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复习学案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复习学案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复习学案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复习学案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主干知识】

一、区域的定义:

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

具有一定的,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

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2、地形:

3、气候:,温暖期较长,作物

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

5、水系:

6、作物:

7、矿产资源: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

3、气候:

,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

5、水系:嫩江、松花江

6、作物:

7、矿产:有丰富的资源。

8、工业:我国的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

1、开发早期: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3、农业时期:成为我国重要的和的产地。(为什么?)

4、工商业时期:稠密的水网再次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粮仓地位、棉花生产地位均让位于其他地区。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RS(),GPS(),GIS()

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3、地理信息技术大众化趋势:GPS汽车导航、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网站

4、RS的定义:利用装载于飞机或者航天器、卫星等上面的设备,对地面进行的

感知。

关键的装置时:

原理:不同物体发射的不一样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处理装置——遥感图像

应用:

5、GPS:组成部分:

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确的三维坐标(经纬度和高程)

应用:

6、GI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需要人来操作(输入信息、管理、分析、表达)

数据源:统计数据、田野调查数据、遥感图像

应用:

在的的基础上,可以利用GIS来动态监测或预报(如:台风的监测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术)

〖“3S”技术的选取〗

由于3S技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因此在选取某一技术时应认清三者概念及相互关系,具体选择时应把握其本质区别:遥感(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它是侧重于收集信息的感知手段,通过飞机或卫星上携带的传感器吸收地物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来获得信息,并经过简单处理后获得资料如航片、卫星云图片等,因此遥感实质上是“看”的过程。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一定的数据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比、计算得出有益于人类生活、生产的结论,它侧重于“分析、计算”,相当于“想、算”的人的活动;侧重于查询,地图的延伸。

例如:气象卫星在高空收集到云系等信息情况并传输到地面,这是RS技术的应用,而将卫星云图与地面上实测到的气温、湿度、风向等信息(统称为数据源)经过计算、分析处理得出天气情况的预测则是GIS技术的应用。GPS相对应用途径单一,即定位并通过多次定位计算速度等。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与GIS技术的工作对象——“面”。

在做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之类题目时,首先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

是“点”则选用GPS ,如导航、珠峰高度测量等,如果是“面”则需看突出监测方面还是需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结果,如要监测森林火灾则应选用RS 技术,要在某城市选取大型商业中心区位应选用GIS 技术。

同时一项工作往往可能在某次使用的是一种技术,而另一次则使用了另一次技术,甚至是同时使用了多种技术,因此,要认真审清题目,提炼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如“某山区森林火灾发生后,扑救工作动用了卫星监测定位,并运用计算机软件对火势情况进行了分析和预报”这一事件中,使用卫星监测是RS 技术的应用,卫星定位则是GPS 技术的应用,计算机处理预报信息则是GIS 技术的应用。

【练习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60分)

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区域划分的指标和方法是固定的

B .区域之间有明确的边界

C .区域是最小的单位不可分割

D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

2.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位于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③都位于第三阶梯 ④雨热同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3.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它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 .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 .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 .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势的地理位置

4.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若干平原组成

B .本区河流、湖泊较多,但无沼泽分布

C .是中国最大的平原

D .地势低平,土质疏松

5.下列因素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因素转变为现在有利因素的是( )

A .稠密的水系

B .黏重的土壤

C .便利的交通

D .平坦的地形

6.下列关于长江下游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产规模大

B .机械化程度高

C .全国“粮仓”的地位下降

D .粮食商品率极高

7、适合在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是

A .春小麦、玉米、甜菜、亚麻

B .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

C .玉米、高粱、大豆、油菜

D .玉米、芝麻、甜菜、大豆

读右图,回答8—9题.

8.图示地区可重点发展的经济作物是( )

A .天然橡胶

B .棉花

C .茶叶

D .甜菜

9.与东北平原相比,该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

是( )

A .土壤肥沃

B .地形平坦

C .水源充足

D .热量丰富

地理科学广泛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研究的范围、内容、方法都有了重大变化。据此回答10~12题。

10.南京市某出租车公司在中心调度系统中快速查询本公司各个出租车的位置信息,

可采

用的技术是( )

A .RS

B .GIS

C .GPS

D .GPS 和GIS

11.有关现代地理信息技术运用的具体事例,正确的是( )

