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人民版选修

高中历史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人民版选修

高中历史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人民版选修
高中历史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人民版选修

高中历史《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人民版选修

1、掌握课文重要概念: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羁縻府州

2、理解“ 贞观之治” 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晚年自评

3、通过唐太宗的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关心百姓疾苦、晚年自省,认识其作为一代明君的为政策略和智慧;通过唐太宗实施的开明民族政策和全方位对外政策,认识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方式、影响的对外交往的繁荣局面;通过归纳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诸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认识其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

4、掌握重大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原则,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教学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教学过程教学说明本课选取中国封建社会中期著名历史人物唐太宗为典型,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学生通过对书籍的阅读或影视的欣赏,早已对唐太宗有

“ 即定印象” ,课堂教学犹如“ 经典再拍” ,不可能在“ 新异” 上吸引学生,惟有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刻画和人物的重新定格,以理明义,加深学生认识。

课文以“ 玄武门之变” 、“ 贞观之治” 的出现、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晚年的反省为栏目标题,已基本框定了唐太宗“ 功大于过” 的评价方向。但教学中因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即如“ 贞观之治” ,背后依然隐藏着阶级剥削与压迫;同时加强对社会焦点、热点的联系,如盛世的出现与人才、制度的关系,选官与用人与社会兴衰治乱的关系等等,估计需要2 课时。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导入一:上两节课,我们通过对秦始皇作为的概括进行了综合评价:他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他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开创历史发展新纪元,并且他还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但又实行暴政,秦短命而亡。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繁盛时期的统治者唐太宗,我们又可如何定位呢?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唐太宗,即李世民(济世安民),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

(先请个别感兴趣的同学讲讲对唐太宗的初步印象,进行简易评价,并在表扬其积极的前提下,根据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与原则性指导材料,指明其不足,引入课堂的全面评价,再次提醒学生注意评价要求,即要放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特定的历史时间和条件中去评价,从而引入课文对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等全面展开。)导入二:

如果问我们同学,我们中国古代哪一朝代最为强盛,我猜想,绝大多数同学会说:唐代。唐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盛的国家,制度完善,经济繁荣,文化开明。那么唐代这样的盛世伟业的开创者,奠基人,我们不得不提唐太宗李世民。他是唐代的开创者,他辅佐父亲李渊从太原起兵,灭隋,平等大小起义军队,完成统一;同时他也是整个唐代伟业的奠基者,他在位时期,各项政治制度趋于完善,经济文化繁荣,民族稳定团结。因此我们说,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课文讲述

一、玄武门之变

1、背景:

(1)秦王李世民具有为帝的实力;与父反隋,位上王公:追随父亲李渊晋阳起兵、镇压农民起义,为推翻隋朝统治、起兵反隋建唐,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设立“ 文学馆” ,笼络人才:拥有一批忠心耿耿的谋士猛将。李世民本人兼备文韬武略,又有忠心耿耿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等

八学士)、猛将(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但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规定,次子李世民不具备为帝的资格(2)兄弟争夺:太子李建成是继承皇位的当然人选,但实力不如李世民雄厚。

他也深知李世民不肯甘为人下,深感威胁 ,于是与四弟李元吉结盟,展开与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残酷斗争。李建成多次谋害不成。

李世民先发制人,收买太子心腹,设计要除掉兄弟。

2、经过:略玄武门之变(626 年):在玄武门秘密布置,乘李建成、李元吉入朝之际,李世民射杀太子,其将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太祖无奈诏立李世民为太子。

3、评价:

(1)实质: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2)影响:

政变导致血腥相残,骨肉对立;政变一方面是剥削阶级自私本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嫡长子继承制对富有才干,但庶子出身的皇室子弟取得帝位非常不利。因此,这种制度不利于选举贤能之能统治国家,且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一定的残酷性。

史实证明:有积极意义随后出现“ 贞观之治” 局面李渊之子中,只有次子李世民具有争夺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

力与智慧。因此,这场斗争并未影响唐王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二、贞观之治

1、概况:

玄武门之变后不久,高祖退位,李世民即帝位,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

原因概括: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主要表现: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升平景象,史称“ 贞观之治” 。

2、“ 贞观之治” 出现的主要原因:

(1)政治方面:

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学思之窗:作为封建帝王最应具备的素质是把握统治策略、制定统治大政方针的能力和知人善任的本领。同时必须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2)经济方面: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存百姓” 。

(3)法律方面:

慎用刑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4)文化方面: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进士科人才济济。

(5)民族关系方面:

采取“ 战而后和” 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 天可汗” ,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

评价:

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6)对外关系方面:

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

友好的对外政策: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接待外宾;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开放的文化政策:

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

评价:

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 大化改新” 。

2、出现“ 治世” 的原因:

补充:历史上,出现“ 治世” 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如唐朝实行均田制)农民战争的打击,使统治者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部分地调整政策,利于农业生产(如汉高祖刘邦)国家统

一、社会稳定(前提)统治者勤政廉政,善用人才,居安思危,政策有连续性民族团结,对外交流频繁科技进步的推动力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唐朝出现“ 贞观之治” 局面的原因是:(1)简易分析:

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能够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励精图治,因而形成“ 贞观之治” 局面。

(2)全面回答:

隋统一全国,隋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为唐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唐初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制度,励精图治,重用人才;经济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重视农业生产;文化上,完备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正确处理了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实行友好交往政策;广大农民在较为安定的环境里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精神财富。

所以唐朝前期经济空前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 贞观之治” 局面

3、具体措施:

(1)政治方面:

选贤与能唐太宗在人才的甄选上注重惟贤与才是用,既往不咎。(书例:魏征)史载:唐太宗时期“ 为政之要,唯在得

人” ;“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不拘格选拔人才唐初人才济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秦叔宝)这些人因为太宗的知遇之恩和任用得当,发挥了自己的最佳为政潜能,同心协力,共创出治世伟业。(贤相名将是唐朝国力强盛的重要因素)虚怀纳谏“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注意听取各种意见(虚怀纳谏,这是封建帝王重要的政治修养和品质)君主虚怀纳谏,一则不必事必躬亲,可借助大臣辅助,二则可以减少政策失误,有利于君主有效管理国家。

【思考】

XXXXX:唐太宗认为:

“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请思考:

第一、唐太宗为什么非常注意兴替、得失问题?

唐太宗亲历隋朝农民起义,吸取了隋朝暴政而亡的教训;唐太宗作为唐朝初期似的有为之君,力图维持唐朝的长治久安。

第二、唐太宗是怎样“ 以史为鉴” 和“ 以人为镜” 的?

“ 以人为镜” :任用贤臣,注意听取大臣劝谏,听取魏征的建议最为典型;“ 以史为鉴” ?

(通过问题思考,引起其他“ 措施” 的讲述。顺利转入下一主题)(2)经济方面:休养生息措施:不夺农时,推行均

田制,轻徭薄赋唐太宗时期,动用国库粮食和皇室的府库,赈济因水旱受灾的百姓;要求朝廷尽量缩减开支,令臣民勿侍糜费;实施奖励耕作的政策,使农民纷纷回归故里从事农耕,令农业生产得以复兴;实行耕有其田的均田制和减轻服役负担的租庸调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目的: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并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是安定民心、治理国家的根本)影响:保证农业生产,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利于人口增加。

(3)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制定唐律原则:仁义为本,刑罚为末措施:立法精简,执行慎重唐律体现了德刑相济、礼法并用、宽仁慎刑、立法精简、稳定法律、执法严明、宁国安民的特点。

影响:

a、稳定社会秩序;(囹圄常空,牛马遍野,外户不闭)

b、唐律不仅成为宋律、明律的依据,而且对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法律的制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表现:

提请学生回顾复习唐太宗时期崇儒尊孔的表现:尊孔子为“ 先圣”“ 宣父” ,在孔子庙堂建立国学,学舍有四百余间,学生达到三千余人,还郭请各地名儒前来讲学。唐太宗还命令诸儒核实校订儒家五经,并作出权威性的官方注解,印成儒家经典读本五

