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河南省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1-2022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

河南省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1-2022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

漯河五高2021-2021上期9月份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道题2分,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

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

A.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 B.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2、钱穆曾撰文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

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封建制度()

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

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C.形成了对“王权之上”的认同

D.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3、“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

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4.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

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B.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5、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

的九鼎。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瓦解

B. 分封制度的崩溃

C. 等级制度的颠覆

D. 礼乐制度的破坏

6、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

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郡县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7、下表文献史料,判断它们可以用来辅证那个方面的研究的可能性最大()

A.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不断的战争 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县行政制度

C.西周后期宗法制下的分封关系 D.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

8、刘邦因宠爱戚夫人而打算废太子,大臣叔孙通说:“秦以不早定扶苏(秦始皇长子),胡亥(秦

始皇第18子)诈立,自使灭祀,此陛下亲见也……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材料反映出()

A.中央集权受到地方严重威胁

B.秦朝灭亡在于没有设立太子

C.长幼有序为当时社会所看重

D.各派围绕太子展开利益争夺

9、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制度。所谓“封”,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

“驳”,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例如汉哀帝时,丞相王嘉就退回了皇帝要加封董贤的诏书。可见,封驳制( )

A.避免了君主决策失误 B.保证了吏治清明

C.易为当权者所利用 D.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10、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大封刘姓诸王,立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明初

朱元璋将除太子之外的23个儿子和1个从孙都封为藩王,以“藩屏帝室”。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B.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权的长期稳定

C.西周分封制度完备为后世普遍推崇 D.分封对象主要为同姓子弟

11、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12、宋太祖“虑其因缘挟私”,决定废除唐代科举中的“公荐”旧制,将科举考试的试卷优

劣作为选拔官员的唯一评判标准。同时为防止考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遂使殿试成为定制。可见,这些做法()

A.有效遏制了宰相权力

B.有利于缓和君臣关系

C.有利于提升皇帝权威

D.扩大了选官的途径

13、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14、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与朝政。其目的是()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15、吴晓波在其《游荡两千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

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的消失了。”这一制度()

A.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B.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C.导致了知识阶层的消失 D.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16、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

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17、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8、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

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19、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

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20、雍正皇帝特许部分官员上奏密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一切听闻皆可上报。奏折要直达

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其主要目的是()

A.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B.保证政令的畅通与保密

C.提高清朝行政效率

D.加强对行政官员的监察

21、“人是善变无常的、优柔寡断的、浅薄无知的、容易被操弄的,而政治是一种精细的艺术,

需要智慧和良好判断,这不是每个公民都拥有的特质。”这批判的是:()

A隋唐的科举制 B.雅典的民主制

C.罗马的法律制度 D.欧美的代议制度

22、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

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

A.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23、历史留给历史无尽的讽刺:30僭主(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败于斯巴达,斯巴达扶植

“30僭主”执政,其统治的暴虐导致后世把“僭主”直接译为“暴君”)恨苏格拉底入骨,但不敢杀他;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杀死了苏格拉底。从苏格拉底之死可看出:( )

A.雅典民主政治不及僭主政治开明公正

B.过多的公民参与民主政治容易导致人民独裁

C.雅典民主程序的公正体现了法律的公正

D.直接民主容易导致公共权力的滥用

24.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

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25、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

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C.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D.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26.《十二铜表法》第8表第15条规定:凡以正式方式在窃贼家搜出赃物的,以现行盗窃罪论

处。这表明罗马法强调的原则是()

A 判决以证据为准 B.人道主义 C.审判的程序严密 D.轻罪重罚

27.“万民法吸收了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

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C.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28.罗马法规定:“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白日行窃,除用武器拒捕

外,不得杀之。”这项规定()

A 推动了罗马法由成文法向习惯法转变

B.确保了罗马境内所有居民权利的平等

C.反映出罗马法的本质是阶级斗争工具

D.说明了古罗马法重视案件的区别

29.“事实证明,有关所有权的一切现代法制,无论是在实体或程序方面都未超出罗马法既定

的基本范畴。”由材料可以说明罗马法()

A.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B.适用于各个国家

C.符合现代人生活规律

D.对后世影响深远

30、下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

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A. 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 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 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 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二、材料题(共40分)

31、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分)

(3)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8分)

32、材料一古代罗马人相信,在人类之外客观存在着一种必须服从的力量,这就是约束人类的自然法则,法律的目的是保证人类“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

材料二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民法大全》

材料三在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与罗马法制不相符合。

──马克思

( 1 )材料一体现了哪些思想?( 6 分)

( 2 )材料二与材料一有什么矛盾?说明了什么问题? (4 分 ) ( 3 )依据材料三可知罗马法的实施有何积极作用?( 6 分)

高一历史月考答案

1-5ABDBD 6-10CBCDA 11-15CCCBA

16-20DCCBA 21-25BADAC 26-30ABDDC

31、(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

(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

(3)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8分)

32、(1)自然法思想、人人平等思想和天赋人权思想。(6分)

(2)材料一中说“人生而平等”,而材料二却规定奴隶和隶农必须服从主人。这说明了罗马法保护奴隶制度,对奴隶和隶农是不平等的。(4分)

(3)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持和稳定帝国统治;它维护了奴隶制度,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保护公民平等权利和私有财产;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6分)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