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讲:认识论

第四讲:认识论

第四讲:认识论
第四讲:认识论

第四讲:认识论

第一部分:联系与发展、规律(如何认识世界)

考点一、不同学派在认识论上的观点

一、主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主观创造,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是主体的内心体验。

二、客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消极、被动的认识)

考点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对立

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二、唯心主义:

1.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先于物质和实践检验的东西。

3.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点:先验论。

三、唯物主义:

1.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2.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直观反映、能动反映)

3.

四、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所有的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

考点三、旧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共同与区别:

(马克思主义代表辩证唯物主义)

一、共同: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坚持反映论和可知论

二、区别:

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的特点:慕写性、创造性。

能动的反映论是慕写和创造的统一;

只承认慕写,否认创造是直观反映论;只承认创造,否认慕写是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从而科学揭示出认识的本质;

例:“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

2.

直观(机械)反映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消极、被动的对外部事物的反映和接受。

“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例: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错)如:实践主体

3.旧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机械(直观)反映论;马克思主义是能动反映论。

三、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严重缺陷:

1.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缺陷补救:——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

2.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

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缺陷补救:——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多次反复的过程。

考点四、实践与认识:

(与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例: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观点是能动的反映论——(错)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

2.主体、客体和中介是构成实践活动的三个要素。

认识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

3.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唯一途径是实践。

4.认识主体与客体最基本的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5.认识活动: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例:反映论必然是可知论。——(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

——人民群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实践水平的提高;

例: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错)

——实践起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实践中发生的。

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和需要。

(一)认识源于实践,认识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必须去实践)。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谈兵/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指《尚书》“饱受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格言的理解不同的;”

“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

(二)实践出真知,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来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操千曲而后知晓,观千剑而后识器/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吃一堑,长一智/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例:与“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蕴含的哲学道理一致的是( D )。

A.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C.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D.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蕴含的哲学道理是实践出真知。D项“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指只有经过大量实践才能获取

真知。两者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B项“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诫人们要少说话多做事。

C项“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指要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积累然后才能大有可为,施展作为。——原因与结果。

A项是强烈干扰项,“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经历最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该句侧重“付出”与“收获”的关系。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三点很重要,可以以此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需要和研究课题;

(二)实践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研究工具;

(三)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的智力是人按照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恩格斯。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性决定的。

(一)真理的本性:主、客观相符合;

(二)实践的特性:

●直接现实性;(与认识活动相比)

实践高于认识的原因:直接现实性;

实践高于认识——你们仅是知道了,而我却做到了/心动不如行动;

●自觉能动性:实践的过程是意识发挥能动性的过程;

●社会历史性:实践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

下进行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活动本身,更在于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

服务,是认识的价值的最终实现。

三、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1.正确的认识和理论会对实践起到推动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推动作用尤其明显。

2.错误的理论和实践会对实践起到阻碍作用。

考点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理论本身——唯心主义观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主客观相符合)和实践的特点(直观现实性)决定的。

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

的标准的唯一性。确定性是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1)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离开了实践,再没有别的标准。

(2)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1)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总是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此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

(2)即使是已经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性认识,也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例:“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错)解析:实践标准不收主体变化的影响。

考点六、实践的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社会政治实践)

3、科学实验(科学文化实践)

2和3是在1的基础上产生的;

考点七、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一、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基本规律)

认识是一个不断变化、无限发展的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运动。

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认识是从抽象到具体,不是从理性到实践。

二、人具体的认识过程——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实践——认识——实践

(注意,不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1.第一次飞跃:感兴认识到理性认识

(一)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1丰富的感兴材料;

○2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对感兴材料加工、制作。

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二)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内容——现象;

●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的事物的各种属性;

知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即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的整体属性;

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特点——具体、生动、形象、直接。其中,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三)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是深刻的,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内容——本质;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抽象性、间接性。

(四)感兴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统一,统一于实践。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了这一点,就

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

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

“两小儿辩日”的启示;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感兴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对感性认识加工制作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关键。

错误观点:理性认识是感兴认识的总和;

(五)割裂感兴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错误观点

片面夸大感兴认识,否认理性认识是经验论。——经验主义犯了类似错误。

例: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片面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兴认识是唯理论。——教条主义犯了类似错误。

2.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1理性认识本身应该是正确的。

○2从实践出发,要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必须把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利益和要求相结合。○4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5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方案)

○6正确的理论在具体化为群众性的大规模实践以前,还必须经过一系列的试验,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二)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加重要的原因:

