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同义词常见的词汇现象。掌握同义词的概念,了解同义词的辨析的方法,对于读懂古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同义词

1 什么是同义词

同义词是指语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基本上说,我们所说的同义词,都存在着一定的细微差别,“浑言”“析言”。

同义词的本质特性,就是“有同有异”,即在其指称意义(概念意义、理性意义)或附加意义(语意轻重、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学习同义词,我们既要明其“同”,更要求其“异”。

例如:

饥、饿

《韩非子·饰邪》:“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左传·宣公二年》:“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这两个词都有“吃不饱”、“肚子饿”之义,《说文》:“饥,饿也。”“饿,饥也。”但两者在“馁”(不饱)的程度上,却有不同。《正字通》:“饿,饥甚。”“饥”是一般的吃不饱,“饿”是完全没有食物吃。

2 怎样辨析同义词

辨析同义词,主要是分清它们之间的“同”、“异”情况,特别要紧扣“异”字,搞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很多,下面,我们介绍六种最常用的方法:

(1) 搞清词义所指对象的差异。

商、贾(gǔ)——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白虎通·商贾》:“行曰商,止曰贾。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

《周礼·地宫·司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布。”货贿阜盛而布泉得行郑玄注:“居卖物曰贾。”《说文》:“贾,坐售卖也。”

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的行为和做买卖的人,但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商”指往来行商,“贾”指设店售货。

由于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古代有“行商坐贾”之说。

(2) 辨明行为方式状态的不同

视、观、察、看、望、见——这四个词都有“看”义,但“看”的方式不同。

“视”表示一般性的“看”的行为,《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人主以二目视一国,一国以万目视人主。”

“观”指有目的地细看,《说文》:“观,谛视也。”段玉裁注:“审谛之视也。”《谷梁传》曰:“常事曰视,非常曰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

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韩愈《答刘正夫书》:“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

“察”指翻来覆去细细审看,力图看出究竟,《说文》:“察,覆也。从宀、祭。”徐锴《说文系传》:“察,覆审也。从宀,祭声。”段玉裁注:“从宀者,取覆而审之;从祭为声,亦取祭必详察之意。”《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望”指向高处、远处看,《释名·释姿容》:“望,茫也,远视茫茫也。”《玉篇》:“望,远视也。”《诗经·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见”不仅表示“看”的动作,而且表示“看”的结果,义为“看见”,《说文》:“见,视也。”段玉裁注:“析言之,有视而不见者;浑言之,则视与见一也。”《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3) 分析词义褒贬感情的差别

征、伐、侵、袭——这四个词都指发动军事进攻,但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

“征”是褒义词,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无道”。《尚书·胤征》孔安国传:“奉辞伐罪曰征。”孔颖达疏:“奉责让之辞,伐不恭之罪,名之曰征。”《墨子· 七患》:“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

“伐”本是中性词,指敲钟击鼓公开宣战,

《诗经·商颂·殷武》:“奋伐荆楚。”

《孟子·告子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焦循正义:“讨者,上讨下也。伐者,敌国相征伐也。”“伐”常同“征”连用,因此也发展成褒义词,如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

“侵”是贬义词。“侵”指不宣而战,侵犯别国,如《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夏,郑人侵许。”《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句中“侵蔡”是不宣而战,“伐楚”是公开征讨。

“袭”则是中性词,指秘密偷袭,乘人不备以轻兵锐卒发起突然袭击。《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袭”也用于贬义,如《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4) 辨析词义轻重程度的差别眷、顾——《诗·大雅·皇矣》:“乃眷西顧,此維與宅。”

《说文》:“顾,还视也。”《诗经·桧风·匪风》:“顾瞻周道,中心怛[dá]矣。”毛亨传:“迴首曰顾。”“眷”指深深地回头看,《说文》:“眷,顾也。”段玉裁注:“顾者,还视也;眷者,顾之深也。顾止于侧而已,眷则至于反。”

这两个词都有“回头看”的意思,但程度不同。“顾”指一般性的回头看,

(5) 区分词义适用范围的差异

击、攴——《说文》:“攴,小击也。”“击,攴也。”段玉裁注:“攴训小击,击则兼大小言之,而但云…攴也?者,于…攴?下见析言之理,于…击?下见浑言之理,互相足也。”《诗·邶

风·击鼓》:“击鼓其镗。[tānɡ”“击”还引申出“攻击”、“刺杀”之义,如《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兵之形:用兵的规则。实:指敌军坚实之处。虚:指敌人的弱点。

《国风·豳风·七月》:“八月剥枣”

这两个词都有“敲打”之义,但“攴”的词义范围小于“击”。轻击。

(6) 认清同义词使用条件和语法功能的不同

能、得——这两个词都表示“可能”、“能够”之义,但使用条件不同。“能”强调主观能力,如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战国策齐策》

“得”强调客观条件允许,如: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车),欲与之言。趋而避之(接舆紧走躲开孔子),不得与之言。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教学资料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 析

