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猪双侧腹股沟阴囊疝的单切口结扎手术治疗

公猪双侧腹股沟阴囊疝的单切口结扎手术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a1280828.html,

公猪双侧腹股沟阴囊疝的单切口结扎手术治疗

作者:汪立志贾立超范明

来源:《湖北畜牧兽医》2014年第04期

摘要:公猪双侧腹股沟阴囊疝是生猪养殖中一种常见的疾病,临床上主要多见去势前的小公猪,发病率在5%左右,处理不当或不处理可导致猪只的生长缓慢,影响仔猪的出售,严重的可导致死亡,早期及时正确的治疗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单切口结扎手术治疗感染机会小,手术可靠,成功率高。对其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公猪;腹股沟阴囊疝;单切口结扎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4-0018-01

公猪双侧腹股沟阴囊疝主要是指肠管经腹股沟管口脱入鞘膜腔内(阴囊内),临床上多见于小公猪,分先天遗传性和后天性两种。正常情况下,猪胎儿的睾丸在卵受精后80~90 d之

间下降至腹股沟管的下方,在100 d或更迟些睾丸下降至阴囊内,再经过10~15 d或刚刚出生时睾丸达到完全发育,此时总鞘膜发育至足够抵抗一定的压力,至出生时或出生后,睾丸下降至阴囊,腹股沟管关闭,若腹股沟环过大,就容易发生阴囊疝,常在出生时发生或出生后2个月内发生,常见两侧同时发生及单见左侧居多。先天为腹股沟管口过大引起的,后天为腹压增高,股沟管扩大所致,如跳跃、爬跨、腹痛时努责、后肢滑走或过度开张姿势等引起。在临床上对于两侧性腹股沟阴囊疝,多由助手将猪的两后肢倒提保定,两侧左右环口各切开一个口子,切开环口及鞘膜,摘除睾丸,然后将环口鞘膜闭锁缝合,最后结节缝合皮肤。这样的结果是手术时间长,切口多,增加了感染的机会。笔者从事兽药临床实践多年,总结改进了手术的方法方式,采用单切口手术治疗取得了很好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总结的经验介绍如下。

1临床检查

大多数发生阴囊疝的病猪只采食正常,精神良好,严重的可导致不食,公猪的阴囊皮肤绷紧发亮,两侧下垂增大,无热痛感,触摸柔软有弹性,可摸到疝内容物(多为小肠)听诊有肠管蠕动音,个别患畜敏感发硬。将患畜的两后肢倒提分开,用手按压推送阴囊可将肠管送还腹腔。将患畜横卧保定触摸两侧腹股沟环口可感一指多宽的洞口。可确诊为双侧可复性腹股沟阴囊疝。如临床检查时患畜全身症状明显,不愿走动,运动时两后肢开张,呼吸脉搏增数要与不可复性疝(疝囊与肠管或肠系膜之间相互粘连)注意鉴别。

公猪阴囊疝

小公猪阴囊疝的诊治 疝又称为赫尔尼亚,是指腹腔脏器从自然孔道或病理性破裂孔脱到皮下或邻近的解剖腔内。各种家畜均可发生,但以猪、牛、羊、马更为多见,小动物犬、猫及野生动物也常发生。 疝由疝轮(孔)、疝囊、疝内容物构成。猪阴囊疝主要是指肠管经腹股沟管口脱入鞘膜腔内(阴囊内),临床上主要多见去势前的小公猪,以我市一母猪场的统计,发病率在5%~10%之间,处理不当或不处理可导致猪只的生长缓慢,影响仔猪销售,严重的可导致死亡。早期及时正确的治疗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并不会留有阴囊皮大现象。 1、发病原因 1.1先天性腹股沟管口过大所致,公猪有遗传性。正常情况下,猪胎儿的睾丸在卵受精后80~90d之间下降至腹股沟管的下方,在100d或更迟些睾丸下降至阴囊内,再经过10~15d或刚刚出生时睾丸达到完全发育,此时总鞘膜发育至足够抵抗一定的压力,至出生时或出生后,睾丸下降至阴囊,腹股沟管关闭。若腹股沟环过大,就容易发生疝。常在出生时发生或出生后2个月内发生。若非两侧同时发生则多半见于左侧。 1.2后天性腹压增高,使腹股沟管扩大所致,如捕捉、爬跨、跳跃、后肢滑走或过度开张及努责等都可引起。规模化养猪场多发。 2、症状 大多数发生阴囊病猪只采食正常,精神良好,严重的可导致不食;可见一侧或两侧的阴囊增大,下垂,触摸时无热痛反应,阴囊硬度不一,可摸到疝内容物(多为小肠),如提举两后肢,常可使疝内容物回至腹腔而使阴囊缩小,但放下后或腹压加大后又恢复原发病的症状。少数病例的肠管可与阴囊发生粘连。在增大的阴囊部有时可听到肠蠕动音。 3、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较容易做出诊断。阴囊增大、下垂,无热痛反应,可摸到小肠,提举两后肢,常可使疝内容物回至腹腔而使阴囊缩小,但放下后或腹压加大后又恢复原发病的症状。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等可做出诊断。 4、治疗 手术疗法是本病的根治方法。 4.1传统手术疗法 (1)腹股沟管外环切开法:局部剪毛消毒及麻醉。先在患部表面将内容物送回腹腔,然后在患侧外环处与体轴平行切开皮肤,露出总鞘膜,将其剥离至阴囊底提起睾丸及总鞘膜,再将睾丸向一方向捻转数圈,在靠近外环处贯穿结扎总鞘膜及精索,在结扎线下方1~2cm 处剪断总鞘膜,除去睾丸及总鞘膜,将断端塞入腹股沟管内。然后用结扎剩余的两个线头缝合外环,使其密闭。清理创部,撒消炎粉,缝合皮肤,涂碘配。为防止创液储留,可在阴囊底部切一小口。

