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震知识

地震知识

地震知识
地震知识

地震知识题

一、单选题:

1. 地震是___A___的结果。

A、地球内部物质运动、

B、地下水过度开采、

C、天气突然变化

2.大震的预警时间,即从人感觉震动开始,到房屋倒塌的时间差,一般有( A )。

A、十几秒

B、一分钟

C、三分钟

D、十多分钟

3.地震引起的直接灾害是_B__。

A、建筑物倒塌、火灾、瘟疫

B、地面变形、建筑物倒塌、管道断裂

C、洪水、火灾、气候异常

4.下列建筑物属于生命线工程的是__A__。

A、变电站、自来水厂、通讯线路

B、机关、学校、

C、百货公司餐馆

5.我国的自然灾害,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是_C___。

A、洪水、

B、雪灾、

C、地震

D、干旱

6.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 D )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A、5

B、5.5

C、6

D、6.5

7.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目的是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___C_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A、人民财产、

B、国家财产、

C、人民生命和财产

8.在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布权在__B___。

A、中国地震局

B、省及省以上政府

C、地震预报专家

9.(A)。

A、民政部

B、水利部

C、中国气象局

D、中国地震局

10.创伤现场急救技术( A )。

A、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B、止血、包扎、固定、等待医护人员

C、止血、包扎、等待医护人员

D、止血、固定、等待医护人员

11.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于哪一年?(C)。

A、1976年

B、1998年

C、2001年

12. 人们一般训练哪种动物帮助人类进行地震搜救?(C)。

A、猫

B、大象

C、狗

13. 地震发生时,在家中怎样进行个人防护(D)。(1)在家中要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2)可选择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底下)躲避;(3)在单元楼内,可选择开间小的卫生间、储藏室及墙角躲避;(4)要关闭电源、煤气,熄灭炉火,防止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溢;

(5)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千万不能跳楼,也不要乘电梯。(6)地震后迅速撤离。

A、(1)(2)(3)(4)(5)

B、(2)(3)(4)(5)(6)

C、(1)(2)(3)(4)

D、(1)(2)(3)(4)(5)(6)

14.建筑物地基应选在__B____。

A、古河道上

B、基岩完整且稳定的地方

C、活动断裂带上

15.对于地震时被埋压过久,处于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的人,救出后正确的护理办法是

__A___。

A、蒙上眼睛,用水湿嘴,处于自然呼吸状态

B、尽快进水、尽快进食

C、尽快

输氧

16.大震发生后的瞬间抉择很重要,正确的抉择( D )能有效地减少伤亡。

A、不顾一切冲出屋外

B、慌不择路逃到窄巷中

C、越窗跳楼往外逃

D、震时就近躲避,第一次大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17.大庆是我国__B____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

A、32

B、24

C、18

18.地球由表及里可分为( A )层

A、地壳、地幔、地核

B、地壳、地核、地幔

C、地幔、地核、地壳

D、地核、地幔、地壳

19.地震发生后,从高楼撤离时应走( A )

A、安全通道

B、跳楼

C、乘坐电梯

D、从窗户抓绳下滑

20.河北唐山哪年哪月发生7.8级地震,造成24万人死亡,16万人受伤(B)

A、1966年7月28日

B、1976年7月28日

C、1986年7月28日

D、1987年7月28日

21.几级地震为有感地震?(B)

A、2级

B、3级

C、4级

D、5级

22.当地震发生时你在家里(楼上)应如何避震?(A)

A、躲在桌子下等坚固的家具下面、墙角、小开间

B、夺路而跑

C、跳窗、跳楼

D、原地不动

23.当地震发生时你在上课,应如何避震?(B)

A、向室外跑

B、听老师指挥暂时躲在自己的课桌下,等地震震后迅速撤到大操场上

C、涌向楼梯

D、原地不动

24.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避震,应选择(B)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保护头部

A、玻璃

B、结实

C、漂亮

D、昂贵

25.在户外避震应就地选择(B)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A、楼房边

B、开阔地

C、水塔下 D楼梯间

26.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由(A)发明的。

A、张衡

B、李善邦

C、古登堡

D、理查德森

27.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A)级地震。

A、8.0级

B、6.8级

C、7.2级 D 、7.5级

28.万一不幸被困在因地震造成倒塌的建筑物废墟下,您不要慌乱,要想方设法坚持,等待外界救援。请问:在以下您可采取的求生方法的几个选项中哪个是正确的?(C)

A、持续大声呼救

B、用明火照明

C、敲击水管等响物,以引起外界注意

29.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避震,应就地(B)或趴在排椅下

A、站立

B、蹲下

C、快跑

30.烈度和震级的区别( A )

A、烈度: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震级: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B、烈度: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震级: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C、烈度:用来评估自然灾害本身造成的社会损失的度量标准;震级: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

D、烈度:是来表示地震造成的社会损失的程度;震级: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

31.世界上三大地震带是:( B )

A、环太平洋地震带、印度洋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亚欧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C、亚欧地震带、北极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32.抗震设计的重要的构件是( C )。

A、木柱

B、檩子

C、木圈梁

D、地基

33.我国第一个地震观测台是( A )年,由着名地震学家李善邦主持建立的,位置在北京鹫峰。

A、1930

B、1949

C、1950

D、1960

34.我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唯一对大地震做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1975年2月4日,我们成功地预报了( D )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做出的有减灾实效的预报。A、四川松潘7.2级 B、河北邢台6.8级 C、云南龙陵7.4级 D、辽宁海城7.3级

35.目前,我国共划分为8个地震区和25个地震带,其中大震主要发生在( B )

A、华中、华南、新疆、青藏和台湾地震区

B、华北、华南、新疆、青藏和台湾地震区

C、华北、华西、新疆、青藏和海南地震区

D、华西、华中、新疆、青藏和台湾地震区

36.人们在避震"自救瞬间"的首先选择的是( A )。

A、先保护头

B、先保护胸部

C、先保护双手

D、先保护双脚

37.震后被埋压时求生的对策是( D )。

A、不停地呼救

B、不顾一切的行动

C、精神崩溃,惊慌失措

D、保存体力,寻找脱险捷径

38.地震依据成因可分为火山地震、构造地震、陷落地震、人工地震等种类,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为( B )。

A、火山地震

B、构造地震

C、陷落地震

D、人工地震

39.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约( D )次,其中有感地震约( B )次。

A、5千次

B、5万次

C、50万次

D、500万次

40.吐鲁番地区最年轻的活动性断裂带是( C )。

A、博罗霍诺活动断裂带

B、博格达南缘活动断裂带

C、中央隆起带

D、也木什盐山断裂和火焰山南缘断裂

41.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 A )。

A、抗震设防要求

B、抗震设防标准

C、抗震设防设计

D、抗震设防规范

42.我国采用的地震烈度表最高烈度为( D )度。

A、Ⅷ

B、Ⅺ

C、Ⅸ

D、Ⅻ

43.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发生8.7级地震引起的印度洋海啸,遇难失踪总人数达( B )。

A、20万人

B、22.5万人

C、24万人

D、28万人

44.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根据震源深度划分,地震可分为浅源、中源、深源三类,浅源地震深度在(B)

A、 0-10公里

B、 0-50公里

C、 0-70公里

D、0-110公里

45.一般来说,同样震级的地震,震源深度越大,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 (A)

