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家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国家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国家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国家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

1.小学教育特点4:对象特殊的义务全面基础教育

教育对象特殊性(生理、感知水平低、形象记忆、道德感模糊、);

基础性(社会、个体发展的基础,课程内容);

义务性(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学校教育);全面性(各方面充分发展,保证其德智体美劳方面最大程度和谐发展)

2.小学教师劳动特点6

遵守系统、给学生做示范的复杂长期工作,(还需要离开学校、加班、备课)

复杂性(教育目的全面、任务多样、对象差异)

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上不断更新、教育机制)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利用课余时间备课、批改作业;校内外、家访等)

系统性(由教育的系统性以及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

3.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以及学周安排。

4.教育目的是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要求,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5.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三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6.学校管理三要素:管理者、对象、手段;工作核心是教学管理;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

7.

8.

教育观察法(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和考察)

教育调查法(搜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揭示事物本质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系统抽样(根据预定规则、每部分抽取1个样本)

分层抽样(按某一属性分类,按比例进行随机抽样)

等距抽样(编号后分成个数相同的组)

整群抽样(随机分组,抽取群体)

多级抽样(抽取若干群,在群中随机抽取样本)

教育实验法(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前实验(缺乏假设、控制措施、无对照组)

真实验(完全控制、效度高)

准实验(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进行、无随机分派,不能控制误差)

9.学校文化核心是:精神(观念)文化

10.新课程标准的核心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6: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1.教师专业发展三阶段:发展最终成为专家型教师

关注生存阶段(搞好关系)

关注情境阶段(提高学生成绩)

关注学生阶段(考虑个别差异、学生需求)

1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开展微格教学(小型课堂教学)

进行专门训练(日回顾、新材料、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周月回顾)

反思教学经验(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

13.教学研究的基本步骤7:

确定研究课题;查阅、阅读文献;提出研究假设;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做出结论;撰写成文。

14.《规划纲要2010-2020》

战略目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

工作方针5: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15.教材编排:螺旋式(重复)、单一式

16.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是壬寅学制;实施的葵卯学制;资本主义的壬子葵丑;美国壬戌

17.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目标模式

斯腾豪斯《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过程模式

劳顿“文化分析”理论情境模式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

皮亚杰智力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活的教育学”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目标导向

第二章学生指导

1.感觉(个别属性)的特性: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一感觉相互作用:感觉适应(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

感觉后象(刺激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不同感觉互相作用:感觉的互相补偿(感觉系统机能缺失后通过其他感觉机能弥补)

联觉(同时引起两种感觉,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等)

2.知觉(整体属性)的特性:选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进行加工)

理解性(以知觉经验为基础进行加工,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说明)

整体性(根据知识经验把多种属性整合,如红花绿叶)

恒常性(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反而保持相对稳定)

3.注意品质:范围/广度(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我对象的数量)

稳定性(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维持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分散(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吸引)

转移(根据新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4.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反映事物本质)、判断(肯定或否定)、推理(已知推出新判断)

5.情绪的状态分类: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心境(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激情(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具有爆发性和冲动型)

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6.动机冲突:双趋(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

双避(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

趋避(统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

多重趋避(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

7.气质类型:胆汁质(兴奋)、多血质(活泼)、黏液质(安静)、抑郁质(孤僻)

8.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内法论(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代表: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等

外铄论(依靠外在力量)代表:荀子、洛克“白板”、华生“婴儿”

9.认知方式的分类

场独立型:利用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干扰;

场依存型: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一句,容易受周围因素影响,善于察言观色。

反思型: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学习成绩好;

冲动型:反应快但常常出错,成绩较差。

幅合型:搜集和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知道找到唯一正确解答;

发散性: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方面,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

10.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巴普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条件反射,狗、铃铛、流口水)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正强化(奖品);负强化(撤销惩罚);

惩罚;消退(不予理睬、被强化过的反应不再有强化物相伴)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

认知学习理论:苛勒完型-顿悟

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目标-对象-手段)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论(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罗杰斯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创始人)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11.席勒首次提出美育的概念;王国维第一个引入概念;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12.个体身心发展特点

