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包法利夫人》的叙事艺术

论《包法利夫人》的叙事艺术

论《包法利夫人》的叙事艺术
论《包法利夫人》的叙事艺术

论《包法利夫人》的叙事艺术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和文本阅读,提出《包法利夫人》叙事艺术的不同看法,即小说通过双重想象的叙事、平板型的叙事、细密画型的叙事和环境冲突型叙事营造出综合的艺术审美效果。

关键词:双重想象平板型细密画环境冲突

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在世界小说史上,凡堪称小说上品者,无不以其叙事的强烈审美效果取胜。为此,古今中外小说家莫不呕心沥血,苦心孤诣地通过多样化的叙事艺术手段,建构其独特的艺术世界;而小说理论家和批评家们则更是通过梳理小说的历史传统,总结出不可胜数的各色小说(叙事)的理论法则。

《包法利夫人》作为“现代小说鼻祖”、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品,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在世界小说史上是堪称典范的。但从《包法利夫人》的研究史来看,很多研究都着眼于其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纯客观”的艺术风格、在现代及后现代主义上的本源性、包法利夫人女性角色分析以及小说爱情故事本身等方面来阐述,虽然其中也有从叙事角度分析其小说叙事的专论,但是由于其片面依靠叙事学理论来图解《包法利夫人》,多有美中不足①。因此,本文的研究就是要通过文本细读,进行综合性的叙事分析,并审视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所创造的叙事艺术。

1 双重想象的叙事艺术

就叙事艺术而言,小说常常源于作家从社会生活现实出发的虚构、想象、杜撰、组合,其审美世界的建构尤其离不开作家的创造性想象,也正因为作家的想象性叙事才区别开来历史家和作家的叙事,从而赋予小说艺术审美的效果。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在小说的想象性叙事中,作家依据个人的社会生活体验和灵感触发,通过嫁接、杜撰、虚构、联想、编造、组合等创作想象活动,首先是为读者建构了一个想象性的艺术空间,而且也正是这种想象性叙事,才造成了小说世界的整体性诞生。但从小说艺术想象的内部空间来看,作家是在虚构想象故事的同时,由于故事本身存在有人物(拟人)及其所生发的情节事件,所以,在作家想象建构的故事空间里同样存在有想象性活动,这就是双重想象。

《包法利夫人》的叙事进程中具有明显的双重想象艺术特色。该小说主要讲述女主人公爱玛不满其作为普通乡村医生的丈夫查理﹒包法利的平庸无趣,不满现实家庭生活的沉闷单调,带着对理想生活和爱情的热烈追求,在无可遏制的情欲支配下,先后邂逅青年文书赖昂和产业绅士罗道尔夫并与其偷情,最后遭到抛弃并走向自杀的悲剧故事。从想象叙事来看,福楼拜首先从包法利夫人的原型欧仁﹒德拉马尔,一个和包法利夫人命运相似的现实人物生活事件出发,用一个女人不满一个男人带给她的生活,转而追求另外两个男人并造成悲剧的完整故事构成了作家的想象性艺术空间②。其次,在作家所构建的这个艺术空间里,其中的人物同样存在想象性活动,最重要的是包法利夫人的想象性活动推动了故事本身

浅析梁晓声小说《人间烟火》的叙事艺术

毕业论文 题目: 浅析梁晓声小说《人间烟火》的叙事艺术 姓名:刘玲 学号:200630214042 系别:汉语言文学 年级:2006级 指导老师:何兵 完成时间:2009年3月28 浅析梁晓声小说《人间烟火》的叙事艺术 [摘要]:梁晓声在叙事技巧的使用上是极为娴熟的,我们可以通过对他的代表作《人间烟火》为例进行分析从而获得证明。在《人间烟火》中作者就成功地运用了倒叙,张弛有度等叙事手法。这些叙事手法的运用使小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

艺术效果,其作品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也给读者韵味无穷的美感享受。读者还可以用这种手法去阅读更多的作品和创作。 [关键词]:梁晓声;倒叙;张弛有度;娴熟 正文:梁晓声1940年出生于哈尔滨,祖籍山东荣城。现为中国语言大学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创作自今作品逾千万字。在中国当代文学界的地位很高,同时他还是中国当代荒诞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先行者。其代表作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1)《人间烟火》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作品写于八十年代初期,其作品带有了那个时代的新鲜气息,生动地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身心变化和城市风貌。小说在叙事艺术上尤其是倒叙和张弛有度等叙事技巧的运用上的应用极为娴熟。下面将作详细地分析,以求对作者类似的作品在叙事艺术的把握上有一个全面理性的认识,同时也使我们能更好地解读他的作品。 一、倒叙的运用上 那什么是倒叙呢?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

