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重点】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重点】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重点】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重点】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上)

李俊奇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

大家好,今天报告的题目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技术要点。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城市雨水系列突出问题的背景;第二,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第三,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要点;第四,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案例;最后,做个小结,对国内的一些启示。

一、城市雨水突出问题分析

目前我们城市出现了很多水问题,特别是城市快速化发展导致的一系列水问题。第一,洪涝频发,特别是近几年很多城市出现的内涝次数越来越多,经常出现城市看海的现象。第二,雨水资源大量流失,根据水资源的统计,特别像华北地区,一个城区流失的量占到城市蓄水量的20%-25%,量相当大。第三,径流污染严重,根据监测分析,很多城市地表水环境中,径流雨水所带来的污染物贡献可以达到1/3-1/2,而且随着管网截流率、污水处理率以及污水处理标准的不断提高,径流雨水所带来的污染物占整个地表水环境的比例会逐渐提高。第四,传统的雨水排污方式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破坏,比如大量的硬化造成地下水得不到补充,还有技术措施选择不当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甚至还有地表径流携带大量的热量,造成地表水环境的热污染,特别是一些封闭的小水体,那么这热污染对水体中的一些生物,包括动植物、微生物,带来一些致命性的灾难性的不可逆的生态破坏。这些就构成了城市所引发出的一系列雨水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规划设计理念、技术设计不当,技术措施比较单一,同时也有管理上的问题,比如重视地上设施,对地下设施重视不够,管网标准偏低等等,另外就是绿色设施建设不足。

这里给几张照片,这是2013年几场雨的径流水质采样的照片,前两排是雨水管道,按照时间序列采样的规律,最上头一排的水质变化规律是,刚开始比较脏,后期颜色越来越浅,但是整体来说还是非常混浊的。那么第二排刚开始水质还比较干净,中间过程比较脏,后期又稍稍变得干净一些,污染物浓度高峰是在中间。第三组是合流制管道,基本上初期的雨水也是比较脏。第四组也是合流制雨水的管道,最脏的点实际上有两个高峰。

右下角这张照片是北京某条河流,在旱季的时候这管道根本不排水,到雨季的时候大量的污水就直接排放进河道。

这里给出2000年-2006年北京城区的雨水、污水、废水共同构成地表水环境的COD的

排放比例情况。大家可以看到,雨水中径流污染物带来的COD的排放量在逐年提高,从百分之二十几一直到了百分之三十几,现在一年COD排放总量可以达到5-8万吨。这是城市雨水系列的突出问题。

二、海绵城市的内涵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表述,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优先考虑更多的利用自然力量,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我们称之为“两个优先,三个自然”,这是海绵城市从国家层面最早提出来的一个表述。

再有就是2015年国办发75号文的表述,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所以它把海绵城市上升到一种城市发展方式,不单单是一个改变雨水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是一种涉及到建筑、规划、道路、园林、水系等一系列专业共同在内的一种城市发展方式。

那么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应该说最主要的切入点是从雨水来的,从传统的单一快速排放模式雨水系统,向建立多目标的雨水管理体系,这样一个转移过程是海绵城市最基本的最朴素的一个切入点。

这里有五大问题与需求,第一是水安全,就是解决内涝问题,第二是水资源,包括径流雨水排放的资源化问题,第三是水环境,刚才说地表水环境中径流雨水污染严重,第四是水生态,第五是水文化,很多地方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水文化传承得不够,保护得也不够。基于五大问题需求提出一个核心的指导思想,就是灰绿结合、绿色优先。

那么海绵城市建设有五大原则,包括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有多个具体的目标,包括径流总量控制、流量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等。从控制过程来看,应该是全过程的,就包括源头消减、中途转输控制、末端调蓄控制利用。从实现的途径来说,有三个途径,第一是保护,第二是修复,第三是建设。保护就是首先要保护我们的湿地、林地、绿地、生态敏感区,就是保护这些用地不被侵占,特别是有些城市的生态水系,在城市化改造和建设过程中,很多湿地、绿地被侵占,导致海绵体不复存在或大幅削减,所以第一个途径就是通过保护来实现。第二是修复,对有些城市的硬化地面,该修复的就要进行修复。第三是建设,包括新建,也包括更新改造,要维持开发后的水文生态环境条件与开发前基本一样,扰动最少,按照这个原则进行建设。

从技术手段来说,我们经常说“渗-滞-蓄-净-用-排”六大类技术,这与刚才讲到的几个目标之间是有关联的,比如径流总量控制,包括源头的下渗,也包括集蓄利用,从径流总量控制可以间接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可以间接减少峰值流量的排放。同时由于下渗集蓄回用,减少了这种排放所带来的水土流失,回补了地下水,所以水生态破坏可以慢慢得到修复。所以径流总量控制是其中一个核心,在几个目标之间是有关联的。

那么从排水系统来看,除了我们过去几十年传统的雨水管渠系统,我们现在称之为小排水系统,作为解决城市层面排水的最基本的功能之外,还有两个系统也要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构建起来:一个就是源头径流减排或者叫源头径流控制系统,也可以叫做狭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通过对建筑与小区、公园绿地、城市道路等等这些城市的下裂面建设源头分散式的小型的生态设施,进行雨水的下渗和集蓄利用,这就是刚才说的狭义的低影响开发。另外一个系统是,这些年来城市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排放能力的系统考虑得不够,所以我们要建立一种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实际上是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能力的那场雨出现的时候,径流雨水的行径通道问题怎么考虑,我们称之为大排水系统。所以,低影响排水系统、小排水系统和大排水系统,这三套系统共同构成海绵城市排水系统的核心。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传统的水利系统要做好衔接,共同实现的目标就是城市内涝、水生态环境的改善,还有黑臭水体的治理。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实现从单一目标向多目标转化的过程。从城市层面来讲,传统的城市以刚性水泥的单一灰色基础设施为主,现在的海绵城市要注重绿色基础设施,刚才说灰绿结合,我们在注重绿色基础设施的同时也不能完全由绿色来替代灰色,所以叫灰绿结合、绿色优先,给城市增加一定的弹性,在国际上更多的叫做弹性城市或水弹性城市。