精品资料 同义词常见的词汇现象。掌握同义词的概念,了解同义词的辨析的方法,对于读懂古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同义词 1 什么是同义词 同义词是指语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基本上说,我们所说的同义词,都存在着一定的细微差别,“浑言”“析言”。 同义词的本质特性,就是“有同有异”,即在其指称意义(概念意义、理性意义)或附加意义(语意轻重、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学习同义词,我们既要明其“同”,更要求其“异”。 例如: 饥、饿 《韩非子·饰邪》:“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左传·宣公二年》:“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这两个词都有“吃不饱”、“肚子饿”之义,《说文》:“饥,饿也。”“饿,饥也。”但两者在“馁”(不饱)的程度上,却有不同。《正字通》:“饿,饥 甚。”“饥”是一般的吃不饱,“饿”是完全没有食物吃。 2 怎样辨析同义词 辨析同义词,主要是分清它们之间的“同”、“异”情况,特别要紧扣“异”字,搞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很多,下面,我们介绍六种最常用的方法: (1) 搞清词义所指对象的差异。 商、贾(gǔ)——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白虎通·商贾》:“行曰商,止曰贾。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 《周礼·地宫·司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布。”货贿阜盛而布泉得行郑玄注:“居卖物曰贾。” 《说文》:“贾,坐售卖也。” 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的行为和做买卖的人,但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商”指往来行商,“贾”指设店售货。 由于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古代有“行商坐贾”之说。 (2) 辨明行为方式状态的不同 视、观、察、看、望、见——这四个词都有“看”义,但“看”的方式不同。“视”表示一般性的“看”的行为,《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人主以二目视一国,一国以万目视人主。” “观”指有目的地细看,《说文》:“观,谛视也。”段玉裁注:“审谛之视也。”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古代汉语期末

第二单元《词汇》练习题 一.释词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得词性与意义) 1、齊先鬻勺(趙)以取秦,後賣秦以取勺(趙)而功(攻)宋。 (《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自梁獻書於燕王章二》) 答案:鬻,動詞,出賣。 2、齊王以燕為必侍(待)其?(弊)而功(攻)齊,未可解也。(同上) 答案:解,動詞,松懈。 3、夫斶前爲慕勢,王前爲趨士。(《戰國策·顏斶說齊王》) 答案:趨,動詞,接近。 4、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同上) 答案:病,名詞,屈辱。 5、斶願得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淨貞正以自虞。(同上) 答案:娛,通“娛”,動詞,快樂。 6、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答案:願,動詞,希望。 7、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同上) 答案:來,語氣詞,加強肯定語氣。 8、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同上) 答案:狗馬,偏義復詞,指“馬”。 9、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同上) 答案:區區,疊音形容詞,小小得。 10、老臣竊以爲媼之愛燕后賢於長安君。(《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答案:賢,動詞,超過。 11、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同上) 答案:微,否定副詞,不。 12、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爲長者,故不錯意也。(《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錯,通“措”,動詞,放置。 13、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同上)

答案:休,名詞,吉兆。祲,名詞,凶兆。 14、及桓子[6],驕泰奢侈,貪欲無藝,略則行志。(《國語·叔向賀貧) 答案:略,動詞,干犯。則,名詞,法則。 15、而離桓之罪,以亡于楚。(同上) 答案:離,動詞,遭受。 16、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能作訓辭,以行事於諸侯,使無以寡君爲口實。(《國語·王孫圉論楚寶) 答案:口實,名詞,話柄。 17、夫子莞爾而笑。(《論語·陽貨》) 答案:爾,後綴,又叫詞尾。粘附在實語素前後,只起增加一個音節得作用,並無實在意義。 18、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詩·陳風·澤陂》:)答案:涕,名詞,眼淚。泗,名詞,鼻涕。 19、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諸葛亮《出師表》) 答案:感激,動詞,感動奮發。 20、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記·勾踐世家》) 答案:走狗,名詞,善跑得獵犬。 二.古文标点今译题 梁王魏嬰觴諸侯於範臺酒酣請魯君舉觴魯君興避席擇言曰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齊桓公夜半不繺易牙乃煎敖燔炙与調五味而進之桓公食之而飽至旦不覺曰後世必有以味亡其國者晉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聽朝遂推南之威而遠之曰後世必有以色亡其國者楚王登强臺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臨仿徨其樂忘死遂盟强臺而弗登曰後世必有以高臺陂池亡其國者今主君之尊儀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調也左白台而右閭須南威之美也前夾林而後蘭臺强臺之樂也有一於此足以亡其國今主君兼此四者可無戒與梁王稱善相屬(《戰國策·魯共公擇言》) 參考答案:

古代汉语:同义词

(一)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 假、借 2. 更、改 3. 作、为 4. 请、求 5. 至、致 6. 锐、利 7. 完、备 8. 贫、穷 9. 三、参10. 十、什11. 时、世、期 12. 官、吏13. 权、衡、度、量 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 借:中古多用“借”而不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 改:改变。 3.作:本义为站起来,用于“做”时候也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 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请: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 求:请对方做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 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尖锐。 利:刀刃快。 7.完:全,侧重完整。 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乏衣食金钱,与“富”对立。 穷:不能显贵,与“通达”对立。此外:困穷=贫困。 9.三: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 参:只用于“三分”或“合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什:不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以表示“十倍”、“十分”,可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 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 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 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指代高级官员。13.权:秤锤。衡:秤杆。 度:长度。量:容量。 (二)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归、还2.游、游3.采、采、彩、彩 4. 振、震 5.援、持、操、把、秉6.征、伐 7.获、获8.帝、王、皇9.众、庶 10.躬、身11.领、颈12.仇、雠 归:特指回家、回国。 还:回来。 游:与水有关,不能写成游。 游:与行走有关,都可以写成游。 采:本字,即采取。 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

