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_瘀毒_论治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_孙晓琦

从_瘀毒_论治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_孙晓琦

从_瘀毒_论治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_孙晓琦
从_瘀毒_论治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_孙晓琦

185

第13卷 第4期 2011 年 4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3 No. 4 Apr . ,2011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

一种传染性疾病。目前西医治疗慢性丙肝的标准方案是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远期疗效仍不满意,且干扰素存在严格的适应症和诸多禁忌症,并有潜在的不良反应。中医药治疗慢性丙肝有其自身优势,笔者跟随薛博瑜教授长期从事慢性丙肝的中医药治疗,总结了一些的临证体会。

1 责之瘀毒 邪恋正虚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现代医学病名,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祖国医学“疫毒”、“胁痛”、“积聚”等范畴。薛博瑜教授认为“毒”、“瘀”是慢性丙肝的基本病理因素。首先,丙肝患者多因输血、血液透析或静脉吸毒而致病毒感染,包括病毒在内的自然界致病微生物均可归于“毒”。外感疫毒直入营血,内伏肝脏,邪毒潜藏,待伏藏之毒邪遇感而发,或正气渐衰时伏毒渐甚,始发为病,因而临床上

丙肝感染多隐而不发,伏而不觉,发时始显。其次,毒的来源可分为内伤与外感,尤在泾云:“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病久不解,则蕴结成毒,此时毒邪又是疾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毒邪不解再酿生他变,病势更为复杂多变。因而,“毒”是贯穿于疾病始终的病理因素。肝为藏血之脏,毒邪氤氲,久伏于内,深入血分,毒血相搏,必成血瘀,临床上可见颈胸部赤痣血缕、肝掌、舌质红绛或有瘀斑,甚则鼻衄、齿衄。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丙肝患者多因大病或久病后输血传染,既往即存在正虚的一面。而邪毒深伏于内,必然损伤脏腑精气,暗耗气血津液,脏腑体用皆伤,邪在肝脏则耗伤肝血,肝阴亏虚,以致正虚毒郁,每受诱因而触发。因

从“瘀毒”论治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孙晓琦1,薛博瑜2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

摘 要: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流行广泛的传染性疾病,可归属于中医“疫毒”、“胁痛”、“积聚”等范畴。通过

丙肝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薛博瑜教授认为“瘀毒”为本病的关键,当从治疗上当以清化瘀毒为大法。

关键词:慢性丙肝;瘀毒

中图分类号:R51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4- 0185- 02收稿日期:2010-10-17

作者简介:孙晓琦(1985-),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治疗肝病。通讯作者:薛博瑜(1957-),男,教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肝胆病和内科急症、疑难病证。

报道。由此可见,重症患者肠道免疫功能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深,以为临床救治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1 ] Brandt ER,Hayman WA,Currie B,et a1. Fuctional analysis

of IgA antibodies specific for a conserved epitope with in the M protein of group A streptococci from australian aboriginal endemic communities[ J ] .Int immunol,1999,11 ( 4 ):569.

[ 2 ] 彭乃宝.维护肠道屏障功能的重要性及措施[ J ] .齐齐哈尔医

学院学报,2005,26 ( 10 ):1182-1184.[ 3 ] 常建星,陈双.大鼠失血性休克肠黏膜形态学与功能变化[ J ] .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03,3 ( 4 ):272-275.[ 4 ] Landow L,Andersen LW.Splanchnic ischaemia and its role in

multiple organ failure[ J ] .Acta Anaesthesiol Scand,1994,38:626-639.[ 5 ] Secchi A,Ortanderl JM,Schmidt W,et al. Effect of endotoxemia

onhepatic portal and sinusoidal blood flow in rats[ J ] .J Surg Res,2000,89 ( 1 ):26-30.[ 6 ] Anderson BO,Bensard DD,Harken AH. The role of 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and its antagonists in shock,sepsis and multiple organ failure[ J ] .Surg Gynecol Obstet,1991,172:415-424.[ 7 ] 王丽杰,刘冬妍,孙梅,等.血小板活化因子对幼鼠肠道免

疫屏障功能的影响[ J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 ( 18 ):2266-2268.[ 8 ] 罗小星,赵锋利,赵永华,等.危重症患者一氧化氮与病情及中

医辨证的关[ J ] .中国中医急症.2003,12 ( 6 ):539-540.[ 9 ] Potoka DA,Nadler EP,Upperman JS,et al. Role of nitric oxide

and peroxynitrite in gut barrier failure[ J ] .World J Surg,2002,26 ( 7 ):806-811.

[ 10 ] Hooper LV,Wong MH,Thelin A,et al. Molecular analysis of

commensal Host-microbial relationships in the intestine[ J ] .

Science,200l,291 ( 5505 ):881-884.[ 11 ] Asahi Y,Yoshikawa T,Watanabe I,et al. Protection against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in polymeric Ig receptor knockout mice immunized intranasally with adjuvant-combined vaccines[ J ] .J Imnmnol,2002,168 ( 6 ):2930-2941.

[ 12 ] Qiao SF,Lu TJ,Sun JB,et al. Alterations of intestinal immune

function and regulatory effects of L-arginine in experimental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rats[ J ]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5,11:6216-6218.

[ 13 ] 赵希敏,刘霞,沈晓燕.弥漫性脑损伤后肠黏膜免疫功能的

改变[ J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 ( 7 ):503-505.

[ 14 ] 王磊,周建平,马宝庆.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在创伤性

休克患者中的变化[ J ] .辽宁医学院学报,2008,29 ( 3 ):219-220.

[ 15 ] 刘冬妍,刘沛.重型肝炎患者肠道分泌性IgA 的变化[ J ] .山

西医药杂志,2008,37 ( 10 ):875-877.

[ 16 ] 佘金文,李铁钢.大肠癌术后肠道黏膜免疫功能的改变[ J ] .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0 ( 6 ):20-24.[ 17 ] 范骏,谢勇,周南进,等.小肠集合淋巴结细胞凋亡对严重烫

伤小鼠肠道免疫屏障的影响[ J ] .中华烧伤杂志,2006,22 ( 4 ):254-257.

[ 18 ] Ding J,Magnotti LJ,Huang Q,et al.Hypoxia combined with

escherichia coli produces irreversible gut mucosal injury characterized by increased intestinal cytokine production and DNA degradation[ J ] .Shock,2001,16 ( 3 ):189-195.

