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磁感线分布图

磁感线分布图

磁感线分布图
磁感线分布图

磁感线分布

一、磁场是真实存在于磁体周围的一种特殊物质,而磁感线是人们为了直观、形象的描

述磁场的方向和分布情况而而引入的带方向的曲线,它并不是客观存在于磁场中的真实曲线。

1、我们用铁屑和小磁针来展示条形磁铁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

注:小磁针的N极指示它所处那一点的磁场方向。

故用磁感线来描述条形磁铁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应如下图所示:

2、磁感线是有方向的,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切

线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如图所示:

3、磁感线分布的疏密可以表示磁场的强弱,磁体两极处磁感线最密集,表示两极处磁

性最强。

4、磁感线是一些闭合曲线,即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

南极,在磁体内部,都是从磁体的南极指向北极。如图所示:

5、磁体周围磁感线分布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如图所示:

6、地球也开一看成一个巨大的条形磁体,它的磁场分布情况如图所示:

7、通电直导线产生的磁场是以该直导线为圆心的同心圆,我们用磁感线表示如图所示:

8、圆电流产生的磁场用磁感线表示如图所示:

9、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如图所示: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地球系统科学就是研究组成地球系统的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运转的机制,地球系统变化的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机理,从而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建立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空间范围从地心到地球外层空间,时间尺度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 简介 地球系统科学是从传统的地球科学脱胎而来的。人类的生活要从环境中获取食物、能源,故必然关心所居住的环境,对所立足的地球产生求知欲,于是逐渐形成了地球科学的各分支,如气象学、海洋学、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等。然而,它们是对地球的某一组成部分的分门别类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形成了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和目的。但是,由于地球的空间广域性,形成它的时间悠久性和组成其要素的复杂性,分门别类的研究尽管有的学科已达定量、半定量化的研究水平,但仍不能完整地认识地球,传统地学面临着挑战。用系统的、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观点去研究、认识地球,越来越为有识之士所倡导。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以美国地球系统科学委员会(Earth System Science Committee)在1988年出版的《地球系统科学》一书为标志的“地球系统科学”思想和概念被明确提出。事实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兴起的对自然地理各要素进行综合研究的思想,可以看作是(表层)地球系统科

学的萌芽。只是后者涉及的范围、领域更广,时间更长,系统的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更加先进完善而已。 起源 地球系统科学是应人类面临的根本生存环境危机——全球变化的严峻挑战而兴起,在近年诸多高新技术在地学上的应用研究而促进其发展,它反映了现代人类对人-自然界关系的哲学理念。但是,概念尽管已提出,行动却尚有不少困难。首先就是面对这个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如何能适时地、多周期地获取系统多参数的海量数据?同时,又如何对海量数据进行整合、集成以及选取合适的参数进行数学建模?模型又如何能适时地检验?如何对全世界成千上万的地学实验室、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科学研究和获取的宝贵数据能进行共享、交换?这些问题均有待解决。地球系统科学又面临困境。幸运的是,地球系统科学由于现代工程技术科学的参与与支持,将出现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数字地球就是这场技术革命的集中体现,它有望给地球系统科学带来研究方法,手段的革命性变化。 地球系统科学是以全球性、统一性的整体观、系统观和多时空尺度,来研究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使得人类能更好地认识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更有效地防止和控制可能突发的灾害对人类所造成的损害。地球系统科学在现代技术,尤其是空间技术和大型计算机发展后出现,致力于对地球的整体探索。它以地球科学许多分支学科的大跨度交叉渗透,与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数学、信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为特征。其研究发展的特点为时空尺度大,综合性强,实用空间大,支持有效监测和预测,研究大量采用高新技术,采集、存储、处理的数据量都极其巨大。

地球系统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系统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人类正面临着哪些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人口爆炸、土地荒漠化、资源趋于枯竭、“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臭氧屏蔽的破坏 1.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椭圆定律(开普勒第一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也称椭圆定律:每一个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面积定律(开普勒第二定律) 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面积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这一定律实际揭示了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角动量守恒。 调和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也称调和定律: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由这一定律不难导出: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这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个重要基础。2.臭氧特点、作用、危害、存在范围 臭氧:臭氧是地球大气中一种微量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稳定性极差,在常温下可自行分解为氧气。臭氧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过量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 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主要由于在太阳短波辐射下,通过光化学作用,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形成的。有机物的氧化和雷雨闪电的作用也能形成臭氧。 分布:大气中的臭氧随高度、纬度等不同而变化,近地面含量极少。它是在太阳紫外线辐射或闪电作用下,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成的气体。据观测,臭氧含量随高度的分布很不规则,近地面含量很少,从10km高度开始含量逐渐增加,12-15KM以上含量增加得特别显著,在20-30km高度处达最大值,再往上,含量又逐渐减少,到55km高度就极少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大气的上层中,太阳短波强度很大,使氧分子解离增多。因此,氧原子与氧分子相遇机会很少;即使臭氧在此处形成由于它吸收一定波长的紫外线,又引起自身分解,因此,在大气上层臭氧的含量不多。到20-30km处,既有足够的氧分子,又有足够的氧原子,这给臭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故称这一层为臭氧层。在低于这一层的空气中,太阳短波紫外线大大减少,臭氧分解也减弱,所以氧原子数量减少,以致臭氧形成减少。 危害:①臭氧层被破坏后,其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降低,使得人类接受过量紫外线辐射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的自身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患呼吸道系统传染性疾病的人数大量增加;另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10万人死于皮肤癌,大多数病例与过量紫外线辐射有关②它会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实验表明,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使植物叶片变小,减少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面积,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同时,过量

