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长征

长征

长征
长征

长征

作者简介:

王树增,中国军旅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长篇历史随笔《,90,》《1911》,中篇小说《鸽哨》《黑峡》《猛潮》《月斑》《破译》《红鱼》《甜蜜海滩》《我的小驭马》《红邮车》《禁止忧郁》等。其作品曾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鲁迅文学奖等。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脫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缸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瘴。在创作《长征》的过程中,王树增希望年轻人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读懂历史,感受永不言败、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

结构剖析:

第一部分(第一至二章):介绍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第三至十八章):介绍红军长征的过程。

思想意义及价值取向:

红色经典《长征》是一部优秀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堪称写长征的“史记”。作品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叙述历史,并以宏大厚重的笔触再现了考验人类意志的大规模转移,通过讲述这一伟大壮举中发生的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近距离地接触了长征的历史。

1.《长征》一书中,作者赋予长征以崭新的认知高度,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最壮丽的英雄主义史诗,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

2.长征考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和意志,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和军事智慧,并最终促使中国共产党形成高度的团结一致。

3.作品集中体现了红军将士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积极向上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就青少年来讲,弘扬长征精神,能培养吃苦耐劳、永不言败的顽强拼搏精神,能培养团结协作、荣辱与共的集体主义精神,能培养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名著详解:

内容解读:

第一至二章介绍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突破重围→“左”倾错误→反“围剿”失败→长征开始第一章突出重围

1934年7月23日,由于局势的日益恶化,已在根据地转战近五年的第六军团接到中共中央的命令,撤出根据地,运用游击战,冲出敌人的包围圈,重新寻找一块生存之地。在敌人层层封锁和重重包围之下,第六军团在突围行动中损失惨重,其中甘溪战役最为惨烈。与此同时,第七军团奉中革军委的命令攻打福州失败后也开始被迫转移。从重重包围中冲出的红军第六军团和第七军团,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淹没在1934 年纷杂混乱的历史之中。只是那个时候,还没有人意识到红军第六军团和第七军团的遭遇,已经成为一个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事件即将发生的前兆。

★第二章绚丽之梦

1921年,受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我国成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意味着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伟大的绚丽梦想与壮阔的革命实践自此发端。在经历了国共短暂合作之后,面对国民党的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决定起义,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力量。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同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也在湘赣边界火热进行着。1928年4月,湘南、南昌起义部队和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顺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第一支红军。12月,彭德怀带领红五军到达江西宁冈县的砻市,与红四军会合。随着红军队伍的逐渐壮大,共产党人在井冈山根据地成立了红一方面军。在国共两党决裂两年后,中国工农红军已经成为对国民党政权具有对抗能力的武装力量。

1930年,国民党军对红军开始了军事“围剿”,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红军成功粉碎了国民党的四次“围剿”。但由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的错误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这次军事上的失败使工农红军的处境变得十分艰难,最终,红军决定撤出中央苏区,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转移,长征由此拉开了序幕。

第三至十八章介绍红军长征的过程

十送红军→艰难险阻→突破重围→胜利会师

第三章十送红军

中共中央做出大规模军事转移的决定后,从舆论、物质、人员扩大等方面开始了准备工作。前线的部队在逐一后撤,苏区内也在紧张地筹备转移,为了牵制国民党部队,为主力部队转移尽可能争取时间,中共制定了一份“走留”名单,留下的便意味着九死一生。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率领着八万六千多人的红军队伍悄然从瑞金出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第四章路在何方

红军的军事转移开始了,当红军的主力部队悄然出现在中央苏区防线的最南端时,国民党军的主力部队却正向中共苏区的核心地带压缩,于是,蒋介石只能命令驻扎在此地的粤军严密封锁南端的防线,不让红军突围。粤军首领陈济棠为保存自身实力,并未全力围剿红军,这为红军突围创造了条件。红军顺利渡过桃江,突破了国民党设置的第一道防线之后转而西进,向湖南进发。面对由湘军和粵军组成的第二道防线,红军领导人抓住两军不协同作战的弱点,顺利突出重围。随着红军即将全部进入湘南,蒋介石决定向西全力追剿红军,毛泽东此时提议立即停止西进,转而向北走,但他的建议并未被理会。中革军委坚持继续西进,渡过湘江,事实证明,这个决定给红军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第五章山河苍茫

1934年,分散在中国各地的数支红军武装正独自进行着顽强的斗争。10月,在湖南省边界,贺龙领导的第二军团和萧克领导的第六军团会师后,为了寻找一块立足之处,不断进行移动作战,最大限度地牵制了湖南省内的国民党军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央红军的压力。这年秋天,在闽浙赣苏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与第十军在此会合,合编为第十军团,这只不幸的部队却在搬离闽浙贛苏区时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数次围剿,最终难逃厄运,从此在中国革命史中消失了。11月,在河南省的中部,红军第二十五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撤退时也遭到了敌人的多次伏击,在敌人的毁灭性“清剿”下,红二十五军依然顽强地生存着,渡过了灃河,转战伏牛山。与此同时,中央红军的官兵也在用生命和热血强渡另外一条大河——湘江。

第六章橘子红了

蒋介石对中央红军西进的这一行动意图十分清楚,早在1934年11月中旬,国民党军南昌行营就已制定出了集合五路大军在湘江以东地区围歼红军的作战计划。在截获了蒋介石的电报之后,中革军委不顾毛泽东等人的反对仍坚持西进,准备在敌人完成部署前,渡过潇水和湘江。11月22日,中央红军在白崇禧率领的桂军的消极防守下,终于撕开了湘江防

线的一道缺口,艰难地渡过了潇水。当敌人从南北东三面夹击而来时,被封堵在潇水与湘江之间的红军意识到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继续西进,即使流血和牺牲。11月28日,中央红军决定强渡湘江。

第七章血漫湘江

为了掩护军委纵队渡过湘江,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在湘江两岸开始了异常艰难的阻击战。

11 月28日,红三军团第五师阻击桂军的战役在新圩打响,面对敌人的火力猛攻,红军战士不怕牺牲,浴血奋战了整整三昼夜;在湘江上的界首,红三军团第四师的官兵顶着数倍于己的敌人的疯狂进攻,顽强固守着阵地;同时,红一军团也在另一侧的脚山铺阵地上阻击追赶而来的敌军。经过了多天的鏖战,12月1日,中央红军终于渡过了湘江。湘江一战成为红军长征以来最惨烈、最惊心动魄的一战,无数倒下的红军战士再也无法站起来跟随党的队伍前进,红军人数从瑞金出来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余人。湘江一战后,红军开始翻越长征以来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

