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师:请看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板书:萧红)。你们说这个人与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萧红是《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的作者。

师:你能不能换一种说法,但意思一样。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

师:老师有个习惯,当看到一篇好文章的时候,就会去关注这篇文章是谁写的。《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名字。

师:请再看我写——(板书:《呼兰河传》),这是一本书,所以蒋老师加了书名号,这本书与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是《呼兰河传》这本书里的一个片段。

生:《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这本书。

师:蒋老师要写的第三个词是--(板书:回忆)。你们能说说“回忆”的意思吗?

生:“回忆”就是一个人想起以前的事。

师:那么,你觉得这个词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萧红在《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里回忆自己以前的生活。

师:是啊,呼兰河,很好听的一个名字,那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那是萧红长大的地方。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了她小时候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

师:在《祖父的园子》这个“片段”里都回忆了什么呢?先读读这篇课文。(生自由朗读)

师:刚才蒋老师和你们一起读这篇课文,我刚刚读完。有的同学早就读完了,请举手示意一下(有七八个学生举手),蒋老师不是要表扬你们,而是想提醒你们,你们读得偏快了,这样快地读书,你没时间停下来想,停下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但是,也有的同学还有三段没读完呢。有吗?(有五六个人举手)蒋老师要提醒你们,你们读得太慢了。(众笑)你们以后啊,上课前应该把课文读读熟。

师:下面,没读完课文的继续把课文读完,已经读完的,自己再选择其中几段读一读。(生读书)

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萧红都想起了什么?

生:她想起了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拔草。(师生板书“拔草”)

师:在园子里,“我”和祖父一起还做了哪些事?

生:“我”和祖父在院子里栽花。(板书“栽花”)

生:“我”还和祖父一起铲地。(板书“铲地”)

生:他们还一起浇菜。(板书“浇菜”)

师:是啊,萧红想起了自己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栽花、拔草、铲地、浇菜。除了这些做过的事,萧红还想起了她在园子里看到的许多事物,她看到了什么?

生:她在园子里看到了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四个词,八个字,大家一起跟我写一遍,写完后,你就发现这八个字之间有个共同点。(学生书空)

师:除了这些小动物,园子里还有许多瓜果蔬菜呢,你发现了吗?

生:有倭瓜、黄瓜、玉米。

师:倭瓜你们一定看到过。

生:我们没有。

师:南瓜看到过吗?

生:看到过。

师:倭瓜就是南瓜啊。

生:啊?(笑)

师:来,我们再一起来整理一下。(师板书)作者萧红都想起了什么?她想起了园子里的祖父,她想起了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她想起了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她想起了和祖父一起在园子里栽花、拔草、铲地、浇菜。

人:祖父

物: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倭瓜黄瓜玉米

事:栽花拔草铲地浇菜

[点评:显然,教者的采用了板书追问的方式,介绍作者、作品及主要内容。传递的信息特别清晰,尤其是写一写,看一看,理一理,胜过听一听的教学效果。可见蒋老师的语文教学心理学理论功底非同寻常。]

师:这篇文章,你说容易也容易,说难懂也难懂。萧红究竟想起了什么?请你默读课文,你会发现这里有一段话写得很特别。这个特别的句子,不是比喻句,比喻句我们读得多了,也不是排比句,排比句我们也读得不少,这个句子,特别在哪里呢?你刚读的时候,甚至都觉得它很啰唆。你找到的话,请你画下来。(生读、画)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师:是啊,这一段话,很特别,如果你掌握它的特点了,读几遍,就可以把它背下来。

(生自由读、试背。老师隐藏一句,学生背一句,学生挑战欲望很强,气氛很热烈。最后老师指着空白的屏幕请大家一起“读”,学生“读”得不亦乐乎。)

师:为什么我们可以这么快把这段话大致背下来呢?

生:里面的句子是反复的,比较好记。

师:是啊,特别的写法往往蕴含了特别的情感,萧红反反复复写,我们也来反反复复读一读。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生接)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生接)就结一个瓜。玉米愿意长多高——(生接)就长多高,蝴蝶愿意飞到哪儿--(生接)就飞到哪儿。

师:我们试着再读快一点。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

师:反过来,你们带着我读,好吗?(师生换读)

师: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读这段内容有些“重复”的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园子里的一切都很自由,很开心。

生:我觉得一切都是无忧无虑的,想到哪儿就到哪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生:我觉得院子里的动物、植物生命力很旺盛。

师:是啊,这就是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读这一段话,我们感觉到园子里的一切是那样自由、快乐、温暖。其实,在这篇课文里还有一段反复结构的话,你们找找。(生默读,寻找。)

生:我找到的是这一句--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师:再往后看,还有——

生: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师:再往后看,还有——

生: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

师:是呀,这也是一段反复结构的话,我们再来反复读一读。

师:祖父戴草帽--(生接)我也戴草帽,祖父栽花——(生接)我也栽花,祖父拔草——(生接)我也拔草,祖父铲地——(生接)我也铲地,祖父浇菜——(生接)我也浇菜。

师:咱们节奏快一点读。祖父戴草帽--(生接)我也戴草帽,祖父栽花——(生接)我也栽花,祖父拔草——(生接)我也拔草,祖父铲地——(生接)我也铲地,祖父浇菜——(生接)我也浇菜。

师:注意,特别的写法往往是因为有特别的心情。反复读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心情?

生:自由。无忧无虑。快活。高兴。

师:是啊,对“我”来说,园子里的生活是那样快活、自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情来读一读。

师:祖父栽花——(生接)我就栽花,祖父拔草——(生接)我就拔草,祖父铲地——(生接)我就铲地,祖父浇菜——(生接)我就浇菜,祖父劳动——(生接)我就劳动,祖父真劳动——(生接)(迟疑)我就真劳动。

师:“我”是在真劳动?(笑)

生:她不是在劳动,她就是在玩。

师:在玩,你们说得比较客气。

生:她就是在瞎胡闹,帮倒忙。

师:哦,她是瞎胡闹,请你读一读第4~14自然段,你从哪里看出她是在瞎胡闹呢?(生默读、寻找依据。)

师:找到这样的例子了吗?我们不一定按文章描写的顺序来说。谁来说第一个例子。

生:祖父在种小白菜的时候,她却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把菜种也踢飞了。

师:换谁都心疼啊。

生:她在铲地的时候,真的是乱勾一阵,所以把野草当谷穗留着,把谷穗当野草锄掉了。

师:好嘛,真是帮倒忙,狗尾巴草留着,谷穗没了。(笑)

生:她浇菜的时候根本不把水往地上浇,她把水往天空扬。

师:典型的“人工降雨“”啊。(笑)这样的事你们干过吗?

生(部分):干过。

师:这么说,有同感了。

生(部分):没做过。

师:这样的事竟然没做过,真是可惜了。我建议你们去试试。(笑)

师:来,我们一起读一读,一起感受一下。

生:(读)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师:还有其他的例子吗?