A、越大

B、一样C、越小D、没有相关性

46.大震前,井水往往会有一系列变化,如变浑、翻花、冒泡、涨落等,这是一种(B)现象。A、正常B、微观异常C、宏观异常D、水文异常

47.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是(A ),全球80%的浅源地震、90%深源地震均集中在该带上,这是一条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带。

A、环太平洋地震带B、大洋中脊地震带

C、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D、东非大裂谷地震带

48.有位亲身经历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的老人向人介绍地震发生时逃生的办法,你认为哪句话是错误的(D):

A、“在屋内感觉地震时,要迅速趴在炕沿下,脸朝下,头靠山墙。”

B、“两只胳膊在胸前相交,右手正握左手,左手反握右臂”。

C、“鼻梁上方两眼之间的凹部枕在臂上”;

D、“闭上眼,用嘴呼吸。”

49.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生在我国唐山的大地震属于(A)

A、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陷落地震

D、海啸

50.我国较大规模地开展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是从(A)震后开始的。

A、1966年邢台地震

B、1975年海城地震

C、1976年唐山地震

51.防震减灾工作实行( A )、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A预防为主 B预报为主 C领导为主

52.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在( D )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A设计阶段 B施工阶段 C竣工验收阶段 D可行性研究阶段

53.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原因是( A )。

A、各类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所致

B、大地震动

C、地面开裂

D、火灾

54.临震预报是指对_ (A)_____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A、10日

B、3个月

C、2年

二、多选

1、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 ABCDE )

A、饥荒

B、海啸

C、毒气泄漏

D、瘟疫

E、放射性污染

2、地震时,为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城镇居民应迅速( ABC )

A、切断水源

B、切断燃气源

C、切断电源

D、关好门窗

3、地震的突发性很强,往往使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因此,家庭在平时要准备一个防震包,以解震后的燃眉之急,防震包所装物品数量不能太多,以方便携带。一般必须存放的物品应该有( ABD )

A、食品

B、水

C、日常生活用品

D、急救药物

4、地震发生时,要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可选择安全的地方避险,如( BCD )

A、阳台

B、桌子底下

C、开间小的卫生间

D、内墙角

5、在室外如何避震?(ABCD)

A、选择在开阔的空地避震

B、避开高大建筑物

C、避开过街桥、立交桥

D、避开高压线

6、怎样识别地震谣言?哪些情况我们可以判断是谣言(ABCD)

A、不是政府发布的地震信息

B、把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说得非常精确

C、说国外、××专家、××报纸、××电台已预报我国要发生大地震

D、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谣传

7、震后救人的原则是(ABC)

A、先救医务人员

B、先救容易救的人

C、先救近后救远

8、听到地震谣传的正确做法是( ABCD )

A、不相信

B、不传播

C、及时报告

D、如果发现动物、植物或地下水异常时,要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不要随意散布,地震部门会采取措施及时进行调查核实

9、避震时应怎样保护自己,以下哪些是正确的( ABCD )

A、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

B、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

C、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

D、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10、( ABD )应当执行国家赋予的防震减灾任务。

A中国人民解放军 B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C公安人员 D民兵

11、在震后救灾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 ABCD )

A遵纪守法 B遵守社会公德 C服从指挥 D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12、地震宏观前兆现象主要有( ABCD )

A地下水异常 B动物异常 C地声 D地光

13、当地震发生时你住楼房,在家里应该如何避震( BC )

A到阳台上去 B躲进开间小的房间 C卫生间 D跳楼

14、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形成震灾的原因主要有( ABC )

A没按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防 B没按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C建筑物建在活动断层上 D建筑物建在软弱地基上

15、地震时睡觉的人被惊醒,吊灯摆动,地震烈度达到( B )

A3度 B4-5度 C5-6度 D6-7度

16、地震害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诱发灾害,下列哪些属诱发灾害( ACE )。

A、人的心理创伤

B、爆炸

C、瘟疫

D、泥石流

E、社会动乱

17、描述地震的基本参数常用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震源深度描述。其中( ADE )亦为表述一次地震的三要素。

A、时间

B、震中距

C、震源深度

D、震级

E、地点

18、农村抗震安居工程结构类型:( ABC )。

A、砖木结构

B、砖混结构

C、土木结构

D、钢筋混泥土

19、地壳的不断运动是孕育地震的温床。在这个孕育过程中,震源及其附近的物质会发生一系列的( ABCD )等方面的异常变化,这就是地震的"前兆"现象。

A、物理

B、化学

C、生物

D、气象

20、目前的地震预报是综合预报,是在综合分析研究地震活动,在( ABCD )等方面异常的异常变化,做出的预报。

A、电磁

B、重力

C、地壳形变

D、地下水动态

21、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指大型的( ABCD )等,这些设施的地震破坏,危害性大,损失严重,有时会造成城市功能的瘫痪,因此,相对于一般的建筑结构,要求对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提高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

A、水电站

B、核电站

C、通信

D、交通及供水供电

22、地震预报包括( ABCD )。

A、长期预报

B、中期预报

C、短期预报

D、临时预报

23、在选择建筑物的地基时,应避开以下地方( ABCDE )

A、松软的土地

B、地下水位较浅的地方

C、山坡或山脚

D、活断层通过的部位及附近

E、古河道、旧池塘或沙滩及其填充地带上

24、地震时,为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城镇居民首先要做的是( BC )。

A、切断水源

B、切断燃气源

C、切断电源

D、关好门窗

25、被埋压的人员通常应当采取以下方法,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ABCD )

A、用湿手巾、衣服或其他布料等捂住口鼻和头部

B、尽量活动手和脚,用周围可搬运的物品支撑身体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

C、在周围安静时或能听到上面(外面)有人说话时,应敲击出声,向外界传递信息

D、无力脱险时,尽量节省力气,要静卧,保持体力,等待求援

26、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 BCD )

A、台网建设

B、震灾预防

C、紧急救援

D、地震监测预报

27、防震减灾活动是涉及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可分为( ABCD )等环节。

A、地震预报

B、地震灾害预防

C、地震应急

D、震后救灾与重建

28、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简称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 BCD )

A、震源

B、震中距

C、震源深度

D、地质构造

29、按对地震活动的过程性特征的定性表述划分类型,一般可分为( ABCD )

A、孤立型

B、双震型

C、震群型

D、主震-余震型

30、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除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外,还有:(AB)

A、建筑物抗震性能

B、地区人口密度

C、经济发展程度

D、社会文明程度等

31、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特点是:(ABCD)

A B

C D

32、哪些部门可以接收救灾捐赠?(ABC)

A B C D门

33、怎样抢救被滑坡体掩埋的人和物? (ABC)

A B

C D

34、灾害救助过程的主要环节有:(ABC)

A B C D道

35、人埋在废墟中怎么才能躲避烟尘? (BD)

A B

C D睛

36、( ABD )应当执行国家赋予的防震减灾任务。

A中国人民解放军 B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C公安人员 D民兵

37、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或者地震灾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在地震灾区实行下列紧急应急措施(ACD):

