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础训练(含单元评价卷)语文八年级上册答案

基础训练(含单元评价卷)语文八年级上册答案

基础训练(含单元评价卷)语文八年级上册答案
基础训练(含单元评价卷)语文八年级上册答案

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

基础训练(含单元评价卷)语文八年级上册

参考答案

课时练习部分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

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预习反馈

一、1.溃 2.签 3.督

二、1.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形容我军英勇善战。 2.已经。

三、1.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结果

四、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感知探究

一、1.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最后说东路军激战,这样文章既合情理,又可掀起高潮。 2.这篇新闻,作者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因此,全文非常流畅,一气呵成。

3.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非常准确。另外,一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一句中的“较为”一词就十分准确。

二、1.“均是”两个字概括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革命的豪情

2.“至发电时止”用语确切,便于读者理解。“余部”是军事术语,用在报道战况中,既准确又得体。

3.“督战”“丝毫”两词充满嘲讽意味,形象地勾画出汤恩伯的狼狈相。

三、1.不能。因为是“广大地区”,所以应该用“占领”;江阴要塞险要,所以用“控制”。因为用火力使敌人无法从江面上逃窜,所以用“封锁”;敌人从铁路上逃跑的希望也成了泡影,所以用“切断”。 2.用第一人称,语气更亲切,充满了自豪之感。

拓展提升

一、略。

二、1.第①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时间:二十一日人数:大约三十万人事件:渡过长江 2.导语:第①句话。概述我中路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主题。主体部分为②③④⑤句。每句为一层。第②句:概述我军对敌发动进攻的时间,突破敌人防线的地点。第③句:概述敌军防线不堪一击,士气低沉以及败逃情况。第④句:正面描写我中路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概述战斗所花的全部时间,战斗的结果以及发展趋势。第⑤句:综述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命令,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3.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

4.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高度赞扬。

第二课时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预习反馈

一、1.xiù 2.suí 3.Huáng 4.W?n

二、B

三、1.B E F 2.B A E

四、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的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自去年7月,南阳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壮大了武装力量,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

感知探究

1.不能互换。“恢复”是指歼灭敌军后恢复原有而遭破坏的根据地,“建立”则是指建立新根据地,它们和前面先后建立起来的根据地相连,不能换。“扩大”后面只能接“老根据地”,它和“创立”如果互换,搭配不当。

2.“树木”指分散的根据地;“森林”指联成一片的根据地。“树木”和“森林”还可以有多种喻义,如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个别与普遍等。

3.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4.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拓展提升

一、示例:真正的“武”是永远停止动用武器。表现了古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言之成理即可)

二、1.导语:第①段;主体:其余七段。 2.第②段进一步解释第①段所叙事件,第

③段解释日本是怎么投降的,第④段解释日本为什么投降。这三段都是进一步解释第①段的内容。 3.“在这种情况下”是指日本遭到有史以来第一枚原子弹的轰炸,而且俄国也对日本宣布作战。4.以便尽早举行接受日本投降的正式签字仪式。

2 芦花荡

第一课时

预习反馈

一、1.diàn 2.yào 3.jìn 4.cǎn 5.cuün 6.za 7.qiú

密 封 线

8.cu ?

二、1.d ? t í 2.y ào n ?a 3.h a h y 三、1.浮 2.轮 3.躲开 4.飘撒

四、序曲:介绍老英雄的工作环境、任务和性格。开端:写老英雄载了两个女孩子回芦花荡。发展:写老英雄船上的大女孩挂花了。高潮:写老英雄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结局:写小女孩目睹这场英雄行为的经过。 感知探究

一、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上;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二、1.轻盈、轻快的特点。这是一个有着娴熟的水上经验的撑船人。 2.由远到近,由粗到细。抓住精明强干、特别有精神、敏锐、机智、英勇、果敢等特点来描写。 3.“过于”有过分、过头的意思。暗示后文老头子的失误,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第二课时

感知探究

一、1.老头子智斗日本鬼子。 2.突出老头子活动的特定环境,为下文人物活动、情节发展作铺垫。 3.“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突出了芦花荡的美丽,增强了文章的诗意,也增强了抒情

的韵味。 4.如写船头莲蓬,突出表现了白洋淀的地方特色。

二、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外在情况,敌人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把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使敌人的封锁线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的巨大反差,渲染出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三、【示例】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她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这位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能挨打,没有还手之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让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拓展提升

一、【示例】这里的树却是山一般高,翡翠一般绿,摇曳的树枝在空中四下展开。 二、1.夫妻话别。 2.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烘托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了女主角对劳动、对幸福生活、对美丽家乡的热爱,更激发了人们对破坏这幸福生活的日寇的仇恨,为后面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3.不好。 “怎么了,你”是一个倒装句,运用倒装句更能表现水生嫂的机敏和对丈夫的关心与体贴。 4.细节描写,以看似细小的动作描写来表现水生嫂的心理变化:听到丈夫要去打仗的消息时极其震惊。 5.水生思想豁达开通,大敌当前,没有过多地惦记家事,而是以国事为重,毅然决然地去抗日杀敌。

3 蜡烛

预习反馈

一、1.b ǎo 2.f ú 3.l ì 4.ji ào 5.p ú f ú 6.y a

二、1.s àn 散布 s ǎn 散文 2.xi üo 削去 xu y 剥削 3.ji ün 间距 ji àn 间歇 4.p ? 迫不及待 p ǎi 迫击炮 5.hu àng 摇晃 hu ǎng 晃眼 6.d àn 子弹 t án 弹簧

三、B 【解析】“副”意思是“符合”。

四、二战期间,红军要偷袭南斯拉夫的一座桥,遭德军炮火猛烈轰炸,一位战士牺牲在桥附近的方场上。住在方场上地窖里的老妇人发现了他的遗体并克服重重困难埋葬了他,老妇人还拿出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他的坟头,守护着他。文章通过这件事表达了老妇人对红军战士的敬爱之情,赞美了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感知探究

一、1.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2.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对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 3.象征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友谊的象征。 4.面对法西斯最后的疯狂,老妇人从容辗转于战场之中,显示了在法西斯面前,一切正义的人们坚强不屈、同仇敌忾的铁一般的意志,以及反法西斯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二、1.表现了敌人的凶残,表明“方场”区域处在危险的境地,更衬托出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不顾危险安葬战士的爱心。 2.因为看到战死的士兵,老妇人有失去亲人般的悲痛,情感郁积于心,所以“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3.“直着身子”是因为她年老,不能匍匐,也不能快跑。这一举动表现了老妇人“一定要为战死的孩子祈祷、安葬,哪怕牺牲生命”的心理。

4.【示例】多年轻、多勇敢的孩子啊!我不能让你孤零零地在这儿。(答案不唯一,符合情理即可)

三、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四、1.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不顾自己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2.“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情谊,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籍,情同母子。

五、蜡烛象征了生命之光,寄托了哀思,表达了情谊。老妇人珍藏了45年的结婚纪念物点燃了异国人民反法西斯的友谊之火。蜡烛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拓展提升

一、示例:奉献——蜡炬成灰泪始干 友谊——何当共剪西窗烛

二、1.文章叙述了二战期间,一个苏联红军战士在战场上救助一个敌国小孩,并因此付出年轻生命的故事。 2.德国鬼子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震撼了,因此没有开枪。后来敌视心理占了上风,法西斯的教育、人性的丧失,使他最终扣动了扳机。 3.表明这样的举动不是孤立的、偶然的,也不是一时的冲动。

4.【示例】我认为应该这么做,反法西斯战争的根本目的就是拯救人类,而这一举动从侧面昭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预习反馈

一、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258928.html, 2.huǎng 3.zhuì 4.duàn 5.liúli 6.fàláng 7.lù

8.hài 9.x? 10.l?a 11.qia 12.cái

二、1.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2.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3.富丽:宏伟美丽。堂皇:形容气势盛大。

三、1.C D A E B 2.A

四、强盗、洗掠、行窃、劫掠、抗议等。

感知探究

一、1.先作总评,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然后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接着,具体讲述园中之物和耗费劳动之巨。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2.总评作用,以全球性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3.突出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4.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 5.把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说成是“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等等。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嘲讽效果。

二、1.①老额尔金和小额尔金的对比,揭露英法联军的侵略本性和反动本质。②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的对比,揭示英法联军的野蛮和中国人的文明。 2.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滔天罪行的愤怒与不满。

三、D

拓展提升

一、D

二、1.书信写在作者被捕时,意在说明自身的危难状况以及随时所面临的死亡。 2.第②段:祖国必将独立。第③段:谴责联合国歪曲事实。第④段:信仰不会动摇。第⑤段:祖国独立仍步履维艰。 3.指的是比利时帝国主义者及其西方盟友。 4.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相比,本文没有生动的描写,没有辛辣的嘲讽,语言朴实,语调平和,真实、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预习反馈

一、1.dào 2.hū 3.chōngjǐng 4.jiǎo 5.戮 6.誓

7.蜒 8.兜

二、1.键—健 2.型—形 3.溶—融

三、1.C B A 2.D A C B

四、1.纪念地见闻;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2.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感知探究

一、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不仅是指天气,更是用天气来衬托人们当时的心情,暗示当年纳粹在这里屠杀无辜人民惨绝人寰的场景。连用四个句号,使之成为四个短句,起到突出强调作用,引导读者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象一个画面,营造一种悲哀的氛围。 2.强调了作者对纳粹残暴罪行的愤慨与控诉,对被屠杀的无辜人民的怀念与同情。 3.“世世代代‘人’的声音”指尊重和维护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及生命的尊严的呼声。

二、1.“温和”在句中的意思是指充满友爱与和平。 2.纳粹疯狂地屠杀无辜者7 000人,特别是他们杀戮的那一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让作者感受到了痛苦。 3.“沉重”是指纳粹屠杀无辜者的凶残,“美丽”是指塞尔维亚人民的英勇。 4.统领全文

三、1.B A C 2.!!

四、1.C 2.A 3.A

拓展提升

一、这段悲惨的历史是泯灭人性的历史,人类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历史昭示我们:不要让历史重演,正直善良的人们团结起来,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维护和平。

二、1.对战争中的孤儿充满同情,对发动战争者表示愤怒。 2.表现了恒由恐惧到下定决心献血的内心矛盾斗争的过程。 3.“恒一声不吭,僵直地躺着。”“他紧紧闭着眼睛,把拳头放进嘴里,试图止住抽泣。” 4.引出文章的主旨。 5.一个小孩为了朋友,竟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的生命。

第二单元

6 阿长与《山海经》

第一课时

预习反馈

一、1.hài 2.ji? 3.mù 4.雳 5.shuüng 6.惶 7.琐

8.lǔ9.dàn10.sǒng

二、1.惊骇应该 2.忌惮禅师 3.烦琐封锁 4.保姆拇指 5.针灸

脍炙人口

三、朝花夕拾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四、1.淡薄消失诘问 2.又或却完全

感知探究

一、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她的睡相,元旦的古怪仪式,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2.不大佩服(最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特别的敬意)——新的敬意——怀念

3.身份低微,行为粗鲁,不被尊重;麻木,愚蠢而迷信;饶舌,多事,讲究繁文缛节;但同时也淳朴,善良,关心孩子。

二、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位。《阿长与〈山海经〉》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表明文章的一

密 封 线

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起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么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呢?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作者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第二课时

感知探究

一、1.阿长之所以有这个名字,只是因为她的前任叫这个名字,而大家又叫惯了,并非是她真的叫这个名字。久而久之,她的真名倒无人记得了。作者这样写,形象地刻画出阿长不被人重视、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形象。此外,以名字的由来做开头,能起到使读者对阿长有个总体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入下文的作用。

