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2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1学习资料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2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1学习资料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2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1学习资料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2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1学习资料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2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1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2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1

一、选择题

1、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这个依据可能是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

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2、《史记》中有“纣师虽重,皆无战之心,……武

王驰之,纣兵皆叛纣。”此事记载的是

A、商灭夏

B、周灭商

C、秦灭周

D、魏代汉

3、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建立西周。以世纪记述,“武王克商”发生于

A、公元前10世纪初

B、公元前10世纪中期

C、公元前11世纪初

D、公元前11世纪中期

4、在中国古代史上,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长期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地位最早可追溯到

A、4000多年前

B、3000多年前

C、2000多年前

D、1000多年前

5、著名史学家吕思勉把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组织划分为先后相继的“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元朝

6、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从松散联盟到封邦建国

C、从方国联盟到郡国并立

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专制

7、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梁启超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两者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A、贵族政治、列国分立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

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8、下列是西周创设的是

①封邦建国体制②内外服制③礼乐制度④郡县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中国古代社会,从中央到地方依赖于一套完整的终身制与世袭制来实行有效统治的时期是

A、夏商

B、西周

C、战国

D、秦汉

10、“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里的“封建”指的是

A、一种政治体制

B、一种社会形态

C、一种思想观念

D、一种行为方式

11、右图是江苏省丹徒县出土的一件青铜器,此簋内底

有铭文120余字,主要记载了周王将一个贵族分封到宜

地,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该出土文物的主

要历史价值是

A、印证了周王朝实行封邦建国体制

B、说明周王朝实行井田制

C、体现周朝的甲骨文已成为成熟文字

D、说明青铜冶炼在西周已达到了一定水平

12、“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这说明西周实行封邦建国体制的主要目的是

A、选拔德才兼备之人

B、加强中央集权

C、巩固周王室统治

D、团结功臣贵族

1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公多让姬姓立国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王族

B、长期摄政

C、以藩屏周

D、包围“三监”

14、“齐鲁”二字作为山东的象征古已有之。“齐鲁”代表山东起源于中国古代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15、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A、夏人后裔

B、商代遗民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

16、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A、自然的崇拜

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17、观察下列材料,可见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体和依据主要是

材料一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材料二《荀子》家在西周初年

分封71国中姬姓诸侯国比例图

A、殷商旧族

B、血族宗亲

C、功臣武将

D、贤良学士

18、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西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同学是商朝末年的贵族,但主动向周投诚

B、乙同学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是跟随周王攻打商纣王的臣子,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19、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

A、与商贵族共掌天下

B、拉拢并控制商贵族

C、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D、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

20、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三十个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是

A、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B、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C、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21、公元前782年,幽王姬湦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人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人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诸侯势力强大

B、周王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地位

C、幽王荒淫无道

D、诸侯对周王承担一定的义务

22、“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尚书大传》中这段话评价的历史人物是

A、黄帝

B、周公旦

C、周武王

D、秦始皇

23、“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文中的“克殷”是指

A、牧野之战,击败商纣王

B、创封邦建国体制,包围原来殷邦

C、周公率军,平“三监之乱”

D、周公出兵,征服殷商的残余势力

24、孔子日:“周监(同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在孔子看来,周朝最值得他遵从的是

A、周公辅助成王

B、武王武力灭商

C、礼乐制

度 D、周公拓疆

25、《礼记 ·坊记》记载:“夫礼者,……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所以,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B、严格宗法制度

C、打击旧贵族势力

D、激发认同,维护社会秩序

26、礼的最初含义是

A、等级制度

B、生活规范

C、习俗仪式

D、道德规范

27、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

B、作为维护宗法等级制的工具

C、作为惩罚违法贵族的依据

D、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及享受

28、《礼记·表记》说:“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

A、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

B、以人为本,创

立完整的礼仪制度

C、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D、反对暴政,以

儒家思想治理天下

29、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春秋时期连鲁国大夫季氏也公然“八佾舞于庭”,对此孔子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说明孔子政治思想中的“礼”是

A、西周的礼乐制度

B、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

C、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

D、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

30、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这里的乐包括

①等级②舞乐③诗经④史诗

A、①②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骡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一—《诗经·大雅·大明》材料二:右图是西周的青铜利簋(gui),高

28厘米,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临潼县零

口,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件利簋的内底

就镌刻着周武王在讨伐商纣之前占卦问神的

铭文,共32字。

材料三:武王克商是“上古三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史料记载不甚清晰,武王克商的年代长期难以确定。两千多年来,中外学者根据各自对文献和西周历法的理解,形成了数十种看法,最早的克商之年为公元前1130年,最