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研究体会

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研究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09月至2015年03月我科120例腹股沟疝患儿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 的临床资料。结果:120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5~35 min,平均20 min, 术后3~4天出院,无并发症发生。术中发现对侧内环口未闭55例(45.8%)。120 例患儿经门诊或电话随访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 具有切口小、创伤小、疼痛轻、术后康复快、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等优点,术中可同时发现并处理对侧腹股沟区隐匿性疝,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股沟疝;腹腔镜;儿童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0-0020-03 Pediatric laparoscopic hernia sac high ligation research experience Zhu Shichun, Dai Jiayuan, Liu Zhenyong.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Yangzhou, Jiangsu Province, Yangzhou 22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laparoscopy to children with inguinal hernia.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120 cases of inguinal hernia children from September 2013 to March 2015 of the clinical data of laparoscopic high ligation of hernial sac. Results 120 cases of surgical success. Operation time 15-35 min, an average of 20 min, 3 a 4 days after discharge, no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traoperative found on inner side not closed 55 cases (45.8%). 12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the outpatient service or telephone follow-up afer 6 months, no recurrence cases. Conclusion Laparoscopic hernia sac high ligation with small incision, small trauma, pain slight, faster postoperative recovery, shorter operation time and hospital stay, and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operation, safe and reliable, intraoperative can discover and deal with the contralateral groin area occult hernias,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Inguinal hernia; Laparoscope;Children 腹股沟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病,主要由睾丸降入阴囊时引起鞘状突未完全闭合 引起。小儿腹股沟疝的治疗原则与成人不同,一般只需行疝囊高位结扎,无需修补。相对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腔镜手术具有外表美观、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康复快、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等优点,可发现并处理对侧腹股沟隐匿性疝。2013 年9月至2015年3月我院为12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患儿中男10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6±1.4岁。术前诊断双侧 疝10例(8.3%),单侧110例(91.7%)。术中探查发现对侧隐匿性疝55例(45.8%),120例患儿中共有嵌顿疝4例。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患儿术前禁水、禁食6h,排空膀胱,必要时应用开塞露通 便1次。 1.2.2主要器械:腹腔镜(直径5 mm),分离钳(直径3 mm)、20mL注射器带侧 孔针头。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要点

斜疝手术要点 1.手术时机的选择小儿腹股沟斜疝最常见的病因为腹膜鞘状突未闭.约90%的新生儿存在腹膜鞘状突未闭,半岁内病人腹壁随生长发育强度不断增高.有自愈可能,以后闭合机会逐渐减少因此,6个月后不愈的可复性斜疝.就可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切口的选择可沿耻骨上方皮肤横纹在内环处行横切口或腹股沟韧带上方作斜切口.约2~3cm. 切口必须在外环口垂直向上与皮横纹的交叉点处. 3.外环的处理用血管钳垂直分离至腹外斜肌腱膜处,再向下垂直分离l~2厘米达外环口定点处。婴幼儿腹股沟管短,约1.0~2.0cm,不必切开外环,拉开外环即能达到高位结扎疝囊的目的;年长儿腹股沟管延长.腹横筋膜缺损较大,则须切开腹外斜肌腱膜达内环,方有利于疝囊的处理和内环的修补。 4.疝囊的高位结扎和内环的修补用小拉钩牵引显露皮下环,寻找提睾肌后,再次分开软组织找到精索.在精索内口方寻找到疝囊。由于婴幼儿腹肌发育较差,但在发育过程中可逐渐强壮后使腹壁加强.所以单纯的疝囊高位结扎可获满意效果,术中找到并按陈氏法剥离疝囊(将疝囊与精索动静脉及输精管分开,将疝囊向上游离至见到腹膜前脂肪,再打开疝囊);提起疝囊前壁.从两侧向疝囊后壁方向剥离.先于疝囊与精索之间剥离一间隙,然后经此间隙伸入左手食指勾起疝囊.右手食指裹以湿纱布.逐渐剥离疝囊周围组织直达疝囊颈部,于疝囊前壁切开,右手食指经切开处伸入腹腔.了解腹横筋膜缺损情况,如需修补,则左手食指在腹腔内作引导,以4号丝线间断将缺损上下各缝1~2针.退出食指.提起疝囊.于颈部横断并作荷包缝合或贯穿缝扎.再加单线结扎.确认不会滑落后,再结扎腹横筋膜缝合线,然睛在阴囊外牵拉睾丸使精索回归正常位置.修复提睾肌,逐层缝合切口。 5.术中并发症的预防 5.1 膀胱损伤术前让病人排空膀胱;分离疝囊内侧发现有较多脂肪组织,要想到是否是膀胱,切开疝囊检查疝内容物是否入腹腔,是防止和发现膀胱损伤的重要措施。 5.2 睾丸高位修复提睾肌和筋膜时.易造成提睾肌曲屈和使提睾肌与筋膜缝合在一起,造成精索紧缩,术后出现睾丸高值。固此,缝合切口前,于阴囊外牵拉睾丸,使睾丸恢复正常位置.精索伸直是预防的关键 5.3 精索与输精管损伤小儿精索与输精管纤细.与疝囊壁愈着较紧,且分散进入阴囊,术中易被损伤。因此.在游离疝囊时.要特别注意疝囊壁上有无条索状物并触摸是否为输精管。 5.4 阴囊血肿疝囊横断后,其底部不必剥离切除.若术中疝囊底剥离面过太,止血不彻底是造成阴囊血肿的原因 6. 术中注意要点 6.1 找外环口。从大阴唇或阴囊处向外上方寻找增大的外环口处或增粗精索向上消失处即为外环口 6.2 找疝囊必须先找到外环。沿腹外斜肌腱向外环方向分离,将皮下组织分离清楚即可找到外环。提出提睾肌,于内方打开提睾肌即可找到疝囊。 6.3 保护输精管和精索血管。输精管不需专门寻找保护,打开疝囊即可发现附于疝囊后壁。离断疝囊应避开输精管、血管。同时在寻找疝囊时.钳夹组织应轻提。以免误夹输精管。造成损伤。保护精索血管可以避免睾丸受损,也可以减少术后阴囊肿胀。 6.4 疝囊处理。一般疝囊采用离断疝囊近端结扎,对精索疝也可采取完全剥离至高位结扎。固为小儿疝囊壁较薄,为了防止疝囊撕裂。我们一是要用血管钳一把,横夹近端疝囊分离,这样不易撕裂;其二是于结扎后常规检查结扎是否完整,避免撕裂至结扎线以上造成复发。 6.5 精索复位时必须下拉睾丸至阴囊内。以免继发隐睾。 6.6 对侧疝探查问题有时一侧疝手术后不久,另一侧也出现了疝。尤其是左侧疝术后,右侧疝发生较多。这是因为左侧腹膜鞘状突闭合较右侧早。因此手术时是否同时做对侧探查是

