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以脑梗死合并出血为首发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例报道

以脑梗死合并出血为首发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例报道

以脑梗死合并出血为首发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例报道

尿毒症合并高钾血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尿毒症合并高钾血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5-09-18T16:40:47.693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7月第13期供稿作者:叶小方曾兴蓉文鸿[导读] 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肾内科四川攀枝花为了揭示尿毒症合并高钾血症的危险性,探讨护理对策,以便更好的预防和处理严重的高钾血症。 叶小方曾兴蓉文鸿(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肾内科四川攀枝花 617067) 摘要: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4 年1 月至2015 年5 月就诊的40 例尿毒症合并高钾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尿毒症合并高钾血症可通过临床干预以及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等手段来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尿毒症;高钾血症;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护理【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151-01 为了揭示尿毒症合并高钾血症的危险性,探讨护理对策,以便更好的预防和处理严重的高钾血症,我们总结了40 例尿毒症合并高钾血症的相关资料,并对其高钾血症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1.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科自2014 年1 月至2015 年5 月共收治尿毒症合并高血钾病人40 例,经积极抢救,精心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本组40 例。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龄17-83 岁,尿毒症病程6 月-20 年,其中血液透析20 例,腹膜透析患者15 例,未透析的5例,血钾值为5.6mmol/l-8.9mmkol/l。高血钾的诊断:首先应除外由于溶血等原因所致的假性高血钾,并排除实验室误差,血钾> 5.5mmol/l(正常值3.5-5.5mmol/l)作为诊断标准。 1.2 高血钾的临床表现:心电图有特征性改变与血钾升高的程度有关,血钾>5.5mmol/l,心电图表现为Q-T 间期缩短,T 波高尖对称,基底狭窄呈帐篷状,血钾>7-8mmol/l,P 波振幅降低,P-R间期延长以至P 波消失。神经肌肉症状早期常有四肢及口周感觉麻木,极度疲乏,肌肉酸痛,肢体苍白湿冷,临床上还多见有胃肠道症状如腹泻。血钾>7mmol/l,四肢软瘫,先为躯干最后影响到呼吸肌,导致晕厥的发生,中枢神经肌肉系统表现为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所有高钾血症均有不同程度的氮质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1.3 尿毒症合并高钾血症的处理方法:立即停止输注或口服含钾药物,避免进食含钾高的食物;对抗心律失常: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降低血钾浓度: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或糖胰比液体(5%GS100-200ML,以每5g 糖加入正规胰岛素1u),并注意血糖变化;静脉注射呋噻咪,阳离子交换树脂口服或保留灌肠;加强透析: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这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但腹透疗效相对较差且效果较慢。应用低钾或无钾透析液进行血透,可以使血钾几乎在透析开始后即下降,1-2h 后血钾几乎可恢复到正常。血透者为了防止组织中的钾转移到血液中至血钾再次升高,可增加透析频次即次日再行血透治疗。 2.尿毒症合并高血钾的发病原因分析:透析不足,患者经济条件有限,尿毒症患者未坚持规律透析和复查;摄取过量的含钾高的食物或药物;输入库存血过多;含钾药物输入过多或过快;便秘,体内毒素不能及时排除,患者的心理负担过重,再加上尿毒症预后不乐观,病人心态消极,不愿配合医护人员。 3.尿毒症合并高血钾的护理体会:3.1 病情观察:立即给予心电监护,对血压,心率,心律,呼吸及氧饱和度持续监测,同时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尿量等变化,对昏迷患者应加强皮肤和口腔护理,透析患者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解决患者的需要,注意透析前后电解质的复查。准确记录出入量。 3.2 心理护理:尿毒症患者由于长期被疾病折磨,再加上治疗费用较高,而预后不乐观,多数病人情绪低沉,压抑感加重,护理人员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体贴和关心病人,多和他们谈心,给予心理支持和精神鼓励,让其处于较好的心理状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多与家属沟通,还就、可以动员社会的力量,以便争取更多的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3.3 加强健康宣教:指导坚持长期规律的透析和合理的饮食至关重要,并注意定期复查。告知含钾高的水果有香蕉,番茄,枇杷,桃子,奇异果,干桂圆,含钾高的食物有咖啡,浓茶,肉汤,鸡精,蔬菜水煮3min 再炒,竹笋,菜汤及肉汤请节制食用,少喝汤。另外可告知其尽量选择含钾低的水果如梨,苹果,火龙果等,但每次量不可过多,约50-100g。 3.4.对症护理:输注糖胰比液体时注意监测患者的血糖情况,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和呋噻咪时注意推注的速度及病人有无不良反应,如遇酸中毒时可建议其用碳酸氢钠漱口,还可口服或静脉滴注纠酸药物,合并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遵医嘱使用止吐药物,并观察疗效,指导其少食多餐。 3.5.对于血液透析患者或者腹膜透析的患者还应加强自体内瘘或置管处的护理,防止感染的反生,增加电话回访的次数,进行家庭访视,手把手的教会患者如何护理。 3.6 定期开展知识讲座或者座谈,举办肾友会等活动,讲解高钾血症的危害和预防,并发放一些宣传资料和高钾食物的小卡片。另外科室可以建立登记薄或者微信群,QQ 群等,让资质相对较高的护士,医生和患者共同参与其中,这样不仅可以和患者进行近距离的沟通,增强部分患者的医从性,而且可以让患者和患者自己沟通,进行经验交流,这样更有利于高钾血症的控制和发生。 4.结论通过医护人员的积极抢救以及精心的护理,加上患者乐观的生活态度,家庭和亲友间的支持鼓励,病友间经验的良性互动,严谨的遵医行为以及适当的自我节制,保持愉快的身心以及社会的力量才能提高尿毒症合并高血钾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1] 张新娟,舒适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z2):7.[2] 李领香,胡建军。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2 种护理模式有机结合的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3):160.[3] 吴芳,血液透析抢救高钾血症38 例临床护理体会[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10):32-33.