A基本生活品的统一发放和分配 B灯火管制 C临时征用房屋、运输工具等 D交通管制

38、从世界地震分布上可以看出,给人类造成严重灾害的主要是__(AB)___这两条地震带。

A、环太平洋地震带

B、欧亚地震带

C、海岭地震带

39、在户外避震时,应该(ABCD)

A、避开楼房,特别是有玻璃的建筑

B、避开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

C、避开广告牌、吊车等

D、避开狭窄的街道

40、我国地震较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ABCD)

A、台湾

B、西藏

C、新疆

D、云南和四川

41、从有利于避震角度考虑,下面准确的是(BCD)

A、不要关闭水阀,便于地震后有水喝

B、形成三角空间以便震时藏身避险

C、保持对外通道的畅通,便于震时从室内撤离

D、处置好易燃、易爆物品,防止火灾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42、地震时室内易发生哪些灾害(ABCD)

A、煤气泄漏

B、火灾

C、尘气

D、管道破裂

43、地震后止血的方法有(ABCD)

A、指压(压迫)止血

B、加压包扎止血

C、填塞止血

D、止血带

44、地方地震工作基本任务是(ABD)

A、监测预报

B、科普宣传

C、政策制定

D、震害防御

45、各级政府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主要职能(ABCD)

A、决策

B、组织

C、指挥

D、协调

46、搬运伤员时应注意问题(ABCD)

A、伤员宜躺不宜坐

B、昏迷伤员应侧卧或头侧位

C、要严密观察伤员神情

D、要保护颈椎、脊柱和骨盆

47、我国防震减灾的方针是:(A)

A、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

B、以经济建设为主,地震来了再防也不迟

三、判断

1.一般情况下,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对

2.一般而言,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发生地震时,横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纵波总落后一步。错

3.由地下核爆炸引起的地面振动是天然地震。错

4.一般将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错

5.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诱发地震。错

6.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对

7.动物异常的原因很复杂,很多时候与地震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在观察它们的变化时,一定要注意识别真伪,并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对

8.防震减灾的重点在城市。对

9.震级是描述地震大小的标度。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反映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对

10.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是我国历史上,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错

11.世界上发生过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智利8.9级地震。错

12.地震预报包括4种类型: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对

13.中国处在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所以地震活动频繁。对

14.一个地区,当小震很多时,一定会跟着发生一个大地震。错

15.任何一个科学家或地震台站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向社会发布地震预报。错

16.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对

17.挖掘被埋压人员应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对

18.为了能较好地应对地震灾害,应进行家庭防震演练,练习“一分钟紧急避险”、紧急撤离

和疏散。对

19.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避震,应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有重物、易碎品的货架。对

20.地震发生时,在室内避震应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并注意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对

21.地震发生后的危机常常不易见到,这些有可能使你一不小心而受伤。应该注意任何断落的线路、破掉的管路,不要接近这些危险的区域。对

22.当得知地震预报消息后,应清理阳台护墙,把花盆杂物拿下来。对

23.发生较大的地震时,震区的人一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对

24.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脊椎损伤者,搬运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对

25.制定家庭防震计划,须根据政府或有关部门的防震要求,准备食品、饮料和工具。对

26.为防震,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每个家庭应准备一个家庭防震包,放在便于取到的地方。对

27.遭遇地震时应当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对

28.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遇震时,应迅速跑出室外。错

29.在公共场所避震,要尽快拥向出口,马上跑开。错

30.在行驶的电(汽)车内遇到地震时,应设法马上下车。错

31.挖掘被埋压人员应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对

32. 在室内避震身体应采取的姿势是伏而待定,蹲下或卧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对

33.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避震,应避开玻璃门窗或玻璃橱窗。对

34.地震发生时,在室外避震应选择开阔、安全的地方。对

35.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并有权制止和举报阻碍、破坏防震减灾工作的行为。对

36.地震时应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尤其不能跳楼。对

37.震前地下水发生的异常变化是一种很重要的地震前兆现象,因此震前地下水发生的异常变化是目前预测预报地震的重要手段之一。对

38. 我国唐山地震的具体时间是:1976年,级别7.8级; 四川汶川地震的具体时间是:2008年5月12日,级别8级; 青海玉树地震的具体时间是:2010年4月14日,级别是7.1级;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地震的具体时间是:2013年4月20日,级别7.0级。对

四、简答

1、地震灾害分为哪几类?有什么特点?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地震灾害分三类:

①原生灾害: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类的破坏,及由此而引发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称为原生灾害,也称直接灾害。

②次生灾害:由于工程结构物的破坏而随之造成的诸如地震火灾、水灾、毒气泄漏与扩散、爆炸、放射性污染、海啸、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称为地震次生灾害。

地震灾害特点:突发性、破坏性大,次生灾害严重,社会影响深远。

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包括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和

社会文明程度(包括公民防震减灾意识)等。

2、什么是地震带?全球有哪三个地震活动带?

答:地震发生较多又比较强烈的地带,叫地震带。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②欧亚地震带(也称喜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带):这个带全长两万多公里,跨欧、亚、非三大洲,占全球地震的15%。

③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两个地震带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98%,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每年都要发生数百甚至上千次的地震,但象汶川地震这样破坏性大的强震,则平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遇到一次。

3、什么是震级?

震级是反映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它是用“级”来表示的。震级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5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者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4、为什么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我国地处世界上两大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受它的影响,我国地震活动不仅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地震活动的范围很广,几乎全国各省均发生过强震。据统计,我国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分之一;20世纪以来全球大陆7级以上强震,我过约占35%。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5、地震有前兆吗?

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称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1)地震活动异常;(2)地震波速度变化;(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种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6)地应力变化;(7)地电变化;(8)地磁变化;(9)重力异常;(10)动物异常;(11)地声;(12)地光;(13)地温异常等等。

当然,上述这些异常变化都是很复杂的,往往并不一定是由地震引起的。例如地下水位的升降常与降雨、干旱、认为抽水和灌溉有关。再如动物异常往往与天气变化、饲养条件的改变、生存条件的变化以及动物本身的生理状态变化等等有关。因此,我们必须在首先识别出这些变化原因的基础上,再来考虑是否与地震有关。

6、哪些地面动物在地震前由异常反应?异常表现形式如何?

地震前,兔、猫、鸡、狗、羊、猪及牛、马、驴等大牲畜均有异常反应,大致有狂燥型和忧郁型两种。前者表现为狂吠、嗅地、扒地、乱咬、乱跑、乱闹、警犬不听指令,猪羊和大牲畜不进圈、不吃东西、闹圈,有的争脱缰绳逃跑;后者表现为呆滞、不吃食,猫则惊恐外逃,乱抓乱闹,有的叼着小猫搬家,有的震前跑失,震后又回来。

7、什么叫地震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

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8、目前我过地震预报处于什么水平?

我过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状况,大体上可以这样:对地震孕育发生原理、规律有所了解,但远没有完全认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以年为度量的中期预报已有一定程度的可信度,但以天为度量的短临预报的成功还只限于极少数特殊类型的地震。

9、如何判断地震谣言和误传?

(1)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离奇的传说,如果地要沉为大海等这些没有科学根据的“地震信息”纯属地震谣言。

(2)传说某国外机构或某专家权威人士提出的“预报意见”,这种通过非正规渠道,不符合国家关于地震预报规定的信息不可信。

(3)传说地震震级很大(8级、12级等)或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十分具体(如某日、某时、某区、某村或几点几级等),这种脱离科学实际、脱离当前预报水平的信息都应示为谣言或误传。

10、学校人员应如何避震?

