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雁行形态_理论研究评述

雁行形态_理论研究评述

雁行形态_理论研究评述
雁行形态_理论研究评述

p车维汉

/雁行形态0理论研究评述

[内容提要]/雁行形态0理论所主张的是建立在动态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追赶型0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对战后东亚经济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中外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内容涉及雁行形态理论的产生、原形和引申形,该理论的内涵、局限性,雁行形态未来之演化,中国与雁行形态等。本文对上述内容以及有关该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评述。

[关键词]雁行形态动态比较优势产品生命周期产业梯次转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经历了一个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期。从此解读这一经济奇迹的/雁行形态0(Wild-Geese-Flying Pattern)理论,成为国际经济理论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深入该理论的研讨,对于正在参与区域国际分工和进行产业结构提升的我国,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雁行形态理论的产生、原形和引申形

11雁行形态理论的产生。学者们都认同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赤松要博士是雁行形态理论的首创者,但在该理论形成的时间及其标志物等问题上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该理论最初提出于1956年,也有学者认为该理论最早是赤松要在5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6一文中提出的。1赤松要的门生、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小岛清认为,该理论是赤松要于1935年在他所撰写的论文5我国羊毛工业品的贸易趋势6中提出的。赤松要在对明治初年以后日本产业发展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如下结论,即日本某一产业的发展/通常依次经过进口、生产和出口等各个时期,据此我们可将

收稿日期:2004103128

作者简介:车维汉,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世界经济专业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33。一产业的进口、生产和出口的雁行发展定式化0。这是雁行形态假说提出的最初表述。o

21雁行形态的原形和引申形。据小岛清研究,赤松要曾将雁行形态分为原形和两个引申形。如图所示,(1)原形表现的是:

在后进国工业发展

)

88 )

1

o1日2名古屋高等商业学校1商业经济论丛11935(13)刘洪钟1东亚跨国直接投资轨迹研究1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123;王林生1雁行模式与东亚危机1世界经济,1999(1)

的过程中,工业品呈现出进口y国内生产(进口替代)y出口三个环节的继起的图形。(2)引申形态A表现的是:国内消费品进口、生产和出口y资本品进口、生产和出口,或从低附加价值制品进口、生产和出口到高附加价值制品进口、生产和出口依次继起的图形。(3)引申形态B表现的是:某一种产品的进口y生产y出口的这组动态演化,依次在国与国之间逐个传导的图像(为更加直观,这里将进口、生产、出口三条曲线,简化为生产一条曲线),1小岛清依次称上述原形、引申形态A和引申形态B,分别为/生产的效率化0、/生产的多样化、高度化0和/生产的国际传导0。o

二、雁行形态理论的内涵

学者们依据比较优势、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结构等理论,对雁行形态假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主要结论是:

11雁行形态理论所主张的是一种建立在动态比较优势原则基础上的追赶型经济发展模式。所谓/动态比较优势原则0,强调的是从生产要素开发的角度进行国际比较。它谋求一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以此为基础的生产力的跳跃性发展。后发国为改变自身的不利地位,有必要暂时放弃静态比较利益,实施非均衡的发展方式。静态比较优势原则注重短期经济利益,强调通过/出口导向0而尽快地增加财富。动态比较优势原则注重远期利益,强调通过进口替代,实现产业结构及由此决定的贸易结构的高级化。从雁行形态理论中的进口)进口替代)出口的具体内容看,后发国首先实行/进口替代0,然后不失时机地向/出口导向0转换。从这个意义上说,雁行形态理论体现着既发挥动态比较优势又发挥静态比较优势的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因此小岛清称雁行形态理论是从后发国方面看到的/追赶型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0。?

21雁行形态理论主张在投资国与被投资国之间实施动态的产业转移。所谓/动态产业转移0,是指投资国将本国按生产成本的排序已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转移。与被投资国相比,这些边际产业有两种情况,一是处于比较劣势,如日本的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同东亚其他国家相比已处于劣势;二是对于被投资国来说,是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如在20世纪70年代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对投资国日本而言是比较劣势产业,但对于被投资方ANIES而言却是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这样,通过转移一方面使低梯次的后发国(地区)获得了经济发展所急需的资金和技术,另一方面也为投资国(地区)内的结构调整让渡了空间,有学者将这一现象概括为/跨国支持型结构重组0。通过这种结构重组,各国(地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的同时,生产规模、生产能力也得到扩大,相互间的贸易流量也增大了。?

31雁行形态理论主张的国际分工主要是垂直分工。雁行形态通过FDI实施动态的产业梯次传递,其前提条件是投资国的生产函数先进于被投资国,如果两国生产函数相同,对外投资和贸易就可能变成替代关系。若干个不同生产函数的国家,依次建立起投资国与被投资国的关系,就会形成生产函数递减的产业梯次传递链。如果以/雁阵0比喻这种传递,那么最上层的国家可称为/雁头0,居中的国家可称为/雁身0,居后的国家可称为/雁尾0。东亚地区形成的日本)ANIES-ASEAN 的由高到低的多层次的分工梯次结构,便是这种典型的垂直分工的具体表现。?

)

89

)

1

o

?

?

?

?胡俊文1论雁行模式的理论实质及其局限性1现代日本经济,2000(2)

P.J.Llord1The Role of forei gn Inves tment i n the Succes s of Asian Indus trialization1J 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1996-03(7)

Koji ma Kiyoshi Hi tots ubashi1Journal of Economics,1993-02-13

胡俊文1论雁行模式的理论实质及其局限性1现代日本经济,2000(2)

1日2小岛清1雁行型经济发展论)))赤松原型1世界经济评论,2000-03

1日2赤松要1我国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以机械仪表工业为例1一桥论丛,1956(36):5;1日2赤松要1世界经济论1国元书房,19651有的学者据此引申形态,还进一步引申出/人0字形雁阵假说,其内容为:工业化国家为头,其他国家追随其后,依/人0字形排列。其实,赤松要本人并未做如此详细而形象的描述。

三、雁行形态理论的局限性

从总体上说,雁行形态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

11雁行形态只是一种过渡模式。它要求雁阵中的各国在同一时间内要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各国间产业结构越是存在差距,雁行梯次链条的稳定性也就越强。这样,雁行形态本身便隐含着一种两难悖论:一方面,后发国为利用各国间互补性生产要素所带来的动态比较优势,会

面,后发国为早日摆脱/雁尾0的落后位序,又会努力从其他方面获取赶超战略所必需的更大量的经济资源,因此/稳定0与/均衡0只是一种相对和暂时的现象。长期来看雁行格局迟早会被打破而进行区域经济重构。1