2.摘录:①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②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③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④这种敬意……我惧惮她什么呢!作用:这些过渡使文章能够很自然地由一件事写到另一件事,使行文紧凑,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3.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①朴素而饱含深情,字里行间洋溢着炽热的抒情气息。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感情却表现得很真挚、亲切、炽热,流露出深长的意味。如回忆长妈妈种种坏习惯时,对她的睡相描写:“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流露出“我”对长妈妈的厌恶之情。文章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蕴涵着“我”对长妈妈深切的怀念之情等。②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与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一节的“神力”等,读后都令人忍俊不禁。但是,当长妈妈高兴地买回《山海经》以后,“我”的感情就开始变得深沉而庄重了。这种感情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更为真实而深切。

二、1.表现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 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到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与爱戴之情。 3.因为对这四本书“我”曾经那么“渴慕”“念念不忘”而没法得到,如今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了,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让“我”产生了感激和新的敬意,当然会视为心爱的宝书了。 4.“哥儿”的称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长对我的亲热、疼爱之情。“三哼经”的说法非常传神地展现出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形象。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的人竟给我买到了《山海经》,所以当听了这话时,“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一系列的感受就显得真实自然,毫不夸张了。因此这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阿长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却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形象特征,非常吻合人物的特点。 5.不写阿长是怎么买到《山海经》的,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她怎样到处打听,想象她怎样跑书店书摊,想象她操了多少心,在想象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为的是写“我”最初是怎么会接近该书的,怎么会渴慕得到《山海经》的,接着写为什么求之而不可得,又是怎样念念不忘,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在阿长买来《山海经》之后,写“我”的震悚的心情,写“我”如获至宝的心情,写此后搜集的图书,通过这些,才能说明阿长怎样令人尊敬而又感激,阿长的热心对“我”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 拓展提升

一、略。

二、1.一个女孩通过一瓶纯净水认识生活、改变现状的故事。 2.写出了女孩对自己家境艰难的自知和为自己“高消费”的难为情的心理。 3.“沉静”一词表现了“她”此时内心的平静,“她”已不再为贫穷而自卑,也不再为同学们的嘲笑而感到难为情,她对生活有了自己的理解。 4.女孩理解了母亲的话,决定不再为了贫穷而感到自卑。5.略,能摘录一句话,并说出喜欢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7 背影 第一课时

预习反馈

一、1.chüi 2.xia 3.süng 4.jí 5.fù 6.guàng 7.ch?uchú 8.zhà 9.guà 10.chün 11.tuí 12.xia

二、A 【解析】B 项中“典致”应为“典质”;C 项中“属咐”应为“嘱咐”;D 项中“擦试”应为“擦拭”。

三、C 【解析】“屑”应是“值得”的意思。

四、1.叙事 朱自清散文全集 朱自清 佩弦 匆匆 背影 荷塘月色 春(答出两个即可) 春 2.形散神不散

五、父亲在车站为儿子送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感知探究

一、1.四次。第一次: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第二次:集中刻画,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第三次:对“背影”的动态进行补充,深化主题。第四次:照应开头,引人回味,增强感情。 2.先作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感情烘托这个背影。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二、1.父亲坚持亲自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 2.因为他爱子情切,别人去他不放心。 3.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4.这两个“聪明”都是“糊涂”的意思,表明“我”痛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到父亲的深情。

第二课时

感知探究

一、1.动作描写。本段文字主要通过对父亲攀越铁道为“我”买橘子时的动作描写,来描绘“背影”这一特定的人物外貌,进而在白描记叙中抒发感情。

2.C 【解析】C 项为无中生有,从全文看“我”的父亲并非一个生活方式古板的人,而是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A 、B 两项文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语句。文章开篇写了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破败,为整篇文章营造了一种惨淡的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因而D 项也是正确的。

3.B 【解析】A 、C 、D 三项内容都是脱离课文的主观臆测,不能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

4.身体很胖(或是个胖子)增加背影的感人力量(或突出父爱深情)【解析】解答第一个空,要学会定位思考,找对应语句;解答第二个空,要学会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把问题置于全文中去考虑。

二、1.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 2.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3.担心儿子旅途中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表。

4.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5.担心儿子,细心关照。小结:言语中有离别的愁苦,有对儿子不谙世情险恶的担心,有对未来的忧虑,也有经济拮据的难言之隐。我们似乎听到了那位父亲拳拳的爱子之音,多好的父亲啊!

三、第一次流泪:家境惨淡,悲哀的泪。第二次流泪:望父买橘,感动的泪。第三次流泪:“背影”消逝,惜别的泪。第四次流泪:思念父亲,伤心的泪。

拓展提升

一、1.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祖父去世后,“我”对老哥哥的深厚感情

2.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对老哥哥的真情,使他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4.父子情同情

二、1.“他期望我能胜过他自己,更胜过那些嘲笑他的人们。” 2.整天忙碌;常受人鄙视。(或:生活艰辛,身体劳累;精神疲惫。)(两个要点,意思对即可) 3.①父亲给“我”买了鞋;②父亲给了“我”钱。(两件事,意思对即可) 4.要点:①为父亲的艰辛难过;②被父亲对“我”的关心深深地感动。(两个要点,意思对即可) 5.不辜负您的期望;一定胜过您,更胜过那些嘲笑您的人。(意思对即可)

8台阶

预习反馈

一、1.dàng 2.küi 3.nián 4.güngà 5.qì 6.lú

二、1.pū铺路pù店铺 2.l?u露面lù暴露 3.tü踏实tà踏步 4.zuü钻研zuàn钻头 5.m?抹墙mǒ抹杀mü抹布 6.zhüo高着zháo着凉 zhe谈着话zhu?着落7.h?和平ha唱和hu?和面hu?拌和

三、1.“我”(农民的儿子)第一 2.台阶父亲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感知探究

一、1.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于是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自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2.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足见当年父亲的力气之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形成对比。第二,写石板粗糙,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我”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的辛劳,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3.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了,新屋就要完工了,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 4.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二、1.因为他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所以回答错了。这反映了父亲身上有着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品质。 2.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劳动是创造,劳动就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3.动作、语言描写。父亲因为年老而挑水有些吃力,可是自己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衰老,表现了父亲的倔犟、要强。

拓展提升

一、文中父亲的需要实际是对尊重的需要,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有更高层次的需要,那就是应该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为时代、为社会多作贡献。这就要求我们现在努力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必备技能。

二、1.(1)心中不服,感到气愤。表现了“我”对父亲没有带“我们”“农转非”和对“农转非”学生具有的优越感的不服。(2)指文人弃文就武。文中指“我”放弃代课老师的工作,参军入伍。 2.最初,“我”只是觉得父亲教“我”写“攥”字,是因为这字笔画多,结构复杂,而不满6岁的“我”能写出这个字,会让他感到很风光,认为父亲这是在炫耀。(意思对即可) 3.“假如你也能带我们‘农转非’就好了。” 4.一是幼时父亲教“我”写“攥”字这件事;二是“我”事业上屡遭败绩时,父亲教“我”如何把握机遇,攥住人生,如何生活,怎样做人。

9 老王

第一课时

预习反馈

一、1.dyng 2.huángkǒng 3.huüngpì 4.dì 5.xiüngqiàn 6.kūl?u

7.guǒ8.zuàn9.zu?

二、1.惊慌害怕。 2.荒凉偏僻。 3.明令取消或禁止。 4.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三、杨绛钱钟书默存围城四、老王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表示感谢。最后一件事最感动人。

感知探究

一、①作者的善良表现在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②老王的善良表现在: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二、1.老王以蹬三轮车谋生,生活艰苦;老王是半瞎子,身体残疾;老王住在塌败小屋中,居住条件恶劣;老王没有名,地位低微;老王是个老光棍,孤独终老,被人瞧不起。 2.体现了“我”与老王之间的关系较融洽。 3.两个“也许”表不确定的意思,表明是作者的猜测,可看出老王身世无人知晓,他从来就不受人重视。“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

三、1.从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形同僵尸的外貌描写,可见老王身体极度虚弱,生命将逝。 2.这正是老王善良本质的表现,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他的仁厚善良是中国劳动人民可敬品质的体现。

密 封 线

3.作者没有直接抒发她的感动、痛心等,而是采用平淡的白描手法,将自己深刻的感怀、歉疚等情感融入其中。

4.因为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添麻烦。这体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

第二课时

感知探究

一、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是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二、略,主要从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方面来回答,意思合理即可。

三、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开头四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按逻辑顺序编排,一是职业,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生活就苦。后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安排,回忆与老王的交往。

四、1.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很风趣。 2.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3.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拓展提升

一、1.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看到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儿子的希望。他爱儿子,希望儿子学业有成,即使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 2.因为父亲把希望全寄托在“我”身上,虽然肩负沉重的生活重担,却含辛茹苦地供“我”读书,希望“我”有出息。他把作业看成辛勤劳动的成果,因此当成作品一样细细“鉴赏”。 3.属于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爱儿子,怕儿子到城里被人瞧不起,以至于心里受伤害,影响学习的复杂心理。“我”深深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备受感动,不知用什么话来表达,所以没吐出一个字。 4.因为父亲希望“我”一心读书,看到“我”把他辛苦挣来的钱花到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上,误以为“我”不专心读书而乱花钱,所以很生气,“脸上蒙上了失望和悲伤的阴影”。

9 信客

预习反馈

一、1.唏嘘 2.厥 3.诺诺 4.诘 5.绉绉 6.灼 7.幽 8.唁 二、1.× 2.√ 3.× 4.√ 感知探究

一、1.工作劳苦,终年跋涉,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和憎恨。 2.【示例】喜欢。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善良厚道。

二、1.信客为客死他乡的谋生者充当代理人。 2.一方面强调信客这一职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表明第二代信客正是恪守这一信念,挑着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波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 3.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4.在当时,善良的信客不论是对于外出离乡者,还是对于在山村里的热切期盼者都是非常重要的。信客是乡村和城市接通的媒介,也是亲人之间互相沟通的纽带。

拓展提升

一、示例: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二、1.因为扫把能使格劳伯清醒、执著地去做自己的事情。 2.“一直”写出了格劳伯十几年来从没有间断过。“十几年”写出了格劳伯自愿做清洁工的时间之长。道理:人要成功就要坚持不懈地做自己追求的事情,坚持成就未来。

3.要点:自信、专注(专心)、坚持等。

4.略。围绕“自信”“专心”“坚持”等谈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11中国石拱桥 第一课时

预习反馈

一、1.hú 2.zǎi 3.xiáo 4.zhǎng 5.chan 6.xi? 7.yǐn 8.xiào

二、1.B B 2.A A B 3.B 4.B

三、第一部分(1~2段):石拱桥的特点;第二部分(3~9段):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第三部分(10段):中国石拱桥的发展。 感知探究

一、1.石拱桥:桥洞为弧形,桥梁史上出现得较早,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设计巧妙,形状像弓,用料省,艺术价值高。卢沟桥:各拱相联,结构精巧,坚固耐用,形式优美,艺术价值高,历史价值突出。

2.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表性。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的特征,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把握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

3.赵州桥和卢沟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前者是“独拱”石桥,后者是“联拱”石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作者选择两例可以起到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作用,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特点。

二、1.赵州桥。制作构造奇特,人们不知道它是怎样制造的。 2.指的是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3.C 4.B 5.列数字、打比方、引用。举例略。

第二课时

感知探究

一、首先,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赵州桥、卢沟桥正是杰出代表);第三,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 其中第一条是最重要的,因为有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才可能利用丰富的石料,才可能发扬优良的传统。

二、“大规模”“不少”从建造范围和数量上说明石拱桥的发展。“长虹大桥”石拱长达112.5米,说明石拱桥在建造技术上的发展。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与石拱桥有密切关系。“在传统的石拱桥的基础上,我们还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拱桥”“新创造”,说明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总长二十余万米”,是从数量上说明桥梁事业的巨大发展。“最大的一孔,长达150米”,是从技术上说明我国桥梁的发展。说明我国解放后造桥事业的发展,主要是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长虹大桥)石拱长达112.5米“总长二十余万米的这种拱桥”等。我国桥梁事业能这样飞跃发展,作者指出这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点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的密切关系。

