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7景泰的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2

17景泰的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2

17景泰的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2
17景泰的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2

景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王永祯1*吴春荣 2

(1甘肃省景泰县治沙站景泰732000 ) (2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武威733000)

提要:首先分析了景泰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等现状及发展趋势,接着分析了导致这些恶果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治理对策。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治理对策景泰

1 景泰县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与主要问题

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东经103°33′-104°43′,北纬36°43′-37°38′之间。总面积5432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3万人。现有耕地69.33万亩,其中水浇地36.2万亩。草场598万亩;森林面积21.51万亩,其中,天然森林2.6万亩,宜林地9.21万亩。黄河流经县境内110公里。号称“中华之最”的景电工程与中电工程及井泉灌溉工程形成了相配套的水利体系,为农业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已发现和探明了分布广、储量大,埋藏浅,采掘方便的煤、石膏、石灰石、盐、硝、金、银、铜等多种矿藏,现已逐步得到开采。

县境66.2%属干旱、半干旱地区,是三面环山,北口进沙的勺形地块。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其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是: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森林稀少,植被覆盖率低;沙漠戈壁面积大;浅山丘陵区土流失严重 ,平川区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加剧。其中,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为:

1.1水土流失严重

景泰水土流失面积总计约429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79.1%,治理程度仅10%。西部的老虎山(南)与昌岭山(北)土壤侵蚀模数为每年每平方公里100~500吨,而东部黄河边岸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模数高达500~1000吨。其中仅输入黄河的泥沙每年约2712万吨,平均每年流失土壤厚度约0.5~1.0厘米[1]。土壤一旦流失殆尽 ,则变成裸石山 ,很难恢复。

1.2土地沙漠化潜在趋势加剧

依据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的研究,认为景电二期提灌工程的确使景泰绿洲扩大了许多,●①“沙区综合治理试验示范”项目(QS992-B312-0107)的研究内容

●②作者简介:王永祯,男,1959年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荒漠化防治工作。

经济效益巨大。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随着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面积的增加,能够起到防护作用的高盖度的林地和草地在减少,荒漠化指数在增大。2000年比1987年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固定沙地、荒草地、高盖度草地分别减少了 3.13%、83.11%、72.12%、47.38%、2.03%;1987年沙化土地162008.24hm2, 2000年沙化土地162008.24hm2,而且,景泰沙区的土地脊薄,气候干旱,农业灌溉需水量大,虽然提灌工程目前能够基本满足灌溉需求,但是水费较贵,况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黄河流域降水量减少,加上上中游社会经济用水量增加,使黄河出境的平均年水量一直在下降,其中1997年到2002年,黄河出境的年水量都小于200亿立方米。黄河流域径流量的大幅度减少,已多少影响了景电工程的按时提灌。如果灌溉水不保,则弃耕撂荒就可能发生,土地沙漠化的潜在趋势就非常明显。其结果,除了造成毁埋农田、淤寒渠道外,更为严重的就是加重沙尘暴的危害。1993年5月5日发生的沙尘暴使景泰县农田受灾3万多hm2,禾苗被毁5006hm2,丢失死亡羊只2947只,埋没农渠1.48×102km,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400多万元〔3〕。

1.3土壤次生盐渍化日益蔓延

景电灌区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量仅185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2303毫米。人工提灌后,虽然开展了控制潜水蒸发和隔断毛细水等改良盐碱的措施,但是终因推广规模小,景电工程累积提灌水量较大,而且集中,使低洼区域地下水位急剧上升,造成了次生盐渍化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景电二期灌区东部的白墩子~漫水滩盆地,由于是一个周边为基岩所环抱的封闭型断陷盆地,在其西南侧的边外滩、漫水滩等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区有16.55万亩的灌溉面积,大量的灌溉回归水就汇聚盆地,打破了盆地原有地下水的均衡状态,使盆地中心盐沼区增加,已殃及白墩子~上沙窝灌区,有近2000亩耕地已发生或潜在发生土壤盐渍化威协。

1.4农区污染呈日趋加重之势

工业“三废”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利用对大气、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的现象在景泰也日趋严重。景泰的工业是以能源、原材料、化工工业为主体,粗放式经营, 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层次低,多数重规模、轻效益,重产值、轻利润,重开发、轻治理,将即得的一些利益建立在对生态环境的掠夺式开发上。明显的例子就是许多企业只重视追求产值,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不处理或处理不充分。结果造成工业企业发展的同时,对当地及周围地区其他产业(如农牧业)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如红砂岘-方家井一带煤矿开采过程中排出的坑道污水、煤矸、煤尘以及水泥厂和石膏厂的粉尘等等,对当地农田及农作物具有破坏性的伤害。“煤矸石堆积如山 ,塌陷坑比比皆是 ,黑

水到处流”,是对我县煤矿环境问题的基本描述。而近年来农业发展中对化肥和毒性农药的极端偏好,也导致了不可避免的负效应。

2 景泰县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根源

2.1对资源、原材料的过度开采与开发利用

资源、原材料的开采与开发是景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成分。但是,由于过去对资源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开采开发技术手段落后等原因,对景泰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过去那种认为空气、水体、森林、土地、矿藏等环境资源是公共财物,可以无偿或微偿使用的指导思想,是导致环境资源衰竭和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根本原因。例如,对于宜农荒地的认识就很笼统和模糊。缺少了一个度的把握。景泰的许多荒地都只能算是潜在宜农荒地,是轻易开发不得的,目前只适合于种草植树,用于改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作为地区农业发展的辅助系统存在,而不能直接用于发展种植业。必须在条件(如气候条件、水利工程、生产耕作技术等)改善后才可转化为现实宜农荒地供农垦[4]。而我们将所有的荒地同等看待, 不管条件如何,就胡乱开垦,总以为只要开荒播种, “靠天吃饭”,到时候多少总能有点收获。正是这种广种薄收的经农思想的左右,导致农业发展还只是一味地走“开荒”这样的外延扩大之路。结果使景泰山川生态被破坏,水土无法涵养,土壤质量日益低下。在发展畜牧业上,受“草场是公家的,牲畜头数越多越好”的影响,盲目增加牲畜头数,据县统计资料,1983年,有天然草场96.05万亩,可利用干草产量为13~43公斤/亩,全县养大牲畜6.4万头(匹)、羊18.6万只、猪6.29万头;至1994年底,全县各类畜禽存栏达59.26万头(匹只),其中大家畜2.65万头(匹),猪7.34万头,羊19.32万只,鸡29.95万只。这样掠夺式的经营,导致草场严重超载过牧,草场面积因开垦和沙化而减少20%,产草量下降了30~50%。在景泰,由于经营资源与原材料开采、开发活动的企业大多属于省属企业,或县内关系企事业单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行使环境管理职能时就容易受到干预,极易管理“失灵”。使一些资源、原材料开采、开发企业有意或无意地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2.2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和经济利益的驱动

