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

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3.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4.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5.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6.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7.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8.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9.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 10.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通常采用如下几种具体的方式,即谈话、问卷、活动产品分析。

11.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1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13.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14.突触:即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 15.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它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16.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17.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18.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它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的联系,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仪器的恒定的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19.工具性条件反射:又称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台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形式。

20.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

21.刺激过程:客观事物或以物理的性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入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 22.不应期:是指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之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应了。23.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24.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25.动力定型:本来是由一连串刺激形成的一连串反应,训练巩固以后,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依次出现,巴甫洛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力定型。

26.强化: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条件刺激物与中性物刺激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27.泛化:巴甫洛夫认为,任何一个刺激物一旦成为条件刺激物后,在初期不仅本身能引起

条件反射,就是和它相近似的刺激物初次作用时,也会产生条件反射,这种现象称为分化。28.强化时程表:斯金纳认为强化石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实验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时间和次数的分配,斯金纳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

29.外抑制: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外抑制。

30.超限抑制: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这叫超限抑制。

31.消退抑制: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叫做消退抑制。 32.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33.听觉性失语症:颞叶的颞上回的后方(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伤后,病人虽能讲话,但言语混乱而割裂;能听到别人的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因此这种病人与人谈话时常常答非所问,称为听觉性失语症。 34.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35.正诱导: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

36.负诱导: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

37.反映:是指一个物体受到外界的影响,就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外界的影响。38.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感应性是有生命的标志。

39.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指个体或种系(即人和动物)心理发展和变化过程。狭义的心理发展则指个体(即人)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40.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它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41.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4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43.外受感觉:即接受身体外部的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 44.内受感觉:是人对机体内的刺激即身体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反映。如饥饿觉、渴觉、内脏痛觉等。 45.本受感觉:就是运动觉或动觉,它接受的刺激时人在运动时肌肉的活动情况。46.感受野:某个神经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

47.特征侦察器:每个神经细胞的感受野都有其侦察特定特征的功能。 48.知觉:是人队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

49.空间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觉。

50.形状知觉:是个体对物体各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

51.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

52.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

53.大小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的空间尺寸的反映。

54.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55.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

56.似动知觉:又叫似动运动知觉,是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

57.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58.感受性:是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59.感觉阈限:是指持续一定的时间并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它是对感受性的度量。60.绝对感受性:就是人感觉最小的客观刺激量的能力。

61.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觉阈限。 62.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

63.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64.适应: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

65.明适应:是从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感动发眩耀眼,几乎什么都看不清楚,经过几秒钟后就能看清物体的感受性变化。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降低的过程。66.暗适应:是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视觉感受性的变化。这是视觉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

67.对比:是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68.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69.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

70.知觉的整体性:它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它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71.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

72.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73.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74.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所要又称为“表象记忆”。 75.词语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亦即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内容的记忆。 76.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77.动作记忆:是以个体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

78.感觉登记:又称瞬时记忆,凡进入人的感觉器官的信息,都得到暂时存储,这种存储形式叫做感觉登记。 79.工作记忆:是指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同时将信息加以存储,即它具有加工与存储双重功能。

80.情景记忆:是关于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

81.语义记忆:是关于世界各种知识的记忆。

82.程序记忆:是关于“怎样做”的记忆,是通过熟练行为和认知程序来表达的,它与意识相分离。

83.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84.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85.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 86.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的皮层与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

87.识记:是获得事物的映象并成为经验的过程,也就是说是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一步。 88.机械识记:是指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面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89.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意义及把握材料内容进行的识记。 90.保持:是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贮存过程。

91.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92.遗忘曲线:又称保持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所揭示的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

93.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

94.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

95.复习:多次的识记称之为复习。 96.回忆: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在一定条件下能把它重新再现出来。

97.再认:是指曾经接触过的事物再次出现的时候能够识别出来。

98.联想:是指由一事物的映象、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映象、观念的心理过程。

99.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的识记。

100.无意识记:是指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没有有意采用任何识记方法,也不需要作出意志努力地识记。 10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地反映。

