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章 社会保障模式

第四章 社会保障模式

第四章 社会保障模式
第四章 社会保障模式

第四章社会保障模式.txt﹃根网线''尽赚了多少人的青春い有时候感动的就是身边微不足道的小事。﹎破碎不是最残酷的最残酷的是踩着这些碎片却假装不疼痛固执的寻找﹎将来就算我遇见再怎么完美的人,都有一个缺点,他不是你,_____下辈子要做男生,娶一个像我这样的女生。第四章社会保障模式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所被嵌入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各不相同,因而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所得出的发展模式也存在各种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福利模式。比如郑功成教授认为可以分为社会保险型、福利国家型、国家保险型和强制储蓄型。

一、蒂特马斯及其福利模式

蒂特马斯从国家、社会、市场在福利资源分配中所承担的角色出发,把福利国家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制度再分配模型、工业成就模型和剩余模型

对市场制度在社会福利提供和发展中的角色、作用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主张以更为普遍的财政福利和以工业成就为基础的制度性资源再分配,来实现分配的正义以及建立一个更为平等的社会

? 政府不仅应该提供国家福利,而且应该提供普及性而非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普遍主义”可以促进社会整合,解除社会阶级间的区分。对弱势群体进行某种形式的补偿,目的在于满足社会需要和改善“公共利益”。

艾斯平—安德森认为蒂特马斯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他促成了福利国家比较研究领域的诸多新进展;

第二,蒂特马斯的研究促使人们跳出福利支出的黑箱,将注意力转移到福利国家的内容上来:例如特定性的还是普救式的福利计划、资格条件、给付的性质和服务的质量、以及该国公民权利的扩张在多大程度上包含了就业和工作生活的权利,等等。

第三,多种福利国家类型的出现使得对福利国家做简单的线性分类难以继续下去,而蒂特马斯的研究成果使人们能够从总体上对不同的国家类型进行详尽的比较研究。

二、艾斯平—安德森及其福利体制

艾斯平—安德森在蒂特马斯的基础上开创了比较社会政策研究的先河,提出了“福利体制”的概念

其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提出问题,兴趣集中于国家在管理和组织经济方面的重要角色。因此,从广义的角度看,就业、工资、和整个宏观经济调控等都被看作福利国家体系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方法将这一论题定为“凯恩斯式的福利国家”。

所谓福利体制,不仅仅是指国家制定和执行的各种政策的总和,而是指总体上的社会政治解决方案,政策的变动反映的是政治同盟和代表不同利益个价值的各阶层之间的斗争,斗争与妥协的结果必将被转换成截然不同的“福利供给体系”,而不同的“福利供给体系”必将导致各个社会经济部门尤其是政府、市场和家庭之间各种不同组合的责任分配方案。

把福利国家理解为一种支持社会公民权的概念,并延伸为:

去商品化:个人福利相对地即独立于其收入之外又不受其购买力影响的保障程度。(中文版序言p.3)

分层化

在衡量“去商品化”的容纳能力时受到了波拉尼和马歇尔观点的启发,使用了“社会权利”的概念。

卡尔?波拉尼(前资本主义时期),古典资本主义时期,现代资本主义时期T.H?

社会权利与非商品化的关系

非商品化的量纲主要分成以下三组:

第一组量纲:人们进入权利的规则,即资格标准和资格限制。

第二组量纲:收入替代

第三组量纲:资格授权的范围。如:社会工资、负所得税

每个国家的福利体系呈现出系统性特征:

所有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各个福利计划项目得分均较低,集中在低指数区,其去商品化程度低;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福利计划得分较高,非商品化程度很高;

处于两极之间的欧洲大陆国家其非商品化程度居中。

分层化—福利效果的度量

对社会阶级的效果来看,福利通常也是一种社会分层化体系。因此,福利国家是阶级和社会等级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制度,它的组织特征决定着社会共同责任、阶级分化和身份差别的连接方式。

他的研究集中于收入维持这一福利国家传统行为,以此分析各国在构建社会公民权利方面的结构差异,从而得出福利体制对分层化的影响。

衡量不同福利类型需要不同的具体量纲

保守主义分层化的量纲主要有两点

阶层隔阂的程度或合作主义,以在实际运行中的职别养老金计划的数量来度量;

国家主义的程度,以政府雇员的养老金支出在GDP中的百分比来度量。

自由主义分层化特征的三个变量是:

家计调查式的福利给付的相对比例,以它在全部社会公共支出中的比重来测量;

私人部门在养老金计划的重要数据,以私人部门养老金在全部养老金中的比重来测量;

以私人部门医疗保健支出在全部医疗保健支出中的比重来测量自愿性私人部门福利在保健服务中的相对分量。

社会主义体制特征可以使用的两个变量是:

第一,福利计划的普救主义程度,以16~64岁有资格享受医疗、失业和养老金福利的人口平均比例来度量;

第二,给付结构的平等程度,以该计划中养老、失业和医疗在基本给付水平与可能达到的最高合法给付额之比的均值来度量。

还可以发现福利体制的另一个指标:

非商品化与社会分层化是基本对应的。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中,高度去商品化和强势普救主义相符合;

在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低度去商品化与强势的个人主义倾向一致;

欧洲大陆国家则是合作主义、国家主义与去商品化程度保持对应。

自由主义福利体制(liberal regime):以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为代表。