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优势

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优势 【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优势。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我院2014 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65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术2组和术1组。术1组采用传统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术2组采用腹腔镜小儿疝囊高 位结扎术治疗。就两组患儿手术操作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复发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术2组复发率跟术1组相似。术 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术1组,P<0.05。术2组患儿手术操作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 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少于术1组,P<0.05。结论:腹腔镜小儿疝囊高 位结扎术优势明显,操作简单,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疼痛轻,可预防复发,值得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优势 【 abstract 】 objective:to study the advantages of laparoscopic pediatric hernia sac high ligation. Methods:the data from our hospital in January 2014-January 2016 pediatric inguinal hernia in children with 65 cases,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divided into 2 groups,2 and 1 group. 1 set by traditional pediatric hernia sac high ligation treatment;2 groups by pediatric laparoscopic hernia sac high ligation treatment.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ith surgical operation time,length of incision,blood loss,duration of postoperative pain,length of hospital stay,hospital expenses and the recurrence rate,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Results:the recurrence rate of two groups with a group of similar. Perioperative incidence of the adverse events in the 2 groups were lower than 1 group,P < 0.05. 2 groups with operation and operation time,length of incision,blood loss,duration of postoperative pain,length of hospital stay,hospital charges are less than 1 group,P < 0.05). Conclusion:laparoscopic pediatric hernia sac high ligation of obvious advantages,the operation is simple,small incision,small trauma,less bleeding,fewer complications,quicker recovery,the pain is light,can prevent a relapse,is worth promoting. 【 key words 】 laparoscopic;Pediatric hernia sac high ligation;advantage 小儿腹股沟斜疝为常见普外科疾病,其腹股沟有突出肿块,偶有胀痛,因小儿斜疝疝环组织 较软,容易出现嵌顿。小儿腹股沟斜疝自愈难,需及时治疗,避免疝块增大。手术治疗是小 儿腹股沟斜疝的有效方法,但传统疝修补术对腹股沟解剖结构带来一定破坏,术后并发症多[1]。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研究探讨了腹腔 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优势,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来源于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65例,根据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术2组和术1组。 32例术1组患儿中:男性25例,女性7例。年龄最低3岁,最高13岁,平均年龄为 7.61±1.36岁。左侧 33例术2组患儿中:男性26例,女性7例。年龄最低3岁,最高14岁,平均年龄为 7.24±1.13岁。 两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腹股沟疝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者,为腹股沟斜疝;经直疝三角突出者为腹股沟直疝;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得疝为股疝。 2、体征:斜疝外形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带蒂柄状,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疝块不再突出;直疝呈半球形、基底较宽,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仍可突出;股疝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半球形突起,平卧回纳疝内容物后,疝块通常并不完全消失。 二、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困难时,可采用,疝囊造影,阳性率约95%。 三、鉴别诊断要点:嵌顿疝可伴发急性肠梗阻,因此在肠梗阻得病因学诊断上应考虑到腹外疝得可能。此外还应与鞘膜积液、隐睾、睾丸扭转、腹股沟区肿大得淋巴结、脂肪瘤、脓肿等鉴别。 【治疗】 1、6个月内得小儿疝能自愈,需临床观察。其余得腹股沟疝均需要手术治疗。不主张用疝带治疗,但无手术条件时可短期应用。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糖尿病等存在时,手术前应先予治疗。嵌顿性疝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婴幼儿或老年体弱或伴有较严重疾病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可先试行手法复位。病人取头低脚高位,注射哌替啶,托起阴囊,左手轻轻按摩浅环与深环,右手持续缓慢地将疝块推向腹腔复位。 2、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术前准备同一般腹部外科手术,绞窄性疝手术前准备同机械性肠梗阻。手术前30分钟备皮,静脉注射预防性抗生素一次,术后不再适用抗生素。术后平卧6小时,托起阴囊,必要时用约1斤重沙袋压伤口。传统得疝修补术后,应卧床1周,术后7天拆线,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无张力疝术后即可下床活动,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3、治疗方案 (1)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小儿疝;腹壁无明显缺损得青年人疝。 (2)传统得疝修补术,包括; ①Bassini法,切开腹横筋膜,疝囊高位结扎后,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