裸眼3D教学指导篇:教会你如何秒看三维立体图

裸眼3D教学篇:教会你如何秒看三维立体图 小编我是一枚资深的三维图爱好者,这么多年下来,收藏+制作的三维图累计5000多张。春节前,在朋友的建议下开通今日头条,作为唯一的发布平台为喜欢的朋友提供三维立体图,开通以来受到广大朋友的喜爱。小编我还有点强迫症,最讨厌带水印还不清晰的图片,所以开始就立下flog,坚持为大家提供精美,高清,无水印的三维图,希望大家喜欢。应广大小伙伴的要求,今日献上教学篇,不会看三维图的朋友们,掌握下面的方法就可以开启你的3D眼咯。三维图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模型图(也称前景图)和背景图,如下图所示:模型图就是黑白渐变的模型,也就是生成三维图后,你拼命盯着想要看出来的那个东西,模型图的立体效果,决定了三维图的效果;背景图就是你第一眼看上去拼在一起花花绿绿的图片。通过合成就是下面三维立体图了。立体数字0就在上图正中间,就是下图圆圈的位置。讲解完三维立体图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开始讲看图方法,我们常见的三维立体图,都是可以用平行法分看出来的,交叉法的图很少,所以这里暂且不讲,其实也很简单,会了平行法慢慢就可以悟出交叉法,眼睛的焦距不一样。平行眼看图法首先要让你的眼睛休息一下,在三维立体画上方中间位置用视线确定两个点,如下图。然后用稍微模糊的视线越过三维立体画眺望远方,这时就会看到从两个点各自分离出另外两个点,成为四个点,这时候图象就会模糊起来,不要急,调整你的视线,试图将里面的两个点合成一个点,当四个点变成三个点时,你就会看到立体图象了。要注意的是,图画上下两边一定要与双眼平行,斜着不会看出来的(上图是个骷髅头)。黑点训练法1.可以用下图,也可以找一张纸,在纸上画

盖亚假说——一种新的地球系统观(一)

盖亚假说——一种新的地球系统观(一) 【内容提要】本文阐述和讨论了盖亚假说的形成过程、盖亚假说的科学内涵及其争论、由盖亚假说所导致的新的地球系统观和盖亚假说给人们的启示。 【关键词】盖亚假说/地球系统观 【正文】 盖亚假说(Gaiahypothesis)是由英国大气学家拉伍洛克(JamesE.lovelock)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后来经过他和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Lynnmargulis)共同推进,逐渐受到西方科学界的重视,并对人们的地球观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盖亚假说也成为西方环境保护运动和绿党行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将对盖亚假说的提出和发展、盖亚假说的科学内涵及其争论、由盖亚假说所导致的新的地球系统观和盖亚假说给人们的启示等方面进行阐述和讨论。 一、盖亚假说的提出和发展 60年代初,正在美国国家喷气动力实验室工作的拉伍洛克接受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关于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研究课题。他提出了一种直接分析火星上的大气构成,而不用把航天器降落到火星表面来定点寻找生命是否存在的想法。他认为如果一个行星存在生命,必定要求其大气既作为生命有机体的一种原料资源,又作为生命有机体的一种废物排放之地。行星大气对生命有机体的这两种用途将改变大气构成,使其远离化学平衡态。如果观测到的一个行星的大气构成远离化学平衡态,则可能存在生命。带着这种想法,他开始考察当时已知其大气构成的火星和金星,发现这两颗行星的大气构成都接近化学平衡态。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一般不进行化学反应的二氧化碳。因此,两者都不应该存在生命。为了肯定这一预言,他开始考虑有生命存在的地球大气的构成,发现其远离化学平衡态,如大气中高达21%的活性气体氧气和1.7ppm(百万分率)沼气能共存(由于在阳光下沼气和氧气会起化学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水,要维持沼气1.7ppm的比率,每年需要5亿吨沼气由能产生沼气的生物体排出),而二氧化碳只有万分之几。 正是在这个时候,即1965年秋的一天,盖亚想法出现在他的脑海里,即地球大气的这种独特的和不稳定的气体混合比率为什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能维持不变呢?是否地球上的生物不仅生成了大气,而且调节大气,使其保持一种稳定的气体构成,从而有利于生物体的存在呢? 当时他对这种控制系统的性质还没有任何想法,只是认为地球表面的有机体必定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并且气体的构成可能是被调节的因素之一。后来,他从天体物理学家那里得知,恒星随着年龄的成熟,发热能力会增大;自从36亿年前地球上有生命以来,太阳的发热能力已经增强了25%。然而地球却保持了有利于生命存在的温度。在如此长的时间内,地球的气候是否会被有效地调节呢?此时,一种涉及整个行星和行星上生命的控制系统概念在他的大脑里牢固地建立起来。 但这时他没能继续推进他的这种观点,而是推进他的更小的目标,说服喷气动力实验室研究生命科学的同事们接受大气分析是探测其它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有效方法。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如果他们接受他的观点就意味着承认火星上几乎不可能存在生命。这可能导致取消去火星上直接探测生命是否存在的海盗号飞船计划。 尽管这样,NASA对他的这种危险的观点还是很宽容的,并允许他在这方面继续工作。他的一个天文学同事赛甘(CarlSagan)是ICARUS(航程无限的洲际宇宙火箭)杂志的主编,虽然不同意他的通过大气分析来探测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观点,但同意在其杂志上发表他的有关论文。而他把地球作为一个自调节系统的文章是在1968年美国航空学会会议上首次发表的。但把地球作为一个超级有机体并用盖亚(Gaia)来命名则是1972年的事。他接受了在英国家乡的邻居、小说家勾尔丁(wil-liamGolding)的建议,用盖亚这个古希腊地球女神