缺乏稳定的跨阶级联盟,国家福利主要以贫困线为贫穷者提供残补式的安全网。

强调个人在市场的权利,并寻求市场解决的方式,并且认为国家的介入愈少愈好。

强调以资产调查的救助、有限支付移转或社会保险为主要社会政策。

特征:较高的就业率,较低的税赋,较低的社会支出规模以及较高的工资差异与所得不平等。

保守主义福利国家体制:包括历史上的合作主义和德国俾斯麦以来的家长式威权主义国家:如意大利、德国、奥地利和法国。

为保守立场占优势的政府所订定,以确保劳工阶级的忠诚以及中产阶级的支持。强调社会整合和国家的强力介入社会政策,希望通过阶级和地位分化(包括职业地位)的社会政策来形成阶级结构并达到对国家的忠诚。P.67

一方面国家希望取代市场或为福利供应者(例如提供基础公共年金,以及以社会保险方式提供的职业附加给付)。

另一方面又赋予家庭承担与提供福利的责任,让家庭取代福利国家来提供各种服务。只有在家庭服务能力无力时,国家才提供辅助性的福利与服务,即依赖并极大化家庭主义所扮演的福利服务功能。

特征:较高的失业率,较低的女性劳动参与率,中度的税赋,中度的社会支出规模,社会安全体系以提供高所得替代率的所得转移为主,中度的所得不均与工资差异。

社会民主福利国家体制:以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如瑞典、挪威和丹麦等为代表。

–有劳工阶级的社会力量发展所形成的阶级基础,并且有社会民主党长期执政和形成的全国共识──即为了达到全国凝聚或团结而有社会权的扩张与国家通过收入再分配政策而提供普遍式的社会福利与服务。在这些国家中左翼劳工组织与小农广泛联盟所形成的压力,确保了政府对充分就业和全民性给付的承诺,再加上中产阶级与劳工阶级的利益,具有明显的再分配性质。

除了强调普遍主义和以政治力量去除对市场的依赖,即去商品化之外,它还强调去家庭化,它指的是将家庭关系的成本社会化,也使个人能拓展其独立能力。

社会民主福利国家体制提供大量的社会服务和工作机会,不仅满足家庭需求,而且也允许妇女选择去工作而不是照顾其家庭。

特点:有较高的就业率,较高女性劳动参与率,较高的税率,较高的工会组织率,较大的社会支出规模,社会安全体系以相当慷慨的社会服务为主,低度的所得不均与工资差异,社会民主党在政治领域中扮演相当支配性的地位等特征。

三、东亚福利体制

有关东亚福利体制的提出背景

“东亚群”

第四种福利体制;

“既是全球独一无二,同时又混合了现存福利国家的各种特点”(艾斯平—安德森)保守的家长制度和自由主义的混合体,市场仍是处于主导地位,国家的角色仍是剩余福利模式。

琼斯提出的“儒教福利国家”

古德曼和彭提出的“日本型福利国家”

霍利德提出的“生产主义福利资本主义”。

怀丁则指出东亚福利体制的社会政策有九个共同的特性:

(1)低的政府福利支出;

(2)聚焦于经济成长的积极性福利政策;

(3)政府对福利的敌视态度;

(4)强烈的残补概念;

(5)以家庭为中心;

(6)政府扮演规范及鼓励的角色;

(7)片断、零散方案的福利发展;

(8)借助福利来支持及建立政权的稳定与合法性;

(9)对福利权的有限承诺。

生产性福利资本主义

东亚的福利体制是生产性的,社会政策是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社会政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

经济政策目标中压倒一切的是经济增长,其中心概念是成长导向的政府、隶属于各方面

的国家政策(包括社会政策),隶属于经济、工业目标。国家的决策者借着辅助的手段追求经济成长。

中国的福利体系,像东亚的其他国家一样,服务于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也就是说,福利政策被用来辅助经济增长。

中国的福利制度,也像东亚的其他国家一样,主要局限于某些被认为是需要优先发展的部门,即产业工人,技术型的,专业型的和管理型的人员。

像东亚的其他国家,中国福利制度被作为领导阶级获得支持或至少是认同的工具尽管福利支出提高,但福利责任始终被认为是“经济负担”,而不仅是“政治资产”

中国的双轨制福利在城镇国家机构采取的是制度性模式,在农村采取的则是剩余性模式。?

城市的改革似乎已转变为工业成就模式

首先是其呈现出的以社会地位为基础,侧重于社会保险的趋势,这是东亚其他福利体制所具有的重要特征。

中国与东亚他国一样,偏好通过个人贡献融资、基金管理式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不是通过税收融资的现收现付

第三,和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类似,中国为社会救济所做的努力非常有限,对社会救济的支出非常低。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目标

方针:

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

模式:

“4+2”模式,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四大组成部分,此外还有住房保障、优抚安置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工作职责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工作职责 一、劳动就业工作 1、宣传贯彻执行《劳动法》以及国家地方劳动保障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负责管理辖区内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建设,掌握本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状况,建立失业人员跟踪服务制度,建立健全“十一本台帐”(即:高校毕业生台帐、下岗职工台帐、失业人员台帐、就业困难对象台帐、用工单位台帐、离退休人员数据库、下岗失业人员及就业困难对象就业安置台帐、用工信息台帐、职业培训台帐、职业介绍台帐、小额担保贷款台帐)。办好用工信息版,摸清外来、外出人员情况。 3、安置大龄就业困难对象,组织实施社区就业项目,动员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及新生劳动力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组织开展就业服务。 4、为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退休人员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服务,及时发布各类用工信息,并按时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每月的用工洽谈会,并及时协助区劳务办做好辖区内社区、各村劳务输出的组织宣传工作,建立社区服务平台。 5、指导社区劳动就业组织开展工作,核发《再就业优惠证》,协调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办理小额贷款。跟踪调查领取《再就业优惠证》及申领小额贷款人员的再就业情况。 6、负责辖区内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在离退休人员中建立健全党组织,开展文体活动。 7、负责本辖区内劳动力资源和流动人口管理统计和基本信息工作。 二、社会保障工作 1、认真负责地做好城市居民、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2、负责低保对象的审核上报、审批,对申请对象进行入户调查,发放低保资金。对低保户进行季度审核,半年一大审,记台帐,分类建档、建卡。 3、负责本辖区内低保人员廉租住房的申请上报工作,对申请对象进行入户调查,填写各种帐、卡、册,建立上报人员的电子、手工档案,一年一大审。 4、负责本辖区内失业人员及低保人员的医疗保险工作,对申请对象进行入户调查,审核审批上报,填写各种帐、卡、册,建立参保人员的电子、手工档案。 三、残联工作 1、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与宣传。 2、维护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权利。 3、对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开展残疾人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发展残疾人的事业。 4、负责本辖区内残疾人的调查摸底工作。 5、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开展社会性的娱乐活动及社区康复工作。 6、协助社会福利企业,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 四、双拥工作 1、开展拥军优属工作,按时拨付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在乡红军老战士、在乡复员退伍军人、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的抚恤金。 2、搞好军民共建,军民联谊活动。 五、老龄工作 1、负责宣传有关方针、政策 2、开展尊老、养老、助老传统美德的活动。 3、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开展送温暖活动。 4、开展娱乐文体活动。 5、给辖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办理老年优待证。

社会保障学复习提纲

教材: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保障学概论 1、社会保障的概念。 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需要。 2、社会保障的含义。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 2)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3)社会保障面向社会全体成员 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社会立法 3、社会保障的特点。 ?社会性强制性普遍性公平性互助性储蓄性 4、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功能(对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的作用) ?社会保障的稳定功能:通过保证劳动者乃至国民在特殊情况下的生活问题,从而实现整个社会乃至统治秩序的稳定。被誉为“社会安全网”和“社会减震器”。 ?社会保障的公平功能(即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关系的功能) 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对应于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调节投融资功能 平衡需求功能 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 保护和配置劳动力功能 5、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最低生活; ?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后仍能享有基本生活; ?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居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社会保障; ?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受尊敬的军人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 6、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德国: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形式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2、美国:最早颁布《社会保障法》。 第二章社会救助制度 1、社会救助的概念和含义。 社会救助的概念 所谓社会救助,是指社会成员在其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有权要求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

我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利弊分析与对策

构成中国特色的劳动保障体系之我见 杨远尚 劳动保障体系是指劳动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当前我国的劳动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四个方面。完善的劳动保障体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它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一、我国当前的劳动保障现状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劳动保障体系也逐步的完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我国的劳动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健全。养老、医疗、就业、住房等各类基本需求都有了比较系统的制度化保障机制。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各种保障制度的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劳动保障领域历史遗留问题也在逐步的化解。劳动保障体系在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我国劳动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实现全覆盖。劳动保障正在从就业人员扩大到非就业人员,从城镇居民扩展到农村居民,所有的群体都被纳入劳动保障制度覆盖范围。 3、劳动保障的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建国60多年来,我国基本养老金不断提高。另外,医疗保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低收入生活者的生活保障标准也多次提高。近年来,几次物价上涨,一些城市还发临时物价上涨补贴,建立了物价上涨补贴发放联动机制。

4、劳动保障资金规模不断增长。近年来,大量年轻劳动力进入市场,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项社会保险基金规模都在快速增长。这使得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二、我国劳动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我国人口正在逐步老龄化。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问题更加突出。中国养老保险长期实行现收现付制,没有留出积累资金。老龄化提前到来,意味着“未富先老”,中国劳动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着养老负担重、筹集资金难和医疗费用大等诸多挑战。 2、当前我国的劳动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存在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全、监察执法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在劳动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上,还存在临时性政策多,长期性政策少,制度设计越来越复杂,执行成本越来越高,而政策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等现象。 3、我国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给劳动保障带来新的挑战。目前我国每年都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他们成为城市建设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进入城市后的社会保障问题急需研究。 4、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与责任边界不清晰。我国劳动社会保障改革的初衷是减轻政府和国有企业的责任。但是现在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界定依然模糊不清。作为公民究竟有哪些权利,劳动社会保障到底保障了人们的哪些权利。哪些方面是应该由政府保障的,哪些方面应该由个人保障,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样就导致应该被保障部分的权利没有被保障,不该由社会保障的却花费了大量财力物力

2017年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总结

2017年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总结 2017年来,我乡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服务大众、履行职责为质量方针,根据《**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7年度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及考核办法》(宝人社〔2017〕56号)要求,并结合我乡2017年工作任务及工作重点,圆满 了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现将2017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由于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整个民生工程中涉及的内容多,任务重,工作对象数量多,工作难度大。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程,乡上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协理人员、包村干部为成员的民生工程领导小组。针对本乡实际情况制定了民生工程实施方案,切实做到工作早谋划、早部署,计划合理,措施有效。 (二)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精心安排,严密组织,狠抓落实。要广泛接受社会的监督,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使群众满意,确保民生工程目标顺利实施。 (三)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氛围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专题宣传,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宣传实效。广泛宣传民生工程政策措施,做到进村入户、家喻户晓,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支持民生工程的实施,提高民生工程知晓度。 (四)加强督促检查,务求工作实效一是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让此平台充分发挥作用;二是领导小组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定期组织综合督查,注重提高督查效果。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限期整改,确保工作按要求如期完成。 二、民生工程目标完成情况1、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帮助1名高校毕业生创业,完成全年目标100%。 2、技能培训。我乡2017年组织辖区内人员参加家政服务培训55人,合格发证人员55人,完成目标任务110%。 3、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登记入库。对全乡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登记并录入系统的 2398人进行跟踪调查,劳动力转移输出1361人,完成劳务收入2000万元,完 成目标任务100%。 4、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情况。2017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人数2053人,完成全年目标122.6%,参保缴费人数1088人,完成全年目标103.32%。 5、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领取资格验证。对全乡365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 养老金领取资格进行了验证。

