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联泰供应链案例分析

联泰供应链案例分析

联泰供应链案例分析
联泰供应链案例分析

联泰供应链案例分析

联泰创始于1965年,是一家以服装制造为主的多元化跨国集团。2004年7月,联泰控股有限公司的股票在香港上市。2006年上市公司营业额达6.62亿美元,其中成衣营业额达6.44亿美元。从1998年开始探讨并实行“从设计到店铺”的一站式服务战略,即“D2S(Design to Store)”商业模式,如图1所示。

1、以供应链集成服务提高现代服装的响应速度

联泰利用我国土地规模和成本低的优势,将服装的设计中心建到工厂附近,为服装设计师提供所需要的面料图书馆、面料测验中心、流行色研究、电脑绘图和小样制作等非核心设计服务。服装品牌的设计师可以带着创意飞到联泰,一周内可以完成整个设计过程。而在过去进行服装设计与小样制作时,设计师需要在国外和我国内之间来回跑,花费约45天的时间。这个改动使服装开发时间缩短了40天。同时又不侵犯服装品牌商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过去服装品牌商必须要做但又不擅长的服务,从而使得联泰成为服装品牌商的首选供应商。

图1联泰D2S模式

资料来源:根据联泰集团提供的有关文献进行整理而成。

在制造环节上,联泰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按照配送计划对产品进行合理的混装,方便产品直接送往零售店面,而不需要再由配送中心分拣和混装,能省下1~2天的时间和成本。另外,联泰厂区内的面辅料创新中心为上游企业提供了面辅料展示的平台,订单可以直接下发,节省了到全国各地选料看样的时间。通过各种努力,联泰供应链各环节的参数全面优于2005年供应链25强所要求的基准数据(如表1所示),从而奇迹般地将许多原本属于外部市场交易“虚拟”转移到了企业内部,有效保证了信息沟通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大大改变了中国OEM 企业普遍存在的响应滞后、成本升高、信息沟通不畅等不良局面。

2、通过营造求大于供的市场关系降低服装成本

降低成本费用是一个企业,尤其是不具备知识、技巧与重复发明(reinventing)专长的我国OEM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基本要求与努力方向(Thomas F. Siems,2005)。在产品成本构成中,一般OEM所在的生产环节所占的成本较小,仅占7.5%,如表2所示。单单从生产环节进行成本降低的潜力越来越小,且一味追求成本降低还可能影响产品的质量,因此,联泰致力于通过流程创新等营造求大于供的市场关系。

目前,联泰有一半以上的营业额来自POLO、FR等5家世界知名品牌。品牌商负责研发的科技人员常住在联泰供应链城进行款式设计和面料选择,联泰则参与进去,与品牌商一起对样品进行不断改进,以最高的效率达成共识并迅速组织生产。这种合作带来的示范效应,不断吸引着相关企业加盟联泰供应链城,从而使联泰以及相关布料商、品牌商的核心企业作用得到了协同发挥,较好地解决了各方都关心的根据时装潮流、季节变化与客户要求等进行面料开发与时装设计的互动优化问题,大大地节省了由于客户相隔遥远所耗费的时间、精力与费用,大幅度提高了顾客买对货的比率。

除此之外,联泰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服装加工流程,使一件衣服加工时间减少2%,而每减少1%就能帮助联泰节省300万美元。由于这种成本降低是建立在不影响甚至是有利于服装质量、周转速度与企业信誉提高的基础上,因此,它开创了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服装企业的精益生产之路。

3、以供应链集成服务谋求业务拓展与关系改善的协同效果

OEM厂商自创品牌与自我设计款式等努力,通常会遭到外包商诸如抽掉订单、进行技术与信息封锁等报复,从而使OEM厂商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对此,联泰寻找到了一种既能够拓展业务,又不与上下游主要客户发生冲突的两全对策。

笔者有幸参加了北京大学联泰供应链研究中心组织的赴联泰供应链城参观考察活动,与会代表们急于知道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有8亿多元销售收入的联泰为什么仍不创自己的服装品牌。有关领导的回答是,按供应链集成服务的做法比较适合联泰目前的情况,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对于我国服装企业的一般规模来讲,联泰远远大于那些有自己服装品牌的企业。但相对于联泰所服务的世界一流服装企业来讲,联泰又处于弱势的地位。为此,联泰之所以这样定位的关键是充分考虑到了服装供应链与企业发展的辩证关系。事实上,联泰为OEM 如何实行战略制胜进行较为成功的尝试,以服务而非挤占上下游的战略定位较好地取得了拓展业务和改善上下游关系的协同效果。如在东莞厂区设置了包括设计与开发部门、技术中心、面料与辅料测试中心、营业跟单与全球生产规划、水洗、印花与绣花车间、生产车间等在内的、能够完成服装设计开发一整套环节的机构。这样,联泰不仅取得了许多名牌企业从事贴牌生产的服装收入,而且还在设计环节创出了自己的特色与服务收入,增强了与客户合作时的议价砝码,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理论创新:构建基于OEM的精敏供应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联泰借助于实施以D2S为重要内容的集成服务,较好地构建并实施了精敏供应链,实现了降低成本费用与快速满足顾客需求的双目标,为我国OEM新优势的取得提供了可供学习参考的范例。以下则是我国OEM构建精敏供应链时可以考虑的一般范式,基本内容包括:以集成服务实行由一般企业向核心企业的转变;OEM负责配送到店;多主体协同进行产品设计。相关OEM企业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运用。

1、以供应链集成服务实行由一般企业向核心企业转变

张五常等经济学家认为,企业的诞生源于组织内部的交易效率高于中间产品的市场交易效率,外包或OEM则源于中间产品的市场交易效率高于内部分工的交易效率。而在以信息、通信与交通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以及全球供应链竞争的情况下,企业则必须努力经由合作取得以上所说的企业与外包或OEM两种形式的综合优势——基于供应链合作的企业内外部优势,即通过以服务而非挤占上下游的战略定位实行企业与外包形式的优势嫁接或集成。联泰提出的“从设计到店铺”模式,使得OEM从一个纯制衣企业转变为服装供应链服务的提供商,企业功能也从制造沿供应链向上游向设计服务拓展,沿供应链向下游向零售店所需要的供应链服务拓展,从而奇迹般地整合了服装供应链各环节,将许多原本属于外部市场交易“虚拟”转移到了企业内部,最大程度实现了成本最低化,保证了信息沟通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同时,“从设计到店铺”模式也使企业的服装收入由以往的代加工收入扩大到了D2S的诸多环节,从而使OEM企业从微笑曲线低端的价值劣势转化为与上下游有效协同的多收入来源的优势,并最终达到实现由一般企业向核心企业转变的跨越要求。而这种在价值观上认同,经济上共赢的合作状态,又促使整条供应链上的主要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2、OEM负责配送到店