①用GPS 确认南极冰盖最高点的位置 ②用GPS 了解各大城市的天气 ③用遥感技术估测华北小麦受旱灾影响面积 ④用遥感技术统计春运期间的客流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2.在城市管理GIS 中,将城市交通图层、居民区图层、公园分布图层叠加后,可以( )

A .计算城市绿地面积

B .分析建筑设计的质量

C .估算商品零售总额

D .合理调整公交线路站点

二、综合题(40分)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设在西宁的指挥中心可以对青藏铁路上正在运行的列车随时进行测量并追踪列车所在

的方位,了解列车的运行状况。其所采用的技术是________和________。(4分)

(2)进行下列工作主要应用3S 技术中的哪一种技术(用简称表示):农作物估产________;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________________;导弹的精确制导________。(6分)

3.3S 技术之间密切相联,它们都为数字地球提供了技术支撑。

结合下图,回答问题。图中①②③④⑤⑥箭头指向线分别表示

3S 技术的不同应用功能,其中表示“提供影像信息功能”的

是________和________,表示“提供空间定位信息功能”的是

________和________,表示“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的是

________。(10分)

最新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复习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一、教学目标: 1、会辨认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等) 2、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3、能想象基本几何体的截面形状; 4、会画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5、能从丰富的现实背景中抽象出空间几何体和基本平面图形,进一步认识点、线、面。 6、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7、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数学整体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并能描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是描述几何体的特征,对几何体进行分类。 二、设疑自探 1、梳理本章知识 (一)生活中有哪些你熟悉的图形?举例说明. (二)你喜欢哪些几何体?举出一个生活中的物体,使它尽可能地包含不同的几何体. (三)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棱柱的特征?(直棱柱) 如图是六棱柱模型,观察交流回答棱柱有以下特征: ①棱柱上有_________底面,它们形状大小_______; ②棱柱的侧面都是________; ③侧棱的长度都__________; ④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多边形边数________; ⑤有__个顶点,有___条棱,有___条侧棱; ⑥截面形状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疑合探 1、利用棱柱的特征我们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2、能根据下列给出的正方体平面展开图指出正方体中相对 的面吗?(标出A、B、C的对面),发现了什么规律? 3、画出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正方体平面展开图, 4、找出两种几何体,使得分别用一个平面去截它们,可以得到三角形的截面. 5、以正方体为例: A 、截下的几何体与剩余几何体分别是什么立体图形? B 、每个几何体的顶点数(v ),面数(f ),棱数(e )分别有什么关系?(f +v –e =2) 6、举出一种几何体,使得它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都一样,你能举出几种?与同伴进行交流. 教师引导: 7、想一想:三视图相同,立体物体的形状是否唯一确定(下图呢?) 四、质疑再探 说说你还有什么疑惑或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来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五、运用拓展 1、如下图中为棱柱的是( ) B C 俯视图 左视图 主视图

第一章-人的由来复习学案

人的由来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简单知道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概述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描述受精和胚胎发育过程; 描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养成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习惯;知道我国计划生育的目标和基本要求。 复习过程: 任务一:知识整理与归纳 1、人类与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2、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⑴男性生殖系统 ①睾丸: ②附睾:③输精管: ④精囊腺和前列腺: ⑤阴囊: ⑥阴茎: ⑵女性生殖系统 ①卵巢: ②输卵管: ③子宫: ④阴道: 3、受精过程与胚胎发育过程 ⑴受精过程:和在 里 1 / 4

结合,形成。 人类个体的新起点是。 ⑵胚胎的发育 4、青春期 ⑴青春期发育的特点 ①形态结构发育特点:和 迅速增加。 ②性发育特点:迅速发育,出现第二性 征。男性出现 的生理现象为,女性 出现的生理现象 为。 ③功能发育特点: 的功能也明显加强。 ⑵青春期卫生保健:青春期卫生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健 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5、计划生育 ⑴计划生育的目标:控制和提 高。 ⑵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要求是: 、、、 。 任务二:练习检测 一、选择题 1.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A.黑猩猩 B.大猩猩 C.长臂猿 D.森林古猿 2 / 4