第八章恭贺新年

1934年12月,红军在长征途中迅速占领了黎平,在这个边界小城里召开了首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这次会议没有触及党和红军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领导层问题,仅就红军的走向在军事层面上做了决定。会议听取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进军遵义。短暂的休整过后,红军开始向遵义方向移动。新年之后,红军迎来了前进道路上的又一个阻碍——乌江,为了赶在国民党主力部队到达前渡过乌江,红军将士凭借顽强的作战精神,突破了黔军的乌江防线,成功强渡乌江,为北上遵义打开了通道。

★第九章夜郎之月

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占领了遵义城。1月15日,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这次会议在革命的危急时刻使党对红军的军事领导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更重要的是,它使毛泽东从此开始了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同天,国民党“追剿军”总指挥何键发出了向遵义地域全面进攻的作战命令。面对敌人的全面夹击,中央红军决定从遵义地区撤离,北上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但在土城战斗失利后,中央红军为了保存实力,暂时放弃了北渡长江的计划,决定西渡赤水河。1月29日,红军在“一渡赤水”之后向扎西地区转移。接连战争的失利使红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开始意识到敌众我寡的红军要想取得战斗胜利必须出其不意,在运动中打击敌人。扎西会议上,毛泽东建议红军向东再渡赤莱,回到遵义。

第十章残阳如血

1935年2月11日,中央红军开始从扎西镇向东进发,在国民党军的错误判断和疏忽之下,几天后,中央红军出其不意地再次来到了赤水河边,二渡赤水河再度回到了贵州,迅速占领了黔北重镇桐梓。中央红军在经历了残酷的娄山关之战后,继续乘胜追击,重新占领了遵义城。3月7日,随着国民党中央军的通近,遵义地区的局势日益严峻,中央红军不得已决定撤出遵义。在国民党军的追剿下,红军三渡、四渡赤水河巧妙地迷惑了敌军,南下过乌江再次进入云南境内。

第十一章巴山蜀水

1930年,红四方面军建立了鄂豫皖根据地,红军队伍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但1932年,由于张国焘的错误决定,致使红四方面军在反“围剿”作战中失利,被迫从根据地撤离,开始了大规模的军事转移,在历经了千辛万苦之后,红四方面军在川北地区重新建立起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9月,蒋介石命令川军大举北进“围剿”川陕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开始了一场历时长久的川陕保卫战。1934年8月,取得战斗胜利,但是,川陕根据地所遭受的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1935年1月,受中革军委的指示,红四方面军在发动了广昭之战后返回川北准备西渡嘉陵江,与中央红军会合。1935 年3月28日夜,渡江战斗正式打响,

渡过嘉陵江后红四方面军又迅速攻克了剑门关,占领了川北的广大区域。当红军官兵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张国焘却擅自做出了放弃川陕根据地的决定。

1935年2月,为了阻止中央红军与贺龙和萧克的部队会合,蒋介石对红二、红六军团尚未巩固的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围剿”,严重的敌情使红二、红六军团最终放弃了刚刚开辟的根据地,开始了又一次的战略转移。1935年,分散在各个地域的紅军武装在没有根据地的情况下艰难地寻找着各自的生存之地。

第十二章金沙水畔

1935年4月下旬,中央红军已全部由黔西进入云南。在滇军的追击下,红军决定抢渡金沙江。4月30日,在红一军团佯攻昆明之时,中央红军分三路纵队突然北返,开始了对金沙江渡口的偷袭。红四方面军与川军进行的土门战役吸引了大量的国民党部队,为中央红军抢渡金沙江减轻了压力。截止到5月9日,中央红军全数渡过了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的决定性胜利。巧渡金沙江后的会理会议确定了中央红军的下一步计划是向北前进,穿过彝区,抢渡大渡河,实现与红四方面军的会合。

★第十三章喜极之泪

1935年5月,当国民党在通往大渡河的大路上部署兵力时,红军却选择了另一条小路前往大渡河,但走这条小路势必要经过彝区。在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后,红军顺利通过了彝区向大渡河进发。5月26日,红军主力部队和中央纵队由于缺少船只无法在安顺场渡口顺利渡河,只能做出了一个冒险的决定:夺取泸定桥。5月29日,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打响了,红军战士凭借着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成功夺取了泸定桥,使中央红军顺利渡过了大渡河。6月中旬,中央红军在翻越了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后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顺利会师。6月24日,在两河口附近,毛泽东与张国焘见面了,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时刻。流下喜极之泪的红军官兵还不知道,对于中国革命和中国红军来讲,一个更加危险的时刻正在来临。

第十四章黑暗时刻

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在两河口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史称“两河口会议”。会议未采纳张国焘的西进建议,而是通过了毛泽东的北进计划。两河口会议后,张国焘与毛泽东之间的政治矛盾日益加剧。6月29日,红军两方面军兵分三路一并北进,途中,中革军委发现张国焘有意拖延部队北进的速度。在松潘战役准备的最后关头,为了能让红一、红四方面军拧成一股绳,合力作战,中革军委通过讨论后决定让张国焘担任总政委。面临敌人的追击、粮食短缺、内部矛盾激化等问题,发起松潘战役的时间被一拖再拖。由于内部矛盾再次激化,中革军委召开了“沙窝会议”,但此次会议并没有令张国焘回心转意。

由于松潘战机的延误,中革军委决定将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在中共中央统一指挥下,穿越松潘大草地,继续北上。出于自己的政治野心和私心,张国焘在北上途中不顾毛泽东等人的劝阻擅自对左路军下达了南下命令,而毛泽东则带领着少数红军继续北上。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段历史,称之为他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在黑暗中行走的毛泽东意识到:一切需要从头开始。

第十五章北斗高悬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在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做出了正确的战略性决策:配合中央红军北进,去陕甘苏区。为了帮中央红军牵制敌军,二十五军与国民党进行了数次交锋,在一场惨烈的战斗中,政委吴焕先不幸中弹身亡。随着处境的越发艰难,红二十五军决定不再等待主力红军,直接往北去寻找陕北红军。9月中旬,红二十五军抵达了陕西省永坪镇,与刘志丹的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顺利会合。而同一时刻,毛泽东率领的红军正饥寒交迫地行进在中国西南部蛮荒的原始密林中,在攻克了天堑腊子口、翻越岷山后,中央红军终于走出了艰难的困境。当毛泽东正思索下一步红军该往哪里走的时候,通过国民党的报纸他得知了红二十五师已与陕北红军会合的消息,至此,明确了红军前进的目的地:

陕北苏区。1935年9月23日,红军陕甘支队正式向北出发了。

第十六章天高云淡

1935年10月,一路北上的陕甘支队相继控制了西兰公路,翻越了六盘山,在青石嘴地区击败了前来堵截的国民党骑兵团,缴获了大量的物资和装备,令红军士气大增。但此时,率领红军南下的张国焘却宣布成立了另一个“中共中央”,自己任“中央”主席,这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中是一次绝无仅有的分裂事件。10月7日,张国焘发布了《绥丹崇懋战役计划》。至10月20日,“绥丹崇懋战役”胜利结束,红四军实现了第一个战略目的。

10月19日,陕甘支队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顺利会师。为了不把敌军带入根据地,10月21日,彭德怀下达了战斗指令,红军战士们英勇杀敌,取得了吴起镇战斗的胜利。11月2日,陕甘支队和红十五军召开了胜利的会师大会。11月3日,中共中央在下寺湾召开了会议,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也就是实际上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军委主席,并恢复了红一方面军的番号。

1935年10月24日,红四方面军南下战役的第二阶段正式打响了,他们再次翻越夹金山,南下并东出,在短短十几天内表现出直取成都的强硬态势。而此时的红四军还没有意识到危险即将临近,接下来的百丈关一战使张国焘坚持南下的计划彻底梦碎,红四方面军从战略进攻被迫转为了战略防御。就在红四方面军与川军进行殊死血战时,远在陕北的红一方面军在直罗镇战斗中取得了胜利,终于有了一个可靠的立足点以及谋求新发展的出发点。1935年12月9日,当北平学生高呼着“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走上街头时,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经历了重重磨难的工农红军,将要与一个能够改变历史的巨大机遇迎面相逢了。

第十七章北上北上

1935年9月,红二、红六军团与“中央”取得了联系。由于张国焘的刻意隐瞒,紅二红六军团并不知道指挥自己的是红四方面军,而非中革军委,直到数月之后两军会合时,他们才明白了这一点。1935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受“中央”的指示开始了战略转移。鉴于国民党已经洞悉了其西进的目的,封锁严密,红军的作战异常艰苦,第二、第六军团在西进途中强渡了澧水、沅江,经历了惨痛的便水一战后伤亡惨重,“中央”建议红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在经历了百丈关战役后,红四方面军的处境日益艰难,撤退到夹金山以北寒冷的山区之中,这使声言“打到成都吃大米”的张国焘处在了极其被动的境况里。1935年12月17日,在陕北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修正了党的政治策略,提出了要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并讨论了红军接下来的军事战略问题,会议最终接受了毛泽东提出的红军东征的主张。

1936年3月,为了尽快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红二、红六军团渡过金沙江、翻过大雪山,历尽千难万险后终于在5月达到云南境内。同年4月,张国焘在军事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决定北上。7月初,红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当天,陕北也发来了贺电,庆祝两军胜利会师,并欢迎两军继续北上与中央带领的红一方面军会合。正在热烈庆祝两大主力会合的红军官兵明白,他们充满来知艰险的行军之路还远远没有结束。

★第十八章江山多娇

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部队积极准备北上。张国焘虽然取消了“第二中央”,但仍然没有消除个人的政治野心,采取各种手段拉拢人心,朱德、刘伯承等人同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36年7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分三队开始北上,翻越了大雪山,再一次进入了松潘大草地。8月5日,红二、红四方面军终于走出了大草原,沿着北上红军的路线继续前进。

1936年9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兼程北上,企图在会宁一带切断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道路。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到达会宁,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此时,中国工农红军的三个方面军已全部集中在甘

肃与宁夏的交界处。鉴于国民党军队四面合围而来,会宁的局势越来越严峻,中共中央决定提前发动宁夏战役,实现“占领宁夏,打通苏联”的计划。但在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的猛烈打击下,红军的计划未能如期实现。1 1月中旬,中共中央决定打击胡宗南部,遏制国民党军的大举进攻。山城堡战役,红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最后一战。

1 1月2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山城堡集会。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一、填空。

1、《长征》的作者是中国军旅作家,他还著有《》《》《》等长篇纪实文学作品。

2、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转战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军。

3、1931年11月,在中央苏区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地址在江西,主席是。

4、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9月,蒋介石先后次调集176万兵力围剿中央根据地。

5、长征起始点为。

6、红军共次渡过赤水河。

7、1934年,中央红军决定进行长征的直接原因是。

8、长征途中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是,红军经此战后由长征开始时的8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

9、1935年1月,中央红军主力强渡天险,占领了遵义。

10、湘江战役的惨胜直接导致了的召开,此次会议实际上确立了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1、毛泽东曾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12、红军长征途中经过大凉山彝族地区,根据党的民族政策,与当地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红军将领是。

13、1935年5月下旬,中央红军主力飞夺,越过了被敌人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14、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

15、年月日,在陕北召开的上提出了“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这是共产党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做出的明智而正确的政治抉择。

16、长征途中的五次著名会师分别是懋功会师、水坪会师、会师、甘孜会师和会师。

17、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师。

二、选择。

1、党内()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情误指挥,是造成中央红军被迫激离中央苏区,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

A.“左”倾冒险主义

B.经验主义

C.主观主义

2、红军长征的原因是()

A.日本的人侵

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C.北上抗日

3、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亦称红一方面军)被迫从()撤离,开始长征。

A.福建长订

B.江西瑞金

C.福建上杭

4、当中央红军以血肉之躯突破敌人的最后一道封锁线时,人员已经由出发时的8.6万锐减到

()余人。

A.5万

B.4万

C.3万

5、长征途中,中共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意义的大会是()

A.两河口会议

B.俄界会议

C.遵义会议

6、1935年1月至3月,毛泽东等指挥的(),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迁回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成为我军战史上的光辉典范。

A.四渡赤水

B.湘江之战

C.娄山关之战

7、1935年5月下旬,中央红军主力飞夺(),越过了被敌人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A.泸定桥

B.赵州桥

C.卢沟桥

8、中央红军长征结束的时间是()。

A.1936年

B.1935年

C.1937年

9、长征大致时间为()。

A.1933年至1935年

B.1934年至1936年

C.1935年至1937年

10、遵义会议后红军决定()。

A.南下

B.北上

C.东进

11、(),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从而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

