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制定实行

公共政策的制定我们需要考虑多方便的因素,从科学的角度去制定可执行高效率的为人

们服务的公共政策。

一、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是政策环境的产物,二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

互影响、相互作用。就其关系而言,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政策则改善和塑造

环境,具有反作用。

首先,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其次,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

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再次,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

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最后,公共政策也不是完全消极和被动的,它对政策环境也具

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1.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系、矿藏甚至人种等自然构成。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摇篮,它与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有着

极为密切的关系。

2.经济环境的影响

所谓经济环境是指对政策系统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要素的总和,主要由社会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构成,包括生产力的结构、性质(科技发展、国民收入、资源分配等)

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个人所有、集体所有、国家所有等)。世界上各国之间,国内各地

区之间,由于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的状况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经济环境就表现出极大的不同。

3.政治传统与政治文化的影响

政治文化通过社会化过程代代相传,是影响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也是政治心理和主观活动的集中表现形式。所以,公共政策并不是绝对客观地受外界影响及

目标指引,其中也包含了主观的认知成分。

4.社会变迁的影响

凡社会制度(包括社会的根本制度和各种具体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人口、社会规范、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一切社会现象突发的、急剧的变化或渐进的、缓慢的变化都可叫做社会变迁。由于社会变迁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社会系统的平衡,所以必然

会对公共政策造成冲击。

5.国际环境与公共政策

国际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同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关

系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国际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随着国际关系的日益发展,国际交流不断扩大,国际社会中出现了许多需要各国政府联

手解决的问题,如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交通、通讯工具的不断完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各国之间

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国际环境因素对各国公共政策

的影响将有增无减。

二、政策工具

工具是一个行动者能够使用或潜在地加以使用,以便达成一个或更多目的的任何事物。简单地说,政策工具就是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尽管“内部管理”、“人力资源政策”、“网络管理”、“政策实验”等东西在某种意义或角度上可以看作政策工具,但最好是将政策工具限定在实现政策目标或结果的手段这一特性上。事实上,政策工具既可以界定为一种“客体”,也可以界

定为一种活动。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工具看作为一种客体。例如,在法律文献中,人们往往将法律和行政命令称为工具;另一方面,工具也可以看作是活动,因而有学者将政策工具定义为“一系列的显示出相似特征的活动,其焦点是影响和治理社会过程”。这种定义扩大了工具的范围,将某些非正式的活动也纳入工具之中,然而,却使“政策”与“工具”的界限更加模糊。

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几类:

1.自愿工具,核心特征是它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它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完成预定

任务。包括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市场。

2.强制工具,也称直接工具,强制或直接作用于目标个人或公司。在响应措施时只有

很小的或没有自由裁量的余地。包括管制、公共事业、直接提供。

3.混合型工具,兼具自愿性工具盒强制性工具的特征。混合型工具允许政府将最终决定

权留给私人部门的同时,可以不同程度地介入非政府部门的决策形成过程。包括信息与劝解、补贴、产权拍卖、征税与用户收费。

三、影响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主要因素

公共政策是基于公共选择基础上的政策。公共选择是和私人选择相对应的选择,它基于

财产不能靠私人竞争在自愿的双边契约中来配置的成本和收益不能内部化的决策。由于公共

选择不涉及双向的付出和收益,只涉及非相互性的收益,因此容易导致塔便车、败德、公地

灾难和代理人机会主义。因此,公共选择需要有强制。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很多,主

要包括制定者、执行者、实施对象、既得利益集团等,也包括下面所指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与政策执行系统发生密切联系并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外部自

然条件。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理环境、生物环境和宇宙环境。自然环境与一定的政策执行系

统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影响着政策执行的过程及其结果,社会环境通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道德和风俗习惯等表现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

四、制定公共政策的原则

从哲学意义上说是一般性、共性,是一面旗帜。不论决策主体或客体如何变化都要遵循

一般标准,它直接关系到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效果。

群众利益原则是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原则,它高于其它原则,这是由我们国家的性质决

定的,也是行政决策目标的集中体现。

实事求是原则:公共政策的决策必须以尽可能客观、科学的眼光对现存系统进行考察和

诊断,特别是要勇于指出系统存在的缺陷和弊病,而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公共政策。制定公共

政策必须考虑到系统所处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和变量,特别是国家的具体情况,要根据现实需

要和具备的条件制定公共政策。

产出优先原则:公共政策制定要把政策对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放在首要位置。公共政策

制定的形式必须根据其能否促进系统的产出来确定。把公共政策对社会的影响作为根本出发点。

有选择的激进主义原则:公共政策制定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激进主义和渐进主义两个对