3.3 几种常见的磁场

高中物理选修3-1《3.3 几种常见的磁场》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35小题) 1.条形磁铁内部和外部分别有一小磁针,小磁针平衡时如图所示,则() A.磁铁c端是N极B.磁铁d端是N极 C.小磁针a端是N极D.小磁针b端是S极 2.信鸽爱好者都知道如果把鸽子放飞到数百公里以外它们还会自动归巢.但有时候它们也会迷失方向如果遇到下列哪种情况会迷失方向() A.飞到大海上空B.在黑夜飞行 C.鸽子头部戴上磁性帽D.蒙上鸽子的眼睛 3.如图所示,小磁针所指方向正确的是() A.B. C.D. 4.下列四幅图中,小磁针静止时,其指向正确的是() A.B. C.D. 5.如图所示是几种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图中a端是磁铁的S极,b端是磁铁的N极 ②甲图中a端是磁铁的N极,b端是磁铁的S极 ③乙图是两异名磁极的磁感线分布图,c端是N极,d端是S极

④乙图是两异名磁极的磁感线分布图,c端是S极,d端是N极.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相隔一定距离的电荷或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怎样发生的?这是一个曾经使人感到困惑、引起猜想且有过长期争论的科学问题.19世纪以前,不少物理学家支持超距作用的观点.英国的迈克尔?法拉第于1837年提出了电场和磁场的概念,解释了电荷之间以及磁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传递方式,打破了超距作用的传统观念.1838年,他用电力线(即电场线)和磁力线(即磁感线)形象地描述电场和磁场,并解释电和磁的各种现象.下列对电场和磁场的认识,正确的是() A.法拉第提出的磁场和电场以及电力线和磁力线都是客观存在的 B.在电场中由静止释放的带正电粒子,一定会沿着电场线运动 C.磁感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跟放在该点的通电导线的受力方向一致 D.通电导体与通电导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8.关于磁场和磁感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根磁感线可以描述各点磁场的方向和强弱 B.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C.磁感线是磁场中客观真实存在的线 D.磁感线总是从磁体的北极出发,到南极终止 9.关于磁场和磁感线的描述,正确的说法是() A.磁感线可以相交 B.小磁针静止时S极指向即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C.磁感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磁场的强弱 D.地球磁场的N极与地理北极重合 10.下列关于磁场的说法正确的是() A.磁场只存在于磁极周围 B.磁场中的任意一条磁感线都是闭合的 C.磁场中任意一条磁感线都可以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

三维图纸(catics十三届)

3D13-M1 【题目】 【注意】其中相切、对称等几何关系。【其他】同色圆弧半径相同。(输入答案时请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参数】 A=60,B=50,C=40,D=11,E=32,F=30,G=58 【问题】 1、请问图中P1到P2的距离是多少? 2、请问图中黄色面的面积是多少? 3、请问图中绿色面的面积是多少? 4、请问模型体积是多少? 【答案】 1、34.01 2、387.06

4、34617.84 3D13-M02 题目】 【注意】其中对称、相切、阵列等几何关系。【其他】同色短线长度相等,模型未注壁厚均为T,仔细观察其形态。(输入答案时请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参数】 A=38,B=40,C=20,D=35,T=3 【问题】 1、请问图中P1到P2的距离是多少? 2、请问图中橘色面的面积是多少? 3、请问模型体积是多少?

1、58.34 2、1691.02 3、16232.98 3D13-M03 【题目】 【注意】其中对称、相切、同心等几何关系。(输入答案时请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参数】 A=100,B=15,C=22,D=8,E=50,F=16 【问题】 1、请问图中P1到P2的距离是多少? 2、请问图中绿色面的面积是多少? 3、请问图中黄色面的面积是多少? 4、请问模型体积是多少? 【答案】 1、37 2、367.49

4、56353.38 3D13-M04 【题目】 【注意】其中等距、平行等几何关系。【其他】同色短线长度相等。仔细观察其结构形态,图中所有相邻四棱柱之间距离均为T,所有四棱柱短边长均为A。(输入答案时请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参数】 A=5,T=2 【问题】 1、请问图中P1到P2的距离是多少? 2、请问图中绿色面的面积是多少? 3、请问图中黄色面的面积是多少? 4、请问模型体积是多少?

(完整版)全国3D大赛赛题……

3D01_01 题目简介: 题目:参照图构建模型,注意其中的对称、重合、等距、同心等约束关系。零件壁厚均为E。参数:A=110, B=30, C=72, D=60, E=1.5 问题:模型体积为多少? (标准答案:18654.35)

题目简介: 题目:参照下图构建三维模型,注意其中的对称、相切、同心、阵列等几何关系. 参数:A-72, B=32, C=30, D=27 问题:零件模型体积为多少? (标准答案:26369.97)

题目简介: 题目:参照上图构建模型,注意通过方程式等方法设定其中尺寸的关联关系,并满足共线等几何关系。 需要确保的尺寸和几何关系包括: 1)右侧立柱的高度为整个架体高度加15,即图中的A+15。2)右侧立柱的壁厚为架体主区域(橘色区域)壁厚的两倍,即图中的2xC。 3)右侧立柱位于架体右侧圆角RB区域的中心位置,即图中的B/2。4)架体外缘的长宽相等,均为D。 5)架体外缘蓝色区域的左右边线分别通过左右两个立柱的孔中心。6)加强筋的上边缘与架体上方的圆角相切。 参数:A=45,B=32,C=2,D=120 问题:模型体积为多少? (标准答案:75012.60)