A.1934年10月

B.1936年10月

C.1938年10月

12、()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点。

A.瓦窑堡会议

B.遵义会议

C.娄山关会议

13、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应是()。

①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③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④强渡乌江⑤渡过金沙江⑥飞夺泸定桥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③⑤⑥①

C.③④②①⑤⑥

D.④③②①⑥⑤

14、长征红军跳出敌人包围是在()。

A.四渡赤水河

B.渡过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翻过大雪山

15、1936年10月会师于甘肃会宁的红军三大主力是()。

A.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

B.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C.红一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D.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三、判断。

1、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对党和军队的领导权。()

2、三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3、巧渡金沙江,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4、将介石调集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重点围攻中央革命根据地。()

5、在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6万余人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6、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7、红军长征的起点是江西瑞金。()

8、毛泽东和周恩来指挥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9、长征途中,红军巧渡金沙江跳出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变被动为主动。()

10、“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是毛泽东登上娄山关时的咏怀之作。

()

11、《长征》采用了对比、细节描写的手法,以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构成主旋律,故事跌宕起伏、叙事生动活泼、细节精彩、感人至深。()

四、简答题

1.四渡赤水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2.读完《长征》一书后,你能说说长征精神都有哪些内涵吗?

3.请简述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十送红军(节选)

月亮升起来了,又大又圆。红军主力部队和挑着各种担子的民夫队同时通过于都河上的木桥,拥挤着的长长的人流望不到头也望不到尾。一个肩上挂着个印花包袱的女红军,因为人流的阻挡无法过河,焦急中她突然看见了四团团长耿飚,于是像是看见救星似的大声喊着:“耿猛子!我走不动呀!过不去河,怎么追上队伍呀?”耿飚刚刚接到中革军委作战局的一纸命令,命令他的部队不得延误立即过河,要求其他人必须等待主力部队过完后才能使用木桥。耿飚在人流里高声喊:“大姐!别着急!实在追不上,就等后卫部队吧!”

经过耿飚身边的一位红军战士这时问了一句:“团长,看这个阵.....咱们这是要到哪里去呀?”

耿飚说:“打敌人去!

月亮被云彩遮住了,红军的队伍点起了火把。

伴随着于都河溅起的水花,数万红军身后的苏区响起了流传至今的歌声: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叫,

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

问一声亲人,红军呀,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

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

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

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掰。

紧紧拉着红军手,红军呀,

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1.阅读文本,结合《长征》一至三章,说一下红军决定长征的原因。

2.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抒发离别之苦,在《十送红军》一章中,王树增也借月亮写离别,“月亮升起来了,又大又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在红军长征中,有一首《十送红军》的民歌流传至今,听过这首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2)江山多娇(节选)

二十九日,朱德下达了北进的命令。

自一九三六年九月三十日起,红四方面军分为五路纵队,由甘南向北面的通渭、庄浪、会宁和静宁前进。第一纵队的第四军是先头部队,他们刚刚到达通渭县城,胡宗南的部队就追了上来,鲁大昌和毛炳文的两个师也从兰州方向压来。为避免与敌人纠缠,尽快地与红一方面军接应部队会合,第四军一个昼夜急行军二百三十里。北上沿途全是黄土山坡,村庄极其罕见。在连续的行军中,官兵在忍受极度疲惫的同时,还要忍受严重的缺水。出发的第三天,红军官兵终于看见一个小茅屋,只有一个老婆婆住在里面。经过官兵们解释,老婆婆把她积攒下的半桶浑浊的雨水和一小罐蜂蜜送给了红军。官兵们每人喝了一小口,然后把蜂蜜和剩下的水混在一起全给了伤员。

……

九月下旬的时候,红四方面军停留在甘南,就是否北上的问题一再争论,宝贵的时间因此被严重耽搁,胡宗南部的十多个团趁机进至甘肃东部的清水、秦安一带,向驻扎在天水的国民党军第三纵队司令毛炳文部逐渐靠拢。这不但给红四方面军的北上带来了危险,更严重的是,由于红四方面军从甘南移动而出,位于甘东南的红二方面军的侧翼暴露了……红二方面军已腹背受敌。

在向中央请示并得到同意后,红二方面军开始单独突围北进。

这一行动,被贺龙视为“长征中最危险的一次”。

1.我校准备举行一次“重走长征路”的旅游活动,如果你是导游,请你为本次活

动选择条最合适的旅游线路()

A.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

B.上海-----------遵义---------西安----------吴起镇

C.瑞金-----------武汉---------西安----------会宁

D.上海-----------瑞金---------武汉----------吴起镇

2.选文第二段中,画波浪线字“压”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3.红军将士在缺水的情况下,忍受着疲惫,坚持急行军是为了什么?这表现了红军将士怎样的精神品质?

4.结合文本,为什么说贺龙认为红二方面军单独突围北进是“长征中最危险的一次”?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王树增朝鲜战争解放战争抗日战争

2、四

3、瑞金毛泽东

4、五

5、瑞金

6、四

7、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8、湘江战役

9、乌江10、遵义会议毛泽东

11、四渡赤水12、刘伯承13、泸定桥14、夹金山15、1935 12 17 瓦窑堡会议

16、吴起镇会宁17、甘肃会宁

二、选择。

1-5、ABBCC 6-10、AAABB 11-15、BBCBD

三、判断。

1-5、√×√√×6-10√√×√×11、√

四、简答题

1.四渡赤水使红军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

义的胜利。

2.中国红军长征过程中展示出了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患难与共的团结协作精神、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些长征精神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3.原因: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红军战士坚定的信念和大无畏精神;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反动军队之间矛盾重重,难以对红军进行合围。

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千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

1.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的影响。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以乐景写哀情,月亮那么圆,红军却要离开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根据地,这其中蕴含着浓浓的眷恋与不舍。

3.《十送红军》这首民歌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次次的战斗,次次的送别,从一送到十送,多少回熟悉的场景,总在那些村口、山头河边上演。可是一九三四年秋天,再次送走的红军,却不知何时还能相见。

(2)

