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同时,促进我部内涵的发展及教师的成长发展,使计算机部形成品牌,办出专业特色。

二、组织机构:

我部成立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小组,负责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服务、咨询、具体操作、实施。

负责人:曹丽丹

工作小组:康淑芬焦庆辉陈艳蕊贾敬肖彭秀卿王安杰

三、目前存在问题

1、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任务重,感觉到成天只忙于教学,应付教学,无法开展第二课堂,无法和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的开发。

2、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软硬件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且教材内容严重滞后。

3、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机房条件、教师队伍、学生素质、教学评价等相关)。

4、师资力量及其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了理论课、实践课、项目实训课的衔接问题。

四、课程改革的目标

在课程改革研究中,其目标定位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课程结构、专业口径、人才培养目标乃至教学方法实施等问题。在课程改革目标选择上,不仅要有助于学生树立符合市场机制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的就业素质,同时又不能以浪费教育资源为代价。通过课程改革,使学生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因此,就计算机课程改革在目标定位上,我们认为应充分考虑学生能多次就业、转岗的需要,坚持“宽基础、多方向、厚基础、强技能”的原则,实施“做中教,做中学”。既掌握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又能在这些专业理论基础上把已形成的能力在相应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转移,达到上岗无须过渡,转岗不必培训之目的。具体是:

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倾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多证书”制度。

4.在2009年的基础上在计算机应用专业课中继续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总结经验,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5.研究课程设置的方法,发挥外聘专家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由企业、学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走“订单式”培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五、课程改革的思路

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是在项目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改革的方案,突出地体现出“教学模式的串行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形式一体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的特点。

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采用按学期并行推进的模式进行,而串行制教学模式是将专业课程模块化、项目化,采用串行式推进,贯穿于整个学期的课程教学中。即学校所有专业理论及技能课程和实验实习都在实习室进行,将各课程模块化串行推进,采用项目化集中授课、理实一体化教学,对学生进行分项教学,逐项训练、逐项考核,合格后才可以进入下一项目课程的教学训练。

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我们将该专业教学内容分成WORD/EXCEL2000、PHOTOSHOP、计算机原理、数据库应用基础、FLASH、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网页制作技术、组网技术、VB等若干几个训练项目,每个项目都将形成校本教材。

教学内容模块化是指根据培养目标,将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具体划分为三大模块,即文化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

1、文化基础模块应按照提高学生素质,为专业课程服务及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功能定位,在够用与必须的前提下,根据不同专业,实行分层次要求改革,突出专业文化和人文素养的渗透、融合,语文突出基础知识、应用文写作,英语突出口语、数学突出计算、德育突出职业指导,按南京市文化课会考要求操作。

2、素质教育模块应结合大德育理论,为学生就业服务,其中主要包括各类德育课程的开设、养成教育、情感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就业指导等。

3、专业技能模块则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由若干子模块构成,每个子模块又由一系列的课题组成。而实施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切入点正是上述专业技能模块,对专业技能模块的规划是实行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关键。

教学形式一体化就是在进行专业技能模块教学时,在教师的组织下,按照目标教学法的要求进行互动式教学:即教师提出问题或布置需要学生完成的项目任务,并将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由教师组织传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模块为核心,开展学习与训练,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1、在一体化模块式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习教学相互穿插、渗透、融合,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初步实现了现代工艺技术与工艺技能的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将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通过模块(课题)合而为一,教学内容衔接有序,不因重复交叉而产生重复教学,教师的平均课时量减少了,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反而有所提高,而且再也不见教学场地、设施设备的闲置情况,教学资源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因而使得教学效率大为提高。

所谓“教学手段多样化”,就是为更有效地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借助专业优势,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介和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教师要继续对新的课程体系进行课件开发,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各门课程的教学课件,改善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

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学校所有计算机专业理论及技能课程和实验实习都在实验室进行,采取串行制、模块式、滚动式、理实一体化教学,对学生进行分项训练,逐项训练、逐项考核,合格后才可以进入下一项目训练。主要思路如下:

1、建立基于岗位的模块课程体系的思路

体现“就业需要—确定岗位—确定能力(技能、技术)”的原则。一个专业可以确立1~2个主要岗位和2~4个拓展岗位,不同专业的岗位可以交叉,但主次明确,目前我部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主岗位为: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动漫作品制作员;拓展岗位有:多媒体作品制作员、计算机系统维护员等。构建计算机类职业岗位基础平台(发展、基础)+岗位系列能力(技能、技术、能力、职业证书)课程体系,取消学科类基础课程。

2.串行制模块化课程的主要实施过程

根据上学期末召开的专业部会议的具体工作意见,特别是对针对岗位需求、职业规格制定出各模块的授课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校本教材(或实践性教材)的大致框架等。各责任教师在每模块教学前需制定出相应授课计划及校本教材等交信息工程部。

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决定了本专业的特点。为此,把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按大类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岗位课程三种类型,同时按照模块化课程结构将每类课程设置若干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据此,调整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置体系。

1、在学生一入校后,就培养其职业观念,首先开设介绍专业概述和专业基础的《专业概论》课程,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将计算机类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等教学内容整合成计算机专业基础教程,经过对于专业基础课进行的合并压缩,实施了课程整合。

2、专业理论课开发突出综合化。将原《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部分、《计算机原理》、《组装与维修》进行有机的、有侧重的、选择适用的部分进行合并整合为一门《计算机概论》课程。并在网络专业穿插工程制图、电子电工基础实践等选修的综合性课程,经过这样课程设置调整后,切实做到了真正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的有机结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的有机结合,既节省了教学课时,又提高了教学效果,突出了对学生综合专业素质的培养。

3、专业实践课开发突出实用性。专业实践课不仅要保证足够的课时,而且要制定专业能力开发表,构建专业实践课新体系,并要适当拓宽专业面,注意本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的交融,以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以此为基础,将原设置的专业课进行调整合并为四大类:软件、硬件、程序设计、网络应用。

4、针对计算机科学不断发展,技术更新迅捷的实际,在专业课程内容的安排上,采取“活模块”设置模式。网络应用类课程重点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网页制作、电子商务;动漫设计类课程重点开设图像处理、动画制作、3DMAX等。

5、紧贴社会的要求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机统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部将以校企合作班级的课改为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及学生实际,引入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资源,参观调研、岗位见习,有步骤、有计划地同步开展课改实验,适时修正实施性教学计划。

6、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以及课程本身的对应关系所以我部将淡化过深理论、强化基本技能,以优化教材内容为主要目标,对教材做相应的处理,开发符合我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目标的校本教材,争取一年出成果。

7、实训课程的改革,坚持以理论实践一体化为原则,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与职业技能资格考核相挂钩,形成训练的系列,逐步做到实训教师与专业教师的互换。坚持专业技能课坚持能力为本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专业主干课程为基础,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我部已于9月份聘用三位教师任主干专业课程负责人,将实训项目、竞赛项目、校本课程开发融会一体,三者打通,消除障碍,避免重复劳动,可谓集小组之力,解课改之困。

8、改变考核方式、方法。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往的考试知识理论知识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少,出现了理论条条是到,可连安装普通软件都不会,打字还不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等现象。为此,我们已经尝试将计算机的部分考试改为上机考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试要求。

八、强化技能训练课程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学生入校后,首先开始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技能的训练,在计算机概论(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在课程安排上,加大操作训练。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和晚自习增加技能训练。

2、单独设置专业实训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必须实践能力。专业实训课的设置是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

3、优化专业实习教学。对学生关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计算机专业资格认证的考试或参加有关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竞赛活动。实践操作部分,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实际要求拟出实践操作题目或给出课程设计项目,由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或分组完成。

九、实施改革方案的必要保证

1、建立专业实验室。计算机专业由于它专业分为软件和硬件,所以学生的培养需要特殊的环境,需要有软件实验室、硬件实验室和网络实验室。另外动漫专业还需增设专业画室。

2、在专业机房配备各种外部设备。只要市场上使用的计算机外部设备,都应该购置一套或多套,使学生见过、用过。

3、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学校应成立面向社会的计算机专业实习基地,对校内学生开展录入、复印、图像处理等业务,对班级、甚至学校部门承接广告、横幅制作、展板制作等业务,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开展社会服务和实践实习。