社会保障管理

社会保障管理 1.社会保障管理的基本概念 (1)社会保障管理 社会保障管理,是指通过一定的机构与程序,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对各种社会保障事务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与监督的过程。 ①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的内容 a.拟定社会保障发展规划和计划,统筹协调社会保障政策,统筹处理地区和人群之间的利益和矛盾; b.制定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相关法律的实施办法; c.贯彻、组织和实施各项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并负责监督、检查; d.受理社会保障方面的申诉、调解和仲裁; e.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信息化、社会化服务体系; f.培养、考核、任免社会保障管理干部。 ②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内容 社会保障的基金管理包括基金的筹集、管理运营、支付三个方面的内容。 a.基金筹集一般通过国家的财政拨付以及单位和个人按一定比例缴纳社会保障费而实现,也可以接受社会和个人的捐助; b.基金支付就是给付受保人社会保障待遇,如养老金、失业金、救济金、医疗费补助、家庭补助等; c.基金的管理运营,包括基金的日常财务和个人账户管理以及基金的投资运营。 ③社会保障对象管理的内容 a.社会保障对象的登记、审查; b.保障金的发放; c.丧失劳动能力的医务鉴定; d.劳动技能的培训和职业介绍; e.无生活自理能力人员的家务助理或院舍转介等。 (2)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是社会保障管理组织为维护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而设立的、负责社会保障法令的贯彻、监督和审查的权力机构或办事机构。 ①以行政层次或行政权限作标准,可以分为中央管理机构、地方管理机构和基层管理机构三个层次。 a.中央管理机构,属于领导和决策层次; b.地方(省级)管理机构,属于辅助和传递层次; c.基础管理机构,即地(市)、县(市)级地方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属于社会保障事务执行和经办层次。 ②以管理职责、管理性质和业务范围作标准,可以分为行政主管机构、业务经办机构、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前景: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需求及政府的基本社会政策之一,其目的是使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和失业的情况下,能够从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帮助和服务,是现代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社会保障在稳定社会、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劳动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劳动保障事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因此,当前劳动社会保障系统本身需要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需要一大批具有劳动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人才,需要尽快提高服务质量,努力赶上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才能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与此相对应,对相关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该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是我国全面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急需人才,具有长久稳定的就业潜力。因此,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虽然是一个新专业,但其社会需求十分强烈,需求量极大,其专业发展前景极好。 如果光从专业名称上看,不少人不会将它与管理学联系在一起。可现实却让我们看到,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出身的毕业生竞争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毫不逊色,总能以其特有的个性征服面试官。你也许会惊讶,会不解,但当你了解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置后,也许你的疑惑会马上消除。由于该专业要求我们系统掌握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所以在课程上分为了这三大类:一是基础课程,包括英语、人文、哲学、数学等;二是专业基础课,包括国际经济、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等;三是专业课程,包括工资薪酬管理、社会保险、人事心理学、劳动关系、工作岗位分析、劳动市场概论等。除了理论学习外,我们还要跟随老师进行实践,开展调查研究、个例分析等。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方向: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对口就业的意义上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系统、社保基金、人才流动中心、民政部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等都是较好的单位。我的一个师兄还通过了公务员考试进入机关工作呢。除此,我们还可以去保险公司工作,因为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在某些地方是相通的,开设的课程中也有不少是相同的。据我所知,大部分学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设了经济类课程,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就业问题的研究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就业问题的研究摘要: 就业与社会保障是中国当前社会面临的两个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他们是不可分割、紧密相关的一个整体,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但现实中两者却处于相互分割状态,这种状态直接影响了两大宏观政策体系的综合效能。就业是最好的社会保障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这是割裂两大密切相关的政策体系的误区,应将两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协同考虑。中国的未来发展既需要长期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亦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两者协同发展,才能实现中国健康与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社会保障制度虽经过多年改革, 取得较大效果, 但与其他相关领域的改革衔接配套不够, 效果不尽如人意, 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诸多影响就业的弊端亟待解决。 关键词:灵活就业; 社会保障; 劳动力市场 与人民生计密切相关的问题莫过于获得生活所需的收入和得到一定的生活保障。因此,就业与社会保障便构成了人们生存、生活的两个基本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则是民生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一、现状分析 近几年,我国政府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工作,把就业纳入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当中,不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与此同时,我国也在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养老金、加快医疗改革、扩大工伤保险范围等等,这一系列的措施使人民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当前,我国正从重视经济增长的时代向重视民生的时代转变,当然,新时代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全新的。 (一)就业方面 1.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截止到现在,全国劳动力总量达到8. 3亿人,劳动力供给岗位有5, 000万,而劳动力需求岗位只能提供4, 000万个,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2009年10月到2010年3月,我国城乡失业登记率为4. 3%,失业人数达到915万,是历年新高。 2.劳动力结构矛盾突出。一些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工人,而一些新兴的行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又供不应求;同时,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的条件相对滞后,进一步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培训显得十分迫切。 根据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对全国93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的统计分析,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高级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较大,分别为4.05、2.02、1.86。与全国供大于求(求人倍率0.97)的状况形成反差。据广东省第三季度人力资源市场数据,珠三角地区缺工现象依然存在:一名求职者有1.16个岗位可选,最短缺的是电子元器件制造工、机械冷加工工和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因此,虽然目前是总体就业需求明显减少,但仍未改变一直以来存在

