是由一些片段的、零散的、不系统的或不完全成型的议论所组成的。( T ) 3.弱势群体往往缺乏利益诉求能力,因此制定公共政策时更应当考虑他们的利益。(T ) 4.政治动员型以公众议程为基点,以政府议程为对象,其目标在于政策方案的执行。( F ) 5.从政策评估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可以分为前评估和后评估。( T )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精英理论模型 精英模型认为政策是精英们的偏好。即国家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是由“少数精英人物”决定的,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就是少数精英的活动过程。 2.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使专家们在互不知晓、彼此隔离的情况下交换意见,最后把这些意见汇总后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一个统一的分析结果,供决策参考的分析预测方法。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政策制定中的心理效应。 答:(1)光环效应(2)首因效应(3)近因效应 (4)从众效应(5)定型效应(6)反衬效应 (7)乐队效应(8)黄灯效应(9)新闻效应(10)颂歌效应(11)当局者迷(12)旁观者清

2. 简述政策议程的内外部触发机制。 答:内部触发机制:(1)自然灾害(2)经济灾难(3)技术突破(4)生态变迁(5)社会变迁外部触发机制:(1)战争行动 (2)地区与国际冲突(3)经济对抗(4)新式武器与力量失衡 3. 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包括指标、信息、测定、分析和建议,具体是指: (1)评估指标;即确定政策评估得以实施的标准,指标的确立是政策评估的先决条件。 (2)信息;即搜集有关评估对象的信息。 (3)测定;指根据政策评估的指标和收集到的信息,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描述。 (4)分析;指根据测定的结果,对政策效果进行分析和判断。 (5)建议;是指根据分析结论,提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4. 公共政策具有哪些作用, 答:(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具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直接引导,二是间接引导; (2)管制功能:积极性管制,政策条文的规定突出正激励原则;消极性管制:政策条文的规定突出负奖励原则; (3)调控功能: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还常常表现出其特有的倾斜性; (4)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政策的这种利益分配功能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稳定发展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举例说明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的体现。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人力资源概论 1.如何理解人力资源概念? 人力资源是指存在于劳动人口之中的从事经济及社会活动并能创造价值的能力。 2.人力资源具有哪些不同于其他资源的特点? 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时效性、可再生性、社会性。 3.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深化改革将包括哪些内容? (1)党政干部制度的改革。(2)国有企业人事制度的改革。(3)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 4.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包括哪些内容? (1)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来加强人才培养。(2)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3)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和促进人才合理流动。(4)形成对人才有效激励的分配和保障制度。(5)突出重点地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6)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和协调发展。 5.知识经济会孕育哪些人力资源管理新概念? 管理理念的变革先行于管理模式变革。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员工为主要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首先需要确立经营知识和人才的发展理念。其次需要确立员工主权的根本理念。再者需要确立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 6.经济全球化会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哪些新课题? 一是稀缺的人才的“零距离‘国际竞争问题。二是企业跨国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问题。三是企业国际化中的”跨文化“管理问题。四是人力资源管理游戏规则的国际化问题。 第二章人力资源统计分析 1.人力资源统计指标的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描述功能,二是解释功能,三是评价功能,四是监测功能,五是预警功能。 2.人力资源统计指标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人力资源的健康素质;人力资源的科学文化素质;人力资源的思想素质;人力资源的利用效能;人力资源的利用状况。 3.确定人力资源统计指标的方法有哪几种? 报酬法、学历指数法、技术(职称)等级法、教育经费法、人才与非技术劳动分解法等、受教育年限法。 4.人力资源的结构可以从哪几方面进行分析? 人力资源结构的分析通常可以从人力资源的密度、地区分布、性别分布、年龄分布、脑力与体力分布、产业(行业)分布、所有制分布以及学历和职称(技能)分布等诸多方面进行。 5.如何对人力资源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要正确确定所需比较的两种或多种人力资源。其次,要正确确定比较分析时所需运用到人力资源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三是要正确区分比较指标的性质。四是要正确收集和看待人力资源的指标数据。五是要科学建立人力资源笔迹分析的模型,对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技术处理,获得量化的比较结果。 第三章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 1.如何理解人力资源市场对人力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其一,相对于人力资源的其他调节手段,人力资源市场的调节作用是基础性的,即基本的和决定性的,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处于枢纽地位。其二,相对于人力资源的国家宏观调节,人力资源市场在微观层次上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2.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主要涉及哪些基本要素? 人力资源能力、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价格、人力资源流动媒介和人力资源供求关系。 3.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即在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能够优化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即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能够促进企业自身的优化,由此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即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能够激励人力资源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市场需求,从而有利于缓解人力资源的结构矛盾。 4.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三大基本机制是什么?