计算机应用专业介绍与主要课程

1、数字多媒体技术: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良好文化素质、一定的艺术素养、熟练掌握数字媒体设计和制作的相关软件技术,在影视、广告、动画、游戏、建筑、装饰设计等行业从事设计、开发、管理等工作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该专业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充分考虑了新兴学科的社会需求和现代青年学生对影视动画、多媒体制作等知识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受计算机的魅力和创作的快感!本专业学生可兼报考动画工程师、平面设计师、网页设计师、数字视频(DV)策划制作师等证书。 主要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多媒体技术、平面构成、色彩与构成、计算机二维动画制作、网页制作技术、三维动画、图形图像处理、平面广告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视频编辑技术基础、影视特效合成基础、数字音频制作与处理等。 2、物流管理(本专业与福州大学物流研究院联办) 物流(logistics)是指物的流动的科学管理,即对物的流动从始发点到终点,通过计划、执行、控制的过程,把物按质、按量、安全、及时、快速送到目的地,并最大限度地节省物的流动费用,特别是物的流动资金的占用。物流服务是一门管理技术。本专业培养适合我国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及各类岗位发展需要,能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该专业是前沿专业,高端专业,且与职业证书紧密结合,学生可兼报中国物流职业经理资格证书[该证书与国际证书接轨,可以和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的(ILT)证书互认]。 主要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物流管理概论、采购与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物流设备应用、国际物流、信息技术与物流管理、毕业实习等。 3、人力资源管理: 主要专业课程: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大学语文(专)、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社会保障概论、企业管理概论、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心理学、劳动就业概论、劳动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法、公共关系学等。(本专业学生可兼报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4、电子商务: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从事现代电子商务运作与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学生可兼报考电子商务师、营销师、商务策划师等证书。 主要专业课程: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基础会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商务交流、市场信息学、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电子商务概论、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等。 5、企业财务管理: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的会计和财务管理能力,从事会计实务,通晓财务软件,具有较强动手能力,能适应企、事业单位会计业务的手工操作和计算机操作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学生可兼报考会计电算化、珠算等级、计算机等级、理财规划师等证书。 主要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财务管理学、企业管理概论、金融理论与实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一)、企业投资学、企业融资学等。 6、会计电算化: 主要专业课程: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大学语文(专)、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财务管理学、中国税制、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C语言程序设计、FOXPRO程序设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等。 7、计算机网络: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方案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方案 鉴于我专业会计教学中依旧存在着多年来存在的一些老问题,如会计教学仍主要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粉笔”的模式,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法教学还远离课堂;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语言教学没能达到运用的目的;会计教学所花的多学时与实际效果极不相称。针对目前我国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当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专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几个方面着手,采取相应对策。 一、总体原则: 以应用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拓宽学生知识领域,提高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应转变把会计考试看作是会计教学的终点的错误的观念与认识。教学内容必须从知识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动手做账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教师地位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实践能力的指导者和质量监控者;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 (二)开展教学内容改革 会计教学内容包括传授会计基本知识,训练学生识别审核原始凭证技能,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能力等,其目标是通过会计的理论教学把学生运用会计知识进行经济业务处理能力培养起