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2)。从这个定义看,文中有两个地方很明显的运用了倒叙。 文章的开篇就写到主人公之一葛全德,他一个人漫无目的的在光华街上走着,作为一个建筑工人的他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和眼前的一切,心情极其的复杂。可看到这里读者并不明白是什么使他的心情如此郁闷,以至于会引发联想,主人公怎么会一个人就这样沿着一条街漫无目的的游荡呢,天色已晚,可是却连一点回家的意思都没有。 一直到了作品第六页,才开始讲他如此这般游荡的原因,也进入了事件的原由,他同情施工队这些普通家庭出身,本人却没有任何一技之长的小伙子们,他不忍看见他们受这样的欺负所以就因工资问题和同事(西血鬼)们打架的全过程娓娓道来。到作品第一部分结束我们才明白为什么开始葛全德的所作所为是为什么,心中的一个个迷团才得以一一解开。那作者这样叙述的目的是什么呢?采用倒叙的方法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1)。 作品将葛全德在光华街上的行为放到文章的开端是很少见的,首先,人们会想他为什么会一个人在冷清的街上瞎逛,却连一点回家的意思都没有,从而使文章产生了悬念。其次、把打架后的反思和状况放在前面,使读者一开始对主人公的行为和内心略见一斑,一个活生生的葛全德仿佛就站在我们

包法利夫人解析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解读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传世之作,它以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效果及艺术风格的突破创新,在法国甚至世界文坛上,获得了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它描述的是一位小资产阶级女性包法利夫人因不满夫妻生活的平淡无奇而通奸,最后身败名裂,服毒自杀的悲剧故事。看似司空见惯的桃色事件,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现实主义批判思想内涵。 作者着眼点不在写包法利夫人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她在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的路上从纯真到堕落,从堕落到毁灭的前因后果,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戕害人性,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恶本质。现今社会,物欲横流,很多人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迷失了方向。解读爱玛这一悲剧性的人物形象,对于我们追求爱情和幸福具有现实意义。下面我就从三个角度来解读这一人物悲剧性的产生: 从包法利夫人本身来解读:强烈的内心渴望和压抑的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造成她失去理智地偏执于虚幻的爱情幸福,这是她痛苦的根源。 前期的她热情美丽纯洁敏感,是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弱女子,农村姑娘,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后期的她虚荣,贪婪,充满欲望,为虚幻的爱情而偏执,变成腐化生活的追求者,最后走向毁灭。少女时代在修道院贵族式教养下的她单纯,富有才情的同时喜欢看各种浪漫小说,对爱情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给自己敏感的性格上加了一层灰色的向往浪漫。但事实上,她对爱情的认识是肤浅的,她错误地把生活想象成了激情和陶醉,把爱情当成了生活的全部,对现实生活也讲求浪漫,这也就决定了她的不幸命运。当她嫁给平凡的包法利这个乡村医生后,平淡的生活粉碎了她的爱情理想。于是,内心孤寂的她开始盼望生活出现改变。直到,参加伯爵家的舞会,绅士的伯爵,奢华的上层贵族生活让她看到了自己在书中看到的现实,这进一步膨胀了她的虚荣和情欲,坚定了她的浪漫爱情梦。 现实的乏味单调和她激情的欲望间的矛盾使她心力交瘁,患上了神经官能症。搬到永维镇后,她相识了莱昂和罗多尔夫,自己被压抑的激情终于得到释放,为追求巴黎式浪漫情调,她在堕落中享受着飞蛾扑火的毁灭。当罗道耳弗一提起那“疯狂的欢乐”,她就甘愿为此牺牲一切;赖昂只说了句“巴黎就这样做”,她就乖乖地委身于他。这是多么可怜的人啊!她周围的那些人,如狼似虎,都在她身上榨取,掠夺,满足他们各自的可耻欲望,而她自己却浑然不觉,可见欲望的驱使往往是盲目的。临死前,她留下一句“什么人也不要怪罪”的忏悔语。这固然有其顿悟自己自作自受的反思意义,却也恰恰证明了当一个人身处其中的时候人的局限性无法洞悉悲剧根源并不在于个人原因,而在于社会原因。法国大文豪福楼拜以旁观者身份将对那个社会的深沉的愤怒寄托于包法利夫人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塑造中,包法利夫人这一当局者的无知形象留给后人的就绝不应该只是可悲可叹,必须反思,反思人性弱点,反思人的局限性,反思包法利夫人最后的反思的反思。 从家庭环境来解读:包法利夫人的悲剧也源于自己所处的家庭环境的经济基础和丈夫对她的不能理解。