社会工作导论1-4

社会工作导论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05-29 20:41:29 一、单选题 1. (5分) 社会工作者在调研中发现,社区中不少外来人员的媳妇没有工作,在家里料理家务。她们彼此不认识,很好交往,其中部分女性遭受丈夫虐待。社会工作者计划成立一个小组以帮助这些受虐待的妇女。下列小组类型中最适合的是()。 ? A. 成长小组 ? B. 支持小组 ? C. 治疗小组 ? D. 教育小组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8 微观社会工作方法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2. (5分) 某社区矫正机构的社会工作者在对假释人员张某进行家访时得知他是最近发生的一起盗抢案的作案者。面对这种情况,社会工作者最适宜的处理力法是( )。 ? A. 直接向案发地居委会举报 ? B. 根据保密原则,为张某保密 ? C. 劝说张某公安局自首 ? D. 劝说张某将所盗窃财物悄悄退还给失主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 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观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3. (5分) 王女士今年69岁,最近因女儿经常去外地出差,她感到孤独、心烦、忧郁、睡不好觉。于是女儿寻求社会工作者给予帮助。社会工作者在与其交谈中发现王女士从小因母亲去世、父亲再娶而失去关爱;在39岁时生第二个女儿,丈夫常不在家,她也曾出现过心烦、睡眠差,胸部烧灼感,血压升高的现象。但是,王女士自己并不愿意承认,更不愿意多谈那段经历,只是强调身体不舒服等。根据王女士的这种情况,社会工作者判断王女士幼年时的经历是造成她这种状况的一个深层的原因,因此决定依据( )对其进行治疗。 ? A. 增能理论 ? B. 精神分析理论 ? C. 认知行为理论 ? D. 系统生态理论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6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与知识体系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4. (5分) 社区居民张女士生孩子后发现自己情绪烦躁,知道照顾孩子是自己的责任,但是又害怕照顾孩子。只要有机会,她就会把孩子交给别人照顾,自己躲出去。社会工作者依据行为适应性标准判断李女士的行为属于异常行为。你认为社会工作者依据的判断标准正确吗?() ? A. 正确

公共政策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1)

1、什么是公共政策 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动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 答案:1 a 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从政治概念的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解决冲突性要求并为合作提供激励的一种行动模式。广义的政策概念具有两个非常显着的特点:首先,政策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或孤立的事件。其次,政策产生于两种需要的其中一种,或者是协调冲突性要求,或者是为集体活动建立激励机制。 b 从市场角度理解公共政策。(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角度) 2 (1)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他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并且由行政人员(国家公务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2)美国政治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创立政策学科时曾提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3)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分配。 (4)美国学者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决定不做的事都是公共政策。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简单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方案获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