来,并最终把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完成这一教学内容并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1、调整课程设置 (1)教学法课中将加大实践内容,突出教学技能的训练,学习课堂教学设计,班级管理;增加教学评价方面的基本知识。 (2)建立和完善实习要求和评分标准,在写好实习报告、课堂设计、标准教案之外,增加会计教师企业社会实践的调查。 (3)增设最能体现师范性特点的课程,如试讲。同时,以市场就业为导向,拓宽知识能力领域,如增加《会计实训》课程的课时数,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2、更新教材 更新学生上课教材,由于会计准则的更新使得大部分的教材不能及时满足需要,所以在教材选定方面一定要把好质量关,并且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写更加切合实际的校本教材。其它课程的教材也要相应更新。 (三)优化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方法,向改革方法要质量一定的教学目的总是要求一定的教学方法为其服务。当前,制约会计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滞后,可以说,如果不能大面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就很难有指望。把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培养会计教学的目的,必然要求相应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因此优化教学方法是目前会计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概念、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各大硬件设备、计算机的数制和信息的表示与存储,并熟悉计算机的产生、发展、特点和应用领域,了解计算机中字符编码的概念。 计算机概述 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21世纪的今天,掌握和使用计算机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技能。 1.1.1计算机的诞生及发展 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在美国加州问世。ENIAC使用了17468电子管,1500个继电器,体积3000立方英尺(1立方米=35.346立方英尺),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耗电174千瓦。内存17K,字长12位,运算速度每秒5000多次加法运算,300多次乘法运算,比当时最快的计算工具快300倍,耗资40万美金。在当时用它来处理弹道问题,将人工计算使用20小时缩短到30秒。但是ENIAC却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不能存储程序。如图1-1所示。 图1-1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几乎在 同一时期,着名数学家提出了“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的概念。其主要思想为: 1)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数据和指令。 2)计算机应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五大基本部件。 3)采用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的工作方式。 所谓存储程序,就是把程序和处理问题所需的数据均以二进制编码形式预先按一定顺序存放到计算机的存储器里。计算机运行时,中央处理器依次从内存储器中逐条取出指令,按指令规定执行一系列的基本操作,最后完成一个复杂的工作。这一切工作都是由一个担任指挥工作的控制器和一个执行运算工作的运算器共同完成的,这就是存储程序控制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介绍 计算机应用专业介绍与主要课程 1、数字多媒体技术: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良好文化素质、一定的艺术素养、熟练掌握数字媒体设计和制作的相关软件技术,在影视、广告、动画、游戏、建筑、装饰设计等行业从事设计、开发、管理等工作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该专业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充分考虑了新兴学科的社会需求和现代青年学生对影视动画、多媒体制作等知识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受计算机的魅力和创作的快感!本专业学生可兼报考动画工程师、平面设计师、网页设计师、数字视频(DV)策划制作师等证书。 主要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多媒体技术、平面构成、色彩与构成、计算机二维动画制作、网页制作技术、三维动画、图形图像处理、平面广告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视频编辑技术基础、影视特效合成基础、数字音频制作与处理等。 2、物流管理(本专业与福州大学物流研究院联办) 物流(logistics)是指物的流动的科学管理,即对物的流动从始发点到终点,通过计划、执行、控制的过程,把物按质、按量、安全、及时、快速送到目的地,并最大限度地节省物的流动费用,特别是物的流动资金的占用。 物流服务是一门管理技术。本专业培养适合我国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及各类岗位发展需要,能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该专业是前沿专业,高端专业,且与职业证书紧密结合,学生可兼报中国物流职业经理资格证书[该证书与国际证书接轨,可以和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的(ILT)证书互认]。 主要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物流管理概论、采购与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物流设备应用、国际物流、信息技术与物流管理、毕业实习等。 3、人力资源管理: 主要专业课程: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大学语文(专)、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社会保障概论、企业管理概论、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心理学、劳动就业概论、劳动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法、公共关系学等。(本专业学生可兼报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4、电子商务: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同时,促进我部内涵的发展及教师的成长发展,使计算机部形成品牌,办出专业特色。 二、组织机构: 我部成立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小组,负责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服务、咨询、具体操作、实施。 负责人:曹丽丹 工作小组:康淑芬焦庆辉陈艳蕊贾敬肖彭秀卿王安杰 三、目前存在问题 1、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任务重,感觉到成天只忙于教学,应付教学,无法开展第二课堂,无法和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的开发。 2、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软硬件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且教材内容严重滞后。 3、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机房条件、教师队伍、学生素质、教学评价等相关)。 4、师资力量及其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了理论课、实践课、项目实训课的衔接问题。

四、课程改革的目标 在课程改革研究中,其目标定位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课程结构、 专业口径、人才培养目标乃至教学方法实施等问题。在课程改革目标选择上,不仅要有助于学生树立符合市场机制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的就业素质,同时又不能以浪费教育资源为代价。通过课程改革,使学生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因此,就计算机课程改革在目标定位上,我们认为应充分考虑学生能多次就 业、转岗的需要,坚持“宽基础、多方向、厚基础、强技能”的原则,实施“做中教,做中学”。既掌握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又能在这些专业理论基础上把已形成的能力在相应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转移,达到上岗无须过渡,转岗不必培训之目的。具体是: 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倾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 1 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 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多证书”制度。 4.在2009年的基础上在计算机应用专业课中继续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总结经验,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汽修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docx