景泰县1949年5.95万人,1983年17.08万人,2002年23万人,人口密度从10.95人/平方公里增大到1983年的31.43和2002年的42.34。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和经济条件的落后使发展农业生产、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成为人们关心的头等大事。而且,景泰县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大部分乡村至今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仍维持着广种薄收和只种不养的掠夺式生产经营方式。农业产出极低。而越是经济收入少,就越无法满足人们生活之需,

于是愈加广泛地开荒,愈加严重地破坏生态, 陷入了“人口增加---过度开垦---耕地沙化---生产力下降---可利用耕地丧失”这种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之中。如此情况在新移民区普遍存在。一些不宜农耕的砂质草原被开垦成耕地后,经过几年翻耕,粘粒减少,粗粒增加,地表粗化至不能耕种就被弃耕撩荒。这种人为地毁草毁林,过度开垦,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使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诱发了土地沙漠化。研究表明,人为作用沙漠化过程较自然沙漠化过程快10倍左右〔2〕。可见“五滥”造成生态环境退化只是表象,核心问题是环境的人口容量太大的问题,人口过多,生存与发展对自然资源消耗就过度,对生态环境就容易造成破坏。

2.3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由于景泰处于黄土高原与荒漠沙区的过渡地带这样特殊的地理区域,其气候、生态环境基础,再加上长期的历史原因,造成了该地区降雨稀少,却相对集中、强度大,由于植被覆盖率低,使降雨极易形成地面径流,在富含黄土的坡度地势上造成强有力的水侵剥蚀,引发水土流失。

景泰土壤盐渍化显著加重的原因,除了与水资源利用不当(排水不配套,作物插花布局,灌溉没有严格执行定额,实施不合理的大水漫灌等)有关外,干燥度和盆地封闭地形地质因素、冲洪积平原潜水埋藏浅,极易导致大量水渗入地下,升高地下水位,在干旱荒漠干燥高温气候作用下,潜水蒸发浓缩作用强烈,也是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客观原因。

2.4不良的能源消费活动

景泰县由于经济欠发达,县城、乡镇及企业仍然是直接燃烧原煤或极低级的粗加工煤产品,农村以生物质能过度消耗为主,因此其造成对环境破坏和污染简直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近年来,新移民由于能源短缺而过度消耗生物质能的现状相当严重。据典型调查,农村能源中74.4%靠作物秸杆、畜粪,约有一半以上的秸杆、草根被送进灶火炕洞而不能还田。一个5口人之家,每年要铲草皮30亩左右,每挖尽3~4平方米草坡才能拾到0.5公斤草根,因此,不良的能源消费结构是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之一。

3.景泰县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3.1 转变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

(1)由一切为了社会经济发展向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一致转变以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存在着以人为中心的认识误区(或片面性),长期存在的改造自然、战胜自然、向沙漠进军的观念和口号,曾经鼓舞了一代人,在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应及时调整思路,更多的注意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林业及生态建设必须寻求国家的生态目标和群众的增收致富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有机结合。要提倡以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必须按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开拓创新思路。

(2)从广种博收向集约经营转变

我国内陆干旱区的经济以绿洲农业经济为主,只要有水、扩大耕地(灌溉)面积就会使经济得到发展。但是,往往受水资源条件的限制,生产效率低下,发展的规模也是不可持续的。扩大规模的发展,并不能彻底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必须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自然经济的模式,采取土地节约型技术、生物技术、劳动密集技术,实行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进行资产运营市场化,向规模化和市场要效益。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节约水土资源。要“从大面积土地搞生产(农业、林业、牧业)转向小面积土地搞生产(保护地栽培等集约化经营模式)”,与此同时,从小面积土地搞生态(生态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转向大面积土地搞生态(以封育禁垦禁牧、禁伐为措施的大范围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实现即恢复生态,又发展经济的双赢。所以,要做精种植业,做强林业,做大畜牧业。

(3)从以土为中心转变到以水为中心

在以往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认为我们以往土地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很大。实际上,在十分干旱的条件下,土地资源的开发要受水资源条件的限制。以往只重视农业用水,忽视了生态用水,使绿洲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口 (Population)、资源(Resources)、环境 (Environment)和发展(Development)不协调。西北许多地区土地开发的实际、也已经说明了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力。因此,应该寻求绿洲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为此必须建立以水为中心的绿洲PRED优化体系,必须根据水资源的条件,参照国内外相应经济技术条件下的用水标准和我国的实践经验,以水定地(灌溉土地),以水定工(工业),以水定牧(牧业),以水定产业结构,甚至以水定人,这是干旱区“绿洲经济”发展不能超越的客观规律。首先要改变传统落后的灌溉方式和灌溉定额偏大的现状,适时适量灌溉,科学用水,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要求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0.15~0.2,旱作水分生产效率提高0.1~0.2公斤/毫米·亩,草地干物质生产水平提高到180公斤/亩。把先进的高新滴、喷灌节水技术与适合西北特点的地膜覆盖、生物覆盖等常规节水技术结合起来,发展阳光温室、沙产业、无土栽培等工程技术,建立节水型绿洲,实现绿洲水土资源平衡发展;其次,开源节流,保护山区水环境,涵养水源,以流域单元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筹规划,保证水资源持续