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个体的各种生理组织结构和机能以及本能行为,也即个体的生物学方面的发展。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背景下,对人的活动中的某些条件、活动程序加以控制或改变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4.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 6.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7.最近发展区:简言之,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8.人格: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 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 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 征。 9.自我意识(P32):自我意 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周 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0.性格(P38):性格是指个 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 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 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 式。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 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11.学习风格(P34): 学习风 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 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 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 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作 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 式。 12.认知风格(P33):认知方 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 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 体在对世界信息的感知、注 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 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 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 的风格。 13.图式(P24):图式是指个 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 考的方式。图式是认知结构 的起点和核心。 14.学习(P42):学习指人和 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 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 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5.强化(P49):凡是能够提 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发生可 能性的手段,可以称为强化。 16.渐近分化(P57):渐近分 化原则是指教材的呈现或课 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应 该遵循从一般到具体、从整 体到个别、按层次渐近分化 的原则。也就是说,先讲述 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 念,然后按包摄性水平有高 到低,依次进行讲解。 17.综合贯通(P57):综合贯 通原则是指在组织安排教材 时,从了从纵的方面遵循由 一般到具体的渐近分化原则 外,还有意识地从横的方面 将新旧知识密切联系起来, 加以组织、整合、协调、,融 会贯通。 18.先行组织者(P57):所谓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 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 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 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 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 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19.意义学习(P56):意义学 习的实质,就是符合所代表 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 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 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0.动机(P62):所谓动机, 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 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 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 力。 21.学习动机(P62):学习动 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 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 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 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 心理状态。 22.成就动机(P67):成就动 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 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 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 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 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 力量。 (力求成功,避免失败) 23.自我效能感(P69):自我 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 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 的主观判断。 24.学习迁移(P80):一种学 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5.概括说(P87):概括说是 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的, 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 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 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 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 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26.知识(P99):知识是对信 息的表征。 27.陈述性知识(P99):陈述 性知识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 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 于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 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故而 得名。 28. 程序性知识(P100): 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 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 知识。 29.技能(P114):技能是个 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 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 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 的活动方式 30.操作技能(P116):操作 技能又被称为动作技能或运 动技能,它是指以肌肉骨骼 的运动实现的合乎法则的程 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 显动作方式。 31.心智技能(P117):心智 技能也可称做认知技能或智 力技能,它是借助内部言语 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 式。 32.学习策略(P136):学习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4、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 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 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 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 的总和。 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 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 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 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 角色领悟的发展。 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 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 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 产生角色紧张。 15、角色冲突: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 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 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 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 过去习以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 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17、角色中断:指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 继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 18、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 扮演者无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 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 19、动机: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 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0、成就性动机:指推动个体去追求、完 成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 法将其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驱力。 21、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 人要和他人在一起或者要加入某个团体的 需要。 22、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具有的某种强烈 的支配和影响别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驱 力。 23、侵犯:也指侵犯行为,攻击或攻击行 为,它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 所许可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 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24、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 而对他人或群体有益的行为。 25利他行为:以利他为目的;不期望任何 精神或物质的奖励;自愿的;利他者本身 会有所损失。 26、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 察觉、认识或对待。包括:自我认知、自 我情感、自我意向。 27、自我觉知:是指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 活动过程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 28、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己的判断,是 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29、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心理学自名词解释题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是人格的现代特质理论。其主要观点有:三因素包括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质。四层次由下到上依次为“特殊反应水平”,日常观察到的反应,属于误差因子;“习惯反应水平”,是由反复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的,属于特殊因子;“特质层”,由习惯反应形成,属于群因子;“类型层”,由特质构成,属于一般因子。各种人格特质可用一个人格维度图表示。 【场依存性】所谓场,就是环境,心理学家把外界环境描述为一个场,简单说场依存性是指一个人独立性的程度。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Herman?Witkin)认为有些人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有些人则较多地受身体内部线索的影响。他把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称作场依存性。 【爬梯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先天的成熟和后天的学习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他更强调成熟的作用。他让双生子中的一个从生后48周起每天爬十分钟楼梯,连续6周;而让另一个从生后53周起作同样的爬梯训练。后者在两周以后爬楼梯的水平就赶上前者。格塞尔认为,这一实验充分说明成熟有更重要的作用。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内隐记忆]是不能进入心灵意识,但可以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记忆.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内隐记忆是程序性记忆,也即"如何做"这一类程序或技能知识.另一种内隐记忆出现与"启动效应"的研究之中,即:前面接触的相同或类似信息,促进某个具体信息的加工. 【表象】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的行为。 【图示】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 【语言表征】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的存在方式。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或内在动力。动机是一种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和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和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意识】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识行动】受意识支配的行动。 【冲突】由于在意识行动中人们常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而引起拉意识行动中的目标冲突或动机斗争。 【挫折】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是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 默许心向反应 acquiescence response set 在问卷调查中,被试没有看清题目而不假思索的作出“是”的反应倾向。 适应 adaption 在一系列连续的刺激后神经反应性的降低。 上瘾 addiction 依赖药物,当停止服药时,会导致症状复发。 后像 afterimages 当视觉刺激消失后仍残留的视感觉。 注意 attention 通常指从大量刺激中选择某一刺激进行进一步加工。 唤醒 arousal 生理上的觉醒阶段,它包括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和身体的活动准备。 供选假设 alternative hypothesis 观察者开始提出的假设,通常认为变量间有差异或相关。 虚无假设 null hypothesis 观察者提出的要放弃的假设,通常认为变量间无差异或不相关。 分析内省 analytical introspection 一种自我报告的方法,被试主要报告他们的个人经验的特定方面。 语法缺失 agrammatism 由于脑损伤而导致造句困难、遗漏重要词语和词尾的症状。 称名失能症 anomia 由脑损伤而导致对物体和物体图片无法命名的病症。 游动效应 autokinetic effect 一种知觉错觉,静止的光点看起来会动的现象。 自动加工 automatic process 加工过程非常快,无须心理能量,不受意识控制,不能避免的加工。 自主神经系统(ANS)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神经系统中控制身体内活动(如心跳)的部分,它通过肌肉和腺体起作用。 行为遗传学 behaviour genetics 关于遗传对行为影响的研究,以研究双生子和领养子为主。 行为疗法 behaviour therapy 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临床治疗方法。 患者中心疗法 client-centred therapy 由罗杰斯发展的心理治疗方法,此方法多采用鼓励的方法以促进患者的个人发展。 认知疗法 cognitive therapy 以改变非理性思想和信念为基础的临床治疗方法。 领悟疗法 insight-oriented therapies 强调治疗着重于患者对自己问题本质的了解。 心理动力学 psychodynamic 包括所有强调无意识冲突和早期经历的治疗方法。 行为顺从 behavioural compliance 尽管态度或信念与别人不一致,但仍屈从于别人的行为方式。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1)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 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 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 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 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 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 行为并塑造自己。 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 出感知,推断的过程。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