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和果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震抗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时在比较间隔、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绝不让学生乱跑或跳楼。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11、住平房遇地震时如何应急避震?

住平房避震,要行动果断,就近躲避,或紧急外出,且勿往返。如果处于房门附近,室外无障碍,无危房或狭巷,可立即跑离室内,以冲出室外的人在短时间内,不要急于返回室内。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窄巷、大烟囱、水塔、高压线、变压器,及时转移到空旷安全的场地;要避开桥梁、陡崖、危岩滚石地带,到桥下避震更是错上加错。来不及跑出房,要迅速贴屋角扒下,脸朝下,头近墙壁,两只胳膊在胸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左手反握右臂,鼻梁上方、两眼之间的凹部枕在臂上,闭上眼、嘴,用鼻子呼吸。这样地震时即使房屋倒塌,由于右残墙和家具支撑,亦可避免伤亡或窒息。

12、地震时在楼房内如何应急避震?

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教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申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因熟睡来不及躲避者,应当“伏而待定”,切勿仰卧,侧过身来也能挣得生存的机会。

13、在户外的人如何避震?

如发生地震时你正在户外,首先应抱住树干,待震动平静后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 55.地震时遇有毒气体扩散如何躲避?震前,要了解活动区周围有无毒气源,要有放毒意识。地震时首先要弄清方向,朝上风处躲避。避难场所尽量选在高处。行动时,要用湿毛巾或手帕捂住口、鼻。

14、震后,被埋压的人应该采取什么方法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被埋压的人员通常应当采取以下方法,保存体力,等待救援:(1)注意用湿手巾、衣服或其他布料等捂住口鼻和头部,一是避免以外事故,二是避免灰尘呛闷发生窒息的危险。(2)尽

量活动手和脚,并清除压在身上的物品。(3)用周围可搬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扩大安全活动空间,保障有足够的空气。(4)条件允许,尽量设法逃避险境,朝更安全宽敞、有光亮的地方移动。(5)几个人同时被压时,要互相鼓励,要设计方案,得以延生和脱险。(6)在周围安静时或能听到上面(外面)有人说话时,应敲击出声,向外界传递信息。(7)无力脱险时,尽量节省力气,要静卧,保持体力,寻找代食物品和水,并计划使用,以延长时间。更重要的是要有信心,要乐观,等待时机。

15、震后救人的原则时什么?

(1)先救人多的地方;(2)先救医务人员(3)先救容易救的人(4)先扑灭次生灾害的隐患(如小火苗,灶气泄漏等);(5)先救近,后救远;(6)先救伤轻人员和强壮人员,增加帮手;(7)组织家庭、邻里互救。

16、什么是城市生命线工程?主要包括哪些?

涉及到维持城市生存功能系统和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工程,亦即城市生命线工程。城市生命线工程主要包括:(1)交通工程,如铁路、公路、港口、机场;(2)通讯工程,如广播、电视、电讯、邮政;(3)供电工程,如变电站、电力枢纽、电厂;(4)供水工程,如水库源、自来水长、供水管网;(5)供气和供油工程,如天然气和煤气管网、储油罐、煤气厂、输油管道;(6)卫生工程,如污水处理系统、排水管道、环卫设施、医疗救护系统;(7)消防工程等等。这些生命线工程必须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灵活的反应能力和快速的恢复能力。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基本知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除了地震以外,还有火灾、水灾、泥石流等灾害,但是地震的破坏性却是最强的,地震和其它自然灾害不一样,旱灾、水灾、火灾等灾害目前基本上都可以预报了,但是地震预报目前仍然是世界性难题。我们国家开展的防震减灾工作,建立在地震预报难题未解的基础上,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为方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小因地震对人员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历史上,人类公认的一次成功预报地震是1975年辽宁海城级地震,成功转移了23万人。但是像汶川等许多破坏性地震,仍然难以准确预测。地震预报还有许多未知的空间、未知的领域,还有许多高峰,需要我们去探索。 地震的产生和类型:通俗的讲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二是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三是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四是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五是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地震三要素:1、震中:地震发生时,震源在地球表面的垂直投点,一般用经纬度表述;2、震级:地震发生的强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3、时间:地震发生时的时间; 其它几个概念:1、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2、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 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内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称为远震。3、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1、地震预报按时间划分为: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短期预

地震勘探的一些基础知识.doc

接收条件received condition:指地震勘探中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广义地说, 接收条件包括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组合个数与方式,以及地震仪的各种因素等。但通常将接收条件狭义地指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地震资料的质量与接收条件有密切关系。陆地工作中埋置检波器,海洋工作中使检波器处于水面下一定深度,都是为了避免风、浪等影响而改善接收条件。 界面速度interface velocity:指折射波沿折射界面滑行的速度。界面速度主要反映折射界面以下地层中岩石的物理性质。由于组成地层的岩石颗粒排列有方向性,通常界而速度大于层速度。界面速度可通过折射波测得。 加速度检波器accelerometer:即“压电地震检波器”。 激发条件excited condition:地震勘探中将震源种类、能最、周围介质的情况总称为激发条件。对于炸药震源来说,激发条件一般包括炸药量大小、药包形状,个数,分布方式及埋置岩性和沉放深度等。对于非炸药震源,激发条件则包括装置的种类、能量、参数选择及安置情况等。激发条件的选择是否适当,对地震勘探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很大。一般认为,陆地工作中, 风化层下的含水可塑性岩层是有利的激发条件,因此往往采用井中爆炸,在海洋工作小,主要是以减小气泡影响作为合适的激发条件。 海洋地震勘探marine seismic survey:是利用勘探船在海洋上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其特点是在水中激发,水中接收,激发,接收条件均一;可进行不停船的连续观测。震源多使用非炸药震源,接收常用压电地震检波器,工作时,将检波器及电缆拖曳于船后一定深度的海水中由于上述特点,使海洋地震勘探具有比陆地地震勘探高得多的生产效率,更需要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资料。海洋地震勘探中常遇到一些特殊的干扰波,如鸣震和交混问响,以及与海底有关的底波干扰。海洋地震勘探的原理,使用的仪器,以及处理资料的方法都和陆地地震勘探基本相同。由于在大陆架地区发现大量的石汕和天然气,因此.海洋地震勘探有极为广阔的前景。 高频地震high frequency seismic survey: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杏和金属矿床勘探中,勘测深度只在儿米到儿百米之间,需要精细分层和精确地测定波的传播时间。为了提高仪器的分辨能力,要用专门的高频地震仪,记录震波的高频分量。高频地震仪的通频带?般在60-350周 /秒之间,专门测定岩石波速时需提高到500-600周/秒。为了压制低频干扰,仪器频率特性的低频一边应有较大的陡度。 干扰波noise:地震勘探中妨碍分辨有效波的振动都属于干扰波。干扰波大体上可分为两种:其中具有明显传播规律的称为规则干扰或干扰波,如声波、面波,多次波等等;没有明显传播规律性的振动称为随机干扰,或简称干扰,如微震等。抗干扰的问题是关系到地震勘探中提高勘探的质量和能力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因此,在野外工作和资料处理上采用多种措施,以提高有效波而压制干扰波。干扰波有时也是相对的概念,如在反射法中,折射波就常