三、1.“左右”是估计的时间,并不确切,如果去掉就成为确切的了,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完全”“更是”是从程度上说明的,有强调的作用。如果去掉,程度上减弱了,没有强调之意。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拓展提升

一、1.说明的对象是侗族风雨桥。它的特征是:结构别致,造型独特,建筑技巧高超,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它既连接交通,又可供人休憩娱乐,是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2.程阳风雨桥 3.D 4.C

二、1.太空“清洁工”指一种专门用来清除太空垃圾的人造卫星。它是在有太空垃圾的背景下产生的。清除太空垃圾,使其他航天器安全运行。

2.太空“清洁工”可以用来摧毁敌人的侦察卫星或通信卫星,削弱对方的作战实力,这时就成了“太空杀手”。

3.分为三层。第一层(第①~③段):太空垃圾的产生;第二层(第④段):如何清除“太空垃圾”,引出说明对象太空“清洁工”,并介绍其工作原理;第三层(第⑤~⑥段):对太空“清洁工”的发展概况及其另一功能进行说明。逻辑顺序。

4.如:“一看到太空垃圾,它就立刻靠过去,然后紧紧抓住那个捣蛋鬼。”“清除一件垃圾就得‘牺牲’一个‘清洁工’,还是不合算。”分析略。

12桥之美

预习反馈

一、1.媒 2.谐 3.纤 4.销 5.颐 6.缀 7.搏 8.摄

9.孕

二、1.A 2.B 3.C 4.A

三、桥之美。

感知探究

一、1.作者并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形式美。 2.要看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二、1.石桥密密的苇丛石桥细柳长桥风雨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 2.(1)用比喻句来形容观桥后心旷神怡的感受,突出桥的开阔与宽广。(2)以画家和摄影师要展开搏斗来衬托景致的独特优美。 3.通过四个例子强调了桥与周围环境的巧妙组合,构成完美景致。

拓展提升

一、【示例】叔叔,你顺着中华路向东(前)走,到太原北街向北(左)转,在中山路和太原北街的交会处就是外文书店了。或:叔叔,你沿着胜利大街向北(前)走,到中山路向右转,在太原北街和中山路的交会处就是外文书店了。

二、1.天气因素和地表因素。 2.地表因素。原因:①沙尘来自地表,地表的情况直接影响沙尘暴的发生。②天气因素是人们所熟知的,是一种普遍因素,无需多加说明。 3.指代三方面内容:一是沙粒大小,二是植被覆盖程度,三是湿度和积雪的覆盖程度。 4.如果就反之(相反) 5.“据气象学家分析”明确了信息来源;“必要”限定了条件的必不可少。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3苏州园林

第一课时

预习反馈

一、1.xia 2.zhǎo 3.chan 4.jiàn 5.lín 6.l?u

7.qiáng8.yōng9.zhu?

二、1.自出心裁 2.别具匠心 3.因地制宜

感知探究

1.第2段总说,第3~6段分说。

2.不矛盾。“各个不同”指的是建筑的实际情况,“有个共同点”指的是设计指导思想。

3.不可以。“绝大部分”表明是多数而不是全部,因为我国的建筑也有不对称的。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作比较。主要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

5.比喻。说明苏州园林像美术画,具有图画美。

第二课时

感知探究

一、1.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配合先总后分 2.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画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3.池沼宽敞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布置池沼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4.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5.活 6.这里首先强调的是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同时又不否认这是一项技术。这句话既突出了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特点,又赞颂了园林工人高超的技术。

二、1.这句话有较强的概括性。“标本”一词运用恰当,点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各地园林中具有的代表性,说明了苏州园林的重要价值。2.这是一句概括性的语言,指出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它是全文的中心,是对苏州园林的总体认识。3.句中的“俯仰生姿”一词,写出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既有动感,又有层次感。后一句介绍了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

拓展提升

一、1.(1)有的庄严,有的雄伟。(2)有的精致,有的小巧。(3)有的明快,有的高旷。 2.“溪水”就是“清流”,“曲折”就是“弯转”。作两句写,起强调作用,使得流水的形态更美好;写成对偶句,使结构工整完美。

二、1.列数字、作比较。 2.不可以。“约”是大概的意思,是约数,这个重力常数不可能准确测量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不能。因为它起承上启下的作

密 封 线

用。 4.细密而松软的骨骼;脑子的外脑膜和脑髓之间,有一条狭窄的空隙;非常大而有力的肌肉系统。 5.①头部是一种天然防震器。②头部和“手术刀”做直线运动。

14故宫博物院

预习反馈

一、1.鳌 2.湛 3.藻 4.磬 5.檀 6.穆 二、A 【解析】B 项中的“嫔”应读“pín”;C 项中的“枋”应读“f üng ”;D 项中的“禧”应读“xǐ”。

三、A 【解析】B 项中的“成”应写作“呈”;C 项中的“惯”应写作“贯”;D 项中的“景”应写作“井”。

四、太和殿。 感知探究

一、在介绍建筑群时,采取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1.B C 2.B 3.不能。 因为朱漆方台不是准确的两米高,如果删去“约”字,表达意思与事实不相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说明太和殿“是故宫最大的殿堂”。

5.【示例】生龙活虎、龙飞凤舞、龙盘虎踞、龙潭虎穴、叶公好龙、龙马精神等。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龙的另一文化象征意义是出类拔萃、不同凡俗。龙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们常常又把那些志向高远、行为不俗、很有能耐、有出息和有成就的人称为人中龙凤。

三、1.外观雄伟壮丽,内部装饰庄严富丽。 2.正中、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空间方位顺序 3.突出太和殿色彩鲜明、雄伟壮丽的特点,表达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4.突出皇帝宝座就在这条线上的中心点和突出皇权这一核心。 拓展提升

一、【示例】承德避暑山庄、西藏布达拉宫、沈阳故宫等。(其他符合要求的亦可)

二、1.D 2.针对圣母像及侍女像的神态和造型。 3.圣母殿 木雕盘龙 鱼沼飞梁 4.①圣母殿: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远看飞阁流丹,气势非常雄伟。②木雕飞龙: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③鱼沼飞梁:是一个方形荷花鱼沼,沼上架十字形的飞梁,人行桥上可随意左右。 5.空间顺序

三、1.地理位置 打比方 2.动工 竣工 宫殿建筑 园林 3.①“全宫占地11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凡尔赛宫占地面积大、气势磅礴的特点。②“宫顶建筑摒弃了巴罗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的形式”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凡尔赛宫端正、雄浑的特点。 4.相假之处:规模宏大,布局严密、和谐,建筑精美,外观壮丽。 5.不同点:故宫突出封建帝王的皇权地位;凡尔赛宫讲究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

15说“屏”

预习反馈

一、1.shàn 2.w?i 3.zhu ì 4.zhüi 5.cüng 6.qì 二、C 感知探究

一、1.缘于小时候母亲的熏陶,缘于古诗词对屏的抒写,缘于屏本身的神秘。2.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神秘作用。 3.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只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并没有认识到屏的建筑美的作用。

二、1.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制作者和使用者只注重了其实用性,而忽略了其建筑美 2.“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3.休闲闲倚、抱膝、闲滋味 4.拉近距离,便于直接提出希望写作目的和主题思想 拓展提升

一、1.主要内容指纹的特性和用途。 2.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3.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指纹

二、1.杜牧 秋夕 2.扇子 繁多的种类和制作的精巧 3.主要介绍了三种扇子的样式:羽扇、团扇、折扇。 羽扇是用鸟的羽毛制成的。最初它并不是用于扇风解暑,而是由侍者手持,为帝王遮风蔽日,有时也作为仪仗。到了汉代,羽扇才有了今天的用途。团扇由竹木或兽骨做柄,竹篾或金属丝做成圈,蒙上白色的绢、纸而成,而且可以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折扇是从朝鲜传入我国的,得到一些官僚贵族、文人墨客的喜爱,这种扇子用竹、木、象牙等做骨架,上面蒙上纸或绢做成,可以折叠,较为耐用,携带方便,所以今天人们也仍在使用它。4.它物美价廉,经久耐用,又能就地取材,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5.时间顺序。

16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预习反馈

一、1.sù lài 2.qiào qiáo 3.zài zǎi 4.huái kuì 5.shuüi üi 6.lào lu? là

二、1.消—销 2.熔—融 3.籁籁—簌簌 4.弟—第 三、1.销声匿迹 2.孕育 3.衰草连天 4.周而复始 四、③①④②⑤

五、1.物候 说明 拟人 竺可桢 2.纬度 经度 高下 古今 感知探究

1.冰雪融化、草木萌发 孕育果实 北雁南飞、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2.丰富的物候现象。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开、候鸟归来、孕育果实、果实成熟、叶子变黄、落叶、北雁南飞、昆虫消失、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

3.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到来时生机勃勃的景象。

4.举例子。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具体、有力地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5.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第二课时

感知探究

1.用疑问句引起读者思考,引出下文的内容。

2.不对。因为凡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3.“前者”指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后者”指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4.从主要到次要,从空间到时间。因为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有所不同。

5.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举例略。

拓展提升

一、草一年枯萎和生长、繁茂一次;每年春天小草重新发芽、生长。

二、1.受高下差异的影响,因为植物的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晚。 2.物候现象的来临受纬度的影响最大,纬度越高,冬季来得越早。

三、1.满满一瓶子水倒出来时;水壶坐在火炉上发出叫声时;水挨烫时(或几滴冷水滴在火红的炉盖上时);提一壶冷水向地面上倒一点时;提一壶开水向地面上倒一点时。 2.烧水时,壶底的水产生的气泡很热、很轻,升到了上边的冷水层,热气泡被压破了,破裂时会发出响声,水壶便“鸣叫”了起来。水在沸腾的时候,气泡钻出水面冲到空气里,很少有在水里破裂的,这时水的声音就变成“哗啦”“哗啦”了。 3.提一壶水,向地面上倒一点,如果你听到的是清脆的“噼啪”声,是冷水;如果你听到的是低沉的“啵啵”声,那么是开水。4.A处运用的是拟人。用“尖叫”形容冷水滴到火红的炉盖上的声音,生动形象。B处运用的是比喻。用钢球掉在地面和棉被上声音的不同比喻冷水和热水倒在地上发出声音的不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冷水和热水倒在地上发出声音不同的道理。 5.说明文逻辑生动活泼

17奇妙的克隆

预习反馈

一、1.yǎn 2.pyi 3.jì 4.chán chú 5.jǐ 6.bǔ 7.m?i

8.b?n

二、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

三、D【解析】A项中“拨”应为“拔”,B项中“繁植”应为“繁殖”,C项中“匍伏”应为“匍匐”。

四、①克隆是什么②鱼类③两栖类④哺乳类⑤多利⑥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感知探究

一、1.①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得到卵后,立即取出核。②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送入“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③用电脉冲方法,使“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和“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细胞分裂、发育,从而形成胚胎。④将胚胎转移到另一只母羊的子宫内,进一步发育,最后形成小绵羊多利。 2.D【解析】“克隆羊”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

二、1.克隆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而繁衍后代的方法。 2.举例子、列数字。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细菌、葡萄、仙人掌、草莓的例子,通俗易懂,形象地解释了“克隆”的含义;列出数字,揭示了克隆技术的特征。 3.(1)“可能”表示推测,因为不一定成为事实,只能推测,否则表达太绝对,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对时间进行了限制,准确地说明了“克隆”含义的发展变化。 4.不好。原文是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安排的,这样处理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克隆这一概念。 5.引用《西游记》中的故事,把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更容易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拓展提升

1.因为“多利”的诞生表明:当代生物技术已突破了生命所遵循的有性繁殖规律,科学家创造了生命可以无性繁殖和“复制”的奇迹。

2.因为“多利”只是用母羊的体细胞繁殖的。

3.美国科学家采用猴子的胚胎细胞克隆培育,而英国科学家采用母羊的乳腺细胞克隆培育。

4.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可以大量“复制”优质动物,获得经济效益。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预习反馈