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 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 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 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即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 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 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 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 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 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 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体。 简答论述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

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人的活动。 教育功能—— 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义务教育——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教育终生化:与人的生命共同外延并以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应。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传统教育,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朝着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获得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教育目的: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人得特殊要求。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特定要求或产生预期的变化。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体育: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调节教师工作职权与职责关系的思想武器,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 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课程——广义: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学校开设科目的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心理学题库基本名词解释(总汇)1

心理学题库: 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致力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级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心理健康: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行为有目的、有计划观察并记录及进行分析,以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调查法:就某个问题要求回答自己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谈话法:根据预先拟定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级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测验法(人格):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索和鉴别的方法。 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研究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纵向研究法:对被试进行较长时间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的质的变化规律。 群体序列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 投射测验: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动机、态度。感情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 意识与注意 意识(心理活动):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无意识:不能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前意识: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过度层面。 催眠: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注意: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指向性:瞬间意识选择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时,在这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节省意志的努力。 感觉 感觉: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脑中的反映。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感到性大小的基本指标。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察觉能力。 知觉 知觉:通过感官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知觉的整体性:在经验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时,从复杂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组织成知觉对象,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 知觉的理解性:以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对象。 知觉的恒常性:感觉不断在变化,知觉稳定不变。 方位知觉: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知觉。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作者:————————————————————————————————日期: ?