同义词辨析

汉古语代绪论一古代汉语的内涵二开设古代汉语课的意义三古代汉语学习的方法第五节同义词辨析一同义词参考书洪成玉《古汉语同义词辨析》程湘清《古汉语实词释辨》1 何为同义词指词汇中那些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古汉语中由于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并且前人多以一字训一字于是同义词就大量繁生《尔雅》《说文》俯拾皆是如《说文》元始也丕大也禄福也佑助也祺吉也秘神也皇大也珍宝也玩弄也中内也茅菅也菅茅也《国语》韦昭注观示也戢聚也载则也树立也戈戟也于于也肆陈也堪任也绪事也典法也保养也障防也戎兵也隐痛也恤爱也为治也勤劳也2确定同义词的客观依据一般地说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认为是古汉语同义词即同义词的来源一互训 饥饿也饿饥也更改也改更也逃亡也亡逃也觉寤也寤觉也考老也老考也说文同训扶佐也辅佐也说文省视也说文》相亲也尔雅适之嫁逝往也遵率循由从自也尔雅三同义递训《淮南子·本经训》高诱注变更也《说文》更改也《国语》韦昭注改易也《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易革也四互义对文《法言·五百》言可闻而不可殚书可观而不可尽互文《归去来辞》请息交以绝游对用《陶渊明》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唐·钱起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迟五部分异文同一内容在不同的书中用词不同不包括通假如《左传·僖23 》公子怒欲鞭之《国语·晋语》公子怒将鞭之《史记·司马相如传》今梁孝王卒《汉书·司马相如传》今梁孝王薨六古人同用或在现代汉语中构成了近义同义复合词的在古代是同义词如诸葛亮《出师表》崩殂疲敝危急开张恢弘 菲薄简拔施行广益晓畅行陈和睦兴隆驱驰危难 谨慎兴复斟酌又如现代汉语的合成词偶优伶俳谄谀淡泊泛滥漂浮沐浴险阻堤防追逐雕琢遭遇操持把握想念零落软弱果敢刚强忧愁简节疾病见闻坟墓命令饥饿甘美渺小同义词只是部分意义相同即使互训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同义词是异名同实一词多义是同名异实这两种现象是词义运用中的相反相成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体汉语同义词丰富是古汉语发达的标志之一3同义词之间的共同点同义词有人曾从字形语音等方面为同义词分类 a 形旁相同沐浴险阻追逐把握思念怀想b 古音相近祸害答对聊赖贪婪源泉 c 形音无关舟船观察哭泣贫穷等同义词的判定我们认为应从语法功用词义系列的角度分析有更多收获首先从语法角度考察同义词必定词性相同反过来词性不能构成同义词其次从词义系统看同义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仅供参考) 肖庆峰整理 一、文字部分 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也叫籀文。广义的大篆还包括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后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 11、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隶定:指用隶书(后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后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般认为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15、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21、异体字:完全同音同义,只有字形不同的字,也叫重文。 22、重文:即现在所说的“异体字”。《说文解字》中指与小篆相对的“古文”、“籀文”等异体字。 23、许慎: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主要著作有《五经异议》、《说文解字》等。《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据形说义的有系统的字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24、《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所著,是中国第一部说解字义、字形、字音的字典,并首创了部首检字法,分540部首,共收字9353个和1163个重文。对后代的语言文字研究影响十分深远。 25、《说文》四大家:清代以研究《说文解字》著称的四位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26、说文学:指以《说文解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因为包括古代文字学的主要内容,也成为文字学的代名词。 27、文字学:广义的文字学包括对古代汉字形、音、义的研究,义近于古代的“小学”。狭义的文字学指对汉字形体结构、形义关系等的研究。一般所说的文字学即指狭义的文字学。 28、三仓:又作三苍,是秦代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的合称,是用小篆作为规范文字书写的字书,也是当时儿童识字的课本。 29、《史籀篇》:相传是周宣王太史史籀所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字书。原书已佚,《说文解字》中有引用,与秦国的大篆近似,后世称《史籀篇》的字体为“籀文”,即大篆。 30、石鼓文:唐代初年在陜西出土的先秦时期十块鼓形石上用大篆所刻的文字,称为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31、三书说:现代学者唐兰主张将汉字的结构归纳为象形、象意、形声三种,称为三书说。后来文字学家裘锡圭主张将汉字结构归纳为表意、形声、假借三种,也称为三书说。 32、右文说:宋代学着王子韶首倡从声符推求字义的一种文字学见解,即声符相同的字,其意义也相同。如从“戋”得声的字都有“小”义,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等。这一学说对探讨同源词和文字的音义关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后世学者也指出其具有牵强附会之弊。 33、孳乳:文字学上指源词派生出新词后,便要造一个记录新词的新字,这种现象叫孳乳。由孳乳派生而产生的新字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一)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 假、借 2. 更、改 3. 作、为 4. 请、求 5. 至、致 6. 锐、利 7. 完、备 8. 贫、穷 9. 三、参 10. 十、什 11. 时、世、期 12. 官、吏 13. 权、衡、度、量 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借:中古多用“借”而不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改:改变。 3.作:本义为站起来,用于“做”时候也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请: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求:请对方做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尖锐。利:刀刃快。 7.完:全,侧重完整。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乏衣食金钱,与“富”对立。穷:不能显贵,与“通达”对立。此外:困穷=贫困。 9.三: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参:只用于“三分”或“合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什:不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以表示“十倍”、“十分”,可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衡:秤杆。度:长度。量:容量。 (二)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1.归、还 2.游、游 3.采、采、彩、彩 4. 振、震 5.援、持、操、把、秉 6.征、伐 7.获、获 8.帝、王、皇 9.众、庶 10.躬、身 11.领、颈 12.仇、雠 1.归:特指回家、回国。还:回来。 2.游:与水有关,不能写成游。游:与行走有关,都可以写成游。 