1. A

2.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红军将士处境的艰难,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3.红军将士急行军是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击,避免战斗伤亡,尽快与中央红军会合。在极度缺水和疲惫的情况下坚持行军表现了红军将士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对于长征来说,每次危急关头,都存在失败的可能。这一次的突围北进,敌人力量强大,围追堵截。红二方面军没有掩护,腹背受敌,陷人孤军作战的困境,损失惨重。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 一、时间 中央红军从1934年10月10日到1936年10月22日,共742天,合2年零12天。 二、人数 长征出发:约300000人;长征结束:约25000人。抵达终点者为出发人数1/12。 1、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出发人数86789人,抵达终点约六七千人。 2、红四方面军:出发人数8万多人,1936年到陕北约3万人(含西路军)。 3、红二方面军:出发人数1.7万人,抵达终点约1万余人。 4、红25军:出发人数2981人,1935年到延安3400人。 三、行程 总行程6.5万余里; 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二万余里 红四方面军:一万余里。 红25军:近万余里。 长征经过省:14个。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原为四川一部分)、甘肃、陕西等。 翻越大山:40余座,其中5座大山终年积雪,海拔4000米以上

20座山。 跨过大河:近百条,其中大河24条。 四、战斗 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15个整天进行大决战;中央红军平均每天一个遭遇战;攻占大小城市62座。 五、年龄 主要领导人平均年龄31岁; 军级领导平均年龄28-29岁; 师、团将领平均年龄25岁; 年龄最小的红军:9岁。 长征开始时,9位元帅平均年龄36.5岁;8位大将平均年龄31.7岁;48位上将平均年龄25.9岁;157位中将平均年龄23.8岁。 六、牺牲 营以上干部432人;其中,师职干部80多人。 七、功勋 1955年首次授衔,中将以上245名中222人参加过长征。 红一方面军:元帅8人,大将7人,上将31人,中将91人 红二方面军:元帅1人,大将1人,上将3人,中将24人 红四方面军:元帅1人,大将2人,上将14人,中将51人 八、装备 平均每百人拥有枪支数仅40余支,平均每支枪只有不到56发子弹。

2017高考人物素材:长征中的人物

2017高考人物素材:长征中的人物 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长征时主要任红军第三军团、第八军团中央代表和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红军陕甘支队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 周恩来:中央政治局常委,长征时主要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总政治委员、第1方面军司令员兼政委。 任弼时:长征时主要担任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政治委员、红二军团政治委员。 董必武:长征出发时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工农检察委员会副主任。 林伯渠:长征出发时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和财政部长。 贺龙:长征时主要任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总指挥、第2军团军团长、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会师时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 李维汉:长征时主要任军委第二野战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第 3梯队司令员兼政委。 王稼祥:政治局委员,长征时主要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红军陕甘支队政治部主任。 陈赓:长征中任红军干部团团长 谭政:长征时任红一军团第1师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政治

部组织部长 肖劲光:长征时任军委干部队队长、第1方面军第3军参谋长、红军陕甘支队第2纵队参谋长, 张云逸:长征时任第八军团参谋长、红军副总参谋长、红军陕甘支队副参谋长 罗瑞卿:长征时任红一军团保卫分局局长、第3军团政治部主任、红军陕甘支队第3纵队政治部主任 王树声:长征时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 李富春:长征时主要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中央纵队政治部代主任、第1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第1方面军第3军代政治委员、红军陕甘支队第2纵队政治委员。红二军团政委。 蔡畅:长征出发时为江西省工农监察委员会主席。 张闻天(洛甫):政治局常委,长征时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遵义会议后任党中央总书记。 徐向前:长征时主要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 罗荣桓:长征时主要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红军陕甘支队第1纵队政治部副主任。 刘伯承:长征时主要任红军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前敌指挥部参谋长。 邓小平:长征初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遵义会议时任中央秘书长

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本文是关于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 红军长征是在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危机、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情况下发生的。1932年,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制造了“一二八”事变;1933年春,日军相继攻占山海关、热河,并侵占长城以北沿线部分地区,锋芒直指平津,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蒋介石顽固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一再对日妥协,不断调集重兵“围剿”苏区和红军,“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相继以失败告终。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不断发表宣言,强烈谴责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表示对日宣战,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日。然而,在党内取得统治地位的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却在革命的生死关头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使党和红军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长征的由来 提起红军长征,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对“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长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 1935年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一方面

长征练习题[精选.]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逶迤—磅礴—云崖—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逶迤()()磅礴()() 岷山()云崖()7.律诗中总有两联诗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使得句式整齐对称,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这两联诗句是() A.首联和颔联 B.颔联和颈联 C.首联和尾联 D.颈联和尾联 8.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请你以对联的形式结合《七律长征》写出如下对联的下联。 上联:腾越五岭跨乌蒙,千山踏破 下联: 9.夸张的巧用,是这首诗显著特点之一。“细浪”“泥丸”把巍峨绵延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而“逶迤”“磅礴”又把山写得高大无比。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不仅仅是技巧,更是诗人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胸怀、英雄的气魄及奇特想象的自然流露。请你选出下面以“山”为描写对象,夸张正确的一句() A.这山好像有几十万年的生命 B.这山好像比那山高 C.这山要把天刺破了 D.这山像个大葫芦 10.“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云崖”,原作是“悬崖”,后改为“云崖”。你觉得这个修改好吗?为什么? 11.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七律(lù) 铁锁(suǒ) B. 岷山(mín)云崖(yá) C.逶迤(yí)迤逦(yǐ) D. 磅秤(bànɡ) 磅礴(pánɡ) 12. 下列每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1)A风尘仆仆 B平易近人 C戒骄戒躁 D只等闲(2)A风烛残年 B无边无际 C 来龙去脉 D云涯暖(3)A围追堵截 B巍峨高大 C翻山越岭 D腾细浪(4)A艰苦卓绝 B水流湍急 C气势磅礴 D尽开颜 13.给下列诗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途经主要地点

长征途经主要地点 箭头1 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何家冲、金家寨、泾县、旌德、陶家河、汤口、谭家桥; 箭头2 红两方面军长征路线分水、淳安、怀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横峰; 箭头4 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戈阳、古楼、庆元、福安、宁冈、宁化、井冈山、雩都; 箭头6 红六军团西征路线长汀、全州、桂东、信丰、瑞金、宁远、汝城、王母渡; 箭头7 红七军团北上路线大田、良田、新田、宜章、城口、安远、界首、盘县、宾川; 箭头10 红1十军团北上路线会泽、绞平渡、靖县、黔西、遵义、威信(扎西)、西昌; 箭头25 红二十五军西征路线娄山关、木黄、中甸、安顺场、永顺、大庸、桑植、汉源; 红体字为革命根据地以及游击区泸定、天全、名山、懋功、两河口、炉霍、甘孜、苍溪; 敌军进攻方向 黑色箭头为敌军进攻方向巴中、毛儿盖、阿坝、巴西、山阳、柞水、卢氏、腊子口; 黑色锯齿标记为敌军封锁线淳化、会宁、将台堡、延安、永坪镇、吴起镇、神木。