1、社会心理现象:当然也是心理现象,但有别于一般的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觉得与调整。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3、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能够观察和测量。变量一般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其对心理或行为的影响。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室中的行为反应。 4、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就是可信的。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有信度的。 5、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6、调查法:又称询问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7、档案研究法:是指对现存的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档案材料包括报纸的报道、政策或团体的记录、书籍、杂志、个人新建、讲演稿等。 8、物理痕迹研究法: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技巧。 9、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10、再社会化问题: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11、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当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12、角色希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对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绝对的希望,称之为角色希望。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2、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 3、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4、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5、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 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6、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7、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 基本特点。 8、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9、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 数量。 10、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11、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2、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4、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15、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16、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17、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18、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19、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 20、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 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1、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2、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3、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24、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25、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6、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27、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28、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29、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30、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 过程。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20题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20题 1. 首因效应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 社会印象答: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3.印象整饰答:在日常互动中,人们总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以便给人留下印象,互动的双方有能力运用某种互动的技 巧对自己的印象进行控制、管理和整饰,这就是印象整饰。 4.晕轮效应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 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5.镜中我. 答:此概念为库利所提出,指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反映。也正是通过理 解自己在他人那里造成的反映,才完成了社会化。 6.自我意象 答:“自我意象”是我们对自己在不同情境或不同场合的角色身份的反映。 7.角色丛答:与行动者的各种身份中的某个身份相联系的所有角色的集合。 8.侵犯线索答:一种与侵犯行为相联系的环境刺激。只有当个体所面临的情境中存在激发侵犯行为的这种那种侵犯的 “准备状态”才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 侵犯线索”时,其内在的9.亲社会的侵犯答: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为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侵犯行为。10.“宝宝玩偶”实验答:班杜拉做的一项经典实验,三个组的儿童共同目睹了一成人踢打一可以伸缩的冲气玩具。以 说明儿童在观察成人的示范行为时,不仅极易模仿成人的行为,而且他们的模仿还受到他们对行为的后果的预测的影 响。 11. 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老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12.初级群体 答:初级群体又叫“首属群体”,指的是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13.参照群体答:参照群体是个人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对比的人类群体。 14.差序格局 答:差序格局时费孝通提出的中国人的群体行为模式。在这种独特的格局中,“己”是中心,就像一枚投入水中的石 子;而“己”与他人形成的社会关系就像石子泛出的水的波纹一样,依亲疏程度一圈圈往外推,愈推愈远,也愈推愈 薄。 15.同辈群体答:同辈群体,又称同侪群体、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它是由地位相近,年灵、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 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16.对称性社会互动答:互动双方有类似的行动,双方彼此的行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互动方式。 17.“民意领袖” 答:“民意领袖”是群体或组织内部的一些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们可能是非正式群体的领导,也可能是某一非正式群体 的代言人。 18. 文化反哺指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19.社会判断是在社 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现象:在周围社会环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感受与变化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变量: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量的大小可以观察和测量,科学的研究就是要找到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3.调查法:询问法,社会心理学中经常使用的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档案研究法:对现存的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 4.物理痕迹研究法: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方法 5.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和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可以独立的参加社会活动。个体由自由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一个长期过程。 6.再社会化问题:个体从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适应的过程。 7.社会角色: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份,规定了个体应该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角色期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相应的文化决定的,人们证实根据社会角色对个体抱有相应的期望,称之为角色期望。 角色冲突:由于现实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容易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期望,由此产生的内心矛盾冲突,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叫做角色冲突。 角色网络:个体所担任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构成网络,构成角色网络 8.性别角色:社会认为适合于男性、女性的一套行为、兴趣和思想方式 9.自我: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觉察是一种主观心理经验和主观意识,也叫自我意识 10.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他自己的判断,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11.社会动机:也称精神性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引起的,他是人类特有的,是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12.需要和需求:个体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大脑中的反应,缺少的东西是需求,有生理和社会方面,需求是客观的,需要是主观的,是需求的一种主观映像 13.内部动机: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由于活动本身能使人感到满足,活动本身就是自己的奖赏与报酬,无需外部奖赏 外部动机: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的,是由和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 14.挫折: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个体的动机不能得到满足,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感到灰心丧气的一种消极的情绪态度。 15.侵犯:侵犯行为,是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16.利他:利他行为,是为了使他人活动利益与方便,不求回报的助人为乐的行为 17.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专指人对外物现象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是对外物现象的整体认识,知觉的整体性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18.社会知觉:具有社会意义的知觉,社会意义离不开人,又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 社会认知:专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19.首因效应:当与人接触,进行认知的时候,首先被反应的信息,对于形成对人的印象起主要作用,在人们交往中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人下判断,而在最初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心理学 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觉感受性。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地情绪状态。 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的活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是指感受外部刺激,主要分为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肤觉五类。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的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内脏感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感觉阙值: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个体的各种生理组织结构和机能以及本能行为,也即个体的生物学方面的发展。变式: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或事例时,经常变换呈现形式。 知识的巩固:就是采取某些强化措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识记,并持久保持的过程。即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 持在头脑里。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 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或 智力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 是反映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 脑中以完善、合理的程序进行 的并近于自动化了的智力活 动方式。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 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 技能产生某种影响 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 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 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 用。 负迁移:指一种知识、技能对 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 消极影响,即干扰作用。 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 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 种准备状态。 逆向迁移:是指后学习的知 识、技能对先前学习的知识, 技能产生影响。 学习策略:学习者对学习目的 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采用以及 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过程。 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知 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 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 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 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 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的。 记忆策略:指在元认知的作用 下,具体调节记忆方法的策 略。 规则的发现学习:指在教学情 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 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 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 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的稳 定特征成倾向。 道行认识:是对关于是非、好 坏和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 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 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肯定的 或否定的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指一个人表现的有 关道德方面的言论、举止和行 动。 道德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 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道德信念:指人对道德准则和 规范的确信,并愿以它作为行 动指南的意识倾向。 幼儿期:指儿童从三岁到六、 七岁这一年龄阶段。(幼儿园-- 幼儿期,入学以前--学前期) 依恋:指幼儿对某一特定个体 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 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 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 社会义务。 发育性学习障碍:指儿童在生 长发育过程中正常显露的许 多心理和语言功能发展的偏 离,包括原始性缺陷和衍生性 缺陷。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 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 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 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 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 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 认知结构。 