3.采:本字,即采取。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采:采摘的“采”的分化字。彩:彩绸的“采”的分化字。 4.振:振动,单纯的摇动。震:雷震,受外力影响引起的颤动。 5.援:用手拉。持/操/把:同义词,一般性的拿取。秉:用途最窄,后代抽象化。 6.征:褒义词,上对下,有道对无道。伐:中性词,非上对下,不限定于有道对无道。攻击方须有正式理由,钟鼓公开进军。后代征伐连用,逐步变为褒义。 7.获:农业收成。获:狩猎取得,战争取得,一般性取得。 8.帝:上古指天神,商末指天子,诗经指上帝,战国指诸侯,秦始指天子。王:先秦指最高统治者。后代指最高爵位。皇:与帝并用,指天子。 9.众:可用作名词。众人指非圣贤的一般人。庶:不可作名词。庶人指百姓。 10.躬:人身。不用作抽象意义。身:人身+物身。可用于抽象意义。 11.领:总称脖子。颈:脖子,特指脖子前部。 12.仇:古音求,敌对。雠:古音酬,敌对。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篇一:《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一)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 假、借2. 更、改3. 作、为4. 请、求 5. 至、致6. 锐、利7. 完、备8. 贫、穷 9. 三、参10. 十、什 11. 时、世、期 12. 官、吏13. 权、衡、度、量 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借:中古多用“借”而不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改:改变。 3.作:本义为站起来,用于“做”时候也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请: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求:请对方做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尖锐。利:刀刃快。 7.完:全,侧重完整。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乏衣食金钱,与“富”对立。穷:不能显贵,与“通达”对立。此外:困穷=贫困。 9.三: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参:只用于“三分”或“合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什:不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以表示“十倍”、“十分”,可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衡:秤杆。度:长度。量:容量。(二)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1.归、还 2.游、游 3.采、采、彩、彩 4. 振、震 5.援、持、操、把、秉6.征、伐 7.获、获8.帝、王、皇 9.众、庶 10.躬、身 11.领、颈12.仇、雠 1.归:特指回家、回国。还:回来。 2.游:与水有关,不能写成游。游:与行走有关,都可以写成游。 3.采:本字,即采取。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采:采摘的“采”的分化字。彩:彩绸的“采”的分化字。 4.振:振动,单纯的摇动。震:雷震,受外力影响引起的颤动。 5.援:用手拉。持/操/把:同义词,一般性的拿取。秉:用途最窄,后代抽象化。 6.征:褒义词,上对下,有道对无道。伐:中性词,非上对下,不限定于有道对无道。攻击方须有正式理由,钟鼓公开进军。后代征伐连用,逐步变为褒义。 7.获:农业收成。获:狩猎取得,战争取得,一般性取得。 8.帝:上古指天神,商末指天子,诗经指上帝,战国指诸侯,秦始指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 摘要:古代汉语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古汉语词汇的理解,而其中,对古汉语常用词的掌握程度又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关键所在。在此希望通过对古汉语中同义词的分析,找出它们的部分特点,从而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对同义词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同义词;词例;辨析 同义词是人们长期思维发展的成果,也是语言发达、词汇丰富的重要标志。同义词可以帮助人们细致地区别客观事物或思维感情的细微区别,精确严密地表达思想,使语言更加准确明朗。拥有异常丰富地同义词,使汉语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同义(或近义)是同义词的重要特征,但它们又是同中有异,大同小异。它们的“异”,或同义性质(范围、程度、性状等)有别,或感情色彩存异,或用法风格不同。这些差异,正是我们要加以辨析的地方。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实例来对同义词的现象进行分析: 1.适用对象不同 如“杀”和“拭”在表示“使人失去生命”意思上是同义词,但“杀”是指杀普通人,或把人处死。《陈涉世家》:“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而“拭”则谓臣杀君,子杀父母。《易·坤》:“臣就其君,子拭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再如“唯、诺”,皆表应答词。但不同的是:“唯”,恭敬而顺从的应答,下对上,卑对尊。《文选》中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王曰:‘试为寡人赋之。’玉曰:‘唯唯’。”同时,又表顺应而不表示可否。《战国策·秦三》:“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唯曰:‘唯唯。”,“诺”,应承之词,上答下,尊对卑或平辈之间。又说,疾应日“唯”,缓应曰“诺”。((礼·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诺。”《战国策·齐四》:“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2. 词义的实际所指不同 例如:扩充的“扩”与“廓”同义,实际所指:原本不大或不满,通过“扩”使之变大或变满。“充”是以“扩”为基础,是“扩”的结果,赵歧注“扩,廓也”。从行为动作着眼,是“扩”;从行为动作的结果着眼是“充”。“大”着重强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 假、借 2. 更、改 3. 作、为 4. 请、求 5. 至、致 6. 锐、利7. 完、备8. 贫、穷9. 三、参10. 十、什11. 时、世、期12. 官、吏13. 权、衡、度、量 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借:中古多用“借”而不是“假”。 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改:改变。 作:本义为站起来,用于“做”时候也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请: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求:请对方做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尖锐。利:刀刃快。 7.完:全,侧重完整。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乏衣食金钱,与“富”对立。穷:不能显贵,与“通达”对立。此外:困穷=贫困。 9.三: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参:只用于“三分”或“合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什:不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以表示“十倍”、“十分”,可作为表示单位的“十”。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衡:秤杆。度:长度。量:容量。 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1.归、还2.游、游3.采、采、彩、彩 4. 振、震 5.援、持、操、把、秉6.征、伐7.获、获8.帝、王、皇9.众、庶10.躬、身11.领、颈12.仇、雠 归:特指回家、回国。还:回来。 游:与水有关,不能写成游。游:与行走有关,都可以写成游。