一、C【解析】A项中“zh?”应为“zht”,B项中“h?”应为“hái”,D项中“chuàng”应为“zhuàng”,“sǔn”应为“yǔn”。

二、然而由于所以从而

三、1.灾难、灾祸。这里指地球遇到的大灾难。 2.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这里指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得很完美。

四、说明文(或科普小品文)恐龙无处不在大陆漂移假说被压扁的沙子外星的撞击

感知探究

一、1.开篇表明作者的观点,是全文行文的逻辑基础,也是这两篇短文论证的道理。这句话启示我们:事物和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学会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就会有独到的发现。

2.这是一个设问句,引起人们的思考,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但是由于恐龙不适应南极气候,所以自然引起下文的“大陆漂移”学说。

3.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而“迁移”不局限于水中,并往往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如动物迁移、候鸟迁移、户口迁移等。

4.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因为“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5.(1)“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但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几乎”一词的运用符合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严谨与准确的特点。(2)“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句中表示推测,使得说明客观、准确。如果去掉,句子则表述了十分肯定的结论,就不够严谨了。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当大陆分离时,它们都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 500万年前,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分开了,所以每个大陆上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7.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二、1.不能。“可能”表示的是一种推测,不很肯定,“必然”是确定的说法,若换成“必然”与事实不符,表达不准确。 2.外星撞击地球所致。

3.①科学的实验证明。自然界不可能自然产生斯石英。②有力的实验证明。原子弹试验场地发现过斯石英,证明自然界的斯石英是由强大外力造成的。③严密的推理证明。6 500万年前形成的岩层中发现斯石英——只能是外星撞击——6 500万年前恐龙灭绝——恐龙灭绝是

密 封 线

外星撞击所致。 4.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读者清楚地了解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区别,突出了被压扁的沙子很重。 拓展提升

1.地壳板块之间不断错动、挤压、分离,产生的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时,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就从地壳的薄弱部分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引起大地强烈的颤动,就产生了地震。

2.“一般”指的是通常情况下,破坏性地震是浅源地震,不包括特殊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据测定”说明了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数字是通过科学仪器测量出来的,不是人们猜测的;“约”表明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在20千米左右,不是正好20千米。“据测定”和“约”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打比方。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震级与烈度的关系。

4.①地震的破坏力与震源的深度有关。深度越浅,破坏力越大,汶川地震震源深度仅20千米,所以破坏力大。②与震级有关。震级越大,破坏力越大,汶川地震震级为8级,所以破坏力大。③与烈度有关。烈度越强,破坏力越大,汶川地震最大烈度为11级,所以破坏力大。

5.地下水的水位、水质、颜色等会发生变化,地电出现异常,指北针的磁针发生偏转甚至失灵,气候反常,一些动物也会有异常的反应。有时,地震出现之前,还会听到地下发出闷雷般的地声,看到天空出现红、黄、白等颜色的地光。 如果在室内,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厨房等处。如果在教室里,要在教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如果在影剧院、体育场或饭店,要迅速抱头躲在座位下面,也可在舞台或乐池下躲避。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如果正在使用明火,应迅速把明火灭掉。

6.【要点】①地震是自然现象,是天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中国是多地震国家,汶川又处于地震活动带上;③国外也有地震,造成的损失也很严重,“报应说”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更是对灾区人民的亵渎;④将政治和汶川地震随意联系起来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说地震是报应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19生物入侵者

预习反馈

一、1.bàng 2.q? 3.yǎn 4.jiù 5.fün 6.a 7.niàng 8.l?a

二、即—及 澜—斓 它—他 竟—竞 哀—衷 具—俱 三、1.啸聚山林 2.栖息 3束手无策 4.物竞天择 四、1.生态环境 2.生态平衡 3.生态系统 五、略。 感知探究

一、1.生物入侵者。 2.略。 二、1.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2.作者在事例的安排上注重了详略处理。第一个“斑贝”事例说明得较为详细,其中运用了“几只”与“数十亿美元”进行对比,说明其危害之大;“天牛和红蚂蚁”事例,说明较为简略,主要说明了它的危害。 3.列数字。 列举具体的数字,说明仅仅在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60余年间,关岛鸟类就由11种减少到两种,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巨大危害。 4.在文中起到了承上

启下的过渡作用。不是重复,不能去掉。这句话是说“生物入侵者”不仅对入侵地的其他物种构成威胁,而且对“物种的多样性”也造成威胁,使生物界的物种种类日趋减少。

三、1.句中将外来的生物比作“移民”和“生物入侵者”,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生动形象地说明这一类“入侵者”的“移民”行为,是会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危害的。 2.句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那些逃出来的宠物们比作啸聚山林、占山为王的强盗,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增加了幽默的意味。 拓展提升

一、【示例】随着人类防范意识的提高,人们由最初的无动于衷变为积极面对。在“生物入侵者”面前,人类不会永远束手无策。由于“生物入侵者”也同样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不可能永远为所欲为,在人类面前,它们终将在劫难逃。

二、1.“生物污染”是指某种有害的外来生物侵入并造成原有生态的破坏。2.说明薇甘菊的巨大危害;引出说明的对象“生物污染”。 3.主动蔓延;交通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的影响;人为地盲目引进物种。 4.不能。 因为在这里“大部分”“主要”表范围,起到限制作用,说明外来生物已经侵入到大多数地域,但不是全部。如果去掉则太过绝对,不符合事实。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举例子、列数字。 运用实例,列举具体的数字,有力地说明“生物污染”的范围之广,危害之大。

20落日的幻觉

预习反馈

一、1.yín 2.qǐ 3.yün 4.xiüng 5.zhuì 6.xuàn 7.shuüi 8.üi

二、1.日薄西山 2.绮丽

三、1.色彩绚丽 2.散射 3.衰减 四、事理 日落时的幻觉 幻觉产生的原因 感知探究

一、幻觉:颜色深黄、殷红;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太阳好像变大了。原因: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眼睛的叠合效应;光线的折射原理;太阳变大文中未说明原因。

二、1.描写。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落日产生的奇特幻觉,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2.结构上:承上启下。 内容上:由写落日产生的幻觉过渡到写产生幻觉的原因。 3.作比较。 鲜明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4.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

三、1.好。 “大都”一词的意思是大多数,说明这些奇异的现象大多数产生于幻觉,但不是所有的。这样写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的形状和颜色的变化。“静静地”“缓缓”等词语写出了落日的静美。 拓展提升

1.拟人、设问。

2.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光线的折射现象。

3.从距离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等角度。

4.事理【示例】隔着装水的杯子看物体,物体会发生改变。 启示:①

凡事要问个为什么,要善于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去探究、去发现。②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发明创造。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

第一课时

预习反馈

一、1.yuán 2.hu? 3.qiün m? 4.tiáo 5.yüo 6.yì

二、D

三、陶渊明东晋宁静、安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向往美好生活

感知探究

一、1.对……感到惊奇。 2.平坦开阔的样子。 3.整齐的样子。

4.高兴的样子。

5.于是,就。

6.竟然。

7.都。

8.详细,详尽。

9.隐隐约约。

10.妻子和儿女。 11.更不用说。

二、1.又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2.老人和小孩,都高兴愉悦。3.(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4.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三、1.渔人 2.村中人渔人渔人村中人 3.村中人村中人

第二课时

感知探究

一、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这段景物描写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桃花源人生活安定、富足,人人幸福。 4.桃花源人的先人为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孩子和同村的人来到桃花源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没有再出去过,于是和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今竟见到了渔人,所以吃惊不小。5.与世隔绝,热情好客。

二、开头便写渔人“忘路之远近”;渔人离开时,村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虽然出来的时候“处处志之”,但再回去找时,还是“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高尚士刘子骥欲寻找,也是“未果,寻病终”。

三、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桃花源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四、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背诵积累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拓展提升

1.祖先躲避战乱隋炀帝失天下

2.(1)同“邀”,邀请。(2)难道。(3)确实。(4)终于。

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人心思定,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

4.【示例】我认为没有战乱可以使百姓安乐。《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人正是避开了秦时的战乱,躲到了一个没有战争的地方,才有了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所以,我们要反对战争,珍视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

【译文】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府库的兵械,远远超过隋朝。”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诚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兵械难道不够吗?最后还是丢掉了江山。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

22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陋室铭

预习反馈

一、1.x?n 2.rú 3.dú 4.tiáo

二、D

三、唐刘禹锡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

感知探究

一、1.有名。 2.不加装饰的。 3.只有。 4.使……劳累。

5.大。

6.这。

二、1.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2.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3.跟我谈笑交往的都是博学之人,没有无学问的人。

三、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虚衬实,运用类比引出文章的主旨句“惟吾德馨”。 2.从陋室主人的交往方面,反映了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品质。

3.高雅,超凡脱俗。

4.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名贤的志趣与抱负。画龙点睛,表明陋室因其主人品德高尚而不陋,流露出作者以君子自居之意。

背诵积累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拓展提升

一、【示例】青苔绿绿的,密密的,茸茸的,像一方绿绿地毯,像一袭翠翠衣衫,像一片碧碧彩云,落在我陋室的阶前。阶前的石头和那细细的石缝里,都散发出醉人的绿。还有那阶前的丛丛青草,青青的茎,青青的叶,青青的露珠,像一只只明亮的眼睛,正透过我那稀疏的竹帘,打量着我的陋室呢。于是,我的陋室一片青翠。

二、1.(1)曾经。(2)是。 2.夏玑流着眼泪辞谢,终究没有喝下那半杯酒。 3.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4.不矛盾。《陋室铭》中前者是指生活情

密 封 线

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俚语扰耳俗务缠身。 5.夏玑是闻过即改,终身奉行父训的人。提示:说明要结合自身和《陋室铭》与选文作答。

第二课时 爱莲说

预习反馈

一、B

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三、1.周敦颐 北宋 谥号 2.借物抒情爱 感知探究

一、1.多。 2.更加。 3.立。 4.应该。 5.洗涤。 6.少。

二、1.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2.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3.可以在远处观看,但是不能够在近处玩弄。 4.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三、1.莲花 菊花 反衬 隐逸者 君子 2.①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③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3.作者分别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4.隐士。不是完全赞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不愿意。惋惜。 背诵积累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香远益清。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拓展提升

一、三种:①隐逸的人生观;②贪图富贵的人生观;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提示: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二、1.(1)说出。 (2)酷似,逼真(“相似”亦可)。 2.B 3.B 4.香远益清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5.洁身自好 高洁

23核舟记 第一课时

预习反馈

一、1.m ǐn 2.w ǎng 3.ru ? 4.s ǎn 5.r án 6.y í 7.zhu àn 8.j ì

二、D

三、1.虞初新志 魏学洢 说明 2.盖大苏泛赤壁云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赤壁赋 后赤壁赋 感知探究

一、1.顺着、沿着。 模仿,这里指雕刻。 2.赠送。 3.上下。

4.戴着高高的帽子。

5.平。

6.长。

7.靠,靠近。

8.清清楚楚。

二、1.“诎”通“曲”,弯曲。 2.“衡”通“横”,横着。 3.“简”通“拣”,挑拣。

三、1.叫。 是。 2.奇异。 零数。 3.雕刻。 是。 有。 4.大约。 可以。

四、1.没有一件东西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3.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4.(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5.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五、“盖大苏泛赤壁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第二课时

感知探究

一、1.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个横幅的书画卷子。 2.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3.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 4.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归纳: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而无量词,现代汉语中既有数词也有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可以放在名词的后面,现代汉语中的数词习惯放在量词的前面。