世界制造中心向我国转移,给国际知名企业构建全球供应链提供了良好机会。有效寻找可靠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就成了其实行战略制胜的关键之一。但寻找可靠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工作往往比较艰巨,正如宝洁公司全球服务部和物流部门的主管Reisinger所说:“我们希望能够找寻到一个知名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可以让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都借助它的物流服务支持我们的业务。然而,目前这一点尚无法实现(佟路,2006)。”为此,我国OEM企业如何有效利用加工制造的便利,一步到位地考虑委托企业的非核心配送业务,即实现OEM负责配送到店就成了有效参与国际分工、密切供应链关系的重要举措。联泰采用自行开发的“出货预通知系统”可以实现在车间里直接按照客户通过订单系统传来的各销售网点对不同货品组合的要求将产成品装箱,直接运抵客户的各个销售终端。既提高了物流效率,又保证了100%的配送准确率。此外,也避免了中途分拣造成物品破损,有效地实现了由品牌商销售信息拉动的上下游信息共享与物流合作,非常值得有关OEM企业借鉴。

3、多主体协同产品设计

Carlisle & Patker(1998)指出,供应商必须参与产品设计的过程才能使其特殊的制造与开发能力得以发挥。O’Grady & Chuang(2001)将这种协同的关系扩展至所有产品开发相关的协同活动,如协同设计、协同雏形开发以及协同测试等并称之为产品开发链。但就总体而言,目前对于新产品开发过程的研究,大多是以大型企业内部的新产品开发活动为研究基础的(Huang et al.,2002),并没有特别注意到最终产品是由众多产品零件(components)组合而成的情形,从而也忽略了新产品开发整合中的外部衍生与合作问题。而联泰则通过供应链中间位置作用的发挥、供应城的构建以及相关有形条件的创造与无形服务的提供,使由双方协同转变为产供销结合的三方协同,使概念层面上的协同转变为有完备技术经济条件支撑的紧密型合作,使国际时装这种时间要求很高的精敏型供应链得到了可持续的匹配,即通过多主体协作等综合地解决了现代服装的成本节约与响应速度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联泰作为我国OEM企业的优秀代表,有着一般OEM企业难以比拟的卓越条件,如国际化观念成熟、经济实力雄厚、企业制度健全、人员素质很高等。企业文化,也就是3C——连贯性、承诺和交流,使联泰在机会出现时抓住了它们(北京大学联泰供应链研究中心,2006)。因此,在学习、借鉴联泰经验时,需要视企业与行业特点、战略群组与核心能力,以及上下游客户需求等情况进行灵活决策。尤其是对于大部分中小型的OEM来讲,则主要是通过产业集群或产业集群供应链的构建等增强能力,并视机会参与其中,或构建以自身为核企业的精敏供应链,最终实现从一个被客户选择的被动角色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进行主动协调的角色,有效突破全球微笑曲线的困局。

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以某一企业为例,分析说明该企业与其供应商的合作伙伴关系,并作出对应评价。 答:沃尔玛是世界最大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百货零售公司,自诞生以来,以惊人的速度成长、扩张,终于建立起当今的零售王国。它的成功与其“天天平价”的竞争优势和高品质客户服务以及无条件退款保证等各项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方式固然是不可分的,然而,公司实行的稳定双赢的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是它“物美价廉”理念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 在沃尔玛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企业的供应链体系也不断改善健全,与供应商的关系的演变就是其中不可无视的一部分。 在商界耳熟能详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中,沃尔玛与制造商巨头宝洁的合作堪称经典。然而在此之前,它们却经历过漫长的“冷战”。宝洁总是试图控制沃尔玛对其产品的销售价格和销售条件,而沃尔玛则针锋相对,威胁要终止宝洁产品的销售,或把最差的货架留给它。这种情形就像今日中国的零供关系。不过沃尔玛和宝洁很快意识到深度合作的好处,进而确立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式,把目光转向以生产和销售同步为目的的自动订货系统、自动补货系统,及最佳物流支撑的零库存目标管理,以求降低综合运营成本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而不再仅仅盯住渠道控制权。对双方而言,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式大大降低了整条供应链的运营成本,并且提高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更好地保持了顾客的忠诚度。 当然,作为零售业老大的沃尔玛王国,拥有众多的供应商。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自然也对它有强大的吸引力。沃尔玛引进到中国来的技术创新,是一套“供应商联系”系统。该系统使沃尔玛能和主要的供应商共享业务信息。例如,通过该系统,沃尔玛的供应商们可以得到相关的货品层面数据,观察销售趋势、存货水平和订购信息甚至更多其他方面的信息。通过供应链相关信息的实时共享,沃尔玛能和供应商们一起,促进业务的发展,能帮助供应商在业务的不断扩张和成长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沃尔玛的信息系统和以总部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只有当其门店数目达到相当的规模后,才会显示出其高效、可控、低成本运营的特点。但出于种种原因,目前沃尔玛在中国尚未做到真正的高速发展,沃尔玛强大的信息系统在中国的功效如何,还有待时间进一步检验。

星巴克市场营销案例分析报告

星巴克市场营销分析案例 星巴克在中国如何作秀——星巴克市场营销分析案例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星巴克在中国就成了一个时尚的代名词。它所标志的已经不只是一杯咖啡,而是一个品牌和一种文化。1971年4月,位于美国西雅图的星巴克创始店开业。 1987年3月,星巴克的主人鲍德温和波克决定卖掉星巴克咖啡公司在西雅图的店面及烘焙厂,霍华·舒兹则决定买下星巴克,同自己创立于1985年的每日咖啡公司合并改造为“星巴克企业”。 现在,星巴克已经在北美、欧洲和南太平洋等地开出了6000多家店,近几年的增长速度每年超过500家,平均每周超过10000万人在店内消费。预计2005年,星巴克在全球将有10000家店。目前,星巴克是惟一一个把店面开遍四大洲的世界性咖啡品牌。 1998年3月,星巴克进入台湾,1999年1月进入北京,2000年5月进入上海,目前星巴克已成为了国内咖啡行业的第一品牌。 2003年7月,美国著名的咖啡连锁企业星巴克集团对外宣布:集团大幅提高其在台湾与上海合资公司中的股份,持股比例从原来的5%增至50%。由此,星巴克集团的子公司“星巴克国际”和台湾的统一(星巴克)集团,将从授权关系转为事业合作伙伴。上海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光宇表示,美方增持10倍股份的主要原因是看好台湾和上海的市场前景,愿意进一步投资未来。 台湾、上海星巴克股权之变使得“星巴克王国”再次引起人们的注意。作为一个市场跟进者,进入的又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完全成熟的市场,星巴克靠什么从一间小咖啡屋发展成为国际最著名的咖啡连锁店品牌?请看本期“星巴克市场营销分析案例”。 模式

