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县情概述

县情概述

县情概述
县情概述

县情概述

添加时间:2004年11月30日编辑:操儒舜

一、基本县情

竹山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十堰市西南部,东邻房县,西连竹溪、陕西旬阳,南抵神农架林区、重庆巫溪,北接郧县、陕西白河。县城距十堰市城区158公里,距武汉市638公里。全县南北长123.5公里,东西宽81.8公里,国土总面积3586平方公里,辖9镇8乡279个村,总人口43.87万人,有汉、回、壮、蒙、满等8个民族。

二、历史、文化

竹山历史悠久。传说竹山是创世神话女娲炼石补天的圣地。据考证,80—100万年前,早期人类就在此繁衍生息,并创造了与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相媲美的堵河文化。竹山是上庸古国的中心,史书记载,上庸商周时为候国,秦汉时置郡,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因境内茂林修竹、山青水秀而改称竹山县,竹山得名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竹山人杰地灵。辛亥首义元勋张振武、劳工大律师施洋、国画大师袁白涛、剪纸宗师余曼白等革命家和艺术家均出生此地。

三、资源状况

1、气候条件优越,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竹山属典型的副亚热带内陆季风性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5.6℃,降雨量824.9毫米,无霜期254.4天。境内地势南北高、中西低,垂直差异突出,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步,四季分明,适合多种作物生长。据普查,全县现有生物品种达26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400多种,堪称生物资源宝库和中药材宝库,“肚倍之乡”闻名全国,“圣水茶叶”荣获国际国内多项大奖。珍稀动植物繁多,珍稀植物有珙桐、麦吊云杉、水杉、铁坚杉、楠木、紫茎、鄂西红豆树、三类杉、腊梅等;珍稀动物有黑熊、金丝猴、大鲵等国家级保护动物。全县土地总面积540万亩,其中耕地54万亩,人均1.3亩;山场总面积346万亩,其中可供开发的后备土地193万亩,人均4.9亩。全县有劳动力18.7万人,其中80%以上受过初等教育。

2、水能资源丰富。汉江最大支流堵河纵贯我县,是湖北省“十五”计划确定的水电开发重点流域,全县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252条,具备修建电站条件的良好坝址有27处,其中堵河干流规划的五级开发中有四级在我县境内,依次分别为装机20万千瓦的龙背湾电站,5万千瓦的松树岭电站,51万千瓦的潘口电站和5万千瓦的小漩电站,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总计达到116.5万千瓦,占全省水能蕴藏量1873万千瓦的6%,占全省除长江干流水能蕴藏量740万千瓦的15.7%,占堵河水能蕴藏量145万千瓦的80%,其中可供开发的有96万千瓦,居全国县级第四位,在湖北省仅次于鄂西的长阳县,位居第二。目前已开发3.5万千瓦,占蕴藏量的3%。

3、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竹山属全国著名矿带—鄂西北矿带的中心,全县已探明C+D级储量的矿产8大类32种,潜在价值3000亿元(80不变价),占鄂西北地区已探明的全部矿产价值的90%以上。其中铌、稀土矿储量分别为92吨和1126万吨,是仅次于白云鄂博的全国第二大矿区;银金矿储量657万吨,占全省储量的70%以上,可获成品金11.8吨、成品银1156.1吨;硅质板石是我县特色矿产,储量达10亿立方米;绿松石属世界稀有矿产,储量达5万吨。

4、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纵贯我县的堵河,地貌地形奇特,自然景观秀丽多姿,

堵河源已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十大景区和三十六景点组合而成的驴头峡画廊被定为省级中型旅游区;九华山原始森林公园是消夏避暑的胜地;霍河水库是水上游乐、休闲的理想场所。集秦楚文化特色于一体的戏曲、民歌、故事、剪纸、泥塑、书法等民间文化艺术底蕴深厚,民俗风情风味独特。我县地处长江三峡、神龙架、道教圣地武当山、古都西安、襄阳古隆中五大国际知名的风景旅游区之间,是承东接西、连通上述各大旅游景区的重要接力点,具有办大旅游的区位优势。

5、生态地位重要。竹山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江汉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纵贯我县南北的堵河流域生态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工程的成效。

四、主导产业

1、水电能源产业。截止2002年,全县共建成电站20座,总装机3.5万千瓦。未来5—10年,水电能源业将实现更大发展,目前,装机5万千瓦的松树岭电站截流取得圆满成功,已利用世行贷款开工建设;顺水坪电站正在进行发电机组安装调试,即将竣工发电;浪鹰岩电站争取市巨能公司合资成功,顺利开工建设;装机51万千瓦的潘口电站等一批大中型电站的前期工作正加紧进行,堵河水能大开发的热潮即将全面掀起。

2、医药化工产业。建成了10万亩肚倍和8万亩黄姜两大原料基地,培植了天龙医药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化工化肥有限责任公司、天新医药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八一生物肥有限责任公司等4大骨干企业,新发展民营黄姜加工企业14家,皂素、水解物生产能力分别达到350吨和700吨,2002年皂素产量达到62吨,水解物产量达200吨。林产化工产品的生产出现转机,开发了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主要有:肚倍深度开发系列产品单宁酸、没食子酸、

3、

4、5三甲氧基苯甲酸、丁香酸等24种产品。生物肥系列产品有生物固氮肥、生物复混肥、专用复混肥、磷肥等;硫酸系列产品有工业硫酸、硫酸二甲脂、锌焙砂等。

3、绿色食品产业。依托丰富的绿色农产品资源,全县以茶叶生产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逐步壮大。圣水茶叶获得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认证中心认证,2002年,全县茶叶产量达到250吨,实现收入25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7%和13.6%。山野菜、小杂粮生产加工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4、金银珠宝饰品产业。全县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绿松石加工营销业达到6家,形成了十堰鑫银有限责任公司、竹山民族工艺厂、宝丰珠宝公司3家骨干企业和45万吨金银绿松石系列产品。

5、建筑建材产业。形成了兴龙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兴秦集团、中港天威石材有限责任公司3家骨干企业和30万吨石灰、10万方米石材的开采加工能力,开发了水泥系列产品和硅质黑石系列产品,其中硅质黑板石畅销国际市场。