古代汉语简答题

简答题 1、象形字与指事字有什么区别? 象形与指事的区别:象形字的特点是其字形整体上描摹某一事物的特征和轮廓,指事字(这里指在象形字基础上添加抽象符号而构成的指事字)的特点则是除了描摹事物的整体形象之外,还包含了一个指示事物的抽象符号。它们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没有抽象符号,后者有抽象符号。如“木”其整体像一棵树的形象,是象形字;“本”,在一棵树的形象之外,还有一个指示树根部位的抽象符号,是指事字。 2、指事字与会意字有什么区别? 指事与会意的区别,指事字(这里指在象形字基础上添加抽象符号而构成的指事字)与会意字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构成的。但它们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构成指事字的两个形体中,只有一个是有完整形体、固定读音、固有意义的独体字,另一部分则是一个没有固定读音、固有意义的抽象符号。会意字却不同,构成会意字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都是有固定读音、固有意义和完整字形的辽。所以指事字不能拆开分析,会意字却可以拆开分析。指事字是独体字,会意字则是合体字。如“本”,这个字形由“木”和“一”合成。其中“木”有它的固定读音、固有意义。是一个象形字,而“一”并不是一二三的“一”,它只是一个没有固定读音的固有意义的抽象符号,作用是用来指示该字的意义所在。所以“本”是指事字。再如“休”,构成它的两个形体中,不仅“木”有其固定读音和固有意义,“人”也有其固定读音和固有意义,所以它是由两个字合成的可以拆开分析,因而它是会意字。 3、形声字与会意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会意字和形声字相同的地方是,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成,都是合体字。会意字的特点是其形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成,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的意义会合在一起就显示出了这个会意字的意义;形声字的特点是,也由两个字的形体合成,其意义由其中一个形体来显示(只能显示其意义范畴),另一个形体表示这个形声字的读音,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件都起表示意义的作用,后者的两个构件中必须有一个起表音作用。如“休”以“人”靠在“树”上显示“休息”之意,是会意字;“沐”则用“水”旁来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与“水”有关,用“木”来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所以它是形声字。4、假借分为哪两种情况?它们有什么区别? 假借分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两种情况。本无其字的假借指某些词原先没有为它们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个同音字来记录它,如与“旧”相对的那个词就没有专门为它造出一个专字,人们就从现有的字中找出一个与它同音且原义为打柴的“新”字来记录与“旧”相对的那个词,这种假借是没有本字的。本有其字的假借则是指其个词本来应有表示它的专字,但人们在书写它的时候,却借用了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如表示“伸展”这个意义原先有个专字“伸”,可有的作者在写“伸”的时候,却放着“伸”字不用,而用了一个与“伸”字音近的“信”来表示“伸展”的意义。那么,在表示“伸展”这个意义时,“信”就是一个假借字,“伸”是它的本字。 5、什么叫古今字?它与假借字有什么不同? 古今字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所用的不同的字,也就是某个意义原来用这个字,后来用那个字,这两个字就形成了古今字。如表示“包围”的意义,原来用的是“韦”字,后来又造了“围”来表示“包围”的意思,“韦”和“围”就是一对古今字。 6、什么叫异体字?它与古今字有什么不同? 异体字是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两个或几个字。实际上,异体字就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如“烟”和“”,它们都读yan,都指物品燃烧时冒出的那些东西,只不过其形体不同罢了,它们就是异体字的关系。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第五单元:同义词辨析 [軍、師、士、卒、兵] 軍、師、士、卒、兵都有好些意義。它們的大部分意義都是彼此互不相干的,只有作爲軍事方面的用詞,在一定的場合用法有些相近,但基本意義仍是不同的。 軍和師都是集合名詞,指軍隊,《左傳·晏嬰論季世》?卿無軍行?《左傳·曹劌論戰》:?齊師伐我。?同是指軍隊,在先秦?師?字一般指出征在外的軍隊,而?軍?字則不是。漢代以後,多用?軍?字指軍隊,?師?字逐漸很少用來指軍隊,?軍?字可以指出征在外的軍隊,例如《資治通鑒·赤壁之戰》:?引軍北還?但成語還是說?出師不利?。 軍和師又都用作軍隊的編制單位。軍是春秋以後軍隊最大的編制單位。據《司馬法》載,一萬二千五百人是一軍。師是西周以前軍隊的最大編制單位。據《殷契粹編》第五九七片?王作三師,右左中?,說明商代有三師。西周有六師,《詩經·大雅·常武》:?大師皇父,整我六師?據《周禮·地官·小司徒》載,一師是二千五百人。後代往往沿用軍師爲軍隊的大的編制單位,一般師比軍小,人數也因時代或轄属而有所不同。 士是武士、甲士。上古用車戰的時代,士是戰車上的甲士,與作爲步兵的卒是不同的。《左傳·襄兯十年》:?諸侯之士門焉。?