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和他人 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 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 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 能力发展相适应。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 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 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 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 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 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 所制约。 心理教育:指依据心理活动的 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 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培 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校心理辅导:指学校心理辅 导人员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 和技能,创设一种新型的人际 关系,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 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 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 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 碍,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 会适应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 能。 个别辅导:以个别学生为对 象,以学生问题和需要为基 础,用尊重、接纳和理解的态 度、科学的方法,通过聆听、 疏导、咨询、活动等途径,予 以适当启发和诱导,使学生能 够从有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 理健康。 聆听法:即咨询者认真、耐心 地倾听来访者诉说的方法。 松弛法:指在暗示的作用下, 使人的全身的肌肉从头到脚 逐步放松的方法。 系统脱敏法:指有步骤地由弱 到强逐渐适应某种过敏反应 的刺激源。 分题计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 下,学生就某一问题各抒己 见,经过计论成争辨得出结论 的一种学习方式。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 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 心理过程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指在 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 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 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 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方式 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 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快乐学习:是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 都受到激发,师生双方在教学 活动中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 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指在班 集体中占优势的认知态度,意 志品质,行为特征,情感倾向 的综合反映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 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 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 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 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 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 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 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 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 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 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 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 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 (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 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 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 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 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 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 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 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 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 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 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 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 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 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 (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 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 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 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 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 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 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 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 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 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 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 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 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 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 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 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 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 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 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 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 性。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 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 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 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 斗争。 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 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 理过程。 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 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 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狭义 上,是人类的学习。 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 展,包括个体的各种生理组织 结构和机能以及本能行为,也 即个体的生物学方面的发展。 变式: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 或事例时,经常变换呈现形 式。 知识的巩固:就是采取某些强 化措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 行有效识记,并持久保持的过 程。即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 持在头脑里。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 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或 智力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 是反映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 脑中以完善、合理的程序进行 的并近于自动化了的智力活 动方式。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 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 技能产生某种影响 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 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 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 用。 负迁移:指一种知识、技能对 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 消极影响,即干扰作用。 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 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 种准备状态。 逆向迁移:是指后学习的知 识、技能对先前学习的知识, 技能产生影响。 学习策略:学习者对学习目的 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采用以及 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过程。 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知 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 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 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 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 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的。 记忆策略:指在元认知的作用 下,具体调节记忆方法的策 略。 规则的发现学习:指在教学情 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 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 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 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的稳 定特征成倾向。 道行认识:是对关于是非、好 坏和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 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 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肯定的 或否定的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指一个人表现的有 关道德方面的言论、举止和行 动。 道德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 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道德信念:指人对道德准则和 规范的确信,并愿以它作为行 动指南的意识倾向。 幼儿期:指儿童从三岁到六、 七岁这一年龄阶段。(幼儿园-- 幼儿期,入学以前--学前期) 依恋:指幼儿对某一特定个体 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 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 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 社会义务。 发育性学习障碍:指儿童在生 长发育过程中正常显露的许 多心理和语言功能发展的偏 离,包括原始性缺陷和衍生性 缺陷。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 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 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 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 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 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 认知结构。 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和他人 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 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 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 能力发展相适应。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 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 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 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 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 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 所制约。 心理教育:指依据心理活动的 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 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培 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校心理辅导:指学校心理辅 导人员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 和技能,创设一种新型的人际 关系,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 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 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 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 碍,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 会适应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 能。 个别辅导:以个别学生为对 象,以学生问题和需要为基 础,用尊重、接纳和理解的态 度、科学的方法,通过聆听、 疏导、咨询、活动等途径,予 以适当启发和诱导,使学生能 够从有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 理健康。 聆听法:即咨询者认真、耐心 地倾听来访者诉说的方法。 松弛法:指在暗示的作用下, 使人的全身的肌肉从头到脚 逐步放松的方法。 系统脱敏法:指有步骤地由弱 到强逐渐适应某种过敏反应 的刺激源。 分题计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 下,学生就某一问题各抒己 见,经过计论成争辨得出结论 的一种学习方式。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 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 心理过程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指在 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 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 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 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方式 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 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快乐学习:是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 都受到激发,师生双方在教学 活动中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 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指在班 集体中占优势的认知态度,意 志品质,行为特征,情感倾向 的综合反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