从《包法利夫人》看福楼拜的创新

从《包法利夫人》看福楼拜的创新 福楼拜是法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父母都是医生,受父母的影响,他形成了细密的分析和注重科学的准确性,他自小就体格高大,有执著和独立的精神。中学时期他阅读了大量的浪漫派作品,受到歌德、拜伦和雨果的影响。年轻时还游过埃及、小亚细亚、希腊、意大利等国。这些家庭因素及学习和旅游的经历都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 1851年9月他开始创作《包法利夫人》,1856年4月这部作品问世并获得了巨大成功。他接着还创造了《萨朗波》、《情感教育》、《三故事》等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品。通过这些作品他向人们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人心的险恶,大胆的揭露了七月王朝的丑恶现实,抨击了资产阶级的文明和理想。 福楼拜在这些小说的创作实践上,提出了一套新主张。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追求真实性。福楼拜把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当作小说创作的最高原则。他像司汤达和巴尔扎克一样把小说喻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他认为真实和美是不可分割的。“美就意味着真实。虽说真实的东西不一定都美,但美的东西,永远都是真实的。”“丧失了真实性,也就丧失了艺术性。”福楼拜的艺术风格就是这些原则的体现。在《包法利夫人》中,通过描写侯爵的舞会上寻欢作乐的上流人士、荒淫无度的老贵族、传情递信的贵妇,真实地再现当时巴黎社交生活的丑恶本质。通过对商人勒乐的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让人们真实地看到那些奸商及高利贷者是通过怎样卑鄙的手段来获取暴利的。通过刻画地主罗道尔弗这个形象,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这些人的虚伪,只想玩弄别人、欺骗别人的感情,而当要他们作出一点牺牲时,便断然拒绝。如在写罗道尔弗给包法利夫人写信时的一种矛盾心理“我不能够离乡背井,还得背个孩子的包袱呀!”“再说还有麻烦,开销……啊!不,不一千个不!谁干这种傻事!”这些内心独白把罗道尔弗这个虚伪的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非常逼真。 福楼拜充分地表现了法国社会的腐朽、卑污,没有丝毫的掩饰,写出人们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的死活。 二、追求客观的写作态度。福楼拜的独创性还在于他通过《包法利夫人》把小说艺术的真实原则推到了“纯客观”的境界。他主张,作家写小说,应该像自然科学家搞科学研究一样,始终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他说:“作者的想象,即使让读者模糊地猜测到,也是不允许的”,作品中“一页一行,一句一字都不应该流露出作者的观点和意图的丝毫痕迹。”《包法利夫人》以前的小说,无论司汤达的《红与黑》,还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在作品中,作者总处于主宰一切的地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等都由作者叙述,作者还经常评价人物和事件,时而还抒发感慨,甚至向读者进行说教。总之,作者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但在《包法利夫人》中,这一切都不见了,作者把自己隐藏起来了,读完这部小说,甚至很难弄清叙述者究竟是谁。在写爱玛的遭遇和命运时,作者自始至终没有出面发一句感慨,写“农业展览会”那样的场面,作者也没有出面发一句议论,作者彻底将自己从作品中排除了。他只是通过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把现实生活客观忠实地描写出来,一切让读者去体会,让读者自己去下结论。这也许就是《包法利夫人》被人们称为“自然主义的典范之作”的原因。作者通过写农业展览会上的老农妇勒鲁劳动了整整五十四年,换来的只有一枚值25法郎的银质奖章。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极大的不公平,通过写勒鲁最后把这枚奖章交给本堂神父去做弥撒,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愚昧与麻木。这种客观描写极具讽刺性,比作者自己直接说出来的效果要强烈得多。 福楼拜就是通过这一幅幅的画面,冷静客观地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的腐朽不堪,而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社会的荒唐,产生对弱者的命运的同情,对他们精神的麻木、愚昧感到悲哀。 三、强调语言美。福楼拜认为:“艺术的目的,首先是美”。因此他对语言的要求相当高,像杜甫所说的那样“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他创造出一部作品总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加

世界历史著名人物一览表

世界历史着名人物一览表 (7--1) 国 别 重要历史人物 英国20人 1、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着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是最早提出经验论原则的哲学家。 2、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戏剧大师。23年间创作了37部剧本。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等。 3、克伦威尔(1599~1658)。英国历史上“常胜将军”、独裁者。 4、艾萨克·牛顿(1642~1727)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科学上三大成就是: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 5、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现代经济学之父。代表作《国富论》。 6詹姆斯·瓦特(1736~1819)。蒸汽机发明家。除了发明蒸汽机外,还发明了液体比重计、信件复印机等。 7、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着名古典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是凯恩斯有效需求思想和最优化储蓄思想的革命性先驱,还是地租理论的先驱,还是现代避孕技术的开拓者。代表作《人口论》。 8、迈克尔·法拉第(1791~1867)。电磁学理论先驱。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证明磁场可以产生电流的科学家,也因而被认为是原始电动机的发明家。 9、波西·比西·雪莱(1792~1822)。英国卓越的政治诗人、哲学诗人、抒情诗人。恩格斯说他是“天才的预言家”,马克思说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代表作《西风颂》。 10、查理·达尔文(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奠基人。生物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经过22年的潜心研究,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

11、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英国着名女作家。代表作是带 有自传色彩的《简·爱》。 12、佛罗伦萨·南丁格尔(1820~1910)。英国着名护士。冲破名 望世族的世俗观念,从事护理职业终生未嫁。在英俄战争中作出重要贡献。1910年去世后,国际红十字会把南丁格尔的生日确定为国际护士节。 13、亨利·福特(1863~1947)美国福特公司创始人、汽车大王, 商界奇才。 14、伯特兰·罗素(1872~1970)。当代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之一。一生勤奋,写出上百部着作和数千篇文章,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作家。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5、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首相、民族英雄。与斯大 林、罗斯福并称为二大战“三巨头”。 16、亚历山大·弗莱明(1881~1955)。英国着名细菌学家。因发 现青霉素(盘尼西林)而获1945年诺贝尔医学奖。 17、约翰·凯恩斯(1883~1946)。英国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 主义创始人。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刺激消费、刺激私人投资、国家直接投资等),避免失业和经济危机。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国外着名历史人物一览表(7--2) 国 别 重要历史人物 英国20 人 18、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英国着名作家。人性回归讴歌着、性爱描写大师。精品包括《儿子与情人》、《虹》、《查泰来夫人的情人》等。 19、贝纳德·洛·蒙哥马利(1887~1976)。英军统帅,二大战英雄。“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克星“沙漠之鼠”(蒙哥马利)。1941年被任命为盟军集群司令,参与了诺曼底登陆战役指挥。(诺曼底登陆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