主要路线:瑞金→遵义→胶平渡→安顺场→泸定桥→雪山草地→毛儿盖→静宁→吴起镇→会宁 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时间:从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红二、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红军长征历时两年零五天。 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为14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原为四川一部分。 1928年9月国民党中央全会决议西康特别区正式建为行省。1935年7月成立西康建省委员会。1939年1月正式成立西康省)、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按现在行政区划为15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重庆、云南、四川、青海、河南、湖北、甘肃、宁夏、陕西。 各路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六万五千余里。 其中: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时11个月零3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二万余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3月下旬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年零7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行程一万余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近万余里。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doc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那你知道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和彝族人民心连心1935年2月,红军从皎平渡口巧渡金沙江以后,跳出了蒋介石的包围,取得了行动的主动权,但仍然没有脱离危险。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北上穿过彝民区,抢渡大渡河,向川西北前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然后建立新的苏区根据地。 红军若想强渡大渡河,当时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走大路,经西昌至富林。这条路平顺易行,但处处都有敌人重兵阻拦;另一条就是通过大凉山的彝民区,经冕(miǎn)宁到达大渡河。 此时的红军身经百战,威名远扬,所到之处都会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由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队经过研究,决定避开敌人主力,由左权和刘亚楼同志带领红五团假装进攻西昌,引开敌人的注意力,而先遣队主力经冕宁通过彝民区。 纵观历史,大小凉山的彝民区从来没有建立过统一的政权,历来都是由土司和黑彝的各个分支分地区统领一切的。但各分支意见并不

统一,因为利益之争经常发生械斗。 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民族压迫政策,这样就使这一带彝民区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大凉山的彝族人民长期受民族歧(qí)视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对汉人非常仇视,甚至有“石头不能做枕头,汉人不能做朋友”的说法。所以想要顺利通过彝民区必须要斗智斗勇。 1935年5月20日,红军先遣团在刘伯承和聂荣臻的率领下,于21日凌晨攻下了冕宁县城,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毛泽东指示先遣团,首先要对部队进行民族政策的教育和宣传,上下一心团结好彝民。 红军来到县城中,在各处张贴了许多标语,并以朱德同志的名义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彝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lù)。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sù);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凡我彝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布告说明红军与反动军阀不同,而是代表各族人民利益的。红军到这里来只是想通过彝族地区北上抗日。 考虑到彝族同胞言语不通,红军先遣团就请来一位彝族通司(翻译)。这位彝族通司名叫果基达列,大约有30多岁,头上缠着厚厚的灰布,上身披着一个大披肩,下身穿着一条肥大的裤子,光着脚。这

题库长征含答案)

选择题: C1.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胜利会师,从而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 A.吴起镇 B.直罗镇 C.会宁 B 2.(),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从而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 A.1934年10月 B.1936年10月 C.1938年10月 A 3.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仗,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A.直罗镇 B.太原 C.徐州 A 4.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长征。 A.“左”倾错误 B.“右”倾错误 C.整风运动 B 5.()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点。 A.瓦窑堡会议 B.遵义会议 C.娄山关会议 A6,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三大主力是() A中央红军,红二,四方面军B.红一,二,三方面军 C.红二十五,二十七军和红十五军团 D.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 D7,红军长征的原因() A.日本的入侵 B.北上抗日 C.伪满洲国的建立 D.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B8,红军长征跳出敌人的包围是在() A.四渡赤水河 B.渡过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翻过大雪山 D9.《八一宣言》最早刊载于1935年10月1日中共在哪个城市出版的中文《救国报》第十期上?() A.纽约 B.伦敦 C.莫斯科 D.巴黎 A10,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是() A.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B.陕北会师 C.红军攻克遵义 D.懋功会师 D11,长征途中,中共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意义的大会是() A.两河口会议 B.巴西会议 C.俄界会议 D.遵义会议 D12,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强渡大渡河 B.四渡赤水 C.渡过金沙江 D.遵义会议的召开

长征精神、贵州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茅台精神

1、2011年公司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公司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中央、贵州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省“两会”精神,以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及城镇化带动战略为契机,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为着力点,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坚持“发展壮企、改革促企,管理固企、质量立企、环境护企、科技兴企、人才强企、文化扬企、安全稳企、和谐旺企”理念,努力在产能规模,结构调整,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循环经济、资本动作、文化发展、构建和谐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实现29185130262321目标,推动国酒茅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2、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要进一步发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团结、坚定信念、务求必胜”的遵义会议精神;要进一步发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要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继承创新、争创一流”的茅台精神。 3、2011年加强管理 要不断强化细化管理,不断持续改进,不断创新,不断追求卓越,坚持把加强管理作为促进车间各项工作的有力措施,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和谐,进一步抓好战略管理、质量管理、工艺管理、安全管理、基础管理、过程管理、财务管理、品牌管理、投资管理、资本动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内部审计管理等多项管理工作,车间要抓好以“7S”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现场管理,使我公司整个管理过程呈现出“严、全、细、实、新”的全新局面。 4、要积极开展创先分优活动 紧密结合公司发展的中心任务,将“创先争优“工作融入企业日常管理,认真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践行宗旨教育活动”、创“五好”党支部、“六先”党员活动,努力实现企业“四强四优”目标,发扬见先进就学、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的进取精神,创新形式,突出企业特色,形成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员工提素质、企业上水平的生动局面。 5、加强作风建设 要在提高效率上作表率,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只朝夕的精神状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用心想事、激情干事,切实做到“队伍提素质,办事提效率、服务提质量、形象提美誉”;要在服务基层上作表率,始终带着感情、带着责任、着力为基层和群众解难题、办难事,尤其要勇于担当,为基层和企业释放发展活力;要在推动跨越上作表率,以闯的魄力、抢的劲头、拼的勇气、努力营造“发展要快、风气要正、作风要实、干部要干”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