顺序性(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

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不能“一刀切”)

不平衡性(“洛伦兹”关键期、最佳期)

互补性(扬长避短,发觉自身优势、促进个性化发展)

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

13.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14.小学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它科教学;校外、课外活动;劳动和社会实

践活动;少先队活动;班会、校会、周会、晨会;班主任工作15.小学生心理辅导常用方法:强化法(正激励,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代币奖励法(象征性强化物,积分奖励等);

行为塑造法(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复杂行为);

示范法(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

暂时隔离法(特定时间不对不良行为给予强化,同时转情境,

使行为不良者对新的情境产生厌恶的方法);

自我控制法(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改善);

惩罚法(厌恶刺激或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16.小学的德育方法

说理教育法: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注意:时机、有针对性;学生的接受力;做好引导总结

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主要有家长、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等

注意:选好学习的榜样(根据时代和学生实际出发,指导选择榜样,获得明确前进方向)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使榜样对学生产生力量,推动他们前进,需要让学生了解榜样。

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及时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

陶冶教育法: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注意:创设良好的情景;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指导实践法: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

注意: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积极性;注意检查和坚持。

品德评价法: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包括奖励、惩罚、屏蔽等。

注意:明确目的和正确的态度;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坚持标准;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把奖惩和教育结合起来,坚持与人为目的,不是为了奖惩而奖惩。

品德修养指导法: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思,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第三章班级管理

1.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成员互不认识,只是按照课表进入教室参与共同活动)

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彼此开始熟悉,产生一定的人际关系,形成小团体)

成熟期的集体阶段(有明确的、共同认可的奋斗目标,形成坚强的核心)

2.班级管理的功能: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根本)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3.班级管理的模式:

常规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平行管理(对集体的管理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个人的直接管理影响集体)

民主管理(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

目标管理(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转化小组、个人目标,使其融为一体)4.班级组织建设主要包括班级组织机构的建立和班级组织规范体系的建立。其中班级组织机构分为班委会制度、值周班长制、建立各种类型的小组、班级学生会议制度;班级组织规范体系的建立包括班级组织制度、行为规范、集体舆论和班风。

5.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6.小学班主任的基本素养:

责任意识和移情能力;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

7.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常规工作:了解学生(学生个体和群体)

(中心环节)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发展目标、核心队伍、正常秩序、教育活动)

建立学生档案(集体、个人)

班会活动(班级例会、主题班会)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调)

操行评定(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

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个别教育工作:先进生工作

(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后进生工作

(关心爱护,尊重人格;培养和激发学习动力;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教育措施。

8.班级活动类型

日常性班级活动:校队会、班级晨会、执勤、班级自办报刊等舆论宣传活动。

阶段性班级活动:工作型活动、竞赛型活动。

9.课外活动的特点:性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形式的多样性;

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活动方法的实践性;活动评价的综合性。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个人活动、小组活动、

群众性活动(报告和讲座、集会、比赛、公益活动、墙报等)10.班队会活动的类型:主题教育活动、班队例会、班队劳动、少先队活动、

班队文艺活动、体育、科技游戏活动

11.班队活动的原则:

教育性原则(最基本):要求在组织开展班队活动时,要以对学生的教育与发展有积极影响

和有力的促进为目的。

针对性原则:要针对班队组织与建设的实际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生所处的地域环境和条件对学生进行教育。

自主性原则:要充分调动和尊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多样性原则: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多样化。

计划性原则:指导者要对每个学期、每个学年的班队活动做通盘考虑和总体规划,精心设计每次活动,以保证活动效能的充分发挥。

生活化原则:要扎根生活、深入实际,使活动符合客观现实发展的真实情况,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体味生活、感悟人生,以达到对学生自然而然的教育。

12.课堂中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

教育性原则:指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以让学生受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为目的。

客观性原则:指在处理问题时,要避免“定势思维”的影响,充分调查,了解事实的真相,公平公正地分析和处理问题,客观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有效性原则:指处理突发事件要讲究效果。