利用。

3.2 进行土地利用功能的区划或规划,科学地利用土地资源

为了科学地利用和保护土地,防治土地荒漠化,有必要进行土地利用的功能区划。即,将土地按利用功能区划为:人工绿洲、生态农业系统农业区;自然生态的保护及利用区(严禁利用区、适度利用区、积盐排盐利用区);沙漠、戈壁区。逐渐形成一个以城镇与农村聚落、基本农田、人工饲草料基地、林灌草地相交织的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四者用地比例在各地有所差异,但一般可分别控制在5%、10%、35%、50%。通过这一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严格控制耕地规模低质扩大,以确保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得以控制,使基本农田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设工程应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作好经济、技术论证,按规划立项、按效益考核,克服植被建设中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形式主义,以取得生态建设的确实成效。必须考虑侵蚀、干旱、土地和土壤的退化、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等,结合所在地区的立地条件类型,研究确定各地区人工林灌草植被建设的适宜林草类型、适宜规模与合理结构和布局。确定科学合理的林草覆盖率目标,确定生态林草、经济林草的合理比例与布局、栽种的适密度、栽种方法及抚育管理措施等,以确保退耕还林还草的植被建设的生态目标的实现。对于景泰县,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分类指导,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科学布局”的环境治理原则。巧借西北大开发中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四期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农田防护林示范工程、城乡绿化美化工程的契机,针对西部寿鹿山和昌岭山天然林区、北部沙区和东南部黄河边岸丘陵沟壑区、公路和铁路、灌溉农区、城乡居民区分别建设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防护林、护路林、经济型农田防护林、景观林,即:以建设生态体系与产业体系为主线,按“六位一体”的布局加快景泰县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

3.3 采取立法措施和加大执法力度,保护生态环境

内陆干旱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已引起各级政府和人们的重视,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无序垦荒的现象尚未完全禁止。因此,需要加强对防治荒漠化工作的领导、协调与监督。要制定地方保护法规。要加速依法划定原生沙漠封禁保护区、沙漠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予以保护。并加大执法力度,保护好沙区现有植被。要强化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特别是依据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明确县上针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应负责任的诉讼主体、诉讼程序、适用法律条款、强制性措施及法律依据、监督程序等等,做到有法必依,尽职尽责。一方面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另一方面,要实行和

强化防治荒漠化的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象抓计划生育一样抓环境保护,定期检查、考核,并作为干部政绩考核和职务升降的重要内容之一。

3.4利用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采取生态移民、封(沙)山育林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象沙地这样的生产力极其低下的生态脆弱区,本来就是严禁人类社会去开垦索取的。况且沙漠植被作为维护荒漠生态系统的一个主体,极脆弱,破坏容易,恢复难。因此要把保护荒漠植被放在第一位。据我们近几年的封育保护试验证明,在景泰这样年降水量达150mm的地区,只要不进行人为的破坏和干扰,利用生态植被自然演替的自我表修复能力在3-5年内是能够恢复或改善其系统防护功能的。所以,景泰县必须立即停止向沙区移民,而是要充分利用好川区这块宝地,借发展小城镇的契机,将山上和沙窝里的贫困户搬迁出来,并将不适合人活动的退化区域封起来。采取改善种源条件、提高树种抗性、帮助生态系统引殖分解等必要的人工辅助措施,以加速植被自然更新,促进生态系统再生和恢复。

3.5 减缓或消除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首先当然是继续控制人口增长规模;其次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将一大片农民转化到第二、三产业中去;第三是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特别是强化以荒漠化地区资源高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其他综合素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实现以农业工业化为主要内核的生态农(林)业产业化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要使荒漠化地区由农业发展阶段向工业阶段过渡,使生态系统中过度的人口压力,沿着产业链条从农业内部传递到工业和第三产业中去。

3.6 采取“辐射式生态重建”模式进行生态建设

景泰县经过景电提灌工程建设和移民安置,自然景观被人为改变,景观破碎,植被或森林呈斑块状和条带式分布。次生林区中夹杂着很多毁林后开发的农田;农田区有人工林的零星分布;即使是在干旱的沙地中也有片片绿洲。所以在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中,我们必须合理利用植被生态系统的天然更新和演替规律,充分发挥自然的潜力进行生态重建,在干旱的沙地以绿洲为中心,采取辐射式生态重建措施;逐步进行生态重建。与这种模式相配套的是“区位等级建设”技术。其基本依据是,从类似于杜能“区位论”的角度考虑商品生产的地理区域,实现经济发展;从类似于“生态等级”的角度考虑植被分布和自然演化的梯度规模,实现植被与环境的协调和一致。我们将以绿洲(村庄)为中心,辐射状规划出大田植物、蔬菜、牧草、灌木、疏林、防护林、薪炭林、经济林和用材林发展的等级模式。层层设防,分割包围,全面开花。

3.7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投资与管理机制,按工程项目的运作方式进行生态建设

(1)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的投资机制。由于生态工程建设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加上荒漠化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普遍困难。所以,必须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的投资机制。工程建设纳入国家计划,立项投资;地方配套部分资金;群众投工投劳获得报酬。

(2)建立以实体运作的项目施工和管理体制。为了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投资效益,建议在县林业局建立工程建设管理机构,负责生态工程的施工管理、技术服务和检查验收等。对所有林业生态工程,采取工程招标,由农村股份合作林场、治沙站、国有林场以及由下岗人员组建的生态工程公司,参与工程投标。工程建设过程中进行阶段性检查、评估,作为后续项目的审批依据。所有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实行招标制审批,合同制管理,公司制承包,股份制经营,滚动式发展的管理机制。

(3)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生态工程需要长期经营和维护,其效益是公益性的。为了补偿生态公益经营者付出的投入,弥补工程建设经费的不足,合理调节生态公益经营者与社会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增强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在我县应率先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一是向工程的受益单位和个人,按收入的一定比例征收生态效益补偿金;二是由使用治理好的荒漠化土地的单位和个人缴纳补偿金;三是破坏生态者不仅要支付罚款和负责恢复生态,还要缴纳补偿金。收取的补偿金必须用于防治荒漠化工程建设,以保证工程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健全保障体系。即,健全组织领导和管理体系,完善政策体系,健全科技支撑和技术推广体系,建立荒漠化监测和预警体系,健全执法体系,建立合作体系

3.8优化农牧区能源结构

农牧区能源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滥樵的直接原因。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过国家补贴方式,鼓励农牧民使用煤炭、天然气、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替代能源;二是提倡使用节柴灶、节煤灶、电气灶。

3.9加强对林业基层单位的政策扶持

林业是弱质产业,同时又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主力军,为进一步发挥荒漠化地区国有林场(包括苗圃、治沙站)等林业基层单位在防治荒漠化中的骨干作用,建议县级政府尽力落实国家给予的政策扶持:一是将国有林场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性单位;二是对从事育苗生产免征农业特产税;三是对以留用资金和自筹资金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新增部分5a内免征所得税;四是对以治沙、治沟、治水增加的种植业、养殖业收入在10 a内免征农业税、牧业税,生产的农副产品5a内免征农业特产税;五是国有林场创

办的经济实体享受西部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要采取"抓重点、搞突破、树典型、带全面"的做法,实行集中连片治理开发,促进了治沙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推动了防沙治沙的进程。把示范区作为建设重点,进行连片治理开发,并把县治沙站、漫水滩园林场做为典型样板,示范带动全面的治沙工作。

3.10控制工矿企业对环境的污染

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产业层次低,出于急于发展地方经济的愿望,对污染产业的转移会疏于严格控制,势必造成实物型污染转移;受区域经济梯度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的作用,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污染“西移”的速度会明显加快,这是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新挑战。由于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制订和严格执行有关环境法规,明确污染型行业和产品的环境质量标准,严格控制区域经济梯度推进中污染物的超标转移。

参考文献

1甘肃省两西指挥部.三年停止植被破坏资料汇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2杨瑞珍.我国耕地的沙化及其防止技术措施.中国沙漠,1996,14(1)

3赵兴梁.甘肃特大沙尘暴的危害与对策.中国沙漠,1995,13(3) .