2. 男性和女性的主要性器官分别是() A.输精管和输卵管 B.附睾和子宫 C. 精囊腺和阴道 D.睾丸和卵巢 3.女性的生殖器官中,能分泌雌性激素的是() A.子宫 B.输卵管 C.卵巢 D.阴道 4.你知道精子和卵细胞在哪里结合成受精卵的吗?() A.卵巢 B. 子宫 C.输卵管 D.阴道 5.人体发育的起点是() A.卵细胞 B.受精卵 C.胚胎 D.刚出生 的婴儿 6.胎儿生活在() A.输卵管 B.子宫 C.卵巢 D.阴道7.下列有关人的生殖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结合 B. 胚胎和胎儿的发育在子宫 C. 胎儿通过脐带和乳腺从母体获得营养 D. 胎儿产生的废物通过胎盘从母体排出 8.人一生中身高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 A.童年期 B.青春期 C.成年期 D.老年期 3 / 4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课程学习目标〗学习自主化 1.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产生的相应环境问题; 2.通过读图和分析材料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环境伦理的含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程导学建议〗导学规范化 [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节教学难点:环境伦理观的形成。 [教学指导]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要讲清楚两点内容:①人类与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②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可采取让学生读图1-1-4分析人类社会不同阶段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征,第一阶段:人口的增长缓慢,生产力技术水平较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大。第二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可利用资源的增加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加大。第三阶段:人类逐渐认识到人口的高速增长、资源的高消耗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种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模式对人类本身危害极大,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关注环境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分析课程内容一,理解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变化。 本节最后部分介绍环境伦理观的形成过程,教材将传统伦理道德与环境伦理道德进行了简单的比较,以利于学生理解。学生对传统伦理理观念比较陌生,教师可以补充相关内容,利用课程内容二组织学生将两者进行对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内容图文并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文说明,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读图、用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收集更多的图片、材料,让学生相互交流获得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不看不讲 〖知识体系图解〗系统形象化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人类(1)畏惧和崇拜自然 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2)主宰自然 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3)协调发展 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传统伦理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约束 环境伦理观: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4)他人利益的行为时不道德的;而且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上, 认为破坏环境从而危害(5)物种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课堂预习交流〗知识问题化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哪几个发展阶段?简述各阶段人类如何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第一章复习教学案

课题: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复习课(1) 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规范的基本实验操作,会判断基本实验操作是否正确。 2.学会选择适当的分离和提纯方法(物理方法有过滤、蒸发、蒸馏、萃取),主要根据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来选择。 3.注意基本仪器(如过滤器、冷凝管、分液漏斗、容量瓶)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4.能根据除杂原理和要求,正确选择试剂和设计试剂的顺序以及实验步骤。 5.学会有关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及相关概念的判断以及一些简单的计算。 6.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仪器、步骤和误差分析)。 7.能进行有关物理量之间转换的简单计算。 【知识梳理】我们已经学完了第一章的全部内容,试试能不能完成下列问题。 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问题1】归纳学过的几种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写出原理、仪器、注意事项,画出装置简图) 二、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问题2】本节学习了哪些化学计量?画出思维导图 【教学建议】以上内容都是最基本的知识点,以经过强化训练,学生应该能够自行完成。 【合作探究】 探究一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1.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的原则是什么? 【解析】进行分离与提纯时,所选用的试剂一般只能与杂质反应,提纯过程中不能引入新的杂质。试剂与杂质反应的生成物要易于与被提纯的物质分离。被提纯的物质要复原,尽量不浪费。所选用试剂应尽可能易得到。即符合“多得”“不增”“不减”“易分离”“易提纯”的原则。 2.几种常见的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有哪些?(从实验原理、装置图、注意事项等方面总结)

【例1】氯碱工业是最基本的化学工业之一,它的产品除应用于化学工业本身外,还广泛应用于轻工业、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石油化学工业以及公用事业。氯碱工业中制碱 的原料是饱和食盐水,由于粗盐中含有泥沙和Ca2+、Mg2+、Fe3+、S-等杂质,不符合电解要求,因此必须经过精制。学校实验小组精制粗盐水的实验过程如下: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操作a的名称是,所用玻璃仪器是。 (2)在第Ⅱ步中,加入过量试剂甲后,生成了两种大量的沉淀,则试剂甲为溶液。 (3)在第Ⅴ步中,加入试剂丁直到溶液无明显变化时,写出此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1)过滤玻璃棒、漏斗、烧杯 (2)NaOH (3)NaOH+HCl NaCl+H2O,Na2CO3+2HCl2NaCl+H2O+CO2↑ 探究二离子的检验 如何检验Ca2+、Cl-、SO42- 、CO32-?(写出试剂、操作过程) 【解析】 【例2】化学实验探究小组在学期末接受了一项新的任务,实验室中有A、B、C、D四种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Na2CO3、Na2SO4、H2SO4、BaCl2中的某一种,为确定各是何种溶液,他们分别进行了以下实验:(1)A+B→溶液+气体;(2)C+D→溶液+沉淀;(3)B+D→溶液+沉淀(X);(4)A+D→溶液(Y)+沉淀;(5)沉淀(X)+溶液(Y)→溶液+气体。 由以上实验可知A为,B为,C为,D为。 请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1); (2);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111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文科班3课时,理科班2课时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教师讲解强调:(1)区域是客观性(地理差异)和主观性(人们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的结合物。 (2)划分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我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 2.特征:(教师讲解为主)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整体体、差异性):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层次性)。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4)开放性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与其它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生分析比较学习为主)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略) 教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一章第一节学案