[ 19 ] 郎中兵,文亮.严重创伤后血清内毒素、TNF-α、IL-lI3、

IL-6、IL-8的变化[ J ] .重庆医学,2003,12 ( 32 ):1679-1681.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3卷

此我们认为慢性丙肝的基本病机是瘀毒内蕴而正气亏虚。

2 辨病辨证结合

“病”是对某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证”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徐大椿云:“病有一定之传变,有无定之传变。一定之传变,……医者可以豫知而防之也。无定之传变,或其人本体先有受伤之处,或天时不和又感时行之气,或调理失宜更生他病,则无病不可变,医者不能豫知而为防者也”(《医学源流论·病情传变论》)。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掌握了许多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规律,即其“一定之传变”,临床上我们采用辨病治疗。但病情是动态变化的,也有不可预知的“无定之传变”,这则需要在病程中辨证施治。病毒性肝炎是慢性迁延性疾病,病程长,涉及多个脏腑及多种病理因素,单纯的辨证或单纯的辨病均难以适用。治疗上应采用辨病与辨证结合论治,既针对病因或主要病理因素也结合证候特点来施治。

对于丙型肝炎,首先因其经血液感染HCV后发病,现代医学已经明确病毒的直接感染及其诱导的免疫反应是病情进展的主要原因,因此抗病毒治疗最为关键。其次,丙型肝炎患者,尤其在病程早期往往缺乏临床症状或体征,临证之时无证可辨;而病程中晚期的患者,症状繁多,病理因素复杂,辨证困难,此时采取辨病论治,更具有针对性,利于抓住疾病本质,把握疾病全局。

因此,薛博瑜教授认为“瘀毒”始终为贯穿疾病的病理因素,虽证变而病未变,因而当从清化瘀毒来辨病论治。其一有对因治疗的考虑,其二亦有截断病势之意。

3 以清化瘀毒为治疗大法

《温热论》云:“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慢性丙肝的治疗以清化瘀毒为大法,薛博瑜教授临证之时多选用犀角地黄汤加味:水牛角片10g,生地黄15g,丹皮15g,赤芍15g,丹参15g,白芍15g。方取犀角地黄汤清泄营热,滋养营阴,凉血解毒及化瘀通络的作用。以水牛角凉解血热,除入血之热毒;血热不除则血不归经,因而配以丹皮、赤芍化瘀通络,牡丹皮入肝经,清热凉血,和血消瘀。《滇南本草》谓其:“破血行血,消癥瘕之疾、除血分之热。”《本草经疏》则称其:“味苦而微辛,辛以散结聚,苦寒除血热,入血分,凉血热之要药。”而赤芍能“行血破瘀血,散血块,以散血热”;阴津不复则新血不生,加以地黄滋养阴津,化生阴血。古人既有“一味丹参同四物”之说,丹参加入此方中加强活血通络之功效,使得祛瘀生新;瘀毒内蕴,使得肝脏隐血亏耗,加白芍养血柔肝,滋养阴血。现代研究均提示此方具有抗感染、抗炎,改善微循环,减少血管弥散性微血栓形成的作用。

临证加减时见肝气郁结者,见急躁,两胁胀痛,加广郁金、广木香疏肝解郁;肝脾不调者,加用四逆散;湿浊中阻加砂仁、蔻仁、法半夏;脾气虚加黄芪、炒白术;气阴两虚加黄芪、制黄精;湿热甚,症见口

苦恶心,甚则身热发黄,黄色鲜明者,加茵陈蒿、龙胆草、车前草、土茯苓等;肝肾阴虚加用女贞子、杞子、墨旱莲等;瘀血甚者加三七粉、莪术、红花等;针对转氨酶反复者加用五味子、垂盆草、蒲公英等;临证对病毒载量高者适当加用蛇舌草、板蓝根等抗毒清热。

4 病案举例

徐某,女,30岁,2008年5月19日初诊,2006年6月因产前体检发现丙肝抗体阳性,肝功能正常。2007年9月起ALT始终轻度升高,近期查TB 25μmol/L,ALT 49U/L,HCV RNA 1.9E+07cps/ mL,B超提示肝脏光点增粗。自述既往无输血史,干扰素治疗后病毒载量反跳,转求中医治疗。刻下:精神可,稍有乏力,纳可,偶有胁肋胀痛,小便正常,大便偏溏,舌苔薄,舌质隐紫,脉细弦。方用:柴胡6g,炒枳壳10g,赤白芍各15g,生甘草3g,虎杖20g,生黄芪25g,垂盆草30g,田基黄15g,五味子10g,板蓝根30g,蛇舌草30g,炒白术10g,水牛角片10g,半枝莲30g,丹皮、丹参各15g,生地15g。2008年8月25日复诊药后患者无显著不适,乏力及胁痛好转,大便正常,复查肝功能正常,患者自觉无显著症状。药后3个月复查肝功能正常,HCV RNA 1.28E+07cps/mL,B超肝脏光点增粗。症情平稳,乏力不甚,纳可,舌苔薄,舌质稍紫。方用:水牛角片15g,虎杖30g,赤芍30g,生地15g,丹皮、丹参各15g,垂盆草30g,五味子10g,板蓝根30g,蛇舌草30g,紫草8g,三七粉(另)3g,土茯苓15g,炒白术15g,生黄芪20g,女贞子20g。2008年12月15日复诊药后3个月自觉无不适,复查肝功能正常,HCV RNA 8.43E+04cps/mL,B超基本正常。未见明显不适,胁痛未作,舌苔薄,质偏红,原方续进。患者后多次复查肝功能均正常,病毒载量浮动在HCV RNA 1.0E+04cps/mL左右,腹部B超均正常。