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服务站的工作职责

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服务站的工作职责 1、社区社会化管理工作职责: (1)组织开展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资格认定工作。 (2)大力推进社区人员文体活动。 (3)做好新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工作。 2、劳动关系专职协调员职责: (1)劳动关系专职协调员要全面掌握劳动保障业务知识,负责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 (2)劳动关系专职协调员要适时检查用人单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情况,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3)劳动关系专职协调员要指导用人单位、职工正确填报劳动用工备案基础信息采集表;负责将劳动用工信息录入或导入吉林省劳动用工备案管理系统;建立劳动用工情况台帐,督促指导用人单位办理劳动用工备案; (4)劳动关系专职协调员负责劳动者投诉、举报的受理登记工作;负责对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登记报告工作;协助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开展工作;建立劳动保障监察台帐;(5)劳动关系专职协调员负责辖区内劳动争议调解与劳动保障信访工作;负责建立劳动争议调解与信访台帐;负责劳动争议调解案卷的装订、归档工作。 3、社区居民医保工作职责: (1) 负责居民医保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 (2)负责本辖区居民参保登记、信息录入及缴费确认工作; (3) 负责本辖区享受特殊补贴人员参保身份的初审工作; (4)负责辖区内参保居民的信息变更及登记工作; (5)负责本辖区居民参保档案管理工作; (6)负责本辖区居民参保情况的调查和登记工作; (7)负责本辖区参保居民制卡材料的报送及社会保障卡的发放工作; (8)负责本辖区居民医保工作信息报送工作; (9)负责本辖区居民医保工作的参保扩面工作; (10)其他日常性工作。 4、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政策: (1)就业援助政策 (2)就业扶持政策

2015年《社会保障政策与管理》考前复习及答案(答案在最后面)(2)学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 2、社会保障体系 3、养老保险基金 4、完全积累制 5、现收现付制 6、社会保险 7、民政福利 8、工伤保险 9、社会保障管理 10、自然灾害救助 11、定期救助 12、养老保险 13、失业保险 14、恩格尔系数 15、城市贫困救助 二、单选题 1、福利国家的核心内容() A、强调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性 B、消除贫困 C、保持社会稳定 D 、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是() A、自助者公助 B、权利和义务对等 C、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D、维护社会稳定 3、对社会保障制度演进起过重大影响作用的福利经济学家是() A、约?梅?凯恩斯 B、阿赛?庇古 C、哈耶克 D米儿顿?弗里德曼 4、人口老龄化是指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 A、7% B 、8%C 、10% D 、15% 5、住房公积金属于哪种社会保障基金() A、社会保险基金B社会福利基金C 、社会救济基金D、社会优抚 6、以下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中,适用于养老保险计划、住房公积金计划、教育投资机会的是() A、现收现付式 B、完全累计式C 、部分累积式D、收支平衡式 7、我国法律规定从事特殊重体力劳动行业或其他有害于身体健康工作的男性的退休年龄是多少岁() A、45 B、50 C 、55 D 、60 8、在下列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形式中,具有“保小不保大”的特点的是() A、福利型合作医疗保险 B 、风险型合作医疗保险 C、福利风险型合作医疗保险 D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9、最早实施失业保险的国家是() A、比利时 B、美国 C、挪威 D、法国 10、实行“无过失赔偿”和“无责任赔偿”制的社会保障类型是()

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本文基于发展性视角,综述了学术界关于我国就业与社会保障之间关系的不同观点,认为造成分歧的关键是社会保障的运行需要就业带来的财富支持,解决分歧的关键在于有促进就业功能的发展型社会保障政策,发展型社会保障政策的关键在于社会保障政策的人力资本投资功能。 标签:就业;社会保障;发展视角;关系研究;人力资本投资 社会保障是就业问题在工业文明发展中的产物,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人们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转向了雇佣关系,工业文明的进步、雇佣关系的发展让就业成为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但也引出了其他问题,资本家对工人的压榨使工人们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失业者的生活更是贫困潦倒,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英国出台了《济贫法》,《济贫法》的出台标志着社会保障以解决社会问题的姿态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从历史发展背景来看,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从社会保障产生之初就一直密不可分。十八大报告以来,就业与社会社会保障成为我国政府研究民生的两大焦点问题,二者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一部分学者主张要统一考虑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问题,[1]认为就业与社会保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2]郑功成认为就业与社会保障都是需要优先考虑并妥善处理的重大问题。[3]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也推翻了农业社会以家庭为单位的保障制度,市场化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全社会劳动成果的共享,对于整个国家而言,这种共享是通过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实现的,其结果就是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再者社会保障是就业者应对风险的一种措施,为劳动者提供了风险保障解除了后顾之忧。就业对于社会保障而言就相当于水的源头,社会保障体系得以运行的费用绝大部分来自于劳动者的就业保障。事实上,就业与社会保障构成了民生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需要相互协调、共同推进,这种密切关系在失业保险中有更为直接的表现,在劳动经济学中,积极的促进就业的政策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增加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在福利经济学中,向受保障者提供补偿的社会保障政策通过增强消费者消费倾向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达到了促进社会稳定的目标,[4]实际上,就业与社会保障从两个方面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可能产生的不利因素。因此,就业与社会保障就像天平的两端,只有二者共同抓稳定与发展这座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还有一些学者主张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是伯仲分别的,就业明显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5]要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首要地位。[6]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从就业是社会保障的财务基础出发的,他们认为离开就业社会保险基金就失去了来源,仅仅靠国家财政的支持社会保障的保障水平不能令国民满意,其存在就会成为国家不堪忍受的财政负担,只有就业提供的财政基础才能让社会保障成为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但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在他们的研究中也充分阐述了就业与社会保障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表明他们并不否认就业与社会保障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既可以相互促进也可以相互制约。