立范畴。在制定政策目标时应经过认真研究和周密考虑,选择好目标,在短时间内,带动整

个系统的提高。

综合协调原则:制定公共政策要对系统内外各方面的情况做通盘考虑和安排,在把握系

统整体的前提下,实行科学的分析和总体的综合,以实现公共政策决策的总体目标。

远期与近期成效兼顾的原则:制定公共政策在总体规划前提下,分清主次先后,轻重缓急,使远期与近期成效达到兼而有之的原则。

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握国内外公共关系的现状,剖析公共关系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认识公共关系的社会历史必然性,更好瞻望公共关系的未来发展。 学习方法:以识记为主,领会公共关系作为一门职业和学科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把握公共关系发生与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尤其需要通过阅读,了解公共关系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以及公共关系在中国的未来走势。 第一节公共关系的起源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职业和学科,最早产生于美国。但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作为人类一种朴素的思想意识观念,作为人类一种不自觉的社会活动却早已问世

了。 一、古代时期-----公共关系思想的萌芽 1.考古学家发现,远在公元前1800年伊拉克原一种农业公告,很有点像现代社会某些农业组织公共关系部的宣传资料。 2.在古希腊,社会对于沟通技术非常重视.有些深谙沟通学问的第一流演说家常常被推为首领。 古罗马独裁者儒略·凯撒的纪实著作(高卢战记)被公共关系同业工会主席李利·比诺称为“第一流的公共关系著作”。 希腊人认为,较强的修辞能力是参与政治过程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政治家与公众之间的桥梁是靠修辞来架筑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经典著作《修辞学》被西方公共关系学界认为是最早问世的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书籍。 3.在我国古代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和军事活动中,亦有许多类似于公共关系活动的成功范例。

1)古代的游说活动 2)古代帝王对民意的重视 3)古代商业经济领域的诚信原则“和” 4)古代军事领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仅仅是“类似”而已,公共关系其源头并不在古代,而在近代的美国。美国19世纪中叶风行的报刊宣传活动,可以说是公共关系的发端时期,其代表人物是巴纳姆(Phines T.Barnum)。 二、巴纳姆时期------现代公共关系的发端19世纪中叶在美风行的报刊宣传活动,被认为是现代公共关系业的“前身”。 “报刊宣传活动”,是指一个组织为了自身的目的和利益,雇佣报刊宣传员在报刊上进行宣传活动,以制造舆论,扩大影响。 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巴纳姆。巴纳姆的信条是“凡宣传皆好事”。 当时,这种把新闻媒介视为异己,或利用

【发展战略】关于促进新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

关于促进新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 新一代通信技术和新计算方法、模式的出现,催生了新信息技术应用和新信息产业的发展。新信息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优化环境巩固规模优势,以重大工程带动技术突破,以新的应用推动新信息产业发展,是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把新信息产业培育成为战略产业,特制定本政策。 一、发展现状 (一)现状。 1.信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一是规模和效益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全省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11亿元,总量居全国第四位。软件业主营业务收入484亿元,增长25%。通信业务收入509亿元。新信息产业规模达2100亿元,占比29.1%。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软件中间件、集成电路设计、高端容错服务器、液晶电视LED(发光二极管)背光源和模组、碳化硅晶体材料及单晶生长炉、半导体发光器件及白光照明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实现新突破。手机、通信基站、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光电子、光伏电池、电子器件、软件外包服务等高端产业增幅都在20%以上,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全省拥有1个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5个国家级信息产业园、29个省级信息产业园,2个国家级软件园、11个省级软件园。以青岛为龙头,以胶东半岛和济南都市圈为基地,沿胶济铁路沿线铺开并向两翼拓展的信息产业带基本形成。三是技术创新和标准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全行业拥有国家创新型企业3个、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个、国家和省级重点试验室8个、软件工程技术中心35个、集成电路设计中心8个,光电子和光伏工程中心14个、重点科技成果近4000项,申请专利 2.2万项,参与制订或修订国家标准62项。 2.信息网络发展能级稳步提升。近年来,我省通信业务总量、业务收入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截至2009年9月,全省固定电话总数为2381.9万户(含专网31万户),普及率为25.3%,居全国第三位;全省移动电话总数达到5025.9万户,同比增长11.2%,普及率达到5 3.4%,居全国第二位;以XDSL、LAN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宽带接入业务保持高速增长,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748.1万户,同比增长26%。 3.信息技术应用步伐继续加快。我省重点针对轻工、纺织、石化、机械、建材、冶金、煤炭、电力、医药等行业,围绕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控制、产品营销、企业管理、节能减排等环节,启动实施了“四个一百”工程,大力加强工业软件、应用电子、行业应用方案等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切实加快信息技术改造、电子商务、移动信息化、中小企业信息化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应用,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20%,初步形成了“点(企业)、线(行业)、面(区域)”的三级两化融合推进模式。 (二)发展形势。智慧地球、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概念、新技术的提出,使传统信息通信技术和产业发展格局正在被打破,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力争抢占发展制高点,给我国技术、产业和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全球科技创新必然带来新一轮的资源配置和分工调整,有利于推动我国新信息产业的加快发展和结构升级。 二、发展目标