21对后发国来说,雁行形态是一种追赶模式,而不是创新模式。雁阵中梯次结构和FDI资本的专用性,决定了后发国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引进过程中对先进国家具有依赖性。后发国在新的产业建成后还必须有一弥补其内需不足的外部市场。这样,后发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外部条件左右。因此对后发国来说,雁行形态所主张的是一种/高受益+高风险0的发展模式。o

31雁行形态的运行要求具有严格的前提和约束条件。首先,雁行形态的正常运行离不开优质而持久的/头雁效应0,即头雁国家对雁阵其他国家的带动作用。但这一命题在实际中很难长期成立。其次,雁阵中各梯次的国家互为条件,都必须具有结构调整的能力,否则国与国之间的产业梯次转移都将难以完成。再次,要求高梯次国家和低梯次国家在投资和贸易方面保持相应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良性循环,但在实践中这又很难做到。以日本)ANIES)美国这一不对称的三角关系为例,ANIES对日本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对美国经常处于贸易顺差,并以此来弥补对日贸易的部分赤字。这其中只要一个环节出问题,雁行形态就无法运行,而遭受损失的首先是ANIES 和ASE AN等国家和地区。

41雁行形态易导致被投资国本国资本的缺位。随着直接投资的展开,在后发国的产业投资中,海外FDI所占比率越来越高,多国籍子公司逐渐成为出口产业的主角,这一点在/广场会议0以后的ASEAN体现得犹为明显。因此有学者认为,这类国家的工业化可定义为:/基本是在民族资本被破毁的情况下,由国家和外资相结合实现工业化的类型0?。不可否认,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先进国和后发国之间差距扩大的今天,后发国仅凭自身的资本积累来谋求实现工业化已不可能。东亚各国引进FDI是明智的选择,FDI也加快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步伐,但问题是雁行形态理论没能关注单纯依靠FDI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各国直接投资竞争的加剧,可能会出现投资国中途减少或抽出资本、将生产地点转移至人均工资更低的国家和地区的状况。一旦如此,将会造成后发国主导产业的空洞化。

四、雁行形态未来的演化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后,尤其是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雁行形态理论再度成为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对东亚经济增长机制及其发展走势进行了多种分析,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

(一)东亚经济技术条件已发生重大变化,雁行形态将被其他模式所取代

11/双金字塔模式0。从产业技术积累结构的角度来看,可在东亚整合成两个金字塔三角形。可由日本、ANIES和ASE AN组成以日本为中轴的一个金字塔三角形。在该三角形中,日本应放弃对齐全型产业结构的追求,重点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一般性的技

)

90 )

1

o

?1日2金泳镐1东亚工业化和世界资本主义1东洋新报社,1988

张帆1论后雁行模式时期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1国际贸易问题,2003(8)

刘洪钟1东亚跨国直接投资轨迹研究1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1110

术密集型产业向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与ANIES和ASE AN构成既垂直又水平的分工结构。中国是另一个金字塔三角形。理由是:中国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产业结构比较齐全且呈多层次性。中国的产业既是东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又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和综合性。中国还可以利用欧美国家的FDI,直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述两个三角形既竞争又合作,共同推动东亚经济增长。1

21/群行发展模式0。今后东亚各国和地区,都应大力发展本国和地区的优势产业和资源禀赋优势,无论先进国还是后发国都可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如日本的经济规模、资本和先进技术;韩国的重化工业;台湾的高技术电子产业;香港和新加坡作为金融中心,可发挥其信息、运输等区域中枢机能;中国大陆则应充分发挥其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市场等的优势。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在多领域有多头领头羊的群行发展模式,以取代以日本为头雁的雁行形态。o

31/特技飞行模式0。在科技突飞猛进发展的前提下,拥有不同优势的东亚国家与其按产品生命周期进行分工,不如按技术周期实行专业化分工。其理由是:根据技术周期的理论,新技术一旦被商品化,受此影响的一些传统产业部门就可能重新焕发生机,还可能创出一些新部门,这些产业部门会被专业化于不同的国家。由于一种新技术出现后,许多部门都可以应用之(如生物技术既可以应用于工业也可以应用于农业),后发国家就有机会开创出新制品、新市场和新产业。这如同特技飞行表演一样,每架飞机虽然都有各自的特定的作用,但并非有固定的位置。当表演项目变换时,编队随之变化,飞机的角色也会变换而组成新的编队。?

(二)雁行形态的运行条件依然存在,从长期看该形态本身将会发生某些变化

11VWO动态发展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东亚区域内原以垂直分工为主导的分工体系逐渐为垂直加水平的复合式的分工体系所代替,区域内产业循环机制逐渐形成,ANIE S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在此条件下,雁行形态的演化可形象地表述为/V y W y O0,即/头雁0已不再是日本一只孤雁。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演化轨迹为:/垂直分工y复合式分工y水平分工0。?日本经济学家大来佐武郎针对原有的雁行形态指出:/这种模式已经不十分充分了。,,雁行形态不是水平分工也不是垂直分工的形态,而是两者的复合。但从长远来看,它是一些雁持续追赶其他雁,形成紧随其后的水平的飞翔形态0。?

21/东亚整体咬合联动增长模式0。该模式是指日本、ANIES、ASE AN和中国像几个齿轮一样,彼此相互咬合在一起构成一种互动的经济增长机制。这几个齿轮在分工、市场(贸易)、投资、技术转移和经济周期(阶段性因素)等方面咬合联动。就分工而言,东亚分工的梯次性仍存在,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即出现了产业间的水平分工、产业内的垂直分工和产业内的水平分工;各梯次间分工的转移已非以前那样依次进行,而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追赶)推拉的机制。东亚各国(地区)间的贸易、投资和技术转移的数量也随之增加。经济周期的联动咬合是指当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分别处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时,由于互动作用,处于下降阶段的国家的经济下降幅度会变小,或可能提前走出下降阶段。分工、市场、投资、技术转移和经济周期联动咬合推动东亚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受经济增长的反作用。这五者之间也是彼此诱导、推动和相互作用的。?

31/合意分工发展模式0。雁行形态中各国梯次分工的动态演化,就是/异质化0y/同质化0y

)

91

)

1

o

?

?

?