常见腹腔镜手术记录学习资料

一.LA术 术中所见:阑尾明显充血,轻度水肿,阑尾腔内张力高,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长约8cm,直径约0.8cm,探查其他脏器未见异常 1.麻醉满意后,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单。 2.戳孔选择:第1戳孔于脐旁左侧纵行切开皮肤约1.0cm,形成气腹15mmHg后置入10mm 套管,放入腹腔镜,探查见戳口无出血、腹内脏器未见损伤,在腹腔镜直视下在左髂前上棘内侧2cm处做5mm戳孔为主操作孔;在耻骨联合上2.0cm处做5mm戳孔为副操作孔。 3.病人取头低足高位左侧倾斜位,用无齿抓钳将回肠推向左中上腹部,充分显露阑尾,可见阑尾表面明显充血,轻度水肿,阑尾腔内张力高,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探查其他脏器未见异常,术中证实原诊断。 4.用电凝钩凝切部分阑尾系膜,于根部系膜无血管区戳孔,生物夹钳夹后,剪断系膜,距盲肠0.5cm及1.0cm处各用生物夹及钛夹钳夹阑尾,在两夹间剪断阑尾,残端粘膜烧灼后碘伏消毒不做包埋,将阑尾减压抽出脓液后移出腹腔。 5沾拭腹腔,见无明显出血点及渗液,拔出Trocar,缝合各戳孔,术毕。 6.术中病人麻醉满意,操作顺利,术后标本送病理,安返病室。 二.LC术 手术经过: 1、平卧,气管全麻,消毒铺巾。 2、于脐上做弧形小切口,以气腹针穿刺入腹腔,充入二氧化碳气体成15mmHg气腹。 3、拔出气腹针,以10mm套管针(Trocar)穿刺腹腔,拔出内芯,插入腹腔镜,探查腹腔,戳口无出血、腹内脏器未见损伤,如术中所见。 4、腹腔镜明视下再作三个套管针(Trocar)穿刺,右侧二个置抓钳,分别抓住胆囊底及胆囊哈德曼斯袋,剑突下置各种器械操作。 5、术中所见:与周围组织轻度粘连,胆囊大小约4cmx8cm,壁厚约 0.5cm,充血水肿,腔内张力较高,胆囊三角清晰,胆总管未见增粗,其他正常 6、改头高脚底左侧卧位,把胆囊底牵向右上方,显露胆囊三角,钝性解剖胆囊三角,胆囊管近端上1个可吸收夹,其远端近胆囊颈以钛夹夹闭,切断胆囊管。 7、游离胆囊动脉,近端用可吸收夹夹闭,远端钛夹夹闭后切断。 用电凝钩自颈部向底部剥离胆囊,在完全剥离前冲洗胆囊床并止血。

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治疗方案

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治疗方案 相信生活中一些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就是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肿块不能使之回纳,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其实这是疝气的表现,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好多患者,用了各种方法,也不能有效果。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治疗疝气食物有效方式。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它的治疗方案。 非手术治疗 腹股沟疝如不及时处理。疝块可逐渐增大.将加重腹壁的损坏而影响劳动力;斜疝又常可发生嵌顿或绞窄而威胁病人的生命。因此,除少数特殊情况外,腹股沟疝一般均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1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因为婴幼儿腹肌可随躯体生长逐渐强壮,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可采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臂深环,防止疝块突出并给发育中的腹肌以加强腹壁的机会。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禁忌手术者,白天可在回纳疝内

容物后,将医用疝带一端的软压垫对着疝环填住,阻止疝块突出。长期使用疝带可使疝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而增高疝 嵌顿的发病率,并有促使疝囊与疝内容物发生粘连的可能。 手术治疗 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修补。但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内压力增高情况或糖尿病存在时,手术前应先予处理,否则术后易复发。手术方法可归纳为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和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传统的疝修补术 手术的基本原则是疝囊高位结扎、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疝囊高位结扎术:显露斜疝囊颈,予以高位结扎或贯穿缝合,然后切去疝囊。这样就能堵住腹内脏器进入疝囊的通道。结扎偏低只是把一个较大的疝囊转化为一个较小的疝囊,不能达到治疗目的。娶幼儿的腹肌在发育中可逐渐强壮而使腹壁加强,单纯疝囊高位结扎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不需施行修补术。有些绞窄性斜疝因肠坏死而局部有严重感染,通常也采取单纯疝囊高位结扎避免施行修补术,因感染常使修补失败。腹壁的缺损应在以后另作择期手术加强之。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成年腹股沟疝病人