公共政策制定意义(1)

公共政策制定意义 摘要:公民参与在公共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 众的主人翁地位,真正贯彻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原则,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以实现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中的意义是极其重大 而长远的。公民参与也是民主程序的核心概念,“真正的民主,需要 通过‘公民持续的参与’,方能领略什么是民主,在心理上融会和建 立民主作风,在行为上获取民主办事的技巧和方法,这样才能够保证 社会运作是真正由人民主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的迅速发展,公共政策已经成为政 府调控现代市场经济和实行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不过,因 为政府自身的缺陷和公共事务的复杂等因素,公共政策往往并不像人 们所想象和期望的那样有效。为了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人们持续地从多方视角、通过多种途径实行探讨及实践。本文从“公民参与”视角出发,从原因和背景、功能、争议及存有问题和对 策几个方面论述了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以期为公民参与乃至政策 科学的发展“添一把薪”。 一、公民参与的原因及背景解析 1.公共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都以社会民众为基础 首先,政策的需求信息来自社会民众或团体(利益集团)。任何一项 政策的实际需求总是来自社会的实际需要,代表公众实际利益和要求 的政策总是从民间社会首先萌发。且任何公共政策总是涉及广大民众的,公共政策应是以保护他们的起码利益为目的的。其次,民众也是 公共政策运行的主体,公共政策的执行常常需要施政者与影响对象之 间的密切合作。如果后者是被动的、消极的,那么政策的效果会大打 折扣或成本大增。政策制定者也只有在充分考虑到政策相对人的态度、利益得失,才能够制定出最符合社会需要、最能为社会公众所接受的 公共政策。

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13小题.每题1.0分,共13.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关于社会政策的对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社会政策对象是社会政策的接受者 B .社会政策对象的被动性是绝对的 C .低保差额补助是社会政策对象差异性的表现 D .青少年作为社会政策对象是与未成年人保护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连在一起的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B 项,社会政策对象是一定政治产品的消费者。在许多情况下,由于产品的原因或者消费者自身的原因,消费者对某些政治产品是没有选择的,只能逆来顺受,表现出一定的被动性。然而,这种被动性是相对的,消费者也可以依据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对某些政治产品提出自己的意见,间接地参与社会政策过程。 第2题 社会政策的直接主体有( )。 A .行政机关 B .利益集团 C .参政党 D .公民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解析] 社会政策的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者,这类社会政策主体主要包括以下社会政策制定者:①立法机关;②行政机关;③执政党。BCD 三项属于社会政策的间接主体。 第3题 社会政策对象在社会政策过程中主要扮演的角色不包括( )。 A .政策诉求者 B .政策接受者 C .信息提供者 D .政策调整者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与社会政策主体相比,社会政策对象在社会政策过程中主要扮演以下三个角色: ①政策诉求者;②政策接受者,社会政策主体是社会政策的实施者,社会政策对象则是社会政策的接受者;③信息提供者,相对于社会政策主体来讲,社会政策对象也是信息提供者。D 项属于社会政策主体的角色。 第4题 为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部分地区开展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从社会政策主体角度分析,政府在这些社会过程中扮演了( )的角色。 A .政策制定者 B .政策实施者 C .资源提供者 D .政策调整者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资源提供者是社会政策主体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政策制定是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社会政策实施则是把这种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落到实处。即使是社会政策的评估和调整,也不能没有社会资源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学发展历史的简述

西方公共政策学发展历史的简述第一阶段创建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1.1 标志性事件 1.1.1一次学术会议 即“关于国际关系论的革命性、发展新血水讨论会”(简称RADIR学术会议)。 会议在美国西部斯坦福大学召开,与会成员有当时闻名于世的一些社会科学精英人士。 1.1.2一本著作 即《政策科学》(The Policy Sciences)。 这本著作是作为上述会议主要成果之一的论文集,1951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作为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然而并未在社会上包括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生中产生较大的影响。 后来许多学者认为,其真正意义在于引发了社会科学上的“静悄悄的革命”。 1.2代表人物:哈罗德·拉斯韦尔 1.3主要思想 20世纪60年代,公共政策学者致力于研究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其中对议会、政府和政党作用的分析和评价。在这一时期,将政策制定规划视为由若干环节按照程序组成的循序推移的过程,大多采用线性思维方式。 1.4相关评价 这一时期的公共政策学过分偏重自然科学和枯燥的数字,因而是一门生硬的机械的科学,不可能推动社会前进。 第二阶段发展时期——20世界70年代 2.1标志性事件及代表人物 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的出版,包括《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1968年),《政策科学探索》(1971年),《政策科学构想》(1971年)。 这三部著作是由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叶海尔·德洛尔(Yehezhel Dror)在1968年至1971年旅居美国期间写的。 2.2主要思想 德洛尔认为,公共政策必须要构建一个模型,并且要包括方法论和决定论。他将医学上的治疗来比喻这种模式,治疗一般有两种模型,一是通过外部处理,一是让患者自己恢复功