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3、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 a公共空间----公共政策应该在公共空间发挥作用; b公共物品----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c公共职能----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上的; d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 e公共利益----有效解释国家存在的正当性,是界定公共政策必要性的主要界定,是把握公共政策目标性的主要依据; f公共权力----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利,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利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g公共秩序----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4、政治行动的基本类型? (1)权力与控制。它认为,政治活动经常表现为一种命令形式而且通常需要武力作为依托。 (2)交易 (3)博弈。运用数学模型解释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彼此冲突与合作的行为模式。 5、怎样理解政治与政策的联系? (1)微观政治是指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其政策诉求,努力寻求政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行动。 (2)中观政治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政策领域内,一些与此相关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利益群体所形成的互动模式。中观政治在各个公共政策的领域产生,不仅与政府部门的分散性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笔记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笔记 公共政策部分 第一讲总论(前三章) 第一章绪论(定义+多种定义+二种解释) 第一节(研究原因~定义) 1、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个方面: (1)从科学角度而言,公共政策原因和结果的分析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并且公共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可以扩大社会科学的广度和深度。 (2)从专业角度而言,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从政治角度而言,它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的素材,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从而完善政策制定过程。 ★2、什么是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1)社会公共权威泛指具有特殊权力、能够制定公共政策的政治实体。 (2)特定情境是指特定的历史使其和环境条件,以及公共政策特定的适用范围。 (3)政策目标是政策的灵魂 (4)行动方案是政策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5)行动准则是政策的指导性和原则性。 第二节 1.公共空间:是提供给大众使用的,每个人都有权力在这个空间里活动,于是你的权力知识与他人分享空间,而不是独占空间。 2.公共物品:是指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和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3.公共职能:就是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之上的、用来满足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群体需求的一种活动。 4.公共问题:了解。 ★5.公共利益:(育明教育注:2009年考察过简答题)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公共利益。它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如果要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准则: (1)公共性:体现公共利益 (2)合理性: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个人利益与私人利益的权衡。 (3)正当性:听取公众意见、参与 公平性:得失相当的公平补偿和合理补偿。 ★6.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7.公共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试题及参考答案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11年10月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DACDA 6-10.CDDCC 11-15.ABBBB 二、单项选择题 16.ABC 17.AC 18.ACD 19.ABCD 20.ABCD 21.ABCD 22.BD 13.ABD 24.ABD 25.BCD 三、名词解释 26.工作扩大化:指扩大原有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与任务,是工作任务与职责数上的增加。 27. 工作日志法:任职者在规定时限内,实时、准确记录工作活动与任务的工作信息收集的方法。 28. 任务绩效,是指任职者通过直接的生产活动、提供材料和服务对组织的技术核心所做出的贡献,主要受经验、能力及与工作有关的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周边绩效:是指与周边行为有关的绩效。 29. 分数法也称计点法,这是组织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该法先将职务分解为构成要素,再以各个要素为依据,将职务与标准相比较,比较的结果用数据来表示,然后将各种要素、分数合计起来,形成该职务的总分数,这一总分数就是该职务的相对价值。最后将职务按规定纳入相应的薪酬等级系统。 30. 法定福利是指根据国家政策、法律和法规规定,企业必须为员工提供的具体配套福利,用以保障或改善员工的安全和健康,维持家庭收入和帮助家庭渡过难关。 四、简答题 31. 简述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概念与特点 所谓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是指组织为了一定的组织目标,通过培训、职业开发、组织开发等多种形式,促进员工与组织的共同成长,提高组织绩效,进而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特点:1、前瞻性;2、服务性;3、全局性;4、系统性;5、弹性;6、动态性。 32. 简述人员配置的方法 (1)以岗位为标准进行配置 就是在完成岗位设置的基础上,从岗位的角度出发,按照每个岗位的要求择优挑选和聘用最好的人来做这项工作,并按照岗位职责和聘用合同进行管理。 (2)以能力为标准进行配置 即从人的能力特长出发,按照人员综合测试中每人得分最高的一项给其安排恰当的岗位,做到人岗适宜,人尽其才。 (3)以团队为标准进行配置 以为客户提供总体解决方案为中心,把企业内部相关的各个岗位组合起来,形成团队进行工作。 (4)双向选择的方法进行配置 即在岗位和应聘者两者之间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满足各个岗位人员配置的要求。 33. 简述社会保障管理的原则 1、依法管理原则 2、公开、公正与效率原则 3、属地管理原则 4、与内外系统协调一致原则 34. 简述期望理论的含义 (1)当人们有需要,又有达到目标的可能时,其积极性才会高。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 (2)激励强度是指动机的强烈程度,被激发的工作动机的大小,即为达到高绩效而做出的努力的程度。 (3)效价是指个人对他人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估价。 (4)期望值是指个体对现实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估计。 五、试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的具体内容和特征,以及它所依据的人性假设的观点 (一)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主要是建立在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的假设基础之上的,是人力资源管