关于我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分析

关于我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13-08-28T09:29:50.170Z 来源:《中国商界》2013年9期供稿作者:赵维胜[导读] 尤其是农村转移输出培训人员,有的输出不满两个月就返乡,造成公共资源浪费。 赵维胜/青海省格尔木市就业服务局 【摘要】就业与社会保障是中国当前社会面临的两个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他们是不可分割、紧密相关的一个整体,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对21世纪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的定义及特点进行了界定的基础上,探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关系,是相互影响、辨证统一的关系,其中,就业起主导作用,社会保障对就业有反作用。研究两者的关系以促进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和谐。【关键词】人力资源;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存在问题,实施对策 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意义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新增劳动力逐年增加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社会将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加之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缓慢,由此引发了一些不安定因素,己成为各级政府不可忽视的问题。就业和保障是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基本体现,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是任何社会关系良好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解决就业是最根本保障,是解决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改善人民生活的基本途径,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 二、当前就业和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矛盾 (一)市场体系机制不健全导致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一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人群和领域受限。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等历史原因及其惯性作用,导致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单位和垄断行业的用人、市场化配置程度较低,市场调节就业的人群十分有限。二是市场机制不健全作用力度有限。劳动力市场因信息不对称,市场体制不能统一运行,存在分割状态。作为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工资,不能完全体现劳动力价值和劳动供求关系;非公经济的社会保障等政策福利优势比公有制经济部门少,导致非公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吸引人才方面处于劣势。劳动合同形式主义成分较大,存在订立不公平合同、欺诈性合同与违反合同等问题。 (二)政府促进就业的制度不健全;配套政策滞后。例如促进特困人群就业的扶持性政策缺乏延续性。另外,失业保险除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外,促进再就业的功能发挥不够。就业培训中引导性培训多、技能培训少,导致求职人员的知识技能与用工单位岗位需求差距大。技能培训是就业培训的重点,但培训时间短,多为1至2个月,职业培训后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技能要求,导致求职者的技能和愿望与岗位的技能要求差距较大,用工双方都不满意,用工不稳定。尤其是农村转移输出培训人员,有的输出不满两个月就返乡,造成公共资源浪费。 (三)农民失地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由于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政策滞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失地人员,都没有社会养老保险,现在缴费难度大,绝大多数无力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劳动年龄内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处境更加艰难,面临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双重问题。他们除了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外,还担负着赡养老人、扶养子女的家庭重任。 三、我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现状分析 (一)劳动就业方面。(1)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截止到现在,全国劳动力总量达到8. 3亿人,劳动力供给岗位有5, 000万,而劳动力需求岗位只能提供4, 000万个,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2009年10月到2010年3月,我国城乡失业登记率为4. 3%,失业人数达到915万,是历年新高。(2)劳动力结构矛盾突出。一些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工人,而一些新兴的行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又供不应求;同时,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的条件相对滞后,进一步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培训显得十分迫切。(3)目前返乡农民工中有一部分是暂时返乡,"自动流失"的人员。因为企业不景气,但又不愿承担或无力承担裁员的经济补偿负担而采取了停薪留职放长假的方式。这部分人成为名义上有归属、实际上失业的潜在的或隐性的失业人员。 (二)社会保障体系方面。(1)城镇社会保险覆盖不全。医疗、养老的参保率相对较高,但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仍在80%以下;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的参保率更低;灵活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城镇非就业人口及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等部分人群,尚未进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之内。(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近些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继建立,农村社保体系正在愈益完善之中。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刚刚起步,保障水平仍然偏低。(3)部分流动就业人员的保险关系难以转续。由于现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使得地区间的利益分割严重,造成社保地区间转移的障碍,统筹部分无法带出,流入地也不愿承受新增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劳动力和人才的自由流动。(4)相关立法建设缺失。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还没有一部专门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基本法律。作为社会保障制度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适用范围比较大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支付、运营、统筹管理不规范。 四、针对就业人员社会保障措施建议 (一)加快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应加快建立社会保险关系信息库。在就业人员日益增加、工作岗位变换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尽快研制和建立专门的信息库及相应的管理制度,才能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其次,建立社会保险关系管理中心等措施,简化参保程序,改进服务手段。最后,实施“一人一卡一号”制。不仅为城市各单位人员,而且也要为每个就业人员设立社会保障卡,尽管他们劳动关系不确定、工作岗位不确定、工作时间不确定、工作地点不确定,都可以享受社会保障,并且这笔保障金可以随人而流动。 (二)完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办法。能否顺利接续社会保险关系,是就业人员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因此,要建立灵活多样、选择性强、简便易行的社会保险接续办法。从推动就业人员参保的角度来看,一个办法是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提高统筹层次,可以在更大统筹区域内实现制度运行的统一和基金的统筹安排使用,可以较好的解决因较低统筹层次之间标准、管理不统一,基金承受能力低而造成的转移接续困难,有利于消除就业参保人员跨地区流动的障碍。可以说统筹层次越高,问题就越少。 (三)加大对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建议国家逐步提高对就业人员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同时,大力发展就业和社会服务业等措施,创造条件提高和稳定就业人员的就业率。如果可以形成财政积极主导和尽可能地动员社会资源的多元投入机制,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事业就能够获得较快的发展。政府应积极建立健全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