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分析

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4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腹股沟斜切口入路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研究组采用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两组患儿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病例。结论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创伤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标签:腹股沟斜疝;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腹横纹切口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常见疾病,小儿腹股沟斜疝多因为鞘状突未闭合所致,患儿多无腹内压增高等致病因素,因此采用疝囊高位结扎闭合鞘状突多能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传统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多采用腹股沟斜切口,手术创伤较大,近年来本院采用经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64例,年龄1.5~9.0岁,平均5.2岁,均为男性患儿,患儿腹股沟斜疝均经查体及B超检查确诊。其中,58例为单侧疝,6例为双侧疝,患儿入选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32例,两组患儿年龄、疝数目及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手术在氯胺酮全麻或者硬腰联合麻醉下进行,对照组采用常规患侧腹股沟斜切口3~4 cm切开至腹外斜肌腱膜,切开腱膜进入腹股沟管,自精索内侧提起疝囊,切开前壁,提起后壁,离断游离至腹膜外脂肪处,4号丝线缝扎,逐层缝合切口,皮肤采用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研究组组采用患侧腹横纹切口为1.0~1.5 cm,切开皮肤后钝性分离至腹外斜肌腱膜,锐性切开约2 cm,止血钳提起腹外斜肌腱膜后,采用止血钳自联合腱内侧分离提睾肌,自精索内侧提起疝囊,游离及缝扎过程同对照组,切口依次缝合,皮肤采用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尿潴留、阴囊肿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术后处理 患儿术后意识清醒后可进食,24 h减少活动,观察切口敷料渗透情况及阴囊肿胀情况,3 d后换药,切口无肿胀、渗出,阴囊无肿胀者通知出院。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 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照组术后发生尿潴留6例,发生阴囊肿胀4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2020年青年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年青年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我国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诊治主要遵循《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版)》(以下简称《指南》)[1]。与成人腹股沟疝不同,青年腹股沟疝病人(以下简称“青年病人”)有其特殊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青年病人的年龄定义存在混淆,尚无公认的适用于青年病人的年龄标准。(2)青年病人的年龄跨度和个体差异较大,同一手术治疗方案无法兼顾不同年龄段青年病人存在的临床问题。(3)青年病人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学特点,青少年期的青年病人在发病机制上与儿童疝相似,不能简单地按照儿童疝或成人疝的治疗方式处理[2-3]。(4)青年病人的活动度大、活动性强,术后预期生存期长,须充分考虑治疗方式可能带来的远期效应,如是否需要使用植入物等问题。因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在遵循《指南》的前提下,详细讨论了青年腹股沟疝临床诊治中经常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专家经验制定本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1 青年的定义及年龄分层 不同国家、不同部门对青年年龄范围的定义存在差异,而不同年龄段的青年病人发生腹股沟疝后表现出的临床特点各不相同。 由于我国年龄≤14周岁的病人一般在小儿外科就诊,结合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建议将15周岁作为青年病人的年龄起点。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中年的定义限定为45~59周岁,由于WHO的年龄分层标

准应用较广泛且基本符合腹股沟疝临床特点,故建议将青年病人的年龄终点定义为44周岁[4]。 不同年龄段的青年病人发病的解剖基础不同,修补策略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也各不相同。因此,将青年病人进行年龄分层具有重要意义。15~18周岁青年病人腹股沟管由小儿型向成人型发生转变,而且我国未满18周岁被定义为未成年人,故建议将15~18周岁划分为青年病人的第1个年龄阶段,称为“青少年期青年”。由于肌纤维的发育在24岁左右达到高峰,>18~24周岁的青年病人肌纤维的发育仍处于完善增长期[5-6]。因此,将>18~24周岁划分为青年病人的第2个年龄阶段,称为“青年期青年”。>24~44周岁青年病人则被划分为第3个年龄阶段,称为“成人期青年”,这一年龄段的青年病人各系统的发育与成人相同,诊治遵循《指南》。本共识主要讨论青少年期和青年期男性病人以及所有年龄段的青年女性病人。 推荐意见1:青年病人年龄范围界定为15~44周岁。 推荐意见2:建议将青年病人年龄分层设定为青少年期(15~18周岁)、青年期(>18~24周岁)、成人期(>24~44周岁)。其中成人期青年男性病人诊治参照《指南》推荐意见执行。 2 诊断和术前检查 青年病人有其特殊之处,本共识在《指南》的基础上,重点围绕青年病人术前检查与生殖功能评价方面进行论述。

小儿经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的临床观察

小儿经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到我院进行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的患者38例,随机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为19例,研究组为19例,给予对照组一般的常规治疗,给予研究组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给予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后,对照组的治疗满意率为80%,研究组的治疗满意率为95%,组间数据显示,研究组的治疗满意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满意率。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方法效果显著。 标签: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 小儿腹股沟斜疝为小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很少能自愈,传统开刀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已被认为是安全可行的,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们对腹股沟斜疝患儿进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手术,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到我院进行腹腔镜手术患儿38例,随机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为19例,研究组为19例,其中男30例,女8例,双侧6例,单侧32例,术中发现隐匿性疝6例,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腹股沟可复性肿块,阴囊透光试验阴性,其中嵌顿疝4例。两组患儿经医护人员对其年龄、体质、病情特征等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差异,存在可比性。 1.2方法患儿在进行手术之前,应该要严格的按照医生的嘱咐,术前4~6h 不得进食[1]。并且要彻底的排空尿液,手术之前不能留置胃管以及尿管。行气管插管,对患儿进行全身麻醉,于脐上缘行作一5MM弧形切口,穿刺建立CO2气腹[2]。气腹压力为8~10mmhg,经该切口置入5mmtrocao,让患儿的头部于足部之间约为十五度,在患儿体内置入腹腔镜进行详细的探测和检查,查看患儿的内环口具体位置和形态大小,并了解清除对侧是否存在隐匿性疝,然后在对侧腹直肌外侧脐水平,置入55mm trocao操作孔并置入分离钳,于腹腔镜监视下于疝内环口体表投影处作一长2mm小切口,经此切口穿入endoclose针,刺入内环口外侧壁,在抓钳的帮助下穿过内环口外半周腹膜,把残端留在腹腔内,退针至腹膜外,同法穿过内环口内半周腹膜用抓钳将留于腹腔内缝线卡入endoclose针倒钩内,退出穿刺针并将线头带出体外,提起线的两端打结前将疝囊内气体挤出,线结埋于针眼皮下[3]。术后给患儿采用抗生素,4~6h再给患儿进食。 1.3治疗效果判定采取我院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治疗效果满意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满意度分为满意、非常满意、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组人数x100%。