盘县职业技术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我国传统的汽修课程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为本位”,强调根据汽车维修专业各学科的基础性、系统性、完整性、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汽修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尽管这一体系考虑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情况, 方便教学管理、节省财力等因素,但由于课程内容的编排,是根据结构庞大且逻辑严密的学科顺序,这对学生来说,虽然学到的知识体系是完整的,但对所要从事的职业行为过程来说却是支离破碎的。 以课程为中心,课程界限分明,各课程之间、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授课方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采用“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法,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其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尤其体现在汽车维修专业,操作实习课程将汽车实际维修工作过程分解后再分别进行,无法体现汽车维修过程的完整性,维修技术的掌握周期长。因此,对汽修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项目式教学法的探索 项目式教学法提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展学习,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其以独立技术为单元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职业工作的行为过程,解决了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更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针对传统的汽修课程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我们在项目式教学方面进行了实践性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1、教材的选用教材,作为教师和学生据以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它

的选择甚为关键。现行职业教育培训教材的内容结构基本上是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的“压缩本”,大多数的职业学校仍在按照学科系统化课程和教材按部就班地教学生、考学生,技能人才培养效率低下,中高级技能人才长期供不应求。近年来,不少学校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探索,但还是停留在某些章节的“加” 、“减”,或只对版面加以设计,使之生动活泼一些。但是,知识和技能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拼凑,而是靠教材开发者对职业活动的理解与把握。 目前缺乏与项目式教学相配套的教材,为确保项目式教学的实施,因地制宜开展教学,我们根据项目式教学需要,正组织子模块教师编写《汽车维修实训》、《汽车销售基础》、《汽车发动机与技能训练》、《汽车底盘与技能训练》、《汽车电器基本技能训练》、《汽车新技术与技能训练》等几种项目教材。 2、实训场地的建设 好的教材必须有好的课程实施环境相匹配,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材的改革必须与教学的整体改革同步,才能使整个教学资源得到改造和提升。建立设备齐全、现代化的实验室、实训中心,也是搞好项目式教学的根本保证。 我校组织实验实训教学、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对多项技能进行了专门训练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建设专业教室,实行“讲练一体化” 。每个项目都有专门的专业教室,按照专业环境要求,布置挂图,配备必要设备、工具和教学模型,把理论教学搬到专业教室和实验室里,为项目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师资队伍的提高

学校新课改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新课改工作实施方案Implementation plan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schoo l

学校新课改工作实施方案 小泰温馨提示: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 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 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 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 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参照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坚持科研为教育教学发展服务,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制定我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如下: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新课程确立之后,如何才能达到“理念转变成实践”, 教师的素质、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开展形式多样的师资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素养就成了课改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全体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举办的各种培训,主要有市教研室组织的知识培训和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全校性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包括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中级培训,对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如何整

合进行指导和研讨;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把旧教材、新大纲与新教材、课程标准相对照,明确课程标准与新大纲的异同。明确如何进行新教材的实验?如何达成学校课改方案提出的实验目标和任务? 随着课改实验工作的不断深入,要有意识地抓住教师在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困,通过开展案例研究、以课代培、派教师参加各地的课改学习交流,通过这些确实有效的培训和学习,保证课改实验工作的正常开展。 2.建立机构,制定措施 这次的课程改革实验是我国基础教育一次力度最大的全新实验,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作为实验校,我们理应抓住机遇,摸石过河。为了使我校的实验能够得到科学、顺利的实施,实验伊始,成立了由校长、教导处、教研组、实验年级段成员组成的学校课改领导小组。认真钻研,仔细推敲,确定实验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以健全、严密的课改工作制度,保证学校课改实验工作走上正常、有序的运行轨道。 3.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课程改革是事关我国基础教育全局的一项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通力合作。通过家长会、举办有家长参与的

