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建史

一.名词解释

1.四水贯都:指城和四周有四条河道——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都通过护城河互相沟通。

2.三横四直:南宋平江府中城的河道和街道一样都是南北东西朝向,东西向有三条,南北向有四条较大的河道,人们称为三横四直。

3.关厢:中国古代的时候由于城区不断扩大,城桓用地不够,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关厢”。

4.藩坊:南宋时期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地方。

5.九边重镇:明朝的时候为了加强对长城的防守在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守区—镇这就是“九边重镇”——辽东、蓟、宣府、、、、、、。

6.邑:泛指所有居民点。

7.都:奴隶主居住地。

8.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国家)。

9.城与郭:三里之城,七里之廓,为之城,外为之廓。

10.租借:条约中被迫同意开放“外人居留地”。

二.填空题

1.夏代对后世城市发展最大的贡献是完成了对国土的第一次全面勘测。

2.对外通商最早的城市是。

3.清朝时期城市建设反面的、停滞不前,但园林和民居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4.唐和元大都的作者分别是宇文恺和秉忠。

5、唐代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分别是、、汴州。

6.宋东京城并非严格的坊里制度,整个城市共80 个坊,设八厢来管理。

7.地区曾多次被不同少数民族政权定都,分别是辽、金、元、清。

8.南朝都城是建康。

9.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

10.南北朝时期非常崇尚佛教,我国三个著名的石窟在此时期被建造的分别是,我国三个著名的石窟在此时期被建造的分别是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

11、“形胜”的含义地势优越便利,风景优美。

12.夏商周是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萌芽阶段,发展了相土规划的方法。

13、明初定都,明成祖(朱棣)时迁都。

14.代城市建设主要受到象天法地影响。

15.中国古代城市中被多次定都的有长安、、、、。

16近代是由民族资本家謇规划的。

17、中国古代最早的大型公共园林是曲江。

18.战国时期按照《管子》思想修建的主要有哪三个城市齐临淄、楚郢、吴阖闾。

19、《周易》主要阐述了象数形意等四个方面同城市规划的关系。

20、大运河沿线有多个商业都会,其中同长江交界处是

三.简答题

1、夏代哪些建筑活动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1)作为部落(或氏族)活动的大广场发展成为一种封闭的城市广场。2)供开会、祭祀台坛的形成。3)墓地与祭神、祭祖、祭祀建筑的演变—”左祖右舍,面朝后市“的基础。

2、《周礼》与《管子》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影响

《周易》对城市规划的影响:1)创造了“象天法地”的象征主义规划方法2)“形胜”环境规划观念的形成。“形胜”—“形势之胜便也”——地势优越便利,风景优美3) “象”“数”关系重要性的确立4)城市规划追求精神境界思想的创立“象”、“数”、“形”、“意”

《周礼》对城市规划的主要影响:1)等级制思想全部贯穿其中2)礼乐思想观念的建立

《管子》的影响:1)最早阐述生产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开垦土地、发展农业、发展上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以农立国”土地进行区分“相地而衰其政”;2)提倡“因天材,就地利”的因地制宜思想。成为同《周礼》的礼制等级思想并驾齐驱的两种规划体系。

“凡立国都者,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3)创立较全面的古代城市功能分区理论首先是城乡的分工,其次是城市中的分区

3、商代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发展史上正式形成雏形的年代。崇尚占朴商代城市的基本特点:①城为长方形,但不大规则,是原始状②正南北向,朝向明确,而且“背山面水”,是原始的城与山水的关系;③街道均南北、东西向直角交叉,与城门的关系有的对准,有的不对准,也反映原始状;④宫殿区设小城,而且在一个台上建设.是一种筑城中城的方法。⑤墓地在城外,分区明确⑤手工作坊分布在城外周围,反映分区商贸的发展规律。

4、近代帝国主义独占城市的特点

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了明确的侵略意图;城市中的主要矛盾是名族矛盾,殖民地的建筑风格(早期古典主义、后期世界主义);表现出明显的资本主义城市特征;规划图是西方古典主义及早期资本主义规划特征模仿,与中国传统的规划手法完全不同,早期较多表现形式主义的构图,后期较多注意功能及交通问题

5、翻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天。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匠人营建都城,九里见方,都城中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可容九辆车并行前面是朝后面是市集每市和每朝各百步见方王宫门屋屋脊的建制高五雉,宫墙四角高七雉,城墙四角高九雉。城南北大道宽九轨,环城大道宽七轨,野地大道宽五轨。用王宫门阿建制的高度,作为大都之城四角高度的标准。用王宫宫墙四角的高度,作为诸侯都城四角高度的标准。用王都环城大道的宽度,作为诸侯都城中南北大道宽度的标准;用王畿野地大道的宽度,作为大都城中南北大道宽度的标准。

6、翻译“凡立国都者,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凡营造国都,不建在大山之下,也一定要建在大河的近旁。筑城向上不要靠近高地,就可以有充足的水源,向下不要靠近潮湿低洼的地方就可以省去排水的沟渠。。一定要依靠自然资源,凭借地势之利建设城市。因此,城市的形态不用十分规整,道路也不一定十分规则。

8、元大都的主要特点

①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反映了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点,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政治服务的目的。②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园囿相结合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效果。③完善的上下水道。既满足人民的生活用水,同时便利了商旅及城市供应,还丰富了城市景色。④城市的建筑工程有统一的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

9、明城特点

城市布局:恢复传统的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城市规划的思想

城市布局艺术: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方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城市街道:沿用元大都的基础

市肆:行会制度发展,同类商业相对集中,城市有些地区形成集易或定期交易的市。居住区: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段水系:沿袭元大都

10、古代城在原址不断被重建的原因

这是由于平江城的城市骨架——河道的重要作用。城市建筑物虽然屡毁于兵火,但河道基础犹存,只需稍加修整又可使用。在南方水网地区,河道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主要命脉,因此,就不会像统治中心城市,由于统治、军事原因而随意迁址。

7、邺城简图及特点

城市有明确的功能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划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

11、中国古代都城选址考虑的因素

都城位置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到政治及军事原因如汉初定都长安,主要理由就是长安位于关中便于防守,又便于东出潼关控制中原,明永乐迁都也有明显军事目的。唐宋以来由于都城人口多,因此也重视经济交通因素如唐代东迁。有些朝代的都城选址,还与当时统治集团的势力围及根据地有很大的关系。有些朝代随着势力围的扩大,曾数次迁都如北、金、元。

有些都城选定某地区,但并不在原来城址上建都,而是在其旁另建。原因一是原来城市在战争中破坏严重。其次是观念的影响“鼎新革故”如在长安地区。

有少数都城是原来交通便利的商业都会,往往在原地改建扩建,而不另建新城如北宋的南宋的临安。宫城部分往往新建。

12、古代市集演化过程

渔猎时期少剩余产品,无交换市场,农牧业的出现,产生物物交换,日中为市,剩余产品增加,交换加强,出现固定市场,城市中设集中的市,唐代集中管理的坊里式的封闭市场,宋代沿街开放性的商业街

四,论述题

1. 近代中国城市变化发展的特点?