国家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支持

国家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支持 为了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教育部在政策、规章和标准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1)颁布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法规 在2000~2002的期间,教育部已经发布了多项与基础教育信息化相关的规制和指导意见,如:2000年7月发布了《教育网站和风校暂行管理办法》,2000年11月印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6月发布了《关于开展教育系统办公自动化和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2001年11月发布了《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 (2)建设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 2000年初成立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2002年12月经国家标准化管理会批准成为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专门从事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及远程教育应用技术的标准化工作。该委员会已经制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简称CELTS),并且发布了十多项部颁规范。其中,2002年12月,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该规范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专家编制的,经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批准为CELTS标准系列中的一项专用规范,编号为CELTS—42。2002年9月,教育部发布《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该标准是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和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牵头组织力量开发的,从1999年开始,历时3年才编制完成的。该标准现也纳入CELTS体系,编号为CELTS—40。 (3)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 2002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十五”期间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发展目标和措施,明确指出,要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各种方式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一轮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培训,并加强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的培训,并加强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的培训,争取用2~3年时间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骨干教师和网络技术管理人员有针对性的轮训一遍,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国家还将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和管理春员的培训。此外,许多省市的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发布了一批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法规及管理办法,譬如广东省在评定教育强区、强县、强镇的标准中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的指标,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1、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公共政策分析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信息化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 则。 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包括系统科学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预测方法等几种基本形式。 2、公共政策分析模式 (1)内容—过程分析模式 这是美国学者麦考尔与韦伯提出的分析模式。它强调公共政策分析应集中在内容与过程的分析上,主 张使用规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两种方法。 (2)系统分析模式 这是美国行政学家沃尔夫提出的分析模式。它强调政策分析既要重视对政策制定的分析,也应加强对 政策执行的分析。 (3)信息转换分析模式 这一模式是由美国学者邓恩提出的。该模式认为,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事实、价值、规范三大问题,由此产生了经验方法、评价方法、规范方法三种分析方法。 3、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来划分,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可以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1)纵向结构包括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2)横向结构包括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社会政策和对外政策。 4、公共政策决策思维模式 (1)经验决策模式:最传统的决策思维模式。指决策者依据个人决策实际经验进行公共政策抉择的思 维方式。 (2)理性决策模式:二战后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家特别倡导的公共政策决策模式,又叫科学决策模式。指决策者采用科学实证的量化分析技术和严格的逻辑程序,对确定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最优的公共政策方 案设计和政策决定的思维模式。 (3)非理性决策模式:指决策者依靠直觉、信仰、意志、感情等非理性因素对公共政策作出选择和决 定的思维方式。 (4)渐进决策模式:该模式认为政策决定是人们根据政策经验,经过政治互动和渐进调试的过程,而 获得共同一致看法的政策活动

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试题

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 一、单选题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为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部分地区开展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从社会政策主体角度分析,政府在这些社会过程中扮演了的角色。 A.政策制定者 B.政策实施者 C.资源提供者 D.政策调整者 答案:C [解答] 资源提供者是社会政策主体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政策制定是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社会政策实施则是把这种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落到实处。即使是社会政策的评估和调整,也不能没有社会资源的支持与配合。所有这些社会资源都离不开直接主体尤其是政府财政的支持。政府向各类对象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行为,反映了政府扮演的资源提供者的角色。 2. 今后3年各级政府将投入8500亿元人民币用于医疗卫生事业。这体现了政府在该领域的( )角色。 A.政策参与者 B.政策评估家 C.资源提供者 D.政策管理者 答案:C [解答] 资源提供者是社会政策主体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政策制定是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社会政策实施则是把这种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落到实处。即使是社会政策的评估和调整,也不能没有社会资源的支持与配合。所有这些社会资源都离不开直接主体尤其是政府财政的支持。政府向各类对象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行为,反映了政府扮演的资源提供者的角色。