右侧腹股沟疝高位结扎+补片修补术

病人男,62岁,右侧腹股沟疝高位结扎+补片修补术,这个手术记录怎么写?向专业人士麻烦教。 最合适答案: 1、用小止血钳夹住并提起腹外斜肌腱膜的两缘,用缠以纱布的示指在腱膜切缘深面向两侧分离。下外侧缘需分离到腹股沟忍埒,上内侧需分离出腹内斜肌、腹横肌游离缘和联合肌腱[图3-5]。分离过程中,注意不应损伤腹外斜肌腱膜深面的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 2、将腹内斜肌、腹横肌用直角拉钩向上拉开,显露精索和覆于其上的提睾肌。在前方切开提睾肌,用小止血钳轻轻夹住切缘拉向两侧,就可看到精索。仔细分离精索,注意其周围的组织,在精索的内上方寻找疝囊。有困难时,可嘱病人用力咳嗽或收缩腹肌,使疝囊外突。辨清疝囊后,即可提起、切开。 3、高位结扎疝囊欲求疝囊的高位结扎,首先必须将疝囊向上分离至内环处。分离疝囊时,可用止血钳提起疝囊切开缘,并用左手示指伸入疝囊作为支持,再用右手示指缠以纱布仔细钝性分离,逐渐将疝囊与精索等组织分开。向上分离疝囊见到腹膜外脂肪时,即已分至疝囊颈以上。在内环处应辨清附近的组织结构。在疝囊内侧,常可见弧形的腹横筋膜缺损缘。将手指经疝囊颈伸入腹腔内,可触及腹壁下动脉在内环的内下方搏动。精索在疝囊的外下方,其中的输精管常紧贴疝囊壁,分离时应避免损伤。然后用手指将疝内容物推入腹腔。 4、首先,将上层精索轻轻向外下方拉开,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腹横筋膜的弧形缺损,一般需3~5针,缝合后的内环应使精索不受压迫,约能通过一止血钳尖为准。缝合时需注意避免损伤内侧的腹壁下动脉及从腹横筋膜深面穿出的精索外血管和耻骨血管。其次,将提睾肌切开缘作间断缝合后,用7号丝线从上方开始将联合肌腱间断缝于腹股沟忍埒上,针距1cm前后。待全部缝好后,自上向下依次将线打结。腹股沟忍埒上的针孔要浅而宽,以防损伤股动、静脉。几个针孔不要缝在同一纤维束间,以防拉紧后撕裂,影响修复后强度。缝合时还要注意避免张力过大,影响愈合。 5、取“伞状”meshplug网塞缝扎于疝囊颈部,填充内环处,并将meshpatch补片修剪后置于精索后方,缝扎固定于耻骨膜、腹股沟忍埒及联合腱,以加强腹壁。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 年版)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 年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与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虽隶属不同,但目标一致,即致力于提高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诊疗水平。 为此,两者互相协作,从2013 年着手准备,2014 年初组织修订,共同讨论,最终完成《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 年版)》(以下简称为“指南”)。 需要说明的是,“指南”的前身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 年版)》,本次修订依据国内外近年有关学科的进展和我国的国情,增添了一些条款,目的在于强调腹股沟疝外科治疗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提高我国疝外科的治疗水。 1. 腹股沟疝的定义 腹股沟疝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腹壁存在缺损,有突向体表的疝囊结构,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 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上的“肌耻骨孔”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 腹股沟疝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2.1 病因 (1) 鞘状突未闭:为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 腹腔内压力: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发生腹外疝的动力。 (3) 腹壁局部薄弱:各种引起腹股沟区域腹壁的组织胶原代谢或成分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4) 其他:遗传因素、长期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腹股沟疝的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 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内容物若为肠管时,可造成肠管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 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管出现水肿、渗出和被嵌顿肠管发生血运障碍,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进而发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3.腹股沟疝的分类与分型 对腹股沟疝分类与分型的目的包括:①准确地描述病情;②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③比较及评价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 3.1 分类 3.1.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 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疝等。 (1) 斜疝:自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2) 直疝:自直疝三角突起的疝。 (3) 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4) 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和经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比较