1)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叶,鸦片战争后,中国土地上开始出现“租界”,使一些城市中的某些地区畸形发展起来。洋务运动对部分城市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2)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20年代,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一些租界城市由于大量设厂,发展更为迅速。八国联军侵略,产生一批帝国主义独占的城市。沿海、沿江,甚至地一些城市,开辟为商埠,有的还设为租界。辛亥革命失败,封建军阀、失意政客、封建主,纷纷向租界集中,造成租界的畸形繁荣。

3)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民族资本有较大发展,1922年制定商埠建设计划。民族工业发展,租界和非租界地区以及周边地区都有较大发展。以为例,商业贸易也有较大发展,随着人口的增加,市区有所扩大。

4)20世纪20年代末叶至抗日战争以前,1972年建立国民党政权,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均有较大发展,并制定过规划。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一些城市变为典型的殖民地城市。

5)抗日战争期间至全国解放前夕,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占华北、华中、华南广区的大中城市,不少城市受到严重破坏。国民党政府向地撤退,将沿海部分工业迁。军事工业及资源的开发,也使一些城市扩建或新建。道路的新建使沿线一些城市繁荣起来。在抗站期间有很大发展。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有些城市又衰落。自力更生地进行建设。抗战胜利后,解放区一些解放较早的城市,着手改变一些旧城市的不合理状。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中国共产党提出“为工业生产,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城市建设方针,开始了城市恢复工作。

2.唐长安城简图并论述其规划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特点:总体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上的王成制度,”官民不相与参”的意图明显;以道路突出宫殿;有一定的数字概念。

影响:(1)对古代都城的规划有很大影响。后建的东都在许多方面类似长安,宋代的东京汴梁也受其影响。金的中都是仿效汴梁的,元大都模仿金中都,所以它们都间接受长安影响。(2)长安的规划也是当时国外一些城市的学习榜样,如:中朝边境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日本的古都平京城、平安京。

长安城对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有很大影响,成为国外效仿的对象,唐长安城是世界古代规模最大的都市,规划整齐,布局合理,建筑独具特色,里坊制度堪称典,其影响远播朝鲜半岛和日本.在这座气度恢弘的大唐帝都中蕴含着丰富的城市选址思想、城市规划思想、建筑设计思想和环境保护思想.这些思想是唐长安城的灵魂,研究、继承其强烈的城市安全意识、城市文化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及建筑节俭意识,不仅对于建构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建筑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理解、保护市的盛唐建筑文脉和建设人文化、生态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市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3.试论述中国古代文明与城市规划概括?

中国古代文明产生于距今6000--7000年前,黄河、长江、珠江、辽河等流域广域围广泛发生的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彩文化。

夏、商、周,进人青铜文化时代。青铜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产生了伟大的青铜文化。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萌芽阶段“相土规划”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儒家学说。管子规划的思想。(王陵)汉一时代。伦理。王莽时代的礼制建筑

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第二次大分裂。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融。文人规划。形态。隋唐文化上很开放,城市规划气派很大。

两宋科学技术很发达,城市生活丰富活跃,政治不稳固城市规划的局限性很明显元:疆域广大;科学技术的发展;少数民族统治政权明:汉文化底蕴深厚,恢复汉礼制。

清:各民族的融合,对西方产业革命成果的吸收。

中国古代文明的特殊个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巧妙结合以理性规划为最高原则。城市形象争取天时、地利、人和

4.试论述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

1.中轴线的对称布局。早在周代的时候一些大型的建筑群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方法。春秋战国的城址中,大型建筑遗址的土台也按一定的轴线布置。汉长安的总体布置虽不规则,但宫殿部分的布局很严整。邺城的总体布局就采用了中轴线对称形式。隋唐长安将中轴线布局更加完善,城门的数量与位置、道路的格局、市的分布、坊里的大小及划分,均严格对称而衬托出中轴线朱雀大街。而明清的中轴线布局更是达到顶点。

2.中心阁。中国古代很多城市中都采用中心阁的方法。一方面对全市的建筑起统帅的作用。使建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另一方面也成为全市的一个主要的景观。

3.以道路的布局来突出建筑物。通常将主要的建筑物放在一条道路的尽端。用以突出建筑物。如以150米宽的朱雀大街正对皇宫大门。

4.建筑与树木庭院绿化巧妙的结合。形成中国独具特色的城市园林艺术。

5.对景的方法。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中成功的运用了这种方法。往往利用高大的城门楼、楼阁、寺庙来作为城市道路的对景。丰富了城市的主体轮廓线,也增加了城市的景色。

6.古代的城市由人民建造,但指定规划的思想则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封建等级的规制。如建筑的颜色、尺度、形制等等。

7.儒家思想。儒家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以及提倡的尊卑、伦理、秩序也影响到古代城市的布局。

8.“天人感应”的自然观。9. 阴阳风水八卦的观念。10.数字的运用

五.画图题

明清外三殿总平面图

外国部分

一、名词解释

1. 城市: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点的居民点。

2.工业城市:(戈涅)如果将城市的各个要素依据城市的本质要求而严格地按照一定的规矩组织起来,那么城市就像一座运转良好的机器,实际中的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带形城市:(索里亚·伊·玛塔)带形城市:1822 年西班牙工程师提出了带形城市的概念:在这个城市中,各种空间要素紧靠着一条高速度、高运量的交通轴线聚集并无限向两端延展,带形城市的规模增长将因此而不受限制。(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

4.广亩城市:(赖特)他的广亩城,实际上是对城市的否定,他认为现有城市不能应付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的愿望,建议取消城市而建立一种新的半农田式社团。

新城市主义:世纪90年代初,北美地区城市面对地区的无序蔓延,提出了一种新城市规划的设计思想,主借鉴二战前美国小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空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的模式。

5.城市美化运动:主要指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中针对日益加速的郊区化倾向,为恢复市中心的良好环境和吸引力而进行的景观改造活动。

6.拼贴城市:(罗威·科勒),未来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参考17世纪的罗马,采用多元容的拼合方式,构成城市的丰富涵;城市结构的矛盾统一组合。