[4] 王庆竹,黎琪,舒适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1):1758-1759.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特点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特点 发表时间:2016-04-28T15:35:57.480Z 来源:《徐州医学院学报》2015年11月第35卷总第21期作者:黄忠卫[导读] 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研究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对临床工作及判断预后具有指导意义。(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江苏海门226121)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1---2015.2我院收治的17例脑梗死后HT患者临床资料,包括HT部位与类型、临床表现、治疗、转归等情况。结果:患者发生HT平均时间为(4. 9±2. 7) d,多为脑叶出血、非血肿型。HT 的发生与心房纤颤、大面积脑梗死、糖尿病、高血压病、高龄(>70岁)有关。治疗后11例患者病情好转,4例患者病情无变化,2例患者病情加重。结论:心房纤颤、大面积脑梗死、糖尿病、高龄是发生脑梗死后HT的影响因素,尽早进行颅脑CT复查是及时发现脑梗死后 HT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急性脑梗死后自发出血性转化(HT)的发生率为10%~43%,大部分没有严重的临床后果,但出血性转化形成的大血肿影响临床预后。研究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对临床工作及判断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择2014.1-2015.2我院收治的HT患者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72~86岁,平均(73.2±9. 5)岁。既往有冠心病、心房纤颤病史14例,高血压病史15例,糖尿病病史10例。 1. 2 HT判定及分型 17例HT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合作组( ECASS II)颅脑CT血肿形态将其分为4型: (1)出血性脑梗死Ⅰ型( HI-Ⅰ型) : 即沿着梗死灶边缘小的斑点状密度增高; (2)出血性脑梗死Ⅱ型( HI-Ⅱ型) :梗死区内较大的融合的斑点状影,无占位效应; (3)脑实质血肿Ⅰ型 ( PH-Ⅰ型) : 血肿块不超过梗死区的30%,伴有轻度占位效应; (4)脑实质血肿Ⅱ型( PH-Ⅱ型) : 高密度血肿块超过梗死区的30%,伴有明显的占位效应。 1.3治疗入院确诊为脑梗死,常规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100mg,1次/ d; 瑞舒伐他汀,1片/次)、活血化瘀、营养脑神经,脑水肿给以甘露醇、呋塞米,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预防消化道出血并发症,不能进食予鼻饲流质及对症治疗。继发梗死后HT则停用抗血小板、活血化瘀、血管扩张剂、抗凝等,脑水肿严重加强脱水降颅压,血肿较大占位效应明显病情严重者请神经外科会诊,必要时行开颅去骨瓣减压及清除血肿手术。 1. 4疗效判定标准在患者初病时、发生HT时和出院时均由同一位医师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好转:评分减少≥2分; 恶化:评分增加≥2分;无变化:上述两种情况之外。 2结果 2.1患者发生HT平均时间为( 4. 9±2. 7) d。 2. 2HT部位、类型脑叶出血( 82. 4%,14/17); 非血肿型( 70. 6%,12/17)。HT部位: 顶叶1例,额、颞、顶叶7例,颞叶3例,颞、顶叶4例,基底节区2例。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合作组( ECASSⅡ)CT分型标准: HI-Ⅰ型7例,HI-Ⅱ型3例,PH-Ⅰ型5例,PH-Ⅱ型2例。 2. 3临床表现 5例患者表现为病情突然加重出现意识障碍,均经复查CT后证实为HT; 12例患者病情无变化或经治疗后病情好转,常规复查颅脑CT发现HT。 2. 4合并疾病合并心房纤颤14例,占82.4%,糖尿病10例,占58. 8%; 高血压15例,占88. 2%。 2.5临床疗效 11例病情好转,4例无变化,1例患者因出血量多转脑外科行手术治疗,1例病情加重自动出院。 3 讨论 HT是脑梗死发展动态变化的一个复杂过程,可能机制是: (1)栓子迁移和闭塞血管再通: 脑血管被栓塞后,栓子碎裂、崩解,由于远端血管因缺血麻痹而扩张使栓子随血流移向血管远端,此时远端血管由于已发生缺血坏死,在血压的作用下破裂出血而发生HT。(2)侧支循环形成:大面积脑梗死水肿明显,梗塞灶边缘毛细血管受压发生缺血坏死,通透性增高。此外,脑梗死第2周脑水肿消退,软脑膜动脉侧支循环开放,梗死灶周边血流再灌注,而新生血管未发育健全,在血压的作用下容易发生渗血或破裂出血。脑梗死后第2周是侧支循环建立的时间窗,也是HI的高发期。本组资料各分型中,HI-1最多,占41. 2%,HI高发于脑梗死后第2~3周,CT表现为位于梗死灶边缘皮质的点状出血,考虑大脑灰质皮质侧支循环丰富,较白质更易发生HI。 HT的促发因素:(1)大面积脑梗死。脑梗死后脑水肿引起的缺血坏死和内皮损伤,在脑水肿消退后,易引发其梗死区域内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尤其是大动脉主干闭塞后的大面积脑梗死容易发生出血性转化。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容易发生HT,而且梗死面积的大小同HT的发生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2)高血压: 本组资料中高血压患者占88. 2%,比例较高。可能是长期高血压引起脑血管结构改变,脆性增加,动脉壁变性坏死时更易发生出血。(3)高血糖:高血糖状态下,梗死脑组织缺血缺氧,糖原无氧酵解加速,乳酸生成增加,脑组织酸中毒、水肿、血管扩张,动脉壁变性坏死,促进HI发生,高血糖导致脑梗死出血机会增加5倍[2],本组病例中糖尿病10例,占58. 8%。(4)心房纤颤:本组病例中心房纤颤14例,占82.4%,研究显示HT常见于心源性栓塞。(5)高龄:年龄>70岁,HI的发病率增高,与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淀粉样病变有关,本组资料平均年龄为(73.2±9. 5)岁,HT与年龄有关。(6)抗凝和溶栓: 抗凝和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由于缺血后血管壁损伤、继发性纤溶和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流再通后灌注压增高等原因破坏血脑屏障和细胞外基质,导致血浆成分的外渗和水肿形成,使抗凝、溶栓后更易于发生出血性转化。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 6) : 379 - 380.[2]宋远道,殷梅.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研究现状[J].医学综述,2011,17(1):110-113.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11-12T11:01:06.92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4期作者:贾建峰 [导读] 慢性心力衰竭与室性心律失常对心功能影响大而且往往互相影响,导致恶性事件频繁发生,探讨两者的关系和国内外诊治现状有利于更好的防治心功能恶化、恶性心律失常,进而降低病死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控制心衰病程“慢”而不“乱”。 贾建峰 (河北省巨鹿县医院心内科一区;河北巨鹿055250) 慢性心力衰竭(CHF)发生率越来越高,合并室性心律失常(V A)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慢性心力衰竭与室性心律失常对心功能影响大而且往往互相影响,导致恶性事件频繁发生,探讨两者的关系和国内外诊治现状有利于更好的防治心功能恶化、恶性心律失常,进而降低病死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控制心衰病程“慢”而不“乱”。 