按患者体质较强盛,正气亏虚不明显,但患者的病毒载量始终很高,提示毒邪盛,但患者正气强盛而未发病。此外患者B超提示有肝纤维化的可能,舌质偏紫,均提示瘀血内生。辨证当从肝脾不调、肝郁脾虚入手,主方以四逆散加犀角地黄汤加减,在疏肝理气解郁的同时清化瘀毒,并配伍田基黄、垂盆草等化浊降酶,板蓝根、蛇舌草清热解毒,而此类药物许多药理研究都表明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3个月后复查患者无明显症状,肝功能恢复正常,但病毒定量及B超均无明显改变。方转为专从“瘀毒”论治,并辅以扶正,加大了犀角地黄汤用量,配伍虎杖利湿通络化瘀,三七活血化瘀,加大了化瘀的力度,古人云:“血为百病之胎”,丙肝则瘀象更甚。此外还配伍黄芪、女贞子气阴双补,紫草、板蓝根、蛇舌草清热解毒抗病毒,垂盆草、五味子降酶保肝。经治疗后复查病毒载量显著下降,肝功能始终正常,B超恢复正常。故丙肝治疗当从“瘀毒”入手,单纯从辨证角度入手,往往效果不佳。因毒邪内伏于营血,病位较深,单纯的清热解毒之品也难以奏效,需在配合凉血化瘀之品的基础上方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186

丙型肝炎简介与

丙型肝炎简介及 乙肝防控策略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零一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第一部分 丙型肝炎简介 引言 肝炎是肝病中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其致病因素可以是:生物因子或非生物因子两大类。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病毒性肝炎是长期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其严重程度居各类传染病之首。 病毒性肝炎的分类 第一单元 病毒性肝炎的分类与病原学特征 病毒性肝炎的分类 名称发现核酸科属代表株甲型肝炎197+RNA微小肝炎病毒属甲型肝炎乙型肝炎196DNA嗜肝正嗜肝乙型肝炎丙型肝炎198+RNA黄病毒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197-RNA?δ病毒属丁型肝炎戊型肝炎198+RNA?戊型肝炎戊型肝炎 五型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及临床特征 名称传播途径我国流行率临床预后疫苗甲肝粪-口80.90%急性、良好有乙肝皮、粘膜损伤57.63%急性、慢性有丙肝皮、粘膜损伤 3.20%急性、慢性无丁肝皮、粘膜损伤 1.15%急性、慢性无戊肝粪-口17.20%急性、良好无 丙型肝炎病毒 理化特性 氯仿,1:1000福尔马林,β-丙内酯,紫外线照射,100℃6分钟,60℃10小时等条件下病毒均可灭活。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据WHO报道,全球HCV感染率为3%,大约有1.7亿人感染,每年新发感染病例约3.5万人左右。 世界各地感染率差异较大,美国的感染率在1.3%-1.6%;而埃及为15%。 我国的丙型肝炎抗体标化阳性率为:3.2%,总体上北方(3.6%)略高于南方(2.9%)。 上海最低:0.9%,辽宁最高为5.1%。 我省抗-HCV阳性率为2.38%。 丙型肝炎传播 传染源: HCV感染者,即急、慢性丙型肝炎病人和病毒携带者是传染源。 平均潜伏期为6-9周。 传播途径: 经体液传播:主要途径。 丙型肝炎可以通过献血(特别是单采血浆)造成一定范围的暴发。在河北的固安县就曾发生过由于献血或献血浆引起的较为严重的丙型肝炎暴发。 经血传播:通过输入污染HCV的血液或血制品;献血或反复透析过程中的交叉感染;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等均可造成HCV传播。输入含HCV的血液最易感染,也可通过反复接触微量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也是目前的重要途径。 研究显示:在静脉吸毒人群中抗-HCV阳性率为28.68%。 性接触传播:从丙型肝炎感染者的精液、阴道分泌液中极易检测到HCV-RNA,其配偶HCV感染率高于家庭其他成员和一般人群,说明HCV存在性接触传播的危险,多性伴或男

肝硬化案例分析

21.3g/L ,直接胆红素:24.4umol/L ,糖类抗原199:69.5KU/L,(考虑肝占位有关)。 凝血五项:凝血酶原时间:17s ,凝血酶原活动度:47.6%,凝血酶时间:23.4s ,(考虑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有关) 根据上述特点诊断“肝硬化,肝占位性病变”成立。 治疗:低盐低脂限水饮食,休息;保肝降酶,抗病毒;抑制胃酸,预防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完善检查,向其家属交代病情。 肝硬化(学理支持): 病因: 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可分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代谢性肝硬护理诊断: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肝功能减退引起食欲减退消化和吸收障碍有关 2、体液过多:与肝功减退、门脉高压引起水钠潴留有关 3、活动无耐力:与肝功减退、大量腹水有关 4、潜在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 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多数患者存在焦虑、恐惧、抑郁、严重情绪不安等情感障碍,部分患者感到绝望,自我封闭。入院开始,主管护士即对患者进行评估,找出存在的心理问题,消除患者消极等死、绝望等心理。 2、药物指导,包括常用治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及禁忌证等。 3、饮食合理,营养得当,饮食原则: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维生素和适量的脂肪,少盐、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肝功能不全昏迷期或血氨升高时,限制蛋白在每日30 g 左右。 4、合理休息,肝硬化早期,病人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可以从事一般较轻的工作,肝功能改变较明显、有自觉症状时,就应休息。当自觉症状较重、肝脏功能损 害明显、腹水量大,或有并发症者,应严格卧床休息。尽量使肝硬化患者避免感冒等各种感染的不良刺激。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一、概述 ●多种肝炎病毒引起 ●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常见传染病 ●临床表现基本相似、症状多样化(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肝大、肝功异常) ●甲、戊型肝炎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主要为慢性肝炎 ●重型肝炎病死率高 ●目前缺乏特效治疗方法 ●目前甲、乙型肝炎有特异的预防方法(疫苗接种) 二、问题 1)流行病学特点如何? 2)肝炎病毒标记物(乙肝两对半)的临床意义? 3)临床特点? 4)肝炎的诊断思路、鉴别诊断要点? 5)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指征、方法? 6)重型肝炎治疗的思路? 7)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方法? 三、病原学 ●HA V RNA ●HBV DNA ●HCV RNA ●HDV RNA ●HEV RNA ●HGV RNA 1996 USA ●TTV DNA 1997 J 四、几种肝炎病毒的共同特点 1)除HBV和TTV属DNA病毒外,其余均属RNA病毒; 2)除HBV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外,其余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3)HA V和HEV在肝细胞内复制,通过胆汁从粪便排出; 4)抵抗力较强,耐冷、耐干燥、一般浓度消毒剂无效。 五、【病原学】 (一)甲型肝炎病毒(HA V) 1.病毒分类:HA V属于微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us),嗜肝RNA病毒属(heparnavirus)。 2.基因结构:单股RNA 3.抵抗力:较强。在水、泥土、贝壳类动物中存活数月。 4.抗原抗体系统:抗HAV lgM:急性感染标志,临床诊断检查 抗HA V lgG:保护性抗体,流行病学调查意义 5.分子生物学标志:HA V-RNA(血、粪)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 1.归类:嗜肝DNA病毒(Hepadnavirus)科 2.形态和结构:HBV颗粒(Dane颗粒),42nM。 (1)胞膜:HBsAg在肝细胞内合成,释放到血液循环中。本身无传染性,但有抗原性。(2)核心:有HBV 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E抗原。 HBV感染后病毒在体内存在形式:

淤胆型肝炎的治疗

淤胆型肝炎的治疗 淤胆型肝炎的治疗 西医:指各种原因(包括各型肝炎病毒、药物、内分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的肝内胆红素结合与排泄障碍,而导致黄疸持久不退或进行性加深,因此淤胆是一种病因诸多、发病机理复杂的综合征,而不是单独疾病。 西医病因:病毒性肝炎发生肝内胆汁淤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肝内胆管损伤:感染肝炎病毒、发生肝内炎症,特别是汇管区的严重炎症使肝内毛细胆管、小胆管、胆小管连接部位、赫氏管、叶间胆小管等受压;或胆汁在这些胆管中积留日久而形成胆栓,均可影响胆汁排泄;如果高胆红素血症(TBil>171μmo1/L)持续时间过长,肝细胞有大量Bi1,特别是非结合性Bil(DBil)沉积,可抑制Bil结合所需之葡萄糖醛酸转换酶和微粒体催化酶等酶的活性,而导致Bil结合障碍,Bil结合与排泄障碍均可发生胆汁淤积。 此外,在急性或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淤胆型的病人常有胆汁淤积

因子(cholestaticfactor,CF)产生,内毒素血症、胆管黏膜分泌的血栓素B2(TXB2)大量增长以及用激素治疗,肝脏微循环障碍,超微结构的破坏均可使胆汁淤积的黄疸进一步加重,所以胆汁淤积的病因非常复杂。 中医病因:如果系急性肝炎淤胆型,病程短者,其病因病机多为湿热:若其病程超过1个月,或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淤胆,其病因为瘀热互结发黄。 (1)血瘀原因: ①久病致瘀:张景岳说:“诸黄虽多湿热,经脉久病,不无瘀血阻滞也”。 ②因湿致瘀:久病伤脾,水湿内生,。或湿邪残留未尽,阻于经脉,血脉不通。 ③因热致瘀:热邪内遏,素体阴虚,久病血瘀,暗伤营血,灼热耗津或气郁化火。 ④气虚致瘀:久病伤脾或长期服用苦寒之品伤气,致使气机失运,血行不畅。所谓气为血帅,若气虚则血失所帅,必然致瘀。 ⑤阳虚致瘀:感受寒湿之邪或久服激素,则导致阳虚。阳虚生寒,血见寒则凝。

丙型病毒性肝炎基因分型及临床意义

第48卷 第5期2012年10月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QINGDAO UNIVERSITATISVol.48,No.5October 2 012[收稿日期]2012-04-12; [修订日期]2012-08-09[基金项目]青岛市卫生科技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10WSZD08)[作者简介]黄艳秋(1979-),女,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通讯作者]史昌河(1963-) ,男,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丙型病毒性肝炎基因分型及临床意义 黄艳秋,史昌河 (青岛大学医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山东青岛 266071 )[摘要] 丙型病毒性肝炎病原体为丙型肝炎病毒(HCV),以输血为主要传播途径。HC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有较高的复制率及变异率,在人体内呈准种分布。目前根据Simmonds命名系统可将其分为6个基因型。HCV基因分型在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研究、病毒载量、病情转归及抗病毒治疗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特别在抗病毒治疗方面,HCV基因分型是制定抗病毒治疗方案, 预测抗病毒疗效的重要依据。[关键词] 肝炎, 丙型;基因分型;综述[中图分类号] R51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4488(2012)05-0468- 03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毒性肝炎,病原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可引起肝脏急、慢性炎症,极少数发展为重症肝炎。输血及血制品曾是丙型病毒性肝炎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但近年来,随着筛查方法的改进, 此种传播方式已得到明显控制,目前注射、器官移植、血液透析、性传播及母婴传播亦较常见。人类对HCV普遍易感,而且感染后高达80%的病人转为慢性感染,如果不进行及时和正确的抗病毒治疗,有相当比例的病人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产生严重的临床后果。丙型病毒性肝炎在全球感染率为3%,因此全世界约有1.7亿人曾感染过 HCV[1] ,但各国的感染率不尽相同,我国HCV感染率约为 3.2%,属于高流行区。1 HCV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1.1 HCV基因组的基本结构 HC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可分为3′非编码区、5′非编码区及编码区(ORF)3个区域,ORF可编码一个病毒蛋白前体, 在宿主和蛋白酶裂解的共同作用下该蛋白前体可生成至少10种蛋白。根据所编码蛋白的功能不同,编码区又分为结构基因和非结构基因,其中结构基因编码的4种蛋白包括核心蛋白、包膜蛋白1(E1)、E2、P7,这些蛋白参与病毒的组装,又被称为结构蛋白。非结构基因翻译编码的蛋白有非结构蛋白2(NS2)、NS3、NS4A、NS4B、NS5A、NS5B,这些蛋白主要参与病毒复制,故又称非结构蛋白或功能蛋白。HCV基因组的变异率高,这一特点使之在人体内呈现准种分布,基因组中E1和E2区是变异率最高的区域,而5′及3′非编码区则是最保守的区域。 1.2 HCV各区段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①5′UTR:它是HCV基因组中最保守的区域。HCV 5′UTR包括4个保守的结构区域,其中结构域Ⅱ~Ⅳ构成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IRES能够在不依赖于HCV蛋 白作用的前提下启动下游HCV编码区基因的翻译,因而抗病毒药物的靶向定位点常为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的IRES。②3′UTR:3′UTR位于HCV 3′末端,由200~235个核苷酸组成。其中可变区具有基因型的特异性,在此区域内不同基因型之间存在核苷酸序列的差异。不同的基因型其HCV多聚U区的长度亦不相同。部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HCV型甚至同型不同株型之间3′UTR的交换都会导致HCV不能复制。因而得出结论,只有当病毒具有完整的3′UTR才能发挥其正常的作用。另有研究结果显示,宿主细胞内部所固有的多聚嘧啶束结合蛋白或自身抗原若与HCV基因组中的3′UTR结构部分(尤其是X尾)结合,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核糖核酸的翻译效率和稳定性均可增强。③核心蛋白: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基因组的342~914核苷酸位点系核心蛋白基因的位点。编码核心蛋白,核心蛋白的功能之一是与糖蛋白作用组装出完整的HCV病毒颗粒。在核心蛋白的氨基端内,高度保守的抗原表位含量非常丰富。核心蛋白在与病毒RNA靶向结合的前提下可调节HCV基因组的翻译, 并且核心蛋白的基因调节作用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关系密切,主要因为核心蛋白可抑制P53启动因子这一重要肿瘤抑制基因的活性。核心蛋白在人体感染HCV后通过对大量基因的调控作用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应答,从而促进了HCV对肝细胞及外周血单核细胞等人体细胞的持续感染,此外核心蛋白能加速感染细胞内脂质小体的形成,诱导肝细胞变性。④包膜区:在HCV结构中,病毒的外膜常由包膜蛋白构成。第915~1490nt位点和1491~2789位点共同构成了包膜区基因,分别编码E1和E2蛋白。其中,E2氨基端具有高度变异性,HVR1和HVR2均为E2氨基端的两个高变区。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E2突变增加常由干扰素治疗诱发,HVR1序列也会在慢性感染的形成过程中不断改变。E2结构中还含有若干个中和抗体表位,至少有一个中和抗体表位位于HVR1。由此可知,免疫反应常以E2为主导靶向目标。此外,病毒受体、CD81、低密度脂蛋白等物质的受体均可与E2蛋白发生相互作用,故E2蛋白具备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介导病毒附着和进入感染细胞内部。因此,在研究和开发HCV疫苗这一方向上, 深入地研究膜