生:她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

师:活脱脱新版的小猫钓鱼。(笑)

师:这么多”瞎闹“中,你认为闹得最厉害的是哪一次?

生:我认为最厉害的一次是把谷穗当野草锄掉了。因为,把谷穗除掉了,后面就没有收成了,祖父一定会很生气的。

师:如果你是祖父,你会有什么后续行动吗?

生:我回去后要揍她一顿,让她好好长长记性。(大笑)

生:我也认为这次闹得很厉害,因为把谷穗锄掉实在是太可惜了,浪费粮食。

师:是啊,这一点,祖父也看不下去了,因此课文中有了他们一段对话。

师:请默读一下他们的对话,我读一下他们的对话,你们来评价一下。(师读对话,故意把祖父的话读得比较严厉,把我的话读得充满羞愧的语气。)

师:怎么样?我读得还可以吧?

生:读得不好。

师:读得不好?我读得抑扬顿挫,怎么不好了?

生:你把“我”的话,读得太委屈了,“我”虽然把谷穗当野草割掉了,但是她仍然很理直气壮的。

生:祖父的话你也读得太凶了,这个祖父很慈祥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祖父很慈祥?

生:祖父在说的时候是笑的,不是紧绷着脸的。

师:你们再看看,在这段对话里,“笑”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是啊,有三次,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又笑起来,祖父在和“我”说话的时候从头到尾一直在笑。你觉得祖父是怎样的祖父?

生:祖父很宽容。

生:这个祖父很和蔼。

生:我很喜欢这个祖父,他很有耐心,不会乱生气。

生:这个祖父和孩子一样和自己的孙女玩在一起。

[点评:解读这个环节,使我不由得想起来了蒋军晶老师的成名作《月光曲》,在设计思路上延续了教者的重点段突破法。选择一个点,向周围辐射,交叉成一张密集的信息网。使得整个课堂教学节奏鲜明,意义丰富。]

师:这是一个慈祥、耐心、宽容、童心未泯的祖父。祖父很爱笑,关于笑,《呼兰河传》里还有一个片段,我读你听。

祖父的笑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在他的草帽上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的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垅上的草。我跑得很远的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

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醒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又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

(生听的过程中不时发出会意的笑声)

师:因为祖父的宽容、慈祥,所以,你觉得我的生活是——

生:非常快乐。

生: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生:自由自在。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我们刚开始读这篇课文,觉得萧红是在回忆园子里的人、事、物(指板书),读到现在,我们发现,萧红回忆这些人、事、物其实就是在回忆自己快乐、自由的童年。

师:但是蒋老师有一点不太明白,她自己心里的想法她当然清楚,但是园子里的瓜果、动物心情如何她怎么知道呢?难道她去问了它们?倭瓜,你快乐吗?我快乐。蜻蜓,你自由吗?我自由。(笑)请大家讨论一下。

(生讨论,交流。)

生:我认为是这个园子里的植物,祖父都不管他们。

师:你的意思其他地方的植物都有人管?

生:因为祖父园子里的植物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你的意思其他园子里的植物想长却不能长?(笑)

生:我觉得就是萧红借写这些景物突出自己内心的快乐。

师:嗯,有点意思了,他认为这是“借景抒情”。

生:我觉得就是因为萧红自己很快乐,所以她觉得院子里的一切也很快乐。(掌声)师:这位同学厉害,他说到了“通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通感”。你们有快乐的时候吧?(生答:有)是的,快乐的时候,看什么都顺眼,看什么都开心。你们有伤心的时候吧?(生答:有)伤心的时候,看什么都不顺眼,看什么都愁眉苦脸。这就是“通感”。

师:同学们,你们能否猜测一下,童年生活这么快乐、自在、无拘无束的萧红,长大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生:我觉得她长大以后,人是很乐观的,生活是很快乐的,因为她的童年是在快乐中长大的,她的性格会很乐观。

生:我觉得她长大后,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很美满。

生:我觉得她长大后不开心。

师:为什么?

生:因为大人压力都是很大的,工作很辛苦。(笑)

师:我们了解一个作家的生活经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萧红长大后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我讲你听。事实上,很少有人的生活像她这般坎坷多难。18岁的时候,祖父就去世了,20岁的时候,她为了反抗包办婚姻,离开了自己的家,流浪在外,她的生活从此陷入了困顿,起码的吃、住也经常没有着落。而且,她也并没有像大家所猜测的,拥有幸福安定的家,1940年,她跟着她的第三任丈夫到了香港,寂寞、苦闷,1941年,贫病交加的她,由于庸医的误诊,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31岁。当我们了解了她的生平经历之后,我们再去读《祖父的园子》,可能感受会有一点点不同。在《呼兰河传》的最后,有一段话,蜜蜂、蝴蝶、蜻蜓,倭瓜、黄瓜、玉米,还有祖父,再一次出现在萧红的笔下。我读给大家听:“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这些人、事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同学们,记在哪里了?

生:记在《呼兰河传》里。

师:同学们,记在哪里了?

生:记在了心里。

师:如果有机会,真的可以尝试去读读——《呼兰河传》。

[点评:如何由课内阅读转向课外,最好的办法是挑起学生阅读的欲望,蒋老师的策略是高明的,他选取了原作中的一个节选《祖父的笑》,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仅如此,教者还让学生猜作家后半生的样子,教师大段讲述萧红悲惨的命运。由此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大地挑起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奇心以及关注作家命运的同情心。另外,教者在揭示写作方法时,巧妙地设问,在学生不愤不发的时候揭示,瓜熟蒂落,十分自然。]

总评:这个课例的题目叫“记忆中的故乡、童年、亲人”,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分量,也是浙派语文一贯倡导的主题高度,似乎跟小学语文之“小”不能相称。但,就是在这份“厚重”中,蒋老师实现了突破,实现了“以小见大”“以微见著”的教学超越,为孩子所乐于接受。此得益于教者对教材的独特解读,善于选取文本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充分体验,乐于表达,并由此辐射全文,生成一张信息丰富的教学网。再加上,教者丰富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还不同的文本以相应的教学情调,使课堂多了一份诗意的润泽。

(新)蒋军晶课堂实录最后一句诗

蒋军晶课堂实录《群诗阅读之最后一句诗》 师: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这话筒声音有点怪怪的,大家坚持一下。我给今天的课起了一个名称,我把它打在屏幕上,咱们一起读 生:最后一句诗 师:这样的题目你们都读的这么有感情呀,真厉害啊。什么句子你们都能读好,这个题目中间有个间隔号,最后一句——诗,也就是说今天这堂课,我们要读诗。要读好几首诗。而且老师要你们关注诗的最后一句。注意喽,今天我们要关注诗的最后一句。我们先来读一首诗。(老师播放PPT),这首诗,我非常喜欢。它是台湾诗人林武宪写的,我到台湾的时候,专门去拜访过他,我先读给大家听 阳光林武宪 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跳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就这样读,很自然的读就可以了。自己也读一遍,开始。 生:自由朗读 师:真好听,感觉比我读的好听。我要问一个很难的问题。大家做好准备,非常难,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诗哪一句? 师:大家是不是觉得我不够幽默,怎反应都没有。其实是一个蛮简单的问题,对不对?最后一句诗哪一句? 生: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同意吗?再确认一下,请一个同学来读 生: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一起来读,预备读 生齐读 诗:大家都确认这一句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吧,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这四句诗,都是差不多的,阳光在哪里,怎么样,同意吗? 生:同意 师:既然差不多的,老师把这一句诗换到另外地方,可不可以?比方说这样(出示PPT)我请各同学读一读 生: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阳光在花上跳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师:读的太好了,但是这样改一改可不可以, 生:摇头 师:很多人摇头了,第一反应是这样不可以,是吧。我再换一换,把最后一句换到这里,(出示PPT)我再请一个同学读一读。 生: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跳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月光曲》课堂实录(蒋军晶)