4刘成林.浅谈西北地区农业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开发研究,1989,(5) .

5毛汉英.西北地区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测绘出版社,1996.

6杨朝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态环境补偿费试点工作.环境保护,1995,(7) .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ir Control Countment at Jingtai in China

Wang Yongzhen

(The Jingtai Desert Control Experimentaion Station, JingTai 733000 )

Wu Chunrong

(The Gansu Desert Control Research institute, Wu Wei 733000 )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d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Jingtai China,such as soil erosion, soil salinization,desertification and polution from the three wastes etc. ,and analysed their origins. and put forward of control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ontrol countermeasure, jingtai China.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 复治理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实施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战略,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次生地质灾害控制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三同时"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 一、避免和减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实行矿山开发"六个禁止,三个限制"的准入条件。禁止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限定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严格控制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开采矿产资源,禁止批准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和不可恢复利用的矿产资源开采的新建项目,禁止土法采选冶金矿和土法炼油、炼焦、炼硫。限制新建、改建含硫大于1.5%的煤矿,禁止新建含硫量大于3%的煤矿,限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开采矿产资源,严禁在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多发区和易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的地区采石、采砂、取土,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取土烧砖,严禁在生态功能保护区进行露天开采活动,禁止在铁路、国道、省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采矿。 新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采取生态环境保护及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措施,避免或减少对大气、水源、土地、草原、森林等的不利影响和破坏。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必须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并按照规定程序报经有关部门审批。同时,建立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履约保证金制度。 二、加强现有矿山和闭坑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 矿山企业必须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义务。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要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停产或者关闭。建立相对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

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方案

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方案 为强化非煤矿山整治与生态修复,严厉打击违法采矿行为,防止非煤矿山突出环境问题反弹回潮,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严格贯彻执行《矿山安全法》、《XX省非煤矿山管理条例》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非煤矿山开采设计执行、环保措施落实、安全隐患整治为重点,使开采设计得以全面执行,防尘收尘、废水、固废处理等环保措施落实到位,安全隐患得到全面整治,矿山安全事故进一步减少;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为重点,加快关闭矿山生态修复进度,推进在册矿山边生产边治理,使生态环境得到快速修复;以强化执法监管为重点,严厉打击非法采矿,及时查处非法采矿、乱采滥挖等违法案件。XX年11月底前,全面完成各项整治任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平稳有序的良好发展局面。 二、工作重点 以问题为导向,监督矿山企业严格按照“一设计(含安全专篇)、一报告、两方案”要求进行矿山建设、开采、生产和修复,重点做好以下五项工作:(一)规范矿山生产建设。监督非煤矿山企业依据《开采初步设计(含安全专篇)》进行建设和生产,加强非煤矿山建设工程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核准(备案)管理,强化非煤矿山建设施工与竣工管理,查处基建期内边基建边生产,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技术工艺、设备,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等违法行为。发现相关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拒不执行或者限期整改不到位的,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

(二)严格环保措施落实。以露天矿山未按环评要求配套建设环境保护设施、污染防治设施不正常运行及环保督察发现问题为重点,对矿山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企业未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要求落实相关环保措施的,责令其进行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依法立案查处。 (三)推进安全隐患整改。以露天矿山台阶、坡面角、工作平台等方面是否符合标准,地下矿山逃生、通风、排水等系统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为重点,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开采初步设计(含安全专篇)》。对拒不执行或整改的,暂扣直至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 (四)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以生态修复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按照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水则水、宜留则留和以自然恢复为主,与工程修复相结合原则,编制矿山治理恢复工程设计,科学合理确定生态修复方向、方法和植被重建方式,加快关闭矿山生态修复进度,推进在册矿山边生产边治理,统筹协调快速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五)严厉打击违法采矿。重点打击无证非法采矿,兼顾越层越界采矿违法案件查处,做到勤巡查、快调查、速立案、严查处、快修复,并做好“三断一清一恢复”工作。对整治过程中发现的非法开采、涉黑涉恶等犯罪行为,及时立案侦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总体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XX年2月底前)。各区县政府要制定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综合实施方案,明确问题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和整改期限,并按照一矿一策要求,制定整治方案,细化工作时序进度安排。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与生态修复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与生态修复 人口、环境、资源问题是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主要问题。实现三者的协调、均衡、和谐发展是当务之急。从某种角度来,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子集,而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或枢纽,因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扰动最大、破坏力最强。运用资源经济学、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探讨,对一定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修复矿区土地的生产力、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对区域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矿藏的不可移动性,以致矿山开采长期占用、破坏、污染土地,改变了区域水系结构,破坏了动植物区系,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起步较晚,土地复垦率较低,迫切要求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复垦技术,提高土地复垦率和生产潜力。本文将在系统分析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效应的基础上,总结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以期推动全国土地复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1.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一)诱发地质灾害。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往往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等频繁发生。而矿山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废石与泥土混合堆放,使废石的摩擦力减小,透水性变小而出现渍水,在暴雨下也极易诱发泥石流。(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与水质污染。矿区塌陷、裂缝与矿井疏干排水,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地表径流的变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设施丧失原有功能,直接影响农作物耕种。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淋滤水等,一般较少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人畜生活饮用。(三)土壤退化与污染由于表土被清除采矿后留下的通常是新土或矿渣,加上大型采矿设备的重压,往往使土壤坚硬、板结,有机质、养分与水分缺乏。而地面塌陷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产生。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随着裂隙、地表径流流入采空区或洼地,造成许多地方土壤养分短缺,土壤承载力下降。矿山固体废渣(煤矸石等)经雨水冲刷、淋溶,极易将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 2 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碱污染(主要是强酸性污染)、有机毒物污染与