卒是步兵。《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具卒乘,將襲鄭。?卒也是用作軍隊的編制單位,是比伍大的基層編制。《孫子兵法·謀攻》:?全卒爲上,破卒次之。?(卒:一百人以內。) 兵是兵器。上古時代,兵一般不當兵卒講。《左傳·文兯七年》:?訓卒利兵。?卒是人,所以要訓練;兵弗矛之類,所以要利。戰國以後,兵也可以當軍隊講。《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必以長安君爲質,兵乃出。?這種兵既不能換成卒字,因爲它不是一個一個的士兵,也不能換成軍字或師字,大概軍師重在指武裝人員,而兵字雖然也指軍隊,但重點還是指武器。漢代以後,兵逐漸與卒完全同義,可以用來指士兵。 [領、頸、項] 領是脖子。《詩經·衛風·碩人》:?領如蝤蠐,齒如匏犀。? 頸本是脖子的前部。《左傳·定兯十四年》:?使罪人三行屬劍於頸而辭。?屬劍於頸是準備自刎當然是把劍放到脖子的前部,交頸是脖子的前部相交。這些頸字都不能換成領字,吻頸也不能說成吻領。可见頸和領是有區別的。延頸是伸長脖子的前部,向高而遠的地方瞭望,引領是伸長脖子向前面望,二者也是不同的。 領引申爲衣領,領子。《荀子·勸學》:?若挈裘領。?再引申爲率領。《漢書·魏相傳》:?總領庶職。?這都是頸沒有的意思。後來領一般不用本義,只是用它的引申義於是頸代替了領,所以《說