五、基础设施

襄关省道以及鲍竹路、竹向路构成了我县公路交通“大十字”路网架构,以305省道、白竹路、竹向路、竹旬路改扩建为主的重点交通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900多公里;全县17个乡镇、251个村、22343个农户开通了闭路电视,每百户城乡居民程控电话拥有量分别达到40门和8门;乡镇全部开通程控电话,移动通信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全面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宝丰、官渡、得胜为支撑的城镇化格局;商品市场及其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普九”复查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扫盲工作荣获“全国扫盲先进县”称号,科技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计划生育率达到98%,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全面展开,被中宣部授予“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依法治县成效明显,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和“全省地方依法治理先进单位”。

竹山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东邻房县,西接竹溪和陕西旬阳,北靠郧县和陕西白河,南抵神农架林区和重庆巫溪。全县国土面积3586平方公里,辖9个镇,8个乡,有汉、回、彝、土家、蒙古等8个民族,总人口44万。

竹山历史悠久,是创世神话中女娲炼石补天的圣地。100万年以前,早期人类就在此繁衍生息。5000年前,我们的先祖就在这里创造了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商周时竹山为上庸侯国,秦汉时置郡,西魏废帝元年因境内茂林修竹、山青水秀而改称竹山,迄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竹山人杰地灵,滔滔堵河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英杰贤士。古人卞和、被乾隆皇帝封为“孝廉方正”五品贤绅的陈杰祥、剪纸宗师余曼白、国画大师袁白涛等都是竹山人。辛亥首义元勋张振武、“二七”先驱施洋大律师都是从竹山踏上救国救民的征程。解放战争时期,贺龙元帅也曾率兵在此浴血奋战,谱写出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和平建设时期,勤劳勇敢、善良淳朴的竹山人民在矢志建设家园的同时,为丹江、黄龙水库和三线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了一大批陈正宽式的英雄模范。

竹山资源丰富。汉江最大支流堵河纵贯全境,水能理论蕴藏量高达116.5万千瓦,有在建的松树岭电站(装机5万千瓦)、浪鹰岩电站(装机3200千瓦)、顺水坪电站(装机2500千瓦)、屏峰电站(装机1200千瓦)和拟建的龙背湾电站(装机20万千瓦)、潘口电站(装机51万千瓦)等大中小型电站坝址127处,地质条件、生态环境和投资效益十分优越,已建成的大小电站20处,装机3.52万千瓦;矿产资源种类多,品位高,已探明C+D级储量的矿产8大类32种,潜在价值3000多亿元(80年不变价),盛产绿松石和硅质黑板石,铌—稀土矿储量居全国第二,银金矿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70%以上;生物资源丰富,已查明生物品种32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400多种,是全国著名的“肚倍之乡”,医药化工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竹山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县委、县政府组织带领全县人民,励精图志,艰苦创业,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日趋优化,个体私营经济迅猛发展,以水电能源、医药化工为主的特色支柱产业不断壮大。皂素、茶叶、生物肥、林化系列产品、硅质板石、金银珠宝饰品等一批产品成为我县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设施明显改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事业发展加快,计划生育率达到98%,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全面展开,被中宣部授予“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依法治县成效明显,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和“全省地方依法治理先进单位”。

竹山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近几年来,竹山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襄关省道以及鲍竹路、竹向路构成了我县公路交通“大十字”路网架构,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900多公里;17个乡镇全部开通程控电话,移动通信覆盖率达到80%以上。县城建设迈出较快步伐,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同时,各乡镇政府驻地的集镇

建设势头强劲,以区域重镇和边贸集镇为重点的集镇群落正在形成。为适应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要求,县委、县政府已经并将进一步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把山场、水面、矿山、劳务等资源全面推向市场并在投资领域、税费征收、土地征用、提供服务等方面给予最大优惠的鼓励政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开工建设和我省水电开发重点转向汉江堵河流域,竹山的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走…一主三化?(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体,走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之路)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努力营造创业发展环境;坚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坚持科教兴县,推进科技创新;坚持项目强县,扩大资金投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思路,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竹山丰富的资源优势一定能够转化为经济优势,小康竹山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平陆县县情简介(新)

平陆县县情简介 平陆县位于山西省最南端,是挺进中原的门户,境内北高南低,沟壑纵横,呈东西长120公里,南北宽30公里阶梯状向阳坡,适宜各类作物生长,国土总面积1173.5平方公里,下辖6镇4乡1区,228个行政村,2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7万人。我县地处中条山南麓,境内共有268座山,70多个滩,24个垣,3195条沟,山、垣、沟、滩俱全,目前仍属全省“两区”开发县份之一,也是运城唯一的国定贫困县。 一、地理位置 平陆地处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地带,北靠中条山与河东盆地相依,南临黄河与河南三门峡市相望,东接黄河小浪底枢纽与九朝古都洛阳、郑州为邻,西越芮城、华山与西安为邻,地理位置优越。 二、交通 平陆交通发达,设施齐备,投资环境优。出县城南三、四华里,经三门峡黄河大桥即到沟通中西部的大动脉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往北有穿越全境连结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的运三高速公路和209国道,往西有直达秦晋边关风陵渡的风南公路,往东有连接晋豫两省的三门黄河钢桥和南沟索道桥。县内有横贯东西的沿河公路,是纵跨南北的县乡

主干道。穿越平陆连接陇海铁路、同蒲铁路的运三(运城-----三门峡)铁路专线将开工建设,为平陆经济腾飞架起通天大道。平陆周边航空条件优越,北有运城关公、太原机场,西有咸阳国际机场,东有洛阳、郑州机场。 三、资源 1、矿产资源 地下矿藏极为丰富,总储量达20亿吨以上,经勘查的资源种类有26种,分别是:煤、铝、铁、金、石膏、大理石、铜、蛭石、石英石、重晶石、石灰石、石墨石、耐火铝土、磷矿、钾长石,水磨石、水晶石、硫酸钡、硫铁矿、铝矾土及银、钛、铀、玉石等,其中平陆煤田(包括夏县、垣曲各一部分)是山西探明的八大煤田之一,储煤共11层,预获储量8.4018亿吨;石膏储量300万吨,二水硫酸钙含量高达98.5%,以纤维状、雪花状石膏为上乘,铝矾土总储量在1.16亿吨以上,是山西四大铝矿基地之一,铝硅比值平均7.5;大理石总储量约为5亿立方米,品种多样,尤以墨玉、汉白玉、蛇纹石、松香黄、孔雀石等大理石中之上等品为主。 2、农业资源 耕地总面积44.5万亩,宜林面积76万亩,牧坡35万亩。农业主导产业为粮食、苹果、鲜桃种植和畜牧养殖。优质苹果面积达7万亩,其中高档红富士苹果年总产2万多吨,并以色、质、味俱佳而多次摘取全国展博评选金奖。“大玖