行政诉讼法案例分析-乙肝第一案

行政诉讼法案例 —张先著诉芜湖市人事局案案情摘要: 2003年6月,原告张先著在芜湖市人事局报名参加安徽省公务员考试,报考职位为芜湖县委办公室经济管理专业。经过笔试和面试,综合成绩在报考该职位的三十名考生中名列第一,按规定进入体检程序。 2003年9月17日,张先著在芜湖市人事局指定的铜陵市人民医院的体检报告显示其乙肝“小三阳”,主检医生依据《安徽省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实施细则(试行)》确定其体检不合格。张先著随后向芜湖市人事局提出复检要求,并递交书面报告。同年9月25日,芜湖市人事局经请示安徽省人事厅同意,组织包括张先著在内的十一名考生前往解放军第八六医院进行复检。复检结果显示,张先著乙肝“一、五阳”,但体检结果仍为不合格。依照体检结果,芜湖市人事局依据成绩高低顺序,改由该职位的第二名考生进入体检程序。并以口头方式向张先著宣布,张先著由于体检结论不合格而不予录取。 2003年10月18日,张先著在接到不予录取的通知后,表示不服,向安徽省人事厅递交行政复议申请书。2003年10月28日,安徽省人事厅作出皖人复字(2003)1号《不予受理决定书》。 2003年11月10日,原告张先著以被告芜湖市人事局的行为剥夺其担任国家公务员的资格,侵犯其合法权利为由,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依法判令被告认定原告体检“一、五阳”不符合国家公务员身体健康标准,并非法剥夺原告进入考核程序资格而未被录用到国家公务员职位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并恢复录用。 案件焦点 1、人事局是否为适格被告?——体检结果由人事局负责还是由体检医院负责? 2、鉴定结论是否合法? 3、《安徽省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实施细则(试行)》是否合法有效? 争议分歧 针对焦点一:人事局是否为适格被告?——体检结果由人事局负责还是由体检医院负责? 1、体检结果由人事局负责,人事局为被告。 在芜湖市范围内进行公务员招考录用,是被告所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其中体格检查工作由被告指定的医院完成,其行为性质应属行政委托关系,被委托方的一切行为,其责任都应当由委托方负责。因此,人事局应该对体检不合格的鉴定负责。原告对体检结果不合格不服应该以人事局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2、体检结果由体检医院负责,医院为被告 医院与人事局之间并非行政委托关系,而是委托鉴定关系。医院以其医学标准对鉴定结果负责。人事局只是使用了鉴定结果而作出不录用决定,因此原告若认为体检结果违法则应该以体检医院为被告提起民事诉讼。 针对焦点二:鉴定结论是否合法? 1、合法:人事局依照有关规定,指定医院进行体格检查行为,是委托鉴定关系,而非行政委托关系,医院作出的体格结论是鉴定结论。鉴定结论应该以医院的检验标准为依据,因