关键词:心力衰竭慢性室性心律失常 The incidence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CHF) is growing up.As a result,the incidence of CHF complicating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V A) is higher.The influence of the complicating with heart function is serious and the cardiovascular events are increased when CHF and V A complicated with.Discuss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with CHF and V A will induce the following interests: improving cardiac function,reducing V A incidence, decreasing the rate of the mortality and the disability ,improving patients living quality,controling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 Keywords: heart falure; chronic; ventricular arrhythmia 慢性心力衰竭(CHF)和室性心律失常(V A)有着共同的易患基质和因素[1]。易患基质:神经内分泌激活及随后发生的交感重构、心肌重塑是发生CHF和V A的共同病理机制;易患因素:病因方面如各种心肌病(包括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等,诱因方面如电解质紊乱、感染等。故CHF病人往往合并V A,容易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心功能恶化、猝死(SCD)等。本文综述两者合并存在的特点、治疗,希望能为心血管内科医生提供参考。 1.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特点 有研究显示,约有87%的CHF患者可出现室性早搏或呈二联律,30%~60%可记录到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伴LVEF降低的患者,V A发生率随着合并症的增多而增加。正因如此,CHF与V A往往相互依存,但又不全相同,比如,有研究显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以改善CHF的心肌纤维化和重构、降低泵衰竭发生率,却不能降低持续性V A或SCD风险[2]; Friedman等 [3] 对4项 ICD 一级预防试验进行的荟萃分析表明,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植入可以显著降低NYHA 心功能Ⅱ级患者的死亡风险达45% ;但是对于Ⅲ级的患者, ICD 虽有降低死亡风险的趋势,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以上研究可以说明室性心律失常同慢性心力衰竭并不平行,而且心力衰竭的程度与室性心律失常有关。 黄丽华等[4]对2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住院1周内平均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RDW)水平分为<13.6、13.6-15.0、≥15.0 三组,结果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依次递减,心力衰竭恶化、恶性心律失常、住院病死率在三组中逐渐递增,(P<0.05)。马宁等[5]对32例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患者随访18个月,观察心力衰竭情况,发现血浆脑钠肽(BNP)与血清胱抑素C(Cys C)随着心力衰竭发生而升高,(P<0.01)。 张娟等[6]对睡眠不足与心力衰竭和室性心律失常做了详细的综述,睡眠不足可以导致体内神经内分泌激活、电解质紊乱、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增高)改变等,从而引发和加重心力衰竭和室性心律失常。 心肌细胞肌浆网 Ca 2 + - ATP 酶(SERCA2a)功能降低和数量下调后,导致胞浆内钙超载和钙储备减少,容易出现心力衰竭和室性心律失常,有学者[7]利用人工主动脉瓣返流联合腹主动脉缩窄的方法制作家兔心衰模型,手术10周后观察心脏大小和检测 SERCA2a 活性,结果显示心衰组左室内径增大,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SERCA2a 活性显著减弱(P <0.05)。 窦伟等[8]对160例急诊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研究显示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占67.50%,非心律失常患者占32.50%,而发生的心律失常患者中房颤占35.19%,房早占20.37%,室早占17.59%。说明舒张性心衰以房性心律失常为主,但室性早搏也并不少见。 另外,左心室增大的程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有关,路海棠[9]对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55 mm 的心力衰竭患者 121 例进行室性心律失常分析,结果显示,LVEDd≤65 mm的A组(82 例)以单一室性早搏为主,而LVEDd > 65 mm的B组(39 例)以多源或多形室早、成对室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R- on - T 室性早搏等复杂性V A为主。以上研究说明了心衰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恶性程度与心脏扩大程度正相关。 冯伟等[10]对65例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利用心率减速力(DC)检测方法,区分DC 值>4.5 ms为低危值;DC值2.6~4.5 ms为中危值;DC值<2.5 ms为高危值,观察24h、2周和随访1年,结果显示病死率在高危值组明显升高,于1年后随访,高达15.38%。(p<0.05)。 2.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CHF合并V A的临床治疗关键在于对原发病以及诱发病因进行寻找和控制,陈涵坤[11]报道 60 例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经积极原发病和诱发因素治疗,有 42 例患者被治愈,治愈率70.0%。 针对心力衰竭治疗可以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张燕[7]报道,利用家兔人工心衰模型,导致室颤阈值降低,然后给于姜黄素提高左室心肌肌浆网 Ca 2 + - ATP 酶活性,心衰功能改善后,室颤阈值显著升高(P <0.05)。 常用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当属胺碘酮,其属于Ⅲ类的抗心律失常药,具有降低窦房结、心房肌和心室肌兴奋性的作用;还可以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肌泵血;通过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加心肌供血量,改善心脏收缩、舒张功能[12]。目前国内已有较多小型研究[13]{14}[15][16][17][18]均支持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可以高效治疗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厄贝沙坦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抑制醛固酮的释放和抑制血管收缩,阻止血管增厚,逆转和延缓心室重构,并能抗心律失常。两者联用,均显示心功能显著改善(有效率90%)和室性心律失常显著减少(有效率90%),并且不良反应并不增加。 有关中成药联合标准西药治疗方案的研究也较多,如梁蕴瑜等[19]对5 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 472 例病人的Meta 分析显示:与单纯应用西