那么这张片子描述出国际上一系列的雨水控制管理的体系、理念,和海绵城市之间的关系,目前在学术界基本得到共识。最早发达国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比如美国提的最佳管理实践BMP,在英国叫可持续城市排水设计,在澳大利亚叫水敏感性城市设计等等。现在发达国家很多都在采用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表述,从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的突出问题,构建新型的雨水控制管理的体系。现在我们国家提的海绵城市建设,应该说是在世界领域范围之内对雨水管理的一个重大贡献。

海绵城市建设不是凭空来的,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认知的过程,这是我们北京建筑大学雨水团队这些年研究的过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到现在的发展历程,比如最初在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进行一些北方城市的雨水积蓄利用,当然在此之前还有像西北农村地区做的人蓄饮用水不足,解决这种问题的一些工程也都属于这雨水利用的范畴,只不过那是在农村,从

城市层面讲雨水利用一般是在九十年代中期。那么在利用过程中,发现径流雨水的污染比较严重,所以又关注到径流污染需要进行控制,后来发展出来的一些术语,包括雨水综合利用,内涝控制,低影响开发,一直到现在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海绵城市的建设,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过程。

那么这张片子还是在描述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基于要解决的五大问题,对径流源头控制、排水防涝、黑臭水体治理和城市防洪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海绵城市不是包罗万象,不能把刚才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海绵城市本身以雨水系统作为切入点,除了刚才的核心内容之外,要做好与水利部门的防洪系统的衔接。黑臭水体治理涉及到的问题更为复杂,包括管网、污水、内源治理等等一些问题,应该说径流控制对黑臭水体的治理是其中一个方面。

我们要避免几种错误的理解。第一,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是什么关系,这两个是不是可以划等号,我们说不是的。我们目前的海绵城市建设,比发达国家早期提的低影响开发还要大很多,不单单是解决源头控制问题。第二,海绵城市是不是等于水利系统防洪工程,把城市地表产生的径流雨水收集在河湖水域中进行调蓄,就称之为海绵城市呢?也不是,这种是没有改变传统的开发模式,只是通过末端治理,不是海绵城市真正的核心内容。第三,海绵城市是不是等于雨水积蓄利用呢?雨水积蓄利用仅仅是海绵城市的一个方面,在缺水地区雨水积蓄利用应该做,但海绵城市不单单是雨水积蓄利用。第四,海绵城市是不是排水防涝呢?排水防涝是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重点解决的问题,二者之间也并不相等,排水防涝突出解决的是量的问题,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有水量还有水质,还有生态,还有更广义的其他目标以及问题。

三、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要点

这里就不得不介绍一下什么是低影响开发。低影响开发源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它是指模拟自然,用分散的小规模生态设施来控制源头的雨水,通过渗透、过滤、储存、蒸发和滞留等方法来模仿开发前的水文特征,实现多重目的,包括体积控制、流量控制、延缓峰现时间、控制径流污染等等。大家看右上角这个图,原来最早通过一些末端测试,比如BMP测试、调节池、调解塘等这些末端测试来调节,也可以使洪峰削减,但是这个洪峰削减并不是雨水控制的全部。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下面这条线,在源头上模拟开发前的水文特征,这条径流的过程线应该说跟开发前是接近的,这么一条流量过程线才是低影响开发的追求目标。

那么再具体点说,对照一下两种排水方式,第一种就是快排模式,大家可以看到下渗的

量大大减少,径流外排的量达到了百分之七八十。但是新的海绵城市的做法,我们要加强下渗,加强集蓄,通过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透水铺装来促渗,所以下渗减排的量大大增加。另外就是通过湿塘、湿地、蓄水池等等一些设施做集蓄利用,这样可以使得外排量大大减少。

那么其中有一个源头径流控制的核心理念,一个核心的术语叫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假设三十年的二十四小时降水量数据都有,我把小于两毫米的雨量拿掉,因为小于两毫米不产流,把这些雨从小到大进行排列,就出来这么一张柱状图。我们设定某个降雨深度,在这个降雨深度以下的雨都可以通过源头渗、蓄、用等等设施进行控制,那么等到比这场雨大的雨出现的时候,比它小的这部分也会被控制住,就是现在这个图里的V2,那么超过V2的雨,一部分就会排除,V3是被排除的水量。这样平均来说可以算出V1+V2占整个V1+V2+V3的百分比,对应的就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那么有了这条曲线以后,我们就可以得到一条控制线,就是设计降雨深度与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关系。

这张图给出五个城市的关系曲线。如果一个城市就是开发前径流的20%,那么现在我们要按照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去建设,我们要求控制80%,那么年径流总能控制率80%所对应的设计降雨深度是多少,从这五条曲线上我们可以查出,这个量从十几毫米到接近四十毫米之间不等,不同的城市南北方差异还比较大,根据这个曲线我们就可以确定源头减排的控制规模。

到底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取多少合适呢,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来确定,就像北方地区来说,天然的绿地率下渗条件比较好,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最佳为80%-85%,主要是通过控制频率比较高的中、小降雨事件来实现。对一些特殊地区要进行充分的论证,比如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比如有特殊排水防涝要求的区域,这两个区域可以适当提高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标准。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南方一些沿海地区,比如广东、广西及海南等部分沿海地区,我们可以适当地降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另外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特别是在同一个城市,也可能区域不同,有的城市又有坡地又有平原,还有一些不同的地质条件,导致了不同区域的天然条件不一样,所以在判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时候,要考虑多种因素综合确定。这些因素包括水环境容量、水资源的短缺程度、土质条件、内涝风险、资金、场地等等原因。

这里给出我国大陆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分布图,把大陆地区分成了五个区,一区就是西北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85%—90%,二区是80%-85%,三区是75%-85%,四区

是70%-85%,五区是60%-85%。这是一个粗略的判断方法,可以从地图上直接查出你所需要的控制率。具体到某一个城市或者某一个项目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个城市的多年平均降雨量,或者多年降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出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深度,就是二十四小时降雨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这条曲线可以查出对应的设计降雨量深度,从而确定源头径流控制设施的规模。