经正义影响:

a、兴儒学,完善科举制,加强人才选拔和思想统治;

b、唐太宗对科举制的重视,使并无政治地位的社会中下层人士,可以凭靠自身本领获得参与政治的机会,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c、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5)民族关系:积极开明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高祖时期实行求和政策原因:唐初北方少数民族骚扰,边疆不安定唐初国力较弱太宗时期实行积极开明政策民族团结发展 a、原因:贞观之治,统治稳定,国力增强武力征服(战而后和)东突厥骚扰唐朝边疆629 年,唐太宗发兵10 余万打败他们,并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

设置管理机构设置羁縻府州(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教材脚注内容,明确概念) b、措施羁縻府州是唐朝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因统而治,重用首领,安抚少数,统治边疆。

设置都护府(安西都护府)都护府是军政机构,直接派官员、驻军队、管理边疆。

保证边疆安宁和丝绸之路畅通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政治联姻(和亲)例证:文成公主如嫁松赞干布影响:使唐朝和边疆民族地方政权的关系变成“ 翁婿” 关系;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c 、实质:民族团结促进边疆地区开发与发展; d、影响:

促进民族交流融合;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唐太宗因民族政策成功,被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为“ 天可汗” ,为民族关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教学拓展】

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

1、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

2、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3、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4、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6)对外政策:友好开放导致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表现:

唐朝与世界的交往多,亚、非洲地区的许多国家的使者、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来唐朝访问;外来宗教大量传入,并被译成汉文;玄奘西天取经;长安成为佛教的中转胜地;在朝鲜半岛上,中国的古代典籍、诗歌、艺术、典章制度等广泛传播;日本学习唐朝文化,进行“ 大化改新” 原因:一方面:贞观时期,国力增强,文化先进,对外交往具有强大实力另一面: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政策。a 、重视友好来往;(唐朝政府在六部下专

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外国使者的官方机构;对与中国相隔较远的遣唐使,都复信答礼,并回赠物品) b、鼓励外国人来华;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允许官吏加重税收,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c、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例如对外来宗教,像玄奘西天取经,为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巨大贡献;又如对外来精华,选择性地吸收) a、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多元色彩; b、唐朝先进文化向外传播,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影响:

c、物产交换、技艺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化进步,也间接影响欧洲文化的发展;

d、推动日本改革,大大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唐太宗实行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为促进中外友好交往作出了重大贡献。

4、“ 贞观之治” 的影响:

(1)结束隋末社会动荡局面;(2)贞观年间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3)为“ 开元盛世” 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4)封建统治成就突出,为后世典范。

注意:

“ 治世” 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但封建“ 治世” 局面下,并不排除阶级压迫和剥削,甚至还存在某些局部矛盾激化的现象。

“ 治世” 是相对的,社会基本矛盾依旧,农民地位依旧,这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它实质是统治阶级为维护长治久安而对农民的某些妥协和对地主利益的一定遏制。

即使是“ 治世” 的明君,也有贪暴、专制、荒淫的特征。在封建统治下,“ 治世” 不会长久。

三、晚年反省

1、晚年治国策略的失当表现:

贞观后期,随着隋亡教训远去,唐太宗发生变化:少于纳谏、滥用刑罚、滥用民力、大修宫殿、求仙炼丹等。

2、晚年的反省撰写帝范,反省过失,对继承者总结为君之道。

对自己的评价:

“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 唐太宗对自己一生“ 功大过小” 的评价是贴切的。

四、综合评价先结合教材12 页学习延伸第一题,请学生初步评价唐太宗,然后综合分析,并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原则等。

1、功:

执政思想强调存百姓,执政用人唯贤,虚怀纳谏,轻徭薄赋,慎法文治,崇儒尊孔,对边疆安抚怀柔,对外政策友好开明,形成“ 贞观之治” 局面,为封建盛世打下坚实基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过:

晚年难免一些过失,享乐思想做法滋生。

3、总评:

封建社会走向强盛时期的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关于太宗治国之道,贞观纪要为后代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

教学反思

(五)教后记对本课的备课和教学容易疏忽一个问题:课本内容与本课实际要求的重点的出入。课标着重要求本课让学生掌握“ 贞观之治” 的表现,和太宗皇帝一系列政策对后世的影响。而我们人民版教材中对于贞观之治仅仅在“ 用贤和纳谏” 问题、民族问题上下了很大篇目,而对其统治期间政治、经济、文化、对外等方面几乎只字为题。所以在备本课时,对贞观之治的其他相关内容突破书本做了一些补充。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适当的补充后,学生对“ 贞观之