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方案

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科学设置专业,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立足我校和长清的实际,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平面设计专业教育质量,为“长清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目标与任务 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我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我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发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重点研究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充分体现职教课程的特色。 通过课程改革,完善专业课程管理体制,彰显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确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紧密结合;构建符合校情的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职业岗位群课程结构,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培养学生岗位变化适应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实践创业能力;改革评价制度,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善学校装备,加快平面设计专业数字化进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广泛应用。

强力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大力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创新课程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三、基本内容 (一)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生培养目标通过市场调研,平面设计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以操作岗位为主,主要在生产一线操作、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设备等工作,也有部分营销及售后服务和现场管理工作。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一下三条:学生素质要高;学生要有发展后劲;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知识和1-2种专业技能。因此,我们确定我校平面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具有较高综合职业素养、具有一定提高能力、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技能型人才。 针对传统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以新型教育理念为指导,为优化课程结构与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率,现从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三方面对平面设计专业进行改革。 1、文化基础课程改革遵循“服务素质、服务技能”的原则,分为基础性和应用性两个模块,前者面向全体学生,后者面向专业大类。一方面重视文化课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功能,另一方面强化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 2、专业基础课改革遵循综合化原则,以技能为中心,以够用为度,开发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综合基础理论课程。

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

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一):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课程设置的原则1.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

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JZRK002 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项目组 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课程改革方案》,深化、细化学校专业课程改革工作,按照学校课程改革的要求,特制订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改革工作方案: 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改革现行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结构和容,构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符合学生实际的、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 中等职教的教育目标就是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随着生产力与经济水平的提高,要求未来社会的劳动者具备较宽厚的智能基础、多方位的就业转换能力。只有切实有效地进行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良性运行。 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 1、重点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按照知识技能培养的要求,调整课程体系,加强项目课程的开发,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2、加强教学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教学更多地贴近学生生活,更好地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服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服务能力等,建设一支以“双师型”素质为重点的师资队伍。

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4、组织开发、编写与之相配套的、体现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要求的专业校本教材。 5、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强化校企合作,与用人单位建立紧密联系,了解企业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要求,听取行业、用人单位对专业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保证课程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推进以职业书和学历证书沟通与并重为重点的评价方式改革,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贴近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要。 7、继续加强校实验基地建设和建立校外稳定的实习基地。加大实践教学设备的投入,按照足够、配套、先进的原则更新和充实实验实训设备;以建工集团及下属企业为主体与多家施工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8、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现场教学和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工学交替,加强应用项目的研究。 三、课程改革的主要容 1.重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 2.重组教学容。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

中职学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科学设置专业,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立足我校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专业教育质量,为“黄岛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目标与任务 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我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我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发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重点研究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充分体现职教课程的特色。 通过课程改革,完善专业课程管理体制,彰显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确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紧密结合;构建符合校情的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职业岗位群课程结构,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培养学生岗位变化适应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实践创业能力;改革评价制度,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善学校装备,加快数字化进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广泛应用。 强力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大力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创新课程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三、基本内容 (一)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生培养目标 通过市场调研,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以操作岗位为主,主要在生产一线操作、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设备等工作,也有部分营销及售后服务和现场管理工作。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一下三条:学生素质要高;学生要有发展后劲;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知识和1-2种专业技能。因此,我们确定我校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具有较高综合职业素养、具有一定提高能力、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技能型人才。要求专业学生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基础,要掌握技术必需的应用、电气、信息和控制等理论知识,对掌握典型产品设备及元器件结构与工作原理较为了解,具有产品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1-2种技能。 (二)确立新型教育理念,优化课程结构与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针对传统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以新型教育理念为指导,为优化课程结构与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率,现从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三方面对进行改革。

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方案

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容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科学设置专业,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立足我校和长清的实际,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平面设计专业教育质量,为“长清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目标与任务 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我校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我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发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重点研究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充分体现职教课程的特色。 通过课程改革,完善专业课程管理体制,彰显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确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紧密结合;构建符合校情的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职业岗位群课程结构,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培养学生岗位变化适应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建设,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实践创业能力;改革评价制度,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善学校装备,加快平面设计专业数字化进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广泛应用。