晚的为公元前1018年,……近年来,专家们对周人的都城进行考古研究,确

定克商之年应在公元前1050年至公元前1020年之间,前后差距缩短至30

年。专家们又通过现代天文学方法回推克商时关于天象的记载,得到公元前

1046年、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1027年三个克商年的方案。其中公元前

1046年与文献、金文历谱等记载大致符合,因此被认定为首推的武王克商之

年。

一一《高中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问题:

(1)属于文字史料的是材料________,属于实物史料的是材料________。

(2)上述三则材料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材料________。

(3)史学家王国维把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起来研究的研究历史方法命名为____ ____。

(4)在通过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都无法对相关史实获得确凿年代的情况下,

还可运用哪些新的研究方法取得突破?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尚书·周书·牧誓》记载“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注释:①甲子:甲子日。按周历计算,这一天是周武王即位后第十三年的二

月五日。②昧爽:太阳没有出来的时候。③王:指周武王。④朝:早晨。⑤商

郊:商朝都城朝歌的远郊。)

材料二:1976年出土的青铜器利簋,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右吏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问题:

假如以这两则材料来确定西周建立年代,你认为可以从中提取哪些历史信息?请简要概述材料二的含义。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周三百年历史,最重要者为封建政体之创新。周人封建,亦由当时形势之实际需要……而成。”——钱穆《国史大纲》

问题:

(1)“西周三百年历史”的开端和终结分别以何时的什么事件为标志?

(2)西周“封建政体”的含义是什么?是在怎样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4、西周的封邦建国

材料一: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左传》

材料二: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乃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问题:

(1)材料一中“武王克商”的事件是什么?“成王定之”得到了谁的辅佐?

(2)以上材料所述的是一种什么政治制度?周初实行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三,归纳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

5、西周的建立与礼乐文化

材料一:保右命尔,燮伐大商,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誓师)于牧野,维予侯兴。

——《诗经·大雅·大明》

材料二: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诗经·大雅·下武》

材料三: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

问题:

(1)材料一描写的情境大约发生于何时?

(2)材料二中的“王”和“京”分别是指什么?

(3)结合所学说明“德”是什么?怎样才能获得“德”?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没有周公不会有武王灭殷后的一统天下;没有周公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此所以孔子要梦见周公,更称赞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后人称周公曰“文”!我们不是过分强调周公,他一人也做不出许多伟大事业来,但他是这许多事业中的代表人物,历史上这种代表人物越多,文明越昌盛……。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1)简要概括作者这段话的主要观点。(4分。必须用自己的语言,照抄原文不得分)

(2)从这些观点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周公持什么态度?简要说明你的判断(3分)

(3)作者评价周公时根本的价值标准是什么?(2分)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2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1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1)一;二

(2)二

(3)历史二重证据法

(4)对有关的天文现象和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学给予计算从而推定其年代;进行必要的发掘,获取样品后进行碳14测年等方法。

2、时间;人物;事件;器物;天象;文献与实物相互印证等。

大意是:武王伐商,甲子日凌晨木星正当其位,宜于征伐;战胜商朝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地的军队驻地赏“有司”利以铜,利觉得很荣耀,就用铜来铸造宝器以纪念这件事。

3、(1)开端: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灭商,西周建立;终结: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西周结束(4分)。

(2)封邦建国体制;背景是统治疆域扩大,为控制殷人残余势力,加强对地方的管理(4分)。

4、(1)牧野之战。周公。

(2)封邦建国体制。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有效管辖,巩固统治。

(3)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首领,另一方面以血亲为纽带,大肆分封王室成员和同姓诸侯,同时分封异姓功臣。

5、(1)公元前1046年。

(2)周武王,镐。

(3)尊礼是德政的重要内容,勤俭有德。“敬天保民”才能获德。

6、(1)周公创立了礼乐文明;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明的基础;周公辅佐武王统一天下;没有儒家文明,就没有中华文明后来的辉煌;周公和孔子对于中华文明的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每点1分,大意正确即可,任答四点即可得4分)

(2)态度:对周公创立礼乐文明和政治业绩充满了赞美和景仰之情。(1分)判断理由:因为作者列举了大量周公的重要功绩,并冠之以“伟大事业”、文明昌盛的“代表人物”等赞誉之词,同时也强调孔子非常崇敬周公。(大意正确即可,2分)