3. 社会政策的运行,是政府管理社会和推行的过程。 A.国家法律 B.法制建设 C.社会服务 D.社会公平 答案:C [解答] 社会政策的运行,是政府管理社会和推行社会服务的过程,也是政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目标的反映。社会政策的运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一系列具体要素和行动机制。 4. 社会政策的直接主体有。 A.行政机关 B.利益集团 C.参政党 D.公民 答案:A [解答] 社会政策的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者,这类社会政策主体主要包括以下社会政策制定者:①立法机关;②行政机关;③执政党。BCD三项属于社会政策的间接主体。 5. 社会政策主体出于政策制定过程的优势地位,他们的发言权远远胜过社会政策对象,这体现了社会政策主体的特点。 A.主动性 B.多元性 C.权威性 D.优势性 答案:C [解答] 相对于社会政策的对象,社会政策的主体的特点有:①主动性;②多元性;③权威性。社会政策主体的权威性特点主要表现在社会政策直接主体身上。它们相对于社会政策对象来讲,通常处于社

公共关系发展的历史

一、阐述公共关系发展的历史。(论述、1页) 公共关系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是有着悠久历史的。 古代西方的类公关。外国古代利用各种艺术形式、宣传工具、演讲和人际交往等手段去影响公众的观点和行为,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初期。古代埃及、巴比伦、波斯、古希腊、古罗马,统治者就一方面利用武力、一方面用舆论手段来控制社会,处理与民众的关系。这可以算是早期公共关系的萌芽。 主要代表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注重具体方法技术研究,如演讲,修辞,逻辑,旨在说服他人。亚里斯多德的修辞学强调怎样用语音来影响听众的艺术。 中国是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蕴藏着深刻而丰富的公共关系思想与活动,可追溯到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老子、鬼谷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安石等安邦治国方案及政治活动中体现了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如老子提倡“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的与人为善的交往原则;兵家认为“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原则;法家以“性恶论”应用法、术、权、势来管制民众;纵横家则提倡“远近交攻,纵横捭阖”的思想;儒家孔子提出“仁政”忠恕之道、信义为重,孟子提出“君轻民重”、君王应体恤民情。古代公共关系重视民心所向,调节施政措施;守信用,重信誉;重视人际关系,强调人和的重要作用。 纵观中西方古代的公共关系,都带有浓厚的功利性;盲目的,被动的进行原始状态的公共关系,本能的自发行为,没有明确的公共关系意识;与其他活动交织在一起没有分化出来;主要发生在政治领域,不涉及经济。 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诸多不同,但在社会的长期不断发展中,都为现代的公共关系积淀了一定的经验。19世纪中期,公共关系开始由原始向现代、由朦胧向清晰、由零星向系统、由感性向理性的历史性转变。到了20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开始在美国出现。 现代公共关系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菲尼斯·巴纳姆时期、艾维·李时期、爱德华·博内斯时期以及斯科特·卡特李普和弗兰克·杰弗金斯时期,基本走向成熟。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向全世界延伸,公共关系发展职业化、行业化,理论规范化、国际化,主体多元化,全方位发展。1955年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在英国伦敦成立,总部在日内瓦。80年代进入中国大陆,这些年全国逐渐开始公关教育,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公关人才。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国家对公共关系变得更加重视。尤其是社会与信息高速发展,国家更需要掌握公关主动权。

政策科学的历史发展(一)

Y.德洛尔的话来说是一次“科学革命”,用A.里夫林的话来说是“当代社会科学发生的一次静悄悄的革命”。国际政治学会主席K.冯贝米称“政策分析的发展是国际政治学会成立20年来最重大的突破”;W.罗迪则称“当代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发展是政策研究的兴起”。 第1——2学时难点:政策科学的定义;西方政策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要点:政策科学的定义,为什么学习政策科学,如何学习政策科学,西方政策科学产生的渊源,西方政策科学产生的时间地点,西方政策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自我介绍1 什么是政策科学 学科术语1 “政策科学”(Policy Sciences)、“政策分析”( Policy Analysis)、“公共政策(学)”(Public Policy)和“政策研究”是几个经常用来表示这一学科领域的术语。 这些术语有时被当作同义词而加以交替使用, 有时则被有区别地加以界定。一般认为, “政策科学”概念是美国政治科学家拉斯韦尔(Haroad D. Lasswell)首先提出的。早在1943年的一个备忘录中,他就提到了“政策科学”的概念,而正式提出这个概念则是1950年他与卡普兰(A. Kaplan)合著的《权力和社会:政治研究的框架》一书。1 “政策分析”一词则是美国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Charles E. Lindblom)首先使用的,他在1958年发表了《政策分析》一文,用“政策分析”表示一种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渐进比较分析的类型。2 多种定义17 按照拉斯韦尔:政策科学是“以制订政策规划和政策备选方案为焦点,运用新的方法对未来的趋势进行分析的学问;3 德洛尔认为,政策科学或政策研究的核心是把政策制定作为研究和改革的对象,包括政策制定的一般过程,以及具体的政策问题和领域;政策研究的性质、范围、内容和任务是:理解政策如何演变,在总体上特别是在具体政策上改进政策制订过程。4 1See Ronald D. Brunner, "The policy Movement as a Policy Problem". in Advances in Policy Studies Since 1950,V ol.10,Policy Studies Annual Review. Eds. By William N. Dunn and Rita Mae Kelly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Books ,1991), p.189,note 2. 2Charles E. Lindblom, “Policy Analysi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8,No.3,Jun.1985, pp.298-312. 3Daniel Lerner and Harold D. Lasswell, The Policy Sciences: Recent Development in the Scope and Method, Standford, C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51, pp.Ⅷ~XI. 4S.S.那格尔主编.政策研究百科全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7.