强力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大力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创新课程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三、基本容 (一)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生培养目标 通过市场调研,平面设计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以操作岗位为主,主要在生产一线操作、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设备等工作,也有部分营销及售后服务和现场管理工作。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一下三条:学生素质要高;学生要有发展后劲;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知识和1-2种专业技能。因此,我们确定我校平面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具有较高综合职业素养、具有一定提高能力、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技能型人才。 针对传统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以新型教育理念为指导,为优化课程结构与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率,现从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三方面对平面设计专业进行改革。 1、文化基础课程改革遵循“服务素质、服务技能”的原则,分为基础性和应用性两个模块,前者面向全体学生,后者面向专业大类。一方面重视文化课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功能,另一方面强化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 2、专业基础课改革遵循综合化原则,以技能为中心,以够用为度,开发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综合基础理论课程。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迫切需要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一是课程体系的陈 旧,造成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就业 的联系不够紧密,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毕业生提出新的要求,学生感觉学 不到实用的东西;二是从学生学习现状来看,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弱, 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基础,致使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大部分时间只好 在课堂上睡觉,满足不了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要求。以至于造成学生 “学不懂,用不上,留不住”。教师感觉“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效果 难以提高,劳动得不到认同。”因此要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技能为主线, 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实用、够用”为依 据的新型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 应用人才的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2010— 2020)》的具体要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遵循“加强实践、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以建设科学规 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 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教材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 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 次地开展建设工作,构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先进、学生技能一流” 的课程教学体系。 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立足瑞安,服务机电行业,借鉴其它地方课程 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 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质量,为“瑞安经济” 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意义: 职业教育学和工业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工作经验是一线生产、服务 人员最重要的知识。他们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通过工作实践获得。这些实践包括操作与维护设备、熟悉生产工艺和业 务程序、为顾客服务和与同行交流等。研究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课程要 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就业环境,要根据学生个体学习心理规律和职 业活动原则来组织,为此我们着力探索构建适合地方经济的人才规格要求 的新型课程体系非常有现实指导意义。 总体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岗 位技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研究课 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开发和构建新 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具体目标: 1.以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以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

计算机应用课程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说明 1.邓小平理论概述 本课程2学分,课内学时36,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电大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深刻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掌握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增强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立志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时代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邓小平哲学思想与党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党在现阶段的大政方针、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贡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与对外开放战略、社会主义必须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政治体制改革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国两制”构想与国家统一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在于党。 2. 高等数学(1)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工学科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元函数微积 分的基本理论,掌握基本计算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 积分及应用,级数,常微分方程。 后续课程:离散数学等。 3. 英语(1)(2) 本课程5学分,课内学时90,开设二学期。 本课程是电大高等专科非英语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英语(1)(2)(3)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的学习和读、听、说、写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好基础。 4.计算机数学基础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课程的主要内容:线性代数、概率基础、数理统计基础等。 5.计算机电路基础 (1)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实验18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电路基本概念(电路与电路模型、电路基本物理量、电路基本元件、基尔霍夫定律、简单的电阻电路),半导体基本器件;开关理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课程体系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校主动适应形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成立课程体系改革实施领导小组,工作进程安排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广大教师要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全员参与,掌握并运用现代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手段、职业技能,保证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实施,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初、中级技术型人才。 一、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相关职业能力。课程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中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相关职业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的活动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实一体化。 (二)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三)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 (一)传统学科式课程体系的缺陷 我校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学科式课程体系进行专业教学,其特点是课程结构按照基础课→专业基本课→专业技术课的三段式进行,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又割裂为理论课教学和实习课教学两部分。这种课程结构方便教师教学和组织管理,教学成本低。我校教学上多年来一直延续学科式教学模式,前一年半进行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学习,后一年半是实习。由于高中的扩招和就业用人制度的改变,中职生源