息县县情简介

息县县情简介 息县位于中原腹地南侧、大别山北麓,有“不息之壤”之称,辖1区4办6镇12乡,总面积1892平方公里,总人口113万。息县气候湿润、风景秀丽,淮河穿境而过75.4公里,河之南葱翠秀丽,河之北坦荡宽广,古老精深的农耕文化与绵绵细密的淮水文明在这里交汇,自古以来良田沃野、物产丰饶,是名副其实的“中原粮仓”。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息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磅礴大气的中原文化与灵动浪漫的楚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和豫风楚韵的文化特色。夏、商时期属豫州,在商代即存有息方国。息县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公元前1046年始封息侯国,公元前682年在华夏大地上首次设县,古今相延不易其名、不改其治,堪称“郡县制”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华第一县”。境内有息国故城、赖国故城、秦楼等遗址,息氏、赖氏、白氏均发源于此,历史名人有“三年不语”的息夫人、“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马援、清廉刚直的明代尚书李若星等。2009年,在境内淮河岸边发现距今3500年历史的商代独木舟,现作为镇馆之宝陈列于信阳市博物馆。 这是一座永远不朽的红色丰碑。壮烈之举震撼人心,英勇事迹可歌可泣。息县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革命战争年代,息县儿女积极投身革命事业,涌现出红色战士王遵义、铁血英雄何 — 1 —

万镒、虎穴英豪隐剑、独臂战将廖政国、投笔从戎黎原将军等一大批革命志士。1947年,刘邓大军正是在息县抢渡淮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留下了“将军试水”的千古佳话。为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县委、县政府在渡淮旧址建立了刘邓大军渡淮纪念场馆,再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波澜壮阔的历程。 这是一片物华天宝的息壤宝地。息县良田广丰、物产足满,主食优良、果蔬鲜美,大文豪苏东坡曾在此挥墨留下“怪君便尔忘故乡,稻熟鱼肥信清美”的秀美诗篇。全县有可耕地196.5万亩,淮北小麦壮,淮南稻米香,素有“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干饭一半馍”之美誉。常年粮食种植面积240万亩,粮食产量20亿斤左右,占全省的1/50,连续九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这里出产的生猪肉质鲜美、久享盛誉,香稻丸圆如珍珠、香气馥郁,息半夏疗效卓绝、为人称道,堪称同类药材中的瑰宝。 这是一座宜居宜业的生态美城。息县城南有濮公山、淮河和桃花岛,东有澺河,西有清水河,中有龙湖和凤湖,具有“一山一岛两湖三水”环绕的地理格局。依托临淮滨水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县委、县政府描绘了“一条大河润两岸,一山一岛紧相挽,一龙一凤映如意,一张蓝图十二团”的壮美画卷,正在着力打造滨水新城、谯楼古城、息国故城、濮公山风景区、产业集聚区五大区域互动发展新格局。目前,城区建成面— 2 —

成武县情简介

成武县投资发展环境简介 (2011年12月) 一、基础优势 成武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隶属著名的中国牡丹之乡――菏泽市,版图面积988平方公里,辖十一个镇、两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省级工业园区,人口68万。 成武历史悠久。秦时臵县,“成武”一名因汉高祖刘邦在此“成就武功”而得名。成武人杰地灵,是春秋时期著名相马师伯乐、宋朝名相庞籍的故乡。境内有文亭山、文亭湖、秦汉大堤、齐桓公斗鸡台、伯乐墓、晏崮堆、五代屯军大碾、唐代田塔等历史遗迹;汉蔡邕书《张寿墓碑》、唐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金王庭筠书《黄华诗碑》等是至今存世完好的奇葩瑰宝。 成武交通便捷。成武西靠京九铁路,北依新石铁路,南临陇海铁路,东接京沪铁路。距济南机场、郑州机场2小时路程,距济宁机场1小时路程,距连霍、日东高速半小时路程,济广高速在城西穿过,正在规划的菏徐高速、济祁高速贯穿成武。德商、枣曹、定砀、东丰四条省级公路贯穿成武全境,县、乡公路村村相通,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成武资源丰富。地下有煤、石油、煤层气等多种矿藏,煤炭储量16亿吨,煤层气100亿立方米,地下水蕴藏量3亿立方米。距离巨野煤田20公里,徐寨、孙寺预测含煤区已纳入山东省鲁

南经济产业带勘探开发规划,煤炭资源优势日益突出。水资源充沛,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1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2亿立方米,引黄量1亿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4万吨,可提供大量回用中水。 成武基础设施健全。成武与华东、华北电网联网,属菏泽和济宁双电源供电,境内建有22万伏输变电站1座,11万伏输变电站3座,3.5万伏变电所11座,电力充足可靠。县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5.3平方公里,机电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优势突出,供电、供排水、污水管网配套设施完善。其中化工项目聚集区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两纵四横”路网已经形成,配套基础设施渐趋完善,已入驻化工项目12个。菏泽市有内陆口岸,海关、商检配套完善,与青岛港实现直通,货物进出口极为便利。 成武区位独特。成武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东连齐鲁,西接中原,在全国经济布局中,处在中部过渡带,是中原地区南下北上、东进西出的重要通道和辐射周边地区的商品集散中心,是东南沿海经济技术发达地区向华北和西北转移辐射的承接点,具有承东启西、引南连北的战略地位,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在方圆200公里范围内,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拥有1.2亿人口的巨大市场。 成武发展环境优越。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始终把优化环境放到经济发展生命线的位臵来