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 1.1 物质的变化 ◆☆◆课堂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图片展示:课本中图l—l下雨,图1-2木材燃烧,图1—3植物光合作用,图l—4瀑布下落 提出问题四幅图描述的过程中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什么变化? 分析归纳:(1)图1-1中水汽遇冷凝结成小雨滴过程中发生的是水的__________变化,_______新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__。 (2)图1—2中木材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后生成___________。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 (3)图l—3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下,通过叶绿体,利用__________和水制造有机物和_________的过程。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 (4)图l-4中水在下落过程中_________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_。 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反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是化学变化中常伴随____________________,而物理变化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做一做: 1、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蒸发 B.冰雪融化C.动植物腐败D.山体滑坡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用砂纸擦去铁器上的铁锈B.木材燃烧 C.液态水沸腾变成蒸气D.氢气球升空后胀爆 展示:水分子电解的模型 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 提问:通过微观角度判断水电解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分析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水电解生成了氧气和氢气。构成水的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属于______________化。 结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过渡: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判断变化是否发生了?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实验: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人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现象。 展示:课本中图1-6,图1—7,图1-8 总结:物质变化的证据:生成__________、颜色_________、气体产生、温度变化、发光发热、pH 变化、状态变化等。 实验: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变化。完成课本中填空。 (1)取l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它的形状、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硫酸铜晶体能____________________,硫酸铜晶体的水溶液为__________________。 (3)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取l块硫酸铜晶体,将它放入大试管中加热,观察硫酸铜晶体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复习学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复习目标】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能描述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掌握碱金属和卤素的性质; 3、理解核素的表示方法和同位素; 4、会应用元素周期律; 5、能判断化学键类型,会写常见物质的电子式。 【知识梳理】 (一)原子结构与同位素 1、原子的构成: 2、原子的表示方法: ①原子可表示为,代表的意义是。 ②a b X c d的含义:a代表,b代表,c代表,d代表。 3、原子中各粒子存在的数据关系: ①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②电子关系: 对于中性原子:核外电子数===; 对于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对于阴离子:核外电子数=。 4、元素、核素与同位素: (1)概念: ①元素:具有相同的的原子的总称。 ②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和一定数目的的一种。 ③同位素:相同而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互称为同位素。(2)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及结构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到排列; ②将的各元素按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称为一周期; ③把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称为一族。(2)周期表的结构: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周期序数=;主族序数==;主族元素的负化合价=。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及内容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等)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 (2)运用列表对比,掌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三)化学键 1、化学键:在原子结合成分子时,叫做化学键。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的断裂和的形成的过程。 2 二、规律方法总结 1、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判断规律 (1)元素金属性的判断规律 ①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向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课后练习题(学案)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课后练习题(学案) (测试时间:20 分钟)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的是达尔文 B.古人类化石“露西”是在非洲发现的,“露西”生活在300万年前 C.古人类首先用火,接着逐渐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D.古人类语言的完善是在直立行走之后 2.能够证明“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与类人猿不同的是古人类能够( ) A.站立 B.直立行走 C.制造简单工具 D.吃各种食物 3.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主要特征有 ( ) ①树栖生活②直立行走③制造工具④产生语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人类与类人猿的共同特征是( ) A.发达的大脑 B.会使用天然工具 C.会用复杂的语言交流 D.会制造简单的工具 5.下列各项中,不是促使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类的行为的是( ) A.产生面部表情 B.使用并制造简单工具 C.用语言进行交流 D.在陆地上生活,直立行走,手足分工 6.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 ) A.将果实从树上摘下来 B.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依赖 C.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 D.扩大活动范围,利于生存 7.(2019 山西太原期中)生物探究社团的学生为进一步探讨人类的起源,查阅了相关资料, 并得到如下事实:黑猩猩有32颗牙齿,牙齿的结构大体上和人相似;骨格大体上和人相同,尤其是躯干骨与人很相近;拇指较短,可以像人一样与其他相对的指握合;胚胎发育 8~9 个月,胚胎在5个月以前与人的胚胎几乎完全相同;与人类一样有 ABO 血型;与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的表情。这些事实说明( ) A.人类是黑猩猩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 B.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远的亲缘关系 C.黑猩猩将来有可能进化成人类 D.人类和黑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 8.在探寻人类祖先的踪迹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①地质考察②寻找古人类化石③寻找古人类遗物④拜访考古工作者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从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直立行走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直立行走的意义有( ) ①使前肢得到解放②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③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④显得更加高大,可以吓退猛兽,不再受到伤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大量消失与部分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没有直接关系 B.古人类用火把食物烤熟,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 C.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大脑变得越来越发达 D.古人类的化石有利于研究人类起源问题 二、判断题 11.人是万物之灵,是世界的主宰者,有特别发达的大脑,能劳动,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能适应生物圈中的环境,并对其产生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进行讨论,请在正确观点后的括号内画“√”,错误观点后的括号内画“×”。 (1)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 ) (2)“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完成了直立行走,能制造简单工具。( )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复习学案

