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盐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报告

盐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报告

盐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报告
| 首页 | 部门概况 | 教研信息 | 合作教研 | 初等教研 | 初中教研 | 高中教研 | 职社教研 | 教育发展 | 课程改革
| 有效教学 | 留言板 |

您现在的位置: 盐城教育科研网 >> 教育发展 >> 重大调研 >> 正文

盐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报告

[ 作者: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530 更新时间:2006-2-8 文章录入:yxjh






盐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报告
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盐城市自1994年率先在苏北实现“两基”目标以来,义务教育工作一直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的一项十分重要工作。近几年来,义务教育事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受地方财力、管理体制以及大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义务教育也出现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均衡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一个“瓶颈”,成为教育公平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一、我市义务教育中非均衡化的现状与问题
1、区域差距与校际差距巨大。盐城总体上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样在我市境内,地处南部地区的经济又好于北部地区,反映在教育上也是同样如此。南边东台、大丰的义务教育实施水平要高于北部的滨海、响水县;南部县的义务教育无论是学校的硬件建设,学生人均教育经费,还在师资队伍和学生所受到教育教学质量也同样高于北部的县。
就在同一个县内,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也十分显著。县城学校无论从哪个方面与农村学校相比,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县城内好的学校不仅校舍宽敞,有图书馆、阅览室,还有多媒体教室,学生机房、校园网等;而在农村,条件差的学校还是简陋的校舍,甚至还有危房,既谈不上图书馆,更谈不上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
校际之间的差距同样明显。即使同一类型的学校也因为多种原因导致今天这样不同的生存状态,同样是乡镇中心小学,或乡镇中心初中,由于受地方经济条件和地方党政负责人观念或与个人对教育重视程度与否而显示出不同的现状。至于属同一层次的义务教育,中心小学与一般村小,县城里的实验小学与县城一般小学,实验初中与普通初中都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又不是某一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从硬件到软件,从管理以质量,都与义务教育所应该提供的大致相当的条件相去甚远。
2、义务教育的经费得不到有效保证。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

是投入问题,以盐城市“十五”教育经费的为例,一是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未能达到逐年提高的要求,有些年份比例不增反降。从2000年到2004年国家财政性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便分别为2.05%、1.99%、2.1%、1.97%和2%,2004年和2000年相比,所占比例不但没有增加,还减少0.5个百分点。二是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基本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00年到2004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分别为37.88%、36.24%、32.56%、33.09%和31.19%,2004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比2000年下降了6.69个百分点;三是有些年份预算教育经费拨款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比例,如2001年拨款增长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9.98个百分点,2003年低11.22个百分点。不仅教育拨款不足,而且还抵顶,调用教育预算外收入,2000-2004年各级财政共抵顶调用各类教育经费5.75亿元,五年期间应由财政安排而未安排,用教育预算外资金自行消化的人员经费达3.53亿元。两项合计2000-2004年五年全市各级财政共抵顶、调用和未安排教育经费达9.28亿元。再看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与初中生的公用经费,2000年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24.76元,2004年为23.83元,不但不增长,反而下降了。小学2003年为26.69元,2004年为22.38元,下降幅度为16.15%。教育投入的不足,直接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学校和城市一般小学、初中,投入不足,又无择校费等其他收入,必要的教学设备无法添置,教师的培训进修无法进行,相对于实验小学、实验初中,形成了一大批的薄弱学校。
3、政策的“双刃剑”效应。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布局调整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名校办民校等一系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也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校布局调整是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特别是农村生源急剧减少的情况非常必要,也是均衡教育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在学校布局调整中,也存在着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减少教育支出,撤并的速度过快,结果导致学校班级生数爆满,一般的60-70人,有的甚至更多。从表面上,学生的学习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而在更深层次上,如学生所受到教师的关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的人次与频率显然少了很多。如果让我们选择是坐在漂亮的教室里,还是有个可以用更多机会和时间与教师交流,我想,更多的人会选择后者。因此,学校布局调整过度,致使班额过大,对均衡教育资源也有不利的一面。
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所谓名校办民校,不但存在着名校的优质资源被稀释,有点名不副实之外,更主要是的破坏了原有的教育生态环