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经过:1935年9月,国民党军集中130多个团的兵力,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方针,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亦称湘鄂川黔苏区)和红军发动了新的“围剿”。在国民党重兵的进攻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红军转到外线寻求新的机动,开辟新 苏区。11月19日,红2、红6军团共万余人,由湖南桑植地区出发,退出湘鄂川黔苏区,开始长征。红军经4个月转战,于1936年3月30日进到贵州西南的盘县、亦资 孔地区。这时,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张国焘电令红2、红6军团北渡金沙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师。红2、红6军团遂于31日离开盘县地区,分两路向西急进。4月25~28日,分别从云南西北部的石鼓、巨甸地段渡过金沙江,向北前进,连续翻越了几座大雪山,于7月2日到达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5日,红2、红6军团和红32军奉中革军委电令,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 7月初,红二、红四方面军从甘孜、炉霍、绥靖出发,共同北进,广大指战员以惊人的革命毅力,克服重重困难,通过了茫茫数百里的草地,击溃了国民党军的拦截,于 9月初胜利进入甘南,控制了漳县、洮州、渭源、通渭、成县、徽县、两当、康县8 座县城及广大地区。这时,红一方面军主力由宁夏的豫旺堡附近地区南下,接应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10月9日和22日,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 宁县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见彩图)。至此,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部胜利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转战14个省,冲破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经受了艰难险阻的考验,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战略 转移。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结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结束。

长征中著名的战役

1.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 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2.赤水河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王稼祥将军、朱德将军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3.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认定红军的目的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4. “强渡大渡河”1935年5 月,红军决定迅速抢占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第一军团29日晨占领泸定桥西岸。国民党军第38团先于红军到达泸定桥,拆除桥板,企图阻止红军过河。29日傍晚,以第2连连长廖大珠为突击队长的22名勇士,在火力掩护下,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国民党守军放火阻挡,勇士们冲过火海,进入城街,展开巷战,后续部队迅速跟进,经2小时激战,红4团占领了泸定县城,控制了泸定桥。保证红军主力迅速渡过了大渡河。

长 征

21、《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文选自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1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拍”“暖”“横”“寒”“喜”“开颜”中 所蕴含的意思,知道对偶的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诵读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的 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 培养热爱祖国、爱人民的军队,热爱伟大领袖。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暖”“寒”“喜”“开颜”品读诗句。 教学难点: 在读中领悟红军战士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上节课我们学习生字和第一两句,还学习了朗读小妙招, 还记得吗? 出示朗读小妙招: 看字清准字音 语气明别乱停 用心读,有感情 看字清:看清楚字 准字音:读准字音 语气明:朗读用不同的声音和气息表达不同的语意和感情即声气

别乱停:朗读可不能乱停,也不可不停,标点符号的地方要停,句子太长了也可在句子中间略停一停。 2、齐读课文。 二指导朗读: 1、昨天讲到了这首诗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呢?(豪迈) 想要读出豪迈的语气,我们要从句中含义里具体体会的。课文中,那些词语能体现呢?那你们再读课文在3、4句中找找2、老师读,同学听,并找出词语。 金沙水拍云崖暖 动词“拍”:说明水急;“暖”心理感受:既暗示红军巧度金沙江后的欢喜之情,又能现统帅处险不惊的气度。 翻译: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再齐读诗句。 (金沙江,位于长江上游,它穿行云南、四川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国民党蒋介石下令封索江面、渡口,并破坏船只,红军到达后缴获探子的一艘小船,并在当地农民帮助下找到了7条小船,巧妙渡过江口。) 3、大渡桥横铁索寒 动词:“横”横跨于东西两岸,大渡河宽百余米,而且只有几根铁索。 心理感受:“寒”冷峻严酷(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爬着铁索,冒着枪林弹雨,边爬边辅木板的惊险悲壮。) 翻译: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传递着九死一生的回味,反衬出战士们勇敢无畏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

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

红军长征优秀教案

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红军长征》。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长征的开始 (二)遵义会议 (三)长征的胜利 二、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红军长征》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1.首先,我们先来学习《红军长征》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大家一起来学习。 (1)原因: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之后,强渡乌江,攻占贵州北部重镇--遵义。1935年1月,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会议在此召开了。 (2)发展过程: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14年党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1935年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的内部分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过渡: 遵义会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此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党和红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4)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 1.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等。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的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作业布置】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急关头,毛泽东为什么提出放弃去湘西转向? 3.长征红军什么时候跳出敌人包围? 4.现在甘肃会宁城有个会师门,它的命名所依据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红军长征的英雄人物

红军长征的英雄人物 试卷3红军长征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简介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石鼓红军长征纪念碑)位于丽江城西52公里的石鼓镇,镇内山河壮丽,风景优美,有长江第一湾、石鼓碣、红军渡江纪念碑、柳林等景观,是玉龙县内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1936年4月25日,由贺龙、肖克、关向应、任弼时、王震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为实现北上抗日的伟大战略,在石鼓、大同、新华、巨甸一线顺利渡江北上,在丽江的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1977年修建了红军渡江纪念碑,由台基、碑座、碑身、碑额等组成。 碑通高8.1米,碑身高7.1米,碑座呈方形,边长5.1米,分别寓意建军纪念日、党的生日和无产阶级政权。 碑顶置陶质红五星,高1米。 碑为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周嵌精磨大理石。 正面集毛泽东手迹,阴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渡口纪念碑字样。 背面刻: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后款识为毛泽东三字。 基座正面摹刻毛泽东《长征》诗手迹。 背面碑文327字,记述贺龙等率领的红军长征经过丽江,胜利抢渡金沙江的光辉历史。

基座置不锈钢栏杆,有望柱。 碑座东西方各有八级石阶可达其上。 凭栏远望、山河纵横,万里长江第一湾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 2008年6月,五个分渡口被列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同年4月,玉龙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开始具体筹备内部展厅布置。 其展览以文字、图片展览为主,配合有部分实物展品。 展览以四路红军长征及红军过丽江为线索,以红二方面军长征和红军过丽江为主要内容,系统概述了红一、二、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长征历程,重点突出红二方面军长征及红军过丽江的历史。 展览分成三个展室及室外展室部分:第一展室为综述及红一、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长征的情况,第一展室的实物以有关红军长征的图书资料为主;第二展室重点介绍红二方面军长征;第三展室介绍红军长征过丽江的情况及红军长征部分将领简介,第三展室的实物展柜以红军过丽江时遗留的实物为主;室外及走廊展示长征诗词、书画等。 同时,对纪念馆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扩建和维修,如维修了建于清朝光绪十五年的铁虹桥、在原有的基础上分别维修和扩建了两个展厅、修建了红军长征过丽纪念馆标志碑、红军亭、走廊、卫生间及后门等硬件设施,并多方征集红军当年留下的文物及资料,充实了展览内容和讲解材料,进一步完善并优化了教育设施。