7.簇群城市:最早由史密森提出。第十小组提出来了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它是以线型的中心为骨干而多角角地扩展。线型的中心称为“干茎”。

8.增长极核理论:1955 年,由法国经济学家F 佩鲁提出的。主要点是把工业等建设快速地在少数极核进行,以促使极核本身增长和首先繁荣,并企图以极核的影响来带动其附近的发展。

9.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A.Lsch)分别于1933 年和1940 年提出的,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即假定某个区域的人口分布是均匀的,那么为满足中心性需要,就会形成中心地商业区位的六边形网络。

10.场所:特定的人或事所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特点:1.占有性;2.非空间性;3.随机性。

11.邻里单位:美国建筑师佩利提出针对纽约等大城市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和交通事故严重的现象发展了邻里单位的思想,作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二、填空

1.保护世界文化与天然遗产公约1972年11月通过,欧洲遗产年是1975 年。

2、古埃及文化发源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的下游流域古代西亚文化发源于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

3.古埃及文化里有三个崇拜,是那三个水、灵魂、太阳。

4、古代美洲三个文化中心是特奥蒂瓦坎城、丹洛奇蒂特兰、提卡尔。

5、希波丹姆被称为古代城市规划之父,他的主要思想是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充分体现了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6、古罗马城市建设的的特征世俗化、军事化、军权化。

7、中世纪规划思想图景与自然积序。

8.《中华人名国城乡规划法》2007-10-28 颁布,2008-1-1 实施。

9、古希腊文化的发展分哪几个阶段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

10.构成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三大基石是理性主义、理想主义、实用主义。

11.文脉主义在城市建设的时候不同的表现形式(1)用古典的方法和城市尺度来改变工业城市的景观,从而加强城市的亲和力,增加城市的历史文化含量;(2)用通俗文化的方法,使城市的趣味性增加。

12.凯文·林奇“城市认知地图”强调通过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来组织人们对城市的意向体系.

13.1961年纽约区划法规从容积率的控制、鼓励性的区划、文脉性的区划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造。

14、英国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斯恩,在城市布局上体现出来的重要特点是多样性选择。

15."城市学"的概念是盖迪斯创造的。

16.盖迪斯的规划思想体现在四个方面(1) 城市研究的综合观;(2)区域协同的综合观;(3)勤奋务实的实践观;(4)深切的人文关怀。

17、1875 年英国出台《公共卫生法》规定了设置地方政府环境卫生部门的义务.

18、拜占庭时期的最重要的建筑类型是建筑。

19.古典主义的规划思想主要特点是古典主义(在建筑群与城市总体布局中强调轴线对称、主从关系、突出中心和规则的几何形体,强调统一性和稳定感。

20.巴洛克式规划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巴洛克(将建筑的风格原理放大到整个城市,通过整齐、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来强调城市空间的运动感和序列景观。

三、简答

1.影响城市建设的因素?

答:对防御的要求影响到城市的建设;兵器技术的进步影响到城市建设;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社会政治制度对城市的建设有直接的影响;经济制度影响到城市的建设;近代工业革命对城市的影响。

2.文艺复兴的本质及起源的重要背景?

答: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1)1453 年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灭亡;(2)美洲新大陆的发现;(3)德国的改革运动;(4)中国的造纸印刷术传入西方。文艺复兴的涵: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为了动摇封建统治和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在上层建筑领域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是其核心,借用复兴古典主义---古罗马古希腊的外衣),提倡人性、人权、人道。

3.举例说明多中心集聚区的特点?

答:多中心集聚区的特点是将一个大城市所具有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城市,形成既分开,又联系的有机结构。例如荷兰的兰斯塔德集聚区海牙是中央政府所在地,阿姆斯特丹是全国的金融经济中心枢纽。这几个城市周围的城镇也分担着各种城市职能,并与城镇群整体保持联系4.柯布对集中主义城市的观点?

4.柯布对集中主义城市的观点?

城市必须是集中的,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b.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增长,中心拥挤程度加剧,功能方面出现朽化,但市中心仍然是有吸引力的,通过技术手段来改善它的集聚功能;c.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提过密度(人口密度)来解决,公共运动空间增加了,高层建筑是柯布西耶首选;d.集中主义城市并不是处处高度集聚发展,而是通过分区等方式来合理调整城市密度的分布,使人流、车流合理地分布于整个城市;e.高度发展的城市需要有新型的高效率、立体化的交通系统。

5.古罗马、古希腊规划思想的比较?

古罗马的城市规划思想:a:强烈的实用主义态度;b:凸显永恒的秩序思想;c:彰显繁荣与力量的大比例模数手法;d:维特鲁维《建筑十书》。

古希腊理想城市的规划形态:a:理想国家的探求(格拉底——亚里士多德);b: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c:希波丹姆模式(理性)。

6.古罗马广场和帝国广场辨析?

答:在罗马时期,广场是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到了帝国时期,帝国广场改变了性质,成了统治者们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广场形式逐渐由开敞转为封闭、由自由转为严整,其目的在于塑造一个供人观赏的三度空间艺术群。广场上的建筑强调自我突出,与广场整体不甚协调。而帝国广场的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由广场上的方形、直线型和半圆形的空间组成。每个空间都有廊柱连接,端部的主要建筑物起着主要的装点着用。广场群的设计手法是每个统治者所建筑的广场建筑群与另一个统治者的在用地布置上彼此垂直相交,以多个彼此相交的垂直轴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柱廊把各种空间联系起来,也是各个空间的过渡。这种设计手法使一些相隔较长时间修筑的建筑物之间建立了在的秩序。

7.简述城市的起源?

1 原始社会初期,原始人完全依附自然狩猎与采集经济为主(居无定所);2旧石器晚期三五成群(相对稳定的生活);3 中石器时代出现了捕鱼为生的渔民(形成早期但居民点);4 新石器中期。出现了农业革命、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畜牧业提供了经营的食物积存、长久定居出

现);5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的出现)——城市开始出现。

8.有机疏散理论的主要容及其影响?

(有机疏散理论: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不能听其自然的凝结成一块,而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答:城市密度过大、功能过于集中容易产生很多弊端。针对这种状况,1918 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提出有机疏散理论,希望通过合理的分散解决城市问题。沙里宁认为城市是有机的集合体,具有生物的特点,城市的发展与生物的成长演化具有一致性。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是有机秩序,城市的建设也应该遵循有机秩序原则,不能够放任城市自由地聚集在一起。对于现代城市的衰落,沙里宁提出改造的方法,具体到建议是把城市衰败地区的人口、功能、各种工作分散到适合这些活动发展的地方,腾出来的地方改为最合理的用途,同时保护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对个人日常的工作生活作集中的布置,集中的功能点作分散的布置。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城市整体秩序的合理性,还可以保证生活工作的便利性和效率性。有机疏散的根本意义是将集中的城市分散为几个不同等地区发展,几个地区成功能集中点,在活动中具有相互关联性,从而使城市恢复到合理的有机秩序中。根据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在1918 年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主规划赫尔辛基周围建立新的城镇,分散主城的功能,控制城市的过度集中。如果说赖特、霍华德与柯布西耶的思想分别代表了城市分散主义、集中主义的两种极端模式,那么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可以说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折中。

9.新城市主义的核心规划思想?