二、1.总—分—总 空间 船头 苏东坡 佛印 黄鲁直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洒脱、豁达。 佛印是和尚,脱离红尘,无欲无求,所以显得很洒脱、豁达,而苏、黄受世间、官场的纷扰,就显得没有佛印洒脱。 3.①用料体积小:“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②所刻的事物繁多:“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字共三十有四。”③所刻人物情态毕现:“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列数字。 总述了核舟所刻的人、物和文字的数目,赞叹雕刻者的高超技艺。 拓展提升

一、剪纸、口技、泥人等。如介绍剪纸《舞梦姑娘》:一片金色的麦地前,一位傣族姑娘正翩翩起舞。她身着长长的花裙,身材婀娜,步履轻盈。她头顶三只精致的陶瓷碗,帽子上的一朵花尽情地绽放。少女的眼睛弯成了一条缝,脸上漾着丰收的喜悦。她不停地旋转,裙摆飞扬,如一位仙子从天而降。

二、1.(1)上下。 (2)分明的样子。 (3)禁受。 (4)像。

2.(1)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 (2)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

3.从低到高的空间顺序。“山坳”“山麓”“核侧”“高阜”“山顶”。

4.通过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桃核坠子的内容,突出了古代微雕工艺者精湛的构思、高超的技艺和卓越的成就。

【译文】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分明,可以计算数目。城顶有高楼,楼门大开。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打鼓,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谁应声开门;把门大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无论怎样揣测没有不合适的。松树东面

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好像听到了脚步声急急忙忙地上前。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舷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钟楼矗立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啊。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几点稀疏的星星。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来了,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

24大道之行也

预习反馈

一、1.jǔ 2.guün 3.fan 4.wù

二、1.矜 2.寡 3.孤 4.独

三、C【解析】应为:使∕老有所终

四、礼记儒孔子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感知探究

一、A

二、1.以……为亲。 2.职分,指职业、职守。女子出嫁。 3.憎恶。4.兴起。 5.泛指大门。 6.因此。 7.通“举”,推举。 8.指理想社会。

三、1.天下都是大家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选拔出来,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年幼丧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身有残疾的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3.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人们)可以不用关大门,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

四、1.鳏寡孤独:泛指没有或丧失劳动能力而又无依无靠的人。夜不闭户:夜里睡觉不用闩上门,形容社会治安情况良好。 2.“大道”指的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3.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背诵积累

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拓展提升

一、都追求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自由富足的幸福生活,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古代时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求所有人无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到“夜不闭户”。

二、1.(1)(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越北海,对人说:“我不能办到。”这确实是不能。(2)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禽兽,却不能够施及老百姓,偏偏是为什么呢?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用了两个事例,一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一是“为长者折枝”,说明一个人是否想有所作为,关键要看他有没有真正付诸行动。

4.尽管孟子提出的这一主张有其进步倾向,但从“天下可运于掌”来看,其主要目的还是为统治阶级称霸天下服务的,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译文】(用胳膊)挟着泰山跳越北海,对人说:“我不能办到。”这确实是不能。给年长的人弯腰行礼,对人说:“我不能办到。”这就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没有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属于挟着泰山跳越北海一类;大王没有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这是属于为长者弯腰行礼一类。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么,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禽兽,却不能够施及老百姓,偏偏是为什么呢?

25杜甫诗三首

第一课时

预习反馈

一、1.fú 2.zì 3.süo 4.zün 5.yú 6.shù 7.yù 8.ya

二、B

三、C

四、诗圣诗史泰山安史之乱新安吏潼关吏

感知探究

1.(1)尽。(2)聚集。(3)眼角。

2.望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富有人情味,有偏爱的意思;“割”字有切割分明、截然分开的意思,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

5.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

第二课时

感知探究

一、1.(1)国都,指长安。(2)简直。 2.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一封家书显得尤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3.一方面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即“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4.B

二、1.(1)越过。(2)多么。(3)离去。 2.线索是时间。词语有“暮”“夜”“夜久”“天明”。 3.从诗人的听觉和视觉写的。表达了诗人对差役蛮横态度的憎恶和对老妇人一家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4.安史之乱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恨”战乱带来的灾难,“疼”死去的儿子,“忧”被捉走的老妇,“怜”未成年的孙子。痛恨石壕吏的凶暴无情,忧虑国家的命运,同情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5.D

背诵积累

密 封 线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拓展提升

一、【示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1.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困苦的经历和国家艰难的遭遇。 2.抒发了作者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3.杜甫写的诗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还反映出当时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所以杜甫写的诗被称作“诗史”。“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等诗句写出了诗人困苦的经历和国家的艰难,流露出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人文主义关怀。

26三峡

预习反馈

一、1.qu y 2.蔽 3.曦 4.s ù 5.御 6. 7.sh ù 8.zh ǔ

二、A 【解析】应为: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1.重 叠 隐 蔽 2.朝 暮 3.素 绿 4.凄 哀 四、水经注 瞿塘 巫 西陵 南北朝 郦道元 感知探究

一、1.消失。 极。 断。 2.在。 如果。 从。

二、1.通“缺”,中断。 2.即使。 3.急流。 4.连接。 5.上。 6.有时。

三、1.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很多乐趣。 2.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或月亮。

四、1.山势连绵不断 2.山势连绵高大 3.水位很高,水势汹涌 4.水流急 5.水清 6.环境凄凉

五、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个人感受 背诵积累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拓展提升

一、【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二、1.(1)顺流而下。(2)快。(3)全,都。 2.(1)到了夏季,大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断绝了。(2)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3.【甲】文中写到的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

文中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4.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

情。

27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

预习反馈

一、C 【解析】A 项中的“璧”应为“壁”;B 项中的“粼”应为“鳞”,“跃”应读yu a。

二、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陶弘景 南朝 谢灵运 写给谢中书的信 感知探究

一、1.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晓:早晨。 歇:消散。4.颓:坠落。 沉鳞:潜在水底的鱼。 5.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自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欣赏这奇美的山水。 3.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 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 4.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是从仰视和俯瞰两个角度来写的。 5.一是形体的动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静: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静:日出、日落为静,猿鸟、沉鳞为动。 6.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散去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生机,使画面有了灵动感,传达出生命的气息。 7.作者也要像谢灵运一样,陶醉在大自然中,表现出了归隐山林的意愿。 背诵积累

1.两岸石壁 四时俱备

2.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拓展提升

一、略。

二、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实是欲界之仙都。” 2.《三峡》中的猿鸣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答谢中书书》中的猿鸣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3.【示例】《三峡》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答谢中书书》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赏析略。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预习反馈

一、1.su ì 2.q ǐn 3.z ǎo x ìng 4.b ǎi

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三、【示例】1.闲庭信步 2.废寝忘食四、东坡居士宋苏洵苏辙 感知探究

1.(1)考虑,想到。 (2)高兴的样子。 (3)只是。 (4)原来。

2.(1)月光照在院子里,像水一样空灵澄澈,水中各种水藻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2)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啊!

3.月光竹柏的影子比喻

4.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从“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句可以看出,苏轼和张怀民是关系亲密的朋友。一是可以随时打扰,二是可以谈得来,能够共同欣赏月色,互相理解对方的心境。

5.贬谪的悲哀,心情的寂寞,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面对逆境的豁达,人生的感慨。

6.D【解析】本文透露出作者的心情是复杂微妙的,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背诵积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拓展提升

一、【示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的弯月,触动了李后主的亡国之痛;“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似弓的新月,抒发了作者对美景的热爱之情。

二、1.宋朝的月光是莹白色,绵薄。①用了对比的手法:唐朝的月光是淡橘色,圆满、温暖;清朝的月光是靛蓝色,亏残、清冷;宋朝的月光是莹白色,绵薄。②化虚为实:将无形的月光凝固在宋瓷这一实物上,让人能真切地触摸到,感受到。 2.虽然苏轼的眼中有如水的月光,但是他的心情是复杂微妙的,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等,所以他的心中是有波澜的。 3.《西江月》词中的月光,流露出词人失意怨愤、孤寂凄凉的情感;《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月光,流露出词人虽不如意但随缘自适的情感。其原因在于:《西江月》作于词人被贬黄州的第一年,词人还沉浸在对小人当道的愤懑和不被理解的苦痛之中;《记承天寺夜游》作于词人被贬黄州的第四年,词人的愤懑和痛苦之情已渐被自我排遣,心胸渐趋坦然。

28观潮

第一课时

预习反馈

一、C

二、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2.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三、1.周密钱塘江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仅如银线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感知探究

一、1.农历十六。 2.当……时。 3.用水淋洗。 4.战船。

5.树立,举。

6.突然。

7.画着花纹。

8.满眼。

二、1.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 2.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三、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2.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3.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4.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四、水兵演习图吴儿弄潮图百姓看潮图

第二课时

感知探究

一、D【解析】文章不仅描写了江水涨潮的景象,还写了水兵演习、吴儿弄潮、百姓看潮等场面。

二、1.形:如银线;色:如玉城雪岭;声:如雷霆;势:吞天沃日。由远及近。 2.对上文进行形象的概括,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呼应了首句。

3.参加演习的船只很多,演习阵势千变万化,水兵作战技术娴熟,战斗激烈。水军的演习在大潮中进行,更加衬托出大潮的波澜壮阔,气势雄伟,更令人心旷神怡。

4.动静结合。显示出实战演习的效果,衬托出演习战斗的激烈,为下面写吴儿弄潮作了铺垫。

5.“善”。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拓展提升

一、【示例】汹涌壮观的钱塘潮,历来被誉为“天下奇观”。历代文人墨客,从庄子、司马迁、白居易、苏东坡到王国维、鲁迅、郭沫若等,一睹天下奇观的雄姿后,都留下了咏潮佳作。如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咏赞钱塘江潮的千古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宋代诗人米芾赞:“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千百年来,钱塘江涌潮以其雄伟的气势、多变的画面、迷人的景象吸引来了千千万万的观赏者。

二、1.(1)壮丽奔放(2)浩大雄奇 2.(1)突如其来的潮头。(2)前锋覆没,后续又到。 3.(1)呜呜(2)形态“蘑菇云”等

(3)色彩“白盔白甲白衣”等 4.AD

29 湖心亭看雪

预习反馈

一、1.gyng 2.cuì 3.hàng dàng 4.jia 5.fai 6.zhün

二、张岱奇景雅趣

三、1.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3.莫说相公

更有痴似相公者

感知探究

一、1.都。 2.这。 3.白气弥漫的样子。 4.客居,寄居他乡。5.这里指酒杯。

6.哪能。

二、1.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三、1.“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点,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2.《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路无人行,天无鸟飞,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概括了西湖的雪景特点,为下文写“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

密 封 线

致。 4.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拓展提升

一、【示例】四月中的细雨,忽晴忽落,把空气洗得怪清凉的。嫩树叶儿依然很小,可是已有些绿意。含羞的春阳只轻轻地从薄云里探出一些柔和的光线,地上的人影、树影都显得很微淡。野桃花开得最早,淡淡的粉色在风雨里摆动,好像媚弱的小村姑,打扮得简洁而秀美。

二、1.作者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描写雪后景观的。 静态的描写为动态的描写作了铺垫:雪掩盖了一切,但生命的运动最终会突破雪的覆盖。

2.作者真正赞美的是生命。“只要有美丽的生命在,谁能阻挡春天呢!”