第1节元素周期表复习学案 一、元素周期表 1.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所编的序号。原子序数== = 。2.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七个横行,七个周期): 短周期长周期 序号1234567 元素种数32(排满时) 0族元素 原子序数 118(未发现) (2)族(18个纵行,16个族): 主族 列序121314151617 族序 副族 列序345671112 族序 第Ⅷ族第共3个纵行 0族第纵行 【相关练习】1.同周期的第ⅡA族和第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一定相差1吗?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都为_______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 2.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4Li + O 2 Li 2 O 2Na + O 2 Na 2 O 2 2 Na + 2H 2 O =2NaOH + H 2 ↑ 2K + 2H 2 O =2KOH + H 2 ↑ 2R + 2 H 2 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_______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3.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即金属性逐渐。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 4.碱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延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呈增大趋势(K反常)②熔点、沸点逐渐 3)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结论:1)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原子半径增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2)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 点燃点燃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学案设计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基本实验操作、过滤和蒸发 学习目标 1.明确实验规则,培养实验安全意识。 2.初步了解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方法与技巧;巩固过滤、蒸发的基本操作。 3.通过粗盐提纯的探究与实施,初步形成简单实验的思路、方法。 学习过程 【复习回顾】 1.药品取用的安全性 (1)三不原则:一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二不能将鼻孔直接凑到容器口闻药品气味,三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 (2)药品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取mL,固体试管底部。 (3)防止污染: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试管口和试管内壁上,先使试管,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起来,让药品全部滑落到试管底部。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夹取。 取用很少量液体时可用吸取。取用较多量液体时可用直接法:取用细口瓶里的药液时,先拿下瓶塞,将瓶塞放在桌面上,然后拿起瓶子(标签应对着)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地倒入试管。一般往大口容器或容量瓶、漏斗里倾注液体时,应用引流。 2.药品存放的安全性 剧毒药品单独专柜存放,易燃易爆品单独存放,光敏性的药品要避光存放,有毒气体在通风橱中存放。 3.酒精灯使用的安全性 酒精灯是化学实验常用的加热热源,使用时要注意: (1)酒精灯的灯芯要平整。 (2)添加酒精时,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不少于。 (3)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以免。 (4)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另一只酒精灯。 (5)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 (6)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扑盖。 4.试管使用的安全性 试管是用来盛放少量药品、常温或加热情况下进行少量试剂反应的容器,可用于制取或收集少量气体。使用时注意: (1)可直接加热,用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处。 (2)放在试管内的液体,不加热时不超过试管容积的,加热时不超过。 (3)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 (4)加热时试管口不应对着任何人;给固体加热时,试管要横放,管口略向倾斜。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学会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掌握阅读信息复杂(包括分层设色、等值线等信息)的区域地图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将地理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培养地理学科综合能力。 2.掌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3.培养学生从时间与空间尺度建立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理的兴趣与信心。 2.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与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这一概念包含三个方面: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可以说是地球表层一个片段,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边界。 (2)区域划分的基础是“地域环境差异特征。”由于地理圈的不均一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地球表层难以找到性质或功能绝对相同的地段,因此地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在地域差异的客观基础上从主观认识出发1划定区域的面积、形状、范围或边界,形成一定的区域,例如亚洲、中国、东北地区。 (3)区域的划分要有“一定的指标。”区域的特定性质或功能是根据人的主观愿望去发现的,例如我国柑橘适宜栽培区,沿海经济区,深圳经济特区等,人们多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去划定区域的范围界线,有的按单一指标划分,如干湿地区、高原区、热带雨林区;有的按综合指标划分,如自然区,我国南方北方西北和青藏四大地区。 2、“区域的特征” (1)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佛山市既是广东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等。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单,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也就越小。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