课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教案华师

第21课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劳动就业制度的变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2、能力培养:通过分析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分析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教冇与价值观:(1 )通过认识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热爱之情。 (2 )通过学习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学生的法制法规意识和风险保障意识。 教学要点: ?重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及英意义。 ?难点: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些专用轻词和具体操作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现在,在许多报刊和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整版整页的各种招聘广告和“个人自荐“求职材料。这一现象在改革开放前从未有过。这是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后岀现的新情况。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一新情况。 ?劳动就业制度的变化 ?介绍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城镇劳动就业实行“统包统配”,即工作岗位无须自己寻找,全由国家统一分配、安排。请学生思考、讨论,这种完全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的做法,有什么弊端?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养成工作上“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不利于人才特长的发挥,企业用人不能择才而用,个人择业不能扬长避短等。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劳动就业制度实行改革,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肖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新的劳动就业模式。 请学生讨论,这一新的劳动就业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教师归纳:有助于人才的特长发挥,有助于合理配置人才资源,鼓励人们更努力地学习、研究业务。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几幅图片,具体了解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后出现的可喜现象。 课本第133页下图:这是政府的再就业服务中心为失业人员免费提供就业服务。课本第 134页上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动就业的范用在不断扩大。

福师《社会保障政策与管理》在线作业一答案

福师《社会保障政策与管理》在线作业一-0003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进行工伤认定,企业应当自工伤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职业病确诊之日起多少日内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工伤报告() A.13日 B.14日 C.15日 D.16日 答案:C 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建阶段 A.1949~1956 B.1966~1976 C.1957~1965 D.1976~1985 答案:D 3."普遍福利型"的社会保障政策属于社会保障的()发展阶段 A.传统社会保障的慈善阶段 B.传统社会保障的济贫阶段 C.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 D.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阶段 答案:C 4.社会保障基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 A.社会救济基金 B.社会保险基金 C.社会福利基金 D.养老保险基金 答案:B 5.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停滞、倒退阶段() A.1949~1956 B.1966~1976 C.1957~1965 D.1976~1985 答案:B 6.合理的医疗保障体系层次不包括() A.基本医疗保险 B.补充医疗保障 C.商业医疗保险 D.高层次医疗保险

答案:D 7.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阶段() A.1949~1956 B.1966~1976 C.1957~1965 D.1976~1985 答案:C 8.不属于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管理社会保障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A.统一管理 B.立法、行政、监督三分离 C.征、管、用三分离 D.政、企、事三分离 答案:C 9.我国新型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的重点是() A.医疗保险立法 B.规范各方行为 C.筹资与基金管理 D.将医疗保险与预防相结合 答案:C 10.最早的社会救济立法是1601年英国政府制定的() A.《伊丽莎白济贫法》 B.《伊丽莎白救济法》 C.《威廉二世救济法》 D.《威廉二世济贫法》 答案:A 11.下列()项不是老年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 A.享受保险的权利与资格条件对应的原则 B.工作年限达到规定要求的原则 C.保证基本生活水平的原则 D.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 答案:B 12.我国哪年提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A.1998 B.1993 C.1989 D.1990 答案:B

第四章 未成年人社会保障法

第四章未成年人社会保障法

第四章未成年人社会保障法 内容 一、未成年人社会保障法概述 (一)未成年人社会保障法的特点 (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的原则 (三)美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的法律和实践 二、政府对于未成年人保护的责任 (一)未成年人保护的专门性机构 (二)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三)相关制度建设 (四)法律责任 三、社会组织对于未成年人保护的责任 一、未成年人社会保障法概述 未成年人社会保障法是以社会为未成年人提供特殊保障为目的,调整未成年人与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的总和。 (一)未成年人社会保障法的特点 保护组织的特定性: 保护对象的特定性: 内容的法定性: 保护方式的特殊性; 社会保护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的原则 社会预防原则; 社会责任原则; 协调发展原则; (三)美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的法律和实践 美国对儿童的保护非常健全,未成年以前父母履行完全监护权; 如果父母没有能力监护,会有人帮孩子起诉父母另寻合格监护人。 1、虐待、忽视或遗弃儿童情况的举报 1974年联邦法律《预防虐待儿童法》(CAPTA)生效,要求各州就虐待、忽视或遗弃未成年人的举报制定法律。 州立法具体规定哪些人必须举报 警察、未成年人保护部门24时热线举报 各州成立“中心登记处”,信息共享 2、案件调查

法律要求的实质性调查 主体:警察、未成年人保护部门的个案调研员 时间:调查有时限规定,可以根据案件本身的特点和严重程度有所变化 方式:进入家中调查 结果:向法院提出虐待、忽视或遗弃未成年人的起诉 3、抚育监护 未成年人必须被转移出家庭时 抚育家庭由公立或私立机构招募; 具有抚育遭受虐待、忽视或遗弃未成年人资格证书的家庭; 联邦政府支付固定津贴; 群体家庭以及特殊的看护机构: 接纳有特殊问题的未成年人; 难以安置在家庭中有个性的未成年人; “永久计划” 1980年美国联邦法律,该计划指出:未成年人不应该被无限期地安置在抚育监护中,相反,应在合理的时间内(一般在一年或两年内)送回原来的家庭,或被安置到新的永久家庭中。 4、法院参与 未成年人被抚育监护之后的法院参与。目的: (1)保护儿童的安全; (2)防止对家庭的不必要干预; (3)保护父母与未成年人的权利; (4)在一个合理的期限内决定未成年人的永久家庭。 一般审理程序包括: (1)决定特殊情况下保护场所 (2)审理前准备 (3)判决:确认虐待、忽视或遗弃的起诉是否成立 (4)处理:为未成年人制定安置计划。 (5)审查:考察整个案件的进展情况。 (6)永久计划审理:为未成年人作出永久性安排。 (7)结束家长权利:不经生父母同意被他人收养 (8)收养审查 (9)收养的实施 5、收养 收养:确立等同于生父母与子女间关系的一种法律身份。 私人组织、州和地方的机构可以招募并选择收养家庭; 政府对养父母实施经济援助; 收养前,养父母可与生父母达成协议; 养父母:拥有几乎不受限制的权利