2013年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2013年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国家各项鼓励政策的扶持下发展迅速。未来,本行业巨大的市场容量将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社会资源的投入,这对行业整体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为本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自2000年开始,国务院相继发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鼓励政策,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扶持和保障;工信部相继编制了《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十一五”专项规划》、《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等发展规划,为行业的发展指明方向;税收优惠方面,国家对软件企业和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的认定以及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大大减轻了行业内企业的税负,支持企业的研发和扩大再生产。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信息技术产业运行态势与投资前景评估报告》 (2)市场需求空间巨大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国家各项鼓励政策的扶持下发展迅速。未来,本行业巨大的市场容量将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社会资源的投入,这对行业整体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未来,随着金融、电力、社保、卫生、交通等国家重要信息化领域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本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地方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逐渐增加 近年来,随着地方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启动,省市县乡层级的电子政务建设领域的投资大幅增加,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根据地方特点提出新的建设需求。地方政府对信息化的重视和资金投入的增加,给立足于地方的区域性信息服务提供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4)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推动行业的持续发展 软件行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产品生命周期短、技术继承性和产品复用性强的特点。每一次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都持续推动行业发展。系统软件的更新换代、

第五章公共政策制定及合法化

第五章政策制定及合法化 主要内容 政策问题的产生与确认 政策议程的建立 政策规划 政策合法化 中国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与经验 政策制定(policy-making):是政策过程的首要阶段,是政策科学的核心主题。 广义的政策制定,(德罗尔)理解为整个政策过程,把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环节称为后政策制定阶段。——部分 狭义的政策制定,理解为政策形成或政策规划,指从问题界定到方案抉择以及合法化的过程。——普遍、本课件 政策制定过程包括三阶段:政策议程建立/政策方案规划/政策方案合法化 第一节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 一、社会问题的产生 1、社会问题的涵义 社会问题就是达到的状态与观察到的状态之间的距离。 2、社会问题基本特征