《公共政策导论》试题A及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试题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从众效应 2.实验性理论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公共政策是( )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政策。 A.企业 B.社会组织 C.政府 D.个人 2.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 )。 A.深入 B.内化 C.反映 D.响应 3.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 A.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B.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C.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D.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4.“系统分析”最早是由( )提出并加以使用的。 A.美国国防部 B.麦克纳马拉C.贝塔朗菲 D.兰德公司 5.下列关于知识经济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 九社会组织层级化 B.社会主体知识化C.民主参与大众化 D.政策信息公开化6.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 )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 B.惩罚性C.温和性 D.权威性 7.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 B.合法性C.系统性 D.倾斜性 8.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 )。 A.补充 B.协调C.-致 D.排斥 9.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 )。 A.创造性思维 B.直觉思维 C.灵感思维 D.豁然开朗思维 10.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 )政策理念。 A.基础型 B.理性型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习心得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习心得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习心得篇1 一、工作内容在这xxxx月中我的主要工作是协助各部门做好各项人事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我初步了解了xxxx人力资源的简单业务知识和程序,首先总结一下我的工作内容: 1、发布招聘信息,电话通知各符合招聘要求的应聘人员进行面试,安排面试时间地点以及做好招聘时的准备工作。 2、协助做好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工作 3、整理以及保管请假条,整理员工档案,以备随时出档和归档 4、复印、打印、传真办公表格和文件等 5、协助其他员工做好新进人员的入职、离职和调职手续 6、计算管理人员考勤,并将明细送至各部门核对、签字 7、签发各部门奖、罚单,并保存留档 8、每月向总部上报工厂员工以及销售人员花名册与统计月报和劳动合同 9、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 二、实习体会 在xxxx食品饮料人力资源部开始了我的实习之旅,其

实这里的人并没有要求实习生能帮助他们完成什么任务,而真正学到多少宝贵知识,是要靠实习生自己。所以自强、自立、自我增值便成为这里实习生的一个座右铭。无论前路有多困难,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风雨兼程的起点便是xxxx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这里的人都很友善,很幽默,一开始并没有使人感到高高在上而神圣不可侵犯,而是很平易近人地给你传道、授业、解惑。 装订、打码、复印成为实习生的必经程序,而事实上实习生要学的远远不只如此,实习生真正要学的是什么呢?这里的工作程序,这里的工作氛围,这里的人际关系无一不透现着实习生应该努力追赶的方向。 万事开头难,充实而刺激,好奇而忙碌,紧张而愉快的第一个黄金周经已过去,逐渐熟悉这里的人和物,花和草,天与地。每天我们都准时到达工作地点,认真完成每一件事,希望我们的一点微薄之力能减轻一点工作人员的负担。就这样,由最初初来报到的陌生感,到后来的逐渐熟知,再到现在的不舍,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可以展示了我们实习的整个历程。 我觉得我个人得到的比我付出的还要多。偶尔也会觉得发传真、打电话、输入资料很闷,但只要静下心来,用心发现,就会觉得虽然平凡琐碎的事,但都会有一定的规律与技巧可循,正所谓熟能生巧。这同时也端正了我的工作态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做好每一件事,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正

最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期末考试B卷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2016-2017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考试试卷( B )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任课老师: 考试形式:闭卷教研室主任:分院教学负责人: 专业:学号:姓名: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5题,共计15分) 1.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环境因素不包括( )。 A.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B.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 C.劳动者的择业意识 D.竞争对手的人力资源情况 2.科学管理学拍的代表人物是() A.德鲁克B.比尔C.泰勒D.坎特 3.在管理体制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属于() A.主动开发型 B.以人为中心 C.以事为中心 D.被动反应型 4.下列不属于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的是() A.管理人员判断法 B.马儿可夫分析法 C.德尔菲法 D.趋势分析法 5.()指面试者根据开始几分钟甚至是面试前从资料中得到的印象对应聘者做出评价。 A.近因效应 B. 定势效应 C.投射效应 D. 首因效应 6.下列不属于绩效管理内容的是() A.制定工作标准 B.培训与开发 C.反馈与改进绩效 D.进行绩效考核 7.以下不属于关于员工行为的绩效考核方法是() A.关键事件法 B. 行为锚定法 C. 目标管理法 D.行为观察量表法 8.下列不属于直接薪酬的是() A.工资 B.津贴补贴 C.股权 D.福利 9.在以下招聘方式中,成本最高的是() A.发布广告 B.网络招聘 C.校园招聘 D.猎头推荐 10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目标是( ) A.人事匹配 B.发现人才 C.绩效考核 D.薪酬分配 11下列不属于外部招聘渠道的是() A.广告招聘 B.校园招聘 C.内部提升 12.考核者对某一方面的绩效的评价影响到其他方面的评价,这是考核中的() A.晕轮效应B.趋中趋势 C .近期效应D.对比效应 13.通过被评人在工作中极为成功或极为失败的事件的分析和考核,来考察被考核者工作