有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我们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时候要进行考虑,要研究城市的特征,提出城市低影响开发的策略、原则和目标。要确定低影响开发的控制目标,当然在规划里一般会提出绿地率、水域面积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等。在总规层面,各个专业规划编制过程中,也要对这些新考虑的径流总量控制率怎么实现进行合理的考虑,要将这个指标与建筑密度、绿地率、水域面积率等等进行互相协调。

那么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我们可以考虑用单位面积控制容积这个指标,一般指的是每公顷可以控制多少立方水,比如北京按照85%的径流总量控制率考虑,对应的二十四小时设计降雨量实际上是35毫米,那么北京在地方标准里就提出,每公顷要进行控制的雨水量是300立方,就是单位面积的控制容积,这样便于规划设置验收人员操作使用。怎么去实现刚才说的综合指标,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单项或者组合指标来实现,比如下沉绿地率及其下渗深度的要求等等,单位面积控制容积能够实现。

那么到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我们提出雨水设施的选择、设施的空间布局,还有设施规模的确定。再到设计阶段,应该说从设计上我们要求进行一个方案的设计征集,要进行初步设计,要进行审批,完了再进行施工图的设计及其审查。那么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包括这么几个大的环节,一是竖向设计,二是汇水区划分,三是技术选择与设施平面布局,四是水文、水力计算,五是设施规模确定,六是技术经济分析。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竖向设计非常重要,对一个具体项目,首先要做好它的竖向设计,从粗到细,后面我还有例子阐述如何做好竖向设计。有了这些基本要求以后,我们就可以按照一个新的设计程序来进行雨水设施的设计。首先要分析现状条件,要评估问题,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诊断,然后确定合理的设计目标,然后进行方案设计。在进行方案设计过程中,由于雨水系统是多目标的,我们可以采用先假设控制某一个目标,然后再看其他目标是否能满足要求,如果能满足要求,接着看第三个目标,如果不能满足要求,那么我们要退回去调整第一个目标,就采用这种迭代和试算的方法来使多个目标都达到要求。如果对比较大的项目通过这个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可以通过计算机求解,这样就来得更简单。接下来在设计过程中,就会有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城市绿地与工程、城市水系这几个层面的设计。

我们先看建筑与小区,要重点考虑这么几个问题:第一是小区的场地设计,我们要考虑到设施布局,特别像一些透水地面和绿地空间格局,要预留雨水的景观用地,合理地调整竖向,让这些硬地面积的水能够流到这些设施里。第二,建筑可以考虑适当地设计一些绿色屋顶,保证建筑雨落管断接。在很多城市特别一些南方城市,建筑雨落管直接排放到雨水管道或者下水道,直接排走了,这种做法是雨水的快排模式,我们可以考虑把雨水管进行断接,先把雨落管的水排到周围的绿地,通过绿地排到周围的雨水设施,比如雨水花园、渗井等等进行滞留,超过渗透能力或者滞留能力的水,再汇流到管道,这样一来减少了排放的量,减少污染物排放,出现峰值的时间也会滞后。

第三是小区道路,小区道路断面设计是否合理,特别是道路的横断面,要考虑跟周围的绿地系统的衔接,保证道路的水能够流到周围的绿地里去。还有,道路设计的绿带的位置不同,实际上反映了是集中的硬化面积还是分散的硬化面积,绿带可以在车行道与非机动车行道之间,也可以在车行道和步行道之间,绿带的布置是否合理,竖直的布置是否合理,也反映了是分散式的还是集中式的控制方式,效果也不同。

另一个是小区的绿化,要明确绿地的雨水调蓄功能,合理选择雨水设施的植物。小区绿地第一要看看能不能做到小区的绿地率自身尽量少产流,第二绿地是否可以接纳周围的硬化面积。同时在小区里还要注意一个事情,很多小区的地下设施占的面积过大,导致整个小区里没有下水通道,所以在有条件的时候,适当地限制建筑与地下设施占整个小区的面积比例,要留出一定面积的下渗通道,保证小区里的雨水能够下渗。

这里给了一个典型的小区的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系统的典型流程图,可以通过一些管道到滞留设施,也可以做一些储蓄水的设施,把比较脏的水排到污水管网,后期比较干净的水收集起来到蓄水池,蓄水池储存净化以后就回用。雨水管渠的水也可以流到前置唐,再通过湿地调节塘,进行与整个水体的结合,周围的水就排放。如果没有做管渠的,可以在地表上做一些有组织的汇流,通过一些预处理措施,比如渗井、渗渠,再多的水就去溢流。这是典型的工艺流程图,可以根据这些条件进行工艺设施的选择及其汇流路径的确定。

这里给了一个场地里绿地的布置,在绿地率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分散式的布置也可以采用集中式的布置,不同的布置方案效果大为不同。在低影响开发原则理论中,其中一条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切割不同的面积,也就是说绿地做得比较分散,硬地一产流周围就有绿地,可以滞留它产生的径流雨水,这样可以延缓雨水的排放,出现峰值的时间可以滞后。

再看道路,道路可以采用原位透水,比如在步行道可以采用一些透水铺装,在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也可以考虑透水沥青路面或者透水水泥混合的路面,这些要根据道路路基会不

会出现塌陷,根据土质和透水能力进行综合判定。在一些黄土地区,有塌陷风险的道路,还有一些重型荷载的道路,不一定适合这种全透水的路面,那么可以考虑半透的或者只有表层透水的路面做法。

第二,道路横断面设计应该优化道路的横坡,就是使得道路产生的径流雨水能够及时地流到机非隔离带之间,下凹绿地或者道路的生物滞留带进行一些消纳。

第三,道路排水应采用生态排水的方式,比如道路的边沟,如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做一些生态排水的方式。

这里给了一个道路雨水的典型流程图,包括可以在周边设边沟,也可以做管渠,在北方城市要注意含有融雪剂的融雪水进行处置,可以考虑弃流也可以考虑吸附,后期可以考虑沉淀、生物滞留等等,当然也有道路雨水收集回用的案例。

接下来性质的用地就是城市绿地与广场,城市绿地与广场宜采用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小型、分散式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消纳自身的径流雨水。