境,在一个县城,一两所的所谓名校的扩大,是以整个县城的初中为代价的,把原来各校之间的竞争,和他们仅存的办好学校的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把他们好的教师挖走了,好的生源抢走了,剩下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社会上弱势群体阶层的,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在经济方面都处于落后状况,自然就把人以群分,这样的改革,也很难就算是均衡教育资源。一个中等城市,或一个县城,总不能就办一所学校。薄弱学校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因素,但目前有关政策的背景,似乎还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措施:
1、改造薄学校。近几年来,我市结合学校布局调整的机遇,大力撤并和改造薄弱学校。在从经费投入上,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市政府和教育局出台了从四星级高中和实验小学的择校费提取20%用于薄弱学校的建设。除此以外,结合省教育厅实施的“三新一亮”工程,“六有”工程,再到今年实施的“校校通”工程,几乎一年一个工程,连续推进,使全市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彻底改变。仅以“六有”工程为例,2004年共投入经费2.88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学生食堂10.4万平方米,学生宿舍14.13万平方米,水冲式厕所4.58万平方米,添置学生的双人床3.55万张,完成校园整治和添置学生饮用水设施投入3890.71万元。现在全市小学比“九五”期末净减少2083所、初中净减少188所,所有被撤并的学校无一例外都是薄弱学校。通过大量经费的投入,使薄弱学校首先在硬件设施上有了根本的改观。
2、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教师资源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又一大的制约因素。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尤其令人担忧。近年来,市、县教育部门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并且采用多种措施大力改变这种现象。一是尽可能引导新的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一些县区出台了相关的政策,鼓励他们到农村去,以改变目前农村学校老师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的状况;二是制定了申报高级职称时必须有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的政策,这样,每年将有一定数量的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三是通过城乡学校结对,互派校长挂职,互派教师任课,互相开展教研活动来促进城乡区域教育的共同发展。
3、推进招生方式改革。我市虽然早已实行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实行就近入学的招生方式。但由于有实验初中等一批名校办民校的学校存在,导致学校在生源质量上差距拉大。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实现大致均衡学生生源的原则,坚持了“电脑派位”的招生改革办法,而且一直在加大电脑派位的学生比例的权重,2005年的

电脑派位已占到这些学校的招生数的60%。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议

1、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缩小校际间的差距。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中小学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着一大批薄弱学校。中小学薄弱学校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中小学“择校热”、“多收费”、“乱收费”现象的产生。因此,改造薄弱学校是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首要工作。
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薄弱学校改造规划,包括目标和任务、主要措施、工作进度等,使改造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对于一时难以改变面貌的薄弱学校,可通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或采取挂钩承办、合并、撤销、办特色学校等多种形式对其进行改造。二是要建立薄弱学校投入保障机制,明确责任,强化监督,确保对薄弱学校的投入落到实处。三是要给薄弱学校倾斜政策,加大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为学校选派事业心强、有管理经验和开拓精神的校长;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骨干教师和优秀高师毕业生到薄弱学校任教;允许超编调入骨干教师,并在职称评定时优先晋升,允许返聘优秀离退休教师。四是要挖掘学校自身潜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要把改变薄弱学校面貌的任务完全寄托在外部力量作用上。要抓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真正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骨干队伍。五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科研部门、教育督导部门要对薄弱学校进行联合专项督导,帮助和指导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薄弱学校在“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的基础上,“软件”水平有质的飞跃。同时,要重视总结和推广薄弱学校转变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创建特色和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经验,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增强其社会信誉。
2、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义务教育规范化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要降低整体水平,简单地寻求发展程度的整齐划一,而是在提升整体水平基础上的均衡发展。因此,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既要重点关注薄弱学校,使其尽快缩小与其他学校的差距,又要重视中小学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即是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制定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有关标准,可以使每所中小学校

的教育在发展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可以约束政府部门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已把标准化学校建设做为高质量“普九”的重要工程,做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任务。例如,深圳市政府就制定并实施了《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标准》,市、区两级共同筹措两亿资金,分3年完成中小学标准化建设。2002年初,深圳市新建中小学15所,一律按照现代化建设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如今,在深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再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每一所学校都受到重视,每一个孩子都接受着相对公平的义务教育。

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标准是受当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制约的,随着经济、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其建设标准也要相应地提高。为了适应高质量、高水平“普九”任务的要求,需要制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新标准。在新一轮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上,既要注重学校硬件水平的提高,又要注重教师素质、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等软件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标志着现代化教育的信息技术,更不能忽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实施中小学教育标准化工程在完成的时间上,要有灵活性,发达地区要短一些,欠发达地区可以稍晚一些,但要有明确的时间要求。

3、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用信息技术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现代教育手段。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还打破了传统学校的界限,大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此,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的社会效益,从而为实现区域内、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广阔平台。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发展也不平衡。因此,要想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要加强宣传和政策规范,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认识。一个地区、一所学校对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推广使用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教育行政领导、学校校长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因此,我们在实现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各级领导的观念转变工作。一方面通过宣传和学习来提高他们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掌握教育信息技术,使之成为内行。其次,