○1只有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认识的根本任务: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目的: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从认识的作用方面来说: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即获得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才能对实践起科学的指导作用。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具有正确或错误之分;

三、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1.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其在

人的认识活动中具有指导、解释、预见的作用。

2.非理性因素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具体包括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

能等意识形式。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中具有驱动、激发和诱导作用。

3.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

四、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是指,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

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运动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

发展,没有终点。

3.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一)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往往不能够一次完成。

(二)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人们的认识没有终点。

(三)认识运动过程,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

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都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

正确认识需要从实践到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

4.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

出的结论。

考点八、真理和谬论

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认识。

谬论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真理与谬论的根本区别——主、客观是否相符合。

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二、真理与谬论的辩证关系:

1.对立性:就一定范围而言,真理就是真理,谬论就是谬论,不能混淆。

2.统一性:真理和谬论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和谬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论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三、混淆真理和谬论的错误观点:

——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

考点九、真理的特性

一、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的。

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2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例:“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真理最根本的特征:

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例:真理是客观的,因此客观事物就是真理——(错)

2.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例:“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主观经验论。

对我有用的就是真理——主观唯心、实用主义。

圣人之言、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主观唯心主义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主观唯心主义

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的认识差异而改变。即正确的,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例:真理的一元性是指真理只有一个——(错)

二、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只要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必然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只要承认真理的可知性,就必然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2.人的认识本性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

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三、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1.从认识的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认识。

2.从认识的深度上看,任何真理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根本对立——是否承认真理具有相对性;

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真理观上的根本对立——是否承认真理的辩证法;例:1.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体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2.“只要再多走一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这说明:①真理都是相对有条件的②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

3.“作为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

4.“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深化和扩展;

5.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进就会使真理变成谬论——(错)说法过于绝对。

四、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1.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

2.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无数相对性的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性的真理。

3.任何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地真理转化。

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不是绝对的对立。

4.所有的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错误表述:真理的发展是一个从不正确到正确的过程。

例:1、“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任何一个时代的真理既有确定性、绝对性、又有不确定性、相对性。

2.

3.有用就是真理——实用主义错误观点。

五、真理的具体性: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1.从内容讲,真理是运动发展着的事物的多方面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2.从形式上讲,真理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

3.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4.真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6.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但真理的形成需要抽象概括。)

认识论原理方法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重视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原理内容: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真理都是具体的,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我们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 确对待错误。

3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的前进或者螺旋的上升;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 自身,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1)区别: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二者泾渭分明,相互对立,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2)联系:真理和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 ①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P41

认识论原理方法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就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就是认识的来源 (2)就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就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就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认识;重视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真理就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原理内容:真理都就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与范围。真理都就是具体的,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 说的,都就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 对待错误。 3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与上升性;认识运动就是一种波浪的前进或者螺旋的上升;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

身,追求真理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与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真理。 4、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1)区别: 真理与谬误就是对立的。真理就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反映,谬误就是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 映;二者泾渭分明,相互对立,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 (2)联系:真理与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 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真理就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 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真理。 实事求就是:P41 解放思想:就就是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使主观符合客观。 与时俱进:就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与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实事求就是的内在要求与前提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81393585.html,/journal/as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81393585.html,/10.12677/ass.2016.55113 文章引用: 莫东林.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J].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Material Ontology Is the Ontology of Marxist Philosophy Donglin Mo Department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Received: Nov. 8th , 2016; accepted: Nov. 22nd , 2016; published: Nov. 28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81393585.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existence of ontology in Marxism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debate in academia. Marxist ontology is the material ontology, because Marxism,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e, carries out the material ontology to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fields; Marxism is more concerned about people, emphasizing the human sensibility; and the material ontology of Marx has a distinct value orienta-tion. However, practical ontology has its limitations. Keywords Ontology, Material Ontology, Existence, Practice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莫东林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收稿日期:2016年11月8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22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8日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本体论这一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重点问题。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是Open Access