3.(1)“撕”字突出人们对雪的毫不留情,突出了只要有生命,就不能阻挡春天的思想感情。 (2)【示例1】大雪掩盖了世界原有的丰富色彩,但这只是“伪装”和表象,小麻雀以鲜活的生命力“瓦解”了这种“伪装”。这句话与第②段的描写相呼应,写出了“伪装”的不堪一击,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活力的歌颂。【示例2】孩子和小麻雀以其所焕发出的鲜活的生命力,使雪的世界丰富而美丽,作者的心中因此而感到温暖和浓浓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生命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的赞美。 (3)【示例】这几句话细致地描绘了孩子们在雪地上游戏的情景,用“尖尖的嗓音”“飞来飞去”“一片喧闹”“欢言笑语”等语句形象地写出了下雪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4.“纯洁”“宁静”“清高”的同义词及其他合理的属性均可。

30 诗四首

第一课时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

预习反馈

一、1.hu ì 2.h a 3.l ù 4.sh ǔ 5.s ài 6.j ì 7.y ün 二、1.× 2.√ 感知探究

一、1.用语平淡自然。 可以看到月下的诗人从田间锄草归来,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夕露沾衣也在所不惜,一副勤劳辛苦的样子。 表达了诗人归隐遂愿后的愉快和满足之情。 2.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3.诗人的“愿”指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和不要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的心愿。

二、1.比喻。 以“征蓬”自况,写飘零之感;以“归雁”自比,表达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与忧郁之情,抒发了政治上失意的苦闷。 2.“直”字表现了孤烟之高与大漠的平静安谧,“圆”字写出了边塞地区的辽阔旷远。辽阔的沙漠上一道烽烟直升云天,遥远的黄河尽头是一轮圆圆的落日。3.“单车”说明随从少,礼仪规格不高,微露出作者的失意情绪。 4.A 【解析】此时作者的心情不是激动,而是微显失意。诗人这次到西北边塞慰问,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背诵积累

1.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拓展提升

一、【示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示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示例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二、1.描写了秋山雨后的月夜。 2.明月照耀着苍翠的松林,月光透过林木的缝隙泻在林间;晶莹闪亮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不时发出淙淙的清音。前句写静景,后句写动景,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 3.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第二课时 渡荆门送别 登岳阳楼(其一)

预习反馈

1.李白 诗仙

2.陈与义 感知探究

一、1.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辽远的原野。 2.“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和平野的位置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形象生动,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 3.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升腾,变幻莫测,像是海市蜃楼。“下”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江面平静时月亮在水中的浑圆皎洁的倒影,真切地写出了蜀人初次出峡见到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表现出诗人洒脱的个性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二、1.“洞庭之东江水西”,一“东”一“西”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夕阳入山图。为下文诗人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不由悲从中来作铺垫。 2.“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的路途遥远以及时间之长,恰当地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3.“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衰败的无奈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背诵积累

1.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2.登临吴蜀横分地 徙倚湖山欲暮时 拓展提升

一、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犹如垂向地面;而月亮的银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不停流逝。 2.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的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和思念之情。

二、1.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2.从上句的屋内转到屋外,高高的树阴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时刻终于来了。

八年级语文专题训练一字音字形

专题训练一字音字形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归省. ( )行.辈( )挑剔. ( ) 亢.奋( )闭塞.( )晦.暗( ) 怅惘. ( )蓦.然()褶.皱 ( ) 追溯 .( ) 缄.默()雾霭. ()捶.击( )凋.零( )凫.水( ) 目睹. ( )萦 .绕( )眺.望( ) 擦拭 .( )咀嚼. ( )龟.裂(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沟h& )ch t()立演y ( ) 瑕 c 1()xu cn()丽ji a()锁f t()予xi e)怠驰ch e ng( )告ji (e)束 f t()ch ou()谢j1()绊w o()旋hu ()星潮x 1()hu o()然俯k c n()卑b i()撺duo()qi(ng() 顶3.补全下面的词语。 人情( () )故 然而止 叹为观 ( 销声( ) )迹 周而()始草长() 飞 天衣无()目()一切()如此类难以() 信挑()离间若无其 () 理()气壮打()不平 如()中天出类拔 () 多多()善阳()阴违 招摇()骗强词() 理 不修边()分()离析 暴风()雨行将() 木 相辅相()前()后拥 怒不可()安营扎 () 接()而至风云变 () ()流不息漫不() 心 络()不绝轻歌() 舞 ()息万变纷至() 来 名()其实和颜() 色 自()其说()耳欲聋 4.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襁褓(qi a ng) 羁绊(j 1) 瞬息万变(sh tn) B .蓦然(mo)缄默(ji a n)戛然而止(ji )a

C . 俯瞰(k a n) 雾霭.( a i) 五彩斑斓(l 8 D . 潺潺(ch (&) 羹匙(g e ng) 目眩神迷(xu dn) 5.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 . 污蔑(mi 农 卑鄙(b i) 挑拨离间(b 8 B . 彷徨(p 血g) 抉择(ku ? 不知所措(cu p C . 堕落(zhu > 浩劫(ji )e 不修边幅.(f R D . 襁褓(b a o) 枷锁(ji a ) 行将就木(x ng) 6.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 . 凫水(j i ) 演绎(y )i 销声匿迹(n )i B . 漩涡(w 0 ) 寒噤(j n ) 怒不可遏(y ) C . 懈怠(ji e ) 凄凉(q i ) 历.历在目 (l )) D . 棱角(l ng) 虔 诚 (qi 8n) 接踵而至(zh o ng) 7.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 . 缭绕(li 8 龟裂(gu i) 天衣无缝(f e g) B . 雾霭.( a i) 怅惘(ch

八年级语文练习册答案人教版2019(下学期)

八年级语文练习册答案人教版2019(下学期) 1课藤野先生 一、1 fēi jì pá jié sù dìng pōu qī piē 2鉴蔼畸逊寓匿疾 诲聊3(1)借口。 (2)指改朝换代后仍眷念前朝不肯归顺新朝的人。(3)这里是反语,丑陋。(4)这里是反语,指十分熟知一些无聊的事。 (5)这里是反语,指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6)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4(1)周树人绍兴文学思想革命(2)《朝花夕拾》《阿长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呐喊》《彷徨》《野草》 二、(一) 5“这样”指“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丑行。“无非”是 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这句话引出前两段内容,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反感,为下文到别的地方去 看看埋下了伏笔。 6厌恶、鄙弃的态度。通过描写“清国留学生”观 樱花的丑态和学跳舞的丑行来表现的,并使用比喻、夸张、反语等修 辞手法增强这种表达效果。7 “时时记起”是因为“在我所认为我师 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 和心里是伟大的”。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 工作极为认真,对学生极为负责;二是毫无狭隘的民族偏见。 8答案 举例:作者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都贯穿着爱国主义情怀。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 士朱舜水客死之地,这也是作者爱国感情的表现。9略 10 (1)这些词 语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的热忱、负责、一丝不苟的品质,也写出了“我”的吃惊、对先生的感激及内心的不安。(2)“喝采”说明这些闲 人已经麻木到令人震惊的水准,表现了作者极其沉痛的情感。“何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50篇(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50篇(含答案) 1.父亲的院落 ①父亲到城里来,几天之后,就腰酸腿痛,唉声叹气:“这哪是人住的啊,还 不把人憋死?”说完不久,就回到了他的院落。 ②父亲永远留恋着自己那三间瓦房,还有一个院子。 ③父亲的院落在乡下,依然是矮墙,上面杂生着枯草;依然是三间瓦房,在夕阳下, 扯出一缕袅袅的炊烟。父亲坐在院落里,抽着烟,烤着火,间或咳嗽两声。 ④在乡下的院子里,父亲才算找回了真实的自己。他可以粗声武气地大笑,可 以大声喊叫邻居来喝茶,可以找年龄相当的人谈今年的雨水和收成,可以打开鸡笼,大声吆喝着鸡;也可以对母亲高声说着今天要吃什么饭,放点地里长的大白菜,或者豆角。 ⑤在小院里,父亲永远是个主人,而不是客人。 ⑥春天来了,雨水一落,父亲就会在墙角空地上用棍子插些小洞,放进豆种, 然后,沿墙一周插上篱笆。不久,几场春雨飘落下来,父亲那些豆子,就会一颗颗破土而出,长出肥嫩的芽儿,顺着风长长,长高。父亲从坡上回来,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些豆秧一根根顺着篱笆而上,伸长了身子,舒展着叶子,就会高兴得哈哈大笑,摸着胡茬:那种得意,就如面对自己的孙子一样。 ⑦夏天之后,院子里,丝瓜拉成架,豆荚顺着篱笆爬上墙头。做饭时,父亲会 踩着凳子去摘,然后洗净了,交给母亲,放在锅里炒着。在放了油的烧红了的锅里,豆角快活地发出“咝啦咝啦”的响声。父亲坐在院子里,坐在豆棚瓜架下,轻轻地摇着蒲扇,摇出一院的清凉。 ⑧到了秋天,院中的葡萄熟了,父亲会很认真地照看着,不许鸟雀啄食,让一 颗颗葡萄珠圆玉润地鼓胀着,晶莹着,由小变大,由绿变紫,变灰。这时,父亲总会打电话告诉我们,让我们回来吃葡萄。 ⑨当然,一般情况下,我们是难以回家的。不久,父亲就进城来了,拿着袋子, 里面装着葡萄,一颗一颗,水灵而饱满。等我们都回来了,父亲才拿出来,一串一串摆在桌上,摆得很慢,很细致,摆出一脸的成就感。 ⑩冬天,父亲会感到寂寞,没有了瓜菜豆秧陪伴的父亲,坐在院子里,就像没有朋友聊天一样,显得形单影只,显得无奈和怅w?ng。这时,他会拢起火,坐在火堆前编起背篓,还有竹筐。竹篾是山上自栽的竹子织成的,父亲剖开竹子,划成竹丝。竹丝在父亲龟裂的手上跳跃着,翻动着,仿佛有生命的精灵一样。这些竹器,就成了家用的东西,但更多的则送给了同村的人。父亲喜欢别人讨用这些东西,每到这时,他的脸上会露出满足的笑,用他的话说:“人家要,是给咱长脸。” 对父亲来说,院落里的一切,都是他的,其实,他也需要这一切。 (1)阅读第⑩段,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横线字注音。 怅w?ng()龟()裂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项训练(共8套有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项训练(共8套有答案) 专项一字音字形一、填空题第一单元 1.给加点字注音。溃退(kuì)荻港(dí)歼灭(jiān) 铜陵(lín??) 区域(yù) 凌空(lín??) 翘首(qiáo) 酷似(kù) 潇洒(xiāo) 悄然(qiǎo) 凛 冽(lǐn liè) 卓有成效(zhuó) 默契(qì) 镌刻(juān) 屏息敛声 (bǐn??) 2.根据拼音写词语。xiè(泄)气dū(督)战cuī(摧)枯拉 朽zhòn??(仲)裁轻yín??(盈) 由zhōn??(衷) 慷kǎi(慨) 眼花liáo(缭)乱zhèn(震)耳欲聋浩hàn(瀚) xián(娴)熟dān(殚) 精极虑第二单元 1.给加点字注音。发髻(jì) 驿站(yì) 解剖(pōu) 不逊(xùn) 教诲(huì) 杳无音讯(yǎo) 瞥见(piē) 佃农(diàn) 深恶 痛疾(wù) 溺水(nì) 妯娌(zhóu) 不辍(chuò) 衙门(yá) 黝黑(yǒu) 蒙昧(mèi) 缰绳(jiān??) 胆怯(qiè) 禁锢(?括?) 犀利(xī) 炽 热(chì) 广袤无垠(mào)猝至(cù) 窒息(zhì) 踱步(duó) 咽喉(yān) 2.根据拼音写词语。fēi(绯)红顿cuò(挫) jī(畸)形jié(诘)责不xùn(逊) nì(匿)名qī(凄)然劳lù(碌) wèi(慰)勉私shú(塾) 粗 cāo(糙) 任劳任yuàn(怨) 平yōn??(庸) 愚dùn(钝) xuān(轩)昂 zào(燥)热lì(沥)青yín??(荧)光liàn(炼)制残zhā(渣) 正 jīn(襟)危坐藏污纳?括?u(垢) 诚huán??(惶)诚恐第三单元 1.给加点字注音。沿溯(sù) 属引(zhǔ) 绝山献(yǎn) 素湍(tuān) 将 歇(xiē) 与其奇者(yù) 遂至(suì) 戾天(lì) 缥碧(piǎo) 泠泠 (lín??) 东皋(?括?o) 轩邈(xuān miǎo) 千载(zǎi) 萋萋(qī) 候骑(jì) 燕然(yān) 白沙堤(dī) 2.根据拼音写词语。叠 zhàn??(嶂) xī(曦)月飞shù(漱) 长xiào(啸) 藻xìn??(荇) 牛dú(犊) 急tuān(湍) 横kē(柯) yuān(鸢)飞xǐ(徙)倚第四单元 1. 给加点字注音。交卸(xiè) 不禁(jīn) 颓唐(tuí) 簌簌(sù) 奔丧(sān??) 蹒跚(pán) 主宰(zǎi) 倔强(jué) 秀颀(qí) 恹恹(yān) 鄙视(bǐ) 坦荡如砥(dǐ) 臼齿(jiù) 兴味(xìn??) 卑微(bēi) 濒 临(bīn) 俯瞰(kàn) 辟邪(xié) 菌子(jūn) 黄焖鸡(mèn) 绿釉(yòu) 密匝匝(zā) 鲜腴(yú) 2.根据拼音写词语。狼jí(藉) fù(赋)闲 suǒ(琐)屑shì(拭)干diàn(惦)记倦dài(怠) qiú(虬)枝婆suō(娑) 旁yì(逸)斜出洗dí(涤) è(遏)制diāo(凋)谢深yuān(渊) chì(炽)