客观性、主观性、价值相关性、社会性、过程性、系统相关性 3、社会问题的分类 1)过失性社会问题:这类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 2)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4、社会问题产生 只有当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是社会问题时,它才是社会问题,其中权力因素起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另外,人们的主观认识、思想信仰、生活态度等价值因素在社会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政策问题的确认 1、政策问题的确认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察觉、界定和描述的过程。 问题察觉是指某一问题被人们发现并引起政府关注的过程; 问题界定是指对问题进行特定解释的过程,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分类,目的是把问题情境转变为实质问题; 问题描述是指运用可操作性语言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过程。 2、政策问题确认与政策决策者的分离是现代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特征。 政策问题确认的原则: 第一,问题描述应做到真实详尽,切忌人为夸大或缩小;第二,尽量缩短报告链条,减少报告层次。总之,以客观代替主观,以直接代替间接。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题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00题) 1)、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 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津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公共决策体制 公共决策体制:实质就是围绕决策权力的分配,人为设计出来的包括决策程序、决策规划、决策方式等制度的总称。 6)政策执行资源 政策执行资源:指的是政策执行主体实施政策时必须具备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主要包括:经费和人力、信息、权威、执行保护。 7)、政策执行矫正 政策执行矫正:是指政策主体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确的方向并且消除不良后果的过程。 8)、政策均衡 政策均衡:指的是所有政策要素、政策关系维持一定的最好情况的状态,政策供给适应政策需求,人们对既定的政策安排和政策结构处于一种满族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政策。 9)、政策宣示: 政策宣示:即法定政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和约定俗成的方式,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决定,如记者招待会,白皮书,文件,宪报等。 10)、政策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11)、公共政策评价 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纳什均衡——从博弈论视角看政府治理的合理性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纳什均衡——从博弈论视角看政府治理的合理性 [ 关键词 ] 公共政策/博弈论/纳什均衡/政府治理/合理性 [ 内容摘要 ] 政府治理的合理性问题日益为人关注。本文从博弈论的立场探讨 作为政府治理基础的公共政策制定,结合奥斯本与鲁宾斯坦的博弈论思想提供了几 种政策博弈纳什均衡的解释。文章列举热点政策问题的纳什均衡,论述如何在公共 政策制定中更好地运用博弈论思想,试图说明公共政策制定的博弈论分析是实现合 理化政府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公共政策是政府治理的一个基本条件,它作为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管理组织对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治理的相对法律而言更为具体、明确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必然地应当注重合理化问题,惟其如此,政府治理的合理性才有根本保证。这里,作者试图运用博弈模式描述公共政策制定的分析过程,讨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纳什均衡,旨在从博弈论的立场对政府治理的合理性作出一些探讨。 一、公共政策制定博弈的实质 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治理的基础,公共政策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政府治理效果。坦率地说,我们一直重视政府实施治理后的反馈分析,以此修正我们所实施的公共政策,但在制定公共政策、进行方案选择之时,就缺乏合理有效的前瞻性分析,造成政府治理成本过大的现实。 考虑到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方案选择对合理化政府治理的关键性、现实性作用,本文讨论博弈论立场上的合理化政府治理,主要将就政策博弈的分析展开。 所谓博弈(Game),按照莱不尼兹的观点,是指人们在策略相互依存情况下相互作用的一种状态,个人所取得的成绩取决于与别人策略的对比。博弈具备了局中人(players)、战略(strategies)、信息(information)、支付(pay off)、均衡(equilibrium)、行动(actions or moves)和结果(outcome)等要素,博弈论分析存在着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博弈的参与者进行的是理性行为选择(行为主体均是利润或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也即意味着存在多人选择的情况下,人们将依据对手的策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由此,我们可以将政策博弈界定为:参与政策博弈的局中人在宪法、法律、行政机关决定、习惯与传统等框架或规则范围内,利用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在充分比较各种可能情况下自身支付大小后,采取相对应对的行动以获得满足效用最大化结果的行为选择过程。政策博弈用于指导作为政府治理基础的公共政策制定,主要探讨政府作为局中人的行为选择,政

关信平 社会政策概论 教案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政策和公共政策 一、政策 (一)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2、政策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 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 4、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二)政策概念的定义 1、多元视角 孙光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它表现为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和复杂过程。” 林金德之《政策研究方法论》:“政策是管理部门为了使社会或社会的一个区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则或项目。” 张金马之《政策科学导论》中认为:“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关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陈振明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策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策、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辞海》:“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准则。” 2、定义 “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理解: (1)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 (2)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 (3)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三)政策与制度的关系 1、什么是制度 制度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能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模式之中的有关规则的复合体。 由有关的规则集合构成的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指由比较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一系列规则构成的,而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来保障其更有可能得到遵守的制度。后者往往是由没有那么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规则构成的。 2、制度与政策的关系 相通之处: (1)都包含有规则的要素。 (2)绝大部分政策都是在既定的制度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 (3)政策行动可以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或改变现有制度。 不同之处: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 第一章公共政策绪论 第一节理解公共政策(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 1951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和拉纳合编的《政策科学:范围与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正式出版,提出了“政策科学”(policy science)这一概念,标志着政策科学的诞生。而拉斯韦尔本人则被誉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创立者”。 一、公共政策的涵义(The Definition of Public Policy) ? 目前,学术界对于公共政策的定义尚无一致的看法。学者们关于公共政策概念的界定见仁见智。 ? 美国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 哈罗德?D?拉斯韦尔和亚伯拉罕?卡普兰指出,“政策是一种为某项目标、价值与实践而设计的计划” ? 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对整个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 ? 托马斯?R.?戴伊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选择要做的或者不要做的事情。” ? 罗伯特?艾斯通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机关和它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达即为P=f (G, E),其中,P指公共政策,G指政府系统,E指生存环境。 ? 司图亚特?S?那格尔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为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作出的决定。” ? 概括:所谓公共政策就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它具体地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措施等。 ? 关键词: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选择行为;解决某种社会问题;行为准则 二、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The Nature of Public Policy) ? 阶级性 ? 目标性 ? 强制性