根据世界各地不同的市场情况采取灵活的投资与合作模式 ★同麦当劳的全球扩张一样,星巴克很早就开始了跨国经营,在全球普遍推行三种商业组织结构:合资公司、许可协议、独资自营。星巴克的策略比较灵活,它会根据各国各地的市场情况而采取相应的合作模式。以美国星巴克总部在世界各地星巴克公司中所持股份的比例为依据,星巴克与世界各地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四种情况: 1.星巴克占100%股权,比如在英国、泰国和澳大利亚等地; 2.星巴克占50%股权,比如在日本、韩国等地; 3.星巴克占股权较少,一般在5%左右,比如在中国的台湾、香港,夏威夷和增资之前的上海等地; 4.星巴克不占股份、只是纯粹授权经营,比如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北京等地; 星巴克在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不同,但是经营的品牌都是一样的。上海统一星巴克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光宇表示,这样做的好处是,“它可以借别人的力量来帮它做很多事情,而且是同一个时间一起做。” ★一般而言,美国星巴克在某一个地区所持的股权比例越大,就意味着这个地方的市场对它越加重要。另外,星巴克制定了严格的选择合作者的标准:如合作者的声誉、质量控制能力和是否以星巴克的标准来培训员工。 ★目前,星巴克在中国内地有三家合作伙伴: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行使其在中国北方的代理权,台湾统一集团行使其在上海、杭州和苏州等江南地区的代理权,南方地区(香港、深圳等)的代理权则交给了香港的一家公司。 ★1999年初,星巴克授权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在北京市场开设第一家分店,至今已在京、津地区迅速发展到36家。而“统一星巴克”则于1998年3月在台湾开出第一家店,当时的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由“统一超商”、“统一企业”和“美国星巴克”分别持股50%、45%与5%。2000年5月,两大集团再以同样的合资模式,取得在内地江浙地区的经营权,成立“上海统一星巴克”,在上海地区开出第一家店,目前已在上海开出26家店,年底计划达到30家店。

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不同种类的供应链也脱颖而出,智慧的供应链具有下列三个关键特性:先进、互连和智能。 最跟得上时代的供应链管理应当具备怎样的特质?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使用各种智能技术后,供应链管理可以从决策支持发展为决策授权,而最终将转变为一种预测能力。由于世界万物皆有不同的工作方式,不同种类的供应链也脱颖而出,智慧的供应链具有下列三个关键特性:先进、互连和智能。 很显然,供应链可以变得更加智能。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几个供应链的案例深层次剖析智慧供应链是如何练成的。 一、成本控制 案例分析:AAFES加强协作以降低客户成本 TheArmyandAirForceExchangeService(AAFES)是美国一家军事机构,主营业务是以颇具吸引力的价格向现役军人、保安人员、预备队成员、退伍军人及其家属销售军用商品并提供各种服务。AAFES将其收入的三分之二投资于提高军队士气、并支助福利和退休计划。 该机构将所赚的每一分钱都用于提高军队成员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多年来它也一直致力于寻找创新方法以求降低运营成本。在2007年,一个宝贵的合作机会令其非常高兴,即与同行 FMWRC(FamilyandMorale,WelfareandRecreationCommand)组织共享服务模型,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这两家机构拥有相同的客户群,而且产品分类也很相似。 从EuropeanTheater开始,两家机构组建了一支联合团队,调查总运输成本,并确定采购、分销和运输等环节中的合作机会。例如,团队发现,AAFES首先将货物送达FMWRC仓库,所有货物都卸载并存储在这些仓库中,然后被分别运往各FMWRC场所。现在,这些货物直接被运往各FMWRC场所,省去运往FMWRC 仓库的环节。通过这类协作,两家机构通过提高运输量降低了单位交货成本,无需再运输价值为230万美元的库存,人力成本降低了80万美元。 总结:智慧的供应链具有与生俱来的灵活性。这种供应链由一个互连网络组成,连接了供应商、签约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它可随条件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为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未来的供应链将具备智能建模功能。通过模拟功能,供应链管理者可以了解各种选择的成本、服务级别、所用时间和质量影响。 例如,在一项广告促销活动中,根据预先设置的业务规则和阀值,零售商系统可以分析由供应商发来的库存、产量和发货信息来确定活动期间是否会发生断货情况。如果预测出来,系统会发通知给协调人员,并对供应链的相应组成部分进行自动处理;若预测推迟交货,它会向其他物流服务供应商发出发货请求;若数量有差异时会自动向其他供应商发出重新订购请求,从而避免严重的缺货或销售量下滑。 二、可视性