川农《社会工作导论(本科)》在线作业

2018春2017秋春川农《社会工作导论(本科)》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80 分。) 1. 1.以下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端描述错误的是()。 A. 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B. 高等教育的扩张和专业化教育的发展,使得社会工作教育出现契机 C. 政府在社会政策领域的理念,强调责任共担和社会力量的参和 D. 国际交流和海外对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支持 正确答案: 2. 4.()是维系社会期望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关系的关键。 A. 社会工作理论 B. 社会工作实践 C. 社会工作技巧 D. 社会工作价值观 正确答案: 3. 20.以下哪一项不是Mary Richmond的著作。() A. 《贫民中的友善访问》 B. 《社会诊断》 C. 《什么是个案工作》 D. 《专业的属性》 正确答案: 4. 19.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伊丽莎白《济贫法》的主要内容。() A. 征收济贫税,明确政府救济责任 B. 有工作能力的贫民以工作换取救济 C. 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 D. 介绍本国和外国文化 正确答案: 5. 6.社会服务方案策划是()。 A. 指问题的认识和分析 B. 确立服务目标、选取工作策略、完善服务运作的过程 C. 社会服务的组织实施过程 D. 社会服务的监督过程 正确答案: 6. 9.下列哪一项是社会工作专业的要素?() A. 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 B. 救济物资 C. 心理辅导 D. 社会政策 正确答案: 7. 8.()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A. 人道主义 B. 宗教慈善观念 C. 乌托邦思想 D. 社会福利思想 正确答案:

8. 11.理论对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贡献不包括()。 A. 帮助专业人员认识不同情境并分析情境 B. 可用来解释专业活动 C. 使专业人员对时间更具信心 D. 促成受助者自我决定 正确答案: 9. 13.下列哪项不属于生理性需要()。 A. 权力需要 B. 饮食需要 C. 睡觉需要 D. 性需要 正确答案: 10. 7.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是()。 A. 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偏好 B. 专业对专业行为的价值的规定 C. 社会一般伦理原则 D. 正义和公平 正确答案: 11. 3.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是()。 A. 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偏好 B. 专业对专业行为的价值的规定 C. 社会一般伦理原则 D. 正义和公平 正确答案: 12. 14.人的一生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A. 幼儿阶段、少年阶段、青年阶段、成年阶段、老年阶段 B. 少儿阶段、青年阶段、成年阶段、老年阶段 C. 婴幼儿阶段、儿童阶段、青少年阶段、成年阶段、老年阶段 D. 学前阶段、少儿阶段、青年阶段、壮年阶段、老年阶段 正确答案: 13. 5.以下对社会福利的功能理解错误的是()。 A. 社会福利本身也是社会控制的手段 B. 通过社会服务可以促进个人和整个社会状况的改善 C. 可以当作是一种社会投资 D. 不具有治疗性的功能 正确答案: 14. 2.志愿者也称为“志愿工作者”,“义务工作者”,下面不符合我国志愿者的“身份要素”的是:()。 A. 不计金钱财物的酬赏 B. 以具体的行动参和,投入 C. 所作所为是满足社会的需要 D. 只做理论上的相关研究 正确答案: 15. 15.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指()。