红军长征中的衣食住行

红军长征中的衣食住行 发表时间:2016-10-12 来源:新华网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精神一直被称为艰苦卓绝的代名词。红军长征时脱离了原有根据地,转战在敌占区、少数民族区域或无人区,衣、食、住、行都遇到常人无法想象的难题。 衣──历尽风雨尽褴褛 中央红军(一方面军)从苏区突围前,每人发放了一套新军装,经过近三个月转战多已磨损。占领遵义后,中央红军休整近半月,被服厂日夜开工,为每人补充了一两套新军衣。此后部队持续行军九个月,无法统一补充服装,到达陕北时多数已衣衫褴褛。 1935年6月中央红军过雪山前,在荒凉的地区根本找不到多少能够御寒的棉衣,只好找来少量白酒和大量辣椒让指战员取暖。当时部队还穿着单衣,只好把背包中的被子打开披在身上,嚼着辣椒,在高昂的口号声中开始爬山。爬雪山时,毛泽东没有棉袄,翻过山后尽管浑身湿漉漉,仍显得兴致勃勃。周恩来却在途中患了感冒,下山后不停咳嗽,这是随后出现险些夺取他生命的病症的第一个症状。健壮的朱德也得了支气管炎,留下的后遗症终生没有治愈。 红二、六军团过雪山时也是夏天,指战员们也都身着单衣,同样也靠身披被子毯子和不断运动取暖,在山上停顿就有严重危险。据六军团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写的总结:“有的在雪山上停止、休息和吃雪水的致死亡近百。”

红军过草地时,衣物缺乏也是造成大量减员的重要原因。当地中午温度可达40度,却经常会突然出现雷电交加,夜晚气温又降至零度左右,有一条破烂不堪的毯子或油布都是极为奢侈的物品,往往只能供伤员或体弱者使用。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甘宁时,一方面军买下了往来新疆的商旅运送的7万套冬衣,这才使全军在严寒来到时顺利补充了服装问题。 食──沿途征集常断粮 长征途中的粮食供应,主要靠打土豪,少数通过捐助、欠借方式解决,筹粮筹款成为各部队一大重要任务。中央红军西征出发正值秋收后,地主大都谷物满仓,便于没收征发。对贫苦农民,红军花钱买粮,不许无偿索取。群众逃跑不在家时,买其粮食就要找邻近群众留信给逃跑群众,并将钱付给邻近群众代转。 红军三大主力在长征中粮食供应最为艰难的日子,都是进入川康少数民族区域之后。进入雪山草地附近地区后,因人烟稀少且百姓多已逃避,部队为生存只好收割藏民接近成熟的青稞,从而产生了非常时期的特殊征粮方式──“留条(牌)筹粮”。收割完后,指战员们都将所收数量和原因用墨笔写在木牌上,插在田中,藏民回来后可拿这木牌向红军部队领回价钱。由于许多群众躲避未回,红军起初还留下部分银元,后因钱物不足而改留欠条。毛泽东到达陕北后接受斯诺采访,曾说过这是红军唯一的外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还指示川西和西康地区的领导应向藏民做补偿。第一次过草地时行军七天,指战员们体力消耗大,多数人走了一半路程便将炒面吃光,断粮时只好长足发展所有能充饥之物——皮包革履、死牛烂马、树皮草根、“神仙土”、粪便中残留的粮粒等,甚至一根牛皮带分几次熬汤供数人

【长征】 长征简介

【长征】长征简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4)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5)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字词)

《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文 黄桂英 一、课前交流,引入新课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生:我读过《艰苦岁月》,写的就是长征中的故事。 生:我学过《飞夺泸定桥》,写的是长征中红军与敌人抢时间,夺取泸定桥的事。 生:还有《倔强的小红军》,那位机灵的小红军,为了不拖累其他同志,自己活活饿死了。 师:同学们讲的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长征是非常艰苦的……(配乐简介长征) 二、初读全诗,交流感受 师: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到达陕北根据地,本文就是毛主席在胜利会师后写成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们谈谈阅读的体会与收获。 生:我发现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行有7个字,也就是七言八句,这就是题目所说的“七律”吗? 生:通过上网查资料,我还知道了这八句中,每两个句子作为一联,分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生:我觉得这首诗好读难解。 师:同学们这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善于表达、敢于说话的学习精神令我感动。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除此以外,七律诗中间四句还两两对应。让我们再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吧。 (学生自由朗读,节奏与韵律比前次有所提升) 师:(课件出示课文,划分停顿)听录音朗读,体会诗的韵律与节奏。 (学生齐读,感受诗的韵律与节奏) 三、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师:这首诗气势磅礴,气魄雄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只有学懂了才能渎得更好,有什么方法学好这首诗呢?同学们发表一下看法。 生:可以按学习诗词的方法,“字词一句子一全诗”,理解诗意。 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意。 生:可以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了解诗意。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专业:木家 姓名:烟火不寂寞 指导老师: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提起长征,想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提起长征精神,想必每个人对它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都有一定的学习和领会。虽然长征这个事实已成为历史,但它的时代意义和它创造的精神财富却一直都在,也时刻在提醒和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更警示着每一个共产党员,它不仅写入了我们中华名族的发展历史,更是我们中华名族难得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华名族的一份子,我们应时刻牢记长征精神。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长征它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更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年在长征途中,参加长征的中国红军不畏征途艰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跨越雪山草地,克服重重困难,表现出了不怕牺牲、义无反顾的崇高革命精神,也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高尚品质。 长征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是具有很大意义的,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远征的首次胜利的。在长征途中,中国红军所经历的困难险阻是艰苦卓绝的,但是“红军不怕远征难,千山万水只等闲”这种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精神让红军战士最终战胜了一切敌人和所有困难,最终获取了伟大胜利。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理想信念,就是为救国救民,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牺牲生命都无所畏惧的奉献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

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长征精神,就是为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惜一切,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始终坚信心中的信仰并且为之奋斗一生,对信仰和自己的祖国无比忠诚,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不管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不得已时,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护国家和人民大众的利益。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已经整整78周年了。78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在甘肃会宁顺利会师,从而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实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项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它不仅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红军队伍和革命力量,也挽救了整个中国,挽救了中华名族,使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更重要的是在这场远征中积累总结出来的伟大精神--长征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丰碑上和全国人民的心里。回顾革命历史,纪念红军长征胜利,重要的是为了学习和总结长征革命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长征中的革命精神。 在当代新的发展时期,我们更应该学习、研究长征精神,学习红军长征时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党的统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坚持严守党的纪律,紧密联系群众;为人民谋利益的高尚思想品德;坚持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坚持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对于我们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