要健全组织体系与法规建设。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应有信息化建设工作小组;至少要明确一位副职分工负责此项工作,要把教育信息化列入教育事业和学校发展规划,切实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要逐步制定必要的法规政策,使各校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
二要加大教育信息技术的硬件投入,保证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实施。在信息技术硬件投入上,不能因为没有充足的资金就拖延或凑合信息技术硬件建设,要想尽各种办法,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重点投入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教育经费永远是不够用的,没有哪一个地区的教育经费多得用不完。有鉴于此,不能等待,要创造条件,把钱花在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最有价值的地方——信息技术教育上。同时,我们应加强校园网建设,在建网、建队伍等方面予以全面规划,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力争校校联网,使教育信息流动起来,促进师生在网上交流,以激活各地区各级学校的信息教育。
三要努力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也是教育信息化的灵魂。因此,必须组织由软件专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教育技术专家构成的队伍,注重教学软件与课程相配套,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研制出高质、高效且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供广大教师使用。学科教师也可以利用简便的软件开发工具,针对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自行开发短小精悍的CAI课件。同时,各地区应积极组织实施各学校校园网的连接工作,推广虚拟上网及视频点播技术,由“信息资源中心”将网上有关信息集中“过滤”下载到校园网的服务器上,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让不同学校的师生都可以享受到网上学习的便利。
四要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对在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同时,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要切实加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建设,凡具备条件的师范院校,都要积极开办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师范院校信息技术专业等相关专业的在校生到中小学任教,尤其是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另外,要大力提倡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工作,使教师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技术教育能力。
五要逐步建构完善的信息教育评价体系。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学校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装备数量、质量、使用及信息技术开设的教育课程等情况进行检查评估,以避免一些

学校只把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当做摆设,不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或随意减少课时,不注重信息技术教育质量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学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和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为原则,以考核技能为主,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与处理信息、创新信息这三大能力出发,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与流动的优化机制。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目前,校际间发展不均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师资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要想尽快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着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优化人才培养与流动的机制。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引进、调配、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制订倾斜政策,以尽快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在师资引进方面,应优先满足薄弱学校的需求;在教师调配上,应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倡导模范校长、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轮流到薄弱学校任教,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和经验交流,带动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还可以通过区域内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结对子的方式,选派具有带教能力的优秀教师到普通中学定期任教,并将此做为重点学校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师资培训上,教育行政部门应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薄弱学校的师资培训,为他们提供出去学习、进修的机会;在职称评定上,为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同样条件下应优先考虑支教教师的职称晋级;在福利待遇上,要有政策上的保障,如教师流动期间,其行政关系、工资关系等保留在原单位,工资、奖金、福利、医疗等待遇不变,有条件的地区,还应适当增加支教教师的工资,同时,要加快教师“校本”培养、培训模式的构建,落实“以师范院校为基地,教学、科研、培养、培训四位一体”的新师资“校本”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立足学校,以新课程改革为主线,融学习、探索、教学于一体”的在职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确保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5、深化升学制度改革,实现生源质量均衡化。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包括学校硬件建设的均衡发展,也包括学校软件建设的均衡发展。其中,生源质量则是学校软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智力和各方面条件都好的学生集中在好学校一起学习,落后的学生集中在薄弱学校一起学习,那么,对于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所受到的环境影响显然是不同的,这样就无法体现义务教育所主张的

公正、公平原则。因此,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深化学校升学制度改革,使学校生源质量大体相当。这就要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下大决心,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坚决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就近入学政策,彻底取缔重点校、重点班、校中校、共建班,加大重点高中分配给各普通中学升学指标的比例。这样,择校问题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虽然,在现阶段校际差距比较大的情况下,这样做对一些学生也不公平,但从长远来看,尽快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样短暂的阵痛是必须要经历的。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推进学制改革,实行完全中学初中、高中脱钩,建设一批“九年一贯制学校”,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的完整性,从而为实现学校间生源质量均衡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6、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实施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主线。另外,从我国区域内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来看,中小学之间存在着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校办学条件等硬件指标的差距;一个是学校教育质量等软件指标的差距。要缩小学校间硬件指标的差距,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只要领导认识到位,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只要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并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在不长的时间内也是可以解决的。但要想从根本上缩小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则比较困难,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因为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尤其是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可以带动学校的全面改革,给学校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其一,转变学校管理者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提高其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管理能力;其二,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使之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评价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换句话说,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从根本上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 盐城教育科研网 网页设计:朱超 内核程序:MY Power

本站总点击数: 1501552 次


位名称: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地址:盐城市开放大道60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