治” 也确实有了更全面和客观的理解。如果光读课本那么学生很容易简单认为跟唐太宗有关的无非就是打仗和用人。

【2020】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选修一)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 (选修一)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民主思想与政治实践》,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如下: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1、重点工作: (1)主抓基础知识,每一单元的复习都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线索。 (2)多研究一些习题,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习题,扎扎实实的做题。 (3)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2、具体措施: (1)立足课堂教学,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二年级的学生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三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练习

1、以下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三国同盟正式形成②英俄签订协约③英法签订协约④萨拉热窝事件 A.①③②④B.①③④②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仍为英法所控制||,这说明() A.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仍以欧洲国家为中心B.英法两国仍掌握着世界经济霸权 C.美日对控制世界的问题并不感兴趣D.国际联盟实质上是英法两国的联盟 3、有人指出:“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形成这个观点的依据是(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局限在欧洲范围内进行 C.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实际交战国均为欧洲国家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4、梁启超一直推崇欧美||,但是民国8年游欧归来后||,发表《欧游心影录》||,正式宣布科学破产||,开始埋首整理国故||。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法国大革命的冲击 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打击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5、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结论的依据是( )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战争的深层原因是英德矛盾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6、1918年初||,首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一名德国中学历史教师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发表震惊世界的历史哲学名著《西方的没落》||。联系首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西方的没落”中的“西方”应该是指( ) A.英国、法国、德国、奥匈B.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C.英国、法国、德国、俄国D.英国、法国、德国、日本 7、高二历史课上||,关于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的讨论十分激烈||。下列四位同学说法最确切的是( ) A.甲:美国参战的主要原因是德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B.乙:美国参战时协约国集团在一战中还处于被动局面 C.丙:美国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原在山东的势力范围和太平洋上的岛屿 D.丁:美国参战是为了捞取战利品||,达到战后称霸世界的目的 8、以下表述与20世纪初的史实不符的是( )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B.整个世界被列强完全瓜分 C.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剑拔弩张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9、从全球的观点来看||,其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开启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进程||。这一进程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材料评述的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B.第一次世界大战 C.俄国十月革命D.巴黎和会 10、19 世纪60一90 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 A.力图保持欧洲大国之间势力平均 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人欧洲事务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D.势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小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4-2《冷战的开始》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4-2 冷战的开始同步精品教案新 人教版选修3 ★课程标准:美苏的冷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战略;丘吉尔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组织;对德国的分区占领;柏林危机的概况;德国的分裂。 2、理解:情报局、经互会、华约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抗衡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措施;柏林危机是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尖锐对抗的产物。 3、运用:通过“冷战”的讲述,使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分析国际关系问题,进而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比较:美国对苏联采取除战争以外的冷战政策,而苏联也采取相应的对抗措施,从事形成两大对立的北约与华约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一战前出现的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集团的异同。 2、问题探究:通过对冷战的讲述,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从中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3、论从史出:通过相关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冷战政策的表现和实质,从而认识到美苏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与较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使美苏战时同盟不复存在,代之以对抗和争夺。 