题目简介: 题目:参照图构建模型,注意除去底部8mm厚的区域外,其他区域壁厚都是5mm。注意模型中的对称、阵列、相切、同心等几何关系。 参数:A=112, B=92, C=56, D=30 问题:模型体积为多少? (标准答案:136708.44)

题目简介: 题目:参照图构建三维模型,请注意其中的偏距、同心、重合等约束关系。 参数:A=55,B=87,C=37,D=43,E=5.9,F=119 问题:模型体积为多少? (标准答案:281405.55)

《地球系统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地球系统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地球系统科学 / Earth System Science 课程编码: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适用范围:06地理信息系统 学时数:36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课外学时: 学分数: 2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 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制定日期:2006年审核者:夏丽华 执笔者:千怀遂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地球系统科学以全球性、统一性的整体观和系统观,从多种时空尺度研究地球的整体行为,其理论的构建,将使人类更好地认识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更有效地防止和控制可能突发的灾害对人类所造成的损害,更有利于人类与地球的和谐发展。该学科是在全球变化、地理信息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深入研究和不断拓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本课程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地球系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使学生了解其在全球变化、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土地利用、管理决策、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 1) 树立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整体观和系统观,了解地球系统科学的多时空尺度,并理 解只有更好地认识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才能更有效地防止和控制可能突发的灾难。 2) 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可 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3) 初步了解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学会常用遥感图像处理 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够初步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空间数据的基本分析。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课堂讲授部分全部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 (四)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毕思文,地球系统科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教学参考书: 刘本培、蔡运龙主编,地球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全球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王建主编,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内容 第1章绪论 1.1 人类面临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1.2 地球系统的全球化

cad三维画图练习题及答案

cad三维画图练习题及答案 通过以下练习可对cad 三维制图有所理解加强,望大家共同进步,不会画的可在我空间留言,共同探讨! 2 3 4 5 1.利用extrude和subtract命令机器人底座立体图的绘制 2.用CAD对如图所表达的立体进行三维造型。通过本题,演示用CAD进行三维造型的主要步骤。 做图步骤: 在XOY平面内画出底板外形。 沿路径拉伸φ6的圆成圆柱体。 3.脚手架步骤 当前线框密度: ISOLINES=10 Cylinder, co,box ,三维视图调 到主视),mirror3d,输入rmat命令,打开材质窗口,选 择一张木材的贴图,附材质给对象,输入render命令,

渲染对象 4绘制烟灰缸 本例绘制了一个烟灰缸,如图所示,主要使用了 “圆”、“圆柱体”、“拉伸”、“差集”、“球体”、“阵列” 等命令。 要点提示 首先将视区设置为4个视口,运用“圆柱体”、 “圆”、“拉伸”命令绘制烟灰缸的基本体,再运用“球 体”、“阵列”、“差集”命令创建实体-烟灰缸,最后运用“渲染”、“材质”命令渲染烟灰缸。 绘制烟灰缸的基本体 1、单击菜单栏中的“视图”\“视口”\“四个视 口”命令,将视区设置为4个视口。单击左上角 视图,将该视图激活,执行“视图”\“三维视 图”\“主视”命令,将其设置为主视图。利用同样的方法,将右上角视图设置为左视图;将左下角视图设置为俯视图;将右下角视图设置为西南等轴测视图。 2、激活俯视图,在俯视图中绘制一个圆柱体作为烟灰缸的基本体。 命令栏中输入“isolines”命令

命令: isolines 输入 ISOLINES 的新值 :0 单击“实体”工具栏中的“圆柱体”图标,绘制底面的半径为70 ,高度为40的圆柱体。 3、单击“绘图”工具栏中的“圆”图标,绘制半径为60的圆。 激活左视图,框选圆柱体底部的圆,单击“修改”工具栏中的“移动”图标,将半径为60的圆向上移动到顶面。 4、单击“实体”工具栏中的“拉伸”图标,将半径为60的圆沿30度倾斜角度拉伸 -30。 创建烟灰缸实体 5、单击“实体编辑”工具栏中的“差集”图标,将圆柱体减去拉伸得到的圆台,如图。 6、单击“实体”工具栏中的“球体”图标,绘制半径为10的球体。 7、单击“修改”工具栏中的“阵列”图标,弹出“阵列”对话框。 在其中选择“环形阵列”;单击“选择对象”前的按钮,选择图中“球体”;单击“拾取中心点”按钮,捕捉烟灰缸中心点;在“项目总数”的文本框中输入6,单击“确定”按钮。激活“西南等轴测视图”,执行“视图”\“视口”\“一个视口”命令,将视图变成西南等轴测视图。

几种常见的磁场教案完美版

[选修3-1第三章磁场教案] 第三节几种常见的磁场(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磁感线。 2.知道几种常见的磁场(条形、蹄形,直线电流、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及磁感线分布的情况 3.会用安培定则判断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 4.知道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5.理解匀强磁场的概念,明确两种情形的匀强磁场 6.理解磁通量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学生动手(运用安培定则)、类比的方法加深对本节基础知识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1.会用安培定则判定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及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 2.正确理解磁通量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三、教具:多媒体、条形磁铁、直导线、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小磁针若干、投影仪、展示台、学生电源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要点: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和方向。 [启发学生思考]电场可以用电场线形象地描述,磁场可以用什么来描述呢? [学生答]磁场可以用磁感线形象地描述.----- 引入新课 (老师)类比电场线可以很好地描述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样,也可以用磁感线来描述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二)新课讲解 【板书】1.磁感线 (1)磁感线的定义