如何做好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_心得体会

如何做好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如何做好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感谢您的阅读! 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涉及了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两个既相关而又不同的工作领域。劳动保障包括劳动就业与再就业、职业与再就业培训、劳动时间与工资分配、劳动安全与卫生、劳动关系的调整、劳动立法与监察等。社会保障又通常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等;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主体部分,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及生育保险等五项组成。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制度由国家立法,其职能由不同的国家职能部门来实施。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和这一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农村城镇化、经济成份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出现,显得越来越重要;从事这项工作就显得越来越紧迫了。 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是做好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需要。十六大报告对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工作分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十六大报告中还指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我们一定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认真做好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要广开就业门路,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要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险制度。较好地保障企业下岗失业人员、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大力推行社会保障事务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减轻企业负担;还要努力探索农村社会保障的新路子。二是做好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是适应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的新形势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大中小型企业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现代化工厂里需要的工人将越来越少,势必会造成大批工人下岗失业,另一方面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如果不及时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

社会保障政策与管理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保障政策与管理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 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护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和经济、社会稳定,采取保护与激励相统一的原则,对公民在年老、疾病、遭遇灾害而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给予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2、现收现付制: 是指根据当期的支出需要组织收入,本期征收,本期使用,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与支出在年度内大体保持平衡的一种财务机制。 3、社会保障体系: 是指国家依法建立起来的保障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系统,是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包括各个社会保障项目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等。 4、社会救助: 指由政府举办的,以反贫困为主旨,对因不能正常劳动等原因致使收入水平低于规定的数额(贫困线)的社会成员,提供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以解决社会保险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社会问题。 5、完全积累制: 指在对有关的人群健康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宏观上的长期测算之后,确定一个可以保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收支平衡的总平均收费率,并进行先期积累的一种筹资方式。 二、判断改错 1、“社会保障”一词最初出现于1886年英国的《济贫法》。 错。“社会保障”一词最初出现于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 2、社会保障水平应尽量满足公民的生活要求,保障水平越高越好。 错。社会保障水平应与生产力水平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3、构建和谐社会,首当其冲的是建立健全以“底线公平”为目标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调节机制,其中“底线公平”是就保障水平高低的意义上而言的。 错。构建和谐社会,首当其冲的是建立健全以“底线公平”为目标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调节机制,其中“底线公平”是就是就政府和社会必须保障的、必须承担的责任的意义上而言的。 4、新历史主义理论和费边社会主义为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其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改良主义。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发展分析报告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发展报告

————————————————————————————————作者:————————————————————————————————日期: 2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发展报告 一、2004年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情况 2004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以解决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为主线,创新体制,改善服务,扎实工作,确保了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十件实事”和主要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一)早安排早落实,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全市新增就业岗位4.16万个,实现城乡统筹就业7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就业2.6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2万人(“4050”人员就业0.41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城乡统筹培训4.65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培训1.0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培训1.58万人(“4050”人员培训0.38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2.01万人。建立创业组织205个,开发公益性岗位4210个,开发创业项目109个。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5.75万个,核发小额担保贷款1426人,贷款25996.9万元。减免税收1714.1万元,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547.6万元发放四项补贴934.39万元。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5600万元,发放解困资金1260万元。全市养老保险参保达31万人,扩面3.4万人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7.7亿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了100%。失业保险参保28.7万人扩面2.1万人失业保险费征缴0.7亿元。医疗保险参保41万人,扩面8万人,医疗保险费征缴2.4亿元。 (二)落实相关政策,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一是实现劳动力中心市场和部分分市场联网运行,建立“一条龙”服务窗口;依托劳动力市场和劳动保障所,信息共享,资源互换。二是结合贵阳市农村远程教育的启动,开发了《家政服务员》、《农民进城务工指南》等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远程教育课件,启动“非农技能培训和鉴定流动服务车”送教下乡。三是出台了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办法和措施,推动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四是结合完善职业培训工作体系和机制,在原有80个再就业培训专业(工种)基础上新推出39个培训专业(工种),加快高级技能人才培训鉴定和信息库建设,完善了职称评审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五是加大劳动监察工作力度,清理拖欠民工工资,追补欠薪1.98亿元,整顿民办职业介绍机构,净化了劳动就业环境。 (三)完善政策措施,使低保工作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完善《贵阳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实施意见》,实施《贵阳市低保软件建设实施方案》,基本实现市、区、街、社区四级城市低保业务的信息化办公。合理提高城市低保标准,落实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低保对象人均补差从65元提高到81元全市累计发放低保金5965万元,较上年增加929万元。制定了《贵阳市民政局关于对城市低保对象中特殊困难群体实施分类救助工作的暂行实施意见》,对低保对象中的“三无人员”,即70岁以上老人、重度残疾人、长期患重(大)病、单亲有子女就学的特困家庭每月增发30%的低保金。全市共有30466人次享受了分类施保,占城市低保总人数的42.6%。开辟“爱心超市”,以一定的申请程序向低保家庭和困难群众提供物资援助。 (四)建立并不断完善全市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体系 制定了《贵阳市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实施意见》。从2004年11月起,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和医疗救助制度已在全市开始实施,全市共有23000个农村特困群众纳入救助范围,并向符合条件的颁发了《农村特困群众救助证》,建立了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对象档案资料,全年共投入农村医疗救助资金100万元。针对农村就医难和因病返贫的现象,制定了与农村特困救助制度相配套的《贵阳市农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五保供养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