我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公共关系历史、现状、未来 我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历程 针对公共关系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内地至今的发展状况,有人用这样的一首诗来形容它:“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争似满炉煨骨垛,慢腾腾地暖烘烘”。这首诗前两句写茅草燃烧时的火焰非常大,但一下子就熄灭了。后两句写树根燃烧时虽然不旺盛却耐久。该诗的意思是说,在公共关系在刚传入我国大陆时,确实出现了一哄而上,比较乱而又比较短暂的发展现象,后来公共关系研究者和实践者经过逐步调整使公共关系逐渐走向了一条比较平稳扎实的发展道路。具体来讲,从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来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初创阶段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技术传入中国,公共关系在中国的传播趋势是:从地理位置上看是自南向北,自东向西扩展的;从地形来看是从沿海、平原向高原,山区扩展的;从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是从

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扩展的;从行业部门来看是从服务业、企业向政府、文教、军队扩展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了第一股公关热,其特点是:一见钟情,一帆风顺、一夜成名。人们对它一见钟情,在沿海特区、酒店等服务性行业一帆风顺地发展起来,继广州中国大酒店,白天鹅宾馆,北京长城饭店率先开展公共关系活动之后,1984年在国营企业中出现了第一个设立公共关系部的厂家——广州白云山制药厂,1984年月12月26日,《经济日报》报道和介绍了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成功经验,并发表社论呼吁社会各方面重视和研究社会主义的公共关系,这为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广泛传播,以及公共关系被人们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接受,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由新闻界、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传播,尤其是电视剧《公关小姐》的播出,几乎使公关一夜成名。 (2)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普及阶段 可概括为内冷外热、内忧外患、内通外联。内冷外热是指新闻界、学术界的热炒使公关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和趋之若鹜的职业,而此时的公关业内部处在

电子信息产业新政策、新规划解读4套题-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

2.当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挑战包括( ) 一、单选题 【本题型共 4 道题】 1.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 4754 —2017 ),集成电路制造和显示器件制造均属于( ) A . 计算机制造 B . 广播电视设备制造 C . 非专业视听设备制 造 D . 电子器件制造 用户答案: [D] 得分: 10.00 2.2014 年 6 月,发布了( )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指导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A .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 B .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C . 《信息产业发展指南》 D . 《 " 十三五 "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规划》 用户答案: [A] 得分: 10.00 3. 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网络强国 “三步走 ”的战略目标中的三个时间节点为( ) 2020 年、 2025 年 2025 年、 2030 年 C . 2020 年、 2025 年、本世纪中叶 用户答案: [C] 得分: 10.00 4. 平板显示技术已基本完成了对( )显示技术的替代 A .等离子体( PDP ) B .薄膜晶体管液晶( TFT-LCD ) C .阴极射线管( CRT ) D .有机发光二极管( OLED ) 用户答案: [C] 得分: 10.00 二、多选题 【本题型共 2 道题】 1. 以下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正确的定位包括( ) 电子信息产业增速超前于国民经济发展,拉动国民经济发展 用户答案: [ACD] 得分: 20.00 A . 2015 年、 B . 2020 年、 A . 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最具创新的行业之一 B . 已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强国 C . 已成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 D .

2第二章 公共关系的历史习题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历史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报刊宣传代理活动:是指一些公司或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雇佣专门人员,在报刊杂志上进行的专门活动。 二、单项选择题 1. 双向对称性的公共关系产生于( D )。 A世界公共关系前史阶段 B、中国公共关系前史阶段 C、近代公共系的萌芽阶段 D、现代公共关系阶段 2.艾维.李所代表的是( B )。 A、单向吹嘘式的公共关系 B、单向传播式的公共关系 C、双向沟通式的公共关系 D、双向对称性的公共关系 3.公共关系的发源地是( D )。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美国 4.“公众受舆论的时期”指的是( B )。 A、古代时期 B、巴纳姆时期 C、艾维.李时期 D、伯内斯时期 5.美国著名的公关专家卡特利普和森特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 C )。 A、公共关系咨询 B、投公众所好 C、“双向对称”的公关模式 D、说真话 6.哪一年国际公关协会在英国伦敦正式成立,标志着公关已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行业而独立存在( D )。 A、1935 B、1947 C、1955 D、1985 7.20世纪初,美国新闻界以揭露工商业丑闻为主体的运动被称为( B )。 A、报刊宣传活动 B、扒粪运动 C、便士报运动 D、说真话运动 8.出版了第一部公共关系学经典性著作《舆论的凝结》的作者是( D )。 A、卡特利普B、森特C、杰夫金斯D、伯内斯 9.提出“投公众所好”主张的是( B )。 A、卡特利普 B、伯内斯 C、艾维.李 D、巴拉姆 10.1923年,伯内斯以教授的身份,首次在哪儿讲授了公关课,将公关正式引入大学讲台( A ) A、纽约大学 B、斯坦福大学 C、波士顿大学 D、哈佛大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