在磁场中画出一些曲线,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这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一致,这样的曲线叫做磁感线。 (2)特点: A 、磁感线是闭合曲线,磁铁外部的磁感线是从北极出来,回到磁铁的南极,内部是从南极到北极. B 、每条磁感线都是闭合曲线,任意两条磁感线不相交。 C 、磁感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D 、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演示】用铁屑模拟磁感线的形状,加深对磁感线的认识。同时与电场线加以类比。 【注意】①磁场中并没有磁感线客观存在,而是人们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假想的。 ②区别电场线和磁感线的不同之处:电场线是不闭合的,而磁感线则是闭合曲线。 2.几种常见的磁场 【演示】 ①用铁屑模拟磁感线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地明确条形磁铁、蹄形磁铁、通电直导线、通电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以及地磁场(简化为一个大的条形磁铁)各自的磁感线的分布情况(磁感线的走向及疏密分布)。 ②用投影片逐一展示:条形磁铁(图1)、蹄形磁铁(图2)、通电直导线(图3)、通电环形电流(图4)、通电螺线管以及地磁场(简化为一个大的条形磁铁) (图5)、※辐向磁场(图 6)、还有二同名磁极和二异名磁极的磁场。 (1)条形、蹄形磁铁,同名、异名磁极的磁场周围磁感线的分布情况(图1、图2) (2)电流的磁场与安培定则 ①直线电流周围的磁场

高斯奥数一年级上册含答案第4讲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

第四讲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 前续知识点:一年级第一讲;XX模块第X讲 后续知识点:X年级第X讲;XX模块第X讲 小高小高 阿呆 阿呆, 阿呆 小高 小高 阿呆

把相应的人物换成红字标明的人物. 楼房等建筑不要换. 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很多不同形状的物品,例如:礼品包装盒、魔方、冰箱、足球、篮球等等.要对这些物品进行更好的利用,离不开对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可分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所有点不在同一平面上的图形叫做立体图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立体图形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 【提示】这些立体图形的面有什么特点呢? 生活中你见到的这些物体和哪个立体图形的形状相同呢?与下列立体图形连线.不同的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立体图形的稳固性. 例题1 听听它们的自我介绍.找找它们有什么特点. 我是正方体. 我是圆柱体. 我是长方体.我是球体. 练习1

【提示】根据你的生活常识,哪个立体图形的稳定性最差? 奇奇猫和壮壮鼠要把木头运回家.你能帮它们想到偷懒的办法吗?在能够比较轻松的小动物下面的括号中画“√”. 【提示】在哪个图形上垒相同的图形不会倒呢? 下面两组积木,哪组比较牢固? 例题3 下面两组积木,哪组可以垒的更高? ( ) ( ) 换成奇奇猫 换成壮壮鼠 例题2 用一样大的力气,哪块积木会跑得最远呢?在跑得最远的积木下面的括号中打“√”. ( ) ( ) ( ) 练习2 练习3

认识了基本的立体图形,简单了解了这些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这些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对它们进行更深一层的学习与认识. 【提示】动手试一试. 有一块圆柱体积木,可以摆成下面2种不同方式.如果有2块这样的积木,用哪种摆放方式可以垒得最高?最高是多少厘米? 3厘米 2厘米 A B 例题4 有一块长方体积木,可以摆成下面3种不同方式.如果有 3块这样的积木,用哪种摆放方式可以垒得最高?最高是多少厘米? 3厘米 2厘米 1厘米 A B C 练习4

第8章 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

第8章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 科学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同一客体,导致出不同的学科,推动了科学的发展。1、从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系统角度研究人和地球表层的关系产生了地球系统科学;2、从环境质量的演化角度研究人和地球关系及其地球的变化产生了环境科学;3、从生物的生存环境角度研究地球的变化产生了生态学。 目的: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8.1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科学将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研究其间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过程,并和人类生活、生产联系起来,认识现状和过去,预见未来。 8.1.1 地球系统科学的创立 (一)地球科学的产生。 (二)地球系统科学的产生。 1983年,美国出资20亿美元,资助美国20所大学地理系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每5年出一本《地球系统科学报告)。将研究重点放在今后几十年至几百年的时间尺度,考察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以及自然变化对人类的反作用。 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 8.1.2 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趋势 地球系统科学通过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探讨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生物机制,分析人类活动引起的地球生态环境变化,提高地球系统的生命承载能力。研究包括三个层次: ?全球变化:全球变化是地球系统科学的核心问题,包括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变迁、湖泊变迁等自然环境变化,森林、草地、湿地、农田、水体叶绿素等生物量变化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等人类活动的生态效应。 ?区域模型:卫星和计算机可以同步处理地球上任何地区的信息,加速了全球变化在全球范围内的研究。 ?宏观调控信息系统:运用环境工程,解决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内部及其两者之间的匹配问题。 8.2 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规律的科学。生命系统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8.2.1 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生态学研究人类和物理环境、生物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探讨人类社会的自然资源利用,考察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8.2.2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主要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研究为核心。 3、随着全球环境问题严重,生物多样性丧失,全球生态学应运而生,成为人们关注的领域。 8.2.3 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1)生态学向各学科的渗透 (2)生态学致力于生物圈的功能研究。 (3)生态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8.3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和环境质量关系的科学;宏观上研究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作