星巴克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星巴克:员工是合作伙伴1 星巴克一直被称为用人典范,多次入选《财富》杂志的全球“最佳雇主”和“最受推崇的企业”排行榜。这与星巴克的企业文化是分不开的。 1982年,霍华德·舒尔茨是一家生产厨房设备的瑞典公司的副总裁兼美国分公司经理。有一次,他在西雅图的星巴克被手磨的、现调配的咖啡所吸引。当时的星巴克只有四家店面,并且只出售咖啡豆。老板是因为喜欢咖啡才做开设星巴克的,宣称要提供美国最好的咖啡豆。几乎就在那一瞬间,舒尔茨就决定与神奇的咖啡签下终生契约。舒尔茨加盟星巴克后成为市场与零售部经理。到1987年,舒尔茨以380万美元买下了星巴克,然后将其调教成全美“领先的零售商、美味蛋糕的提供者及独具魅力的咖啡品牌”。2006年,星巴克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在上海“SNAI-ASU企业家高层论坛”上,讲述了一个不以赚钱为目的的星巴克故事:其管理的精神是——关注员工的成长;建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期股”形式,即公司所有员工都将获得公司的股权。 众所周知,零售业和餐饮业的雇员收入低于其他行业,福利待遇也较差。而且,在传统商业模式的利益金字塔中,最顶层的是股东,中间层是顾客,金字塔的底层是员工。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压力下,企业压缩成本、解雇员工总是被华尔街叫好。然而,星巴克认为员工才是最重要的资产,然后是顾客,之后才是股东。从一开始管理星巴克,舒尔茨就努力使它成为每一个人都愿意为之效力的公司。他最基本的理念是:视员工为家人,他们会对公司报以忠诚,付出他们的一切;公司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员工就会为公司着想。购买星巴克咖啡公司后,舒尔茨做出的最激烈的变革就是改进公司处理员工关系的方式。他深信友好、有效的服务会促进销售。虽然在业界,星巴克并不是薪酬最高的企业,但是其30%的薪酬是由奖金、福利和股票期权构成的,其管理思想是:关注员工的成长。 关注员工的长期成长。舒尔茨违背常规——在尚未赢利的情况下不削减福利待遇,反而承担了飞涨的医疗保险开支,提供慷慨的一揽子福利待遇,医保覆盖了疾病预防、意外事故、心理健康、化学品接触、视力和牙齿。1988年,星巴克成为第一家为员工,包括兼职员工提供完善医疗保健的私营企业。在中国,星巴克为员工提供“自助式”福利,让员工根据自身需求和家庭状况自由搭配薪酬结构,包括旅游、交通、子女教育、进修、出国交流等等福利和补贴,甚至还根据员工的不同状况给予补助,真正体现人性化管理的真谛,大大增强了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信心。“这是我们曾经作过的最好的决策。”舒尔茨总结道,“员工的激情和贡献是我们的第一竞争优势”。1994年,他本人被克林顿总统召见,克林顿总统听他介绍其“先进经验”。 所有员工持有公司股票。自1991年开始,公司开始赢利,舒尔茨又推出一项新的员工计划——“咖啡豆股票”计划。这是面向全体员工的股票期权方案,其思路是:为所有的员工提供股权认购计划,使每个员工都持股,都成为公司的合伙人,这样就把每个员工与公司的总体业绩联系起来,无论是CEO,还是任何一 1资料来源:王庆慧:星巴克舒尔茨把员工当伙伴,青年报,2006年6月4日;霍华德·舒尔茨、多利·琼斯·扬:《将心注入:星巴克创始人,全球董事长自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模块1 供应链管理认知 [案例导入] 问题讨论:从上述案例中你能发现供应链上存在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如何有效地提高服务水平和降低库存;各个部门之间如何就正确的库存水平达成一致意见;不同的当地化选择方案过多,使库存难以管理;提前期长,导致预测难度大,安全库存多;许多当地市场的不确定性使预测困难。 [案例分析] 思考与练习: 1.为什么说合作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涵? 2.CPFR框架为何能成为一般供应链管理的标准? 参考答案: 1、合作大大降低了整条供应链的运营成本,提高了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更好 地保持了顾客的忠诚度,为双方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制造商和零售商必须摒弃“冷战思维”,在充分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上,把对渠道资源的抢夺和攫取转移到对供应链的再造和价值的增值上来,通过整体供应链的高效运作以不断降低彼此的经营成本、提高双方的赢利能力。 2、“宝洁—沃尔玛协同商务模式”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渠道合作模式,从本质上说, 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商业合作的范畴,代表了未来渠道合作的基本趋势和方向。这一模式对于解答目前国内制造商和零售巨头之间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以及渠道创新合作策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宝洁与沃尔玛创造了制造商与零售商紧密合作的样板,越来越多的商家与厂商开始建立亲密接触。 模块2 构建供应链体系 [案例导入] 问题讨论:英飞凌公司亚太区是如何构建其供应链网络体系的? 参考答案:

【案例分析】 思考与练习: 1.惠普公司为什么要对供应链进行重新设计? 参考答案: 随着台式机销售量的稳步上升(1990年达到600000台,销售额达4亿美元),库存的增长也紧随其后。 2.惠普公司原有供应链与新的供应链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原有供应链:惠普打印机的生产、研究开发节点分布16个国家,销售服务部门节点分布110个国家,而其总产品超过22 000类。欧洲和亚洲地区对于台式打印机电源供应(电压110伏和220伏的区别,以及插件的不同)、语言(操作手册)等有不同的要求。以前这些都由温哥华的公司完成,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是它的三个分销中心。 新的供应链:在温哥华生产通用打印机,通用打印机运输到欧洲和亚洲后,再由当地分销中心或代理商加上与地区需求一致的变压器、电源插头和用当地语言写成的说明书,完成整机包装后由当地经销商送到消费者手中,通过将定制化工作推迟到分销中心进行(延迟策略),实现了根据不同用户需求生产不同型号产品目的。 模块3 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 [案例导入] 问题讨论:请基于沃尔玛与其供应商关系的变化,谈谈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本质是什

2016年利丰供应链案例分析报告

2016年利丰供应链案例分析报告

《利丰供应链管理实践》案例分析报告 班级信 142 学号 141254 姓名韩兴华 2017年5月11日

利丰供应链案例分析 一、利丰介绍 1.利丰是一家什么样企业?业务有哪些? 利丰集团是一家以香港为基地的跨国商贸集团,为香港上巿公司及香港恒生指数和美国摩根士丹利香港指数成份股。利丰集团运用供应链治理的概念经营出口贸易、经销及零售三项核心业务,是从传统的华资贸易商转型为运用供应链管理概念来统筹生产和流通的跨国企业。 利丰集团有三大核心业务:利丰贸易、利和经销、利丰零售。 利丰贸易:集团的出口贸易业务,利丰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具规模的供应链管理企业之一,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提供高增值及高流量消费品的原料采购、制造、及出口统筹等服务,业务网络遍布全球40多个经济体。 利和经销:集团的经销业务。由利和经销主理,为亚太地区客户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核心业务包括生产制造、物流管理及品牌推广等。 利丰零售:集团的零售业务。包括上市公司利亚零售有限公司及其他私营业务:玩具“反”斗城、Branded lifestyle及利邦有限公司,分店网点分布于大中华市场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和菲律宾等。 2.什么是价值链?利丰如何进行价值链分解?P3-8 价值链: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概念,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利丰的价值链分解:例如,公司获得一欧洲客户服装订单后,一般不会简单地要求在韩国或新加坡的分支机构直接从所在国进货,其可能的做法是,从比较成本出发,在韩国买进棉纱运到台湾纺织和染色,最后在泰国的多个工厂同时生产,再按时、按质、按量交付,这一工作流程体现了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化和最优化思想。利丰通过动态的价值链分解与重组,使供应链管理更具灵活性,既提高了公司利润,又实现了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增值。

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1:货迟发了一天 供应链和物流管理有很多理论和战略。但是,落实下来,却都是些非常具体的细节。战略不可少,但真正的出色却来自执行,即落实每一个细节,千百遍一丝不扣地执行,让众多的没多少教育或经验的人也能执行。有些细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管理者要有足够的敏感来抓住此类细节,深入探究根源,并采取切实行动。 下面的案例中,货迟发了一天看上去司空见惯,不值得什么大惊小怪;但后面隐蔽的问题实在不少。 案例简介 有个跨国公司,总部在美国,在世界主要工业地区有分部,例如日本、台湾、韩国、中国、新加坡、欧共体。分部不但要为客户及时提供技术支持,而且要提供零配件,因为缺料会导致客户机台停转,损失动辄几十万。该公司的零配件的储备是典型的多阶段仓储模式,即在美国有主仓库,各地区有分仓库,在一些重要客户处有寄售点(V MI)。零配件体积小,价值高,客户对时效性要求高,国际货运都采取空运。几年来,该公司推行外包战略,整条供应链从仓库到运输到报关、清关,都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 最近日本分部发现,总部从发出配货命令到配货完毕待运,原来在2 4小时内即可完成,现在却动辄得两天,有时候甚至更长。别的地区也发现类似的问题:原本应该已经在飞机上的货,现在却经常还待