可接受原则:指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要能使当事双方对处理意见或结果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理不能强加于人,不能流于形式。

冷处理原则:指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保持冷静、公平、宽容的心态,冷静地观察一段,待把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再去处理。

第四、五、六章学科知识

1.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

决、情感态度四方面甲乙阐述。

2.《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学生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

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诗歌教学中要通过反复的诵读,在诵读中感知诗歌意蕴,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4.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算经十书》是隋唐时代国子监算学科的教科书。

6.小学课程应该有普及型、基础性、发展性。

7.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课本》,标志着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向科学化迈进。

8.综合课程的基本类型

学科本位:相关课程(两种或以上学科既在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如文理)融合课程(将有关学科融合为一门,如综合社会科、生物等)

广域课程(能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

社会本位:以源于社会生活的问题为课程整合的核心,使学习者适应或改进当代社会生活。儿童本位(卢梭):以儿童当下的直接经验、儿童的需要和动机、儿童的兴趣和发展为课程的核心,其目的是促进儿童的经验生长和人格发展。

9.《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等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11.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第二,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和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第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第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第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制定领域。

第六,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则起着指导作用。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或引导;应该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造条件,提供帮助;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法,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过程。

1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13.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4.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借助间接经验。

15.我国小学教学原则: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力量性原则(可接受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16.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问答)、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

练习法、自学指导法、实验法、以感情陶冶为主的教学法、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法17.检验法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方法。

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信度(稳定性)、效度(正确性)、难度、区分度

18.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古代常用)优点:因材施教缺点:数量有限,不利于普及型

班级授课制: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集体作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缺点: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限制;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强调统一,难以照顾个别差异;教学内容和方法灵活性有限。

19.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借助语言、问题、多媒体创设;运用游戏、故事创设

20.学习动机的分类:

内部动机(本身兴趣)与外部动机(外部诱因)

高尚动机(利他主义)与低级动机(利己、自我中心)

远景性动机(踏入社会)与近景性动机(通过考试)

直接动机(直接兴趣)与间接动机(社会意义)

21.学习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巴普洛夫、斯金纳)通过外在诱因维持学习动机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成就动机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维纳)内部、外部;稳定、非稳定;可控、不可控

自我效能(班杜拉)

22.学习动机的培养: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组成部分;

设置具体目标及到达目标的方法;

设置榜样;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23.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24.认知策略:复述策略(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利用随意记忆和

意识记、排除抑制干扰、整体记忆与分段记忆、画线、圈点批注)精细加工策略(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

记忆术、联想法、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联系实际)

组织策略(整合所有新学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

识结构,列提纲、利用图形、表格等)

25.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

26.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反思集中地体现在观察与分析阶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马特教育思想: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初中信息技术考试知识点(含答案)

《初中信息技术与网络》基础知识与练习(一) 一、信息与信息技术 1、信息 信息是包含人类感官能感知的一切有意义的东西,它是事物存在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七下P2) 信息:载体所包含的意义,抽象概念,无实体。载体:承载信息的媒介物,如声音、文字、影像等,实体、可感知。区别:电视是载体,电视的内容是信息。 用语言、文字、符号、情景、图像、声音等所表示的内容统称为信息。 注意: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分,上述中声音、文字、语言、图像、动画、气味是信息。 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是人类社会的有价值的资源。信息和信息载体的关系:声波、纸张、电磁波等并不是信息,而是信息的载体,它们负载的内容(如语言、文字、图像等)才是信息。 2、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 信息技术是实现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加工等的技术,是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在内的综合性技术,其中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和支柱(七下P7)。 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七下P7): 1、语言的使用,是人类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2、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摆脱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3、印刷术的发明,为信息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先靠的保证。 4、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和空间的限 制。 5、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信息时代。 6、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信息网络的普及。其中目前正在经历的信息革命是第六种。 信息技术的特点: ⑴数字化;⑵网络化;⑶高速化;⑷智能化;⑸个人化。 人性化、大众化、个性化和集成化(七下P8) 信息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 计算机发展趋势: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巨型化、微型化。 信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合集