(3)价值标准: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只要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因为这样的人越多,文明就越昌盛。(大意正确即可,2分)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12.21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12.2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智者高尔吉亚声称,雄辩者能够说服“议事会”采用他的政策,能够使“顾问委员会”采纳他的财政计划,能够在“审判官法庭”面前成功地非难他的对手。这说明智者学派兴起的社会条件是( ) A.民主政治高度发展B.人文精神出现C.社会生活丰富多彩D.智者能言善辩2.苏格拉底从来不向听他讲学的人索取金钱报酬,他接待了许多希望听他讲学的人,其中有本国公众,也有外国人。苏格拉底认为,获取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隶。这反映了他( ) A.提倡有教无类B.推崇“美德即知识”C.崇尚意志自由D.反对狭隘民主 3.当学者们继续实现学术复兴而政治家也正在把基督教世界的秩序改变为一种新的国家体系的时候,平民百姓的头脑仍然沉浸在中世纪历史的宗教氛围中。这充分说明( ) A.文艺复兴的影响局限于上层 B.资产阶级思想占据主流 C.宗教改革冲击了基督教信仰 D.理性主义时代业已到来 4.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的同时,又特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并以此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这反映出( ) A.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 B.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反专制色彩 C.文艺复兴歌颂自然与人性 D.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学世界观 5.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新教还宣扬禁欲主义,主张节俭。这些新教思想( ) A.打破了教会的精神垄断 B.继承了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6.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中写道:“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荣誉、身体和灵魂,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材料主要反映了马丁·路德( ) A.主张用暴力反抗教皇干预德意志 B.认为罗马教皇是万恶之源 C.为德意志民族利益消除教皇干预 D.主张组成脱离罗马的教会 7.法国大革命期间,英国学者埃德蒙·伯克认为法国的政治文人喜欢标榜、崇尚革新,固执狂热,热衷于以抽象的普遍概念来构造未来社会。据此,埃德蒙·伯克强调( )

第二册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第二册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单元核心概念: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时期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 原始农耕(A) 1、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2、概念: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农业的起源,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3、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4、特点:南稻北粟的格局,(粟类旱地作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分别同时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意义: (1)是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为人类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食物来源。 (3)人类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6、典型: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体现了早期的农耕聚落是一种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表明当时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二. 中华文明的起源(A) 1、炎黄传说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

高三历史上学期周考试题(8.28)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考试题(8.28)1.冷战时期,美苏关系主要表现为( ) A.直接的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不断爆发“局部热战” B.在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上的全面敌对,但双方不直接付诸武力 C.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D.仅在欧洲范围内相互争霸,两大军事集团长期对峙 2.对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理解准确的是漫画:希望注定要无情破灭( ) A.国际联盟在巴黎和会上诞生 B.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C.美国无法实现操纵国际联盟的计划 D.国际联盟不能维护战后和平 3.二战期间的战时同盟关系战后很快破裂主要是由于( ) ①意识形态的矛盾②国家利益的矛盾 ③美苏争夺殖民地的矛盾④美苏争霸局面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 4.二战后,美国参与的下列战争,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是( ) ①朝鲜战争②越南战争③海湾战争④伊拉克战争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导致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的是( ) A 朝鲜战争 B.越南战争 C.柏林危机 D. 古巴导弹危机 6. 有网友看了下面这幅政治漫画后,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英法设计,美国造桥 B.美国设计,英法造桥 C.国会设计,总统造桥 D.总统设计,国会造桥 7.冷战结束后,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科技战争是( ) A.海湾战争 B.伊拉克战争 C.两伊战争 D.中东战争 8.美苏争霸对国际局势产生的有利影响包括( ) ①防止了以战争解决国际争端②限制了核武器的扩散 ③绕过了联合国安理会,为所欲为④以签订协议来解决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普朗克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于19 13年曾亲赴瑞士,礼聘尚是一介书生的爱因斯坦,并称其为“当代哥白尼”。爱因斯坦因此对普朗克执弟子礼。纳粹横行期间,普朗克与大多数德国知识分子一样,对纳粹暴行保持沉默。对此,爱因斯坦表示永不原谅,从此再未与普朗克进行联系。这是因为爱因斯坦( ) A.成就己远远超过普朗克 B.坚持“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C.已移居美国,联系不便 D.科学研究繁忙,无暇顾及 10.下列关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的共同背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北两个政权爆发内战 B.苏联、美国分别支持北方、南方政权建立,造成分裂局面 C.美苏两国借此争夺世界霸权 D.美苏各支持一方进行激烈的对抗 1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痛定思痛,人类开始探寻维护世界和平的新途径。国际联盟的成立就是这种探寻努力的结果。国联从一成立就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它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太光彩的记录,并放任了二战的爆发,其原因不包括( ) A.国联成为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下的维护其霸权的工具 B.国联盟约的很多规定模糊不清,漏洞百出 C.美国与英法在国联内争夺领导权,使国联成为双方争霸的场所,降低了国联的效率 D.苏联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也由于国内反对未能加入,这大大降低了国联的权威性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2.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上述现象说明宋代 A.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 B.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C.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D.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 3.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4.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 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5.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的中国总人口量约为4.1亿,1873年下降至约3.5亿,锐减6000余万。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日趋加剧的民族矛盾 B.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 C.愈加沉重的封建剥削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6.下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