第二,城市湿地公园、城市绿地中的景观水体等宜具有雨水的调蓄功能,可以是多功能的,特别是一些有水体的公园,本身一定要发挥调蓄功能。那么没有水体的公园也可以结合微地型,因为绿地是多功能的,在旱季的时候是正常的休闲用地,但是到雨季短时间特大暴雨的时候,绿地进行调蓄,雨后再排放专门使用。在绿地工程中要限制过度开发地下空间,一定要为雨水回补地下水提供透水的路径。

这里给了一个绿地和广场的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系统的典型流程图,就不再展开了。

再往下是城市的水系,首先应该保护城市的自然水体,保证它能够有足够的水域面积率,能够保持自然驳岸、生态驳岸的,尽量维持原生态。第二,充分利用城市自然水体设计湿塘与湿地等具有调蓄和净化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

第三,有条件的城市水系,其岸线应设计为生态泊岸。

这里也给出了一个典型的水系流程图,包括在驳岸边可以做一些缓冲带,雨水管渠进水之前可以做一些沉砂,把大颗粒的污染物进行截留,省得排到河道里,造成河道每年清淤造成维护运行的成本过高。有些北方城市的雨水管渠要对含融雪剂的融雪进行弃流,在湿地有净化过程以后再排到水体。

接下来看技术选择,这些设施的选择要根据控制目标,根据汇水区的特征,还有设施的特点进行综合确定。既要考虑它的功能,又要考虑经济性适用性和景观效果。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海绵城市建设的几个关键环节。第一,对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的问题进行准确的判断,比如要根据它的自然地形地貌,通过模型模拟进行内涝风险模拟分析,

看它的积水情况;对水环境质量进行分析;对水生态进行评价。不同的城市或者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问题可能会千差万别,问题不同技术路线就不同。第二,编制一份实施计划或者叫实施方案,这个方案中要对问题、目标、技术、路线等等进行准确的判别。第三,要编制一份海绵城市建设的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应该是一个顶层设计,是一个城市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最重要的一份文件。如果没有这个专项规划,可能会导致一些项目只顾自己,没有考虑到整个项目在整个城市层面上处于什么位置。比如城市中某一个具体项目,单就这个项目而言,做源头减排没问题,当把这个项目搁到整个城市区域层面的时候,会发现这个区域可能是城市最低洼的一个地带,内涝风险压力会非常大。这个时候我们就得系统地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所以这份专项规划非常重要。第四,通过技术加资本的方式来解决,现在财政部住建部推的PPP模式的设计,可以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进行充分的考虑。第五,可以建设一批示范项目、示范工程的建设积累经验,从而更大地进行推广。第六,要有一系列的保证制度,包括政府的管制制度、市场激励或约束制度。

再看我们如何编制一份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包括六个方面:第一,总体目标是否符合要求,总体目标就是刚才基于五大水问题提出的目标,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内涝防治、大排系统的标准以及水利防污系统、水质控制目标等等,这些目标要综合考虑。第二,指标分解是否到位,比如刚才说的85%的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要求每一个地块都去落实,指标分解就要分解到每一个地块,每一个排水分区,每一个流域,都得层层进行分解。第三,是否可可量化、可考核,技术路线、设施是不是有些量化指标,能不能考核,我们要的是最后形成可考核的方案。第四,工程项目的可行性,根据这些指标分解的结果,确定工程项目是否可行,要把这些指标分解到不同的项目里面去。第五,工程的示范性、创新性和实施效果,这些工程是不是具有典型意义,是不是有一些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实施效果怎么样,能不能达到最初设定的目标,它的景观效果老百姓是否接受。最后一个就是刚才说配套的资金保证制度,包括PPP模式的创新。

2017年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7年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吉林省吉林轻工业设计院有限公司 二〇一七年三月

项目名称:珲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一期工程 项目单位:珲春市城市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吉林省吉林轻工业设计院有限公司 证书编号:工咨甲10820070043 单位负责人:王金山 总工程师:郭荣辉 技术负责人:邹军高级工程师经济负责人:刘凤祥高级工程师 参加编制人员:王琳琳高级工程师 翟伟娜高级工程师 赵蕾高级工程师 宋学丹助理工程师 校核:赵红音 校对:徐静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 项目概况 (1) 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4) 1.3 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5) 1.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6) 1.5 问题与建议 (7) 第二章现状分析与建设必要性 (9) 2.1 城市概况 (9) 2.2 城市生态本底 (11) 2.3 现状评价 (12) 2.4 需求分析 (15) 2.5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6) 第三章建设地点与区域条件 (20) 3.1 项目地点 (20) 3.2 区域建设条件 (20) 第四章项目总体建设方案 (28) 4.1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28) 4.2 建设原则 (28) 4.3 主要建设任务 (28) 第五章城市道路系统建设方案 (32) 5.1 工程概况 (32) 5.2 设计依据 (32) 5.3 海绵型道路平纵横设计方案 (33) 5.4 海绵型道路技术措施 (37) 5.5 海绵型道路工程部分道路改造、交通设施 (46) 5.6 合流制改造工程 (32) 5.7 工程量 (68)

第六章园林绿地系统建设方案 (71) 6.1 概述 (71) 6.2 建设方案 (73) 6.3工程量 (87) 第七章城市水系统建设方案 (91) 7.1 工程概况 (91) 7.2 建设方案 (91) 7.3 堤顶路工程 (107) 7.4 工程量 (130) 第八章节约能源 (132) 8.1 设计依据 (132) 8.2 工程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134) 8.3 节能措施 (134) 8.4 节能管理措施 (137) 8.5 节能效果分析结论与建议 (138) 第九章环境保护 (139) 9.1 建设地点现状 (139) 9.2 设计依据及采用标准 (139) 9.3 施工期环境影响及缓解措施 (139) 9.4 运行期环境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141) 9.5 环境影响控制预期效果 (142) 第十章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143) 10.1 劳动安全卫生 (143) 10.2 消防 (144) 第十一章组织机构及建设管理 (147) 11.1 组织机构 (147) 11.2 项目建设管理 (147) 11.3 运营管理 (147)