《月光曲》课堂实录与设计 浙江杭州余杭区临平一小蒋军晶 课前准备与谈话:板书课题,课件打开:月光下的大海,贝多芬的照片。放音乐《致爱丽斯》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刚才有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 生:听到过。 师:那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吗? 生:月光曲。 师:月光曲,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但是我觉得他很聪明啊,他是想当然的认为是月光曲,因为今天我们学的就是月光曲嘛,有人知道吗? 生:献给爱丽斯。 师:对,我觉得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据我所知,是《致爱丽斯》也就是献给爱丽斯的意思那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 生:贝多芬。 师:想当然啊,因为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你简单地讲一讲。 生:我知道贝多芬被称为乐圣。 师:因为贝多芬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方说我们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诗圣,是谁啊? 生:李白。 师:那叫诗仙,诗圣是—— 生:杜甫。 师:还有哪些了解? 生:就是贝多芬学音乐并不自愿学的,而是他父亲逼着他学的。 师:是这样的,其实贝多芬从小本来就很喜欢音乐,只是他的父亲太—— 生:刻苦了。 师:太刻苦以至于有点残酷了。 生:我知道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中有几首曲子流传至今,例如《命运》,《田园》等,经久不衰。 师:这位同学说话很严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但是他用音乐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啊! 生:我知道他终年57岁。 师:哦,你了解到这一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上网查的,和看书看的。 师:两条途径,利用上网查资料,挺便捷的。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8岁登台演出。

师:说明他很有音乐天赋,8岁呀,不简单。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到了晚年失聪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上网查的。 师:恩,其实课后资料袋也写着呢,说明他生活坎坷。同学们,对于一个音乐艺术家来说,失去了听力几乎等于失去了一切,但是,有人知道我想说什么吗?但是——生:但是贝多芬用他自己的顽强的毅力,不断的努力,赢得了更多的观众,逾越自己音乐上的最高峰。 师:说得多好啊,贝多芬之所以能成为音乐家不仅仅因为他有天赋,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他意志十分地坚强,我们初步了解了贝多芬,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生:好。 (师:上课。生:老师好老师:请坐。) 正式上课: 师: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曲,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家已经预习了,对吧。 生:对。 师: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生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听写,有吗?好,那位女同学,在黑板上写字可以稍微把字写大一点。 1,听写词语师: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啊,讲的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一笔一画工整有力。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几个词语的笔画,先听后写一组词语:盲姑娘,蜡烛,琴键。 师:这组词语里面,盲,蜡,键,都是生字。(生写) 师:行,同学们抬起头来,和这位同学一起看,写的对吗? 生:对。 师:写的时候注意这个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最初的意思是动植物的油。这个键他写对了,但我观察了一下,笔顺不是很正确,左中右结构。最后写“建字底”,明白吗? 生:明白。 师:最后一个词“清幽”(学生写)。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月光? 生: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非常渺茫的那种感觉。 师:非常善于联想。 生:我认为清幽的月光是皎皎的月光,是宁静的,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师:给人感觉到是皎洁的月光。 生:我觉得是特别轻柔,特别柔和让人觉得舒服。

(完整版)蒋军晶《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师:请看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板书:萧红)。你们说这个人与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萧红是《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的作者。 师:你能不能换一种说法,但意思一样。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 师:老师有个习惯,当看到一篇好文章的时候,就会去关注这篇文章是谁写的。《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名字。 师:请再看我写——(板书:《呼兰河传》),这是一本书,所以蒋老师加了书名号,这本书与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是《呼兰河传》这本书里的一个片段。 生:《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这本书。 师:蒋老师要写的第三个词是--(板书:回忆)。你们能说说“回忆”的意思吗? 生:“回忆”就是一个人想起以前的事。 师:那么,你觉得这个词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萧红在《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里回忆自己以前的生活。 师:是啊,呼兰河,很好听的一个名字,那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那是萧红长大的地方。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了她小时候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 师:在《祖父的园子》这个“片段”里都回忆了什么呢?先读读这篇课文。(生自由朗读) 师:刚才蒋老师和你们一起读这篇课文,我刚刚读完。有的同学早就读完了,请举手示意一下(有七八个学生举手),蒋老师不是要表扬你们,而是想提醒你们,你们读得偏快了,这样快地读书,你没时间停下来想,停下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但是,也有的同学还有三段没读完呢。有吗?(有五六个人举手)蒋老师要提醒你们,你们读得太慢了。(众笑)你们以后啊,上课前应该把课文读读熟。 师:下面,没读完课文的继续把课文读完,已经读完的,自己再选择其中几段读一读。(生读书) 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萧红都想起了什么? 生:她想起了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拔草。(师生板书“拔草”) 师:在园子里,“我”和祖父一起还做了哪些事? 生:“我”和祖父在院子里栽花。(板书“栽花”) 生:“我”还和祖父一起铲地。(板书“铲地”) 生:他们还一起浇菜。(板书“浇菜”) 师:是啊,萧红想起了自己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栽花、拔草、铲地、浇菜。除了这些做过的事,萧红还想起了她在园子里看到的许多事物,她看到了什么? 生:她在园子里看到了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四个词,八个字,大家一起跟我写一遍,写完后,你就发现这八个字之间有个共同点。(学生书空) 师:除了这些小动物,园子里还有许多瓜果蔬菜呢,你发现了吗? 生:有倭瓜、黄瓜、玉米。 师:倭瓜你们一定看到过。 生:我们没有。

蒋军晶课堂实录《后一句诗》

蒋军晶课堂实录《后一句诗》

————————————————————————————————作者:————————————————————————————————日期:

蒋军晶课堂实录《群诗阅读之最后一句诗》 师: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这话筒声音有点怪怪的,大家坚持一下。我给今天的课起了一个名称,我把它打在屏幕上,咱们一起读 生:最后一句诗 师:这样的题目你们都读的这么有感情呀,真厉害啊。什么句子你们都能读好,这个题目中间有个间隔号,最后一句——诗,也就是说今天这堂课,我们要读诗。要读好几首诗。而且老师要你们关注诗的最后一句。注意喽,今天我们要关注诗的最后一句。我们先来读一首诗。(老师播放PPT),这首诗,我非常喜欢。它是台湾诗人林武宪写的,我到台湾的时候,专门去拜访过他,我先读给大家听 阳光林武宪 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跳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就这样读,很自然的读就可以了。自己也读一遍,开始。 生:自由朗读 师:真好听,感觉比我读的好听。我要问一个很难的问题。大家做好准备,非常难,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诗哪一句? 师:大家是不是觉得我不够幽默,怎反应都没有。其实是一个蛮简单的问题,对不对?最后一句诗哪一句? 生: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同意吗?再确认一下,请一个同学来读 生: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一起来读,预备读 生齐读 诗:大家都确认这一句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吧,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这四句诗,都是差不多的,阳光在哪里,怎么样,同意吗? 生:同意 师:既然差不多的,老师把这一句诗换到另外地方,可不可以?比方说这样(出示PPT)我请各同学读一读 生: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阳光在花上跳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师:读的太好了,但是这样改一改可不可以, 生:摇头 师:很多人摇头了,第一反应是这样不可以,是吧。我再换一换,把最后一句换到这里,(出示PPT)我再请一个同学读一读。 生: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跳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蒋军晶群文阅读《最后一句诗》教学实录

最后一句诗 ——“儿童诗”群文阅读 蒋军晶 【文章】 1. 《阳光》[台湾]林武宪 2. 《花一把》[台湾]七星潭 3. 《我是一枝黑色的笔》蒋军晶 【课例呈现】 诗的最后一句总是很特别 阳光 林武宪 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笑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先来读一首诗,热热身。这首诗最后一句是哪一句(生笑)是不是觉得问题有些 简单,那你说。 生:最后一句诗是“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师反复确定) 师:这最后一句诗一定要放在最后吗我把最后一句诗放在第二句行不行 生:不行。(纷纷喊) 师:为什么理由说来听听。 生:我觉得前三句都有共同点,前三句都讲阳光在哪里干什么,最后一句表示妈妈的眼里是一派慈祥,把妈妈眼里的慈祥比喻成阳光。 师:我明白了,她的意思是前面三句和最后一句好像一样又好像有点不一样。我想请教大家:最后一句与前面几句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生抢着举手)举手太快,我建议再想想。(生思考) 生:前三句讲的是我们的眼睛都能看到的,最后一句讲的是妈妈的爱里有阳光,阳光同时也是妈妈的爱,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如果把它换到前面的话,整个顺序就乱了。(师生

鼓掌) 师:你讲得太深刻,太了不起了!她都讲成这样了,还有人举手吗(生举手,全场笑声 一片) 生:窗上、花上、溪上都是实在的事物,但妈妈的眼里是不一样的。 师:她说到这点,你也强调这点。可见,这点已经到大家心里去了。 生:前面三个阳光是眼睛所能看到的,后面的阳光里你要用心才能体会得到。(全场鼓掌) 师:这只是个热身,我们继续读下一首诗。 我们在“预测”中感受最后一句的特别 花一把 七星潭 花一朵好看。 花一山好看。 花一盆还好。 花一把就笨了!除非 你拿它去送人。 师:我不会把一首诗一下子全部给你们看,我要一句一句地出示,这首诗题目是《花 一把》。(出示第一句诗)你看第一句:花一朵好看。跟我一起读。(生读)好看不好看(生答好看)你看到啦(生笑)我们再读一遍。(生齐读)好看不好看 生:好看。 师:这不是塑料花,这不是我们摘下来的花,这朵花是你在路边、山上、公园里看到 的一朵花。可惜蒋老师对花没有研究,很多花的名字都叫不出来,你叫的出来吗你喜欢哪种花说出名字来。 生:百合花。 师:百合花什么样子,你知道吗 生:白色的,花瓣像月亮的形状。 师:我喜欢你这句“花瓣像月亮的形状”。 生:我喜欢梅花。 师:你知道梅花的样子吗(生迟疑,边上的同学说知道知道,众笑) 生:梅花开在冬天,我们这边很少见到,但是我们可以在书上见到。 师:你说了半天还没有说到梅花的样子。(众笑) 生:粉红色的,一朵一朵。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据蒋军晶课堂实录整理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据蒋军晶课堂实录整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形式朗读,能正确、较为流利地朗读课文,巩固对生字新词的认读、理解。 2(静心阅读,能结合文章背景、联系人物的身份角色,揣摩人物的言谈举止,来体会“王熙凤”这一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领悟描写人物的基本途径(外貌、动作、语言等)及其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3(通过学习,产生阅读、亲近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王熙凤这一小说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领悟小说表现其性格的途径。教学难点:能从最初的王熙凤关心林黛玉这一印象中体会其炫耀地位、讨好贾母的性格;产生对原著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理解课文背景及人物关系 1.了解片段出处:这篇课文是长篇小说《红楼梦》里的其中一个小片段。《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他的作者曹雪芹呕尽心血,花了十年时间才写成。《红楼梦》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其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除去那些媳妇丫鬟,有名有姓的,就不下百人。 2.明确主要人物:王熙凤、林黛玉、贾母。 3.理解人物关系:贾母在贾府中年龄最长、辈分最高、权威最大,在荣国府里,说话一锤定音。但由于自己年纪大了,就想把家政交给别人来主持,最后她看中了谁呢,她看中了她的孙子媳妇王熙凤,于是王熙凤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这林黛玉又是谁呢,林黛玉是贾母外甥女儿,是贾母口头心头,天天挂念的心肝宝贝。在这篇文章中,林黛玉因母亲病世,初进贾府,初次见到王熙凤。

二、初读课文,交流对王熙凤的最初印象 (一)出示研究主题:王熙凤是怎样一个人, (二)交流课文朗读情况:(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交流难读之处。 (三)反馈人物最初印象。 1.从人物服饰:(1)师生配合朗读:感受语言的对称;(2)概括段落内容:描写人物穿着打扮;(3)交流人物印象:珠光宝气,服饰华丽,身份高贵等等。 2(从人物言行:(1)默读全文思考;(2)交流人物印象:关心黛玉,性格泼辣,不拘小节。三、再读课文,质疑王熙凤的“关心” (一)寻找关键语句:默读文章,用横线勾画最能体现王熙凤对黛玉的关心的语句。 (二)细读关键语句。 1.感受王熙凤的“关心” (1)朗读关键语句(三读):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2)了解关心内容:年龄、学习、身体、心情、生活所需。 (3)设想黛玉心情:你是黛玉,听了哪句会心生感动, (4)朗读关键语句。 2.质疑王熙凤的“关心” (1)追寻“询问”结果:设想自己是王熙凤,通过师生问答,追问经过上述一番对林黛玉的询问后,对黛玉的每一方面是否了解。 (2)引入深入思考:这就奇怪了,你们不都问了吗,怎么就不知道呢, (3)出示原著后文: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4)领悟真正用意:?否定“关心”: 同学们,对于上述那段话,如果王熙凤真的想知道答案,她在说这一段话时,至少一个地方应该停一停,看了原文之后,你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记忆中的故乡、童年、亲人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师:请看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板书:萧红)。你们说这个人与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萧红是《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的作者。 师:你能不能换一种说法,但意思一样。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 师:老师有个习惯,当看到一篇好文章的时候,就会去关注这篇文章是谁写的。《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名字。 师:请再看我写——(板书:《呼兰河传》),这是一本书,所以蒋老师加了书名号,这本书与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是《呼兰河传》这本书里的一个片段。 生:《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这本书。 师:蒋老师要写的第三个词是——(板书:回忆)。你们能说说“回忆”的意思吗? 生:“回忆”就是一个人想起以前的事。 师:那么,你觉得这个词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萧红在《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里回忆自己以前的生活。 师:是啊,呼兰河,很好听的一个名字,那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那是萧红长 大的地方。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了她小时候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 师:在《祖父的园子》这个“片段”里都回忆了什么呢先读读这篇课文。(生自由朗读) 师:刚才蒋老师和你们一起读这篇课文,我刚刚读完。有的同学早就读完了, 请举手示意一下(有七八个学生举手),蒋老师不是要表扬你们,而是想提醒你们,