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36例临床分析

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36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的特征,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减少脑出血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风险。方法选择我院诊断为脑出血的患者36例,同期不伴肺部感染的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统计感染组患者感染时间、脑出血部位与感染的关系;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临床特征等。结果肺部感染发生在脑出血14d 内31例(86.9%),大于14d者5例(13.9%);36例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中12例(33.3%)为大脑半球(未破入脑室)出血,19例(52.8%)为破入脑室出血,3(8.3%)例为脑干出血,2例(5.6%)为小脑(未破入脑室)出血;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有吸烟史、肺部疾病史、糖尿病史、心脏病史、出血量>30ml、有吞咽困难、意识障碍及低蛋白血症的患者较非感染组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在2周内、位置在脑室(破入脑室)、基础病多、临床症状重者更容易并发肺部感染,故临床应积极治疗基础病,有效控制临床症状,以减少肺部感染率。 标签:脑出血;肺部感染;临床特征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中风类型,占所有脑卒中的10%~15%,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它是源于颅内血管的非创伤性的自发性出血,可发生在脑实质,也可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临床以老年人为多发人群,而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在发病及治疗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可出现免疫抑制反应[1],故临床常并发肺部感染,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严重影响。为减少脑出血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风险,笔者对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的36例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神经内科自200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经CT 或MRI诊断为脑出血的患者36例,其中男27例,女9例,年龄33~84岁,平均(67.7±18.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2007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中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入组的患者均符合以下5项条件中的任意3项:①患者有咳嗽、咳痰等呼吸系统症状;②查体可闻及双肺干、湿罗音,或伴不同程度肺实变体征,体温≥38.5℃;③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10.0×109/L;④痰培养示致病菌;⑤胸部X片呈炎性改变。排除标准:①由外伤导致的脑出血及梗塞后脑出血的患者;②脑出血前已有肺部感染者。凡符合排除标准中1项及以上者,予以排除。选择同期我科脑出血不伴肺部感染的患者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7-85岁,平均(6 2.1±19.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感染组患者感染时间、脑出血部位与感染的关系;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有无吸烟史、肺部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出血量、吞咽困难、意识障碍、有无

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护理_个案

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 护理个案 外三区晃媚 2014-11-3

一,病史介绍 床号:47床:黎永清性别:男年龄:38岁住院号:253064 主诉:右侧肢体乏力、言语不清伴呕吐30分钟余 现病史:患者入院30分钟前进食后突发出现右侧肢体乏力,言语不清,伴呕吐胃容物,未见咖啡样物,烦躁不安,无昏迷、抽搐,无胸痛,无呼吸困难,无发热,患者同事送院急诊就诊,测血压明显升高,急查头颅CT提示左侧基底节脑出血,予“呋塞米针40mg iv、地西泮10mg iv”及开放静脉通道后,患者神志昏迷,拟“脑血管意外”收住我科。起病以来,精神欠佳,胃纳可,大小便无失禁。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婚育史:已婚已育,育有子女,家人均体健,家庭和睦。 家族史: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等遗传性病史,否认免疫性及精神性疾病,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 体格检查:T:36.4℃ P:82次/分 R:19次/分 Bp:240/129mmHg,神志昏迷,双肺呼吸音增粗,未闻及湿啰音。心界左下扩大,心率82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正常。专科情况:神志昏迷,被动体位,不能言语,定向力、判断力、记忆力、计算力检查不能配合。头颅、脊柱、四肢无畸形。双眼球位置居中,双眼睑无下垂,双眼无凝视,未见眼球震颤,双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左:右=2.5:2.5mm,对光反射灵敏,调节、辐辏反射存在。角膜反射存在,双侧额纹基本对称,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左歪斜,伸舌不能配合,未见舌纤颤,左侧肢体肌力正常,右侧肢体肌力正常,肌力检查不能配合。生理反射存在,右侧巴氏征(+) 辅助检查: 2014-10-02:急查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 指尖血糖7.6mmol/L 2014-10-3:头颅、胸部CT示1、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较前片增大。2、右侧基底节小梗塞灶同前。3、左下肺感染并双侧胸膜肥厚。4、主动脉迂曲,左室增大. 血常规:WBC 17.4×10^9/L,RBC 4.15×10^12/L,HGB 134g/L,PLT 313×10^9/L,GR87.7%;心肌酶示:AST 26U/L,CK-MB 20.3U/L,CK 609U/L,LDH 225U/L,HBDH 192U/L,Glu 7.96mmol/l;血离子正常; 2014-10-5: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 2014-10-6:血常规:WBC 18.2×10^9/L,RBC 3.74×10^12/L,HGB 122g/L,PLT 307×10^9/L,

