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及其发展趋势

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及其发展趋势

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及其发展趋势

作者:洪涛, 范瑛, Hong Tao, Fan Ying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48

刊名: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8,23(6)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0条)

1.保尔·拉格忆马克思 1993

2.陈宗胜.徐刚.刘书祥以现代经济学的规范研究中的现实经济问题 1997

3.洪涛流通产业经济学 2007

4.林毅夫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01(04)

5.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期刊论文]-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2(02)

6.唐.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方法论 2003

7.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05(02)

8.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与超边际分析 2000

9.张结海章子怡的伟大被低估了100倍 2007

10.张永生.杨小凯与新兴古典经济学之关 2004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陈云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的变迁及其治理:基于ESCP范式的分析2008

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有所放缓,尤其是一些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在经历一段时间快速增长后,出现明显滑坡,以致2004年农产品对外贸易连续20年顺差的历史终结。多年顺差终结标志着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模式将要退出历史舞台,传统的过度依赖资源、过多追求数量、追求顺差的农产品出口发展模式正在加快向更多追求质量效率、追求均衡、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模式转变。多年来,关于“出口什么”、“出口多少”的问题已经得到了系统的研究,并对政策制定和实践工作作出了切实的指导,但对于如何更加有效组织出口的问题研究明显不足。为顺应、加快推动农产品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加强对“如何更加有效地组织出口”问题的研究迫在眉睫。对于“如何更加有效地组织出口”问题的研究,实质就是深入研究农产品出口贸易组织化的问题。

针对目前国内农产品出口贸易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宏观的贸易结构问题为主的状况,本文重点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组织形式从环境、结构、主体行为以及绩效四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在中观、微观层面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农产品贸易理论研究,并对迫切需要解决的“如何更加有效地组织出口”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思路、建议。

本研究以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作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建国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演变过程,深入分析了不同时期主导型农产品组织形式的环境、治理结构、主体行为以及绩效,剖析了农产品出口组织演变的趋势和规律,根据理论探讨对加快农产品出口组织的培育提出若干建议。具体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研究。

第一个层面,综合运用了产业组织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博弈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等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在传统产业组织分析的SCP范式基础上,吸收了新制度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构建起农产品出口组织分析的ESCP范式,以及基于ESCP范式的农产品出口组织变迁的动态分析模型。同时,对建国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演变进行历史的描述,揭示其发展的阶段性,为具体分析的展开奠定了现实基础。

第二个层面,展开对不同时期主导型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的ESCP范式分析。一是国家完全管制时期,行政主导型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几乎是这一时期唯一的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对该种组织形式进行ESCP范式分析的结果表明,所处的高度行政干预、低度技术水平、市场内紧外松的制度环境,决定了该种组织形式中政府与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强制性契约关系,参与主体缺乏自主决策权,完全按照行政计划指令运行。专业外贸总公司是执行的关键环节,本研究构建了专业外贸总公司的效用函数,对其行为展开深入分析。另外,绩效分析表明,该种组织形式在当时十分有限的农产品生产量中挤出一部分供应出口,实现了低成本创汇的国家目标,但不能有效应对国际市场需求变动,限制了农产品出口增值能力。利用两国分工模型分析还得出,该种组织形式依靠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拔高比较优势,最终导致了贸易条件恶化。

二是市场经济探索发展时期,专业外贸企业利用国际市场渠道的优势,逐步在农产品出口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专业外贸企业主导型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是这一时期主要的出口组织形式。对该种组织形式进行ESCP范式分析的结果表明,该种组织形式所处的环境的基本特征是,政府指导主体交易的规则但不直接干预主体的经济行为,技术水平得到一定发展,国内市场消除短缺、国外市场趋于过剩。国家与专业外贸企业之间形成分成契约关系,专业外贸企业受到激励的程度较高,但生产者受到激励的程度较低,对参与出口缺乏热情,从而该种组织形式的治理结构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本研究专门对专业外贸企业在外汇分成契约中的行为以及货源搜寻和谈判交易行为构建模型进行分析。另外,利用供需函数对该种组织形式进行绩效分析的结果表明,货源数量质量无法保障导致国际市场需求减少,贸易条件恶化。