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问答法)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

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9. 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三、教学 1. 教学的概念 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A.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B. 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C.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3. 教学的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 A. 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 B. 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 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D. 教育性: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在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五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岀的观点。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 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中学信息技术会考复习知识点(大全)

初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知识点汇总 ◇能描述信息的主要特征及信息技术包含的基本内容。 1、什么是信息 信息、物质和能量是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它的基本功能是消除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2、信息的基本特征 普遍性、共享性、传递性、依附性、时效性、价值相对性。 3、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与获取、加工、存储、传输、表示和应用信息有关的技术。 4、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 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方法;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1、信息技术的历史 人类在发展中,经历了五次信息革命,它们是: 1语言的形成,2文字的产生,3造纸与印刷术的发明, 4电报、电话、无线广播、电视的发明,5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

◇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 1、有效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为: 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多渠道获取信息→保存信息 2、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1)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获取信息 (2)通过媒体(书籍、报刊、广播、电视、影视资料、电子读物、网络等)获取信息 (3) 通过事物本身获取信息 3、常用的信息采集工具 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录音机、计算机(利用多种软件工具,把来自光盘、网络、数码设备等多种类型的信息采集到计算机中) 4、保存信息 计算机一般以文件的形式存储信息,不同的文件格式存储不同类型的信息。 常用的文件格式及其特点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完整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 力简答题整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 答: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四维的活跃,既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答: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 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答: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 7、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的表现出

自觉纪律的形成。 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前三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两种是成长需要,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到时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人们很少能得到安全的满足,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相对高级的追求。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需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教师应该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这种行为转化为内部动机,是学习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9、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 答: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科学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10、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答: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1、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答:测验法;量表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轶事记录评价法;成长记录袋。 12、简述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考虑的策略。 答:精选教材内容;合理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遗传素质伟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组织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4、简述布鲁纳德认知发现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答:学习观;教学观;对教学的启示: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的分析教材,明确学科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1.教育的含义 1.1.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孙子. 尽心上》 1.1. 2.概念: 广: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2.教育的基本要素 a)教育者(主导) b)受教育者(主体) c)教育影响(桥梁、中介) 1.3.教育的属性 1.3.1.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1.3. 2.社会属性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 历史继承性 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4.教育功能 1.4.1.作用对象 a)个体发展功能(本体) b)社会发展功能(派生) 1.4. 2.性质 a)正向功能

b)负向功能 1.4.3.呈现形式 a)显性功能 b)隐性功能 1.5.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5.1.起源 a)神话说--教育是神创造的(最古老的) b)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 息) c)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心理仿梦露) d)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 一--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 1.5. 2.发展 1.5. 2.1.原始社会 a)无阶级性、公平性 b)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c)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5. 2.2.古代社会 1.5. 2.2.1.奴隶社会 ●中国 夏、商、西周:庠、序、校( 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春秋:私学兴起--自由 ●外国 古埃及: 文士学校--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 斯巴达--军事体育 雅典--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