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 环保总局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 的指导意见 财建【2006】2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土资源厅(局)、环境保护局(厅): 为了加强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促使矿山企业合理负担其资源与环境成本,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根据《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中有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的有关规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的有关要求,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就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提出指导意见如下: 一、从2006年起要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选择煤炭等行业的矿山进行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再全面推开。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先行在所有矿山企业普遍推开。 二、地方环境保护、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资质的机构对试点矿山逐个进行评估,按照基本恢复矿山环境和生态功能的原则,提出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目标及要求。地方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督促新建和已投产矿山企业根据上述要求,制订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并提出达到矿山环境治理及生态恢复目标的具体措施。在此基础上,地方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依据新矿山设计年限或已服役矿山的剩余寿命,以及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所需要的费用等因素,确定按矿产品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由矿山企业分年预提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并列入成本。 三、各地要按照“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款专用”的原则,由企业在地方财政部门指定的银行开设保证金帐户,并按规定使用资金。地方财政部门会同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预提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进行监管。具体办法由各地根据本地区企业实际情况和国家有关规定自行制定。 四、对本通知发布前的矿山环境治理问题,各级政府要制定矿区环境治理和

浙江省露天开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技术指南

浙江省露天开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技术指南 第一篇总论 1 总则 1.0.1 为使本省露天开采矿山(以下简称露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确保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效益,达到恢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目的,特制定本技术要求。 1.0.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本省露采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也适用于在建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1.0.3 露采矿山治理工程类型可按治理后的功能分为生态恢复型、景观型、土地利用等经济型和综合兼顾型等。 1.0.4 治理工程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 治理项目的安排应在各级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规划的基础上,遵循“二边一区优先”的原则,即优先考虑对城市周边、主要交通干线和两侧可视范围风景名胜区地质遗迹保护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区等重要区域内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露采矿山进行治理。 2 治理工程必须将废弃矿山边坡的稳定性、水土保持和减少尾矿污染及地貌景观恢复作为首要任务,不应产生新的危及社会及人民生命财产等隐患。 3 治理工程应以不改变当地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为前提,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为最终目标。 4 治理工程必须与恢复地的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相适应,与建设规划、生态建设、土地利用相结合。 5 治理工程应通过调查评估、方案论证、勘察、设计、施工和验收等基本程序,并根据废弃矿山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治理措施,使治理工程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美观和调。 1.0.5 治理工程除应符合本技术指南外,还应符合国家及本省现行的有关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编写单位:浙江省隧道工程公司、浙江地勘矿业技术有限公司、杭州环复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四川大学、浙江大学 主编:柳若龙、辜彬 编写:吕新前、张学来、袁航、徐礼根、裘志坚、程青、吴晓东、寒烟、蒋干良 2 术语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

百色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2011-2020年)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目的 制订《百色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目的在于使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逐步治理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从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促进全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二、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广西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二)政策依据: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 《国土资源部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2009~2015年)》(国土资发[2010]44号]; 《广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 《广西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广西省地质灾害防治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十二五”规划》; 《百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 《百色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矿山环境整治工程实施方案(2012~2015年)》;

《百色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 (三)技术依据: 《省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编制指南》(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5]119号文附件); 《百色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报告》(2009年); 《百色年鉴》(2011年);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 0223-2011)。 三、规划适用范围 本规划是广西省百色市近期与中远期依法保护和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重要依据,是市辖各级人民政府管理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的指导性文件。本规划适用于2011—2020年本市行政区内的生产、在建、扩建、新建、闭坑矿山以及历史遗留矿山的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四、规划期与规划基准年 规划基期为2010年。 规划期2011~2020年,分为两个阶段: 近期规划为2011~2015年; 中远期规划为2016~2020年。 第二章社会经济概况 一、自然地理 百色市位于广西省南部,五岭山脉北麓。东与广西省衡阳市的常宁,郴州市的临武、嘉禾、桂阳相连;南与广东省清远市的连州、广西省贺州市、桂林市的富川交界;西与广西省桂林市的恭城、灌阳、全州接壤;北与衡阳市的祁东,邵阳市的邵阳、新宁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6′~112°21′,北纬24°39′~26°51′,南北最长距离245公里,东西最宽距离144公里,土地总面积22441.43km2,占广西省总面积的10.59%。全市地貌类型多样:山地面积11044.53 km2,占49.45%;丘陵3242.00 km2,占14.45%;盆地3979.13 km2,占17.81%;平原3191.13 km2,占14.29%。

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技术与治理方案

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 技术与治理方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技术与治理方案 前言 自然生态破坏是我国当前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矿产资源需求的迅速增加及矿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因矿山开采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特别是露天开采,不但影响自然景观、造成污染环境,而且还会诱发山体滑坡,造成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 采矿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它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导致了严峻的环境问题,威胁着我们的生存。采矿,尤其是露天开采矿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和破坏森林植被与自然景观,有的矿山位于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地质遗址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重要基础工程设施保护区及城镇周边等,严重影响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重要的基础工程设施的保护和城镇的发展及环境的改善。某些采矿业如对建筑石料、石灰石、水泥配料和砖瓦用粘土等矿山资源的大量开采,与其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矿山固体废料的不合理遗弃堆放,导致边坡失稳,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部分重金属及放射性元素的矿山废碴,随雨水冲刷,造成污染转移,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这些不当的采矿造成的森林植被和景观破坏、良田毁坏、水土流失、侵占土地、环境污染、诱发地质灾害等,严重影响重要基础设施及其它资源的保护等,也直接威胁和破坏人居环境、加速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矿区及其周边地区居民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特别是在城镇周边、风景名胜区、交通干道(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主航道等)两侧可视范围内,严重破坏旅游资源、影响观瞻,制约了资源效益与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协调发展。 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它们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我们称之谓生态平衡。但是,就人类来说,如果因人为因素,人的生活环境遭到污染,或是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类的生活,甚至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实施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战略,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次生地质灾害控制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三同时"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一、避免和减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实行矿山开发"六个禁止,三个限制"的准入条件。禁止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限定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严格控制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开采矿产资源,禁止批准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和不可恢复利用的矿产资源开采的新建项目,禁止土法采选冶金矿和土法炼油、炼焦、炼硫。限制新建、改建含硫大于1.5%的煤矿,禁止新建含硫量大于3%的煤矿,限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开采矿产资源,严禁在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多发区和易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的地区采石、采砂、取土,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取土烧砖,严禁在生态功能保护区进行露天开采活动,禁止在铁路、国道、省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采矿。新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采取生态环境保护及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措施,避免或减少对大气、水源、土地、草原、森林等的不利影响和破坏。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必须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并按照规定程序报经有关部门审批。同时,建立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履约保证金制度。二、加强现有矿山和闭坑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矿山企业必须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义务。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要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停产或者关闭。建立相对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和法制管理体系。开展全区矿山环境调查评价,建立国有重点矿山地质环境档案和矿山环境数据库系统。监督、引导、鼓励矿山企业在矿山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方面加大研究与开发、技术改造的投入,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矿山生态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对废弃矿山要积极利用多渠道资金,加快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三、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实施试点工程??? 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矿山环境保护投资机制,"十五"期间选择石嘴山矿区、石炭井矿区、汝箕沟矿区、镇北堡矿区及灵武东山矿区等五个环境破坏较严重的矿区,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附表10,附图5),对矿山损毁的土地进行复垦,对矿山"三废"进行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对矿山开发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采空区及煤层自燃、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勘查与整治。通过示范工程,总结经验,推进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及矿区减灾防灾工作。