三是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专业外贸企业逐步衰落,出口加工企业逐渐兴起,并通过纵向一体化拓展,将出口链条各个环节内部化,发展成为贸工农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农业企业。本研究对农业企业主导型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进行.ESCP范式分析的结果显示,该种组织形式所处的环境具有明显的低度行政干预、高技术水平、市场竞争激励的特征。经济体制环境更为稳定、市场化程度更高,但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开放、更趋激烈、技术壁垒更高。由于出口环节高度内部化,交易安排减少,但交易复杂程度上升,以农业企业为核心,各类参与主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契约关系。本研究专门构建了数理模型对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行为进行分析,还利用供需模型分析了该种组织形式引起贸易条件的变动。

第三个层面,基于上述三种不同时期主导型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ESCP范式分析,进一步得出农产品出口组织演变的内在规律:出口组织内的治理结构,即出口、加工、生产等分工环节的交易方式,依次经历了行政一体化、市场、准混合制、混合制、公司一体化的多种形式,表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并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不同治理结构的变迁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变迁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本文的研究为表面上看具有偶然性的农产品出口组织发展实践找到了理论依据。另外,基于研究结论,本文针对性提出加快推进农产品出口组织发育若干对策建议。

1、应用制度经济学方法研究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问题。目前国内农产品出口贸易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结构问题等宏观研究上,关于农产品出口组织的中、微观层面研究较少,缺乏对农产品的出口组织问题的系统、深入研究。本文回顾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发展过程,刻划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之后,重点应用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博弈论等现代经济学方法,通过从治理结构的角度界定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构建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及其变迁的分析框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2、深化和拓展了SCP范式,构建了农产品出口组织分析的ESCP范式以及基于ESCP范式的动态分析模型。本研究综合运用产权、交易成本、博弈论等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深化了制度经济学意蕴的SCP范式,构建起完整的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农产品出口组织分析的ESCP范式以及基于ESCP范式的动态分析模型。通过深化制度经济学内涵、引入环境因素,并运用交易成本、产权、委托代理等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对农产品出口组织进行制度层面的分析,是对现有相关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一次创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相关理论研究。

3、阐释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变迁内在逻辑和规律,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现有的研究尚未取得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的系统认识,提出的结论缺乏理论依据而囿于经验之谈。本文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不同治理结构的变迁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出中国农产品出口组织形式变迁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并结合当前环境出现的新变化,提出当前农产品出口组织治理的重点,以及加快农产品出口组织培育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创新性及实践指导意义。

2.期刊论文蒋满元.JIANG Man-yuan对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数学化取向问题的辩证剖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9,21(2)

充分依赖于数学这样一种符号化的诉求,现代主流经济学家不仅拥有了一套统一的语言体系及共同的话语基础,而且借助于这样一种人工语言系统,又使得经济学的推理与分析过程呈现了比自然语言更具逻辑严谨性和精确性的优势.事实上,也正是由于对数学分析方法的借助与依托,最终才使得经济学具有了科学性的外表.当然,考虑到社会科学既是复杂的和多变的,且也很难想象其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把某种经济现象从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中解脱出来,因而在经济学研究中,若过分地将数学的作用神化与高估,则又有可能导致经济学的研究会越来越学究式地追求普适性和抽象化.

3.学位论文宋勇企业并购绩效研究2006

(一)研究的经济背景和问题的提出(1)研究的经济背景最近几年,我国不断出现“民工荒”、“技工荒”、“煤荒”、“油荒”、“拉闸限电”等现象。我国作为世界廉价“加工厂”的状况难以持久。种种迹象表明:传统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在这一背景下,新一轮的降低成本浪潮以及由此引发的企业重组并购浪潮正向许多企业涌来。其原因有如下:

第一,宏观经济的驱动。最近几年,世界各国的经济不同程度的进入了缓慢增长阶段甚至低迷期,惟有中国的经济一枝独秀,自然对世界众多投资者有巨大的吸引力。

第二,市场竞争的驱动。中国市场在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市场洗礼之后,各种市场化的行业已经全面进入了激烈竞争阶段。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通过规模化以降低成本、分散风险,从而使得行业整合和跨行业的扩张成为必然。

第三,我国民营企业的兴起。民营经济作为中国经济中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随着国有企业的许多弊病不断地暴露,而民营经济却在相应的方面显露出巨大的活力,民营经济的发展正在融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流。特别是我国最新修订后的《证券法》和《公司法》将从2006年1月1日起实施,30%的要约收购豁免门槛向民营经济的降低,为启动新一轮的企业并购打开便利之门。