2、冷战是造成国际局势紧张和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及苏联相应的反击措施。 难点:对战后美苏之间冷战的对峙状态的理解。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是在讲述第1课雅尔塔体系下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基础上,进一步讲授美苏之间对峙的主要方式及其具体措施问题,即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冷战政策及苏联相应的对抗。此外,本课还就双方对峙的重点和前沿──欧洲的德国及其首都柏林所体现的激烈冷战的状况作为典型例证予以展现。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导入: 先在多媒体打出下面两段材料,引导学生分析: 材料一: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的军队所到之处。──斯大林 材料二:我们必须强硬对付俄国人,他们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闯进瓷店。他们建立政府只有21年,我们已逾100年,英国更是有数百年悠久历史。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知行知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杜鲁门师:上述材料中,两大阵营首脑的确都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而曾经在战火中并肩战斗、共御强敌的盟友在和平来临时却分道扬镳、反目成仇。从两国最高领导人的话中可以看到,不乏对抗、争夺和浓重的火药味。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分析一下,美苏之间可能的矛盾是什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教案:3.3走向世界大战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课时:1.5节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师:这样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有人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导言。 师: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它历时6年,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61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参战。对于这样一场战争,丘吉尔却认为它根本没必要进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个结论是言之有据还是空穴来风,答案就在本课的内容中。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概念:英、法、美等西方大国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企图“祸水东引”。 2、运用: (1)李顿调查团:迁就日本,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府向国联行政院控告日本侵略。国联向中日两国发出内容相同的电报,要求双方立即撤退军队,又成立有英、美、法、意、德5国代表参加的调查团,以英国驻国联代表李顿为团长,到中国东北调查“中日冲突的根源”。经过半年多的活动,调查团于1932年10月公布调查报告,虽承认“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否认日本的军事行动是“合法的自卫手段”,指出伪满洲国是日本炮制的傀儡政府,但又认为中国的抵制日货运动是“中日双方冲突的重要原因”,说中国革命运动“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并认为“从苏联来的共产主义目前的传播”是研究东北问题“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因素”,因之“日本之欲谋阻止满洲被利用为攻击日本的根据……日本欲有采取适当军事行动的能力,吾人均可承认。”报告书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由中日和第三国派员组成顾问委员会,其中“日本人应占重要比例”,外国顾问握有重要权力,中日军队都撤出东北,由外国教官协助组织宪警维持秩序。这个方案反映了西方大国企图达到变日本独占的东北为列强共管的殖民地的目的。日本于1933年声称在“关于建立远东永久和平的政策问题”上与国联“有深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世界遗产委员会有责任对各国的世界遗产进行监测,问题严重的遗产项目将被( ) A.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B .列入《世界遗产公约》 C.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D .直接取消世界遗产资格 2. 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世界遗产面临的威胁有( ) ①工业化浪潮②自然灾害③城市化④战争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 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应该( ) A.就本国的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B.就本国的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C.就本国的自然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D.就本国的所有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4. 关于《世界遗产公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是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倡议签署的 B.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 C.《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遗产,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D.为保证《世界遗产公约》的实施,成立世界遗产中心 5.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或自然遗产应具备的必要条件是( ) A.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B.属于濒危的文化或自然遗产 C.广为人知的文化或自然遗产 D.见证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古迹 6. 中国拥有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和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中国宝贵遗产的保护情况和成果有 ( ) ①1985 年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 ②是独一无二的拥有世界遗产类型最齐全的国家③是拥有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④北京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 ⑤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