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XX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排水设施建设探索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排水设施建设探索 发表时间:2019-04-08T10:00:07.47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4期作者:刘言斌 [导读] 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基于城市水文循环,重塑城市、人、水新型关系的新型城市发展理念 上海浦东新区东宝市政实业有限公司上海 200125 摘要: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基于城市水文循环,重塑城市、人、水新型关系的新型城市发展理念,国家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综合排水设施建设养护中合理设置,发挥设施调蓄、存储、运用的作用,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有效修复城市水生态,合理利用水资源。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综合排水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 一、现状分析 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城市化率越来越快,在快速城镇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城市水问题,例如城市内涝频发、水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等。为此,必须创新城镇化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排水设施建设上如何助力海绵城市建设是我们排水人需要思考和为之努力的方向。 加强城市排水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六大要素 1、渗: 由于建设时把城市构造成了钢筋水泥的深林,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循环,水资源的地表、地下消耗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充,要加强自然的渗透,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 2、滞: 滞的主要是通过对雨水的流径调节、地形调节,让雨水延长汇流时间,并引流到我们想要雨水流到的地方,用时间换空间,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过大的现象,延缓集中降雨形成径流高峰。 3、蓄: 现有的治水理念是快速的将水排入水体,不要形成内涝,将雨水一排了事缺少对有效的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蓄的概念就是通过合理布局、科学构建一些能储水的排水构筑物,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的作用。 4、净: 净是指水通过土壤、植被、路面、构筑物等各种媒介的渗透,运用渗滤、净化、生物处理等方式,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经过净化处理,然后回用到城市中,建成一个循环系统。 5、用: 在经过净化之后的雨水要尽可能被利用,不管是水资源充足地区还是贫瘠地区,都应该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利用。 6、排: 排是利用城市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 三、海绵城市推进建设中城市综合排水设施的作用 1、改变现有排水理念: 现有排水只是尽快将雨水排入水体,缺乏海绵城市对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前瞻思维,改变原有的排水理念,综合采取 “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措施,统筹水生态、水环境和水安全,发挥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控制雨水径流,通过“渗”来补充地表水,通过“蓄”合理调蓄降水,再通过净化把水“用”在原地,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人水合一的生态之城。 2、改善内涝积水现象: 通过对排水分区区域情况、设施情况、蓄排情况、防洪情况、应急情况等的众多内涝积水成因的分析,了解区域内的内涝积水点分布情况,评估通过排水管网建设、城市泵排建设、调蓄空间建设、防洪水利建设来延缓降雨积水峰值时间,消减流量峰值,同时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等措施加强城市应急处置能级来解决或改善内涝积水现象,让我们的海绵城市能径流滞蓄排的更为合理有效。 3、改善水体黑臭现象: 水体黑臭问题在岸上,通过排水体系调研(排水体制、管网连接情况和管网运行水位)、错接混接情况、管道破损运行情况、外来水汇入(地下水入渗、河水倒灌、上游入流等)情况、排水口调查、污水处理厂调查、河道调查,排摸混接、偷排、处理不达标超标排放等污染水体的污染源,通过雨污分流纳管、封堵违规排水口、严惩超标排放、加大污水处置效能、前期雨水截流等排水设施建设来解决或改善水体黑臭现象,让我们的海绵城市排出的是达标水质。 四、海绵排水设施建设的探索 要解决“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问题,需细化探索海绵排水设施建设,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水管理能力建设为重点,逐步构建“格局合理、蓄排兼备、水流通畅、环境优美、管理科学”的海绵城市建设水务保障体系,增强城市防洪排涝、水资源保障、水生态环境。以下扼要谈谈我对海绵城市理念下排水设施的建设想法: 1、推进雨水系统提标改造: 遵循安全高效、排蓄结合的原则,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排水防涝标准、雨水径流标准及污染治理标准,提标改造改善城市雨水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1避免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必要手段 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与内涝有关的高强特大暴雨、飓风台风等极端气候频现;城市高楼林立、循环不畅,城市上空的热气流无法疏散,城市热岛产生的局地气流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雨的发生,同时城市空气中的凝结核多,也会促进降雨,由此形成的“雨岛效应”是城市内涝的诱因之一。另一方面,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由于降雨不能及时下渗,形成地表径流,传统的城市排水体系难以适应强降雨时形成的径流量洪峰,产生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汇流是海绵城市控制的关键。六字建设方针中的“渗”是减少屋面、路面和地面的硬质铺装,充分采用渗透和绿地技术,从源头减少径流;“滞”是通过植草沟、滞留带等工程措施,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洪峰出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缓解降雨时的排水压力。通过各类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多项措施联合作用,达到降低地表径流量、控制城市内涝的目的。 2海绵城市建设是降低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地表水资源污染形式严峻,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来源之一。面源污染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和证实以来对水污染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城市面源污染是除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二大面源污染类型。城市面源污染主要由降雨径流的淋浴和冲刷作用产生。特别是在暴雨初期,由于降雨径流将地表的、沉积在下水管网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冲刷汇入受纳水体,而引起水体污染。据观测,在暴雨初期(降雨前20min)污染物浓度一般都超过平时污水浓度,城市面源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海绵城市建设六字方针中的“净”,是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措施过滤和降解汇流雨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城市水环境的目的。同时,在雨水通过“渗”“滞”的过程也能对大颗粒污染物达到截留和初步净化的目的。 3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 我国水资源匮乏,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城市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大,城市开发建设过度硬化造成降雨形成径流外排,导致地下水补给不足;水体污染降低了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也加重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缺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应对水资源短缺危机,一方面要治理源头污染、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探寻新的水资源替代。雨水污染程度轻,处理成本相对较低,是再生水的优质水源。在降雨时,利用自然水体和地下雨水调蓄池收集雨水,实现“蓄”的目的;再通过各类净化设施的处理和各级管网的输送,将处理达标的雨水回用于市政浇洒、景观水补充等用途,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自来水,而且充分、有效的“用”雨水,实现水资源的“开源节流”,节约了水资源也降低了污水的排放。

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 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一、遵循原则生态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优先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渗透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海绵城市建设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减负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统性,协调给水、性。. 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

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如果一个城市建成区有100平方公里的话,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达到这个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 二、设计理念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 雨水花园、下 措施来组织沉式绿地等绿色源头分和排水,以慢排缓释散控制为主 要规划设计理念。 北京近山松海绵透水铺 配套设施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

海绵城市建设 · 六大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六大要素 2015-11-10 1海绵城市--渗 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其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而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透水景观铺装