张家川县县情概况

张家川县县情概况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陇山西麓,东接陕西省陇县,南邻清水县,西连秦安县,北与华亭、庄浪县毗邻,总面积1311.8平方公里,是陇东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全国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回族聚居区。现辖3镇12乡,258个村,总人口32.8万人,其中回族22.7万人,占总人口的69.3%;农业人口30.06万人,占总人口的94.2%,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 张家川县自然资源丰富。全县草地面积54.1万亩,独具发展畜牧业的优越条件;境内山青林茂、万木峥嵘,森林覆盖率达21.6%。横亘东北的关山林区,林地面积59.14万亩,木材总蓄积量达120.47万立方米,林区生长有五倍子、鑫樱子、鹿含草等十几种名贵药材,出产蕨菜、生漆、山货等上百种林副产品,栖息着金钱豹、毛冠鹿、林麝、黄鼬、红腹锦鸡等57种珍禽异兽;县境内主要矿产资源8种,矿点18处,已探明铜矿石储量1367万吨,铁矿石储量3111.9万吨,铅、锌、银以及非金属硫、石灰石、石英石、长石也有一定储量。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距今3000—6000年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遗址,有陇关道、长宁驿、街亭古战场等古道驿站遗迹,还有宣化岗、正觉寺、老庵寺等拱北、寺院,位于木河乡桃园村的马家塬战国墓地被评为2006年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以上众多的古迹遗存和神奇秀美的关山风光、绿波荡漾的天然草场、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共同构成了张家川县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 自治县成立五十多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回汉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创业,民族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4.98亿元,较上年增长16.7%。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3.94亿元、3.49亿元和7.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19.2%和2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5亿元。同比增长3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亿元,同比增长19.6%;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03亿元,同比增长25%。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47亿元,同比增长24%。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县上下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抚今追昔,沧桑巨变;放眼未来,任重道远。在全面建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围绕四大目标定位(把我县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清真食品城”、“陇东南畜牧大县”、“天水市矿业基地”和“天水市特色旅游区”),坚持‘举特色旗、打民族牌、走民营路、建和谐县’的基本

汝阳县基本县情

基本县情 汝阳县地处豫西伏牛山区、北汝河上游,距洛阳市区74公里,是中国历史名酒——杜康酒的发祥地,史称“酒祖之乡”。全县辖13个乡镇1个工业区、216个行政村,总面积1332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其中农业人口38万,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汝阳资源丰富。东沟钼矿单体储量70万吨,居全国第一;铅锌储量居全省第一;杜康矿泉水日涌量达3500立方米,全国独有的梅花玉被称为东方翡翠。旅游资源单体位居全市第一。大型恐龙化石遗迹分布境内。南部山区林密山峻水幽石奇,炎黄二帝巨像自然天成,十万顷杜鹃花海万紫千红。汝阳是省政府确定的优质花生、香料烟、山萸肉生产基地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杜仲之乡”。近年来,汝阳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预计完成36亿元,同比增长15.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亿元,同比增长4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2亿元,同比增长1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8亿元,同比增长21.9%;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10元、7050元,同比分别增长16%和15.6%,跨入全省经济发展十快县行列。 工业兴县取得明显成效。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先后引进和建成了金堆城钼业汝阳公司2500吨扩建、润峰特钢一期、洛玻集团龙昊玻璃等一批对县域经济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上亿元项目。 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汝阳人民期盼多年的投资逾20亿元的前坪水库项目勘探等前期工作启动,2008年有望立项上马;玉马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竣工;新建饮水安全工程23处,解决了1.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森林覆盖率达到47.98%,成为全省造林绿化“十佳”县。 旅游开发步伐加快。以“两山一湖一仙庄”为重点,景区服务功能

灌南县情简介

灌南县情简介 灌南县位于江苏东北沿海,是全国首批开放城市—连云港市的南大门。县域总面积1030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4个工业园区,2个农业园区,76万人口。近年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强劲态势,在连云港市综合目标考评中勇夺“八连冠”,连续八年获得省财政收入上台阶先进县、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信访稳定先进县等称号,实现了从“苏北洼地锅底”到“连云港经济强县、苏北发展快县、江苏产业名县”的根本转变,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灌南特色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之路,被《新华日报》赞誉为“最具活力是灌南”。 灌南是活力迸发的新兴县份。坚持创新为魂、实干为本、富民为先,全县上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综合实力跻身苏北第一方阵。境内的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县经济开发区、船舶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等特色园区不断发展壮大,共实施和建成重大项目400多个,化工医药、船舶物流、冶金机械、板材家具、酿酒食品五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特别是2005年以来,灌南大力实施战略东进,率先拉开灌河开发序幕,临港产业异军突起,灌河半岛新区累计完成300亿元的资金投入,进驻企业达到200多家,灌河沿线厂房林立,巨轮穿梭,产业兴旺,经济繁盛,正发展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极和江苏沿海新兴的化工、钢铁、船舶产业基地。 灌南是海河联运的水绿新城。按照“优质精品城市、水绿生态新都、现代宜居家园”的城市发展定位,全县每年多元化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00多亿元,城市形象现代靓丽,城市功能配套完善,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南环、北环、城区路网纵横交错,人民立交桥、盐河二桥、盐河三桥、盐河四桥飞架东西,英雄广场、海西公园、幸福林海以及悦来河、周口河、盐河等“三河风光带”彰显“苏北水绿新城”的旖旎风光。宁连、沿海高速及规划建设中的连盐、连淮铁路穿越全境,内河航运东临黄海,南连大运河,北接连云港港,具备了通江达海、海河联运的独特优势,随着盐灌船闸的正式通航,灌南迎来了发展海河经济的春天。 灌南是神奇瑰丽的魔术之乡。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刘彻为奖赏贰师将军李广利,下诏封其为“海西侯”,置海西侯国,灌南全境为之