地震的知识问答(一)

地震的知识问答(一) 地震的知识问答(一)1、什么是地震? 答:广义地说,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 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 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 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 层的经常性微动。 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 2、天然地震有几种类型? 答: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 构造地震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它的影响范围一般较小,发生得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岩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地震。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 的破坏也较小。

3、构造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答:通常,我们所说的地震是指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发生的呢?这就要从地球的内部构造说起。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约为6370千米的多层球体,最外层的地壳相当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它与地幔(厚约2900千米)的最上层共同形成了厚约100千米的岩石圈。 在构造力的作用下,当岩石圈某处岩层发生突然破裂、错动时,便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在瞬间急剧释放出来,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由该处向四面八方传播出 去,直到地球表面,引起地表的震动,便造成地震。 4、什么叫震源? 什么叫震中,它是怎样确定的? 答: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 根据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中称为微观震中,用经纬度表示;根据地震宏观调查所确定的震中称为宏观震中,它是极震区(震中附近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的几何中心,也用经纬度表示。由于方法不同,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往往并不重合。1900年以前没有仪器记录时,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坏范围而确定的宏观震中。 5、什么叫震源深度? 答:从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60千米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千米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千米的地震为中源地震。同样强度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为

地震安全知识

地震安全知识 地震安全知识 一、地震成因 地球内部物质不停运动,会产生一股作用于岩层的巨大能量。当这股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一些岩层就会弯曲、变形,继而在某 些脆弱地带发生急剧的破裂、错动,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这些能 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传播,地震就发生了。 二、地震有预兆 在这次地震中,也发生了一些异常现象: 如:1、5月10日,泰州市出现成千上万只癞蛤蟆结对穿越公路 的奇特景象。 2、5月12日下午两点多,红山动物园散养区的几十只孔雀正在 山林里悠闲散步,突然惊慌地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往笼舍里跑。 3、宁南地区在地震前几天,一群群黑压压的蚂蚁“集合”搬家,连续了好几天。 这些都是因为地震前地下应力场的调整导致地温和水温的上升让动物有所察觉,另一方面,是由于磁场的变化打破了动物的活动规 律而造成的。 三、地震时如何避险 从发生地震到房屋倒塌,一般只有十几秒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瞬间冷静地作出正确的抉择。强震袭来时人往往站立不稳。 如果一时逃不出去,最好就近找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蹲下或者趴下, 同时,尽可能找个枕头、坐垫、书包、脸盆或厚书本等护住头、颈部,待地震过后再迅速撤离到室外开阔地带。

1、在住宅(楼房和平房):要远离外墙及门窗,可选择厨房、浴 室等开间小、不易塌落的地方躲藏。躲藏的具体位置可选择桌子或 床下旁边,也可选择坚固的家具旁或紧挨墙根的地方。住楼房的千 万不要跳楼! 2、在教室:学生应用书包护头躲在课桌旁,地震过后由老师指 挥有秩序地撤出教室。 3、在工作间:迅速关掉电源和气源,就近躲藏在坚固的机器、 设备或者办公家具旁。 4、在商场、展厅、地铁等公共场所:躲在坚固的立柱或墙角下,避开玻璃橱窗、广告灯箱、高大货架、大型吊灯等危险物。地震过 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序撤离。 6、在车辆中:司机要立即驾车驶离立交桥、高楼下、陡崖边等 危险地段,在开阔路面停车避震;乘客不要跳车,地震过后再下车疏散。

地震基本常识

地震基本常识 一、地震预警信息一般包含哪些内容? 按照日本现在的做法,面向公众发布的地震预警信息内容一般很简明,主要是为了方便接收者快速理解地震预警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地震的强度,如发生的是中等地震,还是强烈地震,一般不使用震级概念。 (2)预警时间,即本地大约多少时间后可能发生地震灾害。 二、是不是能够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就一定能避免地震灾害的伤害? 答案是:否。地震预警实际上是一种灾害警报,它只能提示接收者注意地震灾害可能在未来的数秒至数十秒(即预警时间)后发生。 要想成功地避免地震灾害的伤害,实际上需要的是接收者在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后,迅速地采取合理的避震措施。这才是减轻地震伤亡的关键。 三、听说地震预警信息有可能出现误差和误报,应该如何对待? 由于地震预警信息是在某地地震灾害发生前发出的灾害警报。因此,它的计算时间非常有限,出现误差甚至误报,确实难免。但即便如此,为了自身的安全起见,还是要以地震灾害可能会发生的态度来对待它,即在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后要及时采取避震措施,以免生命受到伤害。 四、听说日本的地震预警信息会出现改变或更正的情况,这是为什么? 因为地震预警信息的计算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有时最先发出的地震预警信息可能没有准确地反映出即将发生的地震灾害强度,所以会根据后续的计算结果对先前的信息进行修正。其目的,还是为了方便公众准确地了解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强度,从而采取有效、合理的避震措施。 五、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一定要采取避震措施吗?

对。地震预警信息实际上是对即将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发出的一种警报。不管灾害是否会发生,都应在第一时间采取避震措施。这样做才能最有效地保护自己。 六、为什么有时接到地震预警信息,而实际上却没有发生地震灾害? 地震预警信息是对即将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发出的一种警报,这并不代表地震灾害一定会发生。就好像宾馆的火灾警报发生时,你所居住的客房并不一定会出现火灾一样。 地震灾害的发生,取决于很多的因素,这些因素中又有很多是偶然因素。因此,很难确定地说,哪里一定会或者不会发生地震灾害。当地震预警信息发出时,只是代表地震灾害可能会发生。所以,最好还是及时采取避震措施,以防万一。 七、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应该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接收者要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灵活地选择避震措施。以下是两种较常见的避震措施,供网友参考。 (1)如果预警时间足够接收者撤离建筑物:及时关闭火源和电源,迅速离开房间,到户外远离建筑物的空旷之处。 (2)如果预警时间不足以让接收者撤离建筑物:及时关闭火源和电源,迅速到坚固的家具下方或侧下方伏下(注意远离玻璃窗户),双手护头;或者到小开间的房屋中蹲下(注意远离玻璃镜或玻璃窗户),双手护头。等到地震震动过去后,再迅速离开房间,到户外远离建筑物的空旷之处。 八、企业如何接收和使用地震预警信息? 不同的企业,因其抗震措施、应急处置措施的不同,而对地震预警信息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因此,需要企业明晰自身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地震预警信息内容,然后向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单位订制本企业所需要的地震预警信息,并专门安装符合本企业技术特点的接收终端。