矿山环境治理方案

1、前言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政策法规,建立绿色矿山开发模式,治理矿山开采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XXXXXXXX国土资源局计划将XXXXXXXX县XXXXXXXX铁矿尾矿堆、选矿厂附近区域进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工作区附近国道、县级公路发达,交通便利。(见图1工作区附近交通位置图) 该矿山1993年建矿,1995年投产,投资500万元,次年选矿厂建设完成,设计处理能力为15.0万吨/年。2006年9月XXXXXXXX县对该矿山进行了储量核查,考虑矿块开采过程中的损失和废石混入,按矿块采矿回收率85%,废石混入率15%计算,可获得采出矿石量23.96万吨,据此计算矿山尚有服务年限不足2年,预计2006年初闭坑。 矿山经过10多年的开采,选矿厂目前已经产生近40万L3的尾矿,全部堆积于矿体西南侧的XXXX沟,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尾矿堆,晴天风起处,粉尘飞扬,阴天雨过后,污水四溢,对工作区周围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严重污染了工作区周围的空气和水环境,而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旦雨季形成泥石流,将直接威胁山脚下XXXXXX村的耕地和人员;废石的随意堆放,占用了耕地,破坏了植被,为此,对该矿山尾矿堆、废石的治理及周围生态环境的恢复已迫在眉睫。 按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有关规定以及XXXXX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相关文件,XXXXXXXX国土资源局计划对XXXXXXXX铁矿进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以达到消除地质灾害,改善附近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2、工作区环境条件 2.1自然地理条件 2.1.1气候条件 该矿所在区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天气多变,时冷时热,时刮西北风或西南风,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经常因大雨或暴雨造成山洪暴发,秋季晴朗少云,昼暖夜冷,气温变化显著,冬季寒冷干燥,降雪稀少。多年平均气温10℃,最高气温38.7℃(1972.7.17),最低气温-29.2℃(1962.2.13)。区域内降水比较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700LL,降水多集中在6~9月份;平均无霜期152~170天,季节性最大冻土深度为1.09L。 3.1.2地形地貌 工作区所处地貌单元为侵蚀构造低山区,区域上山峦起伏,沟谷纵横,地面标高150~500L,地形总体坡度25~30°,地表出露多为变质岩,在河谷、沟谷有第四系残坡积和冲洪积物存在。工作区位于山脚处,西、南面为低山,向东、北面急倾,地面标高170~220L,坡度较陡,沟口处向东北存在第四系残坡积、冲洪积物。 2.1.3河流水系 工作区附近的水系主要有大狗河。大狗河发源于XXXX县东南边缘处低山区,自南向北流经XXXXXX,XXXXXXXX,汇入赵河,全长约40kL。该河从工作区南、东、北三面流过。河床标高170L,低于工作区标高最小处约15L。 另外,狗河、赵河是区域上较大的河流,距离工作区都较远,对其不会产生影响,这里不在详述。 2.2地质环境条件 2.2.1地层岩性 工作区所在区域除第四系坡积、冲洪积分布于沟谷及河漫滩外,地层大部分

我国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分析

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 积极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改革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硏究制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历史遗留矿区生态修复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奖补资金,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开展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周边和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积极推进绿色勘查标准的研究及制走,大力推进绿色勘查项目示范工作。各地通过规划、标准、政策的制走实施,谋划部署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矿山生态修复 为形成〃加快还旧账,不再欠新账〃的治理局面,对于生产矿山,通过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制度, 推进保证金改基金制度,探索建立动态监管制度,推动形成较为完备的监管体系。对于废弃矿山”通过争取中央财政专项,指导省级财政专项投入”加强政策激励与引导,不断加大废弃矿山治理力度。 (一)完善和推进各项制度 完成中央深改委确定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制度改革任务,完善〃二合一"方案审查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减轻企业负担。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方案编制〃三合一〃改革,突出矿山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 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持续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改基金制度改革。督促各地按照〃应返尽返〃原则加快返还企业保

证金,截至2019年4月,全国返还保证金 292.5亿元。同时,指导各地加快出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办法。 (二)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部署 落实蓝天保卫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等重大部署。2019年4月,印发《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19〕33号)。2019年5月,召开重点地区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部署会,部署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两岸各10 千米范围内和京津冀周边、汾渭平原等7个省(区、市)34 个重点城市周边20千米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任务,拟于2020年底完成。 (三)落实治理资金、开展工程试点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通过前两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安排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计划治理面积约2.58万公顷。 自然资源部与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共同完成第三批工程试点竞争性评审等工作。经报国务院批准同意,支持内蒙古等14个省(区、市)实施试点,中央财政下达补助资金140 亿元,其中包括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内容。 (四)矿山恢复治理情况

恒源煤业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目录 1 总论 0 1.1任务的由来 0 1.2编制依据 0 1.2.1法律 0 1.2.2标准法规 0 1.2.3参考文件 (2) 1.3指导思想与遵循的原则 (3) 1.3.1指导思想 (3) 1.3.2遵循的原则 (3) 1.4方案涵盖范围 (4) 1.5方案执行时限 (4) 1.6方案制定的技术路线 (4) 2 区域概况 (6) 2.1区域自然条件 (6) 2.1.1企业位置 (6) 2.1.2井田范围 (6) 2.1.3气象及地震情况 (7) 2.1.4河流水系 (7) 2.1.5土壤 (8) 2.1.6植被 (8) 2.2区域环境地质条件 (8) 2.2.1地形、地貌 (8) 2.2.2水文地质条件 (8) 2.2.3工程地质条件 (10) 2.2.4地层 (12)