射洪县情概况

射洪县情概况 【地理区位】射洪县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上游,遂宁以北,东靠南充,西邻成都,南接重庆,北抵绵阳,位于成渝经济区北弧中心,属全省“一极一轴一区块”成都都市圈增长极,与成都、重庆距离都在200公里以内,幅员面积1496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射洪现辖30个乡镇,其中20个镇(太和、金华、仁和、青岗、明星、洋溪、香山、大榆、广兴、潼射、涪西、陈古、凤来、金家、天仙、太乙、曹碑、沱牌、复兴、官升),10个乡(伏河、青堤、双溪、文升、瞿河、万林、太兴、东岳、金鹤、玉太),590个行政村、3个街道办事处(子昂、紫云、平安)、66个社区。 【人口状况】截至2014年末,全县总人口100.78万。男女人口比例为105.76:100,人口密度为676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出生率7.93‰、死亡率5.4‰、自然增长率2.53‰。全县农业人口71.2万,非农业人口29.6万。 【历史沿革】射洪县建置是在南北朝西魏时期,始置射江县,于北周(公元557年)改名射洪县,故称“西魏置县,北周正名”。射洪县得名源于其境内有射江(射江今称梓江,又名梓潼江),古“江”与“洪”同音,古人将“射江”讹为“射洪”,后北周从俗,遂改为射洪。《元和郡县图志》载:(射洪)“县有梓潼水,与涪江合流,急如箭,奔射江口。蜀人谓水口曰洪,因名射洪”。今射洪县境内建立县级政权已1500多年。 【古今名人】射洪历史文化名人众多。包括: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唐代文学家,开初唐诗坛一代诗风,其《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更是流传千古;谢东山,字阳升,号高泉,嘉靖二十年(1541年)登辛丑科进士及第,授兵部主事,后迁郎中,累官至右佥都御史,山东巡抚;孙竹篱,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绵阳书画院院长,擅长中国画,其国画作品具有极高收藏价值;于渊,名光藻,号邦齐,川中著名爱国将领之一。 【自然条件】射洪气候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总体上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的特点。年平均日照1300.4小时,年平均辐射总量为94.09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7.1°C。年降雨量887.3mm,年平均蒸发量为1128.3mm。由于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加上蒸发量比较大,所以干旱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射洪县境呈心脏形,西北高,东南低,东西最宽处46公里,南北最长处58.6公里。全县以丘陵地貌为主,丘陵地区占89.1%(其中浅丘占36.4%,中丘占17.3%,深丘占35.4%),涪江、梓江河谷地貌占10.9%。射洪县境海拔最高点674米(金华镇武东天宝寨),海拔最低点299米(沱牌镇涪江出口处)。射洪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41.51%,是全国首批造林绿化百佳县。射洪水利发达,有人民渠(长270.43千米)、前锋渠(长106.7千米)、武引渠(一期74千米,二期预计建设400千米)、螺引渠(长35千米)、天仙水轮泵站、洋溪水轮泵站等大中型水利工程控灌全境,耕地保灌率51%。 【能源状况】射洪4处拦断涪江建厂发电,已建成的金华电航(装机容量4.2万千瓦)、螺丝池电航(装机容量3.15万千瓦)、打鼓滩电航蓄水并网发电(装机容量3.6万千瓦),柳树电航工程(装机容量4.8万千瓦);建成沱牌热电厂,装机容量2.4万千瓦。射洪目前生活用电价0.64元/千瓦时,商业用电1.0132元/千瓦时,大工业用电0.5982元/千瓦时,非普工业用电0.7541元/千瓦时(高峰电价在平段电价基础上上浮50%,谷段电价在平段电价基础上下降50%)。射洪境内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较丰富,天然气供应充足,已成功开采天然气井21口,目前民用天然气供应价格为1.83元/立方米(宏源公司),工业用气价格为1.8—2.5元/立方米(供应公司不统一)。建成农村沼气池97000户。射洪水能资源丰富,供水充足,其中:第一级(1—20立方米)1.83元/立方米(另加污水处理费0.3元/吨),第二级(21—30立方米)2.75元/立方米,第三级(31立方米及以上)3.66元/立方米,合表用户按总表计量的1.93元/立方米,另加污水处理费0.3元/吨。非居民生活用水(行政事业用水、工业用水、经营服务用水):每立方米2.65元(工业用水和行政事业用水另加污水处理费0.70元/立方米,经

昌宁县基本县情

昌宁县情简介 一、地理概况 昌宁县位于云南省西部,介于东经99°16′—100°02′,北纬24°14′—25°12′,地处大理、临沧、保山三州市结合部,隶属保山市,与隆阳、施甸、永平、漾濞、巍山、永德、凤庆7县区接壤。国土总面积3888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7.1%,人口密度89人/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现有耕地27900公顷,林地253.31万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昌宁县位居滇西南高原,地形属横断山余脉向南延伸部分。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部和东南部为深切割中山峡谷地貌,中部和西南部为中山谷地和丘陵平坝相间地貌。最高海拔为2875.9米(北部松子山顶),最低海拔为631.6米(镇康河、枯柯河在湾甸交汇处),境内东西最大横距7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00公里。地貌多样,可分为山地、坝子、岩溶等3种类型。其中主要山脉走向由北向南,纵列呈“川”字形,形成隆起的山峰较多,主要分布于东北部。主要丘陵平坝有右甸、枯柯、湾甸、勐统、大田坝5个,丘陵平坝面积仅占2.9%。 二、交通状况 2011年10月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2051公里。按行政等级分,省道2条160公里,省管县道1条4公里,县道16条458公里,乡道92条1169公里,村道52条186公里,专用道18条74公里;按技术等级分,全县三级以上公路219公里,四级公路

1334公里,等外公路498公里。全县13个乡镇全部通四级以上沥青或水泥路面;全县124个行政村中,通四级以上公路的行政村有124个。小湾电站建成后,在我县境内已形成澜沧江、黑惠江深水航道96.3公里,其中澜沧江64.05公里,黑惠江32.25公里。开通客运线路103条,其中市际线路10条,县际线路16条,县内线路77条,投放营运载客汽车289辆,农村客运班车通达13个乡镇,通达率100%,125个建制村通班车109个,通班车率为87.2%。开通县城公交车线路4条,投放公交车11辆,建成城市公交车招呼站22个。全年客运量70.26 万人,客运周转量8431.2万人公里,全年货运量3600万吨,货运周转量2160万吨公里。 三、气候情况 昌宁县地处北回归线北侧,属亚热带季风高原高山气候类型,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季节干湿分明,属亚热带湿润区,无霜期253天,气象灾害包括低温冷害、旱灾、连阴雨、洪灾、风灾等。 (1)日照:年日照2282.4小时,日光辐射强,光质良好。 (2)气温:全县年平均气温14.9℃,1月平均气温7.0℃,7月平均气温20.0℃,最高气温40.5℃(1975年湾甸),最低气温-9.3℃(1975年北部松子山顶)。 (3)降水:境内夏季受印度洋季风和太平洋季风的影响,雨量较为充沛。每年降落全境的霜、雪、雹、雨的总量约为1265

赫章县情简介

赫章县情简介 赫章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总面积3250平方公里,辖27个乡镇456个行政村,总人口79.87万人,农业人口74.73万人。赫章属于欠开发、欠开放、欠发达的国家级贫困县,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基础十分薄弱。1985年6月,新华社内参《国内动态清样》第1278期报道了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贫困状况。该报道很快引起中央领导的关注,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同年7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到赫章县视察调研,之后,亲自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海雀村也因此成为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赫章被列入中央统战部、台盟中央、深圳市福田区对口帮扶的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是省委统战部、省林业厅定点帮扶的同步小康发展困难县,属于《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中贵州的10个贫困县之一,也是全省13个发展困难县之一。赫章境内资源丰富,蕴藏着煤、铁、铅、锌等25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煤炭储量约57亿吨,已探明储量18亿吨;铁矿石储量11亿吨,已探明储量4.2亿吨,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50%以上;已探明铅锌矿储量114万吨,居贵州之首。赫章是“中国核桃之乡”、“中国樱桃之乡”、“中国野生韭菜之乡”、全省草地生态畜