秦帝国的兴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六国的背景:①统一成为大势所趋;②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大增; ③秦赵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抵抗。 2、秦兼并六国的顺序:韩一一赵一一魏一一楚一一燕一一齐 广时间:公元前221年 w 都城:咸阳 3、秦朝的建立建立者:嬴政(秦始皇) 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二、秦统一的历史意义:①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局面。 ②给人民提供了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的暴政。 四、使秦灭亡的最后一战:巨鹿之战(用破釜沉舟来形容项羽的表现) 五、楚汉战争是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的战争。 第13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废分封,立郡县;②统一车轨、文字;③统一货币; ④统一度量衡;⑤修缮长城(防御匈奴);⑥焚书坑儒二、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和影响 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②中央设:丞相(管政事)、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③地方上:废分封,立郡县。注意:各级官员由有皇帝直接任命_ 影响:个体家庭成为社会基本单位;中央集权体制被后来历代所沿用 三、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原因和作用。 原因:文字不统一不利于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传播和传播。 作用: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传播与发展。 四、秦朝的文字:小篆(官方文字);隶书(民间文字)。 五、秦朝的标准货币:圆形方孔钱。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格局 一、西汉的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年人物:刘邦(汉高祖)都城:长安 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采取的措施: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消弱封国势力;③强化监察制度。 三、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斥抑制其他学说,采纳儒家思想治国) 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汉武帝把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延续了两 千多年。 五、消弱封国势力的背景:封国势力威胁到了皇权、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六、汉武帝为消弱封国势力采取的措施:主父偃建议的“推恩令”。 七、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内容:①诸侯王由嫡长子继承,同时把王国土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 ②新封侯国归郡管理。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八次周考试题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三中高三第一学期第八次周考 历史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黄宗羲认为,古者天子之位不传子而传贤,到了后来天子之位传子,而自宰相以下无不传贤,天 子之子不皆贤,可赖宰相传贤以补之。他旨在强调 A.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及落后性 B.扩大相权以防止专制的必要性 C.专制下官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 D.晚清恢复宰相制度的进步意义 2、《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 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 B.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 C.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D.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 3、钱穆说:“中国以农立国......往往以我日常用品易彼奇珍异玩、徒足引起国内之贫富不均,以 及风俗之奢华、而整个国民生计,无大补益.故对外战争,除防止侵略外,常无所利。”文中认为“常无所利”的根本原因是 A、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发达 B、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待点 C、封建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 D、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 4、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 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 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5、春秋初年,郑桓公迁都新郑时,因得大商人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双方约定:只要商人不背叛 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这个盟约的签订 A.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B.表明重商政策的实施 C.体现商人经营自主性增强 D.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 6、宋代王得臣《尘史》中记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 男子服带犀玉, 妇人涂饰金珠, 尚多 僭侈, 未合古制” , 以至上自百官贵族, 下至士人庶民, “衣冠之制, 上下混一”。材料说明宋代

高三历史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A.孟德斯鸠 B.狄德罗 C.洛克 D.伏尔泰 2.(2009年广东高考17题)18世纪北美殖民地的宗教大觉醒运动中有一种思想:上帝使人有理性,并希望人在追求真理中使用这个理性。这种思想() A.促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B.旨在消除教会在北美殖民地的影响 C.借上帝的神权压制人文主义思想 D.有助于激发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 3.(2009年高考北京文综20题)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准确的是: A.反对宗教神学,强调三权分立 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4.(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18题)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这个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人文主义 B.民族主义 C.天赋人权说 D.三权分立学说 5.(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9题)伏尔泰说:“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这句话是()

A.禁欲主义思想的反映 B.人文主义思想的反映 C.蒙昧主义思想的反映 D.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反映 6.(2009年海南高考8题)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 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有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 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 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思想 7.(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8题)“这个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能够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 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使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作出这个论述的思想家应该是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卢梭 D.康德 8.(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20题)狄德罗《百科全书》说:“自由 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有理性,就享有自由的权利……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此言体现的主张有 ①个人自由②权利平等③联邦共和④主权在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11年江苏高考13题)“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 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2013届高三历史周考试题四新人教版