浅论古汉语同义词辨析

浅论古汉语同义词辨析 摘要: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从古汉语发展至今,汉语的同义 词都非常丰富。同义词是词汇中有相同意义而在其他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 或用法上存在细微差别的一类词。本文从古汉语心理活动词入手,对表示“喜”、“悲”心理的两组同义词展开辨析,来揭示同义词辨析的主要方法和角度,并讨论 同义词辨析的意义价值所在。 关键词:古汉语同义词辨析心理词 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为使语言表达严密、精确,句式上富于变化,语体 风格鲜明突出,古今汉语中的同义词大量存在。同义词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词,它们所 包含的一个意义相同,而在其他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或用法上存在细微差别的一类词。 语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并促使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词汇不断发展。词汇的日 益丰富及自身的发展变化,使同义词不断形成。在其形成过程中,原先并不是同义词,但随着词 汇的发展,尤其是词义的变化,就由非同义词演变为同义词了。同义词的产生是语言变化发展 的必然。词义的引申、方言的差异、古今异的并存、同源词的运用、同音假借等是同义词产 生的主要原因。 一、同义词溯源 同义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上各种语言之中。我国古人很早已经注意到汉 语的同义词现象。《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训话专著和同义词研究专著。这部辞书主要采 用了同义为训的释义方法,并首创同义词横向的比较研究方法。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 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大字典。《说文解字》在同一部首中常把 同义词排在一起,释义大量采用了同义词互训的训释方法,并附简要的辨析。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等则在许慎原有的训释基础上使同义词的辨析 趋于更加精细。我国古代一些文献典籍也注意到了同义词现象,十分注重同义词的辨析。 二、古汉语中“喜”“悲”心理活动词的同义词辨析 (一)表“喜”心理活动的组词:欢、喜、乐、悦、快 “欢、喜”表示从内心到外表情态高兴的表现,如“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喜形于色”等; 虽然“欢、喜”意义较为相近,但“喜”更侧重外部形貌上的高兴程度;“乐”侧重于和谐、愉快 的感觉;“悦”侧重于内心的高兴,常伴有相应的动作行为;“快”侧重于感觉上的舒畅、痛快 之意。“快”与“乐”比较接近,都侧重于自我感觉、自得其乐的含义。如: (1)先否后喜。(《周易否》)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苏轼《前赤壁赋》) (6)秦伯语,与郑人盟。(《左传·僖公三十年》) (7)公子行数里,心不快。(《史记·魏公子列传》) 在词义程度的轻重上,“欢”、“喜”较其他词重,“快”又比“悦”、“乐”为重。从语法功能上看,这组词也有区别。在表示愉快、高兴意义时,这组词一般都不带宾馆,带宾馆时,往往 形成使动或意动用法。 (二)表“悲”心理活动的组词:戚、凄、怆、伤、哀、悲、痛、悼 “戚、凄”是伤心难过的意思,它既可指内心伤心难过的情绪和情态,“凄”带有凄凉的色彩;“怆”多指感伤、忧伤之情;“哀、伤”都是痛苦悲伤的意思,但伤侧重于表示悲伤的情绪,“哀”侧重于表示痛苦的情态。“悲”可表示难过、伤感、痛苦等意思,概括范围较大;“痛、悼”多 表程度较深的悲痛、痛苦的心情。如: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同义词常见的词汇现象。掌握同义词的概念,了解同义词的辨析的方法,对于读懂古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同义词 1 什么是同义词 同义词是指语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基本上说,我们所说的同义词,都存在着一定的细微差别,“浑言”“析言”。 同义词的本质特性,就是“有同有异”,即在其指称意义(概念意义、理性意义)或附加意义(语意轻重、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学习同义词,我们既要明其“同”,更要求其“异”。 例如: 饥、饿 《韩非子·饰邪》:“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左传·宣公二年》:“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这两个词都有“吃不饱”、“肚子饿”之义,《说文》:“饥,饿也。”“饿,饥也。”但两者在“馁”(不饱)的程度上,却有不同。《正字通》:“饿,饥甚。”“饥”是一般的吃不饱,“饿”是完全没有食物吃。 2 怎样辨析同义词 辨析同义词,主要是分清它们之间的“同”、“异”情况,特别要紧扣“异”字,搞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很多,下面,我们介绍六种最常用的方法: (1) 搞清词义所指对象的差异。 商、贾(gǔ)——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白虎通·商贾》:“行曰商,止曰贾。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 《周礼·地宫·司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布。”货贿阜盛而布泉得行郑玄注:“居卖物曰贾。”《说文》:“贾,坐售卖也。” 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的行为和做买卖的人,但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商”指往来行商,“贾”指设店售货。 由于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古代有“行商坐贾”之说。 (2) 辨明行为方式状态的不同 视、观、察、看、望、见——这四个词都有“看”义,但“看”的方式不同。 “视”表示一般性的“看”的行为,《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人主以二目视一国,一国以万目视人主。” “观”指有目的地细看,《说文》:“观,谛视也。”段玉裁注:“审谛之视也。”《谷梁传》曰:“常事曰视,非常曰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及曹。曹共公闻其骈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语成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语言文化之一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希望对您有帮助。 古代汉语同义词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以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为主要代表,进入上世纪80-90年代许多学者开始对同义词作为重点研究,以王征白先生《古汉语同义词辨析》为代表。随着研究专项的深入,现已对同义词所涉及的多方面问题进行研究,对研究古汉语同义词及词汇有重要影响。 同义词从名称上看,是指词汇中意义相通的一组词,但是,在语言实际运用中真正意义相同、连同感情和色彩也完全相同的词是很少的。所以张永言在《词汇学简论》中提到同义词就是语音不同,具有一个或几个类似意义的词。这些意义表现同一个概念,但在补充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以及用法上则可能有所不同。而蒋绍愚认为同义词只是所表达的概念的相同,而在补充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搭配关系等方面却不一定相同。所以,同义词不是两个词意义完全等同。如果两个词意义完全等同,就叫做等义词,两个词意义相近而并不相同,就叫近义词。蒋先生提出等义词这个概念来代替我们传统的同义词概念。

我们认为,同义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在理性意义上有一个相同或相近意义的词,他们的隐性意义可以不同。例如:死、亡、卒、崩这四个词在理性意义上都表示人死,但在隐性意义色彩上却存在着差别。死,是贵族的死亡,亡,是百姓的死亡,卒,是大夫的死亡,崩,是天子的死亡。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通过对古汉语中具体同义词关系进行考察、分析,可以总结出语言内部发展变化是同义词产生的主要原因,同义词产生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词义的分化、引申 词汇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而词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词义的不断变化。如有些词本来没有同义词,由于词汇的引申的结果,出现同义词。词汇的引申主要有两类:第一,引申之后,一个词的引申意义与另一个或多个词的本义重合,构成一组同义词。如箭矢,箭原义是一种竹子的名字,由于它适合于作矢的杆后来渐渐地被人们用以指称原先由矢所指称的那种兵器。扬雄《方言》卷九:箭,自关而东谓之矢关西曰箭。箭矢成为同义词。此外,还有如皮肤,皮原指兽的皮,肤指人的皮,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皮的引申意义不断增加,也有表示人的皮肤的意义,从而二者构成同义词。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本科)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本科) 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也是阅读古书的工具课。 本课程主要通过讲授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古代汉语常识以及古代汉语常用词,让学生能够熟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作品,较系统的掌握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训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借助工具书和必 要的注释,阅读一般的文言文(如《史记》)。 本课程的教学注重基础知识同应用能力的结合,对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尤 其要求其能够准确地解决中学语文教材所收文言作品的有关问题。 Ⅱ、教学时间 教学总时间定为两个学期,讲课时数126学时,第三学期72学时,第四学 期54学时。 Ⅲ、课程结构和学时安排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常识 (70学时) 1、绪论及古汉语常用工具书(3 学时) 2、文字(10学时) 3、词汇(12学时) 4、语法(28学时) 5、古书注释(4学时) 6、修辞 (3学时) 7、音韵知识的运用(4学时) 8 诗词格律 (6学时) 第二部分:古代汉语文选 (56学时)