八年级语文基础训练

八年级语文基础训练 八年级上语文基础知识训练3八年级上语文基础知识训练(三)一、基础知识(20分):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4分)():A、骷髅(ɡū )仄歪(zè)瓦砾(lì)焦灼(zhuò)B、诘问(jìé)地窖(jiào)奔丧(sānɡ)颠沛(pèi)C、噩耗(è)交卸(xiè)狼藉(jí)荒谬(miù)D、惊悚(sǒng)霹雳(pī)文绉绉(zhōu)吊唁(yàn)2、改正成语中的错别字(8分):名符其实()转弯末角()触目伤还()漠名其妙()底眉顺眼()眼花了乱()荡然无荐()连声若若()3、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4分)():A、谁也不会否认珠江不是向东流的。 B、有关部门严肃处理了某些加油站擅自哄抬汽油价格。 C、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D、即使一直没有试验成功,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 4、选出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4分)():A、由于推行台独政策,逆潮流而治,陈水扁政权已经日薄西山。 B、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 C、这次跑楼梯比赛,到终点时,选手们个个都已经气息奄奄。 D、篮球赛输了,但我们不能怨天尤人。 二、积累与综合实践(38分):(一)默写(28分):1、山不在高,。

水不在深,。 2、斯是陋室,。 3、,草色入帘青。 4、,往来无白丁。 5、无丝竹之乱耳,。 6、予独爱莲之,。 7、亭亭净植,。 8、菊,;牡丹,;莲,。 9、《大道之行也》中,这句话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脉相承,提倡人类的博爱精神。 10、文中一句,提倡对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启发和推动人们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系统。 (二)综合实践(10分):随着手机在中小学得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给校园手机立规矩的呼声也随之出现。 不久前,某中学正式下达了手机封杀令,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 这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争论。 中小学生是否可以将手机带入校园使用?请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

(完整)初二语文阅读理解

(一)送花 生活的真谛并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只是常常忘了,于是这才真有点奥妙。 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一连好几年,这位温和的小个子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她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后来有一天,他们照面了。那天,一辆小车开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说“夫人在门口、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 一位上了年纪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已哀伤,毫无光采。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 “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礼拜给你寄钱……” “买花。”守墓人应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放花,夫人。” “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温存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意思了。我只是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这些花。” 小个子守墓人眨巴着眼睛,没了主意。他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 “我说,夫人,这几年您常寄钱来买花,我总觉得可惜。” “可惜?” “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 “你真是这么想的?” △“是的,夫人,你别见怪。我是想起来自己常跑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他们爱看花,爱闻花。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 老夫人没有作答。她只是小坐了一会儿,默默地祷告了一阵,没留话便走了。守墓人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太率直、太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 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 “我把花都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你说得对,他们看到花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好转了,医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我自己明白,。 不错,她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活着要对别人有些用处才能快活。(作者:[美]F奥斯勒) 1. 解释词语: (1)真谛: (2)奥妙: 2. 在有“△”记号的一段话中,“那儿的人”是指。他们爱着花、爱闻花是因为。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样本

12月月假八年级语文训练题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班级姓名 ( 一) ”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 共12分) 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 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 除了经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 肌肉自身也会自觉 启动记忆功能。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 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 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就拿弹钢琴来说, 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 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 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 都没 有任何进展。可是, 如果你能从头开始, 再弹一遍曲子, 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 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 所有人都能够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 但在实际操作中, 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 ④林丹之因此成为”超级丹”, 不是因为她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 而是因为她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 给出反应。其实不难理解, 当外界刺激出现时, 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 需要的时间较长, 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木高手, 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 你也千万不要以为她会对你手下留情, 因为身体的 反应绝对要快过大脑, 当她后悔时, 你可能已经被打残了。”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⑤事实上, 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 也起源于大脑。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 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⑥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 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 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传感器”便会持续不断地将身体当前

部编版2020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无答案)

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 一、桃花源记 1.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每句标三处)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缘: (2)落英缤纷 ..缤纷: (3)仿佛 ..若有光仿佛:(4)才.通人才: (5)豁然开朗 ..俨然:..开朗:(6)屋舍俨然 (7)阡陌 ..交通:..交通阡陌:(8)阡陌交通 (9)鸡犬相闻 ..相闻: (10)悉.如外人悉: (11)并怡然 ..自乐怡然:(12)具.答之具: (13)咸.来问讯咸: (14)遂与外人间隔 ..间隔: (15)皆叹惋 ..叹惋:(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17)欣然规.往规:(18)及.郡下及: (19)诣.太守诣: (20)欣然规.往规: (21)寻.病终寻: (22)后遂无问津.者津: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 4.请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芳草鲜美 ..古义:今义:味道好 (2)阡陌交通 ..古义:今义:运输事业 (3)率妻子 .. ..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义: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4)无论 ..魏晋古义: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5)不足 ..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不充足,不满 5.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 (1)渔人甚异.之异:

(2)复前.行前: (3)欲穷.其林穷: 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2)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3)舍便舍.船,从口入() 屋舍.俨然() (4)志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5)遂遂.与外人间隔() 遂.迷() (6)其欲穷其.林() 其.中往来种作()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既出,得其.船()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018新教材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读安居育才做中华英才精英之源卓同首选 八年级上册课内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 一、阅读《社戏》节选,完成1—5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用一句话概括上文所写的主要内容。 2.选段中有几处语句构成了呼应,如:②段中的“跑”与①段中的“飞一般”,试再找出两处。 3.上文中,“我”的心情不断发生着变化,请在下面括号内填入恰当的词语,使之能准确反映出这个变化过程。 ()→()→() 4.第二段中把“扑面的吹来”改为“迎面的吹来”好不好?为什么? 5.对选文内容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A.选段从视觉、味觉、触觉、听觉等多方面着笔,描写了作者童年的一段愉快经历。 B.通过写两岸的景色来衬托船行之快,也可以突出农家孩子架船技术的高超。 C.“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这种心境与上文中急切想看戏的心情是矛盾的,也是作者矛盾心情的流露。 D.写船行的速度及“我”在看戏前急切而愉快的心情,表现“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E.平桥村离赵庄只有五里,“他们换了四回手”,但“我却以为船慢”是因为“我”看戏心情的迫切,产生的错觉。 二、阅读《回延安》节选,完成1—7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1.全诗采用的是的形式。 2.这六小节主要写 3.理解诗句: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4.“羊羔羔”一词的喻意是什么? 5.“母亲”是指________,这里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________的深厚感情。 6.“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故乡亲人对

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专题》练习及答案

八上语文专题、名著训练 姓名班级学号 《汉字》专题 1、有人认为:汉字书写复杂,不如其他文字用字母表示来得简便。这种“汉字落后”的说法 存在了很长时间,认为汉字是教育及信息化的瓶颈,并有“汉字拉丁化”甚至废除汉字的推动行为。请你结合“汉字”专题学习中获得的相关知识,写一段反驳“汉字落后”、“废除汉字”等观点的话,60字左右。(3分) 1、可以从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悠久的历史、艺术价值等方面回答。例:汉字虽然初始学习难度大,但掌握常用字后不存在类似英文单词量多的继续学习问题,且其表意特性也能充分调动人脑的学习能力,很多汉字不仅能传达人们的意思,而且从它的结构、构造方面还能看出古人的生活习俗甚至风土人情等,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共3分。视语言情况分3、 2、1给分) 2、有专家曾对汉字发难,说汉字阻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在美国小学三年级就过了文字语言 关,而在中国就是读到大学仍在认字识词上下功夫,十几年寒窗,竟有一半时间要花在对汉字的认识上。读了下面几则材料,你想对这些专家说些什么呢?(4分) 材料一:汉字在字形与内在含义方面承载了如此多的意义,汉语应该是最适合做诗的语言。诗中每个字都由几个部首组成,每个部首又代表各自的意义,例如“愁是心头秋”。当我们看诗时,不仅能看到字与字的联系,而且能看到每个部首的联系。这些像画一样的字就有了无穷的意义。 材料二:近年来,欧美许多球员就迷恋对他们来说完全陌生的中文字。维埃里的右臂上纹着“力、恒、雷”等几个字,有人曾问过维埃里这几个字代表什么,维埃里说:“我去了一家纹身店找他们给我刺青,他们并没有告诉我这些字的意思,而是让我自己挑选。我特别喜欢这几个字的式样,所以就确定了它们。” 材料三: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字能像汉字那样源远流长,始终保持着原始的朴素而简洁的象形体态,隶属象形文字体系的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埃及图画文字早已夭折。只有汉语言文字历经五千余年的磨难,虽然经过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楷书等的缓慢变化,但绝大部分汉字仍保持着完好的象形体态。就是在满清強权统治时代,发式变了,服饰变了,滿文还是难以取代汉文,仍是汉字一统天下,谁也动摇不了。 2、不设统一答案,答题内容源自材料,有针对性,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要点:汉字的魅力在于字形优美、表意形象、历史悠久、不能动摇等。 4、仔细揣摩下面的两个语句的内容和写法,请从“舒”“起”“加”“迟”中任选一个字仿写一个句子。 例:债:欠了别人的,就要偿还,这是做人的“责“任。 恢:哪怕是失败的“心”“灰”,也能燃起希望的火焰。 4、答案示例:“舒”:舍得给“予”他人,自己获得的是快乐。 “起”:人生的每一次提升,都是自己“走”出来的。 “加”:做什么事,不能光用“口”讲,还要致辞“力”于行动。 “迟”:落伍,有时仅仅是比别人晚“走”了一尺。 5、结合《汉字的魅力》,说说汉字的魅力表现在什么地方?中国汉字具有独特魅力的原因是什么? 5、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2汉字能引起人们的遐想,给 人以美感:3汉字有规律可掌握,使人享受到乐趣:4汉字将陪伴我们终身:5汉字培育了五千年古老的文化,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原因是我们的汉字作为象形文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于一体的特征”。 6、将某些字拆开,常常会引发有趣的联想,让人悟出一些道理。请依照范例,从下面提供的字中选一个拆开,说出所悟。(07年贵州) 例:“路”由足和各组成,说明人生的路是靠各自走出来的。 怒功悟:“”由组成,说明6、示例1 : “怒”由奴和心组成,说明人有怒便成了心的奴隶。示例2 : “功”由工和力组成,说明只有努力工作才能获得成功。示例3 : “悟”由心和吾组成,说明不论什么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答案