新城市主义主要强调的是通过改造那些由于郊区化发展而废弃的旧的城市中心区,使之重新成为居民集中的地点以建立新的密切邻里关系和城市生活容,后来又进一步发展到有关对郊区城镇采用紧凑发展模式的探索。

10.精明增长在城市建设层面的基本做法?

答:(1)保持良好的环境,为每个家庭提供步行休憩的场所,扩展多种交通方式,借鉴新城市主义思想,强调以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为主的开发模式;(2)鼓励市民参与规划,培养社区意识。鼓励社区间的协作,促进共同制定地区发展战略;(3)通过有效的增长模式,加强城市的竞争力,改变城市中心区衰退的趋势;(4)、强调开发假话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已开发的土地和基础设施,鼓励对土地利用采用“紧凑模式”,鼓励在现有建成去进行“垂直加厚”;(5)打破绝对的功能分区思想和严格的社会隔离局面,提倡土地混合使用,住房类型和价格的多样化。

11.雷德伯恩体系的主要特点?

斯泰因的雷德伯恩体系:形成没有大量汽车交通穿越的大街区;城市道路按不同功能分类,某种功能仅为某类用途设计和建造;车行交通与步行交通完全分离,主要步行与车行相交用立交;主要局室不面向道路和面向庭院或步行道,服务性房间或起居室与车库或车行道相接,通往每组住宅的路都是尽端路。12.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特征?

(1)功能主义(形式服从于功能);(2)提倡简单的几何造型和非装饰性的原则;(3)奉行标准化和模块化的原则;(4)重视空间使用方面的考虑,特别强调对整体空间的考虑,提倡室空间尽量使用可灵活分隔的墙面以提供自由布局的可能。

四.论述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简图并说明其主要思想,它同“霍华德的“市”的区别在哪里?

答:1898 年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企图彻底改良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提出了在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适宜的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大城市与自然隔离而产生的矛盾。他认为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认为城市中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有吸引他的磁性,如果把这些此行有意识的移植和控制城市就不会盲目膨胀。他还指出城市应当同乡村相结合,永远要在城市周围保留一定的绿带。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他的实际是一项城市改良运动。这一理论对后来的有机疏散,卫星城等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对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也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同田园城市相比,广亩城市有很大的不同从社会组织形式看,田园城市是一种“公司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1)

古代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岁月。 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进入氏族社会。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开始聚族而居,形成固定的居民点——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2、规模: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方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 两种:木骨泥墙房屋和干栏式桩上建筑。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作为刚开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严格说来是些城堡。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生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美国着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生产力+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文化+战争+夯筑技术) 1、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 农业相分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2、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这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两 次社会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以外,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的交换也就日益频繁和扩大,于是产生了私有制,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也就出现了。一些公社的首领们为了保护自已人身及财产安全,就在他们居住地的周围建筑专门的防卫设施—城郭沟池,于是产生了城市。 3、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 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4、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此外,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课程代码252365) 一、选择 1.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标志着( A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D.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标志着城市出现,分工主要是指( D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D.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我国可以确定位置的最早都城址是( A )。 A.殷墟遗址 B.郑州商城 C.西亳 D.陕西半坡村 4.中国最早的宫城遗址是( C )。 A.阿房宫 B.长乐宫 C.二里头 D.明光宫 5.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是( B )。 A.卡洪城 B.孟菲斯 C.阿玛纳城 D.乌尔城 6.我国最早的建制镇出现在( B )时期。 A.秦汉 B.北魏 C.隋唐 D.宋元 7.秦都的外围规划遵循( D )思想。 A.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B.《周礼》的礼制建城思想 C.《管子》的生态建城思想 D.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8.西汉长安的建城过程依次为( C )。 A.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 - 桂宫和明光宫 B.未央宫、北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 C.长乐宫 - 未央宫、北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 D.桂宫、明光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 9.隋唐时期的“扬一益二”是指( A )。 A.扬州和成都 B.扬州和杭州 C.扬州和苏州 D.扬州和淮安 10.隋唐时期的四大航运城市是指( B )。 A.泉州、广州、杭州、扬州 B.杭州、扬州、淮安、苏州 C.泉州、广州、淮安、苏州 D.泉州、扬州、淮安、苏州 11.中国最早使用三合土夯筑而成的城市是( C ),城墙呈白色,有马面,城防牢固。 A.高昌城 B.交河城 C.统万城 D.渤海上京龙泉府 12.皇城朝向为正南北向,并与城市道路朝向形成一定夹角的明代城市是( B )。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 ※(有下划线的都城要求掌握简单示意图) 第一章 1 画图并说明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 中国建筑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巢居(中国建筑穿斗结构的主要起源 )、处于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主要凭惜树木构筑窝棚,这就是所谓“巢居”。这种居住方式既可避免猛兽的侵害,也可以脱离潮湿的地面,实质上它是远古猿人“住在树上”的直系发展。 半穴居、地面建筑,其 中穴居和巢居持续的时间最长,是另两种形式的原型。 2.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第二章 1. 默写《考工记匠人营国》中关于城市规模、布局、城门、道路、城市等级等方面内容,总结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观念及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等级——明确了全国城市网络规模的等级、大小和道路的宽度。 建筑布局——规定了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与北京故宫的“前朝后寝”、“外朝内庭”一致。 色彩——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建造形制——“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2.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 .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和关系 邑与都——邑为居民点,奴隶主驻地;凡邑有宗庙、先君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邑与市——并非所有邑都有市 城与国——同义 城与廓——古文献“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3.商、周的都城及代表城市名称 第三章 1.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楚郢都、鲁城、郑韩故城、淹城的布局特征。 燕下都 特征: ?着眼城防,将平时建设与战时防御要求紧密结合; ?改变通行的以外廓充作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方式,按照军事需求,以整个外廓为城防区。 ?利用河道加固城防,利用河道作为分区规划的分界标志,为城市提供水源和航运之便。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古代史篇(1—8章) 第一章 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P2) 2、中国城市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P7)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邑与都:邑并不仅是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名点,都市奴隶主的驻地。 邑与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常称“市井”,因为市一定是在居名点中,即在邑中,而居名点中必然有井。 城与国:国与城的意义相同,城市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kuo):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城廓均是防御性的。奴隶主贵族居城,一般人民城外廓。 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从而从一般的居名点(邑)中分化出来。(P14) 2、翻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筑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每条宽度为车轨的9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王宫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3、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P15) 第五章三国至唐朝时期的城市 1、曹魏邺城的规划 (1)曹魏邺城复原想象图 P38 复原图特点: (2)总结:宫城有多个宫城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和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这都说明儒家的礼制思想,从邺城开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运用。 2、隋唐长安的城市规划思想 P55 优点:(1)隋唐长安的规划,仍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由于完全是新建,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有所发展。 (2)长安城平面方正,每面开三门,宫城居中,宫前左右有祖庙和社稷等,都是《周礼?考工记》上所列的王城制度。 缺点: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得惊人,远超实际需要