传统的城市开发中无论是市政公共区域景观铺装还是居住区景观铺装设计中多数采用的都是透水性差的材料,所以导致雨水渗透性差,而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或通过水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街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 2透水道路铺装 传统城市开发建设中道路占据了城市面积的10%-25%,而传统的道路铺装材料也是导致雨水渗透性差的重要隐私之一,除了景观铺装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之外,还可以将园区道路、居住区道路、停车场铺装材料改为透水混凝土,加大雨水渗透量,减少地表径流,渗透的雨水储蓄在地下储蓄池内经净化排入河道或者补给地下水,减少了直接性雨水对路面冲刷然后快速径流排水对于水源的污染。 绿色建筑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不仅在于地面,屋顶和屋面雨水的处理也同样重要。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2海绵城市---蓄 即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水汇集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而当下海绵城市蓄水环节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要求,地下蓄水样式多样,总体常用形式有两种:塑料模块蓄水、地下蓄水池。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要点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要点分析 1、海绵城市理念分析 “海绵城市”主要是根据海绵进行命名的,目的是能够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与海绵相似,能够对水资源进行吸收和净化。但是根据我国的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状况,我国的水资源的储存呈现下降的趋势。所以,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运用高效的技术措施,进行雨水的收集工作,提升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率。“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主要是以城市的水系统为核心进行分析的,将高效的技术进行结构网的建立。在进行雨水的收集过程中,需要循环的对其进行净化和过滤,从而降低城市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只有通过对绿道进行开发、加强可渗透路面的采用,进行透水停车场的建设等,从而实现对城市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 2.1、规划引领、系统布局 在进行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中,需要进行其详细化的设计,对于修建性规划进行全面的落实,同时需要将海绵城市的环保理念和比较低影响的开发理念等进行落实,同时对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进行明确,重点坚持首先进行规划,随后进行建设的原则,对于集中连片布

局需要给予重视,从而防止项目出现的碎片化问题,最大程度的提升城市规划对于海绵城市的影响。 2.2、生态为本、自然循环 务必按照水循环的脉络进行雨水的处理,对于雨水的排放过程中,需要按照自然坡降的原则,同时结合生态环保的理念进行雨水资源的存储,通过对植被等自然下垫面的充分利用,对雨水进行渗透和净化,从而提高其城市的自身调蓄能力。 2.3、示范带动、统筹推进 务必遵循“先建设样板、再全面推进”的建设标准,对于示范性比较大的项目进行优先建设,及时的进行建设经验的积累,从而促进试点的建设开展。在进行新区建设时,需要以目标为建设知道,进行优先实施建设,全面的运用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对于老城区的建设问题,则需要根据改造规划结合旧城的实际情况进行海绵城市设施的全面推进。 3、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建设资金匮乏 一般而言,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资金主要是由我国的政府进行拨款的,建设资金量是比较大的,但是在短时间内,不能及时的将建设的价值进行体现,如果政府的资金链出现问题,资金供应不足,势必影响海绵城市的正常建设进度。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初期,社会各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doc 96页)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doc 96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AY 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20 1 6年4月

项目名称: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 水系统构建 委托方(甲方):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承担方(乙方):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141165) 市政工程设计行业甲级:证书编号A141002828 编制阶段:送审成果 送审单位: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送审时间:2016.04

院长:杨德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院总工程师:尹卫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管院长:陈永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市政一分院院长:陈利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副院长:孙成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魏改霞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姚学同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赵耀高级工程师 项目组成员 赵耀薛磊肖梦莹 刘亚洲陈宁宁张凤菊

安阳市地方规章 AY 编号:AY01-2016 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2016—4—23发布 2016—4—23 试行————————————————————————————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联合发布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安阳市规划局 前言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旨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载体是建设项目,因此,城市建设项目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仅仅考虑雨水管渠系统、以“快排”方式应对雨水的传统发展方式,转而全面考虑小雨、大雨、暴雨等不同情形下对雨水径流的合理管理需求,构建由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雨水管渠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协调衔接组成的海绵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对于建设项目的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鉴于我国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的实际情况,相关规定中并未照搬国外在强降雨(如重现期为30年、50年或100年一遇的降雨)时外排峰值流量的量化控制要求,因而只需合理进行场地竖向设计、使超标雨水径流能够按照规划要求排出场地即可,不需要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雨水管渠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明确指出:“为保障城市安全,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区域,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仍然应当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的相关标准执行。”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雨水管渠系统规划设计已有规范迸行指导,也不需要另外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目前尚缺乏技术导则以指引相关规划设计落实量化管控要求,为此,编制组根据本地降雨、土壤、地形地势、地下水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具体情况,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基本规定;4.规划设计标准;5.规划设计指引;6.计算指引;7.附则。 本导则由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管理解释。在试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送至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泰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0 .doc

泰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0)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5〕139号)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苏建函城〔2018〕754号)要求,结合泰州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关要求,科学规划和统筹实施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城市绿地与公园、城市水系统建设,努力实现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推广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治理体系,实现城市生态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科学规范。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领城市发展,以科学规划引领海绵城市建设,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相关规划,完善技术标准规范。 2.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为本。充分发挥河、林、湿地等自然原始地形地貌对雨水的自然积蓄、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注重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突出生态效益。 3.坚持民生为先,统筹推进。将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水