地震基本常识和防震抗震知识

地震基本常识和防震抗震知识 本周(5月11—17日)是我国第七个防灾减灾宣传周,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抗灾知识水平,普及地震科普知识,提高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我们特推出防灾抗震基本常识及防震抗震知识,提高大家的自救能力,减少灾害发生时带来的各类损害。 1、震时如何避险 (1)楼房内的成员震时可暂躲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坚固家俱下,或躲在楼房卫生间等小开间房内。 (2)地震时大家应该用随手物件护头和捂住口鼻以防砸伤或被泥沙烟尘呛住。 (3)家庭成员正在用火用电时,要立即灭火和断电,防止触电和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 (4)高层楼房里的人员不可使用电梯,不要向阳台跑,尤其不可跳楼。 (5)地震时对家庭成员中的残疾者、病人、幼儿、老人要特别关照。 (6)住院的病人应用被褥蒙住头部和身体,并立即躲在床下。 (7)正在上课的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应躲在课桌或小床下;应听从老师安排,不要乱跑和擅自单独离开学校。 (8)人在影剧院或游艺场时,应就地蹲下,保护头部,切不可一剂拥向出口,以防被高空坠落物体砸伤。 (9)在地铁和地下商场的人员,要原地躲避,不要慌忙挤向出口

处。 (10)在街道上的行人,应待在开阔地带,不要躲避在电线杆、变压器、烟囱及高大建筑物附近。 (11)人在过桥时要紧紧扒住桥栏杆,主震后立即向可靠近的岸边转移。 (12)正在行驶的车辆震前应紧急停车,设法停在开阔处。 (13)车上乘客要抓住坐椅或车上牢固物件,不要争于外出。 (14)人应远离石化、化学煤气等易爆有毒的工厂或设施,遇火情不可处于下风,宜躲避在上风有水处。 (15)居住在山区的居民,震时要密切注意滑坡和泥石流;若出现滑坡和泥石流的迹象时,应立即沿斜坡横向水平方向撤离。 2、震后如何自救互救 (1)自救 a、未伤人员尽快抢救家中和邻居人员,被压在室内的家庭成员,要尽可能向有空气和水的方向移动,节约食物和用水,以便维持尽可能长的时间。 b、封闭在室内的人,不可使用电气、火柴、蜡烛等,最好用手电筒照明,如闻到煤气或有毒有害气体异味时,最好用湿衣物等捂住口鼻。 c、保持镇静,保存体力,待外面有动静时再大声呼救或敲击。 d、对自己所处的空间,设法加固,以免余震时再次倒塌伤人。 e、尽快离开房间,不可轻易再进房内,以免强余震再次震坍房屋伤人。

地震火灾等逃生常识竞赛题目 (1)

预防自然灾害知识竞答 1.大地震的预警时间,从人感觉震动开始,到房屋倒塌,一般有(A) A、十几秒、 B、一分钟、 C、三分钟 2.在户外如何避震(B) A、室外是安全的,不需要采取任何避震措施 B、就近选择宽敞的开阔地进行避震 C、在大楼旁避震 3.在办公室中如何避震(C) A、站在窗边观察外面的情况,再决定如何逃生 B、请示单位领导,以便采取统一的行动 C、避开灯具、电脑等物品、设备 4.当地震发生时你在家里(楼房),应如何避震(A) A、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房屋倒塌后能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B、去楼道 5.地震发生后,从高楼撤离时应走(A) A、安全通道 B、跳楼 C、乘坐电梯 D、原地不动 6、雷电交加时,在家应怎么办(A) A、停用电视和其他家用电器 B、打电话告诉亲友注意安全 C、打开门窗,注意通风 7、户外遇雷电时怎么办(B) A、跑向高处 B、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 C、到大树下避雨 8、避雷击时正确的姿势是什么(C) A、站立或快速跑动 B、手拉手站在一起 C、双手抱膝并蹲下,尽量低头,注意不要用手去碰触墙面 9、全国消防宣传日是哪一天(C) A、9月11日 B、1月19日 C、11月9日 10、公交车上发生火灾了怎么办(A) A、车门开启不了,从车窗逃生 B、相互找人,耽误逃生的时间 C、孩子打电话给妈妈,问怎么解决 11.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C)以上 A、50% B、60% C、70% D、80% 12、救火时如何防毒(B) A、不采用任何防护措施 B、扑救时应用湿毛巾、湿口罩护口鼻 C、站在下风口扑火 13、独自一人在家遇火灾怎么办(A) A、火势小时一边喊人或报警,一边进行扑救 B、自己扑救 C、扑火,而忘记了报警 14、发生火灾时报警应注意什么(C) A、大声呼喊后,无人明白其意图 B、派人跑到很远的消防队报警 C、电话报警,说清位置及火情 15、火场上正确疏散物资的方法有哪些(B) A、疏散已被点燃的物资 B、抢先疏散未燃烧的物资 C、不用疏散火源附近可燃物质

地震预防基本知识

地震预防基本知识 1.地震知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类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 震源:地震在三维空间上实际发生的位置,是地震能量的来源地和地震波的始发地点。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地震强度:或称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判别地震破坏程度的重要标志,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目前世界上一般将地震分为1-10十个震级。地震烈度:是距震中不同距离上地面及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概念,如唐山7.8级地震,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1度,天津中心市区的烈度是8度,石家庄的烈度是5度。3度,少数人有感。 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破坏。 2.发生有感地震应急行动 有感地震是指发生的地震级别较低,有明显震感,没有造成破坏和重大破坏的地震。 应急要点: ○发生有感地震后,室内人员在震发瞬间不知道地震强弱的情况下,应迅速按预先选定的较安全的室内避震点分头躲避。 ○震后快速撤到室外,注意收听、收看电视台、电台播发的有关新闻,做好防震准备。 ○了解震情趋势,不听信、传播谣言,确保社会稳定。 3.发生破坏性地震应急行动 破坏性地震:是指发生地震级别较大,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或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地震。 应急要点: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基本知识 1、什么是地震?什么是地震灾害? 答:地震,是人们通过感觉和仪器觉到的地面振动。它与风雨、雷电一样,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面振动,即强烈地震,会直接和间接造成破坏,成为灾害,凡由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灾害。 2、什么是地震三要素? 答:地震的发震时刻、震中和震级,称为地震三要素。发震时刻就是地震发生的时刻。地震发生的地点叫做震中,常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当然也要标明该地的地名。地震的大小用震级M来表示。 3、何谓震源、震中、震源深度? 答: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略微有点扁的圆球,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地球上每天都要发生上万次地震,这些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中的特殊部位,我们把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 震源在地面的投影叫震中。实际上震中是一个区域,即震中区。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根据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h≤70公里)、中源地震(h=70~100公里)和深源地震(h >300公里)。 4、何谓地震震级? 答:地震震级是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它是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得到的,只与地震能量有关。一次5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二万吨黄色ZY(TNT)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震级相差1.0级,能量相差30倍。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 5、什么是里氏震级? 答:里氏震级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如果用地震面波计