西建03-13年真题中国城市建设史考题

03年中国城市建设史考题 一、填空题。(55/1’) 1.城最初的定义是进行防御的实体,在中国古代“城”有不同的称谓,如《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无曰( )。 2.我国的城郭之制起源于()代关于“城”的记载()。早期的“城”与“郭”关系比较随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城在郭内,如江苏武进淹城、()2)城附之于郭之一角(城郭并置),如:燕下都、()、();3)城郭分设,如:( ). 3.乌尔城建于公元前2000-2100年,城中建有起着天体崇拜作用的(),其同时是城市的公共中心,体现了人性与神性的结合。 4.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的()在希波战争后将棋盘式道路网的规划结构加以理论阐述,并在最先在()城的重建工作中加以应用。 5.公元前1世纪由奥尔梅克人建设的()城的中心由一组举行宗教仪式的纪念性建筑物构成,分布在一条2km长的大道两侧,主要的建筑物在()、月神庙。()等。 6.印度中世纪的莫沃尔王朝在首都阿格拉建造了杰出的建筑物(),被称作“印度的珍珠”。 7.日本战国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封建领主们建造了大量的供瞭望及防御的建筑()。 8.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有()主持: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主持;元大都的规划建设由刘秉忠主持。 9.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特别重视中轴线的建设,城市布局多以中轴线绝对布局,明清北京城以一条长达7.5km的中轴线构筑了帝都风貌,这条中轴线由南至北的重要节点有:永定门、()、大明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坤宁门、()、()、景山、地安门、()、()。 10.被誉为欧洲的客厅的是() 11.明清时期的票号业中心城市有()和(),手工业中心城市(),其城市布局特征与其城市性质是相适应的。

清华大学建筑学基础考研参考书

2016年清华大学建筑学基础考研参考书 《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董鉴泓,主编 《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沈玉麟,编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刘敦祯 《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潘谷西 《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陈志华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罗小未 2015年考研复习方案和规划 前几遍专业参考书的复习,一定要耐心仔细梳理参考书的知识点并全面进行把握1、基础复习阶段 要求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掌握一些基本概念,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 2、强化提高阶段 本阶段,考生要对指定参考书进行更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做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 3、冲刺阶段 总结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温习专业课笔记和历年真题,做专业课模拟试题。调整心态,保持状态,积极应考。注意事项 1、学习任务中所说的“一遍”不一定是指仅看一次书,某些难点多的章节可能要反复看几遍才能彻底理解通过。 2、每本书每章节看完后最好自己能闭上书后列一个提纲,以此回忆内容梗概,也方便以后看着提纲进行提醒式记忆。 3、看进度,卡时间。一定要防止看书太慢,遇到弄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专业咨询师或本校老师。 三、学习方法解读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了解课本基本内容,对知识体系有初步了解,认真做课后习题,考研题型基本离不开课后题的原型,将课后题做清楚明白,专业课基本就不会成为你的问题。 2、对课本知识进行总结,材料综合相对于其它只考一门专业课的专业来说,知识点比较多,前后章节联系不强,因此需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对课本题型进行分类。 3、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并用红笔标记,着重去理解那些易考而对自己来说比较难懂的知识,尽可能把所有的有问题知识要点都能够及时记录并在之后反复进行理解。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

中国城市建设史(快速记忆版)

一、原始时代 城市形成:1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 2、有永久性大型建筑3、有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4、一定城市基础设施5、密集的居民居址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起源: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二、周代 城与廓: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 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 《周礼.考工记》 背景:《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的著作,春秋时代营国制度的总结 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大意:建筑师营建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门,城中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 道路宽度为车轨的九倍,城中间为王宫,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后面为商业市场,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背景:1、社会伦理2、是儒家学说的基石3、礼乐关系的建立为政治制度而服务。 影响: 1、等级思想贯穿其中2、城市规划的独特艺术观:礼乐思想观念的建立。3、祭祀观念影响城市规划,促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意义:体现的营国制度是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小结(1)城市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偏小(2)形成三级城邑网。 (3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4)城市建设有了一定规制。 三、春秋 《管子》; 制度:选择城址强调了城市的给排水、防洪,要求因地制宜。 影响和意义:是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打破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 城市规划思想:(1)城市分布密度问题 2)提出城池选址的原则 3)提倡因地制宜4)创立较全面的功能分区5)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的协调6)城郭之制 春秋战国城市建设特点:(1)城市形制多不规整。(2)城市规模庞大(3)城廓分功明确4)城市分区有显著变化。 四、西汉长安 建设阶段:(1)汉武帝时,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西面建未央宫,又在两宫之间建武库。2)汉惠帝时筑长安城墙,建东西二市。(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的北面建明光宫,在未央宫的北面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建建章宫。 规划特点: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2)城内有官署、市场、居民区3)闾里制 意义:1、城内有官署、市场、居民区2、从总的形制和布局与“面朝后市”相符3、在规划建设上,宫殿占地面积大4、闾里制5、人口规模增大6、为加强集权,管理贵族富豪,形成了城市带。 五、东汉洛阳 总体规划特点①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奠定了礼制基调。②南北轴线的出现③沿袭营国制度④旧城改建类型。 六、曹魏邺城 影响:1)功能分区明确,中轴线对称应用于城市。2)以宫为中心,遵循礼制呈上启下3)功能区分布灵活创新

2018年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0853)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指导---新祥旭考研

2018年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0853)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指导一、招生信息 招生院系:建筑学院 招生专业:085300城市规划 授予学位:专业硕士; 二、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城市规划硕士 三、考试科目 1、初试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 202俄语或 203日语 ③356城市规划基础 ④512城市规划设计(6小时) 2、复试考试科目: 复试时综合考试内容:城乡规划学综合专业知识。 四、参考书目 《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董鉴泓,主编 《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沈玉麟,编 《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李德华 五、复习指导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建筑学专业考研复习资料