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和经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 比较 目的评价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和经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方法选择在笔者所在医院行经腹小切口手术的腹股沟斜疝的46例患儿为传统治疗组,行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的46例患儿为经腹治疗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经腹组小切口手术的切口大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等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经腹小切口手术较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而言更安全、美观、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标签: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经腹小切口手术;小儿腹股沟斜疝 小儿腹股沟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的疾病,其中腹股沟斜疝占到绝大多数比例[1]。腹股沟斜疝的发生是由于腹股沟区浅筋膜和壁层腹膜之间软组织相互移行时形成的腹股沟管是相对薄弱的区域,再加上小儿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腱膜和腹横肌等保护作用较弱,肠内容物易由腹股沟管突出体表[2]。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一般方法是疝囊高位结扎,传统手术方法是经腹股沟区疝囊高位结扎术,但是由于其存在创伤大、并发症较多等弊端,经改良为经腹小切口手术。现笔者选择医院经腹小切口手术的腹股沟斜疝的患儿46例,并与同期行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46例)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2011年5月入院治疗腹股沟斜疝的92例患儿,纳入标准:均为小儿腹股沟斜疝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后1年内复发仍为腹股沟斜疝者,根据腹股沟部或阴囊部间歇出现能还纳入腹腔的肿物,即可作出腹股沟疝的诊断。排除标准:排出急性腹股沟淋巴结炎、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睾丸肿物等。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行经腹小切口手术的腹股沟斜疝(经腹组)的患儿46例,男40例,女6例,年龄1~9岁,平均(5.1±2.1)岁,双侧3例,单侧43例;行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传统组)的患儿46例,男43例,女3例,年龄2~10岁,平均(5.3±2.4)岁,双侧2例,单侧44例。 1.2 手术方法 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静脉复合麻醉,取平卧位。在髂前上棘做一平行于腹股沟管的斜切口,长约3~4 cm。逐层切开腹壁组织至腹外斜肌腱膜,腹外斜肌腱膜切开后将提睾肌和精索内筋膜切开,并于精索前内侧,游离疝囊并进行高位结扎,缝合。 经腹小切口手术:取仰卧位,氯胺酮硬全麻,全部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口结扎术85例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内环口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 2005年8月至2006年10月85例腹股沟斜疝患儿行腹腔镜内环口结扎术的临床资料。结果:85例全部治愈。手术时间单侧5~15min,平均10min;双侧12~28min,平均18min。术后住院1~3d,平均住院2.4d。随访6~28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口结扎术具有效果好、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等优点。【关键词】疝腹股沟儿童腹腔镜术 传统治疗腹股沟斜疝是采取经腹股沟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及微创概念的普及,小儿腹股沟斜疝已完全可以用腹腔镜治疗[1,2],既可减轻患儿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又有美容效果。2005年8月至2006年10月我院为85例腹股沟斜疝患儿行腹腔镜内环口结扎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85例中男75例,女10例,0.5~14岁,平均5.3岁;右侧斜疝50例,左侧25例,双侧10例。75例单侧斜疝中5例同时有对侧隐性疝。另有4例为传统外科高位结扎术后复发疝。 1.2手术方法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取头低臀高位,倾角约15°。于脐部作5mm长的切口,以气腹针穿刺入腹腔,造人工co2气腹,压力维持在8~10mm hg,年龄越小压力越小,经此切口穿刺5mm trocar,置入腹腔镜探查腹腔及双侧腹股沟管内环口,腹腔镜直视下于脐水平线右侧(或左侧)3cm处作3mm戳孔,作为操作孔,伸入抓钳;在患侧内环口体表投影处穿入疝针,携带约15cm长7号不可吸收单股缝线进入腹腔,丝线尾端留于体外,丝线头端随针刺入内环口处腹膜外侧壁和后壁,在抓钳帮助下,穿过内环口的外半周腹膜,将缝线留于腹腔内,退出疝针至腹膜外,同法穿过内环口的内侧壁,缝合内环口的内半周腹膜。用抓钳将留于腹腔内的缝线卡入疝针倒钩内,退出穿刺针并将线头带出体外,完成内环口的荷包缝合。提起线的两端打外科结,打结前挤出疝囊内气体,线结埋于针眼的皮下。复发疝或内环口明显增大者用同法,再用疝针将脐正中襞缝合覆盖内环口以加强海氏三角处腹壁。

疝气会引起不育吗

疝气会引起不育吗 常见的疝 人体的疝气多出现于腹部,这事因为腹腔上承胸腔,下接下肢。腹腔内容纳了胃、肝、肠、肾、肤和脾等多种主要脏器及大血管,在解剖上形成多个孔隙,薄弱、缺损部位,使疝气的形成有了一定的解剖学基础,如此时出现疝气形成的诱因,则可形成疝。这就是 疝多发于腹部的主要原因。 腹部的疝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如肠管)经腹壁或盆腔的薄弱、缺损部位等,向体表突出而形成的疝,称之为腹外疝;另一类为腹腔内脏器或组织不正常 地进人原有的或因病变、手术而形成的腹内孔隙而形成的疝,称之为腹内疝。在日常生活中,腹外疝是最为常见的外科疾病,而腹内疝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发生,并不常见。 疝的症状 疝气的症状最主要的是在腹股沟区,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婴儿多系母亲在换尿布时发现,较大的小儿则多于入浴时或健康门诊时发现的。引起肿块出现的诱因是腹压的上升,最常见的原因是哭泣,其他的还有咳嗽、排便、排尿等。较年长的小孩可令其站立,腹部用力也可诱发肿块的出现,肿块可能只见于腹股沟区,有些则会到达阴囊或阴唇。当病儿 安静或睡眠时,则忽隐忽现。肿块系由腹腔内的器官脱出到疝气袋所形成,脱出的器官以