算震级,则用MS表示;如果用地震体波计算震级,则用ML表示。在60年代,里克特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地震学权威。里克特很善于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热心回答公众提出的有关地震的问题,因此里氏震级这一术语很快成了衡量地震大小的人人皆知的术语。目前世界上已测得的最大震级为里氏8.9级(1960年智利大地震)。 6、什么是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怎样制订的? 答:地震烈度是地震时对地面影响的强烈程度。主要依据宏观的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现象,如人们的感觉,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面现象的改观等方面来判断。当然,也可通过仪器的微观记录进行有关计算得出绝对的烈度。地震烈度与地震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因此,一次地震的烈度根据各地遭受破坏和影响不同而不同。 7、地震分哪几类?哪类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答: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特别是构造地震,它对人类的危害最大。8、什么叫构造地震? 答: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当力的作用使地壳或更深部位的岩石产生变形、断裂和滑动时,常常伴随着地震发生,这类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天然地震中最常见,灾害性最大的一类。它占地震总数的90%,而且震级强度大。目前已记录到的最大构造地震震级为8.9级(智利,1960年5月22日)。另外,构造地震的分布与最新世界活动的构造带一致。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单元2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1、能够对抗震的基本概念、抗震设防目标和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知识点掌握。 2、能够具备砌体结构房屋和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房屋的抗 震设计要点,从而为识读平法03G101-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中抗震部分打下基础。 【知识点】 构造地震;地震波;震级;烈度;抗震设防;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的抗震规定。 【工作任务】 任务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教学设计】通过带领学生观看地震灾害照片,让学生对抗震设计的必要性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为识读平法03G101-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中抗震部分打下基础,为今后识读结构 施工图、胜任施工员岗位打下基础。 21.1地震基本知识 21.1.1 地震 21.1.1.1构造地震 地震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地面强烈运动(见图21-1)。是一种自然现象,依其成因,可分为三种类型:火山地震、塌陷地震、构造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地下岩浆迅猛冲出地面时引起的地面运动,称为火山地震。此类地震释放能量小,相对而言,影响围和造成的破坏程度均比较小;

由于石灰岩层地下溶洞或古旧矿坑的大规模崩塌引起的地面震动,称为塌陷地震。此类地震不仅能量小,数量也小,震源极浅,影响围和造成的破坏程度均较小;由于地壳构造运动推挤岩层,使某处地下岩层的薄弱部位突然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地面运动,称为构造地震;构造地震的破坏性强影响面广,而且频繁发生,约占破坏性地震总量度的95%以上。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中,仅限于讨论在构造地震作用下建筑的设防问题(见图21-2)。 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部位称为震源(见图21-3)。这个部位不是一个点,而是有一定深度和围的体。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叫震中。震中附近地面震动最厉害,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为震中区。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称为震中距。把地面上破坏程度相似的点连成的曲线叫做等震线。震中至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根据震源深度不同,可将构造地震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不大于60km),中源地震(震源深度60~300km),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三种。我国发生的绝大部分(地震都属于浅源地震,一般深度为5~40km)。浅源地震造成的危害最大。如大地震的断裂岩层深约1lkm,属于浅源地震,发震构造裂缝带总长8km多,展布围30m,穿过市区东南部,这里就是震中,市铁路两侧47km的区域属于极震区。 21.1.1.2 地震波 当地球的岩层突然断裂时,岩层积累的变形能突然释放,这种地震能量一部分转化为热能,一部分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传播地震能量的波就是地震波。总之,地震波的传播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在离震中较远的地方,一般先出现纵波造成房屋的上下颠簸,然

地震相关知识大全

地震相关知识大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地震时的10条须知 1.为了您自身和家人的人身平安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 2.摇晃时立即关火 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4.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5.户外的场所,要维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6.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7.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8.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9.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10.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平时的准备工作 1.自身家的平安对策是否万无一失? 2.紧急备用品准备好了吗? ·临震应急准备 在已发布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的地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应急工作

概述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迸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达。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示。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地震的发生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发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现象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发生大振幅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基本知识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除了地震以外,还有火灾、水灾、泥石流等灾害,但是地震的破坏性却是最强的,地震和其它自然灾害不一样,旱灾、水灾、火灾等灾害目前基本上都可以预报了,但是地震预报目前仍然是世界性难题。我们国家开展的防震减灾工作,建立在地震预报难题未解的基础上,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为方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小因地震对人员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历史上,人类公认的一次成功预报地震是1975年辽宁海城级地震,成功转移了23万人。但是像汶川等许多破坏性地震,仍然难以准确预测。地震预报还有许多未知的空间、未知的领域,还有许多高峰,需要我们去探索。 地震的产生和类型:通俗的讲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二是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三是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四是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五是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地震三要素:1、震中:地震发生时,震源在地球表面的垂直投点,一般用经纬度表述;2、震级:地震发生的强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3、时间:地震发生时的时间; 其它几个概念:1、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2、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 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内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称为远震。3、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1、地震预报按时间划分为: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短期预

地震应急救援常识(1)

地震应急救援常识(1) 地震应急救援常识(1)一、地震起因是什么? 地球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地球内部的运动会造成地壳中的岩石突然断裂或破裂,从而引起地球表面的剧烈震动,这种震动就是地震。一次地震的时间只有几秒到几十秒。地震的破坏作用主要是导致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破坏或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以及由此诱发的次生灾害,如火灾、海啸、泥石流、滑坡及核、化泄漏等。 二、地震来临前有什么征兆? 在地震来临前的一段时间内,震区附近会出现一些宏观的异常变化。 1.动物异常。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地震前动物反应异常表现有:牛、马惊慌不安;狗狂吠不止,乱跑乱叫,叼着狗崽搬家;老鼠白天成群出洞,像醉酒似的发呆、不怕人,惊恐乱窜,叼着小鼠搬家;蟾蜍(癞蛤蟆)成群出洞,甚至跑到大街小巷等等。 2.植物异常。有些植物在地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违反季节规律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3.气象异常。地震之前,气象也常常出现反常。主要有震前闷热,令人焦灼烦躁,久旱不雨,或霪雨绵绵,黄雾四塞,日光晦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等等。

4.地下水异常。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 5.地声异常。地声异常是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声音。其声音有如炮响雷鸣,也有如重车行驶、大风鼓荡等多种多样。 6.地光异常。地光异常指地震前大气发光,其颜色多种多样,可见到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混合色,如银蓝色、白紫色等,但以红色与白色为主;其形态也各异,有带状、球状、柱状、弥漫状等。一般地光出现的范围较大,多在震前几小时到几分钟内出现,持续几秒钟。 7.地动异常。地动异常指地震前地面出现的晃动。地震尚未发生之前,有时感到地面也晃动,这种晃动与地震时不同,摆动得十分缓慢,地震仪常常记录不到,但很多人可以感觉到。 8.地鼓异常。地鼓异常是指地震前地面上出现鼓包,形状如倒扣的铁锅,四周断续出现裂缝,鼓起后消失,反复多次,直到地震发生。 三、地震时应注意什么? 1.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这时应顾及的是您自己与家人的人身安全。首先,在重心较低、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都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2.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地震时,也会有不能依赖消防车来灭火的情形。因此,我们每个人关火、灭火的这种努力,是能否将地震灾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

地震安全知识测试题(答案)

地震安全知识测试题 部门姓名计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地震安全手册旨在帮助大家学会未雨绸缪,以便在大地震时逃生。 2、地震事先进行准备,可以减少地震带来的冲击。做一些适当的应急储备,并告诉你的家人在灾难中和灾难之后该做些什么。 3、当灾难发生时,很可能在72小时之内得不到任何救助。因此,至少要学会如何撑过这72个小时。 4、地震中地面的运动一般不会造成直接伤亡。大多数伤亡是由建筑物的坍塌以及次生灾害造成。 5、当地震还在持续时,将活动范围限制在周围某个安全地点几步以内,在晃动停止、确认安全后再离开室内。 6、地震发生时切勿使用电梯逃生。 7、如果在地震发生前就做好了准备和演习,就能在察觉震感的第一时间及时、正确地作出反应。 8、地震水灾的危险主要来自地震滑坡、泥石流。 9、滑坡的躲避。当滑坡体下滑时,应垂直滑坡前进方向逃跑,在滑坡堆积区应向两侧高处跑,不能向滑坡正对面Lh上跑;滑体上的人应尽快跑到安全地段。