三维立体图及答案

请您欣赏:三维立体图及答案,让您一 次看个够 三维立体图,是人们最喜欢看的一种图。看似杂乱无章,其实里面有一种奇妙的立体世界。 三维立体图,只要您两眼平视它后再交叉看,就会发现一些东西,那是什么东西呢?样式您可能意想不到!这幅是老虎,那幅又是“口袋”2字, 甚至有中国地图。 三维立体图你看看这个杂乱的世界,便会发现一些规律。像画,这可不简单。这是在一个空间里画的。就像一个房子,三面有墙,一面没有,你看 的那一面就是没有墙的那一面,里面就是藏的东西。 观看三维立体图至少有四种技巧可以推荐: 1、(特别推荐)第一种方法是:双眼与三维立体图距离20厘米,伸出食指,竖在眼睛前方3厘米处,双眼先看食指,缓缓地再透过食指看三维立体图上的“献血光荣”,注意眼珠转动要慢要小,可以说是微调,当1个“献血光荣”变成2个“献血光荣”时,三维效果就可以显现出来。

图中中下方显示的立体图为:一只奔跑的梅花鹿 2、第二种方法是要让你的眼睛休息三分种,在三维立体画上方中间位置用视线确定两个点,然后用稍微模糊的视线越过三维立体画眺望远方;这时就会看到从两个点各自分离出另外两个点,成为四个点,这时候图象就会模糊起来,不要急,调整你的视线,试图将里面的两个点合成一个点,当四个点变成三个点时,你就会看到立体图象了。但要注意,图画上下两边一定要与双眼平行,斜着不会看出来的。 3、第三种方法是先看着屏幕上反射的自己的映象,然后缓缓地将视觉注意力转向图片,但注意眼珠不要转动,不要盯着图片中的细节看,而是模 糊地看着图片的全貌型……

4、第四种方法是先将你的脸贴近屏幕并且眼光好像穿过屏幕,然后缓缓地拉开距离,不要使眼睛在图片上聚焦,但又要保持你的视线,边拉开边 放松视觉,直到三维效果显现出来。 好了,以下是“爱心献血屋”网站站长“无偿献血者”林瑞班创作的一些三维立体图,“无偿献血者”创作三维立体图,不仅仅是为了好玩,更为重要的是想通过三维立体图这种许多人爱看的图来宣传无偿献血,这些图片首次发表在“爱心献血屋”网站上,请您多多指教!! 口袋

磁场分布

§3.3 磁场分布 【预习重点】 1.毕奥-萨伐尔定律、载流圆线圈在轴线上某点的磁感应强度公式。 2.亥姆霍兹线圈的组成及其磁场分布的特点。 3.霍尔效应、霍尔传感器原理。 【实验目的】 1.测亥姆霍兹线圈在轴线上的磁场分布。 2.测载流圆线圈在轴线上的磁场分布,验证磁场叠加原理。 3.比较两载流圆线圈距离不同时轴线上磁场分布情况。 【实验原理】 一、圆线圈 载流圆线圈在轴线(通过圆心并与线圈平面垂直的直线)上磁场情况如图1。根据毕奥萨伐尔定律,轴线上某点的磁感应强度B 为 I N x R B ?+?= 2 /322 2 0) (2μ (3.3.1) 式中I 为通过线圈的电流强度,N 为线圈匝数,R 线圈平均半径,x 为圆心到该点的距离,0μ为真空磁导率。而圆心处的磁感应强度0B 为 I N R B ?= 20 0μ (3.3.2) 轴线外的磁场分布情况较复杂,这里简 略。

二、亥姆霍兹线圈 亥姆霍兹线圈是一对彼此平行且连通的共轴圆形线圈,每一线圈N 匝,两线圈内的电流方向一致,大小相同,线圈之间距离d 正好等于圆形线圈的平均半径R 。其轴线上磁场分布情况如图3.3.2所示,虚线为单线圈在轴线上的磁场分布情况。这种线圈的特点是能在其公共轴线中点附近产生较广的均匀磁场区,故在生产和科研中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也常用于弱磁场的计量标准。 设x 为亥姆霍兹线圈中轴线上某点离中心点O 处的距离,则亥姆霍兹线圈轴线上任一点的磁感应强度大小B ′为 3/23/222222 01222R R B N I R R x R x μ??????????????′=???++++??? ???????????????????????? (3.3.3) 而在亥姆霍兹线圈轴线上中心O 处磁感应强度大小′ 0B 为 003/285N I B μ??′= (3.3.4) 三、双线圈 若线圈间距d 不等于R 。设x 为双线圈中轴线上某点离中心点O 处的距离,则双线圈轴 线上任一点的磁感应强度大小B ′′为 3/23/222222 01222d d B N I R R x R x μ??????????????′′=???++++??????????????????????????? (3.3.5) 四、霍尔效应、霍尔传感器 1.霍尔效应 霍尔效应是具有载流子的导体(或半导体)同时处在电场和磁场中而产生电势的一种现象。如图3.3.3(带正电的载流子)所示,把一块宽为b ,厚为d 的导电板放在磁感应强度为B 的磁场中,并在导电板中通以纵向电流I ,此时在板的横向两侧面A ,A ′之间就呈现出一定的电势差,这一现象称为霍尔效应,所产生的电势差U H 称霍尔电压。霍尔效应的数学表达式为: U H =R H d IB R H 是由半导体本身载流子迁移率决定的物理常数,称为霍尔系数。霍尔效应可以用洛伦兹力来解释。详见附页。 2.霍尔传感器 近年来,在科研和工业中,集成霍尔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磁场测量,它测量灵敏度高,体积小,易于在磁场中移动和定位。本实验用SS95A 型集成霍尔传感器测量载流圆线圈磁场分布,其工作原理也基于霍尔效应,即U H =R H d IB =K H IB K H =R H /d K H 称为霍尔元件灵敏度,B 为磁感应强度,I 为流过霍尔元件的电流强度。理论上B 为零时,