小肠居多,因此摸起来感觉柔软,退回去时常会伴有咕噜咕噜的杂音,其他如大肠、阑尾、大网膜等亦可能脱出。女性则以卵巢脱出较多,因此常可摸到似拇指大、较硬且多半有压 痛的肿块。 除了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之外,有些小孩会有便秘、食欲不振、吐奶等现象,也有些 可能会变得易哭、不安等。阴囊疝气太大则会引起行动的不便。 疝气会引起不育吗 疝气对男性的影响:经过临床研究表明疝气患者因疝气而产生的不育占 5.1%~25.7%左右,疝气会影响小孩睾丸,输精管正常发育,或因小肠等长时间脱出,导致输精管受损,也会影响生育。因此不少患者十分关心前列腺炎是否会影响生育。 1/3的精浆来自于前列腺液,前列腺的功能与男性生育息息相关,前列腺炎当然可能 因为影响精浆质量等原因引起生育问题。 疝气对女性的影响:导致女性不孕的原因有很多,后天因素占80%以上的比例, 而后天因素导致的卵巢性不孕、子宫性不孕、宫颈性不孕、输卵管性不孕等多是由各种外 科或妇科疾病引起的,疝气就是一种会影响女性生育的常见外科病,所以女性患上疝气要 早日医治,以免贻误治疗,不但造成治疗的困难,甚至导致不孕不育的发生。 文章来源:贵阳云岩长安医院。

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麻醉方法分析_李健

3讨论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现已成为手术主要的全身麻醉方法之一,可以有效地减轻或者消除心理源性和生理源性应激[3]。相关研究显示,丙泊酚起效快、苏醒快、对患者的时空定向能力影响较小、麻醉效果较为安全,是现知的性价比较为理想的静脉麻醉药物,复合瑞芬太尼可减少单一用药的不良反应[4]。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术前平均动脉压为(141.2?14.1)mm Hg,血氧饱和度(96.7?1.3)%,心率(71.2?6.2)次/min;B组术前平均动脉压为(139.6?13.2)mm Hg,血氧饱和度(96.4?1.2)%,心率(70.6?6.4)次/min。A组术后平均动脉压为(129.3?24.5)mm Hg,血氧饱和度(93.7?3.6)%,心率(71.1?16.3)次/min;B组术后平均动脉压为(119.7?11.0)mm Hg,血氧饱和度(96.3?1.1)%,心率(67.2?5.1)次/min。说明A组与B组均能较好维持患者生命体征。B组术后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和心率较A组稳定,说明B组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优于A组。 综上所述,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过程平稳,镇静、镇痛效果好,操作方法简便易行。通过本研究可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4参考文献 [1]曹艳,王小艳,杨海宁,等.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用于脑外科手术的临床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2):212. [2]耿志宇,宋琳琳,许幸,等.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7,24(1):14. [3]徐海洋,张晶晶,冯春生,等.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可行性[J].吉林大学学报,2007,33(4):763. [4]苏振波,李龙云,王伟华.手控和靶控静脉注射丙泊酚在老年患者无痛胃镜中应用的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107. [收稿日期:2013-01-09编校:郑英善] 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麻醉方法分析 李健(广西浦北县人民医院,广西浦北535300) [摘要]目的:对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麻醉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小儿疝气患儿84例,随机分为两组,均行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甲组患儿40例,采用单纯全身麻醉方法;乙组患儿44例,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进行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乙组患儿的麻醉效果和生命体征对比甲组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患儿术中用药总量明显低于甲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操作和手术治疗过程中患儿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后果。结论:在腹腔镜下进行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治疗,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能有效地提高麻醉效果、降低术中用药剂量,安全性较高,适宜依据患儿情况进行应用治疗。 [关键词]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麻醉;安全性 小儿疝气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小儿疾病,治疗方法主要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近些年来伴随科学技术在医疗临床中的应用,腹腔镜下进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目前较为广泛应用,手术常规应用全身麻醉,近期我院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获得了较好的麻醉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2011年10月 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小儿疝气患儿84例,其中男78例,女6例,年龄7 14岁,平均(10.5?1.5)岁。84例患儿依据疝气诊断标准均获得明确诊断,随机分为两组,对比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肝肾功能障碍。 1.2麻醉方法 1.2.1单纯全身麻醉:甲组患儿40例,采用单纯全身麻醉方法;患儿均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为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可术前给予咪达唑仑0.1mg/kg,肌内注射。入室后建立畅通的静脉通道,静脉滴注阿托品0.1 0.2mg/kg,顺序性静脉滴注芬太尼、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咪达唑仑、依托咪酯等,成功进行气管插管后静脉滴注丙泊酚维持麻醉。术中注意观察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 1.2.2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乙组患儿44例,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进行手术治疗,首先常规性硬膜外麻醉穿刺置管,成功操作后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方法同甲组患儿。1.3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0统计软件,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数据录入计算机,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和麻醉效果:乙组患儿的麻醉效果和生命体征对比甲组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 表1对比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x?s) 指标组别术前术中术后P值MAP(mm Hg)甲组51.5?4.560.4?5.464.7?5.4 >0.05 乙组52.5?4.162.9?5.565.8?5.0 HR(次/min)甲组130.9?4.0150.5?6.7151.5?6.4 >0.05 乙组129.5?5.9149.8?6.9150.4?6.9 注:1mm Hg=0.1333kPa 2.2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全身麻醉用药量和临床不良反应:乙组患儿术中全身麻醉用药总量芬太尼(0.15?0.05)m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8.5?3.5)mg明显低于甲组患者(0.35?0.05)m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15.5?3.5)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操作和手术治疗过程中患儿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 938 · 吉林医学2013年2月第34卷第5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