2020学年高中历史 3.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历史选修三:第三单元第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第7课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结束 一、盟军的反攻 1.太平洋战场 (1)瓜岛战役:1942 意义:美军从此牢牢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2)马里亚纳战役;菲律宾战役 结果:日本的海空军主力基本被消灭 2.北非地中海战场 (1)北非战事结束: 1942年美英联军“火炬”登陆 1943年北非德意军队投降 (2)意大利投降: 1943年7月,盟军西西里岛登陆 意大利政变,新政府投降 (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3.苏德战场 (1)库尔斯克战役: 1943年7月,坦克会战。 德军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2)苏军基本收复国土(1944) 二、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1、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开罗会议的召开(1943年11月) 参加国:中、美、英。 会议内容: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意义: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承认。 德黑兰会议的召开(1943年11月) 参加国:苏、美、英 内容:决定在1944年5月由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战后处置德国;成立国际组织。 2、开辟第二战场的目的 为了加速战争进程,早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1944.6) 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由美国人艾森豪威尔指挥。 4、第二战场开辟的历史意义

从此法西斯处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加速走向灭亡。 诺曼底登陆战役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战前的准备长达半年,兵力和物质准备充足,对登陆地区的天气、地形等作了详细调查;第二,登陆是在掌握了绝对的制空、制海权的条件下实施的,在登陆前和登陆过程中以强大的航空兵进行猛烈轰炸,摧毁德军海岸防御,掩护步兵登陆;第三,有大规模空降相配合;第四,采取了严密的伪装措施,在登陆前,对加来地区进行了猛烈轰炸,使德军错误地作出判断,将大量兵力配置在加来地区,从而使诺曼底地区成了防御的薄弱环节,使盟军登陆得以成功。 盟军登陆成功后,对德国展开了强大的攻势。1944年8月盟军占领了巴黎,很快,整个法国被解放。 三、德国法西斯的覆灭 1.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 内容:加快战争进程,战后对德国的处理和战后世界事宜的安排。 2.盟军的进攻,柏林战役 3.德国投降(1945.5.8) 四、日本投降和大战的结束 1.盟军对日本的打击: 1945年初,美军已日益逼近日本本土。4月,美军攻占硫磺岛和冲绳岛,轰炸日本本土。日本经济濒于崩溃。 2.波兹坦会议: ⑴背景 反法西斯战争全面胜利即将来临 ⑵内容 ①着重讨论战后世界安排问题 ②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3.中美苏对日本的打击和日本投降

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6】知识点总结(全站)

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模块着重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容及其它的文化价值,从而在文明史的架构里呈现新的历史画面。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人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所创造的文明已经与自然和人类的精神融为一体,这是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和谐融通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促进人类的进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在国际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了解和考察世界文化遗产是学习者面对的时代命题。本模块教学的三维目标表述如下: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容及其多姿多彩的个性化特色;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的;能够用艺术的美的眼光来审视和感受这些文化遗产,并且能就这些遗产对不同文明的影响作出初步的分析和总结。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能够收集有关资料,以多样的学习方法体会与感悟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体会互动合作的学习过程;培养开阔的视野,学习认识中国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地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和多元文化价值观;认识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懂得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从一些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中认识其特殊的教育意义。 上述三方面目标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整体,是通过各单元的教学来呈现的,每个单元都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产的光芒,每个单元在表述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也折射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意蕴。在教学过程中,要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以保证高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 一、课标容 (1)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容,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 (2)简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识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3)了解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是确认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则,认识保护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二、教学要求 第1课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教学要求 知道世界遗产的三大类别;了解世界文化遗产重要概念;了解《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容;知道世界文

高中历史选修人物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人物教案 【篇一:高中历史 1.1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教 案新人教版选修4】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关于课程标准 1、内容: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 始皇的历史功过 2、三维目标: 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互动关系,科 学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通过学习,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 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科学评价 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 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 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 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关于教学指导意见 : 1、内容: 2、三维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要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理解他们的历史贡献,并将他们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 在过程与方法:要积极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以辨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依据,开展评说重要历史人物的教学 活动,从而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 1 的关系;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心体会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奋斗历程和探索 精神,感受他们的独特个性和魅力,确立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人 生态度,增强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 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责任感。 三、关于备课 1、总体把握: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兼并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建立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创建了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 度和官僚制度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早期模式,对以后历代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3《走向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3-3 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演变而成的。在战前发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中,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则因贫穷落后,国力弱小,且各自为战,这就使它们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因此当时并未直接卷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力量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难以避免。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目录 课标要求 (1)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3)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5)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8)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10)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13)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8)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21)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24)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28) 课标要求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训练(附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训练 注:答卷卷面要求 (1)格式规范: 首先,写明关键词; 其次,根据要求(答案来源、语言要求、要点分值)组织答案; 第三,按照设问要求,一一对答;段落化(一问一段)、序号化(要体现要点层次)。 (2)书写规范: 书写工整、字迹清晰;标点规范;历史术语;要点化、简洁化。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习题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9分) 2.(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末书院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整顿、改良旧书院:主张裁减旧的诗文词章之学,在保证传统的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索,务臻其奥”。(二)另建新型书院:如上海格致书院,聘请西方学者教授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技术),后分为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学,学生可任取某学,逐次讲习。(三)将旧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始于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菜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建议:“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推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然后再逐渐推广。于1901年8月下令将各地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至此,延续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书院即告结束,以后虽仍有以书院命名的,但已是属于新教育范畴了。 ——摘编自《中国教育史》网络课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新变化。(9分)