包法利夫人内容梗概知识讲解

包法利夫人内容梗概

《包法利夫人》内容简介 查理·包法利是个军医的儿子。他天资不高,但很勤勉、老实,为人懦弱无能。父亲对教育不重视。他在十二岁是由母亲为他争得了上学的权利,后来当了医生。这时他的父母又为他找了个每年有一千二百法郎收入的寡妇——杜比克夫人做妻子,她已四十五岁了,又老又丑,“柴一样干,象春季发芽一样一脸疙瘩”。但她因为有钱,并不缺少应选的夫婿。她和查理结婚后,便成了管束他的主人:查理必须顺从她的心思穿衣服,照她的吩咐逼迫欠款的病人;她拆阅他的信件,隔着板壁偷听他给妇女看病。 一天,查理医生接到一封紧急的信件,要他到拜尔斗给一个富裕农民卢欧先生治病,他的一条腿摔断了。卢欧是个五十岁左右的矮胖子,他的太太二年前已去世了。家里由她的独生女爱玛料理。这是个具有浪漫气质的女孩子,面颊是玫瑰色的,头发黑油油的,在脑后挽成一个大髻,眼睛很美丽,由于睫毛的缘故,棕颜色仿佛是黑颜色,她“朝你望来,毫无顾虑,有一种天真无邪胆大的神情”。她给查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查理给卢欧诊治过后,答应他三天后再去拜访,但到第二天他就去了。此后,他一星期去两次。先后花了四十六天的时间,治好了卢欧的腿。 查理妻子同丈夫常上拜尔斗去。免不了要打听病人的底细。当她知道卢欧小姐曾受过教育,懂得跳舞、地理、素描、刺绣和弹琴时,醋劲大发。她要丈夫把手放在弥撒书上,向她发誓,今后再也不去拜尔斗了。查理唯命是听,照样做了。但不久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他妻子的财产保管人带着她的现金逃跑了。查理的父母发现媳妇一年并没有一千二百法郎的收入(她在订婚的时候撒了谎),于是跑来和她吵闹。她在一气之下,吐血死了。 卢欧老爹给查理送诊费来,当他知道查理的不幸后,便尽力安慰他,说自己也曾经历过丧偶的痛苦。他邀请查理到拜尔斗去散散心。查理去了,并且爱上了爱玛。他向卢欧老爹提亲。卢欧感到查理不是理想的女婿,不过人家说他品行端正,省吃俭用,自然也不会太计较陪嫁,便答应了。开春后,查理和爱玛按当地的风俗举行了婚礼。 爱玛十三岁进了修道院附设的寄宿女校念书。她在那里受着贵族式的教育。她爱教堂的花卉、宗教的音乐,并在浪漫主义小说的熏陶下成长。彼耶的小说《保耳与维尔吉妮》是她最喜爱的图书之一。她梦想过小竹房子的生活,尤其是有位好心的小哥哥,情意缠绵,爬上比钟楼还要高的大树去摘红果子,或者赤着脚在沙滩上跑,给你抱来一个鸟巢;她又“衷心尊敬那些出名或者不幸的妇女”,沉浸在罗漫蒂克的缅想中。一位在大革命前出身于贵族世家的老姑娘,每月到修道院做一星期女工,她向女生们讲浪漫故事,而且衣袋里总有一本传奇小说。后来,爱玛的母亲死了,父亲把她接回家去。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 [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形式大厦正拔地而起,旧日的砖瓦仍然使用,但余华已经盖出别样的大厦。余华不但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而且,在他内心的深处,还苦苦寻觅着一种宝贵的东西——人性善。

【论文】-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word)可编辑

【论文】-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word)可编辑做一个聪明的“读者” ——包法利夫人形象简析 爱玛是一个可爱、可恨又可怜的人,这是我读完《包法利夫人》后的结论。如此一个充满了浪漫诗意的美好女子,却在结婚后几次与人偷情,最后被逼债服毒自杀,怎么想都是令人扼腕叹息的。 少女时代的爱玛在修道院的寄宿学校里接受文化和艺术的熏陶,她率真果决,“脸颊红嫣嫣的”,是一个很有才情的女子。在她的心里,也有着少女的青涩寂寞和对美好爱情的期待。事实上,她的心灵是贫瘠而浅薄的,修道院里的各种小说、画册和浪漫曲氛围助长了她的伤感性格,她把生活想象成了激情与陶醉,而她对着现实生活讲求热情浪漫,已经注定了她不会是一个循规蹈矩寂寂终老的女人,性格决定她的命运。 如果按照荣格的“情结理论”,爱玛其实是有一种艺术情结,执意沉溺于自己的想象而无法自拔。有人说《包法利夫人》是对浪漫主义和浪漫派小说的一种清算,我是十分赞同的。19世纪中叶的法国外省是狭隘封闭、单调沉闷的,爱玛的文化风尚是畸形的,她不顾自己的丈夫与女儿,却把婚外情当成自己成就壮烈爱情的方式。所以不可避免地,如此可爱的一个女子变得可恨和可怜。 爱玛嫁给夏尔?包法利,算是“彩凤随鸦”了。夏尔是一个平凡的乡镇医生,白天骑着马去出诊,晚上回来后吃过晚饭便要睡觉了。爱玛把自己的爱情理想寄托在他的身上,然而婚后却发现丈夫是一个迟钝平庸的人,可她理想中的应该是气宇轩昂风度翩翩的,夏尔是在让她那么失望。她为他朗诵热情洋溢的诗句,吟咏忧郁缠绵的曲子,可是夏尔毫不感动,爱玛只觉得“百无聊赖像无声无息的蜘蛛,在暗处织网,布满心灵的旮旮旯旯”。