你们读得偏快了,这样快地读书,你没时间停下来想,停下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但是,也有的同学还有三段没读完呢。有吗 (有五六个人举手)蒋老师要提醒你们,你们读得太慢了。(众笑)你们以后啊,上课前应该把课文读读熟。 师:下面,没读完课文的继续把课文读完,已经读完的,自己再选择其中几段 读一读。(生读书) 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萧红都想起了什么? 生:她想起了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拔草。(师生板书“拔草”) 师:在园子里,“我”和祖父一起还做了哪些事? 生:“我”和祖父在院子里栽花。(板书“栽花”) 生:“我”还和祖父一起铲地。(板书“铲地”) 生:他们还一起浇菜。(板书“浇菜”) 师:是啊,萧红想起了自己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栽花、拔草、铲地、浇菜。除 了这些做过的事,萧红还想起了她在园子里看到的许多事物,她看到了什么? 生:她在园子里看到了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四个词,八个字,大家一起跟我写一遍,写完后,你就发现这八个字之间有个共同点。 (学生书空) 师:除了这些小动物,园子里还有许多瓜果蔬菜呢,你发现了吗? 生:有倭瓜、黄瓜、玉米。 师:倭瓜你们一定看到过。 生:我们没有。 师:南瓜看到过吗? 生:看到过。 师:倭瓜就是南瓜啊。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记忆中的故乡、童年、亲人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教师》2011-02 一 师:请看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板书:萧红)。你们说这个人与今天我们要 学的这篇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萧红是《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的作者。 师:你能不能换一种说法,但意思一样。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 师:老师有个习惯,当看到一篇好文章的时候,就会去关注这篇文章是谁写 的。《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名字。 师:请再看我写——(板书:《呼兰河传》),这是一本书,所以蒋老师加了书名号,这本书与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是《呼兰河传》这本书里的一个片段。 生:《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这本书。 师:蒋老师要写的第三个词是——(板书:回忆)。你们能说说“回忆”的意思吗? 生:“回忆”就是一个人想起以前的事。 师:那么,你觉得这个词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萧红在《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里回忆自己以前的生活。 1 师:是啊,呼兰河,很好听的一个名字,那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那是萧红长 大的地方。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了她小时候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

师:在《祖父的园子》这个“片段”里都回忆了什么呢?先读读这篇课文。(生自由朗读) 师:刚才蒋老师和你们一起读这篇课文,我刚刚读完。有的同学早就读完了,请举手示意一下(有七八个学生举手),蒋老师不是要表扬你们,而是想提醒你们,你们读得偏快了,这样快地读书,你没时间停下来想,停下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但是,也有的同学还有三段没读完呢。有吗? (有五六个人举手)蒋老师要提醒你们,你们读得太慢了。 (众笑)你们以后啊,上课前应该把课文读读熟。 师:下面,没读完课文的继续把课文读完,已经读完的,自己再选择其中几段读一读。(生读书) 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萧红都想起了什么? 生:她想起了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拔草。(师生板书“拔草”) 师:在园子里,“我”和祖父一起还做了哪些事? 生:“我”和祖父在院子里栽花。(板书“栽花”) 生:“我”还和祖父一起铲地。(板书“铲地”) 生:他们还一起浇菜。(板书“浇菜”) 师:是啊,萧红想起了自己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栽花、拔草、铲地、浇菜。除了这些做过的事,萧红还想起了她在园子里看到的许多事物,她看到了什么? 生:她在园子里看到了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四个词,八个字,大家一起跟我写一遍,写完后,你就发现这八个字之间有个共同点。 2 (学生书空) 师:除了这些小动物,园子里还有许多瓜果蔬菜呢,你发现了吗? 生:有倭瓜、黄瓜、玉米。

蒋军晶《光曲》课堂实录

《月光曲》课堂实录 随感: 1、正如台湾教育家所说的:学生的起点已经是很高很高了。不是普通的学生所能答的。精彩来自学生。比如想像内心的话,学生写得不是一般得好了。 2、让学生读句子,设疑,体现了一个学习过程。 3、整节课前部分比重很大,最精彩的联想段没有攻破。 课前准备:板书课题,打开课件:深蓝色的背景,月光下的大海,左中贝多芬头像照片,播放钢琴曲《致爱丽丝》,师生静静地欣赏。 (一)听曲谈话走向人物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刚才有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 生:听到过。 师:那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吗? 生:月光曲。 师:月光曲,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但是我觉得他很聪明啊,他是想当然的认为是月光曲,因为今天我们学的就是月光曲嘛。有人知道吗? 生:献给爱丽斯。 师:对,我觉得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据我所知,是《致爱丽斯》,也就是献给爱丽斯的意思。那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 生:贝多芬。 师:想当然啊,因为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讲一讲。 生:我知道贝多芬被称为乐圣。 师:因为贝多芬在音乐上有很大的成就,比方说我们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诗圣,是谁啊? 生:李白。 师:那叫诗仙,诗圣是—— 生:杜甫。 师:还有哪些了解? 生:就是贝多芬学音乐并不自愿学的,而是他父亲逼着他学的。 师:其实贝多芬从小本来就很喜欢音乐,只是他的父亲要求他学得太—— 生:刻苦。 师:太刻苦以至于有点残酷了。 生:我知道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中有几首曲子流传至今,例如《命运》、《田园》等,经久不衰。 师:这位同学说话很严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但是他用音乐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啊! 生:我知道他终年57岁, 师:哦,你了解到这一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上网查的,和看书看的。 师:两条途径。利用上网查资料,挺便捷的。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8岁登台演出。 师:说明他很有音乐天赋,8岁呀,不简单。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到了晚年失聪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蒋军晶群文阅读《创世神话》课堂实录