在总部。空运又不是天天有,因为货量较低,为节省运费,公司的航运只定在一、三、五。这意味着总部迟配货一天,分部可能迟拿到货3天。如果适逢周末,便是5天。难怪分部怨声载道。 案例分析 先说财务影响。假定该公司的库存周转率为10,这意味着公司保持36天的库存(365除以10)。货每迟发一天,分部就得多备一天的货,总库存即增加2.8%(1除以36)。假定各分部总库存为3000万美金,库存增量为84万(3000万乘以2.8%)。假定库存成本为2 5%(包括仓库成本、人工费、保险费、折旧费等),那么,迟发一天的代价就是21万美金一年。这还不算客户因缺料带来的损失。 这只是理论计算。实际案例中,分部过激反应,要求多备一周的货。那么,整个供应链条的总成本就超过百万美金。货迟发一天的影响如此,质量问题、断货、运输延迟、清关延误等的影响就更大。这些因素一起导致供应链库存居高不下。量化这些影响,有利于引起各方面注意,从而采取切实行动。 再说问题根源。英语中有条谚语:打开了一个罐子,发现了一罐子的蛆,说的是表面现象深究下去,往往会发现很多问题。这个案例中,问题是几方面的: ( 1)第三方物流操作人员不清楚绩效期望。原来的指标是当天发配货指令,当天配货完毕。但是,由于人员变动,培训等问题,这个指标就走了样,变成只要在运输公司提货前完成配

利丰集团供应链管理案例

利丰集团供应链管 理案例 1 2020年6月23日

利丰集团的供应链管理演进 总部位于香港的利丰集团是一个标准的”百年老店”, 成立于19 的利丰如今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采购和生产网络, 并为知名品牌及零售商提供全球供应链管理。历经全球商界之百年风云, 利丰集团从传统的贸易商转型为一家供应链管理运作的现代跨国商贸及分销集团, 其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商学院管理案例的经典。 利丰集团——”分散生产”先行者。利丰集团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不是在一日之间建立起来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 利丰一直是一个采购代理商的角色。当现任集团主席冯国经于1976年进入集团管理层时, 她的朋友曾提醒她采购代理是一个夕阳行业, 4年之后就会消失。在种情况下, 利丰集团开始了一次重要的战略转型—从采购代理商转型为生产计划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在采购代理模式阶段, 某位经营布料的客户会对利丰说: ”我需要这种布料, 请到最好的地方给我买来。”而在新的阶段, 客户则对利丰说: ”下一季度我们需要这种外形、颜色和质量的布料, 你能提出一个生产计划吗? ” 从设计师提出的草案出发, 利丰对 2 2020年6月23日

市场进行调研, 找到合适种类的纱并对样布染色以达到与其要求 的颜色相一致。然后, 利丰根据产品构思生产出样品。客户看到样品后说:”我喜欢这种而不喜欢那种, 你能生产出更多的这种产品吗?”接下来, 利丰就具体说明产品的调配及方案, 为下个季节的产品提出完整的生产计划并签订合同。然后, 对工厂的生产进行计划和控制以确保质量和及时交付。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 利丰一直采用这种交付生产计划的战略。但接着利丰又遇到了新的挑战: 亚洲小龙的出现使香港的生产成本增加而丧失了竞争力。祖国内地的开放政策使香港地区能够把生产的劳动密集型部分向祖国南方转移, 这就解决了成本问题。比如说晶体管收音机, 利丰只生产收音机的配套元件, 然后运到祖国内地去装配。这一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完成后, 成品再回到香港地区进行测试和检测。利丰将这种模式称之为”分散生产”。这种方式现在已经习以为常, 但在当时, 利丰能够说是这种模式的先行者。 利丰集团——过渡到供应链管理。与这种分散生产相伴随的, 是一种产业价值链的分解。利丰也因此而过渡到供应链管理者的角色。比如说, 利丰获得了一份来自欧洲的一个零售商 10000件衣服的订单, 这种衣服能够在韩国采购获得, 但利丰不会 3 2020年6月23日

利丰集团供应链管理案例

利丰集团的供应链管理演进 总部位于香港的利丰集团是一个标准的“百年老店”,成立于1906年的利丰如今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采购和生产网络,并为知名品牌及零售商提供全球供应链管理。历经全球商界之百年风云,利丰集团从传统的贸易商转型为一家供应链管理运作的现代跨国商贸及分销集团,其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商学院管理案例的经典。 利丰集团——“分散生产”先行者。利丰集团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不是在一日之间建立起来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利丰一直是一个采购代理商的角色。当现任集团主席冯国经于1976年进入集团管理层时,他的朋友曾提醒他采购代理是一个夕阳行业,4年之后就会消失。在种情况下,利丰集团开始了一次重要的战略转型—从采购代理商转型为生产计划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在采购代理模式阶段,某位经营布料的客户会对利丰说:“我需要这种布料,请到最好的地方给我买来。”而在新的阶段,客户则对利丰说:“下一季度我们需要这种外形、颜色和质量的布料,你能提出一个生产计划吗?” 从设计师提出的草案出发,利丰对市场进行调研,找到合适种类的纱并对样布染色以达到与其要求的颜色相一致。然后,利丰根据产品构思生产出样品。客户看到样品后说:“我喜欢这种而不喜欢那种,你能生产出更多的这种产品吗?”接下来,利丰就具体说明产品的调配及方案,为下个季节的产品提出完整的生产计划并签订合同。然后,对工厂的生产进行计划和控制以确保质量和及时交付。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利丰一直采用这种交付生产计划的战略。但接着利丰又遇到了新的挑战:亚洲小龙的出现使香港的生产成本增加而丧失了竞争力。祖国内地的开放政策使香港地区可以把生产的劳动密集型部分向祖国南方转移,这就解决了成本问题。比如说晶体管收音机,利丰只生产收音机的配套元件,然后运到祖国内地去装配。这一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完成后,成品再回到香港地区进行测试和检测。利丰将这种模式称之为“分散生产”。这种方式现在已经习以为常,但在当时,利丰可以说是这种模式的先行者。 利丰集团——过渡到供应链管理。与这种分散生产相伴随的,是一种产业价值链的分解。利丰也因此而过渡到供应链管理者的角色。比如说,利丰获得了一份来自欧洲的一个零售商10000件衣服的订单,这种衣服可以在韩国采购获得,但利丰不会简单地要求在韩国的分支机构直接从韩国进货。可能的做法是,从韩国买进纱运到中国台湾去纺织和染色;同时,由于日本的拉链和纽扣是最好的,并且大部分是在祖国内地生产,因此,利丰会从YKK(日本的一家大型拉链厂商)在祖国内地的分厂订购拉链,之后再把纱和拉链等运到泰国去生产服装,因为考虑到配额和劳动力条件,可能在泰国生产服装是最好的。又由于客户要求迅速交货,利丰会在泰国的5个工厂里同时生产,这样就有效地分解了价值链,以尽可能满足客户的需要。5个星期后,10000件衣服就到了欧洲的货架上,它们看起来像是同一个工厂生产的。这是一种价值增值的新方式,结果是使产