(2)问题的提出企业并购是否带来了人们所预期的种种协同效应呢?是什么导致了企业的并购,哪些因素对企业并购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呢?从现实情况来看,企业并购的成功率都比较低。各种企业并购成功的纪录并非令人鼓舞,据各种统计研究资料表明,企业并购的失败率高达50%80%。美国《商业周刊》的研究结果显示,75%的企业兼并和收购是完全失败的;另据毕马威、埃森哲、麦肯锡的研究数据,企业并购后6-8月的时间内,50%的企业生产率下降,并购后一年内,47%的被并购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离开公司,并购后三年的时间内,62%的企业出现零增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明星式企业都是在快速地扩张兼并之后轰然倒下,许多企业的失败,更多的原因是企业经理人(总裁)的失败,他们的失败往往给企业带来了灭项之灾。无论是早期的石家庄造纸厂,郑州亚细亚集团,红高粱的餐饮集团,湖北幸福企业,还是后来的巨人集团、不落的太阳神、三株集团、秦池酒业、爱多公司、飞龙集团等等,一家家曾经响彻大江南北的企业不复存在,一个个曾经大名鼎鼎的企业经理人都悄然而逝。是什么使得这些企业经理人进行大肆的兼并和收购,这些兼并收购有没有什么效果,又是什么使得这些企业迅速崩溃?(二)本文主要内容及观点本文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并购的理论分析,主要是对国内外文献的总结。首先,明确了企业并购的几个相关概念。介绍了兼并、收购、接管、合并等的概念和区别。其次,对企业并购进行了分类。按照一定的方法将其归结起来,分成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及其混合并购;现金并购、股票并购及其混合并购;善意并购和敌意并购等几类。最后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并购的理论研究。国外的并购理论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解释。一是对兼并持有肯定态度,如效率理论、代理理论、信息信号理论等等,这一类观点认为兼并能够达到改善企业业绩的功能;二是对兼并持有否定态度,如自负理论、自由现金流假说、市场势力理论和价值再分配理论,这一类理论主要认为企业并购不能够给企业带来任何好处,反而可能给企业价值带来破坏。国内的并购理论主要包括了九十年代以来的一些理论成果。

第二部分是关于并购的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的分析。这部分内容针对企业为什么会进行并购这一问题,试图把行为金融学的分析方法引入企业并购这一重大公司财务活动中加以合理的分析。首先,介绍了传统经济学对资本市场研究的分析方法(或者说是斯密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其基本逻辑强调了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市场是完全有效的;二是投资者是完全理性的。事实上经济行为主体是具有理智和情感等完整心智结构的现实“理性人”。每个人既是自利的,同时也是利他的,因而就可能不一定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行为主体在市场活动中会产生各种心理和行为偏差,人们的行为不一定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同时实际资本市场却总是在偏离理性的价值轨道上运行。面对金融市场的混沌和复杂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后来学者逐渐对传统经济学分析基本假设进行修正和完善。其次,介绍了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由于斯密基本假设存在自身的缺陷,它对经济运行的解释与经济现实之间产生了严重不一致,所以,现代经济学家们对斯密基本假设或者试图修补、完善有缺陷的经济人假说,或者是超越经济人假说,摆脱人性的自利和理性的束缚,提出重建经济学分析假设,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然后,介绍了行为金融学分析方法。行为金融学分析方法是对传统的斯密基本假设系统的改造,它主要包括行为人的非理性行为和市场的不完全有效性两个方面。对此提出了非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假设。最后,运用行为金融学分析方法,从市场是否有效和行为主体是否完全理性两个方面对企业并购进行了解释。

第三部分是关于并购绩效财务型影响因素和非财务型影响因素分析。介绍了研究数据的来源、样本的选择以及实证研究方法,并得出相关结论。按照两个步骤,用两个统计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一个检验是企业并购绩效的财务型影响因素检验,主要是想验证如此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的企业并购是不是有效的?为了分析这个问题,构造了第一个模型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得出的结论是:从总体上来说企业之间的并购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协同效应。既然没有实现人们想象中的协同效应,那么是哪些重要影响因素导致企业并购失败的?(因为在本文的统计结果当中323家并购企业当中只有100家算是成功的。成功的概率只有30.95%。)为了分析这个问题,构造了第二个模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在这一模型当中以并购成功与否作为虚拟被解释变量,分别以企业经理人的学历、性别、年龄、企业并购方式、和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同为一人以及并购次数作为解释变量,同时加入净利润、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三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和统计检验。得出结论是: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经理人年龄、性别等特性,对于并购这项重大投资的成败具有显著相关性。