蒋军晶群文阅读《创世神话》课堂实录 整体思路 1.听(讲)故事《盘古开天地》,聊创世神话的产生原因 2.比较阅读中国、日本、蒙古创世神话 (1)推测所阅读创世神话所属区域并寻找理由 (2)基于地域性、民族性,“创作”北欧(冰岛)创世神话 (3)体会《盘古开天地》的民族元素 3.比较阅读中国、印度、罗马创世神话 (1)找出各创世神话之间的共同点 预设:发现“宇宙卵”、“英雄创世”、“垂死生化”的神话母题 (2)质疑,挑起认知冲突:不同地域、民族的创世神话为何有这么多共同点? (3)小组聚焦讨论:“宇宙卵“母题的形成原因(猜想) 4.比较阅读创世神话、“宇宙大爆炸”科普说明文 (1)围绕“真实”进行讨论 (2)今天读神话,可以读什么 (3)补充阅读他人的创世神话读后感 课堂实录 师:我们先来讨论一个巨大的问题——世界如何形成?这个问题人类已经思考了几千年。我们这个世界,有天空,有大地,有满天的繁星,有山,有水,有花草树木,有鸟兽虫鱼……这样一个漂亮、丰富的世界,是怎么形成的呢?请你们把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讨论,1:36——2:34) 师:各个小组讨论得很热烈,我在听你们的关键词:有的小组说到了盘古;有的小组说有一双看不见的巨大的手创造了这个世界;有的小组说到了“宇宙大爆炸”……说法很多,但如果让你们选择一种比较科学的说法,你们选择——(生答)宇宙大爆炸。是的,宇宙大爆炸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通过先进仪器进行了大量观测后所做出的一个推测。这个推测目前也被大部分科学家所接受。关于宇宙大爆炸,蒋老师推荐了一本书——《万物简史》。我很佩

服这本书的作者,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前出地为我们介绍科学,其中就有“宇宙大爆炸”。书中的语言怎么生动有趣把读者紧紧吸引住呢?让我们来看一段。 (生观看ppt“宇宙大爆炸”资料,教师介绍资料。)师:“宇宙大爆炸”就是这样形成的。但是我有一个疑问,如果我们把时间推到一两千年前,有一个小孩问爸爸或者爷爷:“爸爸、爷爷,世界是怎么形成的?”爸爸和爷爷会不会说宇宙大爆炸? 生:不会(异口同声) 师:为什么这么肯定。 生:因为那时候的人根本还不知道宇宙大爆炸。 师:那他们会怎么回答这个孩子的问题呢? 生:爷爷会说“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告诉孙子是盘古创造了世界。 师:但我们现在都知道这个故事是“假”的啊,为什么要讲这个假故事给他听呢。 生:古代的人不会认为这是假的,他们认为世界就是这么来的。 师:当时,原始人相信世界就是盘古开天辟地而来的。因为相信,所以流传。我同意这个观点。如果我们再换一幅图片,比如现在有一个古代欧洲的小孩,问他的爸爸或“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那爸爸和爷爷是不是者爷爷: 也跟他讲盘古开天辟地?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国外古代的时候,科技比较发达,所以可能知道一点。 师:错了,如果你看过《万物简史》就能知道,西方也是到了近代才有了科技的迅猛发展。 生:外国的古代,爸爸和爷爷会跟他讲亚当和夏娃。 师:想到国外,马上想到了亚当和夏娃。他的意思是国外也有自己的神话。师:我们今天先来读读国外的创世神话。我待会发材料,有两个创世神话, 请你读完后猜测一下,这两个创世神话是哪个国家的?文章后面有一个范围请你们选择的。 (教师发下材料,生读材料。8:48——12:40)

群文阅读(蒋军晶)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蒋军晶) 文章能不能一组一组教? ——“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 教育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续经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孩子的语文学习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语文课程框架已经到了必须拉大的时候了。我的理想的阅读课程体系,包括三种阅读:单篇(课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三者之间,相互 无法替代。今天单讲“群文阅读”。 从两个“群文阅读”的案例说起 2007年,台湾陈易志老师在南京一次教学研讨会上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课中他 让学生读了6篇文章:《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 蛋糕》(绘本),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内容、叙写手法、文学要点的比较);引导 进行交错的分析(石头汤里的和尚会如何解决敌人派里的困难)。现场听课的一位老师即时记录下听课的感受:“这节冷清的课,只有教师温柔平静的声音通过话筒传播在会场,孩子 们在忙碌着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的确是不够热闹,如果放到我们的公开课评审系统中,估计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但是这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学习阅读的阅读课。那么我们的课堂上,能否接纳下这样的教学?”很显然,听课的老师对“群文阅读”感 到非常新鲜,有点惊异,觉得与我们传统的课文教学有点“格格不入”,但是又直觉到它的 巨大价值,内心处于一种想尝试又不敢涉及的矛盾中。我们在矛盾,别人早已开始尝试,台 湾赵镜中教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的主题演讲中,这样描述台湾新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其中一种变化:“在政符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 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这段话 里,出现了“群文”这个概念,并且大致描述了“群文阅读”的方向:多个文本、同一个议 题、教学。 2010年10月-11月,我反复上教材里的一篇神话《开天辟地》,改变提问,调整环节,变换策略,教学方案换了好几个,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错:生字认识了,词语理解了,故事 会讲了,盘古的精神也了解了……总而言之,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都基本达成了。可是我

蒋军晶《月光曲》教学实录

蒋军晶老师《月光曲》教学实录 蒋军晶老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是怎样铺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对吧? 生:对。 师: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 生准备。 师: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听写?……有吗?……好,那位女同学。 女生走向黑板前。 师边递粉笔边说:在黑板上写,可以把字稍微写得大一些。月光曲这篇课文,少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讲的就是月光曲这个曲子是怎样写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点评黑板上写的字)一笔一划工整有力。 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其中的几个生字。先听后写:盲姑娘、蜡烛、琴键 生写词语。 师:这一组词语里面:盲、蜡、键,都是生字。 师:行。同学们抬起头来,和这位同学一起看,写对了吗?