[精品]认识论原理

认识论原理 一、认识及认识能力 人脑具有的认识思维能力,是人们具有思想意识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认识,哲学上也叫意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主观意识自身)在头脑中的反映,感知并引发关联思考,既指感知和思考的过程活动,也是指其结果——结论。 人的认识思维,绝不是如照相机录音机等仅仅是记录那么简单直接,首先是感知,然后有不同事物概念的建立并储存,最后才是事物之间的联系,现象与关系的总结性思考并得出结论。 或换个角度说,感知并记忆,分析与对照,最后归纳、概括、抽象等总结性思考,就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三大步骤。就好比计算机,数据输入储存,数据采集和对照,数据逻辑关系计算并得出结论。 人脑的功能,主要优势不在于感知和记忆,也不在于简单的分析对照,这在很多动物中也普遍存在,比如如老马识途,条件反射等。 人脑的复杂的综合思维能力(如归纳总结、抽象等思维),能够寻找到事物表象背后的因果本质,这才是人脑独有,区别于普通动物的认识能力,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独特能力基础,是认识能力的关键。通俗地讲,能够提问和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能够找出怎么办,这才是认识的本质。 人的认识最初形成,需要倒推到猿人祖先。 最初猿人赤手空拳打天下,与普通动物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凭借身体的本能,没有任何工具的使用,承受着自然界生存竞争的残酷压力。在猿人的生存活动中,逐渐凭借头脑的初步认识能力,经历了从自然工具的偶然使用,到刻意寻找并保存自然工具,到简陋修整自然工具,再到刻意制作简单的人造工具(旧石器时代),又到较复杂的人造工具(新石器时代)…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语言的发明和发展,对人类认识能力的进步,提供了一个基础和工具的平台,是认识能力提高的先天物质基础条件,没有语言,无法意识思维。 在此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从猿人到原始人的转变标志,就是旧石器时代的出现,代表着人对自然的现象和简单规律的初步认识和掌握,标志着人从此具有了认识的能力和意识,这是人与普通动物的划分标准。 原始人的认识,来源于生存活动(认识对象),却对生存能力的提高,生存范围的扩大,提供了强力的物质和方式方法保证。否则,人的先天体能,远远不足以成为自然万物之灵。 自从人类有了认识能力,即具备了其三大特征:珍贵性——众多生命中的极其稀少和高级;遗传性——先天具有,还可以继续向下遗传;进化性——认识能力在使用中不断提高和发展。 由于认识的感知,认识的思考总结,都是主观的头脑活动,认识的结论,也必然是主观的,唯心的。正确与否,有多少谬误,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证明。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经验的历史积累,逐渐才有更复杂抽象的经验和理论总结,并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经验和理论对认识的检验和证明,是相对的,但也是先进的;实践的检验,为根本性的(非唯一性的)。 认识结论的产生,既受到认识者的经验、理论、思考能力的主观制约,也受到认识者的认识角度,立场、方式方法等客观条件制约。认识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时,主观客观条件的不同,认识结论会形成明显差异,甚至截然相反,这体现了认识活动的相异性。其中,认识的错误,归根到底都是人们感知和思考的错误,故而错误的原因,从根本上讲都是主观的。客观的物质存在,只有存在或灭亡,强大与弱小等等性质,没有对错道德的问题和属性。 由于认识的对象同一,其现象和背后隐含的规律,总是相同的,尽管有人的认

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证主义

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 证主义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现象学: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现象”一词(概念)在现象学之前与在现象学中的意义不同。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启蒙运动之前的“现象” 是神学用语。“现象”是通向神的启示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神学基础——,是不能正确理解现象的。 启蒙运动的“现象” 启蒙运动中最重要、对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是英国的经验主义,是洛克、休谟的哲学。他们不认为信仰可以正确解释现象,他们根本就不认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正确解释任何东西。休谟对人类的理性——不管它是否有神的帮助——提出了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在他们的冲击之下,传统的形而上学陷入最深刻的危机。 为了拯救形而上学,康德写了出名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在康德那里,对我们人类的理性来说,世界无非就是现象世界。我们的理性具有接受、整理、总结、塑造现象世界的能力。而世界只能通过现象被我们所接受、所理解。而事物本身,人类理性是不能探及的。在康德那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常常被人忽略,叫做“合成”,这是理性接受了现象之后,使用自己的功能对其进行加工的产物。就原则上讲,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合成”的结果。 现象学与现象 为什么胡塞尔和其他一些出色哲学家要把他们的学说叫做“现象学”呢很简单,他们关心的首先是现象,甚至无非现象。现象很重要么因为,既然我们对事物本身——或者用唯物主义和其他本体论哲学喜欢用的术语“本质”——不可能有任何把握,我们的理性的唯一对象无非就是现象,那么,我们能够或者必须研究的唯有现象而已。 但是,胡塞尔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设定。他认为,“现象”不是事物对人类理性的作用,而是人类理性本身。因为,没有经过人类理性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他是把康德的哲学作了彻底的发展。 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概念,它是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哲学问题。 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认识论原理总结