Ⅳ、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绪论及常用工具书 第一节绪论 教学内容 (一) 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的含义,古代汉语与近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关系。 (二) 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 1、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2、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培养准确地讲解中学文言文的能力。 3、沟通古今汉语,使汉语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4、提高汉语言素养。 (三) 古代汉语的内容 1、文言文选(以先秦典籍为主) 2、古代汉语基本知识(文字、词汇、语法等) 3、语言实践(阅读、练习) (四) 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语言材料和理性知识相结合。 2、注意语言现象的综合比较。 3、注意古今对比,防止以古律今。 4、多读、多记、勤查、勤练。 教学重点 介绍学习古代汉语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其汉语言素养。 教学目标 1、掌握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对象、范围。 2、了解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漢語名詞解釋(仅供参考) 肖庆峰整理 一、文字部分 1、甲骨文:簡稱甲文,指近代以來發現的商周時期寫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也叫貞卜文字、殷墟書契等。 2、金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青銅銘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于秦國一帶的文字,也叫籀文。廣義的大篆還包括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統一六國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國文字而確立的秦國官方文字,也稱秦篆。 5、籀文:舊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現在一般認為是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秦國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學上主要指戰國時期流行於東方各諸侯國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戰國時期六國古文的一種別體,可能是對戰國時流行于六國的文字加以變異而來的。 8、今文:文字學上特指漢代流行的隸書。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戰國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漢代隸書以後的文字,包括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 11、隸變:指發生秦漢時期由秦國篆文、六國古文演變為隸書的過程。這一過程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12、隸定:指用隸書(後來也包括楷書)轉寫戰國以前古文字的過程。 13、小學: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機構,後來又指傳統的語言文字學,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等。 14、六書:指中國古代分析漢字構造的六種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一般認為后兩種是用字方法。 15、四體二用:四體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四種造字方法,二用指轉注、假借兩種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學上指反映一個字造字本義的初始寫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採”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義的字,與“借字”相對。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來代替某種意義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歷史上先後產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義的字,先產生的叫“古字”,后產生的叫“今字”。 21、異體字:完全同音同義,只有字形不同的字,也叫重文。 22、重文:即現在所說的“異體字”。《說文解字》中指與小篆相對的“古文”、“籀文”等異體字。 23、許慎: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主要著作有《五經異議》、《說文解字》等。《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據形說義的有系統的字書,對後世影響深遠。 24、《說文解字》:東漢許慎所著,是中國第一部說解字義、字形、字音的字典,并首創了部首檢字法,分540部首,共收字9353個和1163個重文。對 百度文库用户有奖调查 1/10

古汉语近义词

古汉语近义词 导读: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会遇到许多意义相近的词,我们看看下面的古汉语近义词,大家一起学习吧1 古汉语近义词 1.逃·遁·亡 三者都指逃离某地,但“遁”多指悄悄溜走,不知去向,比“逃”更隐蔽,如“楚师夜遁”(《(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而“亡”特指逃亡到国外,如“寡人出亡二十年,乃今得反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骑·骈·骖·驷 这几个词均与马有关,其中一人一马为一“骑”,如“每朝参往来,不过从两三骑而已”(《北史·列传第十一之于谨》);两马并驾一车为“骈”,如“骈驰翼驱”(稽康《琴赋》);三匹马拉一辆车为“骖”,如“载骖载驷”(《诗经·小雅·采菽》);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为“驷”,如“汉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史记·平准书》)。 3.饥·饿·馑 “饥”指一般的肚子饿,与“饱”相对,如“饥渴而顿踣”(柳宗元《捕蛇者说》);“饿”指严重的饥饿,指没有饭吃而受到死亡的威胁,如“饿其体肤”(《孟子·二章》)。“饥”和“馑”常连用,五谷没有收成叫“饥”,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叫“馑”,如“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备军旅也”(《韩非子·显学》)。 4届·寺·观

这三者都是供奉祭祀神佛的处所,但“庙”是一般的庙宇,其中奉祀的是“神”,如“唯诵佛经,修营塔庙而已”(《晋书·列传六十三之何准》);“寺”是佛教的,其中奉祀的是“佛”,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另外寺大庙小,从规模上说,“寺”至少由三个大殿构成,否则只能称为“庙”。而“观”是道教的,其中奉礼的是“仙”,如“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元和十年自郎州召至京师戏赠》)。 5.皮·革·肤 “皮”、“革”指兽皮,带毛的叫“皮”,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去掉毛的叫“革”,如“羔羊之革”(《诗经·召南·羔羊》);“肤”专指人的皮肤,如“衣不暖肤”(《商君书·算地》)。 6.寝·卧·眠·寐·睡·觉 这几个词都有睡觉的意思,其中“寝”指在床上睡觉,或病人躺在床上,不一定睡着,如“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公羊传·僖公二年》);“卧”是趴在几上睡觉,引申为躺在床上,也不一定睡着,如“隐几而卧”(《孟子·公孙丑》);“眠”的本义是闭上眼睛(与“瞑”同字),引申为睡眠,如“余娥之山有兽焉,见人则眠”(《山海经·东山经》);“寐”是睡着,如“夙兴夜寐”(《诗经·卫风·氓》);“睡”是坐着打瞌睡,如“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觉”是睡醒的意思,如“觉而起”(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7.哀·戚·悲·悼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