?陈岩1东亚再崛起1人民出版社,1999

1日2筱原三代平,费臣#罗1世界经济调整与亚洲经济的未来1研究双书,1990

李晓1论日本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世界经济,1995(1)

Chen,Edward K.Y.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Indus 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Asia-Paci fic:Co mpetition or Complementarity?1 B USINESS AND THE CON TEMPOR AR Y WORLD,1998Spring

张捷1奇迹与危机)))东亚工业化的结构转型与制度变迁1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1日2市川周1脱落的日本)))亚洲经济的构想1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96

/异质化0不断反复的过程。而区域经济雁行发展的前提,则是各国经济结构的/异质化0。目前,东亚经济经过前一时期的发展,不少国家已进入同质化阶段。/合意分工0的含义是:为在东亚区域营造更高程度的/异质化0,维持有效的雁行发展,在日、中、韩和ASE AN各国进行产业间分工的同时,还要在上述各国间默契地达成产业内分工。这里的/默契0,并非指各国政府的计划行为,小岛清主张应借鉴日本于20世纪60年代制定5国民收入倍增计划6的经验,即以东亚各国统计为基础,制定出未来20年发展规划,向世人公布东亚各国社会需求、产业比较优势和劣势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依靠市场的力量,诱导东亚包括欧美各国的企业进行投资,以该投资为中轴,深化东亚各国分工,推动新一轮东亚经济的发展。1

五、雁行形态与中国

11雁行形态的分工格局及其位序。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有日本学者认为,中国已不再是继日本、ANIES和ASE AN之后的雁阵中的一员了,中国已成为雁阵之外的一只大鹏。理由是中国现在不仅能生产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而且在IT等高科技产品方面也后来居上,中国已成为一举实现综合型工业化的/世界工场0,以日本为头雁的雁阵已开始解散。o

也有学者指出,中国经济虽有长足发展,但是以及中国在其中的梯次位序并未改变。理由是:第一,中国出口的多为附加价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第二,中国的加工出口贸易在总贸易额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中国出口的制品中含有许多产自日本等国的零部件。第三,中国约一半的出口额,是由外资企业完成的。中国需向外资企业支付红利、利息和技术转让金等。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出口额中还需扣除支付给外国的用来进口中间制品的贷款和投资收益,这样实际计入GNP的部分会小于以金额表示的出口规模。?

有学者还对2000年美国从日本和中国进口的工业制品进行统计,结论是中国与日本存在竞争关系的产品,其额度仅占日本对美出口产品额的16.3%,而且多为一些附加价值低的产品。中国出口的产品结构不仅低于日本,而且也低于ANIES和ASEAN。在IT产品的竞争力方面,目前中国也不及上述国家。由此可见,东亚雁行形态的梯次格局并未改变,认为雁行形态因中国经济的崛起而解散的观点是缺乏根据的。?

21中国参与区域国际分工的战略。学者们结合对雁行形态理论的研究,还对中国未来的区域发展战略问题进行了的探讨,其内容主要涉及:第一,随着东亚经济的发展,将形成以日本尤其是ANIES为主力的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高潮。中国既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抓住这一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的机遇,又要力避由产业转移的梯次性和次序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二,伴随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西部地区的开发以及东北老工业地区的重新振兴,我国产业结构地区分布的层次将更加清晰,这将使我国与日本和ANIES等国家和地区间形成更多的互补,我们要重视外资结构的多元化,提高引资的水平和层次。第三,从长远目标出发,要造成利用外国经济资源的多元化。既要重视引进日本和/四小0的直接投资和技术,也要注意利用欧美国家的直接投资和技术。第四,从总体上说,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由/追赶型0发展战略向/创新型0发展战略转换,要着手建立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

(责任编辑:黎峰)

11日2小岛清1亚洲经济圈形成的议题(1)(2)11日2世界经济评论,2003-06

o1日2野村综合研究所1知识产权的创造,2002-06(10):5?1日2关志雄1雁行形态是否因中国的崛起和IT革命而崩溃)))中国制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的检验1见:野村综合研究所1知识产权的创造,2002-06(10):5

? 1日2关志雄1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日本1经济研究,2003-03

)

92 )

世界经济地理知识点

1.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2. 经济全球化的支撑 a.基础—国际贸易自由化 b.催化剂—国际投资一体化 c.载体—跨国公司 d.技术保障—信息技术全球化 e.助推器—国际金融信息化 f.智囊库—人才流动国际化 3. “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 4. 当今科技革命的特点: a.技术群落成为主导 b.生产要素发生质变 c.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融合 d.可持续发展 5. 创新地理学:不是指地理学的创新,是从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而构建的一门新的地理分支学科。 研究内容:a.创新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b.创新活动对区域产业的影响 c.创新活动对城市与区域的影响 d.创新体系空间格局及创新的空间扩散与转移 e.创新活动与创新环境 6. 产业结构:产业间的关系结构,反映一个国家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 7. 世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循序渐进规律、演变加速规律、优化升级规律 8. 科技进步或技术创新是导致产业结构更替的源泉。 9.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1)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劳动力就开始从一产向二产转移,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向三产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一产劳动力减少,二三产劳动力增加。因为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2)雁行形态说(日本赤松)具体表现:第一只雁是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浪潮,第二只雁是进口刺激国内市场所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是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潮。 10.(1)世界经济重心:一定时期内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和带动作用的地区,资源、资金、技术、产业和文化等高度密集,在世界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经济增长最快、经济动力最强、经济潜能最大、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份额最大的区域,也是最终需求和外贸出口增长最快、引进技术与吸纳国际资本最多的地区。 11. 科技革命是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转移的根本动因。 12. 古典国际分工理论:核心是比较利益(优势)理论 (1)相对技术差异论(大卫李嘉图):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无绝对优势,仍有可能有互利贸易。 (2)要素禀赋论(瑞典赫克歇尔&俄林):相对要素丰裕和相对要素价格之间的差异是导致两国进行贸易之前相对商品价格不同的原因。这种相对要素价格和相对商品价格之间的差异可以