必修一第一章复习学案

-- -- 化学必修一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复习学案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考纲要求 1、了解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及简单的处理方法。 2、了解物质的分离、检验和提纯方法和区别并能简单应用 [知识回顾] 一、化学实验安全 1.对危险化学品要在包装标签上印上警示性标志。下列化学品名称与警示标志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A .酒精—剧毒品 B.浓硫酸—腐蚀品 C .氯化钠—易燃品 D.烧碱—剧毒品 2、对危险化学品要在包装标签上印有警示性标志。浓硫酸应选用的标志是( ) A . B. C . D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一)1、不溶性杂质的去除————过滤、蒸发 1、A 、过滤是分离 溶性固体与液体的一种方法(即一种溶,一种不溶,一定用过滤方法)如 粗盐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分离。 B、过滤作用: 。 C、实验用品: D、操作: → → (思考:如果要得到不溶性杂质则步骤为: → → → ) 2、 过滤 操作要点: “一贴、二低、三靠” ,其中 “一贴”: ; “二低”指① ② ;“三靠”指① ② ③ 3、蒸发:是浓缩或蒸干溶液得到固体的操作,仪器 、 、 、 。 注意:①在蒸发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液滴飞溅出来 ②当出现大部分晶体时就停止加热 ③使用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持,后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④蒸发皿中溶液不超过三分之二 (二)蒸馏———— 不同的液体的分离 A 、蒸馏是利用互溶的液体但 不同进行混合物分离一种方法。如:石油的分馏;海水的淡化;蒸馏水的制取 B 、实验用 品: ; C 、温度计的位置: ;冷凝水的流向: ;碎瓷片的作用 ; (三)互不相溶的液体的分离——萃取和分液 A 、萃取是 的一种方法。如:从碘水提纯碘 萃取剂的选择依据: ,酒精不能用作萃取剂的原因: 。 B、分液是将 分离开来的操作。 C、实验用品: 。 D 、步骤: → → (四)物质的检验(以硫酸盐为例) 试样溶解配制成溶液先滴加 (排除 等离子的干扰)再滴加 溶液 现象 离子方程式 思考:如何检验可溶性氯化物、碳酸盐中的阴离子? (五)粗盐的提纯

12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重庆市山王坪镇平均海1000多米,该地某季节有一处罕见的景观,一条狭长绵延的公路,将森林鲜明地分隔为两种色系,一侧翠绿,另一侧金黄。走入森林,发现树木高度、粗细和行距相差不大。图示意用无人机拍摄的该地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山王坪镇出现该景观的季节最可能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公路两侧景观差异大的原因是() A.热量差异B.地势高低C.土壤类型D.人类活动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交际工具,会随着人们的迁移、交流或者隔离发生改变。下图是“某县域内的方言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图示县域内方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阻碍区域间交流B.人口迁入途径差异

C.河流促进区域内联系D.区域生产活动不同 4.以下地区最有可能出现“十里不同音,邻村不能言”的复杂方言格局的是() A.粤北B.北疆C.辽中D.晋中 徽派建筑,依山就势,构思精巧,是江南建筑的典型代表。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墙体采取马头墙形式。马头墙由砖瓦砌成,一般建在房屋两侧或紧邻的两栋房屋之间,墙头都高出于屋顶1-2米,错落有致,形似马头,寓意"马到成功,一马当先"。据此完成5-6题。 5.徽派建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有() A.多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B.春节期间,田间有成片油菜 C.金秋,山坡上有大片火龙果待摘D.河水流量大,航运价值高 6.关于该民居的描述,合理的是() A.与当地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关B.马头墙能在发生火灾时隔断火源 C.能够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D.造型美观独特,适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西藏阿里地区依托极佳的暗夜条件和国家天文台阿里观测站的技术力量,集夜空保护、旅游、科普于一体,建成国内第一家以星空为主题的暗夜公园,成为青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图1是“阿里某夜星空景观图”,图2是“阿里地区的气候图”。据此完成7-8题。 7.阿里地区建设“暗夜公园”的有利自然条件,()