2019年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doc

《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 如何选择供应链下游的物流服务提供商? 作为全球最大的食品公司之一,凯士食品公司主要生产饮料、奶粉和饼干等包装食品。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中国后,凯士先后在全国建立了4个生产厂和8个分拨中心,到1999年的时候,饼干业务已占有国内市场25%的份额,其他业务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占据的市场份额也相当大,年产量逐步提高。作为一家大型跨国企业,凯士在中国的物流策略沿用了其在全球市场上的一贯做法,即全部选择第三方物流,并且只与业内最具实力的物流服务商合作。刚进入中国时,凯士公司还处于市场开发阶段,产品生产运输量每年也是2000吨,并不是很大,物流矛盾不太突出。而且,当时国内物流业很不成熟,大型物流公司还未成型,市场处于培育阶段。当时任凯士食品公司华东区域物流经理的李宾,从未遇到过物流公司的“霸王条款”。国内实力稍好一点的物流公司,都争先恐后与凯士合作,一是争取业务,二是冲着它的品牌地位。虽然当时的物流公司规模小,网络更不健全,但是对货主企业提出的要求,往往竭力而为。 1999年后,凯士业务量突飞猛进,李宾升职为中国区物流经理,负责整个国内市场的仓储物流业务,工作内容之一就是挑选主要物流服务商。而此时的物流服务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几家中型物流公司成长起来,尤其是一些早年进驻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培育出来的物流公司,全国服务网络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具有足够实力为其他货主企业提供较高水平的物流服务了。因此问题随之而来。当这些为数不多的大型物流服务商终于有能力选择服务对象时,反而不像以前那样竭尽全力。尤其在最初商定合同条款时,总是尽量避免让利和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力图将所有的风险都推给货主企业。每年6、7月份,公司都会举行物流服务商招标会,确定下一年度的物流服务商,也顺势对公司的物流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 (1)选择大型物流公司:永捷曾经是一家跨国日用品公司胜捷公司的物流部,后来独立出来成为第三方物流公司。凯士选择永捷进行物流合作,已经合作了3年。但从2003年开始,随着业务量的上升,永捷物流的强势态度越来越明显。一开始还只是在市场价格波动时,要求凯士立刻做出补偿,否则拒绝提供货车。这次竟公然将“最低消费”写入合同中,让李宾觉得忍无可忍。其实,对于一家大型跨国企业来说,李宾的不满并不是来自于对枝端末节费用的节约,而是针对物流服务商的态度。作为物流经理,李宾很清楚,他的服务商最重要的任务是将货物准时送到客户手中,其次才是物流成本的节省。但大型物流服务商近两年的强势态度,让李宾哭笑不得。提出的条件越来越多,服务质量却差强人意。例如,2004年2月,北京一家客户急需200箱奶粉,从天津仓库调出。天津分公司物流负责人董舒立即

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 Mattel,Inc: Vendor Operations in Asia 姓名:韩晴立学号:2009414124 在本案例中,美泰玩具遇到了在亚洲建厂的选址问题。在马来西亚、在印度尼西亚还是在中国三个国家呢? 我们要分析两方面的问题:该工厂的选址要求和各待选地的优劣势分析。 这个案例是关于美泰玩具公司在亚洲建造一家新的压铸厂的选址,就此具体情况,我们要考虑以下因素: 1.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情况,主要看有没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如有 大河大江或者临海,有优良的港口,有方便的水路运输条件等; 2.投资环境,即政治环境和经营环境,包括投资优惠、政局稳定等 因素; 3.人力资源的因素,人力资源的素质、可获得性及其工作效率,人 员雇佣、管理等的投入等; 4.投资资金的多寡,即总成本的核算; 5.市场,是否靠近大的市场或者有大的可开发的潜在市场存在; 6.汇率的兑换比率和稳定性; 7.生产出来的产品情况,包括质量、技术、效率等; 8.先前在该地建厂的经验; 等等。 我们分别讨论一下如果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建厂,

存在什么优劣势。 首先,我们看一下如果在马来西亚建厂,将有以下情况: 1.产品的产量高、质量好; 2.人力资源素质高,但是人力资源相对昂贵且不易获得,且美 泰玩具给予在年龄、住宿和工作条件上的补偿较高,所以成 本较高; 其次,我们连接一下如果在印度尼西亚建厂将有什么情况: 1.印度尼西亚的货币贬值; 2.劳动就业率低,人口较多,劳动力成本低,所以适合需要 大量劳动力的产品生产,但是劳动效率低、产出低,而且 其通过管理被改善的可能性低; 3.已在该国建立一家玩具厂,有相应的较为成功的经验; 4.投资的优惠和印度尼西亚国家政策的扶植; 5.政府受到激烈的指责,且政局不太明朗。 最后,我们分析一下在中国建厂的情况: 1.中国市场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且其潜力巨大; 2.在中国建厂,不仅能提供生产的场所、设施,并且给予分 销许可; 3.人民币通货膨胀导致购买设备成本上升及其他相应的成本 上升; 4.如果中断在中国建厂的协议,不仅失去分销许可,还要支 付高额赔偿;

香港利丰管理案例分析

1.你如何评价利丰贸易目前的成功?其目前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威胁和风险在哪里? 利丰贸易适应形势与时并进,灵活地回应市场的挑战,不断地调整业务和角色:从传统贸易商转型为全球供应链管理者。这是外贸企业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延伸服务范围,满足顾客购买产品寻求的利益,从而提高售价和销量和降低供应成本,实现利润的增长的成功案例。 利丰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威胁主要在于合作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企业文化不一致带来的风险,每个企业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就导致企业的处事方法和原则有较大差异,而供应链管理使不同文化的企业处于同一流程中,有时候需要协调一致才能达到目标。此时文化冲突对供应链管理的冲击是很大的,如果处理不好则有可能造成供应链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供应链的破裂;第二是彼此依赖过度带来的风险,供应链形成后企业在上游有固定的供应商,在下游有固定的分销商。这在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过分依赖从而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这样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崩溃;第三是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供应链上的企业在发展规模、发展潜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往往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就导致整个链条有非常强势的部分。也有非常薄弱的环节。根据木桶效应原理,供应链整体控制风险能力取决于最薄弱环节控制风险的能力。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增大了供应链整体风险。第四是业务流程优化的风险,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的过程必然影响到既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势必会遭到阻挠。一旦不能再一次成功地达到利益平衡,就会造成业务流程重组的失败,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行;第五是供应链自身管理的风险;第六,信息技术风险。供应链中企业安装使用新的IT运营系统,从旧流程转变到新流程,业务流程和技术方面都会出现麻烦。新系统的运作达不到期望的效果,有