2016病毒性肝炎试题

2. 1 病毒性肝炎章节练习题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 分) 1、关于肝炎病毒哪项是正确的: ( ) A.HDV是一种RNA病毒 B.HBV正链有四个开放读码区 C.HCV传播方式与HEV相似 D.HEV含双股RNA E.HAV-IgM型抗体可长期存在2、关于HBsAg和抗-HBs,那一个说法是错误的? A.感染HBV后最早1-2周,最迟11-12周血中首先出现HBsAg。B.急性感染时HBsAg多持续1-6周,最长可达20周。C.慢性和无症状携带者HBsAg可持续多年。 D.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出现于HBcAg阴转后。 E.除血液外,HBsAg还存在于各种体液和分泌液中(唾液、尿液、精液)。3、重型肝炎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 ) A.频繁呕吐 B.黄疸进行性加深 C.出现中毒性鼓肠、腹水 D.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E.发热4、干扰素治疗可以用于:( ) 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丙型肝炎C.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 D.慢性乙型肝炎 E.急慢性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5、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 A.甲型肝炎少见为慢性病程 B.乙型肝炎易呈慢性过程 C.丁型肝炎少见慢性病程 D.丙型肝炎易呈慢性过程 E.戊型肝炎多呈急性过程6、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是否存在HBV复制, 可测: ( ) A.抗-前S2抗体 B.HBsAg C.HBV-DNA D.抗-HBe E.抗-HBcIgG 7、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 A.抗-HEVIgM阳性可诊断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B.HBsAg和HDAg均呈阳性, 可诊断为丁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C.HCV-RNA阳性时可诊断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D.单项抗-HBs高浓度阳性时, 可排除乙肝 E.抗-HAVIgG阳性时可诊断为甲肝病毒感染8、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是否存在HBV复制, 可测: ( ) A.抗-前S2抗体 B.HBsAg C.HBV-DNA D.抗-HBe E.抗-HBcIgG 9、关于重型肝炎的治疗,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 ) A.并发肝肾综合征者应尽早行血液透析治疗 B.应给予高蛋白饮食 C.肝移植后不会出现病毒性肝炎复发 D.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疗效持久 3. 4. 2 E.胆系感染首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10、在血液中代表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者是:( ) A. 小球形颗粒 B. 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 C. 丝状颗粒 D. 管状颗粒E. 核状颗粒11、下列概念哪项是错误的: ( ) A.抗HEV阳性可诊断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B.抗HAV-IgG阳性可诊断为急性甲型肝炎 C.抗HBs是保护性抗体D.HCV-RNA阳性时可诊断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E.HBsAg和HDAg均呈阳性可诊断为丁型肝炎和乙肝炎病毒重叠感染. 12、下列指标表示复制, 但除外: ( ) A.HBV-DNA B.HBeAg C.DNA-P D.HBsAg E.e抗原13、下列试验中, 哪项不是反应肝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是: ( ) A.ALT B.胆红素 C.白蛋白 D.谷草转氨酶E.凝血酶原活动度14、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那一个说法是错误的?A.临床符合急性肝炎。 B.有肝掌、蜘蛛痣、腹水、脾大。 C.血清HCV RNA阳性。 D.肝内HCV RNA阳性。 E.或抗-HCV阳性。15、HBV在机体内复制指标阳性的是: ( ) A.抗PreS2 B.HBsAg C.HBeAg D.抗HBe E.抗HBc-IgG 16、下列实验室指标中,哪项对重型肝炎的诊断意义最小:( ) A.胆红素> 171μmol/L B.凝血酶原活动度<40% C.血清白蛋白<32g/L D.丙氨酸转氨酶>500u/L E.胆碱酯酶<2500u/L 17、下列哪一项不是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 ) A.明显低钾低钠血症 B.低蛋白饮食 C.消化道大出血 D.合并感染 E.大量放腹水18、Dane颗粒核心部分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 A.HBV-DNA B.DNA-P C. HBV-DNA+ DNA-P D.抗HBc E.HBsAg 19、最常经母婴途径传播的病毒性肝炎是: ( )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E.戊型肝炎20、乙型肝炎患者以下哪项是正确: ( ) A.重叠感染HDV等其他肝炎病毒可顿挫病情 B.重型肝炎时凝血酶原活动度应>40% C.急性淤胆肝炎易转化为胆汁性肝硬化D.慢性肝炎无肝外器官的损害 E.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21、下面哪一

从运气学说论癸巳年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治规律

从运气学说论癸巳年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治规律标签:运气学说;癸巳年;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气候变化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学说。五运,即将一年气象分为五季,各按五行之性有规律地运行之谓;六气,是从我国的气候区划、气候特征来研究气旋活动的规律问题[1]。相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而言,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丙型肝炎”)发现较晚,以往通常把慢性丙型肝炎笼统地归入肝病或病毒性肝炎的诊疗当中,但通过对慢性丙型肝炎的仔细研究,发现其在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临床用药等方面与其他病毒性肝炎有不同的规律。笔者现参照《五运六气的详解与应用》[2]一书,推导癸巳年(2013年)的气候变化规律,并依此指导本年度慢性丙型肝炎的用药规律。 1 癸巳年的运气相合 癸为阴火,为少徵,主岁运之不及,癸年为火运不及之年,《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曰:“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巳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不及的中运阴运之火与在泉的少阳火气相合,故为“同岁会”之年。虽癸为火运不及,但巳在南方属火,不及的癸火得助于南方巳火,转为平气,故火运不及的癸巳年变为平气之年。全年气候温和,寒气、风气、火气为全年气候主要特征。关于癸巳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癸巳、癸亥,上厥阴木,中少徵火运,下少阳相火……其化上辛凉,中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这对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有一定启示。 2 癸巳年分布的运气相合 2.1 初运(正月到三月) 主运太角、客运少徵,初气的主气厥阴风木、客气阳明燥金。可以看出:①论运,主生客(木生火),为逆,热气来临。②论气,客胜主(金克木),为顺,清凉之气来临。③运气相合,主运、主气者为木,客运为火,可共同抵制阳明燥金,若风木之气太过,则风气来临。总之,初气气候温和,风偏多。“风气通于肝”,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若肝气偏旺,可传之于脾,使脾土受邪,易出现肝郁脾虚之证,常见胁痛、呕吐、食欲减退、肠鸣泄泻等症状,治疗上依《素问·至真要大论篇》“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可用柴胡、白芍、白术、茯苓、党参、甘草等疏肝健脾药;若感受风邪,可出现头痛鼻塞、流涕、咳嗽等感冒症状,在辨证的基础上,可加入防风、荆芥、紫苏叶、芫荽、薄荷、蔓荆子等祛风解表之品。 2.2 二运(三月到五月) 主运少徵、客运为太宫,前半步二气的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太阳寒水,后半步的三气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厥阴风木。可以看出:①论运,主生客(火生土),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和戊型肝炎(hepatitis E)。本节主要介绍前三种。 病原学 (1)甲型肝炎病毒(HAV):为RNA病毒。HAV能感染人的血清型只有1个,故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感染后产生IgM型和IgG型抗体。HAV对外界抵抗力较强。80℃5分钟或100℃1分钟可完全灭活。 (2)乙型肝炎病毒(HBV):为DNA病毒。HBV的抵抗力很强,100℃10分钟或65℃10小时可使HBV传染性消失。 (3)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对有机溶剂敏感,如10%氯仿可杀灭HCV。血清经100℃5分钟或60℃10小时或1/1000福尔马林37℃6小时熏蒸均可使HCV 传染性消失。 流行病学 (1)甲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性甲型肝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③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 (2)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③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 (3)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输