第二部分:认识论(涉及实践、认识、真理等概念)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重点掌握】 【原理】:该原理在使用时一般分为4点组织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运用及判断方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⑴首先要能在材料中找到相关性的动词,如:深入(实际),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 ⑵其次再在材料中找如下内容: ①在实际中得到了什么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②认识进一步提高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认识结果得到证实“对与错”(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这认识应用到了实际中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⑶以上四点不一定能找齐,可以是其中之一 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重点掌握】 〖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但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①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对待错误。③在实践中坚持、检验和发展真理。 3.(对真理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应用范围】①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新探索,人类在认识和研究自然和社会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发展。②材料中一个认识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内容不断丰富完善。【注意】①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他就有真理;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谬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人们犯错误,通过总结经验,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就会得到正确的认识。③由于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整个人类是在无限发展,因而其认识能力又是无限的。 第二部分:认识论(涉及实践、认识、真理等概念)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重点掌握】 【原理】:该原理在使用时一般分为4点组织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运用及判断方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⑴首先要能在材料中找到相关性的动词,如:深入(实际),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 ⑵其次再在材料中找如下内容: ⑤在实际中得到了什么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⑥认识进一步提高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⑦认识结果得到证实“对与错”(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⑧这认识应用到了实际中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⑶以上四点不一定能找齐,可以是其中之一 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重点掌握】 〖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但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①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对待错误。③在实践中坚持、检验和发展真理。 3.(对真理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应用范围】①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新探索,人类在认识和研究自然和社会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发展。②材料中一个认识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内容不断丰富完善。【注意】①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他就有真理;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谬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人们犯错误,通过总结经验,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就会得到正确的认识。③由于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整个人类是在无限发展,因而其认识能力又是无限的。

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证主义

现象学: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现象”一词(概念)在现象学之前与在现象学中的意义不同。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启蒙运动之前的“现象” 是神学用语。“现象”是通向神的启示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神学基础——,是不能正确理解现象的。 启蒙运动的“现象” 启蒙运动中最重要、对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是英国的经验主义,是洛克、休谟的哲学。他们不认为信仰可以正确解释现象,他们根本就不认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正确解释任何东西。休谟对人类的理性——不管它是否有神的帮助——提出了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在他们的冲击之下,传统的形而上学陷入最深刻的危机。 为了拯救形而上学,康德写了出名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在康德那里,对我们人类的理性来说,世界无非就是现象世界。我们的理性具有接受、整理、总结、塑造现象世界的能力。而世界只能通过现象被我们所接受、所理解。而事物本身,人类理性是不能探及的。在康德那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常常被人忽略,叫做“合成”,这是理性接受了现象之后,使用自己的功能对其进行加工的产物。就原则上讲,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合成”的结果。 现象学与现象 为什么胡塞尔和其他一些出色哲学家要把他们的学说叫做“现象学”呢?很简单,他们关心的首先是现象,甚至无非现象。现象很重要么?因为,既然我们对事物本身——或者用唯物主义和其他本体论哲学喜欢用的术语“本质”——不可能有任何把握,我们的理性的唯一对象无非就是现象,那么,我们能够或者必须研究的唯有现象而已。 但是,胡塞尔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设定。他认为,“现象”不是事物对人类理性的作用,而是人类理性本身。因为,没有经过人类理性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他是把康德的哲学作了彻底的发展。 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概念,它是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哲学问题。 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这两种用法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仍同时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采取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立、或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立的方法,而以辩证唯物主义说明哲学的整个问题。 简单的说,本体论就是探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切是不是在背后都有一个抽象的、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基础。精神的或是物质的,是不是都有自己的抽象的根据。简单的说,形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认识论