信息技术会考知识点总结

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必修部分) 第一章绪言 一、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1、什么是信息(A、不用背,但要了解) 1)、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2)、对信息的三种典型的定义。 香农: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维纳:信息是区别于物质和能量的第三类资源,是客观事物的基本存在形式之一 钟义信: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2、信息的主要特征(B、给出问题能分析出是信息的哪个特征,能区分载体和信息) 普遍性:信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依附性:一方面,所有的信息都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但是,载体并不是信息;另一方面,相同的信息也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但其内容并不因记录手段或物质载体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共享性:是指同一信息同时或异时、同地或异地被多个人所共享。共享过程中,信息本身不会有损失,这与物质和能源有着本质的不同。 价值性:信息与物质和能量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之一,因此总是有价值的,信息的价值大小因人而异。时效性:信息不能及时利用可能会贬值或者毫无价值,这就是信息的时效性。 二、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1、什么是信息技术(A、重点了解画线内容)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本质上说,它的作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电子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为核心,以通信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为支柱,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其中微电子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控制技术、信息存储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 2、信息技术的发展(A、了解五次革命标志,知道发展方向) 五次革命及其意义: 语言的产生:语言的产生使人类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最终使人与动物彻底区分开来。语言揭开了人类文明的序幕,是信息表达和交流手段的一次关键性革命,大大提高了信息表达的质量和利用效率。 文字的发明:用文字记载信息,增加了交流信息的手段,突破了原来时空方面的限制,延长了信息的寿命,使人类可以跨时间和地域传递、交流信息。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近代文明奠定了基础,是信息存储和传播手段的一次重要革命。 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使人类的信息交流迈进了一个新纪元,是信息存储和传播手段的又一次革命。 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是信息传播和信息处理手段的一次革命,使信息数字化成为可能,信息产业应运而生。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是第五次信息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 现代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个性化。 第二章信息获取 信息获取的过程:需求确定→来源确定→方法确定→价值判断 一、信息需求的确定 1、信息需求的含义: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即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意义;二是所需信息的载体形式,如文本、图、声音、视频等。 2、常见信息类型的作用和效果:文本提供“事实材料”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客观依据;文本中的观点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教师资格考试新大纲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重点知识梳理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 (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着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始创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篷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由此类也”。 (6)朱熹,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变化气质”,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须》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 (7)黄宗羲,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著《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并提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的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学习观点。

信息技术选考学考重要知识点整理

信息技术必背重要知识点 信息基础重要考点 1、 信息与载体区分:文字、图像、声音都为信息的载体,而不是信息(例如:文字里面 所表达得意思才是信息,而文字本身并不是信息。) 2、 收藏夹用于收藏网址(保存网址),但不能保存网页内容。 3、 理解Word 中查找替换(文章中某个词语替换成另一个)、自动更正(输入时,更正打 字错误)、批注(对词句的注释)、修订(插入和删除两种修订形式)等功能。 4、 Excel 表处理:①公式必须“=”开头,乘号要用“*”代替。②知道绝对引用“$”。 5、 Excel 常用函数:求和(Sum ),求平均值(Average )。最大值max ,最小值min 。例如: =sum(A1:A5),不连续区域逗号分隔,=sum(A1:A5,C1:C5)。 6、 排序注意区分有标题和无标题排序,排序数据区域必须连续,一般选择所有列。掌握 图表数据区域判断,通过X 轴、图例及图形三者确定数据区域。 7、 OCR (光学字符识别)软件的功能是识别图片中的文字。详见相关专题。 8、 ACCESS 数据库文件格式为:accdb 。一张数据表中各个记录(每行)的字段个数是相 等的,在同一字段(同列)内的数据属性(类型)是相同的。 9、 ①数据表自动编号字段的数据为不一定是连续的,因为删除记录后该字段编号就不连 续了!用过的编号不会再出现,即使已经删除。②数字类型字段只能输入数字。文本类型字段可以输入数字,也可以输入中英文字符。 10、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 ),实现把邮件从发件人那里送到收件人的邮箱服务器中。 11、 电子邮局接受协议(POP3),将电子信箱(邮件服务器)中的电子邮件读到本地计算机上。 12、 网页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进行相互链接访问。一个超链接只能指向一个目标, 一张网页可以有多个超链接,超链接的可以链接到一张网页、一张图片等。 13、 网页文件是由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进行描述的。软件FrontPage 、Dreamweaver ,记 事本也可以对网页代码进行编辑。 14、 网页文件本质是文本文件,网页文件里面只存储图片视频的链接地址,并不存储图片 视频。在网页服务器上,网页文件和图片视频素材分别独立存储。 算法程序部分重要考点 1、 一个算法可以没有输入,但必须要有输出。 2、 Chr ()、Str ()、Mid ()三个函数的计算结果为字符串型,结果 要加双引号。 3、 Int ()和Fix ()函数区别:正数两者一样,负数有区别。 Int(-2.1)=-3,Fix(-2.1)=-2 4、 事件名和事件处理过程名区分:常见事件有Click 、DblClick 、Load 、Change 。事件处 理过程名格式为:对象名_事件名,例如Command1_Click 5、 区分赋值语句和相等判断关系语句。IF 和Do While 后面的等号表示判断,而不是赋 值,例如: IF a = 3 Then …… 4、VB 语句详见相关专题。 多媒体概念重要考点 1、 多媒体技术的特征:交互性、集成性、实时性。①多媒体作品上有按钮、超链接等体 现交互性。②多媒体作品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至少两种)体现集成性③实时性主要体现在“快”,能够及时处理反馈信息。 2、 多媒体作品设计的一般过程:需求分析、规划设计、脚本编写。(1)需求分析包括应 用需求分析和创作需求分析。应用需求分析包括社会需求、用户情况、作品效益等;创作需求分析包括主题思想、结构类型、作品内容、设施要求、发布方式等。(2)规划设计包括结构设计和模块设计。 3、 脚本编写的一般过程是:先制定脚本大纲,然后编写文字脚本,再编写制作脚本,最

