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345685.html,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作者:李艳萍

来源:《速读·上旬》2017年第10期

摘要:儒家有三不朽,即春秋里“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责任、是培养孩子心灵的工作。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过:“只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培养一批麻烦。”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和生活水平的快速增长和提高,我国的传统教育和基础教育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加之随着外来文化的大量侵入,过分强调功利性和时效性的西方文化价值不断充斥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导致学生不能坚持主流的道德修养,现阶段小学德育工作中问题凸显。

关键词:小学;德育;探索;实践

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小学正是学生塑造心理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开展和如何有效开展德育教育成为德育工作的重点。

现代小学德育要想走出困境,获得发展的活力,必须探索产生这种困境的内在的、根本的原因。

一、“修学”重心徘徊不定

林崇德认为:“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大量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其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然而,在学校内部,以升学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仍在大行其道。看“升学率”的高低,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依然是整个社会环境的常态,在这样的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学校、教师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声誉”和单纯的“成绩”而放弃道德教育的功能。这样的现状导致了小学德育工作不断在“智”与“德”之间徘徊。本应该放在首位的德育教育“被迫”退让。刘铁芳指出:“不关心世界和人的价值和意义,服从于外在的目的,功利主义湮没了教育的内在意义,也不去追思教育的内在意义”。

二、修“德”手段值得反思

道德更重要的是养成,是期待,是塑造心灵的工程,不可一蹴而就、不可急于求成。小学德育存在着专门化和知识化的倾向,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方法来进行强制性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石鸥指出“这种道德教育本质上不道德,从长远看则是无效乃至负效果的”。这样的道德教育其实效当然不高。

三、德育教育主、客体分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