建筑学专业考研复习资料 研究方向01建筑历史与理论 0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03城市规划与设计 04景观建筑学 05建筑技术科学 初试科目01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1德语或242法语 ③602(建筑/城市/景观)历史 ④514中国传统风格建筑与文物保护设计(6小时) 02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1德语或242法语 ③602(建筑/城市/景观)历史 ④511建筑设计(6小时) 03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1德语或242法语 ③602(建筑/城市/景观)历史 ④512城市规划设计(6小时) 04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1德语或242法语 ③602(建筑/城市/景观)历史 ④511建筑设计(6小时)或512城市规划设计(6小时)或513景观规划设计(6小时)05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1德语或242法语 ③301数学一或602(建筑/城市/景观)历史 ④511建筑设计(6小时)或802建筑物理 参考书目602 (建筑/城市、景观)历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董鉴泓,主编 《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沈玉麟,编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王向荣 《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同济大学出版社[英]杰弗瑞?杰里柯//苏珊杰?里柯译者:刘滨谊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周维权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刘敦祯 《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潘谷西 《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陈志华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罗小未 802 建筑物理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Y学姐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专业 快题138分 总分391分 Chapter 1 关于快题 快题在考研考试是很重要的一项,并且也比较能拉开分数差距,我这次也是因为快题的分数较高所以有一个较可观的考研总分,所以快题的训练宜早不宜迟。训练快题主要还是要多看、多学、多反思,并且最好是能有前辈做相关的指导,而我在风暴训练的这段时间里是快题进步最大的,风暴有较全的快题题型,并且风暴的前辈们指导得比较认真详细。首先是平时多看看其他人的一些优秀快题,明白别人设计的结构和系统,并且需要多学着画不同功能类型的建筑形体,最好是在学的时候记住一套自己最熟练的各类建筑的画法;而训练主要在质上而不在量上,量上涵盖到所有的类型设计即可,而质上就需要每次把自己的快题做一个总结,尤其是在构思结构和系统上,毕竟一个快题主要还是靠设计来拿分,在基本的结构和系统上把分数拿到之后,才去考虑如何强化你设计当中特色的部分来做加分项。 刚开始的快题训练是在手上下功夫的,表现上需要做到干净工整的,这是一个基本的印象分,并且多动手去画或者临摹也可以多加深自己的理解,多学习优秀快题的整体结构,不用在乎前期自己画的速度,而主要把握自己对方案的理解;到了后期,快题训练主要是多进行想法构思,可以是对一个题目构思出结构以及大致的画法,也可以是在记忆里回想各类型快题的画法。我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感觉没时间去完成完整的快题,所以更多的是构思自己面对一道题目时如何用到场地因素组织结构,如何完成一个完整的步行系统,如何串联起不同类型的活动空间等等。

(快题138分的学长早期作品也没有那么成熟 所以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的) Chapter 2 关于理论

中国园林史资料题目

中国园林史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1、发展四阶段:第一阶段以为目的(原始时期); 第二阶段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具和,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寄托为主要目的,造园由、、来完成(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 第三阶段出现公共园林,园林规划转化为,开始重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由职业造园师设计园林(工业时期); 第四阶段出现,园林绿化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建筑、城规和园林相互影响。 2、和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文字。 3、园林四个基本要素:、、、。 古典园林发展的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 4、是民间造园的主流,也是涵盖面最广的园林风格。 5、意识形态方面,、、、影响中国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6、按园林选址和开放方式分为和,天然山水园又分为、和;山地园有、、,水景园有、、,山水园有、、。 7、按园林隶属分为、、;皇家园林魏晋南北朝后分为、、。 8、私家园林包括、、。 9、非主流园林类型有、、、。 古典园林史分期 10、生成期皇家园林是主流,特点是园林、,转折期和兴盛,初步确定了园林美学的思想,全盛区基本形成了园林体系的风格特征,成熟期形成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成熟后期园林更趋于精致,但暴露了衰败的倾向。 古典园林的特点 11、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是、。

12、假山包括、、。 13、古典园林能显示其高于自然的特点,主要得之于,被认为是最佳的成景姿态。 14、中国古典园林强调和的融揉,建筑的作用是、、。 15、园林景物需要景观和动观,其诗画的情趣通过、、等来表达。 16、园林意境的含蕴的三种表达:第一,;第二,;第三,。 17、园林美学的四大范畴是:、、、。 二、名词解释 1、园林: 2、人工山水园 3、天然山水园 4、叠山 5、塑山 6、置石 7、璧山 8、峰石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园220年) 一、填空 1、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和,囿,起源于狩猎,关涉栽培、圈养,已经具有园林雏形,台,关涉通神、望天。 2、园林雏形的最初功能是、、、。 3、中国古典园林的三个源头是、、。 4、促成园林向风景式发展的社会因素是山水审美观念的成立,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是、、。商周 5、夏商周的社稷之木为、、。 6、贵族园林是皇家园林的前身,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殷纣王的和周文王的、、。 7、鹿台的功能是、、。 8、文王后,成为政治地位的象征。 9、辟雍象征和,兼具坛和庙的功能,是之后建置在最高学府太学中的辟雍和沣池的前身。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 古代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岁月。 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进入氏族社会。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幵始聚族而居,形成固定的居民点一一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2、规模: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方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木骨 泥墙房屋和干栏式桩上建筑。 4、幵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 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作为刚幵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 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严格说来是些城堡。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幵始产生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