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

1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及其作用 2.环境及作用 3.学校教育及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

1.家长或教师期望值过高 2.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 3.有过失败的考试经理 4.有容易引发焦虑的品质 5教师的职业素养 1.思想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 5.身体素养 6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7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认为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8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11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题库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题库 三、简述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方法 2、法律方法 3、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 五、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 1、制度管理法 2、民主管理法 3、学生自主管理法 4、情感沟通法 5、目标管理法 六、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 1、民主性 2、整体性 3、高效性 七、怎样设计教育研究方案 1、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2、选择研究对象 3、分析研究变量。 4、形成研究方案。 八、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环节 1、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2、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3、成果的分析与总结 九、教育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4、教育性原则 十、小学生的卫生保健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保持正确姿势,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2)保护牙齿,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习惯。 (3)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4)保持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5)注意用脑卫生。 十一、常用的小学教学方法有哪些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 十二、沟通在学校的管理作用传递信息、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十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

小组心理辅导. 十四、布鲁巴奇的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十五、教学原则定义及有哪几个原则注意事项 答: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原则: 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知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教具可分为两类:一是实物直观;二是模象直观。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的知识。 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他善于用启发式来激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即著名的“产婆术”,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激发学生主动性、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要求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知识点归纳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终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最终奠基人是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 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在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高一信息技术会考必背知识点

信息技术会考必背知识点 一、信息与信息技术 1、信息概念的几种说法 (1)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的是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 (2)信息是区别于物质和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3)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等形式作为载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的信号、消息或报道等内容,都可以称之信息。(学会区分信息(内容)和载体(物体)) (4)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 2、信息的传播过程: 信息发出方—用何载体—以何途径—信息接收方—接收效果及作用 (信源)(信息传递)(信宿) 3、信息的载体形式: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符号、视频、动画等 4、信息的基本特征(能够根据实例分析信息的特征) ①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如:看到蚂蚁搬家可以知道快下雨了 ②价值性:信息能够满足人们某些方面的需要,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③时效性:如: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④共享性:一个信息可以由多人进行分享;如:网络上的信息被人下载和利用 ⑤真伪性:“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诸葛亮“空城计” ⑥可处理性(可增值性):玉不琢,不成器。孟浩然的诗词多为反复修改、推敲而成 ⑦传递性:一传十,十传百。 5、什么是信息技术(英文缩写:IT) 信息技术包括四个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的核心与支柱)、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传感技术。 6、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先后顺序 ①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 ②文字的创造,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③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证 ④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⑤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 7、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全).pdf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2020)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单○辨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 ◆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考点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一、教育与教育学相关考点内容 1.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是制定教育政策、确立教育制度、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重要依据。教育目的对教育有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引领作用,也因此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教学实施效果 的根本依据。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都必须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根本依据。 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坚持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在社会发展条件下的个性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强调: (1)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3)教育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教育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5.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1)教育可以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可以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可以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被更多的人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可以促进产生技术更新。通过对科学创造的生命载体—人的培养,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创新,促进生产技术的更新,以此对生产力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

一、填空: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37、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3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