_飞地工业_模式促进经济发展探析_林自新

收稿日期:2008-10-11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重点课题(2007R0033) 作者简介:林自新(1948-),男,福建福清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 郑国泽(1984-),男,福建莆田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飞地工业”模式促进经济发展探析 林自新1,郑国泽2 (1.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福州350001;2.福州大学,福州350002) 摘要:近年来“飞地工业”模式在全国一些地区迅速发展,该模式对区域间经济均衡发展起到一定作用。深 入探讨“飞地工业”模式的内涵、理论基础,总结目前“飞地工业”模式的类型以及“飞地工业”模式发展中的争议。结合非均衡发展理论,分析“飞地工业”模式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对促进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飞地工业;促进;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80(2009)02-0055-05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东、西部省份的经济差距不断加大。而在东部各省区内部,不同地理位置的市县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也在不断加大。近年来,由于发达地区工业用地饱和、产业转移及城市化等原因,“飞地经济”、“飞地工业”等新模式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得到广泛运用,并逐步向内陆地区推广。目前飞地模式在福建福州、重庆北碚、四川成都、广东河源、海南海口等地方得到了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因而飞地模式受到各地政府,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政府的重视。不过飞地模式在得到推广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有人认为这种模式并非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 一、飞地工业的内涵及类型(一)飞地工业的内涵 飞地的含义可以依据研究视角的不同将其分为:文化飞地、人种飞地、城市飞地、农业飞地、工业飞地等。Thomas K.Bauer ,Gil S.Epstein 等研究了语言能力对美国的墨西哥移民聚居飞地中移民就业状况的影响;Gregory B.Fairchild 从人种飞地的角度建立模型分析了自主经营企业的影响因素,并运用美国2000年的普查数据证明同一种族(co-ethnic )的双亲获得更多企业收益的下代更有可能成为企业的自营者。Titas Ku - mar Bandopadhyay Sr ,Mussaddeq Chowdhury 等各自从 飞地角度研究了移民的就业状况。“是一个较大经济体中的一个隔离的部分。”刘红星、周一星则认为城市飞地是指“城市向外推进时,出现了空间上与原建成区断开,职能上却与原有市区保持密切联系的新的城市用地。这种空间上与原建成区域分隔的城市的扩展方式成为飞地型。”并认为“产生城市飞地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是市区边缘受地形、水体限制,结果跳出原市区一定距离,在条件适宜的地方生成新的功能区或新的点状城镇,用以分散城市中心的压力。许多大城市的卫星城镇就是飞地型发展的产物。”[1]王先锋则从农业飞地角度研究落后地区的城市化道路,他研究了拉斯维加斯、摩洛哥、玛瑙斯和张家界等地的城市化进程,认为落后的飞地地区可以因为某种特殊的自然资源“被人类开发利用产生一种具有增长极作用的推进型产业极其相关创新型产业,导致这一地区城镇或城市的飞速发展,从而使农村逐步向城镇过度”[2]。 飞地工业发展模式是指“将行政区划上属于甲地的某块地划为乙地的飞地,把乙地新项目放入飞地,通过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两地互利共赢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也指工业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充分发挥工业区域比较优势,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工业产业和输出工业项目,而欠发达地区提供工业项目建设和发展用地,利税两地共享的工业发展模式。”[3]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第24卷第2期2009年4月 Vol.24No.2Apr.2009

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

面对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及地区在战后取得的巨大成功,人们将东亚的现代化进程总结为“东亚模式”。亚洲金融危机后,一些经济学家对“东亚模式”提出了质疑,引起广泛的争论。虽然危机已经过去,但如何看待“东亚模式”仍是当前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编辑本段一、“东亚模式”的含义 对“东亚模式”的解释不尽一致,大致有以下几种论点: 1、“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是指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2、“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体制模式”。即认为东亚模式是指近几十年来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一整套发展措施和体制结构,其最显著的特色是强力政府具有强烈的经济建设意识和强大的导向作用。 3、“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综合的现代化模式。即认为东亚模式具有许多要点,包括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升级和调整的产业政策,温和极权主义与市场原则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强有力的政府公营经济与民营经济相互合作,以及政府同企业界的密切联系与协调、技术引进及其特有的企业文化、较高的国民教育水平、倡导文化多元和民族文化的复兴等等。 4、“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模式。即认为东亚工业化地区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它们共同的儒家文化背景,儒家传统是保持东亚工业化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决定意义的天生本性。 5、“东亚模式”是“制度模式”。即认为“东亚模式”作为一种制度模式,其特征表现为:东亚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是它们致力于经济增长和现代化的政府理性地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并有效地予以实施的结果,制度是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取得巨大成效的根本原因。 以上诸多观点,从不同的视角、层面对东亚的经济奇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有些观点和分析还相当深刻而精辟。笔者认为,这些模式都强调了政府在“东亚模式”中的核心作用,即政府要想尽快赶超发达国家、实现高速增长的发展战略,就必然要制定一套保证高速增长的制度安排,若想行之有效,要求政府高度理性。当然不可否认,这种政体和相应制度安排下的政府理性和自律是相当脆弱的。从这个角度而言,“东亚模式”必然也是一种制度模式,“制度模式”的说法只不过更多地强调了成功的制度因素而已,其核心还在于权威政府。因为,短期内完成这样的制度创新,必须依赖于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大规模地调动生产资源用于经济增长目标。因此,“东亚模式”可以表述为一种制度模式,但最根本的是“强政府”,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理性的集权政府。 小结: 1、较早地实行了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和政策。由于东亚国家资源和市埸均有限,都采取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方式。 2、政府较强的干预。建立了行政引导市埸调节相结合的市埸经济体制。(香港除外)

产业经济学试题

产业经济学试题 姓名:专业:年级一、名词解释(每题 4 分,共20 分) 1产业组织 2.马歇尔冲突 3 雁行形态理论 4. 配第—克拉克定律 5顾客资本 二 、选择题(每题 2 分,共20 分) 1.下列哪种分法属于产业 的 一般分类方法() A三次产业分类法B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 C霍夫曼分类法D钱纳里——泰勒分类法 2产业关联理论中投入产出分析法的直接理论基础是() A社会生产目的理论B两部类再生产理论 C垄断与竞争理论D社会再生产和关系的理论 3. 下列关于日本人本主义企业理论中企业性质的观点,哪些是正确的?() A. 企业的根本属性是一种社会性存在; B. 企业的功能是向社会提供财货或服务; C. 企业是由人与资源共同构成的; D. 企业作为人与资源的集合体是处于一个管理组织的支配之下。 4.在博弈的要素中哪些要素统称为博弈规则() A. 参与人、信息、结果 B .参与人、行动、结果 C.策略、得益、均衡 D .参与人、策略、均衡 5. 以产量为决策变量的寡头垄断市场模型是:() A.古诺模型 B .伯特兰德模型 C.斯塔克尔伯格模型 D .豪泰林模型 6.产业政策的手段通常分为直接干预,间接诱导和法律规制,以下属于间接干预的手段有:()A.审批制B .配额制C .许可证制 D .出口退税 7.《火炬计划》的提出是在() A. 六五 B .七五C .八五D .九五 8. 从产业结构优化的对象角度来说,产业结构优化包括() A 供给结构优化 B 需求结构优化 C 国际贸易结构优化 D 国际投资结构优化 9. 对产业政策兴起与存续的理论依据三种解释是() A 市场失灵说 B 赶超战略说 C 国际竞争说 D 政府监督说