安全保障能力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加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无缝衔接,提升城市吸水、蓄水、净水、释水功能。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工作目标 全面推进我市规划区内海绵城市建设,新城区所有新建项目和新开发地块均按照海绵城市要求建设;老城区结合内涝治理、黑臭河道治理、旧城改造等逐步推进海绵化改造。整体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SS削减率≥45%,水面保持率≥15.5%。到2020年,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30年,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二)近期工作目标 到2020年,完成近期规划海绵分区的海绵城市区域建设,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用两年时间解决分区内的河流生态退化、水体黑臭、内涝严重等问题,全面提升分区内的“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建设水平。2019-2020年,对6个海绵分区的建设以每年50%以上的面积推进,到2020年完成22%的建成区面积建成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目标。在市区范围内,对于建筑小区、园林绿地、道路广场、河道水系等类型的新改扩建项目,在2019—2020年竣工的,海绵城市建设达标率须达到100%。 (1)北部街区和老城核心区海绵分区 北部街区和老城核心区分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由海陵区政府负责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配合推进。该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最新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学习资料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1避免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必要手段 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与内涝有关的高强特大暴雨、飓风台风等极端气候频现;城市高楼林立、循环不畅,城市上空的热气流无法疏散,城市热岛产生的局地气流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雨的发生,同时城市空气中的凝结核多,也会促进降雨,由此形成的“雨岛效应”是城市内涝的诱因之一。另一方面,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由于降雨不能及时下渗,形成地表径流,传统的城市排水体系难以适应强降雨时形成的径流量洪峰,产生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汇流是海绵城市控制的关键。六字建设方针中的“渗”是减少屋面、路面和地面的硬质铺装,充分采用渗透和绿地技术,从源头减少径流;“滞”是通过植草沟、滞留带等工程措施,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洪峰出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缓解降雨时的排水压力。通过各类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多项措施联合作用,达到降低地表径流量、控制城市内涝的目的。 2海绵城市建设是降低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地表水资源污染形式严峻,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来源之一。面源污染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和证实以来对水污染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城市面源污染是除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二大面源污染类型。城市面源污染主要由降雨径流的淋浴和冲刷作用产生。特别是在暴雨初期,由于降雨径流将地表的、沉积在下水管网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冲刷汇入受纳水体,而引起水体污染。据观测,在暴雨初期(降雨前20min)污染物浓度一般都超过平时污水浓度,城市面源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海绵城市建设六字方针中的“净”,是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措施过滤和降解汇流雨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城市水环境的目的。同时,在雨水通过“渗”“滞”的过程也能对大颗粒污染物达到截留和初步净化的目的。 3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 我国水资源匮乏,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城市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大,城市开发建设过度硬化造成降雨形成径流外排,导致地下水补给不足;水体污染降低了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也加重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缺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应对水资源短缺危机,一方面要治理源头污染、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探寻新的水资源替代。雨水污染程度轻,处理成本相对较低,是再生水的优质水源。在降雨时,利用自然水体和地下雨水调蓄池收集雨水,实现“蓄”的目的;再通过各类净化设施的处理和各级管网的输送,将处理达标的雨水回用于市政浇洒、景观水补充等用途,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自来水,而且充分、有效的“用”雨水,实现水资源的“开源节流”,节约了水资源也降低了污水的排放。 4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为缓解城市内涝情况,优化城市环境,海绵城市理念已受到众多城市规划和建设者的青睐。海绵城市即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排水、吸水及储水。该类城市除了弹性良好外,还可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使城市水资源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提升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及自身的防御能力。 1工程概况 某市在开展沙湖港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时,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排涝方面,基于周边区域发展情况,科学运用滨水景观资源,并对其进行深入利用再开发。本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港渠黑臭水体,提升渠道排涝能力,同时建设一个集海绵景观游憩、宣教及科普为一体综合性公园。基于工程所在地的地势情况对公园进行规划,通过多种办法建立综合海绵系统,将雨洪处理设施与城市景观结合,做到景观及防洪工作的相互结合,使公园不仅具有丰富景观,同时滨水空间也可向纵深延伸。 2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要点论述 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时,需考虑各种基础设施和周边情况,科学使用现有条件;需对雨落管断接技术进行优化,围绕建筑周围绿地布置使用屋顶雨水,如雨水花园等。通过建筑绿色屋顶的使用,使雨水得到净化,提升水质,同时使汇流时间得以放缓,降低公园内涝压力;

在对公园内部的绿地展开设计时,可通过多种滞留设施的使用来对其进行处理,要求布置溢流口。在进行公园设计时可降低雨水管道的布置量,若一定要使用雨水管道,须布置雨水口。从各种源头对雨水进行处理后,就将其投入到绿化及景观水体的使用中。为降低公园对水资源的使用量,景观水体应避免使用自来水作为补水水源;而应积极进行雨水积蓄利用,通过一系列措施开展雨水收集,雨水要优先投入到补充景观水体,绿化及喷洒道路方面。雨水的处理途径具体为:雨水在降落到屋面后,需要通过初期弃流,使其汇集到高位花坛及雨水桶中,之后需使其溢流汇集到低势绿地内,其中雨水桶中的雨水可以投入到绿化用水中;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可通过雨水花园、低势绿地或渗透铺装等形式使径流得到净化及消纳,其他超标准雨水需要近排入雨水管道中。为降低雨水管道内杂质含量,可把各种截留装置,如旋流沉沙或截污挂篮等悬挂于雨水口。雨水通过处理后,其中一部分可排入雨水管内,通过间接方式加以使用,其余可流入景观水体或雨水池内得到调蓄、储存,并对其进行过滤消毒处理后再集中配水,之后可投入到道路浇洒、绿化灌溉及景观水体补水方面。由于公园本身很难消纳全部的雨水,所以过多的雨水可排入到公园周边其他公园及广场中。公园中雨水的应用流程具体如图1所示。 3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技术 3.1透水性铺装方法在使用透水性铺装方法时,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1)进行铺设时,材料之间应有更宽的衔接缝隙面积,从而增强缝隙透水量;(2)选择材料时,应要选择透水率更高的透水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中“灰色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3886941.html, 海绵城市中“灰色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作者:江彬柳颖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上旬》2019年第06期 【摘要】海绵城市强调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相对于“绿色设施”,城市中的“排水系统”则是“灰色设施”。文章首先介绍了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对海绵城市建设中“灰色设施”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说明了海绵城市建设中综合管廊建设的必要性。 【关键词】海绵城市;灰色设施;排水系统;综合管廊 “雨季一来,城市看海”[1]。我国 99% 的城市目前都是快排模式[2],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城市内涝灾害频发,修再多管道也不够用。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这一理念,从源头出发,对雨水进行管理。除了城市中的“海绵体”的建设,就是海绵城市中的“绿色设施”,包括城市河道,城市公园、草坪植被等,还需要对城市的排水系统----“灰色设施”进行改造。灰色设施如何解决,国家提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实 施意见,将有助于消除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提升防治水涝灾害的能力[1]。所以,建设综合管廊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1、海绵城市概述 1.1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全新的针对城市雨水洪涝的管理理念[2]。是 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2]。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使得城市在面对雨水带来的灾害时具有更强的“自我消化”能力以及更高的“弹性”,又称为“水弹性城市”[2]。其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3]。 1.2 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及意义 1.2.1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海绵城市强调增加绿地,降低城市地面的硬化比例。有研究表明,城市地面硬化直接阻断了雨水补给地下水的途径,使地下水水位难以回升。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收集并处理雨洪水,这些被处理过的水可以用于生产和生活,或者作为景观用水,补给地下水等,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2.2建设海绵城市可以减少城市内涝发生,提高适应极端天气的能力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 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姓名:刘伟鹏 学号:033513315 指导老师:余海静