22 例尿毒症合并出血性疾病治疗体会

22 例尿毒症合并出血性疾病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1-07-01T10:28:01.30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2011年第5期供稿作者:颜双泉陈璐庞苗菜[导读] 随着透析患者的不断增加,尿毒症合并各类出血性疾病的病例亦不断增加。颜双泉陈璐庞苗菜(台州医院路桥院区肾内科 318050)随着透析患者的不断增加,尿毒症合并各类出血性疾病的病例亦不断增加。出血性疾病是尿毒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而合理的透析方式可以挽救很多合并出血的危重患者,本文回顾了本院自2006 年9 月~2010 年3 月我院透析中心治疗的22 例尿毒症合并出血性疾病患者,22 例患者均用无肝素或边缘肝素化的方式进行透析,现对上述透析方式及疗效进行总结,旨在总结经验为此类患者寻找一条简便有 效的透析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男13 例,女9 例,年龄26~72 岁,原发病分别为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痛风肾、多囊肾,透析时间0~12 年,血小板在87×10^9/l~132×10^9/之间,有上消化道溃疡伴活动性出血患者17 例,其中4 例需要透析过程中急诊输血治疗,其中3 例为透析时间超过10 年病人,此3 例均曾CT 检查发现大血管较广泛钙化,经常性透析低血压发生;3 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脑出血,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神志均清楚;2 例尿毒症相关性出血性心包炎,心包填塞症状明显,反复透析低血压,均予急症B超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抽液并证实为血性液。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F6 HPS 透析器,一次性使用,碳酸氢盐透析,每次透析时间3~4 小时,透析液流量500 ml/min,治疗前先用生理盐水500 ml 内加肝素20 mg 预冲透析器及管路30 分钟后排尽,再用500 ml 生理盐水冲洗,透析过程中每隔1 小时用生理盐水150ml 冲洗透析器及管路一次,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血流量尽量控制260~280 ml/min,4 例透析血患者均在透析开始后1 小时内输血,输血前透析流量维持在180~200 mmHg,首剂均推注6~10 mg 普通肝素,输血过程在1 小时内完成,之后透析过程中不追加肝素;脑出血患者流量维持在180~220 ml/min;尿毒症相关性出血性心包炎患者,心包填塞症状缓解后尽量采用高流透析,隔日复查血常规,密切检测血压、脉压差。所有患者如发现前一次透析结束时透析器内有明显凝血现象(透析器内 5~10 条纤维凝血或透析管路及滤网出现少量凝血块),则在下次透析前首剂加用6mg 普通肝素。 3 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透析器严重凝血事件,3 例透析时间>10 年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奥美拉唑针(洛赛克)40 mg 静滴Q12 h 制酸,及透析后使用立止血针1 ku 静推治疗共2 周,大便基本成形,但多次大便隐血仍在+~++之间。其余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在用药2~5天能出血症状得到控制。脑出血患者透析经过平稳,经过半月治疗后复查头颅CT 血肿基本吸收。出血性心包炎患者心包穿刺后留管,抽液1~2 次后心包填塞症状即缓解,每隔1 天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基本平稳,1 周后复查心脏彩超心包积液少量或不明显。 4 讨论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净化在危重病人的抢救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这些危重病人中有相当一部份合并有各种出血性疾病。而出血性疾病也是尿毒症患者高发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如何为这些患者制定妥善的透析方案是非常值得探讨及临床不断总结的。消化道出血是尿毒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通过对这些患者无肝素透析的实践体会,无肝素透析对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影响不大,即使采用透析前加注6 mg 肝素的边缘肝素化透析也没有明显加重患者的出血。而3 例胸部CT提示胸腔大血管广泛钙化及平时反复透析低血压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则疗效不甚理想,可能和这类患者小血管存在着较严重钙化而影响血管壁重塑有关。脑出血患者如有条件可尽量采取腹膜透析或无肝素CRRT,以较少脑灌注压变化而减少出血风险,但根据临床病例观察,用低流量血液透析,适当增加透析频率,治疗结果也是较满意的,所以对于没有条件采取腹膜透析、无肝素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或是有禁忌的患者亦是很好的选择。出血性心包积液,透析后发生者往往和透析肝素的使用以及血小板功能减退有关[1],所以透析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肝素的使用,如发现有心包填塞症状及体征,如胸闷、发绀,反复透析低血压以至透析不能耐受,则宜早行心包穿刺抽液术,以免出血加重危及生命。有学者认为透析过程中应避免输血[2],但通过本人临床观察发现输血前加用6~10mg 普通肝素,所有透析过程中输血患者均无凝血发生,可能和体内边缘肝素化及输血患者失血后血液稀释有关。另有学者指出血仿膜透析器其膜是一种改良型合成纤维素膜,生物相容性明显改善 ,较聚丙烯腈膜及聚砜膜有更少的凝血系统活化作用,有条件者应尽量选用此类透析器。参考文献 [1] 王海燕. 肾脏病学[M].2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429. [2] 柳春艳,付佳,刘萍.无肝素透析在重症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 黑龙江医学,2002,26(6):436. (收稿日期:2011—04—18)