雁行理论

一、“雁行模式”理论形成发展,为战后日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 “雁行模式”(Flying Geese Paradigm)理论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Kaname Akamatsu)在1932年提出来的。主要用来说明日本的工业成长模式。赤松要先生认为,日本的产业通常经历了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四个阶段并呈周期循环。某一产业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国内生产和出口的形成,其图形就如三只大雁展翅翱翔。人们常以此表述后进国家工业化、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发展过程,并称之为“雁行产业发展形态”。在一国范围内,“雁行产业发展形态”先是在低附加值的消费品产业中出现,然后才在生产资料产业中出现,继而在整个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中都会出现雁形变化格局。见图(1)。 日本学者山泽逸平先生将赤松要先生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理论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引进→进口替代→出口成长→成熟→逆进口五个阶段。从而更加详尽地展示出后进国家如何通过进口先进国家产品和引进技术,建立自己的工厂进行生产以满足国内需求,不仅可供出口,而且后来居上取代“领头雁”地位并最终实现经济起飞。见图(2)。 在引进阶段,随着国外商品进入国内市场,该商品的国内需求也随之增加,同时,开始进行技术引进和模仿并实施国产化试验。由于进口商品在质量和成本上占绝对优势,因而该商品的国内市场被进口商品所垄断。在进口替代阶段,随着国内需求的不断增加,该类商品利用引进技术及设备生产的国产货以更快的速度扩大。并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成本的降低而实现国内替代生产,于是进口商品逐步被国产商品所代替。以后随着商品的国内需求增长速度的趋缓,使国产商品生产的继续扩大必须由出口的增加来维持,进入了出口成长阶段。在成熟阶段中,国内需求下降,出口由减速增长逐渐转化为负增长,这又导致国内生产出现同样结果,出口的减速增长和负增长,是其他更后进国家“追赶”战略的结果。随着这一过程的进一步发展,更后进国家的廉价进口商品将逐渐占领国内市场,从而导致国产商品生产的加速缩小,这就形成了最后的逆进口阶段。20世纪50至60年代,日本工业化初期,主要出口丝绸、棉纱、棉布等消费品,换取工业发达国家(主要是欧、美)的纺织机械等生产资料,以此装备本国的纺织工业。然后,日本通过对进口纺织机械进行替代性生产,带动日本机械工业发展;机械工业的发展又依次带动钢铁、机电等产业发展。日本通过对外贸易获取的外汇进口先进技术并予以消化、吸收和推广,逐渐建立起自主技术基础和研发

论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解读(一)

论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解读(一) 【论文关键词】:城市规划;空间形态;香港【论文摘要】:在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以香港为例,从其城市概括说起,再详细介绍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空间形态变化。还将香港中环作为特色街区,分时间段对各阶段的发展和标志性建筑物分别介绍。最后,企图从香港城市的规划与空间形态中,对我们的城市规划有些启迪作用。前言 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原属广东省新安县。在鸦片战争时期,被割给英国。到了1984年,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了香港的行使主权,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之后,香港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与内地很多城市相比较下,香港在社会经济发展很多方面有很多值得内地城市学习的地方。对于城市规划方面,香港城市发展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1.城市概括 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交通、金融和旅游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之一。其位于广东省南端、珠江口东侧,北接广东省深圳市,距广州市中心约140KM。香港主要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组成,包括了230个大小岛屿,总面积1066。53KM2。现有人口600多万,98%以上属于中国国籍。香港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89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2.城市设计与空间形态结构发展历程 香港当局和政府历来重视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其城市结构和城市形态的发展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控制和指导下有序地进行着。香港特殊的发展历史,客观上导致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多元文化和边缘文化的特征。 香港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2.1初步发展阶段 1841年英国人强占了香港岛,并对香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他们开发香港的主要目的是把香港建设成"自由贸易港城"。香港开埠时期正值英国维多利亚鼎盛时期,因而,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主要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深刻地刻下了英国殖民文化的烙印,并对香港后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2缓慢发展期 这一阶段是指从1930年到1946年,此时香港被卷入国际经济政治旋涡,直接受到世界经济不景气、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导致城市发展缓慢,最终,多元国际时代取代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由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转变成国际风格的高层新建筑。1935年建成的汇丰银行成为香港城市天际线变化的突出标志,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2.3高度发展阶段 从1970年到1997年,由于香港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用地的极度紧张,导致香港城市形态发生巨变,形成高度集约化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建筑形态高层化;建筑功能复杂化;建筑风格个性化;城市天际线体现大尺度、高密度、多层次的特点。 2.4全新发展阶段 至1997年之后,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没有发生很多的变化。3.典型街区分析 香港中环是香港的重点街区,它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香港城市形态的变迁。如建于1886年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行是当时香港中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筑风格模仿欧洲古典式,盛行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到了1935年,雄居中环的12层具有国际风格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是香港最高的大厦,成为当时香港的象征。如今,香港重重叠叠,鳞次比的座座高楼高耸入云,特别是中环一带,更是大厦毗连,飞廊交接,造型别致,各具风采。耗资50亿港币,高52层的汇丰银行大厦,巍峨雄伟,正面像巨大的火箭塔,大厦主体如待命发射、直冲云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 针对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一)配第-克拉克定律(二)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三)罗斯托主导产 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四)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五)霍夫曼 工业化经验法则(六)赤松要雁形形态理论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最早注意到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 配第比较了英国农民的收入和船员的收入,发现后者是前者的四倍。他认为,工业的收入要比农业高,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高,说明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具有更高的附加值,这一发现被称为配第定理。这一定理第一次揭示了产业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于1940年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以若干国家的产业变化为依据,分析了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间移动的规律性。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比重不断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顺次不断增加。 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原因在于不同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由于克拉克的研究只是印证了配第的发现,因此,这一研究成果就叫做“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评述:配第定理揭示了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配第未能看到结构变动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内在关联。 (二)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论 库兹涅茨在配第、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挖掘了各国的历史资料,利用经济统计学理,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变动的规律。 他指出:在按人口平均的产值较低组距内(70~300美元),农业部门的份额显着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的部门的份额则相应地大幅度上升,但其内部的结构比例则变化不大;在按人口平均的产值较高组内(300~1000美元)农业部门的份额与非农部门的份额之间变动不大,但非农部门的结构变化则较大。库兹涅茨的这种产业结构受人均收入变动的影响理论被称为“人均收入影响理论”。 (三)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他的《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着作中,提出了"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经济阶段的演进就是以主导产业交替为特征的.这六个阶段分别为: 1.传统社会 包括牛顿以前的整个世界。当时不存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低下。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近代科学技术开始在工农业中发生作用,占人口75%以上的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转移到工业、交通、商业、服务业,投资率的提高明显地超过人口的增长水平。 3.起飞阶段 相当于产业革命时期,积累率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由5%增加到10%以上,