生:写对了。 师:尤其是这个“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字是同一个偏旁:火字旁。其实它是…… 师、生:虫字旁。 师:它原来的意思呢,是动植物的油。这个“键”是写对了,但是我观察了一下,笔顺不是很规范。左中右结构,最后写“建之”,明白吗? 生:明白。 师:最后一个词:清幽。 生写完后, 师:请入座。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月光? 生1: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然后,非常渺茫的那种感觉。 师:你非常善于联想。 生2:我认为清幽的月光应该是皎皎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宁静的,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师:给人感觉宁静的月光是皎洁的月光。 生3:我觉得清幽的月光应该是特别轻柔、柔和的,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的月光。 师:师老师课前还特地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三种解释。你们觉得这个清幽的“幽”,应该选取哪一种意思呢? 生:第二种。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蒋军晶课堂实录.docx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蒋军晶课堂实录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蒋军晶课堂实录 2011-09-24 初读:你觉得“凤辣子”是怎样一个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是《“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篇课文是长篇小说《红楼梦》里的其中一个小片段。《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他的 作者曹雪芹呕尽心血,花了十年时间才写成。《红楼梦》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其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除去那些媳妇丫鬟,有名有姓的,就不下百人。 师: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在这篇课文里边,出现了三个非 常重要的人物。是哪三位? 生:王熙凤、林黛玉,还有贾母。 师:老师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三个人物。贾母在贾府中 年龄最长、辈分最高、权威最大,在荣国府里,说话一锤定 音。但由于自己年纪大了,就想把家政交给别人来主持,最 后她看中了谁呢?她看中了她的孙子媳妇王熙凤,于是王熙 凤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这林黛玉又是谁呢?林黛玉是贾 母外甥女儿,是贾母口头心头,天天挂念的心肝宝贝。在这 篇文章中,林黛玉因母亲病世,初进贾府,初次见到王熙凤。

:今天,我主要交流一下大家王熙个人物的看法。大家 自由文,想。生:(自由 4 分左右。) :同学,篇是古白文,有些地方比。下面听老。在交流 王熙个人物的看法之前,我先相互提醒哪些地方,哪些地 方容易。:(朗全文) 生:(表个人意,自己得的地方) 生:我文第一段中部分特——上戴着金八 宝珠髻,着朝阳五挂珠;下戴着赤金螭珞圈;裙系着豆双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金百蝶穿花 大洋窄,外罩五彩刻石青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裙。一 双丹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 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 :得一段的手(基本都手)。仔,我会,一段都是在写——王熙的穿着打扮。 :大家都一段,确,而且很理解,除了那些研究古代 服的家,其他人都不太清楚王熙究竟穿了什么,戴了什么, 了什么,罩了什么??而且,我作一般的者也没有必要去研 究清楚。因此我可以快速地。下面大家用一个形容王熙 的穿着打扮

蒋军晶班级读书会课堂实录

蒋军晶班级读书会《草房子》课堂实录 时间:2014-01-08 12:21来源:网络分享作者:叉叉兵推荐点击:160 次 蒋军晶班级读书会《草房子》课堂实录师板书:秃鹤桑桑细马林小康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四个人物。(师与学生确认自己的身份)师:你们是组1:秃鹤组2:桑桑组3:细马组4:杜小康师:看来你们都知道了你们新的身份,但对新的身份是不是了解呢。 蒋军晶班级读书会《草房子》课堂实录 师板书:秃鹤桑桑细马林小康 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四个人物。 (师与学生确认自己的身份) 师:你们是—— 组1:秃鹤 组2:桑桑 组3:细马 组4:杜小康 师:看来你们都知道了你们新的身份,但对新的身份是不是了解呢。 指名组1的同学:你叫什么名字 组1A:我叫秃鹤。 师:是姓秃名鹤吗?百家姓里有“秃”这个姓吗? 组1A:我正式的名字叫陆鹤。 师:为什么大家都叫你秃鹤呢? 组1A:因为我是一个十足的小秃子。 师:哦,因为你是一个十足的小秃子,没长头发是吧。(学生点头。) 师:那我想再问问,油麻地的屠户丁四特别想摸你的光头,他还答应给你两斤肉呢,你干吗不答应? 秃鹤2:因为我一要肉,他就能摸我的头,我就失去自尊了。 (师走到组3跟前) 师:你们叫—— 组3:细马 师:说起来我跟你们还是同乡呢,为什么这么说? 组3A:因为你在江苏的,我是江南的 师:你来自江南小镇,我来自浙江的,咱们是同乡对不对。(生点头) 师:当初来到油麻地的时候,最让你感到烦恼的是什么? 细马2:最苦恼的就是和别人无法交流。 师:怎么和别人无法交流呢? 细马2:我来到油麻地以后和他们语言不同。 师:你说的话他们听不懂,我说段浙江话看看大家是否能听得懂。 (师讲浙江话,大家笑。) 师:书当中就有一段话说细马讲话叽哩呱啦的谁都听不懂,是吧。 (师走到组4跟前) 师:你叫什么名字 组4A:我叫杜小康。

蒋军晶执教:作文课《一个印象深刻的人》教学实录

蒋军晶执教:作文课《一个印象深刻的人》教学实 录 蒋军晶执教:作文课《一个印象深刻的人》教学实录 教材里的作文课总还是要上的,记录下来,大家如果能用上,我会很高兴。就是比较长,让大家受累。 生动,也有实效——《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这样上 蒋军晶 蒋:同学们,蒋老师自己班里有一个孩子也非常怕写作文。而且他还有一个特点。什么特点呢?我把它写在黑板上啊!他有时候爱耍小聪明。(板书:耍小聪明)这是咱们班里的一个孩子。我说他爱耍小聪明,你心里肯定有疑问了是吧?为什么说他爱耍小聪明呢?所以,蒋老师给你们说一个事。说了这个事之后,你就应该明白了,知道他这个特点了。(板书:“事”、“特点”)。有一次,我布置了一个作文题,作文题是怎样的呢?大家可以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来,咱们一起读一遍。 【假设有一天回家途中,你遇到商店遭受抢劫,请你充

分发挥想象,描述劫案的经过,不少于400字。】 蒋:结果这位同学五分钟之后就把作文交给我。我大吃一惊,这怎么可能呢?5分钟怎么可能写一篇400多字的作文呢?你们也不相信吧?想不想看看他怎么写的。(大屏幕出示,师读,学生大笑) 【一天回家途中,我正在买东西的商店遭遇抢劫,我很害怕,于是晕倒,什么都不知道了……………………………………………………………………………… ……………………………………………………………………………………………………………………………………………………………………………………】 蒋:我把省略号数完,刚刚好四百个字,这就是他的作文。将心比心,如果你是他的老师,能同意他这么写吗? 生:不同意。 蒋:你们跟我一样,是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笑)所以,我想了一个办法,你们知道我想了一个什么办法让他重写吗?我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 生5:标点符号不算。 蒋:你看,跟我一样聪明。标点符号咱不算,不算字数。让他重写。结果,你猜怎么着,过五分钟之后,他又把作文交上来了。而且,我一数,不算标点符号,又有四百字。想

群文阅读(蒋军晶)

群文阅读(蒋军晶)

“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蒋军晶) 文章能不能一组一组教? ——“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 教育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续经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孩子的语文学习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语文课程框架已经到了必须拉大的时候了。我的理想的阅读课程体系,包括三种阅读:单篇(课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三者之间,相互无法替代。今天单讲“群文阅读”。 从两个“群文阅读”的案例说起2007年,台湾陈易志老师在南京一次教学研讨会上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课中他让学生读了6篇文章:《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蛋糕》(绘本),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内容、叙写手法、文学要点的比较);引导进行交错的分析(石头汤里的和尚会如何解决敌人派里的困难)。现场听课的一位老师即时记录下听课的感受:“这节冷清的课,只有教师温柔平静的声音通过话筒传播在会场,孩子们在忙碌着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的确是不够热闹,如果放到我们的公开课评审系统中,估计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但是这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学习阅读的阅读课。那么我们的课堂上,能否接纳下这样的教学?”很显然,听课的老师对“群文阅读”感到非常新鲜,有点惊异,觉得与我们传统的课文教学有点“格格不入”,但是又直觉到它的巨大价值,内心处于一种想尝试又不敢涉及的矛盾中。我们在矛盾,别人早已开始尝试,台湾赵镜中教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的主题演讲中,这样描述台湾新课程改革后阅