公共政策导论

离线考核 《公共政策导论》 满分100分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对)1.模型就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拟。 (错)2.家庭亲情的淡化、老人晚年的凄凉、社会资源的浪费、儿童家庭教育的淡化反映的是过失性社会问题。 (对)3.触发机制作为公共政策的催化剂,其作用的发挥源于范围、时间、强度这三个影响因素的互动。 (对)4.在政策方案的设计中,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方案后果及其效应的准确估计。二是对方案实施细节的详尽规定。 (错)5.政策终结需要大刀阔斧、完全彻底的变革。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渐进决策模型 答:渐进决策模型是美国著名的政策科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来的。他认为,决策过程并非理性决策理论所说的是一个科学分析和理性思考的过程,而是一个理性分析与党派分析相结合的错综复杂的、不断探索的过程。有人又把这种强调利益集团在决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理论称为团体决策模型。 2、结构性社会问题 答:指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在哪里可以发现政策分析人员的身影? 答:(1)大学。对改策与问题领域以及政策过但感兴趣的大学教师,他们主耍从事个人的们研究并且要为争取衍到有关机构给予的项目基金展开一定的竞争。 (2)独立的研究机构和思想库。这些组织有专职的合同制雇员,他们都在从事专业性研究工作。 (3)部内制政策部在政府、政府代理机构在公共团体内部负责研究工作和情报工作的分析人员。

(4)压力集团和院外活动团体.这些利益集团中的政策分析人员通过对政策实施监控和提出各种政策主张及建议寻求对政策制定施加影响。 (5)党内改策部门。一些为支持政党政治活动、维护政党利益而从事政策研究在开发的机构、部门或团体。 (6)自由职业的政策咨询人员。根据签订的合同和所付的酬劳从事政策研究的社会人员。 2、简述政策规划的原则。 答:(1)信息原则;(2)系统原则;(3)预测原则;(4)客观原则;(5)智囊原则;;(6)优化原则;(7)效益原则;(8)可行原则;(9)监听原则;(10)时效原则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的区别。 答:(一)二者含义不同。 (1)事实前提是指决策活动中所依据的客观事实; (2)价值前提是指决策者的个人好恶。 (二)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 (1)事实前提指从能不能和可不可以的角度提出问题,侧重于客观实际的条件; (2)价值前提指从需不需要和值不值得做出决策的角度提出问题,侧重于决策主体的要求。 (三)认识的表现形式不同。 (1)事实前提的判断依据依赖于明显的客观标准,所以往往容易达成共识; (2)价值前提的判断则更多地依赖于人们的价值体系,所以经常引起冲突和矛盾。 (四)影响决策的作用不同。 (1)事实前提对决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行动方案的选择上; (2)价值前提对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决策目标的确定上。 2、试述政策评估障碍何在?如何克服这些障碍? 答:政策评估障碍的表现: (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 (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相关政策的重叠; (4)政策问题的负责性; (5)政策主体相关人员的抵制。 克服这些障碍的方法: (1)慎重发动评估; (2)端正思想,加强主观承受力;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1人力资源 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中劳动能力的总和或一个国家、经济或者组织所能够开发和利用的,用来提供产品和服务、创造价值或实现既定目标的所有以人为载体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 2人力资源管理 对人力资源进行正确计划、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调整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3组织设计 也叫组织结构设计,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将企业内部各部门进行优化组合,互相协调,以高效率地实现企业目标的要求,来精心而明确地制定企业组织内部结构方案。 4工作分析(职位分析) 工作分析就是对企业各类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员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所进行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并制订出工作说明书和岗位规范等人事文件的过程。 5人力资源规划 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科学地预测和分析组织在变化的环境中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状况,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组织能及时获得所需要的人力资