成。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美国着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 “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幵始出现在旧一一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生产力+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文化+战争+夯筑技术) 1、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 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2、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这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两次社 会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以 夕卜,幵始有了剩余,产品的交换也就日益频繁和扩大,于是产生了私有制,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也就出现了。一些公社的首领们为了保护自已人身及财产安全,就在他们居住地的周围建筑专门的防卫设施一城郭沟池,于是产生了城市。 3、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 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城 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4、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此外,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 应该而且必须具有和广大乡村聚落不同的形态要素和特征 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 P 86宋代平江府苏州 平江,是历史上南宋苏州城的名称。历史悠久,春秋时代即为吴国的都城。 地理特点:平江位于长江下游,太湖三角洲的中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农产品极为丰富。开通了有京口到余杭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使它成为该地区的航运中心,商业手工业更为发达,平江府可作为宋代一般地区性的府城代表。平江城的布局论述平江城的特点 一平面特点以手工行业为名称的街巷坊等,向米行一平面特点 1.城市平面为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长方形;2东西宽3公里多,南北长4公里多,共开有五个城门3 城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城门旁都有水城门4 城市道路呈方格形,主要道路呈井字或丁字形相交5 城内的河道和街道一样都是南北东西的直线,东西向有三条,南北向有四条较大的河道,人们称为三横四直。 二子城特点府治所在称子城,城市的中央略偏东南。1内分六区,有府院厅司兵营住宅库房和后面的大花园.2 这一组建筑群系由院落厅堂廊庑等组成,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一条明显的轴线上。3子城周围有城墙包围。 三居住城市中分为许多坊但没有坊墙坊门,华表(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实柱,既有道路标志作用又有过路流通作用)也不是建造在街巷的入口处。 四.商业以手工行业为名称的街巷坊等像果子行;以贸易交流的集市为名,如米市鱼市。花市等。 五.宗教建筑 1有100多个寺观2较大的寺庙建有高塔,如城北的报恩寺塔3这些寺观在城市中占有很大的用地,位置都在主要道路旁或尽端4反映了宗教建筑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 平江图的重要价值意义 1.是南宋绍定二年课程的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2.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的反应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设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绘制方法在平面位置上画出所表达对象的简洁形象,就把构筑物和建筑物的外形轮廓规模立面造型等都有了生动的描绘,是我们能清晰的了解当时城市风貌及一些细部内容。 从平江看南方地区性城市的特点 1城市骨架河道 2水网地区河道纵横的自然地形 P111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 元大都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三面有山环绕,地势较高,是通向华北大平原的门户。 历史沿革:春秋战国时燕国的蓟城即建于此;从秦汉至隋唐,蓟城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贸易中心;晚唐以后也称幽州。 图示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 P112 P138 元大都的城市规划 元大都的建设,事先有严密的计划和准备,进行了地形测量。 1 规划;房屋和街道修建之前,先埋设了全城的下水道 2 选址;元大都在用地选址上,完全让开金中都的废墟,但又把风景优美未遭破坏的万宁宫及附近的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目录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历史 (1) 第一篇“城市”、城墙、城廓与都城 (1) 一. 城市的原始定义 (1) 二. “城市”概念的演变 (1) 三. 城墙 (2) 四. 古代都城的城市变迁 (3) 第二篇《考工记》 (3) 一. 考工记概况 (3) 二. 《考工记》中有关城市布局的阐述 (4) 三. 《考工记》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 (4) 四. 《考工记》营国制度之王城规划结构 (4) 五. 《考工记》营国制度奠定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制 (5) 第三篇文明发展进程影响下的古代城市建设变迁 (5) 一. 文明发展脉络图 (5) 二.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阶段划分 (6) 三. 第一阶段:夏、商、周、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6) 四. 第二阶段: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 (7) 五. 第三阶段:东汉至唐的城市建设 (8) 六. 第四阶段:古代后期城市建设 (9)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13) 第一篇中国近代城市建设阶段划分及特征 (13) 一. 一般的历史阶段划分(中国) (13) 二. 城建史中“近代”的阶段划分(中国) (14) 三. 西方国家的城市建设状况 (14) 第二篇中国近代城市的分类及特征 (14) 一. 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及分类)的主要因素 (14) 二. 中国近代城市分类 (14) 三. 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 (16) 第三篇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城市规划 (17) 一. 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城市规划 (17) 第四篇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及规划的特点 (20) 一. 城市建设的特点 (20) 二. 城市规划的特点 (20) 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历史 (20) 第一篇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程 (20) 一. 中国现代社会政治背景 (20) 二.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历程 (21) 第二篇区域发展战略 (22)

中国城市建设史精简答案整理版

城建史思考题(外国部分) 3:古埃及城市建设有哪些成就?(P4-8) 答:1.在埃及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3.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形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4.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的进行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 6:古代两河流与城市新巴比伦规划布局有何特点?有何成就?(P12-13) 答:城市跨越幼发拉底河两岸,大体呈矩形。由于防御的需要,有两重城墙,内城9门。城市主轴为北偏西。沿大道及河岸布置宫殿,山岳台古神庙,成一排一列的布局。其空中花园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新巴比伦是当时城市中最富丽的一个。城墙外有深阔的壕沟环绕,甚为壮观。 城市规划整齐,路径明确 9:古代美洲曾形成哪三个大的文化中心?各有何著名的城市?城市有哪些主要要素?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P18-20)墨西哥地区;①特奥蒂瓦坎城【都城、宗教中心】 城市中的主要是一组举行宗教礼仪的纪念性建筑,分布在一条 2公里的大道两侧。其他建筑形式成若干横轴,布局严整。 ②丹诺奇迪特兰特【阿兹台克人的主要建设成就】 城在盐湖中央,形状方正,被运河切割开。中央广场四周分布 了3所宫殿和1座多级金字塔。宫殿和住宅都是四合院式。市 内街道与运河交错,城市中果木园与花园极多。 古代玛雅地区;①提卡尔城【美洲最古的城市之一,建筑组合非常优美】神庙、广场、金字塔、院落和回廊组合得非常优美而闻名。建 筑物分布在南北向德院落和广场的周围。城市有一座庙宇,早 在金字塔上。塔下有一些四合院式建筑。 ②奇清依扎城【土著玛雅造】 古代印加地区;马丘比丘【保有大量印加庙】 最重要为一座金字塔礼庙,塔前有一密排柱子的大型建筑,此城 还有建设质量极高的一些圆形庙。 13:古代雅典城市是怎样形成的?其城市布局的混乱和空间规划设计的高超艺术如何统一解释?(P26) 答:希波战争以后,科学文化的进步和居民思想抬头,使城镇建设从只考虑帝王和神灵转向了为整个城镇团体服务。雅典在城镇形态上也有变化,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目标是把它建设成为一个宗教文化中心。并纪念希波战争的胜利,使原来一个破落小城变成拥有许多重要建筑的城市。 雅典城市布局不规则,无轴线关系。但建筑类型甚为丰富,以方格网划分街坊。居住街坊面积小,贫富住户混居同一街区。仅用地大小与住宅质量有所区别,临巷的住宅,在外观上区别不大。