2.“英雄创世”的母题。《开天辟地》的故事结构也是非常明晰的:先是说宇宙混沌,昏天黑地;接着说盘古大刀阔斧,开天辟地;最后说盘古化生万物改天换地。这就是典型的神话故事结构,很多神话结构都是这样的:人类的苦难——神(英雄)的出场——神的肉身消失或者重生。即使长篇如《西游记》,一百回,也是如此,为取真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功德圆满。在这个叙事结构中,英雄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天辟地》里是盘古,在《女娲造人》里是女娲,在《后羿射日》里是后羿,在其它的神话中,也总会出现一个神,一个英雄来拯救世界,来帮助人类。这就是“英雄创世”的母题。 3.“垂死生化”的母题。盘古死后,他的身体各个部分化为万事万物。在其他神话中,这样的想象也是屡见不鲜,神或者动物的身体器官,化成日月,化成山河,化成风云,化成庄稼。如果说,“宇宙卵”和“英雄创世”的母题还只适用于部分世界创世神话,那么“垂死生化”的母题却是世界创世神话的普遍共性。 当你看完这三个神话母题的描述后,你或许觉得对于小学生来说,太难了,太深了。但是我必须要强调我在课堂上的切身感受,孩子们始终处于一种自发的探索与发现中,讨论是那样积极而热烈,尤其当他们得知老师是不会将讨论的结果作为考试的题目的时候,更是放松、坦率。而且,我自己感觉这是一种“深入浅出”的、“适可而止”的境界,这是“群文阅读”带来的。 于是,我决定,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开始补充“群文阅读”。

蒋军晶老师的课堂实录

蒋军晶老师的课堂实录(09年4月份)(转自木易陶然的微博) 蒋:实话实说好不好?怕写作文的请举手。 蒋:老师采访一下,你怕写作文的原因是什么。 生:想不出来写什么。 蒋:有时候没东西可写是吧,我们班的孩子都说蒋老师是这样的。最怕没东西可写,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写一篇作文要花很长时间 蒋:你大概写作文要花多长时间? 生:二三十分钟 蒋:二三十分钟是很快的,你很厉害,还有怕写作文的其他原因,那我们今天就要问问啊,喜欢写作文的请举手,请起立,我相信下面的老师也想听听看大部分学生怕写作文,但是他们例外,他们喜欢,为什么? 生:因为我觉得写作文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情感想法表达出来,比方说看到一件让你气愤的事情,你就可以在作文中表达出来,其实,我觉得写作文是一件享受的事情,作文写好了,改一遍或者是读一遍,你就会觉得很有成就感。蒋:你看,她从写作文当中体会到了成就感,写作文写自己想写的事,想说的话,那也是很享受的对吧。请坐,你呢? 生:我觉得写作文有种发泄的感觉,比方说你有愉快的事,你就可以把高兴的心情写出来,如果你有伤心的事,你就可以把伤心的心情写出来。 蒋:听你说话,我就知道你是个会写作文的孩子,为什么?她说,我觉得写作文有种发泄的感觉,这个话大家听不大明白对吧,于是下面就开始解释,我为什么有这种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的,你看,她一说话就觉得有条理,会写作文,啊,很很,咱们开始上课好不好?我问这个问题的意思是什么呢?怎咱们班里有个孩子也非常怕写作文,而且他还有个特点,什么特点呢,我把他写在黑板上啊,(爱耍小聪明)他有时候爱耍小聪明,这是咱们班上的孩子,我说他爱耍小聪明,你们肯定有疑问了,对不对啊?为什么说他爱耍小聪明呢?所以蒋老师给你们说个事,说这个事时候,我想你应该明白知道他这个特点了,有一次,我布置个作文题,这个作文题怎样的呢?大家看大屏幕,来,咱们一起读一遍,预备读。 生读 蒋:请你充分发挥想象,描述劫案的经过不少于400字,你们的语文老师有没有这样的要求啊?哎呀,对的。结果这位同学5分钟之后就把作文纸交给我,我大吃一惊,怎么可能呢?结果我一看他的作文还真的不少于400字,想不想看看他怎么写的?(想)他作文是这样写的,一天回家途中,我正在买东西的商店遭到抢劫,我很害怕,于是晕倒,什么都不知道,后面都是,我把省略号数完,刚刚好是400字,(学生笑) 你说我一个老师能同意他这么写吗?你们也跟我一样认为。所以我想了一个办法,你们知道我想了一个什么办法让他重写吗?我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好,有人出点子了。 生:标点符号不算 蒋:你看,跟我一样聪明。标点符号咱不算,不算字数,让他重写。结果5分钟之后,他又把作文交上来了。而且我一数,不算标点符号,又有400字,想不想看看他怎么写的?(想)一天回家途中,遇到商店遭到抢劫,我很害怕,我呼叫“救命啊,打劫啊,救命啊,打劫啊”我就不读下去了,直到警察来我才停止呼救。(师生笑)一数,结果不少于400字。他小心翼翼地问我,蒋老师这样写行不行,我说不行,我知道他心里偷着乐呢,你说听了这件事之后,他的特点你明白了吧,他是个怎样的人啊,爱耍小聪明。但是他也是有时候爱耍小聪明,有时候写作文也是认真对待,刚刚前两天我们要写一篇新的作文,就是今天咱们要写的作文,这个作文要求是什么呢?咱们来看一看。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看着题目,把要求默读一遍。 蒋:看完了吗,好,这次他没有马上交上来,这次他一个字也没写,他说蒋老师我不知道写谁,好像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人,没有什么特别特别可以写的人,他不写了,于是我就帮助他,我提了很多问题,虽然是替问题,实际上呢我是帮助他回忆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人,我举两个例子好不好,我就问他,他叫龚敏捷,龚敏捷啊,你生活当中有没有看见过像凤辣子那样的泼辣,不拘小节的人呢,他说没印象,我再问他,龚敏捷啊,你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像小嘎子那样争强好胜的人啊,他说没印象,再问题,龚敏捷啊,你有没有看到过像严监生那样非常吝啬的人啊,他说没印象。我想我问下去,总会让我问到他可以写的人。好,如果你们接下去,你们帮帮我,帮他回忆一下。你来问一下。 生:你有没有见到过很严肃的人? 蒋:呦,生活当中有没有很严肃的人,你们看到过这样的人吗?看到过的同学说一下。好,看到了,严肃也是个特点。你再来问一下,帮助他回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