源,从而得到长期利益的过程。 6培训(人力资源培训) 培训是指一个组织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方便组织成员学习和掌握与工作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促使它们形成良好的(或改变不良的)工作态度或习惯而采取的一种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活动。人力资源培训就是指企业采用指导或传授等技术手段,使员工具有完成其本职工作所必须的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7人力资源开发(员工开发) 企业通过教育手段,帮助员工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学习其他工作技能,培养管理能力,转变观念,以改善未来工作绩效和提高未来管理水平的过程。 8薪酬 员工为组织付出劳动所得到的各种形式的回报,包括工资、奖金、提成、津贴以及其他形式的各项利益回报的总和。 9企业文化(组织文化) 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企业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10劳动关系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生产劳动过程中构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一.社会工作概述 1.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性质 含义:①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得助人活动。 ②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性质:从定义①上说,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服务,其特征是提供服务; 从定义②上说,社会工作是一种道德实践。所谓道德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工作是以为了实现社会正义、增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而进行的活动,而这些社会价值都与道德联系在一起;二是社会工作者在具体的认识和界定问题、干预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都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其助人实践带有道德特点。 2.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1)欧洲古代的社会思想传统、基督教文明以及人道主义的发展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而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则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2)社会工作的产生 西方的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社会思潮的强烈影响,它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①社会工作的形成 A.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规定:以社区为单位,对无亲属照顾的贫民实行有条件的救济,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并形成一套救济工作方法。 B.1788年德国汉堡市实施救济制度,使救济工作更趋组织化和科学化。 C.1852年爱尔伯福市进一步修正改良了救济制度,完善救济工作方法。 D.1869年建立的慈善组织会社致力于协调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推动民间社会服务活动的发展。 E.1884年兴起的睦邻组织运动致力于发挥社区在助贫救困中的作用,鼓励志愿工作者进入社区活动中心为贫民服务。 F.美国内战时期出现一些给薪的社会服务工作者,社会服务开始成为一种职业。 G.1896年美国纽约慈善学院对给薪的“友善访问员”进行培训。同时荷兰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成立,开始社会工作训练,社会工作逐步形成。 ②现代社会工作是实践的产物 A.社会变迁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需要人们去解决 B.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长期经验的总结 (3)社会工作的发展 ①专业目标的发展 A.1917年,(美)玛丽·芮奇蒙出版《社会诊断》一书,试图使社会工作方法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 B.玛丽·芮奇蒙《什么是个案工作》使个案工作成为专业方法被社工接受。到20世纪30年

东师-公共政策导论19秋在线作业1答案

公共政策导论19春在线作业1-0003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1.阶段的有序性是指政策执行应保持一定的阶段性顺序和过程的连续性。这是政策执行程序的() A.基本要求 B.重要内容 C.核心要求 D.根本特征 答案:C 2.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 A.公共政策秩序稳定化 B.公共决策体制扁平化 C.公共政策信息公开化 D.公共决策权力多元化 答案:D 3.()可以被简单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A.社会组织 B.政策主体 C.政策客体 D.政策环境 答案:B 4.专家学者对问题的察觉也必须同时得到的______认同和支持才能进入政府议程。() A.公民 B.利益集团 C.权威人物 D.军事集团 答案:C 5.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是()。 A.政策评估 B.政策制定 C.政策执行 D.政策终结 答案:B 6.()研究的是公共政策的作用对象及其影响范围,即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 A.政策主体 B.政策客体 C.官方决策者