新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环境的含义和分类。2.能结合实例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一、什么是环境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①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例如,以人或②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③人类生存的环境。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④生物界的环境。 2.环境的分类 (1)根据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以将环境分为⑤天然环境和⑥人工环境两类。 (2)天然环境:是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⑦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 (3)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⑧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 思维活动 1.天然环境是否完全不受人类影响? 答案在当今的地球环境中,保持天然特点的纯天然环境几乎是不存在了。 所谓的天然环境只是受人类的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其中物质的交换、迁移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物种的演化,基本上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环境都可以称之为天然环境。 二、人类与环境 1.人类和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⑨影响和互相⑩制约的。 2.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3.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互相?协调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思维活动 2.阅读教材P3案例1,说明周口店的自然环境什么时候开始遭到破坏的,现在状况如何。你认为周口店应如何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 3.比较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 方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利用地图,运用所学的知识,列表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存 在哪些差异,学会区域比较的一般方法; 3.结合教材内容,说明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明确千差玩别的地理环境,就会造就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 式,初步建立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2.养成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区域的特征;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四、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教学法图示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们的生活与地理区域密切相关,例如,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是某省、某县、某镇,我们去过某些风景名胜区旅游等,我们还听说过东北平原、黄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齐鲁文化区等地理名词。你了解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是怎么划分的?又有哪些特征呢?好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咱们今天的学习主题。 【板书】区域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点拨】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就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区域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这个怎么理解呢?区域的客观性体现在区域之间差异的存在,而主观性则体现人为的划分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第一节学案及习题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课时) 【学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实验探究】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过程见教材) 拓展知识:碳酸氢铵是农村常用的氮肥,俗称,化学式,色体, 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若用图中装置进行实验,其现象是:色固体逐 渐,产生有气味的气体,试管口有生成,同时产生能使澄清 石灰水变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 符号表达式 ^ 化学方程式 如何保存碳酸氢铵 如何使用碳酸氢铵 补充:二氧化碳(CO2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常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化学方程式: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一)人类在衣、食、住、行方面离不开化学; ! (二)氮气的性质及用途 1性质:常温下,氮气(化学式)是一种色味的气体,早期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因为它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高温下,也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氮气的用途 (1)氮气可以作粮食、瓜果的保护气,是因为; (2)氮气可用作灯泡的填充气,防止; (3)液氮用于; (4)氮气可用于制氮肥。 > 3铁的锈蚀实验 光亮的铁丝放在盛有食盐水的锥形瓶中,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下列现 象:⑴铁丝表面,(这是由于铁跟、同时接触 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变化的缘故)。⑵右侧导管中,(这是由于铁生锈时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使得瓶内气压(增大、减小),烧杯中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导管中。) 实验说明了: 化学方程式

思考:生活中如何保存铁制品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古代:、、 / 近代: 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课时)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技术成就与化学无关的是() \ A.瓷器的烧制B指南针的发明C火药的发明D青铜器的制造 2.薯片等易碎食品宜采用充气袋包装,下列气体中最不适宜充入的是() A.N2 B. O2 C. CO2 D.空气 3.下列物质属于气体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是() A.水 B. CO2 C. NH3 D. NH4HCO3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开发新能源 B. 合成新医药 C. 设计电脑程序 D. 防止环境污染 5. 化学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①环境保护;②能源开发利用;③新材料研制; ④生命过程探索等领域中,与化学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的是() ] 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C.只有①②④D.①②③④6.下列不属于氮气用途的是() A.制氮肥 B. 作粮食瓜果保护气 C.填充探空气球 D. 灯泡填充气7.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下列事实与化学无关的是()A.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B.日环食、日偏食的产生 C.开发新能源,研制新材料D.药物和保健品的研制 年,媒体不断宣传预防肝炎病传染的方法,从防疫和环保考虑,你认为下列一次性餐具最有发展前景的是() A.瓷器餐具B.淀粉餐具C.塑料餐具D.银质餐具 … 9.为纪念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联合国将20XX年定为“国际化学年”。下列对化学学科的认识错误的是() A.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B.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C.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D.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 二、主观题 年,科学家在内蒙古齐纳河岸旁的一座汉代古烽火台废墟下发现了一张写有文字的纸。这张纸可以上溯至公元110年,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纸。造纸是我国发明较早的化学工艺之一,请写出其他四项化学工艺、、、。11.常温下,氮气是一种色味的气体,早期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因为它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高温下,也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基础题组 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区划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19广西贵港月考)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 ) A.气候 B.土壤 C.市场 D.水源 答案 A 依据材料可知,荔枝的生长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则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气候。 2.(2019广西贵港月考)Ⅰ区被划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弱 B.降水少 C.多大风 D.低温冻害 答案 D 荔枝生长过程中,冬季不耐低温霜冻,而图中Ⅰ区在三个区域中纬度位置最高,则该区域被划分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易出现低温冻害。 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读“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系图”,完成下面两题。 3.在区域开发早期,制约该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河网密布 B.雨热同期