李林中学高三历史周考试题(四) 命题人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1.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讲究,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在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照由尊至卑的顺序排列,依次应该是 A.项王、项伯、亚父、沛公、张良 A.亚父、项王、项伯、沛公、张良 C.项王、项伯、沛公、亚父、张良 D.项王、项伯、沛公、张良、亚父 2.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她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A.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 B.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C.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对人伦道德的重视 D.“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现象的思想根源 3.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左趾(在左脚趾上挂铁钳),没收其器物。”这一规定的实施 A.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 B.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C.强化了政府对工商业的垄断 D.违背了儒家大一统思想 4、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孟、仲、季分别指代第一、第二、第三,那么仲夏指的是阴历A.五月 B.六月 C.七月 D.八月 5、Nepman “耐泼曼”是20世纪初期出现在俄罗斯的一个新名词,它指“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的农民和新商人。”那么这一名词的出现由于 A.国家工业化的推行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推行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被授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这里的“改变”指 ①“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大到每个城市、每个村庄和每个家庭” ②“削弱陈旧的家庭体制、结束妇女的低下地位” ③“短短几年内实现农业集体化并大大地加速工业化” ④ “将统治权交给人民,保障个人权利,恢复自由市场秩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7、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8.皮科在其《关于人的尊严的演讲》中反复强调,上帝不仅创造了人和宇宙,而且还让人处于一个中央的位置,使人容易观察到世界的一切;同时,上帝在用其法则去限制其他一切生灵的本性时,却赋予人自由意志,让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自由地发展和塑造自己”。据此判断,皮科应是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一轮复习周测试题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一轮复习周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小题,共60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白寿彝对宗法分封制曾作如此评价:“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这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家国同构 B.神权统治 C.等级森严 D.中央集权 2. “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 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这一现象说明 A.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 B.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 C.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 D.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 3.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闰君。其中,兄终弟及3人,次子继位l人,孙子继位2人,不明嫡庶l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2人。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瓦解 B.王位继承混乱 C.宗法制度松弛 D.中央集权确立4.有人曾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5.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 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1月)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1月)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2题,共64分)。 1. 《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旗),夏后氏之璜,殷民六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父之明德。”材料表明 A. 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 B. 周公成为天下的绝对大宗 C. 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 D. 周王以部族为单位进行分封 【答案】C 【解析】材料大意为:从前武王战胜商朝,成王平定天下,选择有明德的人分封,把他们作为保卫周朝的藩篱屏障。所以周公辅佐王室,以治理天下,诸侯也和周朝和睦相处。分赐给鲁公大路、大旂,夏后氏的璜玉,封父的良弓,还有殷朝的六个家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让他们率领本宗各氏族,集合其余的小宗族,统治六族的奴隶,来服从周公的法制,由此归附周朝听取命令。分封制的主体有多种形式,其中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但文献材料中“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强调的是依智慧、品德作为分封主要依据的一类,故A错误。周天子才是天下的大宗,周公只是一个辅佐者,故B错误。文献材料中周公“选建明德,以藩屏周”,体现出以智慧和品德为分封的重要依据这一点,故C正确。文献中周公要求殷商六族率领本宗各氏族,集合其余的小宗族,统治六族的奴隶,来服从周公的法制,由此归附周朝听取命令。所以殷族并没有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故D错误。 2. 公元前322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舟节”、”车节”,“舟节”规定 鄂君使用的船只限额是150艘。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车节”规定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这说明了 A. 官营工商业发展情况 B. 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 C. 国家的商品专卖政策 D. 水陆交通设施十分完备 【答案】B 【解析】从材料来看,“舟节”、”车节”反映的是货物的运输,可以看出当时长途贩运已经出现,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无法看出发展状况;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专卖”;D 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一、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一)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定都镐(西安),史称“西周”(二)西周的制度 1、政治——封邦建国(分封制) 西周的“封建”是一个政治名词,相对于郡县制而言的,意指分封人民、土地给诸侯,建立国家。 (1)建立原因: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2)内容: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讲同姓诸侯分封到各地,以发挥监临督查的职能,达到“封邦建国,以藩屏周”的目的。 (3)作用: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西周的国王成为“天下共主”。 (4)与商朝内外服制的不同,体现的进步性 在周的分封制中,政治上的共主和血缘上的宗法制紧密结合,形成了新的封建体制,确立了一套比较严密的控制体系,有利于巩固了周的统治,使周王朝统治效能进一步提高了,也促进了西周的社会发展和进步。这种变化是适应历史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西欧的封建制度与中国的封建制度 第一,中国西周时期实行封建制度是王权强盛的反映,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臣民的最高所有者,是天下“共主”。西欧的封建制度是国王以下的各级封建主都效仿国王实行分封,这样层层分封,形成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的封建等级制度,实际上,每个封建主都是一个小国君,割据一方,各自为政。所以,整个西欧封建社会是分裂的,国王的权力有限,不能统治到各级封国,难为天下“共主”。 第二,中国西周的封建制度与宗法制度相联系。天子、诸侯、卿大夫的职位都由嫡长子继承。西欧封建社会分裂割据,各自为政,纷争不已,所以盛行尚武之风,当骑士是莫大的光荣。 第三,中国西周封建制度上下级之间没有相互义务的封建契约。下级只对上级有义务,而上级对下级没有什么约定的义务。上级对下级有绝对的支配和决定权力。西欧封建制度的领主与附庸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土地和兵役之间的交换,双方都受到封建契约的约束。 第四,西欧各国的封建国王,他的经济来源要靠他自己的庄园。所以当时有“国王靠自己生活”的说法。中国西周天子靠全国臣民养活。 第五,西欧封建制度的初期,采邑是不世袭的,后来才出现世袭制度。中国西周封建制度从一开始就是世袭的,由嫡长子继承。 第六,西欧各封建国王想控制,但不能控制伯爵,于是,它们利用宗教,在每个伯爵领地内建立能与伯爵竞争的权威,建立具有特权的宗教特区,随着教会势力的膨胀,在欧洲出现教皇的权力凌驾于国王权力之上的现象。在中国,从周秦到明清,宗教只能依附于政权,绝对没有出现宗教权力凌驾于国家政权之上的现象。