第四章认识论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1、实践促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发生分化,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2、实践活动的操作方式内化为人脑的思维模式,使人脑具备了意识的功能,为认识活动的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3、实践活动的社会性扩大了人际交往,加强了社会交流,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使人的认识可以超越个体经验的狭隘性和直观性,使认识活动的发生有了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直接来源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认识形成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是由实践提供和规定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创造力新手段;也为认识的发展锻炼了思维能力。 3、实践是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 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客观真理,但获得客观真理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实践活动的成功。因为人只有在成功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生存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符合,只有能够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因为实践是把主观变成客观的活动,因此,只有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实践就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唯物主义观点。(2)检验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观点认为:把实践看做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唯一性、至上性、绝对性,即实践一定能检验真理,凡经实践检验的一切都是客观真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局限性、历史性、相对性,即实践检验真理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是一个过程,已经检验过的真理还需要经过实践的再检验。 (3)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逻辑证明的辅助和补充作用,但不能把逻辑证明当做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说明认识有道理,符合逻辑,但它不能说明道理的真实性。 三、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1、这是由实践的本性所决定的。实践是能动的,受意识支配的,这决定实践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2、这是由认识的特性所决定的。认识的活动及其成果有相对对立性,它一经形成,便能发作用于实践。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基本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使时间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二是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甚至破坏的作用,阻碍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4、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指导主体自觉按照规律去从事实践活动;对实践活动做出预测和规划;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实践活动。 5、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科学理论对实践

第4讲 认识论资料

第四讲认识论 一、认识的本质和特征 认识是什么?如何看待认识的本质?这是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一切认识论都要探讨和回答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的原则运用于考察人类的认识现象,认为认识本质上是一种能动的反映活动。 (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中国古代的哲学家陆九渊、王守仁,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的贝克莱,休谟,康德等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代表人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回忆说”,中国的程朱理学,德国的黑格尔哲学都是坚持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的)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2.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就是说,主体是为了实现一定认识目的而自觉地、主动地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着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演示文稿

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本体论”一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P·戈科列尼乌斯首先使用的。从广义说,它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认识论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认识论(epistemology)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长久

以来一直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心理学领域中对认识论所进行的研究相对较短,其最早可以追溯到皮亚杰 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说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说明“怎么办”的问题。 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 方法论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中经常提到方法论这个概念。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归纳 -认识论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共3条原理) 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促进作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 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 1 页共1 页

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而论 - 北大未名BBS

主体与客体 ——从哲学发展角度试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 地质系于谦00212011 主体与客体,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而论,是被近代哲学凸现,又被现代哲学张扬的哲学的主要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近现代哲学流派都是以自觉审视、解决这一问题为起点而建构的。近现代西方哲学虽然立足于不同角度分析、阐释了这一问题,但是从总体上看,却都未超越各自认识的局限。马克思主义哲学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基础,实现了物质本体论和科学认识论的统一。 古代哲学是以认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化为前提的,所以古代哲学的内容主要是本体论。西方哲学自亚里士多德起,就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主要研究本体。古代本体哲学的主要特点是直接分析人所面对的“外在世界”(或自然界),坚信哲学本体论所描述的就是独立自存的“外在世界”之本体。古代哲学没有自觉地把思维、主体从自然界中区分独立出来,所以没有关于主体与客体对立及统一关系的认识论研究,没有突出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问题,古代各哲学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主观特点。 近代哲学以来,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间的差异性问题突出,从而认识论成了哲学的首要问题,近代认识论显著特点是把“主体与客体二分法”作为既定的前提,并力图从认识关系上解决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问题,近代哲学所思考的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实际上是对古代哲学所认同的认识(主体)同“外在世界”(客体)相一致的前提问题的反思。近代认识论的核心是研究认识经验(主体)与认识对象(客体)的关系是否就是“外在世界”(本体)与其相应的认识经验(认识)的关系的问题,而这也即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 近代哲学的特点是从认识论入手解决本体论问题,近代唯物主义哲学以主体、认识的“白板说”、“直观反映论”为前提,解释了主体同客体也即认识同“外在世界”的一致性问题。它承认认识的客体就是“外在世界”,但把客体同“外在世界”关系简单化并忽视主体作用,又成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论。近代唯心主义以承认主体的能动性为前提,通过主体自身的“创造”、“构造”或“同一”活动实现主体与客体,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同一。但是,它的认识所面对的就不再是独立自存的“外在世界”,而是主体产生的、与主体相关联的客体世界,近代唯心主义否定了在认识、主体、思维关系以外的对象,即事物的独立自存性,成为“自我中心困境哲学”。 近代“主体与客体两分法”的思维方式还形成一种以康德为代表的不可知论,它一方面宣告以近代认识论为基础,只能建立关于“现象界”的理论,“物自体”(本体)不可知;另一方面又断定在“现象界”中,人为自然立法。这种不可知论实际上暴露出近代认识论哲学自身的局限性,它集中地突现了近代哲学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矛盾。 现代哲学是以反思近代哲学自身的问题为契机而建立的,它通过“康德问题”,向近代哲学尤其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本体论唯心主义展开论战,逐渐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展开新的观念。 新实在论批判了本体论唯心主义哲学的“自我中心困境”性质,肯定了本体论对于认识论的基础作用。一方面断定了认识对象、客体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心灵和主体的客观性、独立性,以此反对本体论上的唯心主义而坚持实在论;但另一方面又指出,它所讲的具有独立