我国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向何处去_

世界科学2006.8 我国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向何处去? 本刊郑重向读者推荐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院士这篇文章。在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并再次强调了坚持自主创新对于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当此关键时刻,更需要有一种对当下、对未来的清醒认识,需要有全球化的眼光。汪先生的这篇文章虽是基于地球科学的若干基础研究问题,但相信文中的诸多见解、思考,对其他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对广大读者都会有所启发。 20世纪末期起,国际学术界正在经历着一场质的变化:原来分头描述地球上各种现象的学科,正在系统科学的高度融合,成为揭示机理、服务预测的“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科学又一场新的革命性突破正在来临。当此,有必要对国内外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作一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科发展的走向提出一点管窥之见,就正于同行。 差距是在缩小还在扩大? 近年来,“全球变化”、“地球系统科学”已经广泛列入各种有关的科学研究发展计划,并且广泛开展,成绩卓著;有关地球系统科学的专著论文以及教材,也已经有相当数量。如果几年前我们曾经为我国地球科学国内论文数量失控、国际论文停滞不前而忧虑,那么现在应当刮目相看,我国地学的国际论文数迅速增长,国际刊物上中国作者的姓名处处可见。 不过数量的增加,并不等于质量的提高;以“地球系统科学”为名称的项目与论文,也不一定意味着进入了新的层次,摆脱了 原有的局限性。地球系统科学带来的种种新概念、新名词,并不等于科学家接受新思路、悟得新境界。为了说明以上担忧并非空穴 来风,不妨将国内与国际的地球系统研究现状作一对比: 国际讨论的许多重大问题,不见于国内。以2004年4月欧、美地球物理学会在尼斯联合举行万人大会为例,讨论的热点如“显生宙的大气历史”,“地球与类地行星的岩浆发生与演化”,“大气圈与生物圈的交换:从源到汇的全面探讨”,“地幔构造与成分: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模型的协调”等等,均属地球系统科学的范畴,却都是我国不熟悉或者不大熟悉的题目。 重大国际计划的学术总结,往往不见我国参与。一些国际合 □ 汪品先 汪品先院士 2

真三维立体显示技术应用及发展

真三维立体显示技术应用及发展 摘要:真三维立体显示技术(True 3D Volumetric Display Technique)是计算机立体视觉系 统中最新的研究方向。基于这种显示技术,可以直接观察到具有物理景深的三维图像, 真三维立体显示技术图像逼真、具有全视景、多角度、多人同时观察和实时交互等众多 优点。 一、真三维显示概况 三维显示是对物体固有的三维信息进行记录、处理和再现的可视化过程,可分成四大类。第一类是基于阴影等心理深度暗示的二维屏幕透视显示,即所显示的图像只有心理景深,没有物理景深,缺点是不能直观表达深度信息,三维空间立体感完全取决于观察者的想象重构能力,容易产生混淆。第二类是基于双目视差暗示的体视对显示,缺点是视角有限,焦距固定,多数情况下需借助助视仪器,非自然的深度感容易引起错觉、视觉疲劳及头痛等不适。严格地说,这两类显示不能提供完整的深度暗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维显示。在空中交通管制、军事战术和战略显示、医学成像等应用场合,三维信息可被看作是结构性的——即视觉上属于三维结构或是数值性(超多维数据),使用前两类伪三维显示技术,容易丢失第三维信息,无法显示出具有真实空间感的三维立体图像。第三类的全息显示能再现图像的幅值和相位信息,因此能利用二维介质显示出虚拟三维效果,使观察者有三维视感。但全息显示设备复杂,要求很宽的信号传输带宽和巨大的信息存储容量。第四类的三维显示利用人眼视觉系统固有的三维数据处理结构,显示出占据着真实体积空间的三维图像信息,因此被称为真三维立体显示。 二、真三维立体显示技术原理 真三维立体显示技术是直接将三维数据场中的每个点在一个立体的成像空间中进行成像,每一个成像点(x, y, z)就是真三维成像最基本的单位——体素点(voxel),一系列体素点就形成了真三维立体图像。

测量磁场分布

测量磁场分布 摘 要:本文通过测量载流圆形线圈和亥姆霍兹线圈的轴向上的磁场分布,了解电磁感应 法测量磁场的原理和一般方法,并对场强叠加原理加以验证。 关键字:圆线圈 亥姆霍兹线圈 双线圈 磁场分布 电磁感应法 引言: 在工业、国防、科研中都需要对磁场进行测量,测量磁场的方法不少,如冲击电流计法、霍耳效应法、核磁共振法、天平法、电磁感应法等等。本实验介绍电磁感应法测磁场的方法,它具有测量原理简单、测量方法简便及测试灵敏度较高等优点。 实验目的: 1.了解用电磁感应法测交变磁场的原理和一般方法。 2.载流圆线圈在轴线上的磁场分布。 3.亥姆霍兹线圈在轴线上的磁场分布,验证磁场叠加原理。 4.较两载流圆线圈距离不同时轴线上磁场分布情况。 原理简述: 1.载流圆线圈轴线上磁场的分布 载流圆线圈在轴线(通过圆心并与线圈平面垂直的直 线)上磁场情况如图1。根据毕奥萨伐尔定律,轴线上某点的磁感应强度B 为: 2/3222 0)X R (2NIR B += μ 式中 μ为真空磁导率: , H/m 10470 -?=πμ N 为圆线 圈的匝数,式中I 为通过线圈的电流强度,N 为线圈匝数, R 为线圈平均半径,x 为圆心到该点的距离。 2.载流双线圈轴线上磁场的分布 磁场与电场一样满足叠加原理。总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等于各个运动电荷或载流线段产生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的矢量和,这个结论称为磁场的叠加原理。 两个尺寸结构完全相同圆线圈彼此平行且共轴,通以方向一致,大小相同的电流I ,