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 版新版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4.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 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A. 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25.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不仅保持了政府官员的皇家仆从性质,更把它 正规化、政权化。这主要体现出 A.宗法制度逐渐完善 B.权力中枢决策的规范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家国一体政治的发展 26.罗马法规定,必须宣明奴隶、动物或不动产的缺陷,否则受损的购买者可以取消买卖。这反映罗马法 A.尊重社会契约 B.强调商业道德 C.保护居民财产 D.遵循市场机制 27.下表是《德国三大产业劳动力比例变化( 1882-1907 年)》。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A.农业人口的流失导致了农业衰退 B.城市化与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缓慢 C.经济结构得到了重大调整和完善 D.工业和服务业已与英国并驾齐驱 28.据记载,18世纪初英国国王常用赏赐官联俸禄的方式拉拢下院议员,得到职位和年金的下 院议员通常对国王唯命是从,被称作“宫廷党”。由此可知 A.英国政党政治基本形成 B.英王权力日益趋向膨胀 C.英王操纵了议员的选举 D.君主立宪体制尚未完善 29.佃农在魏晋时又叫“佃客”,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 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人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交纳丁税和负担徭役。据此可知,古代佃农 A.一直都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B.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C.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和剥削 D.身份和地位有所改善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复习资料(参照考纲)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单元核心概念: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 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时期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第1 课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原始农耕(A) 0.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1.概念:以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取代采集与渔猎。 2.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3.特点:南稻北粟的格局(粟类旱地作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分别同时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 中下游地区) 4.意义: (1)是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为人类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食物来源。(3)人类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5.典型: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体现了早期的农耕聚落是一种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表明当时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 1.炎黄传说(A)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 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A) 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 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 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礼记·礼运》中的夏朝”(A) 1.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BC21世纪) 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_1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通过阅读、绘制“秦朝疆域图”,掌握识读、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学习收集成语典故的方法,通过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

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 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 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秦统治者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又有实施暴政的暗点,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全面、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战国七雄形势图”和各诸侯国国名卡(“齐、楚、燕、韩、赵、魏、秦”)、时间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XX年”)、朝代卡(大字“秦”“西汉”)以及制作幻灯片(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本课线索图表等)。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及秦王朝的资料。

教学方法 利用挂图、幻灯片,通过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动手绘图进行探究式教学。 板书设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一、“秦王扫六合”秦的统一(前221年) “纸上谈兵” 二、秦末农民战争. 秦的灭亡(前2XX年) “揭竿而起”“破釜沉舟” 三、楚汉之争西汉建立(前2XX年) “洪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 复习战国形势 师:我国在夏、商、西周以后经历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分裂状态。 1、请同学们回忆战国时有哪几个大的诸侯国? (选学生回答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并出示“战国形势图”) 2、谁能把七个诸侯国名称贴入老师绘制的战国形势图中相应的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高三历史周考试题四新人教版

命题人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1.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讲究,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在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照由尊至卑的顺序排列,依次应该是 A.项王、项伯、亚父、沛公、张良 A.亚父、项王、项伯、沛公、张良 C.项王、项伯、沛公、亚父、张良 D.项王、项伯、沛公、张良、亚父 2.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她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A.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 B.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C.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对人伦道德的重视 D.“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现象的思想根源 3.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左趾(在左脚趾上挂铁钳),没收其器物。”这一规定的实施 A.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 B.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C.强化了政府对工商业的垄断 D.违背了儒家大一统思想 4、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孟、仲、季分别指代第一、第二、第三,那么仲夏指的是阴历A.五月 B.六月 C.七月 D.八月 5、Nepman “耐泼曼”是20世纪初期出现在俄罗斯的一个新名词,它指“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的农民和新商人。”那么这一名词的出现由于 A.国家工业化的推行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推行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被授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这里的“改变”指 ①“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大到每个城市、每个村庄和每个家庭” ②“削弱陈旧的家庭体制、结束妇女的低下地位” ③“短短几年内实现农业集体化并大大地加速工业化” ④ “将统治权交给人民,保障个人权利,恢复自由市场秩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7、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8.皮科在其《关于人的尊严的演讲》中反复强调,上帝不仅创造了人和宇宙,而且还让人处于一个中央的位置,使人容易观察到世界的一切;同时,上帝在用其法则去限制其他一切生灵的本性时,却赋予人自由意志,让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自由地发展和塑造自己”。据此判断,皮科应是 A.古代希腊的哲学家 B.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 C.宗教改革的领导人 D.启蒙运动时代的思想家