利丰案例分析报告

利丰贸易: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供应链管理 ----案例分析 王亮201112185 2011级MBA 3班 1、利丰贸易成功因素分析 (一)与时俱进的经营策略。 回顾百年利丰的企业发展史,其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其创办人或掌舵人能够以开放的视野,紧紧把握时代和经济大势的脉博,并因应宏观经济环境的转变而及时调整、创新经营策略,而决不因循守旧,做到了与时俱进。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利丰贸易的业务角色也经历了从简单的采购代理到全球性的供应链管理者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利丰贸易为客户提供的增值服务日益增加,其创造的附加值也不断增长。 1、采购代理 利丰贸易初成立的时候,它只是充当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交易中介人角色一由干其员工懂英文,利丰贸易成为客户与供应商之间沟通的桥梁。之后,利丰贸易逐渐把简单的采购代理业务进行扩展。 2、采购公司 该阶段,利丰贸易扮演一家采购公司即地区性的货源代理商的角色,通过在亚洲的不同地区,如中国内地、中国台湾、韩国和新加坡开设办事处来拓展业务。 3、无边界生产 该阶段,利丰贸易从采购公司向前迈进了一步,成为无边界生产的计划管理者与实施者。 4、虚拟生产模式

在推行无边界生产的计划与管理的基础上,利丰贸易业务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发展出虚拟生产模式。在虚拟生产模式中,利丰贸易直接充当客户供应商的角色,直接与客户签订采购合同。利丰贸易依旧没有工厂,生产任务以外包的形式交给工厂进行,它负责统筹并密切参与整个生产流程,从事一切从产品设计、采购、生产管理与控制、物流与航运到其他支持性的工作。 5、整体供应链管理 虚拟生产企业实际上已经是某个产品全面的供应链管理者。在虚拟生产模式的基础上,为了使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更加合理与顺畅,利丰贸易继续开发更全面的供应链服务。在整体供应链的规划上,利丰贸易会对整条供应链进行分解,对每个环节进行分析与计划,力求不断优化供应链的运作。简单归纳,利丰贸易供应链管理的内容主要是为境外买家采购合适的产品并缩短交付周期。 (二)管理模式蜕变:从家族企业到国际化跨国公司。 与所有早期创办的华人公司一样,利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一家典型的家庭企业。不过,随着时代的演变,面对每次出现的管理危机,利丰的卓越之处就是懂得变通、不因循守旧,重视将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引入公司,使之脱胎换骨,从一家传统的华人商号蜕变为一家职业经理人管理的现代跨国企业集团。 (三)经营角色蜕变:从中间商人到全球供应链经理人。 从 1906 年利丰创办以来的 100 年间,利丰从事的出口贸易业经历了重大的转变。利丰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就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经营理念,利丰的业务角色也随着全口贸易产业的演变,经历了从简单中间商到全球供应链管理的者的历史性转变。 供应链管理就是把供应链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客户的所有流程。利用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可有效地节约成本。供应链上有很多环节都存在节省成本的空间,如各种交易成本、物流成本,如果进行流程再造,就能大大节约成本及提升回报。另外,

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汇总

实训一供应链管理案例集讨论 一、案例分析 案例一:Wal-Mart把零售店商品的进货和库存管理的职能转移给供应方(生产厂家),由生产厂家对Wal-Mart的流通库存进行管理和控制。即VMI。Wal-Mart让供应方与之共同管理营运Wal-Mart的流通中心。在流通中心保管的商品所有权属于供应方。供应方对POS信息和ASN信息进行分析,把握商品的销售和Wal-Mart的库存方向。在此基础上,决定什么时间,把什么类型商品,以什么方式向什么店铺发货。发货的信息预先以ASN形式传送给Wal-Mart,以多频度小数量进行连续库存补充,即采用连续补充库存方式(Continuous Replenishment Program简称为CRP)。由于采用VMI和CRP,供应方不仅能减少本企业的库存,还能减少Wal-Mart的库存,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最小化。另外,对Wal-Mart 来说,省去了商品进货的业务,节约了成本,同时能集中精力于销售活动。并且,事先能得知供应方的商品促销计划和商品生产计划,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进货,提高客户响应时间,这些为Wal-Mart进行价格竞争提供了条件。 1、问题:试分析Wal-Mart采用的是哪种企业供应链管理方法,并说明它的作用。 答:快速反应法(QR)。Wal-Mart的实践显示,QR是一个零售商和生产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利用EDI等信息技术,进行销售时点的信息交换以及订货补货等其他经营信息的交换,用多频度小数量配送方式连续补充商品,以实现缩短交纳周期,减少库存,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目的的供应链管理。 案例二 戴尔公司的供应链包括有两个有效环节:顾客订购和生产环节,原材料与零部件的获得环节。戴尔公司的销售模式为直销,不通过中间商或分销商来销售产品,而是直接面对顾客,它是通过生产而不是通过成品库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因此,其生产环节便成为顾客订购环节中顾客定单完成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戴尔公司的生产哲学是“每单定制”,这种生产成功主要取决于终极仓库概念和先进的软件平台基础上的物流系统。戴尔公司每年的在制品周转次数大约为264次,而戴尔公司本身只保持不超过6天的库存。来自全球范围内的50~60家部件

2016年利丰供应链案例分析报告 李海洋 信132 131288

《利丰供应链管理实践》案例分析报告 班级信132 学号131288 姓名李海洋 2016年5月1日 利丰供应链案例分析

一、利丰介绍(宋体四号,加粗, 段前0.5行,段后0.5行) 1.利丰是一家什么样企业?业务有哪些? 利丰集团从一家传统贸易商成功转型为以供应链管理概念运作的现代跨国贸易集团。利丰有三个核心业务:第一个是贸易出口,以采购为主。第二个是经销,也包括物流在里面。最后一个就是零售 2.什么是价值链?利丰如何进行价值链分解?P3-8 价值链: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概念,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比如说,利丰获得了一份来自欧洲的一个零售商10000件衣服的订单,这种衣服可以在韩国采购获得,但利丰不会简单地要求在韩国的分支机构直接从韩国进货。可能的做法是,从韩国买进纱运到中国台湾去纺织和染色;同时,由于日本的拉链和纽扣是最好的,并且大部分是在祖国内地生产,因此,利丰会从YKK(日本的一家大型拉链厂商)在祖国内地的分厂订购拉链,之后再把纱和拉链等运到泰国去生产服装,因为考虑到配额和劳动力条件,可能在泰国生产服装是最好的。又由于客户要求迅速交货,利丰会在泰国的5个工厂里同时生产,这样就有效地分解了价值链,以尽可能满足客户的需要。 3.利丰组织结构与别的公司有怎样不同?自己定位自己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现阶段利丰提供的所有活动的集合,包括产品设计、产品开发、原材料采购、制造商选择、生产监督、产品组装、整合物流、办理进出口文件,安排本地货运,在本销市场建立本土的批发分销服务,并取代进口商功能,将产品打进各零售渠道,即提供基于利丰全球采购及设计能力的本销市场批发及分销平台等等。 4.如何理解利丰是一个信息中心?P11(信管)