应激性溃疡

疾病名:应激性溃疡 英文名:stress ulcer 缩写:SU 别名:急性消化性溃疡;出血性胃炎;急性出血性胃炎;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炎;应激性胃炎 ICD号:K31.8 分类:消化科 概述:应激性溃疡泛指休克、创伤、手术后和严重全身性感染时发生的急性胃炎,多伴有出血症状。由于目前对此病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有了较多的了解,在外界非特异性的突发强烈刺激下,机体各系统本能地做出功能上和结构上的剧烈反应,牵涉到神经、体液和诸多炎性介质以及细胞因子的介入问题,采用应激性一词,可能准确地概括病因的含义。目前的看法是,无临床表现,仅内镜发现有胃黏膜表浅性损害,称之为应激性糜烂(erosion)。如合并出血则称之为应激性溃疡(SU),但并非所有的SU都合并出血。烧伤和颅脑损伤引起的SU仍可分别称之为Curling溃疡和Cushing溃疡。流行病学:SU的发病率近年来有增高的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重症监护的加强,生命器官的有效支持,以及抗感染药物的更新,使不少病人免于死亡,但无疑迁延了危重期,从而增加了发生SU的机会。因为有些无症 状的黏膜糜烂只能通过内镜才能发现,而临床上需要处理的是有出血症状的SU,况且SU又不一定都发生出血,所以所能统计到的发病率显然要低于实际发病率。黄莚庭等曾对9例烧伤病人做过内镜检查,在烧伤面积大于30%的9例中,有8例在烧伤后1个月内出现急性胃黏膜病变,其中3例为糜烂,5例为溃疡,但只有1例有短暂的大便潜血阳性,亦即如果不进行内镜检查,只1例病人可考虑SU的诊断。目前文献所报道的多指有出血症状的C D D C D D C D D C D D

SU。Fogelman (1968)报道1500例住院的溃疡病患者,88例为SU,占5.8%,其中30例为大手术后,20例为创伤后,其余为其他原因。Brooks(1985)收集6篇文献的上消化道出血1081例,528例(48.8%)为良性溃疡出血,其中174例(32.9%)为胃黏膜病变出血,其余为慢性消化性溃疡出血。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外科统计1982年前23年间确诊的SU15例,平均每年不到1例,1983年后5年间确诊27例,每年超过5例。1988~1994年已有20例。由于ICU的监护技术和设备的在不断提高与完善,将有更多的危重病人获得生存的机会,所以从防治的角度来看,SU仍是个重要课题,而且绝非少见。 病因: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原因主要有: 1.严重创伤 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的创伤有: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颅 内疾病、脑外伤、腹部手术等。 2.长时间低血压 如休克、慢性肾功能衰竭、多器官衰竭等。 3.药物使用 如抗癌药物和类固醇激素治疗后,阿司匹林、消炎痛等的长时间使用。 4.其他因素 如胃酸、缺血及胃黏膜屏障的破坏等。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SU是一种急性胃溃疡,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和SU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SU有其本身的发病特点。Szabo(1984)提出的溃疡病三 角,比较清楚地说明胃消化性溃疡发生的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图1)。C D D C D D C D D C D D