爱玛和丈夫前去侯爵府上参加舞会以后开始向往巴黎,向往高贵繁华的生活,她厌倦了落寞沉闷的田野,愚蠢无聊的小布尔乔亚和平庸乏味的生活。她希望丈夫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然而现实是在令她失望透顶。有一种自私在膨胀,人格开始扭曲,她患了神经官能症。 夏尔无疑是很爱自己的妻子的,他放弃自己原先有的社会资源搬迁到永镇寺小镇,无非是想要给爱玛换一个生活环境使她尽快康复。爱玛到了永镇之后认识了书记员莱昂,两人谈论旅行音乐和阅读,如遇知音。爱玛仿佛看到了希望,莱昂也是如痴如醉地被这位美丽的少妇所吸引,此时爱玛已经背叛自己的婚姻了。她不只一次想要跟莱昂私奔,到远方去尝试新生活,可是很快地,莱昂“厌倦没有结果的爱”,丢下爱玛独自前往巴黎。 在失意之中,爱玛又结识了阅人无数征逐情场多年的地主罗多尔夫,两人在永镇的展评会上互表心迹。有了情人的爱玛欣喜异常,每天清晨穿过草地奔向情人的庄园去幽会,仿佛回到了情窦初开的年岁。她沉浸在爱的喜悦和报复的快感之中,偶尔地她也会有些自责和伤感,对钟爱自己的可怜的夏尔也会生出些许柔情,可是她对他的反感却是怎样也无法消弭的。 在罗多尔夫看来,爱玛无非是他的一个单纯的情妇,他是“稳操胜券的”,当两人约定好要私奔的前一天,他嘴里答应着,一回家却写了一封信说明他不可以让她后悔,事实上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爱玛受到了严重打击,几近崩溃。这时她求助于宗教,倒也虔诚,能够包容他人,似乎回到最初那个纯情美好的少女时代。 重逢莱昂的时候,爱玛还是忍不住和他继续苟且之事。这一次她的心里有一些怯生生的驯顺,但是她的理智早已被患得患失的偷情的特别欢愉所侵蚀了。当夏尔沉浸在丧父之痛的时候她正在跟情人“度蜜月”。为了维持奢华的生活,她甚至去