血及血制品,注射,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生活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等。③易感人群:人类对HCV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具有共同性,临床上分为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再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型肝炎(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瘀胆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 1.急性肝炎各型病毒均可引起,甲肝不转为慢性。 (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主要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甲肝多起病较急,发热伴畏寒,乙肝、丙肝起病较缓。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黄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和叩痛。肝功能检查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一般起病较缓,症状较轻。 2.慢性肝炎 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不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与重度之间。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 凡ALB≤32g/L,TBil>正常上限5倍,PTA60%~40%,CHE<4500U/L,四项中有一项

病毒性肝炎教案教学文案

病毒性肝炎教案

病毒性肝炎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2、熟悉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辅助检查。 3、了解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能正确接待患者并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 素质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3.具有博大爱心和高度责任心。 4.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时 2 能力训练任务与案例 任务1: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任务2:分析案例中患者,能正确接待患者 任务3:熟悉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辅助检查 任务4:能运用所学知识能正确接待患者并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难点: 1.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

解决方案: 从临床案例入手,引出本次工作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提问式、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资源: 教材《内科护理学》、《内科学》、课程网站教学资源:习题、作业、课件、课程录像等 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教学总计(时间: 90分钟) 【步骤一】内容引入,案例导入(时间: 5分钟) 演示病例1:患者男性, 24岁,发热、尿黄、皮肤巩膜黄染 6天入院。患者于6天前受凉后发热,头痛、咽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胀痛及右上腹隐痛,伴尿黄,渐呈浓茶样。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明显黄染,肝肋下1.5cm,质软,压痛。实验室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肝功能:TB84μmol/L,DB 60μmol/L,ALT>200u/L。入院诊断:急性肝炎(典型)。 【步骤一】简述讲授病毒性肝炎的概念、病原学(时间: 10 分钟) 教师:1. 讲授:自实行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后,我国乙肝感染率已经由过去10%下降到7.4%,按我国人口13亿计算感染人群下降率是非常明显的。这要归功于计划免疫政策的实施,崔然发病率有明显下降,但我国人口基数大,乙肝发病人数众多,仍不可掉以轻心。因此学习病毒性肝炎的护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一、概述: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介绍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所引起,是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血透析、单采血浆还输血球、肾移植、静脉注射毒品、性传播、母婴传播等传染引起的。丙肝分布较广,更容易演 变为慢性、肝硬化和肝癌。在预防丙肝的措施上,筛选献血员是重要一环,凡血中抗-HCV阳性或HCVRNA阳性均不能作为献血员。 临床表现:急性丙型肝炎消化道症状轻,发生黄疸型的比例低,ALT和血清胆红素水 平明显低于急性乙型肝炎。 检查:丙型肝炎病毒指标包括抗HCV及HCVRNA。 治疗:急性丙型肝炎虽然有部分患者可以自愈,但对所有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给予 积极治疗,因为急性期的疗效好。其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休息、降酶、保肝、抗病毒及其他对症治疗,其中最主要的治疗当属抗病毒治疗。 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公认有效的也只有干扰素,同样应该早期治疗。临 床上倾向联合用药。例如,干扰素加胸腺肽或干扰素加病毒唑片。 1、无法完全筛除HCVRNA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 2、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如静脉注射毒品、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 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窥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暴露的重要途径。公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等也是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3、性传播与HCV感染者性交及有性乱行为者感染HCV的危险性较高。同时伴有其他 性传播疾病者,特别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患者,感染HCV的危险性更高。 4、母婴传播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HCV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 播的危险性。 5、部分HCV感染者的传播途径不明,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 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极其他血液暴露的一般接触不传播HCV。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了解成都市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成都市1956-2010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56-2010年,成都市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最低年份为2003年(61.38/10万) ,最高年份为1966年(213.27/10万) ,1956-1990年呈周期性变化,5~8年1个流行周期。甲肝病例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构成比从1991年的49.37%下降到2010年的 3.51% ,乙肝则从1991年的11.40%上升到2010年的71.85%,丙肝从1997年的0.16%上升到2010年的19.81%,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职业主要为农民、工人和学生,占总报告病例数63.34%,家务及待业、不详职业的构成比逐年增加, 各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有向20岁以上人群移动趋势。结论1956-2010年成都市病毒性肝炎年发病率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乙肝、丙肝比例上升,甲肝比例下降。 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甲肝、乙肝、丙肝、戊肝)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对人民健康危害较大。为了解成都市病毒性肝炎控制状况,现对该市疫情报告系统1956-2010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进行分析。 作者单位: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41) 作者简介:速丽媛,女,副主任医师,传染病管理 通讯作者:奚川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发病资料来源于1950-2010年成都市疫情年报资料,1950-1955年无病毒性肝炎报告数据,1956-1990年无病毒性肝炎分型报告数据。 1.2 统计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采用SPSS 1210、Excel 2000 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病毒性肝炎发病概况1956-2010年,成都市共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380057例,最低年份为2003年(61.38/10万) ,最高年份为1966年(21 3.27/10万). 1956-1990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215644例,发病呈周期性变化,5~8年为1个流行周期,年发病率在2.53/10万~213.27/10万之间,峰值年份分别是1960年、1966年、1971年、1979年、1987年,报告发病率分别是109.31/10万、213.27/10万、141.03/10万、187.03/10万和177.11/10万。 1991-2010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164568例,发病无周期性,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从1991-1995年的111.49/10万的平均水平,降至2001-2005年的69.17/10万的低水平,2004年实行网络直报后,报告病例数有所增加,2006-2010年比2001-2005年上升4.31%(图1、表1)。 图1 1956-2010年成都市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曲线 2.2 病原学分型及构成变化1990年以前,无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分型疫情资料。1991-2010年病毒性肝炎以甲、乙型为主, 占84.23 %。甲肝报告发病数从1991-1995年的4889例下降到2006-2010年的430例,构成比从48.00%降至5.38%;乙肝年平均报告发病数从1991-1995年的2846例上升到2006-2010 年的6333例,构成比从27.94%上升至79.21%。丙肝、戊肝的报告发病数和构成比从1991-1995年的27例、0.27%上升到2006-2010年的915例、11.45%;未分型肝炎报告病例数及所占比例从1991-1995年的2423例、2 3.79%下降到2006-2010年的317例、3.96%。肝炎分型率从1991-1995年的76.21%上升到2006-2010年的96.04%(表2、表3)。 2.3各型肝炎发病率变化趋势195-1990年期间无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分型报告资料。