中国城市建设史

原始居民点::半坡遗址、姜寨。特点:位置背山面水;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木骨泥墙、干阑 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基础;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 周王城:西周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时代、《三礼图》 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这时已有阶级分化,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城与市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的意义:《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营国制度的所奠定的规划系统的主要内容是:整体规划结构:以宫城为中心,宫城南北轴线作为主轴线,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围绕宫城对称布置。以礼治国的规划秩序。棋盘式道路,具有方位感——方格网的规划方法。营国制度主要反映了城邑建设体制,提出了城邑建设体制的基本内容,即王城——诸侯城——都城建设的差异。反映了礼制营建建筑制度,依据爵位、尊卑而定。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小结(1)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分封制度);但城市规模偏小(等级制度严格限制)。(2)形成三级城邑网。(周天子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3)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4)城市建设有了一定规制。《考工记》记载的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春秋战国重要的都城:燕下都(城廓并制)、赵邯郸(城廓分段)、齐临淄(城廓并制城附于廓角)、曲阜县鲁城、郑韩故城(城廓并制)、淹城(内城外廓)、楚都郢。 春秋战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但城与廓的关系有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重合,燕下都城与廓并列;内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市民居住;城市的手工业、商业繁荣,集中在城廓地带;城市中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引河修建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城市的运粮、供水和排水提供便利条件。 秦汉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由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进行的区域性的城市规划探索转到集中建立大而统一封建帝国城市规划制度的方向发展。 秦咸阳规划布局的特点:1、以广阔京畿(内史)作为规划背景,形成京城与京畿的有机结合2、运用天体观念来改造咸阳。规划意图:强化统一;突出强调新尊博;运用天体规划概念;推行不建立外廓的革新措施采取宫自为城。 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要点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的规划格局,政治活动中心位于中、南部,市、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2、“市北”格局不仅足以发展城内外交换活动,还可以连结渭北各经济中心,延伸经济活动。3、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表达帝都尊严特性。4、以安门大道为主轴线安排分区规划5、汉代宗庙制度改革,打破“左祖右社”传统。礼制建筑于城南。 《管子》中的城市规划思想与理念:“凡立国都,非于大川之下,必于广川之

城乡规划考研复习计划安排

城乡规划考研复习计划安排 QQ群:514560779

城乡规划考研复习计划安排 第三阶段 2016.12.26 1.熟记知识体系框架 2.公共课要强化背诵 3.快题总结保证手感 1.专业课整理归纳——框架建立 2.政治英语全铺开——全面复习 3.快题要定期训练——持续积累 1.快题大量集训 2.单词不断积累 3.总结设计素材 1.考试资料收集整理——前期储备 2.快题基础储备训练——基础强化 3.广泛阅读夯实基础——通识教育 强化记忆阶段 归纳整理阶段 快题集训阶段 基础准备阶段 2017.11 2017.09 2017.02 2017.07 第四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准备阶段 专业课程:广泛阅读专业课书籍,积累专业素养,扩充自己专业知识视野,争取做到通识认识。(某些特定学校研究方向较为特殊除外,例如重庆大学山地城市研究,同济大学对道路交通的考察等)这里仅给出参考书为大多数院校考察方向)除了报考院校的指定参考书之外,这里罗列出大多数专业书籍仅供参考:

原理复习: 1.第一遍: 开始仔细看原理书本目录阅读城市规划原理,了解书本结构,熟悉原理书本。第一遍不求全部理解书本内容,原理书本前面好多内容目前无法理解,不 必担心,尤其是前面几张介绍经济规律太多公式和一些产业规律,可以做初步了解即可。但是尽量理解书本后面部分内容,有时候针对书本内容不理解, 可以借助网络百度或者询问学长学姐前辈老师等辅助自己的理解。而且要仔仔细细的去看书本的每一个字。第一遍看书花的时间较为长久一点,估计两 个多月左右。 复习方法:可以参考原理逻辑框架图,每看一章之前看章节逻辑框架图,看完之后再看一遍这章节的逻辑框架图。 1.第二遍:第二遍看原理带着一定的理解再看,开始做抄书笔记,尽量理解书本上的内涵含义,摘抄书本上的重点内容,标出关键词语短语等。此阶段大约1个多 月,完成第二遍复习。同时第二遍笔记作为城市规划原理书的梳理知识点,提炼出绝大多数的知识内容。 复习方法:参考第一遍的原理逻辑框架图,结合自己做的笔记,把之前的原理逻辑框架图用A3纸张结合第二遍看书内容罗列更详细点的章节框架图。 (2017.02——2017.07) 看目录 看书本 看框架 再看框架 NEXT 丰富框架 做笔记 NEXT 看框架 看书本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答案

1. 论述我国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包括产生的时期、基础及产生的条件) 答: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就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大体相当于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的发展起来,频繁的战争,城市逐渐产生。 2. 你对中国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其形成的评判的标准有什么看法。 答:评判标准是:①城市需要一定的规模;②具有一定的永久性的大型建筑;③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商品贸易交换场所;④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例如,道路,城垣,壕沟等;⑤有比较密集的居住址。其中还①是前提,②、③是实质,④、⑤基础和保障。 3. 促成西周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促成西周城市发展较快的原因主要是分封诸侯。还有一个原因是周王朝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的建设。 4. 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何书中,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含义及其影响。 答:《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夫,市朝一夫”“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城)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影响深远,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在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等的实例中,表现明显。 5. 试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答:特点:列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原因: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的要求。 6.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在城市规划上出现什么先进的科学理论,并阐述其内容。 答:《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乘马》说“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7. 阐述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答:组成: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及穴居组成,一般范围较大,居住也较密集。 位置:原始居民点选址的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土地肥沃松软的高爽地带,若在山坡则均位于向阳面,靠近河流的多选在二级台地上,这样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 布局:已发现的居民点遗址已形成有一定的功能分区,基于当时简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简单的分区。 8. 试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了哪些具有地理意义的措施,并阐明这一措施对当时及以后的影响。 答:“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采用整齐划一的行政方式,统治全国各地,成为后世郡县政区沿革起始的基点。 9. 试述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上的主要特点,并阐明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特点:①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我国形成了从中央到县城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县城;②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③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④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⑤城市建设方面,城区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并且占据城市很大空间。 原因:政治因素;自然条件;经济、交通状况;军事需要。 10. 我国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经济区。 答:关中;三河;燕赵;齐鲁;梁宋;颍川、南阳;三楚;南越。 11. 试述秦咸阳建设布局的主要特点。 答:①宫城集中在城北,市集在城南;②充分利用地形,宫城建在高城上;③重视城市分区④继承了择中立宫的传统。 12. 试述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 答:①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个大城之内;②继承了秦代的京畿制度,把秦朝的“内史”改为“三辅”,同时承袭了遗留在京畿之内的公馆和方边道;③没有外廊,积极发展郊区县,并建设陵邑,通过陵邑承担外廊的功能;④继承了秦朝咸阳重视利用地形的传统;⑤城内没有陵墓区,帝陵主要分布在渭北,并且许多陵墓建在陵邑;⑥继承了咸阳按功能分区的传统,以功能分区作为城市规划结构基本的组织单位;⑦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