胺碘酮对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观察

胺碘酮对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121例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3例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对照组58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实验室指标改变。结果胺碘酮注射液能缓解急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其中治疗组的有效率87.3%、对照组的有效率58.62%。两组临床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T-proBNP、LVEF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且能够有效控制心律失常,不良反应率低。 标签:胺碘酮;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疗效 心力衰竭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心衰和心律失常为多见,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危害性较大的疾病之一[1]。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此疾病受到了医生的广泛关注。本文研究了住院的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的疗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内科住院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21例,患者依从性好,将121例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58例。治疗组63例平均年龄(65.3±10.8)岁,其中男36例,女27例,有高脂血症病史39例,糖尿病史26例,冠心病史34例,心功能分级Ⅱ级26例,Ⅲ级28例,Ⅳ级9例。对照组平均年龄(64.1±13.9)岁,其中男32例,女26例,有高脂血症病史36例,糖尿病史24例,冠心病史27例,心功能分级Ⅱ级21例,Ⅲ级29例,Ⅳ级8例。两组患者的基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用常规的给氧、利尿、强心、扩张冠状动脉、解痉平喘药物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胺碘酮,胺碘酮0.2g口服,3次/d,连续服用7d后改为2次/d,连服1w;以后以0.1~0.2g/d 维持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 1.3 疗效指标NT-proBNP: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操作,试剂盒购自南京赛泓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LVEF:采用美国HDL-3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左室射血分数。显效: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心功能改善 2 级或以上;有效:症状及体征缓解或心功能改善 1 级以上;无效:症状、体征及心功能无明显改善;恶化:心功能恶化 1 级以上[2]。 1.4统计学方法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脑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脑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摘要】加强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脑出血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可降低死亡率,致残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脑出血;血液透析;护理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常见死因为心脑血管并发症。近年来,其病死率、致残率高,严重威胁着透析患者生命与健康。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本院收住院尿毒症合并脑出血患者27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指定的诊断标准[1]。现将其观察与护理阐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7例,女10例,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58岁。 1.2 本组病例入院时神志清醒13例,嗜睡5例,昏睡3例,浅昏迷4例,深昏迷2例。发病后透析方式改为腹膜透析14例,半年后改为血液透析7例,其余仍为血液透析。治疗结果:治愈好转20例,死亡7例。 2 护理观察 2.1 急性期①意识状态的观察:意识状态变化是最早反应脑损伤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护士可通过对话、呼唤、疼痛刺激以及是否睁眼来判断患者意识障碍程度[2],如意识障碍呈进行性加重,多为病情加重的早期指标,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防止脑疝的发生。②瞳孔变化的观察:瞳孔是反映脑出血急性期病情变化的窗口。如两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患者出现强烈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或抽搐,呼吸不规则或停止,则提示脑疝的形成。③生命体征的观察:脑出血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而颅内压增高会导致呼吸循环和体温中枢功能障碍。准确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做好记录,及时提供信息对降低脑出血急性期病死率具有积极意义。④液体出入量的观察:出入量的观察是降低颅压效果评价的一项指标。因此护士应准确记录24 h液体出入量。⑤腹膜透析情况的观察:腹部切口的观察,注意敷料是否渗血,腹膜透出液是否澄清透明。 2.2 护理措施 2.2.1 绝对卧床休息脑出血急性期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尤其在发病24~48 h 内,应避免移动患者,头部抬高15°~30°,冰袋冷敷,防止再次出血。 2.2.2 保持呼吸道通畅脑出血患者多有呕吐、误吸易造成窒息,严重者可窒息死亡。同时缺氧又加重脑水肿,此时患者应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有舌后缀者用舌钳拉出,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2.2.3 维持血压稳定对于血压高于180/110 mm Hg的患者及时降压防止再次出血。 2.2.4 尽早留置胃管防止应激性溃疡出血,通过胃管行鼻饲饮食,保证每日热量及水分的摄入。 2.2.5 预防并发症①预防肺部感染:应做到2~3 h翻身扣背,勤吸痰,必要时气管切开。②预防褥疮:应1~2 h翻身一次,按摩受压部位,保证床单干净平整,可使用柔软床垫。③预防泌尿系感染:对意识清醒的有尿患者,鼓励多饮水,自己排尿。对昏迷患者或需留置导尿者应行每日尿道口护理,定期检查尿常规和尿细菌培养及药敏,及时发现尿路感染,及时抗感染治疗。对无尿患者,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危险因素及防治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危险因素及防治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可以是脑梗死患者的自然转归过程,也可以出现于卒中治疗之后。目前的研究报道中,对于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说法不一,然而严重的出血性转化致残、致死率高,使得临床医生不得不防。 目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便是静脉rt-PA溶栓,但毫无疑问的是,溶栓治疗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因此控制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降低发生风险,在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方面举足轻重。本文将对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和防治要点做一概述。 概念与分类 出血性转化是指缺血性脑卒中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其发生原因仍然不明确,基本上,当血脑屏障渗透性增加时,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便可发生。在缺血事件发作后几秒至几分钟,血脑屏障破裂,而当脑血管得到再灌注,侧支循环开放时,血液因此更容易外渗。 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CASS)的分类标准,基于CT表现,将出血性转化作如下分类: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

HI-1型:沿梗死边缘的小点状出血的 HI-2型:梗死区内片状出血,无占位效应 脑实质出血(Parenchymal Hematoma,PH) PH-1型:有血肿形成,占位效应轻,小于梗死面积的30% PH-2型:血肿超过梗死面积的30%,有明显占位效应以及远离梗死区的出血 其中,HI的发生率高于PH,HI和PH、HI-1和HI-2可以混合存在。需注意的是,当CT检查发现脑内不止一处的出血灶时,按出血最严重的病灶分型。

出血性转化的分类 [Stroke, 1999, 30(11):2280-2284] 出血性转化患者有哪些危险因素? 自发因素

应激性溃疡护理

应激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是指机体由于严重的应激状态或药物等因素引起的胃粘膜急性、多发,浅表性糜烂和溃疡。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排柏油样便,大出血可导致休克反复出血可导致贫血。此病多见于青壮年,严重创伤后的发病率为6%~10%。 【护理评估】 1、局部情况有无腹痛、腹胀,呕吐物颜色及性质,以判断胃出血程度;有无黑便、 柏油样便,大便潜血实验是否阳性,以判断胃出血时间, 2、全身情况血压、脉搏是否正常,甲床、口唇是否发绀,以判断组织灌注是否障碍。 3、机体状态病人是否处于严重外伤、休克、感染应激状态,以判断是否存在诱发因 素。 4、既往史有无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近期是否服用激素。 5、实验室检查测血常规,以判断失血程度;测血清电解质,以判断是否由于呕吐严 重、失血过多导致酸碱平衡失调。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大多数人。去除病因;冰盐水洗胃、药物及胃镜下直接止血; 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胃肠减压。 2、手术治疗胃壁切开探查、缝合、结扎出血点加迷走神经干切断;迷走神经干切断、 加胃大部分或部分切除术;全胃切除。 【常见护理问题】①恐惧。②出血。③组织灌注不足。④腹胀。⑤潜在并发症:酸碱平衡失调、压疮。 【护理措施】 (非手术治疗及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病人大量呕血,排黑便,易产生恐惧感、濒死感,医务人员应保持镇定, 积极处理,精心护理病人。 2、饮食出血期间禁食,出血停止后先从流质饮食开始,慢慢过渡到半流质饮食,然 后是软食,且少食多餐,多喝鲜奶,必要时静脉高营养。 3、体位绝对休息。意识不清出血时,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 4、症状护理 (1)腹胀妥善固定胃管,及时抽吸胃内容物,维持有效地胃肠减压,以减少胃黏膜充血,减轻腹胀。