雁行模式

“雁行模式”:东亚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简称东亚模式,其中“东亚”的概念,近年来通常采用世界银行所指的东亚范围,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东盟十个成员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与越南)。关于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含义,被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带有共同性的做法、独特性的战略和政策措施。简而言之,东亚模式是建立在东亚经济、文化及历史背景基础上,以政府主导、外向战略、赶超目标为本质特征,具有亚洲文化特色的经济增长模式。 一、东亚模式的形成与演变 东亚模式源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东亚地区出现的一种区域性的社会经济现象。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东亚各经济体就不失时机地进行战略调整,实行全方位开放,加速经济发展,实现了由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导向战略的转变。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在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动荡的情况下,各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限制进口,政府相应地进行了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为了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开始实施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的政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转移到自主开发战略。 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是由日本率先并通过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带动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日本借助于欧美的资金和技术,实行工业化,开始了高速增长。亚洲“四小龙”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迅速实现了从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结构的转变。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四小龙”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东盟国家则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也开始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样,在东亚各成员间形成了日本——“四小龙”——东盟及其他国家的明显的产业梯度转移。在整个经济起步的过程中,区域内的发达国家通过直接投资将成熟或具有潜在劣势的产业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工业国,待这些产业在新兴工业国逐渐丧失比较优势,新兴工业国又将这些产业转移至拥有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又向新兴工业国投资,建立相对高级的产业,使之迅速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即所谓的“东亚奇迹”。这种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特征、以比较优势为产业转移标准和依据的具有梯次差异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被理论界称为“雁行模式”。“雁行模式”的提法起源于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他提出了日本某一产业的发展通常依次经过进口、生产、出口和重新进口四个阶段的理论,由于这四个阶段在图形上酷似依次展飞的大雁,故此得名。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中国、韩国等部分东亚国家的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引发了东亚国家和地区产业分工的新变化,打破了“雁行模式”的分工排序。 首先,日本作为带动东亚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领头雁作用在不断削弱。众所周知,“雁行模式”是一种以垂直型分工为主的国际分工体系,是建立在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基础之上的。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作为带动东亚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升级的领头雁作用在不断削弱。这主要是因为这期间日本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未能及时对信息技术革命作出积极回应。与此同时,东亚各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雁行模式”的垂直分工体系。在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东亚各经济体迅速发展信息产业并带动了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东亚“四小龙”与中国内地的高科技产业在某些领域与日本形成了水平式分工。尤其是“四小龙”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长足发展后,中国台湾地区的半导体产业及其硬件以及韩国的移动技术都具有全球领先水平,与日本的竞争更趋于激烈。“四小龙”向中国内地和东盟转移了部分电子、机械、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投资总额超过日本。最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

雁形模式百度解释

雁形模式(Flying Geese Pattern)理论,是指依据技术差距论,对于早期模仿国可能向后进模仿国发展贸易,形成与创新国相关对应的理论格局。在国际贸易具体实践中,发展中国家把从欧美等技术先进国家引进技术生产的商品,进一步向最不发达的国家转移。 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Flying Geese Paradigm)是指通过国外引进--国内生产--产品出口的 循环使后起国实现产业结构工业化,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的学说。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Kaname Akamatsu)在1932年提出来的根据日本棉纺工业的发展史实而提出。日本的产业通常经历了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四个阶段并呈周期循环。 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表明,后进国家可以通过进口利用和消化先进国的资本和技术、同时利用低工资优势打回先行国市场。这种由于后起国引进先行国资本和技术,扩张生产能力,使先行国已有产业受到国外竞争压力威胁的现象,叫做“反回头效应“。如果后起国善于把握好时机,就能在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循环中缩短工业化乃至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的过程。 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主要用来说明日本的工业成长模式。赤松要先生认为,本国产业发展要与国际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后起的国家可以通过四个阶段来加快本国工业化进程;产业发展政策是要根据“雁形形态论”的特点制定。 人们常以此表述后进国家工业化、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发展过程。在一国范围内,“雁行产业发展形态”先是在低附加值的消费品产业中出现,然后才在生产资料产业中出现,继而在整个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中都会出现雁形变化格局。 提高综合国力 往后日本学者山泽逸平先生将赤松要先生的“雁形产业发展形态”理论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引进→进口替代→出口成长→成熟→逆进口五个阶段。从而更加详尽地展示出后进国家如何通过进口先进国家产品和引进技术,建立自己的工厂进行生产以满足国内需求,不仅可供出口,而且后来居上取代“领头雁”地位并最终实现经济起飞。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国要实现赶超的目标,仅靠传统意义上的资源禀赋和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是不够的。要从挖掘“后发优势”快速转移到努力实现国际经济博弈中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是产业和企业层面上的。因此,国际竞争力优势需要强大的“竞争力资产”和“优化的产业组织”作为支撑。在国际经济学中,关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和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跃迁)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已经得出较好的分析结论,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就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的“ 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赤松要分析日本棉纺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市场条件,规模从大到小,并最终使本国棉纺产业的规模经济得到充分利用,使产品成本大大下降。由于后起国具有低工资优势,因而使日本的棉纺产品获得了价格上的国际

产业经济学简答题

1. 简述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答: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1)产业结构,主要研究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联系方式;(2)产业关联,主要研究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结构关系;(3)产业组织,主要研究同一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4)产业布局;(5)产业竞争力;(6)产业安全。 2. 简述产业分类方法。 答:产业分类的方法主要有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农轻重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霍夫曼分类法,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法等。 (1)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根据产品的不同最终用途,将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划归第Ⅰ部类,将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划归第Ⅱ部类。 (2)农轻重分类法。根据物质生产的不同特点,将产业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3)三次产业分类法。根据产业发展的层次顺序,将产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4)霍夫曼分类法。根据工业生产的特点不同,将产业分为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和其他工业。 (5)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根据生产要素的集约程度不同,将产业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6)标准产业分类法等。这是为统一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而由权威部门制定颁布的一种产业分类方法。 3. 简述产业生命周期的内容。 答:产业生命周期是指产业在市场上从产生到衰退的时间周期,可以划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蜕变期)。形成期指产业产生后产出规模、市场需求缓慢增长的时期;成长期是指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迅速增长的时期;成熟期是指市场饱和,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进入缓慢增长时期;衰退期指产业开始趋于退出,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不断下降的时期。如果衰退期出现重大技术变革,该产业可能进入新的产业生命周期。产业生命周期在图形上表现为S型曲线,如图。 ? 4. 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内容。 答: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5. 简述库兹涅茨法则的基本内容。 答: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相对比重,无论是在产值结构方面还是在劳动力结构方面都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的产值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相对比重是趋向上升的,但上升的速度不一致,与产值相对比重相比,劳动力相对比重上升缓慢;服务部门的产值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相对比重都趋向上升,但在上升速度上,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于产值相对比重。 6. 简述霍夫曼定律的基本内容。 答: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即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霍夫曼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霍夫曼比例越高,说明消费资料工业比重越大,工业化水平越低;霍夫曼比例越低,工业化水平越高。 7. 简述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赤松要认为,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这一过程在图形上像三只大雁,故称为“雁