《包法利夫人》赏析

《包法利夫人》赏析 怀着期待的心情去读福拜楼的长篇小说,读完才发现这部轰动世界的西方情爱经典小说与我想象中的充满浪漫气息的法国的爱情小说南辕北辙。大概这就是“大家”的出类拔萃的原因吧。 《包法利夫人》主要以包法利夫人的爱情纠葛为线索,通过包法利夫人与丈夫包法利的婚姻关系,与莱昂,罗多夫的奸情,成功地把包法利夫人刻画成淫荡,爱慕虚荣,不负责任的女人。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复杂的结构,主要以包法利夫妇的生活圈为小说的舞台,就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现象。 包法利从一出场就是一个没主见,没能耐又不思进取的男人,他的一生都是活在他人的摆布下。学医,并不是他自己决定的,或者他本来就有自己的理想。由于他的堕落,他多花了五年的时间才通过医生成绩考试。他娶了一个相貌丑陋,骨瘦如柴的四十五岁的寡妇做老婆,只因为她一年又一千二百法郎上的不错收入。他以为一结婚,生活条件就会变好,家里的钱,就可以随便花费。可没想到当家作主的依然是他老婆,他的一切言行举止都受老婆的限制。可见包法利根本就没有正确的婚姻观念,他的婚姻完全是一宗金钱的交易。做男人做到如此无自尊,简直是男人们的悲哀。也正是他对婚姻没有正确的态度,导致艾玛的红杏出墙,这是后话。 艾洛伊丝死后,包法利娶了艾玛,过上了有爱情的生活。但是这种爱情是畸形的。艾玛的数不清的琐事都让他不断地感到幸福,他终于有了夫以妻贵的感觉。但是,他只沉浸于他个人的幸福里,没有真正的了解过他的妻子是否也像他一样幸福。他反应和感觉都很迟钝,甚至在艾玛为他吟诵情诗的时候也一如既往的无动于衷。艾玛死后,他才发现原来他深爱的女人并不是他想象中那样圣洁美丽,她背着他先后与两个男人通奸!而他竟然什么都不知道!这就可以看出,包法利根本没有从心底去了解他的妻子。到底她所要的幸福是什么?他的后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113 2010年最热门的事件毫无疑问是微博在大陆地区的全面落 地开花。微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介入了我们生活,成为老百姓 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微简历”、“微小说”等等昔日对时空有着 严格限制的文字体系与艺术形式,也纷纷加入了“微”的行列, 其中也包括让人耳目一新的微电影。这之中的佼佼者有《老男 孩》、《赢家》、《指甲刀人魔》、《天堂午餐》、《一触即发》等等, 这些优秀作品短小精悍,叙事较为完整,在网络上均有千万次 的点击量,在传播效果上远远超过了其他媒介。根据新华社的 报道,今年五月,微电影节也已经在北京成功举办,有百余部 微电影参与了角逐,并且评选出了最佳微电影《小心,我爱 你》……这一切都在向我们预示着微电影的光明前景。 一、微电影的产生背景与定义 当代法国哲学家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时期的特点是从大叙事到小叙事的转变,这一转变在媒体研究中的回应就是从“广播”(broadcasting)到“窄播”(narrowcasting)的转变,就是精品销售而不是杂货拍卖的时尚,就是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审视边缘性成长的视角[1]。以一种没有道德意向的说教形式来表达文化差异,这是有目共睹的现代滥调[2]。当后现代遇到了同样以解构和碎片化为乐的互联网络,人类的艺术文化必然会激起巨大的回响。在麦克卢汉成功预言“媒介即信息”与人类“地球村”之后,我们也看到,主流文化(主旋律),精英文化(艺术)和大众文化(娱乐)被杂糅在了一起,文化生态日益多元,权威和指示性话语被日渐消解,取而代之的却是各种各样的只言片语。 中国的电影发展也是一样,从家庭伦理到国族情怀,直到第五代的黄土寓言之后,已经再没有一个统一发声的群体,而是以不同导演为代表,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电影不再是严格的90-120分钟的、制片厂体制下在电影院播出的完整产品,而可以是时长不固定的、极其个人化的、在网络上随意点击就可收看到的片段。 后现代文化的标志是文化工业的出现,消费意识深深植入了人们心里,多元价值取向让艺术生活化,艺术大众化,同时生活也艺术化了。快速复制是这一时代的关键词,这也便是微博中的“转发”功能。超现实主义的电影作品如英格玛的《MEACULPA》,音乐混杂,画面梦幻,用暗示、对比、隐喻、象征、镜头的抽格升格等蒙太奇式的手段以及虚构、快节奏的剪接,手持摄影、纪实等等方式,营造出了别样的艺术氛围,而且这些电影的速度都要比传统电影快,极其重视视觉快感,因此让人目不暇接,血脉贲张[3]。  陈凤军曾经撰文说:微电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 秒-3000 秒)放映”、“微周期制作(1-7 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元-数十万元/部)”的视频短片[4]。而网易微电影节对微电影的限定则是:微电影不同于草根拍客作品,它有一定的创作门槛和较高的制作水准,并要求以创意取胜,而且更便于随时下载和观看。 因此可以说,微电影是在后现代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网络与电影(电视)互动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电影形式。这种电影的时长、投资、制作规模都比传统电影短小,但又制作精良,不同于普通的DV短片。 二、微电影的叙事特点 法国文学理论家布雷蒙在重新审视俄国形式主义代表普罗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文/张高伟 微博大行其道的今天,微电影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微电影不是简单的“DV作品”,它也不同于商业化的广告与音乐电视(MV),可以说,微电影开创了一种网络影视叙事的新模式。尽管微电 影在当前有着强劲的生命力,但是依然有自身的一些缺陷。时间的限制使它不可能在电影院的院线生存。 微电影的这种艺术形式注定了要与广告联姻,但是假如整部电影都成为广告的附庸,那么微电影也将失 去思考的力量与社会关注的价值。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影视艺术的融合,微电影将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投 入到新媒体的竞争之中。但更重要的是,它还需要广大电影工作者与电影理论家的指导,使其健康、有 序地发展。 《天堂午餐》剧照《老男孩》剧照 文学与传播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