D.非官方参与者 答案:B 7.政策方案的设计必须时刻以有关_______为核心,与它保持一致。() A.政策抉择 B.政策制定 C.政策执行 D.政策目标 答案:D 8.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A.功能取向 B.过程取向 C.结构取向 D.目标取向 答案:D 9.“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 B.伊斯顿 C.戴伊 D.安德森 答案:B 10.下列中实属政策问题界定,其宗旨是按照社会公益标准弄清问题的实质和严重性,为政府及有关组织决策议程做准备的是() A.政策方案分析 B.政策问题分析 C.政策执行分析 D.政策结果分析 答案:B 11.()是指一种可以通过实证加以认识的情况。 A.客观条件 B.主观条件#主管定义 C.客观存在 答案:A 12.政策终结在组织方面的障碍主要是由于() A.组织寻求生存发展 B.经费条件紧缺 C.资源配置不合理 D.社会方面的抵抗 答案:A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在人力资源相关的概念中,(A )代表的内涵范围最大。P4 A、人口资源 B、人力资源 C、人才资源 D、人力资本 2. 沙因等人认为,在大千世界,人各有异,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两种,因此他们提出了(D )假设。P79 A、经纪人 B、社会人 C、自动人 D、复杂人 3.人的主体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客体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C )、自主性与自为性。P87 A、时效性 B、投资性 C、能动性 D、无限性 4.开发(B )潜能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P151 A、精神 B、智力 C、学习 D、认知 5.(C )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措施P175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职业教育 D、社会教育 6.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时,通过找出过去人事变动的规律,以此来推测未来人事变动趋势,此种方法称为(B )P207 A、人力资源现状规划法 B.马尔可夫法 C.分合性预测法 D.回归分析法 7.(A )是美国著名的兰德公司首先提出的,它是专家们对影响组织某一领域发展的看法达成一致意见的一种预测方法。P208 A、德尔菲法 B、分合性预测法 C、马尔可夫法 D.回归分析法 8.以下关于人口资源、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关系正确的是( D )P4 A.人口资源>人才资源>人力资源 B.人力资源>人口资源>人才资源 C.人才资源>人口资源>人力资源 D.人口资源>人力资源>人才资源 9.下列哪项是传统人事管理的特点( A )P23 A.把员工看成被管理、被处置的对象B.视员工为第一资源的管理视角 C.管理活动重视培训开发 D.组织和员工利益共同实现的管理目的 10.下列哪项是现代人力资源资源管理的特点( C )P24 A.管理目的是组织短期目标的实现 B.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C.在管理方法上具有系统性 D.战术性、分散性的管理性质 11.( C )有一句名言:“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 P64 A、孔子B、孟子C、管仲D、老子 1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 B )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P72 A.亨利·法约尔B.泰罗C.麦格雷戈D.沙因 13.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是美国管理学家梅奥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B )。P74 A.经济人 B.社会人 C.复杂人 D.自动人 1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排列正确的是( B )P76 A.生理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的重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15.以下属于“自动人假设”观点的是( A ) P77 A.人具有可以开发的巨大潜力 B.人总是力图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满意的报酬 C.人总是被动地在组织的操纵、控制下工作 D.人的需要的表现形式是复杂的 16.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人性论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A )这三种一般属性。P83 A.精神属性 B.本质属性 C.主体属性 D.基本属性 17.人力资本理论是由( A )首创,他成为西方经济学界公认的人力资本理论之父。 P119 A、西奥多?舒尔兹B、加里·贝克尔C、爱德华·丹尼森D、亚当·斯密 18.人力资源的( B )乃是该资源被用于其他经济活动中所能创造的最大价值。 P249

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工作导论》第一章总结

社会工作导论(第一章)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意义及其分类 1.社会工作概念的内涵 国际上关于社会工作的三种认识,将社会工作视为个人慈善事业,将社会工作视为由政府或和国际私人团体举办的以解决各种因经济困难所导致的问题为目的的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将社会工作视为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的专业服务。 2.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1)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 (2)社会工作是一种主人过程。 (3)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方法。 (4)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 (5)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 (6)对社会工作的综合定义。 3.社会工作的分类 按社会工作的方法进行分类 (1)社会个案工作(social case work):以个人及单个家庭为对象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 (2)社会群体工作(social group work):以一群人、团体或社团为对象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也称社会群体工作。 (3)社区工作(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以一群人共同生活的地区即社区为对象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 (4)社会行政(social administration):主要以行政的方法与程序,通过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推进社会工作的一种方法。 按社会问题的性质进行分类 即将社会工作者职责范围之内的社会问题做出划分。社会问题包罗万象。但通常被社会工作者认定为其职责所在的社会问题主要有:贫穷问题,失业问题,疾病问题,婚姻、家庭问题,儿童问题,老年问题,身心残障问题,吸毒问题,酗酒问题,犯罪问题,劳工问题,种族歧视问题等。 按社会工作的对象进行分类 一般而言,按社会工作所涉及的对象,可分为儿童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贫民救助工作、伤残服务工作、劳工福利工作、农民福利工作、患者社会工作、社会越轨者工作等。 按社会工作的方式(媒介)进行分类 (1)家庭式:包括儿童寄养、儿童家庭补助、家庭服务等。 (2)社区或社会式:在社区设置社区(社会)服务中心以开展工作,如设置儿童福利站、老人活动中心等。 (3)机构式:通过设置儿童福利院、老人院、伤残康复中心、精神病康复中心等以开展工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