八年级上语文配套练习参考答案 21《桃花源记》配套练习册答案 一、1.B2. (1)咸全、都(2)缘沿着(3)寻随即,不久(4)规计划3.(1)“要”通“邀”邀请(2)“止”通“只”只有。4. C5.(1)交通:古意为交错相通;今意为交通运输。(2)妻子:古意为妻子和儿女;今意专指男人的配偶。绝境:古意为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意为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出路的境地。(3)如此:古意为像这样;今意为这样。(4)无论:古意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意为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6.(1)C(2)C(3)A(4)C7. (1)问/所从来(2)后/遂无/问津者(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8. B9.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先世避秦时乱二、(一)1.东晋陶渊明2.(1)通“邀”邀请(2)又(3)做标记(4)原来的,从前的3.表现出桃源人与世隔绝已久,外面的人从来没到过桃源,桃源人对外面时代的变化、战乱的频繁也一无所知。4.表现了那里美丽祥和,安宁和平。,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民风淳朴,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快乐。5.可以从向往安宁和平的美好生活,厌恶黑暗的社会现实,同情劳动人民等方面回答。(二)1.(1)春天收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2)荒草遮蔽了与外界的交通,鸡鸣狗吠互相唱和。2.与“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一致。3.描绘了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转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境。 22《短文两篇》配套练习册答案 一、(1) xīn (2) tái (3) rú(4) dú (5) fán (6) yū (7) zhuó (8) xiè2.(1)有名(2)灵异(3)这(4)香气(5)形体、身体(6)应当(7)隐居的人(8)亲近而不庄重3.略4. D5. C6.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二、(一)1.(1)这。(2)香气,这里只品德高尚。(3)官府的公文。(4)博学的人2. A3.何陋之有?4.龙、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二)1.宋周敦颐2.(1)多(2)洗涤(3)立(4)少3.(1)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2)对于牡丹的爱自然就有很多人了。4.表达作者对知己甚少的感慨和对追名逐利的世风的鄙弃与嘲讽,深化主题。5.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不追求名利的君子之风的赞赏与追慕,也表达了作者对贪慕荣华富贵的世俗风气的鄙视。6.托物言志。 23《核舟记》配套练习册答案 一、1.mǐn shǔ wǎng yí sǎn xuān rán zhě yǐ jí jì zhuàn 2.(1)因:顺着,就着象:模仿,文中指雕刻。(2)赠(3)代词,它,指代“中轩敞者”。(4)语气助词3.“甫”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4.(1)做,雕刻。是。有刻有。(2)叫(3)(东西的)头。端正。(4)与“无”相对,表示存在。同“又”,用来连接

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

现代文阅读练习 一、阅读文章并完成相应的练习。 (一)中国园林散记——园日涉以成趣(陈从周) 注释(1)选自《陈从周散文》(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园林散记》是一组文章,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园日涉以成趣”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思是每天到园中散步,兴味无穷。 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 每一个园都有自己的风格,游颐和园,印象最深的应是昆明湖与万寿山;游北海,则是湖面与琼华岛;苏州拙政园曲折弥漫的水面、扬州个园峻拔的黄石大假山等,也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造园时,如能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配合,这样不但节约了人工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 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A 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景物藏之于内。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B 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的静心斋、苏州拙政园的枇杷园、留园的揖峰轩等,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得十分恰当。至于大湖中包小湖的办法,要推西湖的三潭映月最妙了。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所在,无论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置等,都是工笔细描,耐人寻味。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境界,宜静观盘桓。它与廊引人随的动观看景,适成相反。 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练概括的手法重现。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亦有利用山水画的画稿,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在曲折多变的景物中,还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手法。颐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等等。C 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就是景物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

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训练

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训练 名句名篇 【说明】本试卷每空0.5分,共16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杜甫《咏怀古迹》)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积善成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4)五亩之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5)然秦以区区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2.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相关内容。 (1)《使至塞上》中,描写大漠独特景观(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 (2)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学》) (4)________________,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 (5)背绳墨以追曲兮,________________。(《离骚》) (6)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前赤壁赋》)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琵琶行》) (4)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2)___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 。(《论语》六则) (4)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______。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6.补写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_。(荀子

初中语文基础训练题及答案

【练习题一】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唱和(hé沉湎(miǎn 孜孜不倦(zī B .炽热(chì诘问(jié梦寐以求(mèi C .牟取(móu 襁褓(qiǎng 越俎代庖(bāo D .悲怆(cāng 禁锢(gù五行缺土(xíng 2.给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上灯了, 一点点黄晕 (yon的光, 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 小路上, 石桥边, 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 (sù戴着笠。 B .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 从学理方面说, 便亵渎 (xiè dú职业之神圣; 从事实方面说, 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 C . 当我们对德与恶的庸俗斗争到疲惫的辰光, 到此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 ( 润一下, 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 (b1益。 D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 (mán 了我的眼晴,这样苦心孤诣 (zhi地来偷 , 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3.根据拼音写汉字。 (3分 ①干 hé②盛气 líng 人③面面相 qù 4.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 喝彩(hē 伶仃(líng 姹紫嫣红(chà B .污秽(huì戍守(shù白雪皑皑(ái C .忏悔(chàn 晨曦(xī 风调雨顺(diào D .提防(dī 侥幸(xiǎo 丢三落四(là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热忱(chéng 潋滟(liàn 拮据(jū憔悴(qiáo B .娴熟(xián 逶迤(wěi 蹒跚(pán 祈祷(qí C .诧异(chà殉职(xùn 和煦(xù风靡(mǐ D .颓唐(tuí饯行(jiàn 笑靥(yè婵娟(cán 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倩影(qiàn 皎洁(jiǎo 休憩(qì拈轻怕重(niān B .随州(séi 狭隘(ài 差使(chāi 莘莘学子(xīn C .干涸(hé怜悯(mǐn 玷污(diàn 脍炙人口(zhì D .破绽(zhàn 迷惘(wǎng 省悟(xǐng 面面相觑(qù 7.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宇。 (4分 ①雄 (hún ②憧(jǐng ③理直气 (zhuàng ④无边无 (yín 8.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徜徉(cháng 叶鞘(shāo庖代(pāo 倏忽(shū B .蔫巴(yān榛子(zhēn 恻隐(cè邂逅(xiè C .娴熟(xián 秀颀(qí腌渍(zè跌宕(dàng

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一)答案

2014-2015(下)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一)答案(一) 1.主要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2.“确”表示肯定花的漂亮;“但”表转折,花虽然漂亮,可是人却是丑陋的,令人作呕。 3.“标致”本义是妩媚动人,多用在女性身上。此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是反语。 4.只不过深切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丑行的无奈和悲愤。 5. 作者在这一部分写了在东京的所见,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促使先生对东京失望,为下文离开东京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作了铺垫。或者说这一部分写清国留学生学跳舞、赏樱花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答对大意即可) (二) 1 . piē cuò wù 2 .略(见书) 3 .表示具有特殊含义反语讽刺 4 .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 , 对中国的希望 , 便使自己的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受到触动。 5 .抒发了作者对藤野的怀念之情 , 表达了作者在藤野先生的精神激励鼓舞下 , 投身现实斗争的勇气和决心。 6 .不同 , 前者指作者的笔记 , 后者指讲课的内容 7 .B 8 .C 9 .① C C②介 w é i 被 10 .抒发了“我”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之情;作用:结尾把回忆往事与现实斗争结合起来 , 突出了藤野先生对作者的影响之深。 (三) 1.主要写母亲对我的管教,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的训导。 2.“从来”表示母亲自始至终都是这样,“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的做法不是偶尔的,如果去掉“从来”,就无法表达“持之以恒”的意思,所以不能去掉。说明了打孩子并不是给别人看的,保护了孩子的自尊,体现了母爱之情。 3.不让我哭出声音,是因为教训孩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让孩子从中学会坚强。 4.例:母亲听了“我”一句轻薄的话后,重重地责罚我。这些语句质朴、真切,饱醮感情,表现出母亲对“我”的挚爱,字里行间渗透着“我”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 评价可见仁见智,积极面消极面均可。可正面肯定母亲的教之严,简述理由;也可以辩证地看待母亲教子过于严厉,尤其是体罚带来的消极影响。 (四) 1 .略 2 .答:用得恰当。因为“混”字可以表现出作者独自一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及为生存而奔波的忙碌。 3 .文中画线句子可以表现出母亲不受人格上的侮辱,有刚气的品质。可以从母亲听了几句牢骚便气的大哭,并当众让他人赔罪可以看出。 4 .这样写可以更加全面的突出母亲美好的品质 , 也暗中表现出母亲教育我做人要有骨气 , 使母亲对我的训导更加全面。

八年级语文字形专项练习

字形专项练习 要求:根据拼音,在下列词语括号中填写正确的字。 Méng()胧chī()想隐mì()铁qīng() Níng()成诱huò()喧téng()一shùn()间 清chè()dān()于幼想悬yá()训jiè() sǒng()立瘦骨lín()xún()chuò()泣 纳hǎn()头yūn()目xuàn()小心yì yì()()níng()视sāo()扰小qì()zhuó()壮 āng()然挺立qíng()天撼地sù()然起敬震hàn() zāo()蹋荒fèi()庸lù()gù()负 闲xiá()忍俊不jīn()稻suì()船cāng() zhàn()开yùn niàng()()bèng()溅 tiǎo()逗fán()密zhù()立lǒng()罩 líng()仃xī()零仙露qióng()浆 蜂围dié()阵盘qiú()卧龙明察秋háo() 鹤lì()云端yí()然自得páng()然大物 内hán()xī()灭lí()明jī()寒 lí()乱zhuì()连海天相wěn()hú()线 可望不可jí()jué()强bìn()发洗zhuó() 荣yù()寂liáo()jué()处逢生diàn()污 yuàn()恨pá()窃tuì()变功xūn() lù lù()()终生zǔ()咒浓yīn()duò()落

繁xián()急管苦áo()rǎn rǎn()()升起 贪lán()自háo()结实léi léi()() shuò()大沉diàn diàn()一fú()画 shà()时间dī()回玲珑tī()透chú()形 xī()疏十zǐ()妹jù()体而微回味无qióng()多姿多cǎi()不可mó()灭jiǎo()洁xī()戏 心kuàng()神怡风yùn()慷kǎi()jǔ()世无双 xián()适金jiào()心痛如gē()抢jié() 险象dié()生得失之huàn()bì()竟 童心未mǐn()撤xiāo()bǐng()告è()运 突如qí()来tiē()近坚rèn()不拔天fù() 问心无kuì()结jiǎn()执zhuó()biān ()策 专心zhì()志简lòu()干rǎo()久负shèng()名 拖lěi()纯cuì()报chuó()shē()望 蹂lìn()hē()责ào()恼获益fěi ()浅 cù()然长逝suǒ()事zhǎn()新mèi()力

2019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人教版

2019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人教版 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 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预习反馈 一、1.溃 2.签 3.督 二、1.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形容我军英勇善战。 2.已经。 三、1.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四、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感知探究 一、1.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最后说东路军激战,这样文章既合情理,又可掀起高潮。 2.这篇新闻,作者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所以,全文非常流畅,一气呵成。 3.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使用得

非常准确。另外,一个词往往还有水准的差别。有时需要说明水准, 表达才算准确。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一句中的“较为” 一词就十分准确。 二、1.“均是”两个字概括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革命的豪 情 2.“至发电时止”用语确切,便于读者理解。“余部”是军事术语, 用在报道战况中,既准确又得体。3.“督战”“丝毫”两词充满嘲讽 意味,形象地勾画出汤恩伯的狼狈相。 三、1.不能。因为是“广大地区”,所以应该用“占领”;江阴要塞 险要,所以用“控制”。因为用火力使敌人无法从江面上逃窜,所以 用“封锁”;敌人从铁路上逃跑的希望也成了泡影,所以用“切断”。 2.用第一人称,语气更亲切,充满了自豪之感。拓展提升 一、略。 二、1.第①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时间:二十一日人数:大约三十万人事件:渡 过长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