腹膜透析治疗尿毒症合并脑出血

4.3 最大限度地简化治疗方案6 由于高血压病属于终身治疗。复杂的治疗方案,病人(尤其是高龄、经济收入差的病人)常常难以坚持。应选择副作用低、相对价廉、长效的控释片剂,有利于病人遵医嘱服药的积极性,提高高血压病的控制率。 4.4 行为护理对策7 ①行为监测,要求病人记服药日记、病情自我观察记录等;②刺激与控制,将病人的服药行为与日常生活习惯联系起来,如设置闹钟提醒服药时间;③强化行为,当病人遵医嘱服药好时给予肯定,反之,给予批评;④强调测量血压“三定”的重要性,保证测量血压值的准确性,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4.5 建立完善的社会-家庭支持系统 高血压病人大多数时间是在家中进行治疗,因此,社会、家庭对其的支持程度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血压控制好的病人,具有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社区的健康宣教和保健以及家庭成员对病人的关心和提醒等,这些都对病人遵医嘱服药有促进作用。 5 小结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不仅患病率高,而且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病人不遵医嘱服药行为直接影响高血压病的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医务人员要加强普及高血压的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建立“引导-合作型”护患关系,提高高血压病人定期到院就医的意识,建立社会-家庭双重监管机制,从而提高高血压病人遵医嘱服药的主动性,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改善高血压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Guidelines.Subcommittee of WHO-ISH of hypertensio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J.J H ypertens,1999,17:151-183. 2 王苏中,顾缘,李丽霞,等.北京方庄社区高血压患病率与管理现状的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9,7(3):135-136. 3 胡文郁,高纪惠.高血压病人知识、健康信念与服药依从行为之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89,9(4):77. 4 Dsing R.Advrse events,compliance and changes in therapy J.Curr Hypertens Rep,2001,3(6):488-492. 5 张室玲,把爱萍.高血压危险因素的研究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4,18(12A):2092. 6 Waber B,Brunner H R.How to improve adhevenle with prescribed treatment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J J Cardiovasc Pharmacol, 2000,35(Suppl3):23-26. 7 周达生,姚华庭.医学系统工程与遵医行为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1995,15(2):37-39. 作者简介:刘红娟(1968—),女,护士长,主管护师,本科,从事心血管疾病护理工作,工作单位:300131,天津市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04-09-13;修回日期:2005-01-18) (本文编辑张建华) 腹膜透析治疗尿毒症合并脑出血 病人的护理 Nursing care of p atient s wit h t oxuria c o mplicat e d wit h cere bral he m orrhage t reat e d by p erit oneal dialysis 王 芳 W ang F ang(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Fujian Province,Fujian350003Chia)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6493(2005)2B-0312-02 2004年8月,我科收治尿毒症合并脑出血病人3例,经腹膜透析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1女,45岁,患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7年,入院前5h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入院时病人呈浅昏迷,呼之不应,大便失禁,喉中痰鸣,呕吐胃内容物,无尿,血压29.3/12.0kPa (220/90mmHg),CT报告:右侧基底核区出血。 [例2男,67岁,患高血压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14年,3d 前进晚餐时突发左上肢麻木无力,伴口角右斜,入院时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大便失禁,无尿,血氧饱和度(S pO2)95%,血压23.3/12.0kPa(175/90mmHg),CT回报:右侧脑干出血,双侧幕上半球多发梗塞灶。 [例3男,61岁,慢性肾小球肾炎,维持性血液透析4年,6h前无明显诱因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含糊,入院时头晕、头痛,无尿,血压24.0/13.3kPa(180/100mmHg),CT报告:右侧脑干基底核区出血,右侧额顶叶区慢性硬膜下出血。 2 治疗 停止血液透析,行腹膜透析腹腔置管术,予美国Baxter公司的腹膜透析装置及腹膜透析液,行间歇性腹膜透析(IPD)治疗,首次700mL,留腹1h,每日共6000mL,1.5%和2.5%的腹膜透析液交替使用,根据脱水情况及病情变化调整使用不同浓度的透析液,急性期后逐步过渡到持续性非卧床式腹膜透析(CAPD)维持治疗,同时配合控制血压、止血、改善脑循环、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等内科对症治疗。 3 护理 3.1 腹膜透析的管理 3.1.1 心理护理 耐心细致地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病情的危险性,由血液透析改为腹膜透析的必要性,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 3.1.2 加强病情观察,及时调整腹膜透析方案 准确记录24h 出入量,做好腹膜透析记录,包括透析次数、时间、输入量、排出量、颜色、超滤量,注意病人意识、生命体征、电解质变化及全身情况。如出超量不够,增加2.5%的腹膜透析液;出超太多,暂停2.5%腹膜透析液,防止脱水太过引起电解质紊乱。例2病人第3天出现烦躁不安,CT报告右侧基底核区新的出血灶,给予加强止血,同时增加2.5%腹膜透析液,留腹小于1h,多超滤,减轻颅内压。第7天病人出现血钾低,在2000mL腹膜透析液中加入10%氯化钾10mL补钾,及时调整电解质。 3.1.3 预防感染 腹膜透析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保持隧道口清洁干燥,透析液温度37℃左右。保持病房温湿度适宜, ? 2 1 3 ?CHIN ESE NURSIN G RESEARCH February,2005Vol.19No.2B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