职业中专计算机应用专业三年制的专业课课程设置表

职业中专计算机应用专业三年制的专业课课程设置表,供大家共同探讨。 专业课程学期理论与实习比率总学时 磁盘操作系统 1(上半期) 1:1 60 视窗操作系统 1(下半期) 1:1 60 电工基础 1 2:1 72 Pascal语言程序设计 2 1:1 72 Word 2000和汉字录入 2(上半期) 1:1 60 Excel 2000 2(下半期) 1:1 60 Pascal语言程序设计 2 1:1 120 电子线路 2 3:1 72 Visual Foxpro 3 1:1 120 Photoshop 3(上半期) 1:1 60 CorelDraw 3(下半期) 1:1 60 微机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 4 1:1 72 C语言程序设计 4 1:1 120 3D Studio Max 5 1:1 72 AutoCAD 5 1:1 72 80486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5(选修) 1:1 72 Flash 4 5(选修) 1:1 72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准备和毕业实习 6 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技术,数据通信原理,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试验,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试验,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线性代数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 普通物理B,电路电子学 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结构,光通信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 Internet与web编程,Cisio/Solaris网络体系设计与实现,综合布线系统 编译原理,数字系统设计VHDL,信号与系统,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 软件工程,IT项目管理,七号信令系统,电子商务概论,多媒体技术,UNIX操作系统,计算机信息安全 移动通信,卫星通信,计算机系统维护技术

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2010年,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受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托,围绕“首都支柱产业未来5年人才需求状况”,对北京的机械、化工、电子、汽车、金融、运输、通讯、房地产等重点发展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在我国,IT人才队伍还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 橄榄形” 分布,“两头”短缺:既缺高级IT人才,包括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更缺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即“IT蓝领”——大量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生产、服务第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劳动部、信息产业部等六部委于2010年12月联合启动“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将“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和“护理”列为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我们备受鼓舞,同时深深感到,职业教育改革和实施的紧迫性。原有计算机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上流水线当一线工人,中专学生的熟练程度比不上技校的学生,高一层次的工作,用人单位又会首先选择高职的毕业生,中专生的出路在哪里?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有利于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新型教学方法、模式,规划并开发面向职业、贴近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一、现实分析与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的高速发展,江苏沿江开发战略的启动,江阴新材料基地的确立,与之相配套的信息产业也在蓬勃的发展。作为职业学校

如何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地方经济提供智力保障,提供合理的技术产业队伍和合格的技术工人,是每一个职业学校都应该考虑的事情。为了适应计算机及应用正以极快的速度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针对我校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多层次、多类别、多方位的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1、衡阳的信息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相对于其他地区还不很发达,计 算机的应用大都还局限于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工程、计算机的销售及售后服务。这对于职业学校毕业生来说既是一种挑战(学生对口就业压力较大)也是一种机遇(需要大批量为地方经济服务人员,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条件。 2、计算机正由一门学科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转 变,对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仅仅要求学生会熟练操作一些软件,更重要的是掌握计算机如何与相关行业结合的能力,对学生学习的知识提出了富有创新的、科技含量高的要求(如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创意等)。 3、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 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大部分仍停留在若干年前的水平上,沿用或套用大专院校课程设置,与计算机的发展以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差距在逐步加大。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4、学生实践操作竞争力不强,上岗适应时间较长。长期以来,职业学校 培养的学生以其动手操作能力强而被市场所认同,如果我们丧失了这一优势,学生就失去了在社会上的立足点。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学科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方案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学科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方案(讨论稿) ——适用于生物技术及应用与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主要面向微生物发酵、酒类酿造、生物制药等行业,培养从事微生物培养、生产操作、分析检验、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产品开发等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生物技术类专业知识、技术、素质培养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并按照职业技能形成与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单项实训、综合实训、生产实践、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校内学习与企业锻炼交互进行,促进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不断提升。 一、完善“宽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 生物技术类专业群按照“底层共享”的原则统一设置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平台);按照“中层分立”原则,根据各专业特点个性化地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按照“高层互选”原则设置“共享型”专业拓展课程及实践创新项目,形成生物技术类专业群“宽平台、多模块、可拓展”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①学生从低年级接触专业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专业学习的时间、空问更有保证;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遵守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原则;③根据生产季节性强及教学任务安排需要,可实施跨学期、分段式教学;④在专业群范围内,学生可根据个人意愿无障碍地选择专业,体现课程体系的灵活性;⑤公共基础课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相结合,将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1.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建设 生物技术类专业基础课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体现知识的基础性,讲究基础知识的传授,为后续的专业理论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体现技能的服务性,练就娴熟的基本技能,为后续的专业核心技能学习服务。注重《基础化学及化学分析技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