案例分析:利丰贸易——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供应链管理

案例分析:利丰贸易——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供应链管理 光荣队 一、利丰贸易的成功评价 利丰公司屹立百年而不倒,引领发展潮流,从当年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企业成长为一个卓越的企业,其成功绝非偶然。从资料分析看来,其成功有着几个主要因素: 1、坚持以顾客为中心,提供有效的产品供应,以达到“为世界各地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合适、合时和合价的消费产品”的目标。利丰承诺为客户采购优质的产品并为客户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在选择一个新的供应商之前,利丰甚至会去实地考察和评估。品牌以及客户的信赖就是又利丰百年来孜孜不倦的努力,时刻心怀顾客赢得的。 2、坚持不懈的创新动力。百年间利丰贸易的业务角色从简单的采购代理,经历采购公司、无边界生产、虚拟生产模式到目前全球性的整体供应链管理,不断地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持续地创造高质量的附加值。可见利丰高瞻远瞩、视野开放,紧紧把握时代大势,及时调整与时俱进,创新经营策略。 3、现代信息系统应用于供应链管理。利丰推出的无边界、虚拟生产,特别是整体供应链管理模式,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其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和推动力量,对利丰今日的辉煌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通过全面掌握、运用和分析供应链上的信息,不断优化供应链的运作,增加供应链伙伴间及时的协同沟通,大幅度的降低运营成本和交易成本。 4、国际化视野。随着利丰的业务角色向进出口贸易产业不断演化的过程中,利丰逐步布局全球化市场,特别是自无边界生产、虚拟生产及全球供应链管理阶段后,利丰已然引领全球供应链的业务,并充分调动丰富的资源,从而为全球范围的顾客创造无限的附加值。

二、利丰目前供应链管理模式存在的风险和威胁分析 诚然,我们在借鉴其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潜在的威胁和风险。 首先,不确定性和多变性同样存在与利丰以客户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中。产品的需求信息随着供应链上的流转,“鞭稍效应”会使需求变异加速放大。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虽然极大地冲抵了这种问题,但利丰供应链的复杂性决定了此类问题并不能彻底根除。 其次,信息化技术依赖度过高。利丰完善高效的供应链模式的技术基础就是信息化的应用,假想系统一旦出现故障,如此庞大复杂的业务系统不是人力所能及的,整个供应链可能陷入瘫痪。 最后,利丰在供应链上责任过大。利丰在其设计的无边界虚拟生产模式中担当一个核心管理者角色,需要协调各上下游供应商,这种扁平化的虚拟管理结构导致其管理幅度随着产业的复杂而不断放大,利丰这个中心管理者一旦出现差错,将影响到整条链上的利益相关者。进而可能造成客户和供应商双输的境遇。 三、利丰贸易供应链管理成功的重要的能力和战略措施分析 首先,超强的整合资源的能力。利丰以贸易为核心,整合了丰富的客户、供应商、信息、品牌、管理、资金等方面的资源,强大供应链上资源所构筑的系统竞争优势成为其最为核心的竞争力。 其次,以客户为核心的理念和团队创造出的最优质的服务。利丰志在为世界各地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合适、合时和合价的消费品。在选择一个新的供应商之前,利丰甚至会实地考察和评估。在多元化服务发展的同时并且注重个服务的专业化,每个事业部只专注一种产品的采购,并只为一个或几个客户提供服务,这样才能有利于高质量的服务保证。 再次,全面的供应链服务。利丰为了推动无边界虚拟生产模式更加合理和顺畅,除了开展一系列以产品为中心的工作外,还兼管了一系列进出口清关手续

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一) 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 海尔的供应链管理 一、企业背景 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已发展成为全球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6年,海尔在中国家电市场的整体份额已经达到25.5%,依然保持份额第一。在小家电市场上海尔表现稳健,以16%的市场份额蝉联小家电市场冠军。 海尔每月接到6万个销售订单。的产品每天要通过全球5.8万个营销网点,销往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月采购26万种物料、制造1万多种产品,全球500强企业的供应商多达800多家。 从生产规模看,海尔现有生产的产品达 13,000多个产品品种,平均每天开发1.3个新产品。海尔一年的资金运作进出达1000亿元,平均每天需做2.76 亿元结算,1800多笔账。随着业务的全球化扩展,海尔集团在全球拥有15个设计中心和3000多名海外经理人。 如此庞大的业务体系,依靠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架构或者矩阵式模式,很难维持正常运转,业务流程重组势在必行。 海尔的“OEC 、市场链、人单合一”管理模式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海尔“人单合一”发展模式为解决全球商业的库存和逾期应收提供创新思维,被国际管理界誉为“号准全球商业脉搏”的管理模式。 二、解决方案 1998 年,海尔公司开始为满足每位客户的需求而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从而迈出了向国际化目标前进的步伐。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司确立了适当的合作战略,并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采取了重要的措施。 通过对备选方案进行全面分析之后,海尔集团最终选择了 mySAP供应链管理 (mySAP SCM) 和相关的 mySAP Business Suite 解决方案。海尔集团息技术经理说,“经过仔细考虑之后,我们最终选择了 mySAP SCM,原因在于该解决方案能够满足我们最新的业务流程,包括采用 JIT 原材料和制成品存货管理,以及全球贸易。由于 SAP是全球领先的企业管理软件和协同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财富》500强中80%以上的企业正在从SAP商务解决方案中获益, 120多个国家的22,600家企业正运行着71,600套SAP软件。因此,相信该解决方案能够随着我们在全球的拓展满足我们的需求。” 三、方案实施 SAP公司提供的ERP系统共包括MM(物料管理)、PP(制造与计划)、SD(销售与订单管理)、FI/CO(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BW(业务数据仓库/决策支持信息系统)等模块。 ERP实施后,打破了原有的“信息孤岛”,使信息同步而集成,提高了信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