其中一个固定,另一个可沿其共轴平行移动。若O 点为两线圈轴线中点,则两线圈在P 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方向沿轴线向右。根据毕奥—萨伐尔定律和场强叠加原理,可求得轴线上P 点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2 /3222 02/32220])X 2a (R [2NIR ])X 2a (R [2NIR B -++ ++=μμ 式中 , H/m 10470 -?=πμ N 为圆线圈的匝数,R 为内外 平均半径,a 为两线圈间距。 由上式可以看出,磁场分布与两线圈距离a 有关。由于对称性,场强在O 点的切线一定是水平的,即在x=0处 0dx dB =。而使O 点附近场强最均匀的条件是0)dx B d (0x 22==,即a=R 。这种间距等于半径的一对尺寸结 构完全相同的圆线圈叫做亥姆霍兹线圈。 当两线圈距离a 与半径R 相差越远时,磁场分布越不均匀:当aR 时,B 在O 点处有极大值。(如图 2所示) 3.用电磁感应法测磁场的原理 设均匀交变磁场为(由通交变电流的线圈产生):t sin B B m ω=,磁场中一探测线圈的磁通量为:Φ=NSBmcos θsin ωt ,式中:N为探测线圈的匝数,S 为该线圈的截面积,θ 为B 与线圈法线夹角。 则线圈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 t cos cos B NS t d d m ωθω-=- =εΦ t cos m ωε-= 式中θω=εcos B NS m m 是线圈法线和磁场成θ角时,感应电动势的幅值。当?=θ0时, m max B NS ω=ε,这时的感应电动势的幅值最大。 如果用数字万用表测量此时线圈的电动势示值(有效值)为U = 2m ax ε,则: ω= ωε= NS U 2NS B max max =fNS 2U π

从海底观察地球———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

从海底观察地球———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 汪品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关键词 海底 地球系统 实时观测 深海过程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海洋科学界正着手建设海底观测系统的网络,以探测和理解大洋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等过程。这是继地面/洋面和空间之后,观测地球系统的第三个平台。从海底进行连续的实时观测,将使得人类可以长期“呆”在海里,从而改变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同时,这第三平台还将提供窗口,窥测地球的内部过程。 1观测地球的视野和视角 人类观察世界,关键在于视野和视角。“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原因是井口视野太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靠的是“绝顶”视野扩大。同一座山,从不同视角看去,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同一层云,从地面仰视看到黑云压城,飞机上看下去却见白云灿烂,云层上下的观察结果可以相反。其实社会现象亦同此理,考察一位干部有时候领导叫好、群众跳脚,很可能原因也在视角不同。 回顾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一部不断扩展视野的历史。古人没有想到海洋有这么大,15世纪重新发现的“托勒密地图”上并没有太平洋,以为欧洲航海西行到亚洲并不遥远,否则哥伦布也许不敢冒这个险。当然更不会知道海底的地形起伏,会比陆地的高山深谷还大,这要等到20世纪中期,有了声波测深技术才能发现。现在我们知道,海水比河水多百万倍,海洋的平均水深3800m,隔了厚层的水,人类对深海海底的了解,还不如月亮和火星表面。地球深处“地幔”里的水,又比地球表面的海水多许多倍[1]。 人类视域的突变发生在17世纪:用新发明的显微镜,看到了细胞,看到了微生物;用新发明的望远镜观察行星,提出了“日心说”,导致“哥白尼革命”。第二次突变发生在20世纪:航天技术使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第一次看到地球的全貌,开始将地球看作一个整体,将地球上种种现象连结为“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导致地球系统科学的产生。和17世纪发明“显微镜”相反,这次用的遥测遥感技术是一种“显宏镜”(macroscop e),通过观测对象的缩小才看到了地球整体。17世纪从地球向外看太阳系,带来哥白尼革命;20世纪从太空向内看地球,带来的科学进步被喻为“第二次哥白尼革命”[2]。 这次“革命”对地球科学的影响最大,尤其是浩瀚的大洋。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大都是19世纪晚期以来通过航海从船上取得,这种星星点点、断断续续的观测,带来了许多错觉和误会。直到20世纪早期,测量海底地形的办法还是用绳子系上重锤抛到海底,用绳子的长度测算水深,如此得来的测点廖若晨星,绘在图上当然只能说明海底平坦,地形单调。再如船上用温度计测量海水表层,只能测了上一点再测下一点,永远也画不出一张同时的海洋温度图来。20世纪出现的遥测遥感技术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开辟了全新的对地观测系统,能够获取全球性的和动态性的图景。同时得到的不仅有海水表面的温度、风场、海流和波浪,而且有生产力、污染以至浅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 但是,遥感技术的主要观测对象在于地面与海面,缺乏深入穿透的能力。隔了千百米厚的水层,遥感技术难以达到大洋海底。现在要问:能不能换一个视角:不要老是从海面看海底,可不可以从海底看海面,把观测平台放到海底去?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的热点正在出现:这就是海底观测系统。假如把地面与海面看作地球科学的第一个观测平台,把空中的遥测遥感看作第二个观测平台,那末新世纪在海底建立的,将是第三个观测平台。海底观测平台的功能是把深海大洋置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结果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 2深海的持续观测 作为陆生动物,人类自古以来把海底让给神怪世界。虽然相传纪元前四世纪的亚历山大大帝曾经亲自 ? 5 2 1 ?  自然杂志 29卷3期特约专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