高中历史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知识总结培训讲学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世界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公约》(《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帕特里莫尼托 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 线索说明:⑴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它所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代替的财富,是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世界遗产包括地球进化形成的自然遗产和人类生存而产生的文化遗产,以及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民间口头形式传播下来的无形文化遗产,它与上述有形物质遗产共同构成了世界遗产的四种基本形态。由于文化景观这一类遗产与文化遗产、双重遗产有直接关联,登录标准又运用文化遗产和双重遗产的条件,故不单独列入类型。 ⑵了解《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关于“主要内容”需掌握四个要点: ①确立了在人类生存环境里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思想的指导原则 ②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以利用国际援助与合作 ③将一部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共同财富,加以重点保护。保护的原则是“真实性和完整性”。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提供经费与技术援助。 ⑶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登录《世界文化名录》的文化遗此,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且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 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②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范本

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范本 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范本 《雅典城邦的兴起》 教学目标 识记: 1.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 2.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 3. 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 理解与运用: 1、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2、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2、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作用;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综述第一单元三课之间关系: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改革的背景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改革的内容 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改革的影响 ★回顾必修一内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按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为雅典民主制度的 建立奠定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确立起雅 典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扩大公民参政范围 ;改革公民大会; 改革五 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 顶峰——“黄金时代”。 ★了解荷马时代 爱琴文明:(大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200年) 中心:“克里特文明”与 “迈锡尼文明” 荷马时代:(约公元前12世纪至前9世纪) 是古希腊从青铜器向铁器过渡的时代。反映这一时期希腊社会情况的是的《荷马史诗》,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之为“荷马 时代”。 古代希腊发展简史: (1)爱琴文明时期(公元前20——前12世纪):主要是“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多建立君主制国家; (2)荷马时代(前12——前9世纪):外族入侵,文明倒退,回到氏族公社制度。 (3)早期希腊时代(BC.8—BC.6世纪):梭伦改革(BC594年)和克里斯提尼改革(约BC508年) 形成城邦国家,雅典( Athens )和斯巴达(Sparta)成长起来,政体多种多样,主 要有君主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僭主制度等。 (4)希腊古典时代(BC.5—BC.4世纪):伯里克利执政时期(BC443—429年) 雅典民主走向成熟,前期是希腊城邦鼎盛时期,随后走向衰败,最终被马其顿人(亚历山大)征服。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教学设计2:第2课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教案

第2课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要求]了解李时珍的主要事迹,认识他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课标解读] 基础目标是掌握詹天佑幼年留学、回国建造铁路、维护国家铁路主权等方面的主要活动。能力目标是理解他为中国铁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感受他为振兴中华孜孜以求的精神。考查的重点多与其他科学家综合命题,集中在突出贡献和科学精神、爱国精神上。 【情境激趣诱思】 货币上折射的历史右图是一枚1914年交 通银行发行的纸币,面额50元,主图为京张铁 路实景,取材于该路开通之初拍摄的“青龙桥站 西上下火车同时开行由南望景”照片。京张铁路 于1909年建成,它是我国第一条自行设计施工 的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巧妙地设计了一条“之” 字形线路,成功地越过了八达岭之巅。纸币上的铁路正好处于“之”字形线路的分岔处(拐点在右侧画面外)。两段轨道近似平行,且路基高度相差如此悬殊,极为罕见。看上去两列火车都朝左侧行进,而实为上下行反方向运行(上边的火车下行,开往张家口方向;下边的火车上行,驶向北京方向)。这在单线铁路上堪称奇观。詹天佑的杰出才能为世人瞩目,同年,他被选入美国土木工程学会和英国皇家工商技艺学会会员。京张铁路的通车,极大地增长了中国人民自强奋进的志气,“实业建国”“筑路强国”的呼声日益高涨。1912年,孙中山先生提出10年建造20万公里铁路的宏伟设想,亲自视察京张铁路,并邀请詹天佑协助筹划全国铁路。1913年,詹天佑又赴日本考察铁路,为建路募集资金。上述纸币正是顺应时代潮流而面市的。 【诱思探究】上面的材料显示出京张铁路和詹天佑在当时国人心中怎样的地位? 【教材内容详解】 一.幼童留学生