牧业重点县之一、贵州中药材主产区之一,有药用植物资源2000多种,半夏产量和品质均居全省之首。境内有天上石林、天上花海、阿西里西大草原和平山、水塘夜郎国家森林公园等景点,可乐古夜郎时期的墓葬发掘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0年可乐遗址被确定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贵州屋脊”赫章韭菜坪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

建宁县情概况

县情概况 建宁地处闽赣边界、武夷山麓中段,公元958年置县,全县辖4镇5乡、92个建制村、7个社区,总人口15.5万人,县域面积1718平方公里。 建宁是闽地之母、古老陆地。地质结构形成于26亿年前,是八闽大地的起源地,地质学定名为天井坪地貌,当年全省除建宁这块陆地外,其它都在茫茫大海之中,独特而优良的地质、水质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品质一流的农副产品,建宁是著名的中国建莲之乡、黄花梨之乡、无患子之乡、梨产业龙头县和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建莲为历代皇家贡品、《红楼梦》中第十回和五十二回两处记载,已获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建宁是闽江正源、生态胜地。福建“母亲河”闽江发源于此。为南方重点林区县、第二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这里山青水秀、空气清新,现有生态公益林67万亩,水源水质100%达标,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国家二级标准,是休闲安养的“天然氧吧”。“秀起东南第一巅”的金铙山海拔1858米、是福建境内最高峰,已建成闽江源生态旅游区、高峰漂流、修竹荷苑等五大景区,拥有2块国家4A级景区牌子,是全省十个新兴旅游县之一。 建宁是中央苏区、红色土地。曾为闽赣省苏维埃政府和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总政治部驻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朱德等八大元帅在这里战斗生活过,是首批中央苏区县和红军第二次反“围剿”完胜之地,同时还是红军第一次反“围剿”的筹粮筹款地、第三次反“围剿”的决策地、第四次反“围剿”的指挥中心和第五次反“围剿”的重要战场。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现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国家4A级景区。 建宁是花果之乡、醉美大地。年种植莲子、种子、梨子分别稳定在5万亩、12万亩、12万亩,到建宁既可体验浪漫花海、又可品尝优质水果。一年中桃花、梨花、杜鹃花、金针花、荷花等“五朵金花”依次竞相开放,按照“清新花乡·福源建宁”主题形象定位,全面启动全域赏花地建设,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围绕丰富的绿色资源,已开发出速冻鲜莲、莲芯雪、孟宗笋等系列产品,形成了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深受市场消费者青睐。 建宁是边贸重镇、后发之地。与闽赣两省六县毗邻,边贸经济素来活跃,古有“闽盐赣米”集散地之美誉,为省定边贸重点县。现已形成了莲子、种子、果子、无患子、铙纸“五子登科”的产业发展格局,铙纸集团特种薄型纸产能居亚洲第一。建成了闽赣边贸综合市场、省际公路港、汽车城等边贸平台,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达到15.27平方公里。随着向莆铁路和建泰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莆炎高速和浦梅铁路即将动工,建宁将成为闽赣边界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福建挺进中西部的“桥头堡”。

龙陵县基本县情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龙陵县基本县情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一、龙陵县基本县情 龙陵地处滇西龙川江和怒江之间,国土总面积2884平方公里,98%属山区,有国境线19.71公里;境内最高海拔3001.7米,最低海拔535米,年平均降雨量2100毫米,素有“滇西雨屏”之称;全县辖3镇7乡,116个村委会、5个社区居委会、1678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27.3万人。全县共有自然村1416个,其中:30户以上的自然村887个;境内居住着汉、傈僳、彝、傣、阿昌等23个民族,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龙陵县是历史上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通道,境内有“东方直布罗陀”之称的松山;有享誉海内外的“神汤奇水”邦腊掌;有可与田黄媲美的黄龙玉;有“动植物基因库”美称的小黑山自然保护区。龙陵矿产和水能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藏种类有60多种;有大小河流44条,可开发装机容量240.97万千瓦以上。2006年,完成生产总值13.84亿元,增速为13.3%;实现财政总收入2.0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834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90元。 二、龙陵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后,从2006年起,龙陵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

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确定试点,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由于龙陵县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于一体,且农村居住十分分散,大多数村庄属山区,山高坡陡,地势险要,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加之县财政投入有限,因此,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处于试点推进阶段。2006年以来,分年度推进试点建设情况是: (一)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1.试点规模:全县确定新农村建设试点12个,其中:市级试点1个,县级试点1个,乡镇级试点10个。试点村涉及1221户,4800人。 2.投资情况:采取“财政出一点、挂点单位出一点、涉农支农资金整合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社会各界赞助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全县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试点的资金达996万元,其中,财政投入200万元(市级试点每个补助10万元,县级试点每个补助20万元,乡镇级试点每个补助5万元),占20.1%;捆绑涉农支农资金242万元,占24.3%;群众自筹及投工投料折款537万元,占53.9%;部门和社会赞助资金17万元,占1.7%。

奉新县情简介

奉新县情简介 江西省投资环境十佳县 一个永远创新的名字——奉新 在江西省西北部,距省会南昌50公里处,有一块1640平方公里的土地。生活着一群有着200多个不同姓氏,30余万之众充满活力和追求的人群。 世世代代的人群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历史。她有旖旎的风光,璀璨的人文历史。儒道佛在这里交汇,科学与艺术,现代与文明,都在这块土地找到了精神的原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她在无交通优势、无资源优势、无国家投资优势、无工业基础的先天不足条件下,走通华山一条道,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以超常规的发展势头,成为江西发展工业先进县,开放型经济先进县、经济发展综合先进县,是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崛起区,是江西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典范和标兵。 她的名字,厚重、活力、创新。 一个永远充满厚重的名字——奉新 奉新,于西汉景帝三年即公元前154年建县,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江西省最早设立县治管理的十八县之一。公元943年,南唐保太元年,为表示“弃旧迎新”之意,取县名为“奉新”。