2016高三年级历史测试题.

2016高三年级历史测试题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某一古代法典规定:“如果一自由民毁坏一贵族的眼睛,他应将自己的眼睛弄瞎。”这一规定出自于 A 《十二铜表法》 B 《公民法》 C 《汉穆拉比法典》 D 周公礼乐制度 2.右边图例保存不善已有模糊,据你判断该图可能反映的是 A 希波战争形势图 B 丝绸之路沿线图 C 佛教传播路线路 D 西葡殖民东来图 3.“文字不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发明物,而是伴随对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文字始终是苏美尔古典文明的一个特征。”这种文字是 A 因宗教不断发展需要圣书体 B 因国家社会发展而出现甲骨文 C 因生产力进步发明楔形文字 D 因大河农业发展发明印章文字 4.关心死亡,为来世——尤其是国王的来世——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因为国王的死并不是最终的结局。因此埃及人 A 建造金字塔 B 建立法老集权体制 C 利用纸草书写文字 D 上下埃及实现统一 5.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后世,梭伦素有雅典“民主之父”之称。下列对他的改革措施表述正确的是A 颁布“解负令”,废除雅典的奴隶制度 B使各等级的公民有参选“四百人会议”的权利 C设立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D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2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1

1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2单元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一、选择题”这个依据可能是“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1、夏曾佑认为:、 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B 、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C 、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D 纣师虽重,皆无战之心,……武王驰之,、《史记》中有“2纣兵皆叛纣。”此事记载的是 A、商灭夏 B、周灭商 C、秦灭周 D、魏代汉 3、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建立西周。以世纪记述,“武王克商”发生于 A、公元前10世纪初 B、公元前10世纪中期 C、公元前11世纪初 D、公元前11世纪中期 4、在中国古代史上,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长期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地位最早可追溯到 A、4000多年前 B、3000多年前 C、2000多年前 D、1000多年前 5、著名史学家吕思勉把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组织划分为先后相继的“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元朝 6、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从松散联盟到封邦建国 C、从方国联盟到郡国并立 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专制 7、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梁启超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两者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A、贵族政治、列国分立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 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8、下列是西周创设的是 ①封邦建国体制②内外服制③礼乐制度④郡县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中国古代社会,从中央到地方依赖于一套完整的终身制与世袭制来实行有效统治的时期是 A、夏商 B、西周 C、战国 D、秦汉 10、“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里的“封建”指的是 A、一种政治体制 B、一种社会形态 C、一种思想观念 D、一种行为方式 11、右图是江苏省丹徒县出土的一件青铜器,此簋内底有铭文