2.2.5含煤地层 (14) 2.2.6地质构造 (15) 2.3社会经济状况 (16) 2.3.1行政区域与人口分布 (16) 2.3.2国民经济概况 (16) 3 企业生产及工程概况 (17) 3.1矿山开采基本情况 (17) 3.1.1企业生产的历史沿革 (17) 3.1.2资源状况 (17) 3.1.3煤质 (18) 3.1.4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9) 3.1.5井田四邻关系 (19) 3.2项目基本组成 (21) 3.2.1生产系统 (21) 3.2.2辅助生产系统 (22) 3.2.3公用工程 (23) 3.3生产现状 (24) 3.3.1总体布置 (24) 3.3.2采煤方法及采煤工艺 (24) 3.3.3开拓布置 (24) 4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状况调查及规划期生态破坏预测分析 (26) 4.1调查范围及方法 (26) 4.1.1调查范围 (26) 4.1.2调查内容 (26) 4.2调查方法 (26) 4.3生态破坏 (27) 4.3.1采空区、积水、积气情况 (27)

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规划方案

*************凝灰岩矿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规划方案 采石厂

1.目的意义、规划依据及规划期限 1.1目的意义 矿产资源为不可再生性资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矿山开采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大,必将出现矿产资源 逐渐枯竭的现象。盲目开采既浪费了矿产资源又破坏了当地的地质环境、使地质环境条件逐渐恶化,地质灾害不断发生,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合理开发矿产资源,达到既合理开发,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又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及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有关法律法则,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要进行合理规划,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地质和生态环境,把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规划方案”有着重要意义。 1.2规划依据 主要依据为: 《矿产资源法》 《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工作的通知》 《地质环境管理条例》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 《关于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3规划期限 *************凝灰岩矿矿山服务年限为8年,矿山闭坑后还需进一步监测与治

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规划期限预计为10年。 2.矿业开发概况 2.1开发现状和发展规划 *****凝灰岩矿位于***************村约1.5km,矿区东有铁路直通*********市,距********火车站约4.0km,从***********至矿区有公路相通,距**********约10km,交通比较方便。 矿区拐点坐标为: 点号X Y ① 本次储量核查范围面积为0.092km2。 该矿山为一小型新建矿山,属个体企业性质,矿山投资总额55万元,该凝灰岩矿已探明(333)矿石量79.4×104t,预计年产矿石13×104。根据《*********凝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服务年限暂定为8年。 2.2开采方式和开发利用程度 (1)开采方式 根据《**************凝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该矿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采用人工或装载机装车,小型汽车运输,开拓运输方案为公路运输,运输公路利用原采矿公路并加以改造。 露天边坡参数如下: 露天采场尺寸(长×宽):290m×100m 露天采场底标高:220m水平 最终阶段高度:10m 台阶坡面角:75°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任务的由来 (1) 1.2编制依据 (2) 1.2.1任务依据 (2) 1.2.2相关法律法规 (3) 1.2.3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与环境保护发展规划 (4) 1.2.4 有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4) 1.2.5投资估算依据 (4) 1.3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5) 1.3.1指导思想 (5) 1.3.2基本原则 (5) 1.4方案范围与规划时限 (6) 1.5方案技术路线 (6) 第二章矿区概况 (8) 2.1区域自然条件 (8) 2.1.1地理位置与交通 (8) 2.1.2气象气候 (8) 2.1.3地表水 (9) 2.1.4地下水 (9) 2.2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9) 2.2.1地形地貌 (9) 2.2.2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0) 2.2.3矿区工程技术条件 (10) 2.2.4矿区地质构造 (10) 2.2.5区域地层 (12) 2.2.6矿带及矿床特征 (15) 2.3区域社会环境简况 (18)

2.3.1人口及行政区划 (18) 2.3.2社会经济概况 (18) 2.3.3风景文物保护区划 (18) 2.3.4环境功能区划 (19) 第三章企业生产及工程概况 (20) 3.1历史沿革 (20) 3.2项目组成 (20) 3.2.1主体工程及辅助工程 (20) 3.2.2环保工程 (20) 3.3生产现状 (22) 3.3.1井田境界 (22) 3.3.2资源/储量及服务年限 (22) 3.3.3总平面布置 (23) 3.3.4生产工艺 (23) 3.3.5剥离废弃土石排放系统 (25) 3.3.6采场防、排水及供水系统 (26) 第四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调查及规划期生态破坏预测 (27) 4.1调查方法概述 (27) 4.1.1调查范围 (27) 4.1.2调查内容 (27) 4.1.3调查方法 (27) 4.2矿区生态破坏情况调查及评价 (28) 4.2.1矿区生态系统类型与植被分布 (28) 4.2.2矿区动物资源 (29) 4.2.3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现状及评价 (29) 4.2.4尾矿库、废石场对生态的破坏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1) 4.2.5临时性不稳定边坡 (32) 4.2.6铁矿生产造成的主要生态问题及需要优先解决的生态问题 (33)

固体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标准

ICS ××.×××.×× ××× 备案号:× ×××-2007 北 京市 地 方 标 准 DB 固体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标准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clamation standard of solid mine (征求意见稿)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目次 前言 (Ⅱ) 1 范围 (1) 2 引用标准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总体要求 (3) 5 具体要求 (3) 5.1 地面塌陷及地裂缝 (3) 5.2 露天矿边坡 (4) 5.3 固体废弃物(废石、煤矸石) (4) 5.4 尾矿 (5) 5.5 退化土地 (5) 5.6 砂石坑和粘土坑 (5) 5.7 崩塌、滑坡、泥石流 (5) 6 各类型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标准 (6) 附录A(规范性附录)北京市固体矿产资源开采规划分区 (7)