第四部分,根据实证研究的相关结论及我国具体经济环境,对我国今后几年必将出现的并购浪潮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新意、难点和不足(1)本文的新意在于:1、将影响企业并购成败的一些非财务型因素引入统计模型当中予以分析。虽然在企业并购方面,对并购产生的动因、并购价值评估的研究等方面有很多学者予以研究。但是在非财务型因素方面较少学者对此进行研究。本文是在前人的相关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引入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的分析方法,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企业并购这一重要的公司财务活动加以研究。

2、在样本的选择以及处理上,把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作为一个大类,同时随机抽取2002-2004年间没有发生并购的300家对照样本上市公司,使得有并购行为和没有并购行为企业的财务绩效更加明显也更加合理。

(2)本文的难点及不足:l、我国的企业并购更多的是有许多非上市公司的参与。由于非上市公司没有公开披露其财务报表和相关信息的义务,很多数据资料较难获得。

2、并购的重要个人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目前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相对比较完善,但是对证券市场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收购人的个人信息披露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因此要想获得相关资料实属不易。

3、主要探讨了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没有涉及到跨国并购,因为跨国并购涉及到的范围更广,难度也更大,这是本文的一大不足。

此外,对企业并购的战略规划、并购公司的事前调查、并购价格分析、并购技术探讨、并购整合以及跨国并购等方面基本没涉及。一是范围太广

,我只能选择某一方面作尝试:二是自己能力所限。本文不期望解决关于企业并购的所有重大问题,只是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公司财务理论和实践加

4.期刊论文元惠萍思想与工具--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教学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5(8)

中国经济结构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与此同时,经济学从内容到方法上也正历经蜕变.宏微观经济学(即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济数学(本科)或数理经济学(研究生)、经济博弈论已成为或正成为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基础课,后三门可统称为经济学分析方法.本人多年来讲授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数理经济学和博士研究生阶段的经济博弈论,下面谈谈教学体会.

5.期刊论文陆兆兵.LU Zhaobing浅谈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商业经济2010(24)

当前,影响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企业会计事项的复杂性、企业自身特点、公司治理结构、法律、法规等企业外部环境等因素.政府应尽快完善会计准则体系,缩小会计方法的选择余地;加强培训,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建立会计职业判断风险机制、引导和规范会计行为等,从而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同时,会计人员也应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在充分认识和估计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基础上,不断提升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

6.期刊论文洪涛论贸易经济学特色科学的创新和发展-商业时代2010(6)

本文论述了贸易经济科学及其发展状况,阐述了贸易经济学建设内容,如现代商品概念、流通产业结构理论体系、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流通经济学结构体系、贸易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等,并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探讨了贸易经济的教学建设与改革实践.

7.学位论文吴晓燕我国房地产金融支持体系的创新研究2006

房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而我国房地产金融的实践才刚刚开始,在我国房地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在房地产金融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必须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就是要使金融如何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支持。本文基于我国实际

,为保障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对我国房地产金融支持体系创新问题做了深入研究。

本文首先对房地产金融支持及房地产金融支持体系做了界定,然后介绍了金融创新的四种理论:西尔柏的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凯恩的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希克斯和尼汉斯的交易成本创新理论,以及诺斯等制度学派的金融创新理论。并用系统的经济学理论工具对这四种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找出了适合我国实际的金融创新理论,形成了我国房地产金融支持体系创新的理论基础。最后基于我国目前房地产金融支持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结合国外典型国家房地产金融支持模式,如:以证券融资为主导的美国房地产金融支持模式、以社会福利基金为主导的新加坡房地产金融支持模式、以储蓄融资为主导的德国房地产金融支持模式和以财政融资为主导的日本房地产金融支持模式,提出了我国房地产金融支持体系创新的基本思路与相关对策。

本文旨在采用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以金融创新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平台,使房地产金融支持体系的完善与创新,与我国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相互促进、内在协调。并为丰富我国金融创新理论尽绵薄之力、为国家宏观调控房地产业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

8.期刊论文郑芳.丛湖平.ZHENG Fang.CONG Hu-ping职业体育俱乐部竞争实力均衡的基本假设及度量-体育科学

2009,29(7)