浅谈《包法利夫人》

浅谈《包法利夫人》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这本书的艺术价值成就,表现在作者通过长期的深入、细致观察生活的结晶。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她和大多数乡下女孩一样,聪明伶俐,天真纯朴。鲁俄老爹为了培养女儿的贵族式的思想情感和言行举止,就把爱玛送进修道院进行教育,让她从小受到了浪漫主义传统小说的熏陶,这些东西与她出生的环境和她日后的家庭生活,格格不入。正是社会提倡的修道院教育,腐蚀了爱玛幼稚弱的心灵,在她的灵魂深处种下了淫秽的种子,做了堕落的温床。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残害人性,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恶本质,但当时的法国正在被黑云笼罩。她最终在被骗与人的只求自身利益之中结束了她的一生。从而体现出社会的另一面,也同时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黑暗。 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于理想中的情况不同时,我们不应该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时,或许这是上天给我们一次调整心态的机会。当命运在现实社会中不妥协时,这就是现实的残酷。不是想象的会和现实相同。完全不尽然,因为包法利夫人就是一个现实与理想的化身。 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悲剧人物。她追求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当爱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时,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果,无论过程如何使人沉沦,结局都只有一个。是谁使她走向了绝路?是人们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无门,还是自己对命运的屈服?最终导致了爱玛的悲剧,或许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逼得她服毒自杀的!然而从包法利夫人身上也看到了每个人都会对理想抱有一种追求的态度,只是相对于我们来说对理想幻想的少了些,而包法利夫人对理想幻想多了些。不是每个人都会追求理想也许相对我们而言这些都是虚幻的,并不真实。包法利夫人所追求的太过,而反应出的就是对于自身的不满足。包法利夫人(爱玛)从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修道院接受教育期间,爱玛迷上了看小说,尤其是那些有关男女情爱的书.书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这让她深深地着迷了.小说中的情节使她对爱情充满了童话般的幻想,以为结婚就可以实现她的愿望.在机缘巧合下,爱玛嫁给了医生夏尔,可是在婚后才发现一切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在蜜月里,她体验不到快乐,在此后的相处中,她发现自己的丈夫是个胆小懦弱,迟钝无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马王子在哪生活在她看来变得不再绚丽多姿,只不过是日复一日的活着罢了. 也许小说就是小说太带有情节性。之后爱玛接二连三遇到了莱昂,这是爱玛在幻想后遇到的第一个有共同爱好的人,而爱玛却想象她的世界随后于莱昂私通,现实带给爱玛的却不是好的结局。由于莱昂慢慢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有夫之妇,莱昂最后选择了离开。因此怀念就此慢慢冲淡了。而另一个男人与走进了她的世界。 罗多尔夫对爱玛的气质所迷倒。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女人弄到手。在他的花言巧语下爱玛被他迷的神魂颠倒。这也表现出爱玛对于爱情的追求,写这些当然是为了给小说的结局做铺垫。事情也同时要伴随着悲剧的结局。当爱玛决定和罗多尔夫双宿双飞时,她觉得找到了小说中向往的生活。可是命运却又让她跌进无底的深渊,之后爱玛一蹶不振。 最终她积债如山陷入身败名裂的绝境。爱玛求助于她的情夫,但他们在这时却像个缩头乌龟似的避之不及,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在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时候,世间丑态在爱玛眼前展露无遗.她走投无路了,最后选择了死亡.。 悲剧的现实却不得不令人相信,爱情仿佛很遥远,我们期望中是很遥远,而我们身边的我

包法利夫人人物表

《包法利夫人》人物表 按书中出场的先后顺序。 1.罗瑞,班主任老师 2.夏尔-包法利,男主人公 3.夏尔-德尼-巴托洛梅-包法利,夏尔-包法利的父亲,当过军医4.娜丝塔西,夏尔家的女仆 5.爱玛小姐,女主人公 6.鲁奥,富裕的农民,爱玛的父亲 7.艾洛伊斯,夏尔的前妻,是个有钱的老寡妇 8.杜布克太太,夏尔的妈妈 9.安德维利埃,侯爵 10.地名,伏毕萨,安德维利埃侯爵住所所在地 11.地名,贝尔托,鲁奥老头的住所所在地 12.拉韦迪埃尔,公爵,安德维利埃的岳父 13.莱斯梯布多瓦,公墓看守,兼教堂执事 14.勒弗朗索瓦,金狮客栈的女掌柜 15.郝梅,药房老板 16.阿泰米丝,金狮客栈的女佣人 17.希波利特,金狮客栈的佣人,马夫 18.比奈,收税官 19.列翁-杜普伊,书记员 20.乐乐先生,布商 21.费丽希黛,爱玛家的女佣人 22.纪尧曼,公证人 23.蒂伐什先生,镇长 24.罗莱,爱玛的女儿的奶妈的丈夫 25.加缪,杂货店老板 26.布尔尼贤,神甫 27.贝尔特,爱玛的女儿 28.拿破仑、富兰克林、伊尔玛、阿达莉,郝梅的四个孩子29.泰利耶,法兰西咖啡馆的老板 30.葛兰老头,菠莱镇的渔夫 31.小布岱,木匠布岱的儿子,刚开始学习教会经文 32.罗多尔夫-布朗瑞,庄园主 33.维尔吉妮,布朗瑞的情妇 34.泰奥多尔,公证人纪尧曼的佣人 35.德洛泽莱,农促会评审团主席,潘维尔人 36.柳文,代表省长出席农促会仪式的省参议员 37.布希,小镇国民自卫队队长 38.比才,农促会总体种植优秀奖奖主,居住于坎康普瓦 39.卡隆,农促会肥料奖奖主,居住在阿盖 40.卡隆太太 41.班,居住在吉弗里-圣马丁 42.伯洛,农促会美利奴羊奖奖主,居住于圣母院 43.勒埃里塞,农促会良种猪奖奖主 44.库伦堡,农促会良种猪奖奖主 45.卡特琳-尼凯丝-伊丽莎白-勒鲁,因在同一庄园内服务54年而获得银奖,居住于萨斯托拉盖里耶 46.列佳尔,农促会曾在他的草坪上举行晚宴 47.勒帕里谢,曾为农促会提出改良和进步的建议 48.卡尼韦,永镇的医生 49.朗格洛瓦,曾购买爱玛出售的房产 50.吉拉尔,罗多尔夫的长工 51.拉里维埃尔,夏尔的医学老师 52.布里杜,郝梅的同学 53.埃德加-拉加尔蒂,男歌剧演员 54.吕茜,女歌剧演员 55.洛莫,夏尔在卢昂的朋友,住在大桥街 56.列雅尔太太,有三个孩子在慈悲修道院跟人学琴 57.万萨尔,卢昂的银行家,曾与乐乐合伙骗爱玛的财产 58.朗珀蕾,女钢琴教师 59.杜博卡吉,律师,列翁的老板 60.哈朗,律师,执达人 61.莫莱尔,列翁的朋友,富商之子 62.卡岱-德-加西库尔,医生,药物学权威 63.莱奥卡迪-勒博夫,列翁的妻子 64.沃弗里拉,艺术画家,布里杜的朋友