双环醇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应用

双环醇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6-10-21T14:24:21.557Z 来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年8月作者:李晓峰王伟洪童照威张艳 [导读] 双环醇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有着显著的降酶效果,并且有可能在人体内协助抑制HCV的增殖。 浙江湖州吴兴区湖州市中心医院开发区分院感染科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目的:观察双环醇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从2015年初至今接受的130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5人,治疗组口服双环醇25mg,3次/天;对照组接受治疗中使用的药物主要是维生素B和C、肝太乐等,治疗的总疗程为6个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第1、3个月末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的复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清HCV-RNA在数值上下降和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环醇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有着显著的降酶效果,并且有可能在人体内协助抑制HCV的增殖。 【关键词】双环醇;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丙氨酸转氨酶;血清HCV-RNA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8-0015-01 【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bicyclol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chronic viral hepatitis c.Methods: our hospital since the beginning of 2015 to accept the 130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l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of 65 people, the treatment group oral bicyclol 25 mg, 3 times per day; Drug is mainly used in the control group treated vitamin B and C, liver too joy, etc., total treatment for 6 months of treatment.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after treatment 1, 3 of the serum alanine transaminase (ALT) in late after long rat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reatment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serum HCV - RNA on decrease compared to control group there i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Conclusion: bicyclol treatment of chronic viral hepatitis c has obvious effect of enzyme, and may help prevent HCV proliferation in human body. 【 key words 】 bicyclol; Chronic viral hepatitis c; Alanine transaminase; Serum HCV - RNA 丙型肝炎病毒在多数患者体内都呈现出慢性的病毒感染,并且会引起肝脏的脂肪性病变、肝纤维化、肝硬化以及肝癌,但是关于HCV 的致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多数丙型肝炎病毒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中,会出现无法耐受的抗病毒不良反应以及效果不佳的情况,当前我国研制出了治疗该病的新型药物——双环醇。对此,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双环醇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过程中,患者的血清转氨酶和对HCV-RNA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由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和寄生虫分会、肝病学分会等联合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中内的标准,收集本院自2015年初至今门诊所接收的130名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男79人,女51人,年龄介于22~63岁,平均30.5岁。将以上患者分为双环醇治疗治疗组以及常规性护肝治疗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中男性41人,女性24人;对照组中男性37人,女性28人,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比较意义。本次研究中的患者均在知情自愿的情况下接受研究。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接受双环醇片治疗,口服一次剂量为 25mg,3次/天。对照组实施维生素B、C和肝太乐等护肝药物治疗,疗程6个月。检查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第1、3、6个月血清谷丙转氨酶,对患者血清HCV-RNA在治疗前后的数值实行检查。 1.3检测指标和方法 1.3.1血清谷丙转氨酶检测仪器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2血清HCV-RNA 使用PT-PCR方法检测研究对象体内的血清HCV-RNA,检测试剂盒(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中收集的全部数据实行分析处理,同时采用X2和t实行检验。 2、结果 2.1生化应答治疗组在治疗后的1 、3、 6个月末血清谷丙转氨酶复常率依次是64.6%(42/65)、90.8%(59/65)、100%(65/65);对照组是24.6%(16/65)、47.7%(31/65)、7 3.8%(48/65)。详细结果见下表1: 3、讨论 双环醇由中国医学科学学院自主研发,是一类抗肝炎新药,同时在我国以及全球的14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有效的专利保护。[3~4]双环醇化学名为6-甲基羰基-6/-羟甲基-2,3,2’,3’-4’,分子式:C19H 18O9。双环醇不属于转氨酶抑制剂,主要作用发挥清除自由基作用,有效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缩略语 HCV: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 抗-HCV:抗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抗体 HCV RNA: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EI.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IA:酶免疫检测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B超:腹部超声显像 CT:计算机断层扫描 MRI:磁共振成像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3.1.1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3.1.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毒品史。 3.1.3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3.1.4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3.2临床表现 3.2.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3.2.1.1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1.2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疽。 3.2.1.3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3.2.1.4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3.2.2.1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2.2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3.2.2.3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2.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3.2.3.1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3.2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3.2.3.3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3.3实验室检查 3.3.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升高。 3.3.2血清抗-HCV阳性。 3.3.3血清HCV RNA阳性。 3.4组织病理学检查 3.4.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a)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病变,即单个核细胞浸润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 b)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 c)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有淋巴滤泡形成; d)常见界面性炎症。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根据病原学诊断,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及戊型肝炎。另外一种称为庚型病毒性肝炎,较少见。 病毒性肝炎的分布遍及全世界,但在不同地区各型肝炎的感染率有较大差别。我国属于甲型及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但各地区人群感染率差别较大。甲型肝炎全年均可发病,而以秋冬季为发病高峰,通常为散发;发病年龄多在14岁以下,在托幼机构,小学校及部队中发病率较高,且可发生大的流行;如水源被污染或生吃污染水中养殖的贝壳类动物食品,可在人群中引起暴发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一)传染源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隐性患者。病毒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体外,自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4周内的粪便具有传染性,而以发病前5天至发病后1周最强,潜伏后期及发病早期的血液中亦存在病毒。唾液,胆汁及十指肠液亦均有传染性。 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的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各种体液(汗、唾液、泪乳汁、阴道分泌物等)中。急性患者自发病前2~3个月即开始具有传染性,并持续于整个急性期。 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体液中。 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性及亚临床型患者。以潜伏末期和发病初期粪便的传染性最高。 (二)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粪便中排出的病毒通过污染的手,水苍蝇和食物等经口感染,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通常引起散发性发病,如水源被污染或生食污染的水产品(贝类动物),可导致局部地区暴发流行。通过注射或输血传播的机会很少。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①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②母婴垂直传播(主要通过分娩时产道血液,哺乳及密切接触,通过胎盘感染者约5%);③生活上的密切接触;⑷性接触传播[如果皮肤没有破损是不会传染}。此外,尚有经吸血昆虫(蚊,臭虫,虱等)叮咬传播的可能性。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而以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为主,且母婴传播不如乙型肝多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