C.土质黏重 D.红壤广布 答案 B 在区域开发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河网密布、土质黏重、红壤广布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雨热同期是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4.该地区密集的河网对区域工业化阶段所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 A.提供工业原料 B.提供生活水源 C.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 D.提供丰富的水产品 答案 C 河网密布能为工业发展提供便利的水运条件。 下面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关于该地从阶段Ⅰ到阶段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径流量减小 B.城市人口数量增大,乡村人口数量减小 C.该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D.农业生产产值下降 答案 C 从阶段Ⅰ到阶段Ⅲ,耕地面积增加,林地面积减小,城市面积增加。由于林地面积减小,其对水源的涵养功能下降,同时城市中地面硬化导致下渗减少,因此河流丰水期径流量增加。图示区域乡村数量增加,城市从无到有,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新课改生物必修一第一章复习学案

必修一复习1 (1~2.1) 复习目标: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2.真、原核细胞的异同3.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4.显微镜的使用5,细胞学说的内容 知识点梳理: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 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 3.原核细胞有唯一的细胞器 4.原核生物举例: 5.简述蓝藻细胞结构: 6.细胞学说研究的意义: 7.大量元素 8.微量元素 9.最基本的元素 10. 重难点突破: 1.所有生物都具有9个生命系统层次吗?举例说明。 2.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异同 3.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 课堂练习: 1.观察分析下列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图解(以刺槐为例),回答有关问题 叶肉细胞→叶→刺槐→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1)以上生命系统中属于器官中层的是。 (2)在生命系统各个层次中,能完整地表现出各种生命活动的最微小的层次是。(3)一刺槐林的生命系统中应属于层次。 2.观察同一材料的同一部位时,高倍镜与低倍镜相比()

A 物像小,视野高,看到的细胞数目多B物像小,视野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少 C物像大,视野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少D物像大,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下列哪项不是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 ) A.C B.N C. Mg D. Cu 4. 在鉴定可溶性糖的实验中,加入斐林试剂时,必须要( ) A.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后加入乙液 B.先加入斐林试剂乙液,后加入甲液 C.将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加入 D.以上A、B、C三项操作方法都正确作业巩固: 5.假如你在研究中发现一种新的单细胞生物并鉴定该生物的分类,则以下何种特性与你的鉴定有关() ①核膜的有无②核糖体的有无 ③细胞壁的有无④膜上磷脂的有无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6、细胞学说主要阐明了 A细胞的多样性 B细胞结构的复杂性 C生物结构的统一性 D生物界的多样性 原核细胞中,核区内的核物质主要是指() A、DNA B、RNA C、蛋白质 D、蛋白质和核酸7.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的是() A.水螅B.心肌细胞C.变形虫D.卵细胞 8.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细胞是一切生物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B.一只草履虫就是一个细胞 C.SARS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所以不具有生命特征 D.精子不具有细胞结构,只有形成受精卵,才具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9. 下面各组分别表示鉴定材料、所用试剂和产生的反应现象,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苹果、斐林试剂、砖红色 B.花生种子、苏丹Ⅲ染液、橘红色 C.黄豆、双缩脲试剂、紫色 D.卵清蛋白、苏丹Ⅳ染液、红色 10.下列关于实验的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粒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D.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到含样品的试管,且必须现混现用 11.生物学实验中常用普通显微镜,试回答: (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放大该标本的________。 (2)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细胞________个。 (3)①、②、③、④、⑤是使用操作显微镜的几个步骤,由低倍镜到高倍镜时,操作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②转动细准焦螺旋③调节光源④转动转换器⑤移动玻片A.①→②→③→④B.③→①→② C.⑤→④→③→②→D.④→⑤→①→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