微电影赏析

微电影《调音师》赏析 班级:信管B1201 学号:123167 学生姓名:俞乐 日期:2015-4-30 微电影《调音师》是一部由格雷戈瓦·勒普兰斯-林盖、格莱高利·嘉德波瓦主演的法语电影,影片的开头就在设局,双眼无神的老者,穿

着裤衩的弹琴者,只留出轮廓的暗中人,由琴声串连在一起,茫然不知其所以然。阿德里安(Grégoire Leprince-Ringuet 饰)是一个学习钢琴已有15年之久的天才钢琴家,可是在梦寐以求的伯恩斯坦钢琴大赛上他功败垂成,人生跌落谷底。经过一段时间调整,阿德里安重新振作,成为了一名盲人钢琴调音师。事实上他只是带上了隐形眼镜,这会让别人认为他听觉方面更加敏锐,并由此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消费,甚至还会窥视到别人的生活与隐私,他兀自沉浸在这种虽处闹市又仿佛置身世外的超然之中。某天,他来到一户人家工作,殊不知这里刚刚发生一起凶案……本片荣获2011年卢纹(Leuven)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2012年法国恺撒奖最佳短片奖。或许一部好的悬疑作品,有时并不需要很多血腥的场面,以及暴力和那虚张声势的表面造势。《调音师》就是其中的典型短短十三分钟的电影却足以给与极大的震撼与内心惊悚的体验。一位被看作是天才的钢琴家,在波恩斯坦钢琴大赛上由于过度紧张而发挥失常。他失败了,万念俱灰,似乎跌入了谷底。但是他又活了过来,成了一名钢琴调音师,假装盲人成了他亲近顾客,赢得口碑的手段。可是在一次调音工作中,却被卷入了一场谋杀案。影片所讲述的大概如此,浓缩的13分钟可以说尽显世间百态。人生有很多种可能,失败的钢琴家说不定是成功的调音师;表面微笑的服务员或许疲于应付内心肮脏无比;带着面具的人类在毫无威胁的弱者面前可以百分信任卸下防备;我们做着各种掩耳盗铃的举动却自认为高明。 影片中有许多令我感触很多的言语,譬如那泰姬陵的故事:你知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艾玛”的形象

迷失于超现实理想的女人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形象 福楼拜的著名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因不满于婚姻的平淡而去追寻理想的爱情生活,她先是与人私通,被无情抛弃后,又与人偷情,后来也被遗弃,而她在追求所谓理想爱情的过程中,不仅耗尽了包法利的全部家财,也使自己债台高筑,在爱情的幻灭和债务的催逼下,只得服毒自杀。 本文拟从爱玛对爱情的一生追求来探讨她这种超现实理想爱情追求背后的悲哀,从一步步迷失的悲剧成因中分析爱玛的形象。 一、在脱离现实的教育中建立完美的理想 爱玛是法国外省乡下的一个富裕佃农的女儿,她的少女年华正是在一个浪漫主义余波未平的时代度过的。 作为一个花季少女,爱玛本身就喜好幻想。她十三岁时,其父卢欧老爹自命不凡,自己无法涉足上流社会生活,却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把她送到附近一个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他没想到,这反而毁了女儿一生。 这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神秘的、虚幻的教会教育,往往向人灌输一些消极、颓废的知识,教室里温暖的气氛、戴铜十字架念珠,而且面色苍白的修女、圣坛的芳香、圣水的凛冽和蜡烛的光耀散发出一种神秘的魅力,更是刺激了这位天性不安分的少女的心:“她不听弥撒,只死看书上天蓝框子的圣画;她爱害病的绵羊、利箭穿过的圣心或者边走边倒在十字架上的可怜的耶酥。”“布道中间,往往说起的比喻,类如未婚夫、丈夫、天上的情人和永久的婚姻,在灵魂深处,兜起意想不到的喜悦。”还有时常来修道院做女红的一个老命妇、一个没落贵族世家的老姑娘,一边捻针走线,一边低吟前世纪一些情歌兜里常带有一部传奇小说,“书上无非是恋爱、情男、情女、在清冷的亭里晕倒的落难命妇、站站遇害的驿夫、页页倒毙的马匹、阴暗的森林、心乱、立誓、呜咽、眼泪与吻、月下小艇、林中夜鹰。”她读司各特的作品,也往往醉心于白羽骑士与女庄园主的恋情。在修道院中耳闻目睹的这些,她深受感染与熏陶,她想入非非,对现实一无所知。 从此以后,爱情成了她惟一的追求,而修道院的这一段生活极大地影响了她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她对爱情、婚姻都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定势,她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构筑了自己关于爱情、婚姻、情人、家庭生活完美的理想,即使在爱玛结婚以后,还是喜欢读那些浪漫主义作品,由此可以发现,她对爱的理解是通过书本来实现的她对激情欢愉和陶醉的理解,希望能够在现实生活之中寻找到答案。这一完美理想就像镣铐一样伴随着她走完人生的旅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