得天地之精华,奉新山环水抱,生态秀丽。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大山峰有10多座,绵延不尽的母亲河鄱阳湖支流潦河贯穿全境。奉新山水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炼造下,有神秘的原始森林,有浩瀚的30万亩连片竹海,有号称江南第一瀑布群的萝卜潭瀑布,更有风调雨顺的适宜万物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奉新属丘陵山区地貌,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3%,被北宋诗人黄庭坚赞誉为“仙源灵境”。 沐山水之灵气,奉新物华天宝,得天独厚。自古以来就有“上有万宝山、下有米粮川”之美誉。奉新是中国古代的产粮重地,有“米粮川”的盛誉。出产的红米,被纳为贡米,奉新因此又有了贡米之乡的美称。凭借天然的物产,奉新成为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稻示范县、全国优质米之乡、碧云牌大米被评为全国首家食品类AA级绿色食品证书产品和第一个国家出口大米免检产品。奉新是江南最大的竹乡,毛竹森林面积170万亩,立竹量达到7000万株,蓄积量居全国第五,毛竹品种列全国之最,毛竹王产自奉新,并被记录到了世界吉尼斯记录当中。凭借天生的禀赋,奉新成为全国毛竹林基地县,全国竹子之乡,全国模范绿化县,成为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竹产业加工基地。奉新又盛产果中之王猕猴桃,全县猕猴桃果园面积达3万亩,年产鲜果3000万斤,是江南地区最大的猕猴桃生产繁育基地,奉新因此又有中国猕猴桃之乡的桂冠。奉新山水之魄造就了奉新小水电资源,全县水能蕴藏量达7.79万千瓦,已开发5.5万千瓦,盛水期年发电量可达3亿度,电力清洁环保,优质价廉,奉新因此成为全国第一批农村初级电气化百强达标县,又成为全国首批新农村新型电气化建设示范县。

清水县情简介

清水县情简介 清水县位于甘肃省东南,天水市东北,东界陕西省陇县、宝鸡市,南连天水市麦积区、秦州区,西接秦安县,北邻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距陇海铁路天水站40公里。全县总面积2012平方公里。介于北纬34°32′至34°58′、东经105°45′至106°30′之间,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47公里。现辖6镇12乡、260个行政村、11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26万人。 清水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悠久。汉武帝元鼎二年析上邽置清水县至今,以“清泉四注”而得名。素有陇上要冲、关中屏障之称。据《水经注》记载,轩辕黄帝出生在清水,现存“轩口窑”、“三皇沟”遗址两处。清水是西汉名将营平候赵充国、唐始祖李虎的故里,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征西时病故的地方,齐家文化、先秦文化、汉唐文化、宋金文化积淀丰厚。现存有永清堡遗址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 清水山青水秀,旅游资源丰富。清水地处陇山西南麓渭河流域北岸,属黄土梁峁沟壑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2201米,最低海拔1025米。年均气温8.8℃,降水量580毫米,日照时数2076小时,无霜期171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全县耕地面积96万亩,林地64万亩,草山草坡4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1.5%。境内山青水秀,重峦叠翠,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色俱佳,旅游资源丰富。距县城8公里处的汤浴温泉,为全国十三大名泉之一,自宋、明以来已属陇上胜迹。温泉水质优良,水温54℃,富含人体必须的多种微量元素,尤其被誉为“生命之花”的锌含量居全国名泉之冠,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和矿泉水开发价值。此地群山环抱,清流映带,鸟鸣林幽,一派田园风光,甘肃省工人疗养院和体育训练基地座落其间,为理想的洗浴、疗养、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位于县城东南28公里处的花石崖,相传为唐玄奘取经途中大战黄木狼的万紫山,现存有黄木狼洞遗址。此地林木苍郁,悬崖峭壁,岩石嶙峋,寺庙兀立,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身。绿树成荫、草色青青、溪流涓涓、鸟语花香的秦非子牧马场、三皇谷森林公园等,令人心旷神怡。轩辕谷隘、充国陵园、宋金墓群、庞公仙境皆是陇上名胜。红崖晚照、古洞悬石、月台云影、高岭飞泉俱为旅游佳处。 清水农作物种类繁多,农业资源富饶。全县经济以农业为主,畜牧、林果、经作等农业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洋芋、蚕豆等,正常年景产量达1亿公斤。经济作物主要有中药材、胡麻、葵花、大麻、蔬菜、花卉等。其中中药材人工种植及野生600多种,年产量6000多吨,素有“千年药乡”之称。林果产品主要有苹果、葡萄、核桃、花椒、梨、桃、杏等,是驰名中外的天水花牛苹果重点产区之一;沙棘、山梨、草莓、山葡萄、五味子等野生果类资源十分丰富,沙棘面积30万亩,年产沙棘鲜果5万吨。畜禽主要有牛、羊、猪、鸡等50多个品种,年饲养量136万头(匹、只);以黄牛为主的草食畜养殖业逐成规模;野生动物100多种,珍贵的有毛冠鹿、石豹、红腹锦鸡等。 清水“天河”品牌优势明显,工业生产初具规模。全县工业以酒饮食品业为主体,以建材和机械制造业为两翼。产品主要有“天河”、“羲皇故里”、“充国”、“麦积烟雨”系列白酒、果酒、饮料、果汁、沙棘总黄酮和花岗岩板材、岩棉制品、麻纺织品、制粉机、粉皮机、粉丝机、压面机、铡草机等30多个门类360多个品种。天 河酒业集团公司已跻身天水市三大企业集团之一,酒饮产品畅销国内外,先后获国际博览会金奖、国优及省部级优质产品奖20多项。

长汀县县情概况

长汀县县情概况 长汀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脉南麓。全县辖18个乡镇,总面积3099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人,城区建成面积12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15万人,属福建省第五大县。 长汀历史悠久,风光秀美,人文荟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客家首府、革命圣地。 长汀历史文化悠久。长汀从汉代置县,自唐开元24年(公元736年)置州后至清末的一千多年间,是各个朝代的州、郡、路、府的治所。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珍贵文物,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景区、中国文化旅游大县。 长汀客家文化丰富。长汀是客家人的发祥地和集散地,先民从中原辗转而来,在长汀与原住民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千锤百炼,博取众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客家风土文化和客家饮食文化,众多的客家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并走向五湖四海。长汀是全国唯一的“中国客家菜之乡”、福建第一个美食名城。长汀被誉为“客家首府”和“客家大本营”,汀江也被誉为“客家母亲河”。 长汀红色文化厚重。长汀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素有“红色小上海”之美誉。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长