最新人教版选修六高中历史6.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配套习题及答案

1、下列对故宫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它是一座皇家宫殿,也是一座博物馆②它凝聚着近600年的宫廷变迁③它积淀了几千年的文诉说和生命智慧,有着厚重的文内涵④它是中国 封建社会最后的文明辉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①③④ D、③④ 2、下列对故宫午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故宫朝东的正门,开有三门,左右两侧又各开一个掖门 B、清朝规定,午门的正中一门为皇帝专用 、左右掖门,只有在举行大典时才开放,文官在左、武官在右,分别通行 D、午门正中的一座门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意在显示“九五至尊”的威严 3、故宫中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是 A、外朝 B、内廷、皇极殿 D、文华殿 4、现存中国古代最高最大的宫殿是 A、皇极殿 B、中和殿、保和殿 D、太和殿 5、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其中殿试是最高一级,考中者称为“天子门生”,皇帝举行殿试的地方是 A、太和殿 B、中和殿、保和殿 D、文华殿 6、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清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当权者却贪图享乐。为此,有人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今日幸南苑,明日幸北海,何日复幸古长安?”下联是:“五旬割琉球,六旬割台湾,七旬又割东三省,每逢万寿无疆。” (1)结合所知识,指出这副对联抨击的对象是谁?说说你的由。

材料二云龙石雕是故宫最大的一块石雕,原产于北京房山的大石窝村······从大石窝村到北京不50多公里,竟用了2万多民工,历时20多天,花了10多万两白银才运到。 图 图一保和殿后的云龙石雕 (2)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的感受。 7、建筑技术本身也反映一种精神和文。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汉高祖七年)二月,至长安。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大仓。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劳苦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上说。——《汉书·高祖纪》材料二宫成,适当叔孙通习礼成,诸侯群臣朝会,高祖叹曰:“吾乃今日方知为皇帝之贵也。”——《汉书·叔孙通传》 (1)阅读以上材料,请说明汉高祖对修建皇宫这件事的态度前后有何不同,为什么? 材料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课标要求】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1.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2.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3. 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 2)工商业的发展: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3.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及其政治主张 3)首席执政官梭伦:1.萨拉米斯岛问题2.BC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工商业的发展)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运用:(工商业的发展、首席执政官梭伦)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过程与方法:(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阅读摘要、(工商业的发展)纲要图示、情景再现、辩论比较(首席执政官梭伦)史论结合、自主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作用;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改革的自然条件) (1)环境优越:位于阿提卡半岛,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资源丰富:盛产葡萄、橄榄、优质陶土和大理石等;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港。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改革的政治背景) 1、城邦国家的雏形 (1)背景:荷马时代,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2)时间:公元前9——前8世纪 (3)特点:小国寡民 (4)标志: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 (5)社会成员:贵族和平民(农民、手工业者)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1)原因: ①政治上,贵族掌权(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平民政治权力太少(公民大会)。 ②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2)结果:雅典平民武装暴动(前632年),政局动荡 (3)影响:敲响警钟、局部调整、真正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5.8《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教案

第1课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 教学目标 识记平遥古城的历史沿革、建筑布局和特色、“日升昌”创办和古民居建筑特色、双林寺和镇国寺的价值。 探究古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内在关系、遥古城的建筑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 教学难点 平遥古城建筑和古民居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计 本课导入可以用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中的一段话作为引言: “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竟然是山西!直到本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在山西最红火的年代,财富的中心并不在省会太原,而是在平遥、祁县和太谷,其中又以平遥为最;平遥人也因最善经商、理财和最会办金融事业,而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中是这样说平遥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紧随课文的介绍到平遥去进行一趟短暂的旅行吧! 第一目“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平遥古城” (2)古城墙的结构 对古城墙外观的介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幻灯片提供清晰的图片或者是视频资料,以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老师还可以提醒学生从历史小说的描述或者是历史剧中加以印证,一方面可以加强印象,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历史知识“用”起来。其中重点介绍古城墙的历史地位──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从而体现了平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性的一面。 (3)古城的建筑布局 问题提出: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是如何体现出以儒家思想为主、“神人共治”和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的? 具体要求:安排学生自行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尝试讨论解决上述问题,然后选代表分别阐释各自的观点,最后教师加以总结。 主要观点:古城严格遵循“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文武对应”、“上下有序”的礼制程式,形成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道观,右寺院的相互对称的建筑布局。这种礼制程式很好地体现了儒家思想。其具体的建筑布局中有道观和寺院,代表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同时把庙和县衙署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体现了“神人共治”的思想。 第二目“山西第一票号‘日升昌’和古民居建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