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基本原理总结

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基本原理总结 ◎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重点原理) 【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经常用到)自然界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 ▲2、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重点原理) 【原理内容】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歪曲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 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原理) (1)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反映物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意识对物资有反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 一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充分发挥主观能性,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原理) 【原理内容】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 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 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 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 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本体论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本体论 本体论的基本问题 ontology的根本问题是:“存在的最初分类是什么?”不同流派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释。 这个问题使得在神学、图书馆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方面都需要运用本体论的知识,而且反映到宇宙学、道德和审美观念上。另外存在论提出的问题还包括: 什么是存在? 什么是物质物体? 什么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用什么区别确定一个物体? “物质物体存在”的基本定义是什么? 物体的特性是什么? 存在的特性是什么? 什么时候物体不再存在?并不仅仅是变化。 为什么物体可以相对于虚无存在? 存在论历史 存在论最早可追朔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曾经定义存在论为“研究物体的存在的科学”。具体地说是研究物体的分类,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一个物体可以被定义为“存在”。比如包括“普遍”的问题和“具体”的问题 观念,物体,联系 关于存在可以提出许多问题:“什么是存在?”“什么在存在?”“我是什么?”等,对于本体论来说,最基本的是找出什么是物体、什么是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启蒙时代笛卡儿提出的“我思故我在”开启了本体论基本问题的先例,但笛卡儿并没有深入研究,也认为没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他认为“我思故我在”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后来的神学家们也认为:“究竟是谁可以将这句话普遍应用到一切事物中?”当然只有上帝。但到了20世纪,当数理哲学,科学哲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的新发现,将以前许多物质的所谓界限都打破了,人们不再满足于神学的说法。 实体和环境 在20世纪各个不同时期存在着形而上学的主观主义学派,客观主义学派,相对论学派等不同流派,后现代主义的实体哲学家们力图通过在不同环境下的哲学行动来重新定义上述的各个问题,主要依赖于生物学、生态学和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动物在自然和人工提供的环境中的认知情况。 命题相对于不同环境的变化,使得存在更难定义。如果人们说:“A是B”,“A必定是B”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3、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6、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原理。 2、认识的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3、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先天因素与后天实践原理。 5、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原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 它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作用。 研究方法是有层次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一切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 1、要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它们,不要为种种唯心主义

知识创造机理从认识论到本体论

第20卷 第6期科 学 管 理 研 究Vol.20 No.6 2002年12月SCIEN TIFIC MANA GEM EN T RESEARCH Dec.2002知识创造机理:认识论———本体论的观点Ξ 元利兴,宣国良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052) 摘要:知识已经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知识创造过程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在对知识创造过程有关文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知识创造过程从认识论和本体论的角度进行研究,最终建立了基于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知识创造模型(E-O-ESCI)。 关键词:知识;认识论;本体论;SECI 中图分类号:G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15X(2002)06-0007-03 Knowledge Cre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Epistemological and Ontological Perspectives Yuan Lixing,Xuan Guolia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052) Abstract:Knowledges have become the key economic resources,and knowledge cre2 ation has increasingly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The paper analyses the knowledge cre2 ation process on the base of the previous studies,then set up an holistic knowledge creation model based on Epistemological,Ontological perspectives and SECI model. K ey w ords:Knowledge;Epistemological;Ontological;SECI 德鲁克曾经提出知识已经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而且是竞争优势的主导性来源,甚至可能是唯一来源。这一观点现在被反复引述。Baldridge基金会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的300名CEO把知识管理放在仅次于全球化的第二重要的位置。近几年来,知识管理已经发展成为管理知识的一种更为活跃的方式,知识管理体现出组织基础设施、流程、智力资本和内部构架的含义,其目的是更好地创造、吸收、获取和应用各种知识。可以看出知识管理已经正在渗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其重要性也日渐突出。 知识资源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那么如何创造和获取知识成为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对知识创造过程从认识论和本体论的观点对知识创造机理进行研究。 Ξ收稿日期:2002—08—26 作者简介:元利兴(1973-),男,汉族,河北沙河市人,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战略管理、跨国经营与跨国投资。 宣国良(1941-),男,汉族,上海人,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 向:战略管理、跨国经营与跨国投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