基于职业体育的生产特性,依托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有针对性地分析职业体育为何要达成竞争实力均衡、达成均衡的基本假设以及如何度量均衡三个问题.研究结论显示:一个竞争实力均衡的联赛,能实现激励在位俱乐部努力、满足消费者福利、降低竞争者进入威胁,从而最终实现联赛的财政稳定和健康发展;联赛水平越高,对竞争实力均衡的要求越高;俱乐部市场规模、优秀运动员的供给弹性、俱乐部的目标函数以及球迷偏好的差异引致均衡状态的改变;根据衡量比赛结果不确定性纬度的不同,度量竞争实力均衡的方法有多种,其中,HHI不仅适合不同记分方式的联赛,满足动、静态研究的需要,而且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相对比较简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衡量方法.

9.学位论文刘学华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研究——基于1985-2006年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分析2009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形成规模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城市体系,实现大中小不同规模城市的协调发展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持续增长意义重大。党的十七大报告既提出要把“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又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正是基于对我国城市化发展背景和趋势的准确把握。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从早期的城市规模控制政策到现阶段的城市协调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围绕城市规模的城市发展方针和战略决策一直都是在不断发生变化和调整,并较好地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城市化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本文将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同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实践相结合,在一个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内考察了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总体状况、动力机制、当前所处阶段以及未来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具体落实“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指导方针以及构建合理、可持续发展城市体系的基本思路。

本文共有七章,分为绪论、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绪论部分为第一章,首先交待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在界定相关概念和评述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阐述研究的框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至五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首先总结了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模的变化特征,结合对主要国家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情况的考察,归纳了其一般范式并分析背后的经济学原理,以作为分析我国演变情况的参照系:第三章为实证分析,在描述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基本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分别通过首位分布、位序—规模回归、Kernel密度函数等考察了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总体状况和基本特征;第四章归纳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而探讨其演变的动力机制,沿着构建的分析架构考察制度因素主导、市场因素驱动和自然因素制约的共同作用模式和路径;第五章首先分析当前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当前所处阶段与存在问题,进而结合未来趋势给出了转型期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优化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实现机制。

最后第六章归纳全文的研究结论,并展望了后续研究方向。

全文主要创新点如下:

第一,建立了一个考察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系统性分析框架: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在统一的分析框架内,从总结和分析其一般范式与经济学原理着手,考察了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总体状况和动力机制,并结合演变当前所处阶段的判断,提出了转型期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优化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这一框架可以很好地获得对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不断深入;

第二,初步建立了一个考察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参照系。在认识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模变化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本文将分析视角拓展到城市体系,结合详细的数据梳理和文献查阅总结了世界主要国家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共性特点和一般范式,有助于通过横向比较深刻认识我国的演变情况;

第三,本文将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拓展到了2006年,并详细考察了1985—2006年的演变情况,归纳了首位度降低、城市体系从“数量增长”转向“规模扩张”以及相对规模由“双峰状”演变为“单峰状”等主要特征。当前对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系统性研究大多集中讨论了2000年以前的情况,针对2000年以来城市化发展的丰富变化,这一补充是重要也是必要的。

第四,深入剖析了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在国外研究文献关注规模经济、集聚外部性以及人力资本等因素的基础上,本文从历史演进的视角着重强调了政府干预、行政区划等制度因素对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主导作用及其同市场内在驱动作用的相互关系。政府主导、市场驱动以及自然约束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

第五,判断了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过程中当前所处的阶段以及存在的问题。围绕转型期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优化调整的基本思路,并创新地提出了“超密城市群”和谐式发展的战略构想,指出可以将其作为我国基于新增城市人口数量庞大、土地强约束条件下城市体系未来可持续发展模式。

10.期刊论文张鼎会计职业判断几个方面的思考-长三角2009,3(1)

会计人员应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以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切入点,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应注意对理论的思考,保持对热点问题的敏感,充分认识和估计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努力实践,增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引证文献(1条)

1.洪涛.范瑛创新流通产业理论问题的研究[期刊论文]-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8(11)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f91119348.html,/Periodical_bjgsdxxb-sh200806021.aspx

授权使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图书馆(zgsydxhdtsg),授权号:908a1964-536f-4461-a3a3-9ead00b3a1d2

下载时间:2011年3月21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