企业理论题-名词解释

4. 产品差别化,是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5. 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简称H指数。它是某特定行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 6. 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 7. 基尼系数:是一种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建立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等于均等分布线(对角线)与洛伦兹曲线之间的面积(图6―1阴影部分的面积)与以均等分布线为斜边、以横轴为直角边构成的三角形面积之比。 8. 促销差异化:就是企业通过利用独特的促销手段,包括广告、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等,建立顾客对产品差异化的认知。 9. 企业兼并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在自愿基础上依据法律通过订立契约而结合成一个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由于组织调整行为是对市场关系影响最大的市场行为,因此产业组织理论对企业兼并行为的研究非常重视。 10. 规模经济:通常是指产品的单位成本随规模即生产能力的提高而逐渐降低的规律。 11. 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由于市场集中度是反映特定市场的集中程度的指标,所以它与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形成密切相关,也正因为如此,产业组织理论把市场集中度作为考察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 第六章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这种产业间的联系与联系方式可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从而形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二是从“量” 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2.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有关干预产业部门之间资源配置过程以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方向发展的经济政策总和。产业结构政策的概念首先出现在二战后的日本。 3.配弟―克拉克定律。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通过研究,先后发现: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人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

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研究_基于_雁行理论_的视角

·· 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研究 ———基于“雁行理论”的视角 曾贵1,李宏祥2,田华荣2 (1.湖南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湖南湘潭 411104;2.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重庆40003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工贸易快速发展,但地区分布严重不均。由于中国中西部地区存在物流成本高、产业配套水平低、市场环境较差等问题,因此,应借鉴东亚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经验,在“雁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以便形成更为合理而高效的“雁行”格局。关键词:加工贸易;雁行理论;梯度转移;比较优势中图分类号:F7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1-0093-05 2011年1月第25卷第1期经济与管理 Economy and Management Jan.,2011Vol.25No .1 ●百家点经 收稿日期:2010-11-25 作者简介:曾贵(1980-),男,湖南新化人,湖南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生,研 究方向为加工贸易;李宏祥(1977-),男,山东济宁人﹐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交易模式及成本。 自1978年珠海市签订全国第一份来料加工合同以来,加工贸易在中国快速发展,加工贸易进出口 总额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8503亿美元,增长322倍。然而,我国加工贸易地域分布严重不均,2010年前5月,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占同期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仅为3.9%①。要缩小地区差距和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就必须把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边际产业梯度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梯度转移,东部做高端、中西部做中低端”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思路。因此,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加工贸易科学、合理而有序地进行梯度转移,成了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二、相关文献综述 “雁行理论”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影响深远的产业经济理论。1932年,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Kaname Akamatsu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一文中首提“雁行模式”(Flying Geese Paradigm ),主要用来说明日本的工业成长模式,指出日本的产业发展通常要经历进口新产品、进口替代、出口、重新进口等四个阶段并周期循环,这四个阶段在图表上呈倒V 形,酷似飞行中的雁阵(胡俊文,2000)。也有国内学者指出,赤松要是在1936年以棉纺织业为例分析产业跨国梯度转移时提出了“雁行发展形态 说”,从而奠定了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罗建兵,2009)。后来,小岛清把赤松要的雁行形态进一步区 分为原形和两种引申形(如图1)(车维汉,2004)。引申形A 表示不同产品的“雁行”进口、生产和出口,即国内产品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移;引申形B 表示产品在不同国家的“雁行”进口、生产和出口,即产品的跨区域梯度转移。后来,山泽逸平通过对东亚经济圈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完善了赤松要和小岛清的雁阵阶段划分,提出了东亚各国产业的发展普遍要经历“引进—进口替代—出口成长—成熟—逆进口”五个阶段(孙高洁,2007)。“雁行理论”提出后,经大来(Okita ,1985)、Vernon (1966)和小岛清(Kojima ,2000)等学者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融合了比较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边际产业理论,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关于产业区域转移的理论体系(蔡昉,2009)。从内涵上来看,“雁行”理论主张结合动态比较优势和静态比较优势,谋求一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跨越式发展;主张根据生产成本的变化进行地域分工,把边际产业向外转移,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空间(董洁,2006)。 从以上综述中不难得出,“雁行理论”最初以一个形象的“经济比喻”的面貌出现,通过后来学者充实和拓展后,成为了一种产业转移理论。在宏观上,“雁行理论”能为国家进行产业规划和布局提供理论指导;在微观上,“雁行理论”能指导企业根据比较优 93