汀开展革命实践,瞿秋白、何叔衡在长汀就义。革命战争年代,长汀2万多名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涌现出老将军13名。1932年,第一个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中共福建省委、省军区等机构设在长汀,成为福建革命运动的政治、军事中心。 长汀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是一座正迈向现代化的县域新兴城市。 国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近年来,长汀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和省、市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长汀实际,围绕建设海西西部名城的战略目标,积极抢抓机遇,不断增强发展合力,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加快经济发展转变,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3亿元,是1999年18.2亿元的3.3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47.1:21.2:31.7调整为31.2:37.2:31.6;完成工业总产值65.6亿元,是1999年12.2亿元的5.4倍;完成财政总收入4.13亿元,是1999年8866万元的4.7倍;较大改善长汀人口大县、经济弱县、财政穷县的状况。长汀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创造了沿海和内地对接、协作、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模式,被省市肯定为“长汀现象”。 工业支柱产业基本形成。认真贯彻党的一系列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建设海西的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尤其是近年来,我们牢牢把握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扩张和向外辐射转移之机,大力实施项目

定远县情简介

定远县情简介 定远县地处皖东西部,江淮分水岭北侧。东依滁州, 南接合肥,西邻淮南,北望蚌埠,近入南京都市区,远融长三角经济区。国土面积29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7万亩,人口96.7万。辖22个乡镇,1个省级工业园区。 定远是千年古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南北朝梁武帝普通五年(公元524年)置定远县,意取平定远方之意,有近1500年历史。定远自古人杰地灵,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候家寨,出土了素有“绣像汉代史”美誉的汉代画像石,清末有“寿字、怀画、定文章”之称。这里是东吴名将鲁肃、南宋名相董愧、明朝丞相胡惟庸、李善长和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故乡。抗战时期刘少奇、徐海东、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 定远交通便捷,为南北交通要道。古有“境连八邑,衢通九省”之誉,现仍为全国南北之要冲。淮南铁路、合徐高速公路横贯县境,合蚌公路、滁淮公路交叉贯通全境。已基本竣工、即将通车的京沪高速铁路穿境而过。 定远是皖东大县,资源丰富,地广人多,为滁州第一大县。非金属矿藏品种多、储量大,以岩盐、石膏著称,岩盐储量20亿吨、石膏储量6亿吨,已形成140万吨食盐、200万吨石膏加工能力。农副产品品质好、规模大,以定远猪闻名,粮、油、猪产量位居全国百强县、全省十强县行列。旅游资源分布广、潜力大,被列入全国100家红色

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定远是安徽省盐化项目县,2006年2月20日,安徽建省以来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省“861”重点工程、“十一五”规划“一号工程”——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盐化项目正式落户定远。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项目总投资286亿元,其中盐化项目169亿元。盐化项目主要包括年产80万吨离子膜烧碱(一期56万吨)、100万吨聚氯乙烯(一期40万吨)、140万吨电石(一期60万吨)、250万吨水泥(一期100万吨),配套建设3×300MW(一期2×300MW)自备热电站一座。据测算,盐化项目一期建成后,每年可新增税收8亿元以上,全部建成后,每年年销售总额81.13亿元,新增税收约15亿元。盐化项目位于我县炉桥镇北郊,一期工程建设涉及我县炉桥、年家岗、青洛等3个乡镇(原),11个行政村,35个村民组,2188户,需要征用土地7116亩(其中厂区用地5850亩,安置点用地771亩,撇洪沟用地420亩,规划公墓用地45亩,九连塘排水工程20亩),需要拆迁945户(其中厂区799户,撇洪沟104户,九连塘安置点42户)。盐化项目现已进入实质性开工阶段,建设在正常有序进行。聚合釜、电解槽等大型设备及热电站三大主机已完成招标工作;综合服务楼已于12月19日正式开工建设;35KV变电站整体设备已完成招标并与生产厂家签订供货合同,电力线路已架设至厂区;水源泵房、变电站等正在进行工程详勘工作;铁路专用线接轨方案已确定。项目已完成投资5亿多元,2010年计划完成投

方城县情简介

生态·活力·和谐 ———方城 方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东北隅。全县辖16个乡镇,557个行政村(街),总面积25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万亩,总人口103万。 方城迄今已有7000年的文明史,因境内有中国最早的长城——楚方城而得名,古有“汉水以为池,方城以为城”的著名战争策论,是丝绸之路源头、古缯国遗址、中华曾氏祖根地、使圣张骞封侯地、陈胜故里、法圣张释之故里和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故里,也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粮食生产先进县、体育工作先进县和河南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农综开发重点县。 方城素有“五界一口”之称,境内山岗平各占三分之一。人文自然资源丰厚,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5处,其中佛沟摩崖造像、古缯国遗址为国保单位;有博望坡古战场、望花湖、炼真宫、七十二潭、南水北调垭口等人文自然风景名胜80多处。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种29种120余处,探明储量的有世界级特大金红石矿等10余种。特色产业巩固发展,“方城金叶”牌烟叶为上海中华等名牌香烟重点原料之一,“方娇”牌小辣椒为国家优质品种,“裕丹神”牌裕丹参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认证。新兴工业茁壮成长,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多晶硅、人造金刚石、太阳能电池、风力发展等重点项目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中等宜居城市已具雏型。交通便利,距南阳机场50公里,距新郑机场180公里,焦柳铁路、兰南高速、S103线纵贯全境。能源充沛,北临平顶山煤海,西有鸭河口火电厂,全国首个1000千伏特高压开关站座落境内。

方城县县情简介 中共方城县委方城县人民政府 (2010年9月16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在这丰收的金秋时节,各位闽南商风尘仆仆莅临方城考察洽谈项目,这是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在此,我谨代表方城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全县百万人民,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把方城县情向各位嘉宾作以简要介绍。 方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北缘,辖16个乡镇557个行政村,县域总面积2542平方公里,山岗平各占三分之一,耕地面积153万亩,总人口103万,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工作示范县、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创建县和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全省农综开发重点县,也是国家重点项目倾斜区。 方城历史悠久。这里处于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交接地带,迄今已有7000多年的文明史。“方城”之名,因春秋时期的楚长城而得名。夏商周时即有建制,古称“缯国”、“裕州”,是西汉外交家、博望侯张骞的封地和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西汉廷尉张释之、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的故里。 方城地理位置特殊。这里地处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南阳盆地与黄淮海平原、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五条分界线上,东北部是全国九大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