10 ' “盲目避震”灾害也是城市或人口稠密地区的一个较普遍的地震次生灾害° 选择题(可多选,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地震发生时,你应该矢闭家中的水电设施来降低灾害风险。一定要确保(ABC ) A、切断保险丝或跳闸; B、矢闭煤气阀门; C、尖闭自来水阀门。 2、地震发生时如果被困在废墟下时,应(ABCDEF) A、不要点火柴。 B、不要向周围移动,避免扬起灰尘o C、用手帕或布遮住口部。 D、敲击管道或墙壁以便救援人员发现你。 E、可能的话,请使用哨子。 F、在其他方式都不奏效的情况下再选择呼喊一一因为喊叫可能使人吸入大量有害灰尘并消耗体能。 3、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外,应(AB) A、待在原地不要动。 B、远离建筑区、大树、街灯和电线电缆。 4、地震滑坡的工程治理:分为(AB)两类。 A、减滑工程、 B、抗滑工程, C、减震工程 5、当滑坡、泥石流发生时,现场人员应紧急发出危险性警报,并因时、因地进行躲避。主要有(ABC ) A、滑坡的躲避。 B、崩塌和滚石的躲避。 C、泥石流的躲避 6、灾后搜救搜索手段主要有(ABC) A、搜救犬搜索, B、技术搜索, C、人工搜索, D、电动搜索

地震优秀教案1

《地震常识及避震逃生》教案 四年级 教案目标根据教案内容的特点,结合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新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的成因和前兆,掌握地震来临时如何逃生和自救。[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地震发生时的避难方式,懂得如何自救和互救。 [情感目标]提高地震的安全保护意识,感受地震灾害中人与人互相救助的可贵精神,珍爱生命。 教案重点: 认识和感受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损失和灾难。让学生学会在地震发生时的避难逃生方式,掌握地震中自救互助的本领。 教案难点: 知道在地震中如何自救及互救。 教法和学法: 教法:在本节课的教案中, 我采用了情境教案法,合作探究法,体验感悟法,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法:学生的学法主要是自主探究法、体验感悟法、模拟演练法。 教案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收集相关的资料,教师借助图片、多媒体辅助教案。 五、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展现地震发生前,美丽的风景、和谐的生活。 问: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风景,大家想不想看啊? [出示几幅图片校园图,图1、2、3、]在这美丽的校园中,我们幸福地生活着,快乐地学习,然而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当我们正沉浸在幸福之中时,随着一声轰隆,(出示图4)楼房倒塌,地面下陷,山石崩塌。我们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数万人掩埋在废墟中。(结束放映)地震爆发后,我们悲痛万分,同时我们也对地震产生恐惧。了解地震知识,如何面对地震,出示课题。(出示图5)再请同学们说一说在汶川地震中你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把收集到的一些图片介绍给大家,让学生感受到地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2、展现地震发生后破碎的家园、凄惨的环境。 播放照片(图6-14):从房屋的倒塌,到人员的伤亡,以及人们悲痛的表现。 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当你们看到这些图片时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谈感想。接着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地震资料进行补充。(出示地震形成的图片15、16)然后引入课题: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但为了尽量减少地震带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基本知识 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其中地震波又分为S波及P波。一般而言,地震一词可指自然现象或人为破坏所造成的地震波。 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根据震源的深度,地震可分为三类:浅源地震(深度在0-70公里)、中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和深源地震(深度在300公里以上)。 震中即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震中是地表距离震源最近的地方,也是震动最强烈,受地震破坏程度最大的地方。 震源深度即震中到震源的深度。 震中距是观测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源距是观测点到震源的距离 地震的分类与成因 构造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岩层断裂错动而发生的地壳震动。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下水溶解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或由于地下采矿形成的巨大空洞,造成地层崩塌陷落而引发的地震。 诱发地震是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而引起的地震。 人工地震以人为采用强力炸药直接破坏地壳,藉以测得相关研究数据,或进行矿藏开采,武器测试等活动。 地震的规模 1震级(规模)

目前国际上一般使用里氏地震规模。里氏规模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1.6倍,通常,小于里氏规模2.5的地震,称为小震或微震;里氏规模2.5-5.0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大于里氏规模5.0的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2烈度(震度) 指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程度,由地震时地面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地形地貌改变、人的感觉等宏观现象来判定。“麦加利地震烈度”从感觉不到地震至全部损毁分为1(无感)至12度(全面破坏),6度或以上才会造成破坏。 每次地震的震级数值只有一个,但烈度可以有多个。一般来说,烈度会随距离震中的距离而成指数比的下降。 地震测报 1.地震预测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了比较广泛的地震监测台网,但是人类地震预报的水平还仅限于通过历史地震活动的研究,对地震活动做出粗略的中长期预报。在短期和临震预报方面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地震前兆观测和监测。 2地震前兆 通常地震发生之前都会有一些自然现象,特别是较大的地震发生之前的各类异常现象。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前者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觉察,如动植物、地下水等的异常以及地光、地鸣等。后者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觉察,需用专业仪器才能测出,如地形变、地磁场、重力场、地温梯度、地应力的异常与氡气异常等。

地震基础知识

地震基础知识 (一) 什么是地震 地震一般指地壳的天然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二) 有关地震的几个概念 1、波和横波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每秒钟传播速度5~6千米,能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每秒3~4千米,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衰减快,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只感到水平晃动。在一般情况下,地震时地面总是先上下跳动,后水平晃动,两者之间有一个时间间隔,可根据间隔的长短判断震中的远近,用每秒8千米乘以间隔时间可以估算出震中距离。 2、震源和震中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正对着的地面,叫"震中"。震中附近震动最大,一般也是破坏性最严重的地区,也叫"极震区"。从震中到震源的垂向距离,叫"震源深度"。在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 通常根据震源的深浅,把地震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全世界9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千米上下。 3、震级和烈度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表示,它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面地动位移,按一定的物理--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也就是说震级是地震强度大小的度量,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能量。震级每差1.0级,能量相差(1.5)10倍,即大约32倍;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小于2.5级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2.5-5.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有感地震;大于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破坏性地震。 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传播到地面,会给地面各种物体造成不同的破坏现象。通常把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或影响的程度叫烈度,它由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形地貌改观等宏观现象来判定。许多国家采用地面运动加速度值来表示地震烈度,一般在设定的不同地点安装加速度仪,直接记录当地的地面运动参数。地震烈度的大小,受地震大小、震源深浅、离震中远近、当地工程地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是根据各地遭受破坏的程度和人为感觉的不同而不同。我国目前使用的地震烈度共分为12度,5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1976年唐山7.6级大地震,极震区烈度达11-12度,北京、天津的烈度则为6-7度。 (三) 地震的种类 地震一般可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两大类。由人类活动(如开山、开矿、爆破等)引起的叫人工地震,除此之外便统称为天然地震。天然地震按成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构造地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