雁行理论

雁行理论(Flying-geese model) 是日本学者赤松要(Kaname Akamatsu)于1935年所提出(日语原称「雁行形态论」)。所谓「雁行理论」是指产业的兴衰现象,当成本条件改变时,产业就会被迫从先进国家移到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就像雁鸟在结队飞行时所呈现的V字形,由一只领头雁带头飞向气候适宜的地区;亦即,依特定产业的兴起、成长、成熟、衰退等过程,好像大雁带小雁般,该产业乃视比较利益而转移到后进地区。发展经济学学者研究战后东亚国家经济及产业结构变迁,认为属于雁行理论的经济发展型态:以日本为领头雁,其次为亚洲四小龙(包含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其后是东南亚、中国及南亚诸国(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 不論是赤松要的古典雁行理论,还是山泽逸平(Ippei Yamazawa)、小岛清(Kojima Kiyoshi)、石川城太(Terutomo Ozawa)等人所建构的当代雁行理论,都有兩个特质。一是阶梯观念,二是演化的思维。阶梯观念是指一个区域内各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技术水准之间的差距。这些差距是以国家为主要分析单位,依照产业部门与时间这兩条轴线,区分雁首与雁群中各国的产业演化轨迹。雁行理論的阶层观念和古典依赖理論的不同,因为前者认为阶梯中各国的地位不是固定的,彼此会有上上下下的活动,有点類似华勒斯坦所說的核心、半边陲与边陲三层架构,但雁行理論认为各国之间既有竞争,也有互补。用现在流行的话來說,这是一种竞合关系。相对地,古典依赖理論认为阶层中各国的地位是固定的,先进国家永远剥削后进国家,没有互补式的合作。 华勒斯坦(I.Wallerstein)的世界体系理论理論则从全球区位的观点,重行检视资本主义制度中不平等的分工。华勒斯坦接受布勞岱(F.Braudel)对现代资本主义形成及发展的歷史研究,视资本主义为自十六世纪起逐渐形成的一套不平等分工制度,从早期区域性的经济体,逐渐扩大成全世界规模的社会经济制度。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后,各不同地区可依其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分工地位区分为中心、半边陲与边陲三种類型:边陲是原料和廉价勞动力的提供者,中心地区掌握着资本主义运作程序中最有利的关键流程;至于半边陲则是介于中心与边陲之间,成为中心支配世界体系时的帮凶。中国的加入世界经济体系,使得核心、边陲、半边陲的分工格局为之变动。根据华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任何经济体的竞争力由边陲向半边陲、甚至核心向上提升时,必然同时造成其他经济体的向下没落。雁行发展模式是不可能无限扩张的。这不单是台湾面临的挑战,整个东亚与东南亚国家都感受到经济转型的压力。 另依据Arrighi 、Drangel 与Gereffi 等人讨论半边陲的发展研究,位于世界体系中之国家能持续向上或向下流动是「稀有」的。在1938-1950 年以及1975-1983年,这两者时期,有95%的国家仍旧维持在世界体系中的原有位置;只有少数流动个案,例如,由

产业经济学试题

产业经济学试题 姓名:专业:年级: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产业组织 2. 马歇尔冲突 3.雁行形态理论 4. 配第—克拉克定律 5.顾客资本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哪种分法属于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 A.三次产业分类法B.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 C.霍夫曼分类法D.钱纳里——泰勒分类法 2.产业关联理论中投入产出分析法的直接理论基础是() A.社会生产目的理论B.两部类再生产理论 C.垄断与竞争理论D.社会再生产和关系的理论 3.下列关于日本人本主义企业理论中企业性质的观点,哪些是正确的?() A.企业的根本属性是一种社会性存在; B.企业的功能是向社会提供财货或服务; C.企业是由人与资源共同构成的; D.企业作为人与资源的集合体是处于一个管理组织的支配之下。 4.在博弈的要素中哪些要素统称为博弈规则() A.参与人、信息、结果B.参与人、行动、结果 C.策略、得益、均衡D.参与人、策略、均衡 5. 以产量为决策变量的寡头垄断市场模型是:() A.古诺模型B.伯特兰德模型 C.斯塔克尔伯格模型D.豪泰林模型 6.产业政策的手段通常分为直接干预,间接诱导和法律规制,以下属于间接干预的手段有:()A.审批制B.配额制C.许可证制D.出口退税 7.《火炬计划》的提出是在() A.六五B.七五C.八五D.九五 8. 从产业结构优化的对象角度来说,产业结构优化包括() A.供给结构优化B.需求结构优化 C.国际贸易结构优化D.国际投资结构优化 9. 对产业政策兴起与存续的理论依据三种解释是()

10. 种很普遍的市场结构,也是产业组织理论重点研究的市场结构,是() A.寡头垄断B.完全竞争C.完全垄断D.垄断竞争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包括() A.市场结构B.市场行为C.市场绩效 D.市场需求E.市场竞争 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不完全信息博是博弈的各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得益函数不完全了解的博弈 B.在不完全信息博弈开始之时,“自然”首先行动,选择各参与人的类型。 C.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是相同的 D.完全信息也是完美信息 E.重复博弈每次重复的条件、规则、内容都是相同的。 3.以下情况中()是因为需求结构变化不能适应供给变化而导致的产业结构不协调A.高档商品出现无法吸引低收入阶层B.产品生产出来已经过时了 C.某些时尚产品消费者买不到D.抢购风 4.直接规制是政府管理机构实施的规制行为,主要包括() A.经济性规制B.法律规制C.行政规制 D.社会性规制E.金融规制 5.根据产业与知识的不同关系划分,知识产业包括下列哪几种类型() A.知识产业的基础设施B.知识密集型产业C.教育产业 D.新材料产业E.受新知识改造的传统产业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退出壁垒的构成因素。 2. 分析“人为为人”观在竞争策略行为中的运用。 3.简述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4. 简述产业波及效果的时滞现象。 5.简述产业技术政策的必要性体现在哪几方面? 6.简述可持续发展定义包含的五个方面的内容。 五、论述题(2题,20分) 1. 试述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 2.试论述产业政策有哪几方面的作用。

纺织经济概论复习范围

复习范围 第一章 1.(1)现代纺织业的概念 狭义的纺织业是指用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加工成各种纱、丝、绳、织物及其色染制品的工业。广义的纺织业,除包含狭义的纺织业内容外,还包括服装工业。 现代纺织业正成为一门包括纤维材料新技术、纺织染工艺与设备新技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产业。 (2)纺织产业的特点 a.纺织业是二元结构型产业: 纺织业的二元结构,是指在目前和今后的一定时期内,纺织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既是传统产业,又是现代产业。 b.纺织业是高关联型产业: 产业关联,即指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广泛、复杂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从纺织业所需原料来看,其原料不仅和农牧业产品棉、毛、丝、麻关联,而且又和化学工业生产的化纤产品相关。 从纺织生产过程分析,纺织业生产水平已经和电子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农业、生物工程等产业的发展紧密关联。 而从纺织业的最终产品看,纺织产品已经从单一的衣着用,扩大到装饰和产业用,渗透到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医药、农业、建筑等各行各业。 c.纺织业是重合产业和永续型产业 重合产业是指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技术构成相似的同类商品生产部门,它们使用相似的机器设备或生产线,运用相似的技术工艺,需要相似比例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相似的商品。 衣着是人类永恒的基本生活需要。这是促使纺织业继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作为产业用的纺织品,在农业、交通运输、电子、军工、宇航、医疗化工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2.(1)经济转轨的含义 转轨是从基于国家控制产权的集中计划经济转向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在于通过改进一些非根本性制度来对现存制度进行完善 (2)我国纺织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特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