海绵城市是雨洪利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丰富和完善,对于解决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内涝频繁发生、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海绵城市的理论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不仅增加市政雨水管网及收纳水体、排涝设施压力,而且降雨初期大量污染物随径流雨水入河影响水环境质量。另外大量雨水外排,也是水资源的一种浪费。海绵城市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与传统雨水利用相比,海绵城市更注重雨水

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雨水排放模式。 二、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本文将结合我国南方某城市阐述海绵城市理论的实践。 (一)水系湿地规划 河湖水系、坑塘湿地等是城市天然的雨水滞纳净化场地。尤其是城区水面率高的城市,要在河道两侧控制不小于5 m~50 m的绿化带,为河滨植被缓冲带、河滨湿地、雨水滞留塘等低影响开发系统的构建提供条件。首先应加强对现有水系湿地的保护,尤其是城市低洼区的河沟、坑塘等,严禁盲目填埋,增加内涝风险。对历史填埋的河道水系,特别是在因缺乏调蓄水体导致内涝风险较高的区域,应结合城市建设进行生态恢复。 针对该城市水路并行、城河相依的城市格局,应充分利用河道与道路之间的绿化带,建设植被缓冲带,并设置横向地表泄水通道将地块雨水引入缓冲带。在河滨绿化带较宽、地势低洼的区域应构建湿地系统,强化对雨水的调蓄与净化。对于相对封闭的河沟、坑塘等,应辅以适当的工程措施,设置雨水滞留塘。 (二)绿地广场规划 该城市生态绿城建设规划提出至2020年,城镇绿化覆盖40%以上(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以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O。充分挖掘绿地、广场、公园等城市开敞空间滞蓄、净化雨水的

“海绵城市”学习资料:城市建设新理念新方向

“海绵城市”学习资料:城市建设新理念新 方向 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方向 就“海绵城市”专访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章林伟 12月21日到22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要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城市”。为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中国经济导报联合正元地理信息公司推出智慧城市专刊并在这期创刊号上发表本报对住建部副司长章林伟关于海绵城市的专访,以飨读者。 城市顶层设计要考虑控制雨水径流 中国经济导报:建设海绵城市,通过学习国办发〔XX〕75号文件,似乎有所领悟,但为了如何认识海绵城市建设,具体有哪些工作要做,应该从哪里下手,我国的城市建设问题主要出在哪里?类似这样的细节,希望章司长给我们介绍一下。 章林伟:非常明确,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发展的理念与方式。我觉得这是一种准确的定位,它是城市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一种方式。海绵城市建设既可解决我们的生态城市建设问题,也可以应对我们现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需求。我们还应有更高的认识,我认为它是中国跨

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很重要极有效的举措。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过度带来的硬化,导致了城市降雨的泾流没有控制好,继而使城市的水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安全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暴露出来。当然这个问题也不是中国特有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也碰到过这些问题,只不过他们转型转得早,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实际上是从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就开始注重这个问题。应该说我们是将国外发展过程的经验教训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我觉得应该从这个高度来认识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要以雨水的泾流控制为切入口,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城市生态的影响,将70%降水就地消纳和利用。原来没有进行大规模城市开发之前,自然散落的降雨,实际上最多只会有30%能够快速进入河流,大部分通过土地的漏渗、涵养,以及通过植被蓄纳并缓慢蒸发参与水气循环。这样就涵养了生态、解决了资源、改善了环境。换句话说,原来这个海绵体是自然存在的,现在由于城市的粗放发展,把这个海绵体给破坏了,使它没有吸纳的功能,没有渗透的功能,没有缓释的功能,没有能参加水汽蒸发的大自然的循环过程,所以一下雨,雨水就快速进入城市排水系统,从而造成了许多的问题。国务院的文件说得非常清楚,就是把70%的雨水给控制住,实际上从科学角度讲就是控制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1避免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必要手段 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与内涝有关的高强特大暴雨、飓风台风等极端气候频现;城市高楼林立、循环不畅,城市上空的热气流无法疏散,城市热岛产生的局地气流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雨的发生,同时城市空气中的凝结核多,也会促进降雨,由此形成的“雨岛效应”是城市内涝的诱因之一。另一方面,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由于降雨不能及时下渗,形成地表径流,传统的城市排水体系难以适应强降雨时形成的径流量洪峰,产生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汇流是海绵城市控制的关键。六字建设方针中的“渗”是减少屋面、路面和地面的硬质铺装,充分采用渗透和绿地技术,从源头减少径流;“滞”是通过植草沟、滞留带等工程措施,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洪峰出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缓解降雨时的排水压力。通过各类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多项措施联合作用,达到降低地表径流量、控制城市内涝的目的。 2海绵城市建设是降低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地表水资源污染形式严峻,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来源之一。面源污染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和证实以来对水污染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城市面源污染是除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二大面源污染类型。城市面源污染主要由降雨径流的淋浴和冲刷作用产生。特别是在暴雨初期,由于降雨径流将地表的、沉积在下水管网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冲刷汇入受纳水体,而引起水体污染。据观测,在暴雨初期(降雨前20min)污染物浓度一般都超过平时污水浓度,城市面源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海绵城市建设六字方针中的“净”,是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措施过滤和降解汇流雨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城市水环境的目的。同时,在雨水通过“渗”“滞”的过程也能对大颗粒污染物达到截留和初步净化的目的。 3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 我国水资源匮乏,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城市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大,城市开发建设过度硬化造成降雨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