前言 本标准为全文强制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贯彻《北京市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和北京市国土资源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防沙治沙办公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武雄、韩兵、胡俊、于秀治、陈鸿汉、韩永岐、张建国、杨建东、管清花、高明显、张顺峰。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固体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北京市固体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标准的总体要求和具体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所有已关闭和正在开采的各类固体矿山的生态环境修复。 本标准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指固体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造成的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与本标准同效。凡注日期或版次的引用文件,其后的任何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都不适用于本标准,但提倡使用本标准的各方探讨使用其最新版本的可能性。凡不注日期或版次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577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 GB/T1577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 GB18599 一般工业固体储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J8 放射性防护规定 NY5051 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DZ/T 0239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DZ/T 0240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固体矿山solid mine 以固态存在的矿产场地称为固体矿山。本标准中是指煤矿、金矿、铁矿、石灰石矿、砂场、粘土坑和其它固体矿山。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方案设计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方案设 计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北大学(朔州校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方案设计》 结课论文 专业:环境工程 学号: 姓名:

浅谈矿山环境问题 摘要 五十余年来,我国矿业开发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对矿山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矿山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矿山的开发,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生产效益,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矿产资源的开采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的破坏,为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我们要对矿山环境如何治理改善,以及如何综合防治提出新的方法。 关键词:矿山环境,防治措施,水污染,综合防治 矿山的开发,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生产效益,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它不仅产生大量三废,而且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矿山环境问题。根据我国环境监测站历年来对全国区域内的矿山企业监测数据显示,目前主要存在的矿山环境问题主要有资源破坏、矿山灾害及环境污染三类。 (一)资源破坏矿山开采是以矿山地质条件为背景的,以矿产开发为诱发因素,受矿区构造特征及与之相关的区域地壳稳定性和人类经济活动等因素控制。矿山开采由于采矿回采率低、贫化率高和选矿回收率低;综合利用率低,许多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白白流失无回收;乱采乱挖现象严重存在,破坏矿产资源的埋藏条件,使许多矿山的开采寿命急剧缩短等原因,矿产资源流失现象相当严重,使许多矿山迅速贫化枯竭,导致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资源的流失。同时,矿山资源开采导致土壤结构以及地表植被的完全破坏,并且其造成的土壤环境破坏几乎不可恢复。由此而引发的水土流失加剧,淤塞污染水体,增加扬尘,导致植被破坏、地质遗迹破坏、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影响破坏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资源。 (二)矿山灾害无论是地下采矿还是露天开采,都要剥离覆盖岩层,开掘大量的井巷,将会产出大量的废石、排土和尾砂(露天开采一吨矿石通常削离5-10吨覆盖的岩土),堆存它们将需占用大量的地表面积。因此,矿山的长时间开采,累计开采厚度的增大,废石和尾矿的堆存不当和矿山开采不当极易造成崩

山西省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实施方案

山西省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实施方案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意见的批复》(国函〔2006〕52号,以下简称《国务院批复》)及《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精神,特制订本方案。 一、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以政策创新、制度创新的观念,建立我省“不欠新账、渐还旧账”的煤炭开采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事先防范、过程控制、事后处置”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推进煤炭开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二)基本原则 ——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 明确煤炭生产企业保护与恢复治理生态环境的义务与责任。按规定把保护与恢复治理费用列入企业成本,实现煤炭企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成本内在化。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过程控制、综合治理 新、改、扩建和已投产各类煤炭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并作为发放

生产许可证的条件。通过开展矿山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年度审核,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季报、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环境评估和监理等工作。强化煤炭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管理。各相关单位按其职责,加快推进恢复治理工作和项目实施。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制订煤炭开采生态恢复治理规划及企业矿山生态环境保 护与综合治理方案。按照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整治,以典型示范和以点带面的方式,整体推进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目标 2010年建立和不断完善我省煤炭开采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2010年以前重点推进汾河沿线6个市、27个县的区域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确定大同、阳泉、临汾、太原等市为重点矿区区域治理地区,使矿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强力遏制,重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2015年建立完备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并使之制度化、法制化,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的环境效益开始显现,全省矿区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煤炭工业步入环境污染少、生态恢复快、经济效益好、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全省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型的社会发展。

谈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与其生态恢复

编号:AQ-Lw-02266 (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谈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与 其生态恢复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ffect of mining and it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谈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与其生 态恢复 备注: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是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安全生产文化之路。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是其根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员工的自觉安全行为规范缺失、自我防范能力不强。 摘要: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矿山开采又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根据典型矿区生态恢复的成功经验,总结了适合我国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主要从矿区废弃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矿区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字:矿区生态环境效应生态恢复 由于矿藏的不可移动性,以致矿山开采长期占用、破坏、污染土地,改变了区域水系结构,破坏了动植物区系,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

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起步较晚,土地复垦率较低,迫切要求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复垦技术,提高土地复垦率和生产潜力。本文将在系统分析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效应的基础上,总结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以期推动全国土地复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 (一)诱发地质灾害。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往往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等频繁发生。而矿山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废石与泥土混合堆放,使废石的摩擦力减小,透水性变小而出现渍水,在暴雨下也极易诱发泥石流。 (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与水质污染。矿区塌陷、裂缝与矿井疏干排水,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地表径流的变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设施丧失原有功能,直接影响农作物耕种。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淋滤水等,一般较少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人畜生活饮用。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情况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 理情况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情况 近年来,朝阳煤矿在各级政府领导下,我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始终把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工作目标,积极转变观念,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夯实工作基础,加大工作力度,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实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朝阳煤矿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伴随着矿业开发的迅速发展,朝阳煤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逐步显现。主要表现为:调查显示,朝阳煤矿暂无需要治理地质灾害点,工业广场占用土地万平方米,涉及耕地3万平方米,林地、草地万平方米。 朝阳煤矿因开采范围较小矿业开发形成的采空区地面塌(沉)陷总面积目前暂时没有;已发生矿山地质灾害暂时没有,局部有民房受影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95万元,伤亡人数共计0人。 污染严重,危及民生。朝阳煤矿矿山年产固体废弃物约万吨,暂时不进行利用,朝阳煤矿矿井废水废液经污水处理站处理

后进行排放。矿山废弃物引起的淋滤、扬尘和渗漏,局部影响了周边的生态环境。随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力度的加大和制度、措施的完善,朝阳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已取得初步效果,不仅解决地面污水排放的收集处理、地面废料处理,而且使新出现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形成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局面。 二、朝阳煤矿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基本情况 近年来,朝阳煤矿高度重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特别是2013年以后,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同时督促矿山企业履行恢复治理地质环境的责任,治理取得明显效果。 (一)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重点,实施民生工程。 2013年以来,朝阳煤矿把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作为实现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性工程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民生工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优先扩大改造污水处理池及排水系统;改善下游居民农耕、生活用水质量。 (二)积极组织治理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问题突出区域、影响周边区域和以利于解决恢复成为建设用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