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作者:吕会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阅读思考秦统一的原因,培养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和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3、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4、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5、通过阅读“秦朝疆域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及纸上谈兵等成语典故的学习,了解本课的基本历史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难点: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国,战国末年那个国家实力最强大 [学习新课] 一、“秦王扫六合”——秦的统一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从秦国统一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去了解 思考:秦为什么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点拨学生从社会背景、各国的实力、对手、谋略及领袖等方面去思考。)共同得出以下(ppt) ?1长期战乱人心思定,统一成为大势所趋。(战国得名)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回忆商鞅变法) ?3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御秦。(讲纸上谈兵故事) ?4秦始皇具有雄才大略。(秦始皇图及李白诗感知) ?5采用远交近攻正确策略。 从远交近攻了解秦灭六国顺序(图):韩赵魏楚燕齐 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ppt) (1)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争战的混战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秦的统一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思考:崭新从哪些方面体现?(点拨学生从秦疆域结果等方面思考)讲解以下(ppt)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合现实) ?2秦的统一奠定了以后中国疆域的基础。(结合疆域图) ?3秦的统一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可以结合现实) 4秦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从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及秦始皇意义,但秦二世而亡是什么原因? 出示秦暴政资料: 材料一:1徭役、兵役负担沉重。据史书记载,修骊山陵的有70万人;北击匈奴、筑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9周周考文综-历史试题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9 24. 夏、商、周三代更替的事实,使周人不得不怀疑“天命”的永恒,对此,《尚书》记载:“天命 糜常”、“惟德是辅”。这说明 A.孔子继承了夏商周的主流文化思想B.《尚书》是研究此历史的唯一证据 C.西周确立的宗法分封制具有优越性D.周人认为天命、道德是治乱的关键 25. 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 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 由此可推知 A.宗法制已完全退出两汉政治构架B.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 C.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 26. “中土医书,方论浩繁。每论一病,必浮举阴阳五行,缠绕不休;每用一药,必为色香形味,分 配脏腑。更或高谈脉理,妄事神巫。”这说明中医 A.具有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B.诊断和治疗带有迷信色彩 C.不受重视,医生地位低下D.发展受到阻扰,作用较少 27. 下表为明清时期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资料:据此可知 时期平民家庭出身低级官员家庭出身中高级官员家庭出身 明代46.7%2.8%50.5% 清代19.2%18.4%62.4%明清平均值31.1%11.6%57.3% A.科举促进社会公平但作用有限B.科举制主要为士族子弟服务 C.家庭背景与科举成就毫无关联D.寒门向上层流动的难度降低 28.1861 年,奕?上书:“今捻叛燃势于北而太平于南,使我军耗资疲怠。蛮夷趁虚而入以图制我,……为势所迫交友(蛮夷)求和,实为攻防之策。”材料反映的主旨是 A.攘外必先安内 B.两只拳头出击 C.远交近攻 D.和平外交 29.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这一宣誓的主要价值是 A.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B.号召实行责任内阁制 C.树立民主信仰,凝聚共和力量D.彰显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感 30. 下表是某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笔记提纲,这主要反映出这一时期毛泽东 A. 解决了革命领导权、同盟军等问题 B. 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 C. 将新民主主义理论发展到新的阶段 D. 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1.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B.分别标志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都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D.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 32. 公元前5世纪初,雅典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一经颁布便成为法律。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规定,如果 公民大会上有人对任何法律提出异议,公民大会则要对有关法律进行讨论,并选举一个立法委员会进行裁决。这反映了 A.立法规则受到破坏B.民主政治逐步建立C.公民大会权力强化 D.法律权威得到提高33. 加尔文派教徒卡拉斯的儿子安东尼原来信奉新教,据说后来打算改信天主教。1761 年安东尼自 杀。在天主教修士的煽动下,信奉天主教的民众群情激奋,纷纷指控卡拉斯一家,法院无证据宣判卡拉斯有罪。伏尔泰为卡拉斯案的平反辩护。这说明伏尔泰 A.维护人权,追求公平B.是虔诚的加尔文教徒 C.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D.具有人文主义宗教观 34. 1881 年11 月,德皇威廉一世发表的《黄金诏书》宣称:“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 对社会民主党过火行为进行镇压,同时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他认为社会保险是“一种消灭革命的投资”。这反映出 A.德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B.工人运动催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 C.工业革命消弥了德国的社会矛盾D.政党斗争制约了德国的统一进程 35. 右图为创作于1951 年的苏联一幅漫画。该漫画主旨是舒曼对阿 登纳说:“我很荣幸和愉快把管理权交给你。让我们鞭策这匹 马前进吧……” A.欧洲联合进程启动B.西欧经济艰难复兴 C.美国推动法德和解D.西欧沦为美国附庸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牛李党争是中国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也称“朋党之争”。“牛党”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李党”是指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牛党大多是科举出身,属于庶族地主,门第卑微,靠寒窗苦读考取进士,获得官职。李党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门第显赫。他们往往依靠父祖的高官地位而进入官场,称为“门荫”出身。两党除了政治上的分歧外,还牵扯进个人的恩怨。双方结怨甚深,一旦大权在握,就排挤打击对方。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 年,最终以牛党获胜结束。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 ——摘编自《新唐书》 材料二驴象之争代指美国政治竞选,也是美国两党制的喻词。“驴子”是民主党的党徽,“大象”是共和党的党徽。2016 年美国“驴象之争”在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与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之间展开。胶着的选情在金融市场掀起风浪,股市倾跌、债市下滑,而黄金等避险资产又重新获得青睐。出乎绝大多数人意料,尽管美国主流媒体和选前的各种民调明显看好希拉里,但选民用选票表达了不同的声音。不靠谱的特朗普击败希拉里当选新一届美国总统。欧洲政治精英和学者担心,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会助长欧洲国家的民粹主义和反全球化运动。韩国前外长金星焕曾对记者说,如果特朗普当了美国总统,对韩国将是难以想象的“灾难”。 ——摘编自搜狐网时政新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牛李党争、驴象之争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